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7:47:39

池塘

池塘范文篇1

1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服务

1.1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

McLusky等认为,生态系统结构由3类特征决定和体现,第1类为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分类学特征,第2类为有机体及环境因子的尺度和生物量特征,第3类为具有相同生态属性的功能组特征¨“。因此,国外研究人员在分析生态系统结构时往往是通过各个生态指标来研究的,如非生物属性的温度、盐度、颗粒类型、溶氧量,生物属性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物种丰度,叶绿素含量和功能组特征等¨“”1。

1.1.1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属性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结构指的是该系统中光、热、水、泥土、气体、及无生命的有机与无机物质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这些非生物环境要素构成池塘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池塘养殖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项:光强和光照时间‘“1、水温㈣、悬浮颗粒‘1“、溶氧㈣、池塘底泥‘”1。

1.1.2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生物属性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生物系统结构是该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其生物学特征与天然河流、湖泊、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相比有更明显的区别,尤其在物种多样性n“、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啪1、种群繁殖及寿命、功能组(functionalgmup)旧¨等属性上有较大差异。

1.2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功能被描述为生态系统组分随时间变化和因此发生在系统内所有过程的总和。特别是能量、物质的转移和循环¨“,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环境一生物(environment—biol093r)过程描述物理化学系统(盐度、温度、地质状况)等为生物创建生境的过程,如河流水流减小有助于底栖生物生存。生物一生物(biology-bi0109y)过程描述目前的生物群落是如何因生物过程和种内、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寄生)而改变的。生物一环境(biology—environment)则描述生物学可以影响物理化学系统并使物质在物理化学系统中输入和输出的过程。由于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目的非常明确,在人工控制和管理下,其系统结构相对简单,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功能也相对比较清楚。最基本的功能有水域环境提供的生境H纠以及水体流动、蒸发引起的小气候变化¨“,光合作用和初级生产呤…,养殖池塘发生的捕食、竞争、寄生关系ⅢJ,有机物降解和氮磷循环”。

1.3池塘养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

根据Daily的解释…,生态系统服务即为能充实、维持、满足人们生活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某种状态和过程。池塘养殖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也能提供相应的生态系统服务,具体服务类型及产生的价值量均由生态系统的结构属性和功能属性决定,具体服务包括气温调节、提供生物栖息地、食物供给、碳的固定、空气质量调节、生物调控、氮磷循环、美学与文化、休息娱乐Ⅲ“1。而这些服务类型均是由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特有的结构和功能决定的(图1)。由图1可知,从生态系统功能决定服务的原理来看,文化、美学以及娱乐服务与其他服务有较大不同,原因在于其他服务都可归于一种或某种生态系统固有的生态功能,但文化、美学娱乐服务虽然由池塘景观和渔业文化这种生态功能决定,但这种功能更多依赖于人的选择和主观评价,很难确定与生态系统结构要素的对应关系。

2池塘养殖管理措施对养殖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服务的影响

池塘养殖系统是一个半人工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常用的水产养殖管理措施如清塘、放养养殖品种、施肥、投饵、用药、换水、充氧、起捕等影响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其生态服务的供给(图2)。

2.1清塘

清塘是池塘养殖过程中的第一步,清干池塘水,在底泥中添加生石灰,用在阳光下曝晒的方式消灭可能危害养殖对象的病菌和有害生物。从生态系统结构上看,添加生石灰影响池塘底泥的成分,使池塘底泥中的有机成分矿化并分解为无机营养物;杀灭底泥中的厌氧分解者,添加生石灰改变分解者功能组的结构;降低池塘底泥中的生物多样性。从功能上说,添加生石灰改变池塘水环境,提供生境特点和水体流动蒸发现状,促进有机物降解和氮磷循环,改变养殖池塘中捕食、寄生和竞争关系,降低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生物调控能力。

2.2放养养殖品种

养殖者自主选择养殖品种和放养量、仔鱼的来源,从结构上说,决定池塘生态系统主要生物种群的繁殖特征和年龄结构,决定捕食功能组的组成,如鲢鱼以浮游植物为食,鳙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草鱼、团头鲂以水草和幼嫩陆草为食,鲤、鲫则除摄食螺蛳、摇蚊幼虫等底栖生物外,还摄食水草、藻类和腐屑等。养殖品种的人为选择以及仔鱼种群,往往通过几条亲鱼繁殖的状况大大降低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从功能上说,它主要改变养殖池塘中捕食、竞争和寄生关系。

2.3施肥

由于池塘生态系统初级生物量不足,须要添加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增加池塘养殖系统中氮、磷、钙等物质含量。从结构上说,向池塘养殖生态系统补充大量鱼类生长所需的物质,扩大捕食生物链和腐屑生物链,扩大养殖生态系统可能的生物量限度;同时,改变水环境的化学构成。从功能上说,施肥增加初级生产和光合作用,影响有机物降解和氮磷循环。

2.4投饵

投饵也是一种向水体补充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方式,其作用基本与施肥类似。不同的是,投饵直接从食物链的中间部分加入参与物质和能量循环,而施肥从食物链起始部分开始。

2.5用药

对于富营养化、物种结构简单的池塘养殖生态系统中,较易发生鱼病,而这些鱼病主要以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和寄生虫病为主。因此,从结构上说,用药就是通过药物杀灭造成病害的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降低它们的生物量,降低生物多样性,改变水体中的化学构成;从功能上说,用药改变养殖池塘的捕食、寄生和竞争关系,同时在食物链运行的过程中化学物质进入食物链并向顶端累积。

2.6换水

在常规鱼类池塘养殖过程中,一般采取加注新水来补充因蒸发丧失的水体,但在虾蟹类养殖中,须要经常性大量换水。从生态系统结构上说,换水使养殖水体增加溶氧,增加池水中的透明度,降低藻类分泌的抗生素浓度;在功能上改变池塘水环境提供生境的特点和水体流动蒸发现状,促进初级生产和光合作用。但换水实际上也是一个养殖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系统交换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将超过自身自净能力的废物向外释放的过程。

2.7充氧

通过增氧机充氧是池塘养殖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管理措施之一。充氧从结构上提高水体中的溶氧量,改变水体溶氧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从功能上加快池塘有机物降解和氮磷循环,提高初级生产力,增加食物供给能力,加强水体的自净能力。

2.8起捕

在养殖品种达到商品鱼阶段,将养殖群体捕捞,这一过程是池塘养殖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一食物供给一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在生态系统结构上确定养殖群体的生长寿命、年龄结构,改变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大小,在功能上改变水体流动、蒸发现状,以及养殖池塘捕食、竞争和寄生关系,人为地使池塘生态系统走向终结。综合考虑池塘养殖各项管理措施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影响,以及池塘养殖各项管理政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其结果如表1所示。

3结论与讨论

3.1生态系统服务决定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结构决定功能,而功能决定服务供给,对于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须要了解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属性和功能属性,以及结构属性与功能属性与其相对应的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尽管由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与服务的关系很难透彻了解,但粗略描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准确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基础。Dail扩1、constallzaBo、MEA等Ⅲ1已构建了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框架的一般模型,但具体到某一个生态系统或某一类生态系统就须要基于生态系统的特性具体化构建该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框架,即必须基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分析,构建某一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框架,以求更准确地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3.2养殖管理措施影响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生态服务的供给

池塘养殖各项管理措施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上或改变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组成,或提高生物地化循环的物质量,或降低生物地化循环的物质量,或改变生物地化循环的速率,由此大大提高水产养殖生态系统的食物供给能力;但同时,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气候调节、气温调节、栖息地、生物控制、文化与娱乐等)均受养殖管理措施的影响,不仅是增加或降低某一类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甚至由于不合理的管理措施使某些服务完全消失,或者产生负服务(环境损害)m1。

池塘范文篇2

一、试验材料

1.水源

临汾市龙子祠泉域涌泉水,水质清新,无污染,水流量常年在0.3m3/s~0.5m3/s之间,水源出水口水温14℃~25℃,pH值为7.5,溶解氧9.4mg/L,符合渔业水域水质标准,适合西伯利亚鲟鱼生长。

2.池塘

采用的是半地面设计水泥露天流水池塘,并呈阶梯状排列。养殖池塘为长方形,池深1.2m,长宽比5∶1,试验用池塘6个,每个面积260m2。池塘全部采用水渣砖砌成,用水泥砂浆抹平,表面光滑牢固,四个边角砌成圆形,这样设计不但保证了换水充分均匀,且易于排污。池底平坦(水泥底)并呈坡降,向排水方向倾斜,倾斜坡差30cm,保证池水能自流排干。养殖期间保持水深0.8m以上。

3.进、排水系统

进、排水渠道都为开放式,规格为宽1.5m×高0.8m。同样采用水渣砖砌成,用水泥砂浆抹平。进、排水口为对角设置,进、出水口分别设于池塘两条短边。进水渠道与鱼池相通,以水平差向池塘供水。进水渠道高出池面50cm,使水流可以跌入池中,利于曝气增氧。进水口设置闸板和拦污网,闸板用于调节供水量,拦污网防止污物进入鱼池。排水口在鱼池的最低处,排水口断面面积比于进水口断面面积略大,使鱼池排水和排污顺畅,排水口另设有拦鱼栅和上部档水、下部排水的闸板。

4.苗种

苗种体色正常,体形肥壮,鳞鳍完整,无病无伤,规格整齐,无畸形,活力强,具有一定的抗逆流能力。规格为14cm/尾~18cm/尾,平均尾重50g左右,共购入2055kg。

5.饲料

养殖试验使用鲟鱼专用颗粒饲料,分阶段采用适口粒径的饲料。

二、试验方法

1.池塘消毒

放苗前5天,先用50kg/池~60kg/池生石灰对鱼池消毒。使用方法:鱼池排水时留少量积水,然后用铁锹将生石灰堆于池内积水处,搅拌充分后全池泼洒,晾晒3天。

2.苗种放养

苗种放养时用3%食盐水溶液洗浴10分钟。按60尾/m2投放,放苗位置选择在鱼池的上风处,将装有鱼苗的鱼筐缓慢放入鱼池,让鱼苗逐渐进入水中,以提高鱼苗的成活率。放养密度和规格见表2。表2鱼种放养规格与密度鱼体重(g)<3031~5051~100101~150151~300放养密度(尾/m2)100~15075~10050~7530~5020~30

3.饲料投喂

入池后第二天开始投喂饲料,投喂方法为沿池均匀泼洒投喂。遵循“定质、定时、定量、定点”四定原则。在鱼苗阶段使用3.0mm~5.0mm粒径的饲料,之后随鱼体增大适时调整饲料粒径。投饵量以八分饱为原则,日投喂量占鱼体重的1%~2%。每日投喂4次,投喂时间为6:00、12:00、18:00、24:00,养殖期间,根据鱼的生长、摄食、水质、水温情况适当调整投喂次数、时间和投饵量。

三、日常管理

1.水质调控

随时掌握水质情况,保证水量供应均衡,充足,保持水位高度0.8m,池水交换率平均为1次/小时,溶解氧7mg/L以上。

2.投饵管理

每隔15天,根据水温、池鱼规格、摄食状况、生长情况适当调整投喂次数、时间和日投饵量。投饵前必须确认饲料未变质方可。

3.池塘管理

坚持每日按时巡塘,仔细观察鱼的摄食与活动情况,检查清理进、排水口,清除杂物以及池中的青苔,确保水流畅通和池水的清洁。随着鱼体的生长,每隔15天进行一次筛选分池,将大小规格分池饲养,并调整饲养密度,保证鲟鱼整齐成长。具体方法是:挑苗前停喂一次饲料,将同一池中较小的鲟鱼捞到盆里,然后统一倒入一个池里,挑完鱼后再喂饲料。

4.病害防治

鲟鱼抗病力较强,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基本不生病。因此在病害防治中,我们始终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根据西伯利亚鲟鱼各生长阶段特点,严格做好常规消毒预防工作。主要是采取倒换鱼池方法对鱼池消毒。使用方法:在养殖期间,每隔20天~25天将1个养殖池冲洗干净后,将生石灰堆于池内,注水搅拌充分后全池泼洒,再将排水阀关闭注入新水浸泡鱼池晾晒3天。这样定期对养殖池泼洒生石灰消毒,可以净化调整被污染的养殖池,从而杜绝严重鱼病的发生。同时我们在日常操作中,注意控制放养密度,在投喂的饲料中适当添加复合维生素,补充营养,整个养殖期间没有发生过严重的鱼病。

5.完善记录

认真做好各项生产记录,记录内容主要包括苗种、饲料、渔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出入库记录和饲料添加剂使用记录、水质检测记录、病害防治记录等,以便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养殖技术。

四、试验结果

从2010年5月3日至2010年12月12日,经过7个月的饲养,6个鱼池共生产商品鲟鱼21608kg,平均规格为780g/尾,养成率88%,投喂饲料32844kg,饲料系数为1.52。总产值85.57万元,除去生产成本33.76万元,纯利润51.81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2.53。

池塘范文篇3

关键词:80︰20养殖模式团头鲂

80︰20养殖模式由美国奥尔本大学史密脱博士设计,该模式让鱼类直接摄食全价颗粒饲料以提高池塘产量,收获时主要产量(约80%)由一种摄食配合饲料的“高价值鱼”鱼类组成,其余的产量(约20%)由被称为“服务性鱼”的鱼类组成,如滤食性鱼类、凶猛性鱼类。它的特点是︰(1)放养品种少,一般是3~5种,起捕规格整齐。(2)不施肥,水质好,使用增氧机少,鱼病少,成本低,效益高。

重庆市水产研究所进行了蒲江一号团头鲂鱼种养至商品鱼的试验。试验的目的是利用80︰20池塘养鱼技术示范池塘养殖蒲江一号的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

1材料与方法

1.1池塘条件

试验在重庆市水产研究所梁平养殖基地的两口池塘中进行,池塘水源充足,水质符合渔业用水标准,进排水设施完善。池塘编号和面积分别为,301号0.33hm2(5亩),302号0.37hm2(5.6亩)。试验池的平均水深1.8m,每口试验池塘配备3kW增氧机一台。

1.2鱼种投放

试验鱼种放养时间为2005年2月28日。

放养密度,301号为185.4kg/667m2,主要为蒲江一号128kg/667m2,搭配鲢鱼等1kg/667m2,鳙鱼25kg/667m2,草鱼2kg/667m2,湘云鲫kg/667m2。302号总放养密度180.4kg/667m2,主要为蒲江一号126.8kg/667m2,搭配鲢鱼等17.9kg/667m2,鳙鱼22.3kg/667m2,草鱼1.8kg/667m2,湘云鲫11.6kg/667m2。放养时试验鱼种规格整齐,年龄相同。蒲江一号团头鲂平均规格为97g。

1.3饲料投喂

试验池投喂商品颗粒饲料,饲料含粗蛋白30%,2400元/吨。采用人工投喂方式,每天投喂两次,上午9︰00–10︰30,下午5︰30–7︰00,一般按鱼体重量的3–4%投喂硬颗粒料,0.25kg以前按4%投喂,0.25kg以后按3%投喂。视天气情况有所增减。

1.4生产管理

每月用网打少量鱼测重,以确定鱼的长势和安排下阶段的饲养计划。每10¬–15天泼撒强氯精预防细菌性疾病一次。每月投喂苦参碱等药饵一次。

试验结束时,将试验池抽干塘,分别计算出每口试验池中各种鱼的平均体重、毛产量、净产量、饲料系数及成活率。试验过程中详细记录生产成本,试验结束后计算出净收入和投入产出比等经济指标。

2试验结果

试验到9月10日结束,共194天。301号试验池共投喂颗粒饲料3.9t,产各种商品鱼3878kg,667m2产鱼775.6kg;302号试验池共投喂颗粒饲料4.5t,产各种商品鱼4364kg,667m2产鱼779kg。蒲江一号70%达到500g,另有30%达到300g,且规格整齐,体色体型好。301号试验池饲养的鱼有3428kg达到上市规格,商品率为88%;302号kg公斤达到上市规格,商品率为86%。吃食性鱼类的饵料系数分别为1.72和1.68。各种鱼的增重倍数从4.0到13.6倍不等(表1、表2)。

表1301号池饲养效果

鱼类放养起捕成活率%增重

倍数投饵料

(kg)饵料系数规格

(kg/尾)重量

(kg)尾数吃食性鱼

(kg)规格

(kg/尾)重量

(kg)尾数吃食性鱼(kg)

蒲江一号0.1064066007150.5210038402263814.039001.72

0.34501500

草鱼0.101010012812.8

湘云鲫0.08658003004.6

鲢鱼0.21874054004.6

鳙鱼0.251255005004.0

合计927840538784.2

表2302号池饲养效果

鱼类放养起捕成活率

%增重

倍数投饵料

(kg)饵料系数规格

(kg/尾)重量

(kg)尾数吃食性鱼

(kg)规格

(kg/尾)重量

(kg)尾数吃食性鱼(kg)

蒲江一号0.1071073007850.5240048003456934.245001.68

0.36002000

草鱼0.101010013613.6

湘云鲫0.08658003204.9

白鲢0.191005204004.0

花鲢0.251255005084.1

合计1010922043644.3

3小结与结论

采用8O︰20池塘模式养殖的蒲江一号表现出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饲料转换率,并有商品率高的特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表3、表4、表5)。

本试验表明80︰20池塘主养蒲江一号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养殖模式。如果投放较大规格鱼种,提高商品率,在鱼价较高时大量上市,经济效益将会更好。

表3试验经济效益表(单位︰元)

鱼池成本成本合计收入利润投入

产出比

鱼种人工电力水费药费鱼池租金饵料

3011049220001000200030040009360291523658274301/1.25

30211480200010002000300448010800320604167296121/1.3

表4301号池放养鱼种成本和起捕商品鱼价值

鱼种放养出池

重量(kg)单价(元/kg)金额:元重量(kg)单价(元/kg)金额:元

蒲江一号640138320255010.627030

白鲢87652240062400

花鲢125675050063000

草鱼101212012891152

湘云鲫6512780300103000

合计92710492387836582

表5302号池放养鱼种成本和起捕商品鱼价值

鱼种放养起捕

重量(kg)单价(元/kg)金额:元重量(kg)单价(元/kg)金额:元

蒲江一号710139230300010.631800

白鲢100660040062400

花鲢125675050863048

草鱼101212013691224

池塘范文篇4

关键词:池塘养殖;养殖污染;生态沟渠;生物操纵

中国是渔业生产大国,其水产养殖品的总产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渔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据2016年渔业统计年鉴显示[1],2015年我国有淡水池塘养殖面积2701.22千公顷,占淡水养殖总面积的43.94%,占全国水产养殖面积的31.91%;池塘养殖产量2195.69万吨,占淡水殖产量的71.70%,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44.47%。但传统池塘养殖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消耗和水域环境问题尤为突出。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盲目扩大规模和投入的负面效应日益严重。为了提高产量,向养殖水体过量投放苗种和饲料,造成了水环境的急剧恶化,从而使水产养殖自身的污染与水域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并伴随着养殖生物病害的频繁发生。水环境污染不仅制约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也对养殖区及其毗邻水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2]。目前我国多数淡水池塘养殖场的用水来自周边的各河流、湖泊。淡水养殖池塘、水库、河流由于养殖条件的需要,水中剩余的氮、磷、有机物有一定的积累[3]。面对池塘养殖发展对水域环境不断恶化的严峻形势,急需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最大限度地抑制水产养殖废水排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水产养殖废水治理的意义

水产养殖是我国渔业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其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蛋白质来源,且对有效改善农村经济结构,解决农民就业等社会问题起到了积极的向上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养殖业者对养殖产品的高效益追求,在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下,养殖密度远远超过了水体可承载量,养殖规程中大量的饲料残饵、生物代谢产物和肥料等其它投入品的累积,导致水体自净能力急剧下降,水体富养化显著,养殖水体的自身污染日益严重[4-5]。韩志泉等[6]研究显示,与浮游植物数量显著相关的水质指标是总氮、总磷,水中总磷浓度每上升0.01mg/L,浮游植物便增加3.53×10个/L;Brown等[7]发现,离养殖区越近,水质DO饱和度(溶解氧实际含量/饱和含量)越低。养殖区附近3m和15m处的水质DO的饱和度分别为35%~70%和50%~85%。我国在2007年颁布了相关的行业标准《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2007),但由于我国水产养殖区域分布广、养殖用水又属于无组织排放,故对水产养殖排放水进行管控效果不佳。水产养殖业属环境依赖型产业,其环境状况决定了养殖的成败及产品的质量。但养殖生产的同时也会产生自身污染,对周边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构成威胁,进而制约其可持续发展。从水产养殖整个产业链来看,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所在[8]。因此,保护渔业环境成为实现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淡水池塘养殖的自身污染及其影响

水产养殖自身污染是指由于水产养殖活动的自身因素导致养殖水体环境及周边邻近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超过正常水平,导致水体的生态功能受到影响的水体状况。水产养殖自身污染主要来源于养殖场地周边的陆源污染、养殖过程中的过量投入品(人工饲料、水产苗种、渔用药物、肥料及其它非药品类等)以及由此所产出的固液态废弃物(残饵、代谢物以及固态物质的溶出成分等)。除此之外,养殖过程中所形成的底部沉积物也是自身污染来源的一部分。在当前中国淡水池塘养殖的高投入、高产出生产模式下,养殖密度超过了水体容量,大量的残剩饵料、肥料和生物代谢产物累积,使得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水体富养化显著,养殖水体的自身污染日益严重[9]。同时,养殖环境的恶化会使病毒、细菌等致病微生物在水中大量滋生,对养殖生产的安全防控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造成严重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如果带入最终加工成品中,将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另外,在生产中大量排入外界河道的养殖废水,可能导致水域环境的急剧富营养化,使得藻类等大量繁殖并产生多种毒素,污染外界的水体、土壤和空气,最终形成“养殖水体-土壤-养殖生物-大气”的立体连锁污染[10]。

3水产养殖废水排放调控技术

养殖排放水对周围水域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加重,养殖产生的废水如果不积极进行治理,极易导致周围水环境的污染,破坏水域生态平衡和限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11]。我国淡水池塘养殖场的废水基本上是不经处理直接排放的,加之很多主产区的养殖场数量多、距离近,场与场之间的进水口、排水口往往近在咫尺,很难保证生产用水的质量[12]。沟渠是农业生产排放水的汇聚地,无论农田还是养殖池塘,一般都是通过相对应的排水沟渠流入外界的江河湖泊中。把排水沟渠构建成具有自身独特结构并发挥相应生态功能的沟渠系统,即为生态沟渠。目前常用的水体修复技术主要有:(1)物理方法。主要有沉淀、曝气、搅动以及放置水质改良机等养殖机械设备;(2)化学方法。主要是在水体中投入生石灰、絮凝剂以及其他消毒制剂等;(3)生物方法。包括人工湿地、生物浮阀、生态沟渠、微生物制剂等[13-14]。其中的生物方法以成本低、无次生污染而受到欢迎。我国大部分传统养殖场修建时间较长,没有预留可直接构建人工湿地的场地,因此将现有排水沟渠改造为具有水质净化作用的生态沟渠是一种操作性较强的水体修复技术[15]。生态沟渠主要运用生态学和生物操纵原理[16],将各具特点的生态单元(水生植物-微生物-水生动物)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式组合成具有污水净化和资源化双重功能的处理技术。吴湘等[17]运行生态沟渠对中华鳖温室养殖排放水体净化效果,表明通过构建生态沟渠技术体系处理中华鳖温室养殖排放水体是一种治理淡水养殖排放水体的高效新技术,同时也是一种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新途径,在此后的研究中可将该种净化模式逐步推广应用至其他淡水养殖行业排放污水的净化处理中。陶玲[18]等研究生态沟渠可以增加水中溶氧,使N、P等物质得到进一步去除,达到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减少养殖废水任意排放的目的,可作为一项新的池塘生态工程技术在传统池塘养殖设施升级改造中推广应用。

4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农业面源污染物的生态控制,主要有生态农业建设、植物缓冲带、沟渠生态拦截等方面[19]。其中,生态沟渠是由排水沟渠及其内部种植的植物组成,通过沟渠拦截径流和泥沙,植物滞留和吸收水中营养盐,实现生态拦截氮、磷的功能[20]。水生植物在水体中的生态功能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1],姜翠玲等[22]研究表明,沟渠湿地可通过底泥截留吸附、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净化排水汇集的非点源污染物,杨林章等[23]研究也表明,生态沟渠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氮磷削减率达40%以上。因此,将沟渠改建为生态沟渠,对去除农业面源污染中的N、P具有重要意义[24]。生态沟渠不仅对水体的净化效果显著,而且不另占用土地,具有应用推广价值[25]。在国外,农业面源污染已经对水体质量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威胁,在美国,非点源污染源是造成当地水环境恶化的主要源头,而农业排放水产生的非点源污染占了3/4左右。其常用的技术手段是人工湿地[26]为主,通过利用本地优势水生植物直接吸收底泥和水层的营养盐,同时其根系还可为有益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环境,改变了基质的通透性,增加了对水体中有害物质的吸收和沉淀[27-28]。在沟渠运用方面,美国和加拿大有65%的农田利用沟渠网排水[29-31];有些国家通过沙子作为过滤基质来构建沟渠,依靠其储存雨水收获降水[32]。过去许多国家或地区在农业生产中主要通过沟渠来排水,现在可通过沟渠生态化构建技术来恢复湿地或改善幸存湿地的湿度[33-34]。综合国内外对生态沟渠技术的研究调查来看:第一,对沟渠的生态化构建主要应用在农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针对水产养殖池塘方面的研究较为罕见;第二,运用的手段主要是以水生植物调控的生物技术方法为主,较为单一;第三,对生态沟渠的研究是作为一个系统内的配套单位,鲜见作为独立单位研究生态沟渠构建的,缺乏应用推广性。

5池塘养殖废水排放沟渠生态化构建技术

池塘范文篇5

关键词:草鱼;病害;治疗方法;预防措施

随着人们对草食性鱼类的需求越来越大,草鱼的养殖也愈来愈热。但是草鱼疾病多,难控制,易造成大量死亡。为提高养殖草鱼成活率,在草鱼养殖中要采取综合防治,提早预防和科学用药,为指导渔业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发病菌源及症状

草鱼常见病有2类,即新、旧三大病害。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赤皮病是草鱼的旧三大病害,其病原分别是柱状嗜纤维菌、肠型点状气单胞菌和荧光假单胞菌,它们均属革兰氏阴性菌。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病毒性出血病、肝胆综合症是草鱼的新三大病害。

1.1细菌性并发症(赤皮、烂鳃、肠炎并发症)

该病的致病菌是由多种细菌引起的,包括肠型点状气单胞菌、鱼害粘球菌、荧光假单胞菌等。患此病的鱼兼具赤皮、烂鳃和肠炎3种症状:病鱼体色和头部发黑,离群独游。反应迟钝,腹部膨大,两侧常有红斑,明显“蛀鳍”,肛门红肿突出,成紫红色,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和血脓流出。剖开腹部,可见腹腔积液,肠壁充血发炎,后肠尤甚,肠黏膜细胞往往溃烂脱落,并与血液混合而成血污,充塞于肠管中;肝脏亦常有红色斑点淤血;病鱼鳃丝点状充血,末端腐烂,软骨外露,致使边缘发白,鳃丝上带有黏液和淤泥,严重时鳃盖骨表皮充血,发炎,腐烂,中间部分往往被腐灼成一圆形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体表局部发炎,鳞片松动脱落,腹部两侧明显,鳍基充血,末端腐烂,鳞片脱落或鳍条腐烂处常有水霉寄生。

1.2病毒性出血病

患病早期,从外观观察,病鱼的口腔、腹部、鳃盖、眼眶、鳍条及鱼体两侧呈轻度充血症状。剖开腹腔、肠道尚见少量食物。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体表充血现象加剧,骨肉呈现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剖开腹腔,内积有黄色或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且无食物。鳃灰白显示贫血,有时呈紫色且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腐烂。

1.3肝胆综合症

发病初期,池中病鱼漂游池边,反应迟钝,食量减少,目测体表无明显症状,仅有少部分鱼的眼球及眼眶发红,鳃丝肿胀,镜检无寄生虫。解剖发现,肠道无食,肝脏肿胀,呈白色、绿色或黄色,严重的肝脏呈糜散状与肠黏膜及脂肪粘连在一起,充塞于胸腔,胆囊有时肿大变黑,有时变无,腹水严重。发病一段时间后,死鱼数量激增。该病发生原因较复杂,投喂变质饲料,饲料中脂肪含量超标或长期投喂含喹乙醇饲料和养鱼水体受铜、氨等物质污染都会引发该病。

2发病原因

(1)长期投喂不合格饲料或高蛋白饲料,导致鱼类营养代谢不良,体质下降,体脂积累。

(2)部分饲料生产厂家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导致肝脏病变。

(3)水质条件长时间恶化,池塘中硫化氢、氨态氮严重超标,使得鱼类慢性中毒。

(4)个别养殖者为防草鱼“三病”在池塘内过频用药。

3治疗方法

草鱼在养殖过程中较其他鱼类品种更易发病,且多数是并发症,控制不好则造成大量死亡。据笔者观察,7~8月规格25~50g的草鱼发病多。平时日常管理除定期换水,用漂白粉、生石灰、二溴海因等消毒剂消毒调节水质外,还应采取投喂药饵,如拌有保肝药、烂鳃灵、肠炎灵(多为中草药)类的药饵,内服外用综合防治。另外草鱼发病时,常“三病”并发,可采取每100kg鱼体重用鱼必康200g加鱼菌净10g拌匀后,均匀地撒在浸湿的青饲料投喂。如果草鱼患的是病毒病,在上述用药基础上再加内服鱼毒清,每100kg鱼体重5g,1次/d,连用5~7d;同时用强氯精或鱼菌清11号进行全塘泼洒消毒,隔天1次,连用2次。

4预防措施

(1)科学放养,是提高产量和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养殖过密时,由于大量投饵,每天都有很多残渣剩饵和排泄物在池底积累,致使鱼类易感染各种疾病而造成大量死亡。因此,草鱼养殖密度要合理,一般放养22.5万尾/hm2左右。

(2)加强饲养管理,及早发现病情。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将鱼病的防治工作贯穿到整个养殖周期中,以免造成大的经济损失。

(3)对鱼塘鱼苗进行消毒与免疫。鱼苗下塘前,鱼塘及鱼苗要消毒。放苗前1周,鱼塘用生石灰600kg/hm2全池泼洒消毒。放苗时,用10~20mg/kg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鱼苗20min。经消毒的鱼种还要使用草鱼“三联”疫苗及草鱼出血

病疫苗浸浴,也可防病害发生。

(4)养殖前期投喂些浮萍、水草。这是根据草鱼的生物学特性,补充维生素和其他物质,以增强其抗病能力。另外,可在饲料中掺一些细米糠、麸皮等,增加维生素和粗纤维含量,以提高草鱼的抵抗力。

(5)鱼塘定期消毒或杀虫。平时每隔15d消毒1次,发病季节7d进行1次消毒或杀虫。使用高效无毒的药物,如强氯精、鱼菌清11号、灭虫精等。

池塘范文篇6

在现代社会中,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水质问题不可避免地对水产品健康生长造成危害,间接影响食用者身体健康,人们对水产品健康状况愈加重视。其次,大力解决池塘水产养殖中水质问题是当前环境下发展健康、生态、可持续水产养殖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池塘水产养殖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

2池塘水产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危害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恶化,植被锐减、大气污染、工业排放等因素都对自然水体构成严重危害,致使水质状态每况愈下,对池塘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综合来讲,池塘水产养殖常见水质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

2.1池塘水体中PH值异常。

PH值即酸碱度,是衡量水体酸碱度的重要指标,PH值异常对池塘水产品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造成水产品死亡。当PH值过低时,水体呈现酸性,致使在水中生长的水产品血液PH值降低,水产品动物血液载氧能力下降,容易造成动物生理性缺氧,晕厥而浮出水面。当水体PH过高,水体呈碱性,此时水体腐蚀性强,容易对动物器官组织造成损伤,甚至引起动物大量死亡。此外,水体PH值异常还容易使水体中的微生物受到抑制,有机物常留水体,不易分解,水体毒性强,动物不易生存,更谈不上生长发育。

2.2水体中氨氮含量高导致水质变差。

水体中氨氮含量高,会致使池塘动物中毒,引发动物肌肉痉挛,甚至出现不正常的游泳姿势,最终导致动物死亡。池塘水体中氨氮含量高主要源于池塘多为封闭性水体,水体不循环流动,加之水体中微生物分解,动物粪便排放,废料不当使用等因素。

2.3池塘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水质受到严重影响。

亚硝酸盐是一种有毒物质,对动物的肝脏造成严重损害,引发动物死亡。它在养殖水产的池塘水体中出现主要是氨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中形成并残留下来的。水体中动物排放的粪便,微生腐物的分解产生大量氨氮,氨氮在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亚硝酸盐这种有毒物质。

2.4水体中产生亚硝酸亚的原因主要有:饲料投喂不当。

对池塘中水产品投喂饲料要掌握好用量,如果饲料投喂过量,会致使水体中动物粪便增多,氨氮量随之大幅增加,致使水体中亚硝酸盐陡增;不当的水体消毒致使分解亚硝酸盐的细菌减少,亚硝酸盐长期残留于水体中,造成水质污染。池塘水体中含氧量低。池塘水体中缺氧,容易导致动物生长异常,极度缺氧时会导致动物死亡。水体中硫化氢含量剧增,水质恶化。受环境污染的影响,工业产生的硫化物容易在水体中产生硫化氢物质,损害动物神经系统,甚至急性中毒造成动物大面积死亡。

3解决池塘水产养殖常见水质问题的具体措施

3.1树立生态观念,重视环境保护,防治池塘水体因人为因素导致水质下降。

在当前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一定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重视生态理念,采取各种措施防治池塘等自然水体受到人为因素的破坏,确保水质安全,发展高效、健康、可持续的生态水产养殖业,提升池塘水产养殖的综合效益。

3.2采取措施,确保池塘水体PH值处于正常范围,维护水质安全。

水产养殖者应利用PH试纸定期对池塘水体的PH值进行测量,当水体PH过低,酸性强时,应该及时清塘,利用生石灰中和水体酸性,使水体PH上升,回归正常范围;当测量出水体PH过高,水体呈碱性时,应该使用漂白粉进行中和,降低PH值,使水体PH处于正常范围;同时,针对PH值过高的水体,要定期对池塘加注新水,稀释水体碱性,确保池塘水质安全。

3.3降低水体氨氮含量,增加水体含氧量,防止亚硝酸盐大量产生。

首先,池塘中要配备增氧机和抽水机等设备,利用增氧机能够有效使池塘中上下水体循环,将上层含氧水补充到下层,将下层富含氨氮的水循环到上层,分散氨氮,补充氧气,减轻水体毒性,保证适应动物发育生长的水质标准。其次,池塘水体中应视水质情况不定期投放氧化剂,使用次氯酸钠,确保池塘中水体含氧量达到0.3mg/L-0.5mg/L标准;再次,在水体中投放活性炭,吸附水体中氨分子,或者使用生物制剂,如EM菌,减少水体氮氨量,确保水体拥有充足的氧供水产动物生长。

3.4减少池塘水体中亚硝酸盐沉积,保证健康水质。

亚硝酸盐是有毒物质,池塘中应常备增氧机,通过增加水体中的氧气换量,适时为池塘更换新水,使亚硝酸盐硝化反应更加彻底,减少亚硝酸盐沉积,提升池塘水质状况;其次,对水产动物的饲养应制定合理的计划,防止投喂过度造成饲料残渣与动物粪便的过度沉积,从源头上减少亚硝酸盐的形成,维持水质健康。

3.5增加池塘水体的含氧量,改善水质状况。

水体中氧气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来自天气、气温影响,又与水产动物的饲养数量和密度有着重要关系,因此,改善水体含氧状况应该做好以下工作:池塘常备增氧机,同时应确保增氧机合理使用。夏天气温较高,池塘中上层水体温度高,含氧量足,下层水体温度低,含氧量偏低,在这时开动增氧机能够使上下水体有效循环,确保整个池塘水质适合水产动物生长。根据池塘面积,水体含氧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殖计划,避免追求水产品的高养殖量导致长期缺氧的情况产生。

3.6减少水体中硫化氢物质,确保水质安全。

池塘范文篇7

乌鳢的成品鱼对皮的外观、皮质和大小都有严格的要求,单尾体重应达2.5kg以上,鳞片紧凑无瑕疵;没有反向磷,皮肤不损伤,肤色通体亮黑,斑纹清晰。因此,要对放养的鱼种进行严格选择,要求2龄优质鱼种单尾重在500~750g之间,鳞片紧凑无脱磷,皮肤不损伤,活泼健康。放养密度为乌鳢鱼种6000~7500尾/hm2,另搭配花鲢450尾/hm2、白鲢750~1200尾/hm2,花、白鲢的规格要与乌鳢鱼种相当,以防被乌鳢吞食。

2科学配制专用膨化饲料

乌鳢是肉食性水生动物,以野杂鱼为食;但经过驯化的乌鳢可以吃食配合饲料,尤其是膨化饲料更适用喂养乌鳢。由于对皮用乌鳢皮质要求较高,因此在配合饲料中必须适当地添加一些有益皮肤生长的营养素。可以添加半胱氨酸、亮氨酸等,配成皮用乌鳢专用膨化饲料,具体配方是每吨膨化饲料添加半胱氨酸250g、亮氨酸500g、缬氨酸750g。

3饲养和管理

3.1饵料的投喂

3.1.1定时。每天上午8时、中午11时、下午2时左右分3次投喂,第1次占全天用料量的30%,第2次占50%,第3次占20%。

3.1.2定量。根据不同的温度和天气确定投饵量。一般晴天温度15℃以下,日投饵量是鱼体重的1%;15~20℃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20~35℃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25~30℃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4%;阴天或雨天应减少投饵且提早投饵,一般为每天2次,上午8时1次,12时1次,投饵量为晴天的1/2。投饵时要分散,可减少乌鳢相互撕咬,避免损伤皮以保证鱼皮质量。

3.2水质的管理

3.2.1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要选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排灌方便的地方建设养殖池,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注入新水,调节水质,增加溶解氧。

3.2.2定期调水,增加溶氧。一般每周注水1次,换水1/3为宜。阴天、雨天、台风时更要加注新水。当温度达到30℃、水体出现大量微囊藻等绿色水华时,除注新水外,还要用水环境改良剂进行水质调节。

3.2.3配置增氧机,预防水体缺氧。由于乌鳢规格大,群体产量高,耗氧量大,为防止鱼塘缺氧,必须配备增氧机,一般1hm2配备4.5KW动力。开机时间应视天气情况而定。一般晴天在午后13~15时开机2h,以利于排除水体内的有害气体,促进乌鳢排泄物的分解。阴天、雨天在早晨3~6时开机3h,以增加水体溶解氧,预防乌鳢浮头。

3.3适当调整饲料配方,促进鱼体稳健生长

在鱼体生长过程中,要适当调整饲料配方,促进鱼体稳健生长。在养殖过程中,如发现鱼体“虚胖”现象,即身体粗短,头小,胸、腹粗胖,要调整饲料配方,减少粗蛋白、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动物蛋白和纤维素的比例,粗蛋白比例调到35%左右。同时在水体施用VC和免疫促长剂,以利于提高鱼的抗病能力,促进乌鳢健康生长。

4病虫害防治

4.1水霉病

当气温低于15℃时,易发生水霉病,防治的措施:①选择无皮肤损伤的健康鱼种,当天捕捞,当天放养,不能存于网箱;②放养前用硫醚沙星2mg/L药浴3min;③在养殖池中发生水霉病,如果发病率高则不能作为皮用乌鳢养殖。防治应采用“先去霉后消炎”的原则进行,第1天用硫醚沙星全池泼洒,用量为1g/m3;第2天用强氯精或聚维酮、碘消炎,用量分别为0.3g/m3或0.1g/m3全池泼洒。

4.2孢子虫病

孢子虫病很明显的一个症状是鱼体腹部膨大,行动缓慢,常靠边游动。解剖观察,肝脏、脾脏有很多白色斑点,这是孢子体寄生的症状。防治措施:①严格检疫,如发现有孢子虫的鱼种,不能作为鱼种引入;②采用“内治外消”的方法,用孢杀拌料,每250g药物拌料50kg连喂1周,至鱼腹膨大消失为止。水体用抗暴威450mL/hm2对水泼洒,防止健康鱼体感染。

5捕捞

乌鳢作皮用有专门公司收购加工,对鱼体外观要求很严。因此,应干池捕捞,轻拿轻放,捞网要用晴纶丝制作,以避免鱼体损伤为原则。

池塘范文篇8

乌鳢的成品鱼对皮的外观、皮质和大小都有严格的要求,单尾体重应达2.5kg以上,鳞片紧凑无瑕疵;没有反向磷,皮肤不损伤,肤色通体亮黑,斑纹清晰。因此,要对放养的鱼种进行严格选择,要求2龄优质鱼种单尾重在500~750g之间,鳞片紧凑无脱磷,皮肤不损伤,活泼健康。放养密度为乌鳢鱼种6000~7500尾/hm2,另搭配花鲢450尾/hm2、白鲢750~1200尾/hm2,花、白鲢的规格要与乌鳢鱼种相当,以防被乌鳢吞食。

2科学配制专用膨化饲料

乌鳢是肉食性水生动物,以野杂鱼为食;但经过驯化的乌鳢可以吃食配合饲料,尤其是膨化饲料更适用喂养乌鳢。由于对皮用乌鳢皮质要求较高,因此在配合饲料中必须适当地添加一些有益皮肤生长的营养素。可以添加半胱氨酸、亮氨酸等,配成皮用乌鳢专用膨化饲料,具体配方是每吨膨化饲料添加半胱氨酸250g、亮氨酸500g、缬氨酸750g。

3饲养和管理

3.1饵料的投喂

3.1.1定时。每天上午8时、中午11时、下午2时左右分3次投喂,第1次占全天用料量的30%,第2次占50%,第3次占20%。

3.1.2定量。根据不同的温度和天气确定投饵量。一般晴天温度15℃以下,日投饵量是鱼体重的1%;15~20℃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20~35℃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25~30℃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4%;阴天或雨天应减少投饵且提早投饵,一般为每天2次,上午8时1次,12时1次,投饵量为晴天的1/2。投饵时要分散,可减少乌鳢相互撕咬,避免损伤皮以保证鱼皮质量。

3.2水质的管理

3.2.1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要选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排灌方便的地方建设养殖池,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注入新水,调节水质,增加溶解氧。

3.2.2定期调水,增加溶氧。一般每周注水1次,换水1/3为宜。阴天、雨天、台风时更要加注新水。当温度达到30℃、水体出现大量微囊藻等绿色水华时,除注新水外,还要用水环境改良剂进行水质调节。

3.2.3配置增氧机,预防水体缺氧。由于乌鳢规格大,群体产量高,耗氧量大,为防止鱼塘缺氧,必须配备增氧机,一般1hm2配备4.5KW动力。开机时间应视天气情况而定。一般晴天在午后13~15时开机2h,以利于排除水体内的有害气体,促进乌鳢排泄物的分解。阴天、雨天在早晨3~6时开机3h,以增加水体溶解氧,预防乌鳢浮头。

3.3适当调整饲料配方,促进鱼体稳健生长

在鱼体生长过程中,要适当调整饲料配方,促进鱼体稳健生长。在养殖过程中,如发现鱼体“虚胖”现象,即身体粗短,头小,胸、腹粗胖,要调整饲料配方,减少粗蛋白、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动物蛋白和纤维素的比例,粗蛋白比例调到35%左右。同时在水体施用VC和免疫促长剂,以利于提高鱼的抗病能力,促进乌鳢健康生长。

4病虫害防治

4.1水霉病

当气温低于15℃时,易发生水霉病,防治的措施:①选择无皮肤损伤的健康鱼种,当天捕捞,当天放养,不能存于网箱;②放养前用硫醚沙星2mg/L药浴3min;③在养殖池中发生水霉病,如果发病率高则不能作为皮用乌鳢养殖。防治应采用“先去霉后消炎”的原则进行,第1天用硫醚沙星全池泼洒,用量为1g/m3;第2天用强氯精或聚维酮、碘消炎,用量分别为0.3g/m3或0.1g/m3全池泼洒。

4.2孢子虫病

孢子虫病很明显的一个症状是鱼体腹部膨大,行动缓慢,常靠边游动。解剖观察,肝脏、脾脏有很多白色斑点,这是孢子体寄生的症状。防治措施:①严格检疫,如发现有孢子虫的鱼种,不能作为鱼种引入;②采用“内治外消”的方法,用孢杀拌料,每250g药物拌料50kg连喂1周,至鱼腹膨大消失为止。水体用抗暴威450mL/hm2对水泼洒,防止健康鱼体感染。

5捕捞

乌鳢作皮用有专门公司收购加工,对鱼体外观要求很严。因此,应干池捕捞,轻拿轻放,捞网要用晴纶丝制作,以避免鱼体损伤为原则。

池塘范文篇9

关键词:黄颡鱼;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模式

1养殖实施

1.1放养模式的选择。为了达到最优养殖效益,一般会选择混养,即以黄颡鱼为主,同时混合养殖其他鱼类,如鲢鱼等[2]。在放养的过程中,可以基于养殖鱼类品种的不同进行分批次放养,鱼苗要体质健壮、规格整齐,一次性放足数量。在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模式下,黄颡鱼养殖的放养的密度保持为3000尾/0.067hm2,所以在实验池0.8hm2的池塘中一共投入了3.6×104尾黄颡鱼鱼苗,其规格为8cm。具体放养时间为6月下旬。1.2池塘选择。利用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模式进行黄颡鱼养殖,池塘是非常重要的,选择的池塘需要保水性好、池底淤泥少。池塘的平均水深要达到1.5m,面积为0.66~1hm2,而且池塘的灌排水效果要好,且保证池塘水源不存在污染现象[3]。水源干净程度会影响到黄颡鱼的品质,所以为了达到预期的养殖效益,黄颡鱼的养殖池塘水质必须要实时检测,确定其达标。1.3消毒。池塘本身存在一定的封闭性,一旦池塘内发生了病害,鱼类均会受到影响,所以在实践中需要强调病害的控制。消毒是控制病害发生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池塘确定后需要对其进行消毒。一般消毒的时间在放养前10~15d,主要是将生石灰和漂白粉化浆后泼洒整个池塘,可以灭杀池塘中的野杂鱼以及病原生物。1.4种草投螺在养殖实践中,为了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一般利用种草投螺方式净化水质。要对池塘内部的旧草进行清除,泥浆覆盖原有池塘的底部,进行新草的栽种。在栽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栽种的间距。所种的水藻成活之后,投放健康的螺蛳,水藻和螺蛳的活动会使水质保持稳定的状态。1.5养殖管理。第一是饲养投喂。在黄颡鱼的养殖实践中,饲养投喂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了保证饲养投喂的科学性,首先需要了解黄颡鱼的生长特点和习性,并基于其活动特点进行饲料的供给。第二是病害的防治。在黄颡鱼养殖的过程中,病害的出现会威胁黄颡鱼的生长安全,养殖效益也会因此出现严重下降。黄颡鱼病害防治主要集中在2个时间段,一是梅雨季节前后,二是白露时节前后。在病害防治的过程中,可以将消毒剂融入水中进行泼洒,也可以利用石灰水或0.45mg/L的二氧化氯进行防治,起到病菌灭杀的效果。也可以将对病害防治有突出效果的中草药与鱼料均匀搅拌,然后进行投喂,具有很好的病害预防效果。1.6产品上市。黄颡鱼每年上市2次,第1次主要集中在春节前夕,第2次则集中在5月下旬。池塘内的鲢鱼则主要集中在6月初干塘时上市。总之,准确掌握黄颡鱼的上市时机,有助于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1.7养殖效益分析。基于黄颡鱼养殖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每0.067hm2投入的具体情况如下:苗种一共花费1360元、饲料花费3352元、池塘租金花费850元、肥药共花费350元、水电花费300元、其他共支出200元,共计6412元。黄颡鱼共收获4620kg,每0.067hm2产量为385kg,成活率为76%。实施黄颡鱼和鲢鱼套养的方式,基于市场价格计算黄颡鱼和鲢鱼总合共计9761元。除去投入的成本,每0.067hm2效益为3349元。对比传统的养殖模式,其效益有了明显的提升。

2注意事项

首先,饲料的选择与投喂。就黄颡鱼的具体养殖来看,黄颡鱼生长情况与饲料的营养成本有显著的关系,所以为了保证黄颡鱼的生长状态,在实践中需要做好如下工作:一要明确黄颡鱼养殖需要的营养成分;二要在明确了营养成分的基础上进行投喂饲料的选择。在饲料选择时需要注意两项内容:第一是饲料本身的营养性,即饲料是否含有黄颡鱼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第二是饲料本身的洁净度。如果饲料含有营养,但是存在着污染的情况,那么黄颡鱼在食用后很容易发病或者死亡。其次是病害的防治。需要强调2个方面内容:一是资料统计与分析。所谓的资料统计与分析是指对往年的养殖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黄颡鱼养殖中主要的病害以及发病情况,对于病害防治意义显著;二是技术总结。通过技术总结了解病害防治实践中可以利用的优秀技术,对于病害问题的有效解决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3结语

综上所述,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模式在黄颡鱼养殖实践中有突出的现实价值,所以积极地分析此模式的具体利用,明确该模式应用中的重点及注意事项,对养殖效益实现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文章分析研究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并对重点内容做分析,目的是要为当前的黄颡鱼养殖实践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章爱华.河蟹黄颡鱼池塘生态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20,533(5):46-48.

[2]张学思,徐爱民,常泰.池塘工业化生态系统养殖黄颡鱼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20,529(1):45-46.

池塘范文篇10

一、养殖池塘底质活化改良技术

1.采用机械方法

具体做法是:每年秋冬季节养殖结束后,排干池水后让池底自然日晒干燥、冻化。采取机械清淤、翻耕池底等措施,池底深耕15cm左右、曝晒20天左右,池底经机耕曝晒后直观的表现是由原来的深黑色转变为土黄色,恶臭味消失,底质环境得到彻底改善。底质被强化干燥后增加通气,加速有机物分解,使底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深松后的池底土壤提高了透水性、透气性,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性状,提高了水、气、肥的储存量,增加了池塘的综合生产能力。池塘底部土壤是池塘生态系统的物质仓库,其土壤表层的化学反应和生物化学过程,对水质环境和养殖产量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池塘底质修复彻底解决了因养殖造成的“连作障碍”。是减少养殖病害、提高养殖产量,确保养殖成功的重要技术手段。

2.使用药物

应用生石灰2250kg/hm2~3000kg/hm2或含氯消毒剂(漂白粉)112.5kg/hm2,分别对池底消毒。

3.应用生物制剂——底质改良剂

养殖进入7月中下旬至9月份,每15天~20天向池底施底质改良剂(又称生物底改)15kg/hm2~22.5kg/hm2,通过底质改良剂的作用,在池底产生大量氧气,对池塘底部形成有氧分解,使池底有害物质转化为浮游植物可利用的营养元素。有效保护和改善底质、水质环境,降解池底沉积物等有害成份对养殖的危害。

二、促进养殖池塘水体有机物降解技术

1.物理方法

(1)沉淀池沉降:为节约用水,养殖水多重复利用,对于上一年的陈旧或地面自然水应在上一年养殖结束后,集中在较大的池塘中进行沉淀,经整个冬季的沉淀降解得到自然净化,能有效改善水质状况;集中连片的海水养殖区应配备专门的沉淀池。(2)机械增氧: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的提高,有害物质分解,能提高养殖产量,池塘增氧使池水流动和上下小层交换,池塘水体氧含量应保持在5.0mg/L以上。有氧环境能够促进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生物转化,从而改善养殖环境。池塘机械增氧方法有增氧机和充气等方法。增氧机:一般每0.2hm2~0.35hm2池塘配备1.5kW增氧机一台,每0.4hm2~0.7hm2池塘配备3.0kW增氧机一台。增氧机使用正常情况下一般掌握在黎明前4∶00~8∶00,下午14∶00~16∶00开机。阴雨天在夜间的23∶00至黎明开机。充气法:是采用鼓风机将空气经过管道和散气装置压入水体中,充气法增氧效果较好,过去一般多用于工厂化养殖生产,目前已逐步在养殖池塘推广应用,散气装置的孔径越小散出的气泡越小,气泡在水体中停留时间越长,增氧效果越好;目前采用微孔增氧管孔径在20μm~30μm,产生的气泡在0.5mm~3mm。一口3.67hm2面积虾池安装一台7.5kW微孔曝气增氧泵,经7、8、9三个月时间的开机共运行60天,平均每天6小时,每天耗电45kWh,每0.34hm2面积安装一台3kW增氧机,每小时耗电3kWh,按每天开机6小时全天耗电18kWh,每公顷每天用电54kWh,是曝气增氧的4倍多。微孔增氧示意.

2.化学方法

使用化学增氧剂:在无增氧机条件的池塘,备用应急化学增氧剂(如:大粒氧、鱼虾水质增氧剂)。当出现连续阴雨、气压低池塘缺氧现象时,向池内使用可有效增加水体溶氧,缓解养殖生物的浮头现象。但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彻底改变池塘状况,持续的有效时间短。

3.生物方法

向池塘水域中投施有益微生物,能消除和转化养殖过程产生的代谢产物(残饵、粪便、尸体)沉积所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消减自身污染;并能抑制有害病原细菌的繁殖生长;形成有益的生物有机颗粒(生物菌团)作为养殖对虾补充饵料;肥水,促进有益繁殖扩增形成优势生物种群,即繁殖基础生物饵料又对水质实施调节。通过在不同的养殖阶段,通过向池塘水体内投放“芽孢杆菌、EM菌、光合细菌、乳酸菌、以及底质改良剂”等微生态制剂,改善池塘底质、水质生态环境。当前的微生物制剂多为定型产品,具体使用方法和用量按产品说明即可。

三、池塘增、移殖(植)饵料生物和饲料投喂技术

1.池塘增、移殖(植)饵料生物

向养殖水域中移植生物并保持适当的种群规模,使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形成共生共栖、相互依存的食物链关系与物质循环关系,即能作为鱼、虾、蟹养殖的天然生物饵料,又能对水质环境具有较大的调控作用,起到完善食物链关系和调节物质循环的双重作用。海水池塘中移植的品种有海洋兰蛤、丰年虫等(淡水池塘引入部分肥水)。(1)向池塘内人工投放丰年虫干卵,繁殖丰年虫幼体。投放量7.5kg/hm2,为放养的虾、蟹苗种提供良好的动物性物质营养。(2)移植海洋兰蛤幼体,5月~6月份,当海洋中兰蛤幼体大量繁殖时,向虾蟹混养池塘移殖活兰蛤1500kg/hm2~3000kg/hm2,即通过兰蛤滤食净化水质,又可作为虾蟹的基础饵料。(3)在养殖池塘中,早春季节放苗前,采取施肥和接种浮游植物较多的肥水,促进繁殖基础饵料生物。水蚤.

2.饲料合理投喂技术

(1)首先以繁殖基础生物饵料为主,能够使对虾在体长3cm前不需人工投饵,延缓过早投饵对池塘环境造成的污染。(2)饲料投喂坚持“欠食”性投喂技巧,使对虾达8分饱程度,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残饵过剩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3)根据对虾体长确定投饵量:准确测量、估计对虾存池数量,观察对虾的胃饱满程度,准确掌握投饵量。根据生产实践设计了不同对虾体长的饵料投喂量计算表。见下表:四、品种搭配及生态防病技术在同一个池塘水域内,开展多个品种的养殖,鱼、虾、蟹、贝混养,多品种混养即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饵料生物,形成相互依存、共生共栖关系、物质循环关系,对充分利用生物饵料,预防控制病害发生、调控生态环境发挥较大作用。1.虾蟹混养对虾与梭子蟹混养是高产、高效的较好养殖模式,对于预防养殖风险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每0.067hm2放养日本对虾10000尾~20000尾,梭子蟹2000只~3000只。2.虾参混养自2011年开始试验,目前还不能确定在当地的成功技术和产量效益。海参养殖需2年~3年达商品规格,每0.067hm2池塘内可套养10000尾~2000尾对虾养殖,提高池塘生产能力。

3.鱼虾混养

淡水池塘一般每0.067hm2放南美白对虾20000尾搭配鲢鱼200尾;海水池塘一般每0.067hm2放南美白对虾15000尾搭配梭鱼200尾。

4.投放敌害生物鱼类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