地质局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9:33:21

地质局

地质局范文篇1

近年来,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特别是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推进、部分山地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有效治理或实现搬迁避让、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不断完善,有效减少了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全区目前已查明的88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绝大部分未得到彻底治理,威胁着2万余户、7万余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今年3月以来,在长期连晴干旱、岩石土体开裂较严重的情况下,受到强降雨的影响,市内北碚、酉阳、彭水、万州等区县先后发生多起地质灾害,导致部分人员伤亡和较大经济损失。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切实把各项防灾减灾措施落到实处,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经区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和谐社会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受诸多因素影响,今年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将比往年更加严峻。一是在去年下半年以来连晴干旱的情况下,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可能引发大量地质灾害;二是三峡库区消落带初步形成,今年汛前三峡水库坝前水位将从156米降至145米高程,受水位落差增大影响,在我区长江、乌江及其支流两岸可能引发更多的地质灾害;三是今年我区续建和新建的项目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较多,大量的人类工程活动将加剧诱发新的地质灾害。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对今年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和困难,进一步增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属地管理、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严格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二、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

在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区国土、交通、建设、市政、水利、移民、经委、安监等部门以及各管委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合力抓好全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国土部门要对区内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开展调查工作,对直接影响房屋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实施监测,发现异常现象要及时设立警示标志,并组织地质环境监测站、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技术支撑单位和在本辖区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专业队伍进行分析论证。一旦发现险情,及时与相关部门及当地政府一起组织实施治理或搬迁避让。

交通部门要做好公路、航道及沿线边坡安全隐患的巡查、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要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限制车辆、人员通行,明确专人负责监测,并及时采取治理措施,保障交通和行人安全。

水利部门要做好水利设施及周边安全隐患巡查、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落实专人监测,及时采取治理或搬迁避让措施,保障水利设施安全运行及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建设和市政部门要做好市政设施及周边的安全隐患巡查、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要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限制车辆、人员通行,明确专人负责监测,并及时采取治理措施,保障市政设施及群众安全。

移民部门要做好移民迁建区、移民迁建设施及高切坡的安全隐患巡查、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要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明确专人负责监测,及时采取治理或搬迁避让措施,保障移民安全。

工业经济、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要做好工业企业、各类矿山开采活动的巡查、排查工作,发现安全隐患,立即责令工业企业、矿山开采企业整改,确保安全。

各管委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落实群测群防监测责任人,组织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核查,加强重点防范期巡查工作,发现险情、灾情要及时报告和处置。

三、全面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区国土部门要组织专业队伍对全区范围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调查,切实摸清每个隐患点的危险程度、威胁范围及对象。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建立全区地质灾害数据库和地质灾害分布电子地图,促进我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信息化、动态化。为有效利用现有地质资料,减少重复劳动,节约资金,区建委、交委、市政局、规划局、水电局、移民局、安监局、人防办等部门要督促相关单位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的规定,及时汇交所掌握的地质资料。

四、切实加强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监管工作

近年来,不当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现象在我区仍有发生。各管委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区级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预防工作的通知》(**府发〔20**〕89号)等有关规定,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对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的监督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工程建设活动,必须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严禁任何地区、任何部门超越权限审批建设项目或者擅自简化建设程序,切实避免不当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

区国土资源局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组织专家对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责任鉴定,会同监察部门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落实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四十一条、四十二条、四十三条、四十四条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及时进行处理。

区建委要加强对在建项目地质灾害预防和监管工作,在进行建设项目勘察设计审查时要审查地质灾害预防工作是否纳入项目勘察设计中,在监管工程建设活动时要加强在建工程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巡查和施工期间的监测工作,及时制止、纠正违规操作行为。

区移民局要强化对移民工程建设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督促项目业主切实加强因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防止项目业主擅自扩大移民用地建设规模,人为造成高切坡、深填方工程而引发地质灾害。

区交通、市政、水利等有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行业内建设项目,包括改扩建项目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要督促项目业主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实施工程建设,并做好所有在建、已建工程的排查、巡查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置地质灾害隐患。

区安监局要加强采矿活动过程监管,督促业主及时治理矿山废渣的堆砌场所、矿山采空区、出矿口等重点区域的地质灾害隐患,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发放管理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预防工作。煤矿开采监管部门也应按上述要求加强采煤活动的监管。

区规划局要加强规划编制及实施过程中地质灾害预防工作。在编制规划时将地质灾害极易发区和受危岩、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威胁的高易发区划定为禁建区,其他高、中、低易发区划定为慎建区。禁建区内严格禁止一切房屋建设,慎建区内要严格控制房屋建设。

五、切实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每年汛期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也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各地各有关部门务必严格落实汛期地质灾害巡查、排查、值班以及监测预警等工作制度。地质灾害巡查、排查工作,要深入实地现场了解情况,对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坚持将《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发放到每一位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手中,使其明白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程度以及在地质灾害发生时应采取的避险措施;对巡查、排查中新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应立即登记造册,完善基础资料,落实防范措施,情况严重的,应立即上报。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保障。对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必须落实监测责任人和责任领导,坚持进行日常性监测记录,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日报、月报、年报等报表上报工作,汛期要严格执行地质灾害日报零报告制度。

六、加快推进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有关管委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国土资源局、地防办以及各项目业主、参建单位要按照国家及**市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狠抓各项工作任务落实,确保三峡水库蓄水特别是水位升降期的地质安全。下阶段,一是要加快推进陆家嘴滑坡以及蔺市库岸治理等三期应急抢险项目,并积极开展非应急项目的各项工作,确保按时完成治理任务;二是要按照“尊重群众意愿,分轻重缓急,有序推进,适时搬迁,确保安全”的原则,加快实施三期搬迁避让项目,在未实施搬迁前,所有项目要按照群测群防要求,切实加强监测预警工作,落实防灾措施;三是在三峡水库水位升降期间,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对沿江区域加强排查,制订并落实防灾方案和应急预案,发现险情及时处置;四是各有关责任单位要加强二期以及三期已完工治理项目的维护管理和运行监测,保证各项目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切实发挥保护库区地质安全的作用。

地质局范文篇2

**地区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发生频繁,是我市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由于长期的煤炭开采,**地区的地表沉陷,露天矿滑坡,地下水污染,粉尘污染大气等人为地质灾害十分严重。特别是汛期,地表沉陷和露天滑坡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1.20**年地质灾害概况

20**年**地区由于降雨量减少,没有发生大型地质灾害,但是多年的煤矿开采,地表下沉,造成**中南公路多处塌陷,**中部和北部地区的居民住宅时有沉陷和房屋地面裂缝现象的发生,长营子镇兴合村农民耕地塌陷也时有发生。

2.20**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辽宁省气象和水文分析预测,20**年汛期全省平均降水要较常年多1-2成,具有明显的增雨趋势。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地区可能发生局部地区暴雨和特大暴雨,易引发突发性地质灾害。我区各相关部门要密切关注气象预报和地质灾害预报,立足防大汛,抗大灾,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二、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1.重点防治区域

20**年**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趋势是,矿业集中区以地面塌陷、露天滑坡、泥石流为主。全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可分为三项。

(1)崩塌重点防治区:**中南公路沿线和小型露天采矿场;**中部和北部、南部居民住宅区,**常家酒厂,原**矿医院对过高压线路,自来水管路,长营子镇兴合村耕地,南部山区等;

(2)泥石流重点防治区:各矿山的尾矿、水库(坝),排岩(渣土)场,长营子镇南部山区等;

(3)滑坡重点:**露天矿一号井北侧

(4)地面塌陷重点防治区:各井下开采矿区。

三、重点防范期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地质灾害特点,各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明确地质灾害防治、检测责任制,加大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力度。

**镇、村,各街道、社区及相关部门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结合所辖区内地质灾害发生和潜在的威胁情况,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发育分布规律和引发地质灾害的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发生和调查潜在地质灾害点,尤其是规模危害性大的灾害点,作为地质灾害的防治重点。

2.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建应急指挥系统。

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全区各相关部门要制定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指挥系统,明确各部门职责,做好有关准备工作,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尽最大努力使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3.加强宣传,提高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

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各有关部门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能力。要在重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地质灾害易发区设立警示樗。受地质灾害威胁街道社区要逐级建立防灾责任制,交防灾责任层层落实,对相对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做好群测群防工作。

4.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工作。

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长营子镇和四个街道办事处要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力度,交地质灾害落实到村和社区,进一步明确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监察责任人,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提高监测预警水平,保障地质灾害应急渠道畅通。

5.加强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与合作,明确职责,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地质局范文篇3

局机关启动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10月9日,机关党委组织局机关副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参加了全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认真

听取了局党委书记、局长苟润祥同志的动员讲活、局党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和省委学习实践

活动第七指导检查组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提高了机关党员干部对这次学习实践活动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方法

步骤的思想认识。

10月13日,机关党委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了局机关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对局机关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学习

调研阶段各环节的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局机关联系点领导副局长、机关党委书记郭三民和局副巡视员孙彦忠到会并作了重

要讲话。

10月14日,机关党委召开了由局联系点领导郭三民、孙彦忠、机关党委委员和机关各党支书记、委员参加的安排部署

会议,传达了省直机关工委李顺民书记在省直机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培训班的总结讲话和苟局长在全局动员大会上的动员

讲话精神,对局机关学习实践活动学习调研阶段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对如何抓好局机关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讨论,统一了

思想认识,落实了工作责任。

10月15日,机关各党支部均召开了党员大会,传达学习上级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局党委、机关党委的工作安排,对

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再动员。

局机关这次学习实践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共分为动员部署、学习培训、调查研究、解放思想大讨论、阶段总结5个环节,机

地质局范文篇4

在那“大炼钢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狂热日子里,父亲所在的地质队也不断地转战南北,开展轰轰烈烈地地质找矿大会战。而这个时候,身怀六甲的母亲,跟着父亲来回颠簸甚是不便,就只好只身回到岭南老家待产。不久,家兄就诞生在了这个火热的年代。

家兄出生后就留在了老家,直到八、九岁兄要上学了,父亲才回老家把他接出来,我们做弟妹的也是这个时候才见到他的面。兄来的时候,虽然瘦瘦的却理了一个小分头,穿的是一件簇新的蓝底碎花棉袄,一条卡其布的绿军裤,一双帆布白球鞋,斜背着一个军绿色的布书包,显得精神又帅气,让我们羡慕死了。他一见到我们,就从口袋里掏出水果糖给我们吃,一副小大人的摸样,令我们既觉得陌生又觉得亲近。特别叫绝的是,他从书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一张照片给我们看,顿令我们幼小的心灵产生一种无比的敬佩——那是一张五寸大小以天安门为背景的黑白照片,一轮红日在天安门后面露出半张笑脸,光芒四射,天安门端庄挺拔,城楼上红旗招展,家兄也是这身打扮,就站在天安门前的金水桥边,一只手把握着桥墩,一只手插在腰际,头微扬两眼平视前方……煞是威风凛凛的样子。能到的天安门照相,那可不是可了不得呀!

很快,家兄就成了我们这些半大小子们的领头羊,一方面他有在天安门照的相片,我们谁也没有;另一方面,在那个娱乐资源相对贫乏的年代,他会的东西太多了——上树,他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摘的野果比谁的都多、都甜;下河,他一个猛子扎出好远,有时还能摸上一条鱼来;打水漂,他力气大总是打得漂多线长;滚铁环,再狭窄的田坎他一样滚得滴溜溜地转……还有捉泥鳅、钓鱼虾、摸石蛙、掏鸟蛋等等,他总能给我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地惊喜!不过,他就是不太爱学习,成绩始终处在中下游的位置,这是他最苦恼的一件事,每每到了期末考试,他就有好一段日子开心不起来。

地质局范文篇5

1.1目的

1.2工作原则

1.3编制依据

1.4现状与趋势

1.5适用范围

2.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2.1地震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2.1.1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组成及其职责

2.1.2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组成及其职责

2.1.3市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组成及其职责

2.1.4市地震局的应急职责

2.2地震应急组织体系框架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3.2预警预防行动

3.3预警支持系统

3.4地震预警级别及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程序

4.1.1地震灾害事件等级

4.1.2地震应急的分级响应和启动条件

4.2基本响应程序

4.2.1Ⅰ级响应

4.2.2Ⅱ级响应

4.2.3Ⅲ级响应

4.2.4Ⅳ级响应

4.3信息报送和处理

4.3.1市地震系统的震情速报

4.3.2市地震系统的灾情速报

4.3.3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灾情报送和处理

4.3.4震情灾情公告

4.4通讯

4.5指挥与协调

4.5.1紧急支援的指挥与协调

4.5.2现场应急救援协调机制

4.6信息与新闻报道

4.7应急结束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5.2社会救助

5.3保险

5.4总结

6.保障措施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6.2应急队伍资源及保障

6.3交通运输保障

6.4电力保障

6.5医疗卫生保障

6.6治安保障

6.7物资保障

6.8经费保障

6.9社会动员保障

6.10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6.11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保障

6.12群众安全防护的保障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公众宣传教育

7.2培训

7.3演习

8.附则

8.1名词术语、缩写语和编码的定义与说明

8.2预案管理

8.3监督检查与奖惩

8.4制定与解释

8.5预案实施时间

1.总则

1.1目的

为使地震应急工作快速、高效、协调、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1.2.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在市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根据突发地震灾害的严重性、可控性、所需动用的资源以及影响范围等因素,分级设定和启动相应预案,组织**市地震灾害的监控、预警、报警、应急响应、应急终止及善后等工作。

1.2.2条块结合、属地管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县(市)区地震应急预案包含在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之中,为本预案的下级延伸。

1.2.3职责明确、规范有序。建立地震应急救援规范性工作流程,落实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和权限。

1.2.4结构完整、信息共享。**市地震局为地震灾害应急处置牵头部门,其他有关单位要主动配合、密切协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网络,确保地震应急信息及时准确传递,实现相关信息共享,以提高应急工作效率。

1.2.5依靠科学、注重实效。充分发挥专家和社会各方面作用,科学制定应急预案,采取先进的监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地震应急救援水平。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省地震应急预案》、《**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1.4现状与趋势

**历史上曾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上世纪又受到邻区海城、唐山地震的波及,造成一定的破坏和人员伤亡。19**年起我市和辽西其他城市一直被中国地震局定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将明显增强,防御和抗御地震灾害的形势仍很严峻。

1.5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市境内陆地和海域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及邻省市发生对我市产生重大影响的地震灾害的应急活动。

2.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2.1地震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我市境内发生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地震灾害后,经市政府批准,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转为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

2.1.1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组成及其职责

指挥长:市长。

副指挥长:常务副市长、主管地震工作副市长、市政府秘书长、65631部队副参谋长、军分区副司令、市公安局局长、市地震局局长、市人防办主任、市发改委主任、市民政局局长。

成员:市政府应急办、市委宣传部、市经委、市财政局、市建委、市科技局、市卫生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信息产业局、中国网通**分公司、市教育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公用事业与房产局、市旅游局、市外事办、市商业局、市药监局、市粮食局、市消防局、市环保局、市广电总局、**机场、**海关、市红十字会、中国石油**石化公司、中国石油天燃气**石化分公司、**供电公司、市武警支队、中国财产保险**分公司、沈阳铁路局**铁路办事处等部门负责同志。

主要职责:

在我市发生破坏性地震前后,全面领导、指挥、部署、协调临震应急和震后应急工作:

(1)根据地震趋势意见,确定应急工作方案;

(2)部署和组织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县(市)区对受灾地区进行紧急援救;

(3)协调65631部队、军分区、市武警支队参加抢险救灾;

(4)视灾情请示省政府启动省地震应急预案,并接受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领导;

(5)视灾情请求省地震局派出现场工作组给予援助;

(6)必要时向省政府提出跨市紧急应急措施以及干线交通管制;

(7)承担其他有关地震应急和救灾的重要工作。

办公地点:市人防指挥中心。

2.1.2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组成及其职责

主任:市地震局局长。

副主任:市人防办副主任、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经委副主任、市发改委副主任、市建委副主任、市财政局副局长、市民政局副局长、市公安局副局长、市商业局副局长、市交通局副局长、市粮食局副局长、中国网通**分公司副总经理。

成员: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的联络员。

主要职责:

(1)掌握震情监视和分析会商情况;

(2)拟定抗震救灾方案,提出具体措施建议;

(3)传达和贯彻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协调灾区政府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之间的应急工作,协调各救援队伍的救援行动;

(4)汇集、上报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进展情况;

(5)拟定新闻报道工作方案,组织抗震救灾新闻会,审核有关新闻稿件,指导抗震救灾宣传;

(6)起草指挥部文件、简报,负责各类文书资料的准备和整理归档;

(7)负责处理指挥部日常事务,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办公地点:市地震局。

2.1.3市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组成及其职责

指挥长:主管地震工作的副市长。

副指挥长:灾区县(市)区政府县(市)区长、救灾部队首长和市地震局负责应急工作副局长。

秘书长:灾区所在县(市)区主管地震工作的副县长。

副秘书长:灾区所在县(市)区办公室主任、县(市)地震办主任。

成员: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地震现场工作的负责同志。

主要职责:

(1)分析、判断地震灾害趋势,确定应急工作方案;

(2)部署和组织各应急救援小组按职责开展紧急救援工作,必要时提出震区特别管制措施以及干线交通管制等特别管制措施的建议;

(3)及时向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汇报地震震情、灾情,传达落实上级有关救灾指示;

(4)接待新闻单位来访,组织好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的宣传教育工作。

市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下设若干应急组(视情况可作适当调整与合并)

(1)震情监测预报组

组员单位:地震部门。

主要职责:及时判定地震类型,密切监视震情发展,提出地震发展趋势意见和防范对策。

(2)灾情收集评估组

组员单位:地震、民政、建设等相关部门。

主要职责:调查地震破坏情况,确定震区地震烈度,参与经济损失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及时上报市抗震救灾指挥部。

(3)抢险与次生灾害源防治组

组员单位:市地震应急响应队伍、65631部队、武警支队、消防、水利、环保等部门。

主要职责:迅速抢救被压埋人员;抢救国家重要财物、文物;负责火灾预防和扑救;对处在灾区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地区和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防止灾害扩大。

(4)交通运输与基础设施抢修恢复组

组员单位:交通、公路、民航、铁路、建设、水利、电力等部门。

主要职责:尽快抢修遭受破坏的公路、桥梁、机场、铁路、港口及有关设施,优先保证抢险救援人员、伤员、救灾物资的运输和灾民的疏散;组织力量抢修震区受损重要水利、电力等设施及城市供水、供气等市政设施,消除隐患,尽快恢复基础设施功能。

(5)物资供应与灾民安置组

组员单位:市发改委、经委、民政、粮食、供销、物资、财政、金融等部门。

主要职责:做好抗震救灾物资(包括救灾款项)特别是群众生活急需物资的组织调拨、供应和管理,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做好灾民转移、安置以及死难者的善后工作。

(6)通信保障组

组员单位:市电信、移动等通讯部门

主要职责:及时组织力量抢修震区通信设备和线路,保证抗震救灾通信畅通。必要时,经批准后可调用其他有关部门的通信系统。

(7)安全保卫组

组员单位**、武警、安全等部门。

主要职责:负责震区首脑机关、机要部门、金融机构、救灾物资的安全;协助灾区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交通秩序。

(8)医疗防疫组

组员单位:卫生、防疫、医药等部门。

主要职责:迅速组织医疗防疫队伍进入灾区;组建震区临时医院或医疗点,抢救、转运和医治伤病员;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帮助灾区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控制疫情;迅速向灾区提供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

(9)救灾捐赠与涉外工作组

组员单位:民政、外事、外经、海关、检查检疫、红十字会等部门。

主要职责:根据震情、灾情和国家有关规定,呼吁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做好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救援物资、资金的接收和安排工作。

(10)宣传报道组

组员单位:宣传、地震、外事、新闻等部门。

主要职责:负责抗震救灾工作宣传报道;按规定向公众震情、灾情等有关信息。

2.1.4市地震局的应急职责

市地震局负责汇集地震灾情速报,管理地震现场灾害调查与损失评估、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工作,以及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的日常事务。

2.2地震应急组织体系框架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各地震监测台(站)对地震信息进行监测、传递、分析、处理、存贮和报送;市地震局对各类地震观测信息(包括群测群防网上报的宏观异常信息)进行接收、存储、分析处理并开展震情跟踪工作。

3.2预警预防行动

地震预警行动是依据地震重点危险区划分:短期预报临震预报的递进式预警,分别采取防震准备—临震应急反应的预防行动。

3.2.1短期预报与防震减灾准备

当我市被确定为地震重点危险区或省政府短期预报后,市、县(市)区政府开始进入防震减灾准备阶段。

3.2.2临震预报与临震应急反应

当省政府临震预报后,我市进入临震应急期。市政府应采取应急防御措施:

(1)地震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随时报告震情变化;

(2)根据震情发展和建筑物抗震能力以及周围工程设施情况,避震通知,必要时组织避震疏散;

(3)要求有关部门对生命线工程和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4)督促检查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

(5)平息地震谣传或误传,维护社会安定。

3.3预警支持系统

预警支持系统由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系统、市地震应急指挥决策系统组成,并通过政务网保持与省、县(市)区及市直有关部门的密切联系。

建立和完善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密切监视震情发展,做好震后趋势判定工作;及时收集与地震事件相关的各类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形成预报意见。

3.4地震预警级别及

3.4.1地震预警级别

地震预警级别是综合震情的紧迫程度和严重程度两个方面作出分级。

依据地震的紧迫程度,分为4级,作递进式分级动态预警:

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五年或稍长时间内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预警颜色为蓝色;

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年或稍长时间内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预警颜色为黄色;

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预警颜色为橙色;

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预警颜色为红色。

依据地震的严重程度分为4级。依次为Ⅰ级:7级以上地震;Ⅱ级:6.5级—7级地震;Ⅲ级:6级—6.5级地震;Ⅳ级:5级—6级地震。

3.4.2地震预警的与解除

(1)全省的地震重点危险区划分,由省政府办公厅。

(2)省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预报,由省政府。

(3)已经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市、县(市)区政府可以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同时向省政府和省地震局报告。

(4)预警解除由省政府。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程序

4.1.1地震灾害事件等级

地震灾害事件,按严重程度分为4级: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占全市上年国民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7.0级以上地震,可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5~7.0级地震,可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6.5级地震,可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的5.0~6.0级地震,可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4.1.2地震应急的分级响应和启动条件

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I级响应。由省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负责人为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市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总指挥为市长。

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Ⅱ级响应。由省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负责人为省政府主管地震工作的副省长;市政府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总指挥为市长;市地震局在市政府和省地震局领导下,组织协调市政府地震应急工作,负责人为市地震局局长。

应对较大地震灾害,启动Ⅲ级响应。由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总指挥为市长;市地震局组织协调市政府地震应急工作,负责人为市地震局局长。

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响应。由灾区所在县(市)区政府具体组织领导灾区的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市地震局协助做好地震应急工作,负责人为市地震局局长。

如果地震灾害使灾区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上级政府支援,或者地震灾害发生在其他特殊地区,应根据需要相应提高响应级别。

4.2基本响应程序

4.2.1Ⅰ级响应

4.2.1.1启动条件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由市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决定立即启动I级响应预案,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开始运作,在省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指挥部的领导下,对灾区实施紧急支援。

4.2.1.2市政府运作程序

对灾区采取应急措施;

请示省政府启动省相应级别的地震应急预案;

向灾区派出慰问团;

向省地震局和邻市请求提供援助事宜。

4.2.1.3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运作程序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建议立即启动市级地震应急预案,指挥灾区抗震救灾工作,决策和处理下列事宜:

(1)召开紧急会议,听取指挥部办公室震情、灾情汇报,请求市政府启动地震应急预案。

(2)安排部署各应急救援分支机构做好救援准备,通知灾区政府做好省、市救灾队伍衔接工作。

(3)向省、市政府报告灾情和救灾工作。

(4)派出市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具体领导现场救灾工作。

(5)向市直各应急救援分支指挥机构下达地震应急命令,按照Ⅰ级响应预案要求快速赶赴灾区投入抗震救灾。

(6)指挥协调救灾工作中的其他具体事项。

(7)组织震情、灾情新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震后应急宣传。

(8)指导灾区的灾后处置工作。

4.2.1.4地震局响应程序

派出地震现场工作队,配合省地震局地震监测组、分析预报组、科学考察组和震害评估组开展工作。现场工作队在接到指令后1小时内出发赶赴现场。

4.2.2Ⅱ级响应

4.2.2.1启动条件

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由市地震局向市政府提出启动Ⅱ级响应预案的建议,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开始运作,在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下,指挥和协调灾区的地震应急工作,负责人为市长。

4.2.2.2市抗震救灾指挥部运作程序

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运作包括召开副指挥长会议、召开指挥部全体会议、派出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三种方式。指挥长视具体情况确定运作方式。

(1)指挥长组织召开副指挥长会议,通报震情灾情,确定应急规模;协调65631部队、军分区和市武警支队参加抢险救灾;调派地震灾害救援队伍和医疗救护队伍赶赴灾区;组织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主要成员单位对灾区进行紧急支援。

(2)指挥长召开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全体会议,通报震情灾情,确定应急规模,决策和处理下列事项:

建议市政府请示省政府启动省相应级别的地震应急预案;

调派市地震应急响应队伍和医疗救护队伍赶赴灾区;

协调65631部队、军分区和市武警支队参加抢险救灾;

组织指挥部成员单位对灾区进行紧急支援,提供饮用水和食品的供给、伤员护送、物资调运、灾区内外交通等保障;

必要时,建议市政府向灾区派出慰问团;

必要时,建议市政府在灾区实行紧急应急措施;

必要时,建议市政府向省政府或邻市请求提供援助事宜。

(3)派出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前往灾区,授权协助灾区所在县(市)区政府,处理和协调其难以解决的紧迫问题,视灾区需求协调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有关单位对灾区进行紧急支援。

4.2.3Ⅲ级响应

4.2.3.1启动条件

较大地震灾害发生后,市地震局报请市政府批准启动Ⅲ级响应预案,由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组织领导、指挥和协调地震应急与救灾工作,市地震局在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下,投入地震应急,负责人为市地震局局长。

4.2.3.2市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响应程序

参照Ⅱ级响应程序视情况予以简化。

4.2.3.3市地震局响应程序

(1)市地震局局长进入指挥岗位。

(2)迅速启动市地震应急决策指挥技术系统,在地震速报20分钟内提供震区的人文基本情况、震害快速评估结果和辅助决策意见。

(3)召开紧急震情会商会,在震后3小时内提出震情趋势的初步判定意见。

(4)加强震情跟踪监视,及时向市政府和省地震局报告震情灾情、以及地震趋势估计,并抄送市政府有关部门。

(5)派遣市地震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

(6)协助震区政府开展地震应急工作。

(7)视情况请求省地震局派遣工作组指导、支援工作。

(8)视情况向市政府提出派遣市地震应急响应队伍的建议。

(9)视情况向市政府提出协调65631部队、军分区和武警支队组织指挥部队参加抢险救灾的建议。

(10)视情况向市政府领导提出组织市政府有关部门对灾区紧急支援的建议,并做好协调工作。

(11)必要时,向市政府建议指令灾区政府启动地震应急预案。

(12)收集、汇总和上报抗震救灾的有关情况,编发灾情简报,按程序新闻、审核宣传报道。

应急工作结束后,向市政府、市突发公共事件总指挥部和省地震局汇报地震应急工作。

4.2.4Ⅳ级响应

4.2.4.1启动条件

一般地震灾害发生后,市地震局报请市政府主管副市长批准启动Ⅳ级响应预案,协助灾区政府做好地震应急工作,负责人为市地震局局长。

4.2.4.2市地震局响应程序

参照Ⅲ级响应程序视情况予以简化。

4.3信息报送和处理

地震灾害信息报送和处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市地震系统的震情速报和灾情速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灾情速报和处理、震情灾情公告。

4.3.1市地震系统的震情速报

对于市内震级大于等于3级的地震,由**地震台在震后15分钟内完成地震速报参数的初步测定,震后20分钟内完成地震速报参数的精确测定。

对于本市周边地区震级大于等于5级的地震,市地震局在震后30分钟内获取地震参数,上报市政府。

4.3.2市地震系统的灾情速报

地震灾情速报指全市地震系统内对地震灾情和地震影响情况的速报。地震灾情速报内容包括地震造成破坏的范围、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等。地震灾情速报的工作程序如下:

震区县(市)地震工作部门迅速派人到震中或可能造成较大损失的地区收集震害信息,了解灾害损失情况;并迅速启动当地的地震灾情速报网,汇总上报市地震和省地震局,特别情况下可直接上报到中国地震局。

其他县(市)地震部门尽快了解由地震给本地区造成的影响和破坏情况,震后1小时内(夜间延长至2小时)将初步了解到的情况报市地震局,同时要与震区政府有关部门和灾情速报网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灾情发展动态,按1、2、6、6、6、…小时间隔向市地震局报告或传真动态信息。如有新的突出灾情,应随时报告。

地震现场工作队伍到达后,调查、收集地震灾情,及时向市地震局报告,经市地震局汇总后,上报市政府和省地震局。

震区地震工作部门、地震台站要做到有无灾情均要速报,做到“有灾报灾,无灾报平安”。

4.3.3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灾情报送和处理

震区各级政府迅速调查了解灾情,向上级政府报告,同时抄送上级地震部门;特别重大、重大地震灾害视情况可越级报告。

民政、公安、安全监管、交通、铁路、水利、建设、环保、教育、卫生等有关部门应迅速了解震情灾情,及时报市政府,并抄送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市地震局。

市地震局负责尽快汇总灾情、社会影响等情况,报送市政府和省地震局,并及时续报。同时,向新闻宣传主管部门通报情况,以便及时组织舆论引导工作。

发现因地震伤亡、失踪或被困人员有港澳台人员或外籍人士,当地政府及有关单位要迅速核实并上报市政府,并抄送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市地震局和市民政局。市政府办公厅按照有关规定向有关地区、机构通报。

4.3.4震情灾情公告

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市地震局依照有关信息公开规定,及时公布震情、灾情信息;

在地震灾害发生2小时内,组织关于地震时间、地点和震级的公告;

在地震灾害发生24小时内,根据初步掌握的情况,组织灾情和震情趋势判断的公告;

适时组织后续公告。

4.4通讯

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通讯方式:启动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技术系统,市信息产业局、市通信管理部门迅速了解地震灾区的通信状况并派出人员进行维护和抢修,保证震区通讯畅通。

地震现场的应急通信方式:地震现场工作队携带海事卫星电话等设备赶赴灾害现场,保持灾害现场与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实时联络。灾区通信部门派出移动应急通信车,及时采取措施恢复地震破坏的通信线路和设备,确保灾区通信畅通。

4.5指挥与协调

4.5.1紧急支援的指挥与协调

应对地震灾害,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军分区、市武警支队实施对灾区紧急支援。紧急支援职能及其分工见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预案。

4.5.1.1人员抢救与工程抢险

市地震局协调市地震应急响应队伍开展灾区搜救工作,协调救援行动。

65631部队、军分区、市武警支队组织指挥部队赶赴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进行工程抢险。

市公安局组织调动公安消防部队赶赴灾区,抢救被压埋人员。

市卫生局组织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队伍抢救伤员。

市公用事业与房产局组织力量对灾区城市中被破坏的给排水、燃气、热力、公共客货交通、市政设施进行抢排险,尽快恢复上述基础设施功能。

市交通局组织对被破坏的公路、水路交通设施进行抢修,尽快恢复交通畅通。

4.5.1.2次生灾害防御

市公安局协助灾区采取有效措施保持灾区社会稳定,保证救灾工作顺利展开。

市水利局、建委、信息产业局、安监局、环保局对处在灾区的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设施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并加强监控;防止灾害扩展,减轻或消除污染危害。

市环保局加强环境监测、控制。

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市建委、水利局、交通局监测地质灾害险情。

市发改委、质监局、安监局督导和协调对灾区易于发生次生灾害的地区、行业和设施所采取的紧急处置。

4.5.1.3重要目标警卫

市公安、武警支队加强对我市重要机关、要害部门、金融单位、救济物品集散点、储备仓库、监狱等重要目标的警戒。

4.5.1.4灾民的转移安置

市民政局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

4.5.1.5现场地震监测

市地震局向震区派出现场应急工作队伍,加强地震监测工作,协调震区与邻市的监测工作。

4.5.1.6地震灾害调查分析、损失评估

市地震局及时配合省内专家,就地震成因、损失等情况进行科学调查分析、检测和鉴定,对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评估,并及时向市政府报告调查结果。

4.5.1.7呼吁与接受外援

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按照有关规定举行新闻会,介绍震情、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

市民政局按照有关规定呼吁社会提供援助并提出需求,负责接受社会提供的紧急救助款物。

市政府办公厅负责接受和安排社会提供的紧急救援队伍。

市红十字会通过省红十字会呼吁和接受国际对口组织的救灾紧急援助。

4.5.2现场应急救援协调机制

在地震灾害现场,建立当地政府统一领导、地震现场指挥部综合协调、各部门参与的应急救援协调机制。主要内容如下:

(1)沟通汇集并及时上报信息,包括地震破坏、人员伤亡和被压埋的情况、灾民自救互救成果、救援行动进展情况。

(2)划分救援区域,分配搜索营救与医疗救护任务;组织接待境外救援队,分配搜索营救任务并协助工作;协调各级各类救援队伍的行动。

(3)组织查明次生灾害危害或威胁;组织采取防御措施,必要时疏散居民;组织力量消除次生灾害后果。

(4)组织协调抢修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生命线设施。

(5)估计救灾需求的构成与数量规模,组织援助物资的接收与分配。

(6)组织建筑物安全鉴定工作。

(7)配合省地震局进行灾害损失评估工作。

4.6信息与新闻报道

地震发生后,由市政府或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新闻会,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和领导,介绍震情、灾情和政府抗震救灾工作部署等有关情况,新闻宣传单位负责根据省、市政府的地震预报和省地震局的地震灾情信息通报,组织开展新闻报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4.7应急结束

应急结束的条件是:地震灾害事件的紧急处置工作完成;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后果基本消除;经震情趋势判断,近期无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灾区基本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向市政府提出结束现场应急工作的报告。经批准后,通知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结束应急行动,撤消应急现场指挥部,宣布灾区震后应急期结束。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震区所在各级政府负责做好伤亡人员的善后工作;及时归还临时征用的房屋、运输工具、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应急物资,造成损坏或者无法归还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偿或者作其他处理;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开展震后污染物的收集和现场清理工作,防止发生二次污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震后恢复重建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5.2社会救助

5.2.1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突发公共事件社会救助制度,鼓励和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救助。

5.2.2震区所在各级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做好接收、管理、拨发救灾款物等工作,并加强监督;根据地震灾害影响程度,组织本辖区内救灾捐助活动。必要时,积极争取其他地区的救灾捐赠。教育、卫生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应组织力量,参与地震援助活动。

5.2.3市民政局负责开展救灾捐赠活动和接受、分配国内外捐赠的救灾款物。

5.2.4市红十字会负责接受、安排社会各界紧急救助,安排境外红十字总会和国际社会通过省红十字总会提供的紧急救助。

5.3保险

保险公司按照保险责任及时理赔。

5.4总结

5.4.1地震应急工作基本结束后,由市地震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地震事件和应急工作进行总结并及时修订本预案,总结报市政府、市突发公共事件总指挥部和省地震局。

5.4.2组织实施地震应急的各级政府,在应急工作结束后3周内,向上级政府提交地震应急处置情况总结。主要内容包括:地震事件基本情况、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急处置情况、善后处置情况及拟采取的措施等。

6.保障措施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6.1.1若震区公共通信系统被破坏中断,市地震局应协调各通信部门启用应急机动通信,保证与震区的通信联络。

6.1.2市信息产业局协调电信运营企业尽快恢复受破坏的通信设施,保证抗震救灾通信畅通。

6.2应急队伍资源及保障

6.3交通运输保障

6.3.1市交通局、沈阳铁路局**铁路办事处、**机场要制定交通应急预案,形成快速、高效、顺畅、相互协调支持的应急运输系统;对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可能遭受地震破坏的运输工程设施进行除险加固;根据需要和可能,组织开辟便捷应急通道,按照要求优先运送应急人员、物资和装备;**机场协调做好空中航线的保障工作。

6.3.2公路、铁路、机场、桥涵、码头等设施受损时,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抢修;协调运力,保证应急抢险救援人员、物资的优先运输和灾民的疏散。

6.4电力保障

市经委指导协调、监督电力主管部门尽快恢复被破坏的电力设施和电力调度通信系统功能等,保障灾区电力供应。

6.5医疗卫生保障

6.5.1市卫生局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进行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做好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卫生监督工作。

6.5.2市药监局负责震区所需药品、医疗器械的紧急调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对震区进行食品安全监督;对药品、医药器械的生产、流通、使用进行监督和管理。

6.5.3其他部门应当配合卫生、医药部门,做好卫生防疫以及伤亡人员的抢救、处理工作,并向受灾人员提供精神、心理方面的帮助。

6.6治安保障

市公安局、市武警支队协助灾区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证抢险救灾工作顺利进行。

6.7物资保障

6.7.1市经委协调相关部门保证医药、油料、钢材等应急物资的储存、调拨和紧急供应。

6.7.2民政部门和红十字会负责做好各类救灾物资的接收工作。

6.7.3市商业局做好灾民方便食品、纯净水等生活必需品储备的应急征购网络建设。

6.7.4市粮食局做好灾民救济粮食的储备。

6.8经费保障

市财政局、民政局负责救灾应急资金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的申请、拨付。

6.9社会动员保障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地震灾区的各级政府应当组织各方面力量,抢救人员,组织基层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与互救;市政府视情况动员非灾区的力量,对灾区提供救助。

6.10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6.10.1各级政府要把避难场所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利用公园、广场、绿地、体育场、学校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或改造,逐步建成一批设施完备、布局科学、能够满足人员紧急疏散的、较大和永久性的避难基础设施。积极提倡公共场所和家庭配置避险救生设施和应急物品,确保疏散避难人员的生活基本需要。

6.10.2省政府临震预报后,预报区的县(市)区政府,应在公园、学校操场、体育场、街心空旷绿地等,设置紧急避难场所,保障避难人员的安全和基本生活需要。

6.11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保障

监视因余震或破拆建筑物而导致的坍塌危险,当需要进入震损建筑物和进行破拆时,要先进行危险评估;监视现场及邻区的火灾、爆炸、放射性污染、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的威胁,要探测泄漏危险品的种类、数量,泄漏范围、浓度,评估危险品泄漏的危害,必要时向救援现场的救援人员发出警告,采取防范措施。

6.12群众安全防护的保障

震区政府具体制定群众疏散撤离方案,规定疏散撤离的范围、路线、避难场所和紧急情况下保护群众安全的必要措施。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公众宣传教育

地震、科技、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加强对公众的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的提高。

7.2培训

劳动、人事等部门要把防震减灾、地震应急管理纳入领导干部、公务员培训内容;各专业救援队伍所在职能部门,要积极开展救灾技能的培训;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也要对社会民众进行震时自救互救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全社会应对地震突发事件的能力。

7.3演习

地质局范文篇6

我生在新中国“”前夕,小时候常听母亲和老师讲“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童谣,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尤为流传,里面包含着老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那时的农村,家家户户住的是平房,土墼墙的茅草房较普遍,谁家若有砖瓦房算是上等“豪宅”。而每当春末夏初黄梅雨淅淅沥沥到来之际,外面下大雨,屋内就是滴滴答答的小雨,我和家人便拿小盆小碗到处接着。家家如此,也都习以为常了。因而,追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便成了那个时代人们最大的梦想!

1970年,村里用上了照明电,靠的是离国营红星垦殖场近,“近水楼台先得月”吗,这对许多农村甚至不少公社都是一种奢望。电灯是有了,停电很平常,照明还得依赖于煤油灯。71年我上初中了,晚自习时也要备好自己制作的灯——用墨水瓶和棉纱线制成的灯,停电时人手一盏小油灯,昏暗的灯光下是一张张聚精会神的脸。若是用柴油替代煤油,下自习后,相互小觑对方两个小鼻孔都熏黑了,倒也自得其乐。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我离开了农村,成了一名地矿人。但家乡的情结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愈发思念。改革开放的春风加快了历史前进的步伐,缩短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差距,仿佛一夜之间,人们发现原来梦中的一切来的这样快!村里也盖起了小洋楼,里面装修一新,丝毫不比城里逊色。千家万户装上了程控电话,手机也成了寻常之物,田间地头,集市街边,处处可见拿着手机的人们。

改革开放以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大大落后于这个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飞跃的变化。比如私家车一族温和增大;又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空调等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记得1995年我家搬进了楼房,告别了平房,乔迁之喜购买了一台25吋彩电替换了使用多年的电视机。欣赏之余,凝视新彩电那么大,占去了不少空间,忽然间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要是电视机能够挂上墙该有多好啊!果然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液晶电视的问世,还真的挂上墙了。

地质局范文篇7

我生在新中国“”前夕,小时候常听母亲和老师讲“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童谣,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尤为流传,里面包含着老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那时的农村,家家户户住的是平房,土墼墙的茅草房较普遍,谁家若有砖瓦房算是上等“豪宅”。而每当春末夏初黄梅雨淅淅沥沥到来之际,外面下大雨,屋内就是滴滴答答的小雨,我和家人便拿小盆小碗到处接着。家家如此,也都习以为常了。因而,追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便成了那个时代人们最大的梦想!

1970年,村里用上了照明电,靠的是离国营红星垦殖场近,“近水楼台先得月”吗,这对许多农村甚至不少公社都是一种奢望。电灯是有了,停电很平常,照明还得依赖于煤油灯。71年我上初中了,晚自习时也要备好自己制作的灯——用墨水瓶和棉纱线制成的灯,停电时人手一盏小油灯,昏暗的灯光下是一张张聚精会神的脸。若是用柴油替代煤油,下自习后,相互小觑对方两个小鼻孔都熏黑了,倒也自得其乐。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我离开了农村,成了一名地矿人。但家乡的情结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愈发思念。改革开放的春风加快了历史前进的步伐,缩短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差距,仿佛一夜之间,人们发现原来梦中的一切来的这样快!村里也盖起了小洋楼,里面装修一新,丝毫不比城里逊色。千家万户装上了程控电话,手机也成了寻常之物,田间地头,集市街边,处处可见拿着手机的人们。

改革开放以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大大落后于这个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飞跃的变化。比如私家车一族温和增大;又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空调等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记得1995年我家搬进了楼房,告别了平房,乔迁之喜购买了一台25吋彩电替换了使用多年的电视机。欣赏之余,凝视新彩电那么大,占去了不少空间,忽然间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要是电视机能够挂上墙该有多好啊!果然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液晶电视的问世,还真的挂上墙了。

地质局范文篇8

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中省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各界十分关心。各级各部门要立足我市毗邻汶川特大地震余震发生区的实际,进一步深刻认识防震减灾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扎实认真地落实防震减灾各项措施。

(一)将防震减灾纳入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县区、各部门要把编制防震减灾规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并切实纳入到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基本建设、事业发展、科技进步、重点项目等专项计划中,要充分体现防震减灾工作内容。要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加大对防震减灾事业经费的投入力度。要充分发挥科技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地震科技攻关,增加地震设施手段。对防震减灾工作方面的项目,从立项到经费安排方面要给予倾斜。要大力推进地震监测预测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大力推进实用技术,开发和推广工程抗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进一步推进工程建设场地抗震和结构抗震技术措施的落实,提升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和应急救助工作水平。

(二)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全市各级地震、教育、科技等部门要制订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计划,市、县区都要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完善宣传网络,加强阵地式宣传。要进一步加大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法制观念和意识。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即将实施。各县区要以“5·12”国家防灾减灾日、科技之春宣传月、唐山地震纪念日等为契机,大力开展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科普知识和防震避险知识教育。要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普及纳入文明社区活动和新农村建设中,作为“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过报告会、专题讲座、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录音录像、张贴标语等形式,对包括农村在内的广大群众普及地震科学知识、应急避险知识,引导、帮助群众消除恐震心理,增强社会民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全市各级教育部门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课外读物和科普活动中,每个县区要建立一所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示范学校,并逐步推广。各级学校也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学生安全素质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使广大学生能够掌握应急防范措施和应急避险知识,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要加强新闻媒体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广播等媒体平台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三)不断强化防震减灾执法工作。要按照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依法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与监督,加强抗震设防的执法检查;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坚持依法行政,加大防震减灾相关法规、规章的贯彻执行力度,强化执法队伍,健全执法机构,规范执法行为,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把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领导机构,完善工作体系,坚持经常性研究防震减灾工作的会议制度,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明确各自防震减灾工作的职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加强目标考核,把防震减灾工作任务落到实处。要建立健全市、县区地震行政管理机构,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配备专业人员,明确职责。依据省地震局重新确定的省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我市汉台、宁强、略阳、勉县、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八县区要重点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有条件的县区在下一步政府机构改革时研究单设,条件暂不成熟的可与科技等有关部门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配备3-5名专兼职工作人员,确保“有牌子、有职能、有人员、有经费”。同时,各乡镇要确定一名防震减灾助理员,负责落实基层防震减灾日常工作,抓好“三网一员”建设,巩固群测群防工作基础。各县区、乡镇组织机构和人员落实情况要在6月底前分别报市地震局备案。要加强对地震工作人员的培训,增强市、县区地震工作队伍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防震减灾综合工作能力。

二、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测,积极做好群测群防工作

地震监测预测是整个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要努力探索和揭示地震发生发展的规律,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的能力。

(一)继续严密监视震情变化。各县区、各部门要加强对全市地震地质环境、地震地质构造及其活动规律和地震预警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震情短临跟踪工作方案,完善震情跟踪工作措施,坚持重大异常速报制度,及时做好资料分析,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提高震情分析会商水平,确保各类地震监测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地震监测资料质量可靠,地震信息及时传递。要规范地震信息行为,积极探索逐步地震重点监测防御区和重点危险区判定信息的渠道,使群众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地震危险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二)努力加快台网改造建设步伐。要按照“全省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前兆台网合理布设、基本实现地震烈度速报”的目标,将监测台网建设纳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加强省、市、县区的沟通,统筹安排经费,进一步加密测震、强震、前兆台网密度,新增监测手段;加快实施**GPS监测项目;开展陕南地区跨断层流动监测。今明两年我市要建设完成12个强震观测台,7个测震台,5个A+级GPS测点,4个形变台,8个跨断层一级水准观测点,3个断层流体观测台,到20**年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区要建至少2个断层观测台,其他县至少应建1个断层观测台。要健全地震信息网络,建成市级区域台网中心和地震速报平台,以市地震信息节点为平台,建立全市防震减灾虚拟网络,实现与各县区及周边地震联防区、协防区的地震监测信息共享,确保信息传递快速、准确。要不断引进新的观测技术和方法,逐步形成空间、地表、地下相结合,覆盖全市、与周边地区互相联网的立体观测系统,不断提升我市地震监测能力。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

(三)全面加强群测群防工作。积极推进以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科技宣传网、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为主要内容的“三网一员”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地下水、气体、动植物等地震宏观异常观察,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灾情信息报告和普及地震知识中的重要作用。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群测群防投入力度,稳定群测群防工作队伍。要以地震宏观监测技能和科普知识宣传能力为重点,加强对群测群防人员的培训,使其成为基层地震工作的重要力量,巩固防震减灾宣传的前沿阵地。

三、着力抓好地震灾害防御,依法加强抗震设防工作

地震灾害防御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地震灾害损失主要是由建(构)筑物的倒塌破坏造成的。当前我市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普遍不高,汶川地震造成大量基础设施、公共建筑、学校医院、村镇房屋毁坏。为确保建筑物的防震安全,做到“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行政监督,加强建筑物场地抗震和结构抗震的行政审核把关和技术管理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科学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一般建设工程必须按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国家批准的地震小区划确定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生命线等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据此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建设程序,为勘察设计单位进行建设工程选址和抗震设计提供必要的设防依据。有关建设工程的强制性标准,应当与抗震设防要求相衔接。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执行各项建设工程管理制度,确保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质量。

(二)切实做好恢复重建抗震设防技术服务。市县人民政府在制订本地经济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潜在的地震危险。重视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评价和地震小区划等地震基础性探测工作。配合省上尽快组织实施汉中地震活断层探测项目和小区划项目,详细排查具体的地震地质环境,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提出抗震设防要求,为城乡规划、土地利用、基本建设提供依据。认真加快全市灾区恢复重建项目的实施,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做好防震减灾技术服务,开展恢复重建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检查,使恢复重建项目达到抗震设防要求,从根本上消除灾害隐患。要组织开展县级以上城市的建筑物抗震性能鉴定工作,对达不到设防标准的要统一规划,逐步予以加固改造。对存在地震安全隐患的病险水库及能源、通信、交通、供水、供电等设施,要按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改造,消除隐患。加强对地震可能引起的滑坡、水库、溃坝、堰塞湖等次生灾害的防御。继续推进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工作,建立城市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指标体系,各县区至少建设1个城市地震安全示范区。

(三)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要高度重视并尽快改变农村民居不设防的状况,提高农村民居的地震安全水平。各县区要新建1—2个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点,发挥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把知识普及到乡(镇)、村及农户,做到家喻户晓,使广大农民把建设地震安全民居变为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自觉行动。建设、地震部门要组织力量,及时提供抗震性能比较好的民居设计图和模型,建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技术服务体系,为建设地震安全民居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鉴于我市乡镇机构设置情况,村镇成片建设的抗震设防工作由建设、地震工作部门协同分工把关;农村零散农户建房的抗震设防工作由镇政府牵头,土地、建设、地震部门参与,采用“会商制”,共同抓好。发展改革、民政、扶贫等部门在新农村建设、扶贫搬迁、移民搬迁和推进安全民居工程中,将地震安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中,扶持、引导农民建设地震安全民居。

四、不断提高地震应急能力,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

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危机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努力实现从被动救灾到主动减灾的转变。

(一)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各县区、各部门要按照分级编制、分级管理的原则,尽快修订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层级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相互补充、协调一致的地震应急体系。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开展演练,检验反应能力,使地震应急预案更加科学、实用,增强可操作性。要完善措施,建立地震快速评估基础数据更新机制,推进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建设。要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市上力争20**年建成1个市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县各建成1个县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

(二)切实加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平灾结合、物尽其用”的原则,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各县区在规划建设或改扩建广场、公园绿地、体育场所、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时,根据人口密度和分布实际,应充分考虑紧急疏散和安置受灾民众的需求。**期间,受汶川地震影响灾情较重的**县要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各建1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市上将在2009年底前建设完成桥北广场应急避难场所的基础上,再建2处避难场所。“**”期间,其它每个县城的应急避难场所至少要能满足30%城镇人口应急避险需求。

(三)建立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市、县区人民政府要按照一队多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要依托消防部门,建立市、县区两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要及时配备、补充救援效果好、携带方便的专业救援设备;要对现有的各行业各部门救灾力量进行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基本情况,统筹现有救灾救援力量,建立和完善统一指挥、统筹调度的工作机制,并加强对救灾救援知识的培训和应急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能够集中统一组织开展救灾救援工作。同时要加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各县区必须有1—2支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在群众自救互救中的作用,形成社会基础广泛、协调统一的地震灾害救助力量。要进一步完善军地联络机制和区域联动机制,为及时应对地震突发灾害事件做好准备。

地质局范文篇9

我生在新中国“”前夕,小时候常听母亲和老师讲“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童谣,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尤为流传,里面包含着老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那时的农村,家家户户住的是平房,土墼墙的茅草房较普遍,谁家若有砖瓦房算是上等“豪宅”。而每当春末夏初黄梅雨淅淅沥沥到来之际,外面下大雨,屋内就是滴滴答答的小雨,我和家人便拿小盆小碗到处接着。家家如此,也都习以为常了。因而,追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便成了那个时代人们最大的梦想!

1970年,村里用上了照明电,靠的是离国营红星垦殖场近,“近水楼台先得月”吗,这对许多农村甚至不少公社都是一种奢望。电灯是有了,停电很平常,照明还得依赖于煤油灯。71年我上初中了,晚自习时也要备好自己制作的灯——用墨水瓶和棉纱线制成的灯,停电时人手一盏小油灯,昏暗的灯光下是一张张聚精会神的脸。若是用柴油替代煤油,下自习后,相互小觑对方两个小鼻孔都熏黑了,倒也自得其乐。

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我离开了农村,成了一名地矿人。但家乡的情结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愈发思念。改革开放的春风加快了历史前进的步伐,缩短了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差距,仿佛一夜之间,人们发现原来梦中的一切来的这样快!村里也盖起了小洋楼,里面装修一新,丝毫不比城里逊色。千家万户装上了程控电话,手机也成了寻常之物,田间地头,集市街边,处处可见拿着手机的人们。

改革开放以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早已大大落后于这个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飞跃的变化。比如私家车一族温和增大;又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空调等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记得1995年我家搬进了楼房,告别了平房,乔迁之喜购买了一台25吋彩电替换了使用多年的电视机。欣赏之余,凝视新彩电那么大,占去了不少空间,忽然间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要是电视机能够挂上墙该有多好啊!果然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液晶电视的问世,还真的挂上墙了。

地质局范文篇10

20**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我县范围内有明显震感,并已出现房屋垮塌及人员受伤等情况。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防震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为进一步做好我县防震救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做好当前抗震救灾工作

四川发生“5•12”地震,开县出现强烈震感,引起群众严重恐慌。对此,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决定成立防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由**县长挂帅指挥,**常务副县长、**副县长具体负责,各地各部门务必引起高度重视,把当前抗震减灾工作作为首要大事,把保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重中之重,迅速启动防灾减灾工作预案,全力以赴,切实抓紧抓好震后各项应急救援和善后处理工作;加强防震救灾工作宣传,严防各类次生、衍生灾害发生,千方百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最大程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统筹调度,全面排查,认真做好各种设施设备安全检查

1、由县教委牵头,对全县所有学校进行拉网式排查,并对危房进行拆除,防止出现房屋垮塌造成学生伤亡。同时,要最大限度消除学生恐慌情绪,作好稳定工作,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确保学生正常上课。

2、由卫生局牵头,对全县所有医院房屋进行危房排查,对查出问题该转移的要坚决转移,并做好可能发生的公共疫病监测工作,落实医疗救治责任,全力救治震后受伤人员,绝不允许出现因无钱而延误救治的情况。

3、由交通局负责,对县内公路桥梁、隧洞、索道等进行安全检测,对确有安全隐患的交通设施,要设置警示牌,及时抢修、维护,确保车辆、行人安全通行。

4、由水务局牵头,对全县所有小(二)型以上水库,特别是人口密集区的水库,由各流域站进行全方位险情排查,严防事故发生。

5、由商委牵头,对全县城乡大型商场、旅馆等公共服务场所的房屋和设施进行安全排查。

6、由经委负责,对全县煤矿生产企业开展全面的险患排查,严防出现瓦斯爆炸、坍塌、透水等煤矿事故,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7、由国土房管局负责,对全县各地灾隐患点加强监测,严防因地灾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8、由建委负责,对全县在建房屋工程、高层房屋开展安全排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指导有关单位整改。

9、**部门要加强社会面稳定控制,重点加强学校、医院公共场所等所在地的巡查,维护好交通秩序,确保交通通畅,严防极少数人借机盗窃、滋事、散布不良舆论,影响社会稳定;

10、各公共事业服务单位要加强对供水、电、气等设施的检查,及时抢修、维护出险管网,保证群众正常用水、用电、用气需求。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企业要加强设备设施检查检修,确保通讯畅通。

11、各乡镇(街道)要组织全体机关干部深入基层,查看灾情,做好正面宣传、引导工作,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及应对措施,要采取有力措施,及时修复灾毁设备设施,全面做好恢复重建工作,尤其要加强农村卫生院、危旧房、敬老院等重点对象的防灾避险工作,妥善安置好因灾倒房居民,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三、加强宣传,信息,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县国土房管局要加强与**市地震局沟通联系,密切关注地震灾情发生趋势,并及时向县政府报告。县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按照统一的宣传口径及时灾害信息,加大防灾避险知识宣传力度,尽力避免群众恐慌,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