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贸易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7:33:18

边境贸易论文

边境贸易论文范文篇1

从比较优势论可知,一国应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从而使双方都能从贸易的交换与分工中获利。

虽然中越两国的劳动力都比较充足,都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两国在边境贸易中所处的地位截然不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积极引进外资与技术,资本已有一定规模,加之对技术的吸收和再创新,在资本与技术方而,相对于越南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相反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工人工作条件、待遇的改善,中国劳动力的价格呈上升趋势,因此,在劳动力的价格上,越南反而具有比较优势。

中越两国进出口产品种类丰富,越南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有四类:原料、燃料类;农产品类;水产品类;消费品类。中国向越南出口的商品主要有五类:立式水泥厂、糖厂等成套设备;机械、运输工具、医疗器械、计量器械、纺织机械、农业机械;原料、燃料;粮食、食品、水果类;日用消费品、药品等。

正因为双方的互惠互利贸易,使中越贸易额快速增长,前景可观。

2基于要素禀赋论的分析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应出口的产品,是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应进口的产品是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市场要素生产的产品。

中国不是资本丰裕型国家,而是劳动丰裕型国家,但相对于越南,中国还是应侧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毕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中国的优势并不比越南强多少。而且一国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要素的丰裕度应与一国经济结构相适应,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越南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资本不足且技术较落后。但劳动充裕,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通过引进外商在越投资建厂,增加就业,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无更大发展的潜力,中国无效率地使用资源,已经让中国走进了资源进一步匮乏的困境,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只会加剧资源的错误配置进而导致经济效率低下。因此,若想实现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大力发展高科投产业,以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并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越南等国,以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3基于中越地理区位的分析

一国地理区位的分布,会影响该国工农业的布局,从而制约区域经济体的形成与发展。由于国际贸易具有经济地理效应,即:当一个国家通过国际分工而参与国际贸易时,该国的产业、人口与城市就会大规模地集聚到离国际市场最近的边界地区,也即所谓的“边界效应”。这种边界效应的具体表现是:假如该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并且有良好的港口条件,那么该国的产业、人口与城市就会大规模地向国际运输成本最低的沿海地区集聚;假如该国是一个内陆国家,那么该国的产业、人口与城市就会在靠近邻国的边界地区大规模集聚。

中越两国陆地边界线长1347公里,有许多对开的口岸和通道,包括两国已经开放的七对部级陆地边境口岸。漫长的边界线、跨境而居的多个民族、人文、亲缘等关系,为中越双方开展边境贸易,抑制屏障效应,发挥中介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中越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越边境充分发挥边界的正效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随着中越两国加强对其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无疑会促进中越边境地区形成一个区域经济体,加速经挤的集聚效应。这不但有利于中国西部大开发,也有利于越南经济的快速增长。

4基于政治因素的分析

政治从来都是为经济服务的,没有无政治的经济,也没有无经济的政治。中越两国邦交时好时坏,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但目前,中越两国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中国疆土广阔,边境安全问题自然变得复杂和棘手,积极发展与越南的经济合作关系,对加强中国西南地区的安全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同时,中越都是杜会主义国家,加强两国的政治亲密关系可以说是很自然的甚至是十分必要的。中国需要越南,团结起来一起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越南也需要中国,挖掘中国的市场,促进自己经济的腾飞。总而言之,中越完全可以形成一个经济共生体,实现经济的大规模增长。

5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的前景

互动性是边境贸易长期发展和持续稳定的前提,中越边境贸易需要两国的积极配合、交流与合作。因此,了解和掌握越南的有关情况,并对其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越方的交流与合作,是决定我国边境贸易及其衍生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应当重视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收集边境贸易的相关资料,分析市场行情,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资料的共享,及时、适时地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提高互动效率,促进和推动边境贸易及其衍生产业的健康稳定地发展。

要实现中越边境贸易及其衍生产业的健康稳定地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5.1完善边境贸易政策法规

制度是影响一国经济的重要因素,只有在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中越边境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才能给中越两国的贸易合作创造最大的便利,中越贸易才会走向繁荣。

5.2加强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要实现海陆联运便利化。海防是越南北部最大的海港和越南首都河内最大和最主要的出海大道。海防的基础设施完善之后,其吞吐能力的增加必将使其充分发挥越北出海门户的作用,这对于进一步密切与我国各港口的业务联系,扩大贸易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应大力推进泛亚铁路建设,扩大铁路运力。可以预想,随着海陆联运的便利化及泛亚铁路的完善和发展,中越边境贸易在未来将会出现一个更好的局面。

5.3改善边境口岸管理体制

通过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形成更多的专业化市场,放宽出入边境地区的限制,提高边境管理水平,加快中越边贸物流产业的发展,从而将中越口岸建设成装备现代化、服务态度文明、管理水平高、专业化的友好通商口岸。

5.4加强文化的融合

中越两国都具有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等特点,两国间具有开展跨境旅游合作的优越条件,通过对旅游景点的双向开发和建设,有利于加强双方的文化认同和融合。因此,可以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构筑中越边境经济、贸易、旅游合作平台为轴心,积极开展各种有利于中越友好关系的活动,加强双方的文化认同和融合。

边境贸易论文范文篇2

从比较优势论可知,一国应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从而使双方都能从贸易的交换与分工中获利。

虽然中越两国的劳动力都比较充足,都可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两国在边境贸易中所处的地位截然不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积极引进外资与技术,资本已有一定规模,加之对技术的吸收和再创新,在资本与技术方而,相对于越南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相反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工人工作条件、待遇的改善,中国劳动力的价格呈上升趋势,因此,在劳动力的价格上,越南反而具有比较优势。

中越两国进出口产品种类丰富,越南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有四类:原料、燃料类;农产品类;水产品类;消费品类。中国向越南出口的商品主要有五类:立式水泥厂、糖厂等成套设备;机械、运输工具、医疗器械、计量器械、纺织机械、农业机械;原料、燃料;粮食、食品、水果类;日用消费品、药品等。

正因为双方的互惠互利贸易,使中越贸易额快速增长,前景可观。

2基于要素禀赋论的分析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应出口的产品,是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应进口的产品是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市场要素生产的产品。

中国不是资本丰裕型国家,而是劳动丰裕型国家,但相对于越南,中国还是应侧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毕竟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中国的优势并不比越南强多少。而且一国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要素的丰裕度应与一国经济结构相适应,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越南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资本不足且技术较落后。但劳动充裕,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通过引进外商在越投资建厂,增加就业,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无更大发展的潜力,中国无效率地使用资源,已经让中国走进了资源进一步匮乏的困境,继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只会加剧资源的错误配置进而导致经济效率低下。因此,若想实现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大力发展高科投产业,以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并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越南等国,以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3基于中越地理区位的分析

一国地理区位的分布,会影响该国工农业的布局,从而制约区域经济体的形成与发展。由于国际贸易具有经济地理效应,即:当一个国家通过国际分工而参与国际贸易时,该国的产业、人口与城市就会大规模地集聚到离国际市场最近的边界地区,也即所谓的“边界效应”。这种边界效应的具体表现是:假如该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并且有良好的港口条件,那么该国的产业、人口与城市就会大规模地向国际运输成本最低的沿海地区集聚;假如该国是一个内陆国家,那么该国的产业、人口与城市就会在靠近邻国的边界地区大规模集聚。

中越两国陆地边界线长1347公里,有许多对开的口岸和通道,包括两国已经开放的七对部级陆地边境口岸。漫长的边界线、跨境而居的多个民族、人文、亲缘等关系,为中越双方开展边境贸易,抑制屏障效应,发挥中介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中越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越边境充分发挥边界的正效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随着中越两国加强对其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无疑会促进中越边境地区形成一个区域经济体,加速经挤的集聚效应。这不但有利于中国西部大开发,也有利于越南经济的快速增长。

4基于政治因素的分析

政治从来都是为经济服务的,没有无政治的经济,也没有无经济的政治。中越两国邦交时好时坏,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但目前,中越两国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中国疆土广阔,边境安全问题自然变得复杂和棘手,积极发展与越南的经济合作关系,对加强中国西南地区的安全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同时,中越都是杜会主义国家,加强两国的政治亲密关系可以说是很自然的甚至是十分必要的。中国需要越南,团结起来一起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越南也需要中国,挖掘中国的市场,促进自己经济的腾飞。总而言之,中越完全可以形成一个经济共生体,实现经济的大规模增长。

5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的前景

互动性是边境贸易长期发展和持续稳定的前提,中越边境贸易需要两国的积极配合、交流与合作。因此,了解和掌握越南的有关情况,并对其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越方的交流与合作,是决定我国边境贸易及其衍生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应当重视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收集边境贸易的相关资料,分析市场行情,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资料的共享,及时、适时地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提高互动效率,促进和推动边境贸易及其衍生产业的健康稳定地发展。

要实现中越边境贸易及其衍生产业的健康稳定地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5.1完善边境贸易政策法规

制度是影响一国经济的重要因素,只有在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中越边境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才能给中越两国的贸易合作创造最大的便利,中越贸易才会走向繁荣。

5.2加强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要实现海陆联运便利化。海防是越南北部最大的海港和越南首都河内最大和最主要的出海大道。海防的基础设施完善之后,其吞吐能力的增加必将使其充分发挥越北出海门户的作用,这对于进一步密切与我国各港口的业务联系,扩大贸易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应大力推进泛亚铁路建设,扩大铁路运力。可以预想,随着海陆联运的便利化及泛亚铁路的完善和发展,中越边境贸易在未来将会出现一个更好的局面。

5.3改善边境口岸管理体制

通过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形成更多的专业化市场,放宽出入边境地区的限制,提高边境管理水平,加快中越边贸物流产业的发展,从而将中越口岸建设成装备现代化、服务态度文明、管理水平高、专业化的友好通商口岸。

5.4加强文化的融合

中越两国都具有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等特点,两国间具有开展跨境旅游合作的优越条件,通过对旅游景点的双向开发和建设,有利于加强双方的文化认同和融合。因此,可以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构筑中越边境经济、贸易、旅游合作平台为轴心,积极开展各种有利于中越友好关系的活动,加强双方的文化认同和融合。

边境贸易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广西越南边境贸易发展

21世纪以来,随着中越两国高层互访频繁,两国的传统友好、平等、互利、互信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得到迅速的恢复发展,双方都不断加深改革开放,制定了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两国的边境贸易的发展也不断增长。尤其广西具有中国联系越南最便捷的地理优势,与越南的经贸将更为密切,经济合作也将更加广泛。广西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发展对越经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发展。

一、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现状

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政府高度重视。越南政府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和投资,积极鼓励企业增加进出口,大胆革新法律法规,为广西与越南贸易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二是产品结构具有互补性。广西出口到越南的产品主要是工业品、日用消费品等,越南出口到广西的商品主要以农、林、水产品为主。三是边境贸易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经营。广西与越南在进行边贸的过程中,交通便利的优势促使双方可以采用很多渠道进行贸易,双方的贸易层次也很明显。以国有企业为主体,集体、个人参与的多元化的小额贸易和易货贸易;家口岸、地方口岸、过境、转口口岸一起的边境贸易;民互市贸易、边境小额贸易和边境地方贸易三种边境贸易形式并存,但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

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的发展是近二十多年来的事,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1982年9月~1988年9月)。我国有组织、有控制地先后开办了9个贸易点,允许越南边民前来参加集市贸易。这些贸易既起到了宣传作用,也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的启动,改善了边民的生活。(2)快速增长阶段(1988年9月~2002年11月)。自1989年初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决定大力搞活、拓展边境贸易,并提出了“通贸兴边”的战略。自此,广西与越南的边境贸易发展迅速,商品成交额每年成倍增长,商品品种也由以前的农副产品和日用品向工业制成品和生产资料发展。边境贸易也逐渐向越南内地的河内、海防以及胡志明市延伸。(3)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11月—)。2002年11月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第四次东盟和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开始启动,广西边境贸易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广西边境贸易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0年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额达24.66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87.1%。2001年中越双边贸易额为28.15亿美元,增长14.2%,其中中国出口18.05亿美元,增长17.4%,进口10.1亿美元,增长8.8%。2003年中越贸易总额达到46.34亿美元,增长42%,占越南贸易总额的10.34%。据越南海关统计,2004年中越贸易总额达71.92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7.68%。与此同时,广西与越南的贸易,基本上呈现出一种贸易额持续快速增长、贸易结构逐步改善的态势。越南已连续5年成为广西最大的贸易伙伴。

根据南宁海关的统计资料,2004年广西与越南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额达5.54亿美元。同比增长3.4%,占广西对东盟贸易总额的55%。2005年广西与越南的边境口岸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01042万美元,而2006年双方贸易额约15亿美元。占中国与越南贸易总额的近六分之一,增速高达50%。

二、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目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1.双方在边境贸易口岸的管理和监督不到位。双方管理部门采用一般贸易的管理手段对待边境贸易的管理;在通关手续方面,程序烦琐、费用高,使得很多企业或个人因难以达到要求而被迫放弃;部分产品质量不合格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给商品用户造成巨大损失。

2.税收优惠政策无法落实。税务部门对待税收使用的政策是“征多少抵多少,征得少抵得少、缴得多。”这样,国家给予的减半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实际就无法落实。中越两国边贸结算绝大多数为人民币,税务机关无法给予边贸出口企业退税;财政部相关文件有:自2004年1月1日起,广西口岸从越南进口的蔬菜水果类产品,已停止执行关税和增值税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由于此类产品是广西自越南进口的大宗产品,关税的提高使进口成本大幅度上升,导致进口量减少,企业在申请出口退税时必须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引起越方众多不便。

3.口岸和边贸互市点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有些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一些口岸没有国门、验货场、储货仓,口岸功能无法发挥应有的整体效用,远远跟不上口岸物流快速增长的需求。互市市场建设还不够完善,仓储装卸能力低,旅馆等服务设施还不配套。

4.配额管制限制了边境贸易的发展。在广西,边境贸易的多种商品受进出口配额的管制。越南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热带产品、矿产原料等,在国内有较大市场;而我国的轻工日用品在越南也有较大需求;双方由于受配额的限制,无法进行自由交换。三、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中越边境地区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心地带,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发展经贸的前沿,发展边境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通过制定和规范边贸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管理,加快通关速度,中越边贸将会有更大的发展。针对当前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的状况对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发展所做的建议有:

1.加快交通建设。加快交通口岸的建设步伐能明显出促进双方物流规模化发展。广西与越南要更好的开展边境贸易,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双方之间的桥梁建立起来,修路建桥是很必要的,为双方进行多边、多形式贸易打下坚实基础。用崭新的视角来进行双方的边贸活动。

2.利用边境贸易积极构建广西—越南跨国产业链。广西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已经为广西与越南形成良好的一体化经贸合作关系,为进一步构建双边国际化产业链和扩大进出口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双方具备了组合资源进行生产加工出口的条件,具有海陆相连的跨国贸易优势。

3.双方加大经济合作。在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广西和越南的有关决策者都应具有宏观的战略眼光,加强广西与越南合作,用崭新的视角来进行双方的边贸活动。

4.改良小额贸易退税政策。由于广西与越南在进行边境贸易时是以人民币结算为主要方式,边境贸易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增加了地方财政的负担,因此,要通过多方政策联动,把边贸优势转化为税收优势,减轻地方政府财政负担,以此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对边贸中以人民币结算的出口货物给予退税,这样既鼓励边贸多出口,也有利于巩固人民币的信用,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5.放宽政策取消部分限制。国家应该给予边境地区贸易长期稳定的政策,鼓励边民积极参与边贸经营。放宽边民互市贸易商品的限制,给予参与边贸经营的边民以一定的扶持,适当放宽对越南大宗进口商品的限制,减少中越贸易顺差,促进边贸健康发展,边境贸易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6.推行外贸制。要加快双方边贸的发展,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改良目前的贸易制。在双方推行制,不仅可以使边境贸易改变过去的传统做法,而且可以转移部分风险,缓解当地的财政压力。

7.采取贸易自由化措施。中越双方都应该采取贸易自由化措施,进一步开放市场,增强双方在关税和非关税等方面的贸易门槛。

8.大力挖掘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广西与越南的边贸资源具有互补及竞争性,因此双方都应该大力挖掘自己国内的资源,产品应该扬长避短。越南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能提供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广西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能向越南提供生产、生活的工业制成品。双方互惠互利,前景大好。

参考文献:

[1]田孟清钟金伶:广西(中越)边贸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第27卷第3期

[2]周英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广西边境贸易研究.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19卷第3期

[3](越南)阮文历:越南—广西贸易现状、前景和发展措施.东南亚纵横,2004第11期

边境贸易论文范文篇4

一、边境贸易的界定

国际上,对边境贸易的界定主要是以WTO关于最惠国待遇的例外中的规定为依据。根据WTO的规定,边境贸易是指毗邻两国边境地区的居民和企业,在距边境线两边各15公里以内地带从事的贸易活动,目的是方便边境线两边的居民互通有无。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现实中有些国家的边境贸易超过了边境线15公里的限制。如在边境线15公里以内无人居住,边境贸易就不可能严格限制在15公里范围内。

我国边境贸易的范围要比这宽泛的多。主要包括边民互市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贸易,系指边境地区边民在边境线20公里以内,经政府批准的开放点或指定的集市上,在不超过规定的金额或数量范围内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边民互市贸易由外经贸部、海关总署统一制定管理办法,由各边境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从在边境线规定范围内从事交易的规定来看,边民互市贸易的概念接近于WTO的规定。目前,中俄之间的边民互市贸易只存在中国边境一侧,俄罗斯方面并不存在同类的市场。

边境小额贸易,系指沿陆地边境线经国家批准对外开放的边境县(旗)、边境城市辖区内(以下简称边境地区)经批准有边境小额贸易经营权的企业,通过国家指定的陆地边境口岸,与毗邻国家边境地区的企业或其他贸易机构之间进行的贸易活动。边境地区已开展的除边民互市贸易以外的其他各类边境贸易形式,均统一纳入边境小额贸易管理,执行边境小额贸易的有关政策。边境小额贸易的管理办法由外经贸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从对边境小额贸易的界定可以看出,边境小额贸易政策的实施对象是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该企业虽然必须设在边境地区,但范围要远远超过WTO中距边境线15公里以内的规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边贸无边”的现象。目前,通过边境贸易从俄罗斯进口的商品多数是通过边境小额贸易的形式完成,虽被称为小额,但实际合同金额并不小,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通过边境小额贸易从俄罗斯进口的多是木材、化肥、矿石等。

在实际边境贸易活动中,还有一部分边境贸易是通过旅游进行的,即中俄双边居民以旅游名义到对方国家购物,然后将商品打包携带出境。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为“倒包”,或旅游“倒包”。边境贸易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这种形式出去的。在地方调查时了解到,有些边境地区,旅游“倒包”占该地区出口的比重有时高达80%。另外,在我国对俄劳务合作过程中,有一部分劳务输出的回报以实物形式存在。目前,实物回报通过正常进口渠道进入国内。

需要指出的是,俄罗斯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实际管理中都没有类似我国边境贸易的概念。

二、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特点、历史与现状

中俄边境贸易与西南地区的边境贸易不同,一方面贸易双方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尤其是俄罗斯,其外贸政策多变、经济发展非常不稳定,给中俄正常边境贸易带来困难;另一方面,中俄边境贸易在跨境民族之间展开,双边的语言、风俗、服饰、宗教、肤色等都不同,因此中俄边境贸易不但肩负着发展双边经济的职能,而且还在加强民间沟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俄边境贸易是中苏边境贸易的延伸。1982年,中国与前苏联的外经贸部正式换文,恢复地方双边贸易。双边贸易以易货贸易为主,双边计帐结算。1986年中苏关系进一步好转,地方边境贸易迅猛发展。1987年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对苏边境贸易进出口合同金额为15900万瑞士法郎,是1983年的6倍多(薛君度陆南泉主编:《中俄经贸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俄边境贸易面临新的机遇。俄罗斯远东地区轻工业产品贫乏的弊端在整体经济急剧下滑中更加明显,急需大量价格低廉的轻工业产品,如服装、食品等。而我国沿边开放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又为边境贸易发展提供了动力。我国对俄的边境贸易增长迅速,到1993年达到顶峰。但是,某些参与边境贸易的企业和个人,在暴利驱动下,对俄出口时不注重商品的质量,甚至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极大地破坏了我国产品的声誉。结果,对俄边境贸易开始下滑。近年来,在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俄边境贸易开始迅速回升。黑龙江省对俄边境贸易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这种发展趋势。根据下表,黑龙江省对俄边境贸易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在飞速增长,2001年对俄边境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6.2亿美元,是1998年的2.6倍多,在该省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由1998年的30.15%上升到47.86%。

在对俄边境贸易中,进口远远超过出口。从表中可以看出,黑龙江1998年以来,逆差都在3.5亿美元以上,最高年份曾达到5.3亿美元。中方在对俄边境贸易中保持逆差是与双边贸易的整体情况相一致的。根据中国官方统计,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在对俄贸易中始终处于进口大于出口的状态,在1996年逆差额曾高达35亿美元。

黑龙江对俄边境贸易的发展状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造成对俄边境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中俄边境贸易商品结构客观上造成了中方进口大于出口。与我国边境接壤的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自然资源极其丰富,能源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3以上,森林覆盖率高达42.5%。因此,该地区的产业以重化工业为主,主要包括有色冶金业、化学工业、木材加工和造纸业等,而农业、轻工业远远落后于重工业的发展。苏联解体后,随着经济急剧下滑,产业结构比例失调问题更加明显。这些造成了该地区在对外贸易出口方面以燃料、原料、木材等产品为主,进口则以粮食、蔬菜、服装、鞋帽等农产品和轻工产品为主,出口商品的金额一般大于进口商品的金额。由于中俄之间边境贸易的商品结构长期维持这种状态,所以我国对俄边境贸易的逆差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另一方面,统计中的遗漏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中俄边境贸易的逆差问题。我国对俄边境贸易基本上包括三种形式,在2000年下半年之前被统计在贸易项下的只有边境小额贸易。边民互市上交易的商品由于都是边民满足自己需要的商品,按照国际惯例不需要统计在贸易项下,但是中俄边民互市并未真正建立,且交易的商品并不是留着自用,许多俄罗斯商人每天早晨过境在互市贸易区内采购商品,然后携带出境到俄市场上进行批发零售,这已经属于商业活动的范畴。旅游“倒包”更是带有商业活动的性质。2000年下半年开始,黑龙江省开始将旅游“倒包”以旅游购物的名义纳入了贸易统计,但其他省区在这方面还存在操作上的障碍。如果考虑到

这方面的因素,中俄边境贸易的逆差就会相应减少。三、我国管理中俄边境贸易的现行政策

(一)边境贸易进出口管理

为了鼓励我国边境地区积极发展与我国毗邻国家间的边境贸易与经济合作,1996年1月3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边境贸易有关问题的通知》。对边境小额贸易和边民互市作了明确的界定,并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边民通过互市贸易进口的商品,每人每日价值在人民币1000元以下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超过人民币1000元的,对超出部分按法定税率照章征税。对边境小额贸易企业,除烟、酒、化妆品以及国家规定必须照章征税的其他商品外,“九五”前三年(1996至1998年),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按法定税率减半征收。通知还就各有关部门对边境贸易的管理作出了规定。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海关总署于1996年3月29日了《边境小额贸易和边境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管理办法》,着手落实国务院的规定。在该办法中,明确了获得边境小额贸易经营权的企业的资格、条件,以及边境小额贸易企业的经营范围。另外,该办法还就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进口配额和特定产品的管理进行了明确规定。

1998年外经贸部又了《关于进一步发展边境贸易的补充规定的通知》,扩大了边民互市贸易免税的额度,继续延长对边境小额贸易的优惠,进一步明确了对边境贸易的配额管理。按照补充规定,边民通过互市贸易进口的商品(仅限生活用品),每人每日价值在人民币3000元以下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超过人民币3000元的,对超出部分按法定税率照章征税;边境小额贸易企业在2000年底前,继续实行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按法定税率减半征收的政策;边境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下换回物资的进口,在2000年底前,继续执行边境小额贸易的进口税收政策;边境贸易配额的发放实行总体切块、地方分配的方式。

(二)边民互市贸易管理

对边民互市贸易的管理,除上面提到的各项规定外,海关总署于1996年3月29日了《边民互市贸易管理办法》。该办法提出地方开展边民互市贸易应符合以下条件:(1)互市地点应设在陆路、界河边境线附近;(2)互市地点应由边境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3)边民互市贸易区(点)应有明确的界线;(4)边民互市贸易区(点)的海关监管设施符合海关要求。

边境地区的居民和对方国家边民可进入边民互市贸易区(点)从事互市贸易。边境地区居民携带物品进出边民互市贸易区(点)或从边境口岸进出境时,应向海关如实申报物品的品种、数量和金额,并接受海关监管和检查。对超出规定金额的部分应照章纳税。海关负责对边民互市贸易进行监管。

(三)小额边境贸易分类管理

外经贸部、海关总署最近联合通知,对边境小额贸易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对海关纳入A类管理的边境小额贸易企业,在有关政策优惠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海关纳入B类管理的边境小额贸易企业,实行常规管理。对海关纳入C类和D类管理的边境小额贸易企业,除实施重点监管外,可视情况取消其边境小额贸易经营权。

(四)边境贸易外汇管理

我国对俄边境贸易中一直存在收汇不正规,核销困难的问题。为此,2001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在黑龙江、西藏、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区进行了边境小额贸易出口核销管理试点,对2万美元以下的边贸出口,允许用收回的人民币货款或美元现钞办理出口核销手续,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边境贸易出口核销难的状况。

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了《关于调整外币现钞管理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我国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边境小额贸易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外币现钞管理和边境贸易发展进行更加灵活的管理。从贸易结算、出口核销等角度对我国与这些国家的边境小额贸易进行了规范:一是鼓励边境地区商业银行积极与毗邻国家边境地区商业银行建立行关系,开通银行直接结算渠道,为边贸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结算服务;二是对我国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边境小额贸易进口,采取灵活的出口收汇核销政策,放开以人民币或外币现钞进行出口核销的限额控制;三是要求商业银行增加边境地区的结售汇网点,方便个人结售汇活动,同时进一步缩小钞汇价差,引导外币现钞到银行结汇。

(五)对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检验的管理

对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检验的管理一直沿用1992年的《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检验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了商检机构实施检验的范围、依据。按照该办法商检机构在受理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报验和检验时,可根据本地区边境贸易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采取灵活方式及时检验、出证或者办理放行手续。商检机构对边境贸易进出口商品检验后签发的有关证单,需在证单上加盖“边境贸易”字样的印章。“边境贸易”印章,由国家商检局统一规定。另外,该办法还规定了对查出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办法。

(六)对边境小额贸易机电产品进口的管理

为简化边境小额贸易进口机电产品的管理,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于1996年3月29日了《边境小额贸易机电产品进口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边境地区已开展的除边民互市贸易以外的其他各类边境贸易形式进口机电产品,均统一纳入边境小额贸易管理。该办法对配额和特定机电产品的进口进行了更详尽的规定。如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进口汽车及关键部件,应凭国家机电进出口办签发的《进口配额证明》向外经贸部授权的发证机关申领《进口许可证》;海关凭《进口配额证明》和《进口许可证》验放。

四、中俄边境贸易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从产业结构来看,中俄经济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且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这是我国发展对俄边境贸易最基本的有利条件。以此为基础,借苏联解体之机,在我国沿边开放战略的推动下,对俄边境贸易迅速发展。虽然中间走过一段弯路,但总体势头很好,尤其是2001年中俄双边贸易已超过了100亿美元。目前,中俄边境贸易发展又面临着新的形势,其中既存在有利因素,也存在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影响着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

(一)有利因素

1.我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尤其是近年来在金融危机、发达国家经济萧条中仍维持了高速增长,令世人瞩目。中共十六大顺利地实现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确保了我国政治稳定,这是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为中俄边境贸易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2.俄罗斯经济恢复已初见成效

2000年初普京就任总统后,经济连年快速增长,GDP增长率分别达到7.5%和5%。2002年上半年俄罗斯GDP的增长率为3.8%,外贸总额达到890亿美元,外汇储备超过了400亿美元。有预测指出,俄罗斯经济全年预计增长4%左右,高于原先预计的3.6%的增长率;外贸全年将超过1700亿美元。俄罗斯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消费支出的增加。据统计,2002年1~7月,人均工资增长38.3%。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复苏,俄罗斯居民的消费能力将继续提高,这将构成对中国商品的潜在需求。

与我国接壤的地方各州由于当地经济对我国的依存度不断增大、行政长官的更迭等原因,这些地区对发展中俄边境贸易的观念发生了明显转变,积极支持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

3.俄罗斯积极申请加入WTO,为边境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为适应加入WTO的要求,俄罗斯相继对现行政策法规和税收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开始着手采取贸易便利化措施。如简化海关手续,降低关税并规定通关手续费每次最多不超过500欧元。平均关税已由原来的25%降到20%,并将最终降为5%;按世贸组织的要求,全面修订和完善各项经济法规,增加透明度,严格按国际惯例组织经贸活动。这些措施势必会解决中俄边境贸易中现存的通关效率低、关税壁垒等问题,促进中俄边境贸易的大发展。

(二)不利因素

1.目前,中俄边境贸易中有些做法不适应WTO的要求,需要改进。在WTO规则中,边境贸易被作为特殊经济区提出。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4—1、4—2、4—3条款都提到了边境贸易地区,包括贸易制度的统一实施、特殊经济区、企业关税和进口税减免三个方面:(1)贸易制度的统一实施:中国加入WTO法律文件适用于整个中国关税领土,包括边境贸易地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特殊经济区。中央及地方政府应以统一公正和合理的方式,适用和实施有关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以及外汇管制的所有法律、法规及其他措施。(2)特殊经济区:有关特殊经济区(即在关税、国内税和法规方面已建立特殊制度的地区)的法律和法规等须向WTO进行通知。特殊经济区内应遵守非歧视原则。对于自特殊经济区输入中国关税领土其他部分的产品,包括物理结合的部件,中国应适用通常适用于输入中国关税领土其他部分的进口产品的所有影响进口产品的税费和措施,包括进口限制及海关税费。(3)企业关税和进口税减免:对于1996年4月1日前用于外资企业、国内技术革新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于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用于边境贸易、加工贸易和补偿贸易的进口设备和材料的关税和进口税减免应予终止。

我国目前实行的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按法定税率减半征收的政策显然不太符合议定书的相关规定。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一些在产品上与俄出口产品有竞争关系的发达国家企业开始对我国的边境贸易政策提出质疑。如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全球矿业公司RioTintoBorax在美国的子公司在2002年4月份指出,俄罗斯出口至中国的硼酸只需缴纳一半的关税,而Borax的产品每年却需要多交纳约100多万美元关税,因此中国的边境贸易政策有利于俄罗斯出口商,从而违反了中国对世贸组织作出的平等对待所有贸易伙伴的承诺。加拿大和美国的木材出口商也表示中国的边境贸易政策影响了其竞争力。

2.由于俄罗斯多年来经济形势不佳,在改善边境贸易基础设施方面投入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边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3.其他国家或地区对俄罗斯市场的争夺。在我国积极开拓俄罗斯市场的同时,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也在同步进行着对俄罗斯市场的争夺,如韩国、日本。而且由于这些国家的产品的商誉要好于我国的产品,因此比我国的产品更容易在俄市场上站稳脚跟,这在家用电器行业表现的尤为明显。我国的家用电器虽然品牌众多、质优价廉,但在对俄罗斯市场的开发上却远远落后于韩日。

五、中俄边境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势头比较好,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有些问题是对俄边境贸易中长期存在的。中俄边境贸易的问题既有俄方的问题,也有中方的问题。

(一)俄方的问题

1.中俄通汇渠道不畅,多数交易的结算是以现金,或第三国银行完成,严重阻碍了双边贸易的发展。通汇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俄方银行的信誉不好。另一个原因在于中方银行出于成本效益考虑,在边境地区设置的营业网点较少,无法满足边境贸易的需要。目前,我国边境省区都在积极推进中方银行与俄方银行建立关系,以解决通汇问题。黑河在通汇方面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多数地区的问题并未真正得到解决。

2.俄方设置高关税壁垒。俄罗斯对进口的商品普遍征收高关税,尤其是对从我国进口的大宗商品,如纺织品、鞋、皮革等。俄罗斯的关税有从量税、从价税和混合税三种形式,俄海关在征收时往往并不按规定,而是按高的征收方式计征,如对皮革的进口,如果按规定应按价格20%的比率征收从价税,但却经常按照从量税征收,中方企业纳税的金额大大提高,相当于从价税的200%。另外,俄对某些大量出口的我国的商品开始恢复了出口税,如木材;有些商品则准备恢复,如石油。

3.俄方经贸政策不统一、不规范、不透明。与我国接壤的主要是俄东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包括阿尔泰、赤塔州、滨海边区、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州、哈巴罗夫斯克边区等6个联邦主体,这些州区在对外贸易政策实施方面并不一致,如按规定从我国进入俄的旅游者携带的包裹不得超过50公斤,但在执行时,各地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地区将货物严格控制在50公斤以内,有些地区则根据携带者是不是俄罗斯人进行区分,俄罗斯人有时可以携带80公斤以上的货物。另外,俄罗斯的经贸政策非常不透明,中方企业只能从贸易实践中了解到某一类商品的税收、管理政策,对其他商品则无法知道。俄罗斯政策多变,一旦政策改变,企业往往措手不及,给正常的经贸活动带来困难。

4.出入境手续复杂。在1994年之前,我国公务人员持因公护照赴俄罗斯是可以免签证的,但由于当时地方对因公护照的管理不严格,造成因公护照泛滥。从1994年1月开始,俄方取消了签证优惠。现在去俄罗斯的公务签证不但费用较高,而且时间较长,一般需要1个月,而且到了俄罗斯必须在3天之内到警局注册,如果是从发出邀请的地方转去其他地区,在另一地滞留的时间也不能超过3天。有时商务人员只有办理旅游签证出境,这些都给正常的商务活动带来极大的不便。

5.俄方边境口岸通关效率低下。中俄边境通关效率非常低,每天的过货量很少,中方放行后,因在俄方口岸过不了关又返回的现象时有发生。俄方通关效率低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俄方通关手续复杂,有的关口要经过5道检查;俄方海关人员素质不高,工作效率低下,向过关人员索要财物的现象非常普遍;俄境内的通关设施落后;俄方铁路运输秩序混乱,车皮贩子较多,运输效率低。而且俄方口岸收费远远高于中方。如每过境1台10吨车,中方收费是180元人民币,而俄方则收250元人民币。

(二)中方管理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1.对边境小额贸易配额管理有时限制了边境贸易进口。按照规定,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进口原产于毗邻国家的属国家实行进口配额和限量登记管理的商品(除汽车及关键部件),外经贸部每年从年度进口计划总量中切块下达进口配额或限量登记额度,并授权边境省、自治区外经贸主管部门签发进口许可证和进口商品登记证。这种做法使得企业在进口配额和限量登记管理的商品时,往往因为配额没有下来或无法领到配额而遭受损失。如有些企业反映,对俄贸易中,有时俄方无力支付货款,提出以实物偿还,但由于该实物是配额产品,中方最终只好放弃,损失巨大。

2.对边境贸易企业的资金支持不足,尤其是中小企业,现在存在的专项资金多是支持境外加工贸易的,而缺乏对纯贸易行为的支持。

3.外汇管理虽然放开,但在执行中仍有障碍,企业核销依然困难。

4.有些政策已过时,如1992年的《边境贸易商品检验》,如果按照新的《商检法》,对边境贸易商品的检验就会无法正常进行,现在边境口岸的做法是以《商检条例》为基础,灵活掌握。

5.边境地区领导的观念没有及时转变,有些领导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还存在比较严重的“等靠要”的思想。

六、规范并促进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

(一)组织力量,切实落实双边已达成的共识。自中俄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以来,中俄之间的经贸关系日益好转,且总理领导下的经贸分委会也就提供贸易便利、提高通关效率等达成共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因此,可以考虑成立执行委员会,负责监督协议的落实。

(二)做好预研工作,争取通过俄罗斯加入WTO的谈判,解决中俄边境贸易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如要求俄罗斯承诺增加经贸政策的透明度,为中国企业、产品进入俄市场提供平等待遇等。(三)为了增加政策的可靠性,应规范统计工作,丰富中俄边境贸易的统计资料。目前,除黑龙江省以外,其他省区对外公布边境贸易数据中没有将中俄边境贸易区分开,对总体掌握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状况造成困难。另外,在统计口径上,存在各地区不统一的问题。如旅游“倒包”纳入统计问题。

边境贸易论文范文篇5

一、广西银行边贸结算现状

(一)广西银行边贸结算的开展情况

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后,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关系,广西与越南的经贸合作得到恢复和迅速发展。1993年5月26日,中越两国中央银行签订了《关于结算与合作的协定》,为双边银行建立结算和合作关系提供了先决条件。自1999年起,越南已连续7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成功举办以及中越“两廊一圈”的启动,为广西与越南开展更深入更全面的贸易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促使银行边贸结算获得较大发展。

(二)广西银行边贸结算业务的特点

1.人民币在中越边贸结算中成为主要结算货币

据监测,当前广西中越边境贸易90%以上采用人民币进行计价结算。从银行边贸结算币种结构来看,2006年广西边境地区银行办理边贸人民币结算金额143461万美元,占95.75%;美元结算金额6360万美元,占4.25%;采用越南盾结算的金额仅0.07万美元,占比接近于零。民间边贸结算几乎全部通过人民币结算。近年来,人民币在中越边贸结算中占比不断上升(见表1)。

人民币在边境贸易结算呈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政府信用对人民币的支撑,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渐成强势货币,获得了较高的国际地位,包括越南在内的东南亚居民倾向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二是人民币近年来一直处于升值势态,在我国边境地区有“小美元”之称,而同时越南盾币值极不稳定。据监测,2006年末人民币对越南盾民间汇率由2004年1:1920升至1:2050,为规避汇率风险,中越双方交易主体偏好采用人民币作为结算币种。

2.人民币跨境流动呈规模扩大、渠道多样,滞留量下降势态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广西边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带动了人民币现金在边境地区流动规模的大幅增长。据调查,2006年人民币在广西中越边境地区流动规模为199.49亿元,人民币流通规模呈现大幅上升之势。其中流出、流入量分别为103.34亿元和96.15亿元,其中净流出7.19亿元。

当前人民币跨境流动渠道主要通过边境贸易、旅游、探亲、留学、走私、“地摊银行”等多种方式进行,由于中越边境地区尚未实现人民币跨境直接通汇,因此,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进流出主要以非正规金融渠道为主。一是边境贸易活跃加快了人民币流动规模的扩大。据海关统计,2006年广西边境贸易进出口额10.50亿美元,同比增长49.7%。二是“地摊银行”现金调剂、走私、贩毒、洗钱等非法民间携带带动人民币现金的跨境流动,2006年非法净流出人民币现金约9.44亿元。三是边境旅游、探亲消费、购买资产等。包括我国居民出境旅游的消费以及境外团费人民币现钞支付以及越南人前往中国广西旅游消费、买房置业引起部分人民币回流,2006年非贸易净流入10.41亿元人民币。

与人民币跨境流动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相比,沉淀于越南境内的人民币存量大幅减少。据估算,2006年末人民币现金在越南境内的滞留量约为52亿元,比2004年减少12亿元。人民币现金滞留量减少主要受中越经济金融水平差异、国家打击边境以及暂停异地旅游办证等突发因素影响。

3.人民币结算模式呈现多样化

当前人民币结算呈现银行结算与民间结算并存的局面。1996年底中越银行边贸结算业务正式开通,广西辖区内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10家分支行先后与越南有关银行建立边贸结算行关系,人民币逐渐纳入中越银行结算渠道。同时,“地摊银行”随着边境贸易规模扩大,中越两国边民互市和边境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地摊银行”更趋活跃,边贸结算银行受到“地摊银行”的制衡作用越来越明显。

(1)银行结算方式。中越银行边贸结算是一种两国本币共同承担结算职能,但本币并不实现跨境流动的结算模式。

一是利用“地摊银行”进行头寸笔笔清算的汇款模式。中方进口商支付货款时,首先向边贸结算银行提出汇款申请,边贸结算银行接到申请后即向“地摊银行”咨询人民币与越南盾汇率,确定汇率后向进口商反馈,进口商同意后将人民币款项划到边贸结算银行,然后边贸银行要求“地摊银行”将等值的越南盾存入中方边贸结算银行开在越方边贸结算银行的往来账上,待越南盾款项到账后即向越方边贸结算银行发出借记通知,将款项解付给越方的出口商,同时边贸结算银行再将该笔款项转到“地摊银行”指定的账户上。越方出口商收到的是越南盾货款。中方出口时则与上述结算流程相反。

二是利用中方边贸结算银行在越南边贸银行开立的越南盾资金清算账户转账的结算模式(即“两头在外”模式)。该结算模式是已成为人们进口业务的主要方式,占银行边贸进口结算业务的80%以上。越方出口商先委托中介人或“地摊银行”将一定的越南盾现金存入中方边贸结算银行在越南边贸银行开立的越南盾资金清算账户,然后自带“现金缴款单”至中方银行,中方银行审核相关凭证后发出汇款指示,要求越方银行从该行账户中将相应的资金支付给越南指定收款人。由于此结算模式资金收付均发生在境外,因此称为“两头在外”业务。

三是利用人民币边境贸易结算专用账户划转的结算模式(即“两头在内”模式)。该结算模式占出口业务的较大比重,通常是越南客商携带人民币现钞入境或从“地摊银行”等非正轨途径获得人民币现金存入其在中国边贸银行开立的人民币边境贸易结算专用账户,再从该账户将资金划转给中国出口商。由于资金收付行为均发生在境内,因此称为“两头在内”业务。上述结算方式在实际操作中,越南盾不坚挺,中方银行开在越方银行的往来账户基本上是零头寸。而越南银行开立在中方银行的往来账户上保留的人民币头寸也不多,因此,不管哪一方的边贸结算银行要完成边贸结算,都只能通过“地摊银行”来获得结算所需的对方国家现金。鉴于银行对“地摊银行”的依赖,使“地摊银行”业务规模随着银行边贸结算业务量的放大而扩增。

(2)民间结算方式。主要包括“地摊银行”结算、交易双方直接现钞结算、个人储蓄账户划转三种方式。

一是“地摊银行”以其方便、快捷、守信迎合了从事边贸业务的经营者和跨境旅游者对货币的兑换及短期融资需求,因此,随着广西边贸蓬勃发展,“地摊银行”也日益壮大。据不完全统计,广西中越边境地区现存“地摊银行”超过300家,多集中在越南芒街一带,每家地摊银行每日资金周转头寸40-50万元不等,规模极其庞大。“地摊银行”的结算流程如下:以中方客户汇出人民币到越南为例,客户只需要与摊主谈好人民币对越南盾的汇率,然后将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存到摊主指定的账户,摊主确认收到款项后,即以电话或传真的方式通知越方的“地摊银行”向越南的收款人付款。从整个结算和清算流程上看,“地摊银行”实质上并没有实现人民币和越南盾跨境流动。但“地摊银行”拥有商业银行无可比拟的特殊、灵活的头寸内部平盘模式。“地摊银行”一般将吸收的人民币头寸存入在中方银行开立的个人活期储蓄账户,吸收的越盾头寸存入在越方银行开立的个人储蓄账户,每当一家“地摊银行”有头寸不足或头寸需求时,其通过电话的方式联系其他“地摊银行”调剂头寸划转入账,以此完成头寸平补。

二是不借助第三方媒介,由交易主体直接用现钞结算或通过个人储蓄账户划转的方式。现金结算在广西边贸结算史上曾经盛行,近年来随着非现金化结算方式的兴起,现钞结算规模逐渐萎缩,现今在只有部分边民互市贸易、走私贸易采取现钞结算方式。个人储蓄账户划转方式是指结算双方均在边境银行开立个人储蓄存款账户,当货物买卖成交后,卖方直接将货款转入对方储蓄存款账户。这种结算方式快捷便利,适用于部分边民互市贸易。二、当前中越银行双边本币结算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中越银行双边本币结算业务无法实现人民币跨境通汇

当前中越本币结算是本币并不实现跨境流动的结算模式。即中方进口时直接向银行支付人民币,由银行完成汇兑后向越南出口商直接解付越南盾;越方进口时同样直接向银行支付越南盾,银行完成汇兑手续后则直接向中方出口商解付人民币。本币在对方国家不“落地”。尽管当前外汇局统计人民币结算占比高达90%以上,但这只是从中国单方面角度而言,客户付出和收入的均为人民币;从越南角度而言,其客户付出和收入的均为越盾。实际上是中越两国货币共同参与银行双边本币结算,人民币在边贸结算中并没有充当支付工具。

(二)中越货币官方汇率的缺失使本币结算受制于“地摊银行”

人民币和越南盾均为非自由兑换货币,尚未形成官方汇率,在当前银行本币不能直接通汇的结算模式下,中越银行本币结算或汇兑业务产生的外币头寸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平盘,缺乏有效的清算手段。同时受越南盾一直处于贬值趋势的“擎肘”,我国商业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不愿在往来账户中保留越南盾余额,头寸平补依赖于“地摊银行”。“地摊银行”作为人民币/越南盾汇兑业务的唯一经营者,掌握了大量人民币、越南盾头寸,因此掌握了中越边境人民币与越南盾市场汇率的控制权。“地摊银行”通过操纵和垄断边贸结算汇率,对银行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并且从汇率的波动中获取大量差价。

(三)高成本的现钞调运抑制了人民币跨境流通

由于人民币是不可自由兑换货币,人民币在越南流通地域范围有限,人民币货币职能发挥有限,仅限于消费支付及部分边境贸易结算,很少作为投资和贮藏货币,本币现金回流的愿望高。但是跨国调钞成本大、风险可控性较差,同时现钞调运涉及两国之间协调边防、交通、枪支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使得现钞调运无法开展。尽管2004年6月越南官方允许越南商人在经其批准的银行办理人民币业务,但其银行迟迟未开办,使得人民币跨境通汇一直无法实现。

(四)清算渠道的“梗阻”制约了人民币跨境流通

由于越南盾是不可自由兑换货币,银行在办理结算业务时,需将其折算成本币,记载相应的会计账务,再以本币录入相应的系统中,这不仅增加了业务人员的工作量,影响了资金的划拨速度,同时也制约了本币结算业务的快捷和便利,进而影响了人民币的跨境流通。同时由于边贸结算未能直接纳入我国的清算体系,加大了资金流通监管的风险,如对越方企业在我方银行开立的人民币边贸结算专用账户资金流向和用途缺乏管理,又如对个人人民币储蓄账户的开立和使用未加限制,“地摊银行”可轻易地以边民证甚至以居民身份证开立个人储蓄账户,银行未落实实名制监管要求。

(五)中越两国政府缺乏有效沟通和合作机制

中越两国官方至今未达成有效的合作机制,现行支付与结算协议执行不畅,是阻碍人民币结算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现行支付与结算协议对中越双方银行间互开立往来账户、清算方法、头寸调拨、汇率决定等均没有明确规定,在边贸本币结算业务当中,中越双方银行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清算机制可以将外汇头寸通过正规金融渠道内部进行消化,造成边境地区汇率、汇兑业务、结算业务均由地下经济掌控,银行处于被动地位。

三、推进边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建议与对策

(一)确定人民币和越南盾的一个区域性官方牌价

人民币、越南盾均为非自由兑换货币,这是制约边境银行清算的首要问题,要扫除这一障碍,必须由两国官方确定一个区域性官方人民币/越南盾牌价,在边境区域允许人民币与越南盾可自由兑换。中越两国央行应理顺人民币与越盾等周边国家货币的汇价形成机制的关系,重新修订双边结算与合作协定,协商约定两国汇率决定方式,同时约定两国边境银行开展双边货币自由兑换业务,为下一步推进人民币结算铺平道路。

(二)健全中越银行清算合作机制,将人民币与越南盾头寸平补纳入银行清算体系

银行人民币与越南盾的头寸平补过渡依靠“地摊银行”,促成其成为市场汇率制定者,成为阻碍中越本币结算以及货币自由兑换的最大障碍,要摆脱银行对“地摊银行”头寸平补的依赖,必须从有效的途径解决银行头寸平盘需求。

一是鼓励国内商业银行在越设分支机构,开办越盾业务,通过银行内部解决越南盾头寸消化问题。二是通过双边银行互相开通对方本币业务、建立双本币清算账户,使两国企业可以自由选择结算币种、自由开立各本币账户,充分发挥结算主体选择结算币种的市场意愿,实现人民币跨境通汇。三是由两国政府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出资设立共同汇兑基金,行使边贸结算银行清算行的角色。人民银行可在越方央行开立越南盾计息清算账户,越方央行在人民银行开立人民币清算账户,本国商业银行实时与本国央行进行头寸调剂,再由两国央行之间进行两个清算账户之间最终的调剂。现钞的调拨也收归两国央行负责。

边境贸易论文范文篇6

关键词:新疆;哈萨克斯坦;边境贸易

新中国自建立以来,刚开始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人口众多。历史原因,为增加国内的储蓄率,国防实力,国家重视国内的经济发展,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外贸并没有过多的资源发展。当是这并不代表中国近代的对外贸易是空白,出于外交的目的,国家尽能力在经济、资源上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新疆与哈萨克斯坦两地区边境贸易二十年来不断地发展。

一、新哈两区边境贸易发展历史

新疆和哈萨克斯坦有二十多年的边贸往来。中国地区的边境往来,尤其是中国与俄罗斯的边境贸易给中国,不仅给中国近代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也给其他边境地区的贸易往来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也为中国对外贸易活动开创了许多先例,有很大的影响。不得不说在这二十多年的新哈边贸往来中,也受些影响,同时新哈边贸也给两个地区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应对国际经济危机作出了贡献。哈萨克斯坦于1991年独立,自此与中国的贸易往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于1991与至2000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出现基本稳定发展的情况,除了个别年份有些许的波动。此段大部份时间里,新疆对哈萨克斯坦的贸易额占了中哈贸易的80%以上,可见新哈贸易的重要性。虽然如此,中哈或是新哈的贸易额其实并不大。这部分原因是,哈萨克斯坦自独立以来,经济发展的起初受阻,其国内最需要的是日常用品,而其劳动力的丰富程度并不如我国。加之,发展起初,哈国内原材料供应并不足,贸易大多数为输入为主。而新疆的经济发展相对于我国东南海岸而言是偏低的,新疆的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起初开放力度不够,商品交易的量少。但是这已经对哈萨克斯坦国内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对其国内独立后经济的复苏、生产的发展、生活的稳定等有很大的贡献。

二、21世纪新哈两地边贸发展现状

2000年到2008年,中哈贸易再次进入一个新的水平。首先,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国家经历了艰难的经济复苏时期,进入新的千禧年后,全球经济发展也部分带动了哈的发展。与此同时,能源贸易在国际上越来越盛行,全球对能源的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能源的价格不断上涨,中亚地区能源优势让其在全球经济地位有了一席之地。再从中国的角度看来,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科技的影响被重视。中国市场化的发展让世界各地也更加愿意与中国贸易往来。2009年以来,新哈边贸有了新的发展和改变。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这场金融危机随后波动到全球的经济形势。中新边境贸易中,于2009年开始有下降的趋势,不过下降的幅度并不是很大,一方面也说明了全球经济危机对新哈贸易有影响,另一方面说明了这个影响是有限的并且影响有滞后。于2010年,中哈贸易整体上都有上升。2011年,新哈贸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首次突破百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到达105.97亿美元,中国成为了哈萨克斯坦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出口伙伴。新哈贸易是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近年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品近年也有所上升,而进口是以能源资源为主,新疆处于顺差的位置。

三、新哈两地边贸特点

新哈边境贸易总体上是上升的,在个别年份有波动,这个波动或是由于全球经济的变化,或是由于哈萨克斯坦国内经济改革、结构调整等出现的短暂的波动。90年代末也可以看出哈在尽自己所能,走出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并逐渐取得很好的成果。进入21世纪,新哈贸易快速发展,新疆的贸易地位也日渐显现出来。在贸易结构可以看出,新疆主要出口是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日常用品为主,附加值相对高的产品近年来出口不断增长。可见近年哈萨克斯坦国内产业发展、经济增长需要更加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产业支持。而从哈进口的产品主要矿产品和化学工业产品,尤其是原油的进口取得很高的成绩。新哈贸易总体是由于功能驱动,而制度驱动的成份较少。哈萨克斯坦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于俄罗斯和欧洲,并非中国。这部分是有历史原因,由于哈萨克斯坦原是苏联成员之一,苏联成员紧密相关,即使1991年独立后经济发展也是相互扶持。而欧洲经济发展快,对能源的消耗大,支付能力强,哈与欧洲各国成为重要贸易伙伴有利于其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出口至哈的产品主要是低端制造业,而大宗产业、高附加值、金融服务等主要是由欧洲供应。

四、新哈边贸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政治体制的优势

中哈的交流主要是由苏联解体,中亚各国先后独立后开始。历史上,苏联让西亚与中国边境相邻的国家牵制中国,中国奉行不联盟的外交政策和求同存异的外交理念深深影响其他各国的外交。随着苏联解体,中国开始与西亚各国建立外交关系。2001年的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与其他四国友好睦邻、共同发展的新阶段。随着911事件的爆发,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恐慌,部分国家甚至以“闭关锁国”减少外交、外贸活动。中国于2005年与哈萨克斯坦签署协议,建立发展友好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以邻为善、以邻为友”的外交方针不允许其他国家借机抹黑中国,凭着正确的外交方针和建立完善的体制,中国与哈的友好关系为其边贸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地理资源优势

从地图上来看,中国的新疆的西部与哈萨克斯坦邻近,两地区在历史上的渊源很深,同处于亚欧第二大陆桥的连接处,在历史上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两者有贸易往来的历史。新疆是中国最大的省份,边境线长达5400公里,作为我国边境线最长地区,与多国边境交界,发展边境贸易的条件便利。新疆地形多变,有三山夹两盆之称;河流线长,天然湖泊从多,水域面积大。哈萨克斯坦大部分地区为平原和低地,拥有大面积的森林、湖泊、草原资源,除此之外,哈萨克斯坦与其他西亚国家一样,拥有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按矿产储存量计算,哈萨克斯坦的是世界上十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据其本国经济发展报告,哈萨克斯坦的矿产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25%,而油气出口占50%。

(三)文化人文优势

新疆地区的种族众多,有维吾尔族、蒙古族、满族、哈萨克族等,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每个民族信仰的宗教不同,主要有伊斯兰教、基督教、藏传佛教、东正教。而哈萨克斯坦最主要的民族群体是哈萨克族人,他们的官方语言有哈萨克国语、俄语,他们最主要的信仰是伊斯兰教和东正教,两种宗教基本各占一半。新疆地区的哈萨克族人民与哈萨克斯坦的人民,本是同一民族血脉,由于历史原因和民族迁徙的活动,使得哈萨克族人分居两地,并各自在居住地扎根。由于宗教信仰相近、语言相通,尤其是居住在新疆的哈萨克族人,为两地的交流贸易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对加强两地边贸的展望

(一)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带动作用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连通中国与西亚各国的发展的经济走廊,是由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里在一所大学里发表演讲所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经过的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是交通设备建设不够、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很大的空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作为东边是亚太经济圈,西边是欧洲经济圈,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仍有很大的潜力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必定会带动新哈两地区的边境贸易,也能使两地区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等可以更好地相互借鉴。

(二)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互联互通合作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边境各国能友好睦邻,应对恐怖主义在世界各地的破坏。如今上合组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由最初的反恐到现在的资源、贸易、金融等全方位的合作组织形式。2010年11月,上合组织深化区域内金融的合作,成立了上合组织银行,五国探讨共同出资、共同受益,逐渐完善五国贸易的结算方式。这对新哈边贸而言,无疑是一个振奋的信息,有利于两地区的边贸往来的便利性。

(三)扩大边贸规模,开拓贸易平台

新哈两地资源有很强的互补性,但边贸整体结构还需更加完善。双方可以通过协商来采取行动扩大边贸,如加强交流、举办交易会等;改善商品结构,双方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从原料、生产、加工、包装等加强管理;适当地发展边境服务贸易,从两地的人口而言,哈萨克斯坦的识字率,年轻化等程度比新疆略高,而新疆地区有中国其他省份服务业、金融业发展的辐射,两地服务贸易各有优势,可以开拓平台促进。

六、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新疆和哈萨克斯坦的边境贸易作为毗邻国家特有一种贸易形式,为两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为此,本文在对贸易发展历史、新世纪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新哈两地边贸特点及有利条件,并最终对两国边境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作者谨此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为该领域研究提供数据参考,并为中国的繁荣富强、民族昌盛做出自身贡献。

作者:徐梦梦 单位:伊犁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侯同娣、李雪艳.新疆边境贸易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9).

边境贸易论文范文篇7

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币汇率的持续稳定,以及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人民币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人民币已在周边国家或地区广泛流通,开始了它的国际化进程。笔者认为,人民币在走向国际化的战略选择上,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并借鉴其他各种货币国际化的途径来设计具体的方案,以渐进方式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事实上,人民币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或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从近几年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通情况及使用范围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旅游业的兴起而得到发展的。我国每年都有大批旅游者到这些国家观光旅游,因而在这些国家可以用人民币购买商品的购物店越来越多,可以用人民币兑换本国货币的兑换店和银行也开始出现。笔者赴韩国考察发现,在韩国比较知名的购物商场、酒店、宾馆等每日都公布人民币与本地货币、本地货币与美元的比价。人民币同本地货币和美元一样,可以用于支付和结算。在韩国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办理人民币与韩币、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业务,也可以随时用人民币兑换欧元、日元、英镑等所有的硬通货。尤其在去年12月29日,中国银联宣布,从2005年1月10日起正式开通"银联卡"在韩国、泰国、新加坡的受理业务。使持卡人在韩国、泰国和新加坡可以使用"银联卡"进行购物消费、也可以在这些国家的取款机上支取一定限额的本国货币。从2005年12月开始又在德国、法国、西班牙、比利时、和卢森堡五国率先开通了中国银联卡ATM受理业务。这一切,都表明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而且使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得到进一步推进论文。

第二种,在中越、中俄、中朝、中缅、中老等边境地区。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着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和边境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的。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支付货币已经在这些国家中大量使用,并能够同这些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在一定程度上说,人民币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区域性货币。在朝鲜罗津-先峰自由经济贸易区的集市贸易市场上,当地的摊主们无论是销售中国的商品还是朝鲜的地方产品,大都习惯于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人民币在朝鲜几乎所有的边境城市甚至在全境,已经成为人们结算货款、进行商品交易、当作硬通货储备的货币之一。在越南、俄罗斯、朝鲜、缅甸等国家大多与旅游有关的行业、部门以及商品零售业均受理人民币。并且逐日公布人民币与本国货币的比价。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地区经贸往来的进一步扩大以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民币的流通和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人民币区域化的范围也必将进一步扩大,区域性货币的地位也将日益巩固,尽而推进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第三种,在我国的香港和澳门地区。由于内地和港澳地区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每年相互探亲和旅游人数日益增多,人民币的兑换和使用相当普遍。资料显示,目前在香港已有100多家货币兑换店和近20家银行开办了人民币兑换业务。很多宾馆、购物商场、尤其是游人的购物点都报出人民币与港币的汇率并直接受理人民币。由于港币可以随时兑换成美元,实际上人民币也可以随时通过港币这个中介兑换成美元。据专家估算,目前在香港流通的人民币已达700多亿元,成为仅次于港币的流通货币,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研究人员调查统计,人民币每年跨境的流量大约有1000亿元,在境外的存量大约是200亿元。我国人民币供给量(M2)约为20000亿元,这意味着境外人民币大约是人民币总量的1%。由此可见,人民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我国周边国家或地区广泛接受,人民币国际化处于渐进发展的阶段。

二、人民币国际化背景分析

(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使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国家主席胡****在2005年北京《财富》全球论坛开幕式发表演讲时说:“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来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从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16494亿美元,年均增长9、4%;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11548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16%;国家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6099亿美元”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专家普遍认为,今后10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这就为人民币成为被世界各国和地区可以放心使用的货币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为人民币树立了较高信誉,深受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欢迎。

(二)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我国一直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近几年治理通货膨胀,维持人民币币值的对内稳定和对外稳定成效显著。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其他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而人民币则保持了汇价稳定,防止了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为人民币奠定了牢固、可靠的信用基础。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使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积极的步伐。

2003年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颁布了《边境贸易外汇管理法》,允许在边境贸易中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鼓励我国边境地区商业银行与周边国家地区银行建立行关系以通过银行进行边境贸易结算。这项规定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积极的影响。人民币被周边国家或地区所采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边境贸易,边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促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国家外汇管理局针对边境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法规,将消除周边国家或地区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或地区的流通。(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人民币境外流通提供了广阔空间。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形成一个拥有18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4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到1.23万亿美元的经济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东盟对中国出口增长48%,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长55%。贸易投资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人民币的境外需求。在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一些与中国贸易、投资往来频繁、数额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愿意接受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比如在越南、泰国、缅甸等国的贸易中,人民币事实上已经成为结算货币之一。

(五)人民币在香港地区的广泛流通和使用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益经验。

200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告:为在香港办理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和银行卡业务的银行提供清算服务。内地居民可以使用内地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银行卡到香港用于消费支付和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港元现钞,香港居民也可以使用香港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银行卡到内地用于消费支付和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人民币现钞等等。这些办法和政策对人民币的境外流通作了尝试,也为人民币的境外流通提供了有益经验。

三、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对策选择

各国货币国际化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目前出现的人民币国际化主要是以实际经济、贸易为基础自然发展的过程,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持续增长的一种反映。笔者认为,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战略选择上,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并借鉴各国货币国际化的经验来设计最佳方案,以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第一,积极创造人民币国际化的政治、经济条件。中国经济必须持续稳定增长并在亚洲地区保持领先地位,继续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同时,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高层政府间的交流,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从而消除周边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担心和疑虑。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国的直接投资与贸易,改进金融服务,加强对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统计监测,设立人民币自由兑换试验区。这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力量。

第二,进一步放宽人民币出入境限制。建议在中国与越南、老挝、缅甸的边境毗邻地区,逐步取消人民币出入境的政策性限制,使其在有法可依的条件下,推进人民币成为区域性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区域性国际储备资产。笔者认为,在一些边境地区取消人民币出入境的政策性限制,有利于双边经济、贸易往来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出口收汇、出口核销真实性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对"地摊银行和地下钱庄"行为的遏制,进一步规范边境贸易结算,从而切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第三,设立人民币自由兑换试验区。建议选择对人民币认同感较高国家接壤的边境地区,如在广西、云南边境地区实行人民币特殊管理政策,两地居民、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资金可通过银行途径兑换为可自由兑换货币或毗邻国家货币。与此同时,对人民币兑换、跨境流动、汇率变动情况进行统计监测,以便及时、准确掌握周边国家和地区接受和使用人民币的状况。通过试验区的运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积累经验。

第四,国家对人民币境外流通采取鼓励和保护政策。一是在对外经济往来中主动使用人民币。在条件成熟时,中国企业、事业等单位,在对外贸易和其他经济往来中可主动使用人民币。在发展初期可以考虑对愿意使用人民币的外商,在价格等方面酌情给予优惠。二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有选择、分步骤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将那些对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积极作用、对消极影响

边境贸易论文范文篇8

[论文摘要]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10+1模式)这一经济课题研究已经过了十多年的历程,有必要对次区域合作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对次区域合作的十年的历程进行回顾,对次区域合作的成就和阻力进行总结,对次区域合作的发展对策进行探讨。其中主要是次区域合作的对策探讨,分别为政府对策、企业对策、“桥头堡”对策和次区域局部自由贸易区对策等。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主要包括合作范围、合作方式、应采取的合作对策等。

一、理论基础

(一)规模经济理论

所谓规模经济,实际上就是机会成本递减的情形。简单地说,就是单位要素投入量所耗费的成本比由这种投入所带来的产出量或收益少。规模经济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外部规模经济,另一种是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来源于产业或行业的规模大小。即当一国的某个产业或行业规模比较大时,相互在技术方面的影响和节约成本方法上的影响比较容易传播和推广,因而可以起到规模经济的作用,其结果是在同样单位要素投入的情况,得到更多的产出。内部规模经济则产生于某个企业内部的生产规模的扩大。

在中国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主要指的是外部规模经济。加强区域合作尤其是是自由贸易区后,可以使产业或行业规模大大扩大,产生外部规模经济。同时由于国际分工的细化和比较优势的作用,也可使某国的某一强势工业或某一企业大大扩大内部生产规模,产生内部规模经济。

(二)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这一原理的基本点是:(1)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2)这种相互依赖、日益扩展到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扩展到各个方面,而不只是哪两个国家、哪两个民族的相互依赖,也不是在某一领域内的相互依赖,既包括物质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3)这种依赖是相互的、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单方面的;(4)经济上这种相互依赖的纽带,把各个极不相同的民族联结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体系,促进了某些民族隔阂和民族利益对立的消灭,有利于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的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相反,孤立的状态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处于落后状态的主要原因。

相互依赖的本质原因是:(1)生产力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张力;(2)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冲破分散、狭隘、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格局,在广阔的空间内代之以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3)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各自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形成各自的经济社会特色;(4)在加速率的作用下,技术的空间推移规模大大扩大,推移的速度大大加快,技术的更新期大大缩短;(5)资本的国际化。

(三)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

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经历了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等一系列的演变阶段。

马克思主义地域分工理论要如下几个要点:(1)社会生产专业化以至商品生产各个阶段的专业化,在空间上就表现为地区专门化,导致地域分工。地域分工是在广阔的区域内,按商品分工实行生产的专门化。这种分工,把一定的生产部门固定在一定地区;(2)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3)地域分工的性质及其进步意义;(4)地域分工的作用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变革。

二、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必然性与阻力

(一)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必然性

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外部环境开放性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

1.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和多边贸易谈判的艰难推动了开放性区域合作的快速发展;

2.经济发展多样性和互补性,推动了开放性区域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

3.APEC的阶段性成功,推动了开放性区域合作的快速发展;

4.社会文化上的亲和或联系以及地缘关系促使不同国家或地区结成区域市场。

(二)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阻力

1.目标定位的模糊。东盟合作首先是从政治层面上起步的,至今为止,仍主要停留在政治层面上,但“10+1”却要求从经济层面上展开合作。

2.社会制度等的差异。在东盟内部和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存在着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甚至对立。

3.主导力量的错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必须有经济上占优势的强势国家或联盟来主导,但“10+1”模式框架下,因为主要停留在政治层面上,却在相当程度上由东盟来主导,但东盟各国却经济上和中国有相当的差距。

4.政治关系的滞后。在中国东盟的合作中,政治关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经济上的迫切要求合作却遇到政治上的领土纠纷、“中国威胁论”等的阻挠。

5..美国、日本等的干扰。东盟的联合和发展,影响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控制了以及日本在东亚的优势地位,东盟和中国的合作更加会削弱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并会加剧与日本在资源争夺、产业扩张方面的对立和竞争。

三、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由来

(一)区位优势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处于东南亚、南亚和中国大西南的结合部,面积23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2.5亿,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农业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人文资源和旅游资源,区位优势特别明显,在资源和市场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充满巨大的贸易和投资机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深入一点看,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腹地涉及东南亚和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大约拥有20亿人口,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重要的战略物资补给地,有望成为21世纪世界和亚洲新兴的巨大市场。

(二)亚洲开发银行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项目(GMS)自1992年起开始实施,提出交通、能源、电讯、环境、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贸易与投资和农业等8个重点合作领域。该合作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部长级会议,其二是司局级高官会议和各领域的论坛和工作组会议。

(三)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AMBDC)

1996年举行了第一届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部长级会议,正式启动了东盟倡导的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机制,每年召开部长级会议和高官会。其目的是将东盟与湄公河流域地区经济联系起来,以老东盟成员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带动新东盟成员的经济发展,形成扩大的经济增长圈。确定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贸易、农业、矿产资源开发、工业及中小企业发展、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等八大合作领域。

(四)湄公河委员会(MRC)

新湄公河委员会是在1957年成立的湄公河下游调查协调委员会的基础上产生的。湄公河下游的泰、老、柬、越四国于1995年在泰国青莱签署了《湄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合作协定》,强调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对整个湄公河的水和相关资源以及全流域的综合开发制定计划并实施管理。

四、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探讨

(一)政府对策

1.建立澜湄次区域经济共同体,利用好有关国际协调机制,编制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发展规划,研究和制定次区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简化贸易程序,减少非关税壁垒,简化签证手续、货币兑换方式等。应把这一地区建成一个经济共同体,一个自由贸易区,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经济政策一体化。

2.加大投入,尽快改善和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彻底改善交通现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尽快建设我国进入东南亚、南亚陆上国际大通道,重开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形成我国西南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加快疏浚澜湄水上通道、建设泛亚铁路等工程的步伐。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把重点放在旅游、环保、人力资源开发、贸易与投资等领域。公务员之家

3.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发展高科技。在发展边境贸易、互市贸易以及易货贸易中,非国有经济发挥了轻便灵活的优势,扩大了国家间的经济联系。新增长理论创始人罗默说“一些亚洲国家的增长主要得自于他们从工业经济国家中得到相关的技术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用于国内经济,以提高生产率”。

4.更新观念,进行区域创新,加强生态环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应跳出梯度转移和资源的约束,以创新要素积聚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理论来指导区域经济的发展。培育区域网络,建立区域创新系统,积聚品牌企业,发展“产学研”三螺旋模式,重视环境保护和保护生物多样化,建立自然保护网络,保护珍惜物种,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5.开展跨境“科技示范区”、“自由贸易区”试点,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贸易和投资。在政治上,消除次区域国家间历史和现实的矛盾,消除对抗和冲突。建立经济特区以促进边境贸易应该是澜湄次区域经贸合作的一种有效形式。

6.建立次区域信息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应大力建设区域信息网络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可首先集中于旅游和物流。

(二)企业对策以基础设施建设的TOT项目方式为例

1.TOT项目方式简介

TOT(Transfer/移交Operation/经营Transfer/移交)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兴起的一种最新的项目方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领域中正被广泛的应用。中国企业以TOT项目方式把大湄公河次区域缅甸、老挝、泰国、越南、柬埔寨五国(项目的拥有者)已经投产运营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在一定期限内(特许经营期),以这些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现金流量为标的一次性从缅、老、泰、越、柬五国获得其经营权,特许经营期满后,再把这些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无偿移交回缅、老、泰、越、柬五国政府。

2.中国企业以TOT项目方式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意义

中国企业通过TOT项目方式应用,可直接参与解决大湄公河次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发展速度慢、管理落后、技术滞后、资金短缺等的问题;可以为其引进资金;可以为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改善大湄公河次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营管理水平,帮助中国企业可持续的在该区域占据领导地位;巧妙地回避了缅、老、泰、越、柬五国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控制权,易于满足缅、老、泰、越、柬五国特殊的经济及法律环境的要求,易推广使用;有利于盘活缅、老、泰、越、柬五国现有公共基础设施的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公共基础设施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利于缅、老、泰、越、柬五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高速发展;可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中国的劳务输出和技术贸易发展;可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培养“中国导向”人才;可为中国实现“以经济合作带动政治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和发展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桥头堡”对策以云南为例

云南拥有多样性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在中东自贸区的进程中,云南可以与东盟国家开展广泛的合作。

1.建立贸易通道和边境贸易区。可利用中国与东盟国家良好的经济互补性,以澜湄次区域合作开发区、昆明曼德勒发展走廊、昆明河内发展走廊等“一区两走廊”为依托,沟通中越边境水运通道和口岸通道,为双方创造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的条件。

2.建立金融中心。1998年12月东盟首脑会议通过决议:决定从1999年1月起,外国投资者可在投资范围、资本货物进口、出口配额、经营税收、审批程序等方面,在不同东盟国家中所有行业向区域外投资者开放,并给予新的投资优惠。

3.建立信息平台。在昆明和河口、磨憨、瑞丽三个主要边境口岸城市分别建立技术先进、信息全面、内外相通、能够便捷交流的信息枢纽,推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4.产业合作开发。利用云南和东盟良好的经济互补性,实施云南与周边国家的跨区域、跨国界合作,提高双方经济层次和产业水平,促进贸易的良性发展。积极引导国内资金、技术、人才、管理通过云南参与东盟国家开发,加大基础产业发展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5.开发生物、边境旅游资源。加强云南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和污染治理步伐,为中东自贸区建设提供生态屏障。充分利用云南和周边国家的旅游资源,推出边疆风情、原始森林、独具民族文化的旅游精品路线,共同构建世界级“中国大西南与中南半岛”黄金旅游圈。

6.开发水电能源。云南边境经济区具有地质地理条件好,水库淹没区人口少、耕地少、电站建设投资少、效益高的特点。因此,应积极争取国家、国际的投资规模,实施水电能源综合开发。

7.在昆明构建国际公共事务办事机构及商贸交易中心。

(四)次区域局部自由贸易区对策以中国河口越南老街自由贸易区为例

1.建立次区域局部自由贸易区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河口老街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的指导思想,总的来说,就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针、扩大对外开放,把河口老街自由贸易区是建立与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合作机制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河口老街自由贸易区促进中国西部和西南地区的发展。

2.建立战略

河口老街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要实施四大战略:

(1)大经贸战略。即边境贸易和大经贸、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一起上,努力扩大商品和服务领域的出口规模。

(2)走出去战略。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对越南及东盟国家的投资,以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

(3)发展特色经济战略。河口老街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树立新的发展观,改变过去有什么资源就开发什么产品的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发展本区域内有比较优势、有特色的产业及产品。

(4)“内外合作”战略。通过河口老街自由贸易区把大西南联合起来,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及东盟合作开发。

五、结束语

中国东盟次区域合作是在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成为必然而又在现阶段无法迅速实现的情势下,由各方努力而所作的先行试点,同时也是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东盟次区域合作中,现时期政府要经济扮演“铺路者”和“先行者”的角色,开展对话、磋商协调、编制规划、放宽政策、加大投入、示范拉动、更新观念、信息共享等;企业也应积极介入到次区域合作中去,尤其是抓住前期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龙头的契机,以TOT或BOT项目方式参与并占领次区域合作中的经济领域制高点;在地缘上有得天独厚优势的西南省份更要立足西南,面向东南亚和南亚,将“西部大开发”和“走出去”战略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传统意义上的领域和非传统领域的合作;局部自由贸易区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试点和必经阶段,各方应慎重把握机会,更新观念,制定宽松的政策环境,积极争取局部自由贸易区的成功和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林其屏,《开放性区域经济合作一种新的世界经济合作模式》,《亚太经济》,2004-3,P2-5

边境贸易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人民币国际化已进入初级阶段.并呈现钞结算和银行渠道结算并举、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同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可兑换同步推进、市场推动和制度安排相结合四大特点,有别于全球主要货币国际化路径。从自身特点出发,在人民币境外需求和自由兑换方面局限性双重因素作用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下一阶段应采取“强制度”模式。当前,应将推行人民币国际贸易计价结算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切入点,完善制度设计和安排,真正实现人民币国际化阶段性突破。

一、引言

当一种货币的使用扩展到该货币发行国以外时,这种货币就发展为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有不同的层次,一国货币在国际贸易、投资、储备等领域广为使用,标志着该货币国际化进入高级层次。通过本国货币国际化,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实现在货币领域对世界财富和利益的再次分配,并以此构成国家竞争战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在崛起过程中,推进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进一步多元化、维护自身利益的现实要求。

二、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历程

(一)人民币国际化始于边贸结算职能发挥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与俄罗斯、蒙古、越南、吉尔吉斯、朝鲜、尼泊尔、老挝等周边国家签订了双边支付与结算协定。协议中都规定了对一般商品和服务贸易、边境地区商品和服务贸易、易货贸易的结算条款,协议主要内容包括:

1、允许人民币及对方国家货币用于两国边境贸易结算;

2、两国商业银行可以相互开立本币帐户办理银行结算服务;

3、商业银行可在边境地区设立两国货币兑换点;

4、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在海关备案后,调运大额人民币现钞进行清算。

双边支付与结算协定从制度层面为人民币在边境贸易、旅游消费中广泛使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周边国家贸易结算中对人民币的需求得以释放。目前,在与周边国家的边贸结算中,人民币已广为使用,人民币开始发挥结算货币的职能。我国边境贸易结算具体途径包括银行间结算、地摊银行结算和现金结算。

(二)边贸结算带动了人民币跨境流通

人民币跨境流动的主要途径包括:(1)个人合法携带出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出入境管理规定》,自2005年1月1日起,中国公民、外国人出入境法定携带限额为20000元;(2)通过贸易结算流向境外;(3)通过境外地摊银行及地下钱庄流出;(4)通过信用卡结算渠道流出;(5)货币走私。

伴随中国经济强劲增长,人民币币值坚挺,人民币境外需求不断增加,人民币跨境流动范围不断扩大,规模逐步增长。目前,部分周边国家(地区)居民已把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和国际清算手段而大量使用。

对于人民币境外数额,研究机构和学者均曾做过估算。如国内学者徐洪水认为,2003年,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流通总量至少为1510亿元人民币。近年来,央行对人民币跨境流动日益关注,根据央行有关报告,2004年①,越南境内的人民币约35亿元,泰国境内的人民币约44亿元,粤港两地人民币的跨境流量为400亿元,蒙古国境内的人民币约5亿元-6亿元,俄罗斯境内的人民币约5000万元,缅甸境内的人民币约3000万以上,按照这一口径估算,2004年,境外人民币约500亿。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和估算②,2008年底,人民币跨境流量已增加至7700亿人民币,境外存量逾2000亿人民币。从估值方式来看,央行估值一般较为谨慎,可以理解为人民币跨境流动的下限估计。因此,人民币在周边地区流通已具备一定规模,具有一定影响力。

(三)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近况

以人民币境外需求增长为背景,在一系列制度性安排的推动下,人民币国际化正呈加速发展态势,并在以下几方面取得进展。

1.港澳银行开展个人人民币业务。2003年l1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为香港、澳门银行开办个人人民币业务提供清算安排,香港和澳门的银行分别于2004年2月和11月获准开办个人人民币存款业务。这项安排为港澳地区人民币提供了正规的回流渠道。在中国人民银行做出的港澳地区人民币回流安排中,中银香港、中银澳门是当地人民币现钞的发行和回笼人,其与人民银行在内地的发行库(中国人民银行设在深圳和珠海的发行库)连通。

2.在货币互换中引入人民币。双边货币互换的主要目的是两国相互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为本国商业银行在对方的分支机构提供融资便利,促进双边贸易发展,增进地区金融稳定,是国家层面的人民币输出渠道。目前,央行已与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俄罗斯、蒙古、越南、缅甸、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规模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中国与他国和地区的双边货币互换安排加速发展,反映出周边国家对人民币的需求正不断上升。

3.境内机构赴香港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200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发改委共同公布了《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人民币债券管理暂行办法》,允许合格的金融机构在香港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2007年和2008年,境内金融机构在港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达220亿元人民币。

4.对非居民境内持有人民币存款不设限制。按照央行统计,截止2009年1月,非居民人民币帐户的金额已达3500亿人民币,其中,非居民个人人民币帐户金额达2900亿元,港澳非居民个人人民币帐户金额达1847亿元。

5.推行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试点。2008年12月,国务院明确将对广东、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在国家外管局等部门推动下,2009年7月6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上海启动,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开展了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推行人民币国际贸易计价试点有利于提高贸易便利性,降低中国进出口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

6.少数国家已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如马来西亚已将人民币列入国际储备货币名单,在马来西亚中央银行外汇储备中人民币约1亿元。

三、人民币国际化所处阶段和特点分析

(一)人民币国际化所处阶段分析

一国货币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结合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尤其是考虑到人民银行已为香港、澳门提供的人民币业务清算等制度性安排,可以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完成了起步阶段,正步入初级阶段。

(二)人民币国际化主要特点

一是人民币从经常账户交易起步,在与周边国家交易中,广泛用于边贸结算、旅游结算,呈现钞结算和银行渠道结算并举。

二是在人民银行为香港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的有关制度安排后,伴随境内金融机构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已经超越了货币国际化“先经常后资本”的经典模式。在人民币主流贸易结算渠道尚未通畅、普及度不高,且仍实行一定程度资本兑换管制的情况下,实现了部分的境外资本项目下的国际化,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呈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同步推进格局。

三是许多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通常货币可兑换是货币走向国际的必要条件,人民币国家化的路径则较为特殊。由于中国经济总量庞大、发展迅速,人民币信用不断提升,周边国家对人民币的需求逐步增强,促使人民币国际化起步。与此同时,在美元疲软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加大了美元汇率风险的背景下,中国加大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力度。从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可兑换呈同步推进格局。

四是人民币的国际化在市场选择下起步,但在央行为香港提供人民币业务清算等制度性安排出台之后,人民币国际化逐步得到了制度层面有力的支持。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正按“市场推动+制度安排”模式迅速发展。

四、基于自身发展特点的人民币国际化对策分析

(一)将推行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突破口的必然性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尚处于初级阶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应从人民币境外需求和自由兑换局限性出发,采取“强制度”模式。强制度是指通过制度安排去补偿经济发展层次上的不足,通过建立稳健、高效的制度体系,支持人民币取得信誉,实现货币国际化层次的提高。

1.以推行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为突破口具有现实基础

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本质上是本币用于国际结算。人民币能否发挥国际结算职能,首先取决于是否存在市场需求。近年来,中国CPI一直在较低水平,2008年最高,约7%,仍属可控水平;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直呈稳中有升的态势,2005年汇改至今,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约20%;尤其是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中国经济所受影响相对较小,人民币兑美元仍然呈乐观态势。在这一背景下,人民币在亚洲地区可接受度将进一步上升,在东亚地区与我国发生经济往来的进出口商、跨国投资企业等对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存在较大需求。

2.以推行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为突破口符合人民币国际化阶段性发展要求

从货币国际化进程来看,货币国际化大体按照以下路径演进:(1)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用于计价结算,(2)在国际投资中被广泛用作投资手段,(3)成为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货币之一。推行货币国际贸易计价结算,是货币国际化的首要环节。此前边贸中人民币计价结算所对应的贸易主要为小额的边境贸易或黑市交易,以现金结算渠道为主,银行账户转划占比相对较小。推行人民币国际贸易计价结算将使人民币真正在银行主流渠道发挥跨境贸易结算货币作用。

3.以推行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为突破口符合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路径要求

纵观货币国际化的一般规律,在周边化、区域化和全球化三个层面的发展过程中,货币区域化是国际化的中级阶段,货币全球化是货币区域化在地域和功能上的扩张和延伸。主要国际货币通常在各自相关的区域具有某种比较优势,构成自身的优势区域(如欧元在东欧地区、日元在东南亚地区等),形成一定使用惯例,才跻身于国际货币之列。从人民币国际化目标定位来看,在亚洲地区实现货币区域化是现实的选择。人民币只有通过经济体量优势,在经济活动中输出货币,形成区域使用惯例,与日元充分竞争,才能实现区域化,并为全球化打下基础。而推行人民币国际贸易计价结算完全符合这一路径要求。

(二)实现推行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突破口的相关建议

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能否得到广泛认可,人民币国际货币结算职能能否真正发挥,推行人民币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能否真正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取决于相关制度设计和安排,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国内外清算安排问题

这包括两方面问题。一是在硬件方面,即国际结算网络建设方面。现有的跨境清算网络是境内支付系统的延伸,如香港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网络,是央行与香港金融监管局在达成清算安排后,将央行在国内的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C)延伸至清算行中银香港,实现人民币跨境清算。推行人民币国际结算,在技术上是不存在问题的,主要是业务量的挑战。比如,目前纽约为中心的美元清算体系中,超过90%的清算量为美元国际清算。因此,建议在推行人民币国际结算的同时,应加强支付系统网络建设,可以考虑将现行的央行支付系统(CNAPC)用于国内支付结算,另行建设专门用于人民币国际结算的支付系统。

二是清算制度安排即模式问题。这里有两种考虑。第一种是将香港清算行模式在周边国家推广。在境外设立人民币清算银行,境内外之间的人民币资金划拨通过清算银行进行。境外清算行负责接受当地其他银行人民币存款,支付利息,并负责境内外之间的人民币现钞调运。央行及其分支机构为清算银行开立清算帐户,接受清算行的存款,并支付利息。允许境外清算银行进入国内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人民币头寸平补。清算行模式有利于实施跨境流动资金监管,但需得到当地金融监管机构支持。第二种是采取行模式。行模式为当前国际货币跨境划拨的主流模式。境外银行与在银行人民币大额支付系统开户的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广泛建立关系,实现跨境银行间人民币资金支付转移。模式有利于推广人民币结算和使用,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但对人民币跨境流动监测难度会加大,对离岸人民币管理相对较弱。从现实角度来看,以行模式实现境内外银行间资金流动比较现实。

2.人民币海外债权自由兑换问题

当中国的进口商以人民币对外支付,形成人民币海外债权后,这部分人民币海外债权能否自由兑换?因国际结算流出形成的境外人民币存款如未及时兑换,是否可以继续享受自由兑换的便利?

由于国内企业接受人民币支付可以避免汇率风险、节省避险支出和兑换成本,可以预见,国内企业对人民币的接受度较高。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推广的关键是境外企业接受人民币支付的意愿度。只有在人民币海外债权能自由兑换的情况下,持有人民币债权才真正拥有结算便利。因此,人民币国际贸易计价结算应允许人民币海外债权可境内和境外随时兑换,人民币国际贸易计价结算才会真正获得境外企业、金融机构认可,得以推广。

3.外汇管理问题

当进出口以人民币计价支付,其相应的人民币应参照本币管理还是外汇管理?如何管理?

为及时掌握中国国际贸易总量和结构等,同时也为了加强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真实性审核,有必要将用以国际贸易计价结算的人民币视为外汇,加强管理。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机构对外贸易中以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3〕29号),境内机构签订进出口合同时,可以采用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且境内机构以人民币作为合同计价货币和进出口报关的,境内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手续。此外,2008年7月14日,贸易收结汇联网核查制度开始执行,这一制度重在加强对进出口中以人民币收付款的真实性审核。对于出口,企业先在银行开立人民币收款待核查帐户,出口收入款项进入待核查帐户,银行通过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对待核查帐户内的人民币资金进行真实性核查,并将经过核查的人民币资金转入企业一般的人民币结算帐户。对于进口,进口企业凭进口合同、发票、进口货物报关单等凭证单据到银行办理对外支付,银行通过登陆中国电子口岸系统,查询和核注相应的以人民币标识的进口货物报关单,并需审核企业提供的其他凭证单据的一致性。因此,通过对人民币作为报关计价货币的进出口特别标识,已能实现将人民币作为外汇的管理。公务员之家:

4.境外人民币回流管理问题

境外人民币回流境内是否受相应的资本及金融帐户管理限制?对于海外人民币债权,除了允许其用作向我国进口支付,还应允许其用于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以及投资于国内的人民币资产及金融市场。用于直接投资的应视作外资,享受外商投资优惠政策。投资于国内的人民币资产及金融市场的,应参照相应的资本和金融帐户管理,受相应管制。为增进海外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度,应考虑加大资本项目开放进度,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丰富人民币投资品种,满足非居民对人民币各类投融资产品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的需求。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时,积极带动国内金融业务发展和金融机构壮大。

5.相关金融服务提供问题

为促进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广泛使用,应放开境外银行间人民币拆借,允许境外银行办理当地与我国企业的贸易信贷融资等业务,包括买方信贷或卖方信贷等,以便增进人民币境外流通和可获得性,增强境外人民币使用的便利性。

注:

边境贸易论文范文篇10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亚洲货币合作

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分为周边化、区域化和全球化三个发展阶段。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基本完成了周边化,正迈向区域化阶段。未来一个时期,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是使人民币成为亚洲区域的主导货币,而加强亚洲货币合作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

1.人民币跨境流通的规模

有两种方法可以估计境外流通的人民币总额,即直接法和间接法。前者是将境外流通的人民币根据贸易、消费、投资、非法流出等出境方式分别估计并加总得到境外流通的人民币总额。后者是用回归估计法估计出各年份人民币需求总额,将其与各年份人民币供给总额的差额近似为境外流通的人民币总额。

直接法的估计。姜波克(1994)对1993年~2003年10年间的人民币流出规模进行预测,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认为到2003年人民币累计流出总额将达到2000亿元。管涛、李婧、何帆(2004)依据环亚经济数据公司(CEIC)2003年的数据估计,2002年因边贸和跨境旅游导致的人民币外部流通规模1200亿元,考虑到地下经济、边贸互市及统计误差,估计实际值会在1200-1400亿元,而人民币境外存量可能在500亿元左右。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动调查课题组(蒋万进等,2005)调查研究表明,2004年末,人民币现金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滞留量大约为216亿元,全年人民币现金跨境流出入的总量为7,713亿元,净流出量为99亿元。姚晓东和孙钰(2010)依据2009年海关总署和国家旅游局统计的我国边境贸易量、出境旅游流出量(亚洲部分)、平均境外消费量、港澳居民入境数量、平均携钞量等数据,可以大致估算出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约为4247亿元,可统计推测的人民币境外滞留规模约为1050亿元,其中港澳地区约为800亿元,边境地区约为250亿元。

间接法估计。徐奇渊、刘力臻(2006)采用缺口估计法对在港人民币存量进行了估计,2004年初~2005年末人民币在港存量维持在600亿港元左右。马荣华、饶晓辉(2006)运用1958年~2005年的实际数据和扣除本地需求法,估算出人民币的境外流通规模从1997年开始的19亿元左右上升到2005年的311亿元左右。董继华(2008)运用1990年~1998年的季度数据和扣除本地需求法,估算出人民币境外持有规模从1999年的80多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250多亿元。

2.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阶段

国际货币的职能主要包括交换媒介、记账单位、价值储藏等职能(见表2)。目前人民币主要是在私人领域得到较多的使用,比如在边境贸易、外汇交易中作为交换媒介,充当边境贸易的记帐单位,在香港有私人的人民币存款和债券;在官方领域,仅有柬埔寨、菲律宾、韩国等国把人民币用作储备货币。但是目前人民币还没有被官方作为交换媒介和记账单位。境外人民币的交易职能和储备职能发挥还不够充分。比如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还只是一种交易符号,如无本金交割的人民币远期交易NDF,不能用于结算,基本上与资金流隔绝。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目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老挝、缅甸、越南等西南边境国家、中亚五国、俄罗斯地区和巴基斯坦等西北地区国家、俄罗斯和朝鲜以及蒙古国等东北地区国家。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是中国香港地区,人民币在香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自由兑换,人民币在香港被用来作为投资的一种储备货币。截止2010年上半年全国跨境人民币结算量为706亿元,其中香港所占比重达到75%。另外,在中国澳门地区人民币也在广泛使用。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币在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使用。如在日本华人比较集中的地区也已经开始收人民币,还有纽约的机场、唐人街以及部分华人比较集中的地区。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处于由周边化向区域化发展的阶段,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扩大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的流通范围、规模和程度。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还需要从亚洲区域的主导货币进一步拓展,发展为全球性的国际货币。

二、我国参与亚洲货币合作的现状

1.参与清迈协议

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东亚各国充分认识到现行国际金融体制的缺陷以及亚洲货币合作的重要性。在2000年5月6日泰国清迈召开的亚洲开发银行年会上,东盟十国和中日韩三国财长就东亚地区财政金融合作、特别是就在东盟十国和中日韩三国(10+3)的机制下建立“双边货币互换机制”达成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也称“清迈协议”。其主要内容为:在亚洲地区发生短期资本急剧流动等情况下相互提供干预资金,以应付紧急之需;交换经济和外汇方面的信息;建立一个预防新的货币危机的监督机构;建立一笔备用贷款基金,估计达到200亿至300亿美元,各国出资额将按照外汇储备额比例分摊。“清迈协议”是东亚国家在金融领域合作的突破性进展,也是区域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在清迈协议基础上,亚洲各国的经济金融合作已渐次展开。

2.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

2001年11月,“10+1”(中国与东盟10国)宣布十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的目标。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2004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下调农产品的关税。到2006年,约600项农产品的关税降为零。2004年底,《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签署,标志自贸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2005年7月20日,《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7000种产品降低关税。2009年8月15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签署,标志主要谈判结束。2010年1月1日,经过10年努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拥有19亿消费者、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自贸区启动后,中国和东盟6个老成员国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之间,超过90%的产品将实行零关税。中国对东盟平均关税将从9.8%降到0.1%,东盟6个老成员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将从12.8%降至0.6%。东盟4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也将在2015年实现90%的产品零关税。全面生效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不仅包括了有关商品的相关协定,还包括投资、服务等方面的相关协定。

3.“10+3”内部的货币互换

“清迈协议”之后,东亚“10+3”货币互换机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至2003年12月底,中、日、韩与东盟10国共签署16个双边互换协议,累积金额达440亿美元。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央行积极参与了应对危机的国际和区域合作,共计与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冰岛、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货币当局签署的本币互换协议总金额已达8,035亿元人民币,其中多数是在“10+3”国家内部,提升了东亚国家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和能力。

4.参与建立亚洲储备基金

2008年5月,东盟与中日韩按照《清迈协议》,就筹建规模达800亿美元的亚洲外汇储备库达成一致;2009年2月,“10+3”特别财长会议决定将筹建中的区域外汇储备基金规模进一步扩大50%至1200亿美元。2009年5月5日,东盟10+3第12届财长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闭幕,东亚13国早已达成协议的清迈倡议外汇储备基金敲定各国的注资比例。其中,中日分别注资384亿美元,各占总额的32%,同列各国出资额榜首。

5.参与亚洲信贷合作

2009年4月12日,中国宣布设立规模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用于双方基础设施、能源资源、信息通信等领域重大投资合作项目。此外,今后3年~5年内,中国将向东盟国家提供150亿美元信贷,其中包括17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2009年5月4日,中国进出口银行与亚开行签署了总额高达30亿美金的联合融资协议,用于亚洲基础建设的发展。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等其他几家中资银行已同意参与亚开行的贸易融资便利项目协议。

6.参与亚洲债券市场建设

2003年6月2日,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行长会议(EMEAP)宣布成立亚洲债券基金一期(ABFl),总金额为lO亿美元,各经济体与国际清算银行(BIS)在自愿基础上认购亚洲债券基金。其中,我国政府认购了1亿美元的基金。2005年我国允许符合条件的国际开发机构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即熊猫债券),体现了我国参与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的决心,并为推动该市场的发展做出了实质性贡献。亚洲开发银行(ADB)和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成为首批在华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国际多边金融机构,这两家机构2005年相继发行了累计21.3亿元人民币的“熊猫债券”。

我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虽然取得了诸多进展,但是由于亚洲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亚洲货币合作一直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合作不够深入、合作形式比较松散、合作缺乏约束力和持续性等问题。

三、加强亚洲货币合作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1.推动东亚贸易与投资合作,拓展人民币的使用规模和范围

一是以双边和多边协议的形式积极与周边国家(地区)或接壤省际间创建自由贸易区和经济圈,在自由贸易区(或经济圈)成员中的贸易投资往来中鼓励人民币的使用。二是积极与周边国家政府协商,允许中资企业到境外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适当地给予境外投资以信贷便利,允许境外以人民币开展项目融资,提高审批项目的底限,鼓励企业更多地“走出去”。通过这些措施,推动人民币在亚洲范围内更多地作为记价、结算、交易和储备货币等的使用,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2.推进我国主权范围内的货币合作,争取创建中华货币圈

目前亚洲各国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差异明显,短期内不符合构建最优货币区的条件,因而可以考虑在我国主权范围内构建人民币货币区。首先要推进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发展。香港借助于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发展为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应当扩大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种类和规模、逐步允许香港开办人民币贷款业务、发行人民币定值的股票和人民币金融衍生品等。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基础上,可以考虑推出中华货币圈,以使中国货币可以与日元和欧元相抗衡。首先实现大陆、香港、澳门的货币统一。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以及人民币亚洲化的逐步深入,再把台湾纳入统一货币体系。

3.通过人民币和与日元的合作,有效推进区域货币联盟的建立

随着亚洲经贸一体化的发展,亚洲货币联盟的构建逐渐提上议事日程。然而,由于亚洲各国的政治利益、经济差距、文化差异等的存在,创设“亚元”困难重重。同时,目前人民币和日元均没有能力独立担当起亚洲货币锚的角色。日元在国际货币中已占一定地位,但所占比重并不高,而且还呈现下降趋势。而人民币目前主要在周边国家流通,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因此,目前在亚洲构建单一货币联盟①并不现实,而多种货币联盟可以作为过渡形式,可选择的标的包括人民币、日元或新创设“亚元”。应当加强人民币与日元等货币的合作,共同创设亚洲货币单位,成熟后改为“亚元”,使其部分承担亚洲区域内计价、交易和储备等货币职能。区域货币联盟的内容包括货币单位、汇率机制、货币基金等内容。在亚洲货币单位的创设之外,我国应当和日本、韩国等国家加强合作,积极创建亚洲货币基金,协调亚洲汇率机制,形成亚洲货币体系和联盟。我国应当不断提升人民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渐进地提高人民币在亚洲货币单位中的权重,待条件成熟时,使人民币分步骤地完全替代货币区内其他国家(地区)的货币,使之成为区域内的主导货币,真正实现人民币亚洲化乃至全球化。

[注释]

①货币联盟可以分为单一货币联盟(如欧盟)、主导货币联盟(如北美货币联盟)和多种货币联盟。多种货币联盟则是指区域内形成几个次区域货币,再由次区域货币过渡到单一货币的货币合作形式,包括货币局安排(CurrencyBoard)和平行货币制度(ParallelCurrencySystem),它们可被视为向更为彻底的单一货币联盟发展的中间阶段。

[参考文献]

[1]李婧,管涛,何帆.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现状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4(9):45-47.

[2]何慧刚.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选择和路径安排[J].经济管理,2007(5):11-15.

[3]邹福阳,等.人民币国际化:条件、影响及政策建议[J].山东经济,2007(5):89-90.

[4]张琦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路径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7):55-56.

[5]许舒琳.人民币境外流通问题研究——基于规模估计和经济影响视角[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