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利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3:37:40

贷款利率

贷款利率范文篇1

一、工作中面临的难点与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现有定价能力难以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客观要求

一是人才匮乏。具备相应专业、文化和理论素质的人才寥寥无几,大部分人在定价工作实践中对办法及有关文件是看不懂、理解难、感觉无所适从。二是定价技术含量低。在对辖区各联社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办法审核中发现,利率测算结果的技术含量普遍较低。突出表现为:个别农村信用联社在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办法制定过程中参照两个以上模板,导致相关内容缺乏逻辑性;利率测算因风险权重把握不准及采集的相关数据历史连续时间短,致使测算结果缺乏准确性;在确定基础利率的基础上,以接近现行利率水平为目标进行k值倍数的选取,体现出一定的主观盲目性;个别联社测算结果中同期限贷款利率仅有两个利率档次,未能按用途、贷款方式和信用等级体现利率差别性。三是执行现有定价利率有一种畏难情绪。生怕定价过高,造成农村信贷市场的混乱,引发政府、公众,特别是农民不满意。四是软硬件设施落后,难以为有效实施定价工作提供相应保证。利率定价与风险管定价理机制尚不成熟,缺少各方信息资源和历史数据的积累,给定价工作带来一定不便;由于缺少企业评级授信体系的支撑,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贷款定价的科学的调查性。再者,农村信用社贷款对象多数为个体工商户及民营企业,缺乏正规、完善的财务报表,给开展授信评估工作带来困难。与此同时,贷款定价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和必要的技术支持尚不健全有力,势必亦为贷款定价工作增添一定的主观色彩。

(二)政府、同业、主管部门等对农村信用社现有定价方式各持己见,影响不一

1.政府主动参与并对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力。农村信用社属社区性质的中小金融机构,20****年深化改革后,管理权下放到省政府。因此,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某些方面必须执行省委、省政府的政令,接受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在贷款利率定价方面,也一定程度受制于政府的意志,不能完全按照经营成本和市场价值来确定贷款价格,尤其是农业贷款。制定并颁布优惠政策有效支持“三农”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的一贯主张。如果支农贷款利率定价过高,政府有关人员很容易认为与党的支农政策相悖并违背农民意愿,进而施以某种干预。20****年我省农村信用社曾发生过因央行基准利率上调而上浮贷款利率,却被省政府领导批示再次下调的典型范例。

2.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面临同业竞争的严峻挑战。农村信用社与其它商业银行一样,共同拥有经营特殊商品——货币的本质属性。因此,在各自经营发展和未来市场竞争中,都必须围绕商品的供求关系来确定商品价格。谁的贷款定价科学、服务效果好,谁就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取胜赢得更多的机会;反之,则会丧失良机,给未来经营与发展带来影响。当前,农村信贷市场正面临农业发展银行转制、农业银行还乡、邮政储蓄回流、其它国有商业银行拓宽支农服务领域及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降低,而使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形之下,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在现有高于同业的基础上,再一味按照经营成本和市场价格来确定贷款定价并高于本身现有水平,必将在今后同业竞争和自我发展中降低优势、广失客户、丢掉市场。

3.主管部门管理机制运行相对滞后,也给基层信用社贷款定价带来一定影响。突出表现为,农村信用社省、市级行业管理部门每年要下达指令性利润计划,作为贷款定价的重要参考指标。这不仅与现行贷款定价市场化改革相悖,而且根据上级下达的利润计划实施定价工作,时间上最少推迟两个月。而这期间正是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旺季。

(三)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不佳,历史包袱沉重,导致定价结果与现实水平差距过大成本、效益和风险匹配作为现行贷款利率定价的基本原则,这在客观上要求,贷款利率的确定要能够覆盖管理贷款所付出的成本、承担的风险和期望的资本回报。换言之,就是在有效管理贷款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个别信用社经营状况不佳,甚至差距较大,坚持按上述原则实施定价,其结果:一方面导致辖区内不同县(市)、区之间贷款利率差距过大;另方面致使经营困难的信用社贷款定价结果远远脱离客观实际。如鸡西市区农村信用联社,现有不良贷款2.5亿元,待处理抵贷资产0.3亿元,历史亏损挂帐1.4亿元,按现有可利用资金规模经营,利率定价后,平均年利率高达15%才能达到盈利水平。

(四)参照贷款利率定价模板实施定价中遇到的两个问题

1.风险溢价综合调整点数(K值)的确定难。对于贷款业务品种单一的农村信用社,在定价中进行贷款种类划分时,如果简单划分,计算出K值较大,以K的的倍值进行加减调整各档次利率,将导致利率差别过大。如果细分,K值相对较小,但调整时由于受贷款业务空白的制约而难于操作。另外,在计算K值确定各项贷款风险权重时,在没有相应标准体系参照的情况下,以农村信用社现有定价理论水平和能力,无法准确计算各类贷款风险权重,甚至同类档次贷款,不同的县(市)级联社定出的风险权重却有很大差别,进而导致区域间客户待遇的不公平。

2.亏损联社遇有目标利润率数值确定的难题。贷款利率定价管理办法中规定:贷款利率=基本利率+综合调整点数。基本利率:贷款资金成本率+贷款管理费用率+税负成本率+目标利润率。这里的目标利润率忽视了亏损社的因素,若简单套用,对于亏损社而言,测算出的基本利率会因目标利润率为负值而变小了(正常应该较大),并且计算出K值也因此而增大(正常应该较小),给不同种类、用途和期限的贷款利率确定造成较大误差。

二、几点建议

(一)搞好宣传,为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国家其他政策性改革相类似。改革过程,说到底是对社会利益及再分配进行调整的过程。直接牵扯到国家、集体及个人,特别是广大农户的利益。在社会各界没有形成共识之前,仓促出台各项改革措施,必然会遇到来自社会各层面的阻力,甚至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搞好宣传,强化舆论引导,为社会各界和相关主体做好思想准备,并在实践中形成共识,不失为一项重要举措。当务之急的是,人民银行总行应尽快制定统一宣传口径,自上而下多层次、多方位广泛利用媒体、网络等手段,搞好宣传工作。通过宣传,逐步改变社会各界有关人员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改革持有的反面态度;改变社会公众特别是农户传统习惯于原有定价模式的旧思想;克服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畏难情绪,提高自我定价的信心和勇气,进而为推动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市场化改革扫清各种思想障碍。

(二)贷款利率定价市场化改革应坚持平稳过渡的原则

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主力军,贷款对象主要面对农民。50多年来,农户始终存有按央行基准利率和浮动区间确定贷款利率才是合法的理念。如果央行突然间放开贷款利率上限,由农村信用社自主确立,广大农户短期内会难以接受,甚至认为是“乱涨价”而引发群体事件。为此,央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在尊重以上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不宜将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建设的步伐迈得过大。短期内应与现行利率水平保持一致或存有微小差距。要让地方政府、借款户尤其是农民以及信用社自身有一个适应过程,而后进行平稳过渡。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引发意外波动而挫伤各方面的积极性,确保贷款利率定价市场化改革取得成功。

(三)建立并完善理论体系与定价机制,确保贷款定价的科学性

理论界及央行上层机关要在贷款利率定价方面强化理论研究,为基层联社在贷款利率定价中计算K值及相应风险权重提供科学并易于操作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并完善贷款风险管理系统,随时搜集并掌握客户财务、产品和经营等信息,为实现风险管理和科学定价提供客观依据。要通过建立并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指标体系,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定期或不定期采集、整理和分析贷款利率定价所需的各类历史数据。同时要利用信息反馈机制,适时进行监测,发现并掌握贷款定价实施情况及问题,为贷款定价技术的校正和改进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及措施。此外,有效利用央行窗口指导和监管职能,督促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改善经营、化解风险、全面降低定价成本,也是信用社提高定价能力、进行科学合理定价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

贷款利率范文篇2

[关键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房价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自1998年住房分配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投资高温不退。为防止经济全面过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以抑制房地产价格为核心的宏观调控措施,央行在2004年至2007年期间,共10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本文以西安市房地产市场为例,试图分析我国利率政策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

一、利率调整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和有效性,本文选取西安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和我国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指标。对其进行回归分析。模型如下:

Y=C+b*(X)+U

其中Y为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并以此代表西安市房地产价格的变动。X为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U为随即扰动项。为了消除个别极值的影响,使数据具有平稳性,文章对其进行了对数变换。

本文采用2004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一季度以及2004年~2008年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数据。共计17组样本,数据如下表:

数据来源: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原始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国研网整理。利率数据来源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自相关问题运用科克兰内-奥克特方法解决)

LOG(Y)=4.343207642+0.1743947631*LOG(X)+[AR(1)=0.6303209054]

从模型指标情况来看,在5%的致信水平下所有指标都通过检验。但R2和T值都比较小,说明西安市房地产价格对利率不敏感,也就是说贷款利率调整对房地产价格影响较小。

从模型中的利率系数来看,利率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为+0.17,说明利率调整与西安市房地产价格存在正相关关系。从西安市房地产价格情况(图1)也可以看出,近几年贷款利率上调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就是说我国利率政策在控制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失效。

二、利率政策对房地产价格控制实效的原因分析

首先,利率政策存在时滞,调控的效应有待释放。利率政策的时滞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从外部时滞来看,贷款利率不仅直接影响房地产投资成本和消费成本,而且通过中介变量货币供应量影响房地产市场。当直接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时外部时滞不是很明显,但利率变动通过中介变量货币供应量作用于房地产市场时,利率工具的时滞效应既体现在工具变量与中介变量之间,也体现在中介变量与最终目标变量之间。从内部时滞来看,由于作为房地产管理机关的建设部和国土资源部与作为货币政策调控机关的中央银行,在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过程中,尚未建立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利用各自的渠道收集的数据信息误差较大,央行难以及时获得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及其变动趋势的精确数据,从而可能出现调控时滞问题。

其次,我国利率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强度是一个逐步递增过程,利率对房价的影响还有待时间检验。贷款利率的上调将同时作用于房地产市场供求双方,通过影响供求双方来影响房地产价格。在我国,一方面贷款利率上调——借贷成本上升——房地产供给减少——房地产需求减少,房地产价格变化受供求力量对比影响方向不明确;另一方面,我国的利率调整在短期内对需求的影响并不明显。中国人存在“人者有其居”的观念,到达一定的年龄,就需要考虑拥有自己的房子,从而使购房需求呈现刚性,对于小幅加息政策反应不敏感。因此在小幅加息面前,需求变动不大而供给减少,房地产价格上升也就不足为奇。但是如果小幅加息成为一种常态,不仅会加大普通购房者的借贷成本,更是会进一步推动房地产价格走高,一旦房价涨幅超过了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和支付能力,需求会急速下降,价格也会逐渐走低。从西安市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也可以看出,随着小幅加息的连续,2008年西安房地产市场虽然价格还保持上涨(图1),但房地产成交量却开始急速下滑(图2)。

图表来源:西安房地产信息网

另外,在房屋需求呈现刚性而房屋供给利率弹性较大的背景下,开发商可以通过抬高房价来转嫁利息成本,特别是大型房地产企业,他们起着价格领袖的作用,将增加的融资成本转嫁到了房地产价格上,从而导致房地产价格的继续上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利率政策的效果。

贷款利率范文篇3

[关键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房价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自1998年住房分配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投资高温不退。为防止经济全面过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以抑制房地产价格为核心的宏观调控措施,央行在2004年至2007年期间,共10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本文以西安市房地产市场为例,试图分析我国利率政策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

一、利率调整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和有效性,本文选取西安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和我国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指标。对其进行回归分析。模型如下:

Y=C+b*(X)+U

其中Y为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并以此代表西安市房地产价格的变动。X为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U为随即扰动项。为了消除个别极值的影响,使数据具有平稳性,文章对其进行了对数变换。

本文采用2004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一季度以及2004年~2008年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数据。共计17组样本,数据如下表:

数据来源: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原始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国研网整理。利率数据来源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自相关问题运用科克兰内-奥克特方法解决)

LOG(Y)=4.343207642+0.1743947631*LOG(X)+[AR(1)=0.6303209054]

从模型指标情况来看,在5%的致信水平下所有指标都通过检验。但R2和T值都比较小,说明西安市房地产价格对利率不敏感,也就是说贷款利率调整对房地产价格影响较小。

从模型中的利率系数来看,利率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为+0.17,说明利率调整与西安市房地产价格存在正相关关系。从西安市房地产价格情况(图1)也可以看出,近几年贷款利率上调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就是说我国利率政策在控制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失效。

二、利率政策对房地产价格控制实效的原因分析

首先,利率政策存在时滞,调控的效应有待释放。利率政策的时滞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从外部时滞来看,贷款利率不仅直接影响房地产投资成本和消费成本,而且通过中介变量货币供应量影响房地产市场。当直接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时外部时滞不是很明显,但利率变动通过中介变量货币供应量作用于房地产市场时,利率工具的时滞效应既体现在工具变量与中介变量之间,也体现在中介变量与最终目标变量之间。从内部时滞来看,由于作为房地产管理机关的建设部和国土资源部与作为货币政策调控机关的中央银行,在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过程中,尚未建立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利用各自的渠道收集的数据信息误差较大,央行难以及时获得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及其变动趋势的精确数据,从而可能出现调控时滞问题。

其次,我国利率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强度是一个逐步递增过程,利率对房价的影响还有待时间检验。贷款利率的上调将同时作用于房地产市场供求双方,通过影响供求双方来影响房地产价格。在我国,一方面贷款利率上调——借贷成本上升——房地产供给减少——房地产需求减少,房地产价格变化受供求力量对比影响方向不明确;另一方面,我国的利率调整在短期内对需求的影响并不明显。中国人存在“人者有其居”的观念,到达一定的年龄,就需要考虑拥有自己的房子,从而使购房需求呈现刚性,对于小幅加息政策反应不敏感。因此在小幅加息面前,需求变动不大而供给减少,房地产价格上升也就不足为奇。但是如果小幅加息成为一种常态,不仅会加大普通购房者的借贷成本,更是会进一步推动房地产价格走高,一旦房价涨幅超过了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和支付能力,需求会急速下降,价格也会逐渐走低。从西安市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也可以看出,随着小幅加息的连续,2008年西安房地产市场虽然价格还保持上涨(图1),但房地产成交量却开始急速下滑(图2)。

图表来源:西安房地产信息网

另外,在房屋需求呈现刚性而房屋供给利率弹性较大的背景下,开发商可以通过抬高房价来转嫁利息成本,特别是大型房地产企业,他们起着价格领袖的作用,将增加的融资成本转嫁到了房地产价格上,从而导致房地产价格的继续上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利率政策的效果。

三、结论与启示

经济系统不容采取休克疗法。各国央行调息时,都会谨小慎微,以观后效,如果效果不明显,再增加调控力度。我国从2004年12月贷款利率上调政策也是如此,虽然从表面来看我国的利率政策在控制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失效,随着利率的增长房地产价格作同方向变动。但从利率政策的后续影响,即2008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情况来看。我国利率上调政策还是对房地产价格取得了一定的抑制作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为利率政策本身存在时滞性。二是由于我国房地产需求旺盛,小幅加息对房地产需求的影响不大,从而影响了利率政策的时效性。利率政策的效果还有待时间检验。因此笔者认为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该加强利率政策的滞后方面的研究,以供中央政府能够及时有效的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在控制需求方面要利用各种措施如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比例等,以平抑房价,减少消费者预期。

参考文献:

[1]葛红玲:货币政策对北京房价的影响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7)

[2]郭科:我国货币政策影响房地产价格的实证分析[J].金融管理,2006,(4)

贷款利率范文篇4

一、利率浮动存在的问题

(一)高浮动利率政策不符合我国“农情”,加重了农民的利息负担。目前农信社向农民发放贷款,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可上浮到230%以内,而其他商业银行向城市居民、企业单位发放贷款,利率上浮大多在30%至60%之间。农信社吸收存款与其他商业银行利率相同,但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却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只考虑了农信社的局部利益,却损害了“三农”利益。

(二)贷款利率上浮缺乏合理依据。首先,利息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制定的依据是资金使用的利润水平。农民是弱势群体,社会平均利润的占有水平极低,贷款利率浮动却最大,显失公平。其次,近几年农信社发放贷款的资金,有一部分是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县联社占用使用支农再贷款8000万元,××县信用联社占有支农再贷款4000万元,此两家机构的信贷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相对于组织存款和拆借资金,其筹资成本较低,从成本考虑,贷款利率不应过高浮动。

(三)农信社贷款面向广大农民,农民的信用意识和抵押物普遍高于企业,且贷款期限短、额度小、风险分散,而商业银行贷款面小、额度大、风险集中。农信社贷款风险小于商业银行,但利率浮动高于商业银行,显然不合理。

(四)农信社贷款高浮动利率不利于行业公平竞争。农信社一统农村信贷市场,农民贷款只能求助于农信社,农民面对高利率有看法、但没办法。

(五)利率一浮到顶与逾期贷款罚息差距缩小,甚至高于逾期罚息,异化了借贷双方的信贷关系。旧贷到期,借新还旧,手续烦、费用大,能否贷得上还是个问题,有的贷户干脆还息不还本,认可逾期罚息。

(六)贷款利率浮动区问的确定未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其如同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不同的贷款利率水平代表着不同的需求水平。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从贷款供给主体看,随着农业银行乡镇营业所的大量撤并,农村信用社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几乎独家垄断了农村信贷供给市场,“三农”贷款别无选择。

二、政策建议

(一)合理确定利率浮动区间,加强利率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利率市场化政策需要以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充分的市场竞争为前提。在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地区,农村贷款利率的高低既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也事关政局稳定和民心向背。我们认为,从目前情况看,欠发达农村地区应适当缩小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首先,应根据地域和经济差异,实行有差别的利率浮动政策。基本的考虑是,区分东部与西部,东部地区执行较高的浮动利率,西部欠发达地区执行较低的浮动利率。其次,要充分利用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提供长期的低息资金支持。“三农”贷款带有一定的政策性,不能因为其具有高风险性质而实行高利率政策,相反,应从其负有政策义务的角度出发,给予相应的利率优惠。为体现这一特性,中央银行可考虑以较低的象征性等利率继续为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提供较长期限的支农再贷款,支持农村信用社以优惠利率发放“三农”贷款。第三,应协调财政和税收等经济政策,对农村信用社给予税收、财政等政策扶持。为弥补以优惠利率发放“三农”贷款所造成的利差损失,建议国家对支农贷款利息收入在一定期间内实行营业税减免,对“三农”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二)尽快建立健全符合自身实际的贷款定价机制和利率风险管理制度。一是要取消目前以用途为依据确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定价模式,按照市场化、效益化、差别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建立综合反映客户信用状况、发展前景、经营管理水平和自身成本控制、效益核算、风险衬偿等情况的贷款定价机制,根据主要目标客户群,选择相应的定价模式,确定合理的贷款价格水平,最终形成一套以成本效益为基础,市场价格为导向,降低利率风险和提高盈利能力为目标的定价管理办法,改变部分农信社目前存在的利率“一浮到顶”现象,遏制利率道德风险,用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现“扶优限劣”原则。二是可参照巴赛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原则》的有关规定,续时收集、积累和分析相关数据,对近期的利率走势做出科学预测,通过控制贷款期限和结构,防止期限错配,逐步调整资产利率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率风险控制体系,降低和规避利率风险。

(三)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尽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为营造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解决目前农村地区由于金融机构数量少、功能差而造成的服务缺位、竞争不充到和金融抑制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培育和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形成一个服务于“三农”的多层次、全方位、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以期通过多元竞争,实现信贷资金价格的合理化。

贷款利率范文篇5

[关键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房价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自1998年住房分配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投资高温不退。为防止经济全面过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以抑制房地产价格为核心的宏观调控措施,央行在2004年至2007年期间,共10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本文以西安市房地产市场为例,试图分析我国利率政策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

一、利率调整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和有效性,本文选取西安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和我国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指标。对其进行回归分析。模型如下:

Y=C+b*(X)+U

其中Y为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并以此代表西安市房地产价格的变动。X为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U为随即扰动项。为了消除个别极值的影响,使数据具有平稳性,文章对其进行了对数变换。

本文采用2004年第一季度到2008年第一季度以及2004年~2008年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数据。共计17组样本,数据如下表:

数据来源:房屋销售价格指数原始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国研网整理。利率数据来源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自相关问题运用科克兰内-奥克特方法解决)

LOG(Y)=4.343207642+0.1743947631*LOG(X)+[AR(1)=0.6303209054]

从模型指标情况来看,在5%的致信水平下所有指标都通过检验。但R2和T值都比较小,说明西安市房地产价格对利率不敏感,也就是说贷款利率调整对房地产价格影响较小。

从模型中的利率系数来看,利率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为+0.17,说明利率调整与西安市房地产价格存在正相关关系。从西安市房地产价格情况(图1)也可以看出,近几年贷款利率上调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就是说我国利率政策在控制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失效。

二、利率政策对房地产价格控制实效的原因分析

首先,利率政策存在时滞,调控的效应有待释放。利率政策的时滞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从外部时滞来看,贷款利率不仅直接影响房地产投资成本和消费成本,而且通过中介变量货币供应量影响房地产市场。当直接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时外部时滞不是很明显,但利率变动通过中介变量货币供应量作用于房地产市场时,利率工具的时滞效应既体现在工具变量与中介变量之间,也体现在中介变量与最终目标变量之间。从内部时滞来看,由于作为房地产管理机关的建设部和国土资源部与作为货币政策调控机关的中央银行,在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过程中,尚未建立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利用各自的渠道收集的数据信息误差较大,央行难以及时获得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及其变动趋势的精确数据,从而可能出现调控时滞问题。

其次,我国利率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强度是一个逐步递增过程,利率对房价的影响还有待时间检验。贷款利率的上调将同时作用于房地产市场供求双方,通过影响供求双方来影响房地产价格。在我国,一方面贷款利率上调——借贷成本上升——房地产供给减少——房地产需求减少,房地产价格变化受供求力量对比影响方向不明确;另一方面,我国的利率调整在短期内对需求的影响并不明显。中国人存在“人者有其居”的观念,到达一定的年龄,就需要考虑拥有自己的房子,从而使购房需求呈现刚性,对于小幅加息政策反应不敏感。因此在小幅加息面前,需求变动不大而供给减少,房地产价格上升也就不足为奇。但是如果小幅加息成为一种常态,不仅会加大普通购房者的借贷成本,更是会进一步推动房地产价格走高,一旦房价涨幅超过了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和支付能力,需求会急速下降,价格也会逐渐走低。从西安市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也可以看出,随着小幅加息的连续,2008年西安房地产市场虽然价格还保持上涨(图1),但房地产成交量却开始急速下滑(图2)。

图表来源:西安房地产信息网

另外,在房屋需求呈现刚性而房屋供给利率弹性较大的背景下,开发商可以通过抬高房价来转嫁利息成本,特别是大型房地产企业,他们起着价格领袖的作用,将增加的融资成本转嫁到了房地产价格上,从而导致房地产价格的继续上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利率政策的效果。

贷款利率范文篇6

基本情况

对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及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狭义地理解为在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基础上执行浮动利率定价,普遍没有机制概念。对其重要性认识明显不足,认为是人民银行要求他们这样做的,没有意识到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及利率市场化的必然。

贷款利率的高低主要依据贷款期限来确定。如某市各联社大多数贷款在6个月到1年之间,以1年期贷款较多,超过1年的贷款较少。贷款利率较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有的联社一年期最高贷款利率上浮2.3倍,而有的联社最高只浮动了2倍,事实上很多信用社把6个月至1年期的贷款也执行了1年期贷款利率。

对贷款用途及行业因素、风险因素考虑较少。实际中有些联社将工业企业贷款、商业贷款及房地产开发贷款同农户贷款一样对待,贷款审查环节技术手段粗糙、单一,对贷款定价的风险性因素及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损失缺少研究与计算。

对贷款利率与信贷资金承担的一些固定的支出没有统一起来。如对贷款资金的付息成本率、贷款管理费用率、税负成本率以及最低目标利润率等很少进行精确计算与评估,信用社的盈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几点建议

大力宣传,使相关单位充分认识到建立贷款定价机制在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贷款定价机制给予了农村信用社全新的运作机制与理念。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通过建立贷款定价机制,实现对信用社的精细化作业和管理,对提升信用社的整体经营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谁先进入,谁先受益”,建立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是信用社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是实现贷款定价的前提。一是通过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将信用社所有经营决策环节公开透明、制度化。二是通过建立信用社管理人员、信贷人员工作绩效考核系统,建立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公务员之家

贷款利率范文篇7

基本情况

对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及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将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狭义地理解为在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基础上执行浮动利率定价,普遍没有机制概念。对其重要性认识明显不足,认为是人民银行要求他们这样做的,没有意识到这是市场经济发展及利率市场化的必然。

贷款利率的高低主要依据贷款期限来确定。如某市各联社大多数贷款在6个月到1年之间,以1年期贷款较多,超过1年的贷款较少。贷款利率较高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有的联社一年期最高贷款利率上浮2.3倍,而有的联社最高只浮动了2倍,事实上很多信用社把6个月至1年期的贷款也执行了1年期贷款利率。

对贷款用途及行业因素、风险因素考虑较少。实际中有些联社将工业企业贷款、商业贷款及房地产开发贷款同农户贷款一样对待,贷款审查环节技术手段粗糙、单一,对贷款定价的风险性因素及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损失缺少研究与计算。

对贷款利率与信贷资金承担的一些固定的支出没有统一起来。如对贷款资金的付息成本率、贷款管理费用率、税负成本率以及最低目标利润率等很少进行精确计算与评估,信用社的盈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几点建议

大力宣传,使相关单位充分认识到建立贷款定价机制在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贷款定价机制给予了农村信用社全新的运作机制与理念。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通过建立贷款定价机制,实现对信用社的精细化作业和管理,对提升信用社的整体经营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谁先进入,谁先受益”,建立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是信用社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信用社监督管理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是实现贷款定价的前提。一是通过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将信用社所有经营决策环节公开透明、制度化。二是通过建立信用社管理人员、信贷人员工作绩效考核系统,建立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贷款利率范文篇8

一、利率浮动存在的问题

(一)高浮动利率政策不符合我国“农情”,加重了农民的利息负担。目前农信社向农民发放贷款,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可上浮到230%以内,而其他商业银行向城市居民、企业单位发放贷款,利率上浮大多在30%至60%之间。农信社吸收存款与其他商业银行利率相同,但贷款利率上浮幅度却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只考虑了农信社的局部利益,却损害了“三农”利益。

(二)贷款利率上浮缺乏合理依据。首先,利息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制定的依据是资金使用的利润水平。农民是弱势群体,社会平均利润的占有水平极低,贷款利率浮动却最大,显失公平。其次,近几年农信社发放贷款的资金,有一部分是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县联社占用使用支农再贷款8000万元,××县信用联社占有支农再贷款4000万元,此两家机构的信贷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相对于组织存款和拆借资金,其筹资成本较低,从成本考虑,贷款利率不应过高浮动。

(三)农信社贷款面向广大农民,农民的信用意识和抵押物普遍高于企业,且贷款期限短、额度小、风险分散,而商业银行贷款面小、额度大、风险集中。农信社贷款风险小于商业银行,但利率浮动高于商业银行,显然不合理。

(四)农信社贷款高浮动利率不利于行业公平竞争。农信社一统农村信贷市场,农民贷款只能求助于农信社,农民面对高利率有看法、但没办法。

(五)利率一浮到顶与逾期贷款罚息差距缩小,甚至高于逾期罚息,异化了借贷双方的信贷关系。旧贷到期,借新还旧,手续烦、费用大,能否贷得上还是个问题,有的贷户干脆还息不还本,认可逾期罚息。

(六)贷款利率浮动区问的确定未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其如同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不同的贷款利率水平代表着不同的需求水平。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从贷款供给主体看,随着农业银行乡镇营业所的大量撤并,农村信用社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几乎独家垄断了农村信贷供给市场,“三农”贷款别无选择。

二、政策建议

(一)合理确定利率浮动区间,加强利率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利率市场化政策需要以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充分的市场竞争为前提。在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地区,农村贷款利率的高低既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也事关政局稳定和民心向背。我们认为,从目前情况看,欠发达农村地区应适当缩小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首先,应根据地域和经济差异,实行有差别的利率浮动政策。基本的考虑是,区分东部与西部,东部地区执行较高的浮动利率,西部欠发达地区执行较低的浮动利率。其次,要充分利用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提供长期的低息资金支持。“三农”贷款带有一定的政策性,不能因为其具有高风险性质而实行高利率政策,相反,应从其负有政策义务的角度出发,给予相应的利率优惠。为体现这一特性,中央银行可考虑以较低的象征性等利率继续为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提供较长期限的支农再贷款,支持农村信用社以优惠利率发放“三农”贷款。第三,应协调财政和税收等经济政策,对农村信用社给予税收、财政等政策扶持。为弥补以优惠利率发放“三农”贷款所造成的利差损失,建议国家对支农贷款利息收入在一定期间内实行营业税减免,对“三农”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二)尽快建立健全符合自身实际的贷款定价机制和利率风险管理制度。一是要取消目前以用途为依据确定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定价模式,按照市场化、效益化、差别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建立综合反映客户信用状况、发展前景、经营管理水平和自身成本控制、效益核算、风险衬偿等情况的贷款定价机制,根据主要目标客户群,选择相应的定价模式,确定合理的贷款价格水平,最终形成一套以成本效益为基础,市场价格为导向,降低利率风险和提高盈利能力为目标的定价管理办法,改变部分农信社目前存在的利率“一浮到顶”现象,遏制利率道德风险,用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现“扶优限劣”原则。二是可参照巴赛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原则》的有关规定,续时收集、积累和分析相关数据,对近期的利率走势做出科学预测,通过控制贷款期限和结构,防止期限错配,逐步调整资产利率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率风险控制体系,降低和规避利率风险。

(三)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尽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为营造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解决目前农村地区由于金融机构数量少、功能差而造成的服务缺位、竞争不充到和金融抑制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培育和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形成一个服务于“三农”的多层次、全方位、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以期通过多元竞争,实现信贷资金价格的合理化。

贷款利率范文篇9

关键词:贷款利率;迫切性;影响

央行在3月17日宣布,现阶段作为基准利率参考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各上调27基点,其他短期利率相应上调。央行的政策变化符合市场预期。针对经济目前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一直认为,货币政策有必要直面通胀风险、流动性风险、资产价格泡沫积累的风险和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迫切性。

首先,利率的调整直面通胀风险。去年12月由于粮价的上涨,CPI增长2.8%。1月份增长2.2%,2月份数据显示CPI增长2.7%。加上煤电价格调整的压力和潜在油价上涨的压力,通胀显然存在上涨压力,而且有继续上涨的可能。为了保持经济“低通胀”运行的稳定环境,利率提升有利于提前调整通胀上升的预期,防范通胀水平的继续攀升。

其次,直面流动性风险。近年来,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和外贸顺差,使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一直困扰中国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包括过度投资、银行新增贷款快速增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牵制,等等问题在内的许多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利率的调整,有助于配合存款准备金的调整和央行票据的发行,进一步收回流动性的同时,改善流动性过剩推动投资反弹带来经济不稳定运行和减少银行新增坏账积累的风险。

第三,直面以资产价格泡沫积累为特征的风险。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经济危机呈现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引发危机的特征。日本和东南亚的经济危机都明显以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为导火线。中国正处于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国际大环境的包围之中,资产价格泡沫风险积累的特征已经非常显著,我们不能回避这一全球化趋势推动的全球金融体系的新的风险。

第四,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我们的利率制度安排层面的市场化程度是非常高的,除了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其他利率水平基本都可以由金融机构自行调节。所谓需要推进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是银行自身根据基准利率调节的能力。央行动用利率工具,有利于引导银行的利率调整的主动性,加大银行对利率的敏感性,推进利率市场化在操作层面的进展。银行业的全面开放,也使央行在货币政策的工具使用上更强调市场化。

至于贷款基准利率提升与存款利率同样的幅度,从提高资金成本的角度是有道理的。但是,按照利率体系的安排,贷款利率的上限是完全放开的。换句话说,贷款上限的调整,可以让银行自行调整,这是培养银行自主利率定价能力的最关键的地方。央行把贷款利率一并上调,代替银行定价,除了保护银行的利差收入,其实不利于银行盈利模式的改变,不利于推进利率的市场化。不过至少对银行的利差收入不会造成影响。银行走向利率市场化需要一个过程,希望下次利率调整的时候,能够把贷款利率的调整留给银行决定。

因为是今年第一次利率调整,而且仅仅27个基点的变化。我们认为,这次利率调整对于各方面包括证券市场,还是信号的作用大于实质性的影响。但这次的信号传递了远比过去复杂的信息。而且要达到利率政策的目标,绝不是一次小幅调整就能够完成的

贷款利率的调整产生的影响:

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可能对经济增长、企业投资、家庭消费、进出口等产生以下影响:

提高贷款利率可防止经济增长过热。我国经济自2002年开始加速增长。上调贷款基准利率使货币供给减少,从而使投资、消费减少,最终造成总产出的减少,有利于避免加速的增长演变为经济过热。

首次下调活期存款名义利率,原因在于企业存款、居民储蓄中活期存款所占比重过高,为抑制流动性过剩,下调活期存款利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活期存款。

提高贷款利率对家庭消费将产生一定影响。2001年以后消费需求趋旺,2001年-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0.1%,8.8%,9.1%,13.3%,12.8%,13.7%,2007年预计增长12.5%左右。主要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买房装修、买车为消费热点。这方面的消费需求过于旺盛既较强地推动了重化工业和房地产投资的发展,也可能对稳定房地产市场,对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升息会使贷款买车买房的成本增加,也会使储蓄、债券等收益增加,从而减少消费支出,以引导消费需求适度、稳定增长。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不变。上年结转的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由2.88%提高到3.33%,上调0.45个百分点,目的在于缩小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的差距,抵消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因负利率造成的缩水。此项举措意在体现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民有所居。但应看到,因实际利率为负,且当年归集的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又下调0.09个百分点,因而,此项举措无疑于杯水车薪。

上调贷款基准利率会影响投资。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指出,1月-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达26.6%,增幅仍然偏高;在建规模仍然过大。初步测算,全年在建项目投资规模32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万多亿元;新开工项目仍然较多。1月-10月,各地城镇投资同比增加2.13万个。特别是导致投资增长过快的体制机制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投资反弹仍有可能。为了继续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合理控制投资增长,着力调整投资结构,注重提高投资效益,货币政策必须着力遏制过热的投资。加息将加重企业负担,尤其生产发展资金主要依赖银行贷款的大中企业,利率变动将直接影响其成本和利润。不过,如果利率上调幅度与通货膨胀率两者之差不大时,对投资量影响不大。因此,央行虽多次温和地上调利率,并不会造成投资大幅下降和经济衰退。

上调贷款基准利率可预防通货膨胀。近月CPI一直处于高位,8月-11月分别为6.5%,6.2%,6.5%,6.9%,全年可能达4.5%。同时,许多价格上涨较快的消费品并未统计到CPI中,物价涨幅被低估。当然,近期CPI上涨仍属结构性上涨,从构成CPI的八大类商品与服务看,价格上涨的有五大类:食品、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以及居住;下跌的有三大类:衣着、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因此,面对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央行必定采取货币紧缩的措施,防止结构性的物价上涨演化为通货膨胀。

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股市的影响。理论上看利率上调对股市而言并非利好消息,然而,现实似乎并非如此。从2006年4月28日到2007年12月21日期间,央行共8次上调利率,从公布第二交易日股市的表现看,股市并未大跌,沪指反而上涨。在投资渠道过于单一等因素影响下,温和的、从紧的货币政策恐暂时难以影响股民强烈的渴望和巨大的热情。因此,虽然反复提高利率,但暂时对股市影响不大。

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润仍取决于存贷利差,升息可能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但若利差太大,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水平,则不利于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改善经营状况。因此,采用不同利息调整组合,利于调整不合理的利率结构,促进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增强竞争力。

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是调控工具的有效选择。目前我国央行运用的调控工具主要有四种:信贷计划、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制度、利率政策。虽然四者的效果一样,但是利率政策却比其他调控工具更直接、更有成效,能在更短时间抑制通货膨胀和减少“负利率”。所以,央行今年多次采用利率政策是合理明智的。

总的来说,这几次上调利率利大于弊,是我们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探索工作之一。

但也应看到轮番加息存在的问题,虽然一年六番加息,定期存款实际利率仍然为负;活期存款名义利率首次下调,由0.81%下调到0.72%,下调0.09个百分点。如果再考虑利息税,居民储蓄损失较为严重。

需要指出的是,轮番上调利率会产生累计效应,上调利率使货币供给减少,从而使投资减少,会直接造成总产出的减少,也会间接增加失业人数。

参考文献:

贷款利率范文篇10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年7月2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由现行的3.06%提高到3.33%,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款利率也相应调整(具体水平见附表1)。

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贷款利率由现行的6.57%提高到6.84%,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调整(具体水平见附表2)。

三、上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其中,五年以下由现行的4.41%提高到4.50%,五年以上由现行的4.86%提高到4.95%,分别上调0.09个百分点。

四、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和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保持不变。

五、相应上调各项优惠贷款利率(具体水平见附表3)。优惠贷款利差补贴标准和补贴办法不变。

六、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要将本通知立即转发至辖区内城市(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乡信用社、开办人民币存、贷款业务的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及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并督促按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