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22:06:44

榜样教育

榜样教育范文篇1

1.榜样确立的逻辑错位及形象选择的丰富度、层次感不足

学校德育中,榜样的确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影响、社会的道德认同与推崇。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力量的影响等。在这些影响因素中,社会的道德认同与推崇,往往成为学校判断和确立榜样形象的主要标准,然后再通过教材或教师等途径呈现给学生。这种判定与确立,多源于确立者的主观意志,属于由外至内的逻辑,即期望通过外在的呈现使学生产生内部的变化。这种逻辑有其合理之处,但对学生个体的认同和需求往往考虑不足。虽然近年来已注意尽量贴近生活,但在榜样的选择上,大多仍是从特定的人群中选出,有特定的道德和职业特征,一般是获得成功或做出突出贡献的成年人,以革命先烈、领袖、著名人物或时代性榜样人物等伟人化形象为主,多为被抽象化和概念化了的典型形象,形象的丰富度与层次感比较缺乏,使得学生感觉被动,并产生距离感,削弱了榜样教育的效果。

2.榜样事迹内涵挖掘不足及教育方法手段的形式化

我国的榜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一般为思想品德课堂讲授、举办报告会和主题活动、课外参观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形式多样,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从总体上讲,对榜样事迹内涵的挖掘仍然不足,许多榜样教育往往流于对榜样事迹的简单知识表述和说教式的口号发动。甚至有些榜样学习的道德实践,也往往局限于在某一天去植树、清除垃圾、慰问老人或为希望学校捐款等,在学生还没有真正进行主体内化时,学习榜样活动已经结束。这样的榜样教育形式上轰轰烈烈,但在取得学生主体的心理认同或改变其行为认知等方面,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的活动会被学生嘲笑排斥,无法对学生主体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榜样教育的功利化及榜样学习的虚假化

榜样教育的功利化,是榜样教育方法手段趋于形式化的内在原因之一。以考试为核心的教育体制和实用主义浪潮,以及榜样教育的激励价值运用不当,使榜样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学生主体都产生了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就学校等实施主体而言,在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榜样教育藉以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也呈现出比较普遍的为应付检查或累积功绩而形式化教育的现象。在对榜样学习效果的评价上,也多注重的是对学生外在行为的量化评判,甚至出现造假的现象。就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而言,在主动或被动地学习榜样时,也不乏仅为了个人的道德事迹被记录或受益而虚假作态的现象,甚至在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对一些真正以榜样精神为出发点实施道德行为的学生的嘲笑与排斥,影响到整个学生群体学习道德榜样的良好氛围。再者,我国的道德榜样所代表的往往是集体主义道德观,体现着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一些学生由于在榜样教育活动的短暂或形式化过程中得不到真正的认同和体悟,难以实现向长期本质性道德情感的转化。他们或者出于自身道德迷茫状态所带来的被动认同,或者是为了让自己不脱离主流文化,通常会选择对主流文化价值的虚假认同,形成一种在活动中有行为参与但无心理介入的虚假道德现象,形成了榜样学习的虚假化,而这种虚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榜样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造成恶性循环。

4.明星偶像趋于主流及传统榜样教育的边缘化

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处于心理逐渐独立的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在自我认识和自我确认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困惑和矛盾,在心理困惑和矛盾中,他们会逐渐转移对亲人的依恋,但由于以上所分析的榜样教育的方法手段形式化、榜样教育的功利化等原因,传统的榜样教育并不能有效实现这一心理转移。而当今各类媒体所展现的明星偶像,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时代感很强,所报道事迹多为短期内发生的事情,带着一种强烈的贴近感。学生在这种“准社会交往”中得到了一种特殊的人际交流,自然会将这些明星人物在媒体中介中当作一种真实人物进行情感认知,最终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认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种心理认同就上升至偶像崇拜。我们的传统榜样教育,与学生的明星偶像崇拜并存,却很少重叠,结果传统的榜样教育由中心主流逐渐趋于边缘化,而明星偶像则逐渐趋于主流。

5.传统的榜样精神与生命价值的相悖

我国榜样事迹的选择往往为“有病不看”、“不回家过节”、“不顾家人”、“死后出名”等,所宣传的道德品质主要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爱岗敬业和牺牲精神等,突出宣传个人的献身精神,这种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榜样精神确实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在以往的社会环境下尤其如此。但在现今社会的价值多元化的现实中,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比以前有很大的提升,传统的榜样精神和价值观的宣传措辞或主题,与当前流行的生命价值理论出现相悖,甚至被误解为对生命价值和生命尊严的蔑视,必须加以修正改变。否则,将会给学生带来错误的心理认同,即凡是榜样都会视自己的家庭和亲友及自身的健康于不顾,都是有伤不治有病不医,大多都以残缺的或不健康的身体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也只有这样去做,才是光荣的和道德高尚的。这种错误的心理认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不利的。三、为榜样教育问题提出的对策及建议

1.采取“由内至外”的榜样确立逻辑

榜样教育是通过外部所呈现榜样的激励作用来实现对个体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唤醒、调整、矫正的一种教育方法,我国学校德育榜样的确立标准似乎符合这一教育原理。但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是道德形成的内因,学生的道德内化及付诸道德行动才是德育的真正目的。榜样作为一种外在刺激的呈现,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认同和内在选择,其对个体的唤醒、激励和调整等功能才有可能达成。因此,应将学生主体的真正内在所需作为出发点,多搜集学生的信息,征求学生的意见,或者在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榜样,采取“由内而外”的逻辑进行榜样的判定和确立。

2.榜样形象选择立体化、多样化、多层次

榜样形象应该如何选择?首先,在现代社会急剧多变与价值多元化的状况下,学生要不断进行价值观的选择和构建,需要榜样形象的立体性和多样性。其次,学生个体接受榜样影响的深浅程度,往往受自身年龄特征、生活境遇、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社会层次等影响,需要榜样群体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第三,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处在从儿童到成人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榜样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认同;在同一阶段中的不同个体,由于身心及生活环境的差异等,对榜样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默认和行为体现,也需要榜样的多样化和层次性。因此,在选择榜样形象时,应该考虑这些因素,从“由内到外”的逻辑出发,从不同年龄层、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性格类型等方面选取榜样,做到立体化、多样化、多层次。

3.建立以践行为主的多样化教育手段,深度挖掘榜样内涵

对榜样进行内涵挖掘,不仅仅要了解榜样的思想和行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切身的实践。只有学生在自身的行动中达到个体心理与外在行为的相互作用和整合统一,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道德行动,榜样学习才会真正具有教育性的品格,才会真正实现长期的本质性的道德发展的可能。因此,践行是学生满足自己的道德需求,在行动中自我认知、自我领悟和自我创造的过程,是道德榜样学习的基础和最终目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国榜样教育中的各类活动都只是一个活动载体,这些活动实效性如何,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是否以道德动机为依托,是否有道德情感的充分投人,是否有行为的自觉性,否则榜样教育就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即使有效果也是短期场景性的。表面化的行为判断,必然带来形式主义的恶性循环。所以,榜样教育的开展,应以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为基点,将教育形式丰富化和实质化,超越形象上的教育发动,深度挖掘榜样的内涵,建立以践行为主的多样化教育手段,让学生主体以个人的道德提升为目的,从生活小事做起,在生活中体悟,把榜样教育抓出实效。

4.正确运用榜样的激励价值,减少榜样教育和学习的功利化因素

“榜样的激励价值主要来自榜样的与榜样所内含的特质相联系的两个重要特征:功利意义与崇高性。”在进行榜样教育时,应正确运用其激励价值,不能让功利主义影响教育的效果,更不能以功利主义作为出发点或成为榜样教育效果的评判标准。为此,实施主体和学习主体都要端正对榜样教育的道德意识,实施主体尤其要端正教育目的,要以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人的道德提升为基本目标,在教育形式、评价标准和群体认同等方面给予引导,引领榜样教育走上正常轨道。在学生的学习虚假化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引导,让学生自身道德成长成为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动力,而不是外部规范、奖励或者虚假认同。

5.实施“偶像一榜样”教育,寻求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合理重叠

学生的偶像崇拜是他们自身的发展和外界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宜一概视为坏现象,更不能简单地加以压制,而应该进行理性分析,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争取达到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的合理重叠,以有效的进行道德教育。有学者提出建立“偶像—榜样”教育,并对此类教育的特点内涵、心理机制、指导原则和特殊性等一一进行了分析,力图解答许久以来关于偶像崇拜和榜样教育相冲突的难题,也提供了实施的具体方法。这一提议近年已开始实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

6.重视生命价值教育,达到榜样精神与生命价值的和谐

生命是最珍贵的,追求学生生命的价值发展,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而健康安全的生活则是生命教育的目标之一。如果以所宣传的榜样奉献精神为准绳,所有人尤其是学生都以舍弃生命或健康而为国家做贡献为荣,那对国家和社会所带来的损失将是无法想象和不可估量的。学生的成长需要健康,中国要从人口大国转变成^力资源强国,需要学校培养出的是健康的人才。因此,在榜样教育过程中,不应以生命和健康的奉献为宣传主旨,应该提倡生命价值的崇高,并强调生命健康和完整的重要性,让每一位学生个体都能注重自身的生命价值,以我最健康的身心去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不可用甘愿牺牲生命健康之类的措辞去鼓励不尊重生命的现象发生。

榜样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榜样教育榜样学习榜样精神

一、榜样教育问题的背景

榜样可使道德准则及行为规范具体化、形象化和人格化,其所具有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等历来都被教育界所重视,榜样教育也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德育方法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但现今的榜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分析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榜样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

1.榜样确立的逻辑错位及形象选择的丰富度、层次感不足

学校德育中,榜样的确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影响、社会的道德认同与推崇。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力量的影响等。在这些影响因素中,社会的道德认同与推崇,往往成为学校判断和确立榜样形象的主要标准,然后再通过教材或教师等途径呈现给学生。这种判定与确立,多源于确立者的主观意志,属于由外至内的逻辑,即期望通过外在的呈现使学生产生内部的变化。这种逻辑有其合理之处,但对学生个体的认同和需求往往考虑不足。虽然近年来已注意尽量贴近生活,但在榜样的选择上,大多仍是从特定的人群中选出,有特定的道德和职业特征,一般是获得成功或做出突出贡献的成年人,以革命先烈、领袖、著名人物或时代性榜样人物等伟人化形象为主,多为被抽象化和概念化了的典型形象,形象的丰富度与层次感比较缺乏,使得学生感觉被动,并产生距离感,削弱了榜样教育的效果。

2.榜样事迹内涵挖掘不足及教育方法手段的形式化

我国的榜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一般为思想品德课堂讲授、举办报告会和主题活动、课外参观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形式多样,收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从总体上讲,对榜样事迹内涵的挖掘仍然不足,许多榜样教育往往流于对榜样事迹的简单知识表述和说教式的口号发动。甚至有些榜样学习的道德实践,也往往局限于在某一天去植树、清除垃圾、慰问老人或为希望学校捐款等,在学生还没有真正进行主体内化时,学习榜样活动已经结束。这样的榜样教育形式上轰轰烈烈,但在取得学生主体的心理认同或改变其行为认知等方面,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的活动会被学生嘲笑排斥,无法对学生主体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榜样教育的功利化及榜样学习的虚假化

榜样教育的功利化,是榜样教育方法手段趋于形式化的内在原因之一。以考试为核心的教育体制和实用主义浪潮,以及榜样教育的激励价值运用不当,使榜样教育的实施主体和学生主体都产生了一定的功利主义倾向。就学校等实施主体而言,在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榜样教育藉以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也呈现出比较普遍的为应付检查或累积功绩而形式化教育的现象。在对榜样学习效果的评价上,也多注重的是对学生外在行为的量化评判,甚至出现造假的现象。就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而言,在主动或被动地学习榜样时,也不乏仅为了个人的道德事迹被记录或受益而虚假作态的现象,甚至在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对一些真正以榜样精神为出发点实施道德行为的学生的嘲笑与排斥,影响到整个学生群体学习道德榜样的良好氛围。再者,我国的道德榜样所代表的往往是集体主义道德观,体现着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一些学生由于在榜样教育活动的短暂或形式化过程中得不到真正的认同和体悟,难以实现向长期本质性道德情感的转化。他们或者出于自身道德迷茫状态所带来的被动认同,或者是为了让自己不脱离主流文化,通常会选择对主流文化价值的虚假认同,形成一种在活动中有行为参与但无心理介入的虚假道德现象,形成了榜样学习的虚假化,而这种虚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榜样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造成恶性循环。

4.明星偶像趋于主流及传统榜样教育的边缘化

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处于心理逐渐独立的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在自我认识和自我确认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困惑和矛盾,在心理困惑和矛盾中,他们会逐渐转移对亲人的依恋,但由于以上所分析的榜样教育的方法手段形式化、榜样教育的功利化等原因,传统的榜样教育并不能有效实现这一心理转移。而当今各类媒体所展现的明星偶像,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时代感很强,所报道事迹多为短期内发生的事情,带着一种强烈的贴近感。学生在这种“准社会交往”中得到了一种特殊的人际交流,自然会将这些明星人物在媒体中介中当作一种真实人物进行情感认知,最终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认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种心理认同就上升至偶像崇拜。我们的传统榜样教育,与学生的明星偶像崇拜并存,却很少重叠,结果传统的榜样教育由中心主流逐渐趋于边缘化,而明星偶像则逐渐趋于主流。

5.传统的榜样精神与生命价值的相悖

我国榜样事迹的选择往往为“有病不看”、“不回家过节”、“不顾家人”、“死后出名”等,所宣传的道德品质主要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爱岗敬业和牺牲精神等,突出宣传个人的献身精神,这种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榜样精神确实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在以往的社会环境下尤其如此。但在现今社会的价值多元化的现实中,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比以前有很大的提升,传统的榜样精神和价值观的宣传措辞或主题,与当前流行的生命价值理论出现相悖,甚至被误解为对生命价值和生命尊严的蔑视,必须加以修正改变。否则,将会给学生带来错误的心理认同,即凡是榜样都会视自己的家庭和亲友及自身的健康于不顾,都是有伤不治有病不医,大多都以残缺的或不健康的身体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也只有这样去做,才是光荣的和道德高尚的。这种错误的心理认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不利的。三、为榜样教育问题提出的对策及建议

1.采取“由内至外”的榜样确立逻辑

榜样教育是通过外部所呈现榜样的激励作用来实现对个体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唤醒、调整、矫正的一种教育方法,我国学校德育榜样的确立标准似乎符合这一教育原理。但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是道德形成的内因,学生的道德内化及付诸道德行动才是德育的真正目的。榜样作为一种外在刺激的呈现,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认同和内在选择,其对个体的唤醒、激励和调整等功能才有可能达成。因此,应将学生主体的真正内在所需作为出发点,多搜集学生的信息,征求学生的意见,或者在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榜样,采取“由内而外”的逻辑进行榜样的判定和确立。

2.榜样形象选择立体化、多样化、多层次

榜样形象应该如何选择?首先,在现代社会急剧多变与价值多元化的状况下,学生要不断进行价值观的选择和构建,需要榜样形象的立体性和多样性。其次,学生个体接受榜样影响的深浅程度,往往受自身年龄特征、生活境遇、认知水平、知识结构、社会层次等影响,需要榜样群体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第三,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处在从儿童到成人的发展过程中,对于榜样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认同;在同一阶段中的不同个体,由于身心及生活环境的差异等,对榜样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默认和行为体现,也需要榜样的多样化和层次性。因此,在选择榜样形象时,应该考虑这些因素,从“由内到外”的逻辑出发,从不同年龄层、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性格类型等方面选取榜样,做到立体化、多样化、多层次。

3.建立以践行为主的多样化教育手段,深度挖掘榜样内涵

对榜样进行内涵挖掘,不仅仅要了解榜样的思想和行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切身的实践。只有学生在自身的行动中达到个体心理与外在行为的相互作用和整合统一,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道德行动,榜样学习才会真正具有教育性的品格,才会真正实现长期的本质性的道德发展的可能。因此,践行是学生满足自己的道德需求,在行动中自我认知、自我领悟和自我创造的过程,是道德榜样学习的基础和最终目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国榜样教育中的各类活动都只是一个活动载体,这些活动实效性如何,要看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是否以道德动机为依托,是否有道德情感的充分投人,是否有行为的自觉性,否则榜样教育就达不到应有的目的,即使有效果也是短期场景性的。表面化的行为判断,必然带来形式主义的恶性循环。所以,榜样教育的开展,应以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为基点,将教育形式丰富化和实质化,超越形象上的教育发动,深度挖掘榜样的内涵,建立以践行为主的多样化教育手段,让学生主体以个人的道德提升为目的,从生活小事做起,在生活中体悟,把榜样教育抓出实效。

4.正确运用榜样的激励价值,减少榜样教育和学习的功利化因素

“榜样的激励价值主要来自榜样的与榜样所内含的特质相联系的两个重要特征:功利意义与崇高性。”在进行榜样教育时,应正确运用其激励价值,不能让功利主义影响教育的效果,更不能以功利主义作为出发点或成为榜样教育效果的评判标准。为此,实施主体和学习主体都要端正对榜样教育的道德意识,实施主体尤其要端正教育目的,要以学生群体和学生个人的道德提升为基本目标,在教育形式、评价标准和群体认同等方面给予引导,引领榜样教育走上正常轨道。在学生的学习虚假化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引导,让学生自身道德成长成为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动力,而不是外部规范、奖励或者虚假认同。

5.实施“偶像一榜样”教育,寻求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合理重叠

学生的偶像崇拜是他们自身的发展和外界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宜一概视为坏现象,更不能简单地加以压制,而应该进行理性分析,创造条件,积极引导,争取达到榜样教育和偶像崇拜的合理重叠,以有效的进行道德教育。有学者提出建立“偶像—榜样”教育,并对此类教育的特点内涵、心理机制、指导原则和特殊性等一一进行了分析,力图解答许久以来关于偶像崇拜和榜样教育相冲突的难题,也提供了实施的具体方法。这一提议近年已开始实施,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

榜样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新时代;青少年;道德榜样;教育策略

1新时代青少年道德发展特点

道德榜样在青少年成长成才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引导作用,基于青少年群体的重要地位与青少年道德发展特点,只有选择正确合理的道德榜样,才能发挥道德榜样教育在青少年思想形成与行为践行方面的影响力,真正加强青少年道德修养,塑造新时代青少年道德人格。

2构建与青少年群体相匹配的道德榜样教育策略

道德榜样是道德思想、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信仰者与践行者。基于道德榜样的重大作用,如今道德榜样已作为一种重要的内容与方法贯穿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始末,引导、激励广大青少年运用正确的道德观抒写自己的青春之梦。从宏观布局来看,在教育青少年如何对待人生、对待他人、对待社会方面,道德榜样给人们提供了行动的指南,告诉人们何谓真、善、美,启发人们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对于道德榜样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持肯定的态度,看到它所产生的重大个人效应与社会效应。青少年群体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因而在为青少年选择道德榜样时,要有针对性、选择性。“一刀切”的方法与青少年的成长规律相违背,只会拉大道德榜样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要构建与青少年群体相匹配的道德榜样教育路线,可从以下思路着手。

2.1立足青少年道德发展特点,增强榜样教育说服力

在运用道德榜样教育启发青少年时,必须要有针对性,掌握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特点,并以此为行动的重要依据。这也就是说,对道德榜样的形象塑造与解读,一方面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立足于青少年成长的内在需要。如以雷锋榜样为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如今的21世纪,我们一直在宣传和弘扬雷锋精神,因为它是道德真善美的集中体现,毫无疑问这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按部就班,固守旧有模式,而不跟随时代的发展丰富雷锋精神的内涵,不致力于结合青少年自身特点寻找新的路径来弘扬雷锋精神,那么雷锋榜样的形象就难以深入青少年的心灵,难以引起青少年群体的注意。因此,在宣传与塑造道德榜样形象、解读道德榜样时,必须充分考虑时代的发展特征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特点,使道德榜样形象为广大青少年所真心接受。只有道德榜样形象与青少年产生共鸣,才能够使青少年以真懂、真信、真学、真用的态度来对待道德榜样。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喜欢将道德榜样塑造得过于完美,这样反而增加了青少年对道德榜样的不信任感与青少年的模仿难度。在榜样教育中,要引起受教育者对榜样的注意,保持受教育者与榜样之间适当的位势差是必要的。这种位势差主要表现为受教育者与榜样人物在思想认识、社会地位、职业角色等方面的差距[4]。所以,在道德榜样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以青少年道德发展特点为行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真正反映广大青少年的意愿和心声,增强道德榜样教育的魅力与实效,使道德榜样成为广大青少年为人处世的参照,从而着实提升每位青少年的道德涵养。

2.2借鉴社会学习理论,增强榜样教育感染力

与榜样研究直接相关的理论主要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以观察学习为主要内容,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示范作用而习得的,榜样与人的社会行为的学习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对道德榜样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为道德榜样研究提供了学理支撑,有利于帮助人们在思想上肯定道德榜样的价值。班杜拉认为:“很多社会学习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实际表现及其带来的相应后果而获得的。”[5]他非常重视观察学习在习得社会行为上的重要地位,将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定义为替代性学习,“它通常是通过观察或聆听下列来源中的榜样而进行的:现实生活中的(亲眼所见或亲耳所闻)、象征性的或者非人类的(广播中说话的卡通人物或动物)、电子产品(电视、电脑或录像机)或印刷品(图书或杂志)中的。”[6]通过对道德榜样的观察学习,青少年习得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与社会所倡导的行为规范的概率大大增加。道德榜样的群体示范性还具有一种辐射效应,即由点到线,最后扩展到面,来影响整个社会。以最美现象为例,近几年很多道德品质崇高的人物均被赋予最美称号,如最美教师、最美战士、最美妈妈、最美司机等,其最重要的功能在于凝聚最为广泛的社会力量,推动道德榜样的整体效用与宏观能量,推动形成乐善好助的良好社会风气。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道德榜样离自己很遥远,甚至标榜所谓的“道德榜样无用论”。这种错误的思想观念淡化、抹杀了道德榜样的价值,不利于人们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班杜拉认为,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无须亲身体验强化,只要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便可完成学习[7]。可见,榜样力量不容忽视,道德上的榜样对约束与规范人们的言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2)为构建与青少年群体相匹配的道德榜样理论体系提供实践支撑。①所选择的道德榜样要具有典型性。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主要包括4个过程,而第一个过程为注意过程。注意过程决定了学习者在大量的示范事件面前观察什么、知觉什么、选取什么。班杜拉认为,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榜样常常是因为他们具有一定的优势,如更有权力、更成功等[7]。这就是说在运用道德榜样教育时,要发挥道德榜样的刺激功能,使道德榜样为广大青少年所注意,能够调动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只有所树立的道德榜样具有典型性,青少年才能够将榜样的行为记住,并以符号的形式将其保存在记忆中,从而观察学习的保存过程、动作再现过程等得以相继开展。所以,在如何选择道德榜样的问题上要有所考虑,要突出道德榜样的典型性、代表性。当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医护人员逆行而上与病毒抗争在一线,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典型事迹与英雄人物,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方面功不可没,是新时代广大青少年需要认真学习的榜样人物。②所选择的道德榜样要贴近青少年,增强个体与道德榜样的相似度。班杜拉认为,当榜样与学习者的自身情况明显不同时,学习者是难以去模仿的。反之,当榜样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似度越大,往往越能够引起学习者的注意,他们就很容易将榜样的言行与自己的言行结合起来,很容易去模仿。如何才能够贴近青少年呢?可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方面,所选择的道德榜样要多样化,要体现出层次性。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自身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道德发展特点,在运用道德榜样影响青少年时,要结合青少年学生的性别、文化背景、社会阅历、社会经济地位等,树立多种类型的道德榜样来满足青少年的需要。在各种类型中间,青少年学生会有所比较、有所选择,并最终做出决断;另一方面,要多树立同伴类型的道德榜样。班杜拉认为,儿童更愿意采纳同伴而不是成人的标准,因为相对来说,同伴的低标准更易达到[7]。同伴(peer)是指与个体年龄或社会认知能力相当的人[8]。作为一种间接强化物,同伴类型的榜样拉近了榜样与青少年学生之间的距离,易于引起共鸣。平等性是同伴类型榜样的一大特征,有助于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与社会需求,最易得到广大青少年的认同,也进一步加强了青少年对道德榜样的认同度。③建立有利于道德榜样涌现的激励机制和强化机制。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习得与表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与行为,二者之间不具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只有在足够的动机下,学习者才会将已习得的行为表现出来。班杜拉将强化划分为外部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前者指的是如果按照榜样行为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而不具有无奖励或惩罚的结果,人们便倾向于表现这种行为,后者指的是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8]。由此可见,道德榜样能否涌现以及人们是否愿意学习、效仿道德榜样也与外部环境直接关联。

2.3注重公众人物道德示范,扩大榜样教育影响力

伴随经济、政治、文化的多元化及多样化发展,现代人学习、工作、生活的领域正逐渐扩大。与传统社会相比较,现代社会是一个日趋公共化的开放社会,许多道德问题也往往带有公共的特性。为更好地适应这一特点,必须加强公共社会道德文化建设,积极构建现代公共道德和社会伦理规范体系。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要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公共领袖或公众人物的道德示范。所谓公众人物,就是被社会所广泛知晓、关注的人物。这里主要包括通过传播媒介的频繁报道,被人们所熟知的广播、影视、演艺、体育、企业等行业的成功人士。由于公众人物具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其很容易调动青少年的兴趣与注意力,成为广大青少年模仿与学习的对象,这是利的一面;社会生活领域,许多文体明星、影视明星通过成立基金会、组织公益活动等来做慈善,奉献自己的爱心,从而来影响更多的人弘扬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做更多对他人、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2020年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新冠肺炎疫情,韩红自觉响应党的号召,带领自己的医疗百人团,亲力亲为,默默行动,将大批量物资运送武汉及周边县市,坚守在抗疫第一线。在这方面,这些公众人物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他(她)们用切切实实行动表达何为道德、何为人生,激励人们将道德作为做人做事的行动指南。必须注意的是,社会生活中也存在公众人物不注意自身的道德形象,言行举止欠稳妥,甚至鼓吹“一夜暴富”“一夜成名”,对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构过程中的青少年容易产生误导。基于此,道德榜样应用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公众人物的道德示范,对公众人物的言行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从而发挥公众人物的正面影响力,助力新时代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佘双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发展特点的实证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54-60.

[2]佘双好.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及健全措施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何先友.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洪显利.教育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榜样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榜样感化以身立教伙伴样板人生楷模

我们发现,在现在的学生中,问题的学生每年都有,而且不是在减少,问题也是越来越多。我们不仅要问现在的学生究竟是怎么了,班主任应该在其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应该说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独立判断的能力和自主意识比较肤浅,可是,他们又有一定的是非判断的能力和自己所追求的形象,善于模仿他人。由于他们认识判断的不完全成熟性,决定了他们所“模仿”的,可能是正面的东西,可能是无意义的东西,也可能是反面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喜欢“模仿”,但不一定会“模仿”。他们往往在模仿中受到伟大人物、先进人物的影响而积极向上,也可能受不良人物影响而变坏。这就给班主任提出了教育的课题。要求班主任利用学生喜欢模仿的特点,使他们受到正面形象的教育。榜样的力量之所以是无穷的。青少年学生,往往从他们的事迹中,懂得人生的真谛,这又比单纯说理容易接受和消化。可见,班主任应该善于用榜样感化学生,从发挥以身立教、树立伙伴样板、宣传人生楷模等方面进行正面教育。

一、发挥以身立教

所谓“以身立教”,是指用榜样感化学生从班主任自身做起。几乎每个学生都有的“向师性”,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如“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等都说明教师对学生的榜样作用是十分巨大的。班主任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老师,因而班主任更应格外注意自己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

(1)班主任要以高尚的人格陶冶学生。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班主任的以身作则,往往起到说教所起不到的作用,受班主任高尚人格长期的熏陶,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同样的人格。

(2)班主任要以强烈的事业心感染学生。班主任对教育事业极端忠诚,对学生无私奉献,对工作兢兢业业、一片丹心,埋头耕耘。如:上课不迟到尽量做到候课、及时批改作业与周记、经常为学困生做课外辅导等,这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良好的敬业精神会对学生起到极好的示范作用。

(3)班主任要以优良的心理品质影响学生。班主任老师热情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的美好情感,班主任老师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坚强的意志、毅力和韧劲,班主任老师真诚地与同学相处、能容忍学生的缺点错误并给予正确的教育,班主任老师勇于自责、富于自我批评的精神等等,都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通过参与班委会和团员大会,听取班干部和团员的意见,及时了解班级学生情况,进行对班主任工作的评价,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

(4)班主任要以出色的业务能力和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班主任老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班主任老师不断获得各种新的信息和观念并加以正确分析,教会学生独立思考,能够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班主任老师就会被学生看成智慧的化身,看作人生的楷模,并积极地予以仿效。

(5)班主任要以良好的仪表形象影响学生。班主任老师要注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包括生活上的衣着朴素、仪表端庄、举止从容,办事认真踏实,谈吐文雅、含蓄而富有情趣,待人谦虚谨慎等,从而给学生一种明朗而愉快的感觉,使学生觉得可亲可敬。班主任的仪表形象往往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

二、树立伙伴样板

班主任除了以自身的模范行为进行“身教”以外,还应充分利用学生中的“样板”进行示范。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班主任进行什么教育,提倡什么,总会有一些学生走在前面,他们的表现恰恰是班主任老师要求其它同学做到的,于是班主任老师应及时给予他们肯定性的评价,介绍他们的事迹,鼓励同学向他们学习。这种“示样”的方法对教育学生有很直接的意义。首先能起到示范作用。他们做出的“样子”,可使其它同学知道如何去做。其次,这种“示样”,因为伴随着班主任的教育活动,能使学生在班级集体中总是有“样”可循。这就等于不断把班主任的要求具体化、形象化。再次,经常从同学中提出某个人、某件事,作为学习的样板,学生容易接受,并且在同一背景下,有直接学习效法的“方便”,同时能激起你追我赶的意识,可使学生产生经学赶超的竞争心理。公务员之家

三、宣传人生楷模

在用榜样感化学生的过程中,班主任更应通过讲故事、出黑板报、观看电影、收看电视节目、参与评选活动、写影评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确立“人生楷模”。一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二是革命英烈;三是当代先进模范人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典型人物。这些榜样人物的事迹对青少年有强烈的感染力,且与身边的榜样相比,他们的形象更高大,更典型。班主任在推崇这些榜样人物时,应着重剖析他伯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优秀的意志品质,并不是要求学生模仿他们的具体行为。而是要吸取他们的精神力量。要教育学生学习他们远大的革命理想,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不屈不挠的意志品质、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使学生在榜样人物的崇高精神境界中受到激励和感染,并明白应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处理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

总之,班主任在运用榜样示范这一方法时,必须牢牢抓住以情感人这一条,激发学生的惊叹之情、敬佩之情、仰慕之情、效法之情。不使学生感动,就不可能使他们受到感染,更不可能效法榜样,也就不可能真正发挥榜样的教育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宝祥.21世纪班主任素质[J].知识出版社,2004.7.

榜样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朋辈榜样

“朋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同辈的友人或志同道合的友人”,在牛津英文词典中解释为“同龄人或同等社会身份的人”。朋辈最主要的两个维度:一是年龄相近,二是属性共同性,体现在志趣与身份等诸多方面。“榜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研究者定义榜样特征具备时代性、权威性、感染性、亲近性、科学性,而榜样教育法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1]高校大学生朋辈群体的多元化、层次化、生活化让榜样资源丰富鲜活,故本研究的“朋辈榜样”则是在高校大学生中挑选出那些具有榜样特征的朋辈群体。

一、朋辈榜样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意义

1.朋辈榜样遵循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要。笔者面向所在高校的学生网络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12份,其中大一学生439人,大四学生383人,学生需对大学期间四类榜样(伟大典范、行业先锋、先进朋辈、优秀师长)对自身成长的影响力排序,大一学生进行预测式排序,大四学生进行回顾式排序。调查结果显示,“先进朋辈”在四种榜样类型中排位第一,新时代高校大学生认为朋辈榜样更贴近真实生活,更易于也乐于模仿学习,朋辈榜样对于大学生学习发展具有最直接的指导作用。

2.朋辈榜样激活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学生主体的内生动力。主体教育管理观认为,应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在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中,进一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符合全国教育大会“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精神要求,因为只有学生们的主体性越强,他们参与学风建设的自觉性才越高。朋辈榜样作为学生主体中的正面典型,正如指出,青年模范人物是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肩负着更多社会责任和公众期望,在青少年中乃至全社会都有着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他们是对高校管理工作队伍的有效补充,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成果体现,是学生为之奋斗的前进方向,学生们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要求才更能落到实处。

3.朋辈榜样促进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内涵式发展。强调,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朋辈榜样以学风建设共同体的身份投入学风建设管理队伍中,他们的经历与体验有利于创新学风建设的显性教育办法,使学校管理更加趋于成熟。而朋辈榜样中的大部分就是学生的身边人,他们深入学风建设全过程,又可对广大学生起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隐性教育效果。

二、朋辈榜样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运用原理

1.以榜样教育和朋辈教育为理论基础。本研究所指“朋辈榜样”是将榜样教育与朋辈教育理念相结合。榜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以榜样示范为表达方式,通过教育者引导和榜样示范,激发学习者内在道德动力,促使学习者进行榜样学习,调动其主动认知,引起其情感共鸣,增强其心理认同,最终达到内化榜样所蕴含的精神品质、生成自我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教育活动。[2]朋辈教育是基于朋辈之间相似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将其转化为朋辈教育活动开展的优势,并将朋辈关心的话题,朋辈群体易接受的活动形式作为切入点,提高教育活动的成效,促进价值观念、知识和技能的传递。[3]可发现两者的教育范围均涵盖价值观,而研究者认为学风问题是人的价值观在学习方面的具体表现,学风问题的实质是价值观问题[4],所以选用榜样教育与朋辈教育作为指导朋辈榜样在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中运用的理论基础。

2.以观察学习理论为方法论。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将行为主义的强化变量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认知变量结合起来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理论的核心是认为人们除了直接学习此种传统方法,更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学习。观察学习是一个过程化的结构,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四个部分,故本研究将朋辈榜样确定为观察学习理论中的观察榜样,并且将学风建设的育人机制按照观察学习理论的过程化结构原理进行规划与设计,其中,注意过程决定着学生在大量朋辈榜样形象中选择什么作为模仿对象;在保持过程,高校通过设立多元化的朋辈榜样呈现方式,让朋辈榜样保持在学生的记忆中;在运动再现过程,学生将观察到的朋辈榜样内容以自己的方式再现出来;在强化和动机过程,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高校和自身在类似行为上的强化作用,学生则在不断地观察榜样、模仿榜样、成为榜样的过程中共同营造出良性的学风氛围。

三、朋辈榜样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运用方法

笔者所在研究团队针对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本科生,在过去的八年时间内建立了“IT奇幻人物”学生工作精品项目,项目以增强学风建设效果为工作目标,建立包含八届学生资源的“IT奇幻人物”朋辈榜样库,共含文字资源20余万字,高质量案例人物140余个,遵循观察学习理论,把握注意、保持、再现、强化四个关键点,对朋辈榜样在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的育人机制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育人实效逐年显现,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大大提升了学风建设工作的时效性与操作性。

1.全方位遴选多元化朋辈榜样库。研究团队在实践中发现每届学生中总有一些看似普通的群体,他们在大学四年中那些不曾料想、不可思议的转变,为师生们津津乐道,这些不为人知的且具有“奇幻”色彩的成长经历更具趣味性,更能激发学生兴趣,甚至是激励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反思。所以,朋辈榜样库的组建原则打破既定的“评优”模式与“高大全”的榜样光环,朋辈榜样的遴选范围既可以是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典型,也包括在某一方面特长或经历的突出学生,以及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悬崖勒马的学生、生活坎坷的勤学励志学生等,甚至是学生对于失败的自省,总而言之是让每一种学生都可在榜样库里找到与自己更贴近的朋辈榜样。对于具体的遴选方式来自老师推荐、同学推荐或本人自荐,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IT奇幻人物”朋辈榜样库目前可为学生提供多元类型,以生源背景分类为同乡校友与兴趣社群,以学习目标分类分为就业创业与升学留学,以学习方法分类为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以学习过程分类为学霸养成与差生逆袭。

2.多层次设计朋辈榜样呈现方式。在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领域,随着多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文字分享、优质影音、直播平台等形式易被学生接受,榜样呈现方式可更便捷地达成以学生为中心。如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虽设立已久,但近两年因网络平台传播,配合多媒体软件的编辑加工,而被全国广大高校学生熟知,2018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评选,被网络新闻题名为“神仙打架”等抓人眼球字样,候选人资料精美而专业,榜样形象更加鲜明且吸引人,对于优秀学生的事迹内容更直观可学、印象深刻,朋辈榜样辐射效应愈加深远。故我们也坚持以新媒体分享形式与传统纸媒分享、面对面分享三者相结合的呈现方式,榜样效应发挥了更充分的作用。

3.全过程保持朋辈榜样精准浸入。朋辈榜样的呈现应做到覆盖学风建设全过程,目前高校对入校新生的朋辈辅导关注充足,常以高年级优秀学生对口新生班级的导师模式,或者一名党员或志愿者结对若干名新生的帮扶模式,此方式通常在新生适应期比较重视而后期逐渐弱化。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IT奇幻人物”项目覆盖大学四年,在每个阶段的榜样案例挖掘与资源使用上有所侧重。针对大一探索期,朋辈榜样及其成长资料作为新生入学教育材料,多以短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树立身边榜样,适应大学生活,如学院拍摄剪辑了多个3分钟“奇幻人物微事迹”;大二迷茫期,侧重挖掘学习方法、寻找学习目标,使用纸媒为教育资料更全面细致,如学院编撰了八册《IT少年奇幻之旅》优秀毕业生故事案例集;大三抉择期,侧重专题答疑解惑,做好未来方向抉择,以兴趣社群为单位的面对面分享更为高效聚焦,如每学期定期举办奇幻人物专题分享会;大四求职升学期,侧重实操,如以网络文字讨论分享更具时效与传帮带作用,如奇幻人物求职升学笔面试宝典总结与网络交流。

4.学风建设共同体保障榜样行为活动再现与强化。近年来国内高校学业与发展支持中心相应成立,大学生朋辈辅导成为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补充资源,高校学风建设形成以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相支撑的学风建设共同体,越来越多的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与平台逐步搭建,为在校学生模仿榜样行为提供了舞台。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新生“梦拓”计划,由高年级学生担任新生的“梦拓”,构建了S2S(Stu⁃denttostudent)工作模式,729名高年级学生参与其中开展朋辈辅导,更重要的是针对新生设立了十佳“梦拓”小组评选,为新生提供模仿榜样的强化机会。在湖北工业大学每学期伊始的短学期答辩环节,要求所有学生上台陈述展示,每年度的百名优秀个性发展大学生、感恩之星等学生典型均要求进行事迹交流与宣传工作,这些学风建设环节均是为学生提供不断搭建再现的机会与平台,学生们则在这种模仿榜样的强化过程中逐渐实现成为榜样的蜕变。

参考文献:

[1]李基礼.榜样教育法内在机制及实践反思——以北京大学实践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9).

[2]王涛.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学风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8).

[3]袁文斌.当代中国榜样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榜样教育范文篇6

关键词:体育榜样;中学体育教学;体质健康促进;体育素养提升

1体育榜样概念的界定和类型划分

1.1体育榜样概念的界定。体育榜样是具有突出新时代特征体育人物形象的真实写照,是现实体育生活中先进体育事迹的典型代表人物和团体的英雄形象的展现。虽然目前体育学术界对体育榜样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但体育学术界对体育榜样的认识所达到的共识无人质疑。由此可见,体育榜样能够对未成年体育教育有激励、启发和引领的重要作用。目前体育榜样是被青少年模拟的对象,体育榜样在中学体育课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过犹不及,促进青少年体育素养的提高,促成体质健康开展的重要驱动。体育榜样可以是身边的典型,体育个人和团体的楷模也可以是社会所推崇的。体育榜样最大的意义就是被模仿和被学习,体现了新中国体育初心使命下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体育人的精神面貌和忘我实干精神释放正能量教育功能。1.2体育榜样的类型划分。体育榜样可以在广泛的形式划分,缩小两个部分。广义的体育榜样认为是一种弘扬中华民族体育精神、展现现代社会中体育人思想品格正能量的一种激励载体,具有值得学习者学习和崇拜的有关于体育品质、特征和素养的内涵,并且这些要素可以通过榜样的模仿作用获得社会的一致认可。它可以是一个人、一个社区、一个体育赛事,也可以是一个想象中的高级学生的思维形象。有时也包括相关的环境刺激。狭义的体育榜样认为是展现体育风采和体育形象的人或群体,包括个别榜样和群体榜样。目前个人理解从国家需求看体育榜样可以分为:集体体育精神榜样、体育明星榜样、体育教师榜样、体育爱好者榜样、“健身达人”榜样、身边同学的体育运动者榜样等类型,根据学习者的认知,不同的接受方式可分为:无障碍体育榜样、人际交往体育模式、网络体育模式、多媒体体育模式等。不同体育榜样类型在中学体育教学产生的作用不尽相同,其研讨的价值具备重要的意义。

2体育榜样与中学体育教学

2.1体育榜样与中学体育教学。国务院在全民健身计划中提出:“鼎立普及年体育活动,实施全民健身以青少年为重点,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推进青少年身体实质。”为了实现健康目标,扭转传统的体育传习形式是中学体育教学必需做的,改革教育方法和方式,促进中学习者各方面健康成长。体育楷模以其共同的优势在体育传授中阐扬着必不可少的作用。2.2体育榜样与中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体质素质,培养终身体育而进行的健康健身意识,构建完善的人格思维体系,促进其全面发展。学生在中学时间是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时期,也处在承前启后的阶段,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塑造学生的体育素养,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明氛围,对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随着当前的生活品质,盼望自己的孩子在身体和学习上都有好的前途,父母把一切的心血都放在孩子本身,目前不少学生在体育运动上出现怕苦、怕累的念想,各个身体素质日趋大跌。要想在中学学生的耐力、进度、气力、柔韧等身体本质上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规范的要求,需要通过体育榜样的效应提升中学生积极参入体育锻炼的意识,控制中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向。2.2.1积极因素影响。研究证明体育榜样与中学习者的关系密切,尤其是在体育讲习中发挥的积极因素熏陶极为重要。造就学生的体育趣味喜好,任何一个体育项目的成长都离不开体育榜样的实力。成功的体育人士的影响促进和养育了中学生对体育嗜好的形成。制定日常身体良好的生活习惯。体育榜样在体育运动和社会生活中起到了指引作用,让学习者踊跃加入到体育锻炼中并让学生享受体育内在的乐趣,加强体质,提高特性,锤击意志,养成毕生锻炼的风尚和良好生活质量。2.2.2消极因素影响。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体育榜样对中学生的消极因素也会发生必然的潜移默化。当今社会,体育与文化娱乐、影视传媒等之间的相互融合,大肆宣传,使大众的目光都集中在他们身上,便成了娱乐的附庸品,成为了日常谈话的一部分。更多的体育榜样便被加上了“体育网红”的头衔不合时宜,体育榜样最大用处还没有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中学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形成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最后是负面化的影响。体育榜样的光环亮丽满足了大众的偶像化的追求和关注,体育榜样应看重自身的样子、加强自身素质意识,积极投入到训练、比赛增进技术当中。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明素养和道德程度。然而部分体育榜样对自己本身的要求和办理不严峻,必然缺少社会和家庭责任感,呈现许多问题,甚至会出现品德和法令问题,这些不良现象将会直接潜移默化到中学生对体育榜样的认识和感触。

3体育榜样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3.1言传身教。老师的言传身教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是最好的体育教学办法。言传身教不仅是用语言教诲还要用举动来示范。用言行的影响教导别人。充份发扬言传身教的体育楷模力量中的作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展现更愈加形象和愈加有用生动的体育榜样形象。3.2示范带动。多年艰苦的实践和反复的实践造就了每个体育榜样成功,每一个体育榜样都是一个典型成功案例的培养范例。体育榜样也可以到学府展开树范鼓励专题演讲、项目技术表演,分享胜利和生长的独有的经验,讲授体育运动常识,传递中华体育文明精神,进步学生踊跃参入健身健康的生活模式兴趣。这种正能量的体育模范文明精神是一种激励和促进中学生的力量。特别是在互动现场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在体育课上学习的热情。3.3形象展现。目前由于受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中学室外体育课受冰霜和雾霾天气的影响较大,使体育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体育课程,高中学生不运动的做法有兴趣,体育老师也很无聊。体育课往往变为了自习课和被买课的现象。为了提高体育内堂课的质量,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施的建立,把体育榜样通过新媒体和教学课件的深度融合,让试听的成果丰盛多媒体来展示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经过进一步深化理解体育榜样的发展历程,能激起中学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酷爱,它在体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可以把某一项运动技术动作通过多媒体讲解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技术动作要领和要点,养成自我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积极踊跃加入到体育运动当中去。

4结论

体育榜样是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推动力量,尤其在促进建设体育大国中的作用日趋凸显。文章对体育榜样内涵进行了界定,探讨了体育榜样的分类,加深了当前体育学术界对体育榜样价值的深刻认识,提出了体育榜样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的3种方法:即,言传身教的形式、示范带动的模式和形象展示的教学方式。通过对在中学体育榜样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提高中学体育课课内、课外一体化,促成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推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构成,为强国建设提供复合型人才具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海峰.古代蒙学教材中榜样教育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4.

[2]陈晨,姜建斌.浅谈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2015(9):82.

[3]唐桂萍.广西桂林市县域中学“阳光体育”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兴安中学为例[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4,28(1):65-67.

榜样教育范文篇7

[关键词]学生榜样;学风建设;作用

优良学风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之本,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自觉实现中国梦、实现大学使命的需要。学生榜样是在思想道德或学习生活上具有优秀品质、模范行为和感人事迹的好学生,多是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习标兵等,具有真实性、鲜活性、先进性、典型性的特征,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应发挥学生榜样的积极作用,采用多举措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一、发挥学生榜样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思想引领作用

现代意义上的学生榜样一般是指“学生楷模”、“优秀学子”、“先进学生典型”,是凝聚特定时期中国大学生的共同理想追求、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境界因而能对在校大学生产生教化作用的先进学生个体或群体。学生榜样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状况,体现了我国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状态。当前我国大学生对身边的榜样认同度较高,容易在思想上、道德上、情感上产生共鸣,引起正面的群体共振效应。学生榜样身上体现的人格魅力和日常言行等具有思想引领作用,能够引领同辈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生榜样通常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超越自我,尤其是在思想道德方面更加追求发展进步。因而,在社会思想多元化时代,学生榜样能够引导在校学生认识学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激发在校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和价值追求,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任务。学风建设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学习观,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改善学习习惯,达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换言之,要使学生“乐学、勤学、会学”,就得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明确学习目标,在理想信念上坚定实现中国梦的意志和信心。例如,“大学生党员应该用组织主题教育活动以及网上论坛、飞信互动等方法来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学生榜样在高校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形成和成长,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又符合高校人才培养“德才兼备”的基本标准。学生榜样在专业学习、科技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先进性,更在思想政治方面具有先进性,因而能够抵制校园不良思想的形成和传播,化解在校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消极态度;学生榜样的思想、观点和见解对在校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在高校学风建设领域坚定成才信心,养成良好习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带动周围同学进步,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表现。

二、发挥学生榜样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情感激励作用

高校在选树学生榜样的过程中,往往会注重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大学生群体,从中选拔勤奋学习、科研突出的学习榜样,选拔身心健康、热心公益的服务榜样,选拔具有体育特长、文艺天赋的能力榜样,尽力使学生榜样层次化、多样化、综合化。而且,在高校学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学生榜样具有客观性、民主性、典型性等特征,都是采用科学的方法从优秀学生中选拔出来的,在校学生对学生榜样有着天然的“情感认同”。只要学生榜样品学兼优、“身怀绝技”,都能获得同龄人的敬佩和效仿;学生榜样的形象、具体、生动等特点,更容易激励、感召和引导其他同学,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事实上,在校学生通过与学生榜样的比较,能够引起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能够从得过且过到奋发图强,从害怕困难、悲观失望到迎难而上、斗志昂扬。目前,很多高校推行的“学子讲堂”、“朋辈分享”、“成才论坛”等学生榜样的现身说法教育,通过实实在在的经验交流和情感沟通,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生自立自强、奋发进取。学生榜样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情感激励作用应该得到重视和发挥。学生榜样作为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桥梁,能够从情感上建立师生之间的信赖和依靠关系,能够事实上构建学生之间的感染和触动关系。同龄学生一般会对学生榜样的先进事迹产生诚心信服、真心仰慕,通过比较学习而外化为实际行动,这些体现在高校学风建设的各项活动之中。学生榜样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成长成才动力,帮助学生认识到大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例如,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期间,优秀“助理班主任”和“助理辅导员”的现身说法、行为引导等,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确立学习目标、搞好学习规划、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校借助学生榜样开展学生学习心理辅导,采用小组活动、个别交流、宿舍探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设计学习计划、职业规划,提升学习能力;高校毕业生职业教育时期,优秀毕业生、优秀校友等可以回校作专题报告、主题演讲,讲述自己的奋斗历程,劝勉在校学生好好学习、培养德性,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这些方式方法表明,在学风建设中学生存在群体依赖的特点,可以将榜样教育形象化、具体化,通过榜样激励和典型示范,激发学生向榜样学习,促使优良学风的形成。〔2〕让具体的学生榜样来讲述具体的先进事迹,这样学生榜样的教育功能就能发挥出来。

三、发挥学生榜样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行为示范作用

学生榜样在学习生活上起示范和带头作用,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在课后时帮助搞好学习氛围,促进优良学风形成。高校经常开展的“学习标兵”、“百名优秀学子”、“十佳优秀助理辅导员”等评选活动,选树日常行为的先进典型,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发挥行为示范作用,提升学风建设成效。有关研究表明,高校学风建设以其积极的氛围为大学生提供积极进取的动力,引发大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3〕在校学生们耳染目睹学生榜样的优秀品格和事迹,进而认识到自己与学生榜样的现实差距,由此产生追赶和效仿学生榜样的意愿。真实的、身边的先进学生行为方式,强化在校学生学习模仿学生榜样的思想意识,进一步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习惯。学生榜样在高校学风建设中体现出来的优秀事迹或模范行为,是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等精神内核的外在表现。这种高尚的精神力量能够规范大学生现有或可能有的异端行为,例如实现提高学习实践能力、提高上课出勤率、提高考研率和就业率,降低考试违纪率、降低课程不及格率、降低迟到早退旷课率,极力杜绝各种违法乱纪现象。学校规章制度是学生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而学生榜样是践行学校规章制度的先进典型,是推进学生学风建设的先锋模范。高校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难对每个学生实行一对一的辅导,更多的是借助学生榜样、学生骨干来严格纪律管理,规范学生行为。学生榜样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行为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堂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学生榜样模范遵守课堂考勤制度,积极与任课教师沟通交流,乃至及时将学生上课考勤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及辅导员;二是公寓日常行为规范方面,学生榜样模范遵守公寓管理制度,建立切实可行的宿舍学习制度,带领宿舍成员按时上课、按时熄灯、按时起床,拒绝夜不归宿、通宵上网、违章用电等异常行为;三是校园文明行为规范方面,学生榜样模范遵守校园文明行为守则,支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推动学生活动与学习进步有关,避免出现校园活动“三俗”现象。当然,学生榜样也难免有失误的时候,并非在任何方面都是完美无缺的。要更好地发挥学生榜样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行为示范作用,就得不断加强对学生榜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榜样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使其在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中产生“明星效应”。

四、发挥学生榜样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舆论导向作用

学生榜样是高校的一面旗帜,是大学生群众的先进代表,毫无疑义地成为社会和高校关注的对象。由于学生榜样体现着社会正能量和主旋律,社会各界非常重视对学生榜样的表彰和宣传。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分每年都开展“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选树在考研升学、创新创业、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方面事迹突出的优秀学生,通过文字、图片、动画及视频等方式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高校学生榜样的成长经历、骄人成绩和人格魅力助力营造了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影响着在校学生的思想行为走向。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通过微信、微博、人人网等网络平台推介学生榜样的思想行为,可以产生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效果。事实上,高校对学生榜样的评选、培养、宣传和研究等活动,“最美学长”、“最美学姐”、“最喜爱的助理班主任”等话语生成,共同构成了高校校园榜样文化,协力构成了高校学风建设的推动力量。发挥学生榜样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舆论导向作用,需要加强宣传动员和榜样文化建设。在学生榜样选拔、宣传、教育中应该充分借助这些新媒体,开展网络投票、层层海选、互动参与,增加青年大学生“荐身边人、评身边人、选身边人”的积极性,推进先进榜样的宣传和学习。〔4〕其一,宣传学生身边可亲、可信、可学的各类学生榜样,营造“学习榜样,赶超榜样”的舆论氛围。要根据实际情况评选“学习进步之星”和“学习进步分子”等学生榜样,开展各类先进班集体创建活动,创建努力学习、刻苦成才的班风。其二,宣传刻苦钻研、奋发进取的各类学习榜样,形成“学先进,树榜样”的舆论氛围。要举办“我是如何学习的”为主题的榜样交流活动,形成人人参与学风建设的氛围。其三,宣传彰显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各类学生榜样,创造“榜样青春,爱我中华”的舆论氛围。学生榜样要以优良的品行、优秀的成绩、良好的学习方式来引领身边同学共同进步,从小处着手、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优良学风。学生榜样具有广大学生认可的积极思想、可贵品格和人格魅力,他们的话语、思想和行为往往具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在学习生活各领域,学生榜样代表了大多数学生的意志和声音,事实上感染和教育周围的同学。因而,高校应该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大对学生榜样的深度挖掘和广泛宣传,形成强大、持久、深入的宣传声势,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

作者:叶梦微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吴乔:学生党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2〕乔丽萍:高校学风建设激励机制有效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03).

榜样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中学体育;体育榜样;影响;运用;言传身教;示范带动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很多教学都要求学生学习榜样,利用榜样起到的正面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养成顽强坚韧的意志,能够坚持体育锻炼,提升身体质量,并达到教学目标,进而逐渐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

1体育榜样的概念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榜样主要是指在体育方面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在体育活动中拥有先进体育事迹的典型代表人物或者体育活动形象表现。尽管现阶段针对体育榜样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概念,但是在体育界对体育榜样的认知却是一致的。从这可以看出,体育榜样针对中学学生各方面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鼓励、启发、引导等作用。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榜样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而且体育榜样在教学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运动技能和动作要领,并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另外,体育榜样不受限制,可以是身边体育能力强的典范,可以是体育团队中的楷模,也可以是社会所推崇的优秀体育人和体育明星等。体育榜样运用到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学习榜样的那种坚韧不拔、顽强拼搏、敢于挑战自我的优良品质,将新时代中国体育人精神面貌、精神价值等呈现出来。

2体育榜样对中学生产生的影响

2.1积极影响

第一,能够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发展体育爱好。不管什么体育项目,其推广都离不开体育榜样的价值,优秀的体育榜样是体育活动的形象代言,而且体育榜样凭借其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促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并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第二,能够开展励志体育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体育榜样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苦和挫折挫败,尽管在这些艰苦和挫折的阻碍影响下,体育榜样饱受痛苦,但是其依旧不怕困难,勇于拼搏,不断挑战极限,最后成功地取得胜利。体育榜样的这种勇往直前、挑战自我的精神,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向学生介绍体育榜样成功的经历时,对中学生会起到较强的激励效果,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毫不畏惧。第三,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现阶段,人们逐渐关注运动健康,对体育的认识也不再是以往的获取名次、得到奖牌,而是成为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构成,运用体育榜样能够促使健康体育、阳光体育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完善人格,强身健体。

2.2负面影响

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尽管体育榜样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目前社会中,体育、文化娱乐、影视、传媒等融合起来,广泛宣传发扬,促使体育成为娱乐的一部分,而且一些体育榜样逐渐成为“体育网红”,过分炒作,导致体育榜样的效果无法在体育教学中展现出来。同时,一些体育榜样的外在形象促使其成为社会大众追求和关注的对象,导致其更加关注自身的形象,却缺少了道德素质、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感等,这种“体育榜样”的行为和表现,假如应用于教学中,将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影响。

3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榜样的运用

3.1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体育素养和体育能力展示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通过言传身教,促使学生对教师的行为和言论进行模仿和学习,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行为和言论要正确,能够发挥楷模作用,让学生在模仿学习过程中掌握正确的体育动作和锻炼方式等。例如,教师不断学习,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在教授最新的篮球技术的过程中积极向学生进行展示,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进行自主锻炼时能够模仿教师的动作,这样能够显著提升教育效果。

3.2发挥学生榜样的作用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一些学生由于热爱体育项目活动,在学习中表现较为优异,这时教师可以让其作为其他学生的体育榜样,并引导其他学生向榜样学习,榜样也可以将自身学习体会、运动方式等传授给其他学生,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在良好学习氛围中共同进步。同时,还可以邀请学生体育榜样进行专业演讲、技术展示,向其他学生分享自己成功的经历和经验,进而传递体育文明,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3.3借助媒体,发挥社会体育榜样的作用

中学体育教学一般都是在室外进行,但是在恶劣天气环境的影响下不得不转向室内开展,这时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借助媒体向学生播放社会体育榜样的一些视频资料等,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还能实现教学课件与体育榜样的结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体育榜样努力的经历,进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同时,还能借助媒体技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体育动作要领和规范,进而养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方式,提升体育锻炼的效率。

3.4发挥体育明星的激励作用

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在关注国家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关注自身的生活和发展。对于中学教育而言,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提升学生运动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健康成长。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科学、合理地将体育榜样的作用发挥出来,还可以借助体育明星,开展激励教育。很多优秀的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在一次次跌倒后又爬起,坚持不懈,才能有今天的成就。即便在最后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其努力的过程,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学习体育明星中那种敢于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精神。体育明星不局限于在奥运会上获取的金牌的运动员,可以是陈盆滨、郭川等这种新时代的体育明星,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人物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能够激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同时,还有很多退役的体育运动员,在退役之后注意自己的言行,发挥正能量,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4结语

总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榜样的运用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将体育榜样的积极作用展现出来,比如教师言传身教、学生榜样引导及媒体展示等,让学生在榜样和体育明星的力量下,激发对体育的热情,进而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应用准确的体育活动方式,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体育素养和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卢晓鹏.中学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0(1):72-73.

[2]张红礼.差异性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240-241.

[3]杨金花.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性及策略[J].甘肃教育,2019(23):110.

[4]施巧燕.中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途径[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1):187,191.

[5]林月萍.福州市中学体育课堂骨干学生协助教学情况的个案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222-223.

[6]李开文,刘武.论体育教学中“动作示范”的本质[J].文山学院学报,2019,32(6):88-91,104.

[7]魏聪.中学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

榜样教育范文篇9

一、榜样教育

榜样教育是以先进的典型人物为榜样,宣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行为,使人们从他们的事迹中受到启迪和鼓舞的一种教育活动。榜样教育展示正面人物的事迹,使学生形象地感受榜样的高尚品德,从而在思想情感上产生模仿和学习榜样的愿望。榜样教育的心理机制有两种不同的理论,一种是心理动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需要和动机是促进个体心理达成和行为实现的根本动力和诱因,需要是个体产生行为和活动的积极性源泉,动机促使个体朝向一定目标进行活动,对行为具有指向驱动和维持调节的作用,榜样教育利用受教育者追求美、欣赏美、评价美的心理需要,将外部审美刺激转变为个体的内部道德需要,使他们在审美活动中形成审美意识,道德品质获得发展,同时提高德性修养。另一种是社会学习理论与模仿,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一强化一模仿等一系列活动获得的,受个体的认知、行为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但是,这种理论强调模仿是发自主体内心的,自愿主动的甚至是无意识的而非强制性的动机和行为,并伴随愉悦的情绪体验,教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需要。

在榜样教育的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表面上看似已经得到教育并学习了榜样行为,但是当我们了解他们的真正动机后,会发现他们看到的是榜样行为得到的奖励,学习榜样行为是为了得到奖励,只是简单的行为模仿,内在的德性动机没有得到激发,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动机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追求活动之外的某种目标;内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是出自于活动者本人并且活动本身就能使活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活动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是力量的源泉。

激发个体的道德动机,要保护个体参与道德实践的兴趣,这对个体德性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要善于提升个体道德实践活动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源于主体获得被认可、称赞的内在需要,让个体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个体不断参与实践和探索的愿望。

三、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的关系

Deci等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外在刺激能降低已存在的内部动机,认为强的外部动机发生作用时,内部动机就会降低。内部动机降低的程度将是外部动机上升的程度。与此同时,实验室研究也发现,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具有促进效果。但是随后的研究者们又发现,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之间的负相关较弱,两者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一种共存的关系,外部动机既可能削弱内部动机,也可能对内部动机产生促进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方向是由外部动机的类型决定的。

虽然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的影响作用还存在着争论,但是也获得了一些一致性的结论,即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的影响因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具体表现为:非必然的外在奖励(即活动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得到的奖励)较那些必然伴随的奖励(即只要活动就能获得的奖励)对内在动机更少地造成损害效果,更多地产生促进作用;未预料到的奖励较预料到的奖励对内在动机会产生更大的积极效果;无形的外在奖励(如口头的、社会的)较有形的奖励能产生更多的促进作用与更少的削弱作用;为个体提供明显的胜任与能力感的奖励对内在动机会产生更多积极的效果;被期待的有形的奖励会削弱高初始兴趣活动中被试的内在动机,而对很少或无兴趣活动中的内在动机不产生影响。

Henderlong&Lepper(2002)认为奖励对内在动机的作用非常复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情况不同奖励对内在动机也将产生不同的影响:可以促进内在动机也可能会损害内在动机。他们用5个概念来解释表扬如何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内在动机产生不同的影响,这5个概念变量分别是真诚性、归因方式、自主性、自我效能感、成就标准。

四、对德育的启示

(一)树立典型榜样,给予学生真诚的奖励

研究发现,非必然的外在奖励较那些必然伴随的奖励对内在动机产生更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今天的小学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人们通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在教室后面的表扬栏里每个学生的名字后面都贴满了小红星,而当我们真正了解了这些小红星的来历之后,发现老师是想让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接受奖励的机会,但这种表扬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每做完一件小小的本该做的事情都会主动找老师报告。老师的目的是好的,但是事情的结果已经违反了德性培养的初衷。德性教育就是要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动机,促进他们德性行为的发展。这种奖励只是激发了学生的外部动机,使他们只看到了奖励,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奖励,一旦失去奖励,学生的这种行为就难以再重复。这种行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的一致性也较低,脱离了学校环境,类似的情境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德性行为。

给学生真诚的奖励,需要对学生不同的行为给予不同的评价,让学生觉得奖励是自己应得的,与自己的表现是一致的,避免不真诚的奖励给学生带来的难堪。德性行为的培养应注意树立典型的榜样,与学生共同分析榜样行为的内部动机,真诚地给学生的积极行为以恰如其分的奖励,促进学生德性行为的健康发展。奖励对内在动机的影响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会无条件地产生积极作用或消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德性行为的奖励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的积极的德性行为不能熟视无睹,但也不能千篇一律地给予同一种形式的奖励,不能给予与学生的实际行动不相符合,远远超过学生行为实际价值的奖励。

(二)提高受教育者的自主感,促进德性行为的发展

Deci和Ryan(1985)认为,人具有一种天然的倾向,即希望自己从事的活动是出于自己的意志。人们自主选择从事的活动比出于外在目的而从事的活动具有更强的激励效果,更有乐趣,内在动机更强。他们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自我决定论,丰富了动机理论,他们认为人们具有一种基本的内在的自我决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活动,从而实现与社会环境的灵活适应。自我决定论关注人类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或自我决定的,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重视个体的主动性与社会情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师在德性教育中应尽量使榜样性的行为对个体产生的是一种信息性的作用,而不是压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自主感,认为是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为,激发他们的内部动机。个体作为独立的生命体,有自己独特的道德情感和意志,有自己独特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要求。如今榜样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榜样学习活动的短暂性。榜样树立之后学习活动铺天盖地而来,但是活动过后连学习者都不知道学习榜样的什么品质,正如雷锋三月里轰轰烈烈而来,四月里又悄无声息地离去。究其原因,个体或群体的这些活动是被迫参加的,并非自觉自愿。因此,德育活动要调动道德主体的积极性和内在的精神力量,使他们主动地努力主动地追求,通过提高学生在道德情境中的自主感,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使他们的德性品质得到发展。这种在德育活动中对学生自主感的培养也可促进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化。德育活动能否达到根本目的,关键在于把学生的道德需要放在第一位,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参加德育活动。

(三)帮助受教育者对榜样性的行为进行合理归因

归因不一定是真正的原因,只是主观上认为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不同的归因倾向对人的期望、情感、动机等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正确地运用归因方式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德育工作中归因直接影响德育效果,进行合理的归因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但要自己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合理归因以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归因,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道德情感,强化他们的道德意志,促进良好道德行为的产生。归因理论认为,一个人要想把在某种场合表现出的行为持续下去,需要把助人的观念内化,这是一种自我归因。把成功归因为外部的原因,如运气好或工作难度的降低,一般不会从根本上使个体对事件或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只是对成功所带来的结果有所好感,只激发了外部动机;当把成功归因为内部的原因,人们常会体验到成就感、胜任感,内部动机就会得到激发。如果把失败归为内部的原因,个体的内部动机可能会受到影响,积极性会受到挫伤;而如果将失败归为外部的原因,则个体的内部动机不会受到损伤。在道德教育中教师一方面要对榜样的行为进行合理的归因,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的行为与榜样行为之间存在的差距进行合理的归因,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带动他们的积极性。一般来说,将榜样行为进行内归因,将学生的不足进行外归因,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内部动机。

(四)提高受教育者的胜任感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动机性努力的程度。当个体觉得自己在某项活动上有较高的效能感时就会付出更多的努力;觉得自己在某项工作上的效能感较低时,付出的努力将会减少。信息性的事件促进个体内在的因果知觉与胜任感,由此提高个体内部动机水平,当个体将自己的行为结果评价为成功地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时,将促进胜任感的产生。教育者要帮助受教育者分析榜样行为的价值,即这种行为为什么会得到表扬,使他们感觉到这些榜样其实离他们很近,与他们是有关系的,他们有能力做出与榜样类似的先进行为,从而获得胜任感;使他们意识到社会需要这样的行为,这种行为会受到周围人及全社会的尊重。德育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树立的榜样形象过于完美或经人为拔高而使受教育者对榜样产生怀疑,而过于完美的形象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胜任感降低、消失,与榜样行为之间产生距离感,对道德行为的内在动机产生消极影响。德育应有益于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应当给人精神的鼓舞,但德育并不要求我们把榜样树立得至善至美。榜样被优点包围而毫无瑕疵会给受教育者虚幻的感觉,这样的德育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榜样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榜样激励;实施策略

榜样示范法通过对人事物的宣传将抽象的理论用形象、灵活的现象表现出来,引导人们效仿榜样的言行举止,全面约束自己逾越的行为或言谈,逐渐迈入高尚情操的行列当中。宣传榜样能够为受教育者起到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充分利用青少年身上独有的不甘落后的心理和内在驱动力,从而将榜样本身具有的感召力、说服力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作用,从而达到“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目的。但通过发现、分析、反思,榜样激励在低年级班级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班级管理中榜样示范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榜样示范法要与时俱进,不然会出现榜样缺乏时代感。在我国的小学教育当中,学生们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这样学这都是由家人、老师、社会来决定的,学生们只是竖起耳朵听,按步骤去做是等待中的“加工品”没有自己的主见,像学校举办的“学习雷锋”等的活动并不是自发于本身的而是被动的。在浓郁的大众文化成长的小学生享乐主义的观念已经开始在人们心中萌芽,有选择性地崇拜偶像,刻意拒绝英雄人物等榜样。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各位老师对父母、老师、同学等特点,面对这单一和固定化的模式,刚开始的时候就有效,时间过得越久越是引发本能的排斥,更有者甚是出现越提倡榜样教育他们就是越反对,如果学校面对这种学校不提倡榜样模范的行为。面对新时代网络环境的影响之下,我们想要以生动的形象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就做好相对应的措施,在青少年中要明确榜样示范法的教育,将直接影响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对榜样的模范事迹收集数据进行整理,提出我们要学习的品质内涵,塑造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模范,这与榜样学习的效果有关。我们要全面地去学习某一个榜样,如果我们只看到榜样模范的优点而看不到他的缺点,这就不是他的本质不具有真实性。这就导致了榜样整合不到位,大大削弱了榜样的学习产生,影响了榜样示范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研究效果。

二、榜样示范法在班级管理的运用策略

(一)学科中渗透榜样示范法。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光辉业绩是具体而生动的教育材料。学生学习以后,不仅会产生敬爱之情,而且会以此为榜样照着去做。在教学时,应灵活运用教材,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时,由于现在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插图,旨在通过这些直观、生动、形象插图给学生以启示,使学生身临其境,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终生难忘那场面,达到导行的目的。学习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并且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谈一谈自己的感想,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畅所欲言,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荔枝蜜》,教育学生要以蜜蜂为榜样,学习它们酿蜜时的辛苦和勤奋,明白蜜蜂不只是在酿蜜,它们也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香甜的生活;学习《舍身炸碉堡》时,要以为榜样,学习他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奋勇向前,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让学生阅读课文后能够畅所欲言,树英雄、谈英雄、学英雄,将榜样示范的教学落实到潜移默化之中。(二)教师榜样示范法。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崇高的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身教常常比言教起更大的作用。古人云“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古人又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如果说每生都以上述教师为榜样、为模范,那就与我们培养二十一世纪接班人的目标相距甚远。探究不能言行一致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小事无恙论。有些学校对教师进行考核的办法就是学生成绩高低,只要学生的成绩高,其他“小事”都好说。二是地位有别论。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专门来管理学生的,自己是教师,却忘记了师表的职责,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按学校的规章制度去做。三是以“教师也是人”为挡箭牌。以“人无完人”来谅解自己的过失,降低对自己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排除这三点错误的做法。正如全国特级教师斯霞说过:“要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教师首先应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要使学生正直勇敢、教师就应敢于同不良倾向作斗争;要使学生好学向上,做事认真负责,教师自己就要勤奋学习,兢兢业业地工作;要使学生遵守纪律、热爱集体、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教师首先身体力行。”(三)同学榜样示范法。对于学生来讲,同龄伙伴通常是理想的交往对象。如:在上课时,突然有学生出鼻血,教师让该生到前面来清洗时,这时班长主动站起来走到前面帮助该生清洗,并把脏水倒掉。这时教师马上表扬了班长的行为,鼓励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并在班中树立关心同学小榜样的典型,通过榜样的影响力、感召力,全班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地关心同学,主动帮助他人。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要善于运用榜样师范法,抓住典型榜样,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才能逐步地达到“知、情、意、行和谐发展”之功效。

参考文献:

[1]赵平.榜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