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3:09:11

参政党范文篇1

论文摘要:本文围绕参政党政党文化评价要素的构建问题,通过对参政党政党文化评价要素的概念、内容的分析,阐述了构建参政党文化评价要素的意义,并着重阐明了构建参政党政党文化评价要素的着力点,着力点即在参政党目标形象系统的构建、组织形象系统的构建、行为形象系统的构建三个方面。

政党文化是一个政党延续发展的重要标识,是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参政党自身建设的着力点。“先进政党文化的形成取决于两个关键环节,一是政党意识的形成环节,二是政党意识向二级标示要素的转化环节。第一个环节解决的是科学政党意识的形成问题,第二个环节解决的是二级标示要素的先进性问题”[1]。要保持参政党政党文化的进步性,不仅要保持科学先进的政党意识,还要在政党意识向二级标示要素转化过程中防止和避免随时发生的政党文化流变现象,保持这些要素的进步性。只有保持这些二级要素的进步性,才能确保政党文化的进步性,进而保持参政党的进步性。关于参政党政党文化核心要素——科学政党意识的形成和构建以及二级要素的构建问题,笔者曾在“关于参政党政党文化构建的思考”一文中作了专门的阐述,在此不再赘述,本文着重阐明的是参政党政党文化评价要素的构建问题。

一、构建参政党政党文化评价要素的概念、内容及意义

(一)构建参政党政党文化评价要素的概念分析

政党文化是指一个政党所具有的为其党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组织心理、制度规范和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一个政党区别于他党的政党形象。也就是说,政党的意识形态、组织心理、制度规范、党纪党风、政党形象等都是政党文化的构成要素。因此,在构建参政党政党文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将政党形象要素的构建,作为参政党政党文化构建的内容之一。那么,政党文化与核心要素——政党意识以及二级标示要素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就其关系而言,政党文化是政党意识的外化形态,它包含着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政党文化核心要素的形态化,表现为政党意识对政党制度规范、党纪党风、政党理念与活动方式的塑造;另一个层面是政党文化核心要素与二级标示要素的形态化,表现为政党形象的塑造。前者的主要评价主体是政党本身,后者的主要评价主体是党外力量,也就是说“政党形象是党外力量对政党文化的评价要素”[2]。因此,我们所提出的构建参政党政党文化的评价要素,就是要着手解决好党外力量评价主体要素的构建问题,也就是如何塑造好参政党的政党形象。

(二)构建参政党政党文化评价要素的内容

什么是政党的形象呢?政党的形象是指“政党展现给外界的风貌以及外界对它直接间接感知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的、整体性的印象和评价。它主要由目标形象系统、组织形象系统、行为形象系统等方面组成”[3]。目标形象系统主要指政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价值观念等,政党的目标形象是政党能否赢得广大群众的首肯、支持、拥戴的前提,在政党的形象诸要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组织形象系统主要指政党从中央到基层各级组织的聚集、转换、释放等功能发挥的程度,以及组织各成员在各项社会事务和社会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能力水平、道德风貌等。一支高素质的政党队伍是政党事业兴旺发达的组织保证,政党的组织形象是政党形象建设的根本和基石;行为形象系统主要指政党组织系统内部的运作机制的规范性程度,及其领导下的各级组织为实现政党的奋斗目标而展现出来的活力和效率。政党的行为形象既反映政党的各级组织及其组成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工作能力高低、法律意识强弱,还能反映政党领导下的组织机构设置、工作机制、制度制定的科学程度。行为形象是政党形象的一个综合反映。

(三)构建参政党政党文化评价要素的意义

现代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势表明政党的合法性最终来源于政党实践的有效性。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合法性不仅来源于政党实践的有效性,还来源于人们对于有效执政的长期性结果评价转化为的短期性的阶段性的过程评价。在这个短期性的过程评价中,人们对于执政党执政理念所表达的思想价值取向、对于治理政策所描绘的美好远景、对于执政方式所带来的满腔信心往往聚焦于执政党的良好形象,因而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不断改善党的形象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抓不懈。而作为具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政治格局中的参政党,其合法性同样最终也是来源于参政党政党实践的有效性,来源于参政党参政理念所表达的思想价值取向和在人们心中所树立起的良好形象,也就是说参政党应当树立怎样的形象,使人民群众认知首肯。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曾指出:“共产党同各派长期共存,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我们的方针。至于各派是否能够长期存在下去,不是单由共产党一方面的愿望作决定,还要看各派自己的表现,要看它们是否取得人民的信任。”[4]在这里强调的就是人民群众的信任、首肯是派长期存在的根本条件。因此,不断改善参政党的政党形象是加强参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所以,我们在努力构建参政党政党文化的过程中,还应把政党文化评价要素作为参政党政党文化要素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把改善和塑造好参政党的形象作为其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期不懈地抓下去。要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活动和努力,使形成自身形象的各种要素日臻完善,从而激起社会公众在思想、认识、感情上理解、认可中国参政党。

我们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比较明确地认识到,构建参政党政党文化评价要素,是参政党存在、发展的需要,也是其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更是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其着力点为:参政党目标形象系统的构建;参政党组织形象系统的构建;参政党行为形象系统的构建。

二、努力构建参政党目标形象系统

如前所述,政党的目标形象是政党能否赢得广大群众的首肯、支持、拥戴的前提,在政党的形象诸要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构建参政党政党文化评价要素的过程中,必须把参政党目标形象的构建放在首位。

(一)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根本思想基础。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指导思想。因此,参政党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当前,全国各族人民都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的灵魂,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指导当代中国的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要在坚持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把参政党建设成与执政党相匹配的政党。

(二)明确参政党的奋斗目标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地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这一奋斗目标的提出和确立,标志着执政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不仅是执政党的奋斗目标,同样也是参政党的奋斗目标。这是因为,中国参政党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是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这一政党性质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参政党必须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确立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是参政党本质的内在要求。因此,参政党要围绕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并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层面,既体现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最高价值,又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总体布局,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贯穿并渗透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中共十七大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科学命题。因此,对于参政党来说,无论是从体现政党的进步性要求出发,还是从加强自身建设的要求出发,都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要在广大成员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并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献计献策,为其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转三、努力构建参政党组织形象系统

政党的组织形象是政党形象建设的根本和基石,组织形象系统主要是指政党从中央到基层各级组织的聚集、转换、释放等功能发挥的程度,以及组织各成员在各项社会事务和社会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能力水平、道德风貌等。政党组织的聚集、转换、释放等功能发挥的程度,决定着政党作用发挥的强与弱。参政党在构建政党文化评价要素的过程中,应当把组织形象系统的构建作为政党形象塑造的基础,因为一个政党要实现自己的政治任务,不仅要靠它的理论、纲领、路线的正确,而且还要靠它的组织巩固。列宁曾指出:“思想统一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5]由此可见组织巩固的重要性。

(一)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刘延东同志在2007年1月全国统战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班子是队伍的领头之雁。班子建设是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和关键。”参政党政党组织功能作用发挥的好坏,关键在于参政党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要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建设这个根本和灵魂,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大力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使领导班子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进一步增强,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坚定,领导水平不断提高。真正使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抓好组织发展工作

一个政党,发展什么样的人入党,直接关系到党的政治面貌和社会形象,关系到政党作用的发挥。参政党在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其成员素质的普遍提高。《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指出:各派组织发展“要注意提高成员的素质。吸收新成员要注意政治质量,德才并重。发展组织要坚持以协商规定的范围和对象,坚持以大中城市、有一定代表性的人士为主”。要坚持参政党组织发展原则,注重质量,保持特色,并大力加强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特别是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使参政党不断增强新的血液,永远保持活力。

(三)不断加强机关建设

对于一个政党来说,领导机关是它的整个工作运转的枢纽,是政党工作的启动闸、发动机和加压泵,是政党职能和作用发挥的关键所在。参政党机关是联系成员的桥梁和纽带,是参政党工作的中枢。因此,要不断地加强参政党机关建设。要搞好机关工作班子建设,不断提高机关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机关的正常运转,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要树立良好务实的机关作风。

(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参政党的基层组织是联系各党派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参政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只有基层组织健全和活跃,全党才可能是健全和活跃的;只有把基层组织工作做好了,参政党的一切工作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把基层组织建设当作参政党组织形象系统建设的基础切实抓紧抓好。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要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活力;要切实履行好基层组织的工作职责;要积极探索基层组织建设和工作规律;要促进组织生活的制度化、形式的多样化。

四、努力构建参政党行为形象系统

行为形象系统主要指政党组织系统内部的运作机制的规范性程度,及其领导下的各级组织为实现政党的奋斗目标而展现出来的活力和效率。政党的行为形象不仅能反映政党领导下的组织机构设置、工作机制、制度制定的科学程度,还能反映政党的各级组织及其组成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工作能力高低、法律意识强弱,可以说行为形象是政党形象的一个综合反映。在这里,参政党的组织系统内部运作机制的规范性程度主要是指它的自身建设机制的规范性程度,“自身建设机制由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个体成员组成,前三级的每一级组织又由决策机构、工作机构、职能部门、个体干部组成;个体成员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是自身建设机制的基本结构关系;而自身建设运作机制的主要内容则是参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6]。也就是说,参政党的组织系统内部运作机制的规范性程度,实际上就是其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的规范性程度。因而,必须将参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为构建参政党的行为形象系统的重点。

(一)把思想建设作为构建行为形象系统的核心

思想建设是参政党自身建设中带根本性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对其成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提高成员的政治思想意识和理论水平,培养成员良好的道德行为,在成员中树立正确的参政党意识,并把这种意识统一到党的政治纲领上来,为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服务、为参政党履行职能服务、为参政党实现奋斗目标服务。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培育参政党意识。二是加强政治引导。三是锻造优良品德。

(二)把组织建设作为构建行为形象系统的基础

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一条主线,两支队伍,三项工作。即以政治交接为主线;建设两支队伍——领导干部队伍、后备干部队伍;加强三项基础工作——组织发展工作、基层组织建设、机关建设。关于组织建设问题,本文已在构建参政党组织形象系统中作了阐述,在此不多赘述。

(三)把制度建设作为构建行为形象系统的保障

制度建设是参政党存在、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工作经验的升华和规范,是参政党构建行为形象系统带根本性、长期性、保障性的建设。制度建设体现着参政党的性质、职能的规范。参政党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健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的民主集中制和具体领导制,以及为本党拟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党的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其具体内容是:及时制定和修改、完善包括党章在内的党规党法;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干部制度、工作制度、党内生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某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的制度进行修改。主要包括:组织制度——民主集中制、会议制度、选举制度、干部选拔制度、党员的教育管理制度、党务干部的培训制度等。当前还要根据新的形势和实践的需要建立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规则、领导班子成员考核制度、发展成员考察培养制度、机关工作制度、机关干部管理制度等。

参政党政党文化评价要素的构建,也就是政党形象的塑造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贯穿于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始终。参政党只有通过内增素质、外树形象来全面建设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才能向所指出的那样“取得人民的信任”,才能在新的世纪与执政党一道,共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桑玉成、李冉.政党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1).

[2]桑玉成、李冉.政党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1).

[3]周大仁、陈家超.当代党的建设概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218.

[4]著作选读: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6:790.

参政党范文篇2

一、同心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历史经验的新总结,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

指出: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书写出这样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一条根本经验和一个最重要的法宝就是建立和发展广泛的统一战线。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奋斗,还是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中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总是能够和统一战线的同盟者在思想上同心同德,在目标上同心同向,在行动上同心同行,从而保证了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提出的同心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90年来发展和巩固统一战线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二、同心思想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本质,是对多党合作理论的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创造,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当代中国的政党格局是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中国共产党和各派的关系,不是竞争和对立的关系,而是合作和协商的关系;不是领导党和反对党、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关系,而是领导党和合作党、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这样一种独特的政党关系、独特的政党制度是世界政党史上的创举,在当今世界政党制度中,也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为什么能够创立、坚持和发展这样一种政党关系和政党制度?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和各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能够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过去,我们习惯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16字方针来揭示这种和谐的政党关系,而“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则更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政党关系和政党制度的特质。

三、同心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

有人提出要以同心思想作为派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笔者以为这种提法不是很准确,在当代中国,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中国参政党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心同德的“德”,核心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各参政党共同的根本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各参政党共同遵循的基本价值。所以,还是将同心思想作为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更合适。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对所谓“新的历史条件”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新的历史条件,我们可以从许多不同的维度来进行分析和论证,但从中国政党制度发展,特别是参政党建设的维度来说的话,有三个因素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利益主体多元的客观实际,这是当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社会基础和物质基础;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尊重不同、尊重多样性的价值取向,这是当代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思想文化基础。这种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在共同目标和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差异性。同心思想正是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和各参政党共同理想信念、共同发展目标和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三是多党合作制度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笔者认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构成,从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从本世纪中叶以后一直到我们建成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它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相适应的,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正处于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各参政党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所以,同心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的重要政治基础。

参政党范文篇3

关键词:参政党理论重要性

在多党合作实践中产生、完善和发展的中国特色政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派建设与参政规律为研究方向的参政党理论,则是中国特色政党理论的一个重要领域,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学科,是一个亟待加强和进一步完善的领域和学科。为什么要开展参政党理论研究,如何认识参政党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我们在学习与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参政党理论建设似乎是一个新的命题,实际上在我国政党制度形成期间,这一课题就已经提出来了,最先提出这一课题的就是新中国的缔造者。1949年8月24日,正在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筹备期间,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中国民主建国会发言人针对美国国务院《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发表的严正声明《加强内部团结和警惕,答告美帝好梦做不成》,当日致函民建负责人黄炎培说:“民建发言人对白皮书的声明写得极好,这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教育作用当是极大的。民建的这一类文件(生动的、积极的、有原则的、有前途的、有希望的),当使民建建立自己的主动性,而这种主动性是一个政党必不可少的。”8月26日,又给黄炎培写信指出:“民建此次声明,不仅是对白皮书的,而且说清了民族资产阶级所以存在发展的道理,即建立了理论,因此建立了民建的主动性,极有利于今后的合作。”

的这两封信函在中国政党合作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建立派理论这一重大课题,提出了派思想理论建设的要求和方式,并把建立派理论的重要意义提升到建立派主动性和发展多党合作的战略高度来认识。1994年,作为当事人之一的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著文重温的这一重要论述,感慨万千,他说:“在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风风雨雨,特别是参加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后,重温的指示有了较之过去清醒得多、深刻得多的认识。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派理论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他指出:“主动性是一个政党必不可少的基本性能,是一个政党能否保持和增强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这位曾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写进《宪法》作出贡献的老一代党派负责人,一直不忘的指示,长期坚持思考和研究派理论建设问题。《孙起孟文稿选编》中有7篇讲到理论建设。孙老深有体会地说:“派的理论建设并不难,其实质就是把派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使之带有条理性、结合性,上升到理论。这种理论事实上派已经在做,只是还没有把它摆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工作还不系统,还不够自觉,与实践本身相比还落在后面。”这一点是十分中肯的。

客观地说,真正意义上的参政党理论研究是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中国特色政党理论建设,宣布各派是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并把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由“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各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各派工作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邓小平非常重视派参政的制度化建设。1989年1月2日,邓小平在一位派成员的建议上批示:“可组织一个专门小组(成员要有派的),专门拟定派成员参政和履行监督职责的方案,并在一年内完成,明年开始实行。”

根据这一批示,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经与各派协商,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1989]14号文件),成为新时期中国多党合作的纲领性文件和共同行动准则。这一文件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原则、方针政策和重大措施,其中最大的理论贡献是首次提出“参政党”的概念,确立了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参政党”地位,赋予了各派“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即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的重大职责和光荣使命。这就为参政党理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14号文件的指引下,我国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参政党建设不断加强,参政党理论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着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政党理论建设,包括参政党建设,以理论创新引领多党合作事业的创新,经过同各派、无党派人士的充分协商,先后制定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2005]5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2006]5号文件)。这两个5号文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政党理论,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原则、内容、方式和程序作出了科学规范,进一步完善了对派性质、地位、职能、作用等重大问题的表述,对支持派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引领参政党理论建设的重要指针。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扩大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进一步概括了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必须坚持和遵循的重要政治准则,这也是开展参政党理论研究的准则;进一步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各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进一步确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实现祖国统一、民族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是我们准确认识参政党性质、地位和作用的理论依据。两个5号文件提出的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思想,是我们深入开展参政党理论研究中应该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的指导原则。2006年7月10日,胡

锦涛总书记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支持各派按照参政党建设的目标和原则,以思想建设为核心、组织建设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加强参政党建设,使他们始终成为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这一重要讲话,对派建设寄予厚望,为深入开展参政党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

参政党建设的核心是思想建设,思想建设的根本是理论建设。这项工作已受到各派的高度重视,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2002年5月30日,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在民建中央第一次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理论是指南针,理论是主心骨,理论是粘合剂,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需要,是加强本会自身建设的需要。农工党中央主席蒋正华指出:“要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从参政党的性质、地位、特点出发,对参政党的自身建设、履行职能进行理论研究,形成规律性认识。”2004年7月4日,农工党中央在开展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中发出了《关于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意见》,对参政党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落实措施等都作出了详尽的规定,并发出了研究计划和选题,先后在上海、重庆、四川、湖北等省市建立了参政党理论研究点,以此推动对参政党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2006年10月23日,九三学社主席韩启德在九三学社理论研究和社史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在新形势下完成多党合作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就没有行动上的坚定。”他提出“参政党的政治纪律也应该是理论研究的一个课题”、“参政党理论研究必须解决学风和文风问题”。我们高兴地看到,从中共中央[1989]14号文件颁发以来,特别是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2005]5号、[2006]5号文件的热潮中,各派都加强了理论学习与理论武装,都对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安排,采取各具特色的研讨活动,以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工作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各派在学习和研究的同时,积极宣传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宣传参政党理论和实践,扩大了社会影响,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2005年9月,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在民革中央编写的《中国的参政党》一书的序言中提出:“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宣传参政党的理论与实践,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与政党制度,了解中国的参政党,也是中国各派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国的参政党》一书,以参政党的独特角度客观准确全面地介绍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着重介绍和研究参政党的性质与政治地位、政治主张与政治优势、基本职能、作用和参政党建设的目标、原则与内涵、途经与方法等,这本书体现了很高的政治把握能力、深厚的理论功底、鲜活的资料运用、深刻的切身感受、娴熟的语言特征,书中有很多启迪读者的精彩论述,例如关于派为什么要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十大根本理由”的论述等等。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甄小英在《参政党研究的力作》一文中高度评价《中国的参政党》一书,称赞它是“第一部由参政党所写的系统阐述中国参政党理论的专著”,“填补了我国政党制度研究的空白”,可以说当之无愧。由此也说明参政党内确有理论干才,可以担当起参政党理论建设的重任,他们在研究和宣传方面的独特优势,往往是“旁观者”所不可替代的。

参政党理论研究是一个政治性、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必须开门科研、联合攻关。2003年11月29日,作为派联合党校和理论研究基地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成立了政党制度研究中心,联合各派和相关专家,共同研究中国特色的政党理论特别是参政党建设理论,先后出版了《多党合作与参政党建设调研报告集》、《中国派建设理论》、《中国参政党新论》(郑宪等编著)等著述。2006年4月25日,湖北省八个派省委会与省社会主义学院联合成立了湖北省统战理论研究参政党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已出版《参政党理论研究论文集(第一辑)》,目前已在筹备第二届年会和编辑出版论文集第二辑。在这样的研究中心和专委会里,各派和相关部门、理论专家密切配合、团结合作、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呈现出和谐科研的新气象。参政党理论研究的活跃开展,正是我国宽松和谐、民主团结、生动活泼政治环境和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体现。

2007年10月15日,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促进政党关系和谐,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国内各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进一步表达了中共中央对多党合作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各派、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真诚愿望。

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这是为全面推进执政党建设的伟大工程提出的要求。这一点,对于与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的参政党来说同样适用。这正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要坚持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重要指示的一个重要方面。新世纪新阶段,各派与共产党一样处于相同的历史背景和国内外环境,面临着同样的战略机遇期和各种风险的考验,担负着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荣任务,同样需要研究参政党参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特别要加强参政能力建设和进步性建设,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更好地担当起“参政为民”的重大政治责任。公务员之家:

参政党范文篇4

具体而言有如下几方面:

一是派成员在思想上的多元化、复杂化。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出现新变化新特点,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形态,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与之相应的,我国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等阶段性特征,导致了社会思想多元化。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派成员中也有所体现。尤其是随着派的趋同化,组织发展中对界别限制的有所打破,使得党员思想状况参差不齐,导致了成员缺乏政治责任感和政党意识,比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优越性缺乏深刻的认识,对参政党价值认识的模糊,在参政实践中的边缘化,等等。

二是新加入的派成员缺乏对统一战线历史的了解,对学习统一战线知识缺乏兴趣,对创新、研究统一战线理论缺乏重视,政治敏感度和政治鉴别力都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除了派组织的集中学习外,新吸收的部分派成员极少自发、积极、主动、系统地了解中国特色参政党理论、多党合作理论、统一战线发展历史等知识以及“十二五”规划实施纲要等国家的大政方针,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参政党队伍的统战知识储备相对薄弱,整体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

三是各派思想建设的形式比较单一和固定,并日趋同质化和常规化,缺乏创新性,在社会宣传上不具备独特性和新闻性,活动效果也有待提升。当前,派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针对重大活动、重要事件表明态度,紧跟形势学习理论,钻研参政党理论体系和统一战线理论体系,开展社会宣传等日常工作。其途径主要是召开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学习班以及依据各类主题纪念活动开展相应的庆祝活动,并提交一些体会性、研究型文章。这样,一方面导致各派的宣传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大同小异,在新闻报道上缺乏优势和吸引力,社会宣传成效有限;另一方面思想建设方式的雷同,活动过程的形式化,内容的重复化,都导致了活动效果的弱化。

四是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手段在派的思想建设中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派成员多是兼职,由于本职岗位的限制,部分成员对现代传媒手段的使用受限,以致于对党派日常工作和党务活动的关注相对较少,也很难在第一时间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信息的传递。如此忽略了现代传媒的辅助力量,影响了工作效率,导致参政党对成员思想觉悟和价值观念的引导效果相对削弱。五是思想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限制,参与各派活动的主体多是骨干党员,也就是说派的一些学习和主体活动集中在少部分成员上,思想建设的覆盖面有限。另外同样是由于缺乏场所和经费,活动的主办方多是省、市级参政党机关,基层组织活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有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相对涣散,成员的积极性相对匮乏,如此导致参政党对成员思想的实际教育相对较少。六是学习机制的不够完善,学习内容的不够系统,参政党思想建设缺乏计划性和科学性。尤其是部分基层组织对上级的学习指示和学习内容照搬照抄,少有反思,忽略了学习者的思想反映,导致了学习的盲目性和重复性,缺乏规范性和整体性。以上列举了参政党思想政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难以突破的瓶颈,简要分析了成因。

鉴于思想理论建设在参政党自身建设中的突出地位,以及其对参政党履行职能的指导作用,结合对成因思想状况的抽样调查和摸底,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重视和加强参政党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建设。

一是调动派成员的积极性,完善自身教育机制。一方面要确保对新党员、骨干党员、理论中心组成员、领导班子成员的定期培训的长期有效性,在有所侧重的同时,通过重点培训和轮训相结合的方式,扩大成员接受思想政治子教育的范围;另一方面要借助各类活动的平台,加强对基层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有关制度建设的督导,加强对基层组织思想建设有关活动的关注,加强与基层支部成员的联系和沟通,使广大成员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处理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的关系,统筹兼顾,科学部署,把政策理论学习和提高队伍素质作为一项永不松懈、永无止境的任务和目标。

二是定期开展对派成员思想政治状况的调研,充分掌握广大成员的思想动态,以制订相应的整改方案。以往派在思想建设方面采取既定的方式传达精神、交流思想,往往是注重活动过程、活动本身而忽略了活动的效果,对成员的受教育程度无法进行跟踪性的检验。因此,要通过深入到基层组织中开展问卷调查、座谈交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调研制度,在经常性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派成员的思想状况进行客观的分析,对各类主题活动、学习培训的效果进行综合性的评估,使得派的思想政治建设在掌握主动性的同时也便于调整工作方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以开展有针对性、行之有效的思想工作。

三是开辟思想建设新途径,充实新内容。参政党思想建设是以学习理论为主体,以政治教育为主线,以主题活动为载体,以社会宣传为窗口,以提高认识为手段,以增加共识为目的。可以说参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综合、复杂、系统的工程。这就要求在使用传统方式、开展常规工作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总结新经验,另辟新形式,把握新规律,增强吸引力。在思想建设内容上,要在注重开展重大学习纪念活动之外,按照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调整思想建设的工作重点,补充新任务和新内容,改进工作方法。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成员的需要和愿望,开展丰富多彩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活动,使得成员能够拓宽视野,陶冶情操,领悟时代精神,升华价值观念。

参政党范文篇5

一、建议高素质的参政党是新世纪赋予派的重大课题

在世纪之交之际,各派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新任务,先后提出了建设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的参政党的课题,这是派坚持与时俱进精神的要求和体现。

第一,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是进一步坚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客观要求。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何以能燎原中华大地,使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得以新生?根本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不懈奋斗。从成立只有50余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历经磨难而不衰,发展壮大到拥有64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并领导12亿人民快步进入小康社会,根本在于她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中,并能始终坚持与时俱进。进入新世纪,面对新使命,总书记再次向全党提出:“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并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坚定地站在历史潮流的前头;坚持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先进性。这就是说,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断前进着的党。作为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面对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如果停滞不前,不与时俱进,那么,与中共“合作”将会失去基础,“协商”也就难以找到共同语言。这样,不仅难以履行参政党职能,发挥参政党作用,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而且还会被历史所淘汰。因此,把派建设成为高素质的参政党,既是进一步坚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第二,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是派应对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当令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浪潮迅猛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西化”、“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并企图从各个方面特别是思想文化领域对我进行渗透。另一方面,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愈趋多样化,这就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日趋多样化,各方利益冲突和矛盾日趋突出,这就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一些实际问题和思想困惑;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江总书记在“5"31”讲话中指出,一定要充分估计到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作为与中国共产党同舟共济的派,其历史命运与中国共产党是紧紧相连的,现阶段其历史任务与中共也是一致的。新世纪的新形势、新任务实际上也向我们提出了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21世纪,如何提高自己的参政能力和参政水平,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的历史课题。

第三,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是派履行好参政党职能,发挥参政党作用的内在要求。同志在“5"31”讲话中指出:“纵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要求全党和全国上下要抓住机遇,坚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目前,世界各主要大国都已瞄准未来5-10年,设法为21世纪综合国力竞争抢得先手。机遇稍纵即逝,谁能抢得先机,谁就能加快发展。作为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面对国际国内局势所带来的挑战,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努力贯彻“三个代表”思想,以期使自身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体制、领导方式、战略决策和方针政策更好地适应变化了的时代和现实的要求,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机遇期,也为参政党—我们各派更好地发挥作用,充分地展现自己的风采,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我们只有把自己建设成为高素质的参政党,才有可能在这个机遇期大有作为。

二、建设高素质参政党的基本要求

中共(1989)14号文件把中国各派定位为参政党,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中国国情的科学定位,它进一步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派“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关系。建设面向21世纪高素质的参政党就是派与时俱进与中共一道共同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客观要求,那么,怎样才称得上高素质的参政党?高素质的参政党有哪些基本要求呢?愚以为,高素质的参政党至少应具备下列基本要求。

1、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列宁说:“在多数情况下,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来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因此,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是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的根本要求。

2、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党通常是为完成一定政治历史使命组成的政治集团,但一个政党所确定的政治历史使命只有与历史潮流相一致它才能为历史和人民所认同。因此,坚定正确的政治方

向是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的首要条件。

3、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世间万事万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今天的适应者,明天落伍了就可能成为淘汰者。人类历史表明:一个政党,一个集团能否始终保持自己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时代的先行者,成为推动历史的进步力量,归根到底在于其能否做到与时俱进。因此,是否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是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的内在要求。

4、先进科学的理论武装。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信念上的坚定,信念上的坚定则来自理论上的清醒。科学的理论来源于丰富的实践,伟大的实践则更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因为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方向,离开了科学理论的实践则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因此,用先进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是派保证自身政治上的坚定、理论上的清醒,实践中与时俱进的前提条件,也是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的前提条件。

5、高效有序的工作机制。高效有序的工作机制是高素质的参政党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面对我国改革发展中的诸多矛盾以及我国所有制、分配方式、生活方式等的多样化给人们带来的诸多困惑和疑虑,要求派要充分履行参政党职能,对各方面情况作出敏锐正确地反响和快捷有序地处理。因此,建立高效有序的工作机制是建立高素质的参政党的具体体现和

现实要求。

6、乐于奉献的思想境界。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人人都把自己的行为建立在等价交换原则的基础上,使自己对社会的索取与奉献等值,那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许多仁人志士总是把为他人、为社会的奉献精神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被中国人民所拥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没有任何自身的特殊利益,而是始终把社会的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派的大多数领导都是兼职工作,只有具备奉献精神,他们才能自觉地创造性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因此,乐于奉献的思想境界是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条件。

三、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要紧紧抓住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环节

1、要充分认识派领导班子建设的现状与高素质的参政党的要求之间的差距。

首先是理论准备不足。政治上的成熟必须以理论上的成熟为基Al,目前我们对参政党的理论建设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研讨。没有成熟的理论作支撑,我们就很难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判断力和坚定的信仰。

第二,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派作为参政党,它的基本职能是参政议政,因此,它要关注的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派的领导应当具有广博的知识_面,而目前的现状却是许多领导人都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而对参政议政所必需的知识空白点还较多。

第三,社会活动的能力较弱。派的领导应当是专家与社会活动家的统一,但就现状来看,专家型领导较多,而有较强社会活动能力的人较少,且许多领导始终囿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痼

疾---不求闻达诸侯,但求洁身自好,这就难免弱化派的影响力。

第四,缺乏党派工作经验积累。派的领导一是许多人普遍把自己的专业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二是对自己要从事派的领导工作普遍缺乏足够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因此,他们普遍对派工作的特点、规律及工作方式、工作方法等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们一旦担任派的领导,许多知识要从头学起,这就使党派工作难以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机制。

第五,党派工作和本职工作矛盾突出。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要求党派领导要聚精会神地抓好党派工作,但由于派的主要领导基本都是兼职,且在单位又都挑重担,繁重的本职工作使他们常常无暇顾及党派工作。

第六,领导班子难以形成合力。高素质的参政党首先体现在党派整体功能有效地充分地发挥,而党派整体功能的充分发挥又首先取决于领导班子的默契配合,而党派的班子成员又大多是兼职,他们分布在不同单位,平时见面少,沟通交流机会少,对各自的个性特点知之少,因此,工作常常比较被动,很难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

第七,领导班子的智力结构不合理。所谓智力结构,就是为了发挥一定的功能而把具有不同智力的人有机结合起来所形成的结构。智力结构合理与否,对于一个组织的效能高低关系极大。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各派就应当高度重视各级领导班子的智力结构。智力结构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综合体。一般说来,它至少包括五个方面,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专业结构、素质结构。对照这五方面内容看,可以说,无论哪一方面我们都存在的诸多差距。如果我们派各级班子都能按照合理的智能结构进行整合,这无疑将使我们向高素质的参政党大大迈进一步。

2.正视差距。努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派与高素质的参政党的差距是客观的,所显现的不适和面对的矛质也是多方面的,而领导班子建设如是我们面对的、需要努力解决的主要矛质。而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着力点又应放在哪些方面呢?我认为:

第一,要坚持不懈抓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养。所谓“领导”,就是领头人和导向者,因此,领导得要取得领导资格就应高于他人并超越他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当不好领导的。领导者素养的高低,对领导活动的成败起着决定作用。良好的素养不仅有助于增强领导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而且有利于正确的选择目标和实现目标。作为参政党的派的领导,所需要的素养是多方面的,首要的是应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只有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政治生活中,保持敏锐的判断力,才能在派的自身建设中实施正确有效的政治导向,才能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中正确地发挥作用。

第二,营造民主团结氛围,努力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无数事实说明:团结出生产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工作效率,无论一个团体,一个单位还是一个政党。如果内部相互猜忌、相互制时、互不配合,肯定是难以有所作为的。因此,在派的各级领导班子内部营造和谐亲密的氛围,是增强各领导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的必然要求。首先是主要领导要自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既是集中集体智慧,避免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则,又是克服“一言堂”、营造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团结和谐氛围的重要方法。其次是主要领导要坚持平等待人,秉公处事的原则。平等既是民主的产物,也是民主的体现,既是对他人价值的肯定,也是营造宽松和谐氛围的重要方法。人们的智慧和才干也只有在心情愉悦的平等宽松的条件下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三是要沟通理解渠道。理解是信任和支持的前提,也是合作共事的重要条件,派的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平时都分布在不同单位,接触机会少,因而相互了解不多,没有了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就更谈不上凝聚力和战斗力。

参政党范文篇6

关键词:参政党理论重要性

在多党合作实践中产生、完善和发展的中国特色政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派建设与参政规律为研究方向的参政党理论,则是中国特色政党理论的一个重要领域,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学科,是一个亟待加强和进一步完善的领域和学科。为什么要开展参政党理论研究,如何认识参政党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我们在学习与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参政党理论建设似乎是一个新的命题,实际上在我国政党制度形成期间,这一课题就已经提出来了,最先提出这一课题的就是新中国的缔造者。

1949年8月24日,正在第一届人民政协会议筹备期间,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中国民主建国会发言人针对美国国务院《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发表的严正声明《加强内部团结和警惕,答告美帝好梦做不成》,当日致函民建负责人黄炎培说:“民建发言人对白皮书的声明写得极好,这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教育作用当是极大的。民建的这一类文件(生动的、积极的、有原则的、有前途的、有希望的),当使民建建立自己的主动性,而这种主动性是一个政党必不可少的。”8月26日,又给黄炎培写信指出:“民建此次声明,不仅是对白皮书的,而且说清了民族资产阶级所以存在发展的道理,即建立了理论,因此建立了民建的主动性,极有利于今后的合作。”

的这两封信函在中国政党合作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建立派理论这一重大课题,提出了派思想理论建设的要求和方式,并把建立派理论的重要意义提升到建立派主动性和发展多党合作的战略高度来认识。1994年,作为当事人之一的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著文重温的这一重要论述,感慨万千,他说:“在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风风雨雨,特别是参加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后,重温的指示有了较之过去清醒得多、深刻得多的认识。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派理论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他指出:“主动性是一个政党必不可少的基本性能,是一个政党能否保持和增强生命力的关键所在。”这位曾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写进《宪法》作出贡献的老一代党派负责人,一直不忘的指示,长期坚持思考和研究派理论建设问题。《孙起孟文稿选编》中有7篇讲到理论建设。孙老深有体会地说:“派的理论建设并不难,其实质就是把派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使之带有条理性、结合性,上升到理论。这种理论事实上派已经在做,只是还没有把它摆在应有的重要位置上,工作还不系统,还不够自觉,与实践本身相比还落在后面。”这一点是十分中肯的。

客观地说,真正意义上的参政党理论研究是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中国特色政党理论建设,宣布各派是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并把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由“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极大地调动了各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各派工作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邓小平非常重视派参政的制度化建设。1989年1月2日,邓小平在一位派成员的建议上批示:“可组织一个专门小组(成员要有派的),专门拟定派成员参政和履行监督职责的方案,并在一年内完成,明年开始实行。”

根据这一批示,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经与各派协商,主持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1989]14号文件),成为新时期中国多党合作的纲领性文件和共同行动准则。这一文件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原则、方针政策和重大措施,其中最大的理论贡献是首次提出“参政党”的概念,确立了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参政党”地位,赋予了各派“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即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的重大职责和光荣使命。这就为参政党理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14号文件的指引下,我国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参政党建设不断加强,参政党理论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着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政党理论建设,包括参政党建设,以理论创新引领多党合作事业的创新,经过同各派、无党派人士的充分协商,先后制定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2005]5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2006]5号文件)。这两个5号文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政党理论,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原则、内容、方式和程序作出了科学规范,进一步完善了对派性质、地位、职能、作用等重大问题的表述,对支持派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引领参政党理论建设的重要指针。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扩大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进一步概括了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必须坚持和遵循的重要政治准则,这也是开展参政党理论研究的准则;进一步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各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进一步确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实现祖国统一、民族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是我们准确认识参政党性质、地位和作用的理论依据。两个5号文件提出的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思想,是我们深入开展参政党理论研究中应该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的指导原则。2006年7月10日,总书记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支持各派按照参政党建设的目标和原则,以思想建设为核心、组织建设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障,全面加强参政党建设,使他们始终成为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这一重要讲话,对派建设寄予厚望,为深入开展参政党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参政党建设的核心是思想建设,思想建设的根本是理论建设。

这项工作已受到各派的高度重视,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2002年5月30日,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在民建中央第一次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理论是指南针,理论是主心骨,理论是粘合剂,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需要,是加强本会自身建设的需要。农工党中央主席蒋正华指出:“要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从参政党的性质、地位、特点出发,对参政党的自身建设、履行职能进行理论研究,形成规律性认识。”2004年7月4日,农工党中央在开展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中发出了《关于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意见》,对参政党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落实措施等都作出了详尽的规定,并发出了研究计划和选题,先后在上海、重庆、四川、湖北等省市建立了参政党理论研究点,以此推动对参政党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工作向纵深发展。2006年10月23日,九三学社主席韩启德在九三学社理论研究和社史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在新形势下完成多党合作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就没有行动上的坚定。”他提出“参政党的政治纪律也应该是理论研究的一个课题”、“参政党理论研究必须解决学风和文风问题”。我们高兴地看到,从中共中央[1989]14号文件颁发以来,特别是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2005]5号、[2006]5号文件的热潮中,各派都加强了理论学习与理论武装,都对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安排,采取各具特色的研讨活动,以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工作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各派在学习和研究的同时,积极宣传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宣传参政党理论和实践,扩大了社会影响,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2005年9月,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在民革中央编写的《中国的参政党》一书的序言中提出:“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宣传参政党的理论与实践,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与政党制度,了解中国的参政党,也是中国各派的一个重要任务。”《中国的参政党》一书,以参政党的独特角度客观准确全面地介绍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着重介绍和研究参政党的性质与政治地位、政治主张与政治优势、基本职能、作用和参政党建设的目标、原则与内涵、途经与方法等,这本书体现了很高的政治把握能力、深厚的理论功底、鲜活的资料运用、深刻的切身感受、娴熟的语言特征,书中有很多启迪读者的精彩论述,例如关于派为什么要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十大根本理由”的论述等等。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甄小英在《参政党研究的力作》一文中高度评价《中国的参政党》一书,称赞它是“第一部由参政党所写的系统阐述中国参政党理论的专著”,“填补了我国政党制度研究的空白”,可以说当之无愧。由此也说明参政党内确有理论干才,可以担当起参政党理论建设的重任,他们在研究和宣传方面的独特优势,往往是“旁观者”所不可替代的。

参政党理论研究是一个政治性、实践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必须开门科研、联合攻关。2003年11月29日,作为派联合党校和理论研究基地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成立了政党制度研究中心,联合各派和相关专家,共同研究中国特色的政党理论特别是参政党建设理论,先后出版了《多党合作与参政党建设调研报告集》、《中国派建设理论》、《中国参政党新论》(郑宪等编著)等著述。2006年4月25日,湖北省八个派省委会与省社会主义学院联合成立了湖北省统战理论研究参政党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已出版《参政党理论研究论文集(第一辑)》,目前已在筹备第二届年会和编辑出版论文集第二辑。在这样的研究中心和专委会里,各派和相关部门、理论专家密切配合、团结合作、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呈现出和谐科研的新气象。参政党理论研究的活跃开展,正是我国宽松和谐、民主团结、生动活泼政治环境和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体现。

三、2007年10月15日,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促进政党关系和谐,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国内各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

进一步表达了中共中央对多党合作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各派、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真诚愿望。

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这是为全面推进执政党建设的伟大工程提出的要求。这一点,对于与共产党长期亲密合作的参政党来说同样适用。这正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要坚持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重要指示的一个重要方面。新世纪新阶段,各派与共产党一样处于相同的历史背景和国内外环境,面临着同样的战略机遇期和各种风险的考验,担负着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荣任务,同样需要研究参政党参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切实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特别要加强参政能力建设和进步性建设,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更好地担当起“参政为民”的重大政治责任。

参政党范文篇7

一、巩固多党合作政治制度,需要派加强自身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它的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我国的派始终是具有政治联盟性质的政党,具有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特点。派的进步性,是与派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立新中国和建设新中国,实现祖国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的历史伟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现阶段,这种进步性集中体现在派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纵观当今的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维护主权和安全的问题更加突出。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利用所谓的民主、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成为西方反华势力西化、分化的重点。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妄图以政党制度为突破口,用多党制替代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党中央多次对政治体制改革作出深刻的阐述,强调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的模式。百年的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近五十年的世界事实说明,近25年的中国的事实说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富中国、强中国。而要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就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此,作为派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教育其成员,在这一原则问题上,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自觉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巩固多党合作政治制度,做到在政治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使成员的思想切实统一到党中央的精神上来。

二、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派加强自身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此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要把各阶级、各阶层紧密团结起来,凝聚在党的周围;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科技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起着决定的作用。为了缩小与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我国正抓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抓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推进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提高各行各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派集中了大量的高层知识分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程中,既责无旁贷,又大有作为。因此,只有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充分发挥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优势,把积极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参与技术和知识创新作为当前派履行参政党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才能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履行职能,不辱使命。

三、提高参政议政能力,需要派加强自身建设

参政党范文篇8

论文摘要:理论建设是参政党思想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参政党各项建设的基础建设。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研究已经起步,并且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本文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以及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的主要措施等多个方面,概述了新世纪以来国内理论界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研究的状况。

理论建设是参政党思想建设的首要环节,是参政党各项建设的基础建设。新世纪以来,理论界对参政党理论建设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产生了一批影响广泛的学术成果。对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系统和科学地研究和论述,有力地促进了参政党建设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而且对执政党的理论建设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使研究推向深入,现将这些学术进展作一简要论评。

一、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一)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内涵

参政党理论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参政党理论建设”这一命题是如何提出的,它有什么样的内涵,是我们在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论者对“参政党理论建设”命题的提出进行了论述和考证。王行道、李启先等论者认为:参政党理论建设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给黄炎培的两封信中就有涉及,在信中第一次提出了建立派理论这一重大课题。在1989年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参政党”的概念。此后,理论建设被作为参政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方面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

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实质,大多数论者都认同民建中央名誉主席孙起孟的观点,参政党理论建设,就是“把参政党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使之带有条理性、综合性,上升到理论。”农工党中央明确提出,参政党理论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理论的学习运用、宣传教育、研究创新和成果转化等四个方面。这其中,理论的学习运用是基础,宣传教育是手段,研究创新是重点,成果转化是关键。

(二)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意义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不仅具有认识的深刻性,而且具有实践的导向性。对于一个政党来说,理论是立党之本,理论建设也是参政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理论建设不仅对执政的共产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参政的派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理论界普遍认为,派加强理论建设,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团结、凝聚广大成员,是新形势下保持参政党理论上成熟、政治上坚定的必然要求,对于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把派建设成为适应世纪形势发展要求,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参政党,从而推动多党合作事业的不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论者们指出了参政党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围绕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意义展开论述。

参政党理论建设的理论意义。陈宗兴、李启先、张献生等论者认为,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参政党理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适应新世纪参政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建立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客观要求。朱晓琳、侯向东认为,理论成熟是参政党成熟的标志,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多党合作的内在需要。不仅有利于参政党政治上的成熟,而且有助于参政党成员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理论体系的发展。

参政党理沦建设的实践意义。农工党中央认为,参政党理论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商制度的需要,是新世纪多党合作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参政能力、建设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参政党的需要;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我党工作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需要。王认为,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有利于多党合作,这是时代对参政党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各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实践的需要;是团结党员,凝聚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的理性要求。不仅有助于参政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职能的强化.而且有助于改变参政党理论研究工作滞后于实践发展的现状。

二、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指导思想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必须坚持自己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和定性。理论界对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指导思想认识完全统一。学者们均认为,政党的指导思想是政党所致力的事业的理论基础,是政党一切活动的行动指南,是政党存在和发展的理论依据。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党的指导思想不同。现在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指导思想上绝不能搞多元化,这是参政党理论建设绝对不能突破的底线。把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一冯克思主义作为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基础,不仅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科学性决定的,更是由派的历史使命、坚持多党合作制度和自身建设的需要决定的。很多论者明确指出:参政党理论建设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方法,提高认识能力和水平,而不是要把派都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的指南。余天武认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发展观全面、和谐、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参政党的理论建设,强调的是用辩证的、统一的、整体的、协调的科学理念。

(二)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基本原则

参政党理论建设,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陈宗兴、张献生、卞直忠等论者都认为,参政党理论建设先必须把握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这就要求,参政党理论建设必须在多党合作理论的框架内进行,绝不能搞出一套独立于多党合作理论之外的理论体系,这就指明了参政党建设的正确方向。在指导思想上绝不能搞多元化,这是保证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

很多论者明确提出,参政党理论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这是对理论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理论不断丰富发展的关键所在,是保证多党合作的发展基础。同时,参政党理论建设也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派和统一战线工作中不能搞多中心,这是保证多党合作的共事基础。参政党理论研究必须以派的长期实践为基本依据,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为重要借鉴。

三、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内容分类

从日前情况来看,由于各派的积极努力,在自身建设上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加上中国共产党理论工作者和社会上一些专家学者的悉心研究,也形成了一些很有见地的科研成果,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内容框架初步形成。中国农工中央对参政党理论建设主要内容的概括比较系统和规范:关于理论的学习运用、宣传教育;建设什么样的参政党和怎样建设参政党的研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研究;如何参政议政、促进发展的研究:参政党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研究。此外,派历史研究也很重要。从构建参政党建设理论体系的要求出发,袁廷华提出,关于参政党的指导思想、参政党的功能、参政党利益表达和代表性问题、参政党工作机制和监督机制建设问题、扩大多党合作制度的包容性与派的组织发展问题、参政党能力建设等一些当前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内容。蒙少宁从研究对象等方面着手,把参政党理论建设内容大体上分为:加强党员的理论武装提高整体素质;加强对党组织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研究;对参政实践即多党合作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等三大块内容。他又分析了这三个部分内容的关系,即:前两块内容是基础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多党合作打基础,是为实现第三块内容。陈岩也把参政党理论建设的结构大体上分为三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参政党建设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是研究派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部分的任务是回答为什么要建设参政党。第二部分是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是研究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原则、方法和规律,这部分的任务是回答如何建设参政党。第三部分是参政党功能的运行原理,主要内容是研究派的功能、机制以及发挥作用的根本途径。这部分的任务是回答参政党在多党合作的格局中怎样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二)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具体问题

理论建设与思想建设的关系。曹志、陈岩认为,理论建设是思想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内容上理论建设含在思想建设之中,但是思想和理论密不可分。思想是理性认识,理论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没有理性的导向,思想认识就很难统一;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思想认识和思维观念必然是肤浅和混乱的。离开理论建设单独去谈思想建设,思想建设就会空洞乏味,没有说服力。没有理论建设这个基础性建设,其它各项建设就很难奏效。

参政党理论建设与执政党理论建设的关系。余天武认为,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首先,我国实行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合作的方式、方法,合作的程度、成效,不仅取决于参政党自身的努力,也取决于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其次,合作的双方在进行合作时不仅需要研究了解合作本身,还需要了解研究合作方围绕这个项目的意图、背景、政策支持、前景目标、实施计划等方方面面,才能找到共同点和更好的切入点,以便更和谐地进行合作。其三,既是参政与执政的多党合作,就应该在各自特色的党建研究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共同面对合作中的诸多问题。

传统文化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关系问题。农工党重庆市委理论研究指导小组认为,参政党理论建设在坚持多党合作政治准则的基础上,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理论智慧。对于传统文化应该客观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参政党理论建设应对其进行有区别的文化选择,要坚持在弘扬中实现超越的原则。

四、关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任务

多年以来,由于各方面条件不成熟,参政党建设理论并未作为一门正式的专业学科而得到确立,关于中国参政党建设理论研究的已有成果,大多还停留在对多党合作有关政策的解释或重复有关政策文件的观点,学术研究雷同于一般的政治宣传层次。然而,参政党建立理沦是一个政党发挥主动性和发展多党合作所不可缺少的。

参政党理论建设的任务在各个时期有所不同,但都是围绕国家的中心工作来展开。探求参政党建设的一般原理,研究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规律、原则和方法,以及参政党职能运行规律。蒋正华、陈宗兴等论者认为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我国政党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贯彻中国共产党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且提出参政党理论建设要实现“三个着眼于”,即:研究回答参政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持和促进我国政党关系和谐;加强多党合作和派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切实保证多党合作事业薪火传承。

李启先、蒙少宁提出参政党理论建设的任务,就是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与参政党的社会政治实践结合起来,探索参政党自身建设一般原理,研究在理论、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具体问题。I:LOH:参政党如何通过对国内国际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展开全面系统的探讨,进行科学的判断和分析,借以充实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基础,用以指导和推动参政党的工作实践。研究和回答参政党建设中亟待解决、广大党员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参政党理论建设,还要提高派成员的综合政治思想素质,增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及对参政党的地位、性质、任务和历史使命的认识,为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供思想理论支持。

五、关于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的王要措施

理论建设任务艰巨而繁重,限于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当前参政党理论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朱晓琳、魏晓文等论者对此作了总结归纳,主要有:参政党的理论建设主动意识不强,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研究体系;参政党理论建设更多地套用了共产党理论建设模式,缺乏自身特色;参政党缺乏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研究队伍,理论建设与其历史地位和政治本色不适应等多个方面。

参政党范文篇9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党和国家战略全局出发,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以及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符合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描绘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蓝图,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纲领性文件。全会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伟大时代赋予我们光荣使命,伟大梦想激励我们奋勇前行!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决胜纲领、制胜方略,也是行动指南、航海罗盘。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围绕《建议》这一新的新的宏伟蓝图参政议政,围绕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献计出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派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动员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围绕需要破解的发展难题开展调研、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发展的需要,历史的必然。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当前,科技进步一日千里,新事物新技术新业态层出不穷,不创新就落后,创新慢了也是落后。新时代、新要求、新梦想,必须要有新思维、新理念、新担当。对派来说,必须改变陈腐落后的观念,必须摒弃不合时宜的工作方法,要从理论上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上不断升华参政党建设思想。不断加强对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协商民主的制度化、程序化研究,深入探索新形势下参政党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领导班子建设的路径和方式,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技术对党派工作的深刻影响,探索运用传统手段“+互联网”的模式,与广大成员线上交流、线下互动,构筑全天候、立体式的党派工作平台,提升党派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科学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会议强调,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全党的重要任务,围绕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献计出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派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动员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围绕需要破解的发展难题开展调研、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

参政党范文篇10

关键词:参政党政党文化评价要素构建

政党文化是一个政党延续发展的重要标识,是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参政党自身建设的着力点。“先进政党文化的形成取决于两个关键环节,一是政党意识的形成环节,二是政党意识向二级标示要素的转化环节。第一个环节解决的是科学政党意识的形成问题,第二个环节解决的是二级标示要素的先进性问题”[1]。要保持参政党政党文化的进步性,不仅要保持科学先进的政党意识,还要在政党意识向二级标示要素转化过程中防止和避免随时发生的政党文化流变现象,保持这些要素的进步性。只有保持这些二级要素的进步性,才能确保政党文化的进步性,进而保持参政党的进步性。关于参政党政党文化核心要素——科学政党意识的形成和构建以及二级要素的构建问题,笔者曾在“关于参政党政党文化构建的思考”一文中作了专门的阐述,在此不再赘述,本文着重阐明的是参政党政党文化评价要素的构建问题。

一、构建参政党政党文化评价要素的概念、内容及意义

(一)构建参政党政党文化评价要素的概念分析

政党文化是指一个政党所具有的为其党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组织心理、制度规范和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一个政党区别于他党的政党形象。也就是说,政党的意识形态、组织心理、制度规范、党纪党风、政党形象等都是政党文化的构成要素。因此,在构建参政党政党文化的过程中,还需要将政党形象要素的构建,作为参政党政党文化构建的内容之一。那么,政党文化与核心要素——政党意识以及二级标示要素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就其关系而言,政党文化是政党意识的外化形态,它包含着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政党文化核心要素的形态化,表现为政党意识对政党制度规范、党纪党风、政党理念与活动方式的塑造;另一个层面是政党文化核心要素与二级标示要素的形态化,表现为政党形象的塑造。前者的主要评价主体是政党本身,后者的主要评价主体是党外力量,也就是说“政党形象是党外力量对政党文化的评价要素”[2]。因此,我们所提出的构建参政党政党文化的评价要素,就是要着手解决好党外力量评价主体要素的构建问题,也就是如何塑造好参政党的政党形象。

(二)构建参政党政党文化评价要素的内容

什么是政党的形象呢?政党的形象是指“政党展现给外界的风貌以及外界对它直接间接感知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的、整体性的印象和评价。它主要由目标形象系统、组织形象系统、行为形象系统等方面组成”[3]。目标形象系统主要指政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价值观念等,政党的目标形象是政党能否赢得广大群众的首肯、支持、拥戴的前提,在政党的形象诸要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组织形象系统主要指政党从中央到基层各级组织的聚集、转换、释放等功能发挥的程度,以及组织各成员在各项社会事务和社会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能力水平、道德风貌等。一支高素质的政党队伍是政党事业兴旺发达的组织保证,政党的组织形象是政党形象建设的根本和基石;行为形象系统主要指政党组织系统内部的运作机制的规范性程度,及其领导下的各级组织为实现政党的奋斗目标而展现出来的活力和效率。政党的行为形象既反映政党的各级组织及其组成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工作能力高低、法律意识强弱,还能反映政党领导下的组织机构设置、工作机制、制度制定的科学程度。行为形象是政党形象的一个综合反映。

(三)构建参政党政党文化评价要素的意义

现代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势表明政党的合法性最终来源于政党实践的有效性。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合法性不仅来源于政党实践的有效性,还来源于人们对于有效执政的长期性结果评价转化为的短期性的阶段性的过程评价。在这个短期性的过程评价中,人们对于执政党执政理念所表达的思想价值取向、对于治理政策所描绘的美好远景、对于执政方式所带来的满腔信心往往聚焦于执政党的良好形象,因而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不断改善党的形象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抓不懈。而作为具有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政治格局中的参政党,其合法性同样最终也是来源于参政党政党实践的有效性,来源于参政党参政理念所表达的思想价值取向和在人们心中所树立起的良好形象,也就是说参政党应当树立怎样的形象,使人民群众认知首肯。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就曾指出:“共产党同各派长期共存,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我们的方针。至于各派是否能够长期存在下去,不是单由共产党一方面的愿望作决定,还要看各派自己的表现,要看它们是否取得人民的信任。”[4]在这里强调的就是人民群众的信任、首肯是派长期存在的根本条件。因此,不断改善参政党的政党形象是加强参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所以,我们在努力构建参政党政党文化的过程中,还应把政党文化评价要素作为参政党政党文化要素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把改善和塑造好参政党的形象作为其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长期不懈地抓下去。要通过各种有意识的活动和努力,使形成自身形象的各种要素日臻完善,从而激起社会公众在思想、认识、感情上理解、认可中国参政党。

我们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比较明确地认识到,构建参政党政党文化评价要素,是参政党存在、发展的需要,也是其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更是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其着力点为:参政党目标形象系统的构建;参政党组织形象系统的构建;参政党行为形象系统的构建。

二、努力构建参政党目标形象系统

如前所述,政党的目标形象是政党能否赢得广大群众的首肯、支持、拥戴的前提,在政党的形象诸要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构建参政党政党文化评价要素的过程中,必须把参政党目标形象的构建放在首位。

(一)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根本思想基础。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指导思想。因此,参政党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当前,全国各族人民都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大精神的灵魂,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指导当代中国的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要在坚持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参政党自身建设,把参政党建设成与执政党相匹配的政党。

(二)明确参政党的奋斗目标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地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这一奋斗目标的提出和确立,标志着执政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不仅是执政党的奋斗目标,同样也是参政党的奋斗目标。这是因为,中国参政党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党,是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这一政党性质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参政党必须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确立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是参政党本质的内在要求。因此,参政党要围绕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并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层面,既体现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最高价值,又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总体布局,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指导着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贯穿并渗透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中共十七大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提出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科学命题。因此,对于参政党来说,无论是从体现政党的进步性要求出发,还是从加强自身建设的要求出发,都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要在广大成员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并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献计献策,为其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三、努力构建参政党组织形象系统

政党的组织形象是政党形象建设的根本和基石,组织形象系统主要是指政党从中央到基层各级组织的聚集、转换、释放等功能发挥的程度,以及组织各成员在各项社会事务和社会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状态、能力水平、道德风貌等。政党组织的聚集、转换、释放等功能发挥的程度,决定着政党作用发挥的强与弱。参政党在构建政党文化评价要素的过程中,应当把组织形象系统的构建作为政党形象塑造的基础,因为一个政党要实现自己的政治任务,不仅要靠它的理论、纲领、路线的正确,而且还要靠它的组织巩固。列宁曾指出:“思想统一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5]由此可见组织巩固的重要性。

(一)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刘延东同志在2007年1月全国统战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班子是队伍的领头之雁。班子建设是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和关键。”参政党政党组织功能作用发挥的好坏,关键在于参政党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要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建设这个根本和灵魂,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要大力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使领导班子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进一步增强,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坚定,领导水平不断提高。真正使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抓好组织发展工作

一个政党,发展什么样的人入党,直接关系到党的政治面貌和社会形象,关系到政党作用的发挥。参政党在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其成员素质的普遍提高。《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指出:各派组织发展“要注意提高成员的素质。吸收新成员要注意政治质量,德才并重。发展组织要坚持以协商规定的范围和对象,坚持以大中城市、有一定代表性的人士为主”。要坚持参政党组织发展原则,注重质量,保持特色,并大力加强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特别是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使参政党不断增强新的血液,永远保持活力。

(三)不断加强机关建设

对于一个政党来说,领导机关是它的整个工作运转的枢纽,是政党工作的启动闸、发动机和加压泵,是政党职能和作用发挥的关键所在。参政党机关是联系成员的桥梁和纽带,是参政党工作的中枢。因此,要不断地加强参政党机关建设。要搞好机关工作班子建设,不断提高机关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机关的正常运转,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要树立良好务实的机关作风。

(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参政党的基层组织是联系各党派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参政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只有基层组织健全和活跃,全党才可能是健全和活跃的;只有把基层组织工作做好了,参政党的一切工作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因此,必须把基层组织建设当作参政党组织形象系统建设的基础切实抓紧抓好。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要不断地增强自身的活力;要切实履行好基层组织的工作职责;要积极探索基层组织建设和工作规律;要促进组织生活的制度化、形式的多样化。

四、努力构建参政党行为形象系统

行为形象系统主要指政党组织系统内部的运作机制的规范性程度,及其领导下的各级组织为实现政党的奋斗目标而展现出来的活力和效率。政党的行为形象不仅能反映政党领导下的组织机构设置、工作机制、制度制定的科学程度,还能反映政党的各级组织及其组成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工作能力高低、法律意识强弱,可以说行为形象是政党形象的一个综合反映。在这里,参政党的组织系统内部运作机制的规范性程度主要是指它的自身建设机制的规范性程度,“自身建设机制由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个体成员组成,前三级的每一级组织又由决策机构、工作机构、职能部门、个体干部组成;个体成员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是自身建设机制的基本结构关系;而自身建设运作机制的主要内容则是参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6]。也就是说,参政党的组织系统内部运作机制的规范性程度,实际上就是其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的规范性程度。因而,必须将参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为构建参政党的行为形象系统的重点。

(一)把思想建设作为构建行为形象系统的核心

思想建设是参政党自身建设中带根本性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对其成员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提高成员的政治思想意识和理论水平,培养成员良好的道德行为,在成员中树立正确的参政党意识,并把这种意识统一到党的政治纲领上来,为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服务、为参政党履行职能服务、为参政党实现奋斗目标服务。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培育参政党意识。二是加强政治引导。三是锻造优良品德。

(二)把组织建设作为构建行为形象系统的基础

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一条主线,两支队伍,三项工作。即以政治交接为主线;建设两支队伍——领导干部队伍、后备干部队伍;加强三项基础工作——组织发展工作、基层组织建设、机关建设。关于组织建设问题,本文已在构建参政党组织形象系统中作了阐述,在此不多赘述。

(三)把制度建设作为构建行为形象系统的保障

制度建设是参政党存在、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工作经验的升华和规范,是参政党构建行为形象系统带根本性、长期性、保障性的建设。制度建设体现着参政党的性质、职能的规范。参政党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健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的民主集中制和具体领导制,以及为本党拟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党的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其具体内容是:及时制定和修改、完善包括党章在内的党规党法;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干部制度、工作制度、党内生活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某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的制度进行修改。主要包括:组织制度——民主集中制、会议制度、选举制度、干部选拔制度、党员的教育管理制度、党务干部的培训制度等。当前还要根据新的形势和实践的需要建立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规则、领导班子成员考核制度、发展成员考察培养制度、机关工作制度、机关干部管理制度等。

参政党政党文化评价要素的构建,也就是政党形象的塑造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贯穿于参政党自身建设的始终。参政党只有通过内增素质、外树形象来全面建设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才能向所指出的那样“取得人民的信任”,才能在新的世纪与执政党一道,共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桑玉成、李冉.政党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1).

[2]桑玉成、李冉.政党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1).

[3]周大仁、陈家超.当代党的建设概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218.

[4]著作选读: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6: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