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5:09:22

尝试范文篇1

为什么要组建抄表公司?据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介绍,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形势和发展的需要。随着城区居民实施一户一表,表计数量大幅度增加,客户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欠费又严重,催收电费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如按定额配置人员,与实际需要差距很大。

二是强化管理的需要。按原班组管理模式,难以强化管理,提高人员素质,解决跑冒滴漏的问题。基于上述两点,长沙电业局决定把非核心业务的抄表工作剥离出来,由主业承担简单、重复的劳动向社会转移,以降低成本,提高工作质量,精减人员,并能使企业集中精力抓好电费回收工作。抄表公司运作两个月来,其效果十分明显。

———提高了抄表的到位率和准确率及送单到位率。3、4两个月,抄表到位率达5""6,准确率和送单率由7"6提高到736以上。随着对客户表位的熟悉,准确率和送单率还会不断提高。

———堵塞了跑冒滴漏。抄表员在抄表时,发现了一些问题,有的有卡无表、有的有表无卡、有的表计有故障、有的窃电和违章用电。如某单位一栋宿舍住户全部窃电,既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了损失,又隐藏着许多的安全隐患。抄表员将这些问题及时上报,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迅速采取措施,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过去,一个抄表员每月可抄表5&83块,每抄一块表成本594元,改由抄表公司抄表后,一个抄表员每月可抄:"""块,每抄一块表的成本"9:元,两相比较,每块表的成本核算降低了59!元。

———服务质量好。抄表员经过培训,树立了“客户所需,即我所求”的服务理念,举止热情,言语诚恳。对客户提出的问题,能当场解答的当场解答,不能当场解答的弄清楚后,下次抄表时再进行解答。客户来抄表公司反映情况,不论是否在抄表公司的工作范围内,一律热情接待,主动为其排忧解难,让客户在舒心和谐的消费环境中享受高品质的服务,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

———电费回收周期缩短。以前城区用户是两个月抄一次电表,由抄表公司接手后,实行按月抄表,月月收费,加快了电费回笼。抄表公司之所以在短期内能取得明显的成效,突出的是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的创新,强化了管理。

第一,用人机制的创新。一是拓宽用人渠道。抄表员由抄表公司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长沙电业局所属单位职工要求进抄表公司,需原单位签出意见方可报名参加应聘,其基本工资由原单位发放,劳务工资由抄表公司发放。电力系统的职工和社会上劳动人员可持本人有效证件到抄表公司应聘。二是择优录用。所有报名者,一律经过严格的面试、笔试、军训,层层筛选,优胜劣汰。目前抄表公司有33人,其中属长沙局全民合同制职工4人,其余均为招聘人员。在招聘人员中,大学本科5名,大专!"名,其余全是高中生和技校生,年龄都在5&岁至4"岁之间。三是加强政治和业务培训。在培训内容上,突出针对性,除进行公司宗旨和职业道德教育外,还学习对客户表计接线用电状况的检测和判别、用电业务、电力法规等;在培训方式上,注重灵活性和多样性,坚持集中培训和岗位培训相结合。四是管理人员实行一人多岗。公司仅有4名管理人员,且一人多岗,如业务部主任兼安监员和微机房的管理员,会计兼办公室主任。

尝试范文篇2

1.培养兴趣,鼓励写作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对作文好之、乐之在教学中,我坚持鼓励的原则。鼓励学生大胆地写,不苛求每个词用得正确,不要求内容多么的完整,引导他们写自己的生活,写最喜欢玩的游戏,写最熟悉的同学,写自己的感受……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出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想用什么词就用什么词,只要有话说,不怕冗长和平铺直叙,不讲究开头和结尾,不求重点突出,只要求能连贯地把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这样学生消除了畏难情绪,每个同学习作时都有话说。例如“:这样玩真有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游戏,引导学生说你喜欢什么游戏,怎么玩,玩时应注意什么,玩时大家都有什么表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觉得作文并不难,而且很有趣味。学生开始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2.培养观察能力,养成写作习惯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学生写作的源泉,为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引导学生定向观察,预先订好观察目标和观察方法,然后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有顺序地观察,再让学生按要求口述观察到的内容,老师适时点拨,详略突出,最后整理成文,如:写《校园一角》或《我们的校园》,引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或按方位顺序观察,口述时可以概括地说从远处看到的、闻到的,具体观察近处的都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如:形状、颜色、味道。有哪些小动物与景物有关,这些景物给学生带来哪些快乐和美的享受。这样说和写起来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了。由于学生观察能力及知识的局限性,学生观察事物常会丢三落四,不细致、不全面,抓不住重点,写起来必然不具体、不生动。因此,在学生口述和写作时,要更加耐心细致、科学地指导,鼓励他们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词语或句子,做到学以致用,使他们逐渐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

3.随机观察

这种观察不是没有预定的范围和目的,而是偶然引起注意的观察。要求学生把学到的观察方法运用到实践中,自己去捕捉观察对象,将观察到的事物记载下来,把想到的写下来也就是见风写风,见雨写雨,见事写事,一事一议。例如:春天见到柳絮,你有什么感受,把观察到的景象描述下来,见到落叶飘落,在地上滚动的景象描述下来,冬天的第一场雪,一直下到天亮看到外面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到的景象。早晨出门第一眼看到外面是什么样的,上学走在路上有什么感觉,看到远处是什么样的,人车辆怎样,到校园里又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太阳出来了,你见到的雪中景色又是怎样的?通过引导,打开学生的思路,这些显而易见的景色,谁都能说上几句,大家七嘴八舌地越说越具体。这样,学生不仅把观察当作一种乐趣,还积累了写作素材,同时,有了写作的欲望,还有的学生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读写结合,学会写作方法

写什么内容的问题解决了,再教给学生布局谋篇的方法,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指导学生经常练笔,否则,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堆砌在一起,是不会写出好文章的。因此,我认真研究了每篇课文,充分发挥范文的作用,引导学生从遣词造句开始模仿,再从审题、立意到谋篇布局,指导学生怎样写才能把观察到的内容表达得更好。在引导学生分析明确课文的写作方法之后,让学生仿写,并多背名篇佳段、好词佳句,使其把好的方法铭记在心,运用时得心应手,仿写、续写、改写尤为重要,这样练笔,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

尝试范文篇3

造成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孩子不敢说,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和家长却不知从何下手。自古以来,与人交往、与外界交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说”,如何让幼儿大胆地说、快乐地说,体验与人交流的乐趣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去尝试:

一、爱孩子,尊重孩子

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教育人,就必须从一切方面了解人。”不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就难以做到真正的爱,难以实施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的教育。爱是双向的,要让孩子对你产生信任、依赖,就必须真正爱他,与孩子建立了亲密的感情后就能比较好地开启孩子的心灵之窗。做为老师可以做一些平时看起来“不可思议”、童心未泯的事,如拿上“枪”,戴上警帽,和一个小小警察一起上街“巡逻”,维持治安;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滑滑梯,一起玩滑板;蹲下来,和孩子一起聊聊家常……拉近了和孩子的距离,消除了隔阂,就可以营造宽松的氛围,这是让幼儿大胆表现的前提。

二、营造良好氛围,关注幼儿需要

以往在教学活动中基本上是老师精彩的“单口相声”,不允许小朋友打断自己口若悬河的谈兴,至于小朋友接受了没有,就看他们自己了。殊不知这会失去了解小朋友内心想法的机会,压制他们发言的积极性,“师幼互动”完全流于形式,时间长了,小朋友自然没什么话说、不爱说了。真正关注幼儿的老师应时时刻刻了解幼儿的需要,创设宽松的氛围,和小朋友一起坐下来,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快乐地说。

对于这一点老师可以对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幼儿提出分层指导:能力强的对他们提出高一层的要求,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学习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说一说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制定一个“踮起脚尖能达到”的目标,给予其适当的压力,促进其成长;能力弱的幼儿允许他们模仿,对他们的表达给予适当夸大的鼓励,肯定他们的进步,增强幼儿自信心。班上有一名叫小奇的男孩,从来不肯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怕他模糊的嗓音被小朋友取笑。针对这一现象,老师用微笑鼓励他,把他的发言记下来,在集体面前告诉大家,表扬他说得真好,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树立其在伙伴中的形象,增强其自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小奇终于能在伙伴面前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了。

三、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幼儿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老师要选择小朋友感兴趣、喜欢的内容,采取游戏等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他们快乐地游戏、快乐地说。在大班科学活动《空气的秘密》中,老师刚把垫板垫在装满水的杯子下转过来,准备做《空气的压力》实验时,有一个小朋友马上叫起来,说:“老师我知道,垫板不会掉下来,因为下面有空气托住了。”全班哄然大笑,我惊讶地说:“你都知道啦?真能干!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看和你说的一样吗?”说着我偷偷地令实验发生了一点小变故,把垫板虚掩住杯口,留一条小缝,结果当然是垫板掉下来,水流了一地。小朋友一看,与预想的不一样,纷纷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因为杯子太小了,有的说因为水装太多了,有的却认为水装太少了……在幼儿的建议下,老师又试了几次,可是却连连“失手”,小朋友一看急了,到底为什么呢?老师及时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请小朋友一起动手试一试。有一位小朋友马上就成功了,大多数却还是失败,大家一起找原因,请教成功的小朋友,更换操作材料,终于越来越多的人成功了!在不断的尝试、不断的讨论中,每一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每一个孩子都会有新奇的发现,这样不但通过动手学到了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让幼儿大胆地说,快乐地说,可以渗透在各个领域中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最主要的是通过语言活动进行。幼儿园语言教材充满意趣、图文并茂,向幼儿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我们除了依据语言目标、幼儿兴趣、发展需求选择充实教材外,还要在引导幼儿理解感受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其内涵,引发迁移作用,从而拓展幼儿语言的表达空间。

尝试范文篇4

首先要以学生的情感兴趣为主。孩子们思维活跃,敢想敢做,富于创造精神和表现欲望。所以在初学写作的时候,我们不要给他们规定太多的内容、框架,最好放开手,鼓励孩子自己去写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不论写多写少,只要能表述出他想说的意思就给予肯定,以此培养写作的兴趣,树立写作的信心。

其次,我们要注意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写作的方法,如观察顺序、构段形式、描述方法等,并适时进行小练笔,这样对于提高写作的技巧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我们的作文指导除了教材中有计划的系列习作外,也可以根据孩子所处的环境,经历的事情随机展开,引导学生进行即兴作文的训练,因为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在突发事件中,学生会有感而发,这样表达得更真实。例如一次正在上课时,外面忽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快就聚集到了窗外,于是我索性改变一下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雷、电、风、雨,孩子们的兴趣极其高涨。在交流所见、所闻、所感时,谈得十分生动,很自然得就用上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这时再让他们写这第一场雨,结果孩子们写得很不错。

尝试范文篇5

一、坚持课前三分钟的FreeTalk。

FreeTalk(自由谈)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口语训练方式,在这项训练中,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可以提前准备。课前由一名学生讲三分钟英语,学生们自拟话题,谈及了校园生活,英语学习,个人轶事,班级活动,地区气候和小故事等。

此项活动不仅使学生们敢于开口讲英语,而且使学生们增长了见识,扩大了词汇量。在这项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督促的作用,使学生FreTalk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

中国学生学英语时听的一个主要来源是课堂教学。因此,教师本身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开始阶段,授课时放慢讲英语的速度,而且重复所述内,用简易的同义词或短语解释词义,用不同的句型转换同一意思的句子,用简单的句子解释段落意思,然后逐步加深,循序渐进,尽量避免用汉语讲述。这样可以烘托英语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听的能力。例如在《TheEmperor'sNewClothes》一课“Onceuponatimetherewasanem-peror”一句的教学中,笔者用英语说:pleaseunder-line“onceuponatime”.Itisasetphraseusedinstory.I'msurethatyouallearneditwhenyouwerejuniormiddleschoolstudents.Canyouuseanyotherphrasesinstead?等等。

三、利用电化教具,突出听说训练。

使用电教手段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色彩鲜艳的幻灯片和录相带,不但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使他们能够专注地学习,而且还为他们提供语言情景,使他们不必借助翻译,通过视听,就通达到理解语言内容的目的。笔者在教《TheRuleBreaker》一课时,根据课文改写录制了配乐录音,并制作了五张彩色幻灯片。形象生动有趣的彩色画面及优美的音乐配音,自然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意境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画面上的一系列动作使学生对课文已有了初步印象,学生不仅理解得快,上口也很快。在学生听懂录音的情况下,笔者就课文梗概提问。最后让学生上讲台,借助幻灯片简要地复述课文。这样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把语言和形象结合起来,使学生听其音,见其形,明其意。语言和形象两者同时作用于大脑,使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作用,从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整个身心系统的机能,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让学生参与表演教学。

交际是语言的最基本功能。听说过程是一个理解和口头表达的交际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表演,活化课文插图,进行情景教学,把学生带入仿真的生活环境之中,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学生们在“真”实情景中,把课文里的英语真正地和生活结合起来。例如,在结束《BorowingaDonkey》一课的教学时,笔者依据课文内容将课文改成短剧,创设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学生们戴上自制的面具,分别饰演借驻的人(Nareddin)、不受欢迎的妇人(anunwelcomewoman)和小毛驴(adonkey)及旁白人员,随着学生们神情动作的再现,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学生们在情景中深入角色,自觉主动实践,促使多种感官参加活动,有助于英语词汇和实物实景的直接联系。学生们尝到了成功的甜头,积极性自然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在交际过程中得到提高,交际习惯也在表演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五、强化听写方面的练习。

尝试范文篇6

[关键词]:作文教学现状尝试互改自改独立

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写作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不论是职场应聘、与人交际,还是实际工作,都体现写作能力的重要性,换句话说,一个人,他如果没有一定的写作能力,那么他在社会上简直是无所作为。但现今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人担忧,中学作文的教学更陷入尴尬中。

一、回顾现状,令人担忧

首先,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写作文。在每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规定:每学期每位学生至少写大作文六七篇,小作文自定。但学生一听说这堂课写作文时,他们就怨声载道,叫苦连天。或望着黑板不知如何下笔,或搜肠刮肚,东拼西凑;或胡思乱想,乱编一通;或借用他人之作,蒙天过海。在学生眼中,写作课竟成了他们最不愿意上的课。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想写、不愿写、不会写。

其次,语文教师呕心沥血却收效甚微。一个中学语文教师一般要教两个班,一次要批改大约100本作文,要求教师每次都做到“精批细改”,是不大实际。一次大作文交上来,教师最快也要两个星期才能批改完发下去,如有其他工作稍一耽搁,就只能三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批改完。如此长时间才批改完,学生对此早已没有了新鲜感,更无修改的兴趣了。作文本发下去时,学生大多只是看看分数和批语,不清楚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教师可谓是白费功夫。正如圣陶所说的:“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①。”一个学生,初中三年经老师修改的作文大约40篇,但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甚至连通知、申请书、计划、海报都不会写,更不用说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抒情叙事的散文、雄辩严谨的议论文。由此可见,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二、立足将来,大胆尝试

作文教学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发展。只有将教师从“学生写作文,教师改作文”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教师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究作文教法和指导学生写作及修改,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好作文,多半是改出来的。清代学者唐彪,做过一个贴切的比喻:“作文如攻玉然,今日攻去石一层,而玉微见,明日又攻去石一层,而玉更见,再攻不已(不停),石尽而玉全出。作文亦然(也是这样),改窜(修改)旧文,重作旧题……文必日进也。”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尝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②。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作文修改时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学生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③。”学生养成了自改的能力,这对他们来说是终身受用的。这种既有实效又能减轻教师负担的做法,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早在二十年前已经试行了,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一做法能实现教师与学生双赢的局面,我们为何要拒绝?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应该大胆打破传统的“包办”模式,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大胆创新,尝试采用多种批改方式,提高作文批改效益。

三、授之以渔,互改助之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教即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④。在教学中,我们除了教会学生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尝试地学着走、独立走。

1、中上学生一改二

语文成绩中上的学生,他们的作文水平有一定,而且对于有关作文的知识也有一定的掌握。教师组织他们相互交换批改作文和修改中下成绩学生的作文,既能避免教师精力不足的问题,又能发挥学生修改作文的主体地位。况且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旁窥心理,使批改者对阅读他人作文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在互批的过程中,大都对别人的文章感兴趣,因此评语也写得相当认真;被批改者也会前所未有地关心起作文来,对它进行琢磨和研究。

在互批前,教师要指导他们每次修改作文时要分别注意哪些问题。例如批改中上学生的作文时,要注意:(1)对优秀文章,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品味精美语言,领略写作技巧。(2)针对开头结尾模式问题,提醒他们发现同学作文中新颖的开头或结尾,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将其分为开门见山直奔题开头、设置悬念开头、引用名言警句开头、景物描写渲染开头、提纲挈领作结论、借物抒情结尾、启发联想法结尾、言犹未尽结尾等开头、结尾法。经过多次有意识地指导和学习,学生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就会百花齐放,新颖别出。(3)针对精彩语段,让学生对写作知识有更深的体会。如有学生习作中运用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的方法,批改者未必能很好地指出这两种写法的好处。事后教师可针对这两种描写方法对他们进行讲评和分析,让他们懂得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的不同点。又如有学生习作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教师可在学生进行批改前指导他们理清各种修辞在文中不同语境下各自的作用。每次修改,只要求他们在某一两点上有收获。在修改过程中,学生如遇到任何的问题或不知从何下手修改,教师可逐一指点,直到他们找到突破口,寻到进入修改王国的钥匙为止。

又例如批改中下学生的作文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在正行的旁批处记下符号:错别字、漏字、增删字词、病句、写得好的句子等,都要用与之相应的符号标出来。如旁批:“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用在此处恰当否?”“此句能换个说法吗?试换一下。”“这个词用得好!”“句子生动感人。”等等。并且要求他们把作文本交回给本人时要提醒作者仔细阅读旁批,不明白的地方要当场提出来,共同努力,一一将其订正过来。修改完毕后,修改者与被修改者要亲自到教师那里汇报情况,如仍有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当场指导。整篇文章,同学批阅,自己订正,学生都很主动,兴趣很浓,动脑动手,查阅字典,认真修改,自己为自己负责,提高很快,以后作文就会减少重复的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毫无疑问,作文互批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对写作和评改的关注是有积极作用的。学生在修改别人的文章的时候,能从中得到启发,能取长补短。所以修改文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习作文的过程,是提高他们自身作文能力的过程。

2、四人小组集体修改

常言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思路也是狭窄的,想法往往带有主观性、片面性。不同的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凑到一块,七嘴八舌地议论一番,往往会使当事者如梦初醒、茅塞顿开。所以,组织学生小组集体修改,也不外乎是一种好方法。

同样,在小组进行集体批改前,教师要明确每次作文修改的目的。可以针对字词的书写与运用、语句的通顺与否、各种修辞的运用是否恰当、语言的运用有无其它的亮点、开头结尾有何特色、材料能否很好地体现中心、文章的立意是否新颖、结构安排上有没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等等。这些问题,可在每次的修改中要求学生做到一两点。在修改难度不大的前提下,学生还是很乐意去讨论。在小组成员针对作文进行修改前,可要求一个成员大声地朗诵自己手上的作文(要求不是自己的作文),其他成员专心听读。听读完后,先是朗诵者就作文中字词的对错与书写作出评价,然后其他成员也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完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后,再商讨其它问题的看法。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要不时地到每个小组查看情况:一是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批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是确保学生在批改时每个问题都落到实处,集体修改不流于形式。这样,在七嘴八舌的议论中,学生既加强了作文的修改能力,又提高了写作水平,而且还从同学身上学到东西,可谓一石三鸟。

3、自己修改

当学生有了评改作文的积极性和一定经验后,就可以让他们自行修改自己的作文了。学生每次完成习作草稿时,先要求他们在原文中运用各种修改符号修改,修改后再抄写。教师在批阅时,则侧重给他们的批改提建议,肯定修改的成绩但暂不定分数。此后,要求学生再根据教师的批语及在小组批改时所学的知识对作文进行二次修改,修改后再定分数。这样,教师的批改便有了实际的意义。

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正如学生独立走路一样重要。教师,在学生作文修改中,主要起到引导和指点的作用,对于怎么改自己的作文,就由学生本人去决定,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采用轻改重评、面改、学生互改、自改等多种批改作文的方法,结果发现学生对这些批改方式比较感兴趣,而且在作文批改后他们反馈每次都有收获。在作文教学中,把批改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修改作文的实践中,学会如何开头结尾,如何组织运用材料,如何谋篇布局,如何运用文字、修改润饰等写作基本功,从而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学生在评改的过程中,既是学生又是“老师”,既是作者又是读者,既是评人者又是被评者,这样才能主动探索,取长补短,提高认识能力、鉴赏能力,真正体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综上所述,作文批改模式的转变与尝试,必须向传统的“包办”模式发起宣战,以培养学生自学、自写、自改的能力为最终目的,使之成为既是写作的主人又是修改的主人,让学生与语文教师成为作文批改模式转变的受益者。

注释:

①智仁勇,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182

②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72

③④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57,296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著,《教学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5,教书篇《作文——学生互相批改》

2、《语文教学通讯》,2008,1B,第58页,《好作文是“教”出来的吗》

3、《语文教学通讯》,2008,3,第50,《作文的正区与误区》

尝试范文篇7

一、针对学生实际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现在的幼儿园教育明显存在小学化倾向,拼音字母对一年级新生来说并不陌生,上过三年幼儿园的小朋友几乎100%能认出ɑ,o,e。如果在教学中拘泥于“导入新学字母——出示字母——教学发音——识记字形——指导书写——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不但学生觉得上课缺乏新鲜感,而且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单韵母教学中设计了新的教学模式:出示字母——比赛认读、及时正音——书写比赛。这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开口读、动手写,从而达到拼读准确、书写规范的教学目的。而且,这样教学花费时间少,节省下来的时间可用来帮助学生解决难点,如单韵母第二声、第三声的发音,怎样分辨第二声和第四声等。教学中,设计“在语境中掌握四声”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找单韵母的四声,用词语或句子说一说,让他们通过比较,发现、体会四声发音的不同。比如:啊(à),真是太好了!啊(ǎ),这是怎么回事?从而轻松攻破难关。

教学那些学生读得不够准确,且又易混淆的拼音字母时,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字母的发音要领、记忆字形的方法上。具体教学可采用如下模式:观察图画——发现图与字母的联系——正音、识记字形。这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潜力,激起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二、利用先进教学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多媒体计算机声像皆备、图文并茂、交互性强,借助其功用,可提供丰富的信息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而且便于教学反馈和调控,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图文音像并茂的情景,使枯燥的拼音教学趣味横生,吸引学生迈进拼音门槛。如在复韵母ɑi教学时,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在动听的音乐伴奏下,飞出单韵母ɑ,接着又神气地飞出单韵母i,它们相互握手后,紧紧地挨在一起成为ɑi,然后问: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你能发现我和以前学过的字母有什么不同吗?学生充满了兴趣,轻松自如地接受了复韵母的概念。随着“谁能不用老师教,读准我的音?”的激励性提问,学生学习复韵母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主动参与学习,教学效果尤其显著。

2.利用多媒体增强学习自主性。

音节拼读是拼音学习的重点,为了使学生减轻学习的压力,又能真切体会到拼音的用处,自发学好音节拼读方法,可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可事先把与所学音节有关的活动、环境、用品等的画面输入电脑,再在图下配上音节。音节拼读练习时,让学生通过击键使计算机显现自己所喜欢的画面,然后看图拼读音节,再运用所学音节,看图想像说话。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想说,愿意说,并说得有声有色,他们多层次、多角度地学习,口语表达能力、想像力、创造力同时得到锻炼、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增强,个性得到张扬,学习思路不断开拓,学习效率倍增。

3.利用多媒体提高学习质量。

刚刚学习拼音字母的大写后,学生很难将字母的大小写一一对应起来。在此可设计一个多媒体CAI课件,对学生进行训练。训练分为三个步骤:

(1)计算机出示小写字母,学生点击小写字母后,屏幕上会出现大写字母,并且示范其写法和读法。

(2)计算机屏幕上面出示一个大写字母,下面出示几个小写字母,让学生选择,用鼠标点击对应的小写字母。点击正确,计算机发出“棒”的表扬声,并奖赏10分和一个笑脸;点击错误,发出“要努力!”的鼓励声,并罚“一个哭脸”,同时展示正确的答案。

(3)在计算机屏幕上只出现大写字母或小写字母,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用键盘输入与其对应的字母,否则要在成绩栏扣除一定的分数。这种循序渐进、趣味性较浓,且带有一定强度的训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他们知识的内化。

尝试范文篇8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研究

在当前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如何高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是我们每一位班主任都在探寻的问题。以下是本文对班主任管理工作措施进行的几点尝试,以期能够对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有所借鉴。

一、注重人性化的管理

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学生已逐渐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所以,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人性化管理,满足学生身心成长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我们要弱化应试教育,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特别是在评比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进步程度和努力程度,成绩的好固然重要,但那并不是我们素质教育的宗旨,所以关注学生本人的发展才是我们教育的追求。另外,评比的方式一定要委婉,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学生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动力,积极主动地配合班主任工作。反之,如果言语恶劣,不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还会触发学生逆反心理,产生抵触情绪,让学生排斥班主任,甚至排斥学习。所以,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要给学生申辩的机会,听一听事情发生的经过以及学生犯错误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按照正确方向改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培养优秀的班干部

小学生活泼好动,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受到家长过多的宠爱,导致他们任性骄纵的性格,所以很多孩子在班级中总是表现出“各自为政”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班主任老师首先要组建一支具有较强战斗力的班级干部团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民主竞选的方式选出自己心目中优秀的班干部。当组建班干部队伍之后,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并明确他们的管理任务;然后再告诉班干部:“你们现在是班里的干部,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了其他同学,所以你们一定要以身作则,只有你们自己做好了,同学们才能信任你们、喜欢你们、支持你们。”在每周一次的班会上,教师可以让每一位班干部都汇报一下自己本周的工作情况,同时汇报自己下一周的工作计划。此时教师要告诉全班学生:“班干部就是我们班级中的小老师,他们所布置的任务就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所以你们一定要认真完成,而且要做好。”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成为班级中的核心力量,能够帮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分担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有助于形成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品质。其次,可以将班级管理工作划分得非常细致,让班级中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让更多的学生获得锻炼。例如,在升国旗、清明扫墓、运动会等大型学校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你们一定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因为你们不但代表了你们自己,而且代表了我们整个班级,你们表现的好,才能为班级增光添彩。”通过教师的语言激励,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倍增,他们会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并在活动中有突出表现,从而形成更好的行为习惯。

三、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凝聚力的来源基础,在班级发展过程中会生产许多的精神元素和物质元素,这些元素的总和我们称之为软文化和硬文化,而软文化和硬文化的总和就是班级文化,包括班级的盆花、图书角、黑板、桌凳、卫生以及教室的布置。建设班级文化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基础,所以我们要注重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级文化来影响学生的行为,比如教育学生不要随便扔垃圾,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不好意思乱扔垃圾的效果绝对比制止学生乱扔垃圾效果要好得多。所以说,班级文化还是提升学生文化素质的最佳途径,因为智慧不是别人管出来的,更是教出来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展示自我的舞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另外,班级文化也是增强学生归属感和班级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学生之间相互团结,互帮互助,那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生人际交往的圈子才会更大、更广,所以我们要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引导学生互帮互助,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学生的归属感。

总之,班主任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需要班主任不断探究、不断学习、不断钻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同时,班主任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成为学生良好的榜样,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把班级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特个性和独到见解的优秀人才。

作者:孙有 吕丕春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彭家小学

[参考文献]

尝试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民族民间艺术;实践;尝试

小学是培养学生审美兴趣、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需要强化学生对美术的欣赏和运用能力。民族民间美术资源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了解本地的传统文化与相应的美术文化类型,并能促使学生认可、传承本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要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本土民族民间艺术,美术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堂中鉴赏民间艺术。在小学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利用一些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本土民族民间艺术的了解。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本土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强化学生对本土民族民间艺术的直观感受,鼓励学生多多尝试一些民族艺术的创作活动,体会其中的文化底蕴。为此,课题组制定了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龙里县第一小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民或小商贩家庭,这样的家庭生活环境使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事物存在一定的局限。教师应在教学中预设情境,使学生回忆以往生活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目的。如,在《本土民族风情摄影艺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入手,以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逐渐引导学生融入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身的美术修养,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在玩中学”的乐趣。同时,教师通过讲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本土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中的精华,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加深对本土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理解。

二、好奇心探知欲,推动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中把握学生的好奇心、探知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与潜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课题组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目标要求精心设计问题,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养成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如,教师在扎染教学中教学生怎样设计丝巾时,通过播放视频、图片扎染时装秀让学生体会思考设计师在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回答设计时应思考设计样式、装饰、颜色等。最后,教师让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这种自问自答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自主学习,问题推动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为此,课题组教师设计了具有情意性的学习情境模式,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法,使学生对主题有更深的了解。课题组教师在备课时巧妙设计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这样能使学生主动了解本土民族民间艺术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民间艺术的感染,从而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种问题推动式的主题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发展,为学生搭建了解本土民族民间艺术的平台。

四、开展课堂内外的互动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课题组教师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分组学习,并邀请家长参与采纳、收集和整理本土民族文化图片数据的工作,培养学生的互助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对民间艺术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课题组经过调查后,决定以《平坡农民画》《苗族刺绣、蜡染》《本土民族风情摄影》《龙里大岩根雕》等课程教学为例,开展主题讨论和数据采集。通过亲身体验发现民族民间艺术的美,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发展,强化对美术的喜爱之情。

五、课外延伸,拓展思维教学模式

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完成作品创作,并点拨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更多的能“变废为宝”的材料。将课内延伸至课外,从一物联系到另一物,举一反三,是教师让学生自然认识美术与生活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如,在《龙里大岩根雕》欣赏课教学时,由于课程是围绕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而设计的,教师可通过欣赏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拓展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的体验和对生活的感知,使学生不断积累经验。

六、作品展示,合作交流

这个环节是学生展示绘画内容的过程,也是教师工作汇总的环节,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评论。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评述的方法,对其他学生的作品进行提问和评价。之后,教师再给出综合评价,对学生的创作给予肯定,鼓励学生提高创作水平。七、课内外相结合,美术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师可在教学中开展对本土艺术文化的调查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本土艺术文化的元素,学生应努力发掘出生活中的艺术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美术形式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激发学生对社会美的感知和创作欲望。具体活动设计如下。1.对本土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活动进行调查。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并用摄影方式表达调查结果。教师通过对古建筑、古民居的写生活动以及了解民俗风情(贴春联、三月三、跳月等)活动等,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交流、传承,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美,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品位。如,“民居建筑写生”主题创作活动,“民间活动掠影”主题创作活动,等等。2.收集本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方面资料。教师让学生通过看电视、上网等途径,了解本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资料,以美术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态度与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尝试用生活中的素材创作美术作品。如,教师让学生用平坡农民画的构图形式创作关于惠民政策的宣传画时,学生对平坡农民画的风格和惠民政策的概念相对陌生。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内容,通过看电视、看报纸、网上查询等多种途径积累资料,进而以美术创作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态度与感受。学生身边发生的重大事件、自己感兴趣的事件、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件,都可以成为其美术创作的材料来源。此外,在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将信息引进小学美术课堂是必然趋势。教师应利用信息手段更好地将本土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引进小学课堂,增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实物和多教媒体,带领学生走进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世界,让学生得到更为直观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如,在《苗族服饰图案》一课教学中,教师通过搜集的资料、教材和相关视频,让学生欣赏苗族服饰的精美图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要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本土民族民间艺术,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与灵活的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欣赏、实践中学习知识,同时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教师应把更多的民族民间艺术引入课堂教学,推动民间艺术的继承、发扬。

参考文献:

[1]赖秀兰.渗透本土民间艺术,发展小学美术教学.教育艺术,2016(3).

[2]李文宇.开发民间美术资源应用于中小学美术教育.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尝试范文篇10

【关键词】九年一贯;德育;衔接

教育部于2017年8月17日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切实将党和国家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1]其中在针对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德育目标中,特别详细地指出了学段目标,如小学分为“小学低年级”、“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学段单独列出了一个目标。可以看出,在顶层设计中,国家教育部门是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学段的特点,并做了做好学段衔接、全程育人的基本要求。

一、中小学队团衔接的问题呈现

目前的小升初德育衔接,从方式到内容,都有值得商榷之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问题:(一)专业知识不明,队团衔接不够。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第一章“团员”第一条中规定,团员的申请条件是:“年龄在十四周岁以上,二十八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年,承认团的章程,愿意参加团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团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团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初一年级的孩子在年龄上没有达到要求,并且在归属上仍然属于少先队。此外,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第十章“团同少年先锋队的关系”第四十三条中指出:“中学共青团组织应加强对少先队员入团前的培养教育,少先队组织应积极推荐优秀少先队员作团的发展对象。”[2]但是在现实中,这两项工作因为学段的隔离,以至于无法有效而充分地开展,从而影响了队团的衔接工作。(二)队团形式不同,活动开展差异。小学生二年级以上原则上是全员入队,初中生是择优入团,按照规定,在初三毕业的时候,团支部的团员人数不超过总人数的百分之三十。人数的变化会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比如活动的开展,在小学,少先队的活动是全员参与,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少先队的存在,并且以少校队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所以在小学开展少先队教育,都是全面辐射和引领。而在初中阶段,因为人数的限制,同时,又因为初中阶段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往往是小众的,面向部分优秀学生的,开展活动也受到学科教学方面的压力,所以在不少学校里面,不少学生对团组织生活的陌生,对团知识的缺乏,是比较常见的。(三)德育层次不清,德育效果不明。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德育的内容是由浅入深的,小学学段更多的是了解,并且重点在于个人习惯和品德的养成,而初中学段则是要内化、要运用,并形成明确的信仰和三观。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小学和初中的德育层次并不清晰,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还是针对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修养、个人习惯等几个大的模块进行反复教育,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层次,德育效果往往也打了折扣。

二、“大衔接、小衔接”的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九年一贯制学校提出“大衔接、小衔接”的德育基本衔接策略,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大衔接:即德育内容、德育目标的充分衔接,以及在此目标之下,九年一贯制学校所做出的整体调整。1.学制的调整与变化。九年一贯的学校里,小学和中学在一个校园里,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地域的优势,开展一系列的衔接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学制调整,由原来的六三学制调整为五四学制,具体做法可以总结为:一上一下。所谓一上,就是六年级的管理上移,纳入中学部管理;所谓一下,就是中学部老师在循环时,以六年级为起点,四年为一轮。2.队团衔接:少先队和团委组织架构对接融合,优秀队员选拔培养,入团积极分子选拔标准和优秀队员对接。在少先队活动和团组织活动中,能够让处在衔接阶段的六七年级学生进行旁听学习,积极培养、发展表现优异优秀队员,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青团,让团组织更有吸引力,更能够吸引有基本信仰、综合表现优异的孩子进加入到中国共青团这个光荣的组织。3.育人模式充分衔接,德育内容由浅入深。在德育育人模式上,从六、七年级开始,就要进行调整和适应,引导学生在合理的认知范围内,充分开拓思维,强化内在动机,牢固树立个人信仰,并发挥学科协同育人的功效,在语文、历史、英语等学科的课堂内,充分挖掘人文因素,拓展国际视野,树立爱国情怀,由表及里,由外而内地开展德育衔接内容。(二)小衔接:即德育方式和具体做法的调整,小衔接充分重视活动的趣味性、参与性、普及性,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做法:1.注重仪式衔接:重戴红领巾,退队仪式,六一儿童节(1)重带红领巾。为了强化身份,强调衔接,普及基本的队团专业知识,需要在仪式教育上下功夫,也就是亮身份,明责任。(2)过好最后一个儿童节。七年级的孩子,严格意义上来说,过的是最后一个儿童节,利用班会、队会课,举行“告别童年,拥抱青春”的主题队会活动,队会课设置各种小活动,鼓励孩子们回望童年、告别童年、拥抱青春、树立梦想。(3)隆重而认真的退队入团仪式。在七年级即将结束的时候,举行队团衔接最重要的内容:退队仪式。这是仪式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正式结束七年的少先队生活的标志,同时也是向全体中小学生进行团队知识培训、革命理想教育的大好契机。2.社团活动衔接开展(1)中小学社团的有效衔接。社团活动是进行小衔接的有效手段,这类衔接内容,并非全面铺开,但是对最有兴趣和能力的孩子,充分利用一切资源进行衔接。打破中小学社团之间的壁垒,以年龄段和兴趣点作为社团成员的两个主要依据,大部分社团都可以让不同年段的孩子参与。(2)中小学鼓号队建设。九年一贯的学校里,提出了建设“大鼓号队”的设想,凸显鼓号队的衔接与继承。鼓号队成员基本都会升入本校初中进行学习,并适时纳入新成员,在排练曲目、表演场合、表现空间等领域,“大鼓号队”建设就有很大空间,尤其是在团组织生活中,鼓号队的参与,给团组织生活增添了不少亮色。(3)阳光体育:初中广播操,训练量,比赛、运动会等共同开展。随着小初衔接的深入,课外活动也相应发生改变,尤其是体育活动。如小学六年级学习并做中学广播体操,参加中学的阳光体育活动,在晨训的运动量上也逐渐适应初中水平,避免七年级突然加大运动量而不适应的情况。同时,在运动会的分组上,也将六七年级分作一个组别进行积分,既给六年级同学以竞争意识,也可充分科学地比对体质数据,为青春期孩子的生长发育提供参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