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1:46:33

保税范文篇1

一、保税港区的建设背景

保税港区伴随我国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战略的实施而诞生。随着上海洋山深水港开发建设的深入,以及“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东北亚航运枢纽港”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正式提出,如何汲取我国港口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多年的发展经验、教训,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构建一个具有全面保税功能和政策的载体来承接贸易、航运、物流和临港加工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成了一项重要和迫切的议题。经过深入研究论证,保税港区作为一种新型的特定经济区域和海关监管模式应运而生。

保税港区的建立也是区域整合的需要。虽然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物流中心等保税监管场所经过多年的培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仍需要在更高的平台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区域整合有利于保税监管格局的一体化建设和自身的发展。

二、保税港区的发展历程

自从2003年7月深圳港提出建设自由港口之后,上海洋山港在同年11月推出自由港模式,随后天津、宁波等港口也陆续在自由港体制创新方面跃跃欲试,出现了争建国际枢纽港的热潮。保税港区是世界自由港在中国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作为保税区向自由港发展阶段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1.保税区阶段。保税区是继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的新的经济性区域。1990年6月,经中央批准,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1992年以来,国务院陆续批准设立了14个保税区和一个享有保税区优惠政策的经济开发区,即天津港、大连、张家港、深圳沙头角、深圳福田、福州、海口、厦门象屿、广州、青岛、宁波、汕头、深圳盐田港、珠海保税区以及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

2.区港联动阶段。区港联动是在海关的统一监管下,参照自由贸易区的做法,将保税区政策向港口扩张,港口的功能向保税区延伸;使保税区由以加工贸易为主,转变为以物流发展为主的“境内关外”的自由贸易区。2003年12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与外高桥港区联动试点,其后又批准青岛、宁波、大连、张家港、厦门、深圳、天津7个保税区实行区港联动。

3.保税港区阶段。保税港区是海关按照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海关的先进管理经验,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适应跨国公司运作和现代物流推进要求的新兴监管区域,是国内目前港口与陆地区域相融和的保税物流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监管区域。

4.自由港阶段。保税港区实际上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了“区港联动”的政策,分步接近自由港的一种创新。自由港进出港区的货物免征关税,准许在港区内进行改装、加工、长期储存或销售等业务活动。只有当货物转移到自由港所在国的课税地区时,才需缴纳关税。

三、我国保税港区的战略布局

2007年12月11日,伴随着中国面积最大的保税港区——天津东疆的封关运作,我国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初步完成从南到北的中国保税港区战略布局,正在以整体形象展示中国港口物流格局。2005年6月22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上海洋山保税港区,拉开了中国设立保税港区的序幕。2006年8月31日,国务院同时批准设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和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2007年9月2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海南洋浦保税港区,填补了南方地区无保税港区的空白。2008年,国务院相继批准了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广西钦州保税港区和厦门海沧保税港区,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保税港区的空间布局。保税港区作为目前中国最为开放的经济区域,是中国应对国际竞争、更好地融入世界的战略之举;同时,7大保税港区沿海而“居”,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四大区域,将成为我国物流发展的最前沿。2006年12月27日,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整合、政策叠加”的示范点,获得国务院的批准,并享有保税港区的功能和政策。因此,全国保税港区已形成“7+1”的格局。除已经批复设立的保税港区外,现在主要还有青岛港、深圳盐田港、广州南沙港和重庆寸滩港正在申请建设保税港区。这些保税港区的申报与建设,将会更加有利于我国保税港区的优化布局。特别是重庆寸滩港,已经获得海关总署的支持,有望成为我国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将有利于降低西部内陆省份的物流成本,促进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保税范文篇2

【关键词】保税物流意义

一、保税的概念

(一)保税

-

保税是指货物进口后、保持一种暂不交相应关税的状态,保税制度是指经海关批准的境内企业所进口的货物,在海关监管下,在境内指定的场所储存、加工、装配,并暂缓缴纳各种进口税费的一种海关监管业务制度.保税制度始创于英国,由于企业暂时免交税赋、减少企业资金占用与利息支出、降低贸易成本,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从而在全世界推广开来。保税不等于免税,目前我国的保税制度适用于三种情况:未办清手续(暂免纳税)、复运出口、加工制造。

(二)物流

中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国际物流是指当生产和消费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时,组织货物在国际间的合理流动,即发生在不同国家间的物流活动。

(三)保税物流

保税物流是指保税状态下货物在保税监管区域、场所或网点间的流通,包括保税货物在供应销售链上的采购、存储、简单加工、增值服务、检测、维护、配送、分拨、分销、运输、流转、调拨等,不含加工贸易企业生产链上的物流和传统的口岸通关物流。保税物流与一般的物流系统没有本质区别,追求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力保税物流中心的概念与建设意义作效率与反应速度。但海关为了保证进出口货物的合法性,防止企业可能的偷税、逃税、漏税,需要制定一系列严密、规范的程序来保证保税制度的执行,海关监管追求系统的可控性、严格性。

二、保税物流中心的概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保税物流中心(A型)的暂行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暂行管理办法》将我国的保税物流中心分为A.B两种类型。

保税物流中心(A型)是指经海关批准,由中国境内企业法人经营、专门从事经营保税仓储物流业务的海关监管场所。保税物流中心(A型)按照服务范围分为公用型物流中心和自用型物流中心。

1.公用型物流中心是指由专门从事仓储物流业务的中国境内企业法人经营,向社会提供保税仓储物流综合服务的海关监管场所。

2.自用型物流中心是指中国境内企业法人经营,仅向本企业或者本企业集团内部成员提供保税仓储物流服务的海关监管场所。

三、保税物流中心的概念与建设意义

应现代物流运作和加工贸易发展的需求:区港联动由于港区和保税区相对应的限制,数量有限,只能满足个别的港口地区,同时,其区位分布和“物流服务就近化”原则对保税仓储物流辐射面也形成很大的局限。根据牟署长关于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加工贸易和保税监管体系的要求,海关提出了“以港区联动为龙头,以保税物流中心为枢纽,以优化后星罗棋布的公共型、自有型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为网点”的三个层次、六种监管模式的多元化保税仓储物流监管体系的整体思路和改革方案,标志着海关改革加工贸易和保税业务的坚定决心。

-

(一)对保税物流中心内的企业的意义

对保税物流中心内的企业而言,通过“保税物流中心”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通关的效率,缩短了流通时间,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费用和成本,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尤其是对制造企业,提高了企业物流效率。深加工结转货物只要报关进入中心即可享受退税,避免了过去“一日游”的现象(将货物运到香港,不做任何加工,再运回国内)。保税物流中心有政策优势,进入中心视同进出口:中心内注册的企业,可自动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国际货运权、货物境内运输权等。

(二)对保税物流中心所在地区的经济意义

在一个地区筹建保税物流中心,从地区经济社会战略层面上来看,首先可以提高某一地区的竞争力;从保税物流中心所在的园区来看,可以完善园区的功能,促进园区招商,有利于引进跨国公司、知名企业、国际新兴产业等大型项目到本地区投资,提高招商引资的档次和水平:从保税物流中心建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与优化设的战略意义来看,通过保税物流中心可以有效整合物流资源,推进一个地区物流中心服务水平,促进全球供应链形成,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对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此外,还可以节约利用土地,同时减轻出口退税对地方财政的压力。

(三)对全国经济贸易发展的意义

我国现有的保税物流形式主要有传统的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保税区以及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区港联动试点。这些保税物流形式在物流分拨配送、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方面,保税物流中心提供了一个可适应和满足跨国公司、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全球化运作的制度平台和环境;另一方面,对传统保税物流形式重大改革模式的出台,有利于支持、引导、规范和促进国内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的健康、良性地发展。通过发展国际物流,可以更好地利用世界范围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使中国低生产成本优势与跨国公司生产性服务以及综合物流运作能力相结合,从而有可能形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网络提供从采购、加工制造、仓储运输一直到分销和售后服务的能力。

1.为供应链企业提供综合物流服务,有利于优化我国投资软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过去主要依靠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做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投资者的需求。产业聚集、区域聚集等效应和物流环境,包括物流基础设施、物流管理政策和制度以及物流服务质量和水平等,己成为投资者评价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而保税物流中心以两仓基本功能为基础,打破两仓界限,揉合、集成、拓展两仓功能,并根据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赋予若干新功能,使其能在进出口物流中心发挥“采购中心、配送中心、分销中心”的作用。通过优化产业链间的深加工结转,为供应链企业提供辐射国内外的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将进一步促进产业聚集和区域聚集。保税物流中心的概念与建设意义从而有效地改善和优化我国投资的软环境,增强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势,对进一步吸引外资,特别是吸引跨国公司(包括生产制造企业和商业流通企业)把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分拨中心等转移到我国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2.优化产业链间的深加工结转,延长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链

一是保税物流中心通过提供深加工结转等政策及功能优势,以保税形式吸引跨国公司将他们的物流配送中心入住并开展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物流服务,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一方面,许多传统产业已经逐步进入到过度竞争状态并形成买方市场,产品竞争的焦点逐渐转向生产环节的产品技术创新和流通环节的渠道创新。另一方面,高质量、高档次、高附加值和高新技术的制造业企业特别是跨国生产制造企业采用以客户为导向的“网络订单气“按单生产,膜式,追求“零库存”、“VMI供应商库存管理”、“ITT灵捷制造”,“小批量多批次”等现代物流管理和生产经营模式,其价值也迅速向产前、产后的研发、分销和服务等领域转移,并进一步影响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选择,促进了专业化分工和非核心业务的外包。生产方式的变革无疑对物流系统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建立保税物流中心,提供深加工结转的政策、功能优势、吸引跨国企业将他们原来在海外的全球/区域性配送中心以及保税形式移到工厂所在地,开展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物流服务,达到最靠近生产工厂、物流成本最小化的目标。

保税范文篇3

1社会保障费改税的重要作用

1.1有利于增强社会筹资的强制性。加强社会保障费的征收力度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透露,个人账户“空账”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养老保险的心腹之患。做实个人账户,从现收现付式过渡到部分积累式以及实现做实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基金最大程度的保值增值,需要落实一系列的财政与金融政策。社会保障费的征收、管理和支付都需要严密的法律规定。税比费更具有法律约束力和法律规范性,促使社会保障费有稳定、及时、足额的收入保证,有利于增强社会筹资的强制性,加强社会保障费的征收力度。

1.2有利于减缓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步伐

据有关数据表明,国家给企业和国家财政带来的巨大的养老金负担,至201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将达到12%,超过国际老龄化社会10%的临界点,只有开征社会保障税才能够逐步缩小社保资金缺口,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走出社保支付的困境。

1.3有利于实行全国统筹制度

国际经验表明,只有全国性的社会保障费才便于政府在更大的空间内调剂余缺,平衡地区差距。目前的省级统筹只能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过渡形式,全国统筹才是终极目标,毫无疑问,社会保障税的开征将为全国统筹创造有利条件。

1.4对社会保障税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更具科学性

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有利于社会保障税的健康运行和廉政建设,有利于建立社会保障费管理的监督机制,增强保障资金的安全性,形成社会保障的收入、支出、管理分别独立的科学管理系统。

1.5有利于与国际的税制惯例接轨。促进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进程的发展

目前。社会保障税在国际税制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经济杠杆作用,成为了各国除所得税外的第二大税种,我国依国际惯例开征社会保障税,在国际税收协议中可以相互抵免,有利于协调国家之间社会保障支出的负担,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及本国居民的权益,促进国际间的开发与交流。

2社会保障税与现行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相配合的问题

我们知道社会保障基金积累的模式可分为现收现付、完全积累和部分积累这三种模式。就这三种模式的选择,我们要将社会保障税与现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征缴模式相结合,考虑在开征社保税后,在主要的几个税目上。养老保险税、医疗保险税、工伤保险税中(当然还应包括生育险和失业险,就主险分析可概括其他),只有基本养老保险税目涉及累积模式的选择问题(医疗和工伤基本采取现收现付的形式),因为养老保险是具有长期稳定积累期的保险,只有此项保险才会面临未来人口老龄化的支付危机。目前我们必须在养老保险上采取部分积累制,这是由其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式所决定的: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另一方面,由于体制性原因,国家对“老人”和“中人”欠下的巨额养老金缺口隐性债务需要偿还,而财政拮据对缺口弥补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只好依靠“新人”即目前的在职职工承担一部分责任。

那么就统帐结合的这种征缴模式来看,我们应在社会保险预算内建立两个帐户:社会统筹帐户与个人帐户。在资金问题上。个人纳税全部进入个人帐户,统筹税金则按一定比例分别缴入两个帐户。各项基金分开管理,独立核算。

3社会保障税的设计要与相关税种相协调,避免重复课税

(1)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的搭配。这两种税同属于对收益所得客税,劳动者的劳动所得是两税的共同基本税基,这就必然存在重复征税问题。借鉴国外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我国可采用社会保障收支税务处理的办法,即纳税人享受到的社会保障受益收入不纳入个人所得税的税基。同时,还可以采用“税收递延”优惠,既将纳税人缴纳的社会保障税列入个人工资支出范围,允许在缴纳个人所得税时进行税前扣除,以保证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这样做也符合我国职工工薪收入普遍偏低的实际情况。

(z)社会保障税与企业所得税的配套。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障实质上是一种对必要劳动的补偿,是为劳动者“生产”的一种未来保障产品,企业在这种“生产”中,即使不求盈利,也必须讲求等价补偿,才能使再生产过程周而复始地进行。因此,应允许企业把社会保障税计入生产成本,允许企业在缴纳所得税前扣除。

4积极开拓杜保基金的筹集渠道

(1)减持国有股。首先,国有股减持仅仅是补充社保基金的多种途径之一,而且在开始的几年,我们完全可以控制国有股减持的数量,等资本市场规模扩大、市场承受能力增强后,再逐步增加减持的数量;其次,政府可以规定将国有股减持的所得大部分转为社保基金,再逐步放宽社保基金入市的限制,这样从股市套现的资金将重新回流到股市。因此只要我们政策操作得当,完全可以将国有股减持对股市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与此同时,社保基金的实力则会不断壮大。

(2)变现部分国有资产。根据财政部统计,1999年我国全部国有资产总量为90964.2亿元,其中经营性国有资产总额为66748.4亿元,总量显然十分可观。

(3)调整国家财政支出结构。该方法操作简单,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赤字财政,财政平衡压力很大。因此,这种方式只能作为转制成本消化的补充方式,而不能作为主要方式。在具体操作方面,我们可考虑对每年新增财政收入统一切块,如10%,永久性地纳入社保基金。

(4)发行特种长期国债。这种债券期限可定长一些-以便能将债务负担分散在今后二三十年中,避免对政府造成太集中的赎回压力。但须注意的是,这种特种国债的年发行数量及期限必须经过权威机构的严密测算,即要考虑养老金欠账的多少,又要考虑政府未来的偿还能力。

(5)征收特种税,将税收所得用于消化部分转制成本,补充社保基金。政府可考虑征收遗产税、奢侈消费税(娱乐、美容等),以及从已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利息税等税收划出一定比例,用于补充社保基金。

(6)通过发行福利筹集资金来消化部分转制成本,补充社保基金。福利具有强大的社会集资功能,1994年以来,全国福利共发行销售343亿元,筹集福利资金101亿元。因此,通过发行福利来筹资金,只要运作得当,也完全可以成为消化转制成本的一种方式。

保税范文篇4

一、日本保税区的建立及类型

(一)基本类型

日本保税区分为指定保税区和许可保税区两种基本类型。

指定保税区通常由日本各级政府设立,属于城市公共设施。目前日本全境共有85处,主要是在临港地区划分一块区域,在此区域内进行外国货物的装卸、搬运,以及海关报关所需的简单改装与分类,但不能进行改变货物性质的复杂加工和制造,货物存放时间不超过一个月。

许可保税区通常是由私人企业向日本海关申请,得到批准后设立的,运营均为私有性质。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保税仓库。保税仓库与指定保税区功能基本相同,但区位不一定临近港口,货物存放时间可长达两年。保税仓库数量众多,目前日本共有5206家。二是保税工厂。保税工厂内可以对外国原材料进行保税加工或制造,并出口国外。保税工厂运营期限为两年,但可依据情况申请延长,目前日本有326家。三是保税展示场。保税展示场内可进行外国货物的保税展览及交易。目前,日本常年存在的保税展示场仅有国立文化财机构九州国立博物馆和长崎孔子庙中国历代博物馆两家,根据需要,日本海关通常会每年不定期批准约20家。四是综合保税区。综合保税区功能较为齐全,包括以上所有保税区的功能,可以进行外国货物的藏置、加工、制造及展览。目前日本仅有横滨港国际流通中心、川崎物流中心、中部国际空港及爱媛国际物流枢纽四家。

(二)申请与监管

日本保税区申请比较简单,处理审核时间相对较短,如果条件符合,一般在一个月内即可获得批复。指定保税区由于属于公共设施,申请需得到日本财务大臣的批准。许可保税区则只需向所在地所属的日本海关税关申请,得到税关长的批准即可。日本将全境分为九大税关,每一税关都具有批准保税区申请的权力。

日本保税区的监管实行收费制。申请保税区的公司每月按面积大小向各税关交纳管理费,收费标准为每1000坪每月2.03万日元(1坪=3.30579平方米)。由于日本保税区数量众多,且分布相对分散,税关监管人员无法对其进行日常监管。因此,保税区的日常监管以各保税区自行监管为主,税关监管人员每年进行一两次不定期抽查。如发现违反规定的行为会依据相关法律进行处罚,严重的甚至将被撤销保税区资格。

(三)法律保障

日本保税区遵循先立法、后设区的原则,保税区的法律经过了多年的演变与改进。1954年,日本制定《关税法》,对之前针对保税区实行的法律《借库规则》、《保税仓库法》、《海关仓库法》、《仓库法》及《保税工厂法》予以统一、修正。《关税法》对日本海关管辖的各方面事宜均做出详细的法律规定。其中,第37条、第42条、第56条、第62条第2款、第62条第8款分别对指定保税区、保税仓库、保税工厂、保税展示场及综合保税区等不同类型的保税区做出了不同的规定。

二、日本保税区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日本的保税区基本集中在日本港口比较发达的东京湾及京阪神地区,其中横滨税关所辖区域是日本保税区最集中的地方,在区域数量及面积两方面均位列九大税关之首,日本仅有的四个综合保税区,其中三个落户于横滨和神户两大税关。这种集中客观上更有利于保税区发挥其自身功能。

(一)指定保税区稳步增长

20世纪90年代,由于日本贸易立国战略的大力实施,进出口贸易并未受到日本经济低迷的影响,规模扩张迅速。加之日本《关税法》明确规定,进出口货物不论加工与否,在申请报关前都必须停留在保税区内,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对临近港口、可I临时存放货物的保税区产生不断增长的需求。顺应市场要求,1996年以来,日本指定保税区的数目及面积总体均呈现增长态势。

(二)许可保税区发展迥异

具体而言,保税仓库数量持续下降,面积浮动增长。日本保税仓库数量由1998年顶峰时的5585家减少到2009年的5206家,十一年间减少了379家。尽管数量持续下降,但保税仓库的面积则在2003年到达最低点后出现反弹,呈现上升势头,说明存留下来的保税仓库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保税工厂数量呈现不断萎缩的局面。1996年以来,日本保税工厂的数量几乎呈直线下降的趋势,由1996年的701家直降到2009年的326家,数量削减了一半有余。尽管保税工厂的面积缩减程度慢于数量,但也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综合保税区发展相对特殊。设立十多年来,由于海关管理费用较高,批发商作用逐渐缩小,保税作用日渐减弱,日本综合保税区数量增长缓慢,2007年以来一直保持在四家的水平。但从面积来看,综合保税区的面积始终保持不断增长的态势,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三)整体呈现持续下降趋势

总体来看,尽管指定保税区的数量及面积近几年持续增长,但由于许可保税区中保税仓库和保税工厂数量及面积均下降较快,整体上导致日本保税区近十年来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保税区的总数量已由1998年高峰时的6287家下降到2009年的5621家,十一年间下降10.6%,保税区的面积也由147.2平方公里下降到134.3平方公里,同期下降8.7%。

20世纪90年代,日本对外贸易由简单加工出口阶段转型升级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阶段,“两头在外”的简单来料加工业在日本逐步缩小,加工产业基本转移到亚洲其他劳动力相对低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对进行外国原材料贮藏和加工的保税区的需求不断降低,保税仓库和保税工厂的数量及面积随之减少。而关税的不断降低也成为日本保税区功能削弱的原因之一。因此,日本保税区近年来出现的数量、面积大幅缩减,以及功能逐渐减弱的一系列明显变化,在宏观上与日本经济及外贸的发展趋势基本趋同,也符合日本目前经贸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关税水平的持续降低,日本保税区的功能将会继续减弱,保税区的数量和面积也将持续下降,但保税功能不会完全消失。保税区的数量和面积会逐步与日本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更有可能会在达到一定水平后维持均衡发展。

三、中日保税区对比分析

1990年,从我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设立开始,保税体系在中国已走过了近二十年的时间。从定位模糊、功能单一的保税区,经历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演进到目前定位相对明确、功能相对完善的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我国保税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不断攀上新台阶。截至2009年9月,我国已有保税区15家,出口加工区60家,保税物流园区9家,保税港区13家及综合保税区7家。其中,保税港区及综合保税区是2005年以来出现的新型保税区,叠加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及保税物流园区的功能,具有外国货物贮藏、加工、制造、贸易、展示、中转等多项功能,是目前国内功能最齐全,开放程度最高的保税区,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争先申请的热门招牌。中日保税区域发展有先有后,种类互有不同,两者相异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从立法规范方面看,日本保税区先立法、后设区。1954年,日本制定《关税法》,对不同种类的保税区做出明确规定后,日本保税区方才设立实施。中国则与之相反,尽管目前我国已设立多家不同种类的保税区域,各保税区域也相继出台了各自的管理办法及暂行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或针对保税区不同功能的管理办法,如《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办法》,但仍未出台一部具体指导保税区域全局发展的法律,在立法方面存在一定缺失。

其次,从申请手续方面看,日本除指定保税区需由财务大臣批准外,其余私有的许可保税区只需向海关申请,得到关税长的批准即可。满足条件的,获批时间上只需一个月左右。中国各类保税区域均为国家所有,是各级地方政府的政务行为,通常由希望设立保税区域的地方政府向海关总署提出申请,由海关总署会同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等十部委进行评估,合格后报国务院批准设立,前后往往需要一年左右甚至更长时间方可获批。

第三,从监管方面看,由于日本每一保税区面积很小,数量众多,点状分布,因此日本对保税区的监管采取按面积收取管理费、自主管理与不定时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违反规定的保税区根据《关税法》予以处罚及撤销。相对日本而言,中国保税区域数量不多,多为较大的整体区域,海关总署、检疫检验等机构通常分别在保税区域设立派出机构,集中进行监管。由于监管部门众多,一方面存在监管效率低下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保税区出现的实际问题没有统一的处理标准,存在监管盲区。

第四,从优惠政策方面看,日本保税区均无优惠政策,运营资金也多以日本自有资金为主。中国的保税区域在税收、融资等多方面都设有诸多优惠政策,并且鼓励外资投入,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入驻保税区域。

综上可见,我国今后应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深入推进我国保税区域的发展。

一是加快相关立法。现阶段,我国保税区缺乏整体发展规划,现有的针对各种类型保税区出台的行政规章,存在缺乏衔接、难以操作等问题,解决突发问题的标准不一、依据不足,特别是很多东部沿海城市保税区的设立存在功能重叠严重、内部竞争激烈等问题,需要从法律层面加以明确、规范发展。加快立法已是重中之重。

保税范文篇5

关键词:环保税;制度收入;制度使用频次

一、引言

自2018年立法以来,环保税已在我国实施了三年有余。在此期间,环保税的实施效果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尤其在地方层面上环保税的政策设计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以地区为例探讨环保税的政策效应成为重要课题。晋冀鲁豫陕作为重要的省份,对周边资源具有较强的吸聚效应,在社会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不过,在取得发展的同时,这些省份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极为突出。造成这些省份环境污染的原因除了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外,还与资源禀赋利用、消费结构等存在密切的关系,所以要改善生态环境可以从这些因素着手,这也就为环保税政策的介入提供了可能。借助环保税的矫正功能,市场主体需要在经济收益与环境污染间实现均衡,将资源禀赋利用、消费结构等调整到社会发展的合意状态。然而,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受市场环境和政策执行力等的影响,环保税的政策目标存在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对环保税政策实施的环境与执行力等展开分析,而地方制度收入是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内容。作为环保税的一个组成部分,地方制度收入是地方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基于自身实际制定法规所产生的收入。它的存在可以保障环保税政策目标的实现,由于是地方制度,所以就会存在地区间的差异,也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政策效应。

二、核算思路

制度作为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基本准则,其主要功能是节约社会成员间的交易成本,提高社会运行效率,所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日渐凸显,而作为制度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税收制度自然也不例外。依托税收制度的建设,不仅可以保障税收收入的筹集,还能引导资源实现优化配置[1]。特别是在当前的地方税制度建设中,由于地方缺乏税收立法权和税政管理权,且地方税体系缺乏主体税种,因此就更需要加强税收制度的建设[2]。既然制度是对现实生活的一般性总结,那么其规定条文实质上可以构建一个“单元”社会。在这个“单元”社会中,制度规定的任何项目或行为都只有单位数量。于是,以制度为依据,在“法有规定即核算”的原则下这个“单元”社会的总收入就可以定义为是“制度收入”。而在“制度收入”下,又可以按制度等级将以法律法规为依据核算的收入称为“法律收入”,以地方规章等为依据核算的收入称为“文件收入”。应用到环保税的制度收入核算上,可见图1。依据环保税的制度等级,可以将环保税法律层面上规定的固体废物、噪声、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等核算的收入界定为环保税“税法收入”,而将环保税核定征收管理办法中涉及的项目核算的收入称为环保税“文件收入”。与环保税“制度收入”并列的是制度使用频次,它是环保税税收收入与“制度收入”相对比的结果,反映了环保税制度在筹集既定税收收入时的发挥情况。至此,核算环保税地方“制度收入”的思路就已明晰,下文将基于制度梳理对晋冀鲁豫陕五省的环保税各类“制度收入”进行核算。

三、环保税地方“制度收入”的法规依据

由于各地在地理位置、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地方性事务也表现各异,若借助中央立法进行解决,可能存在力有不逮之处。中央立法主张的是普遍适用性,其功能并不足以解决地方出现的特殊问题,自然也就需要法律预留出地方自主的空间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依据,环保税制度亦是如此。除了环保税法外,地方可基于实际情况出台环保税核定征收管理办法等地方规范性文件,这些都构成了地方“制度收入”的法律依据。囿于这些法律依据存在的省际间差异,导致环保税地方“制度收入”产生差别,有必要对环保税的地方制度差异进行梳理。

(一)环保税单位税额的地区差异

环保税的课税对象包括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在四类污染物中,根据环保税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减排需要对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课征标准和税额进行调整,而固体废物和噪声的课税标准和税额则遵照税法的规定。资料显示,五个省份在各自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都明确表示不会增加同一排放口征收环保税的应税污染物项目数,所以表1只给出了五个省份环保税单位税额存在差异的情况。表1显示,河北省的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税额是最高的,也是设计较为细致的,共设置了三档税额以适用于省内不同区域;河南省的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税额标准是次高的;紧随其后的是山西省;至于山东省和陕西省的税额标准则差距不大,基本上都是以环保税法规定的最低税额为基础做出的略微调整。需要注意的是,山东省虽然在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个别项目上设置了较高的税额,但这些项目的数量并不足以影响该省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整体税额标准呈现较低的状况。

(二)环保税核定征收的区域规定

除了在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单位税额上具有自主设定权外,各省还可以依据本地区实际对无法监测的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进行核定征收。根据环保税法和各省的核定征收管理办法,表2是各省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核定征收规定。从整理情况来看,晋冀鲁豫陕的核定征收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核定征收的项目有所不同。山西省和河南省在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核定征收上设置的项目较为全面,二者对大气污染物中的建筑工地和市政(拆迁)工地施工扬尘、煤炭装卸粉尘和堆存煤粉尘都予以了规定,而其他三省则在的核定征收管理办法中没有提及煤炭装卸粉尘和堆存煤粉尘等项目。其次,在核定征收方法上也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主要体现在污水排放系数的规定上。在核定征收时,若纳税人不能确定污水排放量,但能获得用水量,那么也可以藉由污水排放系数进行税额的计算。对此,山西省规定医院和饮食娱乐服务业(娱乐业除外)应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产排污系数手册中的小型三产污水排放系数进行核定征收,而娱乐业和小型企业的污水排放系数则是0.85;河北省和河南省则规定小型企业、医院和饮食娱乐服务业的污水排放系数分别为0.85和0.9;至于山东省和陕西省则在各自的核定征收管理办法中没有提及污水排放系数。最后,在核定征收项目的标准上亦存在省际间差异,比如禽畜养殖业的规模。环保税法规定,只有禽畜存栏规模大于50头牛、500头猪、5000羽鸡鸭等的养殖场才需要核定缴纳水污染环保税,但除了陕西省,其他四省都对税法规定的禽畜养殖业规模标准进行了调整。虽然各省在核定征收的项目、污水排放系数的采用和禽畜养殖业规模的标准上存在差异,但在应税污染物的当量值、中小企业的划型标准、施工扬尘产生和削减系数以及粉尘排污系数上都保持一致。

四、环保税地方“制度收入”的核算分析

由于数据公开的有限性,本文只能获得环保税的税收收入数据,并不能知晓各省完整的污染物数量,因此在探讨环保税各项制度效应时也就缺乏有力的论据作为支撑。为了规避这种局限,下文将遵循“单元”社会的思路核算环保税地方“制度收入”,并籍此展开分析。

(一)环保税“文件收入”的核算

基于表2,假定五个省份分别只有一个畜禽饲养数量正好达到本省畜禽养殖场(小区)规模标准或环保税课征标准的养殖场;小型企业、医院和饮食娱乐服务业的污水排放量或用水量都只有1吨,而当不能确定这些主体的污水排放量或用水量要采用排污特征系数时,各特征指标也只有单位数量,大气污染物的核定征收项目亦遵循这一假定。针对河北省和山东省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单位税额的特殊情况,假定河北省适用于其省会城市相同的单位税额,即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税额分别是6元/当量和7元/当量,而山东省体现为整体水平,分别适用1.2元/当量和1.4元/当量。从核算结果来看,河南省和河北省的环保税“文件收入”是最高的,数值均在5万元以上,这得益于两个省份在畜禽养殖场规模上设置了较高的标准。以河南省为例,根据河南省畜牧局和环保厅联合的《关于调整畜禽养殖场规模标准的通知》(豫牧[2017]18号),饲养的生猪年出栏在500头以上、蛋鸡存栏在10000羽以上、肉鸡年出栏在50000羽以上、奶牛和肉牛的存栏都在200头以上的养殖场均属于规模化养殖,河北省亦规定了类似的标准②。与这两个省份相比,山西省和山东省虽然在核定征收管理办法中也明确提出了本省的畜禽养殖场(小区)规模标准,但因为水污染物的单位税额较低,所以即使这两个省份的养殖规模标准高于环保税的课税标准,也使得其畜禽养殖业的环保税“文件收入”较为有限。陕西省因为在的核定征收管理办法中没有提出畜禽养殖业规模化的认定标准,所以秉持“法有规定即核算”的原则,其畜禽养殖业环保税“文件收入”的核算遵照的是环保税法规定的基本标准。除了畜禽养殖业的环保税“文件收入”可以产生显著的省际差异外,医院和饮食娱乐服务业也是重要的方面。首先,在医院水污染的核定征收上,河南省和河北省都充分考虑了纳税主体只能获得污水排放量或用水量等的情况,并明确将核定方法列示于规范性文件,所以在高的单位税额作用下,河南省和河北省的医院水污染环保税“文件收入”要显著高于其他三个省份。其次,在饮食娱乐服务业的水污染核定征收上,河南省、河北省和山西省除了给出排污特征值系数外,还给出了污水排放系数,以适用纳税主体只能获得用水量的情况。这也在高税额的配合下使得河南省、河北省和山西省的饮食娱乐服务业的环保税“文件收入”高于其他两个省份。至于核定征收的其它项目,这五个省份的差别则相对不大。

(二)环保税“税法收入”的核算

单位数量的固体废物、噪声、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所形成的税收收入即为环保税“税法收入”。籍此,首先核算固体废物的环保税“税法收入”。固体废物共包括四个税目,其中一个税目又包括四个项目,假设固体废物各税目和项目的排放量都是1吨,那么固体废物的环保税“税法收入”就是1120元。其次,工业噪声税目共有六个计税单位,纳税人可按超标的分贝数选择适用的税额。假定一个主体在六个计税单位规定的地方有作业场所,且六个作业场中两两之间的距离即使在同一边界上也都超过了100米,同时一个月内所有作业场所的声源都超标15天以上,昼、夜不停作业,也不存在夜间超标噪声频繁突发和偶然突发的情况,这样工业噪声的环保税“税法收入”是44100元。在核算完固体废物和噪声的环保税“税法收入”后,下文将对五个省份的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环保税“税法收入”进行核算。假定五个省份都分别只有一个应税大气污染物排放口和应税水污染物排放口,且每个月都排放了计税项目单位数量的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由于大气污染物中同样1千克排放量的苯并(a)芘、汞及其化合物和铍及其化合物等三项的污染当量数是所有大气污染物项目中最高的,因此为明确制度效应,以“税额从高”为原则,假定这五个省份的大气污染物也都是以这三项污染物为主。水污染物共分为两类,同样按照1千克排放量的假设,水污染物项目的污染当量数排序分别是第一类水污染物包括苯并(a)芘、总汞、总镉、总铍和六价铬(总砷或总银)等五项,其他类水污染物则是苯、甲苯、乙苯等三项。显然,在单位税额的作用下,五个省份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环保税“税法收入”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从数据来看,河北省和河南省的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环保税“税法收入”是最多的,数额可达2000万元以上;次之是山西省,环保税“税法收入”近800万元;山东省和陕西省的环保税“税法收入”则较低且相差不大,基本在530万元。由于各省获得的固体废物和工业噪声的环保税“税法收入”是相同的,且金额相对较少,因此即使汇总到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环保税“税法收入”中也不会实质影响上述五个省份的金额和排序。

(三)环保税地方“制度收入”的分析

归纳而言,“单元”社会场景下核算的环保税地方“制度收入”是对现实状况的一种理想化拟合,这种拟合虽然并没有考虑实际污染量,但在环保税税收收入的范畴内可以进一步分离出“制度使用频次”的概念。这一概念从字面上来看是在描述为实现既定的税收收入而利用制度的次数,但实质上也能籍此明晰符合制度规定的可课税的污染物数量。换言之,当这种使用频次较高时,意味着地方凭借制度筹集税收收入的频率较高,也即表示辖区内可课税的污染物较多;反之亦然。图2显示的是晋冀鲁豫陕五省2018年和2019年的环保税税收收入及与“制度收入”相比的结果。图2-A③显示的是晋冀鲁豫陕五省的环保税“制度收入”,可以看出这个结果带有明显的环保税“税法收入”的烙印,即表示核定征收下核算的环保税“文件收入”在地方“制度收入”中的占比较小。与环保税地方“制度收入”相比,晋冀鲁豫陕五省的环保税税收收入雷达线存在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山东省和河南省(见图2-B),即山东省的环保税“制度收入”较低,税收收入却较高;河南省则恰好相反。基于此,图2-C是环保税税收收入与地方“制度收入”相比得出的地方“制度收入”利用率。显然,山东省的环保税地方“制度收入”利用率是五个省份中最高的,表示山东省利用制度筹集税收收入的频率较高,也意味着山东省内可课征的污染物较多。与山东省相比,山西省的环保税地方“制度收入”利用率要低一些,但也显著高于其他三个省份,其两年的数值大约在11到15之间,而另外三个省份的环保税地方“制度收入”利用率则基本处在5到9之间。

五、建议

(一)加强核定征收管理

核定征收是税务机关为了解决纳税人存在的会计账簿不健全、难以确定应纳税额等问题而采用的一种征收方式。这种征收方式具有鲜明的“补救”色彩。现实中纳税人基于利益最大化的立场会采取措施减少税负或逃避税负,必然会损及国家征税权和社会公平,为了保障社会的有序运行,税务机关需要利用纳税人提供的间接材料予以征税,这明显区别于查账征收的操作。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核定征收具有自身独特的问题,反映到环保税上表现为核定征收方法缺乏选择性。以污水排放系数为例,当纳税主体不能确定排污量却可以获得用水量时,即可采用该系数核算环保税。显然,这一系数的设置补充了纳税主体只能获得用水量的情况,保障了环保税收入的筹集,但在山东省和陕西省的核定征收管理办法中没有提及。若以“法无规定即不征”为课税原则,那么这可能会导致纳税主体在排污量和用水量间进行纳税筹划,不利于税收收入的筹集。由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环保税的核定征收管理。

(二)充分发挥税额功能

除了加强环保税的核定征收管理外,还应充分发挥单位税额的调节功能。当课税对象和税基都已确定后,单位税额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纳税人的行为走向。换言之,合宜的环保税单位税额可以在不挫伤市场主体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能保护环境。然则,这五个省份的环保税单位税额多是税法规定的最低标准,使得其调节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可藉由环保税的制度使用频次进行证明。以山东省和河北省的对比为例,河北省的环保税税收收入要高于山东省,但在环保税的制度使用频次上,河北省显著低于山东省。究其原因,山东省的主要污染物的单位税额仅实施了环保税法规定的最低标准,而河北省则因地制宜设置了三档单位税额,且都高于税法设定的最低标准。由此,在实施环保税政策时,应重视单位税额的功能。

(三)推进工业绿色转型

虽然在既定的税收收入下制度使用频次的高低取决于环保税单位税额的大小,但实质上是与地方工业发展密不可分。2018年和2019年的数据显示,山东省的工业增加值在22000亿元以上;河南省和河北省的工业增加值则分别约为17000亿元和10000亿元;至于陕西省和山西省的工业增加值稍低,大致在9000亿元和6000亿元以上。这样的工业增加值大小与五省的制度使频次相比存在较大的相似性,所以从制度使用频次能够反映污染物数量的推论出发,结合工业污染是环保税重要税基的现实,可以看出制度使用频次的背后是工业转型升级的诉求。当制度使用频次较高时,意味着符合课税标准的污染项目或行为较多,也就表示实施这些项目或行为的主体决策与制度目标发生了偏离,需要进行决策的调整,以降低污染项目或行为的发生,而这实质上就是要求推进工业的绿色转型。

参考文献:

[1]蒋震.“十四五”时期完善现代税收制度的分析与思考[J].财政监督,2021(2):11-15.

保税范文篇6

保税区是我国参照国外自由贸易区的做法而设立的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这一区域在中国境内,但是在海关的关境之外。对于外国货物直接进入这一区域不视为正式进口,不征收进口关税和其它税费。国家赋予保税区的出口加工、仓储物流、国际贸易及商品展示功能为沟通国际和国内两个物流市场架起了桥梁。十几年来,我国保税区致力于管理机制创新、管理观念创新和管理手段创新,在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和物流配送分拨方面先行先试,形成了开放型的区域经济格局。由于保税区具有自己特殊保税功能和便捷的海关管理政策环境和运作模式,它满足了跨国公司无国界经营策略和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力以及建立销售和采购网络的需要,大规模的进出货物的要素在保税区得到了聚集和辐射,从而使保税区成为国外各大物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之地。发展较早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和深圳福田保税区的年进出口量占到当地的10%,而全国15个保税区面积加在一起仅为36平方公里,而年进出口量占到全国进出口量的5%。由此可见,保税区在我国未来的物流发展中将起着排头兵的作用。

珠海保税区自1999年封关运作以来,全区已引进项目130家,外商投资总额已超过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2亿美元,已投入运作的企业逾60家。在已投产的企业中,从事专营和兼营第三方仓储物流企业有11家,经营仓储面积达10万平方米,由于保税区具备特殊的保税仓储物流功能,珠海保税区在起步阶段物流业就呈现出了高增长的态势。据驻区海关统计,珠海保税区进出口物流货值从2000年的3000万美元跃升到2002年的2.8亿美元,增长近10倍;货运量从2000年的2000吨增至2002年的7万吨,增长近34倍;集装箱由2000年的550只增至2002年的1.6万只,增长28倍;监管车辆从2000年的400辆次增到2002年1.6万辆次。2003年1-6月,珠海保税区的进出口物流货值已达3.6亿美元,预计全年进出口物流货值将超过6亿美元。

目前,在珠海保税区投资设立的仓储物流企业有11家,全部是外资企业。按业务性质可划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专业仓储物流企业,它们分别是佳能、月通、东京兵兼、南光、启恒和明德等6家。佳能、日通、东京兵兼属日资物流公司,南光、启恒和明德属于新兴的中外合资专业化物流公司,它们主要为国际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工厂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第二种是自营仓储物流公司,它们分别是华天隆、好利工贸两家公司,它们专门经营一般贸易货物的物流服务;第三种是兼营仓储物流公司,它们分别是爱科电子、超毅和摩天宇等三家公司,主要承担集团公司内部的物流配送分拨功能。目前,珠海保税区的物流企业服务的客户约在80家左右,主要分布在珠海、中山、东莞、广州及上海、北京等地区,客户的类型主要以外商投资力口工企业为主。珠海保税区的物流企业正在以它特有的优势为珠海以及周边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已经成为珠海以及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推进器。保税区的功能是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仓储物流以及商品展示,其中仓储物流、国际贸易两大功能为物流公司在保税区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而保税区的保税特征为区内物流公司开拓业务创造了下列优势。

1、关税缓冲优势是保税区企业特有的。我们知道,物流就是把原材料和制成品以最低的成本按照要求和服务标准,适时地送到用户指定的地点。由于进入保税区的国外货物不视为正式进口,不需办理清关手续,所以不需要征关税,国外货物在保税区仓储滞留期间没有关税成本,从而降低了物流企业客户的成本,这为保税区物流企业开发客户市场提供了优势。尽管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关税税率在逐年下调,但是,关税减少并不等于不存在关税保护,开放市场并不等于完全放弃对市场的保护,WTO也不等于自由贸易。因而只要有贸易保护存在,保税区具有的关税缓冲功能的优势就不会消失。关税作为一种成本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成本的优势就是企业竞争的优势,所以会有更多的企业需要保税区物流企业提供配送分拨服务。

2、回避国际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对于利用国际市场价格敏感材料进行加工的企业来讲,可以在国际市场价格较低时多进材料库存,从而避免因材料涨价而造成企业经营成本增加,造成企业亏损。保税区因其具备关税缓冲功能,是企业回避材料成本风险的最佳场所。

3、实现零库存的目标。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增加,外商投资企业中进一步导入了以创造时间价值、降低综合经营成本为目的的“零库存”理念,并且这种理念已逐步扩散到内资企业。在不增加经营成本的前提下,因保税区在中国境内,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因自然灾害发生造成采购材料不能及时到厂而导致停工、停产情况的发生,所以保税区的物流公司能够最安全地满足客户对“零库存”的追求。

4、通关便捷。目前,海关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料件采用手册及合同管理,企业为了材料核销和市场管理的需要,希望物流公司能够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保税区的物流公司是企业设在中国境内的进口料件仓库,由于材料的采购和配送计划都是根据企业要求来制定的,由于报关方便快捷和采取预申报的措施,所以办理进出口手续时间短、报关准确性高,目前珠海保税区办理进出口手续时间平均为2小时,在其它口岸办理报关手续的效率易受货场安排、海关业务繁忙以及通讯联络等因素的影响,效率得不到保证。如果企业有特殊要求,保税区物流企业可以在驻区海关的指导下,为企业的进出口业务量身定做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由于从国内进入保税区的货物视同出口,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进入保税区后,其进口材料即可核销,而进入保税区的产品可根据客户需要由区内物流公司办理进口手续内销到国内,也可由区内物流公司办理出口手续外销到国外。保税区方便快捷的监管政策为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势,也为广大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方便,目前已吸引了佳能、万宝、TCI、金星、诺基亚及宏基电脑等二大批国内外知名公司委托珠海保税区物流公司提供物流配送服务。

5、服务体系完善、人才资源丰富。保税区是物流公司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区内已建立起完善的为物流企业提供服务的体系,银行、保险、报关行、行、律师事务所、公证所、会计中计事务所、咨询公司、广告策划公司、运输公司都已进入保税区,这为物流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还可以得到政府派驻区内的如海关、商检、税务以及保税区管委会等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可以说,保税区具有物流企业发展的最佳资源配置,是发展物流业的理想之地。珠海保税区是珠江西岸唯一的一个保税区,它作为该区域的物流配送中心的优势正在日益显露出来,而粤港澳跨海大桥项目的建设更为珠海保税区发展物流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珠海保税区将采取下列措施加快保税区物流业的开发步伐。

1、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港区一体化的建设。珠海保税区地处经济较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的西面,位于未来粤港澳大桥的桥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开发物流产业的优势已经在珠海保税区得到聚集。为进一步增创珠海保税区的优势,我们将加速珠海保税区码头的建设工作,积极推进港区一体化战略,大力发展临港产业,突出经济特色,推动以港兴区步伐,建设航运、、仓储、物流业联合组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积极创造条件,发挥珠海保税区码头和物流企业对周过城市经济的服务功能,尽快形成具有珠海保税区特色的物流产业。

2、加快建设珠海保税区物流信息平台。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珠海保税区将积极协调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做好物流信息平台的衔接工作,使珠海保税区物流信息平台达到系统化和集成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综合服务质量为中心,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增强保税区综合实力和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措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快捷准时的、经济合理的、客户满意的现代物流网络。积极整合海关、国检、港口、航运、金融、保险、信息等社会公共资源,形成系统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努力将珠海保税区建设成一个体现规模战略和协同战略的物流园区。

3、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珠海保税区将把提高通关效率和提升服务质素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坚持区企通关业务协调会制度,及时将企业建议或意见反馈给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积极协助驻区海关推行EDI联网报关,创造条件,尽快实现“大通关”、“无假日”和“无纸化”报关的目标,进一步提高货物通关效率。

保税范文篇7

保税区是我国参照国外自由贸易区的做法而设立的一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这一区域在中国境内,但是在海关的关境之外。对于外国货物直接进入这一区域不视为正式进口,不征收进口关税和其它税费。国家赋予保税区的出口加工、仓储物流、国际贸易及商品展示功能为沟通国际和国内两个物流市场架起了桥梁。十几年来,我国保税区致力于管理机制创新、管理观念创新和管理手段创新,在推动我国对外贸易和物流配送分拨方面先行先试,形成了开放型的区域经济格局。由于保税区具有自己特殊保税功能和便捷的海关管理政策环境和运作模式,它满足了跨国公司无国界经营策略和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力以及建立销售和采购网络的需要,大规模的进出货物的要素在保税区得到了聚集和辐射,从而使保税区成为国外各大物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之地。发展较早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和深圳福田保税区的年进出口量占到当地的10%,而全国15个保税区面积加在一起仅为36平方公里,而年进出口量占到全国进出口量的5%。由此可见,保税区在我国未来的物流发展中将起着排头兵的作用。

珠海保税区自1999年封关运作以来,全区已引进项目130家,外商投资总额已超过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2亿美元,已投入运作的企业逾60家。在已投产的企业中,从事专营和兼营第三方仓储物流企业有11家,经营仓储面积达10万平方米,由于保税区具备特殊的保税仓储物流功能,珠海保税区在起步阶段物流业就呈现出了高增长的态势。据驻区海关统计,珠海保税区进出口物流货值从2000年的3000万美元跃升到2002年的2.8亿美元,增长近10倍;货运量从2000年的2000吨增至2002年的7万吨,增长近34倍;集装箱由2000年的550只增至2002年的1.6万只,增长28倍;监管车辆从2000年的400辆次增到2002年1.6万辆次。2003年1-6月,珠海保税区的进出口物流货值已达3.6亿美元,预计全年进出口物流货值将超过6亿美元。

目前,在珠海保税区投资设立的仓储物流企业有11家,全部是外资企业。按业务性质可划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专业仓储物流企业,它们分别是佳能、月通、东京兵兼、南光、启恒和明德等6家。佳能、日通、东京兵兼属日资物流公司,南光、启恒和明德属于新兴的中外合资专业化物流公司,它们主要为国际跨国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工厂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第二种是自营仓储物流公司,它们分别是华天隆、好利工贸两家公司,它们专门经营一般贸易货物的物流服务;第三种是兼营仓储物流公司,它们分别是爱科电子、超毅和摩天宇等三家公司,主要承担集团公司内部的物流配送分拨功能。目前,珠海保税区的物流企业服务的客户约在80家左右,主要分布在珠海、中山、东莞、广州及上海、北京等地区,客户的类型主要以外商投资力口工企业为主。珠海保税区的物流企业正在以它特有的优势为珠海以及周边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已经成为珠海以及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推进器。保税区的功能是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仓储物流以及商品展示,其中仓储物流、国际贸易两大功能为物流公司在保税区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而保税区的保税特征为区内物流公司开拓业务创造了下列优势。

1、关税缓冲优势是保税区企业特有的。我们知道,物流就是把原材料和制成品以最低的成本按照要求和服务标准,适时地送到用户指定的地点。由于进入保税区的国外货物不视为正式进口,不需办理清关手续,所以不需要征关税,国外货物在保税区仓储滞留期间没有关税成本,从而降低了物流企业客户的成本,这为保税区物流企业开发客户市场提供了优势。尽管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关税税率在逐年下调,但是,关税减少并不等于不存在关税保护,开放市场并不等于完全放弃对市场的保护,WTO也不等于自由贸易。因而只要有贸易保护存在,保税区具有的关税缓冲功能的优势就不会消失。关税作为一种成本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成本的优势就是企业竞争的优势,所以会有更多的企业需要保税区物流企业提供配送分拨服务。

2、回避国际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对于利用国际市场价格敏感材料进行加工的企业来讲,可以在国际市场价格较低时多进材料库存,从而避免因材料涨价而造成企业经营成本增加,造成企业亏损。保税区因其具备关税缓冲功能,是企业回避材料成本风险的最佳场所。

3、实现零库存的目标。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增加,外商投资企业中进一步导入了以创造时间价值、降低综合经营成本为目的的“零库存”理念,并且这种理念已逐步扩散到内资企业。在不增加经营成本的前提下,因保税区在中国境内,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因自然灾害发生造成采购材料不能及时到厂而导致停工、停产情况的发生,所以保税区的物流公司能够最安全地满足客户对“零库存”的追求。

4、通关便捷。目前,海关对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料件采用手册及合同管理,企业为了材料核销和市场管理的需要,希望物流公司能够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保税区的物流公司是企业设在中国境内的进口料件仓库,由于材料的采购和配送计划都是根据企业要求来制定的,由于报关方便快捷和采取预申报的措施,所以办理进出口手续时间短、报关准确性高,目前珠海保税区办理进出口手续时间平均为2小时,在其它口岸办理报关手续的效率易受货场安排、海关业务繁忙以及通讯联络等因素的影响,效率得不到保证。如果企业有特殊要求,保税区物流企业可以在驻区海关的指导下,为企业的进出口业务量身定做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由于从国内进入保税区的货物视同出口,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进入保税区后,其进口材料即可核销,而进入保税区的产品可根据客户需要由区内物流公司办理进口手续内销到国内,也可由区内物流公司办理出口手续外销到国外。保税区方便快捷的监管政策为保税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势,也为广大的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了方便,目前已吸引了佳能、万宝、TCI、金星、诺基亚及宏基电脑等二大批国内外知名公司委托珠海保税区物流公司提供物流配送服务。

5、服务体系完善、人才资源丰富。保税区是物流公司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区内已建立起完善的为物流企业提供服务的体系,银行、保险、报关行、行、律师事务所、公证所、会计中计事务所、咨询公司、广告策划公司、运输公司都已进入保税区,这为物流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还可以得到政府派驻区内的如海关、商检、税务以及保税区管委会等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可以说,保税区具有物流企业发展的最佳资源配置,是发展物流业的理想之地。珠海保税区是珠江西岸唯一的一个保税区,它作为该区域的物流配送中心的优势正在日益显露出来,而粤港澳跨海大桥项目的建设更为珠海保税区发展物流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珠海保税区将采取下列措施加快保税区物流业的开发步伐。

1、发挥区位优势,加快港区一体化的建设。珠海保税区地处经济较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的西面,位于未来粤港澳大桥的桥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开发物流产业的优势已经在珠海保税区得到聚集。为进一步增创珠海保税区的优势,我们将加速珠海保税区码头的建设工作,积极推进港区一体化战略,大力发展临港产业,突出经济特色,推动以港兴区步伐,建设航运、、仓储、物流业联合组建的区域性物流中心,积极创造条件,发挥珠海保税区码头和物流企业对周过城市经济的服务功能,尽快形成具有珠海保税区特色的物流产业。

2、加快建设珠海保税区物流信息平台。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珠海保税区将积极协调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做好物流信息平台的衔接工作,使珠海保税区物流信息平台达到系统化和集成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综合服务质量为中心,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增强保税区综合实力和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措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快捷准时的、经济合理的、客户满意的现代物流网络。积极整合海关、国检、港口、航运、金融、保险、信息等社会公共资源,形成系统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努力将珠海保税区建设成一个体现规模战略和协同战略的物流园区。“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3、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珠海保税区将把提高通关效率和提升服务质素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坚持区企通关业务协调会制度,及时将企业建议或意见反馈给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积极协助驻区海关推行EDI联网报关,创造条件,尽快实现“大通关”、“无假日”和“无纸化”报关的目标,进一步提高货物通关效率。

保税范文篇8

1.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特性

环境保护是一种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存在“市场失灵”的特性。在环境保护上存在的“市场失灵”现象主要表现在外部效应上。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效益补偿;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生产者来说,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常常是仅考虑私人成本与私人收益,而不考虑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这必然会导致外部不经济的出现,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以消除外部不经济。政府介入环境保护,提供的是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产品”,它的效益是外在化的,每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享用。一般说来,政府介入解决污染问题的经济手段可采用补贴与征税两种方式。与征税相比,补贴不仅不会实现污染成本的内部化,还会造成国家财政的困难。而征税不仅会造成污染成本的内部化,还会为政府的环保投入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用税收方法解决污染问题会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优化资源配置。

2.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经济可持续性要求全面履行成本原则,不能忽略经济增长的社会和环境成本。环境可持续性要求在利用自然资本时,不削弱自然的生产力或环境商品和服务对人类福利的综合贡献,必须考虑代际资源配置和代际公平,并使之得到经济上的补偿。而政府作为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的共同代表行使对环境资源的所有权来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利用进行征税,并将环境税收的一部分作为“代际补偿”的基金来源。

3.税收政策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首先体现在环保效应上。税收会以其固定性、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征把污染环境或浪费资源的成本扩大化,促使企业节约资源、控制污染。其次,它具有财政效应。据统计,仅“十五”期间我国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及改善的费用就高达7000多亿元,开征的环保税可以以专款专用的方式投入于环保建设,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再次,体现的公平效应。如果把个别单位和个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用全体纳税人的钱来补偿显然是不公平的,环保税依据“谁污染,谁负担”的原则,把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利润水平合理化,有利于体现公平原则,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最后,具有贸易效应。加入WTO后,我国将面临更多的绿色贸易壁垒。开征环保税一方面可以促使企业节约资源、控制污染、开发和采用环保产品和环保技术,进行绿色生产;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有害生态环境的产品和技术以及洋垃圾的输入成本,使其无利可图。

二、开征环保税的现实依据

1.我国自然环境严重恶化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据统计,全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1/4以上的国土荒漠化,草原出现严重的退化、沙漠化、盐渍化趋势。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且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平均每年24.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平均每天近1.5亿元。生物多样性正在不断减少。近50年来,我国已经有许多物种灭绝,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4000亿元。环境问题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大“瓶颈”。

2.我国现行的环保税收制度还很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环保税收制度的缺位与不到位:一是现行税制中缺少了专门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污染税,这既限制了税收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的用于环保的收入来源;二是消费税等其他税种在税率设计或调整时考虑环保功能程度不够;三是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在设计环保方面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优惠措施形式单一,主要限于减税和免税,影响了政策的实施。

3.国内外环境为适时开征环保税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从国内来看,一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五个统筹”之一,意味着政府在发展观上的重大转变。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居民对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意识越来越强,这为环保税的开征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这为环保税的开征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从国外来看,一方面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迄今为止已制定了《京都协议书》等150多个资源与环境保护条约。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在其税制建设中无一例外地把实现税收“绿色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出发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我们在开征环保税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一些成熟的做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尽量少走“弯路”。

总之,我国目前开征环保税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了要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就要求我们不可能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道路,而必须做到控制污染与发展经济并重,并力求做到逐步减少污染,不断改善环境。因此,通过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加强和更多地运用税收手段保护自然环境,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创建和谐社会,开征环境污染税应该是一个较为理想也相当紧迫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齐良书.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武亚军.环境税经济理论及对中国的应用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3]冯文荣.开征环保税的可行性分析及框架构想[J].长白学刊,2005,(9).

保税范文篇9

一、税收与环境

(一)税收的职能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依照其社会职能,按照法律规定,参与国民收入中剩余产品分配的一种规范形式。税收同其他财政收入方式相比,具有强制性、无偿性、且固定性的特征,税收能调节经济运行,调整分配关系,保证行政、国防和教育等需要,是一个现代化社会和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下税收的职能可以归纳为资源分配、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三大职能。

(二)税收的地位

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有主导地位,国家财政收入的90%以上来自税收,税收是财政政策调控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是靠实力说话的,而国家的实力则主要表现在经济实力上,经济实力一个靠基础(经济总量),另一个靠(经济效益)。同时,经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主题,税收对于实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世界各国,其中发展中国家,在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普遍注重税收手段的运用。

(三)税制的国际实践

目前在国外,特别是OECD成员国等经济发展国家,环保税的征收是相当普遍的,而开征的具体税种,开征方法则是五光十色。但是从性质来说,以SO2税、NOX税、碳税、垃圾税等排污税最为典型。对原有税制的“绿化”调整,主要以欧盟国家为代表,从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取消原有税制中不符合环保要求、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规定,如取消对煤等污染能源的税收优惠等;(2)对原有税种采取新的有利于环保的税收措施。但是从调整的税种来看,比较突出的是消费税、所得税和机动车税。

1.消费税的调整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区分含铅汽油与无铅汽油,调高含铅汽的消费税税率,鼓励使用无铅汽油。欧盟国家已全部使用含铅汽油高税政策,并体现了良好的效果。

(2)提高污染型能源的消费税税率。如法国、荷兰、英国等国的能源产品的消费税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税率设计或调整时考虑污染因素。如比利时、芬兰、卢森堡、葡萄牙等国的重油消费税征收都考虑重油的含硫量因素。因此,这种消费税实际上已具有SO2税的性质。

(4)在原有消费税基础上,对能源另征能源税,如德国的生态税、英国的气候变化税都是属于新征的特别能源税。

(5)取消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税收优惠,对清洁能源税。例如:德国生态税对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就给予免征生态税优惠,英国的气候变化税也对节能措施予以优惠鼓励。

2.所得税的调整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环保投资优惠,即对环保投资支出允许税前扣除或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抵免,如荷兰对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设备投资,投资额0.2~10600万欧元之间的,可按投资额的55%抵免公司所得税。

(2)鼓励环保技术的研究、研发。

(3)环保设备加速折旧。如荷兰对列入规定的有利于环保改善的资产可实行折旧最高达100%的加速折旧;法国对节能设备、生产可再生能源的设备在2007年1月1日前购置的可在购置当年100%提取折旧,马来西亚则允许环保设备、废物回收设备实行加速折旧。

(4)公交车私用的税收措施调整。如今多数经济发达国家都将公交车私用作为职工的福利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同时鼓励职工乘公共汽车上下班,以减少城市拥挤和机动车尾气污染。

3.机动车税的调整

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征年机动车税时对节能车予以优惠,如德国的年机动车税已改按机动车的污染程度分档征收,并规定电动车免税;英国、芬兰都对低尾气排放车辆减免年机动车税。

(2)机动车销售税的税收优惠,如意大利通过减免机动车销售税的方式来鼓励人们购买环保车。

二、中国税制绿化存在问题

(一)环保税缺位

我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环保税种。具有税收性质的排污费,虽然征收内容不断完善,对促进企事单位加强污治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以收费形式征收,征收阻力较大。排污费征收困难,固然与某些企业和地方部门环保意志薄弱以及局部利益驱动有关,论文但也与征收形式有关。以费而不是以税来征收,所以常常给人一种收费名目依然繁多,且常给企业“乱收费”之感,汽车已是城市空气污染和噪音最大来源,并没有纳入废气排污费和噪音排污费的征收范围;再如固体污染物的排污征收仍主要限于矿物废弃物,至于征收标准是否合理、得当,仍值得观察。

然而资源税的开征与完善,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普遍认为我国存在不足:(1)资源税实行从量定额征收,且单位税额偏低,未能考虑资源的环境价值,难以从开采、利用自然资源的外部成本内在化,因而不能真正有效地促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不同矿产、矿区的单位税额确定缺乏客观标准,因此存在某些不合理之处。(3)征收范围仍然偏窂,对一些重要的非矿产资源如淡水资源、森林资源等并没有纳入征收范围,变相刺激了非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使用。

至于其他一些税种,只能说具有一定的环保作用,而且从税制的内容和环境的要求方面来看,都还有待完善和调整。

(二)现有的税收政策多以经济目标为中心,存在不少与经济、环保相冲突的优惠政策

现有的税收政策多以经济目标为中心,存在不少经济、环保相冲突的优惠措施,譬如对农药、化肥、塑料、煤炭业等污染产品和污染行业出于发展农业和能源等经济原因而实行了不少优惠政策;再如对能源项目的许多税收优惠并没有区分污染型能源和清洁型能源。

(三)现有与环保有关的税收措施比较零散,不规范、不系统,缺乏稳定性

从上面的政策推出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人以“一事一议”的感觉。例如,利用煤矸石、煤泥、油母页岩生产的电力实行增值税减半征收,而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生产的电力则实行增值税现征现退政策;资源综合利用生产的建材产品免增植税,而水泥则实行增值税现征现退政策。

(四)现行环保税收措施的内容不科学

(1)增值税优惠偏多,而且优惠形式各不相同,有免税、减征、即征即退、投资退还。

(2)所得税政策调控力度不够。所得税政策具有较强的调控作用,但目前企业所得税优惠范围偏窄,优惠程度偏小;免征所得税优惠也仅限于年所得额30万元以内。

(3)鼓励性产业优惠不合理。对于符合鼓励性产业目录的投资项目,除投资于西部的在2001-2010年期间可以享受减按15%税率征企业所得税外,其他的优惠主要限于进口环节免增值税、关税,购置国产设备退还增值税和投资的40%抵免企业所得税三个方面,缺乏所得税的直接优惠,至于投资的增值税优惠实是对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固定资产投资进项抵扣的一种校正。

(4)税收优惠偏重于项目、设备产品,而对节能、清洁环保的消费型产品的优惠相对不足。

(五)消费税和有关的机动车税“环保化”程度不够

首先,现行消费税有关环保的税目主要限于燃油、机动车和轮胎,征收范围偏窄,对电池、塑料包装物等一次性污染产品和数量日益增多的污染性电子产品都没有征税;其次现行税目中,污染型能源没有包括煤和火电,机动工具没有包括船、飞机。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对中国环保税制的水平作一个总体判断:已开始有意志地运用税收手段促进环保的发展,并采取许多有助于环保的税收措施,但环保税收政策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对税制已尝试了一些环保化措施,但税制的整体环保化程度还很低,可以加大对环保化施展作努力,如单独立法,以加强环保税收对财政收入的力度,并将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兼顾,以达到理想的目的。

保税范文篇10

保税物流及其监管模式

保税物流与一般物流不同。一般物流的要素包括采购、运输、仓储、配送、信息服务等,而保税物流除了具有这些基本物流要素之外,还包括了海关监管(含检验检疫)、口岸、保税、报关、报检、退税等多个关键要素。2007年,中国海关总署在《海关保税加工及保税物流改革实施方案》中认为,保税物流是指将货物在税收保全(无税)的状态下,从供应地到需求地对货物实施空间位移的过程。这些过程主要包括进口货物在口岸、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保税加工场所之间,以及国内出口货物进双海军1副教授田桂瑛1杨佳骏2、3(1、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4015242、重庆理工大学重庆4000543、重庆直通物流有限公司重庆400030)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重庆保税物流AEO监管模式研究”(16SKGH215)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入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保税加工场所空间位移。这种空间位移,既包含有静态的仓储过程,又有动态的运输过程;既有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需要多种以上交通工具的相互衔接、转运,又涉及到多个保税场所之间的转换。而保税物流不仅是空间位移的转换,而且还有诸如单证、通关、结汇等多种信息的传递、交换,监管难度较大。保税物流的监管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保税货物的监管,而对保税货物的监管主要有两类监管模式:一类是非物理围网的监管模式;另一类是物理围网的监管模式(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前者包括了出口监管仓库、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A型;后者包括了保税物流园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保税综合区。目前,海关对保税物流监管主要集中在通关关口检验,例如对证明文件的验核和检查确认、对通过货物的抽查检验。其对于整个保税物流全过程监管,缺乏科学化、便利化的有效手段,造成一定程度的相互脱节,很难实现联动互补。如何有效对保税物流监管,近年来学界进行了相应研究。唐宇(2012)比较了国际国内保税物流的监管模式,提出要从运行机制、发展战略等层面出发建立科学化的保税物流监管机制;姚舜(2018)研究了我国保税物流体系演化机制,提出建立保税物流体系内的综合协调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海关监管模式;燕秋梅(2012)建议优化保税物流监管流程,建立真正的“境内关外”的监管模式;李洋(2016)提出利用现代信息系统技术实行联网监管,确保获取准确的信息数据,增强海关的监控力度。这些研究从理论和应用层面对保税物流监管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与对策,但对于如何具体应用信息化、科学化手段和方法设计保税物流监管模式还鲜有研究。

区块链技术与应用

区块链技术首次出现于2008年化名“中本聪”的匿名人在密码学邮件组发表的《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论文。它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数据块的分布式账本,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技术形式,其核心特性是去中心化及共识机制,并使得记录在链上的信息公开透明、安全可信。该技术通过运用数据加密、共识机制和激励手段等方式,在无需信任的分布式系统中实现点对点的信息共享与协作,能有效解决当前物流行业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存储不安全、难以确责等问题。(一)区块链技术特点。区块链技术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技术起源、区块链1.0、区块链2.0,分别以P2P网络技术、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技术为代表。其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去中心化。整个运行系统采用的是分布式结构,每个节点是平等的,没有特定的中心节点,各个节点之间拥有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其中的数据块由整个系统共同维护,不会因为某个节点损坏或出现问题而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二是数据可追溯。区块链是按时间顺序将信息数据区块以链条方式组成的特定的数据库结构,而每个信息数据区块由区块头、区块体两个部分组成,区块头包含了数据生成时间、实际数据的哈希(hash)、上一区块的哈希等当前区块的多项特征值,区块体则包含相关交易信息。密码式的哈希函数可以很好地防止数据的更改和实现数据的可追溯性。三是安全透明。区块链网络采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在加密过程中使用对应的一对唯一性密钥(即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结合引入的密钥封装机制和数据封装机制,满足安全性需求和所有权验证需求。同时,区块链除一些加密的私人信息外的所有数据都是开放性的,系统中的任何一方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进行区块链数据的查询和开发应用。四是共识机制。区块链系统中各个节点按照达成一致的规范和协议,可非常安全地在不同节点间自由交换信息数据资料。五是智能合约。智能合约可理解为部署在区块链上,根据业务逻辑和约定的触发条件,能自动判断并执行的程序。智能合约不需要中心机构监督,就能自动执行满足条件的合约事项,提升了合约的公平和公正性。(二)区块链技术应用。区块链技术作为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已延伸到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尤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最为突出。区块链技术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加密技术和人工智能将深刻影响现代社会的发展。目前,一些物流企业也开始进行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研究,例如京东应用该技术对生鲜、奶粉等产品进行溯源追踪;Turf公司在新加坡采用区块链技术连接储物柜信息追踪货物运输状况,采用分布式账本平台连接专用储物柜,帮助消费者便捷追踪包裹。

区块链技术在保税物流监管中的应用设计

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需要,目前海关监管需要围绕一体化通关、便利化通关、高效化通关做出相应的改革与创新,以促进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高效、顺畅的运转。其中涉及海关(含检验检疫)、税务、运输、仓储、银行、保险等多个部门和系统,需要整合现有保税物流监管区域场所管理办法,形成统一的管理法规,可以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保税物流监管新机制,对保税物流货物的“进、出、转、存、运”各个物流链监督环节实现行之有效的高效管理。(一)保税物流链分析。作为服务于国际贸易的保税物流,需要向海关申报、交验单据证件并接受海关的监管、检查和核验。对于进口、出口保税货物,无论是非物理围网的监管模式,还是物理围网的监管模式,其核心物流流程一般都会涉及到保税物流企业在境内区外、特殊监管区域或场所进行的仓储、配送、流通加工、运输、装卸搬运等环节,形成相应的保税物流链。(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保税物流监管联盟链。根据区块链技术的公开透明、共识机制等特性,以及其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构建包括保税物流企业在内的保税物流监管联盟链,对保税物流链进行监管,如图1所示。联盟链的各个节点设有与之相对应的实体机构组织,如海关、税务、银行等部门,通过授权后才能加入该联盟网络,对保税物流链进行有关数据处理和流程监管控制。各机构组织组成监管合作的相关联盟,共同维护区块链的健康运转,防止弄虚作假,可以有效降低保税物流监管成本,提升监管部门的通关服务能力及水平,促进保税物流的发展。保税物流监管联盟链如图1所示。(三)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保税物流联盟链监管信息架构设计。在保税物流监管联盟链作用于保税物流链基础上,基于开源系统Hyperledger Fabric,可设计保税物流监管联盟信息架构,如图2所示。保税物流数据存储层。基于Fabric的存储机制,可将保税物流数据打包为区块记录到物流账本中,存储在节点文件系统中并可全局数据检索,供上层调用。保税物流监管联盟网络层。该网络层以节点间的信任模型为基础,通过共识机制实现保税物流参与各方对物流信息、物流状态背书,并确保分布在不同节点上的物流数据真实可靠。保税物流监管联盟链扩展层。在该扩展层上,实现各参与方账户管理、保税物流合约管理和有关数据访问,根据合约的触发条件实现自动地合约履行与反馈。保税物流监管联盟链应用层。在该应用层上,可以方便监控保税物流区块链的整体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并进行预警提示。(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保税物流联盟链监管分析。根据保税物流链的运行情况,保税物流监管联盟链通过要求保税物流企业运用电子标签、条形码、射频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自动采集保税物流货物生产日期、生产批号、货物数量等进、存、出的实际物流信息,并存储到区块链物流联盟监管系统,以减少人为因素造成最初区块链数据的差错。同时,根据保税物流仓储、运输、配送和报关、报税、结汇等业务编写相应的智能合约,将智能合约部署在物流链运行网络节点中。保税物流联盟各节点端口利用智能合约发起记账请求,并根据智能合约要求向指定节点发起背书请求,背书完成后生成区块发送给共识节点进行记账。海关可定时抽取保税物流联盟区块链中的各类型数据,监控网络中智能合约、事务运行和账本的状态和变化,从而快捷了解保税物流链的运行情况,从而简化海关手续,实现保税物流快捷有效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