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盛的秦汉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23:27:23

昌盛的秦汉文化

昌盛的秦汉文化范文篇1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记》的价值和影响;乐府和乐府诗;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等知识

通过对司马迁写《史记》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通过欣赏和想象秦陵的地下军阵,感受当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威武,树立起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欣赏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文物鉴赏力,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

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在史学、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它也是秦汉时期文化极度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史学方面的《史记》,文学方面的汉赋、乐府诗,雕塑艺术秦兵马俑,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秦汉时期,我国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有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乐府诗的名篇《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重点分析:

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写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实性,文笔生动,体例完备。司马迁严谨治史的精神也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2.秦皇陵兵马俑

这组大型艺术群像,气势磅礴,艺术表现手法高超,人物形态逼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地下艺术宝库,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些文物古迹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高超的科学技术、分析水平。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难点分析:

1、对纪传体这种史书体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史书的接触较少,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史书,很难体会其中的差别;甚至连这些名称都没有听说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司马迁写成《史记》的主观客观因素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政治稳定,文化也有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另外,司马迁出身于史官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对他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有一定的影响,加之他本人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为了写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一书。通过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成才意识及顽强的意志品质。

教法建议

一、司马迁和《史记》

1.教师讲解纪传体体例和通史的含义,并注意其与编年体体例和断代史的区别。

2.学习运用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通过小组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说出从中受到的启示和感想。

3.《史记》的价值和影响,要从《史记》的写作特色入手,并引用鲁迅的话:《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秦兵马俑

1.建议运用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展示,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提问:“秦始皇为什么把如此规模巨大的军阵埋在地下、他的陵墓附近呢?”学生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设计示例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

--史学、文学和艺术的大发展

教学重点:司马迁和《史记》;秦兵马俑

教学难点:纪传体史书体例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1.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著作?2.佛教传入的时间?3.道教兴起的时间?总结引入史学、文学和艺术。

一、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西汉人,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著作《史记》。其体裁纪传体,纪指皇帝的传记,传指将相和名人的传记。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二三千年的历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让学生阅读书上内容,然后进行总结。)司马迁编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要深人探究司马迁著《史记》成功的原因。①时代的呼唤。西汉从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经"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进入极盛时期。这是汉朝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怎样才能长治久安,避免秦亡的悲剧重演,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时代呼唤一部能总结前人经验,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的历史巨著问世。②家庭的影响。司马迁的父亲是汉朝的太史令,即汉朝的史官,很想写一部历史著作,遗憾的是他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就病逝了。司马迁著《史记》,也是为了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③丰富的历史知识。司马迁20岁时,到全国各地游历,收集到大量流传在民间的珍贵史实,为他著书立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④发愤著书。司马迁因为得罪了汉武帝被处以重刑,面对严酷的现实,他不仅勇敢地活了下来,而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著作。

在史书体例中,最常见的是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它们的特点是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纪事本末体以记事为中心。注意区分通史和断代史。

二、乐府诗

"乐府"为汉武帝时期始设的音乐机构,搜集各地民歌,经加工配乐,称为"乐府?quot;,其特点是形式朴素,语言清新活泼,感情真挚。西汉时乐府搜集各地民歌共有138篇,流传至今的只有三四十篇。代表作有《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

三、秦兵马俑

秦汉时期艺术成就中的雕塑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代表。

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以下的内容:第一,秦陵兵马俑的发掘;第二,秦陵兵马俑的壮观和宏大;第三,秦陵兵马俑的价值和发现意义。秦始皇陵位置:陕西省临潼县;规模:大(骑、步兵俑7000多件,陶马600余匹,战车100多辆)

昌盛的秦汉文化范文篇2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神农本草经》;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张衡的地动仪。

通过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秦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文化是秦汉时期历史的重要内容,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这一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医学和数学的成就和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在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当时的世界科技领域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的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先进的科学技术又是与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这一时期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它毫无疑问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秦汉时期的先进科学技术,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的,这些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劳动后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

重点分析:

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它不仅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且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数学和医学方面的成就

成书于东汉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九章算术》的思想方法对我国古代数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隋唐之际,《九章算术》已传入朝鲜、日本,现在更被译成多种文字。

这一时期中国的医学水平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书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对以后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华佗也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生,他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又具有救死扶伤的精神,被人誉为“神医”。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此项发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3.张衡发明地动仪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在东汉时期,地震更加频繁,给人们带极大的痛苦,由于当时对地震现象还不能做出科学地解释,以为是神灵主宰,造成了人们的恐惧。张衡冲破神学迷信思想的束缚,制造出地动仪,通过实际检测,宣扬了他的科学观念,具有进步意义。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此类的发明早1700多年,显示出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难点分析:

初一的学生对于地震的知识只是初步了解,物理还没有学习,而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无论是地震学知识,还是物理上的力学知识,都是学生难以深刻理解的;对于地动仪的作用学生容易误以为只有预报、预测地震才有用,而对及早了解地震的意义认识不足,这些都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产生一定的障碍,因而将这一部分内容定为难点。

重点突破方案

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1.请学生阅读课文和有关图片,找出造纸术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陶器、龟甲、青铜器、竹木简或帛。

2.请学生阅读课文和有关图片,了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蔡侯纸”。

3.请学生结合书上造纸术外传示意图,制作我国造纸术外传时间表,并搜集史料,讨论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4.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可简单介绍纸的生产原理和过程,或课外带领学生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工艺,亲身感知历史。

二、“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1.请学生阅读课文和小字内容,了解张仲景和华伦的主要医学成就。

2.请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张仲景和华伦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课难点突破方案

张衡和地动仪的发明

1.利用PowerPoint演示地动仪的工作情况,使学生感受动态效果。

2.搜集有关张衡在科学方面的贡献的资料,感受张衡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计思想

以电脑课件演示,使科技成就能够让初一的学生初步理解,科技成就的发明过程和简单工作原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造纸术、数学、医学

教学难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和一些科技名词的理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1.秦汉时期的起止年代,经历过哪几个朝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共440年。秦、西汉、新、东汉)2.这一时期内,我们学过的哪些内容是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秦的统一、秦长城、秦兵马俑、汉丝绸之路等)然后总结,这一时期,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经济迅速发展、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秦汉时期文化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演示板书)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今天已在许多地方出土了汉代的纸张,大家请看屏幕。(演示纸出土的地点)

纸在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最主要是用作书写材料。大家想一下,古今中外,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呢?(学生回答略)

这些书写材料同纸相比,有什么缺点呢?

(演示纸同其他书写材料优缺点对比,停在汉纸)

竹木简在纸发明以前是人们的主要书写材料,但由于竹木简很笨重,带来许多不便。据说,秦始皇一天批阅的竹木简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汉武帝时依然难免其苦,大家教材,这是文人东方朔给汉武帝上的一个奏本,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吃力地抬进宫,汉武帝看了一个月。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轻便、实用、经济的书写材料,于是造纸术应运而生。大量的考古发掘都发现了属于西汉前期的纸,从而证明了纸的发明是在西汉。人们最先造出来的纸叫絮纸,后来发展为麻纤维纸,再改进为植物纤维纸。(演示纸的改进)

纸是人们受到什么的启发而造出来的呢?大家看这个"纸"字的偏旁,对,与丝织有关。人们用上好的蚕茧抽丝织物,一些劣质的茧只能制成丝棉。制丝棉要把蚕茧煮烂,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烂做成丝棉,这时竹席上会留下一些丝,干后形成薄丝棉片,揭下可以用来书写文字,由此受到启发人们制成了丝絮纸,后来,人们又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纤维纸。但无论是絮纸还是麻纸,其原料来源少,纸的质量还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国造纸术名扬世界还是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

105年,宦官蔡伦总结以前人们的造纸经验,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了造纸术。我们看屏幕。(演示蔡伦像、汉代造纸过程)

造纸术后来传遍了世界各地。(演示造纸术传播图)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大家看英国大科学家培根对包括造纸术在内的四大发明的评价。(演示弗兰西斯·培根的一段话,返回主菜单)

秦汉时期数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全书分九章,故称《九章算术》,这是我国第一部古代数学专著,奠定了我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返回主菜单)

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主要有:(演示医学成就表,让学生划书)1.《神农本草经》2.张仲景。3.华佗(返回主菜单)

昌盛的秦汉文化范文篇3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道教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王充与《论衡》。

通过分析佛教和道教对我们周围事物影响的实例,说明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养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充的著作《论衡》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习他积极战斗的精神。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宣传迷信思想。两汉时期出现了不少批判迷信思想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东汉的王充,他著有《论衡》。在书中他批判了天降灾祸,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为鬼,否定了鬼神。

西汉末年,佛教传人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宣传追求来世幸福,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欢迎和扶持。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是中国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适应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需要得以传播,对后世文化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重点分析:

1.佛教的传入。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兴起以及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政治、文化、艺术所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应重点掌握。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欣赏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2.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王充在反对当时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灾祸”论的战斗中,发展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传统。其著作《论衡》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们对唯物主义思想的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当时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况下,唯物主义思想家能坚持科学地认识世界,学习此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极其有益的。

难点分析:

宗教的本质和影响

一切宗教都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很易于被统治阶级利用,作为麻痹人民的工具。而宗教所起的社会作用又非常复杂,初中学生对于宗教的认识不可能达到很深入的程度,不易掌握其本质,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教法建议

一.讲授本课时我们会遇到一些专有名词,请注意理解:

1、《论衡》中“衡”指的是重量,论衡即论述轻重。论述什么的轻重呢?王充自己解释到:“控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即实事求是地衡量人世间的是与非。

2、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具有世界影响的、不受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局限,在更广泛地区传播的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为世界上承认的三大宗教。

道教产生于中国,生长于中国,是中国自己的宗教,不具有世界性,属于地方宗教。

3、古印度不是今天印度的国名,而是一个地理名称,表示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尔等国家。

二、讲授本课时,可采用对比法,加深学生对所学习历史知识内容的理解。

迷信思想与唯物主义思想的对比:鬼神迷信思想宣扬天人息息相关,人死为鬼。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认为人死不为鬼,否定天神的作用。

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道教源于我国民间。佛教的主要教义是灵魂能转生来世、忍受苦难。道教的主要教义是修身养性、得道成仙。教义表述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对社会现实持消极态度。使被压迫阶级在宗教的幻想中寻找精神上的安慰,符合统治阶级稳固统治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欢迎,成为他们麻痹人民的工具。

教学设计示例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宗教的传播和杰出的思想家

教学重点:佛教的传入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宗教的本质和影响

教学思路:制作知识结构图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结构,掌握重点内容。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秦汉时期有哪些科技成就?总结,引入思想、宗教。

一、佛教的传入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创立于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其教义主要有人生是苦难;要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入极乐世界。西汉末,佛教经中亚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传入我国后,分内传佛教、藏传佛教。

佛教传入我国后,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一些贵族供奉佛像,建造寺庙,有人还翻译佛经。佛教之所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是因为它要求人们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而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从而起到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正是在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之下,东汉末年,佛教在我国逐渐流传起来。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总是利用宗教来麻痹人民,以使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相信"神灵"的力量,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和天国,从而放弃为争取现实幸福的斗争,而安于被奴役的命运。

二、道教的出现

道教,由道家思想和民间神仙方术发展而来,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道教迎合了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也符合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需要,道教的影响:如建筑(道观)、医药(炼丹、火药)、武术(武当派)、气功等。

三、王充与《论衡》

联系前面曾经涉及的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荀子(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王充,东汉人,著《论衡》,提出无神论,即唯物主义思想。

昌盛的秦汉文化范文篇4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神农本草经》;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张衡的地动仪。

通过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秦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文化是秦汉时期历史的重要内容,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这一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医学和数学的成就和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在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当时的世界科技领域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的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先进的科学技术又是与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这一时期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它毫无疑问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秦汉时期的先进科学技术,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的,这些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劳动后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

重点分析:

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它不仅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且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数学和医学方面的成就

成书于东汉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九章算术》的思想方法对我国古代数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隋唐之际,《九章算术》已传入朝鲜、日本,现在更被译成多种文字。

这一时期中国的医学水平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书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对以后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华佗也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生,他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又具有救死扶伤的精神,被人誉为“神医”。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此项发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3.张衡发明地动仪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在东汉时期,地震更加频繁,给人们带极大的痛苦,由于当时对地震现象还不能做出科学地解释,以为是神灵主宰,造成了人们的恐惧。张衡冲破神学迷信思想的束缚,制造出地动仪,通过实际检测,宣扬了他的科学观念,具有进步意义。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此类的发明早1700多年,显示出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难点分析:

初一的学生对于地震的知识只是初步了解,物理还没有学习,而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无论是地震学知识,还是物理上的力学知识,都是学生难以深刻理解的;对于地动仪的作用学生容易误以为只有预报、预测地震才有用,而对及早了解地震的意义认识不足,这些都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产生一定的障碍,因而将这一部分内容定为难点。

重点突破方案

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1.请学生阅读课文和有关图片,找出造纸术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陶器、龟甲、青铜器、竹木简或帛。

2.请学生阅读课文和有关图片,了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蔡侯纸”。

3.请学生结合书上造纸术外传示意图,制作我国造纸术外传时间表,并搜集史料,讨论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4.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可简单介绍纸的生产原理和过程,或课外带领学生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工艺,亲身感知历史。

二、“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1.请学生阅读课文和小字内容,了解张仲景和华伦的主要医学成就。

2.请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张仲景和华伦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课难点突破方案

张衡和地动仪的发明

1.利用PowerPoint演示地动仪的工作情况,使学生感受动态效果。

2.搜集有关张衡在科学方面的贡献的资料,感受张衡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计思想

以电脑课件演示,使科技成就能够让初一的学生初步理解,科技成就的发明过程和简单工作原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造纸术、数学、医学

教学难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和一些科技名词的理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1.秦汉时期的起止年代,经历过哪几个朝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共440年。秦、西汉、新、东汉)2.这一时期内,我们学过的哪些内容是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秦的统一、秦长城、秦兵马俑、汉丝绸之路等)然后总结,这一时期,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经济迅速发展、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秦汉时期文化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演示板书)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今天已在许多地方出土了汉代的纸张,大家请看屏幕。(演示纸出土的地点)

纸在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最主要是用作书写材料。大家想一下,古今中外,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呢?(学生回答略)

这些书写材料同纸相比,有什么缺点呢?

(演示纸同其他书写材料优缺点对比,停在汉纸)

竹木简在纸发明以前是人们的主要书写材料,但由于竹木简很笨重,带来许多不便。据说,秦始皇一天批阅的竹木简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汉武帝时依然难免其苦,大家教材,这是文人东方朔给汉武帝上的一个奏本,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吃力地抬进宫,汉武帝看了一个月。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轻便、实用、经济的书写材料,于是造纸术应运而生。大量的考古发掘都发现了属于西汉前期的纸,从而证明了纸的发明是在西汉。人们最先造出来的纸叫絮纸,后来发展为麻纤维纸,再改进为植物纤维纸。(演示纸的改进)

纸是人们受到什么的启发而造出来的呢?大家看这个"纸"字的偏旁,对,与丝织有关。人们用上好的蚕茧抽丝织物,一些劣质的茧只能制成丝棉。制丝棉要把蚕茧煮烂,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烂做成丝棉,这时竹席上会留下一些丝,干后形成薄丝棉片,揭下可以用来书写文字,由此受到启发人们制成了丝絮纸,后来,人们又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纤维纸。但无论是絮纸还是麻纸,其原料来源少,纸的质量还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国造纸术名扬世界还是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

105年,宦官蔡伦总结以前人们的造纸经验,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了造纸术。我们看屏幕。(演示蔡伦像、汉代造纸过程)

造纸术后来传遍了世界各地。(演示造纸术传播图)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大家看英国大科学家培根对包括造纸术在内的四大发明的评价。(演示弗兰西斯·培根的一段话,返回主菜单)

秦汉时期数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全书分九章,故称《九章算术》,这是我国第一部古代数学专著,奠定了我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返回主菜单)

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主要有:(演示医学成就表,让学生划书)1.《神农本草经》2.张仲景。3.华佗(返回主菜单)

秦汉时期还有许多成就在世界上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看一下大科学家张衡。(演示张衡像)他制造了演示日月星辰运行的浑天仪,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演示地动仪的工作情况)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惯性原理,哪边发生地震中间的都柱就倒向哪边。这就好像大家坐公共汽车时有这样的感受,当汽车启动时,我们倒向后边;当汽车刹车时,我们倒向前边,这就是惯性现象。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同等的地动仪早1700多年。张衡除制造地动仪、浑天仪外,还在文学、史学、数学、天文、历法、地理、机械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所以我们应称其为伟大的科学家。为了纪念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国际天文组织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山。(演示返回主菜单)

昌盛的秦汉文化范文篇5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蔡伦改进造纸术;《九章算术》;《神农本草经》;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张衡的地动仪。

通过归纳秦汉时期我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科学技术成就,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秦汉时期许多科学成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文化是秦汉时期历史的重要内容,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这一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医学和数学的成就和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在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当时的世界科技领域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的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先进的科学技术又是与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这一时期先进科学技术的代表,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它毫无疑问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秦汉时期的先进科学技术,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明创造的,这些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劳动后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

重点分析:

1.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它不仅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且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数学和医学方面的成就

成书于东汉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九章算术》的思想方法对我国古代数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隋唐之际,《九章算术》已传入朝鲜、日本,现在更被译成多种文字。

这一时期中国的医学水平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书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对以后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华佗也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医生,他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又具有救死扶伤的精神,被人誉为“神医”。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此项发明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3.张衡发明地动仪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在东汉时期,地震更加频繁,给人们带极大的痛苦,由于当时对地震现象还不能做出科学地解释,以为是神灵主宰,造成了人们的恐惧。张衡冲破神学迷信思想的束缚,制造出地动仪,通过实际检测,宣扬了他的科学观念,具有进步意义。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此类的发明早1700多年,显示出我国古代科学家非凡的创造力。

难点分析:

初一的学生对于地震的知识只是初步了解,物理还没有学习,而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无论是地震学知识,还是物理上的力学知识,都是学生难以深刻理解的;对于地动仪的作用学生容易误以为只有预报、预测地震才有用,而对及早了解地震的意义认识不足,这些都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产生一定的障碍,因而将这一部分内容定为难点。

重点突破方案

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1.请学生阅读课文和有关图片,找出造纸术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陶器、龟甲、青铜器、竹木简或帛。

2.请学生阅读课文和有关图片,了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蔡侯纸”。

3.请学生结合书上造纸术外传示意图,制作我国造纸术外传时间表,并搜集史料,讨论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4.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可简单介绍纸的生产原理和过程,或课外带领学生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工艺,亲身感知历史。

二、“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1.请学生阅读课文和小字内容,了解张仲景和华伦的主要医学成就。

2.请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张仲景和华伦的故事,感受他们身上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课难点突破方案

张衡和地动仪的发明

1.利用PowerPoint演示地动仪的工作情况,使学生感受动态效果。

2.搜集有关张衡在科学方面的贡献的资料,感受张衡的科学精神。

教学设计思想

以电脑课件演示,使科技成就能够让初一的学生初步理解,科技成就的发明过程和简单工作原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造纸术、数学、医学

教学难点:地动仪的工作原理和一些科技名词的理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1.秦汉时期的起止年代,经历过哪几个朝代?(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共440年。秦、西汉、新、东汉)2.这一时期内,我们学过的哪些内容是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秦的统一、秦长城、秦兵马俑、汉丝绸之路等)然后总结,这一时期,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经济迅速发展、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秦汉时期文化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演示板书)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我国劳动人民已经掌握了造纸技术,今天已在许多地方出土了汉代的纸张,大家请看屏幕。(演示纸出土的地点)

纸在今天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最主要是用作书写材料。大家想一下,古今中外,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呢?(学生回答略)

这些书写材料同纸相比,有什么缺点呢?

(演示纸同其他书写材料优缺点对比,停在汉纸)

竹木简在纸发明以前是人们的主要书写材料,但由于竹木简很笨重,带来许多不便。据说,秦始皇一天批阅的竹木简奏章重120多斤,到了汉武帝时依然难免其苦,大家教材,这是文人东方朔给汉武帝上的一个奏本,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人吃力地抬进宫,汉武帝看了一个月。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轻便、实用、经济的书写材料,于是造纸术应运而生。大量的考古发掘都发现了属于西汉前期的纸,从而证明了纸的发明是在西汉。人们最先造出来的纸叫絮纸,后来发展为麻纤维纸,再改进为植物纤维纸。(演示纸的改进)

纸是人们受到什么的启发而造出来的呢?大家看这个"纸"字的偏旁,对,与丝织有关。人们用上好的蚕茧抽丝织物,一些劣质的茧只能制成丝棉。制丝棉要把蚕茧煮烂,再放在水竹席上打烂做成丝棉,这时竹席上会留下一些丝,干后形成薄丝棉片,揭下可以用来书写文字,由此受到启发人们制成了丝絮纸,后来,人们又用麻做原料制成麻纤维纸。但无论是絮纸还是麻纸,其原料来源少,纸的质量还有一些欠缺,真正使我国造纸术名扬世界还是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后。

105年,宦官蔡伦总结以前人们的造纸经验,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了造纸术。我们看屏幕。(演示蔡伦像、汉代造纸过程)

造纸术后来传遍了世界各地。(演示造纸术传播图)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大家看英国大科学家培根对包括造纸术在内的四大发明的评价。(演示弗兰西斯·培根的一段话,返回主菜单)

秦汉时期数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全书分九章,故称《九章算术》,这是我国第一部古代数学专著,奠定了我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返回主菜单)

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主要有:(演示医学成就表,让学生划书)1.《神农本草经》2.张仲景。3.华佗(返回主菜单)

秦汉时期还有许多成就在世界上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看一下大科学家张衡。(演示张衡像)他制造了演示日月星辰运行的浑天仪,还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演示地动仪的工作情况)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惯性原理,哪边发生地震中间的都柱就倒向哪边。这就好像大家坐公共汽车时有这样的感受,当汽车启动时,我们倒向后边;当汽车刹车时,我们倒向前边,这就是惯性现象。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同等的地动仪早1700多年。张衡除制造地动仪、浑天仪外,还在文学、史学、数学、天文、历法、地理、机械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所以我们应称其为伟大的科学家。为了纪念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的杰出贡献,国际天文组织以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山。(演示返回主菜单)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大家要注重掌握有哪些发明创造、有哪些人物、他(它)们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地位。

板书设计: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一、纸的发明、改进和传播

1.从竹木简、帛到纸

2.蔡伦改进造纸术

二、《九章算术》

昌盛的秦汉文化范文篇6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了解和掌握史学家司马迁和《史记》;《史记》的价值和影响;乐府和乐府诗;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成就等知识

通过对司马迁写《史记》的史实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

通过欣赏和想象秦陵的地下军阵,感受当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威武,树立起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欣赏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认识到这是中华祖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文物鉴赏力,增强文物保护的意识。

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在史学、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同时它也是秦汉时期文化极度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史学方面的《史记》,文学方面的汉赋、乐府诗,雕塑艺术秦兵马俑,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秦汉时期,我国史学、文学、艺术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有不朽的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史记》,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乐府诗的名篇《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气势磅礴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重点分析:

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写史十分注重史料的真实性,文笔生动,体例完备。司马迁严谨治史的精神也为后世的史家所效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2.秦皇陵兵马俑

这组大型艺术群像,气势磅礴,艺术表现手法高超,人物形态逼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地下艺术宝库,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些文物古迹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高超的科学技术、分析水平。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难点分析:

1、对纪传体这种史书体例的理解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史书的接触较少,没有完整地读过几本史书,很难体会其中的差别;甚至连这些名称都没有听说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司马迁写成《史记》的主观客观因素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政治稳定,文化也有新发展,为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另外,司马迁出身于史官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对他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史学家有一定的影响,加之他本人具有坚韧的意志品质。为了写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一书。通过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成才意识及顽强的意志品质。

教法建议

一、司马迁和《史记》

1.教师讲解纪传体体例和通史的含义,并注意其与编年体体例和断代史的区别。

2.学习运用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通过小组讨论“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说出从中受到的启示和感想。

3.《史记》的价值和影响,要从《史记》的写作特色入手,并引用鲁迅的话:《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秦兵马俑

1.建议运用一些图片或音像资料展示,使学生感受到地下军阵的壮观,并通过语言描述出来,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提问:“秦始皇为什么把如此规模巨大的军阵埋在地下、他的陵墓附近呢?”学生发挥想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设计示例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

--史学、文学和艺术的大发展

教学重点:司马迁和《史记》;秦兵马俑

教学难点:纪传体史书体例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1.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著作?2.佛教传入的时间?3.道教兴起的时间?总结引入史学、文学和艺术。

一、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西汉人,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著作《史记》。其体裁纪传体,纪指皇帝的传记,传指将相和名人的传记。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二三千年的历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一部史学巨著?(让学生阅读书上内容,然后进行总结。)司马迁编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巨著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要深人探究司马迁著《史记》成功的原因。①时代的呼唤。西汉从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经"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进入极盛时期。这是汉朝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怎样才能长治久安,避免秦亡的悲剧重演,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时代呼唤一部能总结前人经验,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的历史巨著问世。②家庭的影响。司马迁的父亲是汉朝的太史令,即汉朝的史官,很想写一部历史著作,遗憾的是他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就病逝了。司马迁著《史记》,也是为了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③丰富的历史知识。司马迁20岁时,到全国各地游历,收集到大量流传在民间的珍贵史实,为他著书立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料。④发愤著书。司马迁因为得罪了汉武帝被处以重刑,面对严酷的现实,他不仅勇敢地活了下来,而且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著作。

在史书体例中,最常见的是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它们的特点是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编年体以时间为中心,纪事本末体以记事为中心。注意区分通史和断代史。

二、乐府诗

"乐府"为汉武帝时期始设的音乐机构,搜集各地民歌,经加工配乐,称为"乐府?quot;,其特点是形式朴素,语言清新活泼,感情真挚。西汉时乐府搜集各地民歌共有138篇,流传至今的只有三四十篇。代表作有《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

三、秦兵马俑

秦汉时期艺术成就中的雕塑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代表。

让学生阅读教材,找出以下的内容:第一,秦陵兵马俑的发掘;第二,秦陵兵马俑的壮观和宏大;第三,秦陵兵马俑的价值和发现意义。秦始皇陵位置:陕西省临潼县;规模:大(骑、步兵俑7000多件,陶马600余匹,战车100多辆)

考古工作者先后在这里发掘了三个兵马俑从葬坑,其中都有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用的多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陶俑平均身高1.78米,逐个捏制而成。其装饰、表情各具特色,无一雷同。秦陵兵马俑表现了极高的雕塑艺术水平,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板书设计:

昌盛的秦汉文化(三)

——史学、文学和艺术的大发展

一、司马迁与《史记》

1.司马迁写《史记》

2.《史记》的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乐府诗

1.乐府

2.乐府诗及其名篇

三、秦后马俑

昌盛的秦汉文化范文篇7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西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道教的兴起;佛教与道教广泛传播的原因;王充与《论衡》。

通过分析佛教和道教对我们周围事物影响的实例,说明佛教和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理解宗教迷信的危害,培养辨别是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充的著作《论衡》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学习他积极战斗的精神。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秦汉时期,求仙迷信思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宣传迷信思想。两汉时期出现了不少批判迷信思想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东汉的王充,他著有《论衡》。在书中他批判了天降灾祸,否定了天神;批判了人死为鬼,否定了鬼神。

西汉末年,佛教传人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宣传追求来世幸福,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欢迎和扶持。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是中国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适应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需要得以传播,对后世文化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重点分析:

1.佛教的传入。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兴起以及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政治、文化、艺术所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应重点掌握。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欣赏这一世界文化遗产。

2.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王充在反对当时盛行的董仲舒所提“天降灾祸”论的战斗中,发展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传统。其著作《论衡》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人们对唯物主义思想的认识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当时封建迷信思想盛行的情况下,唯物主义思想家能坚持科学地认识世界,学习此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极其有益的。

难点分析:

宗教的本质和影响

一切宗教都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很易于被统治阶级利用,作为麻痹人民的工具。而宗教所起的社会作用又非常复杂,初中学生对于宗教的认识不可能达到很深入的程度,不易掌握其本质,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

教法建议

一.讲授本课时我们会遇到一些专有名词,请注意理解:

1、《论衡》中“衡”指的是重量,论衡即论述轻重。论述什么的轻重呢?王充自己解释到:“控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即实事求是地衡量人世间的是与非。

2、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具有世界影响的、不受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局限,在更广泛地区传播的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为世界上承认的三大宗教。

道教产生于中国,生长于中国,是中国自己的宗教,不具有世界性,属于地方宗教。

3、古印度不是今天印度的国名,而是一个地理名称,表示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泊尔等国家。

二、讲授本课时,可采用对比法,加深学生对所学习历史知识内容的理解。

迷信思想与唯物主义思想的对比:鬼神迷信思想宣扬天人息息相关,人死为鬼。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认为人死不为鬼,否定天神的作用。

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道教源于我国民间。佛教的主要教义是灵魂能转生来世、忍受苦难。道教的主要教义是修身养性、得道成仙。教义表述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对社会现实持消极态度。使被压迫阶级在宗教的幻想中寻找精神上的安慰,符合统治阶级稳固统治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欢迎,成为他们麻痹人民的工具。

教学设计示例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宗教的传播和杰出的思想家

教学重点:佛教的传入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宗教的本质和影响

教学思路:制作知识结构图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结构,掌握重点内容。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秦汉时期有哪些科技成就?总结,引入思想、宗教。

一、佛教的传入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创立于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其教义主要有人生是苦难;要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入极乐世界。西汉末,佛教经中亚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传入我国后,分内传佛教、藏传佛教。

佛教传入我国后,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一些贵族供奉佛像,建造寺庙,有人还翻译佛经。佛教之所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欢迎和支持,是因为它要求人们忍受现世的一切苦难,而追求根本不存在的所谓来世的幸福,从而起到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正是在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之下,东汉末年,佛教在我国逐渐流传起来。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总是利用宗教来麻痹人民,以使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而相信"神灵"的力量,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和天国,从而放弃为争取现实幸福的斗争,而安于被奴役的命运。

二、道教的出现

道教,由道家思想和民间神仙方术发展而来,它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得道成仙,道教迎合了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也符合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需要,道教的影响:如建筑(道观)、医药(炼丹、火药)、武术(武当派)、气功等。

三、王充与《论衡》

联系前面曾经涉及的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荀子(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王充,东汉人,著《论衡》,提出无神论,即唯物主义思想。

当时的社会环境是迷信思想盛行,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科技落后,统治者利用封建迷信麻痹人民,在这种社会氛围下能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违世之说就显得更为可贵。[小结]思想和宗教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今天社会上还有一些迷信思想的残余,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一些事物。

板书设计: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宗教的传播和杰出的思想家

一、佛教的传入

1.佛教传入我国(西汉末)

2.佛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二、道教的出现

1.道教在民间兴起(东汉)

2.道教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三、王充与《论衡》

昌盛的秦汉文化范文篇8

1.丰富了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不仅能直观地呈现历史文献和图片、视频短片,还可以运用动画、有声读物等信息资源,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能得以体验。

2.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化抽象为具体。历史课程中本来就有很多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拓展教学的空间和维度,发散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探索、求知和实践中成长。

3.优化了课堂教学,教师可依托网络资源潜心研究教材和教法,学习历史学科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水平,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创新和自我学习。第四,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细致、全面、生动的知识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特性分析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际运用突出体现在综合性、时代性、直观性、创造性和教育性五大方面。

(一)综合性

以多媒体技术为媒介,为学生传输各类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图表等内容,图文并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阻碍,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事件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认识水平。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求新知。

(二)时代性

多媒体技术也是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进步的见证。它通过多种信息媒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以教材为指导又不拘泥于教材,既能融入时代前沿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能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理解和巩固。

(三)直观性

多媒体教学能对学生的“听、读、说、写”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还能改变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式,给教师留有更多的分析、讲解和评价时间,在扩大教学信息量的同时也能赋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方便师生交流。

(四)创造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将音频、视频、游戏、动漫、字符、地图等介质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有效串联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之后再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信息,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创造性学习。

(五)教育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步成熟的重要时期,历史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也要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世,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并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创设德育情境,也可以运用历史知识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三、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把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历史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中,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一)绪论课

绪论作为初中历史课程的导言课,是整个课程的总体概况,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总结性。绪论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课程的大体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基本线索。绪论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难,也较抽象,学生由于尚未接触过此课程,难免缺少直观的认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多媒体教学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教学时,可采用时间顺序和主题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或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四个单元进行统筹介绍。在文化类课程设计上,可以根据中国历史发展过程这一基本线索,用图片展示夏商西周时期灿烂的青铜器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勃兴、昌盛时期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等内容,在每一历史时期都要突出其相关特征,准确勾勒出中华文化的发展轨迹,给学生留下直观印象,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二)综合课

在综合课的教学中要完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如课程导入、讲授新知、巩固提高、练习作业、检查反馈、总结评价等。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课程的构成方式,导入框、正文、阅读文字、文献资料、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活动课等内容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多媒体教学能够在综合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教师在课程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教学,突出重难点,如上一节课的作业练习、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趣味学习内容等,以达到课前巩固、课中提高、课后反馈的教学目的。为了重点突出秦汉时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可以先对学生发问:“为什么我国秦汉时期的文化能得以昌盛,昌盛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对国家统一、封建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等方面进行分析,再利用多媒体播放《汉代造纸术》视频短片,让学生加深印象,之后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在当时有什么优点。在介绍地动仪这一难点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动态的振动示意图,把复杂的物理原理通过动态的模型图展现出来,化解学生的困惑。同时教师也可以收集华佗、张仲景所取得的医学成就方面的资料,向学生展示华佗《五禽戏》的视频,也可以播放一段养生口诀,让学生简单地学习一下,提高学生的健身意识。在教学《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图的导引图》时,可以通过电子音频介绍,让学生了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图的导引图是我国考古中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健身图谱,它的出现也是医学和体育史上的一个突破,是导引疗法的历史见证。

(三)复习课

复习课主要重在巩固学过的教学内容,对知识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同时也意在培养学生分析、质疑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多媒体教学的融入可以改变知识的建构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应在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搜集历史资料,通过“导游课+游戏课”的方式来巩固旧知。比如,先让学生运用网络资源查找课文中出现的文物图片,一个朝代设计3-5个图片,再让学生以导游员的身份来讲解这些网络文物图片,最后让学生建立一个网络时光隧道,教师将这些卡片随机点放,也可以播放相关图片的视频资料,要求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回答,看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位学生做得最好。学生在介绍时也要介绍这些文物图片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他学生可以针对该文物图片对“导游”进行提问,最后大家一起来评选最佳“导游员”、最佳“游客”。借助多媒体再现历史,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结语

昌盛的秦汉文化范文篇9

关键词:情景教学;初中历史;课堂运用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情景辅助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应用变得更加普遍,其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因此,教师在开展初中历史的教学时,如果能够合理应用多媒体进行情景式辅助教学,就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欲望。除此之外,对于历史学习来说,课本上有些知识和图片光靠教师讲解与学生理解显然是不太够的。然而,教师若通过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就能将课堂容量增加,让教材知识和视频资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他们面前,以此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教授“春秋战国”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将搜集到的有关于战国时期当地的风土民情或者其他相关视频资料进行剪辑,然后在上课的时候播放给同学们观看。通过视频的方式,教师便可让他们去了解课本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要将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风貌,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再结合着课本内容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使之积极思考。教师采用这样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热情,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通过角色扮演进行情景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教师大多会选择情景教学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角色扮演是该方法较为重要的一种手段。学生要根据历史背景和教师的指导对史料进行重现。同学们和教师之间不仅要紧密合作,还要将历史的演变过程熟记于心,较好地掌握需要还原的历史事件。教师运用角色扮演进行情景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我国古代著名事件的发生过程,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其学习教材中的历史知识。[1]例如,同学们在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其中有一部分是在讲述该时期下寻常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习俗等,教师就可以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那个阶段的生活情景。同学们便能了解秦汉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在模拟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这节课的印象。例如,教师可以让一名同学扮演秦朝时期的一位普通百姓,然后去体验这名百姓的一天,使其能感受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除此之外,在这个模拟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错误的模拟情景,观察学生是否能做出判断,继而使其加强对这部分的学习。除了去感受当时百姓的生活状态,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猜测当时社会的人们每天可能会做些什么。这样一来,角色扮演下的情景教学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颇有益处。

三、利用声音情景刺激学生思维

无论是哪个学科,事件的展示形式都要通过文字进行叙述。尤其是对历史而言,该学科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利用文字阐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给同学们展示的社会场面不够丰富,无法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因此,教师要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去刺激他们的感官,从而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教学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对于传统的历史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都是按部就班读课本,没有加入任何情感,历史场景的震撼也表现不出来。因此,教师如果能利用声音情景来刺激同学们的感官,生动形象地将历史事件展现在他们面前,那就能让教学事半功倍、效率提升。[2]例如,教师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如果只让学生通过课本文字去了解,教学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学生也感受不到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展示相关的图片资料,让同学们观看,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历史。学生若只对图片进行观赏,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增加一些声音的情景设置,去刺激同学们的感官。例如,在展示史料时,教师可以找寻一些发射炮弹的声音,风声、雨声、大海的波涛汹涌声等等,生动形象地将战争恢弘、惨烈的场面展现出来。教师通过音频、视频的渲染,让他们切实感受当时战争的残酷,以此增强学生对这段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四、合理运用教具创设情景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将历史事件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同时结合着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与具体化,运用图片或实物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单化,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除此之外,历史教材中自带的图片也是课堂中最直观的教具。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中的图片历史背景,给他们讲解并营造相应的场景。运用直观的教具创设历史情景,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增强同学们的逻辑思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观念。[3]例如,教师在讲授“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根据教材内容可以得知: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提出了“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这些都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就可以利用我国不同时期的发展图片作为教具,有效反映当时所取得的成效,展示人民逐渐走向幸福生活的喜悦之情,以此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并坚持在党的引领下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得到相应的提升,而且让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会有所增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历史教师在进行情景教学时,要坚持做到以上几大方面,改善现有的教学现状,激发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热情,逐渐带领他们摸索出历史学习的技巧。同时,教师也要让自己的教学手段丰富起来。

参考文献:

[1]张洪波.情景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设与运用[J].价值工程,2013(33).

[2]周建吉.情景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设与运用[J].科技视界,2015(10).

昌盛的秦汉文化范文篇10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兴趣是一种极大的推动力,兴趣越大,进展就越快,效果就越好。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只是被迫强制学习,是会扼杀学生的好学精神的。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讲授《昌盛的秦汉文化》“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很难准确,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了解的。我告诉学生:“在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改进。”我又指着《蔡伦》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创新首先要学会思维,思维是创新的载体,没有思维也就没有了创新。初中生是思维最敏锐最活跃的阶段,又是思维定型的最关键阶段。因而引导中学生形成多维的思维意识和思维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如对历史人物左宗棠的评价,从发散思维来看,可从清政府的角度来看,亦可从人民的角度来看,再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从左宗棠自身来看……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回放历史时刻;再以聚合思维来看,历史上与左宗棠相似的人物有哪些?假若你是左宗棠,假若左宗棠是李鸿章……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具体分析,使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打下基础。

逆向教学是一种启发智力的方式,它可以使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过程也大大简化,效率可以成倍提高,并进一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合理运用逆向教学法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难点、深化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更能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做到历史学习中的“论从史出”,深刻理解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如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笔者设计思路如下:师问:“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实在太熟悉。追问“为什么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对这个问题,基础好的同学也能马上回答。学生可以归纳出:因为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发生变化。此时,教师便可板书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社会性质变化;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