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05:12:05

不安全

不安全范文篇1

探求事故成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从对人和管理两方面去探讨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人失误

不安全行为是人表现出来的,与人的心理特征相违背的,非正常行为。人在生产活动中,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行为,必然是不安全行为。

人出现一次不安全行为,不一定就娄发生事故,造成伤害。然而不安全行为,一定会导致事故。既使物的因素作用是事故的主要原因,也不能排除隐藏在不安全状态背后的,人的行为失误的转换作用。

事故致因中,人的因素指个体人的行为与事故的因果关系。个体人的行为就是个体人遵循自身的生理原理而表现的行动。任何人都会由于自身与环境因素影响,对同一事故的反应、表现与行为出现差异。

不同的个体人在一定动机驱动下,为了某些单纯目的,表现的处理行为很不一致。然而,不同的个体人都遵循同一程序,即行为起因(动机),激励(因素影响,目的目标)。

人的自身因素是人的行为根据、内因。

环境因素是人的行为外因,是影响人的行为的条件,甚至产生重大影响。

(一)人的信息处理过程

人在自身因素基础上,处理环境因素的刺激程度,是决定人的行为性质的关键。人对环境因素或外界信息刺激的处理过程,称为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可简单编成输入(知觉、选择、记忆处理(识别比较、判断、决策,输出(行为指导)程序。

信息输入大脑,经处理后形成决策。通过神经向相应的器官传达决策指令,转化为行为。行为形成后,器官又通过神经把行为反馈给大脑,以对行为的正确程度进行监测。

人能够正确的执行决策所确定的行为,对创造良好的人机控制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二)人失误

已造成事故的行为,必定是不安全行为。

人失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或超出可接受的界限,并产生了不良影响的行为。在生产作业中,往往人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副产物。

1.人失误具有与人能力的可比性

工作环境可诱发人失误,以及反映高岗位人员职责缺陷等特性。由于人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生产中凭直觉、靠侥幸,是不能长期成功的维持安全生产的。

当编制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时,侧重地考虑了生产和产品条件,忽视人的能力与水平,有促使发生人失误的可能。

2.人失误的类型

在各种性质、类型的生产活动中,从事生产活动的各类操作人员,都可能发生人失误。而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则能导致人失误而发生事故。可以认为事故也是人失误直接导致的结果。发生于管理者的人失误,表现为决策或管理失误,这种人失误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人失误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起因所引发的人失误、不属于同一类型。

(1)随机失误。由人的行为、动作的随机性质引起的人失误,属于随机失误。与人的心理、生理原因有关。随机失误往往是不可预测,也不重复出现的。操作时用力的大小,时间差,遗忘等现象,属于随机失误范围的不同表现。

(2)系统失误。由系统设计不足或人的不正常状态引发的人失误属于系统失误。系统失误与工作条件有关,类似的条件可能引发失误再出现或重复发生。在人形成习惯后,不能适应操作程序变化或偶然情况时,系统失误会明显出现。改善工作条件,加强职业训练可以克服系统失误。

3.人失误的表现

一般是出现失误结果以后,是很难预测的。比如遗漏或遗忘现象,把事弄颠倒,没按要求或规定的时间操作,无意识动作,调整错误,进行规定外的动作等。

4.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失误

可以认为,人失误现象是人对外界信息刺激反应的失误,与人自身的信息处理过程与质量有关,与人的心理紧张度有关。

人在进行信息处理时,必然要出现失误,是客观的倾向。信息处理失误的表现较复杂,一般表现为简单化,依赖性,选择性,经验主义,简单推断,粗枝大叶等。

信息处理失误倾向,都可能导致人失误。在工艺、操作、设备等进行设计时,采取一些预防失误倾向的措施,对克服失误倾向是极为有利的。

5.心理紧张与人失误的关联

人大脑意识水平降低,直接引起信息处理能力的降低,影响人对事物注意力的集中,降低警觉程度。意识水平的降低是发生人失误的内在原因。

工作要求与人的信息处理能力相适应时,人处在最仇的心理紧张状态,此时,人的心理紧张程度最优,大脑意识水平处于能动状态,处理信息的能力极高而失误最少。

饮酒、疲劳等生理因素,不安、焦虑等心理因素,温度、噪声等物理因素,以及技能、经验等,都能使人的心理紧张度改变,表现为人失误数量的变化。操作不熟练、经验缺乏的人,其心理紧张度要比操作熟练、经验丰富的人高。

经常进行教育、训练,合理安排工作,消除心理紧张因素,有效控制心理紧张的外部原因,使人保持最优的心理紧张度,对消除人失误现象是十分重要的。

6.人失误的致因

造成人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有人的自身因素对过负荷的不适应原因,如超体能、精神状态、熟练程度、疲劳、疾病时的超荷操作,以及环境过负荷,心理过负荷,人际立场负荷等都能使人发生操作失误。也有与外界刺激要求不一致时,出现要求与行为的偏差的原因,在这种情况时,可能出现信息处理故障和决策错误。此外,还由于对正确的方法不清,有意采取不恰当的行为等,出现完全错误的行为。

人的能力是感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行为能力等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人的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具有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能力随其自身的硬件、心理、软件的状态变化而改变。

人机系统中的一切因素,都能从不同的方面,对人失误产生影响,使人出现失误。

7.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原因

个体人经常、稳定表现的能力、性格、气庚等心理特点的总和,称为个性心理特征。这是在人的先天条件基础上,受到社会条件影响和具体实践活动;接受教育与影响而逐渐形成、发展的。一切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不会完全相同。人的性格是个性心理的核心,因此,性格能决定人对某种情况的态度和行为。鲁莽、草率、懒惰等性格,往往成为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

非理智行为在引发为事故的不安全行为中,所占比例相当大,在生产中出现的违章、违纪现象,都是非理智行为的表现,冒险蛮干则表现的尤为突出。非理智行为的产生,多由于侥幸、省能、逆反、凑兴等心理所支配。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控制非理智行为的任务是相当重的,也是非常严肃、非常细致的一项工作。

二、物的不安全状态和安全技术措施

人机系统把生产过程中并发挥一定作用的机械、物料、生产对象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统称为物。物都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有出现能量意外释放,引发事故的可能性。由于物的能量可能释放引起事故的状态,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这是从能量与人的伤害间的联系所给以的定义。如果从发生事故的角度,也可把物的不安全状态看作为,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物的状态。

在生产过程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极易出现。所有的物的不安全状态,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的操作、管理失误有关。往往在物的不安全状态背后,隐藏着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失误。物的不安全状态既反映了物的自身特性,又反映了人的素质和人的决策水平。

物的不安全状态的运动轨迹,一旦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运动轨迹交叉,就是发生事故的时间与空间。所以,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因此,正确判断物的具体不安全状态,控制其发展,对预防、消除事故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针对生产中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形成与发展,在进行施工设计、工艺安排、施工组织与具体操作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把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在生产活动进行之前,或引发为事故之前,是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消除生产活动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生产活动所必须的,又是。预防为主"方针落实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生产组织者的素质状况和工作才能。

(一)能量意外释放与控制方法

生产活动中一时也未间断过能量的利用,在利用中,人们给以能量种种约束与限制,使之按人的意志进行流动与转换,正常发挥能量用以做功。一旦能量失去人的控制,便会立即超越约束与限制,自行开辟新的流动渠道,出现能量的突然释放,于是,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随着突然释放而变得完全可能。

突然释放的能量,如果达及人体又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就会酿成伤害事故。从这个观点去看,事故是不正常或不希望的能量意外释放的最终结果。

一切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声能、光能、生物能、辐射能等,都能引发伤害事故。能量超过人的机体组织的抵抗能力,造成人体的各种伤害。人与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干扰,造成窒息或淹溺。能量媒介或载体与人体接触,将会把能量传递给人体造成伤害。

能量的类别不同,在突然释放时,所造成的人体伤害差别很大,造成事故的类别也是完全不同的。

人与能量接触而受到刺激,能否造成伤害和伤害程度,完全取决于作用能量的大小。能量与人接触的时间长短,接触频率高低,集中程度,接触人体部位等,也会影响对人的伤害严重程度。

人丧失了对能量的有效约束与控制,是能量意外释放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出现能量的意外释放,反应了人对能量控制认识、意识、知识、技术的严重不足。同时,又反应了安全管理认识、方法、原则等方面的差距。

发生能量意外释放的根本原因,是对能量正常流动与转换的失控。是人而不是能量本身。

(二)屏蔽

约束、限制能量意外释放,防止能量与人体接触的措施,统称为屏蔽。常采用的屏蔽形式大致有:

(1)安全能源代替不安全能源。

(2)限制能量。

(3)防止能量蓄积。

(4)缓释能量。

(5)物理屏蔽。

(6)时空隔离。

(7)信息屏蔽等。

(三)能量意外释放伤害及预防措施

人意外的进入能量正常流动与转换渠道而致伤害。有效的预防方法是采取物理屏蔽和信息屏蔽,阻止人进入流动渠道。

能量意外逸出,在开辟新流动渠道时达及人体而致伤害。发生此类事故有突然性,事故发生瞬间,人往往来不及采取措施即已受到伤害。预防的方法比较复杂,除加大流动渠道的安全性,从根本上防止能量外逸。同时在能量正常流动与转换时,采取物理屏蔽、信息屏蔽、时空屏蔽等综合措施,能够减轻伤害的机会和严重程度。

出现这类事故时,人的行为是否正确,往往决定人的伤害或生存。在有毒有害物质渠道出现泄漏时,人的行为对人的伤害与生存关系,尤其明显。

能量意外释放,人进入能量新渠道而受到伤害。预防此类事故,完善能量控制系统最为重要,如自动报警、自动控制,既需要在出现能量释放时立即报警,又能进行自动疏放或封闭。同时在能量正常流动与转换时,应考虑非正常时的处理,及早采取时空与物理屏蔽措施。

(四)安全技术措施的标准

安全技术是改善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设备,控制生产因素不安全状态,预防与消除危险因素对人产生的伤害的科学武器和有力的手段。安全技术包括为实现安全生产的一切技术方法与措施,以及避免损失扩大的技术手段。

安全技术措施重点解决具体的生产活动中的危险因素的控制,预防与消除事故危害。发生事故后,安全技术措施应迅速将重点转移到防止事故扩大,尽量减少事故损失;避免引发其他事故方面。这就是安全技术措施在安全生产中,应该发挥的预防事故和减少损失两方面的作用。

安全技术与工程技术具有统一性,是不可割裂的。强行割裂则是一种严重错误,不符合"管生产同时管安全"的原则。

安全技术措施必须针对具体的危险因素或不安全状态,以控制危险因素的生成与发展为重点,以控制效果作为评价安全技术措施的唯一标准。其具体标准有如下几个方面:

1.防止人失误的能力

是否能有效的防止工艺过程、操作过程中,导致产生严重后果的人失误。

2.控制人失误后果的能力

出现人失误或险情,也不致发生危险。

3.防止敢障或失误的传递能力

发生故障、出现失误,能够防止引起其他故障和失误,避免故障或失误的扩大与恶化。

4.故障、失误后导致事故的难易程度

至少有两次相互独立的失误、:故障同时发生,才能引发事故的保证能力。

5.承受能量释放的能力

对偶然、超常的能量释放,有足够的承受能力,或具有能量的再释放能力。

6.防止能量蓄积的能力

采用限量蓄积和溢放,随时卸掉多余能量,防止能量释放造成伤害。

(五)安全技术措施的优选顺序

预防是消除事故最佳的途径。针对生产过程中已知的或己出现的危险因素,采取的一切消除或控制的技术性措施,统称为安全技术措施。在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时,应遵循预防性措施优先选择,根治性措施优先选择,紧急性措施优先选择的原则,依次排列。以保证采取措施与落实的速度,也就是要分出轻、重、缓、急。安全技术措施的优选顺序:

1.根除危险因素------限制或减少危险因素一一隔离、屏蔽、联锁故障----安全设计-----减少故障或失误------校正行动。

根除、限制危险因素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工艺、选用理想的原材料、本质安全设备,并控制与强化长期使用中的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对人的伤害作用。

2.隔离、屏蔽

以空间分离或物理屏蔽,把人与危险因素进行隔离,防止伤害事故或导致其他事故。

3.故障一安全设计

发生故障、失误时;在一定时间内,系统仍能保证安全运行。系统中优先保证人的安全,依次是保护环境,保护设备和防止机械能力降低。故障一安全设计方案的选定,由系统故障后的状态决定。

4.减少故障和失误

安全监控系统、安全系数、提高可靠性是经常采用的减少故障和失误的措施。

5.警告

生产区域内的一切人员,需要经常的意识或注意:生产因素变化、警惕危险因素的存在。采用视、听、味、触警告,以校正危险的行动。警告是提醒人们"注意"的主要方法,是校正人们危险行动的措施。

(六)生产作业环境的人机系统要求

工业生产是一套人、机、环境系统。系统因素合理匹配并实现"机宜人、人适机、人机匹配",可使机、环因素更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人的操作行为就可能在轻松中准确进行,减少失误,提高效率,消除事故。“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生产作业环境中,温度、湿度、照明、振动、噪声、粉尘、有毒有害物质等,不但会影响人在作业中蛙松的工作情绪,不适度的、超过人的不能接受的环境条件,还会导致人的职业性伤害。对作业环境条件的概括要求:

1.照明必须满足作业的需要

强光线也叫眩光,使人眼出现疲劳与目眩。昏暗或过暗光,不但使人眼出现疲劳,还可能导致操作失误,甚至发生事故。

2.噪声、振动的强度必须低于人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

噪声、振动损伤人的听觉、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和心脏功能,有损人的健康,降低工作效率,发生各类事故。

不安全范文篇2

从事施工生产活动,随时随地都会遇到、接触、克服多方面的危险因素。一旦对危险因素失控,必将导致事故。在出现雷电、起重机超负荷时,如对它们失去控制,雷击、起重机倾翻事故可能随之发生。

探求事故成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从对人和管理两方面去探讨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与人失误

不安全行为是人表现出来的,与人的心理特征相违背的,非正常行为。人在生产活动中,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行为,必然是不安全行为。

人出现一次不安全行为,不一定就娄发生事故,造成伤害。然而不安全行为,一定会导致事故。既使物的因素作用是事故的主要原因,也不能排除隐藏在不安全状态背后的,人的行为失误的转换作用。

事故致因中,人的因素指个体人的行为与事故的因果关系。个体人的行为就是个体人遵循自身的生理原理而表现的行动。任何人都会由于自身与环境因素影响,对同一事故的反应、表现与行为出现差异。

不同的个体人在一定动机驱动下,为了某些单纯目的,表现的处理行为很不一致。然而,不同的个体人都遵循同一程序,即行为起因(动机),激励(因素影响,目的目标)。

人的自身因素是人的行为根据、内因。

环境因素是人的行为外因,是影响人的行为的条件,甚至产生重大影响。

(一)人的信息处理过程

人在自身因素基础上,处理环境因素的刺激程度,是决定人的行为性质的关键。人对环境因素或外界信息刺激的处理过程,称为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可简单编成输入(知觉、选择、记忆处理(识别比较、判断、决策,输出(行为指导)程序。

信息输入大脑,经处理后形成决策。通过神经向相应的器官传达决策指令,转化为行为。行为形成后,器官又通过神经把行为反馈给大脑,以对行为的正确程度进行监测。

人能够正确的执行决策所确定的行为,对创造良好的人机控制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二)人失误

已造成事故的行为,必定是不安全行为。

人失误指人的行为结果,偏离了规定的目标或超出可接受的界限,并产生了不良影响的行为。在生产作业中,往往人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副产物。

1.人失误具有与人能力的可比性

工作环境可诱发人失误,以及反映高岗位人员职责缺陷等特性。由于人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生产中凭直觉、靠侥幸,是不能长期成功的维持安全生产的。

当编制操作程序和操作方法时,侧重地考虑了生产和产品条件,忽视人的能力与水平,有促使发生人失误的可能。

2.人失误的类型

在各种性质、类型的生产活动中,从事生产活动的各类操作人员,都可能发生人失误。而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则能导致人失误而发生事故。可以认为事故也是人失误直接导致的结果。发生于管理者的人失误,表现为决策或管理失误,这种人失误具有更大的危险性。

人失误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的起因所引发的人失误、不属于同一类型。

(1)随机失误。由人的行为、动作的随机性质引起的人失误,属于随机失误。与人的心理、生理原因有关。随机失误往往是不可预测,也不重复出现的。操作时用力的大小,时间差,遗忘等现象,属于随机失误范围的不同表现。

(2)系统失误。由系统设计不足或人的不正常状态引发的人失误属于系统失误。系统失误与工作条件有关,类似的条件可能引发失误再出现或重复发生。在人形成习惯后,不能适应操作程序变化或偶然情况时,系统失误会明显出现。改善工作条件,加强职业训练可以克服系统失误。

3.人失误的表现

一般是出现失误结果以后,是很难预测的。比如遗漏或遗忘现象,把事弄颠倒,没按要求或规定的时间操作,无意识动作,调整错误,进行规定外的动作等。

4.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失误

可以认为,人失误现象是人对外界信息刺激反应的失误,与人自身的信息处理过程与质量有关,与人的心理紧张度有关。

人在进行信息处理时,必然要出现失误,是客观的倾向。信息处理失误的表现较复杂,一般表现为简单化,依赖性,选择性,经验主义,简单推断,粗枝大叶等。

信息处理失误倾向,都可能导致人失误。在工艺、操作、设备等进行设计时,采取一些预防失误倾向的措施,对克服失误倾向是极为有利的。

5.心理紧张与人失误的关联

人大脑意识水平降低,直接引起信息处理能力的降低,影响人对事物注意力的集中,降低警觉程度。意识水平的降低是发生人失误的内在原因。

工作要求与人的信息处理能力相适应时,人处在最仇的心理紧张状态,此时,人的心理紧张程度最优,大脑意识水平处于能动状态,处理信息的能力极高而失误最少。

饮酒、疲劳等生理因素,不安、焦虑等心理因素,温度、噪声等物理因素,以及技能、经验等,都能使人的心理紧张度改变,表现为人失误数量的变化。操作不熟练、经验缺乏的人,其心理紧张度要比操作熟练、经验丰富的人高。

经常进行教育、训练,合理安排工作,消除心理紧张因素,有效控制心理紧张的外部原因,使人保持最优的心理紧张度,对消除人失误现象是十分重要的。

6.人失误的致因

造成人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有人的自身因素对过负荷的不适应原因,如超体能、精神状态、熟练程度、疲劳、疾病时的超荷操作,以及环境过负荷,心理过负荷,人际立场负荷等都能使人发生操作失误。也有与外界刺激要求不一致时,出现要求与行为的偏差的原因,在这种情况时,可能出现信息处理故障和决策错误。此外,还由于对正确的方法不清,有意采取不恰当的行为等,出现完全错误的行为。

人的能力是感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行为能力等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人的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具有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能力随其自身的硬件、心理、软件的状态变化而改变。

人机系统中的一切因素,都能从不同的方面,对人失误产生影响,使人出现失误。

7.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原因

个体人经常、稳定表现的能力、性格、气庚等心理特点的总和,称为个性心理特征。这是在人的先天条件基础上,受到社会条件影响和具体实践活动;接受教育与影响而逐渐形成、发展的。一切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不会完全相同。人的性格是个性心理的核心,因此,性格能决定人对某种情况的态度和行为。鲁莽、草率、懒惰等性格,往往成为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

非理智行为在引发为事故的不安全行为中,所占比例相当大,在生产中出现的违章、违纪现象,都是非理智行为的表现,冒险蛮干则表现的尤为突出。非理智行为的产生,多由于侥幸、省能、逆反、凑兴等心理所支配。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控制非理智行为的任务是相当重的,也是非常严肃、非常细致的一项工作。

二、物的不安全状态和安全技术措施

人机系统把生产过程中并发挥一定作用的机械、物料、生产对象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统称为物。物都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有出现能量意外释放,引发事故的可能性。由于物的能量可能释放引起事故的状态,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这是从能量与人的伤害间的联系所给以的定义。如果从发生事故的角度,也可把物的不安全状态看作为,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物的状态。

在生产过程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极易出现。所有的物的不安全状态,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的操作、管理失误有关。往往在物的不安全状态背后,隐藏着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失误。物的不安全状态既反映了物的自身特性,又反映了人的素质和人的决策水平。

物的不安全状态的运动轨迹,一旦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运动轨迹交叉,就是发生事故的时间与空间。所以,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因此,正确判断物的具体不安全状态,控制其发展,对预防、消除事故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针对生产中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形成与发展,在进行施工设计、工艺安排、施工组织与具体操作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把物的不安全状态消除在生产活动进行之前,或引发为事故之前,是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消除生产活动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生产活动所必须的,又是。预防为主"方针落实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生产组织者的素质状况和工作才能。

(一)能量意外释放与控制方法

生产活动中一时也未间断过能量的利用,在利用中,人们给以能量种种约束与限制,使之按人的意志进行流动与转换,正常发挥能量用以做功。一旦能量失去人的控制,便会立即超越约束与限制,自行开辟新的流动渠道,出现能量的突然释放,于是,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随着突然释放而变得完全可能。

突然释放的能量,如果达及人体又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就会酿成伤害事故。从这个观点去看,事故是不正常或不希望的能量意外释放的最终结果。

一切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声能、光能、生物能、辐射能等,都能引发伤害事故。能量超过人的机体组织的抵抗能力,造成人体的各种伤害。人与环境的正常能量交换受到干扰,造成窒息或淹溺。能量媒介或载体与人体接触,将会把能量传递给人体造成伤害。

能量的类别不同,在突然释放时,所造成的人体伤害差别很大,造成事故的类别也是完全不同的。

人与能量接触而受到刺激,能否造成伤害和伤害程度,完全取决于作用能量的大小。能量与人接触的时间长短,接触频率高低,集中程度,接触人体部位等,也会影响对人的伤害严重程度。

人丧失了对能量的有效约束与控制,是能量意外释放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出现能量的意外释放,反应了人对能量控制认识、意识、知识、技术的严重不足。同时,又反应了安全管理认识、方法、原则等方面的差距。

发生能量意外释放的根本原因,是对能量正常流动与转换的失控。是人而不是能量本身。

(二)屏蔽

约束、限制能量意外释放,防止能量与人体接触的措施,统称为屏蔽。常采用的屏蔽形式大致有:

(1)安全能源代替不安全能源。

(2)限制能量。

(3)防止能量蓄积。

(4)缓释能量。

(5)物理屏蔽。

(6)时空隔离。''''

(7)信息屏蔽等。

(三)能量意外释放伤害及预防措施

人意外的进入能量正常流动与转换渠道而致伤害。有效的预防方法是采取物理屏蔽和信息屏蔽,阻止人进入流动渠道。

能量意外逸出,在开辟新流动渠道时达及人体而致伤害。发生此类事故有突然性,事故发生瞬间,人往往来不及采取措施即已受到伤害。预防的方法比较复杂,除加大流动渠道的安全性,从根本上防止能量外逸。同时在能量正常流动与转换时,采取物理屏蔽、信息屏蔽、时空屏蔽等综合措施,能够减轻伤害的机会和严重程度。

出现这类事故时,人的行为是否正确,往往决定人的伤害或生存。在有毒有害物质渠道出现泄漏时,人的行为对人的伤害与生存关系,尤其明显。

能量意外释放,人进入能量新渠道而受到伤害。预防此类事故,完善能量控制系统最为重要,如自动报警、自动控制,既需要在出现能量释放时立即报警,又能进行自动疏放或封闭。同时在能量正常流动与转换时,应考虑非正常时的处理,及早采取时空与物理屏蔽措施。

(四)安全技术措施的标准

安全技术是改善生产工艺,改进生产设备,控制生产因素不安全状态,预防与消除危险因素对人产生的伤害的科学武器和有力的手段。安全技术包括为实现安全生产的一切技术方法与措施,以及避免损失扩大的技术手段。

安全技术措施重点解决具体的生产活动中的危险因素的控制,预防与消除事故危害。发生事故后,安全技术措施应迅速将重点转移到防止事故扩大,尽量减少事故损失;避免引发其他事故方面。这就是安全技术措施在安全生产中,应该发挥的预防事故和减少损失两方面的作用。

安全技术与工程技术具有统一性,是不可割裂的。强行割裂则是一种严重错误,不符合"管生产同时管安全"的原则。

安全技术措施必须针对具体的危险因素或不安全状态,以控制危险因素的生成与发展为重点,以控制效果作为评价安全技术措施的唯一标准。其具体标准有如下几个方面:

1.防止人失误的能力

是否能有效的防止工艺过程、操作过程中,导致产生严重后果的人失误。

2.控制人失误后果的能力

出现人失误或险情,也不致发生危险。

3.防止敢障或失误的传递能力

发生故障、出现失误,能够防止引起其他故障和失误,避免故障或失误的扩大与恶化。

4.故障、失误后导致事故的难易程度

至少有两次相互独立的失误、:故障同时发生,才能引发事故的保证能力。

5.承受能量释放的能力

对偶然、超常的能量释放,有足够的承受能力,或具有能量的再释放能力。

6.防止能量蓄积的能力

采用限量蓄积和溢放,随时卸掉多余能量,防止能量释放造成伤害。

(五)安全技术措施的优选顺序

预防是消除事故最佳的途径。针对生产过程中已知的或己出现的危险因素,采取的一切消除或控制的技术性措施,统称为安全技术措施。在采取安全技术措施时,应遵循预防性措施优先选择,根治性措施优先选择,紧急性措施优先选择的原则,依次排列。以保证采取措施与落实的速度,也就是要分出轻、重、缓、急。安全技术措施的优选顺序:

1.根除危险因素------限制或减少危险因素一一隔离、屏蔽、联锁故障----安全设计-----减少故障或失误------校正行动。

根除、限制危险因素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工艺、选用理想的原材料、本质安全设备,并控制与强化长期使用中的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对人的伤害作用。

2.隔离、屏蔽

以空间分离或物理屏蔽,把人与危险因素进行隔离,防止伤害事故或导致其他事故。

3.故障一安全设计

发生故障、失误时;在一定时间内,系统仍能保证安全运行。系统中优先保证人的安全,依次是保护环境,保护设备和防止机械能力降低。故障一安全设计方案的选定,由系统故障后的状态决定。

4.减少故障和失误

安全监控系统、安全系数、提高可靠性是经常采用的减少故障和失误的措施。

5.警告

生产区域内的一切人员,需要经常的意识或注意:生产因素变化、警惕危险因素的存在。采用视、听、味、触警告,以校正危险的行动。警告是提醒人们"注意"的主要方法,是校正人们危险行动的措施。

(六)生产作业环境的人机系统要求

工业生产是一套人、机、环境系统。系统因素合理匹配并实现"机宜人、人适机、人机匹配",可使机、环因素更适应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人的操作行为就可能在轻松中准确

进行,减少失误,提高效率,消除事故。

生产作业环境中,温度、湿度、照明、振动、噪声、粉尘、有毒有害物质等,不但会影响人在作业中蛙松的工作情绪,不适度的、超过人的不能接受的环境条件,还会导致人的职业性伤害。对作业环境条件的概括要求:

1.照明必须满足作业的需要“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强光线也叫眩光,使人眼出现疲劳与目眩。昏暗或过暗光,不但使人眼出现疲劳,还可能导致操作失误,甚至发生事故。

2.噪声、振动的强度必须低于人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

噪声、振动损伤人的听觉、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和心脏功能,有损人的健康,降低工作效率,发生各类事故。

不安全范文篇3

1.儿科护理中的潜在风险因素

l.l管理的因素:管理措施或监控力度不足,在环节过程中引发人为的疏忽,最终导致不安全的后果。如护理人员编制不足,超负荷工作;未严格执行儿科护理规章制度,或工作态度不严谨,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护理记录不全面,与实际操作有出入等。

1.2护士的因素:①技术因素:静脉穿刺技术不娴熟,导致穿刺失败或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②工作态度不严谨,欠缺慎独精神,随意简化操作流程或不遵守规章制度,“三查七对”未落实或者流于形式化。③用药剂量误差:JD科患者药物用量小,剂量计算难度大,有些护士因用药时疏忽药品剂量差异发生差错。④护理人员应激能力低下:家属要求一针见血,护士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引发失误。⑤意外事故健康教育不详细,无家属陪护导致患儿坠床、走失。小儿输液时四处走动,拉倒输液架等。⑥感染干预意识淡薄,将不同病种的患儿安排混住在同一病房,护理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患儿医源性感染。

1.3环境设施的因素:①床栏设置有缺陷:部分病床床栏空隙太大,幼小婴儿有坠床的危险。②设备标志不明显,容易导致意外伤害。

1.4患者的因素:①患儿或家属依从性缺乏:患儿对临床治疗的依从性比较差,造成治疗用药方案的持续性中断或检查手段未及时实施,从而影响诊疗效果。②患儿家属过度维权行为:患儿家长多对护理要求很高,容易出现违医行为和医患信任危机,不利于医患双方的利益。

1.5沟通不到位:①护患沟通无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语言表达能力及认知能力缺乏,年幼儿不能完整的表达疾病的感觉。②医护磨擦与分歧:儿科病患病情变化快,诊疗活动中缺乏计划性,造成医生护士沟通不到位;部分护士经验不足,容易对医生的诊疗行为及医疗新方案产生误解,影响医疗的安全j。

2.干预措施

2.1查找护理缺陷的原因,建立护理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将儿科护理缺陷事件分为:①严重护理差错、事故;②中度护理差错、事故;③轻微护理差错、事故;④无护理差错、事故。结合整改情况设立监测预警评估体系,一旦超越预警值,即及时分析查找原因予以整改。

2.2倡导“慎独”精神,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重视儿科诊疗护理规章制度的建设与落实,严格落实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等级护理制度及危重患者的抢救制度,一切护理操作必须按照常规制度实施。做到:“解释病情要科学,签字手续要完善,执行制度要严格,说话办事要谨慎。”

2.3加强业务培训、职业情感修养与安全意识建设。护理人员在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满足患儿家长不断提高的护理需求。在培训的过程中,注重护理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教育护理人员善于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提高意外事件的处理能力。护士要以宽容、接纳并安抚的态度对待家长的误解、迁怒与不理智,对不配合治疗的家长,应使用一定的语言艺术和委婉的方式来沟通,避免正面冲突,防止事态扩大。在医疗仪器方面,定期检查其功能,将仪器使用指南备用,对有可能引起意外的任何设施、用具都具备戒心。

2.4严格控制交叉感染。变被动为主动,严格按照病种安排病房,发热未确诊患儿采取适当隔离措施;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及化疗患儿予保护性隔离,加强空气消毒和医护人员手的消毒,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

2.5加强重点环节和医疗仪器设备的管理。建立危重患儿重点护理环节和安全措施管理,包括输血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危重患儿的安全管理、危重患儿转运交接等,加强重点护理环节的过程及终末质量的全程监控,确保护理安全。建立儿科运行仪器和备用仪器日常维修和质控制度,强化设备操作护士的风险意识,不断提高预见风险、规避风险、排除风险的能力。

2.6创建和谐工作氛围。护理长应注意观察护士的心理状态,消除或减轻不利于身心的心理压力源,培养乐观、耐心、友爱的品质,处理好医护患三者关系,创造一个好的、平静的、温馨的工作环境。

2.7对家长深入开展健康教育。通过书面、谈话、录像及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家长了解儿童特点、疾病特点、治疗与护理、预防保健及康复训练方法,并积极采纳家长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真正形成护患双方的理解和沟通,做到相互配合与支持,达到使患儿早日康复的目的。

2.8优化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护理安全的基本保障,对排班模式可以进行合理优化,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护理工作量变化,动态安排护理人力资源。如中夜班及节假日是护理风险事件的高发时段,可根据工作量实行弹性排班,全院安排急救备班、节日护理人力调控预案等。

不安全范文篇4

关键词:煤矿职工;不安全行为;分析与控制

0引言大量煤矿事故统计资料表明,绝大多数生产事故的发生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煤矿事故中有80%是由于人为失误造成的。我国煤矿中的“三违”现象是导致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它是典型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无论自动化程度如何发达也无法取代人的作用,人对于安全的主导作用,贯穿于煤矿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研究煤矿职工的行为,掌握其行为规律,可以预测和控制人为失误的发生。

1人的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不安全行为的涵义就是职工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违反劳动纪律、操作程序和方法等具有危险性的做法。影响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因素很多,主要与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及其受教育程度有关,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人的失误,以致造成事故的发生。

1.1心理因素的影响

1.1.1情绪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产生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之一就是人的情绪水平失调。一定情绪水平的维持有利于安全行为的顺利完成,过于激动和紧张的情绪水平会产生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的发生。情绪对人行为的这些影响,就要求一定的行为要与一定的情绪水平相匹配,如从事井下繁重的体力劳动时,需对职工要求相对较高的情绪水平。

1.1.2个性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从职工个性倾向性看,职工的抱负水准不高,由于有强烈的物质需要,价值观以经济型为主。从能力上看,与安全相关的操作反应能力和突发应变能力不强。从某煤炭集团的百例调查看,此类事故占40%~51%。从心理过程特征和状态看,职工操作时普遍存在侥幸、麻痹心理,这是安全生产的大敌,发生煤矿事故的比例也很高。很明显,一些个性有缺陷的人对安全生产,特别是在出现危险情况时会产生不利影响。

1.2生理因素的影响人只有在一定宽松的环境条件下才能达到最佳的行为,人的行为在比较局限或者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会出现一些减退。在煤矿井下作业时,在出现下列情况时人的行为会减退:1.2.1劳动时间太长而产生疲劳。若职工长时间疲劳工作,会导致人的体能消耗过大,感知意识降低,行为失调。

1.2.2生活规律被扰乱,使得职工不能在有效地发挥其体能作用的时间内劳动。

1.2.3缺乏鼓励,激励下降。当生理状态处在松驰状态下时,注意力水平为被动注意,对事故缺乏预警能力,也会失误。

1.2.4因社会生理因素造成情绪激动、精神兴奋或心理压力抑郁,易使其注意力过于专注,无暇旁顾“,看惯了、干惯了”的状态就是这种表现,此时不能进行信息的准确处理,易出现失误。另外“漫不经心”“、心不在焉”“、不注意”等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也容易造成事故。

1.3环境因素的影响

1.3.1作业环境煤炭生产的第一现场是在井下,煤矿井下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给作业带来的负担和危害,构成了煤矿职工劳动的特殊性:劳动强度大、安全卫生条件差、工作时间长和环境艰苦。作业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噪声照明和色调等)对大脑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超过一定限度,就会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疲劳的产生和心理状态的变化。

1.3.2社会环境人的任何行为都是社会行为,煤矿事故心理行为酝酿于团体之中。煤矿区队作为基本的团体,各种规章制度构成了这个群体的正式规定,除此之外,还有包括安全意识等非正式的规定。群体在相互作用下,会发生一种类化过程,而相互影响模仿。大众行为有积极的作用,也有负面影响,容易出现随大流做出错误的判断,这将使团体安全思想行为失控,是严重的安全隐患。

1.4文化程度的影响文化层次、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对所从事工作的心理认识和对外界危险因素的识别。人的文化程度越高,知识越丰富,看待事物的层面和角度就越多,认知能力和反映能力也会随之提高,感知能力和处理事件的灵活性也会提高;反之亦然。煤炭行业一线从业人员以农民工为主,所受教育少,且流动性大,素质一般都较低。这些人多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甚至还有文盲,上岗前的培训时间不长。这部分工人考虑问题过于简单,认知能力低下,在从事高危作业时,不能从心理上真正认识到危险的存在,只有很好的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操作技术熟练,有防御事故的能力,才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的发生。

2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控制与预防

海因里希法则指出:人出现一次不安全行为,不一定就会发生事故、造成伤害;然而不安全行为,一定会导致事故。因此,必须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避免和较少人的行为失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的发生。

2.1心理和生理的调节根据职工的个性心理,诸如需要、动机、能力和性格等,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调动劳动者对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并使之对其产生兴趣。加强职工对安全的认识,调整个人情绪和注意力,改善作业条件,消除恶劣作业环境下的心理压力。加强奖励和惩罚机制,激励职工的工作能动性,调动职工的主动性心理。在作业场所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时刻提醒作业人员,提高注意力,防止职工不安全因素造成的工伤事故。

职工应调整每天的生活规律,保持工作时精力和体力充沛,防止过度疲劳,减少一些由于生理的缺陷和不适造成的人的不安全行为,防止人为失误。

2.2外界影响因素的控制外界环境影响控制就是作业环境、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控制,即应采取措施改善作业环境,协调职工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减轻导致人为失误的外界环境因素。采用合理的工序,改进井下开采方法和技术,增大作业空间,增强照明,减小温度、湿度、粉尘和噪音的影响,排除物的不安全因素等。改善家庭和社会关系,保持职工的家庭和谐,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安全宣传,行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在企业上下形成“人人要安全”的思想氛围,使职工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生产。

2.3安全教育和培训安全教育与培训是预防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主要方法。通过对职工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并考核合格,可增强职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操作技能,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确保安全生产。上岗前对职工进行分级教育和培训,工作中进行定期教育和培训,随时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技能教育和安全态度教育,能够切实减少职工在井下恶劣作业环境作业时人为失误,减少事故的发生。

不安全范文篇5

关键词:煤矿采矿工程;不安全技术因素;分析

由于煤矿采矿工程的施工活动需要在复杂特殊的环境中开展,安全风险较大,各类安全事故频发,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严重威胁着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实践中,企业应深化对于各类不安全技术因素的认识,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避免不安全技术因素的危害扩大,切实增强施工安全性。

1煤矿采矿工程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分析

1.1采煤实践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分析

在煤矿开采中,采煤是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通常应用反眼双向技术开展施工,十分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出现。其一为窜矸事故,造成这一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采煤过程中出现“二次回采”行为。其二为垮帮事故,出现这一事故的原因是由于放炮产生强烈震动,导致出现过大的空顶。为了控制这类不安全技术因素,工作人员应采用单向技术取代双向技术开展施工。但是,如果未能对切眼及分斜坡的切口加以有效控制,仍然会发生垮帮事故。此外,采煤过程中若不能合理设计倾斜煤层的坡度,或者在这类煤层中推采不当,同样会导致安全风险性增强[1]。

1.2巷道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分析

煤矿正式开采前需要首先完成巷道施工,为煤矿开采营造良好的作业环境,切实增强施工活动的安全性[2]。然而,受制于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巷道中往往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正式开展施工前如果不能对现场进行全面系统的勘察,未按照标准要求开展巷道腰线施工工作,会导致整体作业空间狭小,安全因此得不到保障,致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对采矿工程的整体效率、质量、价格将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

1.3煤矿勘探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分析

勘探技术是煤矿开采工程的基础,如果操作不当,会造成突出的不安全技术因素[3]。主要原因在于,如果不能按照相关要求充分准备勘探设备,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勘探方案,就难以充分发挥勘探技术在煤矿采矿工程中的作用,导致最终的勘探结果不够全面准确,不能为煤矿开采方案制定提供有力支持,造成开采过程中的纰漏,对于采矿工作效率和质量产生消极影响。此外,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足也是导致勘探技术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部分工作人员不熟悉勘探设备的构造、功能及使用流程,也不重视数据精确性,导致勘探结果缺乏实践指导价值。

1.4采矿技术自身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分析

采矿技术是煤矿开采实践中最关键的技术,主要是由于爆破技术的应用所致[4]。由于煤矿采矿工作具有特殊性,需要在不易开采的位置点燃炸药,进行爆破处理,为后续开采工作创造条件。如果爆破时没有科学确定和控制爆破时间、爆破范围及其他关键变量,爆破工作的危险性会很高,不利于施工活动的开展。

2增强煤矿采矿工程施工安全性的主要措施

2.1加强采煤过程安全管理

要想提升采煤作业的安全程度,就必须对煤矿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明确各项关键信息,包括地理环境、地质条件、地下水状况、气候条件等,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技术,制定合理的方案用于指导施工活动的开展[5]。为了有效防范窜矸事故和垮帮事故,在应用反眼施工技术时不应选用双线,而应采取单向,切实增强采煤活动的安全性。同时应对切眼开口方向及切眼终长进行控制,注意将倾斜煤层的坡度控制在23°以上,确保工人能够在作业过程中与自斜坡上滑落的煤炭之间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2.2采取科学方法提升巷道安全施工水平

为切实提升巷道施工安全性,增强煤矿采矿工程整体施工作业的有序性,必须正视现阶段巷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科学方法提升巷道安全施工水平,有效降低煤矿采矿工程的整体危险系数。例如,在规划巷道的整体高度时,应首先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全方位勘探,合理确定安全架线的高度(通常用1.3m的高度能够有效保障安全),并完成安全架线作业。在设计巷道腰线时,应注意每隔50cm即对巷道进行测量,做好相应标记,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巷道中斜坡的坡度,确保煤炭从斜坡上滑落后能够有效避开正在施工的工人,避免出现意外安全事故,解决安全威胁。

2.3确保合理应用勘探技术

正式开采之前,需要充分发挥勘探技术的作用,对煤矿开采的环境进行全方位勘探,了解矿场的整体情况,为采矿工程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此,应落实好以下几项措施:其一,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先进的勘探设备,重视实践需求,开发勘探设备功能,使设备的技术水平能够更好地满足施工活动的实践需求。其二,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合理制订勘探计划,提升勘探方案的可行性和勘探结果的准确性。其三,重视勘探工作人员的主题培训工作,帮助其熟悉勘探设备的结构、功能及操作方法与步骤,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确保其在实践中按照正确的方法展开勘探,切实增强勘探结果的精确性、真实性及可靠性,有效地降低施工过程中的风险。

2.4合理应用采矿技术

由于爆破技术是造成不安全技术因素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规范爆破技术的使用。爆破技术波及的范围广,在正式爆破前必须加强准备工作,明确目标爆破地点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对炸药数量、炸药点燃时间与地点、现场周边其他不可控因素加以全方位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合理制定爆破方案,有效降低爆破活动的危险性,确保各项施工作业高效开展。

2.5提升工人综合素质能力

工人是煤矿采矿工程施工活动中各项技术的执行者,其综合素质状况和实践能力直接影响着工程的整体技术应用水平。为此,实践中必须着力增强工人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应组织工人开展主题培训,让他们掌握各项关键技术,明确各项关键技术要点及安全施工要求,确保各项安全技术措施能够落实。另一方面,应重视增强工人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切实提升其职业道德水平,确保其严格按照各项标准规定开展施工活动。此外,应优化招聘机制,在聘用施工技术人员时重视资质考察,提升工人素质。

3结语

总之,对于煤矿采矿工程在采煤、巷道施工、煤矿勘探及采矿技术自身中存在的各类不安全技术因素,必须加以全面系统的分析,明确其成因,并在实践中加强安全管理,采取科学的方法提升巷道安全施工水平,防范和控制勘探技术和采矿技术中的各类不安全技术因素,切实提升采矿工程的整体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姚鸿业.煤矿采矿工程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分析标准[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0,40(23):183-185.

[2]贾江伟,王月如,陶彦名.煤矿采矿工程中的不安全技术成因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15):122-123.

[3]毛龙斌.采矿工程中不安全技术因素及对策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20,32(01):126-127.

[4]张克群.煤矿采矿工程中安全管理的应用实践[J].工程技术研究,2020,5(03):177-178.

不安全范文篇6

【论文关键词】工作不安全感;数量性工作不安全感;质量性工作不安全感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技术的快速变革和不断激烈化的国际竞争使得组织不得不进行诸如裁员、重组、兼并、收购等各种组织变革来求得生存和发展,所有这些都倾向于在员工中产生不断增长的对于工作甚至个人整体未来的不安全的感受。目前,工作不安全感现象已逐渐引起理论研究者的重视并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

虽然,理论界对工作不安全感还没有一致的界定,但是对于它的本质,大多数学者基本上达成了如下共识:首先,工作不安全感是一种主观的现象,它是员工对其工作的存续性处于风险之中或者受到威胁的这种压力性事件的一种主观知觉或预期,而不是实际工作的丧失。其次,工作不安全感涉及到对工作本身的威胁的知觉,也涉及到对有价值的工作特征的威胁的知觉。这种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Greenhalgh和Rosenblatt的开创性工作,他们提出有价值的工作特征的丧失是一个重要的但通常被忽视的工作不安全感的方面圈。此后相当多的学者支持这种观点,例如,Hellgren等作出了数量性工作不安全感和质量性工作不安全感的区分。其中,数量性工作不安全感和传统的对工作不安全感的理解类似,关注的是员工对失业的担忧,而质量性工作不安全感则关系到对雇佣关系的质量有所损害的威胁的知觉。最后,工作不安全感已被看成是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压力源。

Severke等在一篇工作不安全感的元分析研究中对它的潜在后果进行了总结。该研究表明,工作不安全感不仅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带来消极影响.而且还消极地影响个体的工作态度和对组织的态度,并导致工作相关行为的改变。然而,以往研究忽视了对不同的工作不安全感(例如数量性工作不安全感和质量性工作不安全感)对后果变量的不同影响效应。基于此,本研究在中国组织情景中对两种工作不安全感以及它们对工作压力、工作满意感和绩效等后果变量的具体影响效应进行研究。

1方法

1.1被试

武汉、广州、宁波三地的10家企业参与本次调查.而且所调查的企业在近期内并没有进行重大的组织变革。共向400名企业员工发放调查问卷,回收314份,有效率为78.5%。其中男性238人,女性66人;30岁以下214人.30岁以上97人;教育程度高中(中专)及以下130人,大专77人,本科73人,硕士及以上27人:普通员工114人.基层管理者151人,中高层管理者37人;国有企业78人,外资企业74人.民营企业149人。

1.2测量工具

1.2.1工作不安全感问卷采用Hellgren和Sverke所编制的工作不安全感问卷。其中数量性工作不安全感由3个项目.质量性工作不安全感由4个项目分别得到测量,采用五点计分f31。研究者对原始的问卷项目遵照标准的翻译一回译程序,并对114位企业员工对所翻译的问卷进行初测。两者的内部一致性仅系数分别为0.71和0.79。正式调查研究中两者的内部一致性仅系数分别为0.68和0.81。

1.2.2工作压力问卷本研究采用陈筵彰所编制的工作压力问卷并进行略加修正。原始问卷16个题目,采用五点计分,由焦虑、疲劳、忧虑、低自尊四个维度。经过因素分析重新建构维度,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并利用最大变异数法进行直角转轴,剔除14到16题。因素分析的结果,共分为三个因素.分别为焦虑、低自尊、忧虑.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仅系数分别为:0.77、0.70、0.71,三个因素共解释了总体55.34%的变异量。

1.2.3工作满意感问卷采用根据明尼苏达满意感问卷(MinnesotaSatisfactionQuestionnaire.简称MSQ)的短版本经过修订而成的20题问卷。其中内在满意感由12个题目.外在满意感由8个题目分别得到测量.均采用五点计分。

1.2.4工作绩效问卷采用余德成修正Motowidlo和VanScotter的工作绩效量表。其中,任务绩效由8个项目进行测量.周边绩效由15个项目进行测量,均采用五点计分。

1.3数据统计与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l1.5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包括: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层级回归分析。

2结果

2.1工作不安全感的描述性及差异性分析

本研究以五点计分,中值为3,因此由表2的平均值可见.整体看来。参与调查的员工的数量性工作不安全感和质量性工作不安全感均处于中等水平。

对员工的两种工作不安全感分别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企业类型进行方差分析。性别差异的检验表明。男性的数量性工作不安全感高于女性,并且差异接近显著性(P=0.054),而女性的质量性工作不安全感高于男性,差异达到显著性(P<0.01)。年龄差异的检验表明。30岁以上员工的数量性工作不安全感显著高于30岁以下的员工(P<0.01),而30岁以下员工的质量性工作不安全感显著高于30岁以上的员工(P<0.05)。

由表1可见,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升高,员工的数量性工作不安全感依次降低,进一步的差异性检验表明,其中,具有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员工的数量性工作不安全感显著高于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员工(P<0.05)。企业类型的差异检验表明。外资企业员工的数量性工作不安全感均显著高于国有企业(P<0.01)和民营企业(P<0.01)。

2.2研究变量的相关分析由表2可见.两种工作不安全感和其后果变量的各个维度大多具有显著性的相关关系,而且相关的方向大都和预期相符:数量性工作不安全感和焦虑、忧虑显著正相关,和任务绩效显著负相关,而质量性工作不安全感和低自尊、忧虑显著正相关,和内在满意感、外在满意感、任务绩效、周边绩效都呈现显著负相关。

2.3工作不安全感与其后果变量的回归分析

为在排除一些人口学变量的影响下,进一步考察两种工作不安全感对其后果变量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如下的分层回归分析。其中,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位、企业类型等几类人口学变量进入第一层进行回归分析,将两种工作不安全感放入第二层进行回归分析。对于性别、年龄和企业类型等分类变量在回归时都转换为虚拟变量,其中男性、30岁以下、国有企业分别作为参照类。

由表3的结果可见,在排除人口学变量的影响以后,数量性工作不安全感可以显著性地预测焦虑忧虑、任务绩效,而质量性工作不安全感则可以显著性地预测低自尊、忧虑、内在满意感、外在满意感、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

3讨论

3.1工作不安全感的整体状况与差异性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本次调查的企业员工两种工作不安全感的程度并不高。考虑到所调查的企业近期均没有进行大型的组织变革,这一结果是合理的。但是这也同时说明,即使在企业没有进行大型的组织变革时期,相当一部分员工仍旧会体验到一定程度的工作不安全感。Greenhalgh和Rosenblatt曾指出研究者应该不仅仅考虑到大规模组织变革所引起的广泛的不安全感,也应该考虑当并不存在团体范围内的威胁时个体所体验到的工作不安全感。DeWitte在一个将近l0年没有进行组织变革的工厂中进行的研究也表明,工作不安全感在一般情况下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压力来源。

工作不安全感的性别差异检验表明,男性员工的数量性工作不安全感高于女性,这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因为,数量性工作不安全感简单理解就是对失业的担忧,而从性别角色理论来看,男性往往作为了社会和家庭中的核心角色,担负起养家的重任,因而对工作的依赖性更强,而女性由于可以获得的替代性角色(比如照顾家庭和孩子)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所感受到的数量性工作不安全感。然而,本研究还表明,女性的质量性工作不安全感高于男性。这和Rosenblatt等人的研究结论类似。他们的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工作不安全感的各个侧面的体验是不同的,男性更多的考虑到工作的经济方面,而女性除了经济方面以外,还更为关注工作的内容、工作的安排等方面。

工作不安全感的年龄差异性检验表明30岁上的员工比30岁以下的员工具有更高的数量性工作不安全感,而后者比前者具有更高的质量性不安全感,这也与国外的研究结论相符,失业对于年龄在30到50岁之间的人比对30岁以下的年轻人有更多的压力感,因为他们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而且处于失业这种社会角色也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而年轻的员工可能因为更为重视个人的发展并更为关注工作的内在方面,从而体验到更高的质量性工作不安全感。

工作不安全感的教育程度差异性检验表明,学历低的员工比学历高的员工体验到更高的数量性工作不安全感。这说明学历低的员工更为担心工作的稳定性。此外,企业类型的差异性检验表明,外资企业中的员工所体验到的数量性工作不安全感显著高于国有和民营企业的员工,也就是说外资企业中的员工对自己失业的可能性更为担心。

3.2工作不安全感对结果变量的影响分析

不安全范文篇7

影响手术室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

1.人员因素主要由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物业公司员工素质的原因不能满足工作要求而造成安全隐患。随着卫生改革的深入和经济意识的增强,各医疗机构引人竞争机制,管理者们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尽量压缩医务人员的编制。由于传统上重医轻护观念的影响,首当其冲的便是护理人员缩减。护士人数远没达到卫生部的编制要求,护士加班过多,超负荷工作,易造成身心疲劳。有研究表明如果护理人员不足将会导致更多的院内感染和其它不良反应,不利于病人的预后。卫生员由物业公司承担,人员文化低,素质差,频繁轮换培训不够,容易发生安全问题。

2.技术因素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手术室各种先进设备的大量使用,各专科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各种腔镜手术开展及多器官联合移植获得成功。手术室护理工作复杂程度大、技术要求高的内容日益增多,如果护士业务知识缺乏或经验不足,医护沟通不够,与医生配合差。比如:不能正确使用和保养仪器设备造成毁损,手术前器械物品准备不足延误手术。新开展的手术或手术中需重新修改手术方案,护士不熟练手术步骤,不熟悉医生习惯,手术配合忙乱,易发生器械清点错误,医生切下的组织标本忘记存放而造成标本丢失。违反操作规程将会导致操作失误或错误而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

3.药物因素病人手术中病情变化快,用药品种多,且要求及时。尤其是体外循环及器官移植手术,病人输液路径多,护士缺乏药品知识,加上不熟悉病人病情,易发生用药错误,造成不安全因素。

4.管理因素由于医学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量高尖技术用于临床;手术病人年龄放宽,病情重而复杂,更要求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原来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难以适应现代手术室的管理。质量管理体制是护理安全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都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重要因素。医护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比如:术前洗手方法多,不按程序洗手,甚至违反无菌操作规程,可导致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增加,护士培训不到位,不会使用新的仪器设备,工作不到位,缺乏责任心,手术开始前不知仪器设备是否良好使用延误手术。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1.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减轻超负荷工作的压力,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目前现有人力资源情况下,可实行弹性排班制,比如:移植手术难以保证准时手术,实行付班制,随叫随到。调整各种班次,减少护士过度超时工作负荷。建立合理的劳务费分配制度,根据工作质量与超时数,实施每日工作计分制发放劳务费。加强与物业公司的合作,调肯干、能吃苦、有文化的工人到手术室工作。

2.重视专业理论与技术培训,提高科室全体员工素质。由于手术技术不断向更细微、更复杂方向发展,各种新器械层出不穷,以及无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等原因,促使护理人员专科技术向更专业化或一专多能方向发展,护士配合手术的方式已从过去的随意性全面参与型向专科性定人参与型转变,以适应外科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护士精通护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各仪器设备的使用和保养,才能有效地保证护理安全,预防差错事故。全面抓好护理业务质量,科室专人负责教学管理,制定各级护士培训计划,新难复杂手术参加术前讨论,鼓励护士参与各种学历教育。加强物业公司员工培训,要求公司先进行工人培训,进入手术室后指派组长带班工作一周,护士长定期召开工人会,强调服务态度,接送病人安全管理程序,接电话礼仪等培训,全面提高科室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

3.重新修订护理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管理。对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分析手术室现存和潜在不安全的护理问题,重新制定护理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比如:制定手术预防差错事故制度,手术病人严格查对至少两次,静脉注射前、手术开始前两次查对,防止输液过多、过快。洗手护士认真清点器械,必须检查器械的完好性。

4.加强医护沟通与合作,营造安全护理文化。手术室是医院中进行多科协作、集中治疗的一个特殊科室。由于参与手术的医务人员来自于各个科室,且人数众多,各科室各类人员之间的协作就显得至关重要,不但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影响工作人员情绪和团队士气,最终会影响到我们共同的服务对象—手术病人。安全行为是一个机构的社会信仰及对安全的态度所影响的。而这些信仰和态度可约束从业者的思想和行为,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我们将安全文化视为一种管理思路应用于护理管理工作,即在日常工作中着力培养和影响对安全护理的信念和态度,以促使安全护理行为的养成。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强调安全护理既是护理质量的要求,也是护理道德的基本要求。加强相互间的信息沟通,鼓励医护之间、护士之间的团队协作,调控负责情绪,唤起有意注意。

不安全范文篇8

【关键词】骨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对策

骨科患者在医院中所占比例较多,如何为骨科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率,是近几年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深入探讨和分析骨科护理不安全因素以及相应的对策,目的在于减少各种不良事故的发生率,从而提高骨科护理质量,现做如下综述。

1骨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1患者因素。1.1.1骨科病的卧床时间一般较长,其活动会受到限制,容易引发肺炎、褥疮、下肢静脉血栓、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卧床引起的并发症[1]。1.1.2骨科患者恢复期较长,在下床活动时,极易发生跌倒、坠床等意外事故,对身体会造成二次伤害。1.1.3骨科患者教育背景良莠不齐,对骨科康复知识的缺乏,易造成患者无视医生叮嘱,如饮食、用药、休息和功能性锻炼等等,甚至拒绝护理人员对其进行身体检查,擅自下床行动后果及其严重[2]。1.2护士因素。1.2.1业务技术水平缺陷:目前多数骨科护士缺乏经验,且年龄偏小,再加上未熟练掌握护理专业技术,仅仅只熟悉护理技术中的常规操作,比如在专业知识方面不够熟练,对骨科患者康复训练指导、体位摆放等缺乏熟练掌握,这就导致护理不良事故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3]。谢小玲等[4]研究发现护理不安全因素以护理人员业务技术水平缺陷为主,占90.83%。1.2.2责任心不强: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缺乏责任心,未按照医院的护理规范实施操作,由此会增加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率,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1.3环境因素。由于病房的安全设施不足、地面湿滑等因素出现了二次伤害,阻碍了患者的康复进程,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其发生率为9.6%[5]。

2对策

2.1加强健康宣教:2.1.1遵医行为: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安全知识宣传,提高其对骨科护理常识的认识。同时应反复对患者及家属强调遵医行为的重要性,使其能按照医生的叮嘱完成各项活动。2.1.2保护性措施的正确使用:即在使用拐杖和助行器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医嘱,且要将其正确使用方法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约束带需根据患者病情予以合理正确的选用。同时在使用前,要将其使用目的及意义等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而结束使用后,受约束部位的血液循环情况要求每15分钟观察一次,约束带每2小时松解一次,并且要严格做好床旁交接班。2.1.3加强护理特殊治疗:目前在骨科中,特殊治疗常见的有牵引、石膏固定,而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保证牵引有效;观察肢端血运及感觉,受压部位的按摩;预防并发症如骨筋膜室综合征等的形成[6]。2.1.4焦虑护理:因骨科治疗康复周期长,故患者易产生焦虑心理,护理人员应加强和患者的沟通,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不安和恐惧,护理人员给出正确引导;用和患者经历、背景相似的治疗成功的案例安慰鼓励患者,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使其积极配合治疗,达到尽快康复的目的;护理人员应重视社会支持对患者康复的作用,积极对患者的家属进行宣教,使其能对患者产生积极影响。2.2提升业务能力:2.2.1医院定期开展骨科专业知识及护理技能培训,除培训骨科专业知识外,还应加强骨科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等知识培训,使护理人员可以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医院开展培训后,要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与奖金相挂钩,激励大家的学习热情。2.2.2骨科护理人员需积极参加相关的继续教育培训,可组织参加学术交流会或选派业务精英外出学习等,以便提升护理人员自身业务水平和眼界。2.2.3全面的列举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忽视的问题以及经常犯的错误,说明这些错误的动作所带来的严重后果,通过适当的方法引起他们的注意,并且给他们提供正确的处理方法,提醒他们在日后的工作中进行改进[骨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预防对策研究[2]。2.3严格管理病房环境:即针对骨科患者,需结合病房情况,对地板防滑设备、病床安全防护栏等进行增设,注意采用温馨提示牌对可能会发生安全隐患做出相应的提示,且病房内患者的大幅度活动需予以适当限制,在管理过程中,院方需全面性分析骨科科室的管理,注意合理调配岗位的人数,防止出现人手不足而使得的骨科护理中发生不良事故[7]。

综上所述,骨科患者大多病情复杂,治疗周期长,故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提高病房的环境管理,从而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及水平,提升患者满意率。

参考文献

[1]吴旭芝.骨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对策[J].养生保健指南,2016,(16):41.

[2]植月森,梁燕红,徐焕珍.骨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及预防对策研究[J].医药前沿,2016,6(19):243-244.

[3]李小玲,骨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和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2,(35):27.

[4]谢小玲,刘涛,祝妍华,等.老年骨科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及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2013,10(36):152-154.

不安全范文篇9

关键词:有色金属;采矿施工;安全技术因素

因为有色金属矿区的环境比较复杂,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所以在生产环节当中很容易产生一些安全事故,不但会对正常的开采活动造成影响,还会对有色金属产业产生限制,对生产成本控制等造成损失。为了对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行预防,需要针对有色金属采矿施工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进行详细探究和分析,将当前的工程施工技术为研究框架,以便使有色金属采矿机制得到完善,避免安全事故的产生。

1有色金属采矿行业安全问题现状

1.1采矿企业缺乏安全管理规划意识。当前一些有色金属采矿企业针对安全管理工作并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有些领导层认为,将人员设备等进行调配便可以对施工进行开展,但对安全管理的规划有所忽略。如果没有相应的安全管理规划,会对采矿企业带来非常多的影响,使各种不安全因素有所提升。因此,安全管理非常关键,如不定期对施工当中的每一项机械设备实施安全检查,便会存在机械方面安全隐患。1.2安全管理缺失。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安全管理或缺失安全管理,会产生很多自然危险因素,所以事故的发生概率会有所提升。1.3矿施工中忽视安全设施的建设建设安全设施在有色金属采矿施工当中,可对施工人员给予安全保障,并使救援顺利开展,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工程建设[1]。但是,结合当前的采矿施工现场进行分析,并没有针对安全设施进行相应的建设,也没有实施定期管理。例如:当前有些采矿施工作业的地下避难场所设置有些不合理,并且非常不规范,场所里没有紧急急救产品。如果有地下危险事故产生,开采人员便失去了等待的就业场所,救援的成功率以及救援效率会有所下降。

2有色金属采矿工程施工部安全技术因素分析

2.1采区井巷不安全技术因素分析。当前,有色金属采矿工程在采区井巷施工的过程中,一般有两种类型,其一为采区弹单道起坡;其二为双坡道起坡两种类型[2]。在对中部车场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会对单相起坡的方式进行应用,以便使开采需求得到满足,并使施工体量有所减少,对施工成本进行控制。因为需要对上述因素进行考虑,所以很多开发企业在建设中部车场过程中,均应用单道起坡的时候,但从安全层面进行分析,单道起坡很容易产生巷道堵塞,引发一系列的安全事故。此外,因为一些采区巷弯度比较大,在运输开采设备的过程中很容易磨损钢丝,所以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会有所提升。2.2采矿工作面施工不安全技术因素分析。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一般会应用巷道结构。在有色金属开采面远处,若使用的方式为回采作业,可对开采工作的有序开展进行推动。实施巷道拓宽过程中,采矿工作的整个施工质量对采矿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从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因为一些因素的影响和限制,采矿工作面施工在工序技术以及不同技术参数的掌握存在着不足和漏洞,使得工作面施工稳定性有所欠缺,减弱结构强度,不能满足实际的工作需求,因此提升了事故发生的几率。

3有色金属采矿工程施工不安全技术因素的应对策略

金属采矿工程在正式施工的过程中,对于一些不安全技术因素的应对,需要技术人员对此前的经验进行总结,在持续施工的过程中对施工技术进行优化,以便有针对性的应对不安全技术因素。3.1采区井巷不安全技术应对方案。为了对采取井巷工程存在的施工不安全因素进行避免,在具体开采的过程中,企业针对各项施工环节要结合具体情况,针对单道起坡或者双道起坡的施工方案进行详细的整理,对其进行有效梳理之后,可对两者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的差异性给予明确。之后利用横向对比,可对采区中部车场的安全有序运作给予保障,将以往的车场设计模式进行转变,对双道起坡结构进行应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预防车场产生巷道堵塞的情况,使有色金属运输工作得到有序高效开展。3.2实施井巷道弯曲率半径计算。实施井巷道弯曲率半径计算,要与运输设备的运输吨位进行结合,对其进行明确之后,再予以计算。例如:如果运输的设备为7吨,那么井巷道弯曲率半径需要把控在15米的范围内;低于7吨的运输设备,半径需要控制在9米的范围当中,利用控制曲率半径,可使运输环节的运输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对运输安全给予保障[3]。3.3采矿工作面施工不安全技术因素处理途径。在采矿工作面正式施工过程中,为了对各项不安全技术因素进行控制,将施工安全性进行提升,要结合当前的技术手段,对相应的施工流程进行调整,并优化各项技术,对高效的工作面施工方案进行构建。具体来说,在有色金属反眼头实施施工时,针对反眼矿柱要有所预留,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为之后的下区段回采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3.4明确整个工作面的切眼开够和斜坡开口位置。对整个工作面的切眼开够和斜坡开口位置,要详细明确数量,并对开发的程度进行确定,这样可以使后面的延伸方向与具体的采矿工作进行衔接,将工程施工活动的安全性以及高效性进行发挥。此外,还需要专业人员针对超前开采给予详细的明确,以便可对各类安全隐患进行处理。

4结束语

总之,为了对施工当中的存在的不安全技术因素进行控制,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事故产生,所以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对常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侧重分析不安全技术因素,以便采用有针对性的技术形式,对施工技术方案进行优化,从而高效应对有色金属采矿工程施工不安全因素。

参考文献

[1]李少明.有色金属采矿施工中不安全技术因素与对策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18,513(21):120-121.

[2]乔宏波.采矿工程施工中不安全技术因素及对策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18,509(17):52-53.

不安全范文篇10

关键词:采矿工程;不安全技术因素;解决对策;具体分析

目前,从我国采矿工程实际的施工情况来看,施工环境和施工安全程度都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仍旧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危害到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1]。安全是采矿工程施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只有保障采矿工程安全,才能促进采矿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采矿工程施工中,相关工作人员要积极制定解决不安全因素的策略,推动采矿企业顺利发展。

1采矿工程中不安全技术因素

1.1对采矿工程施工重视程度不够。目前,虽然我国社会和人们对采矿工程施工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待提升。采矿工程施工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导致我国当前采矿工程施工环境较为恶劣、采矿成本支出大、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整体较低等问题的出现。在实际的采矿工程施工中,有一部分采矿单位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经济效益的提升上,忽视了采矿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的安全隐患,并且很多安全措施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得到较好的应用[2]。例如,在采煤过程中,应该在每个采煤机上都安装有瓦斯超限的报警器。但是在实际的采煤过程中,很多企业矿井的瓦斯较高,却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制度进行煤矿开采工作,在采煤之前很多企业会抽放处理瓦斯,因此,在实际采煤过程经常会出现超限的现象。一旦出现超限的情况,瓦斯报警器就会立即断电,采煤机也会停止工作,会大大影响采煤的质量和效率。同时,采矿企业很多施工人员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会直接拆除瓦斯报警器,这样虽然增强了生产和施工的连续性,但是却给采矿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大大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1.2施工技术人员综合素养较低。目前,我国煤矿产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产和施工环境,在煤矿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煤矿企业聘请和招纳了大量高水平、高素质、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采矿企业施工的安全性,有效地提升了采矿企业施工质量和效率。但是在全新的发展形势和背景下,我国煤矿行业发展进入一个低迷阶段,这时,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进入煤矿企业工作,纷纷转向其它发展前景较好的行业中。同时,很多在采矿行业工作的人员,由于工作负担较重、压力较大,薪资待遇不理想,慢慢的离开了采矿企业,跳槽到其他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采矿工程行业整体的技术水平。除此之外,我国很多采矿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很多专业化水平高的工作人员都不愿意进入采矿企业工作,这大大降低了采矿工程施工技术人员总体的、综合的素质,进而给采矿企业的安全性带来一定的影响。在采矿企业实际施工中,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并没有给员工制定科学完善的培训制度,对于专业化水平高、表现较好的员工没有及时提升[3]。很多采矿企业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施工模式、施工理念和施工方法,在很多施工流程中都存在较多的漏洞,这大大降低了采矿工程施工质量,不利于保障采矿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保障采矿工程施工安全的重要措施

2.1健全和完善采矿工程施工制度。采矿企业要根据采矿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和实际特征不断增加采矿的深度,不断提升采矿工程施工的要求和标准,进而有效地保障采矿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由于不安全技术因素带来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4]。同时,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采矿工程施工制度,加强行政干预,特别是在安全施工方面,要增强对安全采矿和施工的重视程度。健全和完善采矿工程施工制度包括以下几点具体措施:首先,政府要加大国内煤炭研究所和煤炭高校的建设力度,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拓展与煤炭行业相关的专业,鼓励高校为社会和煤炭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发挥研究所在技术研发方面的优势。同时有效的分析和查找当前采矿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不足、漏洞和弊端,并且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整个采矿工程施工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可靠、执行度较高的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施工制度,保证整个采矿工程施工在一套健全和完善的制度中顺利开展。2.2提高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为了有效改善采矿工程施工技术人员总体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保证整个采矿工程施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大大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采矿企业要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从而有效保障采矿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具体实施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采矿企业应该从源头抓起,制定科学、严格的人才招聘制度,有针对性地提升一线施工人员的待遇水平,吸引采矿工程施工高素质人才的注意力[5]。在具体的人才招聘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认真仔细筛选从业人员的学历、工作经验和行业经验等等。同时,对于新招聘的人才,企业要制定严格的入职培训制度,保证施工人员能够充分掌握和了解本企业矿井的实际条件。其次,在采矿工程具体施工中,相关施工人员要切实根据施工安排,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可持续的在职员工培训政策[6]。同时,有效地向施工人员讲解影响本矿井施工安全的技术因素,进一步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工作,使用科学的、正确的安全施工理念,不断更新和优化施工方法,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并且将其使用方法及时传授给施工技术人员,保证他们能够在实际的施工中有效的运用[7]。最后,在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中,不仅要重视专业理论的培训和学习,而且要加强施工技术人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现场给施工技术人员演示具体的操作流程,进而提升整个培训的效果,调动施工技术人员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提升施工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在我国采矿工程施工中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安全的技术因素。为了有效保障采矿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工程成本支出,提高采矿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了解和掌握实际施工情况,针对不安全技术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公令旗.煤矿采矿工程中的不安全技术因素解析[J].科学与财富,2019(5):77.

[2]崔艳芳.采矿工程中不安全技术因素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3):184.

[3]肖阳.浅析煤矿采矿工程中不安全技术因素[J].卷宗,2019,9(5):254.

[4]牛永忠.煤矿采矿工程中不安全技术因素分析[J].石化技术,2018,25(11):156.

[5]梁召飞,葛振海,马瑞胜.采矿工程施工工程中不安全技术因素和对策解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35):1638.

[6]宋占伟.采矿工程施工中不安全技术因素及解决措施[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