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7:21:18

财政经济

财政经济范文篇1

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年市级决算,财政总收入1233.0亿元,财政总支出1205.2亿元,专项政策性结转20*年使用18.6亿元,净结余9.1亿元,国债转贷资金结余0.1亿元。

财经委员会认为,20*年,市人民政府及其财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央和市委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新*、新奥运”战略构想,稳步推进各项财政管理改革,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突出保障和改善了民生,依法理财水平不断提高,为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的看来,20*年市级预算执行情况是好的,财经委员会建议本次会议批准*市20*年市级决算草案。

财经委员会指出,20*年市级预算执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是:市对区县转移支付制度有待完善,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应进一步加强,部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违反财经法纪的现象时有发生,财政管理监督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对此,市人民政府及其财政等部门要认真加以改进。

市审计局对本市20*年市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依法进行了审计,为做好市级决算的审批工作提供了依据。建议市人民政府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责成有关部门切实进行整改,不仅要严格责任追究,更要认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健全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按照《*市预算监督条例》的规定,在年底前,将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结果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书面报告。

为进一步做好预算工作,财经委员会提出如下建议:

一、努力组织好预算收入。科学运用财税政策手段,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培育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促进财政增收。坚持依法治税和培植财源并举,巩固和完善财政与经济协调增长的良性机制。扩大非税收入集中收缴改革范围,加快将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步伐。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及国家财税等有关政策调整对我市财政收入带来的各种影响,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二、全力支持办好奥运会、残奥会。认真贯彻中央关于举办好奥运会、残奥会的各项要求,做好资金保障工作。大力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确保奥运交通、卫生、环境整治、安全保障等各项支出的资金需要。落实好各项服务保障措施和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实现“平安奥运”的目标。加强对奥运后首都经济发展的谋划和研究,积极发挥财政调控职能作用,促进首都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做好抗震救灾的资金保障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把大力支持抗震救灾工作作为当前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及时研究落实救助、重建和恢复生产的相关支持措施,保证资金需要。市级超收收入在保证法定支出依法增长的基础上,要优先安排地震灾后重建资金。做好压缩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10%专项用于抗震救灾的工作。根据中央关于“各支援省市每年对口支援实物工作量不低于本省市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的要求,在编制2009年预算时足额予以安排。严格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管理的规章制度。

四、改进和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完善市对区县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调整和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使用的管理,避免多头投入。从编制2009年预算开始,市级部门确需安排的区县对口单位专项补助资金,要纳入市对区县统一的专项转移支付体系。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完善项目库建设,严格项目审核和监管。强化预算支出管理工作,合理安排预算支出进度。全面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各项制度。加强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工作,建立健全财政资金使用问责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经济范文篇2

关键词:财政经济管理;有效途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我国政府单位的管理体制也在随之变革,特别是政府单位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我国各单位所面临的挑战也就越来多,风险也就越来越大,因此,各单位要想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就一定要加强对财政经济的管理,并通过不断的规范与创新财政经济管理的途径来进一步提高单位的综合竞争实力。另外还需要通过确定财政税收管理的范围,规范与完善财政税收体制以及加强对财政管理人员的培训来进一步提高财政经济管理的水平,促进我国政府财政经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财政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的使用与预算方案不成正比。在大多数情况下,正式实施项目活动之前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制定合理的预算方案,并要有效的保证项目的实际预算和计划预算之间的出入不大,以此来有效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但在实际的资金使用过程中,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都没有对项目实施的资金进行前期有效的预算工作,而是单纯的认为,项目在结束后,其相应的资金也就消耗完了,这种情况就会导致资金的使用与预算方案不成正比,并且会给后期的资金管理工作埋下很大的隐患,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进而也无法保证项目的质量。(二)项目资金的策划申请不严谨。在一般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在申请某一项项目资金的过程中,都会十分重视该项目具体的资金规划,投入大量的物力与财力来确保项目的资金申请成功,更有甚者会过度的夸大项目的建设规模,就是为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从而导致项目资金的策划与申请严重缺乏严谨性与真实性。另外,在项目资金申请成功之后,由于相关的机构无法对项目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项目资金出现被滥用或者他用的现象发生,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并出现了一系列财政经济管理的漏洞。

二、加强财政经济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明确财政税收管理范围,实现财政税收责、权、利的统一。财政税收政策从根本上来说也属于一种经济政策,因此,在制定与完善财政税收政策的过程中,一定要紧密结合市场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的服务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财政税收管理的范围。一方面,要对财政税收管理的范围进行合理的细分,明确出每一项管理的具体内容,让财政经济管理人员能够严格根据自己的职责来认真的完成自己的工作,通过把岗位职责落实到个人的方法来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以此来进一步实现财政税收中责、权、利的有效统一。(二)完善基层财政经济体制。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不断的对财政体制进行创新与完善,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出台的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是推动财政建设一体化的基础与前提。在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的过程中,一定要全方位考虑各地区的税源基础以及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等相关性因素,以此来进一步有效实现业务工作与履职能力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另外,要明确各个单位机构和成员的具体工作职能和职权,严禁发生越级和跨机构兼职的现象,加强对财政经济管理工作的统一管理,尽最大的努力来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与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基层财政经济体制。(三)加强财政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要想从根本提高内部的整体财政经济管理水平,首先就要组织财政经济管理人员定期参加相关的培训与学习,并以此来提高财政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财政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方面,财务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与专业水平,例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以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要适当的增加业务培训,在提高人才专业素质的同时也能充分的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还要不断的健全与完善会计从业准入制度,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适当的提高会计从业的准入门槛,在录用人员时要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并健全绩效考核制度,通过加大对财政经济管理人员的考核来充分调动财政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整体的工作效率。(四)创新监督技术。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事业单位要顺应时展的趋势来对财政管理监督技术进行创新与完善,并要在创新监督技术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把现代的科学技术积极合理的应用到政府的财政经济管理工作当中,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保障财政经济监督管理的正常运行。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事业单位在财政经济监督方面能够有效的立足于现代信息化建设,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对财政经济的监督形式进行创新,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建立起一个监督信息网,以此来对各个单位的财政经济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快速提高事业单位的财政经济管理水平和财政经济管理质量。因此,在加强财政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积极的融入信息化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现代化的财经监督信息系统,不仅能够有效的推动财政经济管理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监督机构快速、高效的掌握各个部门的财政经济管理情况,促进财政经济管理监督工作的进一步贯彻与落实。

总而言之,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升,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压力。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就一定要不断的创新与完善加强财政经济管理的有效途径,积极转变财政经济管理模式,创新财政经济管理模式,并根据实际的财政经济管理情况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财政经济管理对策与途径。但就目前来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经济管理水平还较为落后,因此,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借鉴国内外较为先进的财政经济管理经验与管理模式来进一步优化我国的财政经济管理模式,提高我国的财政经济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相树清,徐岩.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和财政经济良性循环[J].经贸实践,2017,(23):158.

[2]车丽.企业财政经济管理创新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15,(8):174-175.

[3]高颖.企业财政经济管理的创新对策[J].中国经贸,2015,(3):86-86.

[4]狄波.财政经济管理的创新对策[J].环球市场,2016,(30):29.

[5]张玉宏.浅析财政经济管理的创新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6):278.

财政经济范文篇3

一、当前影响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主要因素

1、财政筹资缺位,非财政筹资越位。财政分配职能弱化,财力过于分散,预算内财力严重不足,预算外财力迅速膨胀且分配无序。经过20余年的改革,许多行政机关已丧失了原有的职能,没有必要存在,但是由于没有拆“庙”,“和尚”又日益增多。他们争权、争利,千方百计地设计“基金”、“收费”、“摊派”项目,抓钱,抓权,竭力参与社会分配。更重要的是还有不少行政管理部门或行政执法部门,他们为了保住或尽量少损失已形成的部门或单位的既得利益,千方百计地财政相争,甚至抗争,行政性收费拖延或逃避财政管理,形成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多层面财政分配”现象。

2、非生产性财政支出严重挤占了生产建设资金。目前,机构改革尚未让吃财政饭的机构从根本上得到削减;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事业单位进行政机关、企业进事业单位、企业进行政机关的人员继续车水马龙,吃财政饭的队伍庞大不堪。在不少地方,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发工资,个别地方全部财政用于发工资还不够。非生产性财政支出严重挤占了生产建设资金,对经济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有序运行构成极大的威胁,制约了财政经济的运行。

3、财政资金投资不合理。首先,对生产建设的投资是各级地方政府争取上级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增补或追加投资的一种策略;其二,各级地方政府面对“百业待兴”和辖区内各种旺盛的投资需求,并没有把投资配额计划的安排与动员建设资金结合起来;第三,许多“首长项目”、“条子工程”、“半拉子工程”的资金缺口,更加深了计划安排的随意性和项目决策的非科学性,特别是经济开发区项目表现得最为突出,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重要的是已经破坏了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第四,投资的不合理,造成了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在我国,政府大楼越盖越豪华,各种办公设施在不断地超前更新换代。特别是在政府资金和财力严重不足,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增加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经常性支出大手大脚,投资性支出严重低效浪费的现象。

4.区域生产布局的紊乱和生产要素的无序组合。区域生产布局的紊乱主要表现在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过程当中,某些地方违反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经济效益的原则。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能以水养鱼的地方却非要排水填塘、修路、盖村庄或改造为耕地,而为良田的地方又人工挖塘养鱼;本来是能培植森林的山丘,却又要挖湖堆山,建设为公园发展旅游经济,甚至毁掉大面积良田来发展森林公园。

二、促进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基本对策

1.完善财政职能。树立大财政的理财思路,把财政问题纳入整个经济发展的大局,不能单纯地在收收支支上做文章。作为国家作用于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杠杆,财政部门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能范围和理清各杠杆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着眼于财政经济的大环境,把对经济发展和循环过程当中的引导和调节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和政策环境。按照市场经济赋予的财政职能,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由财政、计划、金融三方面相互配合和相互制约的财政与经济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形成一种职能配套、责权利对称和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和壮大经济实力。

2.加快财源建设。发展经济,培植财源是实现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财源建设在可能的条件下,必须按照财政办工业,抓企业,活商业,具各业的发展思路,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树立效益观念,把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扭亏增盈作为财源建设的工作重点。二是促进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发展,巩固基础财源。三是把第三产业这一新兴财源培植成为主导财源。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应积极支持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的发展,通过加快市场建设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和交通运输建筑业的发展。四是培植外向型财源,加入WTO是机遇也是挑战,要利用各地的自然资源,生产出口产品直接创汇,积极拓展外贸领域,为增加地方财源和财政收入,开辟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地方努力实现外向型经济的战略转移,在现有“三资企业”基础上,继续拓展经营领域,扩大劳务输出量,加强创汇农业、工业基础建设,办好一批骨干企业,扩大出口创汇能力。

3.强化税收征管。加强收入征管,防止收入流失,坚决堵住跑、冒、滴、漏,严禁违反税法的包税行为,只要有税源,就要严格依法征税,从严控制税收减免,把该收的税坚决征收上来,做到及时足额,应收尽收,保证财政收入有效、稳定的增长。广大财税人员要牢固树立“为国收税没有错,有税不收才是过”的思想,要进一步确立财政在社会分配中的主渠道地位,在理顺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国家与个人分配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目前财政部门尚未介入分配的行业的税收征管,制定与《税收征管法》相配套的综合征管法规,开辟新的税源。积极推行纳税申报制和税收制,实行征管公开化、社会化,堵塞税收漏洞,取缔非法收入。

4.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支出管理的改革,实现支出结构的优化,切实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是实现财政经济良性循环的必要步骤。

5.积极推进费税改革。积极推进费税改革,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和基金,将部分具有税收性质的费改税,把不宜改税的收费和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纳入国家预算管理,使收费“退位”和收税“补位”。唯有如此,才能有利于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主体多元化,规范国家财政收入,完善财税管理制度,为实现财政经济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的条件。

财政经济范文篇4

关键词:科技发展环境科教兴国政府财政科技教育

长期以来,关于政府财政与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我国财政经济理论的研究中有失偏颇,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廓清。本文从政府财政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政府财政与科技、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振兴政府财政的可行途径。

一、政府财政:科技、教育的主要“经济基础”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强有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是现代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如何解决科技、教育发展所需的物质条件,换言之,是否应该由政府来承担促进科技进步和发展教育所需资源的供给责任,这决定于科技、教育事业活动的社会经济属性。从公共财政原理上讲,由于科技、教育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的特征,因而科技、教育事业活动的所需投人不可能完全由市场来有效提供,即无法通过市场来完全有效解决发展科技和教育所需的物质基础问题。因此,政府从财力和财政税收政策上给予支持,是科技、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

从科学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据有关专家估计,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至少有2/3是由于广泛采用了新的科技成果的结果。这一数字清楚地表明,一方面,在宏观上,科技对于经济增长有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在微观领域,科技能够给投资于科技的各微观主体带来巨额的利益。这似乎已经表明,市场能够有效地解决科学技术进步问题。然而进一步地分析却不难发现,虽然私人部门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政府仍然是推动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虽然科学技术可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巨额的物质财富,但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群体活动,在科技发展中的许多领域,私人部门往往不愿意参与或缺乏足够的投资积极性,从而需要政府财政扮演主要“角色”。这突出表现在:其一,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由于基础科学是应用科学研究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科学作为前提,应用科学研究就难以为继。因而基础科学研究是一国科技发展的“基石”。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无法直接转化为商品,可以说是一项很难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工作。因而其发展所需人力物力和财力只能由政府财政来提供。其二,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应用科研项目,其往往是建立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之上,需要很多人的合作。不但其开发周期长,需要巨额的投资,而且投资风险较大。私人部门往往因考虑投资回报率和投资风险而不愿意涉足于此,因此,对于这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缺乏政府在财政与政策上的有力支持,私人部门虽有一定的积极性,也难于保证能有足够的投人。

第二,科学技术是一项智力活动成果,不仅其本身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特性,而且科技进步对公共物品和半公共物品的需求也将大大增加,如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就成为了当代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科学技术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收益与其成本往往难于直接对称起来;而且,从产权角度上讲,科学技术成果的产权很容易受到侵犯。如果某个人通过学习或其它途径获得了同样的知识,他也同样会得到一样的技术和生产出同样的产品。发展科技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显然,优化这一外部环境的所需资金,只能由政府财政来解决。因此,无论是从提高科学研究工作效率,还是从保护科技成果的产权方面来看,政府财政也是一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经济基础。

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政府财政更是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这是因为,现有的理论研究已经证明,一方面,虽然教育不是纯粹的公共物品,但却具有极大的溢出效应,从而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投资;另一方面,政府对教育这种“人力资本”的支出进行资助有利于改善社会公平。

不仅如此,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政府财政作为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除了改善公平和解决其外部效应外,还主要表现为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接受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公共需要。因为,第一,现代社会已经开始进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掌握和创新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而国民素质在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作用更为重要。这就是说,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教育所提供的利益虽然可以内生化和私人化,但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教育已不再简单地表现为一种个人需要,已经成为了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需的一种基本公共需要。从而使得为教育发展提供资金成为了政府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责。第二,更进一步讲,从科技进步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方面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的;而科学研究是一种智力活动,它是以掌握现有科学技术成果为前提条件的,掌握现有科学技术成果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教育。这就是说,科技与教育是相互依存、相辅相存的。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必须有一个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一个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必将带来其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毫无疑问,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高度发达的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必备条件和其是否进人知识经济社会的基本衡量标志。因此,政府财政为教育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科技、教育:现代社会政府财政的主要依托

政府财政发展史已经证明,政府财政总是根植于相应的经济基础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政府财政的经济基础,乃至财政制度安排和财政收支结构都是不同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总体上已经先后完成了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目前正向知识经济时展。与此相适应,政府财政的经济基础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而变化。

1、科技、教育将成为现代政府财政的主要依托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

自7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始变成现实。今天的世界,知识经济扑面而来,人类社会正经历着自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以来的第三次巨大转型。

世界的竞争已经成为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调整政府财政经济发展思路,将振兴政府财政的思路建立在发展科技与教育的基础之上,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因为,这种从后工业社会逐步发展起来的知识经济,是一种明显区别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这种区别突出表现在产业支柱的变化方面。与以农业或工业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或工业经济不同,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的经济。其基本特征是其资源配置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其生产是以将高科技作为其资源依托的高技术产业为支柱;其消费是以高技术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现代经济的这一发展趋势的财政意义在于:从财政收人方面来看,现代科学与技术的融合必将催生高新技术与高新产品,这些高新技术和高新产品又会构筑“新型行业”和“支柱产业”,从而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提供充足的财源。因而,建立起强大的系统化、高新化、高效化的科学研究体系,以保持科学技术的强有力的发展趋势,是实现现代政府财政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从财政支出方面来看,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由于人力资源和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的获得,是以加大对人的知识化投资,加快对人的知识化和以管理制度为主的科学研究环境建设为前提的。因此,发展多结构、多层次、多形式、多方面、多阶段和多功能的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培养出一大批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和管理有方的管理者,营造出一个科技发展所需的良好环境,就是现代政府财政以科技、教育为主要依托的重要表现。这就如同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社会的政府财政是建立在农业和工业经济基础之上一样,现代政府财政也必然是以科学技术和教育作为其主要依托。

2、将科技、教育作为政府财政的主要依托已为我国正反两方面的发展经验所证明

我国正反两方面的经济发展经验已经证明,科学技术和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经济和健全政府财政的主要依托。

改革开放以前,在我国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过程中,虽然我国的科技、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其它发展中国家一样,走的仍然是一种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甚至滥用的基础之上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而不是以科学技术和教育为基础来实现财政经济发展目标的。在时期,还出现了轻视知识、排斥科技的严重破坏科技教育的现象。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建设既没有考虑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没有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加大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投资为中心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力度和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结果是我国的工业化程度虽然在不断提高,但经济运行中的科技含量并不高,与世界经济特别是先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很大,从而使我国政府财政的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脆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十分重视发展科技、教育,而且通过大量引进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发展新兴产业。这不仅为我国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也为财政收人的持续增长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已经占工业总产值的巧%,新产品税利已占工业税利的10%。1994年以来,我国财政每年新增财政收人在1000亿元以上,其中新兴产业和新产品开发所提供的税收占较大比重。

上述分析已经表明,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看,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对于政府财政来说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在世纪交替时期要完成由尚未完全工业化的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任务,使政府财政摆脱目前的困境局面,其基本途径就只能是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总之,我国财政经济的持续增长,离不开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又离不开政府财力和财政税收政策的支持。政府财政与科技教育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振兴政府财政

当前,我国虽然已经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科技、教育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如据原电子工业部估计,在代表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之一的电子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方面,我国的集成电路的水平与世界水平相差15年,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技术出口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很低;在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及受教育水平上,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该年龄组的比重,现阶段约3%,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高出我国10—20倍,美国达到80%,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30%,目前我国每万人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巧0余人,而美国1988年就有200多人,日本1987年为700多人,联邦德国1987年为400多人;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我国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仍然较低。

这些差距一方面说明我国通过发展科技、教育来促进财政经济的振兴尚有较大的空间;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完成振兴政府财政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如何发展我国科技、教育事业,以达到振兴政府财政的目的,从财政角度来看,主要要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

财政经济范文篇5

关键词:对策;可持续发展;县域财政经济

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县域财政经济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仍潜在诸多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实现县域财政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全民奔小康,可积极采取一些财政经济发展策略。

一、县域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难题

1.财政投入不到位,缺乏完善的财政监督机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大多数县域的财政支出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财力显著增加,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从整体而言,县域财政刚性支出占比较高,在支持经济发展方面的投入依旧不高。县域地区的财政监督作为国家财政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未实现与时俱进,监督工作不到位,监督方法及手段都比较落后,甚至在事前以及事中缺乏监督,对资金的去向了解不透彻,事后监督非常容易发生问题,监督平台也比较单一,信息化水平低,信息资源共享的程度差,并且监督人员的综合水平也有限。2.支出与财力责任不对称,缺乏完善的转移支付机制自财政推行分税制以后,财政收入与财权上移的局面发生变化,中央和地区政府之间的支出以及事权责任划分越发不清楚,各地政府在教育、医疗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出责任并没有划分清楚,针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效提高了县域政府在社会管理当中的地位,扩大了公共服务范围,尽管缓解了县域工资压力,但是保民生以及运转方面的压力依旧很高,并未解决此案与财政非常困难的局面。中央在不断提高向地方转移支付的力度,同时确保了地区和城乡方面财力的均衡分布,但是在财政转移支付当中,专项转移支付占比过高,项目类型复杂、分布散落,因为相关体制没有及时建立并完善,致使基层政府无法综合具体情况,进行资金的整合利用以及统筹安排。

二、推动县域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构建完善的财政监督体制县域财政经济在发展期间,应当明确财政监督的目的,同时规范管理与服务,将以往的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追踪,以实现财政资金的全方位监督与管理,从而形成监管并重的局面,确保财政监督切实落实到财政资金运行当中,实现监督管理与检查的规范化及制度化。此外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积极创新信息网络结构,实施财政监督,通过网络监控,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监督人员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监督工作落实的好坏,进而决定了监督效果,因此不断提高监督人员的知识水平以及业务素养,能够很好的增强财政经济监督工作的效率。2.积极完善转移支付机制,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积极推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不断完善其运行管理机制,吸引大量的金融机构,提高农村信贷投放力度,提高金融支农的政策性支撑,支撑农业发展期间的中长期贷款,针对中小型企业可丰富担保方式,鼓励与引导民营担保机构发展,进而有效处理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问题,增加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丰富农业保险的形式及渠道,以便增强农业发展的积极性。积极完善县域财政经济的转移支付机制,有效整合财政专项资金,以便有效提高专项资金的利用效率针对行政单位的经营与非经营性资产与资源进行科学配置,控制成本,提高土地与矿产资源的整合力度,通过挂牌拍卖与公开竞标的方式,提高国有资产的效益,使得财政倾向于公共需求及基层,提高财力转移支付,拉近城乡距离。3.提高农业与工业产业化的发展力度,推动特色经济发展推动县域财政经济不断发展的重点就在于工业,工业兴,则县域也就随之兴盛,工业强县域财政也会变强,在所有的行业当中,工业财源最为广泛,如果没有兴起工业,县域的经济也就无从谈起,难以摆脱贫穷二字,纵观各大强县,虽然他们之间都有所差异,但都是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推动工业飞速发展,进而推动县域发展。并且在推动工业发展期间,还需要不断推动第一、三产业的发展,积极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出,通过先进的技术设备,带到农业现代化发展,有效调节农业结构,实现生产的规模化及标准化。另外综合当地特点,创设特色产业结构,使得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进而实现将产业优势转化成经济与竞争优势,实现品牌发展,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4.构建县域财政收入的最低保障以及稳增机制在事权与财政相匹配的基础上,利用财政和事权来约束财权,保证中央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比较持稳的前提下,合理划分中央以及地区的收入,综合各地区财政的具体经济现状,积极完善各区域内的税制,将流动性较小、税基广以及收入较为稳定的税制作为县域政府的主要税种,将印花税、使用税以及土地增值税和房产税等划分给县域政府,以此当作本地的固定收入,从而达到调节县域主体税缺乏以及无税种的现状,以推动县域政府的经济发展,达到财政收入稳定上升的局面。县域政府作为乡村公共服务的主体,其承担着很大的供给责任,因为省份之间的县域水平有着一定的差异,在测算县域财力最低保障的过程中,需根据财力均等的标准,以省为单位进行计算,同时要确保工资与运作等支出不受影响,进行县域人均财力标准计算,保证县域财力平衡,维持政府在保证公共服务以及正常运作情况下的最低财力要求。5.抓项目建设,提高经济总量发展速度慢、经济总量小时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发展特点,意味着我国县域一定要将项目当作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比如积极扩大项目建设的投资规模,通过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拉动经济迅速发展。首先是要集聚生产要素,做好项目建设前期的准备工作。深入了解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另外还有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投资重点,广泛储备力量,以实现更多的项目进入政府以及中央发展的计划之内。科学分析当前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高效融合土地、劳动力以及技术等生产要素,切实将论证储备项目落实到实际生产当中。其次就是提高项目链接,优先投资的方式。重点围绕提高经济总量、增强区域经济、提高发展后劲等,优先选择现代物流、工业发展等项目,为有效提高县域经济总量奠定基础。需不他断增强新上项目与已有产业或者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利用新上项目来延长与完善现有的产业链,增强产业整体的竞争力以及综合技术水平。最后是要积极创建产业聚集区。有效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通过规模经营与集中布局、科学定位,来改善工业区的发展现状,提高其发展水平以及规模。根据产业集中发展的思路,利用水泥、金属等重点行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品牌经营等策略,集中向区域引进一批大项目,提高区域产业链的发展水平。6.坚持工业立县,提高基础财源发展后劲实现工业化发展是县域经济寻求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工业增加值的重要策略。首先应积极完善重点优势企业的激励政策。对于大企业来说可采取税收增长奖励的方式,选择部分上缴地方税收数额较大的企业,分别列出超额奖励、增值数额以及核定基数等,针对企业当年上缴地方税收超过规定增幅的部分,按照某一比例进行适当奖励,以促进骨干税源继续增长。其次是需支持传统的制造业技术改造。科学利用贴息、补助等方式支持专题技改投资项目与技术开发,引导企业朝着高增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转向,提高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力度,以有效推动工业化发展,推动重大项目与关键生产技术改造。再次是提高对重点行业扶持力度。充分体现机械制造业、产业链条长的钢铁、发展规模比较大的对税源经济的拉动、延伸以及聚集作用,引导企业多与周围中小企业寻求合作,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县域经济的辐射作用。

结语

在奔小康的路上,促进乡村经济飞速发展,国家越发注重县域地区财政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和地区财政之间扔潜在一定缺陷,需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实现非公经济与园区经济发展,积极完善财政监督体制,不断加大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进而实现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清海.对推动县域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9):255-255.

[2]王强积.青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

[3]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32):345-346.

[4]熊珊,苏发金.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3,(006):42-45.

[5]贾会棉,刘松颖.以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保定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明日风尚,2016,(022):P.392-393.

[6]熊珊,苏发金.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J].三峡论坛,2013.

[7]孙瑞.成都市双流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2016.

[8]侯卓沅.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承德市滦平县为例[J].商,2013(020):232-233.

[9]尹楠,艾烁.河北省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以沧州市孟村回族自治县为例[J].河北企业,2017(3).

[10]龚文斌,刘俊礼,邹丰朗.推进县域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政对策———以湖北省老河口市为例[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12(15):8-12.

[11]黄乐.辽宁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001):149-153.

财政经济范文篇6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方面,全国高职数量及办学规模有了大幅度提高。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数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招生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在校生总数达960万。另一方面,高职的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现有的1276所高职中,其中国家示范高职院校109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00所。高职的办学水平与层次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近年来,通过水平评估,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逐渐得以规范,在与高等教育接轨方面逐渐走向了规范化、正规化的道路。但同时我们看到,高职教育发展中也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体制不完善制约了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财政投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一直都由国家财政统一列支。目前,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以学校上一年的拨款数为基准,结合学校来年的人数规模及学科建设等发展需要,适量增加拨款数量。这种简便易行的财政拨款模式,在高职教育的发展初期,由于学校数量少、结构单一,对集中管理高职院校财政,完善教育经费核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高职教育办学成本日益增加,高职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一是长期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偏低。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仅为3.13%,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9%。由于财政性教育经费不足,在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投入都不足的情况下,高职教育投入显得更加不足。二是财政投入渠道单一。目前高职院校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学费运营和财政拨款,学校筹资压力大,许多高职院校通过银行贷款实现筹资,实行“负债”办学,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分配结构不合理。教育经费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职院校之间的分配极不平衡,普通高等院校财政预算内拨款明显高于高职院校。四是高职教育财政投入布局不均,东、中、西地区高职教育财政投入差异比较大。

(二)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使人才供需存在一定的脱节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从人才培养结构来看,与需求相比存在一定的供需脱节。一方面是企业因业务发展和技术提升的市场需求,难以招到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企业急需的,具备一定技能创新的高技能人才。而另一方面,学院因生源大战的压力,就业市场的竞争,毕业人才难以找到对口或相近的企业或职业岗位,学生抱怨,社会不理解,成为学院棘手的问题和发展隐患,学院和企业出现人才供需的错位。二是就学院内部生存与发展来看,学院专业结构调整缺乏科学合理的调研论证程序,专业设置与调整在条件上不够成熟,盲目上马,大而全成为很多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高职教育在专业结构调整上缺乏市场调查与论证,而过于追求市场化的盲目性导致了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上的不科学性,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

(三)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影响了人才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教育的周期性决定了教育内容———教材的编写与企业的新技能、新技术改进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企业新技能、新技术的进步存在时间差,滞后性不可避免。学院以培养紧跟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企业人才市场的完全对接是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以市场信息快速化反应为生命线的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新产品的开发,技术革新和新技术的引入成为其必然的追求目标。由于商业机密的约束,企业的新技能、新技术难以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学院的培养过程中,其结果是学院与企业难以实现自己最为理想的目标。二是人才培养方式难以深入企业实际生产一线,难以达到生产环节,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难以实现。我国校企合作难以落实的现状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不少校企合作仍然停留在形式上,企业很少让学生真正深入企业管理的实际生产活动中,企业认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对企业的发展是无意和徒劳的,甚至成为了一种负担。而对于学生来讲,认为在顶岗实习中难以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在企业也只是在走形式、过程序,拿学分。其结果是“双赢”的活动变成“双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在起着主要的作用。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面对高新产业下的新技能、新技术的出现,企业对职业人才显得有心无力,而学院在人才培养上更是显得有点束手无策。三是评价方式难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变化,人才培养循环提升机制受到挑战。所谓循环提升机制就是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活动评价,最后是依据评价结果,重新修订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第二轮循环这样一个过程。整个人才培养活动是一个不断循环提升的过程。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结果是评价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本身已经相对滞后的人才培养过程被打破,人才培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反过来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校企合作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在整个教育培训过程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根据社会对人才实际需求的状况,整合双方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和企业中的实际操作有机结合,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服务于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其中,德国的“双元制培训”、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工读制度”和日本的“产学合作”在世界上最为著名。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这不仅表现在学院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更多还是表现在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上。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高职院校发展的起点不同,学院发展的历史长短不同,学院自身在专业建设上的重视不同等原因,合作水平和方式差别甚大。就目前看,由于国家办学水平评估导向对校企合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不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是有的学院与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的协议,但是,缺乏实际的工作开展,合作仅仅停留在协议书面上;二是有的高职院校也开展了校企合作,但在校企合作上对学生的管理存在诸多的问题,学生并没用真正参与到生产、服务、管理一线,是生产、服务、管理的旁观者,存在走形式的状况;三是校企合作存在学院与企业地位不对等的实际,企业凌驾于学院之上,学生的参与实践被认为是负担,是学院一方的个人诉求,学院处于被动的地位,企业处于主动的地位。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积极作用,必须对校企合作的方式及合作内容的广度、深度给予高度重视和有效的调整。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财政经济发展的思考

产业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原动力,反过来,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必将助推地方经济新的增长极的出现,从而促进地方财政经济的良性互动增长。高职教育要更好地服务地方财政经济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国家财政的保障,优化财政投入体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还必须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从培养模式与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与内容变革、培养方式的革新等方面去加强工作。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高职教育财政投入体制,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从财政学角度来讲,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需要政府承担起高职教育财政投入的公共责任,将高职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加大保障力度。一是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按照教育成本确定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经费配置比例,提高财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比重以改变目前国家财政对普通高等教育投入大于高职教育投入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国家对高职教育投入还应适当倾斜。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区别对待各地高职院校,重点关注弱势院校发展状况,改善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推动地区间高职教育的均衡发展。二是拓宽教育财政经费来源。除采用政府直接拨款、银行贷款、减免税收等政策以外,政府还应积极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拓宽高职教育经费来源,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高职教育投资。三是加强教育财政经费管理,提高财政经费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财政经费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财政教育经费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切实提高财政教育经费监管力度,保障财政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未雨绸缪,增强专业调整的前瞻性与灵活性,科学调整专业结构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化进程中,高职院校要更好服务地方财政经济的发展需要具有未雨绸缪的市场超前意识。职业院校办学市场化特点集中体现在专业调整和专业建设。“十二五”期间,我国提出优化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调整思路。提出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服务业比重提高,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影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变化,为此,职业院校在专业调整上必须增强前瞻性和灵活性。一方面要关注产业区建设,关注产业单位的入住情况,关注产业单位的新技能、新技术范畴,要加强专业调整的前期调研工作。另一方面要立足学院实际情况,做好专业调整的师资储备工作,主要采取引进新型产业人才、聘用兼职人才和立足现有相关专业人才转型培养的方式开展工作,在师资的储备与培养上要注重以专业群为单位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岗位或岗位群的变化,引起学科的变化。学科性质的不同及组成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这将直接影响高职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程度的好坏。从内部管理来讲,还要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三)坚持“实用、够用”原则,科学调整课程结构,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高职教育培养具有适应新岗位或跨岗必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实用、够用”必然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做到“实用、够用”,首先要对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企业调研,建立弹性人才标准,进行教学内容的科学筛选,这就是课程设置问题。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要依据培养目标和学院自身的实际来进行,开展学生能力分析和课程模块研究,既要考虑基础素质与能力的养成,又要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既要注意公共基础知识的视野开拓,又要注意产业结构发展带来的专业技能与创新素质的训练,既要注意学科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企业生产流程、生产活动在课程设置中的具体体现。需要说明的是因专业结构调整而带来的课程设置不是简单的组合和拼凑,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素质与未来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需要的问题,是发展的、弹性的。

(四)依托产业结构调整,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校企合作方式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带来产业类型的变化及新型企业的出现,这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创造了机会。校企合作要依托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合作,从形式到内容加强工作,以实现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促进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向劳动力价值创造优势的转变。合作方式与渠道的拓展问题。一是技术水平层面上的合作,就学院而言,可以请进来,而更多的是走出去。学院为了紧跟企业先进与前沿技术,可以不定期邀请企业的技术专业人员到学院与学生授课,同时更多地使学生与教师主动走进企业与公司,置身企业管理环节,身体力行地参与企业相应岗位的工作,从中学习技术与岗位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与教师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就企业而言,可以聘请学院的专业技术教师为其员工的继续教育进行工作,拓宽技术人员的视野,在互相探讨中进步;也可以通过课题合作的形式,运用学院与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促进技术的进步与提高;还可以通过技术改造难题研讨会的形式来进行技术攻关,完成校企合作。二是经济层面上的合作。双方可以就人才培养问题,学院与企业达成经济上的合作,学院就企业为其接纳、培养的人数和水平为其付出一定的培养费;也可以就技术改造上,学生和教师对企业的贡献达成经济上的合作,主要是指学院教师和学生团队为企业的技术改造或改进提供服务,企业付给学院和学生团队一定的创新经费;还可以就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为其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给予学生或学院一定的报酬达成经济上的合作。校企合作在经济上的合作既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一次性的,可以是团体性的,也可以是个体性的,可以是单个领域的,也可以是全方位的。

财政经济范文篇7

年我区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要点是:

一、围绕做大做强新区财政“蛋糕”,强化财政收入监督检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省财政监督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区级收入征管质量和非税收入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一)通过设立新区重点纳税户信息台帐等方式,对国、地税部门组织的收入进行适时监控,重点检查新区投资项目纳税情况,努力保持我区税源逐年持续增长。

(二)做好非税收入专项检查工作,重点是国有土地收入、区属单位社会抚养费、行政性罚没及预算外规费征缴情况的专项检查,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原则,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国库。

二、加强财政支出监管,逐步建立起本级财政支出的有效监控机制

年,将加大对区直各部门、区属各单位及各投资项目在财政资金使用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对各单位的资金支出进行效益评价。重点检查各重大工程项目资金使用,土地补偿款发放、涉农资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计划生育经费使用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从而进一步规范资金管理,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强化会计监督,规范预算管理

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监督检查财政改革措施落实情况和财政政策执行情况;财政监督与财政业务紧密结合,围绕财政管理的重点,参与预算编制的事前审核调查和预算执行情况的事中跟踪监控,强化财政管理,维护财经秩序,纠正财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截留、挪用、损失浪费等问题。

财政经济范文篇8

一、完善制度,强化财政大监督机制法制建设

1、加强和改进财政监督工作。根据《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优化内部管理的意见》,参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财政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研究制定我市加强财政监督工作的意见,推动全市财政监督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2、建立健全预算监督制衡机制。根据廉政风险防控要求,结合财政监督顶层设计,针对目前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薄弱环节,参照《财政部关于建立健全预算监督制衡机制的意见》,研究我市预算监督制衡机制建设意见,构建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预算监督制衡体系框架,防范财政权力运行风险。

3、完善财政预算单位财务监管机制。按照财政大监督机制要求,针对部门预算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研究制定加强市级预算单位财务监管工作的政策措施和监督机制,规范财政预算单位财务监管工作,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二、围绕中心工作,跟踪检大政策的有效落实

1、有效开展财政收入监督。加强税费征管工作检查,防止和查处越权减免税收、应征不征或预征收入、虚收空转等问题,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确保财政收入税收占比目标实现。

2、强化重大政策执行情况监督。围绕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的落实及财政中心工作,突出重点,积极开展各种专项检查,加大对“八项工程”涉及的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专项资金检查力度,保障重大财税政策落实到位、资金发挥实效。开展对文化产业引导专项资金全省联动检查。

3、继续推进市级部门预算检查。将部门预算检查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银行账户开设,以及非税收入管理等内容相结合,继续实施对市直40户左右单位部门预算的检查和相关单位的延伸检查。

4、及时查处人民来信。关注党和政府重大政策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民生政策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对这些情况与问题引发的人民来信来访,以及网络舆情中曝光的相关问题,在规定时间内查处并答复举报人,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三、深化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

一是加大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力度。结合宏观调控目标和任务,选取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行业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规范效应。对各县区确定的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全省联动检查,市本级和区不少于1户,各县不少于3户。

二是提高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监督水平。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日常行政监管工作,加大对中小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力度。改进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方式,注重与重大财政政策和专项资金检查相结合,与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相结合,提升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行政监督水平。

三是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专项检查。各地区每年开展的各项专项检查原则上不少于3项,有条件的地区可选择“营改增”试点行业开展检查,关注“营改增”政策所带来的实际效果,为经济决策和发展服务。

四、加大处理处罚力度,发挥财政监督警示作用

一是坚持依法检查。严格按照《财政检查工作操作规程》要求,规范财政执法检查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完善财政检查复核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狠抓落实,促进检查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

二是加大处理处罚力度。综合运用法律、财政管理等手段,加大处理处罚力度。对一些典型案件进行通报,不断增强财政监督的威慑力和影响力,达到“查处一个,警示一片”的效果。

三是加强成果运用。进一步健全监督成果与预算管理挂钩联动机制,以挂钩机制来推动以查促管,增强财税制度执行力,扩大财政监督影响力。同时,将检查的结果作为下年度预算安排的依据。

五、加强能力建设,提升财政监督工作质量和效率

1、提高检查质量。依法依规开展各项检查工作,不断改进检查方法,完善复核审理制度,提高检查质量,增强处理意见的准确性和适当性,防范财政监督检查处理处罚的法律风险。

2、改革检查组织形式。一是创新工作方式。继续实施三级联动检查,在检查中加大上下联动、左右联合、内外结合的工作力度,探索建立市级统一组织、统一实施、统一处理的新模式。二是实行联合作战。通过一定范围的统一检查、交叉检查、联片检查、集中复核,锻炼监督队伍,提高工作质量和监督效果。

3、提高工作效能。按照《财政检查工作办法》(财政部令第32号)和相关规章抓好监督检查工作。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各环节、各阶段检查事项。按照财政大监督机制和年度综合考核的要求,加强对相关职能处室检查计划执行和检查结果跟踪落实等事项的监督检查。加强对县区财政监督工作考核和日常监督,确保省市各项监督检查工作按时、高质量完成。

4、提高财政监督信息化水平。以实现有效财政监督为目标,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工作。依托“金财工程”建设,构建财政监督检查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财政预算实时同步监督,提高财政监督工作效能。

六、坚持“两手抓”,提高财政监督干部素质

一是坚持业务与党风廉政建设一起抓。坚持将财政监督检查工作与党风廉政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落实,实现两促进、双提高。

二是注重学习,勇于创新。积极营造学习氛围,更加注重业务技能培训和检查工作操作培训,提高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水平。积极开展改革创新,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提升,各县区每年原则上开展不少于1项创新工作。

三是提高服务水平。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完善联系点制度,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强对事关财政改革发展问题和财政监督长效机制建设问题的研究,提高理论和政策研究水平。各县区每年须结合工作完成上报调研报告1篇,在全市范围内进行评比,并将此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是加强作风建设。严格执行省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提高工作实效。

五是坚持廉洁从政。严格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三宽四有”型财政监督干部队伍。

第二篇

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支持中心城市建设

一是积极参与年度中心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投资计划的编制,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主动又求实,把财政统筹能力确定在实事求是和可承受的范围,促进重点项目的顺利建设。

二是积极协调、调度财政统筹资金,及时支付建设资金。加强与市国土部门和局综合处的联系协调,及时划转统筹到位资金,预测分析全年统筹资金实现情况。

三是分解下达重点项目跟踪评审计划,参与重点项目督查。根据市政府下达的中心城市建设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及时分解下达跟踪评审计划,严格执行建设资金审批程序和拨付流程,促进项目建设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努力节约财政资金。

四是创新项目资金管理手段,引入信息化管理方式,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的部门管理职责,实现项目资金的动态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保障资金支付安全。

二、完善制度,夯实基础,提升专项资金管理水平

要结合市委、市政府对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工作实际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会同市有关部门对市级污染治理专项资金、机场补贴专项资金、服务业引导资金、城市长效管理奖补资金的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完善,从财政资金引导支持的政策方向、项目申报、审核评审、资金下达拨付、项目检查验收等方面规范程序,明确职责分工,强化管理,不断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增强财政资金对污染防治、服务业发展、机场航线拓展、城市长效管理的支持推动作用。

三、落实支农、惠民补贴政策,促进民生改善、社会和谐

及时分解下拨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会同市农委做好补贴资金兑付工作的检查和人民来信的查处,确保补贴政策落实。

严格执行家电下乡补贴政策,做好政策收尾和补贴清算工作。加强补贴审核和骗补案件的查处、曝光力度,坚决打击骗补行为,做好数据统计和工作总结。

会同市公安部门研究老旧汽车淘汰补贴资金的兑付工作,及时审核兑付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促进污染减排工作目标的完成。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支持市区公租房、廉租房建设、及时发放廉租房住房补贴,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继续做好油价改革财政补贴工作,及时审核下拨渔业、林业、交通行业油价补贴资金,监督补贴公示制度的落实,及时处理来信来访反映补贴中存在的问题,堵塞漏洞。

认真落实省、市有关地方储备粮油管理规定,合理安排储备粮油补贴资金,保障全市粮油市场稳定。

四、加强指导,增强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的竞争力

一是根据上级申报要求,配合市有关部门及时传递政策信息,按时完成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抓好每一次争取项目资金的机遇。

二是加强政策的学习研究,提高项目申报工作的指导能力,增强项目申报的竞争力。

三是严格项目检查验收,促进项目补助资金专款专用,提高项目实施质量,创造向上争取资金的良好基础,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五、实行绩效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013年,配合局绩效处对生态市创建专项资金、服务业引导资金、园林绿化养护专项资金、保障房建设专项资金、城市长效管理奖补资金实行绩效预算管理,开展项目预算的立项论证评价、过程跟踪、阶段评价、资金拨付使用,项目事后评价工作,促进资金使用单位转变用款理念、增强责任感、强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服务业现代化水平,优化经济结构,推动城市维护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发展。

六、重视基础工作,提高政策水平,增强服务本领

一是开展全市经建业务培训。组织全市财政经建系统分工疏理财政经建政策,认真学习消化,在此基础上开展政策业务培训,提高财政经建系统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二是加强预算支出管理,加快支出进度。关注专项支出预算的执行进度,督促有关部门、单位加快专项支出预算的安排使用,增强工作的计划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支持经济建设的拉动作用。

三是做好预、决算编制和各项报表编报工作。按照局统一工作要求,认真做好经建处负责的部门预、决算编制工作。根据上级要求及时编制上报《中央政府公共投资月报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报表》等报表。

七、改进作风,深入开展调研,加强财政信息和宣传工作

深入基层调研,掌握财政经建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围绕工作中心,组织安排县、区财政经建人员撰写调研报告、开展评比,切实为完成重点工作任务、攻克难点工作提供政策建议和工作指导。加强财政信息和宣传工作,及时宣传财政经建政策和重点工作,树立为民理财,服务发展的财政形象,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八、加强政治学习,忠于职守、廉洁奉公

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结合财政实际,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提高政治素养,勤恳工作,把平凡的事重复做好,始终如一地坚持原则,按政策规定办事。加强廉政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认真遵守各项廉政规定,忠于职守、廉洁奉公。

第三篇

一、继续组织好财政收入,进一步提高收入质量

认真做好财政收入组织工作,努力实现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目标,密切关注财政收入质量效益指标,督促县(区)进一步提高税收占比,确保全年达到80%。科学合理地预测全市每月财政收入完成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加强收入考核,按照“每月通报,季度考核,当季兑现,年终总评”原则考核县(区)财政收入组织工作,保证财政收入任务相对均匀地在月度、季度之间分解分布,避免收入增长出现大起大落,促进全市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确保全年任务顺利完成。

二、着力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和决算管理

预算执行分析工作是财政国库管理为全市经济发展服务的具体体现,不仅要正常反映财政收支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针对经济和财政收支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难点、热点问题加以剖析,及时提出建议和对策。首先,要做好日常旬、月报和预算执行分析工作,及时向领导报送预算执行相关报表;其次要密切跟踪经济运行态势,关注宏观政策措施,增强政策敏感性和分析针对性,善于从全局的广度和领导的高度分析问题,善于从多维的视角和适当超前的思路提出建议;三是健全与县区及市国、地税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实现部门信息共享;四是拓展预算执行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对收入和支出结构及因素的分析,进一步细化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加强决算数据的分析利用,做好决算对外公开的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为明年实行决算对外公开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三、大力推进财政国库管理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完善财政国库管理系统功能,加强业务系统建设、升级、维护、推广,切实强化财政国库管理的信息技术支撑。完善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工作,升级“财政与人民银行信息共享无纸化”系统,具体包括用款计划、实拨资金、金库报表、库款余额、非税收入入库回单及对账信息无纸化等等;研发并实施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系统,对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实行网上审批、年检、备案制度,对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实现制度化、规范化长效管理;研究财政收入退库、更正以及财政与预算单位业务无纸化需求;研究预算单位财务核算与部门决算编报工作一体化实施方案等。

四、继续深化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改革

1、推进收入收缴改革。在全面升级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的基础上,对我局非税收入缴库流程和方式进行改革,实行市级非税收入电子缴库,配合局相关处室做好非税收入收缴工作,进一步完善非税资金收缴、拨付流程,规范资金使用,提高工作效率。

2、推进公务卡结算方式改革。进一步推广和优化公务卡结算方式相关流程,实施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差旅费、住宿费、招待费和会议费等公务支出原则上都要使用公务卡结算.

五、认真做好财政决算工作,稳步推进决算批复与公开

认真做好财政总决算和部门决算编报工作,加大审核力度,切实提高全市决算工作水平。制定出台《省市级财政决算工作规程》,按照“真实、准确、全面、及时”的决算工作原则,规范全局各处室职责分工,建立“国库处牵头组织,相关处室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财政决算工作机制,并选取部分市级预算单位开展部门决算批复试点,为下一步推进市级决算公开做好准备。

六、进一步提升财政国库管理的业务水平

继续强化国库内控机制管理,完善各项操作规程,创新工作思路,提高管理水平。

1、研究制定《财政资金银行存款管理试行办法》。规范财政存款在银行间分配,利用财政存款引导银行增加市区企业贷款,提高服务质量。

2、做好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按照省厅工作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开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在2012年基础上继续做好市本级报告试编工作,制定工作方案,部署各县(区)全面推开试编工作,并抓好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为以后全市范围正式编制及决算公开打好基础。

3、科学安全调度财政资金。按照《市本级财政账户及其资金调度管理办法》要求,安全规范地调度和运作市本级财政资金。同时,科学有序地调度对区级往来资金,合理测算上解地区的资金上划比例并组织实施,努力控制超调规模。

4、按照《省省本级财政账户及其资金调度管理办法》等相关,进一步规范市本级、县(区)和乡镇财政账户设置和管理,严控新增财政账户,进一步加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严格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开户财政审批和备案管理。

5、夯实总预算会计基础工作。执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基础工作规定》,进一步提高总预算会计核算与管理水平,规范会计档案管理,严格执行局内控制度,加强资金安全管理,提高资金运转效率。根据省财政厅统一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财政对外借款清查工作,及时清理往来款项和历年陈账,做好迎接上级财政部门检查准备。

6、推进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完备相关制度办法。根据预算执行管理需要,调整优化动态监控预警规则,规范核查处理流程,初步建立报告制度,切实发挥动态监控的纠偏、提醒、预防作用。继续完善动态监控机制建设,制定动态监控相关制度办法和内部操作规程。加强对市县动态监控体系建设的业务培训和指导。

七、切实加强国库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加强对县区财政国库管理工作的指导。督促各地加快财政国库管理机构和人员建设,尽早实现“三统一”;指导县(区)尽快实现集中支付清算制改革;切实提高财政国库业务的管理水平,规范业务流程,加强内控机制;继续对县区财政国库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评比,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对国库集中支付行的财政业务办理情况、各商业银行非税业务办理情况进行监督,督促其提高服务质量,规范业务办理。

财政经济范文篇9

一、围绕发展主题,加大经济监督力度

监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其执行情况,是财经工作的重要内容。财经委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认真开展经济监督工作。

(一)依法审查年度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纲要。根据年度工作计划,财经委每年都要采取提前介入、项目细化、重点查询等方法,对计划草案进行初审。在具体审查过程中,注意突出重点,着重究和审查我市贯彻宏观调控情况,预期目标确定的依据及其科学性、计划指标之间的协调性和配套性,即:计划指标是否积极科学合理;完成年度计划的措施是否积极可行;本年度重点项目的安排和上一年人代会通过的计划完成情况,要求在计划报告后附上重点项目计划和完成情况表,未完成的项目要说明具体原因,提高执行人代会通过计划的严肃性。在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财经委及时了解“十五”计划执行与“十一五”规划纲要编制进展情况,为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十一五”规划纲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还对**年主要预期目标作了适当调整,增加了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等约束性指标,使之更加符合我市实际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二)关注全市经济运行及计划执行情况。财经委紧紧抓住可能制约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潜在矛盾和问题,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议意见,力求准确把握全市经济运行态势。如:针对宏观调控力度较大,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努力缓解要素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等意见和建议。针对城建、交通等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提出了“要全面分析重点工程建设进展情况,重视解决重点工程中存在的问题,逐一查明未开工项目的原因,督促如期开工”、“要加强对政府性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高度重视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等意见和建议。针对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步伐不够快、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协助常委会起草了《关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进展情况的审议意见》,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进一步形成齐抓共促新局面;完善规划,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注重引导,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改进服务,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运行分析和审查报告、审议意见等印发常委会,供委员和代表在审议计划执行情况时参阅,对提高审议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为了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财经委提前介入新一轮**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参加市政府和建设规划部门有关会议;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广大市民、专家的意见,并会同有关单位专题进行审议;起草了相关审查报告,提出了“健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机制、抓紧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进一步提高规划监管力度、加强规划的宣传”等意见和建议,为常委会审查批准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此后,财经委每年都要组织代表就贯彻执行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决议的有关情况进行视察检查,督促市政府要按照“增强三力、率先崛起”的思路定位和要求,从更高层次上思考和谋划城市的发展;建立健全规划审批与监督管理机制,依法严格执行规划,较好地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

二、坚持改革创新,深化预算审查监督

财经委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要求,不断深化预算审查监督,在监督方式、内容和程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尝试,逐步公开政府部门预算,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实现了从程序性监督向程序性和实质性监督并重的转变。

(一)审查方式不断创新。人代会前,财经委提前了解预算编制情况,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市人大各专委会、农科教等有关部门、财经专业代表小组和专家的意见,对预算中涉及的有关问题反复与财政部门沟通、讨论。人代会期间,通过召开财经委全体会议,听取各代表团的意见,全面审查预算及预算草案,对预算编制的依据和说明、一般预算收支总表和政府性基金预算表、收支结构的合理化等问题,提出审查意见并向大会主席团报告;审查报告经主席团审议通过后印发全体代表,主席团将预算的决议草案提请大会表决。人代会后,督促政府及时批复市本级各部门预算,同时加强对决算审查和预算执行监督。一方面,充分利用审计成果加强决算监督。在批准上年度财政决算时,财经委每年听取市审计局关于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汇报,2005年还协助常委会起草了审议意见,对部分收入未纳入基金预算管理、个别财政资金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管理不到位、个别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发挥不理想等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专项资金管理、部门财务收支工作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每年听取市政府及财政部门关于上半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汇报,提出审查意见并向主任会议汇报,提请常委会审议,还多次对市本级超收财力安排使用情况进行审查。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实践,基本形成了全面审查与重点审查相结合、专家审查与代表审查相结合、预算审查和决算审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实行了对预算全程化的监督。

(二)审查内容不断拓展。主要有:一是审查部门预算。从2004年起,财经委借鉴外地人大的做法,试行审查市级机关部门预算,合理确定审点,逐步扩大审查范围。从最初的8个、2005年的11个、**年的16个到2007年共有25个市级机关单位的部门预算列入财经委审查;审查资金逐步增加,从审查试点单位的行政经费、项目经费,延伸到市科技局、教育局、建设局、水利局四个单位全系统预算经费的审查;统一了部门经费预算安排标准,推动建立了部门预算审签制度,进一步规范了部门预算行为。部门预算审查以项目经费支出为重点,对项目是否恰当、资金安排是否合理提出意见和建议,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了预算监督的合理性和权威性。二是加强对非税收入的监督。2004年财经委在审查部门预算时,针对预算外资金数额大、管理难的现状,建议市政府在贯彻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宣传,强化征收,规范管理,严格监督检查,并以土地出让金为重点,狠抓落实。2005年开始,市本级土地出让金已全部纳入市级财政专户管理,预算外资金监督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年6月主任会议听取了市政府关于非税收入收支管理情况汇报,对尚未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土地指标有偿转让收入、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电视台的广告收入等四个项目,督促政府在年内实现专户管理,从而将非税收入收支、管理与使用情况全面纳入监督的视野。三是关注市本级政府性债务问题。财经委早在2004年听取市财政局关于市本级乡镇债务情况汇报时,建议市政府抓紧建立偿债机制,要求从2005年开始根据财力可能,每年在预算草案中安排一定的还贷准备金,并历年滚存,防患于未然。并将偿债资金的安排使用情况列入每年预算审查的重要内容。**年下半年协同市财政局就此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对债务的形成、结构、合理性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于11月提请市人大常委会第41次主任会议专题审议,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三)审查程序不断完善。财经委充分借鉴外地人大的经验与做法,把近年来正在实践且已基本看准的一些思路和措施进行归纳、总结,协助常委会于2005年制订了《**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审查监督办法》,就政府及财政等部门在预算编制、审批,预算调整、决算和人大常委会在审查、批准、执行监督中各自的职权和义务进一步规范。同时,规范了监督程序、内容和方法,明确规定市人大常委会对预算编制、决算和预算调整实行“三审”制度,即:财经委初审,提出初审报告;主任会议审议,提出审查报告;常委会或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形成决议。该办法的出台,对提高预算支出的透明度,深入审查政府预算,加强预算审批监督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初审的实效性,确保初审意见和建议落到实处,在审议预决算时,还建立了人大与政府双向反馈机制,即:主任会议或常委会后,财经委把常委会的初审意见向财政局反馈,由财政局向政府常务会议报告,尔后又将市政府研究的意见向常委会反馈。通过双向沟通和交流,畅通了监督渠道,增强了政府和财政部门主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

三、突出工作重点,增强监督工作实效

加强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保证财经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是人大财经工作的重要任务。2003年以来,财经委在省、市人大常委会的统一部署下,先后组织在湖的省人大代表开展对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行政执法评议活动;组织实施对市规划与建设局局长的大会述职评议和对口联系政府组成部门中的主任(局长)的书面述职评议;组织实施了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配合省人大财经委开展了价格法和广告法执法检查,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草案)、物业管理条例(草案)、公路路政管理条例(草案)、招投标管理条例(草案)、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草案)、燃气管理条例(草案)等立法调研活动。

为了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财经委主要抓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精心组织实施。针对每一项工作的特点,在与相关部门单位沟通协商的基础上,提出详细具体的工作计划,力求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二是突出工作重点。在“两项评议”中,突出依法行政和贯彻实施相关法律法规情况、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情况、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情况,重点抓好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情况,使形成的评议意见尽可能客观、公正,切实通过评议,增强相关部门及领导干部的法制意识、人大意识、公仆意识和廉政意识,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在安全生产执法检查中,合理确定检点:安全生产法执行情况重点检查机构队伍建设、安全生产“两个责任”落实、安全生产专项资金投入和省市重大隐患单位、项目、区域的整治等;消防法执行情况重点检查农村和老城区消防水源、设施、道路、队伍建设,消防设施“三同时”以及“三合一”企业和公共娱乐场所等;道路交通安全法执行情况重点检查道路交通事故危险点段整改、路面交通秩序整治、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落实和安全管理等;矿山安全法执行情况重点检查矿山安全标准化推广和矿山开采方式改进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执行情况重点检查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日常监管、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和压力容器设备等。三是坚持跟踪整改。财经委及时将常委会提出的评议意见和审议意见,反馈给被评议或被检查的对象,要求认真研究,分轻重缓急制订实实在在、群众满意的措施,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整改情况。如:在安全生产执法检查时,督促市政府提出了11个方面共18条整改措施,分解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织里“三合一”童装企业发生两起重特大火灾事故后,财经委高度予以关注,不仅派员参与整治,还参与组织开展了织里童装企业安全监管工作视察。由于组织周密、重点突出、跟踪整改,有效地增强了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了部门依法行政。

四、注重自身建设,提高财经监督水平

为适应形势任务要求,财经委坚持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依法履责水平。首先是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常委会组织的法制讲座和各项专题学习,注重相关业务知识的自学,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如在监督法的学习中,力求把该法的精神贯彻到财经监督工作实践之中,明确做好新时期人大财经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人大工作历史使命感和工作责任感,提高自觉性,发挥能动性,以改革、发展、创新的思维加强和改进财经监督工作。其次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财经监督工作各项制度,完善内部运作机制,严格按法律和程序办事,逐步实现财经监督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利用机构改革的契机,增设了预算审查监督处,配备了专业人员;充分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特别是注意发挥兼职委员、专业代表的作用,团结协作,共同做好人大财经监督工作。第三,加强沟通联系。加强机关作风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加强与市级有关部门、上级及兄弟地市人大的联系沟通;经常性指导县区人大财经工作,坚持市、县区人大财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总结交流工作。

财政经济范文篇10

关键词:财政收支结构,经济增长,多元线性回归

市场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有效配置资源,可是在市场不完善或有市场但运作低效从而产生市场失灵的时候,就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这时以政治决策为基础的财政通过预算以税收等形式从各经济主体集中部分资源,然后又以预算支出的形式在市场失灵的领域重新给予安排,这也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所以国民经济是市场经济与政府经济、私人经济与公共经济的混合体。从国际上的一般情况看,就政府收支占GDP的比重而言,公共经济至少占到了国民经济1/3的份额以上,所以以财政收支为基础的公共经济活动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我国自从1978年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财政虽然经历了萎缩和分散的过程,但是财政政策始终是支持改革和经济增长的有力工具之一。在财政政策的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财政收支结构的优化问题:我国的财政收支结构在转轨过程中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财政收支结构僵化且不合理,财政职能越位和缺位并存,削减财政收支常常无从入手。而导致这些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十分清楚哪些税收会对经济产生更大扭曲而导致更多的效率损失,又有哪些财政支出更加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这就需要正确分析财政收支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

一、文献回顾

税收与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分析。从宏观角度分析主要是研究宏观税负和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总体效应;而微观角度则是解析各个不同的税种和支出项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即分析财政收支结构的问题。本文的论述重点是微观分析,即研究财政收支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是因为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除了适当的财政总量政策,更加重要的是适当的微观财政政策,也就是财政结构政策(马拴友,2003)。

(一)税收与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宏观分析

在不考虑财政支出的情况下,税收对经济具有确定的负效应。早在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中,税收就被认为会影响资本积累、减少资本投资,因此是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而到了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经济学时代,凯恩斯主义者又通过税收乘数说明了税收对经济的负效应:在三部门经济中,假设代表边际消费倾向,则在总量税情况下税收乘数是,而在在比例税情况下税收乘数是(其中t为税率),不论是总量税还是比例税,税收乘数都是负的,即税收对经济具有紧缩性。因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税收政策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运用税收政策有意识地调节国民经济活动。当总需求不足时,为了防止经济的衰退和停滞,就应当采取减税的办法(如免税、退税、降低税率等)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总需求过旺,出现通货膨胀时,则应该采取增税的办法。这就是所谓的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外,供给学派(Supply-sideSchool)也提出了自己的税收观点,他们认为较高的边际税率会防碍经济活动的水平和增长率,并通过拉弗曲线(LafferCurve)说明了如何寻求宏观税负的最优点,如图1所示,在较低税率情况下增加税收,政府的税收收入扩大而不影响生产,但到达一定税率(E点)后,进一步增加税收则会导致生产和税收收入都下降,因此供给学派主张通过大力削减边际税率来拉动经济增长。所以从宏观上进行分析,经济学家们普遍得出了税收会抑制经济增长的结论.与税收对经济的负效应相反,一般情况下,财政支出总体而言对经济是起促进作用的[1]。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同样通过财政支出乘数说明了财政支出对经济的正面效应:财政支出乘数主要包括政府购买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在三部门经济中,假设代表边际消费倾向,则在总量税情况下,两种乘数分别为和,而在比例税情况下,则分别为和(其中t为税率),不论是总量税还是比例税两种乘数都为正,即财政支出对经济具有扩张性。与税收政策相同,财政支出政策也构成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相机抉择”需求管理政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税收与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微观分析:财政收支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

以宏观分析为基础,经济学家更进一步从微观结构上分析不同的税种和支出项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也是本文要重点论述的内容。

在税收结构上,经济学家主要通过各种税种对私人投资与储蓄的影响来分析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首先,资本形成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纳克斯,1966),资本的积累有利于经济增长,而资本的积累又通过投资实现[2]。税收影响投资的机制是影响资本成本和资本边际收益率。一般来说,直接影响资本成本和资本的边际收益率的税种是公司所得税。Jorgenson(1963)、Sandmo(1974)等在研究税收政策与投资行为的关系时,构建了标准的资本成本理论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公司所得税从两个方面来影响投资决策:一是对资本的边际收入征税,这可能使投资的边际收入下降而抑制投资行为;二是允许对某些资本成本项目进行扣除,这降低了资本成本而鼓励了投资行为。因此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何旨在提高资本成本和降低资本边际收益率的税收措施将通过抑制投资增长而不利于经济发展,而任何旨在降低资本成本和提高资本边际收益率的税收优惠措施(如投资税收抵免)则将通过刺激投资意愿而有利于经济发展。其次,资本的形成又来源于储蓄,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增长的问题又是如何动员储蓄的问题(刘普照,2004),假设储蓄都能够被投资需求吸收,那么税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表现在动员储蓄方面。影响储蓄的税收主要是所得税和流转税(在流转税中又以消费税对储蓄的影响最为重要),而所得税和流转税对储蓄的效应是有区别的,Due(1970)认为在与所得税产生同样多的税收收入情况下,流转税可能更加有利于提高家庭的储蓄比例,这是因为流转税虽然减少个支配收入,但是它的减少主要是用于消费的收入而不是用于储蓄的收入;此外流转税属于比例税而具有累退性,至少比所得税缺乏累进性;而在流转税下由“货币幻觉”导致的储蓄不变也是另外一个原因。所以,流转税比所得税对动员储蓄更有利从而也就相应地更能促进经济增长。

除了对税收的微观经济增长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外,也有许多文献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如Devereux和Love(1995)通过在一个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对税收实验的模拟说明了增加资本所得税、工资税和消费税都降低了经济的平衡增长率,但是经济对不同税种的动态反应不同,经济对资本税收的反应是导致要素从物质资本产生部门流向人力资本产生部门,对产出影响比较大;而工资税和消费税则减少工作总时间,没有出现要素在部门间的大量流动,对产出影响比较小;另外,Mendoza、Milesi-Ferretti和Asea(1997)则通过研究11个OECD国家26年的有效税率,发现要素所得税对私人投资具有显著负效应,而消费税与私人投资率正相关,在进一步分析后得出了所得税会降低增长率而消费税的增长效应依赖于劳动供给弹性的结论。

对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财政支出是由不同种类的各项具体支出构成的,为分析财政支出不同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不同效应,可以将财政支出划分为公共投资支出、公共消费支出、公共事业支出和公共服务支出四类(于长革,2004)[3]。对于公共投资支出和公共消费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通过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有效需求理论和IS-LM模型来分析:公共投资支出是一国投资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投资支出不足,特别是在存在投资陷阱的条件下,公共投资可弥补私人投资之不足,使投资支出增加,经济增长率提高;而对公共消费支出,无论其来源于增加税收还是增发公债,都将减少私人消费和投资,这是因为公共消费虽然部分弥补了私人消费,但总消费和投资支出必然减少,同时政府增加公共消费必将使更多的公共资源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性领域,从而使公共投资减少,有效需求下降,降低经济增长。另外,对公共事业支出的效应则可以通过内生增长理论,如阿罗(ArrowK,1962)提出的“边干边学”模型、卢卡斯(LucasR,1988)提出的“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和罗默(RomerP.M,1990)提出的“知识驱动”模型等来说明。知识和技术进步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而且也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通过知识和技术要素的投人,其产出长期来看表现为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知识和技术投资可以提高其它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的生产能力,并能将这些能力转化为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保持长期的经济增长。最后,对于公共服务支出,由于它基本上与生产无关,所以如果增加这方面的支出,必将使更多的资源用于非生产性领域,从而导致公共投资下降;虽然增加转移支付会增加可支配收入,但由于这些转移支付是一次性支付,因此私人边际消费倾向不会上升,消费不会增加,所以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上不利于经济增长。

对于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的实证研究主要有:Easterly和Rebelo(1993)全面分析了28个国家1970-1988年的数据,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出结构有密切关系,一国的财政政策受政府规模的影响很大,并且某些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水平相一致。就具体财政支出结构而言,公共交通和通讯投资与经济增长正相关,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正相关,但总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财政理论通常将财政支出划分为生产性的和非生产性的,在最优状态下,生产性财政支出与非生产性财政支出的比值应该取决于这两项支出对生产的产出弹性之比。Landau(1986)使用了1960-1980年的65个发展中国家的有关样本,发现政府支出,特别是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有反向作用。相反的,Devarajan、Swaroop和Zou(1996)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即认为生产性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是有正效应的。但是,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各种财政支出的效应不仅取决于它们在总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而且取决于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比是否等于它们的产出弹性之比。当生产性财政支出所占的比例过高时,它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在边际上就成了负的,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该文得出的结论揭示了财政支出何以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经济增长产生截然不同的效应,尤其是为揭示广大发展中国家大量的生产性财政支出何以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增长效应,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二、我国财政收支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模型与数据

在总结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对我国1986年到2003年财政收支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测算出各类财政收支具体项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从而为优化我国政府财政收支结构提供决策数据,为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准确的信息。

为了分析我国财政收支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首先建立如下所示的财政收支结构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