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3 02:44:10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篇1

论文关键词:德智体美劳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人类社会教育

           的趋向目标。

 

    德智体美劳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人类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所以人类社会的教育就离不开德智体美劳这个根本。现在是这样,过去也是这样,只是过去只重在一个“德”字,一个不同社会时代性的一个“德”字。解放以后,国家的性质不同了,社会主义的时代需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法。所以党和政府就总结出了这个极具概括性的“德智体美劳”的五字教育方针来。

 

            当然,具体的讲:“德智体美劳”是以“德智体”为重点的。因为“美”与“劳”这两个字的内容不能独立的表现出来,它必须要以“德智体”为依托,建立在 “德智体”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其自身的特性。

 

    比如说“美”吧,它只是一种特性的表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必须依附在物的形态上才行,好象我们说“花”是美的,这个“美”就是花托出来的;说山水美,这个“美”就是山水托出来的。离开了依托,则“美”就不存在了。上面说的是物,如果要说人的话,除了相貌,人的美就还有另一层涵义,那就是人的心地。所以看人不光是看人的长相,而是要看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就来源于人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智慧。因为只有一个有崇高品德的人,才会有语言美的内涵,才有心地美的表现。而这种崇高的品德,是有思想、有智慧的人才具备的,是要有一定知识、有一定智慧的人才懂得美的实质。所以说“美”是不能脱离德智体的基础的。

 

    同样,德智体美劳中的“劳”字,也完全是要用“德智体”三个字来体现。因为一个德性好的人、智慧高的人、身体健康的人,则必然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其德性好者,不但懂得“劳动创造世界”的意义,也必然会做事勤快,工作兢兢业业;反之,一个品质不良的人,就必然懒散、怕苦、怕累,总有一种不劳而获的思想。所以,要培养一个热爱劳动的人,首先要培养他的良好的品德。

 

    而智和劳也是关联的,一个高智能的人,一般都善于思维、富于创造。其学习知识也好、使用知识也好,都很勤奋,都很认真。自己想到了什么、就一定会去做什么,这就形成了劳动。反之如果是一个不热爱劳动的人,也必然是智力不高的人,就象家雀和大雁,由于家雀的能力小,所以它追求的就是房前屋下人们抛撒的一粒米、一把糠皮;而大雁则由于它本领高强,因而就会放眼千里,追求着更远大的目标。人也是这样,为什么说能者多劳,就是因为他什么能做到、所以就经常有事做。那些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人,实则是智力到了那里的人。由此可说明“智”与“劳”的关系。

 

    再就是“体”与“劳”的关系。这是很好理解的,因为谁都知道,一个强健的身体主要是锻炼得来的,是“劳”与“动”的结果。一个不管你四肢如何发达,不去锻炼,不去劳动,天天吃了睡、睡了吃,睡得个年把半载,没病也都睡出病来了。这样也就成不了健康的人,虽然其命还活着、其身体还在,这充其量只能算作病体、残命。

 

    综上所述,我国的“德智体美劳”的五个字的教育方针,实际上是由“德智体”全部包括了的。因此,这里就专门解释一下“德智体”的问题。当然这“德智体”三个字,也绝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是有缠绵不断的关系的。尽管这三个字的各自用处不同,但却都紧紧联系着个人之人生与社会。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个字的属向。“德”字是属于社会性,无论你个人的道德,还是社会的公德,都是属于社会性的,于个人的作用只是名誉的问题。人最属于自己的是“智”和“体”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对于社会的作用次于自我的作用。我们暂且把“德”字撇下,说说属于自我的“智”和“体”两字。

 

    “智”是人的智能,即智慧和能力的统称。应该说凡人都是有智能的,就好象地球不管什么地方都是有矿藏的,只是矿种不同和有用矿物的程度不同以及开发和利用程度不同而已。凡人都有智慧,只是有什么样的智慧,智慧的高低程度以及发挥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

 

    人的智慧的开发工具是知识,是人们用学到的知识去思维而开发出来的,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能力。所不同的是由于各人学到的知识的质和量的不同,从而也就形成了各人的智慧形式不同,和行为能力不同的状况。比如学医的,所开发的是医学方面的智慧,学电脑的是开发电脑方面的智慧。这样,社会上才有了各行各业的区别。也由于学的力度不同,而导致了各人的工作能力不同。这就是为什么知识程度越高越聪明的缘故。什么钥匙开什么锁、什么藤结什么瓜,人的付出有多大,收获也就有多大。世界上任何生物都是为繁衍后代的,都是有着其物质内在的生理规律的行为能力的,这就是智慧。所以说不能认为谁有智慧、谁没有智慧。只是有智慧的高低如何,智慧的性质与形式怎样而分”。苍蝇吃屎,蜜蜂采花,张三种田,李四打铁等,都是各自在为着自己的生存发挥着自己拥有的智慧的能量。因此人类社会对人类的教育的根本,就是增长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能,使其更好的为自己的生存和社会的建设出力,

 

    上面说的是德智体的“智”。而对于“体”来讲;其含义这里当然指的是人的身体、人的生命。人的身体是自然物。所以法律上把人叫做自然人。人在德、智、体各方面是独立存在的,不受“德、智、体”制约。无论这个人有德无德,有智无智,只要这个人还活着,这个人的“体”就必然存在。所以“体”是根本,德和智是装饰其“体”的。一个人的人生之“体”,如果不用德和智来装饰的话,其生命之“体”虽然照样存在,但却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特别是智,对人生个人犹为重要。人活在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是万万不能少的:一是身体;二是本事。比如说这个人身体很壮,但没有知识。什么都不会干。那么这人便“山大无柴烧”,白生了一个好的身体;但如果这个人有知识而没有健康的身体,那么也许你的本事就发挥不出来。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人顾此失彼。注重身体的人特别爱惜身体。晒点太阳都怕把皮子晒脱了长不出来,流点汗都生怕自己脱水。所以不爱学习,不爱劳动。到头来变成为一个不劳而食的、失去了其生命的价值的人。而另有一些则恰恰相反,为了工作,为了学习而置身体于不顾,结果本事是学到了,但身体则垮了。这一次的工作是做好了,但下一次工作也就无法做了。这同样也是很可悲的。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残疾人不同样也有做大事的吗?当然有,而且还多。但我们应该明白,残疾人之本身是并不希望自己残疾的。面对现实,他(她)们只有奋争和拼搏,付出比正常人高出几十、几百倍的代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果把本事和身体这两样东西摆在人的眼前,任其选择一样的话,我则宁愿选择“体”,不要“智”也,因为“体”才是人的根本。所以为了这“体”,不但要生活,而且还要锻炼才能使之强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教育方针中的德智体的“体”,就不单是指人的生命之躯体,而是包含着体育事业、体育锻炼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素质教育的教学工作中,千万不能忽视体育教育的实质。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既是靠着自我的智慧而生存的,也是靠群体的力量来生存的。所以人们需要一个共同的准则规范来维护人类社会的秩序,来建设和保障人类社会的文明,这除了国家用法律的力量来制约以外,还需要人们的自我道德和社会公德来维护。

 

    为什么在德智体美劳教育里,把“德”放在第一位,就是因为“德”是社会性的;“智”和“体”都是自我之物,是在自我属性的前提下而进入社会的。但必然要用“德”的力量来推动。否则,一个人的身体再好,智慧再高,没有“德”的作用,那是只能是自我的。而且是身体越好,智慧越高,其对社会的危害也是越大的。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德”是主宰“智”与“体”的神,是第一重要的。这里这么说可能有人会不赞同,认为“德”从属于政治、说“德”于人类社会第一重要,那是强调了政治第一的说法,是忽视了社会人才的作用。我们必须明白,大凡一个人才之本身,是必须要具备“德”的因素的。何况人才和德对于社会的关系是以“德”而定的。我们说社会的人才比比皆是,但社会之“德”却只有一种。就说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吧!不否认某个英雄人物所起的作用、但人类社会的能人很多,“江山代有人才出”,不能说没有你这个人,人们就不生活了,地球就不转了。人们依然要生活下去的,地球仍然还要转的,社会的建设也照样要发展。只是可能会不是按照你的这个办法去做,而是按照另一个办法去做了而已。这就不能把个人的作用看得太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你不做还有人来做的。死了个康熙,还有乾隆。不见得没有你就不行,这就是关于人才的形势。而德呢,社会之“德”是万万也不能少的,没有一个“德”,就会不成体统,就会造成社会混乱,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篇2

关键词: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能教育

前言

体育是我国各类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增强学生体质、丰富文化生活的手段。它与智育、德育、美育、劳技教育有内在联系,对学生智力、品德、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0。但是有些群体在的升学压力下忽视了体育功能,认为体育影响了学生智力开发,或者把体育锻炼等同于体力劳动,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认识/"0。本文从以下 1 个方面阐述了体育在培养新型人才过程中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体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青少年的体质愈强愈有利于他们对科学文化的学习和智力的发展。因为体育锻炼能增进身体特别是大脑的机能潜力,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所以,适当的体育课程与文化课程相融合不仅促进身体的良好发育,也使文化教育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另外,良好的体育手段的运用,还可以促进某些特殊智力品质的发展,如观察力、判断力、随机应变能力等。另一方面,智力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掌握体育技能,因为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是以健全的智力发育为基础的,所以,智力的开发与体育的加强是相辅相成的,相伴而生的。随着现代学校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认识活动量的加大和强度的增大,对学生身体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的作用也就越来越突出。曾有城乡男女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学生的耐力素质普遍下降,大学生下降幅度最大,大学生体质状况差表现在耐力和柔韧性素质差,肺活量处于停滞或下降趋势,肥胖和超重的比例大幅度增加,近视率居高不下。以上结果并不是偶然的。我国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学中只重视应试科目,学校领导对体育“重”而不“视”,重智轻体越来越突出。而大学体育,只重视技术和技能教学,轻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导致了身体状况与学业不相适应的局面。

因此,忽视学校体育功能是有害的。

2体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体育本身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例如,体育的团体比赛体现了团队精神,是衡量德育因素的一种表现形式,大到正规的体育目的的教育,小到日常的集体活动,都对德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体育目的的教育,可培养学生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同时,通过体育锻炼也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刻苦锻炼、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通过集体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品德,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加强组织纪律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奋力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和遵守体育规则、发扬体育风格的优良思想作风。人的“身”、“心” 是相互联系的,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通过有效的体育活动再现人的心灵世界,反过来,人的思想意识可以调整人才对体育的追求,从而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提高他们的动作技能、身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通过运动可以了解客观世界的规律,自觉加深对体育科学概念的理解,并通过充分而有效的体育活动,使人的知、情、意、行得到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竞争与合作是实现德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应充分利用。竞争能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培养他们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合作可以增进友谊、团结互助,使大家为集体利益和荣誉而凝聚在一起。总之,体育不但是体质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德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转贴于 3体育对美育的促进作用

体育本身就包含有美育的因素,这在体育美学上称之为体育美。体育美即美的本质特点与体育诸因素的融合美。这种融合美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身体美,它是以骨骼、肌肉、姿态、形象等外在的因素来衡量的,是一种直观的、具体的、容易评价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常伴随着服装、发型、装饰物等市场因素来影响人,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反复学习和模拟较易实现的一种美;二是精神美,它是以体育目标追求的理想美、自觉履行体育规则的道德美、顽强拼搏的意志美等内在因素来衡量的,是一种含蓄的、抽象的、容易掩饰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常以心理上的感受或思想上感悟打动人、鼓舞人,给人以美的陶冶;三是技艺美,它是以精湛的体育技艺 /花样滑冰、各种体操等0 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和美的鉴赏能力,是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为背景的,是经过艰苦的体能训练、漫长的技巧揣摩和独特的的美的创造共同形成的。这些内容表现为体育的要求,其实质是融合着美育、渗透着美育的综合培养目标。因此,发展体育运动,增强的不仅是体质,更是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健康美。

4 体育对劳动技能教育的促进作用 体育能提高青少年从事生产劳动的基本能力,促进劳动技能教育的发展。因为生产活动需要劳动者具有动作的协调性、体能的耐性和一定的生产技能。这些必要条件都能在体育锻炼中得到培养和训练。同时,有些体育竞技上技术和技巧应用到生产劳动中时能够提高劳动效率。但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体育不等同于体力劳动,单纯地以体力劳动来代替体育活动的观点和做法是不科学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生产方式正在大幅度改变,生产劳动中的体力因素正在逐渐减小,取而代之的是融入了高科技的现代生活,但仍然需要培养劳动技能,而体育训练是直接、有效和简便的培养方式。总之,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协调发展,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能够为实施好劳动技能教育打下基础。

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全面发展又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提倡的教育方针。所以,学校体育应受到充分重视。在体育理论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树立体育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现代社会的竞争、现代化科技人才的挑战都与体育事业息息相关。其次,应当注重以健康为目标的体育能力的培养,抛弃单纯的技术教学,把运动技术融入健身活动之中。这样,学生掌握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以便更好地接受综合人才体能的考验。最后,应当注重学生整体体育修养的培植,抛弃单纯的“育体”,要从“育体”向“育人”方向转变,让学生在追求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的同时,学会思考如何做人,即形成体育人格。这样,他们所学的知识得到了更高程度的内化,身心潜能得以更好发展,人格整体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参考文献:1毛振明 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篇3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工作,多次到高校视察,与大学生座谈,给青年朋友回信,在很多场合对教育工作、青年工作提出要求。在这次全国教育大会上又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要求。全面领会贯彻总书记提出的重大要求,对同学们来说,就是要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个话题,我多说几句。    

 

关于“德”。德是一个人的道德和品行。  

讲,“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大学》开篇就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讲,立三德很重要。  

一是立大德。最大的德就是爱国。讲:“爱国,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真实的、鲜活的。党的以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以“热爱领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青海,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主题的“四爱三有”教育。这项工作民大抓得很实,在学生中开展得很深入。希望同学们把爱国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学习爱国、行动爱国、担当爱国、创业爱国、奉献爱国。  

二是讲公德。老子的《道德经》对道德做了深刻阐释。我体会,“道”是世界的秩序,“德”是事物的天性。中华传统文化的“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内涵。讲公德既要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又要结合时代特点,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五四”青年节,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话题,与北京大学的师生进行了交流。讲公德前提是守规则。道德是不成文的规则,规则是成文的道德。同学们要遵守法律规则、社会规则、学校规则、家庭规则,在规则面前保持自省、自警、自律、自觉,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该做的事努力做,不该做的事决不做。  

三是有品德。立德修身,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既要“望得见”,又要“够得着”。我们常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同学们要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加强修身、修养、修炼,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我了解到,民大经常开展感恩教育,这是非常好的。我体会,这是个人品德中很重要的一点。总之,大德铸魂、公德善心、品德润身,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关于“智”。智代表着智慧、聪明和学识。智从哪里来,智从学中来。     一是学知识。在这次教育大会上强调:“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在学习阶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从小学到中学,同学们都一直在为考上大学这个目标努力。考上大学,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第一等的好事是学习。同学们要珍惜年华,把学习的事抓好,不断地更新知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  

二是树观念。关于青年成长有一个妙喻,就是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比作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第一粒扣子系好了,人生才不会偏航。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这期间,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走向社会、服务社会。  

三是知方法。方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在这次教育大会上,提出,教育要引导学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通晓天下之理。我体会,义务教育是要“学会”,高等教育是要“会学”。“学会”,重在记忆和积累,“会学”重在习惯和方法。大学阶段的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学们毕业后不一定都能从事专业,但学会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法,无论干哪一行都能得心应手。  

关于“体”。“体”是身体。  

在这次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青年学生肩负着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必须要有一个好身体。  

一是强体魄。当年毛主席讲过,“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读书使人文明,锻炼让人强健。网络时代,大学生上上网、看看手机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沉溺于其中,一味地玩游戏、逛网店、点外卖,身心就可能不够积极健康。网络是虚拟的,生活是现实的,青春是多彩的。希望同学们都能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锻炼体格、增强体质、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二是炼意志。体育锻炼的是身体,磨炼的是意志。民大每年都有新生军训、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前几天,你们刚举办了“12•9”长跑比赛,许多同学都参加了。这样的活动很好,希望同学多参与、多参加,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当遇到压力和困难的时候,谁有毅力、有定力、有耐力,谁敢面对、能坚持、扛得住、不放弃,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是铸精神。奥林匹克运动有一句口号,叫“更高、更快、更强”。青海的藏羚羊之所以能成为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就是因为它符合这种精神。我听说,民大体育学院谭金莲同学在今年全国青年(U20)田径锦标赛暨世青赛选拔赛上获得800米和1500米两项冠军,成功入选国家队,这就是体育精神、拼搏精神的体现。希望大家都能像奔跑在草原上的藏羚羊一样,培育“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铸就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未来之路上,勇敢地追求卓越、敢于超越、实现跨越。  

关于“美”。“美”是一种情趣,可以陶冶人、激励人、鼓舞人。   对同学们来说,都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接受美育、展现美丽、追求美好。  

一是共享时代之美。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历史方位,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人生际遇。在党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个新时代就是伟大祖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也是新青海建设迈上“一优两高”新征程的新时代,还是青海民族大学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更是广大同学大有作为的新时代。同学们是幸运的,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希望你们拥抱新时代,投身新时代,奋进新时代,建功新时代。  

二是绽放青春之美。青春,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说:“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总书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就是《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很多同学读过,也有的同学还没读过。我是很认真地读了几遍,每读一遍都有新收获。希望同学们向领袖学习,珍惜幸福时代,珍惜青春时光,珍惜大学时间,过好思想关、安逸关、挫折关、网络关和奋斗关,给自己留下一个美好、难忘、充实、精彩的青春记忆。  

三是涵养心灵之美。美育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独特和重要的作用。今年8月,在给中央美院8位老教授回信时专门强调了这个问题。这几年,民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搞了书画展、开了音乐会、办了牡丹节、建了润泽园,这就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心灵之美,美在文艺、文化、文明,是内涵、品位、修养之美。当下,有的年轻人热衷于“追星”,加入“外貌协会”,注重美没有错,但过分在意“外表之美”,轻视“内在之美”,推崇“颜值担当”,缺乏“实力担当”,这就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了。我们不只要养眼,更要“养心”;不只要美容,更要“美心”,心灵之美是更持久、更深远、更能打动人性的美。  

关于“劳”。劳动创造了历史文明,成就了人类社会,也必将开创美好未来。  

劳动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  

一要劳动。这次教育大会的一个创新点,就是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了“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这是具有深刻含义的,对此专门做了强调。现在,在校大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备受呵护,来到大学过集体生活,一部分人出现了不爱劳动、不会劳动、害怕劳动的现象。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青海人祖祖辈辈也都把勤劳作为传家宝。希望同学们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自理,做一个爱劳动、会劳动、尊重劳动的年轻人。  

二要奋斗。1939年5月,毛主席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说:“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就是没有白吃的苦,你吃的苦都会照亮前方的路,你的付出都会变成礼物,你的努力都会成为财富。奋斗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同学们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为兴趣而吃苦,为梦想而奋斗。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篇4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在体育教学中,要在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强德、智、美、劳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各方面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未来社会的需要。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1.体育活动对德育的重大贡献

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离不开体育活动是结合体育的实践性这一特点,通过体育活动特别是通过青少年在体育活动中认真的进行身体锻炼和比赛的实践活动来完成的。

1.1在体育活动中,青少年要适应变化的条件,克服活动中存在的困难和阻力完成难度非常大的动作,这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勇敢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

1.2体育活动要求要有严密的组织和协调的配合,这就培养了青少年的组织性、纪律性、以及团体协作和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美德。

1.3体育活动的竞争的特点和优秀青少年为集体或祖国争光的事迹,有助于培养进取、创新、拼搏精神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青少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保卫祖国而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争强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以及奉献精神,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思想观。

1.4体育活动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对青少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我想能把引导到健康的活动中来,从而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影响。

1.5体育锻炼不仅增强体质,愉悦身心,而且培养青少年讲卫生、爱劳动;讲文明懂礼貌,能培养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总之,体育活动的这些特点为青少年的思想品质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体育活动和青少年智力发展密不可分

增强体质和发展智力两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良好的身体条件是智力发展的物质基础。

2.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了体质,随之更提高了大脑的健康水平,这样青少年才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中来。这不仅为广大青少年的亲身实践所体验,而且早也被许多科学实验材料所证实。

2.2青少年通过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使大脑活动和体力活动交替进行这不仅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而且有助于清除青少年的大脑疲劳,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

2.3通过青少年的体育活动使学习和掌握了体育卫生的基础知识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着对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又是一部分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是德育的一部分,是互相促进,相互补充的。

3.体育活动对青少年的美育的重要作用

3.1通过体育锻炼培养端庄的姿态,形体得到锻炼,身体健康,姿态端庄,体型匀称,这是人体美丽的基本要求。人的一生有两个生长发育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从出生到一岁;第二个高峰期是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尤其是第二个高峰期使青少年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为青少年塑造健康的身体形态打下坚实的基础。

3.2通过青少年在教学的活动中。学会了优美的动作,得到了美的享受,知道了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得。于是在做动作时就会使自己的动作更加优美,抒发一种美的感情。例如,做韵律操是在因音乐的伴奏下的自然和韵律性动作为基础的节奏的运动,是和音乐融为一体的活动。同时韵律操能发展练习者的灵敏、柔韧、协调性,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其得到美的享受。

3.3在体育活动中,要进行行为美的学习,例如:游戏是非常喜爱的运动,同时,身体和心理的发展也离不开它,但是,由于游戏的内容和方式不同,在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在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作为表现和心理品质也不同,为此要有选择的进行体育活动,选择有意义的游戏来进行活动,在体育活动中,耐心接受老师的批评,虚心接受老师的表扬。这样,青少年才能真正成为现代健康人的要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

4.体育活动是劳育的重要保证

经常进行体育活动,能培养青少年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拼搏精神,增强了体质为以后踏入社会进行劳动创造财富奠定坚实的基础。

4.1对于还在读书的时代,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回家后能给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劳动。

4.2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结实的身体,为在以后踏入社会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贡献上自己的力量。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篇5

六一儿童节学生代表发言稿 各位老师,同学: 下午好! 首先,祝所有同学六一儿童节快乐! 我想,我们不得不感慨,时间的飞逝,曾几何时,我们带着欣喜的心,来到了我们梦寐以求的中学----同安一中。如今,两年过去了,我们已经是初二年的学生了,今年的九月,我们就即将步入初三的生活。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我们长大了,我们即将告别童年。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对于我们初二的学生来说是后的一个六·一节了,可是对于初三或其它比我们高的年级的学生来说,再也没有六·一节过了,因为我们不再是儿童了,我们是青年了,这种年幼稚天真的生活已经结束了,我们将面临着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生,我们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在学习上我们应该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今的中学生中有很多遵循的观念是读死书,死读书,可谓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注重的是分,需要的也是分,于是形成了“在外向钱看,在校向分看”的思想观念,可是这样的所谓好学有用吗?难道国家需要的真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吗?“君自故乡来,因知故乡事”,记得一张报纸上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公司在学校举行面试,故将一扫帚放倒在地,过往的学生没有一个注意到了扫帚,一个男生过地将扫帚捡起,后来他被录取了,正因为他的品德,认定他是个全面发展的学生。社会在进步,祖国在发展,社会为培养出一批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国家规定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社会对我们当代青年提出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生,为了社会的需要,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们为何不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生。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要更成熟,更懂事。在家里我们应该帮助父母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体谅父母,孝敬父母。在学校要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不应该斤斤计较,因为别人占了我们的小便宜,我们的却占了思想的大便宜,所以吃点小亏算什么。 我们长大了,我们的思想一天天在转变,我们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觉得,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是应该的,我觉得这一点我们六班同学就做得很好。在我们班你随时可以看见有很多男女同学一起玩耍,一起学习。在我们班,我们不男女分开,我们觉得,男女同学在一起玩是很正常的,也无顾虑。不像有的班级男女同学间总在一道看不见的沟。我们六班的同学之所以可以做到这样,是因为,我们心无杂念。 我们现在已经不再是孩子,明年起我们过的就是青年节了,这就标志着我们身心应该,有一定的成长。我们不再是懵懂的女孩,和冲动的男孩,我们是青年了,我们可以骄傲的说,我们长大了。未来,我们还有好长好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把自己锻炼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人。 有一首歌儿唱得好:“跨世纪的金鼓敲起来,跨世纪的银号吹起来,跨世纪的星星升起来,跨世纪的火炬举起来,跟着太阳跨世纪,拥抱明天向未来,手挽手,朝前迈,我们是跨世纪的新一代,作为跨世纪新一代的青年,让我们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全面发展,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生吧!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篇6

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概念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培养目标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2、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2)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2、社会生产方式

(1)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制约

(2)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的制约。

3、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4、教育目的的确立

在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问题上教育形成的两大理论观点:

(1)个人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2)社会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

(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我国的教育方针

(1)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2)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3)1981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4)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素质教育

(1)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意义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详见德育理论与实践部分)

2、智育

(1)智育的意义

①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智育在全国发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智育的任务

①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②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是指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等因素,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3、体育

(1)体育的概念

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

(2)体育的意义

①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②体育是促进学生人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③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

(3)体育的任务

①增强学生体质(根本任务),其中包括促进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机能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②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的基本技能;③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提高。

(4)体育的内容

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游泳、武术、军事体育。

(5)体育的组织形式

①体育课(基本组织形式);②早操、课间操;③课外体育锻炼;④运动队训练;⑤运动竞赛。

4、美育

(1)美育的概念

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①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②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③美育能促进体育,美育有怡情健身作用。

(3)美育的任务

①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②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美育的实施途径

①通过各科教兴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②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③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1)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①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还能促进学生体质增强;②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2)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①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②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3)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①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②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③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篇7

关键词:德育;构建;和谐教育;三位一体

所谓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

1.和谐教育的特征

1.1和谐教育具有智育与他育相结合的特性。教育把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作为重要的目的之一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部重申了教育方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和谐发展的思想。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德育是保障,智育是基础,体育是条件,心育是关键。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我们有不少的学校是只抓智育而忽略其他的。抓好智育是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抓好智育就要认真研究智育规律,遵循智育规律,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各类层次学生智慧水平的提高。此外,学校还应当抓好德育、体育、心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要通过教育使得学生积极向上、身心健康、能辨真假、能知善恶、能鉴美丑、热爱劳动,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1.2和谐教育是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过程。教育是使学生获得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过程。科学加人文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我们现在教育存在的问题是,科学素养教育尚还做得不够,人文教育也亟待需要加强。和谐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或整合才能使得我们的教育更为完整和完善。

1.3和谐教育是方法和艺术的统一。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讲求艺术,艺术地进行教育,才能焕发师生的热情、师生的感受力、师生的创造力。单纯地讲求方法会走到技术至上的羊肠小道上去,单纯地讲求艺术会撇离科学育人的轨道,只有坚持方法加艺术,以方法为基础,艺术地实施教育,才能有教育机智、教育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方法加艺术使教育不仅成为一门奥妙无穷的科学,更使教育成为一种魅力无穷的创造。这也是和谐教育美之所在。

1.4和谐教育是共性与个性共存的多元化格局。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有共性要求,又有个性要求。受教育个体除了遵循社会要求之外,又由于其在气质、性格、智力、意志、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和趋向。尊重这种要求和趋向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和谐教育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即是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的统一。

2.在德育工作中构建和谐教育美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理想目的,只有通过“和谐发展”才能逐步达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应当通过适应自然、适应社会、适应思维,将知识、能力、人格最大效率地转化给受教育者。和谐教育是重视整体性的教育,要做到和谐,应当坚持:①学校本位;②师生主体;③办学民主。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四个层次:①师生协同,生动主动;②整体优化,重视创新;③发展个性,五育并重;④三位一体,持续发展。其中如何有效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关键。

2.1建立协同民主融合的师生观。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良好、健康的人际环境中耳濡目染,逐渐养成的。德育过程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过程,其互动的效果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水平,而师生互动的效果则是由师生关系和谐程度决定的。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如果能够平等相处,诚恳相待,学生人格就会得到尊重,个性潜能就能得以展示;教师的高尚道德情操、优良个性品质就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

2.2在创新的过程中寻找和谐教育美。处理好教育中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十分重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注重了继承,忽视了创新,或者是注重了创新,而忽视了继承。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说反对“应试教育”,有的学校干脆把严格的学业考核也统统看作是“应试教育”了,因而取消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考核评价,致使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被大为弱化,考核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没有了,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课堂开始混乱,学校管理开始混乱。这其实是忽视了继承,而创新思路也不正确。因此,在和谐教育中必须做到继承和创新二者的结合。

2.3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和谐。学生个体的发展层次是存在差异性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德育工作中不应该存在一刀切的工作思想和作风,必须针对每一个学生采取有效的差异化的教育方式,否则既容易对孩子身心造成伤害,也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劳动能力、社会生活能力、精神生活能力与个性自由发展辩证统一的过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其实质在于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谐德育就是要正确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强调德育首要地位,充分发挥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另一方面使德育寓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中,充分发挥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对德育的传输、内化和巩固功能。“五育”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篇8

[关键词]音乐课;功能;智育;德育;美育;体育

音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正确认识了这一点,音乐课才能真正受到重视,素质教育才能全面展开。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生气勃勃,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越来越需要将音乐教育引入德、智、体、美、劳等诸育之中,来完成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重视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充分、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的关键。因此,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音乐课是音乐教育的最基本形式。音乐课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四种功能,即智育功能、德育功能、美育功能、体育功能。

一、智育功能

有人可能会问:“音乐课何来智育功能呢?”我们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我国在制定教育方针的时候就提出了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很显然,德智体美四育就概括了当时已经设置的课程。因而,作为音乐课是独立的学科应当属于智育范畴。第二,音乐具有其他智育学科的共同属性。智育,没有人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这个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所有的智育课程都有作为劳动技能的基础知识属性,音乐课同样具有这方面的属性。音乐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功能也就同其他诸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智育一样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这种素质是提高劳动技能的基础。②在音乐学科中,无论是音乐创作、鉴赏、表演、评论都有其自身的研究领域,并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完全独立的一门学科。在音乐课中无论进行那一项的学习,学习者都需要理解、想象、联想、记忆、创造等等诸多思维功能的参与。多种思维功能的参与,说明了音乐课具有与其他智育学科一样的脑力劳动特征,即具有智育特征。③音乐同文学一样部属于艺术领域,既然文学跟语言联系在一 起属于智育课程。第三,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音乐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应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通过歌曲演唱,和乐演奏,随歌随舞等活泼丰富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利用音乐的魅力来能改善学生的情绪品质。即为智育。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句话映射了音乐可以丰富人的头脑,扩大想象的空间,是智育的基础。

二、德育功能

德育功能:即“德育实际上干了什么?”“德育本来能够干些什么?”。可将德育功能理解为德育本质: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角度看,道德是维持社会性存在的重要基石,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个人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从本质的形成的角度看,道德教的本质是不断形成的、需要有所构想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与德育不表、内容与方法等在逻辑上的联系。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美的音乐不但能愉悦身心,而且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使其行为变得高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把真理转化为有血有肉的具体行为和行动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教育和善良情感的形成,而以情感育人是音乐学科育人的一大优势。”因此音乐课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所以在音乐课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加强德育教育才是关键。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音乐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德育阵地,教师应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音乐课中理解高尚的情操与道德,来完善自身的道德品行。

三、美育功能

美育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音乐的特点是它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生动的节奏,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乐声,为音乐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美的感受。在音乐课上,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感受音乐美,而应在音乐教学形式上展现美。音乐课,就是教师运用和掌握美的规律,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判断、鉴赏能力和创造才能,从而造就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观念、应有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的审美个性的过程。美育对德育、 智育、 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音乐课的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四、体育功能

关于什么是体育的问题,在体育理论研究中有个多种解释和回答。有的人从教育的角度看体育,认为:“体育就是身体教育”,并把体育看成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主张把体育与竞技分开。有的人从文化的角度看体育,认为:“体育是人类社会一种独有的文化现象。”有的人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综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篇9

1 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纲要》确定了素质教育的方向,为中小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就不能再单纯追求考试成绩,一切为了高考,而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成为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这对于深入实施义务教育,改变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迎接21世纪的挑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化学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2.1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即按照社会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政治立场、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如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及保护,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保护等;介绍我国及世界上优秀的化学家对人类的卓越贡献,化学教材中许多知识还包含着辩证法的规律:元素化合物知识中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烷烃同系物中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化学平衡中动与静的关系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化学知识,有利于全面理解,深刻掌握化学知识,并且能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这些工作对于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培养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是大有帮助的。

2.2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即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化学教学中,要把传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发展智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和能力。在教学方法上要富有启发,勇于创造,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边讲边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充分想象,展开讨论,提倡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练习形式要多样,习题要精选精编,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联想,多角度考虑,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快速、独特的求解方法,注重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及一题多变,使学生通过解题,培养思维能力,以增长见识,探究创造。

2.3 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即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科学方法。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就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和急躁情绪,勇于战胜困难,从而使学生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2.4 审美教育。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良好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情操。化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实验中烧杯、烧瓶、锥形瓶等玻璃仪器形体上的对称性和比例协调,能使学生感到仪器的和谐美;仪器和装置、仪器和仪器间的合理比例、横平竖直的外形、匀称均衡的结构向学生展示了实验装置的整体美;规范、灵活、熟练地进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实验现象,都能帮助学生产生赏心悦目的美观,从而培养了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

2.5 劳动技能教育。可组织学生参观工厂,了解合成氨、生产硫酸、炼钢炼铁等生产原理和工艺流程,还可结合教材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教育,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3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排头兵

3.1 教师首先应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教师具有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3.2 教师应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要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去指导素质教育,备课中要挖掘素质教育的素材,合理安排,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进行素质教育,切忌脱离实际,脱离教材,空洞式的说教。

3.3 爱心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爱心能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既全面关怀,又严格要求,师生间推心置腹、互相信赖、情感交融,学生才会以健康的心理投入到学习中去。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篇10

传统教育奉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教育思想,把教育看作是升官、发财的途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适国内外之势,提出受教育者应达这样的目标:“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这五个方面用现在的话可以概括为“体、劳、智、美、德”。总结以后的诸多论述,可把他的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大众服务,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人们做自己的主人,培养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谐调发展,具有自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这充分体现了陶先生“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

二、教育内容的创新

教育内容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载体。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内容的创新应根据新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实际情况来确定。

1.智育。陶行知先生极注重科学教育。他主张要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前沿性的、技能职业性的科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他正是这么做的,南京高师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他就给他们开设有介绍科学常识的课,既有遗传学,又有达尔文的进化论,一直说到孟得尔的杂交实验。另外还为学生开设了科学史、心理学等课程,并强调要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德育。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先生认为,封建教育只重视念书做文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气节品行教育丝毫不讲究。因此,他主张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应注重对他们进行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他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否则,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由此,他进一步指出,德育主要之点就在于“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他提倡讲求“公德”和“私德”,强调良好公德能使集体、国家兴旺发达,不顾公德的结果是“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这个集体的基础必然动摇,并且一定要衰败下去”。“私德”最重要的是廉洁,因为“一切坏心术、坏行为,都由不廉洁而起。”要求学生必然有一种高贵的品德成绩表现出来,既要讲“公德”又要讲“私德”。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是针对封建教育只重视“学而优则仕”和以“文章定功名”的强烈抨击和讽刺,是对旧教育的德育进行的一种全新创造。

3.体育。陶行知先生对此极为关注,在注重德育、智育的同时,把体育提高到等同于德智二育的基础地位。指出只有身体好,才有德智的存在。否则,虽具有良好学识道德而无健全之身躯,则这种学识道德,不能用以树不世之业,为人类创造莫大之幸福。在他看来,体育是德育、智育的物质基础。显然陶行知先生始终把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为此,陶行知先生积极倡导对体育进行革新,早在南京高师任教务主任时,就重视学校的早操,并在学校设置了体操、兵操、拳术等课程。在创办晓庄师范后,陶行知先生把体育具体落实到教学活动中。还请人来校传授体育技能。在育才学校期间,更是重视体育,而且体育课比前期更为规范,开展了以田径、球类、游戏等自然活动为主的“自然体育”,取代了以前以刀枪棍棒为主要内容的“兵式体育”。同时还强调把生理卫生和保健知识也列为体育课内容,扩大了学校体育课程的范围。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旧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主要表现是教学领域中存在“重教太过”“教学分离”等主观主义痼疾。

陶行知先生明确阐明“教学做合一”法的含义,在撰写《教学做合一》一文时,指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定。后来又进一步阐述“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做”的环节,认为“做”是首位的,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与学之所以能统一,就是统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否则,“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