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7:41:30

党建理论

党建理论范文篇1

从科学与价值的统一来理解党建理论的特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握党建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

任何科学研究的前提都是了解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把握这门科学的性质、特征。党的建设理论要研究工人阶级政党产生、发展及其自身建设的规律,毫无疑问,这个研究对象决定了党建理论既是科学也是价值,是一种思想武器。当然,从最终结果看,任何科学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都具有某种价值功能。但是,党建理论是直接为锻造思想武器而产生的,则是这门科学的突出特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潜心研究的基础上发现、阐明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及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同时又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不可能自发地实现,需要人们认识、运用这个规律去自觉地改造世界。马克思的学说里,既有对客观规律性的清醒认识,又有对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自觉担当。由此出发,作为学者的马克思和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统一起来了。着手建立工人阶级政党并阐发党建理论,就是把二者统一起来的最重要步骤之一。党的建设理论从诞生起,就不单纯是书斋里的学问,作为“行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有着鲜明的政治意识和价值目标:指导工人阶级政党的实际斗争和自身建设。所以,党建理论具有科学和价值的双重性质,准确地说,是科学与价值的统一。从一定意义上说,党建理论的科学内容会不断丰富、发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根本的价值取向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共产党人不能放弃自己赖以安身立命的东西。不讲科学是错误的,放弃根本的价值取向是危险的;不尊重科学的价值是盲目的,离开价值的科学研究(这里说的是人文科学,尤其是政治性比较强的社会科学)是脆弱的,不可能产生物质力量。研究党建理论不讲科学、只重价值,甚至在坚持价值目标的口号下忽视客观规律、无视情况的变化,会导致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另一方面,进行理论创新,党建理论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即站在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认识问题;把握共产党人的价值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和追求共产主义,才能防止在纷繁复杂的现象面前迷失方向,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以发展实现坚持,使党建理论创新真正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从客观上讲,党建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取向是统一的,因为“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愈加符合于工人的利益和愿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3—254页)。问题是我们在理论创新中能否把二者统一起来?我以为,关键在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这方面,党建理论工作者可以从《邓小平文选》中得到启发。关于党建理论,文选中有大量的“新话”,而这些“新话”都是从新情况出发,辩证地分析问题,以加强党的建设、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如,对于党的领导,既要坚持、又要改善;讲干部队伍建设,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又以革命化为前提;谈党群关系,强调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对反倾向斗争,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讲反腐败,指出不反对腐败,党会走向自我毁灭,又坚信共产党能消灭丑恶的东西;讲历史发展,承认过程的曲折性,认为出现反复是合乎规律的现象,又坚信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这些深刻、睿智的思想中,目标与方法、困难与希望、挫折与前景、忧患意识与坚定信念都辩证地统一起来,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党建理论,清晰地展示了继承传统又勇于革新的先进政党形象。邓小平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他尊重客观规律,“相信讲的实事求是”,同时又牢记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一切思想、行动都以中国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坚信中国人民及其领导核心的伟大力量。邓小平留下了丰富的党建思想,更留下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于我们从科学与价值的统一去把握党建理论,推进党建理论创新,有极大的启示。

正确认识理论与实际的复杂关系,在理论与实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发挥理论的能动性、导向性、前瞻性作用

理论创新是为了指导实际。应当注意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却不能代替实际,理论与实际始终不是等同划一的,它们之间永远存在距离。一方面,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提升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思考、酝酿;另一方面,理论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实际成果,理论向社会现实的转化不仅取决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还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实践主体具有运用这一理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二是具有转化为现实的中间环节,至少有这样四步:首先是将高度抽象的普遍原理转化为比较贴近实际的具体的理论原则;其次,具体的理论原则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方针政策制度;再次,落实方针政策制度,形成规划、方案、措施;最后,这些规划、方案、措施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现实,产生物质成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会妨碍理论指导实际,出现实际与理论的差距乃至反差。在现阶段,导致实际与理论出现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思想认识、思想意识或利益驱动阻碍了理论原则的贯彻,如对理论的理解不准确,产生主观主义、片面性;与理论要求反其道而行之,甚至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这种差距是理论原则在实际中被扭曲,是少数人的行动背离理论要求的结果。二是理论转化为现实的中间环节不完备。理论与实际的这种复杂关系对理论创新有重要启示。要保持坚定的理论信念,不能因为存在这种现象怀疑理论、影响理论研究、理论创新的热情,也不可把理论指导实际的过程看得过于简单。实际上,正是这种差距给理论创新、理论探索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要在理论与实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现实的东西不一定是合理的,更不会是永存的。理论创新不仅是为了说明世界,更是为了改造世界。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对现实提出的大量问题进行冷静的思考,从问题中分析原因,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从过程中揭示趋势,由此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同时,也要在如何使理论指导实际的研究上下工夫:研究落实理论的条件,包括实践主体掌握理论的程度,现有方针政策制度与理论的耦合度和应做的改变,以及如何把方针政策制度具体化为方案办法措施等。这正是理论的能动性所在。另一方面,不仅说明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应该做什么、怎样做;还要说明将来做什么、怎样做。如,关于党内民主,既要研究现阶段发展党内民主面临的问题、对策;还要研究党内民主的发展趋势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此作出预测,以指导党内民主的发展。这后一方面的研究是为了解决新问题,也是理论创新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轻视这方面的研究,理论研究就不可能体现出前瞻性和导向性。

要有鲜明的问题意识,把研究新问题作为理论创新的着力点,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逐步构建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

理论创新的着力点是什么,是研究新问题还是首先构筑一个思想体系?这需要弄清楚。

科学体系的形成是一种思想理论成熟的标志,古往今来,思想家无不殚精竭虑,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但是否形成科学的思想体系不在于自我标榜,而在于是否达到下列要求:有一个明确的世界观作为方法论基础;有一个需要着力回答的中心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新观点。党的建设理论体系构建是与时代需要联系在一起的。以往我们党建教科书的党建理论体系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以党史为素材,以党章总纲及各章节为构架建立的,在当时有一定的合理性。很明显,这个体系未能涵盖时代提出的大量新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新世纪、新条件下党的建设和党建教学工作的需要,必须进行新的探索。构建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要经过长期的酝酿。对此首先要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在党的建设方面,时代提出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是,如何适应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如何适应从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转变?如何适应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转变?如何适应世界范围兴起的政府管理革命、科技革命和新的民主浪潮的挑战?这四个问题归结为一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已经成为党的建设的中心或主线。围绕这个主线,产生了三个基本问题:党政关系问题,即执政党如何领导国家政权?党内关系问题,即执政党在市场经济和全面开放条件下如何保持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群关系问题,即如何在新形势下维护执政的社会基础,包括巩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每个基本问题又派生出一系列重要问题。包括,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加强和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改进;党政关系的规范化、法治化、制度化;坚持党的领导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互动;利益关系多样化对党的团结统一的影响;现阶段党内矛盾的性质及其解决;实现党内和谐与发展党内民主;党内民主的目标与实现形式;党管干部原则的落实和干部制度的改革;党员队伍变化和保持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建立;社会结构变化与党的阶级基础的巩固、群众基础的扩大;社会生活新变化与群众工作新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与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防止、克服腐败与实现党群干群关系和谐,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符合实际的新观点,并由此逐步深入和展开,把握各个观点的有机联系,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形成完整的系统。这是构筑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的最佳路径。如果置大量新问题于不顾,为体系而体系,脱离实际地编造体系,这样建立的体系很可能是空洞的、抽象的,既不能在理论界形成共识,也于实际党建工作毫无益处。

理论研究的方法也是学风问题,理论创新的伟大事业呼唤新的学风,要以学风建设推动理论创新

党建理论范文篇2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归于失败。党建理论研究也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我们党之所以能永葆先进性,就在于它是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最科学、最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起来的党;党之所以能永葆先进性,就在于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思想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前进,甚至发生失误。因此,党建研究中既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又要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党建研究要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就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来进行,必须联系党的中心任务来开展,必须朝着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来加强。这是新时期党建理论研究必须联系的最大实际。离开实际问题和时展来研究党建理论,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来研究党建理论,没有出路;不敢或不善于抓住社会变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来研究党建理论,没有作为。党建理论研究工作,要敢于抓住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释疑解惑,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提出建议,为推进党建理论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党建理论研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在研究领域上,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拓宽研究范围,做到党的建设的实践推进到哪里,党建理论研究就延伸到哪里;党的事业发展到哪里,党建理论研究就跟踪到哪里。在研究手段上,要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比如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先进的统计方法,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使党建理论研究工作适应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充分发挥党建研究会的优势,努力开创党建理论研究工作的新局面

一是要深入调研,认真总结党建工作的新经验。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形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党的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党建理论是一门政治性、政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调查研究不仅是理论研究的基础,也是多出成果的源泉。各级党委都要根据当地党的建设的实际情况,确定一批关系党建工作全局的重要题目,深入进行调查研究。要根据实际,每年提出若干重点课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努力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同时,要注意总结基层在党建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供各级党委决策时参考。

党建理论范文篇3

我们党是执政党,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经受着时代的考验,必须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把党建设好,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党建理论的研究和建设工作。同志曾指出,指导一个伟大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实践运动的深刻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同志也指出,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怎样改善党的领导,不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所以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党建理论的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党建理论研究,是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提高党建工作水平的需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的任务。所谓要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是要认识我们党所面临的形势、任务、目标和措施。认识自己的目的是加强自己。以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理论、作风、组织建设。在加强自己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自己,从而把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也给党的理论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比如改革开放给党的建设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解决、去发展、去完善。比如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平等性要求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法制性,要求建立现代化的监督机制;市场经济的效益性、效率性,要求建立现代化的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市场经济的自主性、规律性,要求建立现代化的工作运行机制。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价交换的原则开始侵蚀党的肌体,一些意志薄弱者搞权钱交易,动摇宗旨、信念,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腐败现象滋生。有的甚至把严肃的组织关系变成庸俗的个人关系,搞人身依附,亲亲疏疏。因此,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既要看到对党的建设的正确影响,也要看到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开创的关系,使党的建设在新形势下不断加强和改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要靠我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新的实际进行研究、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如何把反腐败斗争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如何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如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之成为团结和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战斗保垒,都需要我们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密切结合党的建设的实际给以正确的回答。加强党建理论的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够确立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思路,拿出好的措施和办法,才能保证党建工作的正确方向,增强党建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全省党建工作水平,促进全省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二、加强党建理论研究,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需要。回顾建党以来的历史和党的发展过程,都离不开党建理论的研究、发展、完善和提高。从我党的党建理论的发展来看,一是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条件下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并用以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二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其内涵极为丰富。正如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完全可靠,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集体领导全党正在进行的新的伟大工程。我们研究党建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小平同志党建理论的发展,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恢复和确立的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以及德才兼备原则的“四化”方针的干部路线。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我们实行了两个伟大的转移,一个是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确立党的政治任务、政治路线的一个核心问题。第二是经济上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转移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小平同志党建理论的升华和发展,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这一重大课题,这是小平同志对马列主义、思想建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我们研究党建理论,要抓住这两个伟大转移,把实施新的伟大工程落到实处。

三、当前应当特别注意加强研究和探索的几个问题:

1、关于建立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问题的研究。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这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特别要解决的问题是:一要造成一种人才公平竞争的环境,形成一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并使之健康运行,形成制度,不因人而异,因时而废,才能做到人才辈出,事业长盛不衰。二要正确处理和解决好培养一批人与培养一代人的关系问题。选拔培养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要带动一代人的成长或者说着眼于一代人的培养,来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使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有忠诚可靠的接班人,保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三要正确处理好教育、培养和管理使用的关系问题。当前教育不力、管理不严的问题普遍存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搞好干部的管理使用,首先必须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培养,这是基础,是源头。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必须把革命化摆在第一位。不仅要有跨世纪的年龄优势,更要有跨世纪的德和才。

2、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交流工作,增强领导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和水平问题的研究。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把提高现有领导干部素质作为一大战略任务提了出来,意在使现有领导班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执政本领和驾驭能力。做好干部交流工作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大措施。交流能促进干部的成长和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但现在交流干部难度很大,需要对如何建立干部交流的制度以及干部交流的难点、问题及对策加以研究,用以指导干部交流工作。

3、关于培养和造就企业家队伍问题的研究。企业家队伍建设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党政干部队伍,能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科技队伍)之一。这是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发展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一个很重要的组织保证。对这个问题,一是研究不够,二是办法不多,三是措施不力。还有一个如何培养、如何发挥作用、如何管理的问题,也需要研究。

4、关于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问题的研究。现在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私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活力很大;另一方面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党的领导弱化,这是一个较大的反差。党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领导只能加强和改善,不能削弱。企业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如何发挥,党组织如何参与企业的重大问题决策,要从思想上、理论上、组织上、制度上进行研究,制定一些相关的办法和措施。有的认为企业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就可以不要党的组织了,这是十分错误的。

5、关于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问题的研究。对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新时期党员新先锋模范作用?其内涵是什么?我认为,新时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还是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如果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可以说不是完整的。第二要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问题。现在有的共产党员降低标准,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老百姓。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有一个教育、管理问题,还有一个党员活动的组织形式问题。

党建理论范文篇4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在这个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紧紧围绕在长期执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集中全党智慧、顺应历史潮流、反映人民心声,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理论成果,既坚持了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和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又赋予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年党建理论创新的伟大历程

(二)**年开拓创新,**年主题如一。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的理论探索,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次全会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我们党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同时在实践上开始了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新历程。改革开放是我们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党自身也经历了执政以来深刻的伟大变革,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史上党建理论创新的光辉篇章。

(三)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自觉适应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对外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大转变,明确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明确要求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作出科学阐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初步回答了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既继承了建党思想,又果断纠正了过去的错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的开篇之作。

(四)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分析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的客观形势,勇敢面对国内外政治风波和经济风险的严峻考验,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用时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基础上,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长期执政条件下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党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五)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科学把握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呈现出的新特点,提出并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以新的时代内容和实践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的最新成果,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政治保证。

(六)**年的伟大实践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党的建设理论长青,实践常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党不断突破各种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年的伟大实践,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的历史过程。我们党善于在实践中汲取营养,善于借鉴中外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以新的内容。**年的伟大实践,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过程。我们党顺应时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敢于突破陈规、开拓进取,不断提出新思想、作出新概括,以理论创新引领党的事业不断前进,昂首阔步走在时代前列。**年的伟大实践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号召力。

**年党建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

(七)**年奋力开拓,**年硕果累累。我们党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不断深化和丰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党建理论创新成果丰硕、亮点纷呈。

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自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这个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恢复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志的重大贡献在于,他不仅重新确立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率先提出要解放思想,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深刻阐述了解放思想对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同志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同志也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为党的思想路线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正是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全党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深刻认识并进一步表述党的性质。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理论上的新认识带来了实践上的新突破。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新的社会阶层中具备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这项工作,不断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

对党的历史方位作出科学判断。方位决定方略,使命昭示未来。经过多年艰辛探索,我们党对自身的历史任务和执政环境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同志第一次提出党的历史方位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表述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历史性转变的新概括,既坚持了前进方向,又没有割断历史,既紧跟时代,又没有超越阶段,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逻辑起点,是党建理论创新重要的成果之一。

确立并发展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我们党的建设目标越来越明确,表述越来越全面。1983年,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即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了“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这个新的命题,正式在党代会报告中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新的伟大工程提到全党面前。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立了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即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的确立和发展,使我们党能够始终以崭新的面貌和强大的战斗力,带领全国人民为完成新的历史使命而共同奋斗。

拓展党的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布局。我们党成立后,党的建设一直围绕思想、组织和作风三大建设来展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强调制度建设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由思想、组织、作风三大建设发展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四大建设。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作为重点。党的十六大以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要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完善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大力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把反腐倡廉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我们党面对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全局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将发展党内民主提到重要位置。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民主传统。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我们党在党内民主建设问题上不断有新的突破。党的十六大作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重要论断,为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夯实了理论基石。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求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写进党代会报告,是党的十七大对党建理论的重要发展,深刻阐明了发展党内民主的根本要求,把党内民主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丰富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的内涵。党的组织路线是由党的政治路线决定并为之服务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根本任务,党的组织路线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从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到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领导集体,再到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党的干部路线内涵越来越丰富;从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到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人才工作的理念更加符合时展要求;从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到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再到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科学分析党的领导和执政面临的考验和挑战,提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党的十六大上,党中央向全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提高五大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深刻内涵、基本原则、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等重大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

鲜明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针对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与保持党的先进性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同志指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抓住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围绕这个命题逐步展开,我们党在先进性的内涵和要求、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意义、保持先进性的途径和方法、先进性建设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先进性建设的规律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形成了关于先进性建设的系统理论。同时在全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可喜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

(八)在**年的伟大历程中,我们党既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又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党的建设新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党的建设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成果既突出重点,又相互联系,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年党建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

(九)**年励精图治,**年薪火相传。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在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在改革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留下了深刻启示。

伟大工程离不开伟大事业,必须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来推进党建理论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内容。**年来,我们党紧紧围绕这个大局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不仅为伟大事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不竭的动力支持,党的自身建设也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加强。实践表明,党建理论只有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任务来展开,才能找到自身的创新动力和时代价值,才能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开拓新局面、取得新成效。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始终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来推进党建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照耀人类前行的灯塔,也是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而始终坚持的行动指南。**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创造性地推动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实践表明,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党建理论创新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开拓前进,才能使党的建设的航船不断破浪前行。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党建理论创新。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年来,我们党关于党的建设和理论创新的累累硕果,无一不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产物。实践表明,只有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历史任务,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努力认识和掌握党的建设的规律,才能推动党的建设在实践上有新开拓,在理论上有新成果。

理论的价值在于运用,必须坚持面向实际,着眼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来推进党建理论创新。科学的理论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指导作用。**年来,我们党不仅十分重视理论建设,而且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实践表明,只有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感受实践的脉动,倾听群众的心声,认真研究解决新的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认真总结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才能使党建理论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才能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时展的新要求。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必须坚持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阔眼界和宽广胸襟来推进党建理论创新。鲜明的实践性和不断发展的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强大生命力的基础和源泉。**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党的建设放在国际大背景中去思考,放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大潮流中去分析,放到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大格局中去把握,使党的建设始终与时代潮流、世界大势同频共振。实践表明,只有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在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强预见性、富于创造性,才能使党建理论创新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党建理论范文篇5

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研究方向

党的建设,一定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列宁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列宁选集》,第1卷,312页)这里所说的先进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说,老祖宗不能丢,指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丢,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能丢。这是党建理论研究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大量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人们的活动范围和活动空间不断扩大,受各种思潮的影响更加直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唯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辨方向,明是非,正确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党建理论研究之所以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我们是站在工人阶级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站在工人阶级党性的立场上,研究执政党建设的。我们只有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历史长河中的漩涡和逆流所迷惑;才能登高望远,深刻认识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客观规律,保证党建理论研究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二、要结合党的历史进行研究

党的建设理论是在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党的建设不能离开党的历史。注重党的历史经验的借鉴和研究,这不仅是党建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实践提出的迫切要求。说:“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文集》,第2卷,399页)在新的历史时期,同志高度重视党史在理论研究中的作用。他多次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蕴含和体现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活生生的教科书。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党建研究要给人以信服的道理,要达到一定的历史高度,就应该寻究我们党各个历史时期党建工作的基本经验,并结合新的实际运用到新时期党建理论研究工作中去,从而推进党建实践的发展。比如,要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从哲学的高度总结党的建设规律,就要深入研究分析我们党80年的历史进程,特别要研究在党的事业发展的重大转折时期,全党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重大历史关头,党所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对党的建设的影响和促进。如果重视党的历史这个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教材,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阐述会更有说服力。

三、要坚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研究

党建理论研究只有与党的实际工作相联系才会有活力,有作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要以推进新的伟大工程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党建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党的建设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研究当今时代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要密切关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深入研究和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密切关注现实中的新变化对党的建设产生的影响,研究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

四、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行研究

党建理论范文篇6

一、加强理论武装,扎实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二五”规划。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二五”规划,全面领会和把握五中全会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同时,将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和落实省委、市委指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上级指示精神上来,为推动工作开展实现年度工作目标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工委将围绕五中全会精神和“十二五”规划的贯彻落实举办专题报告会。

围绕纪念建党周年开展系列活动。以革命传统教育、宗旨意识教育、优良作风教育、党史经验教育为主要内容,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继承优良传统、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执政能力。工委将通过举办报告会、座谈会,开展纪念征文、知识竞赛、文体活动,组织党务干部赴革命老区参观等形式,加深党员干部对党的历史、党的知识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各级机关党组织要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纪念活动。

继续开展全员读书活动。围绕全面提升党员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这一主题,继续在市直机关开展以“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全员读书活动。各级机关党组织要结合本单位实际,组织好干部职工读书活动。同时,根据自身条件建立学习园地、网上学习阵地、阅览室等,为干部职工读书学习提供便利。工委将定期进行检查、督导,继续评选读书活动先进单位。

切实搞好经常性学习教育。研究探索经常性学习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多种教育形式,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政治理论、经济理论、形势任务、廉政建设、法律法规等内容的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党员干部增强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各级机关党组织要完善和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制度、党员领导干部上党课制度,使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落到实处。

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做兴德先锋”活动,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做兴德先锋”活动。按照中央和省、市委对创先争优活动提出的要求,紧紧围绕我市“科学发展、富民强市”奋斗目标,开展“创佳绩、当标兵”活动,评选“创先争优活动十佳党组织”、“五星级党支部”、“五带头标兵”。“七·一”前夕,召开创先争优表彰大会,并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典型事迹。各级机关党组织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围绕推动党建工作和部门业务的升级上档,发现典型,培树典型,用典型推动工作,打造亮点。

切实抓好《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学习贯彻。组织各单位党政领导和党务干部全面系统地学习《条例》,深刻领会机关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明确部门党委(党组)的职责和工作方法,积极落实《条例》关于机关党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职责、队伍建设的规定和要求。工委将举办党务干部培训班,对《条例》内容进行集中辅导培训,适时对各部门学习贯彻《条例》情况进行督查。

全面推进党支部星级管理。加强对创建星级支部活动的具体指导,加大推广力度,提高创建质量。通过党支部星级管理,实现基层党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使市直机关各级党组织在各项工作中,特别是创先争优活动中,走在前、做表率。各级机关党组织要根据自身创建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计划,明确创建目标,积极学习先进单位的创建经验,实现创建工作的全面开展。工委将根据各支部创建情况对党支部进行星级评定。

扎实做好机关党组织的基础性工作。按照《条例》的规定和要求,结合部分单位机构改革的实际,加大工作指导力度,健全基层组织,配齐党务干部,理顺工作关系,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工作行为,增强工作活力,提高机关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要求,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培训,提高新发展党员的素质,保证新发展党员的质量。年内,将举办两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

进一步完善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按照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评的要求,健全完善党建工作考核内容和办法,细化、量化考核标准,采取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加大对各单位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督导检查,把党建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评选“先进党组织”的重要依据。

实行机关党组织党务公开制度。认真落实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引导广大党员不断增强党员意识和主体意识。认真贯彻《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落实党内情况通报、反馈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等制度,规范党务公开的范围、内容、形式、方法。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切实关心和爱护基层党务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开展结对帮扶,及时为他们送温暖、送关怀,解决实际困难。“七·一”前夕,开展走访老党员活动。

三、认真搞好“两个创建”活动,不断加强机关建设

深化和拓展机关服务品牌建设工作。认真做好已有品牌的巩固和深化,加大对未创建单位的督促和指导。建立品牌创建和管理长效机制,增强品牌实际作用,在求实效上下功夫。根据创建的实际情况,公布市直机关第四批机关服务品牌。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和党建刊物等媒体,广泛宣传推介各单位通过创建服务品牌促进机关建设的经验做法。年底,将进行评选表彰。

继续开展“文明机关”、“文明科室”争创活动。不断丰富“文明机关”、“文明科室”创建活动内容,进一步加大“文明科室”创建力度。将“文明科室”争创评选活动作为转变机关作风,提高机关效能,推动机关工作的基础工程。通过对“文明机关”、“文明科室”的评选表彰,形成“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四、推进机关党建工作创新,增强机关党建的活力

充分发挥机关党建研究会的作用。以机关党建研究会为平台,紧密联系机关党建工作实践,围绕市委中心工作,以学习贯彻“十二五”规划、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贯彻落实《条例》和纪念建党周年等为主题,通过专题调研、分组研讨等形式,探索研究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新举措。

为提高调研质量,工委将举办调研活动培训班。开展调研成果交流活动,评选优秀调研成果,并将优秀调研文章编辑成册。适时召开机关党建研究会年会。

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分类指导。继续抓好工委领导班子成员基层党组织联系点制度的落实,针对部门工作实际,帮助联系点确定党建工作思路,研究制定党建工作规划。经常深入联系点进行调研,及时了解基层党建工作情况,帮助基层党组织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强化党建信息化建设。认真办好《机关党建》刊物和“机关党建”网站,注重发挥两个平台的宣传、教育、引导作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势,探索运用电子党务流程,实现网上教育、网上管理、网上服务,提升党建工作互动交流的信息化水平。

五、加强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职能优势

加强和规范群团组织建设。以党建带动群团建设,以群团建设促进党建工作。加强工青妇组织规范化建设,进一步理顺工青妇组织关系,督促指导基层工青妇组织按时换届调整。尝试建立“市直机关青年工作委员会”。在团组织中开展“星级团支部创建活动”试点工作。

扎实开展丰富的群团活动。继续开展争创“工人先锋号”、“巾帼文明岗”、“青年文明号”等活动。开展好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活跃机关氛围,丰富干部职工业余生活。关心弱势群体,开展各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

六、切实加强工委自身建设,不断提升工作水平

加强机关工委自身建设。按照提高素质、提高能力、提高效率“三提高”的要求,注重机关干部整体水平的提升。加强学习,规范考核,做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的模范;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式,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模范;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有章可循、依章办事的模范;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做廉洁勤政的模范。把工委建设成为市委放心、基层党组织信赖、广大党员满意的机关。

党建理论范文篇7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在这个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紧紧围绕在长期执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集中全党智慧、顺应历史潮流、反映人民心声,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理论成果,既坚持了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和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又赋予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年党建理论创新的伟大历程

(二)**年开拓创新,**年主题如一。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的理论探索,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次全会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我们党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同时在实践上开始了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新历程。改革开放是我们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党自身也经历了执政以来深刻的伟大变革,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史上党建理论创新的光辉篇章。

(三)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自觉适应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对外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大转变,明确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明确要求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作出科学阐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初步回答了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既继承了建党思想,又果断纠正了过去的错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的开篇之作。

(四)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分析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的客观形势,勇敢面对国内外政治风波和经济风险的严峻考验,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用时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基础上,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长期执政条件下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党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五)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科学把握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呈现出的新特点,提出并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以新的时代内容和实践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的最新成果,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政治保证。

(六)**年的伟大实践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党的建设理论长青,实践常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党不断突破各种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年的伟大实践,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的历史过程。我们党善于在实践中汲取营养,善于借鉴中外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以新的内容。**年的伟大实践,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的历史过程。我们党顺应时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敢于突破陈规、开拓进取,不断提出新思想、作出新概括,以理论创新引领党的事业不断前进,昂首阔步走在时代前列。**年的伟大实践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号召力。

**年党建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

(七)**年奋力开拓,**年硕果累累。我们党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不断深化和丰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党建理论创新成果丰硕、亮点纷呈。

——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自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这个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恢复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志的重大贡献在于,他不仅重新确立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率先提出要解放思想,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深刻阐述了解放思想对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同志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同志也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为党的思想路线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正是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全党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

——深刻认识并进一步表述党的性质。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理论上的新认识带来了实践上的新突破。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新的社会阶层中具备党员条件的先进分子可以加入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这项工作,不断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

——对党的历史方位作出科学判断。方位决定方略,使命昭示未来。经过多年艰辛探索,我们党对自身的历史任务和执政环境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同志第一次提出党的历史方位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表述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两个历史性转变的新概括,既坚持了前进方向,又没有割断历史,既紧跟时代,又没有超越阶段,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逻辑起点,是党建理论创新重要的成果之一。

——确立并发展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我们党的建设目标越来越明确,表述越来越全面。1983年,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即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了“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这个新的命题,正式在党代会报告中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新的伟大工程提到全党面前。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立了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即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的确立和发展,使我们党能够始终以崭新的面貌和强大的战斗力,带领全国人民为完成新的历史使命而共同奋斗。

——拓展党的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布局。我们党成立后,党的建设一直围绕思想、组织和作风三大建设来展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强调制度建设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由思想、组织、作风三大建设发展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四大建设。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作为重点。党的十六大以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要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完善了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指出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大力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把反腐倡廉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我们党面对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全局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将发展党内民主提到重要位置。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民主传统。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我们党在党内民主建设问题上不断有新的突破。党的十六大作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重要论断,为新时期党内民主建设夯实了理论基石。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要求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写进党代会报告,是党的十七大对党建理论的重要发展,深刻阐明了发展党内民主的根本要求,把党内民主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丰富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的内涵。党的组织路线是由党的政治路线决定并为之服务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根本任务,党的组织路线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从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到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领导集体,再到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党的干部路线内涵越来越丰富;从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到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和党管人才原则,人才工作的理念更加符合时展要求;从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到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再到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

——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科学分析党的领导和执政面临的考验和挑战,提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党的十六大上,党中央向全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提高五大能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深刻内涵、基本原则、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等重大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

——鲜明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针对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与保持党的先进性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同志指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抓住先进性建设,就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就抓住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围绕这个命题逐步展开,我们党在先进性的内涵和要求、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意义、保持先进性的途径和方法、先进性建设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先进性建设的规律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形成了关于先进性建设的系统理论。同时在全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可喜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

(八)在**年的伟大历程中,我们党既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又注重总结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党的建设新经验,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党的建设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成果既突出重点,又相互联系,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年党建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

(九)**年励精图治,**年薪火相传。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在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在改革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留下了深刻启示。

——伟大工程离不开伟大事业,必须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来推进党建理论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全部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内容。**年来,我们党紧紧围绕这个大局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不仅为伟大事业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不竭的动力支持,党的自身建设也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加强。实践表明,党建理论只有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任务来展开,才能找到自身的创新动力和时代价值,才能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开拓新局面、取得新成效。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始终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来推进党建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是照耀人类前行的灯塔,也是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而始终坚持的行动指南。**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创造性地推动党的建设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实践表明,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党建理论创新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开拓前进,才能使党的建设的航船不断破浪前行。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党建理论创新。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年来,我们党关于党的建设和理论创新的累累硕果,无一不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产物。实践表明,只有立足于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历史任务,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努力认识和掌握党的建设的规律,才能推动党的建设在实践上有新开拓,在理论上有新成果。

——理论的价值在于运用,必须坚持面向实际,着眼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来推进党建理论创新。科学的理论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指导作用。**年来,我们党不仅十分重视理论建设,而且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实践表明,只有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感受实践的脉动,倾听群众的心声,认真研究解决新的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认真总结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才能使党建理论创新不断取得新成果,才能使党的建设不断适应时展的新要求。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必须坚持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阔眼界和宽广胸襟来推进党建理论创新。鲜明的实践性和不断发展的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强大生命力的基础和源泉。**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党的建设放在国际大背景中去思考,放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大潮流中去分析,放到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大格局中去把握,使党的建设始终与时代潮流、世界大势同频共振。实践表明,只有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在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强预见性、富于创造性,才能使党建理论创新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党建理论范文篇8

一、参加培训人员:

参加培训人员以总厂(公司)专兼职党务工作人员为主,同时按照党建带团建的要求,各级团组织负责人也纳入培训范围。具体岗位包括总厂(公司)各级党(团)组织书记、副书记,党群工作部、纪检监察(审计)室负责人及党务秘书等。

二、具体学习安排

培训计划每季度组织一期。培训遵循“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宗旨,本着“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教研结合”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实施。2011年主要学习内容安排如下:

(一)第一季度(2011年3月份)

培训内容:怎样当好国企党支部书记

主要讲解当好国企党支部书记的重大意义,结合公司实际党支部工作需要把握的重点以及如何开展党建工作等问题。

培训方式:集中学习,现场讨论

负责部门:党群工作部

(二)第二季度(2011年6月份)

培训内容:创先争优活动专题培训

了解创先争优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以及基本路径,探讨如何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培训方式:集中学习,现场讨论

负责部门:党群工作部

(三)第三季度(2011年9月份)

培训内容:纪检监察工作简介

从纪检的起源、发展引出当今纪检工作,结合当前反腐败形式,探讨工程建设、营运管理中如何充分发挥纪检监督的作用,实现在“关爱中监督”。

培训方式:集中学习,现场讨论

负责部门:纪检监察(审计)室

(四)第四季度(2011年12月份)

培训内容:前往自来水公司学习、交流党建工作经验,感受百年水企沉淀的企业文化。

培训方式:集中学习、现场讨论

负责部门:党群工作部

三、学习要求

1.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和本领。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参加培训的同志要认识到党的建设离不开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创新,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以开阔的眼界、开阔的思路、开阔的胸襟和创新的热情,深入研究企业党建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增强研究的实效性和前瞻性,使企业党建理论和实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党建理论范文篇9

我们党是执政党,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经受着时代的考验,必须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要把党建设好,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加强党建理论的研究和建设工作。同志曾指出,指导一个伟大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实践运动的深刻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同志也指出,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怎样改善党的领导,不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所以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加强党建理论的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党建理论研究,是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提高党建工作水平的需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党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要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的任务。所谓要认识自己,最重要的是要认识我们党所面临的形势、任务、目标和措施。认识自己的目的是加强自己。以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理论、作风、组织建设。在加强自己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自己,从而把党的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党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也给党的理论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比如改革开放给党的建设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解决、去发展、去完善。比如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平等性要求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法制性,要求建立现代化的监督机制;市场经济的效益性、效率性,要求建立现代化的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市场经济的自主性、规律性,要求建立现代化的工作运行机制。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价交换的原则开始侵蚀党的肌体,一些意志薄弱者搞权钱交易,动摇宗旨、信念,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腐败现象滋生。有的甚至把严肃的组织关系变成庸俗的个人关系,搞人身依附,亲亲疏疏。因此,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既要看到对党的建设的正确影响,也要看到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开创的关系,使党的建设在新形势下不断加强和改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中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要靠我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基本原理,结合新的实际进行研究、总结,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如何把反腐败斗争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如何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如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之成为团结和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战斗保垒,都需要我们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密切结合党的建设的实际给以正确的回答。加强党建理论的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够确立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新思路,拿出好的措施和办法,才能保证党建工作的正确方向,增强党建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全省党建工作水平,促进全省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二、加强党建理论研究,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需要。回顾建党以来的历史和党的发展过程,都离不开党建理论的研究、发展、完善和提高。从我党的党建理论的发展来看,一是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条件下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并用以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二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其内涵极为丰富。正如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变革中,把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完全可靠,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集体领导全党正在进行的新的伟大工程。我们研究党建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小平同志党建理论的发展,包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恢复和确立的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以及德才兼备原则的“四化”方针的干部路线。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我们实行了两个伟大的转移,一个是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确立党的政治任务、政治路线的一个核心问题。第二是经济上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转移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小平同志党建理论的升华和发展,提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这一重大课题,这是小平同志对马列主义、思想建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我们研究党建理论,要抓住这两个伟大转移,把实施新的伟大工程落到实处。

三、当前应当特别注意加强研究和探索的几个问题:

1、关于建立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问题的研究。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这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特别要解决的问题是:一要造成一种人才公平竞争的环境,形成一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并使之健康运行,形成制度,不因人而异,因时而废,才能做到人才辈出,事业长盛不衰。二要正确处理和解决好培养一批人与培养一代人的关系问题。选拔培养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要带动一代人的成长或者说着眼于一代人的培养,来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使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有忠诚可靠的接班人,保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三要正确处理好教育、培养和管理使用的关系问题。当前教育不力、管理不严的问题普遍存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搞好干部的管理使用,首先必须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培养,这是基础,是源头。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必须把革命化摆在第一位。不仅要有跨世纪的年龄优势,更要有跨世纪的德和才。

2、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交流工作,增强领导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和水平问题的研究。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把提高现有领导干部素质作为一大战略任务提了出来,意在使现有领导班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执政本领和驾驭能力。做好干部交流工作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大措施。交流能促进干部的成长和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但现在交流干部难度很大,需要对如何建立干部交流的制度以及干部交流的难点、问题及对策加以研究,用以指导干部交流工作。

3、关于培养和造就企业家队伍问题的研究。企业家队伍建设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党政干部队伍,能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科技队伍)之一。这是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发展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一个很重要的组织保证。对这个问题,一是研究不够,二是办法不多,三是措施不力。还有一个如何培养、如何发挥作用、如何管理的问题,也需要研究。

4、关于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加强和改进企业党建工作问题的研究。现在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私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活力很大;另一方面国有经济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党的领导弱化,这是一个较大的反差。党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领导只能加强和改善,不能削弱。企业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如何发挥,党组织如何参与企业的重大问题决策,要从思想上、理论上、组织上、制度上进行研究,制定一些相关的办法和措施。有的认为企业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就可以不要党的组织了,这是十分错误的。

5、关于如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问题的研究。对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新时期党员新先锋模范作用?其内涵是什么?我认为,新时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还是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如果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可以说不是完整的。第二要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问题。现在有的共产党员降低标准,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老百姓。这些问题怎么解决?有一个教育、管理问题,还有一个党员活动的组织形式问题。

党建理论范文篇10

一、关于**市非公有制企业的主要特点及企业党建工作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积极鼓励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对以股份合作,个体私营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引导、大力扶持,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市共有私营企业29789家,雇用人员110万人;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22.19万户,从业人员196万人;股份合作企业达2.9万多家。在工业总产值中,20**年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集体经济仅占5%,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占绝对的优势。

从**市非公有制企业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是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是中国股份合作制诞生的摇篮。历史上**人就有重商传统,在文化上向来推崇气节,注重实践。自宋以降,又深受永嘉学派的影响,这些都对**的人文精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铸就了**人性格中的灵气与硬气。改革开放以来,**人不等不靠,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自强不息精神,实现了**经济的第一次腾飞,其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全市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总产值中,20**年股份合作经济所占比重为10.8%,股份制经济占41.1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14.8%,联营企业占0.32%,私营企业占24.9%,而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分别仅占5.56%和2.35%。

二是企业规模扩大,实力明显增强。**市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轨迹,一般是从家庭经营工商业开始,逐步成为合伙经营或股份合作企业,进而发展成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也有一部分是国有、乡镇、集体企业转制为非公有制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中央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进一步明确,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有些企业已成为本行业的强势龙头企业,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如生产家用轿车的吉利集团,生产缝纫机的飞跃集团,生产冰柜的星星公司,生产压力锅的苏泊尔集团,生产有机玻璃纽扣的伟星集团,生产药品的华海集团,生产建筑管材的公元集团,生产胶合板的德仁集团等等,这些企业已成为区域性经济的重要支柱。

三是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组织形式进一步优化。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组织结构优化,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产权结构和要素组合上,已从产权不明晰向完全明晰方向转化,从单一个人投资向多形式、多层次混合持股方面发展。要素组合已从资金入股扩大到人才、资源、知识产权等多形式入股。有的吸收外资,成为中外合资企业;有的通过股权收购,兼并劣势企业而使企业规模扩大,资源得到优化。在管理体制上,逐步走向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和管理方式的制度化。如有些企业从外地聘请或从优秀员工中选拔管理层人员。非公有制企业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组织形式逐步优化,私人资本的改组、重组呈良好态势。

四是机制灵活,区域特色明显。该市各地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地方资源为基础的各具特色、主导产业的个体私营产业群体不断崛起,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特色经济的发展。全市已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专业乡镇,涌现了数十个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群体,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经济格局。如椒江的医药化工业、**的精细化工塑料模具业,路桥的日用品市场,临海市杜桥的眼镜市场,天台县平桥的筛网市场,仙居县的工艺美术品,温岭大溪的泵业,横峰的鞋业,松门的水产品市场,玉环的汽配业等,这些不同类型的专业市场背后,是数以万计的个体、私营企业和灵活畅通的销售网络,它们把**的产品与全国的大市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五是发展领域不断拓宽,从工业扩展到交通、能源、农林、水产、金融、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个领域。金融方面,如**市商业银行、泰隆城市信用社,是按股份合作制形式组建起来的,现存款余额达十几亿,甚至上百亿元。**的民间办学也发展迅速,市全日制民办学历教育机构截止20**统计,社会力量办学已达近百所,如椒江的书生中学、温岭之江高级中学、路桥蓬街私立中学等。

六是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就整体而言,我市非公有制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这些年来,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近年来也有较大的提高。不少业主积极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有关培训班,有的参加高校、党校举办的一些研究生班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有的甚至化高价购买门票参加一些民营经济研讨班的报告会。经过各级党委的不懈努力,我市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20**年底,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党员总数已从19**年的200多名,增加到22915名,党组织从19**年的不到20个,增加到**个。全市100名职工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1**9家,其中已建立党组织的1**7家,占99.8%;50—99名职工的非公有制企业1321家,其中已建立党组织的956家,占72.3%,有党员的企业1321家,占100%。党的力量不断壮大,党建覆盖面逐步提高,党组织的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有力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据组织部门对全市50家建有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约82%的人认为党组织能够发挥较好作用。

二、关于非公有制企业中社会阶层结构与党建工作的关系问题

1、正确认识当前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新变化及其对党建工作的影响,是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前提

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导致了社会结构和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又有不同的社会阶层结构。工业化、现代化社会的社会阶层结构和传统的农业社会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前者是由后者逐步演变而来。1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使得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结构性的改变。原来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等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分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各阶层之间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及利益认同的差异日益明晰化,以职业为基础的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机制逐步取代过去的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分化机制。这些情况表明,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并且这种结构正在趋于稳定。正如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报告中说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民,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可以拓宽和加深对于目前我国国情的认识,有利于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应当注意的是,研究和分析现阶段社会阶层结构问题应从当前的时代特征出发,应该有别于马克思和对阶级分析的一些方法和标准,因为马克思和所研究的时代,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主要是个人(私人)占有,而当代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和最大量的生产资料是由国家和集体占有的。同时,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比较复杂,并且明显具有多元特征,这就决定了仅用生产资料占有这一指标来解释社会阶层分化是不充分的。马克思和的分析阶级和阶层问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造社会制度,动员广大民众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和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因此,他们的分析特别强调阶级(阶层)之间的对抗。而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因而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问题的目的,应当是为了团结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为了建设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执政党目标的变化也需要相应调整阶级阶层问题的分析思路,需要客观地分析当代我国各社会阶层的变化地位和特点,研究他们的经济、政治、社会状态,从而更好地协调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好地吸纳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到党内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快速健康地发展。

2、从社会阶层变化的进程看,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正确分析形势任务和国情,作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逐步确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这个进程中,我国的经济制度和社会阶层构成已经并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在农村,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民与市场有机地联结起来,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有的进了乡镇企业,有的成为个体户,有的成为私营企业主。这种阶层变化,有力地推进了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使得农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长期以来阻碍地方经济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在城市,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一些企业的改制改组,越来越多的工人持有股份,出现了一些控股股东和大股东,有产者大量增加;第二,社会中介组织越来越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第三,在极具活力的民营科技企业中,活跃着一批年纪轻,知识层次高,掌握高新技术的管理人员;第四,外商投资企业快速发展,受聘于这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数量众多。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对推动科技进步,活跃城乡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就业门路,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象**、温州这样的国家重点投资不多,民营经济先发的地区来说,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

从以上分析可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得非常快,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点,而个体工商户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则是这一支撑点的主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是一种非常有利的变化。一般而言,经理人员和私营企业主多,意味着投资主体多,投资数量多,这无疑会带动当地经济更快地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构成成份在中国已经具备,凡是现代化国家所具备的社会阶层,都已经在中国出现,有的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只是各个阶层规模有大小区别而已。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会越来越发达,会使各个职业的比重出现比较大的变化,从而影响和改变各阶层的变化。对我国现代化发展而言,阶层比例的变化是必然的,其中社会中间层的规模会大大扩张,农民阶层和贫困层的规模会大大缩小,一些过渡性群体(如农民工群体)会逐渐融合在其所属的阶层之中。这种社会关系的变化,就要求我们党把握住这种发展趋势,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不断在这些组织中扩大党的影响力,增强党的控制力。

三、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每个社会中生活的个人结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而在这些关系中,生产关系是社会的本质和基础。上文所分析的由于社会转型,阶级结构发生变化而导致的经济关系的变异对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本文试从经济关系等角度对几个涉及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重大问题作一些理论探讨。

1、经济关系性质及党员标准的实践与理论突破

人的社会本质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认定的。由于一直来对经济关系中的焦点——“剥削”问题的争论,使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理论上存在一个亟需突破的难点。在实践领域,对于实践经验的总结,或者有些地方率先对某些原则的突破,也都反映了这一现实的矛盾。理论是反映人们的实践的需要并且为其服务的,在认识和评价各种事物时,必须着眼于实践的需要。所以在这个特殊的发展时期,理论上的诠释与澄清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对私营企业主的身份的认定以及与此相关的私营企业主能否入党的问题直接关系到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建工作。在此着重讨论由于“剥削”这一经济关系对于私营企业主入党以及党员标准的实践与影响。

中国私营经济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已为世人所共识,私营企业主阶层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但是要给私营经济和私营企业主正名必然要涉及重大的理论问题。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宪法予以确认的只是前两者即生产资料与收入分配的问题,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宪法承认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的状态,在收入分配上,也承认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的状态,但是,唯有在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上,由于“剥削”这一非常敏感的问题,它既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又涉及到政治学和社会心理学,所以在国家的意识形态中对此话题的讨论要么是不敢越雷池一步,要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未能从理论上予以突破,直至20**年的“七一”讲话。“七一”讲话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的政治身份作了明确的界定,认为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私营企业主阶层来说,这既是政治身份的认定,又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明确了私营企业主与其他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建设者的关系。这实际上解决了私营企业主能否入党的可能性问题。

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而言,理论上的突破后,更为重要的是要积极组织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就**的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市委高度重视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积累了许多经验,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毋庸讳言,在组建率和作用发挥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加强。当前工作的重点是如何加强组织建设,扩大党组织在非公企业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问题。就组织建设而言,一是要加强在非公企业中发展党员工作,二是做好非公企业主的入党工作。对于私营企业主的入党问题,现在要考虑的是如何完善私营企业主入党的手续,即既按照规定的程序,严格把关,同时又要借鉴党的八十多年的历史实践,对要求入党的私营企业主加强考察,具体而言,可以通过适当延长考察期(党的“七大”为二年)、增加介绍人(“七大”为三人)并加强对介绍人的监督、成立专门的考察机构或者增加审核程序等形式加强考察。在考核内容方面,实践中把握起来的难度也是较大的,如财产来源和使用情况、其政治觉悟、思想品质与入党动机等等,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就扩大影响力而言,实际上也即是党组织作用的发挥问题。建立党组织重要,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更重要。为此,一要拓展工作领域,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二是创新工作载体,激发党组织的内在活力,三是树立党建品牌,促进企业又快又好发展。总之,没有量的扩展就不会有质的提高。

2、怎样从经济关系的地位特征审视党建工作

(1)关于业主的政治态度与党建工作的关系

业主在企业中的最高领导地位决定了其行为的重要性。对党建工作而言,经常探讨的问题主要是企业主的“戒备”意识以及党组织的“从属”地位。这两者是相关的。企业业主认识到位,则比较有利于开展工作,不仅从资金还是其他方面都会予以支持,如**的星星集团拿出数十万元支持党建工作,并专门成立该市首家非公有制企业党校。在**几个党建工作开展较顺利的非公有制企业如飞跃、星星、中捷、九洲、东港、方远等企业中,企业主都显示了支持的态度,党组织活动开展得较好。但是,相当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业主对在其企业组建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持疑虑的心态。突出表现在四个担心:一担心建立党组织会削弱自己的权力;二担心党组织以钦差大臣自居,搞外行领导内行,特别是那些有过国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党务工作者;三担心党组织对其非常敏感的工人超负荷劳动及税收等问题实行严格监督;四担心党组织各种活动影响生产秩序。企业主的“戒备”,在客观上则表现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建立党组织的阻力。在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相对减弱的情况下,来自企业主的这种阻力成为一大难点。在这些企业中,党组织由于无法赢得支持而对开展工作感到信心不足,作用发挥不理想。这两方面的情况表明,非公有制企业业主的经济地位特征直接影响企业的党建工作,这种认识也反映在职工的心理层面上。根据对788名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随机问卷调查,认为党组织在企业中居比较次要和从属地位的占45.7%。新型的经济关系由于其在企业中的显性特征,拒斥着政治关系介入。

一方面,先不论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在宏观层面寻求引导监督与规范的介入,党的支部并没有确立其政治的边界,只要符合条件的,依照党章规定其触角延伸至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因此,对于党建工作,在此应当加强宣传,做好业主的思想工作。在党组织的定位上,只要我们党是执政党,只要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争论“第一位”还是“第二位”没有任何意义。因此,首先应当加以保证的是党组织的活动不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是围绕经济抓党建。但是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党组织并开展党建工作的原则不容讨论。当然,企业党组织必须通过作为赢得地位,赢得企业当局的支持。

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的业主,作为一个特殊的新生的社会阶层,也开始表现出其参政的意愿。而伴随企业的成长与经营规模的扩大,其政治参与的意愿与人数也在不断地增长。据对本市152家拥有职工人数超100人的非公有制企业的调查,业主为党员的52人,占该类别企业的34.2%;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人数26人,占17%,其中6人担任县以上人大政协常委以上职务,占3.9%,派并担任地方组织委员以上职务的人数有3人,占2%。在304家拥有职工人数超50人的非公有制企业中,业主为党员的79人,占该类别企业的26%。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人数16人,占5.3%,其中1人担任县以上人大政协常委以上职务,仅占0.3%。前者均强于后者。

在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增长的现阶段,这些人士的政治参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他们必将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参与政治生活以试图影响政治系统决策过程。“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由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的高度不整合,非公有制企业的业主必然由其经济利益的要求而在政治和社会方面争取较高的地位。在四个多样化的现阶段,特别是在象**这样的非公有制经济占比重大的经济基础上,非公有制经济的业主作为一个阶层而参与政治生活应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须对这些人的参与动机加以考察。可以看出,现阶段约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业主是从寻求自我保护的角度参与政治,是为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为企业的发展寻求定心丸,有的是为了抵御非规范化的行政干预,寻求趋利避害的途径,有的也是为了试图影响决策过程,寻求沟通和联系的渠道。另外,有些人是为了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除了满足虚荣心,还试图通过获取各种各样的荣誉和头衔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升企业的地位和形象。所以对他们的政治参与要规范其参与的行为和途径,进行适当的引导,以提高其参与质量,以作出更合理的、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政治选择。

对党建工作而言,一是上文所说的在发展他们为党员的问题上要加强考察,认真识别,同时要利用党的熔炉作用,加强他们的党性锻炼;二是增强其组织性,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其市场行为。对于业主担任支部书记的情况,这具有合法性的一面,但同时,虽然有人认为在平等的交换前提下不可能产生剥削,但是资本本身所具有的“剩余索取权”的特征和资本的社会权力特征,应当对业主作出一定的限制。再则,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一些党建工作开展得较好的企业中,往往规模较大,经营也较规范,并且业主倾向于让党务工作者专门负责党的工作。所以,我们认为在这个过渡阶段对业主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情况可以实行劝导制,比如规定,在企业员工超过100名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党支部书记宜由专门的党务工作者担任。在社会主义社会,党一方面自身要注意其阶级性和群众性的关系,同时也要考虑其执政的社会基础,不能一味地“堵死”,但是也应适当地加以“引导”。

(2)关于党员职工的政治地位和政治诉求问题

在社会生活中,人的社会身份只是一个符号,它反映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考察人的本质要从人的社会行为以及结成的社会关系入手。从这一角度看,党员职工的党员身份来源于其与党组织、与他人的那些由社会认定具备党员身份的行为标准及相应的观念和意识。从社会学意义上,党员的身份以及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只有在可被实践的并且在被不断的实践时,才成其为党员。

而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经济关系是显性的,被不断实践的,所以业主与员工的经济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可以由此认定。但是这种认定只能在确认在这一社会关系的领域时才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党员要成其为党员,必须将之置于另一社会关系的领域,这一领域对我们来说是党建工作所涉及的诸种关系。所以党建不开展或开展不正常都可能导致某些员工党员身份的丧失。

在非公有制企业里的党员职工,不少人认为自己不过是打工仔,是受雇于人,在企业里完成任务即可,所以只顾挣钱,不问政治,党员不党员无所谓,党组织的活动也不参加,有的甚至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党员身份,这样一来,自己的党员意识和身份就逐渐被长期的工作和时间所遗忘,“政治人”的身份往往更多的让位于“经济人”的身份。根据组织部门的调查,在341名党员中有51%的党员认为经济需求是第一位。对这些人,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提高其思想觉悟,另一方面对确实属于党员意识淡化的应当按照党章的规定予以执行。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引起人们就业方式和就业结构的多样化,人们在不同经济部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流动日益频繁,党员流动性比较大。由于对未来职业的预期的不确定,非公有制企业中有很多党员认为自己是临时的,饭碗掌握在老板手里,随时有砸破的可能,再者有些党员不愿意丧失流出地可能拥有的利益,因此出现了许多宁愿把党组织关系放在村里或其他单位而不迁入企业的“隐身”党员,口袋里装着党组织关系介绍信却不拿出来交给企业党组织的“口袋”党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基础,也不利于各级党组织抓好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对党员自身而言,也不利于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承担,失去了党员应有的作用。随着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壮大,现在从农村、外地及其他企业进入非公有制企业长期工作的党员人数将逐渐增加,这一问题必须走向规范化。

所以对于隐性党员的问题,应当抓好其组织关系接转。根据**有些地方的经验,对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半年以上的外来党员,原则上可将党组织关系转到所在企业党组织或企业所在乡镇工办支部等代管其组织关系。对农村党员在行政村担任职务的,确因工作需要,经所在地乡镇党委批准,采取缓迁的办法,其组织关系可保留在原行政村,待条件成熟后再迁组织关系,但必须参加企业党组织的有关活动。对原单位不给迁的,要积极做好协调工作,尽快迁转组织关系。对在企业发展入党的,原则上不允许迁回村里,情况特殊的,各地组织部门应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对在企业从事临时性、季节性工作三个月以上的党员,应持《流动党员证》或党员证明信,参加企业党组织的活动。另外,还应根据其流动的特征,积极探索其他有效的工作形式,为党员人才的流动提供条件。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也应考虑由于党员流动可能导致的党组织不稳定的情况,同时,对于季节性或企业不稳定的暂不建立党组织。考虑现在的企业规模和党员数量的一般情况,虽然党员数达到三人时即可建立党组织,但可以考虑在未超过6人前可继续实行联建的形式,一方面有利于规范化建设和组织活动的经常开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组织不至于由于党员的流动而解散或陷入瘫痪。

3、企业家族化的劳动关系对党建工作的影响及其发展方向

台温模式的非公有制企业,在前期发展中,都有企业家族化经营的问题,雇主与员工一般具有血缘与地缘关系或都比较熟悉,这种用工制度与整个社会信用水平较低有关,最主要的还是出于对产权关系的考虑。但在党建实践中,有几种情况是必须考虑的。

第一、发展党员除了严格履行入党培养、教育、考察和入党后的跟踪教育制度外,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或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的直系亲属要求入党的,组织部门应慎重考虑。

第二、一半党员是血缘姻亲关系的不能建立党组织

这两者涉及到防止企业党支部家族化问题。调查发现,企业经营的规范化以及经营规模的大小是开展组织工作的重要环境条件,在一个比较好的组织环境中,容易形成稳定的工作机制和活动的气氛。在**一些党建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企业往往规模比较大,经营比较规范,而那些党建工作比较落后或者一些没有建立党的组织或党员数量较少的企业却往往是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在对温岭市456家企业的调查中,比较50名以上企业与100名以上职工的企业显示了这一点,据我们所收集的资料来看,企业的规模与党组织和群众组织建立的情况持正相关性,在这些非公有制企业中,职工在50名以上的企业,平均年销售收入375.9万元,建立党组织比例为23.7%,每家企业拥有党员1.26人,而职工100名以上的企业,平均年销售收入1917.8万元,建立党组织比例为36.2%,平均每家企业拥有党员4.13人。在这些企业中,即使在未建立党组织的企业中,前者拥有入党积极分子的企业比例为4.3%,而后者为20%,有党支部而单独建立党支部的前者为40.1%,后者为87.3%;单独建立工会且工会主席党员或党支部书记担任的前者为13.1%,后者为36.2%;单独建立团组织的前者为17.4%,后者为44.8%。可见,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党组织及相关组织渐趋正常化与规范化。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即我们急需建立党组织和发展党员的企业正是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而这样的组织大部分由于家族意识较强而容易导致建立支部和发展党员时走向家族化。这一矛盾使得党建工作必须谨慎。

第三、高层管理者中业主(老板)、其他主要出资人(如二老板等)、老板娘等与党组织负责人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