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贸易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5:10:10

版权贸易

版权贸易范文篇1

(一)1990~2000年间的图书版权贸易[1]

1992年10月,中国成为《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从此,中国具备了开展版权贸易的良好法律环境,图书版权贸易开始迅速发展起来,海外版权贸易尤其是引进版权数量逐渐增多。我国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比的变化可以以1991年为线划分为两个阶段,1991年引进与输出数量基本持平;1991年之前,版权输出大于引进;从1992年中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开始,引进情况开始发生两个根本性变化。

一是引进数量开始超过输出,二是版权引进地从以我国的台港地区为主逐步转为以外国为主。1992年以后又可以1996年为线来划分比例情况,1996年之前,引进与输出比在4∶1之内,1996年以后,引进与输出比大体维持在10∶1的状态。1990~2000年十年间的总体情况是,我国通过出版社开展的图书版权贸易数量超过30900种,其中引进25700多种,输出5100多种。就引进与输出的比例看,十年间的总体比例大约是5∶1。

(二)2001~2004年间的图书版权贸易

从2001年开始,国家版权局对版权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工作,为定量研究我国图书的版权贸易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证。在2001年图书版权贸易为8861种,到2004年达到11354种,具体引进、输出情况如表1。表1图书引进、输出情况引进输出比13∶18∶115∶18∶1年度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引进数量(种)8226102351251610040输出数量(种)63512978111314合计8861115321332711354从表1可以看出,2001~2004年间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的比例平均约为10∶1,存在着严重的贸易逆差。特别是在2003年,引进与输出比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15∶1,一度引起出版界的极大关注。到2004年,版权贸易逆差有较大回落。为更好地研究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现状,现列出2001年和2004年版权引进地和输出地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2001年图书版权引进地情况如表2。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版权引进地主要是欧洲的英美国家和我国的台湾省。2001年英国和美国占了版权引进总数的5216%,而2004年占到了6017%。台湾省在2001年和2004年占版权引进总数的比例分别是1616%和1117%。从输出地分布来看,亚洲是最重要地区。特别是我国的台湾省和香港特区占了很大比重。2001年台湾省和香港特区占了整个版权输出的42%,在2004年占到了71%。

二、版权贸易逆差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语言和科技文化方面的障碍

版权贸易引进输出数量的严重不对称有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我国版权输出实质上也是中文文化的输出,版权贸易逆差也正体现了英语国家的强势文化和相比较之下我国的劣势文化。另一方面,因为版权输出取决于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文化的发展程度,经济上的强势易于推动文化上的强势。西方英美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其文化输出提供了保障,而我们科技的发展水平还很有限,在文化上还处于劣势。从我国实际输出的版权种类来看,传统文化产品,古籍、绘画书法、中医药类版权占了大部分,近几年儿童图书做得比较好,但社科人文、计算机等方面主要还是靠版权引进,在版权引进品种中,经营管理、科学技术和文学三类占了大部分。

(二)版权机构的作用不突出

版权机构在版权贸易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版权机构具有获取信息快、人才经验丰富、效率高效、协调能力强等优势,不但可以用规模优势帮助出版社节约单打独斗海外市场的资金,而且还有利于出版资源集中和树立本国图书品牌形象。在版权贸易的过程中,我国的版权公司起的作用不是特别大。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出版社比较热衷于“自力更生”,也就是不通过版权机构,而是出版社之间直接面对面进行版权贸易,就像商品生产者不通过中间渠道直接零售给消费者一样。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版权机构是新生事物,各方面都不很完善,特别是真正懂得国际版权贸易规则和运行程序的人才奇缺,我国版权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般是由懂外语的编辑来担任,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在版权方面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这与从事版权贸易的工作人员通常都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同时还具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以及较强的公共关系能力等不相适应。

(三)我国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现状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与版权贸易逆差有直接关系。我国1992年才正式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并开始真正参与国际版权贸易,这与具有上百年经验的欧美出版集团不可同日而语,差距也就显而易见了。发达国家的出版机构主体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经营和运作,培养了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海外市场拓展能力。反观中国出版业,由于我国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现状,出版界的市场运作规则还不成熟,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出版集团尚未形成,出版社和版权机构间的信任机制还不牢固,出版社还不能得到足够的版权授权,无法顺利地进行版权输出。这一系列问题有待于我们去逐步解决。

(四)出版社对版权贸易的认识存在误区[2]

出版社对版权贸易的认识误区表现在:一方面,出版社常常把版权贸易同图书贸易等同起来,往往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参加各种世界性的图书博览会,结果是只卖掉本社出版的很少部分的图书。因为从图书出口贸易的实际效果来看,在海外,中文图书的受众仅限于海外华人和懂中文的外国人。而通过版权贸易、合作出版等渠道,把中文图书翻译成相应的外文,图书才可能通过书店或图书馆使更多的外国读者接纳,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让中国图书、中国文化进入西方主流社会。

另一方面是出版社误认为在国外登上排行榜的书引进来就很好卖,至少也有可以炒作的卖点。于是盲目地引进图书版权,哄抬价格。最后却因此造成大量的积压,甚至连本钱都收不回来。

(五)版权贸易渠道狭窄

我国图书输出版权无论是品种、数量,还是地区都有很大局限。我国版权输出的内容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中医、武术和古典文学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从地区看,近些年来版权实力较强的地区主要有10个左右的省市,如北京、江苏、上海、广西、吉林、陕西、辽宁、广东、天津、浙江与湖南等。这些地区的版权贸易量几乎占了全国版权贸易数量的绝大部分。其他地区则较少,有近10个地区开展的版权贸易极少甚至于尚未开展此项工作。

三、解决的措施和办法

(一)建立国家扶持机制[3]

由于做版权输出往往要投入很大精力,费用支出较多,而且收益相对较小。因此政府要加强对出版社版权贸易的扶持和引导,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鼓励文化产品的输出。可以仿照其他国家的经验,对输出版权进行物质上的鼓励。鉴于翻译费用是中国图书在海外出版的瓶颈,国家可以采取资助翻译费用的方式,推广中国图书。在国家扶持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有韩国、法国等。例如韩国,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推出了文化产品的研发、制作、出口等系统扶持政策,设立了文化产业振兴基金、信息化促进基金、出版基金等。法国政府出台了一项叫“傅雷计划”的政策,对法国文学和人文科学类书籍的翻译出版进行资助,加强图书的宣传推广。2004~2005年有一百多部法文作品在“傅雷计划”的支持下被翻译成中文。德国通过在外交部设立翻译赞助项目、在联邦文化基金会设立Litrix项目和设立专门机构“亚非拉文学促进会”三种形式来支持版权贸易。

(二)畅通版权输出渠道

目前,出版社出口图书要通过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出版社自身无权输出,这就造成了环节的增加、成本的提高和效率的降低,限制了输出的总量。国家版权局应根据新著作权法的规定,尽快颁布著作权转让合同的标准样式,规范著作权转让条款,并与国际接轨,这样可以使出版社尽可能得到更多的授权。

由于出版社不易掌握和了解哪些产品适合国外的市场和需求,所以往往需要在调查和取得信息方面得到帮助。国家版权局等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对版权输出事务、海外图书市场的需求进行专项调查,然后向版权机构或出版社提供咨询和指导,还可以利用系统的优势,组织一些大的项目,由国内的出版社应标,再组织推广。

版权贸易范文篇2

一、重视整体规划

1,树立国际出版意识,挖掘战略合作伙伴在中国出版积极走向国际化的今天,出版社应加强国际出版意识,将版权贸易工作纳人出版社发展整体规划之中,以版权贸易的繁荣开展增强出版社参与国际出版竞争的能力,充分利用国内、国际的资源和市场,进一步提升中国出版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根据出版社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产品特点,发掘出版领域相同或相近的海外出版社作为长期合作伙伴,是保障版权贸易高效开展、促进出版社国际化转型的有效战略之一。由于出版领域相同或相近,双方版权合作的几率就高.而在长期的项目合作过程中,双方又会不断增进了解与信任,从而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比如,上海辞书出版社是一家以辞书出版为特色、涵盖传统文化出版的大型出版社,而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也是一家以中华传统文化出版为特色,兼及汉语工具书出版的出版社,因此,两家出版社从《学生同义词典》、《学生反义词典》等汉语语词工具书开始开展版权贸易项目,在彼此增进了解的基础上,逐步将合作范围扩大至《袖珍图文本•四大名著故事》等传统文化读物,至今双方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版权贸易合作关系。由于彼此之间非常熟悉与信任,双方在版权贸易条件磋商、合同订立、版税支付等环节节省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有力保障了出版物在最短时间内推向市场,使版权贸易项目带来的效益实现最大化。因此,寻求与自身发展规划相契合的合作伙伴,是出版社制定版权贸易整体规划时尤需考量的问题。

2.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品牌效应版权贸易规划应注重品牌建设,以强势产品、规模效应打造出版社在国际出版市场上的地位,提升出版社品牌产品在海外同行中的认可度,以专业品牌促进版权贸易。上海辞书出版社作为汉语工具书出版的重镇之一,其版权贸易的规划目标是逐步建立其汉语工具书的品牌地位。近年来,围绕这个目标,该社哪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大词典》、《古汉语大词典》、《新词语大词典》等品牌工具书为主推对象,将其多语种版本及电子版权输往韩国、日本、越南、美国等国家,逐步建立、巩固其汉语工具书在全球图书市场及数字出版领域的品牌地位,在国际图书市场打造其汉语工具书专业出版社形象。相应地,逐步累积的品牌效应自然会为出版社赢得更多的版权项目合作机会,扩大版权贸易的广度与深度。

二、讲究操作原则与技巧

1.‘.以我为主,,原则

“以我为主”是版权贸易操作实践中应该始终遵守的原则。版权贸易是为出版社乃至我国的整体出版事业服务的,版权工作人员不仅要对版权业务很熟悉,而且要对每个合作项目的内容、特色领悟透,版权洽谈时要积极主动,力争从单纯的买卖版权转向“以我为主”的合作出版,将“以我为主”的理念贯彻到版权贸易工作的各个阶段。

(l)选题策划阶段:对引进选题而言,一方面需要注意其内容应符合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有利于我国文化科技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则需要注意选题应符合出版社自身的优势领域与专业方向,这样在后期编辑加工、宣传营销等方面才能发挥出版社自身的优势,从而保障引进选题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对输出选题而言,同样需要注意版权输出项目应符合我国出版“走出去”战略的要求,将拟输出项目主动纳厂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项目之中,将中华传统文化及我国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优秀成果输出至海外,提升我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2)编辑加工阶段:对引进选题而言,除了要对内容严格把关,对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内容作相应的删改外,还要通过翻译风格、封面及版式设计等对选题进行适当的“本土化”改造,使它更加符合国内图书市场需求,从而确保引进图书获得成功。对输出选题而言,则需要审核外方对图书内容及封面等做的任何改动,以保证出版社自身图书品牌与形象不会出现弱化甚至歪曲,出版社利益得到切实保障。

(3)宣传营销阶段:对引进选题而言,切忌照搬照抄选题在国外的营销方式,要充分考虑国内图书市场的特点,在借助国外图书的成功经验之余,策划充满创意的营销推广模式,打造出版社自身品牌形象。对输出选题而言,则应争取自身利益实现最大化,如出版社名、原书名等在图书海外宣传中得到适当的突显,借此提升出版社在同类图书中的国际认可度。只有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才能从单纯的版权买卖转向有助于提升出版社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借力”行为。

2.理解力与判断力

充分理解与挖掘出版社与贸易对方的产品内容及特色,深刻了解和把握国内外出版市场,是开展版权贸易的基础。只有充分理解,才能准确找到适合出版社自身领域与国内市场的引进选题;只有了然于胸,才能对输出产品做出有效的推介,实现图书的成功输出。基于对图书内容的充分理解,做出准确的判断是版权贸易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因素一。选择什么样的合作项目、合作伙伴、合作方式是决定项目成败的重要因素。版权工作者应审时度势,总体权衡,从成千上万的图书中选择最适合自己出版社与国内图书市场的引进选题;对于选定的输出项目,在众多的合作对象中选择能使输出项目效益最大化的合作伙伴;而无论对于引进还是输出项目,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是版权贸易取得最大效益的有力保障。2005年法兰克福书展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针刺手法图解》等三本中医图书正式签约输出到德国,实现了向欧美地区输出图书版权的重大突破。这个输出项目之所以能成功实现,与版权人员及出版社的理解力与判断力密切相关。ElsevierGml〕H,U比an&Fiseher是全球出版巨头之,JElsevier旗下的一家医学类专业出版机构,对中华传统医药方面有较强的兴趣。早在2005年3月伦敦国际书展上,上海科技出版社就开始与Urban&Fischer接洽,并于书展后及时向对方寄去《针刺手法图解》等中医方面的样书。在对方明确表示对出版《针刺手法图解》一书德文版有很强兴趣后,版权人员进一步向对方建议,由于该书本身是英汉对照形式,德文版可以做成德汉对照形式的。如果这样操作,Urban&Fiseher主要的工作就是将英文翻译成德文,而在版式上可以参考原来的排版形式,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费用。并且版权人员很快将该书的排版文件样张光盘快递给对方,供对方研究。最终,上海科技社的诚意和热心打动了对方,不久就明确表示要签约引进该书。在此基础上,版权人员顺势向Urban&Fischer推荐了另夕叽本上海科技社中医方面的图书。

3.执行力与灵活性

有效的执行力是保障版权贸易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贸易谈判只是版权工作的开始,为使项目顺利开展,版权工作人员还需要维持许多日常事务性工作,而其中最重要的则是严格按照合同的相关条款推进项目完成,只有严格执行合同条款,才能保障项目成果的胜利推出,增进合作双方的信任度,为双方今后长远的合作打下基础。因此,高度的执行力是版权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版权工作同时也要讲究一定的灵活性。灵活性作为版权工作的润滑剂,有利于各环节工作的顺利开展。20世纪90年代末,上海科技出版社与香港万里机构共同从Quarto出版集团引进了一套“鉴赏与品位系列”丛书(16种)。由于该套书当初引进时,中文简体字版权系由香港万里转授给上海科技出版社,按照合同规定,上海科技出版社每次在重印该系列时,只能通过香港万里与Qu盯to签订重印协议,造成联系的环节多、周期长,而且要额外支付一些费用。2006年初,上海科技社决定争取重新从Qu盯tO直接取得该套书的简体中文版权。由于该套书是由Quarto旗下几家不同出版社所出版的,重新取得直接授权已是很费了‘番周折。不料Quarto授权事宜解决后,又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原来Quarto授予的只是该书图稿及英文版式使用权,而简体中文文字版权及版式使用权还需接洽香港万里才能得到。版权人员于是耐心与万里进行多番洽谈,并灵活处理万里的利益诉求(授权费用及支付方式),最终在当年9月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得以圆满解决此问题。通过重新取得“鉴赏与品位系列”的直接授权,上海科技出版社实现了引进选题效益的最大化。

4.坚韧度与协调性

版权贸易范文篇3

关键词:科技图书;版权贸易;引进;输出

我国自从加入WTO后,全球同行越来越看好中国的图书贸易市场,这是对我们本土市场需求增大的一种良性反应。从1999年至2005年,我国图书版权引进从7343种增加至9382种,其中科技图书的版权引进从1113种增加至2182种,在总引进版权中的比例从15.2%增加至23.3%。但是在科技图书版权引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制约因素。在版权输出方面,虽然版权引进和输出的比例从2001年的12.6∶1缩小到2005年的6.5∶1,但其中科技图书的输出却是极为有限的。科技图书的版权贸易工作仍将是任重而道远的。

一、制约我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的因素

虽然有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贸易日渐繁荣,但是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却不容忽视。

1.国内读者对科技图书的需求与国外的差异影响着国内各出版社对科技书版权引进的信心和兴趣。纵观国外各专业出版社的科技书,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工具书、博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集、学术专著和极少量的实用技术类图书。其中学术专著是国外出版社的主要出版方向。

而在国内的科技图书市场中,现阶段读者主要关注实用技术和培训类的图书,这类书需求大,销量多,是各出版社实现赢利的主要产品。目前国内已引进或即将引进的科技原文书多数是学术专著,这类书在国内的读者群相对要小,销售量也有限,对国内的出版社来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济风险。从数量可观的版税,到出版后存在着成本无法收回的可能,都使得各出版社对科技图书的版权引进持谨慎态度。

另外,国外的科技书,尤其是很多机械类图书,存在着与国内技术标准不同的情况,这类外版书虽然有一些内容很好,但是如果引进,势必会造成读者在使用过程中的不便。同时,国外的相当一部分工具书,内容广泛但不够深入,相比国内的需求来说,过于浅显。比如《Marks''''StandardHandbookforMechanicalEngineers》一书,从数学、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热学、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到运输、建筑结构和装置、电机和电子工程、工业工程等,内容上可称是无所不有,但是读者却无法依靠此书进行完整的机械设计。

2.语言障碍限制着科技图书的版权引进。目前,国内各出版社引进的科技图书多数是英文版,从德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引进的非英文版的科技图书比例很少。

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德文、法文、日文等的科技翻译资源稀缺。在我国掌握德文、法文、日文的人员不在少数,但是在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中,能够翻译专业图书的人员却非常有限。例如,机械工业出版社和一家著名的德国科技出版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在高分子方面的书籍在业内很有盛名。然而国内却很难找到合适的译者,甚至连样书的评审人员都不易找寻。

另一方面,在我国的科技出版领域,从负责版权业务的人员到策划编辑,能够熟悉德文、法文、日文的人员非常少,对于德国、日本出版社提供的科技新书目,几乎没有办法阅读,这使得我们在科技图书引进的源头——在对外版图书的筛选阶段,就不得不放弃大量非英文的科技书。这一现象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即可见一斑,在Wiley、Springer、Elsevier等出版公司英文版科技书的展台前,版权业务十分繁忙,但在非英文的科技图书展区,几乎无人驻足。

语言上的障碍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大批优秀的外版科技图书进入我国读者的视野,对国内相关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不能不说是一种损失,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贸易的全面开展。

3.国内图书的低定价给科技图书的引进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与国外科技书相比,国内的科技书存在着低定价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我国图书的定价方式与国外图书不同,外版科技书定价的方式多和书的内容相关;而国内科技图书的定价方式通常按照印张计算。其次,我们的GDP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读者的购买力有限,现阶段还无法接受高定价的科技图书。另外,现阶段我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仍未达到理想水平。一本优质的科技书对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往往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书中的许多关键技术甚至可以直接转化成企业的生产力,科技图书的出版应属于高附加值产业的范畴。

目前,国内出版社通常按照既有的印张定价方式来预估引进后翻译书的定价、需支付给对方的版税等,但是国内较低的科技图书定价必然导致较低的版税额,它往往难以满足国外出版商或机构的要求,从而影响了科技图书的版权引进,甚至导致版权引进工作的失败。

4.翻译工作对科技图书版权引进贸易的影响。成功签订版权贸易合同只是外版书引进工作的第一步。优质的翻译工作、精良的编辑加工、后续的出版发行和营销推广的结合都是决定能否最终成功引进科技图书的要素。特别是翻译环节,准确而流畅的译文将直接影响引进图书的品质和市场销售情况。例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的“哈利·波特”系列,前6册的中文版累计销售达1000多万册,优美的中文文字是本书成功引进的关键之一。对于科技图书而言,专业词汇的翻译是否精准、是否符合行业的使用习惯以及翻译内容能否达到“信、达、雅”的要求,都是关系到引进版图书是否令读者满意的大事。目前不少专业出版单位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签订了版权合同,却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译者或者因为译文不理想而不得不拖延出版甚至最终放弃、违约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国内出版单位的形象,给今后的图书版权引进工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促进我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的策略

在我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过程中,虽然一些客观因素制约了版权引进贸易,但出版社仍然可以采取措施进一步促进该项工作。

1.提升出版的社会效益,带动科技图书版权引进贸易。版权引进工作对出版社而言确实存在着一定经济风险,但是出版社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应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例如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签订图书版权贸易合同61种,2007年1月至8月,就已引进图书127种,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存在着经济风险的学术专著。但机械工业出版社还是以社会效益为重,积极地开展科技图书版权引进工作。

2.建立出版基金。例如,有些出版社为高水平著作(包括引进版图书)设立了出版基金,以保证那些对我国科技发展有推动作用的学术专著的出版。

3.调整版权贸易人员结构,提高编辑专业素养。在从事版权贸易的人员中,可以增加精通德文、日文、法文等小语种的专业人才,一方面有利于和国外出版社建立联系、开展版权贸易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协助图书编辑更加广泛地选取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求的外版书;提高编辑专业素养,开展专业培训,定期邀请产业和行业的专家作相关介绍,鼓励图书编辑关注国外科技出版领域的动态。

4.加强和国外出版机构的互通有无。在图书定价方面,我国图书定价的方式已经相对稳定,不论是出版单位还是读者,都已接受并习惯,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要克服由此给版权工作带来的障碍,需要出版单位的版权贸易人员不断地和国外的出版商加强沟通,使之充分了解我国出版业的现状,并接受我们的定价水平,消除版权工作中的隔阂,促进优秀科技书的引进。以笔者最近的一次经历为例,一本出版社只能承受1000欧元版税的科技书,而一家德国出版社却要求支付4500~5000欧元的版税,多次协商都无法达成共识,最终我们只能放弃此书的引进。但在随后的工作中,版权贸易人员多方努力,多次和该出版社沟通,使之接受了我们可以承受的版税底线,从而保证了其他图书引进工作的顺畅。

5.完善版权引进的后续工作。为提高引进版科技书的翻译质量,需谨慎选择译者,并建立译者资源库,培养优秀的翻译队伍,将相关领域中具有良好翻译基础和工作背景(如,归国留学人员、曾有访问学者经历的专业人员)的译者纳入进来;严格执行审稿要求,提高编辑加工质量;扩大翻译书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促进科技图书版权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6.加大引进版图书的宣传营销力度,提高销售码洋,降低出版社的经济风险。比方说,大量引进的学术专著其读者对象多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科研人员,而这一人群很少有时间光顾书店,出版社可以针对这一情况,将图书的宣传页直接送到这些终端用户面前,既提高了引进图书的影响力,也促进了图书的销售。

三、加强我国科技图书的版权输出

与科技图书版权引进相比,科技图书的版权输出是一项更加艰难的工作。中西方语言、阅读习惯和出版体例等一系列的差异,我国现阶段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以及向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展版权输出成本很高、收益较少的现状,都制约着我国科技图书的版权输出。

我国近年来输出的一些优秀图书多数集中在传统文化领域;在科技出版领域,国内拥有机械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等一批颇具实力的出版社,每年都出版许多反映我国科技和学术界最新成果、在行业内乃至在国际都具有先进水平的专业图书,版权输出的空间很大。

以机械工业出版社为例,建社50多年来,积极开展了广泛的、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版权合作。20世纪90年代就完成了《焊接词典》、《英汉机电工程》、《日汉大辞典》、《日语外来语大辞典》等专业工具书的版权输出;2003年,《现代弧焊控制》一书的英文版权被Springer出版社买走;2004年中国工程院和美国工程院联合编写了《私人轿车与中国》英文版和中英对照版,英文版在美国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中英对照版。在、新闻出版总署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机械工业出版社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积极开拓版权输出的渠道,大力向境外推荐我国原创作品。2006年,邀请了在国际汽车工程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德国的亨宁·沃伦托维茨撰写英文版《汽车工程学》(Ⅰ、Ⅱ、Ⅲ卷)一书。英文图书的出版无疑为下一步的版权输出提供了便利。这也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在版权输出领域中开辟的新途径。

我国各专业出版社虽然都在积极开展科技图书的版权输出,但鉴于该项工作的长远性,还需要综合政府、出版社、编辑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围绕一个目标形成政府支持、出版社积极运作、编辑成为版权贸易复合型人才的立体战斗力。整合各出版社的专业优势,在对外贸易中形成合力,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他们在北京国际书展期间,将各科技出版社用于版权输出的图书都做在同一本书目上,增加了影响力。还可以在引进版权的基础上,与国外出版社建立良好关系,进一步促进科技图书版权输出。

参考文献

[1]王然,袁越伦,杨平.2005年引进版图书综述[J/OL].中国图书评论,2005(9).[2007-07-02].

[2]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管理处.近年引进版图书宏观形势统计与分析[R/OL].[200-7-07-02].

版权贸易范文篇4

虽然有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贸易日渐繁荣,但是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却不容忽视。

1.国内读者对科技图书的需求与国外的差异影响着国内各出版社对科技书版权引进的信心和兴趣。纵观国外各专业出版社的科技书,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工具书、博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集、学术专著和极少量的实用技术类图书。其中学术专著是国外出版社的主要出版方向。

而在国内的科技图书市场中,现阶段读者主要关注实用技术和培训类的图书,这类书需求大,销量多,是各出版社实现赢利的主要产品。目前国内已引进或即将引进的科技原文书多数是学术专著,这类书在国内的读者群相对要小,销售量也有限,对国内的出版社来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济风险。从数量可观的版税,到出版后存在着成本无法收回的可能,都使得各出版社对科技图书的版权引进持谨慎态度。

另外,国外的科技书,尤其是很多机械类图书,存在着与国内技术标准不同的情况,这类外版书虽然有一些内容很好,但是如果引进,势必会造成读者在使用过程中的不便。同时,国外的相当一部分工具书,内容广泛但不够深入,相比国内的需求来说,过于浅显。比如《Marks''''StandardHandbookforMechanicalEngineers》一书,从数学、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热学、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到运输、建筑结构和装置、电机和电子工程、工业工程等,内容上可称是无所不有,但是读者却无法依靠此书进行完整的机械设计。

2.语言障碍限制着科技图书的版权引进。目前,国内各出版社引进的科技图书多数是英文版,从德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引进的非英文版的科技图书比例很少。

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德文、法文、日文等的科技翻译资源稀缺。在我国掌握德文、法文、日文的人员不在少数,但是在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中,能够翻译专业图书的人员却非常有限。例如,机械工业出版社和一家著名的德国科技出版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在高分子方面的书籍在业内很有盛名。然而国内却很难找到合适的译者,甚至连样书的评审人员都不易找寻。

另一方面,在我国的科技出版领域,从负责版权业务的人员到策划编辑,能够熟悉德文、法文、日文的人员非常少,对于德国、日本出版社提供的科技新书目,几乎没有办法阅读,这使得我们在科技图书引进的源头——在对外版图书的筛选阶段,就不得不放弃大量非英文的科技书。这一现象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即可见一斑,在Wiley、Springer、Elsevier等出版公司英文版科技书的展台前,版权业务十分繁忙,但在非英文的科技图书展区,几乎无人驻足。

语言上的障碍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大批优秀的外版科技图书进入我国读者的视野,对国内相关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不能不说是一种损失,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贸易的全面开展。

3.国内图书的低定价给科技图书的引进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与国外科技书相比,国内的科技书存在着低定价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我国图书的定价方式与国外图书不同,外版科技书定价的方式多和书的内容相关;而国内科技图书的定价方式通常按照印张计算。其次,我们的GDP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读者的购买力有限,现阶段还无法接受高定价的科技图书。另外,现阶段我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仍未达到理想水平。一本优质的科技书对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往往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书中的许多关键技术甚至可以直接转化成企业的生产力,科技图书的出版应属于高附加值产业的范畴。

目前,国内出版社通常按照既有的印张定价方式来预估引进后翻译书的定价、需支付给对方的版税等,但是国内较低的科技图书定价必然导致较低的版税额,它往往难以满足国外出版商或机构的要求,从而影响了科技图书的版权引进,甚至导致版权引进工作的失败。

4.翻译工作对科技图书版权引进贸易的影响。成功签订版权贸易合同只是外版书引进工作的第一步。优质的翻译工作、精良的编辑加工、后续的出版发行和营销推广的结合都是决定能否最终成功引进科技图书的要素。特别是翻译环节,准确而流畅的译文将直接影响引进图书的品质和市场销售情况。例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的“哈利·波特”系列,前6册的中文版累计销售达1000多万册,优美的中文文字是本书成功引进的关键之一。对于科技图书而言,专业词汇的翻译是否精准、是否符合行业的使用习惯以及翻译内容能否达到“信、达、雅”的要求,都是关系到引进版图书是否令读者满意的大事。目前不少专业出版单位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签订了版权合同,却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译者或者因为译文不理想而不得不拖延出版甚至最终放弃、违约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国内出版单位的形象,给今后的图书版权引进工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促进我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的策略

在我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过程中,虽然一些客观因素制约了版权引进贸易,但出版社仍然可以采取措施进一步促进该项工作。

1.提升出版的社会效益,带动科技图书版权引进贸易。版权引进工作对出版社而言确实存在着一定经济风险,但是出版社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应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例如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签订图书版权贸易合同61种,2007年1月至8月,就已引进图书127种,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存在着经济风险的学术专著。但机械工业出版社还是以社会效益为重,积极地开展科技图书版权引进工作。

2.建立出版基金。例如,有些出版社为高水平著作(包括引进版图书)设立了出版基金,以保证那些对我国科技发展有推动作用的学术专著的出版。

3.调整版权贸易人员结构,提高编辑专业素养。在从事版权贸易的人员中,可以增加精通德文、日文、法文等小语种的专业人才,一方面有利于和国外出版社建立联系、开展版权贸易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协助图书编辑更加广泛地选取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求的外版书;提高编辑专业素养,开展专业培训,定期邀请产业和行业的专家作相关介绍,鼓励图书编辑关注国外科技出版领域的动态。

4.加强和国外出版机构的互通有无。在图书定价方面,我国图书定价的方式已经相对稳定,不论是出版单位还是读者,都已接受并习惯,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要克服由此给版权工作带来的障碍,需要出版单位的版权贸易人员不断地和国外的出版商加强沟通,使之充分了解我国出版业的现状,并接受我们的定价水平,消除版权工作中的隔阂,促进优秀科技书的引进。以笔者最近的一次经历为例,一本出版社只能承受1000欧元版税的科技书,而一家德国出版社却要求支付4500~5000欧元的版税,多次协商都无法达成共识,最终我们只能放弃此书的引进。但在随后的工作中,版权贸易人员多方努力,多次和该出版社沟通,使之接受了我们可以承受的版税底线,从而保证了其他图书引进工作的顺畅。

5.完善版权引进的后续工作。为提高引进版科技书的翻译质量,需谨慎选择译者,并建立译者资源库,培养优秀的翻译队伍,将相关领域中具有良好翻译基础和工作背景(如,归国留学人员、曾有访问学者经历的专业人员)的译者纳入进来;严格执行审稿要求,提高编辑加工质量;扩大翻译书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促进科技图书版权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6.加大引进版图书的宣传营销力度,提高销售码洋,降低出版社的经济风险。比方说,大量引进的学术专著其读者对象多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科研人员,而这一人群很少有时间光顾书店,出版社可以针对这一情况,将图书的宣传页直接送到这些终端用户面前,既提高了引进图书的影响力,也促进了图书的销售。

三、加强我国科技图书的版权输出

与科技图书版权引进相比,科技图书的版权输出是一项更加艰难的工作。中西方语言、阅读习惯和出版体例等一系列的差异,我国现阶段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以及向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展版权输出成本很高、收益较少的现状,都制约着我国科技图书的版权输出。

我国近年来输出的一些优秀图书多数集中在传统文化领域;在科技出版领域,国内拥有机械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等一批颇具实力的出版社,每年都出版许多反映我国科技和学术界最新成果、在行业内乃至在国际都具有先进水平的专业图书,版权输出的空间很大。

以机械工业出版社为例,建社50多年来,积极开展了广泛的、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版权合作。20世纪90年代就完成了《焊接词典》、《英汉机电工程》、《日汉大辞典》、《日语外来语大辞典》等专业工具书的版权输出;2003年,《现代弧焊控制》一书的英文版权被Springer出版社买走;2004年中国工程院和美国工程院联合编写了《私人轿车与中国》英文版和中英对照版,英文版在美国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中英对照版。在、新闻出版总署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机械工业出版社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积极开拓版权输出的渠道,大力向境外推荐我国原创作品。2006年,邀请了在国际汽车工程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德国的亨宁·沃伦托维茨撰写英文版《汽车工程学》(Ⅰ、Ⅱ、Ⅲ卷)一书。英文图书的出版无疑为下一步的版权输出提供了便利。这也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在版权输出领域中开辟的新途径。

我国各专业出版社虽然都在积极开展科技图书的版权输出,但鉴于该项工作的长远性,还需要综合政府、出版社、编辑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围绕一个目标形成政府支持、出版社积极运作、编辑成为版权贸易复合型人才的立体战斗力。整合各出版社的专业优势,在对外贸易中形成合力,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他们在北京国际书展期间,将各科技出版社用于版权输出的图书都做在同一本书目上,增加了影响力。还可以在引进版权的基础上,与国外出版社建立良好关系,进一步促进科技图书版权输出。

参考文献

[1]王然,袁越伦,杨平.2005年引进版图书综述[J/OL].中国图书评论,2005(9).[2007-07-02].

[2]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管理处.近年引进版图书宏观形势统计与分析[R/OL].[200-7-07-02].

版权贸易范文篇5

关键词:版权;贸易形式;演进;多元文化;交流与影响

纵观近些年我国版权贸易的发展情况,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的版权贸易发展速度并不是很快,甚至是呈现出缓慢发展的特点。在我国版权贸易版图当中,版权出口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但是,版权进口增长却比较慢,这也就导致了我国版权贸易整体呈现出了逆差态势,其在我国总体服务贸易份额中所占据的比例也是比较小的。以下是笔者集合自己多年相关工作经验,就版权贸易的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关于版权贸易形式的演进与变化

一)版权贸易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实践,现阶段的版权贸易已经成功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传统落后的邮寄、信件等方式也开始被电子邮件、微信、QQ、微博等这种即时性的通讯工具所替代,现在的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将自己想要说的话和想要表达的想法传递出去,这个世界之间的距离瞬间被缩小了很多。这是确保版权贸易交易顺畅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条件。版权贸易的时空局限被打破还体现在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版权贸易行为不再像传统模式下那样集中发生在一起,而是分散开来,变得便捷又高效。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版权交易模式当中,其会因为受到时间、空间等客观因素的局限而不得不将版权贸易安排在某一个集中的地方或者时间,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安排好的时间和地点来完成版权交易,比较常见的版权贸易形式有艺术品展会、书画展会或者其他类型的展销会等等。但是,现在应打破时空局限的版权交易则呈现出完全不同以往的发展态势,当前的版权交易实现了网络上的随时交易,各种形式和噱头的电子展览展销会都获得了不错的交易效果。线上版权交易已经发展成为版权贸易领域的主流趋势,像传统模式那种又费时又费力的版权贸易形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二)版权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大。在之前传统媒体时代,最主流的媒体形势主要集中在电视、电台以及报刊等几个方面,所以,那时的版权贸易更多的是图书出版贸易,作为版权人所拥有的权利主要也就包括图书版权、翻译权、重印权以及改编权等等。但是,近些年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媒体形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版权的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大众对于版权的关注点也从最开始的图书出版贸易更多的转移到了网络版权和电子版权当中来,所有的版权都开始向电子、线上方面靠拢。比如,影视作品的网络播放权和改编权、电子图书版权、专业论文数据库等等。这些电子版权的出现不仅仅创新了版权贸易的形式,更重要的是电子版权还具备着重复利用的优势。除此之外,伴随着版权贸易范围的扩大,一些单项权利的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笔者在这里以版权作品的连载权为例来进行说明:我们都知道,在之前比较传统的媒体形式下,基本上都是以图书作品为主,那些图书作品通常都是在报纸期刊上面进行连载的,要想看到作品的后续内容,只能够购买图书等待更新,才能阅读。但是,在当今这样一个时代,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之上的版权贸易成功打开了图书版权领域的全新天地,从当前的互联网平台上面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开始分流出了一大批传统纸质书阅读爱好者的群体,他们开始从阅读纸质图书转移到网络平台上面,此外,网络平台的出现还诞生了一大批网络读者,他们对于网络上面层出不穷的小说或者其他形式的内容关注度非常高。网络平台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吸引到大量的阅读爱好者,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网络平台上面可以提供海量的阅读资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平台上面更新的一些章节和内容是可以免费观看的,即使是收费,其费用也要比购买整套图书要便宜很多,先进、便捷、低价、优质成为了网络平台的独特优势。(三)版权贸易集约化运营。在版权贸易形式演进过程中,版权贸易的集约化运营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特征。尤其是在当前这样的一个数字化大环境当中,版权的拥有者,版权人或者版权机构,他们为了确保版权的高价值,会尝试在版权中引入更多的资源和有价值的东西,将企业和内部成员的优势全部集中在一起,实现专业化生产协作,优势资源的集聚会大大增加版权的价值,版权的集约化运营便是如此。版权集约化运营模式其实也是时展的产物,其是应运而生的。我们都知道,传统媒体时代下的版权都是相对独立的,不同的出版部门各司其职,各自为政,版权是掌握在一个出版部门手中的,因此,版权的运营方式会呈现出独立、封闭的特征。但是,现阶段的版权运营已经不能和之前传统模式下的版权运营同日而语了,在信息化、数字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版权创造主体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出版部门也不再是各自为政,不同的出版部门可以选择同一个题材,这就使得版权的内容存在着很高的相似度,当同质化的产品出现在同一个市场领域时必然会导致一些不良竞争以及信息资源的浪费等问题,要想扭转这样的一种局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改革版权的运营方式,集约化运营便成为了首选方式。关于版权集约化经营的具体操作,笔者将通过某图书信息联合公司运营来进行阐述:该图书信息联合公司旗下一共包含着十几个出版社,这些出版社在加入该图书信息联合公司之前,都有着各自擅长的出版领域,所负责出版的图书方向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各自独立运营,其范围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但是,当这些出版社联合在一起时,集约化经营模式的优势就明显呈现出来的。当公司接触到各类选题的业务时,其完全可以在公司内部挑选出和寻找到匹配度非常高的出版单位,这与其要在对外建立合作关系而言,其不仅仅可以大大降低运营的成本,而且其也有助于公司内部形成一股良性竞争的风气,提高公司的整体执行效率。

二、版权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版权贸易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比重比较低。版权贸易本应该是凸显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诸如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服务贸易体系当中,版权贸易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但是,在我国的服务贸易体系当中,版权贸易的比重却是很低的,其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够算是服务贸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美国与我国在版权贸易领域进行对比分析:在国际上,如果不将欧盟看作是一个整体,那么,美国便是当之无愧的服务贸易进出口大国。在美国服务贸易体系当中,版权贸易排名是非常靠前的。从前几年的一组数据中便可以证明美国在版权贸易中的比重分分配,美国版权贸易中仅知识产权所产生的专利费、版税以及其他收费在整个服务进出口总额中就占据了百分之十七的比重。这一数据足以证明版权贸易在美国服务贸易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可以与美国相比,2019年我国的知识产权使用费、专利费以及其他收费在整个服务贸易体系中所占据的比例仅仅在2%左右,其与美国的17%相比,足以见得我国版权贸易在服务贸易体系中是非常低的。(二)版权贸易对象局限性过强。笔者在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我国所开展的版权贸易更多的是与美国、欧盟这些实力非常强的国家和组织建立起了关系,虽然这些国家和联盟组织的综合实力比较强,版权水平也很高,但是,这并不是我国版权贸易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全部对象,我国版权贸易所针对的对象结构存在着严重的单一化倾向。从版权贸易的出口结构对象来看,在去年我国出口到英国、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版权种类数量在去年一年出口的版权种类当中占据了20%,而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版权种类比重却要低于20%,而且与我国建立起“一带一路”合作关系的国家和地区也都包括在了其中。从版权贸易的进口结构来看,我国还是倾向于从英美法这些发达国家引进版权,从其他国家和地区虽然也都有引进,但是引进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三)欠缺版权贸易储备人才。人才是核心力量,无论在什么行业什么领域,人才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版权贸易与普通贸易种类不同,其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和标准是非常高的。比如,负责图书版权贸易的工作人员,其不仅仅要具备很高水平的外语能力,还要对相关版权贸易的政策法规有着非常透彻的了解,此外,还要对贸易中所需要的技能和技巧进行熟练地使用。我们不得不承认,近些年,在影响我国版权贸易发展速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版权贸易人才的短缺,版权贸易领域一直欠缺高质量的人才的加入。

三、版权贸易对多元文化交流的影响分析

近些年,我国的版权贸易范畴越来越广泛,呈现出向好发展的态势,其在输入输出品类上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开始单纯的图书版权贸易拓展到现在的影视作品、科学技术、文学领域以及教育领域等等诸多方面。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多元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趋势,版权贸易本身也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吸收,在版权贸易中,中国开始了解世界,而世界各国也开始关注到中国的文化,彼此之间在文化层面产生了更深一步的交流与合作。目前,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汉语热,全世界人民越来越热衷于学习汉语,这与版权贸易的发展也有着很紧密的联系,版权贸易带领中国的文化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全世界都开始关注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对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此外,近些年在我国版权贸易领域当中,与广播影视相关的版权贸易开展得如火如荼,输出和引进影视作品的成效也是比较理想的,其在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在广播影视领域版权贸易过程中,时刻牢记国家的责任与使命,牢固树立起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的自觉意识和担当,各种各样的版权交易活动形式被应用到实际交易当中,诸如专题会、座谈会等等。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影视节目制作企业开始尝试开展收购、租赁、购买或者兼并等等诸多方式来拓展自己的海外业务范围。这些业务得以开展之后,其便是在对外输出我国的文化,而且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这些企业也是在感受和吸收着外来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未来版权贸易对于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影响将会越来越强大,未来版权贸易为呈现出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版权输出和引进的形态也会越发多元化,我国在版权贸易中出现的贸易逆差也会逐步得到缓解,以版权贸易作为渠道和方式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将会伴随着贸易主体范围的不断扩展而变得更具深度和影响力,这必然会在更大程度上推动我国与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元文化交流,兼容并包多元文化也会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版权贸易的形式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化,版权贸易在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强大。

参考文献:

[1]罗雪英,王璐妍.“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图书版权贸易发展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9.

[2]李颖,秦茂盛,鲍媛.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以大学出版社为例谈图书版权贸易[J].科技与出版,2019.

[3]卞娜娜.“走出去”视角下中日版权贸易发展问题、成因及优化路径[J].河南科技,2019.

[4]李雪贝,万晓红.“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体育图书出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提升路径[J].科技与出版,2019.

[5]贾兴红.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对图书出版产业经济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论,2017.

版权贸易范文篇6

论文摘要科技图书的对外版权贸易活动既是向世界展示我国科技发展现状与成就的途径,也是与世界图书出版接轨、引进智力资源、丰富我国科技图书市场的重要体现。应正视影响科技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的因素,多层面地采取措施,促进我国科技图书版权贸易的发展与繁荣。

我国自从加入WTO后,全球同行越来越看好中国的图书贸易市场,这是对我们本土市场需求增大的一种良性反应。从1999年至2005年,我国图书版权引进从7343种增加至9382种,其中科技图书的版权引进从1113种增加至2182种,在总引进版权中的比例从15.2%增加至23.3%。但是在科技图书版权引进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制约因素。在版权输出方面,虽然版权引进和输出的比例从2001年的12.6∶1缩小到2005年的6.5∶1,但其中科技图书的输出却是极为有限的。科技图书的版权贸易工作仍将是任重而道远的。

一、制约我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的因素

虽然有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贸易日渐繁荣,但是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却不容忽视。

1.国内读者对科技图书的需求与国外的差异影响着国内各出版社对科技书版权引进的信心和兴趣。纵观国外各专业出版社的科技书,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工具书、博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集、学术专着和极少量的实用技术类图书。其中学术专着是国外出版社的主要出版方向。

而在国内的科技图书市场中,现阶段读者主要关注实用技术和培训类的图书,这类书需求大,销量多,是各出版社实现赢利的主要产品。目前国内已引进或即将引进的科技原文书多数是学术专着,这类书在国内的读者群相对要小,销售量也有限,对国内的出版社来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济风险。从数量可观的版税,到出版后存在着成本无法收回的可能,都使得各出版社对科技图书的版权引进持谨慎态度。

另外,国外的科技书,尤其是很多机械类图书,存在着与国内技术标准不同的情况,这类外版书虽然有一些内容很好,但是如果引进,势必会造成读者在使用过程中的不便。同时,国外的相当一部分工具书,内容广泛但不够深入,相比国内的需求来说,过于浅显。比如《Marks''''StandardHandbookforMechanicalEngineers》一书,从数学、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热学、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到运输、建筑结构和装置、电机和电子工程、工业工程等,内容上可称是无所不有,但是读者却无法依靠此书进行完整的机械设计。

2.语言障碍限制着科技图书的版权引进。目前,国内各出版社引进的科技图书多数是英文版,从德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引进的非英文版的科技图书比例很少。

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德文、法文、日文等的科技翻译资源稀缺。在我国掌握德文、法文、日文的人员不在少数,但是在科学技术的众多领域中,能够翻译专业图书的人员却非常有限。例如,机械工业出版社和一家着名的德国科技出版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在高分子方面的书籍在业内很有盛名。然而国内却很难找到合适的译者,甚至连样书的评审人员都不易找寻。

另一方面,在我国的科技出版领域,从负责版权业务的人员到策划编辑,能够熟悉德文、法文、日文的人员非常少,对于德国、日本出版社提供的科技新书目,几乎没有办法阅读,这使得我们在科技图书引进的源头——在对外版图书的筛选阶段,就不得不放弃大量非英文的科技书。这一现象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即可见一斑,在Wiley、Springer、Elsevier等出版公司英文版科技书的展台前,版权业务十分繁忙,但在非英文的科技图书展区,几乎无人驻足。

语言上的障碍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大批优秀的外版科技图书进入我国读者的视野,对国内相关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不能不说是一种损失,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贸易的全面开展。

3.国内图书的低定价给科技图书的引进带来相当大的困难。与国外科技书相比,国内的科技书存在着低定价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我国图书的定价方式与国外图书不同,外版科技书定价的方式多和书的内容相关;而国内科技图书的定价方式通常按照印张计算。其次,我们的GDP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读者的购买力有限,现阶段还无法接受高定价的科技图书。另外,现阶段我国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仍未达到理想水平。一本优质的科技书对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往往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书中的许多关键技术甚至可以直接转化成企业的生产力,科技图书的出版应属于高附加值产业的范畴。

目前,国内出版社通常按照既有的印张定价方式来预估引进后翻译书的定价、需支付给对方的版税等,但是国内较低的科技图书定价必然导致较低的版税额,它往往难以满足国外出版商或机构的要求,从而影响了科技图书的版权引进,甚至导致版权引进工作的失败。

4.翻译工作对科技图书版权引进贸易的影响。成功签订版权贸易合同只是外版书引进工作的第一步。优质的翻译工作、精良的编辑加工、后续的出版发行和营销推广的结合都是决定能否最终成功引进科技图书的要素。特别是翻译环节,准确而流畅的译文将直接影响引进图书的品质和市场销售情况。例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的“哈利·波特”系列,前6册的中文版累计销售达1000多万册,优美的中文文字是本书成功引进的关键之一。对于科技图书而言,专业词汇的翻译是否精准、是否符合行业的使用习惯以及翻译内容能否达到“信、达、雅”的要求,都是关系到引进版图书是否令读者满意的大事。目前不少专业出版单位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签订了版权合同,却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译者或者因为译文不理想而不得不拖延出版甚至最终放弃、违约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国内出版单位的形象,给今后的图书版权引进工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促进我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的策略

在我国科技图书版权引进过程中,虽然一些客观因素制约了版权引进贸易,但出版社仍然可以采取措施进一步促进该项工作。

1.提升出版的社会效益,带动科技图书版权引进贸易。版权引进工作对出版社而言确实存在着一定经济风险,但是出版社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应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例如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签订图书版权贸易合同61种,2007年1月至8月,就已引进图书127种,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存在着经济风险的学术专着。但机械工业出版社还是以社会效益为重,积极地开展科技图书版权引进工作。

2.建立出版基金。例如,有些出版社为高水平着作(包括引进版图书)设立了出版基金,以保证那些对我国科技发展有推动作用的学术专着的出版。

3.调整版权贸易人员结构,提高编辑专业素养。在从事版权贸易的人员中,可以增加精通德文、日文、法文等小语种的专业人才,一方面有利于和国外出版社建立联系、开展版权贸易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协助图书编辑更加广泛地选取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求的外版书;提高编辑专业素养,开展专业培训,定期邀请产业和行业的专家作相关介绍,鼓励图书编辑关注国外科技出版领域的动态。

4.加强和国外出版机构的互通有无。在图书定价方面,我国图书定价的方式已经相对稳定,不论是出版单位还是读者,都已接受并习惯,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要克服由此给版权工作带来的障碍,需要出版单位的版权贸易人员不断地和国外的出版商加强沟通,使之充分了解我国出版业的现状,并接受我们的定价水平,消除版权工作中的隔阂,促进优秀科技书的引进。以笔者最近的一次经历为例,一本出版社只能承受1000欧元版税的科技书,而一家德国出版社却要求支付4500~5000欧元的版税,多次协商都无法达成共识,最终我们只能放弃此书的引进。但在随后的工作中,版权贸易人员多方努力,多次和该出版社沟通,使之接受了我们可以承受的版税底线,从而保证了其他图书引进工作的顺畅。

5.完善版权引进的后续工作。为提高引进版科技书的翻译质量,需谨慎选择译者,并建立译者资源库,培养优秀的翻译队伍,将相关领域中具有良好翻译基础和工作背景(如,归国留学人员、曾有访问学者经历的专业人员)的译者纳入进来;严格执行审稿要求,提高编辑加工质量;扩大翻译书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促进科技图书版权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6.加大引进版图书的宣传营销力度,提高销售码洋,降低出版社的经济风险。比方说,大量引进的学术专着其读者对象多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相关科研人员,而这一人群很少有时间光顾书店,出版社可以针对这一情况,将图书的宣传页直接送到这些终端用户面前,既提高了引进图书的影响力,也促进了图书的销售。

三、加强我国科技图书的版权输出

与科技图书版权引进相比,科技图书的版权输出是一项更加艰难的工作。中西方语言、阅读习惯和出版体例等一系列的差异,我国现阶段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以及向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展版权输出成本很高、收益较少的现状,都制约着我国科技图书的版权输出。

我国近年来输出的一些优秀图书多数集中在传统文化领域;在科技出版领域,国内拥有机械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等一批颇具实力的出版社,每年都出版许多反映我国科技和学术界最新成果、在行业内乃至在国际都具有先进水平的专业图书,版权输出的空间很大。

以机械工业出版社为例,建社50多年来,积极开展了广泛的、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版权合作。20世纪90年代就完成了《焊接词典》、《英汉机电工程》、《日汉大辞典》、《日语外来语大辞典》等专业工具书的版权输出;2003年,《现代弧焊控制》一书的英文版权被Springer出版社买走;2004年中国工程院和美国工程院联合编写了《私人轿车与中国》英文版和中英对照版,英文版在美国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中英对照版。在、新闻出版总署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机械工业出版社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积极开拓版权输出的渠道,大力向境外推荐我国原创作品。2006年,邀请了在国际汽车工程学领域的着名专家——德国的亨宁·沃伦托维茨撰写英文版《汽车工程学》(Ⅰ、Ⅱ、Ⅲ卷)一书。英文图书的出版无疑为下一步的版权输出提供了便利。这也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在版权输出领域中开辟的新途径。

我国各专业出版社虽然都在积极开展科技图书的版权输出,但鉴于该项工作的长远性,还需要综合政府、出版社、编辑三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围绕一个目标形成政府支持、出版社积极运作、编辑成为版权贸易复合型人才的立体战斗力。整合各出版社的专业优势,在对外贸易中形成合力,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他们在北京国际书展期间,将各科技出版社用于版权输出的图书都做在同一本书目上,增加了影响力。还可以在引进版权的基础上,与国外出版社建立良好关系,进一步促进科技图书版权输出。

参考文献

[1]王然,袁越伦,杨平.2005年引进版图书综述[J/OL].中国图书评论,2005(9).[2007-07-02].

[2]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管理处.近年引进版图书宏观形势统计与分析[R/OL].[200-7-07-02

版权贸易范文篇7

关键词:图书版权贸易;逆差;现状

一、版权贸易总体情况

(一)1990~2000年间的图书版权贸易[1]

1992年10月,中国成为《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从此,中国具备了开展版权贸易的良好法律环境,图书版权贸易开始迅速发展起来,海外版权贸易尤其是引进版权数量逐渐增多。我国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比的变化可以以1991年为线划分为两个阶段,1991年引进与输出数量基本持平;1991年之前,版权输出大于引进;从1992年中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开始,引进情况开始发生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引进数量开始超过输出,二是版权引进地从以我国的台港地区为主逐步转为以外国为主。1992年以后又可以1996年为线来划分比例情况,1996年之前,引进与输出比在4∶1之内,1996年以后,引进与输出比大体维持在10∶1的状态。1990~2000年十年间的总体情况是,我国通过出版社开展的图书版权贸易数量超过30900种,其中引进25700多种,输出5100多种。就引进与输出的比例看,十年间的总体比例大约是5∶1。

(二)2001~2004年间的图书版权贸易

从2001年开始,国家版权局对版权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工作,为定量研究我国图书的版权贸易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证。在2001年图书版权贸易为8861种,到2004年达到11354种,具体引进、输出情况如表1。表1图书引进、输出情况引进输出比13∶18∶115∶18∶1年度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引进数量(种)8226102351251610040输出数量(种)63512978111314合计8861115321332711354从表1可以看出,2001~2004年间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的比例平均约为10∶1,存在着严重的贸易逆差。特别是在2003年,引进与输出比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15∶1,一度引起出版界的极大关注。到2004年,版权贸易逆差有较大回落。为更好地研究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现状,现列出2001年和2004年版权引进地和输出地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2001年图书版权引进地情况如表2。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版权引进地主要是欧洲的英美国家和我国的台湾省。2001年英国和美国占了版权引进总数的5216%,而2004年占到了6017%。台湾省在2001年和2004年占版权引进总数的比例分别是1616%和1117%。从输出地分布来看,亚洲是最重要地区。特别是我国的台湾省和香港特区占了很大比重。2001年台湾省和香港特区占了整个版权输出的42%,在2004年占到了71%。

二、版权贸易逆差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语言和科技文化方面的障碍

版权贸易引进输出数量的严重不对称有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我国版权输出实质上也是中文文化的输出,版权贸易逆差也正体现了英语国家的强势文化和相比较之下我国的劣势文化。另一方面,因为版权输出取决于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文化的发展程度,经济上的强势易于推动文化上的强势。西方英美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其文化输出提供了保障,而我们科技的发展水平还很有限,在文化上还处于劣势。从我国实际输出的版权种类来看,传统文化产品,古籍、绘画书法、中医药类版权占了大部分,近几年儿童图书做得比较好,但社科人文、计算机等方面主要还是靠版权引进,在版权引进品种中,经营管理、科学技术和文学三类占了大部分。

(二)版权机构的作用不突出

版权机构在版权贸易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版权机构具有获取信息快、人才经验丰富、效率高效、协调能力强等优势,不但可以用规模优势帮助出版社节约单打独斗海外市场的资金,而且还有利于出版资源集中和树立本国图书品牌形象。在版权贸易的过程中,我国的版权公司起的作用不是特别大。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出版社比较热衷于“自力更生”,也就是不通过版权机构,而是出版社之间直接面对面进行版权贸易,就像商品生产者不通过中间渠道直接零售给消费者一样。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版权机构是新生事物,各方面都不很完善,特别是真正懂得国际版权贸易规则和运行程序的人才奇缺,我国版权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般是由懂外语的编辑来担任,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在版权方面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这与从事版权贸易的工作人员通常都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同时还具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以及较强的公共关系能力等不相适应。

(三)我国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现状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与版权贸易逆差有直接关系。我国1992年才正式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并开始真正参与国际版权贸易,这与具有上百年经验的欧美出版集团不可同日而语,差距也就显而易见了。发达国家的出版机构主体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经营和运作,培养了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海外市场拓展能力。反观中国出版业,由于我国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现状,出版界的市场运作规则还不成熟,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出版集团尚未形成,出版社和版权机构间的信任机制还不牢固,出版社还不能得到足够的版权授权,无法顺利地进行版权输出。这一系列问题有待于我们去逐步解决。

(四)出版社对版权贸易的认识存在误区[2]

出版社对版权贸易的认识误区表现在:一方面,出版社常常把版权贸易同图书贸易等同起来,往往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参加各种世界性的图书博览会,结果是只卖掉本社出版的很少部分的图书。因为从图书出口贸易的实际效果来看,在海外,中文图书的受众仅限于海外华人和懂中文的外国人。而通过版权贸易、合作出版等渠道,把中文图书翻译成相应的外文,图书才可能通过书店或图书馆使更多的外国读者接纳,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让中国图书、中国文化进入西方主流社会。

另一方面是出版社误认为在国外登上排行榜的书引进来就很好卖,至少也有可以炒作的卖点。于是盲目地引进图书版权,哄抬价格。最后却因此造成大量的积压,甚至连本钱都收不回来。

(五)版权贸易渠道狭窄

我国图书输出版权无论是品种、数量,还是地区都有很大局限。我国版权输出的内容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中医、武术和古典文学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从地区看,近些年来版权实力较强的地区主要有10个左右的省市,如北京、江苏、上海、广西、吉林、陕西、辽宁、广东、天津、浙江与湖南等。这些地区的版权贸易量几乎占了全国版权贸易数量的绝大部分。其他地区则较少,有近10个地区开展的版权贸易极少甚至于尚未开展此项工作。

三、解决的措施和办法

(一)建立国家扶持机制[3]

由于做版权输出往往要投入很大精力,费用支出较多,而且收益相对较小。因此政府要加强对出版社版权贸易的扶持和引导,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鼓励文化产品的输出。可以仿照其他国家的经验,对输出版权进行物质上的鼓励。鉴于翻译费用是中国图书在海外出版的瓶颈,国家可以采取资助翻译费用的方式,推广中国图书。在国家扶持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有韩国、法国等。例如韩国,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推出了文化产品的研发、制作、出口等系统扶持政策,设立了文化产业振兴基金、信息化促进基金、出版基金等。法国政府出台了一项叫“傅雷计划”的政策,对法国文学和人文科学类书籍的翻译出版进行资助,加强图书的宣传推广。2004~2005年有一百多部法文作品在“傅雷计划”的支持下被翻译成中文。德国通过在外交部设立翻译赞助项目、在联邦文化基金会设立Litrix项目和设立专门机构“亚非拉文学促进会”三种形式来支持版权贸易。

(二)畅通版权输出渠道

目前,出版社出口图书要通过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出版社自身无权输出,这就造成了环节的增加、成本的提高和效率的降低,限制了输出的总量。国家版权局应根据新著作权法的规定,尽快颁布著作权转让合同的标准样式,规范著作权转让条款,并与国际接轨,这样可以使出版社尽可能得到更多的授权。

由于出版社不易掌握和了解哪些产品适合国外的市场和需求,所以往往需要在调查和取得信息方面得到帮助。国家版权局等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对版权输出事务、海外图书市场的需求进行专项调查,然后向版权机构或出版社提供咨询和指导,还可以利用系统的优势,组织一些大的项目,由国内的出版社应标,再组织推广。

(三)加强宣传[4]

图书版权贸易的宣传工作和图书的宣传工作有很大不同,它主要是指出版社以版权贸易为中心开展的图书营销宣传,包括出版社总体实力的宣传、出版社专业特色宣传和图书品牌的宣传,还包括寻找理想的版权,等等。我们可以通过采取以下宣传促销手段来推进国际版权贸易的顺利发展:1)参加国际书展。2)开发衍生版权产品。3)媒体攻势。多样化的宣传促销手段使得图书更容易被人们发觉,从而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出版市场。(四)完善版权机构,提高人员素质随着国家版权局取消版权机构的行政审批,越来越多的版权机构正应运而生。但仅有10多年历史的中国版权机构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这就要求国家行政部门和版权机构共同努力去完善版权业,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版权局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及行业规范等,大力扶持版权业的发展。此外,通过在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中增设相关课程,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班、培训班等形式来培训版权贸易人员,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版权贸易专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孟超,刘光宇.引进与输出并重,创造版权贸易和谐氛围[J].中国编辑,2005(4):17219.

[2]曹凤祥.版权贸易断议[J].出版发行研究,2004(2):49250.

版权贸易范文篇8

一运作程序专业:

一些西方出版社在国际版权贸易方面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其成熟而专业化的运作。

首先,当确定好选题计划后,出版商会先审查一下自己对哪些作品拥有国外版权,并将这些书目集中成简短的介绍收入到新书目录里。这些书目通常会用英语撰写,以便于与世界各国的出版商和商交流。接着,出版商会将新书目录寄给选定好的版权机构或人。由于许多商能够更好地判断哪类书更适合于哪家出版社,西方国家的版权贸易大多是由版权机构或人来直接完成的。因此,多数大型出版社都与世界各主要的语言地区的一些机构有合作关系,或者专门聘请人来为自己和其他语言地区的出版社之间的合作服务。在进行版权谈判时,许多出版商和商通常严格按照规则办事,签署的合同条款详尽而细致。一旦签约后,他们大多能够严格执行合同,具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为了维护与合作伙伴的长久合作关系,许多出版商和版权商都很重视老客户,不唯版税率高低是从。

另外,出版社内部对版权交易的管理也较周全。通常情况下,版贸部门会保存基本的版权贸易档案记录,对于每笔操作都予以集中管理,记录每个项目确切的情况和授权对象,以便日后能很快地查询到每一个选题的版权及版权销售情况,其记录甚至还包括了每一客户的兴趣和购买方式,以及版权收入的详细分配等。

二市场调研周密

版权贸易前进行周密的市场调研是西方诸多出版商获得成功的法宝之一。版权贸易通常是一种主动销售的结果,这就需要进行相应的市场调查,以明确版权贸易的地区、对象和时机等。这种调查需要了解的是每个潜在市场的政治、经济状况、阅读品位、读者需求以及每个出版社的专长、出版记录、在当地的地位、潜在版权购买者的购买能力等。根据调查的结果,版贸人员会结合具体的项目进行评估,以最终确定版权贸易的对象以及可销售的版权范围等等。

三宣传促销多样

图书版权贸易的宣传工作有别于图书宣传工作,它主要是指出版社以版权贸易为中心开展的图书营销宣传,包括出版社总体实力的宣传、图书广告宣传、寻找理想的版权等等。近年来,西方出版业的宣传促销活动不断升级。发达国家出版商用于宣传促销的费用,一般占到图书发行总码洋的5%~8%,新书宣传费用占其初版销售码洋的10%~15%。其中,版权促销推广的费用占了很大一部分。一般来讲,西方出版商会采取以下宣传促销手段来推进国际版权贸易的顺利发展:(1)国际书展。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美国国际书展、北京国际书展、东京国际书展等都是国外出版业巨鳄宣传、展示自己的优版图书,开展版权贸易的重要舞台。(2)开发衍生版权产品。如英国布鲁斯伯利出版社在促销《哈利·波特》时,就采取了开发衍生版权进行交叉促销的手段。(3)媒体攻势。利用媒体进行图书版权促销也是国外一些出版社常用的一种手段。多样化的宣传促销手段使得出版商的图书更易被人们发觉,从而走向更广阔的出版市场。

第四,版贸机构专门化、版贸人员高素质

国外综合大型出版社通常设有专门化的版贸机构,如德国斯普林格出版公司就设有版权及版权许可部门(RightsandPermissions)。另有一些大型的出版机构,如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在世界各地设立分公司、分支机构或处来打理版权的有关事宜。另外,国外的版权业也十分发达,版权贸易最活跃的美国有600多家版权公司,英国也有200多家。且版权形成规模发展,网络布局,成为版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同时,从事版权贸易的工作人员通常都具有较高的素质,他们不但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同时还具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以及较强的公共关系能力和技巧。

我国近年来版权贸易发展也十分迅速。从1995年到2002年,我国进行的图书版权贸易高达5万余种,其中引进45561种,输出4551种。据国家版权局公布的数据,1995~2001年全国版权贸易年平均增长率为28.1%。但是我国许多出版社在开展版权贸易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不足,如版贸人才缺乏、机构不健全等等。

从发达国家的版权贸易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首先,要提高版权贸易方面的专业化水平。这包括组织周密的市场调研、确定目标市场,进行全程策划、提高版权贸易策划水准等等。

其次,建立一支版权贸易专业人才队伍。可以在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中增设相关课程,还可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班、短训班。

版权贸易范文篇9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八十年代初,由于十年动乱,整个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包括版权法在内的整个国家的立法工作举步维艰、进展迟缓,既没有版权国内立法,也就不可能加入任何一个国际版权公约。虽然此间曾有过我国与前苏联及东欧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间相互“友好”使用作品的行政规定和实践活动,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涉外版权贸易总体而言可谓踪影难觅.

1990年,我国正式颁布并实施了《著作权法》,一年半以后,也就是1992年10月,我国又正式成为《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从此以后,我国内地出版社才有了全面开展国际版权贸易的环境与法律依据,中国的对外版权贸易才走向正规化之路.

1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发展历程

1.1199介一2000年间的图书版权贸易1992年10月,中国成为《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具备了开展版权贸易的良好法律环境,图书版权贸易开始迅速发展起来,海外版权贸易尤其是引进版权数量逐渐增多。我国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比的变化可以以1991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1991年之前,版权输出大于引进,从1992年中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开始,引进情况开始发生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引进数量开始超过输出,二是版权引进地从以我国的台港地区为主逐步转为以外国为主。1992年以后又可以19%年为界划分,1996年之前引进与输出比在4:1之内,1996年以后,引进与输出比大体维持在10:1的状态。在199任一2000年间,我国通过出版社开展的图书版权贸易数量超过30900种,其中引进25700多种,输出5100多种,引进与输出的总体比例大约为5:1.

1.22001一2006年间的图书版权贸易

2001年开始,国家版权局对版权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工作,为定量研究我国图书的版权贸易提供了可靠数据保证。图书版权贸易2001年为8861种,到2004年达到11354种,引进与输出的比例平?均约为10:1,2003年,引进与输出比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15:1,存在着严重的贸易逆差。到2004年,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出版物版权引进势头趋缓,版权贸易逆差有所缩小.

从图1可以看出,2004年,中国出版物版权引进共11746项,版权输出1362项,输出与输入比为1:8.6,而在2003年版权引进12516种,输出811种,输出与输入比为1:15,与之相比较,版权输入有较大幅度减少,而输出则有较大幅度增长,输出与输入比得到较大的改善。2005和2006两年又相继回落,引进数量减少而输出数量增加是逆差比例回落的主要原因.

2我国图书版权对外贸易现状

1999年以来中国图书零售市场中引进版图书的地位不断提高,关注一下近几年国内各大热门畅销书排行榜情况就会看到,每年总会有那么几本引进版图书稳居排行榜前几位而分享着图书消费市场的巨大利润,以至于出版行业称引进版图书为“码洋的发动机”.

至2004年,在我国引进版图书品种以平均每年1000多种的速度递增的同时,版权贸易逆差也年年近于或大于10:1。有两种观点值得注意,出版界有关人士认为,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的话,中国出版业在世界出版巨头的强势入侵下,不仅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连锁性的“崩盘”危机,更意味着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大背景下,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国家软实力发展水平还无法真正匹配一个大国的和平崛起。与此同时也有专家认为与出版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引进版图书占出版总量比率平均不到10%,因而引进版图书出版应还有更大的空间可供开拓(德国引进版图书占出版总量的20%;日本、韩国等国家引进版占图书出版总量的30%一40%以上).

2.1引进版图书分类统计分析

无论是图书引进过于盲目,还是图书引进规模不足,从2005年引进版图书的Clp统计数据看到,引进版图书总量下降了6.8%,但同时有五个类别图书引进数量却有大幅度的增加。那么是否可以认为2005年、2006年我国引进版图书出版在褪去浮躁回归理性了呢?恐怕不能简单得出结论.

我们根据1999年至2006年1一5月份引进版图书CIP数据,编制了《1999年—2006年1一5月引进版图书分类、种数统计》,力图通过数据回顾总结一下我国引进版图书的出版结构、规模、引进图书资源分布等相关情况,使致力于引进版图书出版的出版社在今后版权引进工作中真正实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目标引进图书内容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出版社在引进图书的内容选择方面,以下五个类别的图书比较突出:3:21.1文学类从1999年起文学类引进版图书平均每年以近200种的速度增长着,即使在2005年引进版图书总量相较上年下降6.8%的情况下,文学类图书仍然显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从各大图书排行榜中也可以看到,引进版文学类图书仍然是带动图书消费市场不断提升的活跃因素。从引进版文学类CIP数据内容反应看到,各家出版社对该类图书引进内容大致有:

(1)国外当代畅销小说系列。出版社直接引进国外荣登畅销图书排行榜的文学作品。如译林出版社的“外国文学最新佳作丛书”、“当代外国流行小说名篇从书”;漓江出版社的“世界获奖科幻小说精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当代欧美畅销儿童小说”等。其次,引进版畅销文学类图书中科幻、推理、探案类小说一直处于上升阶段.

(2)国外名家经典集著。引进国外知名作家系列作品是文学引进版图书一直延用的方式,由于名家名作容易在读者心理上形成阅读期待,因此无论是文学经典还是畅销作品,进入中国图书市场,容易获得极大成功。如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村上春树文集”、作家出版社的“杜拉斯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近几年连续推出的哈利?波特系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凡尔纳经典科幻探险小说珍藏文库”等一大批图书.

(3)文学经典名著以及名著绘图本。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的出版量长久以来都是引进版文学类图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占总量的一半以上。近年来除传统的世界名著文库类图书外,大量经典名著普及读本、绘图本不断涌现,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20世纪外国名家精品插图本”、连环画出版社的“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彩图本系列”,以及以青少年为读者对象而编辑出版的“影响孩子一生的100经典名著”、“最受喜爱的世界名著”等名著简读本.

(4)国外儿童文学。以主要面向少年儿童为主的引进版儿童文学类图书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状态,其数量保持在引进版文学类图书总量的25%以上。内容主要以经典童话故事、少儿图画故事、儿童教育读物为主,值得关注的是以儿童科学幻想、冒险侦探、奇幻恐怖为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数量增长尤为突出.

3:21.2经济类

我国经济转型期对国外经济学理论、企业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等知识的迫切需要使近几年经管类图书引进种数不断增加。引进版经管类图书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以经管教材为主要方向的专业学术经典图书,一类是经管类大众读物。专业经管类图书方面,以国外经济学界有影响的名家译著以及新经济领域的著作为重点出版对象,如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等;经管教育类图书中直接引进国外原版教材或翻译教材,引进品种进一步细化并向系列化、规模化发展;大众财经类引进版图书由于深入浅出的财经理念一直受过图书市场的青睐,各大出版社都在不断挖掘新的视点来满足读者对经济、职场竞争等方面渴望获得指导的需要.

3:21.3哲社法律类

近年来引进版哲社法律学术类图书虽然没有轰动的畅销书,但此类图书的引进工作却从没间断过,虽总量不多但一直在持续增长。其中,国外现当代重要思想家的作品基本都出现国,在开阔中国学人的学术视野、增加学术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上海译文出版社近年连续出版的“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当代学术思潮译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美国法律文库”等;其中引进版大众读物近年来在图书市场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如大众心理、人际交流、职场励志、人生规划等人文社科类图书.

2.1.4工业技术类

引进版工业技术类图书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参考工具,此类图书的引进数量仅次于文学类图书。从下表工业技术内容分类统计来看,自动化、计算机技术类图书引进数量占据绝对优势,但一些高端技术类图书的引进数量并不多。一方面,由于近年我国工业技术引进版权资源相对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引进资源有限;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思想日趋成熟,技术类图书原创能力的增强,从2004年起计算机类图书的引进数量开始出现回落.

2.1.5语言文字类

随着我国对英语重视、掌握要求程度的提高,引进版语言文字类图书主要以英语的教材、辞典、英文读物为主,其引进数量占该类总量的S0%以上(总量为6117种,英语类5244种),其读者对象、内容级别越来越细分。除英语外,一些小语种语言文学类图书也有增长的趋势,多集中于语言教学类,如韩语类图书.

与此同时,从数据可以看出,农业科技、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引进版图书严重不足,说明目前我国引进版图书整体结构还欠缺合理.

2.2输出版权统计分析

我国自90年代加入世界性的版权公约以来,版权贸易逐渐步入正常化。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在19%年时图书版权输出只有250种,而发展到2006年,图书版权输出已达到2050种。从图1中可看出,在这n年时间,我国的图书版权输出种数增长了720%,虽然各年度有升有降,但整体升势还是很强劲的,其中较前一年增长最多的是2002年,同比增长了104%,其次是2004年,增长了62%,2006年比上年增长了43%,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的图书版权输出贸易有了较快的发展。虽然,同期版权贸易逆差始终较大,但是从增长速度上看,图书版权输出的增长速度,大于引进的增长速度。而且,贸易逆差自2004年开始,已经稳步回落,至2006年己由2003年的最高峰的15:1回落到了5:1.

版权贸易范文篇10

与英美等版权贸易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版权贸易产业起步较晚。而版权贸易产业中版权体制还不完善。目前,经国家批准成立的专业版权机构有28家,从业人员也不过百余人,而其中23家都只限于图书版权的,而真正能在版权贸易中发挥作用的只有三四家。

除此之外,在整体质量上,我国的版权机构还存在以下问题:

1、在体制方面,中国的版权公司大都是事业单位,个别是企业单位,工作人员大都是地方版权局或是版权处的公务员兼任,体制缺乏灵活性,制约行业发展;而国外的版权公司大都是企业单位,由专门且专业的版权人负责版权工作。

2、在范围方面,国内的工作涉及提供版权咨询、版权纠纷和诉讼等,同时也逐步参与前期的图书选题策划和后期的营销发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介入出版;国外,主要是作者,与作者签订委托协议,代表作者这许可或出卖版权给国内外各种各样的媒体,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作者的权益。

3、在内容方面,国内是以图书版权为主,内容比较单一。也一些音像、影视版权及相关版权;欧美国家版权涉及各个版权相关领域,发展得比较成熟完善,青睐于小说和非小说畅销作品的作者。

4、在从业人员方面,国内一共百余人,每个公司多则十几人,少则两三个人,人员不足,而且文化水平、外语水平、谈判水平、办事能力和交往能力都不够成熟;国外版权公司的员工数量充足。而且具有专业的工作素质和能力。

二、西方版权内生性组织模式

英美版权贸易产业发达,主要原因之一为拥有大量的版权贸易机构,西方版权机构的发展,内生组织功不可没。好的组织机构都是内生性的NGO组织。英美的代表性版权公司有商业性的版权公司;也有非商业性的,行会组织形式的非盈利性NGO。后者是主体,比如美国的全美书商联合会;作家代表人协会,作曲家、作家和出版家联合体,音乐放送联合体,英国的英国版权公司等。英美国家的类似商业行会性质的NGO,实际上是在从业者自发下内生形成的非盈利组织,这些组织由于是行会内部组建的,所以一般规模较大,面也很宽,而且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不但能够替组织成员维护各种权益,还能够代表组织全体成员与其他国家相对应的组织交往。下面就对英美版权机构组织做一些介绍:

1、美国书商联合会ABA(TheAmericanBooksellersAssociation)是独立的书商们组建的部级贸易联盟,1900年11月15日建立,代表着美国零售书商的利益。为书商提供培训,服务和各种产品,辩护和相关的商务信息。它不仅仅是一个纯商业型的贸易组织,它持续为其成员提供培训,研究,信息和辩护的服务,从第一版的图书购买手册到1999年建立的BookSense网站(项目),ABA成员一直为大众提供着多样,富于知识性的和热情的服务。

2、TedWeinsteinLiteraryManagement(简称TWLM)是最重要的美国版权公司,是作家代表人协会的会员,同许多作家和成人非小说散文文学工作。客户包含新闻记者、学者、热衷者和其他专业作者。他们不只是作者的版权,还为作者提供一条龙的各方面服务,诸如提及的为作者寻找机遇主动牵线搭桥,也负责图书出版过程中的各种事项,是一种全权的公司。

3、美国的作曲家、作家和出版家联合体(AmericanSo-cietyofComposers,AuthorsandPublishers,简称ASCAP),1914年2月13日创建于纽约,意在保护其公司会员的音乐作品版权,之后在纽约的锡盘巷(TinPanAlley,注:美国音乐的发源地,流行歌曲作家和出版商的集中地)联合了大多数的作家和出版商。ASCAP早期的会员囊括了当时最活跃的作曲家。不久之后许多其他卓越的作曲家也加入了进来。直至2007年八月,ASCAP声称他们的作曲家、作家和音乐出版商的会员人数已经达到了30万人。ASCAP是美国仅有的播出权组织,它通过监控其公司会员音乐的公共演出来保护会员的音乐版权,从而给予会员以补偿。ASCAP将使用其会员音乐作品的许可费收集起来,然后作为版费分发给原作者。2005年。ASCAP一共收取了7.5亿美元的演出许可费并将其中的6.46亿美元作为版费分发给了会员,而剩下的12.5%则留作公司的运作费。

4、音乐放送联合体(BroadcastMusicIncorporated,简称BMI,美国)创办于1939年,作为与ASCAP的竞争对手,同ASCAP一样主要播出权,性质也同ASCAP一样。BMI发放给音乐使用者的许可证包括以下方面:电视台、广播电台和网站,新媒体,包括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如播客、手机铃声、卫星音频服务。

5、英国版权公司(ThecopyrightlicensingAgencyLtd,简称CLA),稍微有些不同,是部级的出版公司,但同时又为非盈利性机构。拥有丰富的资源——英国作家授权和收藏学会、英国出版商授权学会、英国设计和艺术家版权学会会员及非会员;其主要工作在于建立版权所有者和消费者的联系:定期出版期刊、定期举办不同专题的版权展览或洽谈会。该机构与许多国家的版权机构都有联系和业务往来。

而在我国,这样的自发内生形成的组织还不够多,现存的大多是为了进行组织交往而设置的。其业务范围还需要扩展。

三、版权机构与体制中问题的制约

由于版权机构数量的不足和整体质量的有待提高,带来了如下后果:

首先,这使得我国的版权贸易产业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就版权贸易中的情况来看,规模和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成败,海外版权贸易机构和国内相关机构打交道的时候。一直非常重视那些有一定资金规模和专业团队、实力较强、讲信誉、懂规划的出版社或出版机构,像上海译文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等就比较受重视,而其中一些出版社已经与海外相关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联系。我国有的比较大的经常进行版权贸易的出版社比如外研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专门成立了版权部门,并为之配备了专门的人才,制定了完善的管理机制。但是相对于这些出版社,大部分的出版社都是没有相关的人才和机构的。有些人认为就是由于这样各出版社的版权贸易才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实际上他们是没有考虑到这个因素——中小型出版社本来做的版权贸易就不是很多,如果专门设立机构培养人才会浪费资源。但由于版权贸易是复杂且专业的事情,又必须得由专门的机构人员来操作,所以在国外这种版权交易都是由专业的版权机构来进行的,因为这样做有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然而我国由于版权机构数量太少,一些小型出版社如果要进行版权交易,也不得不成立专门的部门和寻找专业人才,这就严重影响了版权贸易产业的资源配置。

其次,版权机构的缺乏影响到了版权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版权贸易专业人才比较紧缺。发展版权机构一是可以缓解这种紧缺的状况,二是可以培养更多的相关人才,然而版权机构的缺乏也对其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有文章说我国“精通外语、熟悉出业务版并和国际版权知识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十分紧缺。”这制约了我国版权贸易工作向深度和广度上发展的后劲。因此不少文章提到搞好版权贸易需要重视人才建设,但是出版社在进行人才建设的时候,也必须考虑投入产出以及远期规划。如果出版社本身并不大,涉及不了多少版权交易的时候,专门花巨资进行人才培养还不如花少得多的钱请版权机构来交易。出版业是一个分工较细的行业,版权贸易离不开高素质的版权公司和版权经纪人。这些人才的培养,除了依靠高等院校之外,还可以借助社会上其他的力量,比如借船出海,聘请的版权经纪人,或利用专门版权机构了解版权贸易的谈判技巧、版权合同订立、版权合同履行、版税管理结算等知识,凭借其熟悉海外出版市场的特点,帮助中国出版社输出中文图书版权,开拓海外市场。然而由于我国版权机构的缺乏,不但很难通过版权机构的渠道使人才紧缺的状况得到缓解,而且也使得版权专业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制约。

最后,版权机构的这些不足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版权贸易,是版权贸易不平衡的重要成因之一。近四年来我国的版权引进与输出中。中美贸易逆差巨大。据我国国家版权局统计,在中国的版权贸易中,中美版权贸易占有很大的比重,2000年以来,中国每年从美国引进的版权项目是最多的,而且比重也在增加。“如2005年中国图书版权引进了9382项,其中从美国就引进了4068项,占近43%。从中美版权贸易数量来看。中美版权贸易存在着严重的逆差,2000年至2005年美国输出到中国的版权数量是从中国引进的版权数量的456倍,其中2003年中美版权贸易引进与输出的比例高达1100:1,就连最好的年份2005年也达到了246:1的比例。”国内版权机构太少,质量也有待提高,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版权产品的“走出去”,这进一步拉大了中国版权贸易特别是与英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四、版权体系改革措施

由于国情不同,英美版权贸易发达国家的一些模式是不能硬搬到中国来的,我们必须有所选择,只借鉴那些确实能够推动我国版权的发展,促进我国版权贸易产业繁荣。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方面。基于这种观点,可以得出如下建议:

1、放宽政策。改革体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成立版权公司,从而促进行业发展,同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版权市场;

2、出版机构要走规模化、产业化道路,强强联手,扩大规模和经营范围,特别是要有机地联合起来进行经营;

3、通过发展版权机构培养专业的从业人员,给现有的业务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素质;

4、准确定位,明确消费群体——了解自身利弊,扬长避短,同时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开辟新的国内外市场,引导消费;同时开展品牌战略,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明确发展方向;

5、进行一些体制上的创新,特别是应该发展内生性组织。通过国外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自发的内生性NGO组织如ASCAP,BMI和CLA作为公益性的版权机构能够很好的维护成员的权益,协调各种纠纷,制定各种规范,这些联合体由于规模大、有权威性、又是公益性组织,所以能够很好的消解该行业的商业化倾向和那些商业化公司的恶性竞争。由于它们的存在,使得那些文化性强的作品的出版得以实现并且使严肃作家和非主流作曲家的继续创作成为了可能。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得各种大型的商业公司都认识到要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作品的含金量。这些内生性组织在英美国家的版权贸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