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9:59:32

边境范文篇1

关键词:中国新疆;中亚五国;丝绸之路经济带;边境金融合作

一、引言

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是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点推进的核心区域,我国与中亚国家在技术、贸易、金融合作领域具有良好的经济互补性和发展前景。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逐渐密切,在我国的进出口中也占有很大比重,然而我国和中亚国家的金融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合作是在经济合作基础上形成的,又会极大地促进经济合作,为经贸往来提供便利与支持。因此,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深化我国与中亚五国的边境金融合作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我国与中亚国家经济合作,维护国家经济、能源安全,实现向西开放的重要途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不是一气呵成的,要有步骤、有重点的进行。首先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等方面下手。同时,要借助中国-亚欧博览会金融发展与合作论坛的作用,推进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和区域性国际合作基金平台的建设,以深化区域边境金融合作,促进新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和核心区。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理论基础

1、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在古丝绸之路范围之上。包括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五省区,西南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四省市区。2013年由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2、货币金融合作。货币金融合作就概念外延上来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货币金融合作特指汇率合作机制,即旨在谋求各成员间货币汇率稳定的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包括为保证汇率稳定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协作。广义的货币金融合作包括在货币金融领域的、旨在发展货币金融市场的所有性质、所有类型的合作,包括简单的人力资源培训、信息交流和观点交流,也包括严格的汇率目标区、统一货币安排。

(二)相关文献

我国研究边境金融合作的学者很多,近年来研究我国与中亚五国边境金融合作的文献逐渐增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玛依拉(2013)分析了新疆与中亚五国金融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为新疆与中亚五国金融合作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的空间的建议。李翠花(2013)从政策平台、区域间贸易及经济开放度对中国与中亚五国进一步深化金融合作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邢辉(2014)认为从中国与中亚金融合作机制、金融机构、金融合作内容等来看,中国已具备对外金融合作的良好基础。陈文新(2010)、阿布都瓦力•艾百(2015)和陈玉芝(2015)都从地缘优势、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资源的互补等方面对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的潜力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姚德权(2014)从金融合作的外部环境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合作面临的挑战。马广奇(2015)从政治因素,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服务平台三方面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合作的主要瓶颈,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秦放鸣(2015)以中国和中亚国家1992~2012年的实际人均GDP为样本数据,运用共同趋势和共同周期理论,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周期同步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与中亚国家在长期内经济周期有共同的随机发展趋势,在短期内经济周期波动不同步,目前不具备实现货币共同体的条件。从总体上来看,国内立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环境,分析边境金融合作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因此,本文拟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视角对我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的边境金融合作进行分析,并提出边境金融合作的愿景。

三、中国-中亚边境金融合作现状

2010年6月22日新疆作为全国第二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省区开始运行,2010年9月新疆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准开展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的试点省区,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提供金融便利。新疆已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五国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011年6月28日中国银行在乌鲁木齐、伊犁、博尔塔拉、塔城四地同时推出了人民币与哈萨克斯坦货币坚戈的汇率挂牌。201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机构《关于金融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意见》,为把喀什和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提供了金融保障。2013年9月,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也适时的抓住这一契机,提出建设中亚地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突出乌鲁木齐金融中心和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着力构建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和“国家金融改革开放综合配套创新试验区”。此外,新疆还将积极打造新疆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商业银行,推动区域内金融机构深化改革,做优做大做强。创新金融品牌,建立、健全国际化多层次金融市场服务体系。当前,新疆与中亚五国的边境金融合作处于良好发展的前景。但是,也应该看到其当前金融合作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契机,实现中国与中亚五国的互利与共赢。四、中国-中亚边境金融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一)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我国与中亚国家以及中亚国家内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经济特征存在差异,既有处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阶段的哈萨克斯坦,又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吉尔吉斯斯坦。导致其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不同,进而其金融诉求的不同,使得我国和中亚五国的金融合作长期处于初级阶段。例如,中亚五国偏好现金交易,信用卡、支票、电子转账、自动取款机等金融工具还不是很普遍,这种偏好、习惯不利于边境金融合作的开展。(二)融资主体单一、规模较小。目前,我国在哈、乌、吉、塔等国注册的独资、合资企业数量虽已逾千家,但生产规模较小,经营效果不甚理想。新疆和中亚五国以间接融资为主,资金相对不足,中小企业长期融资较难。民间投资局限于短期、小额、低风险的项目上,不利于规模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强的跨国公司的发展。我国在中亚五国注册成立的独资、合资企业数量虽多,但生产规模较小,经营效益较差。(三)金融管理体制不健全。中亚五国和中国在金融市场的开发度、风险控制能力、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模式等存在差异。封闭式的金融管理模式限制了区域间资金的自由流动,也削弱了金融业对国家经济的重要作用。由于我国与中亚五国之间的金融监管体制不健全,导致区域间金融信息交流受阻、资金流动不畅、金融风险较大,限制了中国-中亚五国边境的金融合作。(四)银行结算体系的统一。行、清算行是中国与中亚五国的银行结算方式。其中行覆盖面狭小、时效低。银行结算体系的不统一阻碍了贸易的正常进行、增加了贸易的成本和程序的复杂。对于企业而言,不能及时了解资金项目,降低了管理资金账户的效率。由此可见,银行结算体系的不统一直接影响了我国与中亚五国的边境金融合作。构建统一的银行结算体系是推动区域经贸发展的先决条件。五、中国-中亚边境金融合作构想(一)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契机,推动我国与中亚五国的边境金融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深化我国与中亚五国的边境金融合作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优势,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门户,是联系中亚五国的通道。因此,新疆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国际金融中心,构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伊犁、喀什等地州区域为次中心的多层次金融体系。积极打造新疆金融集聚区,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金融服务网,增强新疆金融业在中亚地区的集聚效应,形成产业新增长极。(二)拓宽金融合作主体。我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主体应该在政府引导下,金融机构、企业、民间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为引导国内金融机构开展中亚地区业务,政府方面可以推动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多方参与,扩大金融合作的主体,拓展融资渠道。发挥商业银行的信息优势,积极推进我国与中亚五国商业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政府还可以积极推动促进边境金融合作的民间组织的建立,建立政府机构与民间组织开展经常性对话的机制,促进中亚国家提高政策和市场信息透明度、保持政策连续性、提升金融监管能力、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三)创新金融管理体系。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更好地加强我国与中亚五国的边境金融合作,要创新金融监管体系,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可以建立区域金融信息披露管理系统、区域征信体系等。构建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跨境危机处理机制,共同维护区域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四)鼓励开展人民币跨境流通。据统计,人民币在境外的总量中中亚地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带动下,人民币在对外交易中将会占更大的比重。为使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金融机构应重视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分支机构的建设,除依靠自建分行、子行的方式外,还可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拓展海外业务,推出更多品种的人民币业务,促进人民币在海外流通,为当地居民持有人民币资产提供便利。(五)加强边境金融合作与交流。政府可推动定期举办金融合作论坛,搭建我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的信息交流平台,各国金融机构之间也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各自在产品开发、风险控制、信息技术、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的优势。加强边境人员培训和政策交流。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以队伍建设和能力提高促进我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的发展。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大背景下,我国与中亚国家的金融合作将会越来越密切。深化边境金融合作,就必须推动人民币区域国际化,构建良好的金融合作环境和健全的金融管理机制,具备较强风险防范能力。加强与中亚五国金融人才、技术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作者:刘亚辉 单位: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秦放鸣.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定位和选择.新疆大学学报,2013.11.4.

[2]推进金融合作一体化满足上合组织区域市场期许.新华网,2011.9.

[3]朱显平,张建政.“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中国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目标及途径.东北亚论坛,2007.5.16.3.

[4]何剑.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区域金融合作问题探析.中亚东欧市场,2009.3.

[5]庞岩.推进新疆-中亚贸易发展的金融合作研究.当代经济,2004.19.

[6]玛依拉.新疆与中亚五国金融合作问题探讨.经济观察,2013.13.

[7]胡江龙,李军.新疆与中亚国家的金融合作研究.金融发展评论,2013.12.

[8]陈文新.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金融合作的可行性及对策.管理论坛,2010.4.

边境范文篇2

边境文化精神是指边境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维模式、伦理观念、审美情趣、行为准则等文化传统和文化共识。边境文化包含边疆民族文化、域外文化、迁徙文化、农牧文化、抗争文化、宗教文化、神秘文化以及内地主流文化等多重文化因素,具有民族性、杂糅性、开放性、兼容性等特点。正是如此,边境文化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思想、文化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往往随着边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处于不断的流变与发展之中,表现出多元的文化格局,多样的文化思潮,多变的价值观念,既有优雅的基因也有劣俗的土壤,既有先进的因素也有落后的影子,既有主导的内容也有干扰的杂音。然而,文化精神是民族精神、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要提升一种文化精神,必须坚持先进的文化方向,强化文化主流意识。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发展的进程中,边境文化必须理性凝缩边境地区人民的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意义,广泛凝聚边境地区社会思想文化共识,剥离一切庸俗化、媚俗化、鄙俗化的文化思想,努力成为推动边境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智力手段。因此,边境文化必须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旗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雅的审美情趣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努力成为边境地区兴边富民、崇德敬业的精神魂魄,成为边境地区各民族充满活力和自强不息的动力源泉。

二、引领边境文化理论创新

要激发边境地区文化创造活力,自觉地推动边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要调动边境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对边境文化本质、文化内容、文化功能、文化生产等文化理论问题的研究,在边境地区社会文化各层面中,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并在实践中引领边境文化理论创新发展。一般来说,文化活动中包含着价值活动,文化活动是价值观念的表现形式,价值观念是文化活动的核心内容,但是,价值都有其客观的等级秩序,这种等级秩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核心价值观念就是价值等级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因此,一方面要结合边境文化特点,切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研究,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崇高性,进而通过平等、协商、对话的方式,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在边境文化理论创新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要针对边境文化的地位、作用、性质、内容等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为精神导向,努力创造一系列原创性的文化理论成果,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感召力与整合性。

三、引领边境文化心理认同

边境文化形成以后,在特定历史时期内,会凝结成特定的文化模式,发展成独特的文化传统,而这种文化传统又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边境文化心理主要是指边境文化传统中,边境地区人民最普遍的自我意识或自我理解的心理状态。心理认同是指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是认知与行为的统一,是把外在的思想观念移入内心并积极外化为自觉行为的不断强化的逻辑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判断国家、社会、个人是非善恶的基本标准,是对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凝炼、提升和弘扬,在边境地区思想文化发展中,均有深厚的思想积淀和理论基础,但是,只有被边境地区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认同,才能成为边境地区人民群众的价值引领和价值追求。边境文化心理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的一致,是提升边境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前提和基础,是促进边境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力量,因此,要善于利用边境地区丰富的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提高边境地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边境各族人民的喜好与风气、民约与乡规、崇尚与禁忌等风俗习惯之中,消除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拒斥心理,为边境各族人民深刻理解和真实认同,寻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坚实根基。在此基础上,通过边疆生产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具体行为,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引领边境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四、引领边境文化实践发展

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那么,任何文化思想理论也都必须经过具体文化实践形式,实现从观念到实践的转换,也只有在文化实践中文化思想理论才能得以沉淀、检验和发展,否则,任何文化思想理论不管多么正确,其意义和价值都缺乏说服力。边境文化实践是指边疆人民在建设边疆过程中,通过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创作、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交流、道德践履等文化活动,创造文化产品和形成精神成果的对象化活动。在文化实践活动中,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边境文化建设,必须真实地反映边境地区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和美好愿景。因为,边境地区的人民群众才是边境文化实践的真正主体,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边境地区人民群众具体多样的实践活动之中,密切关注边境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服务边境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才能够真正促使边境地区人民群众投身于边境文化建设之中,使边境文化焕发生命力、富有创造力和增强凝聚力,才能够真正使边境地区人民群众得到精神生活上的实惠,使边境文化成为边境地区各族人民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精神动力。

五、引领边境文化制度建设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文化实践,文化实践要通过制度来规约。边境文化要科学、健康、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文化制度的价值引导作用。这里说的文化制度不仅仅是指文化艺术的创造、交流、管理等种种规定,还包括对边境地区人民群众社会生活具有调适功能的文物制度、法律制度、宗教制度、家庭制度、社会组织形式、民族风俗和社会禁忌等等。马克思主义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也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其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成果,是引领当代社会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强大武器,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动力,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内核,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根本,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要在实践中引领边境文化发展,并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必须注重文化制度的设计与构建,以制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落实,防止边境地区具体文化制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背离。在实际工作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作为意识形态的“软约束”与文化制度规约的“硬措施”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落实到边境文化具体的政策规定、法律制度、文明公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评价机制和社会管理等诸方面之中,用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这样才能收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功效。特别是在当前边境文化市场中,文化产业的发展追逐利益最大化,容易产生文化畸形,必须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合理排序利益驱动因素,平衡社会利益关系,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推动边境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边境范文篇3

从比较优势论可知,一国应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从而使双方都能从贸易的交换与分工中获利。

虽然中越两国的劳动力都比较充足,都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两国在边境贸易中所处的地位截然不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积极引进外资与技术,资本已有一定规模,加之对技术的吸收和再创新,在资本与技术方而,相对于越南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相反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工人工作条件、待遇的改善,中国劳动力的价格呈上升趋势,因此,在劳动力的价格上,越南反而具有比较优势。

中越两国进出口产品种类丰富,越南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有四类:原料、燃料类;农产品类;水产品类;消费品类。中国向越南出口的商品主要有五类:立式水泥厂、糖厂等成套设备;机械、运输工具、医疗器械、计量器械、纺织机械、农业机械;原料、燃料;粮食、食品、水果类;日用消费品、药品等。

正因为双方的互惠互利贸易,使中越贸易额快速增长,前景可观。

2基于要素禀赋论的分析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应出口的产品,是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应进口的产品是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市场要素生产的产品。

中国不是资本丰裕型国家,而是劳动丰裕型国家,但相对于越南,中国还是应侧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毕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中国的优势并不比越南强多少。而且一国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要素的丰裕度应与一国经济结构相适应,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越南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资本不足且技术较落后。但劳动充裕,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通过引进外商在越投资建厂,增加就业,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无更大发展的潜力,中国无效率地使用资源,已经让中国走进了资源进一步匮乏的困境,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只会加剧资源的错误配置进而导致经济效率低下。因此,若想实现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大力发展高科投产业,以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并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越南等国,以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3基于中越地理区位的分析

一国地理区位的分布,会影响该国工农业的布局,从而制约区域经济体的形成与发展。由于国际贸易具有经济地理效应,即:当一个国家通过国际分工而参与国际贸易时,该国的产业、人口与城市就会大规模地集聚到离国际市场最近的边界地区,也即所谓的“边界效应”。这种边界效应的具体表现是:假如该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并且有良好的港口条件,那么该国的产业、人口与城市就会大规模地向国际运输成本最低的沿海地区集聚;假如该国是一个内陆国家,那么该国的产业、人口与城市就会在靠近邻国的边界地区大规模集聚。

中越两国陆地边界线长1347公里,有许多对开的口岸和通道,包括两国已经开放的七对部级陆地边境口岸。漫长的边界线、跨境而居的多个民族、人文、亲缘等关系,为中越双方开展边境贸易,抑制屏障效应,发挥中介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中越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越边境充分发挥边界的正效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随着中越两国加强对其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无疑会促进中越边境地区形成一个区域经济体,加速经挤的集聚效应。这不但有利于中国西部大开发,也有利于越南经济的快速增长。

4基于政治因素的分析

政治从来都是为经济服务的,没有无政治的经济,也没有无经济的政治。中越两国邦交时好时坏,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但目前,中越两国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中国疆土广阔,边境安全问题自然变得复杂和棘手,积极发展与越南的经济合作关系,对加强中国西南地区的安全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同时,中越都是杜会主义国家,加强两国的政治亲密关系可以说是很自然的甚至是十分必要的。中国需要越南,团结起来一起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越南也需要中国,挖掘中国的市场,促进自己经济的腾飞。总而言之,中越完全可以形成一个经济共生体,实现经济的大规模增长。

5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的前景

互动性是边境贸易长期发展和持续稳定的前提,中越边境贸易需要两国的积极配合、交流与合作。因此,了解和掌握越南的有关情况,并对其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越方的交流与合作,是决定我国边境贸易及其衍生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应当重视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收集边境贸易的相关资料,分析市场行情,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资料的共享,及时、适时地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提高互动效率,促进和推动边境贸易及其衍生产业的健康稳定地发展。

要实现中越边境贸易及其衍生产业的健康稳定地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5.1完善边境贸易政策法规

制度是影响一国经济的重要因素,只有在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中越边境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才能给中越两国的贸易合作创造最大的便利,中越贸易才会走向繁荣。

5.2加强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要实现海陆联运便利化。海防是越南北部最大的海港和越南首都河内最大和最主要的出海大道。海防的基础设施完善之后,其吞吐能力的增加必将使其充分发挥越北出海门户的作用,这对于进一步密切与我国各港口的业务联系,扩大贸易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应大力推进泛亚铁路建设,扩大铁路运力。可以预想,随着海陆联运的便利化及泛亚铁路的完善和发展,中越边境贸易在未来将会出现一个更好的局面。

5.3改善边境口岸管理体制

通过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形成更多的专业化市场,放宽出入边境地区的限制,提高边境管理水平,加快中越边贸物流产业的发展,从而将中越口岸建设成装备现代化、服务态度文明、管理水平高、专业化的友好通商口岸。

5.4加强文化的融合

中越两国都具有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等特点,两国间具有开展跨境旅游合作的优越条件,通过对旅游景点的双向开发和建设,有利于加强双方的文化认同和融合。因此,可以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构筑中越边境经济、贸易、旅游合作平台为轴心,积极开展各种有利于中越友好关系的活动,加强双方的文化认同和融合。

边境范文篇4

关键词:中俄边贸;语言服务;语言经济;服务需求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不断深化,中俄两国作为邻国,其边境贸易具有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关系的不断推进以及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俄语人才在中俄边贸发展中的作用日趋凸显,俄语人才的培养与发展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俄贸易更快、更好地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俄语人才[1]。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经济贸易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俄语人才已经成为促进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样也是我国教育专家和学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对边境贸易俄语人才市场服务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使俄语人才能够更好地在双边贸易经济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中俄边境贸易俄语人才服务需求调查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为了对中俄边境贸易俄语人才服务需求进行调查,本文对黑河口岸从事互市贸易的人员包括对俄贸易公司服务人员和管理者、微商个体、旅行社服务人员、黑河学院商务俄语专业大四实习的学生展开了问卷和访谈调查,从2017年9月至12月,共获得55份有效答卷。调查问卷包括20道题目,以中俄边境贸易俄语人才语言服务需求为主线,涉及俄语人才市场服务的贸易方式、需求类型、需求特征和人才获取市场信息几个方面的内容。(二)调查数据分析。通过对获得的调查信息进行数据分析研究,我们可以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中俄边境贸易俄语人才服务需求的现状与问题。1.俄语人才市场服务的贸易种类对俄贸易方式主要有一般贸易、边境小额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四种方式,从相关人才,从俄语人才从事相关贸易方式的调查来看:从事一般贸易(40.6%)和边境小额贸易(31.4%)俄语人才较多,其次是加工贸易(14.8%)和其他贸易(13.2%),由此可见,俄语人才在边境一般贸易和小额贸易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这些贸易包括轻纺产品和农副产品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发现对俄贸易以中小型民营企业居多,这些企业通常规模较小、融资能力差、国际化运行程度较低,这对于俄语人才的长远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影响。2.俄语人才市场服务的需求类型从被调查的贸易企业和个体来看,对俄贸易市场对俄语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项目管理(12.7%)、市场业务销售(41.8%)、电子商务(32.7%)三个方面,这表明贸易市场中现代电子商务应用是互联网时代高科技普及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标志着国际贸易市场正在由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向信息化经营管理方式转变。近年来,我国对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迅速崛起,与其他电子商务产业相比较而言,对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需要的人才是“俄语+计算机”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电子俄语商务人才的复合型知识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决不是一堆现有电子技术和商务俄语知识的随意组合,这就要求俄语人才应该拥有足够的商务俄语知识和娴熟的商务基础技术手段,能将商务俄语需求转化为电子商务应用,并且熟知一些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运作方式和模式。3.俄语人才市场服务的需求特征俄语人才市场包括多种俄语相关的专业服务,从本次调研结果可以看出,从事俄语相关的服务需求特征包括:口译需求(86%)以及文案需求(52%)是俄语人才市场的主体需求,其次是笔译需求(39.5%)。由此可见,边境贸易市场对俄语人才的需求以注重语言交际能力和实用能力为主要特征,这些职业能力体现了语言为行业企业服务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俄语人才在服务市场时需要与客户谈判沟通、电子交易信息处理、文案写作、软件本地化、网站语言服务等等。这也说明贸易市场的商务电子人才需求具有突出实务性特征,俄语人才要有适应能力融入电子商务实务环境,能够熟练运用俄语操作和运作电子商务活动,这样才能从商务实务中获得语言的学习和进步。4.俄语人才获取市场信息的方式在俄语人才市场,从俄语人才获取信息参与边境贸易活动的方式来看,俄语人才获取信息主要来自人才招聘(46.7%)、学校或熟人推荐(39.5%),少数经过搜索引擎(13.8%)。统计数据表明,人才招聘是俄语人才进入市场参与贸易活动的主要方式,主要通过人才招聘市场供需洽谈会和相关招聘网站所提供的岗位信息,俄语人才参与贸易活动多发生在新入职的毕业大学生群体,方式较为被动,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其次学校或熟人推荐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通过调查发现,推荐的方式主要发生在规模较小的,职位空缺较少的小型贸易公司或个体公司,这些公司通常与学校建立了一定的联系、能够通过亲属或熟人以最直接的方式寻找相关人才并选用,推荐的方式在自媒体发达的当今社会愈来愈显示其简单、快捷和目标性较强的特点;虽然主动搜索引擎这种方式对俄语贸易人才的参考较少,但是选择这种方式的人才通常具有了一定的贸易经验,对职位的要求有了较高的要求,能够较为客观地对自己和人才需求方做出评价和判断,相对具有职业竞争力。(三)启示分析。1.为对俄贸易培养“商务俄语+”复合型人才。随着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俄边境贸易要求贸易人员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处理各种业务活动,诸如纳税、网上支付、购物,俄语商务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对贸易市场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他们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因此,商务俄语专业培养的是既具有扎实的商务俄语理论知识,又全面掌握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外语等知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的俄语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要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进行调整,俄语商务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多元化特征,培养的俄语人才要具有不同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课程设置上在除了开设俄语语言课程之外,还需要开设电子商务、计算机基础、商务合同与谈判、外贸业务实训、经贸俄语等方面的课程,为培养俄语电子商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2]。2.注重对俄语商务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俄语商务人才属于技术技能型电子商务人才,这类人才的特点是精通电子商务技术,善于理解商务需求,精通现代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这就使得商务实践技能成为俄语商务人才从事贸易活动的必备能力。俄语商务人才培养要在加强语言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语言技能和商务技能的培养,也就是在贸易实务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等专业综合技能。这些实践综合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并不能在课堂和书本学习中获得,而是需要大量的社会实习实训活动[3]。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增加实践环节与素质拓展创新实践教学方面的课程比例,为社会培养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能够胜任外事、经贸的应用型俄语翻译人才,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边境贸易地区的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3.发挥龙江边境地缘政治优势,促进人才培养。黑龙江凭借与俄罗斯毗邻的地缘优势,是全国对俄经贸合作的重要大省,与此同时,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政策的实施,为中俄两国全面开展经贸合作和构建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了优惠的政策支持。黑龙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和自身优势,发挥在边境贸易俄语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各级教育部门要制定俄语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通过在初高中就开设俄语课程加强人们对俄语的重视;而高校俄语专业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中俄两国在各方面合作领域的不断扩展积极对俄语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调整,外贸俄语、旅游俄语和科技俄语人才的培养必须将相关专业知识和俄语实践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还应加强对俄罗斯国情、政策、法律法规、贸易和风俗文化的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对俄经贸合作所需的复合型人才。4.顺应贸易市场形势要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高校教改也是人才市场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为了提高就业群体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和社会应该协调起来,对各部门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有机整合,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共同营造全员互动的共赢局面。高校作为俄语贸易人才的培养基地,需要在充分调研俄语人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整合专业知识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要考虑将创新创业课程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为大学生就业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从而为提高其创业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提供保障。与此同时,为了向贸易人才市场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俄语人才培养部门应该做好社会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创新创业的培训,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和相应的技术支持帮助。

三、结语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人与人沟通的工具。语言交融不仅有利于不同文化的共通以及两种不同文明与价值观增进相互了解,而且能够推动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在当前国际环境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俄罗斯边境贸易交往日益深化,俄语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俄语人才培养不仅要考虑需求量的问题,更要考虑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即:教育单位需要向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俄语人才。当今的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多元化态势,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俄语贸易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养。面对这样的现状,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俄语贸易人才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工作者的良好期望[4]。俄语人才培养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实施人才培养“走出去”策略,中俄边境高校要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不断加强与俄罗斯在教育方面的沟通和往来,携手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俄语人才。中俄两国的协同发展不仅能使双方在人文上得到交流合作,而且在贸易上互惠互利,不断地促进共同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坤.黑龙江对俄边境贸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3.

[2]贯丽丽.边境地区本科院校商务外语专业群构建的思考:以黑河学院为例[J].亚太教育,2017,11(32).

[3]刘玉凤.地方新建应用型院校教师转型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7,2(4).

边境范文篇5

一、总体构想

和龙市“图们江千里边境文化长廊”建设工程是全国万里边境文化长廊建设工程的组成部分。按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计划形成一条以图们江为中心,文化设施配套,文艺活动活跃,民族特色浓郁,社会效益突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长廊。

建设“图们江千里边境文化长廊”,一要实现城镇文化网络完善化和城镇文化繁荣;二要提高各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净化社会风气和育人环境,改善社会治安和卫生面貌;三要优化投资环境、旅游环境,促进地区边贸、外经贸和旅游业发展;四要发挥文化艺术寓教于乐、以文“化”人的积极作用,用高扬社会主义时代主旋律的文化精神产品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增强各民族相互依存的和谐密切关系和整体向心力、凝聚力;五要使享誉世界的朝鲜族民俗文化,在小康进程中进一步发扬光大,并在沟通东北亚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规划目标

根据现有基础和经济条件,和龙市“图们江千里边境文化长廊”建设拟计划新建文化馆、站(包括口岸综合文化设施)3个,总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计划新建图书馆1个,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新建博物馆1个,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项目合计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现已进入全市的重点规划项目。并抓好18个边境农村文化室的建设,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图们江风光旅游资源的特点,开辟文化长廊为经贸线、文化线、旅游线、友谊线。使“图们江边境文化长廊”点线相连、形成一个整体,步入规范化、整体化发展的新阶段。

三、基本方法

(一)以农村文化室为基点,以边境镇和边境口岸为重点,实行统一规划与分段规划相结合,分步建设,逐渐合拢。从实际出发,加强分类指导,区别难易、突出重点,优先抓好当地积极性高、工作基础较好的地方的建设,以典型引路,带动一般。

(二)突破原有分散的、“星点”型的文化建设路子,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大文化”思想,集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设施和队伍建设、社会文化活动开展、文化经济发展等为一体,包容文化工作和农村文化教育、科技普及推广、体育活动以及旅游景点的综合建设等相关方面,并且与边境贸易和农村奔小康结合起来,全面建设,全面发展。

着重在城区配套完善文化设施,丰富文化活动,加强对旅游、文物景点和文化市场的建设管理。在乡(镇)村基层,随着乡村经济发展和集体经济实力的壮大,逐步搞好文化设施和队伍建设,不断丰富文化生活。

(三)坚持社会文化社会建设的方针。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动员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工、青、妇、军、民、学、厂、商等方面密切配合,共同建好“图们江边境文化长廊”。

四、主要措施

(一)建设“图们江边境文化长廊”,是一项关系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全局和全国万里边境文化长廊建设大局的社会文化系统工程,要切实加强领导,逐级制定规划、提出措施、精心组织、狠抓落实。

(二)要采取各种措施,认真解决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资金。在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补助的同时,争取财政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争取国家民委兴边富民“十一五”规划“长廊”建设专项资金。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应有文化建设的项目。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本地区的文化经济政策,扶植文化企事业单位发展文化产业和多种经营,逐步壮大自身经济实力。

(三)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图们江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计划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以及中、远期规划,做到有位置、有指标、有项目,狠抓落实。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文化单位自身造血功能,走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良性发展轨道。

(五)加强对城乡文化市场的培育和管理,理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建立必要的管理机构和队伍,制定全市文化市场管理法规,依法管好、管活文化市场,促进文化市场的不断繁荣。

(六)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从实际出发实施分类指导,特别在乡村,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不能搞硬性摊派,不能加重农民牧民的负担。要充分尊重和发扬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重视培养和树立各个方面的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扩大典型的覆盖面。

(七)坚持标准,讲求实效。“图们江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要立足长远、着眼发展,从实际出发,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规划和建设。在建设中要以求实务实的精神,办实事,求实效,把各项建设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和龙市文体局

2005年5月17日

附:和龙市“图们江边境文化长廊”建设标准

一、文化网络形成

第一条是市、镇、村三级文化网已基本形成。即市有文化馆、图书馆、影剧院,以及依需要而建立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文管所、博物馆、青少年文化宫等;镇、街道有文化(中心)站;村(社区)有包括“三室一场”(即图书室、活动室、娱乐室、体育场)的文化室。

第二条文化馆馆舍面积基本要求:2,000平方米;馆内设有大型活动室或展览厅、游艺室、排练室等活动地,业务活动用房面积达70%以上。

第三条图书馆馆舍面积基本要求:2,000平方米。馆内阅览室、外借室不少于3个。藏书基本要求:12万册;

第四条镇、街道文化站房舍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镇中心和所有村有文体活动地点或演出场所。

第五条镇、街道普及文化(中心)站,其中,建成文化中心的达100%。村(社区)基本普及文化室。

二、文艺活动普及

第六条广泛发动和组织各族群众参加社会文化活动(包括文化、艺术、体育等)。经常参加活动的群众达全县人口的15%以上。县文化馆、图书馆加强了对基层的业务辅导,文化馆业务人员每年人均下基层时间不少于60天;图书馆辅导人员每年从事辅导工作时间不少于五分之四。

第七条市文化馆和镇、街道文化(中心)站,分别组织或参与组织全市、乡级的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每年不少于5次。图书馆积极开展了各项为读者服务的活动。

第八条市文化馆、镇、街道文化(中心)站,分别建立了一支业余群众文化艺术骨干队伍,经常开展活动。全市群众性文艺创作繁荣,有一支文艺创作骨干队伍,每年都有作品在全国、省、州级以上刊物发表或参演、参展及获奖。

第九条文化馆、站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普查、收集、整理、开展和研究工作,取得一批成果,并建立了有关档案(如民间零散艺人档案等)。

第十条艺术团面向经济建设、面向基层、面向农民搞好演出服务,每年演出不少于100场,其中80%以上场次为农民演出,做到节目健康,常演常新。有一支创作队伍,每年创排一台新节目。

第十一条边境乡村有线电视普及率要达到100%,搞好农村电影普及放映。加强对电影放映员的培训、管理,不断提高放映服务质量。农村电影放映配合科技兴农,有针对性地大力普及科教片,同时积极推广了幻灯放映宣传。

第十二条认真开展了文物普查、建档、研究、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做到了有专人管理,底数清,建档全,保护措施落实,并积极开发利用文物资源,搞好文物旅游点的开发建设,做到环境卫生、秩序良好、服务文明。

第十三条注重文化艺术活动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生产科研服务。工作落实,成果较多。

第十四条市、镇两级文化设施的各个活动场所坚持常年开放,村文化设施各个活动室农闲时经常开放,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健全。环境整洁、文明、优雅。

三、文化市场繁荣有序

第十五条市文体局建立文化市场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建立文化市场管理网络,充分发挥镇文化(中心)站在乡村文化市场管理方面的作用。建立文化市场稽查队伍,对辖区内的文化市场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管理,并按照有关管理法规对违法经营单位和个人及时处理,维护文化市场的秩序。健全当地的文化市场管理规章制度。

边境范文篇6

[关键词]碳税;边境税收调整;碳泄露

一、“碳泄露”和碳税政策的有效性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碳税一直被认为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经济手段。碳税就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的,对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气、汽油和柴油等)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税。碳税的实质就是为了维持全球气候稳定这一公共产品,而对排放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生产过程和消费征税,使其负外部成本内部化。目前碳税的实施局限在一国范围内,然而气候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其外部性是全球外部性,即一国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的外部性是由其它国家承担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开征了碳税,就可能造成世界上其他地区增加那些消耗矿物燃料的课税产品的生产,从而可能导致国内生产的进口替代,结果将是世界其他地区的排放量增加,这就是所谓的“碳泄露”现象。造成碳泄露的原因是未征收碳税国家的“搭便车”行为,这些国家都希望别国努力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而自己坐享其成。“碳泄露”不仅不能带来全球环境效益,反而会使单边征税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蒙受经济损失,因为开征碳税将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如果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将不具备成本优势,竞争力下降,尤其是对于能源密集型产业,如钢铁、铝业、化学、玻璃和造纸业来说,其结果往往是本国企业失去部分甚至全部国际市场份额,该市场份额转而由未实施碳税或碳税税率较低的外国企业占有。同时,国内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开征碳税的反应是减少产量供应或改变原材料结构,而那些能提供替代品或替代办法(整理)的国内企业的产品需求可能会增加,或者国内供需之间的差距将由国外供应填补。碳税对本国工业成本和竞争力的影响已经成为各国开征碳税的绊脚石,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开征碳税的建议都未能在立法机构通过。

二、削减碳税对竞争力影响的制度安排

北欧国家是最早开征碳税的国家,为了抵消碳税的上述负面影响,保护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它们在进行碳税制度设计时,通常采取两种措施:一是政府对能源密集型部门给予税收豁免,这种办法目前在北欧开征碳税国家中被普遍采纳。譬如,在丹麦、瑞典和挪威实施的碳税方案中,能源密集型部门获得高额补贴或者税收减免(导致实际税负与名义税负有巨大的差距)。然而,免税削弱了这些部门的减排动力,从而影响了碳税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有效性。因此,为了实现既定的减排目标,政府又必须对非豁免的部门制定更高的税率,这使得减排成本增加。Bohringer和Rutherford研究发现,与税收豁免相关的损失可能是巨大的,即使豁免的部门占经济总量和碳排放量的份额都很小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一个可替代的选择是对出口和能源密集型部门给予工资补贴,这样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而且付出的成本要比免税低。二是政府对能源密集型部门实行税收返还政策,即政府通过减少其它税收以及使用补贴支持环保的方式,将全部或部分的碳税收入返还给企业。譬如,丹麦将来自工业的碳税收入全部返还于工业,如将企业缴纳的碳税全部用于削减雇主的社会保障缴款和对节能投资项目进行补贴。税收返还方式让企业保留了减排的动力,无疑是优于免税方式的,但这种方式仍可能是效率低下的,并且仍然会发生企业竞争力丧失的情况。

上述两种制度安排各有其利弊,且实施范围局限于一国内,然而气候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单靠一国的努力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有时甚至是无效的。若成立一个超国界的世界性税收组织,对各国的碳税进行征管,或者各国实行统一的碳税制度,这需要以让渡或削弱主权为代价,让渡主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可能的,所以目前较可行的办法是对碳税进行双边或多边的国际协调,碳税的国际协调是建立在尊重各国主权以及承认国家差异性基础上的协调,是一种主权国家主动、自愿参与合作与调整的协调。目前在碳税的双边和多边国际协调中,一个既不会降低碳税的减排功效,又能维持国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是进行边境税收调整(BorderTaxAdjustment,BTA)。边境税收调整遵循目的地原则,包括对进口产品征收本国类似产品承担的相应税费,而对出口产品可以免除承担的相应税费。在实施了碳税的国家,其国内产品由于承担了较高的税负,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该国当然希望对进口产品根据其碳含量征收碳税,同时对本国出口产品退还已经征收的碳税,以适当修正竞争扭曲。

碳税边境调整为解决因为征收碳税而产生的竞争力丧失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一制度的意义在于:使本国产品在出口时不因在国内已经缴纳了碳税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也不会使进口产品因没有在出口国缴纳碳税而处于竞争优势,从而有效避免了国内外生产者的税负不公平,使碳税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中性化。

三、碳税边境调整在实施中面临的困境

碳税边境调整的初衷是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整理)目标的基础上,确保征收碳税不会损害国内生产的竞争力。然而,某些平衡国际贸易的规则并不完全适用于为防范气候变化而征收的碳税。由于目前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悬殊,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对气候变化认识各异,加之贸易不平衡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以及环境与贸易之间存在的冲突,使碳税边境调整在协调二氧化碳减排和贸易自由化发展方面存在种种困难。

1碳税是否适用边境税收调整。根据GATF的规定,在国民待遇的基础上,成员国是可以进行边境税收调整的,但是从GATT第2条、第3条和第6条的规定看,边境税收调整只适用于间接税。间接税是指直接或间接针对产品征收的税。直接针对产品征收的税比较容易确定,而间接针对产品征收的税则不是十分明确。1970年GATT“边境税收调整工作小组”报告认为,直接针对产品征收的税,如消费税、销售税、增值税等,可以实施边境税收调整;而并非向产品征收的税,如社会安全费以及向雇主或雇员征收的税、工资税等不能实施边境税收调整。

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在实施边境税收调整时,进口国可能会按最终产品的碳含量征税,或者按该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物质的碳含量征税,抑或按生产过程中所消耗能源的碳含量来征税。比照WTO协定的相关规定,按最终产品的碳含量征税是直接针对产品征收的税,属于WTO允许实施边境税收调整的范围,但是其它两种方式是否合法则存在争议。(1)按生产过程中投入物质的碳含量征税。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物质在其最终产品中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从最终产品中无法探寻其所使用的物质,有的则可以。实践中比较常见的是,进口国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会选择按最终产品所包含的某种物质的含量征税。这种税收只要符合WTO的非歧视要求,对进口产品提供的待遇不会比国内产品低,就不会引起争议。

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如果进口国选择按进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物质的碳含量对其征收碳税是否为WTO所允许?根据GATT1994第2条第2款a项规定“对于全部或部分制造或生产进口产品的物品所征收的”表明,按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已转移到最终产品中的物质所征收的国内税,可以被视为是对产品间接征收的国内税,可以进行边境税收调整。如美国的超级基金法案(superfund)中,美国对进口某种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的化学原料所生产的最终产品时要征收超级基金税。据此,按照进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物质的碳含量对进口产品征收碳税是GATT/WTO所允许的边境税收调整方式。

(2)按生产过程中消耗能源的碳含量征税。这种征税方式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反对按生产过程中消耗能源的碳含量征税的专家认为,与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物质不同的是,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一般来说不会成为最终产品的物理组成部分,因此,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量是比较难以确定的。此外,按能源的碳含量征税将与绝大多数产品有关,如果允许对碳税进行边境税收调整的话,进口国将有自由对绝大多数进口产品征收边境调整税,这就很容易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所滥用。而支持这种边境税收调整方式的专家则认为,由于能源消耗排放的温室气体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容易引发“搭便车”行为。面对这种全球性环境问题,如果其他国家没有采取针对能源消耗的类似税收手段,一国将不会愿意采取会损害其国内生产者竞争力的国内税收手段。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边境税收调整对避免这些问题而言是必需的。

依据WTO规则,对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进行边境税收调整的合法性是不明确的。根据GATT第2条第2款的规定,允许缔约方对进口产品和相同的国内产品的全部或部分投入物征税,而对在生产过程中已经消耗掉,但不构成最终产品物理成分的能源是否征税并未明确。然而,1994年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不仅允许缔约方对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投入物所征的税进行边境税收调整,而且对出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并且已经合并到最终产品中的原材料、燃料,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石油、催化剂等所征的税也可以进行边境税收调整。因此,WT0并不禁止进口国对进口产品按照其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进行边境税收调整。但考虑到前述反对意见,为了防止进口国滥用这种税收调整,应该限制允许进行边境税收调整的产品的数量,比如只是允许针对那些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能源的能源密集型产品。当然对于能源消耗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以及起征点的确定也会产生技术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另外一个更易于实施的,也更能照顾到发展中国家特殊利益的方法是,国际社会制定一份允许按其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进行边境税收调整的产品清单,可以根据诸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相关国际公约的要求来制定。

2碳税边境调整是否会引发变相的贸易壁垒。目前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悬殊,且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对气候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发达国家把气候问题作为新的贸易壁垒,以“边境税收调整”为名对发展中国家开征碳关税,以此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保护其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如2009年6月底,《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获得众议院通过,该法案实质就是从2020年起开始实施碳关税,对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碳关税与碳税边境调整本质并不相同,碳关税是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它具有一定的非中性,一旦调节过度,就会超越环境保护的目的,扭曲自由贸易,破坏税收中性。而碳税边境调整是一种国内税,其目的是使各国的碳税税负水平趋于统一,它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中性化,不会扭曲自由贸易。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认为,发达国家的碳关税政策违反了(整理)WT0的自由贸易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WTO条款明确规定,任一缔约国的政府措施,应对来自其他缔约国的输入货品给予与本国产品相同的待遇。而碳关税则是采取关税手段限制他国产品进入本国,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实施贸易保护。碳关税违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扰乱了国际贸易秩序,可能引发新一轮国际贸易战。但是由于WTO中关于环境保护应用于贸易谈判的具体条款表述还十分模糊,如GATI"第20条规定,一国凡为“公共秩序”或重要合法政策目的而采取的措施,可背离GATT/WTO的基本规范,这为一些发达国家开征碳关税留下了根据。

3碳税边境调整的技术障碍。在碳税的边境调整过程中,有必要将能源产品(如煤、石油和天然气)和最终产品(如汽车、化工产品)区分开来。因为能源产品的碳含量比较容易确定,所以对能源产品进行边境税收调整相对比较简单。GATT/WTO规则允许对进口能源产品征收相同水平的税收,以及对出口能源产品实行间接税退税,只要对进口产品所征收的税负不高于国内相同产品,并且出口退税额不大于之前已经征收的税额,即只要在原则上不损害公平性就是允许的。然而,当进口或出口的产品不是能源产品而是最终产品时,边境税收调整就会变得复杂,因为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包含了已税能源产品的投人,确定最终产品的碳含量的技术难度很大;而且各国的资源禀赋、生产方法和技术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别,即使是生产相同产品,碳排放量也会存在差异,譬如,煤炭与汽油相比,燃烧的效率更低,碳排放量更高。对于一个能源结构中以煤炭为主的国家来说,每单位产出的碳排放量比能源结构以石油为主的国家要高。因此,如果进口国要依据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的大小(内涵碳含量)来征收边境税,对于那些资源禀赋以煤炭为主的国家(比如中国)显然是不公平的。此外,由于最终产品的加工和生产方法不同,其碳含量也会不同,进口国根据最终产品的内涵碳含量进行征税理论上可行,但是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原因在于:其一,进口国要依据产品的内涵碳含量来计算征收边境税是一个技术难题,需要出口国与进口国合作,出口商要向进口国提供该产品生产加工的详细资料。但是这种合作的可能性很小,因为这涉及到企业秘密,再则由于生产的不断全球化,制造商要给出详细而准确的生产加工方法也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因此,进口国在无法获得该产品的内涵碳含量的情况下,只能依据本国相同或相似产品的内涵碳含量对进口产品征税。其二,如果进口国对来自不同国家的相同产品征收了差别税收,则违背了WTO的非歧视原则。W3"O非歧视原则要求进口国对所有国家的进口产品都要征收相同水平的税收。此外,WTO规则也不允许因为产品加工和生产方法(ProcessandProductionMethods,PPMs)的不同而采用贸易措施,因为这种做法剥夺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所以,进口国只能根据本国生产相同产品的内涵碳含量对那些进口产品征收不高于本国产品的碳税,因此碳税边境调整对那些拥有低碳能源及采用新型减排技术的国家而言,增加了成本,降低了竞争力。

四、结论

边境范文篇7

边境旅游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通常是指经批准的旅行社组织和接待我国及毗邻国家的公民、集体从指定的边境口岸出入境,在双方政府商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进行的旅游活动。特殊的区位和氛围,使边境地区对旅游者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研究表明,边境作为独特的吸引物,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诸多优势,不少边境地区经济欠发达,但是这些边境地区往往是人们出国旅游最方便的地区,由于有距离近、交通方便,花费较少、语言方面的障碍少等特点,因此具有发展跨国旅游的优势。随着边境口岸的开通,大批旅游者出入口岸地区观光,使得这些地区的旅游业迅速升温。我国陆地边境东起辽宁省丹东市的鸭绿江口,西迤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的北部湾畔,总长度约2.2万公里,沿着这条漫长的边境线的另一侧,是我国的14个陆地邻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塔吉克斯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尼泊尔、缅甸、老挝、越南,而我国拥有陆地边界的省区则有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等9个。如此长的边境上拥有着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边境上的省区开展边境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边境旅游的发展不仅对繁荣边疆经济、巩固边疆地区的稳定起着积极地作用,而且对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整个国家的对外开放、国际经贸合作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边境旅游的蓬勃发展,学术界对边境旅游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为了更好地了解边境旅游的研究现状,本文对相关领域内的文章进行了梳理、评析和展望,以期能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二、文献概况

笔者通过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边境”+“旅游”,共搜索到相关文献100篇(截至2011年9月26日),经过仔细地阅读、归纳和整理,选取其中的71篇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资料。张国华,高东云(1994)发表的论文《关于发展思茅地区边境旅游的思考》开启了学者对边境旅游的研究,其后几乎每年都有关于边境旅游的文章,且基本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但是其中做理论研究的文章数量较少,只有12篇,其余均为具体案例点的实证研究,涉及到我国拥有陆地边界的全部9个省区,其中以广西为案例点的文章数量最多,达到24篇,遥遥领先于排名第二的黑龙江的11篇,而甘肃和内蒙古都只有一篇论文涉及。

三、研究现状分析

根据文献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关于边境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4个领域:边境旅游开发及发展策略、边境旅游市场、边境旅游产品和边境旅游管理及规划。

1.边境旅游开发及发展策略

研究这个领域的文章数量最多,共有55篇,占全部文献的77%。大量的学者选取了不同的案例地,探讨边境旅游发展的战略和策略;姚素英(1998)、陈桂秋(2004)、谢莉(2004)等探讨了开展边境旅游的作用和意义;黎奕福](2002)提出通过构建边境旅游品牌,全面推动边境旅游的快速发展。

2.边境旅游产品

谢婷等(2006)探讨了中越边境旅游产品的开发问题;郑辽吉(2009)研究了丹东边境旅游产品的创新问题;李靖(2000)、阳国亮(2002)、覃萍(2007)、王燕华(2010)、孔璎红等(2010)则分别探讨了边境购物旅游产品、边境生态文化旅游产品、边境民俗旅游产品、边境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和边境自驾车旅游产品的开发、发展策略。

3.边境旅游管理及规划

(1)边境旅游管理熊礼明(2009)提出了边境旅游管理的系统观研究思路;杨芳、方旭红(2010)认为边境安全主要有自然灾害类、交通安全类、他人伤害类、特殊环境类和其他类别5种,并在总结了边境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范与治理措施;陆云等(2007)以西双版纳为例,探讨了民族旅游景区治安管理的难点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2)边境旅游规划在我们检索到的所有文献中,只有一篇论文涉及边境旅游规划。刘滨谊、刘琴(2006)以新疆“四地州”边境旅游规划为例,提出中国西部边境旅游规划的协调性、前瞻性和引导性3大特征,同时提出西部边境旅游规划应遵循生态保护、特色化和深度化3大原则,最后总结提出了西部边境旅游规划的程序。

4.边境旅游市场

杨丽(2001)以云南为案例点,分析了云南边境旅游市场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边境旅游业可行的发展战略;刘小蓓(2004)分析了广西边境旅游的客源市场,提出了开拓广西边境旅游客源市场的思路;谢婷、钟林生(2009)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系统调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边境旅游游客的情况,从中了解到边境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态度与感知,并分析了影响边境游游客总体满意度的因素;赵迎(2009)分析了中俄边境旅游的现状,并提出了黑龙江对俄边境旅游的市场开发策略。

四、未来研究展望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和归纳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对边境旅游的研究无论是深度还是宽度都是不足的,未来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1)影响边境旅游的政策方面的研究由于我国有14个陆地邻国,这些国家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国情不同、对待边境旅游的政策也不同,因此,研究边境旅游时,应该重视这些政策的影响,针对不同国家研究政策对边境旅游的具体影响。

边境范文篇8

关键词:边境旅游;国际合作;旅游产业;创新途径

一、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概述

广西防城港市的边境旅游试验区毗邻北部湾,与东盟国家越南海陆相连,有“金花茶之乡”和“白鹭之乡”等自然与人文胜地之称,拥有东兴口岸、浦寨口岸以及多个深水港码头,居住有京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可见,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独特,具有较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因此,国务院在2018年4月批准同意设立广西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也是全国首批边境旅游试验区之一,其主要的目的是探索旅游产业发展新机制;推进边境旅游加快转型升级;创新边境旅游合作的新模式等多项举措和任务。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的建立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区域优势、资源特色等方面的优势条件,进一步促进边境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以旅游产业经济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并由此面向国际拓展,边境旅游试验区的设立对我国旅游产业的改革与创新有着重要经济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广西防城港边境试验区位于广西防城港市,正处于北部湾经济区内,海洋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都相当丰富,目前已经开发有部级、自治区级等多个名胜景区景点,建立多个五星级酒店以及各类品牌连锁餐饮企业,目前已开通了中越客轮旅游航线—“海上胡志明小道”等。(一)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的旅游资源。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的旅游资源大致可分为三类:自然旅游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人文资源等资源,具体如表1。截至目前,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已经可以满足广大游客观赏、吃喝玩乐、跨境购物等需求。可见,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的建设已初成规模。按照防城港市政府旅游发展管理部门的“十三五”规划,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继续加大开发5A级景区的力度,争取数量和质量同时攀升,确保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发展继续迈上新的台阶。(二)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的旅游实况。根据近5年的数据分析,防城港边境旅游实验区的旅游人数呈稳步上升态势。2012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19.4万人次,2016年上升为1533.1万人次,其中以国内游客为主,占比为全年游客的97.5%以上,其中海外游客占比相对较少,占比为2.5%左右。数据显示,虽然游客人数逐渐增加,但是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仍需在多方面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完善、提升等,才能进一步吸引海外游客,提升国际知名度,推动边境旅游试验区的旅游产业稳步发展。(三)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面向东盟国际合作发展面临的问题。1.国际合作的政策尚未完善。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是2018年4月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第一批边境旅游试验区,所以目前边境试验区注重试验区内的旅游项目建设和开发,在横向纵向与东盟国际旅游产业合作发展方面,一是政策措施尚未出台有关的规范性的政策性文件;二是在景点景区、路线、服务方面尚未与东盟国家接轨;三是政府尚未设立试验区为对外联系的专门部门。2.试验区的景点景区规划不科学。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作为部级的旅游试验区,在空间布局、景点景区设置、交通路网、旅游路线、经济圈形成、国际定位等方面,一是规划不够科学化和合理化;二是主题不够突出,定位不明确;三是景区景点项目繁多服务混乱,有关部门监督不够,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监督机制。3.试验区内的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近年来,国家以及自治区层面对北部湾经济区的投入虽然不断加大,但从全国乃至国际层面来说,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仍然相对落后。防城港市作为边境旅游试验区的核心地区,其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可轻视。目前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及省际交通设施应该加快推进建设,大部分景区景点的设施设备使用已经超过规定年限,上档次或者与国际接轨的酒店和饭店等城市旅游服务业相对普通。4.试验区与东盟各国签证入境政策不够完善。试验区与东盟各国在签证手续、签证认可、签证办理方面仍然没有出台科学合理的政策,如:“一日游”“三日游”“七日游”落地签或双边互认和免签等政策应该研究如何实施及推广,现在还存在部分收费高以及整套程序烦琐复杂等,这不利于边境试验区面向东南亚国家的开放合作与创新,也不利于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与国际旅游产业创新合作的可持续发展。5.地区旅游安全问题存在隐患。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地处中越乃至东南亚各国的腹地,其存在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东盟国家多为宗教民族,宗教、民族、政党等冲突、恐怖袭击、边界争端等问题时常发生。而我国的西藏和新疆地区与宗教国家的部分恐怖分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往来大部分会经过边境试验区,给边境地区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和不稳定因素。所以,双方应加强合作,建立联防机制,消除一切不利因素,为试验区与东盟国际旅游产业的创新合作营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三、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面向东盟国际旅游创新合作的策略与措施

(一)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规划作为试验区发展的首要任务,构建丝绸之路枢纽城市交通体系,与北、上、广、深等区域的一线中心城市组成信息共享体。优化区域旅游资源配置,大力推进高铁的发展,直通东兴和浦寨口岸,尽快推动机场项目建设,构建陆空一体化的交通联动体系,创新实现海、陆、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通的畅通无阻,以适应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以及西南地区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二)推进旅游签证制度便利化建设。为适应发展需要加强制度创新合作,一是尽快协调东盟各国推进签证信息化建设的。使游客出入境全电子化和信息化即可;二是试验区要成立专门部门,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协查与合作,尽快与东盟国家达成旅游签证共识,设定专门的机构用于统一办理旅游签证,为两国之间的游客提供旅游便利;三是创新合作路径,创建国家之间的边境自由旅行区,实现边境区域内旅游活动免签,让游客之间的正常往来更便捷、更人性化。(三)加强国际间的旅游安全合作。试验区要加强与国际间的旅游安全合作,一是与东盟各国合作构建国际旅游安全预警制度;二是联合东盟各国旅游和安全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加强对试验区与双边的安防和检查;三是运用高科技技术对试验区实行全方位的实时监控。尤其是对游乐场所、景区景点等人群集中的地方,要加强巡查,消除安全隐患,维护试验区旅游环境的稳定,为试验区与东盟各国进一步开展旅游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四)完善多元营销策略,树立旅游品牌形象。试验区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等手段打造全新的旅游广告,一是利用网络平台等方式推广试验区的特色旅游品牌,做好旅游宣传;二是政府利用已有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举办各类旅游文化节等活动来吸引国内外游客,提升旅游品牌和国际影响力。三是打造试验区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旅游文化节、民族联系节、侨胞侨乡联谊节等各类活动节庆品牌,以此发展成为国际旅游产业合作的新途径。(五)打造口岸为中心,辐射带动旅游产业。边境旅游试验区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各个口岸无疑会成为边境旅游发展的中心。一是防城港东兴市可以依托自身口岸的中心定位,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带动沿线区域和沿线国家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二是建立中小型的国际旅游合作区,规划多样式的旅游线路,拉动附近区域的旅游消费;三是打造国际双边的边境商贸合作品牌,研究开发旅游的附属产品,拉动旅游购物和旅游服务消费。(六)开展边境自驾路线合作,打造休闲度假自驾品牌。依托边境旅游试验区的独特地理位置和区域优势,创新国际旅游的合作途径,一是重点打造口岸边境自驾游;二是进一步放开国际商贸合作、境内外的地产等政策;三是开展边境旅游资源合作,打造出边境旅游走廊的发展模式。使其成为国际旅游合作的创新旅游品牌,从而带动双边沿线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面向东盟国际旅游创新合作的政策保障建议

边境旅游试验区的建设涉及国内、国外跨境合作,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水平不一。因此,在面向东盟国际旅游合作开发与创新途径中,提出以下建议。(一)成立政府主导的对外协调机构。为工作顺利开展,一是设立专门的部门并配备专业的人员;二是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并组建以旅游、规划、发改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工作协调机构,统筹安排,有序推进试验区的旅游项目的实施,科学解决边境旅游试验区在面向东盟国际合作中面临的问题。(二)建立国际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创新建立以“互联网+”模式的政府间专门机构,搭建国际间的交流平台,加强沟通与协调,促进跨境旅游新产品创新开发与多国项目合作,通过国际间交流平台的有效协调,促进边境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如“一带一路”倡议、“东盟博览博会”等现有的国际交流平台,专门部门和专职人将不断提高、掌握、善于处理国际事务的效率,提升边境旅游产品合作开发中的层次和力度。(三)完善边境跨境旅游进出的签证制度。要加快完善边境沟通和协调机制,创造高效便捷进出关环境。一是双边或多边国家制定统一的出入境管理标准,简化程序和降低费用。二是创造条件,合理规避政策性的障碍;三是双边或多边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备忘录或协议,以确保出现不良的法律漏洞。(四)完善国家间的政治合作交流机制。作为国家层次的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应由政府牵头,提请外交部和有关部门进行磋商协调,一是签订多国旅游的海、陆、空通航协议;二是制定签署旅游项目合作有关的共识文件;三是签订多国旅游法规的备忘录;四是完善政治合作交流机制,进一步促进边境旅游与跨境旅游项目开发合作与发展。(五)制定并完善投融资机制。边境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支撑,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研究出台多形式的投资与融资的制度,如设立边境旅游开发建设专项基金;开放社会融资平台进行市场运作。成立以政府为主的开发投资机构;引导国际资金或民间资金的加大投入,形成强大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资金流。为防城港市边境旅游试验区的开发与建设奠定经济基础和发展动力。

五、结语

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面向东盟国家开发合作与发展,必须要建立并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创新发展思路和机制,加强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必须完善铁路、公路、水路、机场等旅游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建立多种向边通道;必须加快推进边境旅游应急救援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作为部级边境旅游试验区,地方各级政府不仅要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政府结构及职能,合理配置资源,适应当下发展需求,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旅游项目建设和发展思路,进一步开发与开放与东盟国际旅游合作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廖南燕.防城港市边境旅游开发对策[J].企业管理与发展,2016(2):152-155.

[2]熊小菊廖春贵胡宝清.广西防城港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现代园艺,2018(3):20-21.

[3]苏红霞冯莹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国际旅游合作的潜力、挑战与实现路径[J].新西部,2018(8):44-45.

[4]时进.“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旅游合作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5):65-67.

边境范文篇9

关键词:边境;民族地区;食品;监管

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代中国民生问题之一,它关系到每一个家庭和个体的舌尖上安全,也是最赋有挑战性的当代社会治理问题。德宏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自然生态良好,少数民族跨境而居。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边疆各族人民的健康安全,社会和谐稳定,其实际上也影响到德宏改革开放的战略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德宏生态农业、旅游文化产业进一步拓展和升级,以及德宏面向东南亚、南亚食品贸易出口的消费安全、国际商誉和影响力。它是实现德宏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凸显后发优势的发展战略。

一、德宏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截止2015年6月30日,全州有食品生产经营餐饮单位16186个,其中:食品生产加工获证企业192家、食品加工小作坊396家、食品经营单位10623户、餐饮服务单位5371户。有农资经营户1095户、规模养殖场906个、畜禽定点屠宰场71个、动物产地检疫报检点53个、生鲜乳收购站5个、饲料生产加工获证企业10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227万亩、畜禽198万头;全州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场)707个。另外由于德宏州地处中缅边境,503.8公里的边境线和无天然屏障的边境地理环境,多年来大量的境外食品出现在德宏各县市的集市和商店里。这些食品除了边贸政策下的大米、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外,还有大量的缅甸泰国生产的水果、糖果、海鲜等食品。2014年,仅通过德宏检疫部门检验检疫进口食品就达4547批次,69.66万吨,货值24054.5万美元。

二、德宏食品安全监管存在问题

近年来,德宏州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由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效显著。德宏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制成为地方政府的常规工作考核目标,每年进行定期考核,食品安全监管各环节近年来得到进一步强化。2015年,农业部门对全州各县市开展蔬菜农残快速检测样品数4800个,合格4621个,合格率96.27%。抽取饲料样品17批次,合格16批次;抽取兽药残留样品80批次;完成“瘦肉精”抽检369头(份),1107批次,快速检测“瘦肉精”800条,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仅2015年上半年,各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8980人次,检查食品经营者及各类市场15387户次,检查学校食堂、餐饮单位7319家,食品加工小作坊345家,食品小摊点1853家次,农产品养种植基地和农资市场366户次,查处不合格食品35631公斤,责令现场销毁或下架过期食品198公斤,下架无中文标识外国食品152公斤。全州共查处各类食品违法、走私案件50起,案值168.33万元。全州5年内没有发生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确保了广大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目前德宏州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德宏州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正处在改革调整阶段,亟待融合加强

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改革完善省以下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要求,德宏州于2014年1月16日组建了新的德宏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挂“德宏州人民政府食安办”牌子。全州各县市先后于2014年4月前完成机构组建、职能和人员移交,各县市成立了食品药品检验所,全州乡镇14个乡镇监管所。目前,德宏州食品监督管理局是德宏州负责食品监管的主要职能部门,它合并了州工商局食品流通监管的职能科室、德宏州质量监督局食品生产环节监管职能科室,理顺了监督管理执法的机制体制,但是新机构的设立和合并机构后,产生的人员之间、机构职能工作之间、专业工作之间的融合仍需要一定时间,新机构领导班子的选配、专业科室配置等都需要时间,目前仍有个别的县市还没有配齐领导。另外乡镇监管所由于机构刚刚建立,只是建立了机构,目前无执法装备,缺乏基本的执法用车辆,执法人员的经费补助财政也急需理顺关系。这些都影响了职能工作的开展。

(二)食品监管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目前德宏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不适应边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目前德宏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县市设市场监督管理局或综合执法管理局,全州50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设30个监管所,每个监管所配置编制3-5人,不设监管所的乡镇设食品监管员,村寨设兼职的协管员。农村村寨食品的监管执法主要依靠协管员不定期的监管进行管理,大部分协管员由村委会主任兼职担任,每月一百元的话费补助,德宏广大农村地区村寨间路途遥远,工作很难监管有效到位,造成农村大量假冒过期食品盛行,监管乏力。第二,德宏地处西南边境地区,近年来大量缅甸或经缅甸进入中国的商品日益增多,德宏边境城市的街道、商店里充斥缅甸或经过缅甸进入中国的商品,境外食品除了部分正式通过正规口岸进入德宏,经口岸检验检疫外,大部分食品都是通过边民便道和通道进入德宏市场,这些食品在生产标准、包装要求、标识和中国商品不一样,大部分达不到中国国家规定食品生产标准和食用标准。境外食品的大量出现给德宏地区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了特殊的挑战和困难。第三,目前,德宏“三小”食品问题(小餐饮、小食品、小作坊)是德宏食品监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三小食品”企业和个人,由于规模小、生产经营灵活、场所不固定,缺乏必要规范的生产经营条件,达不到国家的食品生产经营规范的要求,通常不能取得食药监部门颁发的生产经营许可,而处于于一种非法生产经营状态,但是他们生产经营的食品通常是周围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所需,而且“三小”摊贩和作坊又是生产经营者就业和谋生的主要生活来源,有的还是德宏本地的著名特色小吃,比如德宏各个县市“撒撇”、“火烧猪”、“过手米线”、“豌豆粉”等,它代表德宏的饮食特色和饮食文化,也是德宏旅游产业吸引外地游客的特色食品,完全取缔“三小”食品与德宏边疆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实际不符。对“三小”食品的监管成为各级食品监管职能部门的头痛问题。第四,目前新《食品安全法》在德宏实施面临着特殊的困难。新食品安全法处罚标准过高,新食品安全法第122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或者未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德宏经济发展水平低,许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和产值都较小,五万元是许多小企业一年的收入水平,过高的处罚基数使执法人员的处罚缺乏执法的可操作性,这不能不说的新法的问题之一。第五,食品安全监管风险机制建设亟待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风险机制是当达国家解决和应对食品安全监管风险的有效经验和做法,食品安全风险预测评估是一种积极科学的主动监管机制,是破除传统“食品安全事故———处理问题———责任追究”被动食品安全治理机制的有效办法。德宏州2011年起作为监测点参与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由于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检测样本和品种有限、目前德宏州的食品安全监管风险预测机制还处在实施监测、建立数据库阶段,还难以做到对德宏境内食品安全进行科学评估和预测。第六,网络电商兴起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挑战。由于近年来的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络食品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网络电商平台监管力度不够,网络销售隐蔽性,虚拟性、维权的复杂性,网络食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假冒伪劣产品充斥网店,特别是边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普通民众收入水平较低,许多人食品消费心理不成熟,贪图便宜,网络电商平台的管理不善给监管假冒伪劣不安全食品带来了巨大障碍和困难。

(三)食品安全监管检验检测专业人才队伍亟待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检验检测设备投入不足

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专业化程度很强的工作。需要配备先进技术设备和专业人才,目前全州的食品监管工作面临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检测设备不足的困难。首先,德宏州食品检验检测设备不足,并且分散在各个不同的系统和行业部门中。州食品药品检验所、州疾空中心、州质量监督局和德宏检验检验局系统的检验检测设备较为先进,技术力量较强,但是各家分别执行不同部门的检疫检测任务,检测资源并不能共享互通。县市检测技术力量和设备薄弱,全州只是瑞丽、盈江、陇川和梁河成立了食品药品检验所,检验检测专业人员不足,以盈江食品药品检验所为例,仅有5名专业技术人员,检测技术力量不足。县市食品药品检验所除瑞丽外未配备实验室和相关检测设备,不具备开展食品检验工作的条件,仅能开展快速检测工作,快速检测数据通常不能作为执法的依据。

(四)社会公众食品安全意识不足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家庭和个体,关乎每个人的基本的生存安全和健康安全。但是目前食品安全治理工作中面,公众的食品安全维权意识严重不足。首先,食品安全参与及维权意识不足,食品安全监管在许多人的观念中,是政府的职能工作,食品出现安全事故,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与普通社会公众无关。一方面,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和事故通常成为普通民众判断政府管理和服务效能的标准之一,影响政府公信力和官员形象。据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社会调查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中国民生调查报告•2014》,近半数受访者对政府食品安全工作表示不满意,选择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只占17.8%。另一方面,对于许多人而言,只要是与自己无关,对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熟视无睹,缺乏维护食品安全生产经营的权利、责任、义务意识。许多食品生产经营者,由于利益的驱使自觉不自觉的参与到违法食品的经营生产中去。食品生产和经营成为一种“互害”的不正常社会心理和社会现象。其次,食品安全消费意识不成熟。公众食品安全消费意识不成熟体现在许多人由于贪图便宜无视食品安全质量,目前德宏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许多人的食品消费心理、意识和消费习惯还停留在物质匮乏和物质短缺时代,低价、便宜是食品消费的主要动机,这就给假冒伪劣、低成本违法生产经济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潜在的产品市场和心理市场。最后,普通民众食品安全知识不足,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对食品安全知识严重缺乏,导致广大的农村地区成为过期食品、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地。

(五)食品安全监管理念亟待进一步提升

食品安全监管涉及监管对象复杂,监管面广、监管环节众多,监管措施和手段专业性和规范性强,在当今许多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依然是一项考验政府监管能力和治理能力的极具挑战性工作。目前虽然德宏州建立了以州、县市、乡镇和村寨的食药监局—食药监所—协管员—信息员的主导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农业部门对农业生产、种植、养殖过程进行执法监管、疾控部门承担食品安全检验检测预警、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对口岸食品监管,全州食安委协调领导有36个部门参与的体系性执法监督体制。多年来,国家和省州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治理食品安全问题,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仍然不容乐观,食品安全监管任重道远。如何结合德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德宏食品生产经营的特点开展食品监管,将是德宏食品安全监管必须思考的问题。德宏目前食品生产经营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企业大部分还处于“小、散、乱、差”的状态,“三小”企业众多,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的企业不多,给食品安全监管规范化、标准化、渠道化、模块化管理带来极大困难;其次,德宏的广大农村地区,由于执法力量和执法队伍的薄弱,监管比较薄弱,食品问题突出。第三、德宏拥有503.8公里的国境线,面临着大量境外与中国国家标准不一致的食品不断涌入德宏的实际。因此,如何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更新监管和执法理念、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增强德宏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三、德宏食品安全监管对策建议

(一)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目前,德宏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经过2014、2015机构整合和优化配置,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监管执法机制。但是仍然存在监管盲区和监管机制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的需求。首先应大力加强乡镇和村寨的执法监管力量,配齐乡镇地区执法交通工具和执法装备,提高乡镇村寨执法人员津贴待遇,加强乡镇村寨食品巡回安全执法,加大乡镇食品安全执法人员的执法培训。其次,对于境外进入德宏食品应当建立中缅双方食品监管合作机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在县市建立境外食品销售指定市场或区域,进行特别监管。第三、完善畜产品执法和监管机制,尽快出台地方性的活牛屠宰检疫办法和解决乡镇卫生防疫协管员的执法身份问题,加大对病死牲畜的无害化处理的监管。第四、进一步夯实食品安全监管风险预警机制,加大地方性财政投入,针对德宏地方性食品安全项目、境外食品安全性项目的开展常规检验检测,建立科学有效的检测数据库,为德宏食品安全监管风险预警工作夯实技术基础。

(二)完善法律法规,结合德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尽快出台德宏州“三小食品”管理自治条例

目前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亮点多,处罚严,为今后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可靠的法治基础。但是对于德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实际,新法针对性差,对于德宏的“三小”食品问题(小作坊、小餐饮、小食品),特别是对于地方民族特色食品的监管,一方面应当加强监管以保证边疆各族人民的食品安全,另一方面也应当通过监管引导和促进食品生产和经营的管理和进步,促进德宏民族特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德宏产业结构调整。对德宏“三小”食品在市场准入、食品卫生和质量标准方面、监管应该体现安全性、灵活性和地方性,体现德宏特点、德宏标准,德宏特色食品标准。食品安全监管和相关职能部门应该联合德宏州人大积极开展立法调研、通过专家论证、广泛征求社会公众和食品行业意见,尽快出台《德宏州小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及民族特色食品安全监管条例》。另外,对于境外食品的监管执法,也应该尽快出台地方性的法规,为边境地区境外食品安全的执法提供科学可靠的法治基础,以促进中缅边境地区边民互市、旅游食品市场发展,满足边境地区各族人民的食品需求。

(三)整合各级各部门监管资源、加大和申请国家、省、州各级财政对食品安全监管执法人财物投入

整合分散在疾控、食品药品检验所、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等地方监管部门和国家直属监管部门之间的检验检测资源是德宏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当务之急。建议州级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和州食安委先行组织专家对德宏州州级食品检验检测实验室、设备、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专业检验检测资质进行调研、按照地域和人口分布设立州级和县级重点食品检验中心,配齐配强专业检验检测专业技术力量、加大项目和财政资金投入,实现州级和县市检验检测资源和服务共享,夯实德宏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基础。

(四)强化社会公众食品安全维权意识,拓展公众监督举报食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途径和能力

食品安全监管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项非常复杂和赋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不仅是政府的职能工作,同时也是需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治理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强化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应该加大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应该加强中小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加大乡镇农村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对于少数民族村寨,应该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用少数民族语言宣传食品安全法规、食品安全知识,让广大群众明确自身食品安全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增强对食品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违法食品、不安全食品的辨别能力,树立违法可耻、守法光荣的食品生产经营意识。其次,应加大宣传力度,让普通社会公众,熟知食品维权的行政、司法和自力救济的方法和程序。第三,应该通过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拓展社会公众监督举报食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途径和能力,进一步加强推进有奖举报食品违法行为。应当重点加强在互联网上、移动互联网上设置德宏食品安全举报网站、举报微信关注号,以方便人民群众进行快捷举报食品违法行为。

(五)更新监管理念,进一步提升德宏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1.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体系化和渠道化建设

针对德宏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个体“小、散、乱、差”的经营和生产实际,应当通过体系化和渠道化思路,将食品生产和经营的千家万户进行组织化、聚集化、渠道化,以便于监管和服务。首先,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通过市场、自愿方式,鼓励广大分散农户组织各种种植、养殖、畜牧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社统一向市场提供健康安全的农产品,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制作、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全环节管控,对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食品添加剂、饲料使用、屠宰检疫、病死生畜无害化处理进行全面无缝监管。其次,在农村,加大推进“三品一标”乡镇和企业的数量。积极扶持农产品骨干企业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大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力度。第三,在城市积极开展建设食品安全示范区、示范销售市场、示范餐饮摊点等活动。

2.建立食品生产和经营的责任追溯体系

借鉴食品监管责任化的国际通行做法,逐步强制实施食品生产的追溯体系建设,食品生产的追溯体系建设可以将食品生产和经营的责任、监管、归责简洁化、线索化。监管部门应当积极扶持、引导、创造条件引导德宏食品生产企业和个人实施食品生产的追溯体系建设,加快开展实施德宏食品召回制度。

3.推动食品安全生产经营的信用体系建设

食品安全监管不仅是市场问题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信用和社会责任感问题。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积极推动建立食品生产经营的安全信用正激励机制,使守合同、守法规范经营食品生产和经营的企业、个体的诚信行为在市场和社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和拓展,假冒伪劣违法经营和生产者的违法行为不断得到曝光。以食品、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为重点,加强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生产和加工环节的信用管理,建立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在异地和部门间共享制度。推动建立食品质量信用征信系统,加快完善12365产品质量投诉举报咨询服务平台,建立食品质量诚信报告、失信黑名单披露、市场禁入和退出制度,促进食品市场诚信经营和公平竞争。最后,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在当代中国不仅是民生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市场问题;不仅是法律问题,同时也是道德问题;不仅是政府治理市场的公共管理问题,同时也是消费者维权维护自身权益的问题,我们坚信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建立完善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政府职能部门的严格执法、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随着公众食品安全意识的不断提升,社会诚信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德宏各族群众的食品安全环境将得到巨大改善和提升。

作者:张成铁 单位:中共德宏州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德宏州食安委.2015年德宏州人大食品安全汇报材料.

[2]德宏州瑞丽检疫检验局.2015年上半年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总结.

边境范文篇10

以“安民守边、军民固边、边贸兴边、睦邻友边”为切入点,坚持“一线守边、二线固边、三线服务”的总体思路,争取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改善边民住房条件,扩大边民生产资料,提高边民生活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边民守边积极性,构筑边境安全屏障,保持边境长期稳定。

边境扶贫专项行动涉及边民1340户、4250人,边民贫困户132户、411人。其中,塔克什肯镇贫困户76户,219人,查干郭勒乡贫困户56户,192人。边境村7个,边境贫困村4个,非贫困村3个。抵边村3个:塔克什肯镇萨尔布拉村、阿克哈仁村,查干郭勒乡萨尔布拉村。

二、六大任务

1.解决边民基本生产生活问题,逐步完善边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2.规划建设一批外向型出口生产和加工基地,依托边境经济合作区、边民互市,发展边境贸易及建设综合服务市场。

3.争取兴边富民、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加大边境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边民补贴机制,实行实名制补贴,增加边民收入。

4.稳步推进边境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对边境村学校、卫生室、就业、培训、文化室、广播电视村村通、通讯工程及其配套设施建设给予扶持,解决子女上学、就医、边民“两居”住房和生产资料等问题。

5.解决边境村道路、物流运输、水利设施等建设,创造发展产业的条件。

6.深化“党政军警兵民”六位一体联防联控联管机制,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整合民兵、群众护边员队伍,加大补贴发放,促进边民稳定和边防巩固。

三、实施范围及分布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1月25日至1月30日)。召开专项行动成员单位联系会议,指挥长对边境扶贫专项行动进行总体动员和安排部署。各成员单位分别制定实施方案,报行动小组办公室。

(二)调查摸底阶段(1月29日至2月20日)。各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责分工,积极与乡(镇)及对口单位对接沟通,前往各贫困村进行实地调查摸底,掌握实际情况,梳理边境扶贫基本情况和建设项目,报行动小组办公室,小组办公室汇总形成边境扶贫专项行动任务及推进计划初稿。

(三)方案修订阶段(2月21日至3月9日)。各成员单位积极对上争取项目,再次调查摸底,对边境扶贫行动任务及推进计划进行调整、修订,接照因村施策、因户制宜的要求,把本单位负责的目标任务分解成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确保帮扶措施精准、责任落实到人。

(四)项目准备阶段(3月10日至3月31日)。各责任单位积极申报项目,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做好项目前期各项手续,确保各项工程如期开工、顺利推进。

(五)项目实施阶段(4月1日至10月20日)。抓好各类项目的实施,资金的使用,监督和管理各项脱贫政策的落实,增强脱贫效果。

(六)评估验收阶段(10月21日至10月30日)。各单位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查,向行动小组报告完成情况,行动小组组织检查验收组对专项行动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和初验,评估结束后,行动小组向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提出验收申请。

(七)总结提高阶段(11月1日至11月30日)。针对行动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开展“回头看”工作,听取相关单位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制定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同时,对工作推进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

五、职责分工

1.民宗委:综合协调协助单位落实边境扶贫专项行动的有关事宜,定期不定期召集协助单位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督查项目的进展情况,定期将工作开展情况上报县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争取上级兴边富民、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资金。

2.发改委:负责规划建设一批外向型出口生产和加工基地,依托边境经济合作区、边民互市,发展开放型经济。为边境村争取项目,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3.教育局:负责边境村学校、幼儿园建设、教师配备及子女就学。

4.民政局:负责边民低保政策落实。

5.人社局:负责边境村边民的就业、培训。

6.住建局:负责为边境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规划、设计等服务,加强工程质量检查监督。

7.交通局:负责解决边境村道路建设、物流运输。

8.水利局:负责边境村水利设施建设,创造发展产业的条件。

9.畜牧局、两居办:负责解决边民“两居”住房和生产资料问题。

10.商经委:负责发展边境贸易及综合服务市场建设。

11.卫生局、计生委:负责解决边境村卫生室建设及人员配备,为边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12.扶贫办:争取项目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

13.联通、移动、电信、邮政:保障边境村通讯畅通。

14.广电局:解决边境村村村通、边民户户通。

15.财政局:加大边境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边民补贴机制,实行实名制补贴,增加边民收入。

16.人武部、边防大队:整合护边员队伍,补贴发放优先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倾斜。

17.塔克什肯镇、查干郭勒乡:准确提供边境村、边民、边民贫困户、脱贫村及脱贫户需要解决的基础数据和项目,并建档立卡。及时上报需要县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解决的问题。

六、措施保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单位“一把手”是本单位在专项行动中各项任务落实的第一责任人。牵头单位负责提出阶段性和总体目标任务及时间进度安排,采取召开工作例会、专题会议等方式,及时组织责任单位研究推进工作。配合单位要服从牵头单位的统一安排,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共同完成好边境专项扶贫任务。

(二)密切配合,强化协作。加强与县脱贫办及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通力协作,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边境扶贫专项行动顺利开展、全面推进。要发挥好乡(镇)的主体作用,积极协调,整合资源,调动各方力量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三)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实施边境扶贫专项行动,把现有的贫困人口作为特殊人群进行重点扶持,按照精准到户,一户一策和边境重点村“九通九有九能”的要求,实现“六个一”扶持到户到村,“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