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9:12:14

德智体范文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德智体美劳;传统文化;茶艺;儒匠

职教“二十条”的,标志着职业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给新形态下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总方向。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回顾党的教育方针的演进历程,从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到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2007-2017),再到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党和国家对教育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和完善。将德体美劳与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体现了对人才培养规律的准确把握。同时对职业教育的育人逻辑,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也提出了新课题。但受精英教育逻辑的长期影响,职业院校在五育人机制构建方面普遍存在理念、举措和特色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中国传统茶艺文化和教育实践中蕴含丰富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笔者试图从传统茶文化视角深挖传统文化精髓内涵,阐明传统茶艺文化思维方式和教育理念对当代职业教育五育人的启发和借鉴价值,为构建新形态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环境提供参考和启发。

1基本育人逻辑的现实困境与突破方向

受西方“表述的逻辑”思维方式的长期影响,基于理论学习本位和以“教”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还普遍存在,产生的长期的负面影响极难破除。所谓“表述的逻辑”,是指西方科学技术领域形成重分析、重演绎、重实验的思维方式,带有浓重的学科思维,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各类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在“表述的逻辑”教育框架下,知识成为主动方,学习者被动接受。教学方法上常常表现为满堂灌和过度讲授,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脱节。“表述的逻辑”窄化了学习的途径,学习者获得的是间接的经验和知识,不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说,“表述的逻辑”偏重学生成绩和智育发展,违背了基本的人才成长规律,忽视了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的其他方面的素质,而这些综合素质正是培育大国工匠、工匠精神所必需的。按照布鲁纳和杜威的认知和教育理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建构知识体系,也就是服从“发现的逻辑”。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实践、工作环境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数以亿计产业大军的主阵地,对人才的学习能力、工艺标准、劳动操作、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创新能力等多德智体美劳方面素质有较高要求。实际上,未来职业教育不是让学生简单的适应某个技术的发展,还要让他们获得完整的人格、美好的生活和全面的发展。

2传统茶艺文化思维方式和茶艺教育实践中的五育人思想

中国是茶的故乡。据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也就是说,中国人饮茶可追溯至神农氏时代。在传统茶艺文化思维方式和茶艺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比如茶文化中善于发现,有审美情趣,守成创新等。首先,传统茶艺善于从自然界和生活实践中“发现”知识和规律,认为茶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必须通过实践和发现,比如茶道、茶联、茶书、茶具、茶画、斗茶等。同时善于“发现”孕育出的美育思想让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感性和审美特质,如一叶知秋等。茶德天地自然精华,融天地人于一体,茶文化糅合儒释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其次,传统茶艺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即崇尚劳动、尊重创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让人向善、塑造德性。这种工匠精神涵盖丰富的德育、体育和劳育理念,而且古人往往将德放在第一位,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最后,传统茶艺重视实践和验证,形成了“发现的逻辑”哲学观和教育观,这种理念高度契合现代职业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综合起来,传统社会茶文化精髓、思维方式集中反映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传统茶文化和德智体美劳育思想是有机融合和协调发展的,对当前新形态下职业教育五育人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3传统文化视角下茶艺鉴赏与实践五育人机制构建——培育“衢职儒匠”

浙江省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是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也是拥有18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有着1200多年历史,《茶经》中亦有关于衢州茶文化的记载,比如在介绍茶叶产地时,陆羽提及“浙西”、“婺州”出产的茶叶品质。因尽享钱江源头滋养,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形成了丰厚的茶艺文化积淀和茶人匠心制茶和品茶饮茶的独特韵味。衢州茶品种繁多,开化县产茶历史悠久,于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建县,有记载的在明朝已列为贡品,其中开化龙顶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浙江十大名茶称号,是全国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茶品牌。如今,茶叶不仅成为衢州农业的主导产业,也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衢州作为“东南阙里、南孔圣地”,是中国南方儒学文化中心。千百年的积淀,促成了衢州的“开放、包容、多元、和谐”的城市文化性格。衢州践行以创新驱动,探索产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径。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衢州的唯一一所公办全日制高职院校,近年来俯身贴地,致力于以双高建设为引领,建设浙闽赣皖四省边际职业教育“桥头堡”,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德智体美劳育人机制探索。本文以茶艺鉴赏与实践为例,探索积极破除“表述的逻辑”育人环境,遵循现代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完善育人模式内涵建设,创新融入传统文化育人理念,构建新形态下的“衢职儒匠”五育人新模式。从“衢职儒匠”架构图(图1)可以看出,德即培养德技双修,智即遵循“发现的逻辑”,体即拥有健康的身心,美即具备审美情趣,劳即磨练工匠精神。根据“衢职儒匠”架构,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各有侧重,同时又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第一,德——培养德技双修。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培养德、技双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让学生认同“衢州有礼”文化,提倡“衢职有礼”。这个“礼”是对自然有礼、对社会有礼、对历史有礼、对未来有礼、对脚下的土地有礼。将儒家文化融入校名、校训,让儒家经典进课堂,进图书馆,进实训室,让儒家文化真正走脑入心。开发一批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有礼精品课程,挖掘和丰富思政大课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持续壮大学生理论宣讲队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让学生亲身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和传播家国情怀与担当。以茶艺课程为例,茶叶生长于三衢大地,茶艺产业立足衢州,借鉴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的从视障人群的角度感受生命的顽强和不屈的“黑暗对话”模块,让学生身份换位,了解衢州细菌战受害者历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扎根基层,把青春和汗水洒在大地上的志向。第二,智——遵循“发现的逻辑”。必要的茶知识储备是茶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育人水平的提升基础在课堂教学。首先,持续推进茶艺课堂“革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广泛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方式,提倡少教多学。坚持“思维发展重于知识获取”和“策略生成重于问题解决”,从最基本的茶认知事实出发,从品茶生活经验出发,不断启发,让学生获得更多主动性。其次,带领学生重新走上茶业历史的“发现之旅”,让教与学“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亲临其境、设身处地地“玩”茶,在知识网络建构过程中培养茶艺知识和技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朱熹提倡要不断的学习。儒学提倡要因材施教。所以要突破传统的教与学逻辑,提倡“发现式”茶艺教学,使育人理念更加科学。再次,营造“发现式”教学环境,重视“发现的逻辑”理念的茶艺鉴赏教育全过程育人中的作用。从校园到教学大楼,从办公室到教学空间,整体设计和细节处理上无不营造着把茶艺企业环境以项目型式引入到茶艺教学中的教育理念。第三,体——拥有健康的身心。“衢职儒匠“也要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身心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培养学生持续学习、不怕失败、勇于尝试、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衢职院已挂牌成立中国拔河特色学校,拔河运动及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地掷球项目荣获2021全运会项目冠军,地掷球文化深入每一个师生内心。攀岩运动赛场上捷报频传,攀岩文化引领校园时尚。近年来,衢职院已开展茶品牌展示、茶技艺表演、还有茶界专家的精彩讲座等,全民饮茶日活动把衢州茶和茶文化故事讲述得有声有色。与此同时,衢职院也孕育了许多茶艺培训、茶文化教学及茶器具销售等与茶文化息息相关的课程,以茶养性、以茶养德蔚然成风。这些名片注释了校园有礼文化新内涵,为新时代衢州南孔文化品牌建设注入了活力。第四,美——具备审美情趣。坚持文化育人导向,继承南孔文化,建设“衢职有礼”的特色校园文化。创新有礼文化、廉洁文化、两馆文化、寝室文化建设,营造“崇礼修身、人人共享”的有礼氛围。沐浴南孔文化,开辟第二课堂。对标衢州市南孔书屋建设,打造图书馆1+X考证中心,让茶艺图书和茶文化进寝室、进实训室、进教学楼,让师生随时随地沉醉茶香和书香,陶冶身心。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创造活力,提供多渠道志愿服务活动,比如服务衢州马拉松赛事、文明城市创建,提倡身心美、分享美、拼搏美。广接地气,走进清漾古村,追寻良好家风,感受深厚的茶文化基因。第五,劳——磨练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培育和传统文化有效结合,尊重技能,尊重劳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培育衢州地方急需的数字经济智慧产业、美丽经济幸福产业等技能培训品牌。茶产业像个“哑铃”,一边是生产,一边是终端,茶文化是中间的桥梁。持续挖掘茶艺专业特色,对接茶叶企业需求。衢州茶产业以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品种结构,加快产业融合,在转型升级中成效显著。以协同化整合校企资源,以标准化推进内涵发展。

4总结与展望

中国传统茶艺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茶艺鉴赏与实践建设经验为例,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有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思想。提出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衢职儒匠”培育的方案,并列举出一系列可行的举措,以期为创新五育人模式提供启发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程建坤,熊川武.过度讲授:走向教育现代化的严重障碍[J].教育科学研究,2021(01):54-61.

[2]骆无穷.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茶之道:再读《茶经》”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44):5-8.

德智体范文篇2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集中体现;弘扬延安精神是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力武器。因此,用延安精神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用延安精神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首先回答延安精神是否适合当代青少年,是否象某些人所说的“延安精神过时了”。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全新精神面貌和崇高思想境界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延安精神首先的和主要的是表现为一种精神财富和精神支柱。延安精神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具有超越时空的稳定性,激励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用延安精神激发起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救国热情,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战胜了内外强敌,建立了新中国。建国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我们党又是靠延安精神,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迅速医治好战争创伤,开展了全面的经济建设。三年困难时期,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国际反华大合唱,我们党还是靠延安精神,团结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战胜了各种想象不到的困难。十年动乱后,我们党还是靠延安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迅速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从三十年代的延安时期开始,到目前的改革开放,我党、我国革命和建设历史上的一次次飞跃,取得的一个个胜利,无不闪烁着延安精神的灿烂光辉。延安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培养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从延安时期聚集在延河之滨的无数革命先辈,到改革开放以来从海外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无数精英学子;从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从五十年代忘我工作的孟泰,到六十年代的“铁人”王进喜;从“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到人民的好公仆孔繁森、李润五……;在他们身上,处处闪耀着延安精神的光辉。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所形成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和高尚情操,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人。延安精神之所以具有这种稳定性和生命力,关键在于其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表现出了能够解决重大现实问题、产生时代效应的内在能力。在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跨世纪工程中,延安精神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基本内容,也是当前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延安时期,尽管困难重重,险象环生,但由于我们党坚持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今天,从国内来讲,我们面临着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和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伟大任务;从国际环境来讲,遏制与反遏制、“西化”与反“西化”、颠覆与反颠覆、演变与反演变的尖锐斗争更加激化。可以说,现在的任务更艰巨,环境更复杂,更需要我们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这一切任务的完成,最终是要靠跨世纪的青少年一代来承担的。因此,在青少年中进行政治方向教育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这是已被我党、我国的历史证明了的真理。而这一点,又往往是容易被青少年们忽视的一个问题。他们往往把问题简单化,认为我们现在是搞经济建设,只要把经济搞上去就行了,而不善于、也不会从政治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因此,要教育他们认识到,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走的道路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总之是要教育青少年一代学会讲政治,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使他们保持清醒头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住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特别是在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的进程中,既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又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使青少年一代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当前还必须结合在青少年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否认,目前在青少年中,爱国主义的思想是比较薄弱的,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在青少年一代中的表现也不能让人放心和满意。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同时它也是延安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教育青少年一代,要象当年聚集在延安的青年那样,把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放在首位。现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要使青少年懂得,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青少年一代真正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把个人成材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增强青少年一代热爱祖国、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历史感。

三、理想信念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用延安精神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同样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理想、信念是我们生活、工作的动力源泉,是事业成功的最基本保证。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每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理想追求,没有坚强的信念支撑,势必会走向消沉。延安时期,生活那么艰苦,环境那么恶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热血青年向往?并且不怕苦累、不怕牺牲从四面八方奔向延安?为什么他们不怕吃苦、甘愿吃苦?正是由于大家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由于封建主义思想的沉渣泛起等等,社会上出现了各种思想、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碰撞的局面,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应当说,在这场冲突、斗争中,争夺的重点对象是青少年一代;而青少年一代也往往表现得最为迷茫,最容易受到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用延安精神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首先必须在青少年中进行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教育。延安时代,生活艰苦,环境恶劣,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还有千千万万的青年向往延安,奔向延安,为的就是追求革命真理,寻找革命理想。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正是延安精神的核心,它激励着一代代优秀中华儿女成为共产主义新人。由此可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的理论以改造思想,不仅过去,就是现在和今后,对于青少年来说,都是十分必要、非常迫切的。只有在青少年一代中确立了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我们的事业就前途无量,就可以代代相传。正如邓小平同志讲的:“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理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其次要用延安精神教育青少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方式和西方某些反动政治观念等等,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各层人士。在这中间,由于青少年一代思想纯洁,可塑性较大,因此他们最容易受到影响。时代和现实都要求我们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须突出延安精神的价值导向功能。延安精神培养造就了千千万万个为崇高理想矢志不移、无私奉献的革命英雄;延安精神也必然为培养教育青少年一代继续发挥其伟大作用。

总之,在当前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更要坚持价值导向的一元化,用延安精神构建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价值导向体系,提高青少年一代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促进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使他们真正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智体范文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德育;智育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而学校体育教学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身心等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体育教学还有助于良好思想品德教育和智力等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重视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方法。

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德、智、体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即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决定着自己的政治方向和人生观;科学文化知识是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身心健康则是人们发展的物质基础。可是学生及一部分成人往往最容易忽视这一点。身心健康既是个人的幸福、事业成功的基础条件,又是培养国家栋梁之才所必须的。身体好并有相应的体育文化素养,是做一名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之一。同志历来重视学校体育,早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精辟地指出:“体育之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科学的阐明了德、智、体三育的辨证关系。

一、学校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学校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能与技巧,养成学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通过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热爱集体、服从组织、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等意志品质,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的形成。

1.1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上好体育课不仅仅是个人健康成长所必需的,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将来更好的完成党、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任务,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而积极锻炼身体就是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练好身体在于建设国家、保卫祖国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2进行集体主义和纪律性的教育。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树立群体意识,进行热爱集体,关心同伴,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组织纪律。

二、体育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文化科学知识的技能,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体育为智力的开发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是一种增强智力的手段。坚持经常的体育锻炼,以保证大脑的能源物质与氧气的充足供应,促进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以及分析综合能力,为智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生理条件。通过体育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全面的观察能力、良好的记忆力和灵活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等等,能使学生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2.1提高大脑的功能。智力的发展,知识的获得,所依靠的是思维器官,即脑或脑中枢。脑是人体的一部分,体质的强弱与脑的发育关系十分密切,通过经常的身体锻炼能使大脑发育健全,增强和提高脑的功能。

2.2提高人的反应速度。体育活动要充分利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这些器官都要通过脑中枢,然后又通过脑中枢指挥跑、跳、投、攀登爬越、悬垂支撑等动作的效应。体育的这些活动既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反应速度。

2.3提高人的观察能力。体育活动中,需要观察和高度的注意,并且要记住动作的顺序,连接和组合,观察和掌握器械,特别是集体项目比赛中要在瞬间变化的动态里采取应变措施,并注意观察人与物体的移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对抗与适应等活动,这就能够使学生认识事物,培养时空观念,许多自然要领都是通过体育活动认识或加深的。

2.4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体育既是学生体育教学的内容,又是进行教育的手段与方法。其中包括生理、心理、运动力学、生物力学、解剖学、比赛技术和战术等等。这些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关的基础常识是中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养,这些知识就是智育的组成部分。大家必须改变一种观点,不仅仅把体育看成是一种自然的肢体活动。体育属文化范畴。同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是学生必备的文化素质,是现代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公务员之家

德智体范文篇4

一、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体育教学课时不断被压缩,甚至出现取消课程、全力学习的现象。这导致近些年,我国中学生及大学生整体体质不断下降。为了扭转这种局势,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国家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而学校、家长和学生也逐渐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开始提高对体育教学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人民对体育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尤其是对体育教学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认识,仍处在较低层面上。这主要表现在:1.学校方面受制于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如:(1)资金短缺,场地不足,这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2)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没有消除,片面追求语数外等涉及升学率的学科,而忽视体育教学。(3)体育器材管理不善,闲置破损或遗失现象严重。除此之外,部分学校体育的教学场地存在诸多问题,如土质跑道、球场,一下雨,很多天都难以正常教学。(4)由于资金等问题,难以留住优秀老师,难以后继有人。2.家长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习几乎成了孩子们的唯一出路,广大家长也都将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未来的标准之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极为迫切。家长对学生的谆谆教导便是学好所谓的考试学科,对孩子参不参加体育活动并不重视。而家长的这些陈旧观念,也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改革,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致使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看重所谓的“分数第一”,而忽视“身体第一”。3.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体育教学跟其他教学的区别点在于,体育教学可以使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可以放松身心,开发智力,更有磨炼意志力的功效。而其他学科大多数具有单一性,要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明白这个道理。但人们认为体育教学,就是跑跑步、打打球、做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等,难以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二、解决对策

1.提高学生和家长对体育教学的认识。要让学生和家长明白,通过体育教学和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磨炼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2.提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思想认识。要通过各种学习,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全面贯彻我国新课改的教育方针,自觉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中,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解决目前学校体育工作难题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3.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1)定期举办年级和全校运动会,并积极参与市、县、等举行的运动比赛,通过连续性的运动比赛,不断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教师的工作水平。(2)关心体育教师的生活,调动其积极性,使其安心工作。4.增加基础设施和场地的建设投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场地,是教好体育课的前提之一。所以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加大对这些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让学生有良好的器材和场地去开展体育教学。5.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新课改种一直强调素质教育,即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体育教学,则可以在这些方面综合平衡发展。事实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和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学校应该根据新课标要求,大力推广体育教学,尤其是初中阶段,更应该加强体育教学。因为中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是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奠定阶段,这个时候,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1)整体性原则。提高学生素质、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性目标,需要做到德、智、体有机结合、全面发展。因而要在教学中从单项目标转向多项目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要让学生从单调的体育锻炼中,感受到愉快体育教学的魅力,从整体上把握体育教学,使体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2)主体性原则。教学的主体,永远是学生。在以往的教学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和中学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过去的“放羊式“教学转化为开放性、主动性的学习方式,争取变“要我学”、“要我练”为“我要学”、“我要练”,让学生身心愉悦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基本技能;(3)普遍性与指导性原则。要根据中学的实际情况,制定和优化其教学内容与过程,对于学校的体育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所以在选择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时要有针对性,简单易学,运动量适宜,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后有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4)全面发展的原则。要根据不同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生长发育情况,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有其独有的特点,要认真分析和思考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多管齐下,提高认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本文作者:龚泽兵工作单位:旬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德智体范文篇5

1.每两周检查一次,时间为双周周六下午2:30,检查人员为各大班生活委员及各宿舍寝室长,分别检查男女宿舍,宿舍必须留人配合检查。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不定期抽查。

3、评分办法:从检查结果中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然后取平均分参加评比。

4、奖惩方式:名次排出后,男生宿舍取前六名及倒数3名;女生宿舍取前六名及倒数3名。

5.宿舍卫生检查每两周一次由大班生活委员组织人员检查,当场打分,检查完毕统计后将结果报送年级办公室并在年级中公布,同时公布寝室长姓名。

6、学期期末生活委员根据每次检查结果计算平均分评选出每学期男女生宿舍卫生前六名,在德智体综合策评上给予该宿舍每位成员适当的加分,第一名加3分,第二、三名加2分,第四、五、六名加1分。对在宿舍卫生检查中后一,二,三名,在德智体综合策评上给予该宿舍每位成员适当的减分,分别为1分,2分,3分。锁门宿舍按未打扫处理或累计三次评为最差宿舍,直接在综合测评德育中扣分。对于不积极参加卫生劳动的同学和寝室长及班干经核实后给予批评,并在德智体综合测评上给予适当减分。

对于卫生每学期评出的先进宿舍,年级均给予适当物质奖励。

年级在先进宿舍的基础上向学校推荐文明寝室及卫生先进个人。

二、结合年级同学宿舍实际情况,我们参考了现行学院卫生检查评分表,制定了年级检查项目及分数如下:

1、门窗(含摇头窗)清洁1分

2、地面、桌、凳面清洁2分

3、桌凳摆放整齐1分

4、床铺被子及床上用品叠放1分

5、床下物品摆放0.5分

6、橱柜整理0.5分

7、室内墙壁布置2分

8、整体印象1分

9、走廊1分

注:1、评分采取10分制;

2、第3、4项为摆放位置是否恰当0.5分,摆放是否整齐0.5分,以便照顾各人审美观点的差异。

德智体范文篇6

关键词:美育素质教育

1美育和素质教育

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的审美教育。其性质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审美创造能力,进而塑造完美人格。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审美从人类开始与客观世界发生关系的时候就开始了。美育实际上一直在不自觉的进行着,并逐渐成为自觉的劳动,可以说美的思想是人的最基本的思想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按照美的思想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人才为目的的教育。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都有只关注考试得分的多少,忽视内在素质提高的倾向。哲人曾经说过:“知识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确实,一个技术高超而道德素质败坏的人不仅不能帮助社会进步,有时候还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人的素质构成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素质提供了人发展的生理基础,而后天的素质教育能够影响先天的素质,发展先天的潜能,使人获得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提高和完善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和心理素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美育的特点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的任务是要塑造和形成人们优美、高尚、丰富的感情、趣味、心灵和精神境界。美育的这种职能注定了美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需要我们持久的关注。美育过程中存在专职进行审美教育的课程,如美术和音乐。但我们千万不可将美育和音乐、美术教育等同起来,美育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几堂音乐、美术课能够完成的。音乐和美术只是我们引导审美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这些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之所以能够感受到美,是因为在审美活动中我们把握了具有节奏、平衡和有机结合的完备形式,这种形式积淀了人类情感、理想等特定的社会性内容,这些内容会同时作用于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使它们处于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

4美育的作用

4.1美育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爱因斯坦也说过:“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他的情感、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康德认为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革命导师为我们制定的标准是“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的,所以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审美教育活动是一项情感教育活动,艺术的审美活动尤其如此。美育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净化,从而情操得到陶冶。

4.2美育能够促进德智体教育的发展

如上所述,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存在于德智体的教育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德智体美等教育融合在一起。美育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它冲破了以往各种不同的教育间的鸿沟,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

4.3美育具有激发思维能力的功能

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互相启发、互相作用、密切相关。形象思维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特征,它是指用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美育是将人类世代积累的审美经验对教育客体进行教育的过程,其目的是使其初步的、低级的感觉、知觉、表象发展为艺术审美的、形象思维的直觉。审美直觉具有直观性和感性形象性等一般直觉的特征,同时,它又是积淀有高度理智的高级意识活动。爱因斯坦终生热爱音乐,在他看来演奏小提琴远比解开一道科学难题更有价值和意义。他就是在理性和感性相互完美交融的时代中,完成了相对论。舒伯特从莱斯塔勃的诗歌中产生《小夜曲》的创作灵感。这都是美育的功劳。

4.4美育能提高人的身体心理素质

从美育特征上看,美育在调整人的身心素质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通过调节人的心态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学生通过参加审美教育活动,以快乐的情绪化解紧张的情绪,以愉快的心情化解不正常的情绪。美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乐观的情绪,增强其承受挫折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5美育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它包含人的自我意志获得自由体现,人的各种需要、潜能素质、个性获得最充分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度丰富等。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要依靠人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正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无论一个人从事什么工作,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或多或少存在缺憾。许多事实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不仅仅是指学术上的成功,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成功,这种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

5当前美育中存在的问题

5.1对美育重视不够

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但应试教育仍然在当前教育实践中流畅地运转,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美育的倾向。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坚决克服这种错误倾向。一要消除智育即升学率为学校工作重点的想法,切实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二是要确立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理念,把四育融为一个整体,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相互融合与渗透、相互促进与发展的要求。尤其要注重美育在德智体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5.2对美育存在错误理解

对美育存在的错误理解很多,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认为艺术就是美,从而把美育和艺术教育等同起来,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就是美育。结果,持此观点的人们就歪曲了美育的意义,美育就变成诸如书法、美术、音乐课等孤立、单一的任务。艺术是人类的精神产品,集中体现了人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因此,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但是,艺术教育并不是美育的全部内容。美的形态就包括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悲剧美等等,开展美育工作需要将艺术教育与之区分开来。

5.3美育途径单一

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美学家蔡元培先生指出:实施美育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学校是进行系统、全面的美育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有责任对青少年从小进行美育教育,为提高下一代国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创造未来美好社会奠定良好基础。目前这是我们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单一的途径。进行美育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中的良好环境、和谐气氛及家庭成员的内在美、形象美的展现,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因此,良好的家庭对学生的美育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家庭中的美育能够巩固学校美育的成果。

家庭和学校都只是美育的小环境,只有社会是大环境。学生总有脱离家庭、学校的一天,但作为社会成员,他一生都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更广泛地影响人的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在社会中弘扬真、善、美,鞭挞、惩治假、丑、恶,利用多种社会活动、多种宣传、多种艺术形式对学生实施美育,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对人产生影响,美育活动的减少与美育效果的减弱就意味着丑与恶的滋长与蔓延。

人类的社会实践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通过美育,使我们认识和把握美的规律,以便更有效地去改造客观世界。因而,我们说美育是人类认识世界,并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世界的一种手段。社会文化、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加强美育,就是要使人们更广泛地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推进社会文明的发展,推进社会的进步。同样,美育更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张作岭.试论素质教育中美育的特征与功能.松辽学刊[J],2001(8)

[2]张琪、刘玉刚.谈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山东教育学院学报[J],2001(4)

[3]蒋冰海.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福州师专学报[J],2000(2)

德智体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音乐公选课;教学改革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格外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下的“人才需求”。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德育——立德树人、智育——技能大赛、体育——竞技比赛、劳育——顶岗实习等方面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但恰恰在美育这个环节上,还缺少一个抓手。而音乐课,作为美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理当承担“抓手”的责任。如何让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如何让音乐课成为“学生有兴趣”、“社会能认同”的公共学科,成为了摆在高职教育研究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开设音乐公选课的重要性

2014年、2018年在同北京大学师生两次座谈会上,都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立德树人的要求。《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更是提出,坚持立德树人,要在坚守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下功夫,加强改进学校美育、弘扬劳动精神、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所以无论是从培养大学生的角度,还是着眼于国家公民的层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都是国家的重要课题。作为德育和美育重要实现途径,高校音乐公选课重任在肩。

二、音乐公选课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理念缺“新意”。教学理念决定教学的全过程。高职音乐教育基本还是沿袭中学或中职的教学方式,或依然借鉴着其他普通高校,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科学化的、规范化的且适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音乐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多数仍停留在“音乐课不是专业课,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思想上,学生听得吃力,逐渐丧失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高职音乐教学因为其开展环境的“特殊性”,让它注定不仅只能囿于对学生纯音乐理论的要求,同时还要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音乐素养的培育纳入教学目标。(二)课程设置欠“合理”。对当前的高职院校而言,音乐公选课的定位是选修课,且仅对少数专业开设,课时量远远低于专业课,学生也觉得“可有可无”;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对学生疏于管理,学生有迟到、旷课现象,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不利影响,甚至影响了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三)师资、设备“难满足”。高职院校与高校相比,明显存在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且这一现象在音乐课这样对设备要求较高的学科中体现的更加明显。具有现代创新教学理念的青年音乐教师鲜少到高职院校进行教学,这使得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再加上缺少设备,教学很多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也成为拉低教学水平的原因之一。

三、高职院校音乐公选课改革对策

(一)改进课程体系的设置方式。高职音乐教育应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新课程设置一定要突出“三个目标”:即以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目标、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高职学校音乐公选课要办出特色,增强效益,在不断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音乐艺术需求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大发展,就应该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学生就业面来做文章,坚持工学结合,全面推进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争创优势专业、精品课程和名师课堂,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出被社会认可、接受的综合型人才。(二)改良课程内容,丰富授课形式。在课程内容上,在时代和地域主题上多下功夫。传承中华文化(国学文化)、彰显红色文化(“红色”音乐)、体现技能文化(工匠精神)、融入流行文化(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丰富音乐公选课的授课形式,学校定期开设音乐基础知识及美学相关讲座;开设慕课供学生选择,线上线下同步授课等。将更多的机会交还给学生主体,鼓励大学生勇敢表现自己。(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既要引导教师“厚德崇教、为人师表”,在音乐知识与能力的言传身教中感染和教育学生,又要为年轻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专业深造提供大力支持,并建立、健全教师奖励机制和优秀教师带动机制,使教师走进教室能讲,走上舞台能演,进得教研室能研究。努力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去,成为自己“音乐小课堂”的主人。

高职院校音乐公选课程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走出课堂、跳出固有思维的一项重要学科。针对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素养不高、乐理知识欠缺、动手能力缺失的实际情况,我们要立足现实,优选出合适的教学课堂内容,在难易度、受众度上符合学生需求,建设大众的音乐课堂生态;积极融入信息化教学改革方阵,从形式的鲜活性、工具的时代性上,建设一批理论实践占比适当、传统现代兼具的特色课堂;通过前两者的建设,回归到音乐本身,以审美特质的滋养,来提升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2]马君.职业教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谢霜.高职院校大学生音乐素养教育的若干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06).

德智体范文篇8

一、乡村教师美育素养提升的时代诉求

在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乡村教育能否抓住机遇成功转型升级成为其中的焦点。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灌输着“读书是唯一出路”的应试教育思维且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学校没有美育教师也几乎不存在美育课(音乐、美术等)。教师只重视成绩而忽略学生对于“美”的渴望,学生在学校里整天埋头苦学几乎感受不到“美”的存在。但是乡村学生真的只需要学习不需要美吗?事实上,他们需要,甚至比那些城市学生更需要“美”。乡村教师美育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也是以美“育己”的有效手段,更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必要条件。(一)现实需要:乡村学校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育人目标。早在民国时期,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出“五育并举”思想,然而受到中国传统考试制度和选拔制度的影响,“五育”之间并没有得到相对均衡的发展。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的当前学校教育德智体美劳面临着“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不平衡问题。事实上,这种不平衡问题在乡村学校教育中更加明显,特别是美育更加不受重视。乡村教育的质量体现在重视培养农村学生的综合素养[5],综合素养不仅仅是指成绩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个人品格、道德水平、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发展,这些素养的提升不能缺少美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的育人价值。在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育人体系中,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都有着紧密的联系,美可以辅德、益智、健体、促劳。美育也是一种无形的感化、浸润式的教育,它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和多么复杂的手段,有时只需要一个来自心灵的感应就可以体会到美的存在。美育也不局限于艺术门类,可以融合在各个学科之中,蔡元培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6],例如语文的诗词之美、数学的几何之美、英语的语言之美等等。因此,乡村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美育的贯穿与融合,更离不开乡村教师“以美施教”“以美育人”能力的提升。(二)内在需要:实现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育己目标。乡村教师是新时代乡村教育转型升级的关键,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系到乡村教育发展的质量。当前,乡村教育除了要建设一批稳定扎根乡土的师资队伍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升乡村教师的能力与素养。教师的能力与素养涵盖面很广,除了老生常谈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教育教学素养之外,还应该具备审美素养和审美教育的能力。因为“以美育人”的前提条件首先在于教师自身是否对于美有足够的掌握和判断美的能力,其次才能评判其是否具有“以美育美”的审美教育能力,如果教师自身对于美没有精准的把控能力,也就很难实现以美育人的育人目标。好的教师是乡村教育的根本所在,甚至可以说,好的乡村教师就等同于好的乡村教育[7],乡村教师的整体质量代表着乡村学校的办学质量,也代表着乡村教育的发展质量。乡村教师美育素养的提升也正是教师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要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其前提条件在于教师是否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标准。提升乡村教师的美育素养,先达到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育己目标,再实现以美育人的乡村教育培养目标,其宗旨是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而服务。(三)战略需要:助推乡村振兴达到全方位发展的战略目标。乡村振兴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其中教育振兴占有核心地位,教育可以制约或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乡村教育的振兴需要优秀教师作为人才支撑,并且需要教师来培养更多乡村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使更多人才汇聚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力量源泉。正如陶行知先生认为,“地方教育及乡村改造的成败,是靠着人才为转移。所以培养乡村师资是地方教育之先决问题,也就是改造乡村的先决问题”[8]。乡村教师是乡村社会中公认的知识分子,其美育素养不仅是教师个人基本素养的外在体现,也代表着整个乡村教育面貌甚至整个乡村社会面貌,影响着乡村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实现程度密切相关。乡村社会的灵魂是乡村教师。乡村教师之于乡村的意义,不止于乡村教育,而是关乎乡村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全面进步[9]。因此,关注乡村教师以美育素养为代表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对于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全方位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加快构建以美育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乡村新篇章,进而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贡献乡村的一份力量。

二、乡村教师美育素养提升的推进策略

德智体范文篇9

【关键词】五育融合;劳动教育;后勤管理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时代完善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提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原则、开展劳动教育的总体规划和实践途径。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重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的重要价值,也是学校五育融合实践的重要突破口。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以下简称“厦门二中”)结合校情,发挥劳动教育的融合作用,推动各项工作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并把劳动教育作为学校五育融合的重要抓手,创新管理理念,从家校社三个层面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把劳动教育融入学校管理的细节中。本文从劳动教育融入学校后勤管理的角度,探讨五育融合理念在学校后勤管理中的实现途径。

一、中学劳动教育的新定位

中学曾经是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基地,但由于社会和教育机构对劳动教育的定位不清晰,特别是学校引入物业管理后,把一些原以“班级包干区”形式存在的校园保洁工作、课桌椅等物品的搬运工作、校园值日等事务统统交给物业人员,学生到校只要全身心投入学习就行。在应试教育和考试焦虑的驱动下,家校形成某种默契:学生的所有时间都应该用到学习上,以免影响成绩。为扭转教育中存在的这些社会问题,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2013年提出“一勤天下无难事”,2014年提出“学生努力学习时,要树立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2015年8月,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等单位《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涵。2020年3月,《意见》强调了劳动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由路径,是中学开展教学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教育强化了思维逻辑等脑力劳动的培育,淡化了劳动教育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不断推进劳动教育理念的革新,强调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全面育人的重要内容,并且赋予劳动教育更多的内涵。新时代劳动教育不仅包括教会学生日常生活的简单劳动,还应该包含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精神、创造性的劳动技能。新时代劳动教育要适应现代科技发展需要,形式上需紧跟生产与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劳动意识。通过劳动实践,学生能够树立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观念,体会勤劳才是美好生活的基础,理解劳动没有贵贱之分,能够成为一名积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勤恳劳动者。

(二)劳动教育的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劳动教育从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读书时就开始了。他认为,学习就是劳动,那么学生每天都是在学习劳动,还需要再强调劳动教育吗?答案是肯定的。学生知道就一定能够做到吗?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现代教育缺少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检验的过程。另外,追求实用性的社会容易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按价值的高低对立起来,认为低层次的人群才要从事体力劳动,从而导致一些学生懒惰、游手好闲,对自认为无价值的事情持敷衍态度。可见,劳动教育重在“教育”,重在“全面教育”。那么,我们该如何实践呢?众多研究者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从理论、功能和实践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例如,班建武提出,要重视学校闲暇时间的劳动教育,重“质”轻“式”,赋予个体劳动的存在感和价值感[2];吴遵民认为,实现劳动育人要集合家庭、学校、社区的力量,形成“三教融合”,破除“手工作业”的简单形式[3]。新时代劳动教育也是国家的战略需要,徐长发认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关键是各类保障条件的完善,并建立长效机制。

二、厦门二中后勤管理实施劳动育人的途径

厦门二中设计五育融合实施方案,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和育人方式的不断创新。后勤部门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创新劳动育人途径,形成以下实践路径:后勤队伍服务育人,以身作则育美德;优化后勤管理体系,参加学校的管理过程,培育职业生涯规划的智慧;参加物业、食堂的实践活动,以知行合一的态度体味生存之道;校园优美环境育人,以美景、美境培育良好的美感。

(一)后勤队伍服务育人——以“劳”育德

学校后勤人员的主阵地虽不在讲台,但要育人也先要有良好的师德、态度端正的工作作风和关爱学生的情怀。[5]学校总务处对后勤人员提出以下三个要求:一是为人师表,做学生生活的师长;二是衣着得体,举止文明;三是工作态度端正,做好以人为本的服务工作。同时,学校每年都会从物业、食堂等后勤部门中评选出一到两位年度服务标兵,给予荣誉奖励,为广大师生树立道德模范。学生对后勤人员的态度直接反映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层次。如果学生随意扔垃圾、浪费粮食、对待打扫卫生的服务人员态度恶劣,就很难说这所学校的劳动教育是成功的。厦门二中后勤部门采用了人物叙事的方式,用小卡片形式记述每位劳动者的人生阅历,帮助学生认识每位劳动者,也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食堂聘请营养专家从健康角度,帮助学生认识食物的营养成分、如何平衡膳食、减少食物浪费;绿化师傅提供多肉类植物,协助校本课程教师完成植物类校本课程教学工作。后勤人员的积极付出,换来了学生对后勤工作的认可,有学生写感谢信,有学生自发参与到美化校园的劳动中。

(二)后勤管理智慧育人——以“劳”育智

中学的后勤管理人员较少,物业和食堂管理又采用固定周期的承包形式,人员流动性较大。为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的管理监督能力,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加入后勤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成立膳食委员会监督食堂物业的管理,并且定期参加食堂卫生监督检查。膳食委员会不仅帮助学生了解食堂、物业后勤管理,还可以把学生喜欢的饭菜及时反馈给食堂,建立起学生与食堂的直接联系。膳食委员会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到食堂劳动中,帮助洗菜、切菜、洗碗,观摩大厨的厨艺展示等。与一线劳动者的亲密接触,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对不同岗位的认识提供了帮助。二是成立各班级承包区。每年的植树节,学校都会组织各班级参加植树活动,并按班级安排绿化监督区,负责小树苗的浇水、施肥工作。对于成活的树木,学校组织学生为其命名,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集体意识。每学期,学校也会安排各班级的卫生包干区,对校内卫生死角进行彻底清理。简单的体力劳动增添了学生学习之余的生活乐趣,也增强了他们爱校护校的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三是组建卫生医疗小纵队。学校医务室定期开展应急医疗培训,组织学生参加校级红十字会,在运动会、沙滩接力赛等大型活动中承担简单医疗任务。后勤部门还充分利用学生会的生活部等组织,对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进行考评。学生的积极参与,一方面使他们有了更强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大家群策群力,碰撞出管理的智慧火花,帮助他们熟悉组织管理的一般知识。

(三)后勤劳动实践育人——以“劳”育体

后勤部门不仅承担着学校后勤服务任务,也承担着创建劳动实践基地的工作。目前,学校形成了三大学生劳动实践基地,通过劳动,强健学生体魄。一是种(养)植实践基地。学校后勤部门在打造后勤信息化的同时,完善劳动教育的硬件场地,以学校原有绿地为依托,把教工宿舍后的空闲区域分割为班级专属种植基地、绿植培育区、养殖区等功能区。每个班级在专属种植区内,可以根据各班意见种植喜欢的绿色植物并定期浇水、除草、施肥等,绿化工人定期对班级植物情况进行反馈。二是食堂食品实践基地。食堂是学生生活技能培训的绝佳场地,学校定期在食堂的会议室开展校本课程,以便于使用食堂的现有设施和剩余原料。食堂配合学校开展了“五一”劳动节服务活动、助力高考“包粽子”“送粽子”活动、“包饺子过春节”活动等,成为学校劳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基地。在组织“包粽子”实践活动中,食堂结合学校的日常工作,把包出的粽子送给高三学生,寓意“高中”等;在组织的“面食面面观”实践活动中,学生动手制作各种面食,体会到面食的百变和美味。三是垃圾分类实践基地。厦门二中是厦门市教育系统垃圾分类试点校,学校形成“垃圾减量、积分考核”的工作策略,将垃圾分类工作与德育常规工作紧密集合。每个班级每日定期汇总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的重量,并融合创意大赛,把可回收垃圾变废为宝。初中打造的环保公益市场,成为学生交换闲置物品、共享书籍的重要场所。

(四)校园优美环境育人——以“劳”育美

学校优美的环境能够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美德价值观。厦门二中形成了“五园一场”的景观布局,百友园、院士园、军英园等饱含学校的历史文化,地理园、生物园、足球广场又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赋予了学校师生较高的实用美观和美学品味。学校每学期安排一周的“无物业日”,让学生承担校园的保洁、绿化等工作,增添了校园的青春气息,也让他们在劳动中孕育美感。学校每年还会组织围绕校园的摄影展、设计标识大赛、最佳创意大赛等活动,把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有效的育人方式。学生在环境优雅、绿树成荫的校园内,浸染于厦门二中“勤诚智洁”的校训。潜移默化的劳动教育形式,正是厦门二中五育融合的特色所在,用环境培育涵养,使春有绿叶、夏能遮阴、秋会吐香、冬能常绿,浓郁的人文气息才能让学校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较高境界。厦门二中把五育融合的理念内核化,学校后勤部门也把劳动教育的育人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中,将其精细化和实践化。同时,后勤部门不断反思,对劳动教育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学校在劳动教育中应融入生存技能的教育、生活化教育、生命化教育,把“德智体美”的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6]后勤部门是校内体力劳动密集区,自然成为学生体力锻炼的最佳部门。后勤部门可以通过卫生劳动让学生体会劳动者的艰辛,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通过策划专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学生;通过种植绿色植物、养金鱼等活动,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感,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可见,学校在劳动育人方面,要重“形”,更要重“质”。

参考文献: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1):21-26.

[3]吴遵民.“五育”并举背景下劳动教育新视野——基于“三教融合”的视角[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0(2):3-9.

[4]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长效机制亟待建立[J].创新人才教育,2020(2):5.

[5]王胜本,李鹤飞,刘旭东.试论服务育人的新时代内涵[J].中国高等教育,2020(11):47-49.

德智体范文篇10

1、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

高职学校体育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由自身的职能所决定的。其一:学校体育有教育、教养和练身三个方面的任务。教育任务是要通过体育过程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意志作风的培养;教养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知识和方法;练身任务就是使学生身体发育发达,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里可以看出学校体育过程,自身就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过程。其二:从学校体育与德育、智育关系看来,体育是德育、智育的物质基础,并对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列宁说:“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造就一代物质文明建设者和精神文明建设者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为我国建设为世界体育强国服务

高职学校体育是大学生的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我国目前大约有一百二十万所大、中、小学,在校生达二亿多人,相当于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些青少年儿童,今天六、七岁至二十几岁,到二十一世纪末,是二十四、五岁至四十来岁。那是他们风华正茂,年富力强,将是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现在的健康状况和体质强弱,不仅会影响到在校期间德育和智育的发展,还直接关系到将来在四化建设中能否任重致远,作出更大贡献。所以,发展高职学校体育,为大学生身体打下良好基础,这对从根本上改善中华民族体质和健康具有战略意义。

3、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大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倾城的关键时刻。他们的思想、情感、意志、性格都处在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学生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接受教育最有效的年龄期。因此,利用体育教育对学生进行精神文明的教育,是非常有利的。学校体育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它不仅影响着人的有机体,而且有很多方面的教育作用。无论是一次课或者一次活动,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精神文明教育方面的具体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在实际活动中的表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体育和锻炼身体的真正意义,在将来能更好地为社会建设服务,从而更加自觉地促使自己德智体全面发展。人体在体育锻炼中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量,要克服一定的困难。这样可以在困难中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许多体育项目的集体性,可培养集体主义,团结互助、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竞赛是体育的特点,学校体育要经常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灵活、坚毅、果断、进取心、自信心等意志品质。体育活动中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形体美和心灵美的教育,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和培养审美观点。近几年来,我省高职学校体育工作,在各级党委和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也应看到在我们的工作中,仍有不少问题,发展不平衡,还有许多薄弱环节,与当前两个文明建设还不相适应。因此,必须认真总结经验,在现有基础上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开创一个新局面,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首先,必须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提高教育与质量。当前影响高职学校体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片面追求就业率和升学率,重智育德育和体育,这是一种陈腐的教育思想,也是对体育的传统偏见。目前我省大学生健康状况不好,这与某些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片面追求升学率有直接的关系。据学生视力低下较为严重的四个市的最近资料统计:城市小学生视力低下率达29.7%,中学生达43%;农村小学生也达16.4%,中学达25.7%。这些市地城乡学生视力低下率与去年相比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另外,今年高考体检受限率和征兵不合格率(四市的统计数字),随比去年稍有好转,但仍分别达35.6%和30.5%。这些数字足以说明,继续下去,其后果将是难以想象。分析造成以上的原因是办学思想和教育思想问题。从学校内部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转变教育思想入手,改革教育方法,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坚持德智体一起抓,教书与育人结合,特别是要抓好学校体育这一薄弱环节,把学校体育与为”四化“培养合格人才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切实加强领导,做好工作,使学生德智体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第二,要建设一支有红又专的体育教师队伍。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执行者,这支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和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因此,大力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是靠窗我省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的关键的一环。近几年来,我省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总体看,还尚未根本改变大中专体育教师队伍量少质低的状况。从学历情况看,据今年统计:我省现有高中体育教师1180人,本科毕业的只有302人,仅占总数的25.6%;初中体育教师共有5763人,其高校本、专科毕业仅有778人,占总数的13.5%。与全国相比,我省处于中下游水平,按国家规定要求,有5000名左右中学体育教师需要进修提高。小学体育教师的情况更为严重。值得提出的是,在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必须首先抓好思想建设。体育教师与学生接触面广机会多,他们的文化修养、思想觉悟、道德风貌、言行举止,无不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教育者必须首先受教育。这样才能教育好学生,为改变校风和社会风气做贡献。第三,要增加学校体育投资,改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条件。目前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开支中无一定比例,体育经费的多少全靠领导重视的程度决定,重视就有钱,不重视就没钱。得不到应有的保证。第四,面向全体学生,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全面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学校体育确立“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正确指导思想,真正做到“三个为主”,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在具体工作生必须做到:认真上好体育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这是学校体育的中心工作;必须积极开展早间操、课间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

总之,加强高职体育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战略措施。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体育工作者负有光荣的责任,为开创高职学校体育的新局面,为充分发挥学校体育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戴大威单位:阜蒙县职业中专

第二篇

1确保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是高职学校体育工作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及实践的工作重点,必须深刻意识到人是组织之本,各级教职工是高职学校的重要组成元素,每一位教职工都能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任务,他们的知识渊博、能力突出,高职学校体育工作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及实践需要全体教职工的支持和参与,将他们的才能转为组织的收益,杜绝仅有少数人参与其中、大多数人不闻不问的现象。

2树立质量意识

构建及实践高职学校体育工作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不仅依靠全员参与,还要使高职学校的管理人员与师生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意识,并使其充分认识到体育工作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对于高职学校的体育事业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全员认同“构建及实践高职学校体育工作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可以提高学校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学校、学生实现双赢”这一观点,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工作质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明确职责,以自觉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为己任,以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文件为工作依据,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工作,提高高职学校体育工作整体教学管理水平。

3建立畅通的信息系统

信息是构建和实践高职学校体育工作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信息系统发挥有效动作才能保证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因此高职学校应建立畅通的渠道以收集重要数据、信息,高职学校的教学质量方针政策都是建立在大量准确的数据和信息基础上,这样的教学质量才能加科学、有效。同时为保持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顺畅运行,需要形成一套规范、完整的记录表单,将体系运行各个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整理分析后及时传递给决策者和执行者,为决策者和执行者提供依据和参考。

4构建动态的质量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由经常性教学评价和周期性教学评价组成的。经常性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评价内容包括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和对学生培养质量评价等两方面;而周期性教学评价的对象是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评价内容比较丰富,主要包括对学校、学院(系)总体教学工作评价、对专业和课程评价以及对各项教学基本建设评价等。社会发展进步是一个复杂多变并且速度持续加快的动态过程,教学评价应该主动适应社会变化,要特别提高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视程度。高职学校应该在一定周期内开展管理评审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审核工作,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并对质量文件进行不断修改完善,保证内部质量体系的良好运行。审核高职学校体育工作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审核三个性质,即符合性、有效性和适宜性,审核对象包括高职学校的教学方针目标、管理评审、数据记录、内审结果、纠正措施、预防措施以及持续改进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措施等。

5构建和实践体育工作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5.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其作用是其他因素无法替代的,因此在学生中开展质量教育,使其参与到高职学校构建和实践体育工作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当中,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监督,一定会得到良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学校通过开展全面细致的工作,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树立良好的学风,浓厚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体育锻炼,树立质量意识。

5.2尊重体育教学自身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