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蹈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6:06:11

傣族舞蹈

傣族舞蹈范文篇1

傣族,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是水孕育和延续了她们的生命。同时她们用泼水节这样的特殊形式表达着对水的特殊感情。这种爱水、赞美水的民族性格,同样孕育了像水一样纯净、柔美的傣族舞蹈。

舞蹈意境是舞蹈编导营造和构思、舞者准确生动表达和展示并由观众接受三方面组成。“舞蹈意境,是由舞蹈编导和舞者共同创造的情意交融的艺术形象和由它所引发的观众所产生的联想的总和”

一、原生态中的傣族舞蹈意境——宣泄意境

在傣族舞蹈的原始艺术中,原始氏族乐舞受到氏民的格外尊重和最广泛的参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嘎光”和“象脚鼓舞”。“嘎光”系傣语,“嘎”为跳或舞,“光”泛指鼓,也有集拢、堆积的意思。可译为“围着鼓跳舞”,也可译为“跳鼓舞”。在年节喜庆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场地,都可以“围鼓而跳”的自娱性舞蹈。人们在跳“嘎光”时,众舞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各自发挥,只求热烈欢快,动作随意。身体自然舒畅,举臂投足、扭臀卸胯、目转神注皆是舞。那韵味、那氛围、那风格皆以真为主,美为尚,在手舞足蹈之间宣泄着真情实感。这里,人们追求的就是一种欢快和无遮掩的宣泄意境。任何多余的添加和刻意动作都会破坏这种意境。正是这种意境,也只有这种意境时,当人们竞相起舞时,才拥有了与神灵交流的神力。天、地、人、鬼、神才能融于一体,赋予舞者“神”力。“是‘舞’给原始人提供了一种契机,让原始人在神、人交汇的乐舞中得到心灵的安慰与满足”。

宣泄意境,即纯自然、原生态。是自然的生命中的一部分,用舞蹈表达自己。“想怎么跳就怎么跳,来了情绪想啥时候跳就啥时候跳,舞者始终处在一种自在和自为的状态中,轻松自如地实现自我宣泄、自我陶醉、自得其乐的极具人本意味的目的”。这,也是原生态中的傣族舞蹈与生俱来和表达的意境。

二、次生态中的傣族舞蹈意境——婀娜多姿梦幻意境

次生态舞蹈一般是指在保留原生态自然的基础上,通过对舞蹈的再创作,用于在一些旅游景点、民俗生态园、民族风情园表演的舞蹈。那是在充盈着浓浓民俗氛围中展现着傣族舞蹈婀娜多姿的梦幻。

傣族人民勤劳勇敢,温柔善良,礼貌温和,智慧聪颖又幽默谈谐,性格像水一样,时似涓涓细流,温柔而细腻;时像大河洪流,迅涌而澎拜。次生态傣族舞蹈充分反映了这种丰富多彩的“水”民族性格。

次生态中的傣族舞蹈,大多反映和展现的是傣族舞的婀娜多姿、柔美舒展。时而节奏缓慢,时而轻快明朗。使人驻足流连,难以忘怀。此时的舞象水一样,赋予变化。此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表演时,舞者头载宝塔形金冠及面具,身背孔雀架子道具,以象脚鼓、镲等乐器伴奏。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舞剧的表演。在孔雀舞的表演中,随着伴奏的变化,舞者动作节奏时而缓慢单一,动作舒展、流畅,感情内在含蓄;时而节奏快速多变,动作灵活跳跃,感情狂放而豪爽。孔雀道具做得大而精美华丽,开合自如,吸引着观众顿足忘返。

次生态中的傣族舞蹈,每个动作组合所要表达的生命意义和生活追求,无不是以傣族舞的婀娜多姿、柔美舒展抓人眼球。强烈的人体动律情绪化,使观众受到了舞蹈艺术家的巨大感染,从而唤起了人们对真挚情感的赞美和向往。看着那婀娜多姿、柔美舒展的动作,舞者表现着人的情感、理想、愿望,描绘着人的精神世界;表现着爱情、劳动、生活,以舞蹈形象展示着人的内在生命力。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舞蹈化,因而次生态中的傣族舞蹈,具有诱人的审美力量和感染力量,更容易激发起作为欣赏者的观众的情感共鸣。

柔情似水、婀娜多姿,正是次生态中的傣族舞蹈所表达的梦幻意境。

三、再生态中的傣族舞蹈意境——唯美

再生态舞蹈一般是指在舞台上呈现给观众的舞蹈形式。其意境反映的是“唯美”。

再生态傣族舞蹈的动作大多阿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既潇洒轻盈又灵活骄健,且充满阴柔之美。以展示细节和动律为其“唯美”之本。

再生态傣族舞蹈通过舞蹈编导刻意提取的傣族舞中特有的屈伸动律而形成的手、脚、身体“三道弯”造型特点最为引人。细节决定全部。舞者运用头部、腰部、胸部的前后三道弯和胯部的左右三道弯表现出仿生形态的自然流。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挺胸、收腹与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以及柔中带刚的舞蹈韵律,使傣族舞既有动态的韵律美,又有静态的造型美。而源于高原的劳动生活,来自高原民族的审美心理的“一顺边”的体态,都强烈地再塑了再生态傣族舞蹈“唯美”的意境。

舞台上,呈现给观众的傣族舞蹈(即再生态傣族舞蹈),以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脚,极富有的表现力抓住观众,舞者下体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细节造型感染观众。其“舞韵”如微风中的柳条,体现着女性妩媚神情的舞姿。舞蹈动作中那每一处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体态由曲线组成,形成婀娜多姿的S型。不论手腕的旋转、指尖的凸凹和脚步的起伏;还是上身的挺胸、收腹与头部、眼神的节奏韵律,都使人感受到傣族人生活在那秀丽河川的自然律动美,使人沉浸在傣族人生活的宁静祥和氛围里。于是也形成了傣族舞既有的动态韵律美,静态的“亮相”造型美,凸显傣族舞“唯美”意境。

傣族舞蹈范文篇2

体态三道弯主要表现在以S状造型作为基本体态特征的舞种中,它具有相对静止的“雕塑性”特点,在舞蹈动态过程中身体保持相对静止的三道弯姿态,傣族舞蹈在表演过程中舞者始终保持三道弯的体态造型。在民族民间舞蹈中,最能体现体态三道弯审美特征的是印度的奥蒂撕派舞蹈和我国的傣族舞蹈。在二者的舞蹈动作过程中,三道弯作为基本体态,舞者始终或经常保持相对静止的S状曲线造型。

傣族舞蹈中,模拟鸟兽的舞蹈居多,如“孔雀舞”、“鱼舞”、“蝴蝶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基本体态就是“三道弯”,即运用腰部和胸部的前后三道弯和胯部的左右三道弯表现高枝孔雀垂尾而立的自然形态。这使傣族舞蹈中的此类造型具有较明显的相对静止的“雕塑性”特征,也因此凸现了人体姿态的曲线美。以三道弯作为基本体态的民族民间舞,一般在动律上较舒缓、柔软。有人形容这派舞蹈如微风中的柳条,它是所有流派中最能体现女性妩媚神情的舞种;因此傣族舞蹈以柔美、纤细、典雅的风格而著称。

二、动律三道弯

“动律三道弯”指身体不同部位的S状造型。傣族舞蹈蕴藏着神秘而浓厚的民族氛围,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极尽东方韵致。傣族舞中透出山川秀美、人文毓秀的夺目光彩,充满着平和、恬静含蓄的风格,朴实自然,毫无雕凿。舞蹈的律动中含着淡、幽静的气质,凝聚着东方艺术的线条美。舞蹈动作中那些人体的头、手、臂、肘、肩、腰、胯、膝等每一个关节都尽量弯曲,使整个体态由多种曲线组成,形成婀娜多姿的S型,不论手的推拉和脚步起伏的动作,还是孔雀舞中的美丽造型的流动美,造型丰富而个性鲜明。不仅会使人们感到那秀丽山河的自然律动美,还会使人们感到傣族人生活的宁静祥和、朴实自然,更能使人感受到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对恬静幸福生活的向往。

傣族民间舞蹈风格浓郁,特点突出,感情内在而含蓄,舞姿富于雕塑感。傣族舞蹈中上肢的手和下肢的脚以及头都极富有表现力,下体多保持半蹲状态,以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与手臂形成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舞时双腿半蹲,双手叉腰,上身向旁倾斜为基本舞姿。舞时一般前脚掌着地,但不强调有力地踏和跺,落地时轻而稳。傣族舞除下肢有丰富的步伐,小腿的灵活运用外,手和上身丰富的舞姿也极具特点,手式多样,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式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义,上身的挺胸、收腹与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以及柔中带刚的舞蹈韵律,使傣族舞既有动态的韵律美,又有静态的造型美。

“一顺边”的美是傣族特有的安详、舒缓动律中体现出来的美好舞蹈形象,虽然傣族大多生活在山谷间的平坝上,但山地的动态特征也反映在人们的劳动生活中,尤其是妇女,她们在担水、挑谷、扬场等劳动时的步态和形体动态中,多有“一顺边”的特征。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罗雄岩认为“一顺边”的美,源于高原的劳动生活,来自高原民族的审美心理。在高原上山路崎岖,人们往来间有诸多不便,上山、下坡自不必说,就是一般走路也和在平原上大有不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脚掌的着力点和身体的平衡上,于是逐渐形成了“一顺边”的体态。

傣族人的身高普遍偏低,体形较小,娇小玲珑。生活中喜欢穿着一种筒裙,这种筒裙长及脚裸,高齐腰,紧紧裹着下身。在河里洗澡时筒裙可以作为屏障,还可作为包头巾将洗好的头发包好。由于筒裙的开口不大,所以人们在行动时,只能小幅度运动,又由于筒裙长及脚裸,穿着的人每走一步路都要用脚跟向后上方踢一下才不会在脚落下的时候踩到裙子,再就是傣族舞蹈与印度、缅甸等国家的舞蹈一样,体态处于下身半蹲状态,这就形成了傣族舞蹈风格突出的步伐动作——勾踢步。当舞蹈者在做勾踢步时,每走一步都要将裙子轻轻地撩起,就像平静的河水掀起小浪花一样美丽。

探索傣族民间舞蹈文化,无法抛开傣族的悠久传统历史文化以及傣族人民对水的依赖,对水的热爱。“水”在傣族人民看来是世界的本源,人与动植物是水的衍生,人的心灵与世界万物同处一源,并且人的行为可以与某种神秘力量和宇宙之间相互感应,从而达到天人和谐。反映在傣族的舞蹈文化风格特征上,就是安详、舒缓的动律;“三道弯”与“一顺边”的舞姿造型,充满亚热带的舞蹈风情。

参考文献:

[1]高立士.傣族谚语.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5.

[2]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水文化:传统与变迁.民族研究,2006,(2):58-59.

傣族舞蹈范文篇3

为了响应云南省提出的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战略思想,以及在西双版纳大力发展地方民族文化的措施下,傣族园开始建设并以1999年开门迎客。现已建成了旅游景区大门楼、迎宾广场、村寨旅游线路、江边活动区、旅游购物区、烧烤场、泼水广场、大型露天剧场等设施。傣族园首创“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从建园至今已走过10年历程。按照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思路,傣族园公司征用村民的土地租金一年一付,不买断,这使村民与公司之间保持长期的利益关系。其中公司462名员工中,70%以上是村寨的村民,近两年来,五个村寨还各有侧重地开展织锦、傣族首饰加工、制陶、榨糖等民族手工艺制作活动,开发旅游纪念品,既增加了景区的民族文化元素,又增加了游览项目。村民广泛参与的赶摆、放高升、坐傣王轿、祝酒歌宴、泼水狂欢等活动,让傣族的传统节日成为景区的重要内容。

二、西双版纳傣族园的文化移植现象

西双版纳傣族园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和发展,已极大改变了傣家人的生存生活面貌,同时傣族园的民族文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傣家人传统的民族风貌。在这变化的过程中,文化移植现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化移植的结果是傣族园里有“欣欣向荣、红红火火”的傣族文化,同时也有很多传统的民族文化如民族舞蹈、民族音乐、民族节日、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语言、民族风俗、民族宗教、民族手工制作等失去了原生态特色的民族元素,民族性及内涵性逐渐丧失,到处充斥着现代性的衍生态。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参见下表),目前傣族园内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征大都是人为刻意打造出来的,在商业旅游开发后很多已经不具备传统傣族的文化元素。傣族园的文化移植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民族舞蹈

民族舞蹈是最受欢迎的旅游项目之一,是傣族园里的一道风景线。傣族园在开放初期就组织了民族舞蹈表演队,并请专业人士对其进行指导,还派人到傣族艺术培训中心及傣族传统舞蹈保存比较完整的村寨学习。在调查关于傣族民间舞蹈中,傣族园里的受访者有98%对傣族舞蹈或多或少的了解。可见,“文化移植”使得傣族园里的村民对傣族舞蹈的认知度总体较高。然而,如表1所示,村民对傣族舞蹈形式在认知上却存在较大差异。村民对于具有傣族典型特色的孔雀舞、象脚鼓舞和跳摆认知程度较高,而对其他傣族舞蹈的形式则认知度较低。

(二)民族节日

民族节日是展示少数民族文化民俗最为直观的形式,傣族的民俗文化大都也体现在大大小小的节日中。据调查如表2所示,送龙节、花街节、隆示节、叫谷魂节、对歌节节、巡田坝节是带有傣族特色的民俗节日,但对此傣族园里的大部分村民表示很少听说过,只有到傣族民族文化艺术传习中心和其他傣族文化保存完整的村寨学习过的人对上述节日有所了解。可见,傣族的文化节日在傣族园里也存在一定的文化移植,但影响力较小。

(三)民族建筑

傣家人在长期的生存生活中,与自然融为一体,根据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建造出了与自然天然和谐的建筑样式,其中竹楼和佛寺是傣族建筑的代表,它们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是傣族文化最显性的存在,有较强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生命力。走进傣族园,人们也可以到处看到傣族的竹楼,但这些建筑几乎是为了迎合当地的旅游开发而刻意打造的。这些建筑不仅历时短暂,而且功能单一,除了用做歌舞表演的场地,就是当作游客旅游参观时的景物,一些村民建造的竹楼大都具有现代商业性特征,最主要的功能是吸引游客住宿。而蕴含在建筑中的深层文化功能和作用则没有发挥出来。

(四)民族服饰

民族服饰是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另一种样式,从服饰上看就能辨识是哪一种民族以及民族的某些文化或艺术特征,傣族的服饰也具有同样的功能。据调查发现,傣族园里的村民中上了年纪的村民和参加接待或有演出活动的村民平时一般还是穿傣族服饰。但在其它时间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就显得比较随意,经常穿的还是现代服饰,如果不打听还真的辨认不出他们也是当地的傣家人,和现代的汉族没什么区别,当和这些村民谈起傣族服饰蕴存的文化,他们大多表示不知情。

(五)民族语言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属拼音文字,是比较有特点的语言样式,听傣族人说傣语就能发现傣家人柔情似水的性格特征。在傣族园里,一部分村民也讲傣语,但很大一部分村民为了发展旅游业,在大部分时间里讲的是汉语,甚至在年轻人中已经有些不会讲傣语了,一口的普通话,偶尔讲几句欢迎和祝福的傣语,也是祖辈或到傣族民族文化艺术中心学习过的村民教的。由此可见,傣族园的语言也存在文化移植现象。

(六)民族信仰

傣族一般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一些原始宗教。在傣族园里,也有一座佛寺,但据调查发现,目前经常到佛寺里祭拜和受礼的主要是老年人,以前每家的男孩长到一定的年龄要送到佛寺学习,但现在很少有人这种做了,因为他们认为与学校相比,在佛寺里学习不到太多的东西。目前很多人对佛寺的了解已经知之甚少。在傣族园里的很多宗教标识只不过是为了吸引游客,让游客认为当地确实有传统的宗教信仰存在,其实大多是被其宗教符号欺骗而已。其他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如祭寨神、勐神(部落神)、灶神等,在傣族园里已经很少看到了。

(七)民族身份

民族身份是一个民族区别其它民族的内在特征,是民族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的前提。在本次调查中,傣族园的村民90%以上声称自己是傣族,但在实地走访中,在问及当地村民民族身份的时候,很多人都含糊其辞,进一步追问他们的真实民族身份时,有的说自己其实是汉族或哈尼族,有的还说是彝族,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归属哪个民族。由此可见,通过文化移植现象,当地村民在民族身份认同上也发生了改变。综上所述,西双版纳傣族园的傣族文化大都是为迎合旅游开发的需要而刻意打造的。但从上述文化元素植入的效果和程度来看,只有在外显性景物上实现了有效的文化移植,而那些深入到当地村民精神层面和日常行为中的潜在的文化,并未在文化移植的过程中而得到很好的传递,而这恰恰是民族文化中最为珍贵的。终究形成的只有文化的皮而没有文化的意,这样的文化形态是不能传播久远的。

三、文化移植现象研究

本文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园的实地调查,在归纳整理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民族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分别从文化移植的原因、途径、作用和启示等方面来分析和阐释民族文化移植现象。

(一)文化移植现象的原因

1、文化变迁是文化移植的深层原因

“文化变迁”就是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创新、传播、涵化是文化变迁的过程和途径。”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民族之间交流的扩大,西双版纳傣族园里的五个村寨在各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随着傣族园旅游业的发展和村民意识的变化,傣族与其他民族接触的扩大和受现代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以及在现代科技条件下网络文化的影响,傣族的传统文化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很多具有原生态特征的傣族文化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傣族文化面临着及其严重的发展危机。所以在这种状态下,要把傣族园打造成为最具民族特色的傣族旅游文化生态园,必须重新挖掘傣族传统的民族文化,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就是派人到傣族文化艺术中心和傣文化保存相对完整的原生态村寨学习,于是就出现了各类型的文化移植现象。

2、民族文化富含生产力是文化移植的直接原因

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在满足人类的需要当中,创造了新的需要,这就是文化最大的创造力和人类进步的关键。”“马林诺夫斯基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关于文化本身,认为文化与人的需要有不可分的关系。人类有机体的需要是第一个基本需要,从而形成了基本的‘文化迫力’,它强制了一切社区文化发生种种有组织的活动,就是人们所说的功能学派的‘文化需要说’。由于需要而形成迫力,这种迫力使人们靠着有组织的合作和经济的、道德的观念,而满足生理的需要,之后,又从中生发新的需要,又产生新的文化迫力。”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强调了文化与人的关系以及文化是生产力的问题。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经在各民族地区得到了彰显,文化的软实力已经到了很好的佐证,所以在各民族地区都在大力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使其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能够带动当地进一步发展。民族文化成为了当地发展旅游业、打造民族文化产业链的宝贵财富,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因此才出现了“天天孔雀舞、天天泼水节、天天凤尾曲”的现象。

(二)文化移植的途径

实地考察各地区存在的文化移植现象,主要存在直接移植和间接移植两种途径,而这两种文化移植均是和当地政府、外来投资商和当地群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么是以当地政府为主导,直接从其他地区移入相关文化元素,政府动员和组织当地村民到民族文化艺术保存相对完整的村寨进行考察和学习,以弥补当地文化元素的不足和填补即将消失的民族文化。在具有原生态的村寨学习一段时间后,返回原住地进行民族文化艺术的移入,把在原生态村寨学习过的民族舞蹈、民族音乐、民族歌曲、民族建筑、民族习俗等原模原样的照搬。要么是以外来投资商为主导,派人到民族艺术传承中心学习而引进“外来文化”,这种方式更简便,公司直接派人到当地的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中心学习本民族相关的文化艺术,交通便利、学习时间短、成本低廉、成效显著更符合商人的原则,但这种移植方式是与原生态的民族文化“隔了两层”,显得更加的不伦不类。要么是以当地政府和群众为主导,在挖掘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同时邀请本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专家给予教学和指导。无论是哪一个参与主体,也不论是直接移植或间接移植,目的均是一致的,那就是借助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商业经济利益。为了更好的打造民族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壮大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参与主体往往相互合作、利益均沾。西双版纳傣族园“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就是很好的例证。可以说,文化移植是当地政府、外来投资商和当地村民共同合作的结果。

(三)文化移植的作用

根据文化变迁理论,文化变迁的结果是文化的创新、传播和涵化。其中文化的创新和传播一般意义来讲就是文化移植的正面作用,而涵化则是文化变迁后使得原来的文化发生大规模变异,甚至消失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文化移植的负面作用。实地考察文化移植的结果,可以看到当地文化有欣欣向荣的一面,同时也存在鲜花即将掉落的一面。

1、文化移植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文化移植是把文化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生态环境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文化有一定的适应性,会在移入地生存较长时间。这对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民族文化艺术的原生态特征一般保留在相对封闭交通不便对外交流不多的偏远山区,而这些边远山区村寨的村民由于受现代因素的影响都不愿意学习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和艺术。而通过文化移植把具原生态特征的民族文化艺术移入到相对平坦的坝子地区,让本民族更多的人学习,在学习和演出的活动中,宣传和扩大了民族文化的影响了,使民族文化成为了重要的旅游资源。民族文化传播的过程其实就是民族文化有效的传承。在文化移植的过程中,对于那些濒临消失的民族文化或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传承作用。在西双版纳傣族园里,傣族很多的传统文化样式如手工制作在很多傣族地区已经消失或很少见到,而在傣族园里还以“活态”的方式继续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如傣族传统的彩绘木雕、傣族剪纸、傣族通巴、傣族竹编、傣族牛角梳、傣族织锦制作、傣族慢轮制陶、傣族纯手工棉纸等传统手工制品。这些民族手工艺的保存和现场村民的演示,使得傣族园的傣族文化更加浓烈和纯正,对傣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传承作用。可以说,文化移植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2、文化移植是导致民族文化变异的原因之一

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无论是傣族的舞蹈、节日、建筑,还是服饰、语言等方面的文化移植现象,大都停留在对民族文化表层特征的复制上,相反,文化移植的对象很少涉及深层的文化内涵,或者说文化内涵很难通过文化移植的途径来获得。因为文化内涵属于文化系统中深层次的文化元素,是在长期的民族生产生活中、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并不能靠单纯的移入就能获得。在大规模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背景下,在很多地方出现了文化移植现象的虚假性,即出现了假、劣、伪、装等现象。民族地区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近年来,加大了对本地区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在很多民族聚集区的村镇建立了各级民族文化旅游区、民族生态文化村及文化古镇村。经过这些年的开发和经营,确实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丰厚的收入,也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在这看似繁荣的开发过程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存隐藏着极大的风险。很多民族地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几乎仅考虑商业利益,只顾当前的经济回报,而不考虑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在开发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遵循生态和谐发展的规律,也没有遵循生态美的规律,导致当前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中出现了假、劣、伪、装等现象。那些通过文化移植方式构建的民族特色村寨,由于缺乏内在的文化深度和广度,会使游客感到民族特色不浓、文化环境虚假等问题,这些问题深刻的影响和制约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给传统的民族文化带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

(四)文化移植现象的启示

文化移植可以有效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可以使民族文化发生变异,出现表层性肤浅的文化,甚至出现虚假的文化。为了在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中提升文化移植的传承和促进作用,应该尽量规避其负面作用。在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一些地区由于文化移植等原因导致了本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削弱、无力、淡化,最终导致无人问津、无人记忆,彻底的消失,好像从来没有此文化一样。所以,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文化移植必须遵循生态美的规律,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尊重文化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尊重民族地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以及尊重社会各要素整体统一协调发展的规律。

四、结语

傣族舞蹈范文篇4

关键词:舞蹈教学;伴奏音乐;价值研究

一、舞蹈教学中伴奏音乐的选取

舞蹈通常是通过音乐表达内涵、音乐节奏等创造并调整动作的。在舞蹈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舞蹈选择伴奏音乐,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舞蹈与音乐的呼应与配合。

(一)芭蕾基础训练中伴奏音乐的选取。芭蕾基础训练课是舞蹈教学中的基本课程。众所周知,芭蕾是优雅的,要注重脚尖、脚背以及腿的感觉,也要看舞蹈者的整个线条。在芭蕾基础训练中,伴奏音乐的选取要根据芭蕾舒缓、流畅的特点来选择4/4拍或者3/4拍的音乐。[1]比如在训练“蹲”的过程中,要跟随着舒缓的音乐流畅地进行动作练习,所以一般会选择《天鹅》之类的音乐;在跳跃动作的训练中,动作是有节奏、有弹性的,需要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曲,所以会选择《土耳其进行曲》之类的音乐。芭蕾基础训练是循序渐进的,每个动作都有一定的特点,伴奏音乐选择就要从动作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音乐。同时,由于教学的不断推进,伴奏音乐也要有所调整,在调整中一定要注意动作的改变、音乐的节奏,并秉承与舞蹈动作相配合的原则。

(二)中国民族舞蹈训练中伴奏音乐的选取。民族舞蹈来源于民间,内容丰富多彩,每个民族的舞蹈都独具特色。中国民族舞蹈种类多样,部分民族的舞蹈已成为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舞蹈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民族舞蹈伴奏音乐的选取,可以蒙古族和傣族舞蹈为例。蒙古族舞蹈表现的是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生活的场景,具有豪放、不羁的特点。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歌曲节奏自由,旋律悠长,音域广阔;短调歌曲节奏轻快,十分适合蒙古族舞蹈的练习。在蒙古族舞蹈教学中,基础内容是“手”“肩”的训练,因为该动作讲究速度与节奏,所以会选择《赛马》之类的节奏轻快的歌曲,而在“柔臂”的训练中,则应选择《牧歌》之类比较悠扬的歌曲。提到傣族舞蹈,我们会联想到傣族人民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葫芦丝吹奏出的悠扬音乐,还会想到我国的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及她的经典动作“三道弯”。傣族舞蹈婀娜多姿、节奏缓慢或轻快明细,常见动作有“按掌”“平掌”等。在选择傣族舞蹈伴奏音乐时,我们应考虑到傣族舞蹈蹲起或摇曳的身姿,大多会选择《美丽的金孔雀》之类的葫芦丝名曲。我国民族舞蹈种类众多,蒙古族舞蹈和傣族舞蹈是教学中一定会涉及的内容,伴奏音乐多为民族音乐并能够展现舞蹈特色,符合舞蹈动作的规律。

二、伴奏音乐在舞蹈教学中的价值

舞蹈教学是舞蹈的传承,是教会人们用动作表达情绪的过程。在音乐与舞蹈之间有一个共同点——节奏。[2]具体而言,伴奏音乐在舞蹈教学中具有配合舞蹈表达情绪、促进舞蹈创作与构思以及训练学生的韵律感与节奏感的作用。

(一)配合舞蹈表达情绪情感。由于学生对舞蹈的理解不够深入,他们的舞蹈动作缺乏情感,无法吸引观众的目光,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在教学中需要通过伴奏音乐来帮助他们理解舞蹈背后隐藏的情绪情感,形成具有魅力的舞蹈风格。音乐是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的,在舞蹈教学中,伴奏音乐可以赋予舞蹈更强的感情色彩,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舞蹈内容,并配合他们的学习过程体会舞蹈动作蕴涵的情绪情感。

(二)训练学生的韵律感与节奏感。舞蹈来源于人类的对四肢解放的渴望,音乐则是点燃渴望的火苗。舞蹈动作是有节奏的,音乐更是有节奏的,节奏就是舞蹈与音乐之间最直接的共同点。在舞蹈教学中,伴奏音乐让舞蹈动作在节奏下表现,让学生体会到音乐与舞蹈的融合,更让学生在音乐旋律的包裹中去品味节奏的价值,在长久的配合练习后形成了韵律感与节奏感。韵律感与节奏感是一个舞者的基本素养,所以在舞蹈教学中要挖掘舞蹈与音乐的配合价值。

(三)促进舞蹈创作与构思。一旦音乐响起,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节奏摆动,这就是音乐的感染力。要让学生学好舞蹈,首先就要让他们想跳,但最终要让他们会跳。所谓“会跳”,就是要让学生创造舞蹈、构思舞蹈,并展示给观众。舞蹈动作的内涵来源于生活,需要学生不断积累,但舞蹈动作的创作与构思需要伴奏音乐作为引子,从而引发他们创作舞蹈。所以在舞蹈教学中,教师把握音乐的感染力,通过播放音乐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能够通过音乐去联想动作、创作动作并构思出舞蹈。

作者:李娟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傣族舞蹈范文篇5

舞蹈是一种最能展现人体艺术美和形态美的艺术形式,其中肢体美是舞蹈最本质的美学特征。具体而言,美术是借助丰富的色彩和线条共同勾勒出来的空间美;音乐是在不同音符的不同组织状态下所形成的声音美;而舞蹈则是通过肢体语言营造出的一种人体艺术美。肢体美是舞蹈的精髓所在,当我们在欣赏一段舞蹈的时候,最先感受到的就是舞蹈的肢体美。在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会借用各种肢体语言来诠释舞蹈艺术美的真谛,“闪、转、腾、挪、跃、弯”等舞蹈中常用的动作都是舞蹈演员专业技能和修养完美结合下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舞蹈演员在展现舞蹈肢体美的过程中一定要使肢体动作、舞蹈节奏与舞蹈风格相一致,这样才能保证舞蹈肢体语言的创新性和优美性,实现对舞蹈艺术美的表达。例如,著名的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就十分重视肢体美的表现,她在表演《孔雀舞》的时候充分借鉴了肢体语言来表现舞蹈艺术的美,她的全身就好像一首流动的诗歌,其中的五位提腕手、一七位按掌手、扇形手势、后曲腿、碎抖肩等优美的肢体语言将孔雀的活泼、伶俐和美丽的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事实上,杨丽萍所演绎的这支舞蹈是以傣族姑娘的日常身体动作为基本原型,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艺术的改编,最终才呈现出了精妙、委婉、优美的肢体动作。

二、雕塑美

舞蹈中的雕塑美是舞蹈艺术中一种较为独特的美学特征,也是舞蹈过程中难以捕捉的一种美学价值。舞蹈本身就是连续、流畅的动作组合,其舞蹈过程中短暂的停顿和间歇为受众塑造出了舞蹈的雕塑美。尤其是在一些民族民间舞蹈当中,其中有规律性的停顿和间歇,不但没有破坏掉舞蹈原有的流畅性,还更加突出了舞蹈艺术的形象性特征。有时候,舞蹈动作的间歇所带来的雕塑美甚至会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内涵的标志。例如,白族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创作的《孔雀舞》,当孔雀在极尽欢愉之情之后,动作渐渐变缓,直至短暂的停顿,使优美的孔雀瞬间凝固于皎洁的月光之下,好比一尊优雅尊贵的雕像,这就是舞蹈艺术雕塑美的具体体现。又如,反映敦煌宗教文化的《飞天舞》,其原型为敦煌的壁画和雕塑,舞蹈艺术家通过自己合理的想象,将静态的雕塑赋予了动态的灵感,最终形成了中间伴有多次停顿和间歇的完整的舞蹈,这种动与静的结合正是舞蹈雕塑艺术美的具体体现。值得注意的是,欣赏者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中,才能抓取、领悟到转瞬即逝的雕塑美,而这需要欣赏者具有一定的相关舞蹈文化知识。如“三道弯”是傣族舞蹈中富有雕塑美的典型代表,如果欣赏者能够在事前了解一些三道弯的基本内容,那么在欣赏时就很容易捕捉到其中的雕塑美。

三、音韵美

音韵美是舞蹈表演过程中最基本的艺术审美特征。古往今来,舞蹈的表演都会伴随着音乐旋律出现,二者作为一个统一体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音乐的加入更能衬托出舞蹈的音韵美。音乐的运用不仅为舞蹈渲染了氛围,还能有效地把握住舞蹈的节奏和总体风格,有利于将舞蹈的时空流动性展现在受众的面前。总之,无论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敲击性的节奏,还是复杂的丝弦音乐,音乐的发展都为舞蹈带来了音韵美的艺术特征,这种音韵美在民族舞蹈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舞蹈作品《担鲜藕》就是将音乐和舞蹈结合的完美典范,向我们描绘出了江南平民百姓生活的环境之美与生活的美满和谐。这支舞蹈选用的是南方的丝竹乐器,其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起到了引人入境、画龙点睛的作用,整首舞蹈也因此充满了韵律感。又如,表现西北汉子的舞蹈《安塞腰鼓》,这支大型的舞蹈仅仅使用了腰鼓一种乐器,但是其震耳欲聋的奔放气势将陕北汉子刚强不屈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粗犷的舞蹈动作中蕴含着音韵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服饰美

舞蹈艺术的美要借助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展现,而舞蹈服饰便是舞蹈艺术美表现形式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域环境、文化氛围的不同使得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这进一步丰富了舞蹈美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加深欣赏者对舞蹈美的印象,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例如,反映黔东南地区苗族爱情故事的舞蹈《仰阿莎》,其舞蹈服饰囊括了苗族服饰中的所有代表性元素,苗族人民所擅长的织、绣、挑、染等服装的传统工艺技术都在该舞蹈服饰中得到了充分展现,这不仅为舞蹈服装增添了一份美感,更加突出了苗族的特色元素,舞蹈的艺术美也因此得到了更全面的展示。又如,展示傣族人民生活的《邵多丽》舞蹈,其曼妙婀娜的舞姿、优美动听的旋律,再加上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将观众带入到了神秘的傣族文化中。《邵多丽》这支舞蹈涉及到了三种色彩的舞蹈服饰,且每一种颜色的服饰都代表了不同的性格,表现了不同的舞蹈风格,粉红色代表温柔,蓝色代表青春,绿色代表豪爽,三种颜色相结合的服装组合丰富了舞蹈的内涵,摆脱了单一性,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美的享受。总之,舞蹈服饰中各种色彩、图案、款式等的运用,赋予了整个舞蹈以层次感和形式美感。

五、意境美

无论是何种艺术,意境美都是其追求的最高境界,舞蹈艺术也不例外。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除了要具有肢体美、音韵美、雕塑美和服饰美之外,还要具备意境美这种具有深层次内涵的舞蹈美学特征。舞蹈的意境美是舞蹈欣赏的最高境界,因为舞蹈的欣赏过程是和舞蹈的形象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想欣赏舞蹈的艺术美首先需要对舞蹈形象有具体的感知,然后再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这样才能真正从心底体会到舞蹈的意境美。以傣族舞蹈《水》为例,它是一支十分注重抒情的舞蹈,为观众展示的是日落时分澜沧江畔的人家生活:在洒满落日余晖的江边,有挑着水罐的傣族少女,有光脚戏水的女孩儿,也有消失在炊烟里的小竹楼。这支舞蹈不仅刻画出了傣家少女的美妙姿态,更重要的是营造出了傣族村落悠闲自得的意境美,这种超脱自然而又不失生活气息的意境美让观众如痴如醉,久久不能自拔。又如,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舞蹈《小城雨巷》之所以能够受到大家的喜爱,就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意境美,整个舞蹈在内外形神方面都做到了协调统一。舞蹈以悠扬的丝竹音乐为背景音乐,再配以油纸伞、白墙灰瓦、雨雾缭绕等元素,生动地再现了江南雨季清新脱俗的意境之美,景、形的高度协调塑造出了逼真的艺术效果,使舞蹈艺术的意境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六、结语

傣族舞蹈范文篇6

一、中国民族舞的发展与表达

经过漫长的民族大融合,我国发展成如今的多民族国家,并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在舞蹈表现形式上大放异彩。因此,要理解中国民族舞的本质,首先要从其个性化表现特征分析,即,其韵律感好,在任何时候起舞都可以带给人们美的感官体验,配合音乐旋律会使人得到心灵洗礼,隐性完成文化传承。因此,首先要了解舞蹈动作、姿态、技巧等,进而细化解析民族舞蹈的特色。[1]具体而言,民族舞蹈配合音乐节奏带来的韵律感无法复刻,每一个节拍伴随相应的舞蹈动作,传达的情感亦不尽相同。舞蹈演员要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正确理解本民族文化,继而使用适宜的舞蹈动作配合音乐旋律,让观众的思绪被舞蹈表演牵动,完成舞蹈艺术的表达,将舞蹈艺术的另一核心要素——情感,生动巧妙地带出,丰富民族舞蹈的表演层次,借助舞蹈动作独有的民族特征,突出民族舞蹈的深层魅力。

二、基于美学视角的不同民族舞特色

(一)民族舞的时代美学价值

中国民族舞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其所承载并一定程度上代表的美学价值,是非常高的。特别是我国民族舞蹈类型繁多,形式多样,将其放在现代美学价值体系中,其具备无法替代的历史性美学价值。[2]因此,正视我国民族舞蹈的“历史感”,进一步审视中国民族舞的现代美学价值,是本部分所探讨的重点。1.形式美严格来说,中国民族舞蹈的形式之美是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渐积淀而形成的。但在借助中国民族舞形式之美表达具体的民族思想时,除基本舞蹈语言外,还需要营造一定的“陌生化”效果。对“陌生化”效果的精心打造能使观看者在欣赏民族舞作品时,对舞蹈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基于审美角度的探究欲望,代入自身,仔细而深刻地感受舞蹈的形式美。营造“陌生化”效果,还可以赋予民族舞一种独有的审美体验,拓展其与民族文化融合面,使观众对民族舞有新鲜感。[3]所以,探究民族舞形式美,注重“陌生化”效果,与我国人民骨子里的含蓄特质紧密相关。即便是极尽热烈的蒙古族民族舞,追求热闹欢快的新疆舞,细观其具体的民族舞作品,也可以发现其蕴藏着含蓄的形式美。延展至现代美学视角,现代舞直接将所塑造的人物情感放在表象,开心便开心地舞,悲伤便悲伤地舞,不扭捏,不掩藏,而民族舞显然较少如此处理,无论要呈现何种情绪,都是多层次的,融合民族精神和文化的系统性进行考量,不关乎个人,而关乎整个民族。2.技巧美无论是现代舞还是民族舞,通过舞蹈作品完成表达都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情感宣泄,更多的是对特殊技巧美的进一步追求。正因如此,要想基于美学视角分析不同民族舞特色可以发现,民族舞在现代美学价值体系,已然是注重技巧与情感的平衡体现。即,一支民族舞作品往往会讲述一个完整的民族故事,配以适宜的背景音乐,使情感的表达事半功倍。而对于更深一层的美学追求,则是将民族舞蹈作品讲述的具体故事背后的相关文化内涵挖掘并通过舞蹈动作、构思呈现。概而论之,民族舞表达技巧之美应不被所谓的框架局限,而是让审美超越技巧,以便舞者与观众建立更深层的互动关系,通过技巧放大美感,完成具有实践意义的民族舞演出。长此以往,观众观看民族舞作品,不但可以自主挖掘其文化内涵,还可以提高审美眼光。舞者表演舞蹈作品亦应注重“新意”,对技巧之美的追求才会更加自得,不受禁锢。3.意蕴美对于中国民族舞而言,其所具有的最高现代美学价值是其“历史感”。因民族舞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凝练表达,基本都包含本民族审美观念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观念。所以,民族舞承担的文化传承重任,使民族舞拥有历史厚重感,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起,深深烙印在舞蹈动作之中。这样一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变化,民族舞作为独特文化传播的载体,自然得到了相应发展,开始走出民族“小圈子”,逐渐将更大的舞台视作其传播发展的新天地,通过舞蹈形式将民族文化展现给对该民族文化不甚了解的舞蹈艺术受众。若要将各个民族人民生活态度与习俗风貌皆以舞蹈形式完美显现,舞者就必须通过舞蹈动作书写一个完整的民族故事,串联“传统”与“现代”。以此让新时代的受众快速找到民族舞鉴赏的切入点,自主对民族舞产生探究欲,在民族舞欣赏过程,循序渐进地读懂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主动肩负起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二)不同民族舞的不同民族特色

如歌曲《爱我中华》所唱:“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各具特色,要想简单地将不同民族舞蹈完全统计,并非易事。即便是某一民族内,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其民族舞表现形式也会衍生出诸多细节上的不同。[4]因此,结合前文分析,本部分基于美学视角分析不同民族舞的民族特色,仅就一些传播范围广且知名度高的民族舞,以及其所代表的民族特色做出阐述。1.傣族舞的民族特色没有情感的舞蹈没有吸引力,没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不可称之为民族舞。在极具特色的中国民族舞蹈中,傣族舞可以说是最为知名的几种民族舞之一,称得上家喻户晓。而其以柔美舞蹈身姿塑造的亲柔民族形象时至今日,都为人津津乐道,体现出傣族文化的特色。所以,要基于美学视角分析民族舞特色,要先分析傣族舞特色,将其贯彻千年的傣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美之感悟凝练小结。[5]举例而言,在傣族舞中,最具知名度且最具特色的是孔雀舞。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象征着美好、纯洁、智慧、美丽,是傣族地区特别的物种。在注重柔美特色的傣族舞蹈中,人们表达吉祥、期许、祝福等,往往都是通过孔雀形象完成的。因而,伴随象脚鼓击打发出的鼓点,傣族舞蹈演员大多都如孔雀一样优雅起舞,在每一个昂首点头间,将柔美意蕴淋漓尽致地展现。2.藏族舞的民族特色藏族与傣族不同,西藏多高原,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农牧民族。因而,受当地地域环境与人文文化、民族信仰等影响,藏族舞常见摇摆、弓腰、屈背动作以及一系列膝盖动作,且屈背动作常与膝盖动作紧密关联,用以表达舞者心中本真的情感。[6]基于此,立足美学视角分析藏族舞特色,需要客观正视其所受外界的影响因素,切忌只考虑人文因素。藏族舞融合藏族人民独有的生活态度与文化特色,将藏族人民的一些常见肢体动作融入舞蹈作品。举例而言,在藏族舞中最具个性的为“锅庄舞”,因藏语中其意为圆圈舞,原是一种表达圆满的、与誓约有关的文化活动,多见于婚庆与节日庆典。其作为藏族舞代表,十分讲究意境打造,舞姿流畅,与自然呼应,在表现豁达处事态度的同时,整体舞蹈基调热烈,体现出藏族热情好客的文化特色。3.蒙古族舞的民族特色蒙古族舞作为近年来在各综艺节目中曝光率不断增高的中国民族舞之一,与前两个民族舞最大的不同是,蒙古族舞有一种辽阔粗犷之感。当然,这与蒙古族本身的地理环境相关。蒙古族人民大多长居于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以游牧与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因此,蒙古族具有其他民族所不可比肩的图腾文化,蒙古族人民依赖自然,崇拜猛兽,以狼、熊等为民族图腾。基于美学视角分析蒙古族舞特色便可发现,在大部分蒙古族舞表达中,其舞蹈动作都带有豪迈、浑厚、粗犷等特征,含蓄感相对较少。[7]举例而言,蒙古族舞盛行于大型聚会,有蒙古族舞出现的地方便有马头琴,舞者随马头琴旋律起舞,一举一动间都展示出蒙古族独有的淳朴天性。4.新疆舞的民族特色一般情况下,新疆舞主要指生活在新疆的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跳的舞蹈。同样是受地理环境与人文因素的影响,新疆舞大多讲究舞姿轻盈,爽快灵活,最特别之处便是新疆舞代表性的颈部动作与手腕动作。只是,与大部分人一看到灵活的脖颈动作便想到新疆舞这一浅层认识不同,事实上,新疆舞还专门区分男舞与女舞,除讲究优美脖颈动作的女舞之外,还有讲究舞姿矫健的男舞。[8]而形成这一民族舞特色主要是由于新疆地域辽阔,生活在新疆的人却相对较少,加之,生活在这里的人常聚居于绿洲一带,彼此之间交往并不频繁。为此,新疆民族舞便由于生活地域不同而有了不同的民族舞类型区分,生活在不同绿洲的新疆人民会根据自己所居地域具体情况,跳各不相同的新疆民族舞。5.彝族舞的民族特色彝族文化中最为人熟知的是火把节。火把节可谓是彝族人最为注重的一个民族节日,几乎等同于是彝族人自己的新年。所以,每当到了这个节日,彝族人民都会兴高采烈地举起火把,愉快轻松地在街上游行,并在晚上聚在一起点燃篝火,载歌载舞,一边表达彝族人对火神的敬畏与崇拜,一边将彝族特色文化潜移默化地传承下来。基于美学视角分析彝族舞特色,显然要将彝族舞中最具代表性的模仿动物舞蹈动作细化分析。[9]如,彝族舞蹈中常见的斗鸡、斗牛舞蹈动作,旨在表达彝族人民辛勤劳作的精神。还有用于祭祀典礼的有祈祷出征顺利、平安归来的专门舞蹈动作,其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多彩。6.土家族与苗族舞的民族特色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习惯不同,生活态度也不同。然而,当不同民族的人民受到完全相同或十分相似的文化影响时,他们大多会将与此有关的感悟通过同一形式表达出来,舞蹈就是其中之一。[10]例如湘西地区,此地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聚居生活的地方,不但有自古以来便居住在此地的苗族,还有同样在这里久居的土家族,两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差异明显。但由于苗族与土家族同时受到当地地域文化的浸润与影响,二者几乎同时形成了具有此地特色的民族舞蹈。即,在苗族与土家族民族舞表演中,许多舞蹈演出都会借助能体现民族特色的辅助工具。以花鼓子舞与八宝铜铃舞为例,二者对舞蹈道具的运用可谓一脉相承,既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文化相似性,又在实际舞蹈表演中显现出一定的文化差异。7.其他民族舞的民族特色除了笔者上述分析的知名中国民族舞蹈外,还有许许多多未经深入研究与传承的民族舞蹈形式,都具有自成一派的民族文化特色。如白族、壮族、回族等,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舞蹈文化。这不仅说明我国大部分民族的人们都能歌善舞,舞蹈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民族文化传播、传承的主要载体,还说明各民族皆具有其特有的舞蹈文化来表达其民族精神,舞蹈文化便是这些民族经过漫长历史洗礼所留下的独属于该民族的特色文化。即便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有些民族的特色文化未能通过独有的文字很好地记载,大多通过口耳相传,但借助民族舞蹈传承并弘扬的民族文化亦没有被时代淘汰,时刻影响着民族舞受众的审美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舞是承载各民族文化的主要形式。只有走近民族舞,了解民族舞,才可以进一步认知不同民族从过去到现在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礼仪风貌等,为民族舞实现“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厘清方向,构建一个与现代美学不可分割的完善的民族舞体系。因此,基于美学视角将不同的民族舞蹈文化紧密结合,是当今时代民族舞发展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王彦贞.阐述民族舞的民族文化特色与现代美学价值[J].艺术大观,2022(17):100-102.

[2]陆蕊.探析民族舞风格的影响因素——以傣族舞为例[J].大观(论坛),2022(02):60-62.

[3]王波浪.舞美设计中演绎民族文化之方法探析[J].视听,2021(08):200-201.

[4]唐娜.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J].艺术大观,2021(07):102-103.

[5]孙雯新.谈舞蹈美学与中国民族舞蹈表演艺术[J].艺术品鉴,2020(09):234-235.

[6]迪力牙尔·尼加提.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风格与规格[J].艺术大观,2020(07):52-53.

[7]殷歌.中国民族舞蹈的审美特性及现实价值[J].黄河之声,2019(23):126.

[8]才求占.浅析民族舞的民族文化特色与现代美学价值[J].中国文艺家,2019(12):82+130.

[9]王格菡.浅析民族舞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黄河之声,2019(06):130.

傣族舞蹈范文篇7

《傣人塑》的作曲是朱江,整个音乐都是按照舞蹈的气息、动律、风格的要求来完成的。主要使用傣族民间乐器来完成。其中包括葫芦丝、巴乌、象脚鼓、锣,还用了一些现代的音乐电钢和打击乐。音乐的曲式和舞蹈的段落是一直的,分为三段、A(慢)、B(快)、C(超快)的形式,第一个段落还分成了(A1、A2、A3)三个段落。

《傣人塑》第一段主要使用葫芦丝、巴乌,主要内容和功能非常的明确清晰节奏主要4/4拍为主,音乐创造出了空灵的意境,影子是用电钢作为背景音乐。上面淡淡的飘着巴乌和葫芦丝的音乐。A1段犹如在原始密林中飘荡着的一丝丝阳光。主要讲述了泥人出现了生命,一个有手有脚的过程。A2段是用电钢作的,体现出生命的蠕动,一种艰难,却没有方向的感觉。音乐稍有些现代,为的是配合舞蹈的进一步发展而铺垫。舞蹈讲述的是泥块在有手有脚以后,想要站立却又不知如何站立,想要蠕动却又十分迟钝。A3段又回到了葫芦丝和巴乌的飘荡中,那泥人跟着音乐在迟钝的舞蹈着,第一大段主要作为铺垫,再为整个舞蹈的高潮进行着进一步的升华。生命的初声!

《傣人塑》第二段主要是一个过渡段,舞蹈的内容也跟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段音乐在原由的葫芦丝和巴乌上加上了锣和鼓,配合着舞蹈过渡。音乐节奏明确,具有一定的跳动性,舞蹈演员也跟着音乐跳动,也慢慢的灵动了起来。从一个迟钝的状态中改变了自己,泥人身上好象有了细胞而且每一个细胞都在跳动。第二段舞蹈过渡段起决定性作用,讲诉生命成长的过程,从钝到灵的过程。

傣族舞蹈范文篇8

《傣人塑》的作曲是朱江,整个音乐都是按照舞蹈的气息、动律、风格的要求来完成的。主要使用傣族民间乐器来完成。其中包括葫芦丝、巴乌、象脚鼓、锣,还用了一些现代的音乐电钢和打击乐。音乐的曲式和舞蹈的段落是一直的,分为三段、A(慢)、B(快)、C(超快)的形式,第一个段落还分成了(A1、A2、A3)三个段落。

《傣人塑》第一段主要使用葫芦丝、巴乌,主要内容和功能非常的明确清晰节奏主要4/4拍为主,音乐创造出了空灵的意境,影子是用电钢作为背景音乐。上面淡淡的飘着巴乌和葫芦丝的音乐。A1段犹如在原始密林中飘荡着的一丝丝阳光。主要讲述了泥人出现了生命,一个有手有脚的过程。A2段是用电钢作的,体现出生命的蠕动,一种艰难,却没有方向的感觉。音乐稍有些现代,为的是配合舞蹈的进一步发展而铺垫。舞蹈讲述的是泥块在有手有脚以后,想要站立却又不知如何站立,想要蠕动却又十分迟钝。A3段又回到了葫芦丝和巴乌的飘荡中,那泥人跟着音乐在迟钝的舞蹈着,第一大段主要作为铺垫,再为整个舞蹈的高潮进行着进一步的升华。生命的初声!

《傣人塑》第二段主要是一个过渡段,舞蹈的内容也跟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这一段音乐在原由的葫芦丝和巴乌上加上了锣和鼓,配合着舞蹈过渡。音乐节奏明确,具有一定的跳动性,舞蹈演员也跟着音乐跳动,也慢慢的灵动了起来。从一个迟钝的状态中改变了自己,泥人身上好象有了细胞而且每一个细胞都在跳动。第二段舞蹈过渡段起决定性作用,讲诉生命成长的过程,从钝到灵的过程。

傣族舞蹈范文篇9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分类特点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是从古代的俗乐发展而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综合性向独立性,由实用性向自娱性的发展阶段。各族民间舞蹈由于生理机能、生存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在表现形态上也体现出不同的风格样貌。李雪梅老师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以地域环境来界分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形态为六大类型区:秧歌舞蹈文化区、花鼓舞蹈文化区、藏族舞蹈文化区、西域乐舞舞蹈文化区、蒙古族舞蹈文化区、铜鼓舞蹈文化区。这种分类主要考虑到分布地域、自然界山河的阻隔、单一地形区的封闭、气候与景观的差异、人口的迁徙、历史的变迁等因素,同时兼顾了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在空间的分布范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特点。北京舞蹈学院罗雄岩教授按照舞蹈文化的特殊性,从动态形象入手,对各种文化因素进行比较研究后,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提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按“五种文化类型”加以综合划分,从文化内涵上分为:农耕文化型、草原文化型、海洋文化型、农牧文化型、绿洲文化型。五种文化类型中的每种类型舞蹈都包涵着各自特有的文化因素和古代文化的遗存,研究中应对它们逐一地进行探索和比较研究,又要考虑到其它类型对本民族的影响。北京舞蹈学院于平教授以语言为参照,依据历史文献认为中国的民族舞蹈应分为四大色块:汉语色块(农耕文化)、澳泰色块(苗瑶语族和壮侗语族)、藏缅色块(西南青藏高原及部分云贵高原)、阿尔泰色块(满•通古斯语族、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特殊的文化标志之现象

这些特殊的动态标志(符号与信息)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就是非语言文字文化,即“人体文化”,要探索这些人体文化,必须从特殊的标志中探索其文化背景。笔者通过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标志的分析和研究,找到了一些相似点。1.“一鹰三态”同在牧区生活的蒙古族、藏族和塔吉克族都把鹰作为英雄的象征,但其舞蹈中对鹰的形象塑造存在着形态和气质上的明显差异。由于蒙古族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上,视野开阔、心胸宽广,广大牧民以苦为乐、四海为家的豁达、乐观和面对恶劣气候环境所表现出的坚强不屈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在舞蹈中注重突出鹰的勇猛、矫健,体现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藏族人民以生活在山区为多,与鹰生活的距离较近,他们认为鹰是一种神鸟,栖息在人迹罕至的高险岩端,与天接近,与神为伍,具有神力与灵性。而藏族中举行天葬的习俗也是来源于鹰可以把死者灵魂带往天上的原因。故此,藏族的鹰舞中富有人性,具有高贵、稳重的品格,体现出强健、稳重、豪放的形象。由于塔吉克族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丝绸古道,在其民间舞蹈中不同程度的保存有古西域乐舞的文化特性,在鹰舞中模仿鹰的气势、神态,对鹰的跳跃,由低到高的连续旋转,都显得无比轻捷、洒脱,表现出对鹰的崇敬、羡慕的心理。2.“两种孔雀”同是喜爱孔雀,视孔雀为吉祥、幸福、美丽象征的傣族和藏族,在用舞蹈表现孔雀时,其手法和内容有着巨大的差异。傣族主要是用道具舞的形式来表现孔雀的优美动态或扮演孔雀公主等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伴奏用象脚鼓、铙与铓锣;而藏族不用道具,常以歌舞的方式互问互答,展袖起舞,赞颂为人们驱灾降福的神鸟。3.“一顺边”的美感“一顺边”的美感是高原农牧文化型民间舞蹈的主要特征之一,它融会在各种民间舞蹈的动律和舞姿之中,形成了别致的舞蹈美。一顺边指的是手和脚同出一侧所形成的“一顺儿”,即俗话说的“顺拐”。一顺边的美大有讲究,虽然都是从腰部为主动,伸延而成独特的动律,但又有“钟摆式”、“三道弯”、“波浪式”之分;有徒手或持道具而舞之分;还因民族服饰之不同,而形成各种特色。例如:羌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律是“胴体转动式”的“一顺边”;傣族妇女因着筒裙,形成S型“三道弯式”的“一顺边”;苗族妇女因戴银饰和着百褶裙,形成“钟摆式”的一顺边;布依族的“铙钹舞”、傣族的“象脚鼓舞”,是男子持道具表演“大波浪式”的“一顺边”;藏族、彝族的民间舞蹈多是“波浪式”的“一顺边”;塔吉克族民间舞蹈则是弧形、直线交织式的“一顺边”等。4.“三道弯”体态“三道弯”体态是一种舞姿造型,不同的出胯程度和方位、在我国民间舞蹈中,三道弯的体态运用极为丰富,在多个民族中均有体现,如山东的胶州秧歌、陕北秧歌、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云南花灯、傣族舞蹈、朝鲜族舞蹈中都有纷繁复杂的三道弯舞姿造型,但其做法和所表达的含义都有各自的特点。5.“民族性”标志同为喜水、尚洁的民族,但由于民族审美心理和民族性格之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形象和意境。傣族舞蹈所体现的是水的绵延、涟漪波动,膝部均匀地屈伸、颤动,形成安详、舒缓的动律,舞姿柔美、清新。朝鲜族舞蹈则强调呼吸的运用,感情含而不露,内韧外柔,潇洒、典雅,体现了水的清澈,泉水的涌动。上述数例,当然不是形成这种体态与心理的唯一因素,但作为这些特殊的标志却是研究这一民族的劳动生活、民族精神、审美心理以及探索其文化本质的重要线索。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其实质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民间舞蹈是一个深邃的文化载体,一个民族不同时代的某些文化因素,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标志保存在其舞蹈中,当人们跳起这种舞蹈时,它就成为传统舞蹈形式美的组成部分,舞蹈表演者的动态形象和气韵,是可看到、感受到的文化标志,而形成这种气韵和审美心理的诸多因素,则是不易被发现、被理解的深层文化。作为从事民间舞蹈研究的人而言,必须加强民间舞蹈文化的学习,充分了解不同民族舞蹈的文化特性,找到各民族舞蹈的标志性的精髓,才能更好的表现民族精神,传承优秀的民间舞蹈文化。

本文作者:鲁恩雄工作单位: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傣族舞蹈范文篇10

【关键词】情景式教学;高职;舞蹈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愈加凸显,如何提高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逐渐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学者重点研究的问题。在高职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进而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情景式教学通过设置与实际生活相似的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学习舞蹈知识,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保障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进而达到理想的舞蹈教学效果,构建高效的舞蹈教学课堂。

一、情景式教学的概述和特点

(一)情境式教学的概述实际上,情景式教学。就是以教学过程为界线,将生活中有趣的情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带给学生良好的体验感,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和学习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情景式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前提,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是提高知识教学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方式[1]。在高职舞蹈教学中应用情景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动作,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主动性,并更好地感知舞蹈教学内容,进而促进学生舞蹈水平的提升,促进其身体健康发展。同时,情景式教学能够填补以往教学存在的不足,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构建高效的舞蹈教学课堂。(二)高职舞蹈教学应用情景式教学的特点。在高职舞蹈教学中应用情景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舞蹈活动的热情,而且还可以促使舞蹈教学水平和质量得到提升。情景式教学应用在高职舞蹈教学中有以下几个特点:(1)无意识与有意识的统一。情景式教学方法,可以促使舞蹈教学更加自然和顺畅,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2)轻松自在。情景式教学可以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毫无压力地学习舞蹈,同时也是教师寓教于乐的重要教学方法。(3)加强师生交流。在高职舞蹈教学中情景式教学的应用,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消除交流障碍,进而推动舞蹈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二、情景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优势

(一)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情景式教学方法。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在自在的环境氛围中学习到更多的舞蹈知识,进而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促进全班学生舞蹈能力的提升。首要的工作就是不断革新教学方式,然后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新潮流元素,最后培养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这些均可以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2]。在高职舞蹈教学中,一般情况下会进行大量的舞蹈练习,进而导致学习陷入死循环中,使学生出现学习疲劳,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而情景式教学法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舞蹈的快乐,加上音乐的配合,使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学习中。(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近年来,教育事业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诸多新型教学方法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快速掌握和应用知识,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情景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起到巩固学生知识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有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舞蹈能力的提升。譬如,在学习一些舞蹈难度较大的动作时,若学生无法透彻理解其含义,则会难以完成该舞蹈动作。这时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方法,在特定的情景中,帮助学生理解舞蹈含义,进而保障学生舞蹈动作的标准性[3]。此外,应用情景式教学方法,学生在完成舞蹈动作时还可以创新舞蹈,促使学习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三)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舞蹈是一项具有鲜明特点的艺术,将情景式教学方法应用其中,可以促使舞蹈表达更加丰富。此外,舞蹈情感表达具有多样性和创造性,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应用情景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准确掌握舞蹈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能够掌握完善的知识结构。在高职舞蹈教学中营造对应的情景,并让学生融入其中,可以带给学生良好的体验感,使学生领略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4]。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潜在舞蹈天分被挖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三、高职舞蹈教学中情景式教学的实际应用

(一)以描述性语言创设情景。1.指导式讲解高职舞蹈教学往往会将实践课与理论课分为两个独立的课程,不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换句话而言,学生学习舞蹈需要对教师的动作进行模仿,并根据舞蹈特点和基本功要求,对舞蹈理论知识进行学习,能够详细了解舞蹈文化、历史等,进而达到理想的舞蹈学习效果。而应用情景式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选择贴切的舞蹈作品,并通过舞蹈动作示范指导学生学习舞蹈动作,促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掌握舞蹈动作的同时,感受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发现舞蹈动作规律。譬如,在学习傣族舞蹈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讲解傣族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使学生对傣族人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到傣族人喜爱水和孔雀。之后,教师通过丰富幽默的语言,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傣族人身着美轮美奂的服饰翩翩起舞的场景,这对于学生学习傣族舞而言有着莫大的帮助,可以使学生了解傣族舞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在高职舞蹈教学中引入指导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傣族人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思维发散,展现更美的舞姿。2.辩证式交流实际上,辩证式交流就是通过讨论和启发的方式,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特定的引导,使学生掌握舞蹈基本功、了解舞蹈文化、提高舞蹈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际生活,创设符合的情景,使舞蹈富有生活化,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舞蹈,为今后的舞蹈表演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5]。比如,在学习《等待戈多》时,学生单纯依靠一个舞蹈动作是无法理解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的,这时学生可以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上,对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进行讨论,进而可以将自己所理解、他人所描述的情感和舞蹈动作融在一起。同时,学生还应投入自己的情感,挖掘作品与自己实际生活的相似之处,这样不仅可以使舞蹈更加具有灵魂,而且还可以提高自身的舞蹈和创作能力,达到理想的舞蹈学习效果,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随着经济的常态化发展,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行业中,为教师提供了诸多便利。因此,在高职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视频、图片等媒介为学生创造符合实际的情景,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大幅度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发散能力,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将音乐教学与舞蹈教学相结合,进而创设更加优美的教学情景。音乐有一定的感染力,是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实际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舞蹈与符合实际的音乐相结合,使舞蹈课堂氛围达到高潮,不仅情景设置更加符合实际,同时又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舞蹈知识内容。第二,在高职舞蹈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幻灯片进行教学,向学生展示与舞蹈相关的图片,或者舞蹈分解动作,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并牢记舞蹈动作要领[6]。此外,还可以向学生展示各民族的舞蹈特色照片,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舞蹈文化,起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第三,在实际舞蹈教学中,向学生播放舞蹈表演视频,促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经典作品。在感受、理解舞蹈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舞蹈的能力得以快速提升。与此同时,教师在制作舞蹈教学课件时,可以将图片、声像等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带给学生新鲜感,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舞蹈教学中情景式教学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内容、学习舞蹈文化,促使自身舞蹈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情景,在情景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拥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为今后创作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古力克孜•莫合塔尔.情景式教学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参花(下),2020,(07):97.

[2]颜敏.新时期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舞蹈教学质量[J].艺术大观,2020,(06):63-64.

[3]张娟娟.巧用情景式教学构建高效高职院校舞蹈教学课堂[J].品位经典,2020,(02):137-138.

[4]苗子薇.情景式教学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9,(34):157-158.

[5]王慧健.探究高职舞蹈课堂情景化教学的实施[J].中国文艺家,2019,(0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