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乐与少数民族音乐融合的尝试

时间:2022-09-11 09:04:01

电子乐与少数民族音乐融合的尝试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文化的地位作用,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纳西族民族民间音乐作为纳西族文化中的瑰宝,是纳西族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传承和发展纳西族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深远的意义,但如今却陷入传承的危机,很多年轻人都对本民族的传统民歌、乐曲、调子知之甚少,许多年轻人和少年儿童觉得民族音乐不如流行音乐好听,民族音乐有点“土”,对民族音乐没有或缺少兴趣。本文旨在梳理纳西族民族民间音乐与当今电子音乐融合,让更多的年轻人能接触到传统民族音乐,从而让更多的人去参与到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保护。

【关键词】电子乐;纳西族民歌;民族文化;民族音乐

一、电子乐概述

电子音乐是使用电子乐器或电子音乐技术制作的音乐,一般而言,可使用电子机械技术与使用电子技术制作的声音来区别,其中电子机械技术制造声音的设备有当下最为流行的乐器电吉他、电贝司、电子钢琴、电子合成器等,而电子技术制作的声音包括了利用物理振频算法制造的声音合成器和电脑MIDI的直录插件等创作的音乐。电子音乐广义上来说就是一切以电子器械或电子技术为介质创作出来的音乐,又被称为数字音乐,包括电子乐器直录、合成器直录,传统乐器经过直录转换成的音源插件等,狭义的电子音乐是指电子合成音乐即电音,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音乐一度完全与西方特别是欧洲音乐发展连接,从19世纪末诞生到上世纪60年代得到发展,电子方式制作的音乐变得在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普及和流行起来。今天几乎全世界大唱片公司都将电子音乐制作作为业务的主要内容,直录音乐变得越来越少;另电子音乐也更容易被追求潮流的年轻人所喜爱,所以电子音乐拥有庞大的市场。

二、纳西族民歌概述

音乐由于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社会经济发展和方言差异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纳西族主要分布在滇川藏三省交界处,以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最为集中。纳西族民歌源远流长,东西部民歌有十余类,还包括东巴唱腔、歌舞音乐“窝热热(热美蹉)”、阿丽丽等,器乐音乐“波拍儿”“素古笃”等特色独奏乐器和洞泾音乐“纳西古乐”、白沙细乐等都独具纳西族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色。(一)纳西族民歌类别。纳西族民歌可以根据地域、体裁、内容等分为以下几种。以地域特点划分大致可分为东部方言区和西部方言区两种。西部以玉龙雪山、长江第一湾以西、南为主,包括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东部方言区以玉龙雪山东北面为主,包括宁蒗县永宁摩梭人、塔城乡、维西县等地。一般而言,西部民歌含蓄忧伤,东部民歌明快豪放;从体裁上可以划分为叙事歌、小调、山歌、短歌等;从内容上可以划分为喜歌、丧葬歌、劳动歌、儿歌、习俗歌、劳动歌、情歌等。(二)纳西族民歌的特点。纳西族民歌源远流长,从先民狩猎游牧时期的音乐“窝热热(亦名:热美蹉)”到进入农耕时期的劳动歌、山歌,再到纳西族宗教东巴教的发展以东巴象形文字为载体传承下来带有原始痕迹的民歌,也将许多带有祭祀色彩的丧葬歌传入民间,加上元明清时期中原音乐的传入和改土归流的各种器乐曲牌的传习,最后到1949年以纳西族传统音乐为素材的歌颂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歌曲,形成了内容广泛,体裁丰富的纳西族音乐体系。总体上纳西族音乐有一种悲而不凉,哀而不伤,温婉含蓄的特点。这是由于纳西族是游牧民族逐渐转变为农耕民族的缘故,从民族性格上说既有游牧民族音乐的粗犷,也有农耕民族的细腻。(三)纳西族民歌音乐特色。纳西族民歌多为民族五声调式,少有偏音出现,西部方言区民歌凄婉哀怨、旋律阴柔,以羽、角、宫调式为主,多用“吉令者勒”唱法,即慢速“ladomisol”为主干音的下波颤音唱法,下波颤音幅度一般为大二度或小三度,滑音和装饰音运用较多,东部方言区民歌热情明朗,旋律高亢,律动性强,以徵、羽、宫调式为主,基本不用“吉令者勒”唱法,装饰音也少用,笔者收集若干纳西族民歌并按照一般分类进行素材整理,对有代表性的民歌的音乐特色进行了一些分析。1.山歌。山歌中的“谷气”调是最富有纳西族音乐特色的。“谷气”调以五声音阶为主干音,节奏悠长舒缓,速度较为平缓,旋律如诉如泣,哀婉忧伤。往往以高音或中低音作装饰音跳至高音为起始音,然后下行展开,表演形式多为独唱或对唱,有时以纳西族传统的“冷仔筚篥”演奏或伴奏。语言多为现编现唱,也有引用叙事长诗,谐音押韵,衬词繁富,韵腔悠长。感情真挚深沉,语句平缓悠长。2.习俗歌。习俗歌内容是根据纳西族的民俗习惯民俗文化产生的,纳西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因此在丰富的习俗文化中也诞生了丰富的习俗歌,包括《结婚调》《嫁女调》《挽歌》等。其中《嫁女调》最为人熟知,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8年第十三届“青歌赛”中,来自金沙江上游塔城乡金花和达波玛吉姐妹以这首纳西族传统的《嫁女调》获得了原生态唱法银奖,歌词大意为:金子一样的花儿,要被人家端去了!白鹤媒人来到了我家,雄鸡啼明三声后,花要被端走了!养育了女儿的母亲哟,泪珠儿串串落到了地上……这首《嫁女调》为羽调式“misolla”作为主干音,运用“吉令者勒”唱法,装饰音后接高音长音下行,在音域上有较大跨度,节奏平缓自由,以哭腔的方式表达纳西姑娘出嫁前夜母亲与女儿依依惜别嘱托的场景。3.劳动歌。劳动歌是在从事生产劳动时为了协调合作、活跃气氛、激发干劲、振奋精神、统一节奏而创作的歌曲,因此在音乐特色上节奏比较明快或悠扬,旋律上也比较朗朗上口易学易唱,传统的纳西族劳动歌有《起房调》《栽秧调》《犁牛调》,其中广为传唱的栽秧调纳西语叫“夕独热”。“夕独”意栽秧,“热”意唱曲。乐曲由东巴祭祀谷神仪式演变为在栽秧时唱的劳动歌。演唱形式为一人在领唱,众人相和。也有的是即兴对唱或独唱。旋律婉转悠远,似在田间互相传话鼓劲。以羽调式散拍子自由优美地吟唱,使劳动者在体力劳动中舒缓身心消除疲劳。4.歌舞音乐“蒙达(也称窝蒙达)”是流行于西部方言区的一种歌舞音乐,汉语直译为“可怜的鹰”,意译为“实在不如意”。通常在劳动或丧葬时候演唱,有领唱、独唱、双人对唱等演唱形式,舞蹈形式为男女各以圆圈或半圆为队形,男女手搭肩互相牵拉,男女两队逆向根据领舞领唱者节奏行进,歌词为五言一句,以羽调式“ladoremi”或宫调式“doremisol”为主干音,多为单乐句加补充的变化重复构成乐段,由于是歌舞音乐,所以节奏律动感较强。“窝热热(亦名:《热美蹉》)”也是纳西族传统音乐中非常重要的歌舞音乐,被誉为“音乐活化石”,这是因为热美蹉是纳西先民游牧狩猎时期的产物,是一部至今还在流传的原始多声部民歌。对于“热美蹉”的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已有很多国内外学者进行了研究,根据方国瑜先生编著的《纳西象形文字图谱》释注“热”亦神亦鬼,有角,带翅膀。结合多数学者观点和纳西语“热美”的意思为精灵或飞鬼。“蹉”既跳的意思,“热美”扬言要吸食亡者血肉,人们惊恐后以“热美蹉”的乐舞唱跳驱赶“热美”。另一种研究观点认为“热美蹉”是一种原始形态保留较完整的乐舞,人们在模拟羊、野兽的声音表现原始狩猎场景,祈求狩猎的成功。“热美蹉”一般在丧葬中进行唱跳(只允许在长寿长辈过世的丧葬仪式中进行),音乐表现形式为领唱与男女二声部混声合唱,领唱先领颂五言词,然后接男声齐唱,再接女生齐唱,男声唱腔粗犷雄壮,女声则以大二度喉波音发出类似羊叫的声音,接着在节奏重拍男舞者跺脚,女舞者手互相搭腰随重拍弓腰,最后在齐声的节奏呼喊声中结束。

三、电子乐与纳西族民歌融合的切入点

电子乐自19世纪末诞生发展到现在,风格流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编曲、风格、配器等方面都出现了多方面的融合,形成了近百个分支流派,国外学术界通常将电子乐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性、研究性、先锋派的研究型电子乐,这一类型的电子乐较为激进,从配器到音效都比较喜欢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以达到创新的目的,因此受众并不是很多,但这些创新的尝试也被其他创作者借鉴或运用形成新的风格流派;另一类是包括电子舞曲、电音在内的应用型电子乐,在配器和和声方面也是运用传统技法,只是在小细节方面有所创新,这类型的电子乐审美和创新上不是很激进,也更容易受到大众的认同。总的来说实验性的研究型电子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应用型的商业电子乐。笔者结合纳西族民歌的音乐特色,与电子乐几个相近的风格进行了尝试,得出以下几种融合的切入点。(一)重新编曲。重新编曲采样是现代电子乐编曲的重要方式,可以把音乐素材剪裁出若干个可用的音乐素材段落或片段,用原曲和声或自由创建新的和声进行,将需要的音乐素材穿插进需要的地方,叠加不同的电子乐器或音频效果器,使音乐既保留原曲特色,又形成新的音乐风格。1.Newage风格。NewAge被译为新世纪音乐,也被译为成新纪元音乐,是种静谧、神秘、宁静的音乐,Newage风格可以使用传统管弦乐器做配器,也可以做成很电子化的风格,营造浩瀚飘渺的宇宙感和大自然的平静。从功能上来说都是让人放松身心,消除疲劳,因此可以很好地与纳西族《栽秧调》这一类型的民歌结合。2.Ambient风格。Ambient(氛围音乐)是一种实验性的合成音乐,随着声波及音效的叠加营造出氛围感和空间感,使听众如身临其境,利用环境音效和场景周遭的音效做采样,重视音效作为打击乐铺底,这些打击乐有可能是水滴、汽笛、闪电雷鸣等,西部方言区纳西族民歌基本都是在特定场景表现的音乐,运用此风格可以着重环境音效铺垫,将民歌单句或单节奏作为场景内容使用。3.Dub风格。Dub(回响)属于雷鬼风格的一种,但运用echo、reverb与delay等效果器使音乐拥有极大的空间感,相比雷鬼更注重环境音效的音乐性,由回响和电子乐结合,还衍生出氛围回响、回响科技、回响贝司、旋律回响贝司等,这几种回响的风格都是从注重音效转变到旋律,现在许多欧美流行歌曲在编曲上都会运用旋律贝司回响,是一种既有回响音乐的节奏冲击感又不失旋律美感的音乐风格,在融入纳西民歌时可以着重把带有纳西族民歌特色的乐句,用不同配器作主旋律穿插在乐曲中,突出民族特色。(二)增加电声音轨。增加电声音轨指的是在制作的时候不改变原曲的和声色彩以及旋律,直接在原曲中添加电声音轨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曲的风格特点,但在编曲配器制作上有一定局限性,只能通过配器的色彩或环境音效变化来增加乐曲层次感。1.Disco(迪斯科)Disco(迪斯科)是一种源于美国黑人民间的舞蹈与爵士舞,属于伴舞音乐,在节奏上混合了爵士乐、摇滚乐与拉丁美洲音乐的特点,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节奏强劲,轻重拍对比不明显,一般都为4/4拍,许多广场舞音乐编曲方式都运用Disco编曲,将贝司对比调高,将节奏鼓点对比调高,增加律动性,但也由于此特点节奏会略显单调,乐曲起伏不大,作为舞曲伴奏可以很好地与纳西族传统舞曲(打跳音乐)相融合,具体方法就是将原曲音频导入后,根据速度增加鼓、贝司和合成器等铺底音轨,根据原曲和声编配铺底音色,运用Disco常用的合成器音色作为主奏乐器,丰富伴奏织体。2.House(浩室舞曲)。顾名思义,House就是在家就能制作表演的的音乐舞曲,是随着Disco舞曲发展和电脑音乐制作普及的产物,从House已经发展出了如科技浩室、电子浩室、女巫浩室、深浩室等十几种不同的子风格。在音乐特点上与Disco相同,多为4/4拍,但在贝司和鼓机上有较多变化,低音线更为厚实,有的会加超重低音或合成器铺底,对比出旋律线的色彩。由于纳西族歌舞音乐节奏上比较单一,旋律线条和伴奏织体都比较规整,这样除了可以与纳西族舞曲融合外,还可以与歌舞音乐如“窝热热(热美蹉)”“窝蒙达”等音乐进行融合,具体方法是在Disco的基础上将合成器较生硬的音色替换,用电子浩室、科技浩室、碎拍的手法加以Progressive调和,碎击元素多采用附点优化鼓点和贝司线条。鼓机也不再是Disco的电子鼓点,可以是环境音效如水滴、掌击、响指等,这样也会有更多的乐曲乐句起伏。(三)用流行和声穿插民歌素材。用流行和声穿插民歌素材是跟前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这种方法在配器上没有固定的方法与方式,重要的是对乐曲和声曲式的分析,根据流行和声对原有的民族调式和声解决方式进行改变形成新的音响效果。总的来说纳西族民歌以民族五声调式居多,少有偏音出现,以“白沙细乐(崩石细里)”选曲《美丽的白云》为例,乐曲为A羽调式主干音为”ladoremisol”,旋律下波音也没有其他偏音,因此传统的和声编配方法一般就是调式三和弦,但由于五声音阶的五声特性,传统和声编配上有一定局限。1.换音和弦。A羽调的主(ladomi)、属(misolsi)、下属(refala)和弦都为小三和弦,与A小调正三和弦功能属性都一样,所以和声编配可以按照A小调流行和声进行编配,不过为了突出民族调式五声性特点,在和声上避免出现fa和si,因此这两音就需要相应解决替代,根据音级倾向的一般规则fa倾向于解决到mi,si倾向于解决到do,这样就形成了属(misoldo)和下属(remila)的和弦,这样和弦倾向又会变小,因此结合现代流行和声就有了很多改编的空间。如属功能可以设为功能(ladomisol)Ⅰ7(羽7和弦或属功能(misoldore)Ⅲ9(宫9)和弦。2.加音和弦。在古典和声中的加音和弦是加六度音形成的,民族调式中由于五声性原则,在大三和弦基础上可以加上根音的大六度或大二度,不能加四度。小三和弦可以加根音纯四度,而不能加二度和六度这样形成了流行和声中常用的挂留和弦sus2或sus4。小七和弦与小三和弦一样,只能加根音上的纯四度这样就形成了7sus4和弦(ladoremisol)。

四、电子乐与纳西族民歌融合的不足与亮点

从西方音乐特别是欧洲音乐发展史来看,民族音乐的节奏元素通过古典和声体系重新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音乐作品,有的运用民族音乐的调式旋律元素,通过古典和声的节奏型创作音乐作品,19世纪末诞生、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电子乐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变革和发展中也融汇了很多民族元素和民间特色音乐元素,使得电子乐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电子乐作品。笔者在尝试电子乐与纳西族民歌融合时,由于自身和声、编曲等理论不足和对电子乐知识不精通,在尝试编配的作品配器上做得比较简单粗糙,在和声编配上没有太多创新。但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几个亮点。首先,在调式调性上,纳西族传统五声调式极有特色的喉波颤音和“吉令者勒”唱法与电子乐中许多风格和类型可以很好地兼容,既保留纳西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又加入电子乐曲风和配器上的前卫;其次,纳西族民歌以无伴奏单声部居多,这样不但在伴奏织体上可以有很多创新的方向,在编曲配器上有很大的创作空间。最后,纳西族民歌在和声进行上大多都按照中国传统民族五声调式的和声进行,在编配上有很多现代流行和弦连接,经过和弦可以融入新的编曲中。总之,纳西族内容丰富,体裁广泛,既奔放热烈也温婉抒情,旋律性歌唱性很强,有很强的可创作空间。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纳西族传统民间音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和云峰.纳西族音乐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张兴荣.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和新民.纳西族民间音乐概论[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0.[4]杨杰宏.略论纳西族民歌类别及艺术特色[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7.

[5]宣科.《“热美蹉”的来历经》之研究[J].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0.

[6]和文光.丽江塔城纳西族传统民歌浅析[J].民族音乐,2010.

[7]任红军,李宾.现代电子音乐的创作及创新性分析[J]艺术广角,2018.

[8]张小夫.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

作者:董健呈 单位:董健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