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23:46:36

膀胱范文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21年2—10月于我院治疗的膀胱癌患者60例,均于术后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具备配合能力,可获得有效随访;排除无法配合参与、合并其他重大疾病患者。将其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延续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0~80岁、平均(62.5±7.5)岁,文化程度:小学5例、中学15例、高中及以上10例;延续组:男22例、女8例,年龄42~78岁、平均(60.3±6.6)岁,文化程度:小学3例、中学16例、高中及以上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予以对照组化疗注意事项告知、生命体征监测、出院健康教育、叮嘱复查等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予以延续组延续性护理干预。(1)组建延续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均为专科主管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护士长任组长,小组成员结合工作经验、患者情况制定延续护理方案。(2)延续护理措施。为患者和家属发放健康知识手册便于随时查阅,根据患者理解能力介绍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的优势,强调其能够巩固手术效果、降低复发率,以提高患者认知程度和遵医行为。膀胱灌注前1d,以电话通知形式向患者讲解注意事项;膀胱灌注后1d,以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情况。建立微信群,邀请患者及家属入群,以视频、文字等方式进行健康知识推送,树立患者正确的治疗观念,提高其自护能力。留取患者有效联系方式、家庭住址进行随访调查,随访期间掌握患者病情变化,对症处理患者不良情况。与患者定期沟通,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指导患者以放松、音乐等干预方法稳定情绪。与患者家属沟通,叮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支持、安慰和鼓励。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遵医行为。参考EORTCQLQ-C30生活质量评估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关系[1]。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遵医率比较

延续组:完全依从19例、部分依从10例、不依从1例,遵医率为96.67%;对照组:完全依从10例、部分依从10例、不依从10例,遵医率为66.67%。延续组遵医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375,P<0.05)。

2.2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延续组:总体健康为(70.5±6.5)分、躯体功能为(75.5±8.5)分、角色功能为(64.5±4.5)分、情绪功能为(71.5±5.6)分、认知功能为(70.5±5.5)分、社会功能为(69.8±5.8)分,对照组:总体健康为(57.5±5.5)分、躯体功能为(62.3±4.5)分、角色功能为(40.5±3.5)分、情绪功能为(56.5±4.5)分、认知功能为(60.5±4.3)分、社会功能为(63.6±4.6)分。延续组生活质量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6562、8.6803、26.6256、13.2055、9.0591、5.2970,均P<0.05)。

3讨论

膀胱灌注是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关键,但膀胱灌注具有治疗时间长、需进行侵入性操作的特点,会加重患者的身心负担,影响治疗依从性。因此,有必要为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治疗的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延续性护理干预是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前提下开展的出院后护理工作,是从院内护理向家庭护理的过渡,可以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知识知晓率,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李海燕[2]研究指出,延续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膀胱灌注化疗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张云澜[3]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本文结果与以上学者研究结果相一致。综上所述,在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期间配合延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理想,可提高患者遵医行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刘腊梅,冉林晋,王琦,等.延续性护理在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50):111,113.

[2]李海燕.延续性护理对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患者情绪调节及依从性影响[J].饮食保健,2018,5(50):211.

膀胱范文篇2

[关键词]吉西他滨膀胱热;灌注化疗;膀胱癌;预后

膀胱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较高,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有着严重威胁[1]。临床在治疗的时候,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预后[2]。临床用于膀胱灌注的药物较多,疗效有一定的差异[3-4]。在治疗的时候,本研究通过吉西他滨膀胱热灌注化疗对患者进行治疗,效果较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2018年6月~2020年9月我院接诊的48例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男19例,女5例;年龄60~78岁,平均(67.55±7.22)岁;病理学分级:G1级9例,G2级10例,G3级5例。对照组男18例,女6例;年龄61~78岁,平均(66.96±7.47)岁;病理学分级:G1级10例,G2级9例,G3级5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1.2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确诊者[5];符合手术治疗指征;可以配合完成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尿路感染者;合并危急重症者;合并基础疾病者;对治疗药物过敏者。1.3方法:基础治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除术(TURBT)治疗。体位选择截石位,对患者实施全麻,然后进行常规消毒、铺巾等。置入电切镜,明确患者的病灶位置、数目、大小,然后进行灌洗。沿着肿瘤表面切除病灶,一直到基底层,然后电凝基底周边异常血管和出血点,复查肿瘤位置,止血退镜。对照组:联合吡柔比星(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5982;生产企业: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膀胱热灌注化疗治疗,30mg吡柔比星+500ml氯化钠溶液,50℃加热10min;患者采取平卧位,进行会阴部位的常规消毒,留置导尿管,排净膀胱尿液,循环灌注,速度为300ml/min。术后6h化疗,化疗1年。观察组:联合吉西他滨(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104;生产企业: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膀胱热灌注化疗治疗,1000mg吉西他滨+500ml氯化钠溶液,50℃加热10min;患者采取平卧位,进行会阴部位的常规消毒,留置导尿管,排净膀胱尿液,循环灌注,速度为300ml/min。术后6h化疗,化疗1年。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重组人Dicckkopf相关蛋白(DKKI)、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治疗效果。疗效评价[6]分为完全缓解(CR):病灶全部消失;部分缓解(PR):病灶缩小>30%;稳定(SD):病灶缩小<30%,但是增加<20%;病情恶化(PD):病灶增加>20%。总有效率为前3者之和。1.5统计学分析:数据均采用SPSS18.0实施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比较:干预后观察组VEGF、DKKI水平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相关因子水平比较:干预后观察组sVCAM-1、sICAM-1水平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的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膀胱范文篇3

膀胱肿瘤磁共振成像

膀胱癌的诊断及分期,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非常重要。在国内,这方面CT的报道比较多,但有关MRI的报道较少。搜集我院手术病理诊断为膀胱癌20例,对其MRI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探索MRI在膀胱癌术前的诊断价值。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19例,女1例。年龄39~75岁,平均64+-9.09岁。20例均做MRI扫描,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原发性膀胱癌12例,复发性8例(首次手术均为经尿道电灼术,局部损伤小)。

1.2检查方法

MR扫描用Elscint公司生产的0.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患者扫描前稍留尿,不需做其他预备。常规进行轴位及矢状位T1WI及T2WI扫描,必要时辅以冠状位。T1WI采用SE序列,TR为450~500ms,TE20ms;T2WI运用fastSE序列,TR为3000~3600ms,TE80ms。扫描层厚8mm,体部线圈,FOV为38cm×42cm。

1.3分期标准,采用Fisher等提出的膀胱癌的TNM分期标准。

2结果

2.1MRI表现

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摘要:

2.1.1腔内型摘要:15例。肿瘤最小者5mm×8mm,最大者几乎填满膀胱腔,单发或多发乳头状或菜花状肿物凸向膀胱腔内。病变T1WI均呈软组织信号(等信号),在低信号的尿液衬托下境界分明,但和膀胱壁软组织信号分界欠清。膀胱周边及盆腔脂肪组织呈高信号。T2WI病变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在高信号的尿液中病变常呈稍低信号或被覆盖,而正常膀胜壁呈一低信号带。

2.1.2浸润型摘要:3例。表现为局限性的膀胱壁增厚、不规则,并稍凸向腔内,T1WI病灶范围显示清楚。T2WI正常膀胱壁低信号带欠完整。

2.1.3腔外型摘要:2例。局部膀胱壁稍不规则,主要为一外在的肿块,膀胱似呈一外压性改变。其中1例为女性,于膀胱右后壁、子宫右前壁间见一6cm×9cm大小肿块,纵轴和子宫一致,肿块呈弧形压向膀胱腔内,子宫前壁和肿块相贴、但肌壁及内膜结构存在。另1例为男性,膀胱左侧壁外见一约2cm×3cm大小,边界不规则软组织信号灶,和四周肠内容物不易区分,局部膀胱壁稍受压变直,2例在T2WI示局部膀胱壁的低信号带连续性欠佳。

2.2膀胱癌的MRI诊断和病理对照

本组20例,MRI诊断膀胱癌18例,子宫恶性肿瘤1例(为误诊病例),l例漏诊,MRI对病变检出敏感性为95%。病理诊断膀胱癌20例,MRI诊断准确率为90%。

MRI和病理分期符合率为80%(16/20),MRI分期错误的4例均较病理高(附表)。

附表20例膀胱癌术前MRI和术后病理分期对照(TNM方法)

分期MRI病理

T156

T2ll

T3a45

T3b64

T444

合计2020

3讨论

3.1MRI在膀胱癌术前的精确诊断及分期

MRI在膀胱癌术前的精确诊断及分期,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起着重要的功能。近年来,各种影像技术的发展,使术前诊断分期的精确性不断提高,CT可使肿瘤分期准确性达70%左右,而MRI的临床运用对于膀胱癌的诊断和分期又优于CT,MRI不仅具有良好软组织密度分辨率、三维空间成像技术的优点,更突出的是T1、T2WI信号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某种组织器官在组织上发生的变化,往往不需要做增强扫描,这是CT所不能及的。

临床实际应用中,T1WI能清楚显示膀胱的肿瘤情况,达到定性诊断效果。在T1WI上,尿液呈明显低信号,膀胱周的脂肪呈高信号,正常膀胱壁为约2~3mm厚的软组织信号带,因此,膀胱壁上任何异常软组织信号均能较好的显示,本组病例最小病灶为5mm×8mm。同时膀胱周及盆腔内脂肪组织呈高信号,即可了解肿瘤的浸润程度及范围,但对于肿瘤病灶和膀胱壁的浸润关系显示欠佳,因为在这个序列肿块及膀胱壁呈等信号。

T2WI上通常较好地显示正常膀胱组织和肿瘤组织信号,对肿瘤的分期提出客观的依据。本组T3期10例,MRI和病理基本符合,但应注重,MRI诊断较敏感,一般较病理分期偏高,这和报道相符合。T2WI上,膀胱内尿液呈高信号,大部分肿瘤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改变,因此,病灶在高信号的尿液下常呈等信号或被覆盖,致肿瘤显示欠佳。而正常的膀胱壁却呈较明显的低信号带(肌肉信号),当肿瘤浸润到肌层时常使肌壁低信号带的完整性受到破坏。T2WI上很轻易显示这些变化,有利于对肿瘤分期的估计。本组病理T1期6例,MRIT1期5例,1例过高估计为T2期,原因是T1期及T2期的膀胱癌,在MRI上膀胱壁仍保持完整的低信号带,因此不易估计肿瘤的侵犯程度,增加了鉴别T1期及T2期的难度。仅在T3a期和T3b期上稍有差别,即MRIT3b期较病理高出2例,这种偏高现象,可能和肿瘤局部血供增多,引起四周脂肪信号呈不均匀信号有关。提示在临床诊断中应注重这种MRI分期的偏高现象。

3.2误诊病例分析本组20例膀胱癌中1例误诊为子宫恶性肿瘤,1例漏诊,这2例肿块均向腔外生长。误诊及漏诊的原因摘要:(1)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者主诉为腰腿痛,无血尿史,且膀胱镜为阴性。误诊为子宫恶性肿瘤者,有血尿史,下腹部疼痛,阴道扪及结节肿物。(2)局部病灶表现欠典型,肿瘤以向腔外生长形式,膀胱壁呈外压性改变,故易造成诊断肿瘤来源上的错误。(3)对于MRI征象观察欠细致,2例均有局部膀胱壁欠规则,T2WI低信号带连续性中断未予注重。因此,对于浸润型,非凡是腔外型的膀胱癌应高度警惕,仔细观察分析,结合临床,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3.3鉴别诊断

膀胱范文篇4

关键词:穿刺;膀胱造瘘;微创手术

2004年8月~2007年8月我们采用经皮微穿刺技术行膀胱造瘘术72例,均一次穿刺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72例,男性66例,女性6例;年龄10天~84岁,平均73岁。神经源性膀胱11例,前列腺增生并尿潴留36例,外伤性尿道狭窄3例,外伤性尿道断裂合并休克2例,会阴部撕脱伤合并尿道远段缺失1例(女),膀胱肿瘤晚期尿潴留4例,尿道下裂术中膀胱造瘘12例,膀胱结核挛缩2例,肛门成型术中后尿道损伤1例。

2器械18G×20cmPTC针;肾筋膜扩张器(F8~F18);自制70cm引导导丝;Peeraway鞘F12F18(15cm长普通硬质塑料吸管代替);Foley双腔气囊尿管(气囊远端剪除)。

3手术方法患者平卧或头低足高位,选耻骨联合上方两横指(婴幼儿选耻骨联合上1cm)处为穿刺点,18G穿刺针垂直或稍斜向下穿刺膀胱(必要时B超引导),有明显落空感后退出针芯,见到液体自针鞘中溢出为穿刺成功。经穿刺针鞘置入自制导丝,并使导丝前端盘曲于膀胱内约15cm。沿穿刺针边缘在皮肤穿刺点作一横行小切口,长度0.5~1.0cm,固定导丝退出穿刺针,在导丝引导下用筋膜扩张器以F2递增依次扩张穿刺通道,并于最后一次扩张时留置自制Peeraway鞘,退出筋膜扩张器,穿过导丝经Peeraway鞘置入Foley尿管,气囊固定,调整尿管引流通畅后,退出并剪除Peer-away鞘,牵拉尿管使气囊紧贴膀胱前壁,皮肤切口缝线固定导尿管,手术结束。

4结果72例均一次穿刺成功,平均手术时间5分钟(3~8分钟)。术中患者无明显痛苦,局部无出血及尿外渗,1例术后持续引流出鲜红色血尿,改开放手术探查发现为骨盆骨折导致膀胱后壁及膀胱三角区挫伤。71例未见肉眼血尿。单纯膀胱造瘘患者均在术后稍卧床休息即可下床活动。术后随访5天~3个月均未见穿刺并发症发生。

二、讨论

膀胱造瘘术常用方法有开放性耻骨上膀胱造瘘术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用以暂时性或永久性尿流改道。开放性耻骨上膀胱造瘘术因创伤大、出血多、恢复慢、切口易感染等缺点不易被病人接受。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因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便、可在急诊室或一般条件下施行等优点而逐渐替代开放手术。

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是治疗下尿路梗阻、神经性膀胱和缓解尿道损伤导致的尿潴留等疾病的一种方法,也是配合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的一个部分。但传统的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可出现较多的并发症:(1)穿刺误入腹腔;(2)出血及血肿;(3)尿外渗;(4)改开放性手术造瘘;(5)造瘘管脱落;(6)膀胱刺激症状;(7)切口感染;(8)置管失败。尤其对一些长期慢性尿潴留膀胱失代偿扩张、膀胱壁变薄无力的患者和膀胱挛缩、多次下腹部手术史、过度肥胖、婴幼儿患者易导致并发症或穿刺失败而被迫改开放手术。公务员之家:

本组采用经皮微穿刺技术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基本解决了上述不足,此技术特点有:(1)穿刺针细,穿刺时用力小,膀胱不移位,扩张穿刺通道时又有导丝引导,避免了穿刺误入腹腔的可能性。同时穿刺针细,对血管损伤小,又易于刺入膀胱,避免了反复穿刺对血管的损伤,所以不会出现大量出血及血肿形成,对凝血机制障碍患者也可采用;(2)扩张通道时有导丝引导且导丝前又端盘曲于膀胱腔内,避免了以往穿刺时用力过大,造瘘器可能对膀胱后壁或直肠造成的损伤。因通道扩张以F2递增,避免了因穿刺压力对患者造成的痛苦,进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或加重病情;(3)采用Foley尿管有作造瘘管,置入膀胱时有peeraway鞘和导丝做保障,可确保置管顺利、位置良好,Foley尿管有气囊固定,牵拉尿管后气囊贴于膀胱前壁并堵塞膀胱瘘口,避免了造瘘管脱出和尿外渗;(4)采用一次性硬制质塑料吸管作peeraway鞘,既不用考虑如何将鞘自尿管退出,又节约了成本;(5)在困难膀胱造瘘术中我们在微穿刺基础上采用B超定位,既避免了开放手术又避免了穿刺损伤肠管和穿刺过底损伤膀胱颈部所带来的出血和膀胱刺激症状;(6)采用自制70cm导丝,可避免采用斑马导丝在操作时因外露导丝过长、摆动时污染所导致的感染,同时避免了因斑马导丝过长,不易控制置入膀胱内深度,一旦脱出即导致穿刺失败的风险;(7)因穿刺和通道扩张创伤极小,又避免了穿刺压力造成的下腹部胀痛,所以不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或加重病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亦可采用。

【参考文献】

膀胱范文篇5

1.病因

1.1脑桥上神经系统损伤及病变

成人中枢系统的损伤或者病变都能够破坏自主性的控尿能力.出现膀胱反射亢进和急迫性尿失禁。各种中枢神经病变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退化均可以出现急迫性尿失禁症状。如脑桥上中枢神经对排尿反射主要起抑制作用,此处病变导致抑制不足,逼尿肌反射亢进发生率为75-100%,如在在帕金森病患者,其发生率为37%-83%[4];而一些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病史的老年男性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则可能是相关中枢系统机能减退的原因。

1.2脑桥—骶髓间病变:

多表现逼尿肌反射亢进加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脑桥反射中断后,神经系统功能重组,形成新骶髓反射弧,由c纤维传人,骶髓副交感神经元为中心;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反射亢进约占60%一70%,可用电刺激或针灸传人神经抑制,刺激部位为阴茎、腔后神经等[5].

1.3周围神经病变及信号传导增强

糖尿病等引起的骶髓周围神经病变理论上应以逼尿肌无反射为主,但亦有报告出现逼尿肌反射亢进,可能与其病灶多发性有关[6]。在膀胱血尿屏障缺陷性疾病,膀胱微环境改变,K+增高,过强的神经信号刺激C及A一神经纤维,刺激逼尿肌,产生感觉性尿急迫或运动性尿急迫.

1.4肌肉因素:

逼尿肌本身的肌源性损害和功能紊乱也会导致逼尿肌不稳定,出现相应的膀胱过度活动情况。在膀胱出口梗阻的疾病(如前列腺增生症、逼尿肌与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的患者中)由于膀胱压力升高,存在一定程度的物理性刺激,膀胱逼尿肌去神经变化,对副交感神经递质乙酰胆碱超敏感,加之梗阻后逼尿肌细胞肥大,继而呈锥状缺氧,局部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物聚集后,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神经末梢及逼尿肌兴奋性增加;另外能够引起逼尿肌形态学变化的一些疾病也会导致局部神经生长因子增加,神经元肥大,强化骶髓排尿反射,从而出现尿频、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症状[7]。

1.5身心因素致行为障碍和心理性疾病

排尿时借助腹肌用力、未排完就有意终止、经常反复憋尿、不定时排尿等不良习惯,易打乱正常条件反射,日久造成排尿功能失调。

1.6受体缺失

Debra等[8]在动物实验中证实,P2X4蛋白在膀胱充盈、接收信号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随着膀胱充盈并释放ATP,神经未梢被一种称为P2X4的特殊受体蛋白刺激;对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患者,阻断P2X4受体可以提供一条比现有方法更为有效的恢复正常排尿的途径;如果一种能够有效阻断P2X4受体的分子被发现,那么就能够增加膀胱容量、降低排尿次数,治疗OAB。

2.诊断

应用ICS或尿控学组的定义,OAB是一个经验诊断。详细询问病史非常重要,包括典型症状和相关症状。病史采集应涵盖内科、神经科和泌尿生殖系统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史和治疗结果。同时需要详细的排尿日记,并进行针对性的问卷调查。

体格检查的重点在腹部、盆腔、直肠、神经系统。尿常规检查是必须的,一些需进一步作细菌学、细胞学及CT、MRI等检查;而对于排尿后残余尿测定、尿动力学检查等则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有选择地应用。在排除了感染、结石、膀胱原位癌等病理状况后,即可作出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诊断。

3.治疗

过去认为,只要OAB病人的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就无需治疗。OAB的首要治疗通常采取行为、药物等保守治疗,现在认为一旦诊断患者可能有OAB,就要认真考虑是否需要治疗,了解患者是否有治疗的要求,因此,初期的治疗要围绕病人的症状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有多大这个问题确定治疗路线。由于OAB是一个症状诊断,因此其治疗只能是缓解症状而非针对病因,不可能达到治愈。目前的治疗包括行为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神经调节以及外科手术。

3.1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包括病人健康教育、及时或延迟排尿、膀胱训练、盆底锻炼等。告诉患者下尿路的“工作原理”,使患者清楚地知道应对策略;排尿日记不仅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我防范意识,而且还可以使医生清楚地了解到症状何时发生及其严重程度,据此教会患者简单的饮食控制知识,制定出定时或预防性排尿及膀胱训练的方法。此外,盆底锻炼可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对不随意的逼尿肌收缩可产生强有力的抑制。近年来应用生物反馈的方法对盆底肌肉进行物理治疗,在恢复下尿路功能方面确实达到了其它治疗方法难以获得的疗效。林丽莎等[9]应用加拿大Laborie公司生产的盆腔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治疗OAB,发现其疗效与托特罗定相当,不过该方法的作用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据报道,行为矫正治疗可使尿失禁发生的改善率达50%以上[10],联合药物治疗则可使尿失禁平均减少84.3%[11]。

行为治疗的局限性:需要病人的积极配合,否则会影响治疗的效果,其次医师治疗的方法缺乏有效性也可影响行为治疗的应用,膀胱训练虽可单独施行,目前建议与药物治疗结合以提高疗效

3.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容易被大多数OAB患者接受,因而药物治疗是()AB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治疗手段。

3.2.1逼尿肌的收缩通过激动胆碱能M受体介导,因此,抗毒蕈硷(M)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OAB.

单纯作用抗胆碱药托特罗定(Toherodine)主要为M2受体阻断剂,有轻度受体阻滞作用。Mattiasson等的一项研究表明托特罗定对OAB患者的疗效和耐受性较好,并且其疗效能被简化膀胱训练所增强[12]。另外,托特罗定在治疗儿童OAB中有较好的疗效[13]。

混合作用抗胆碱药奥昔布宁(Oxybunin)该药既是抗毒蕈碱药物又是钙离子通道阻断剂,与M1和M3受体的亲和力较强。盐酸奥昔布宁为最新口服长效奥昔布宁抗胆碱能药,主要代谢产物是N—desethyl—Oxybutynin,它仍保留奥昔布宁的原始药理特点,且作用浓度更高,因而产生较强的作用;盐酸奥昔布宁膀胱内用药能改善其生物活性,从而降低代谢产物的浓度,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14]。另外,奥昔布宁还有皮下注射型,其副作用如口干比口服药小,且相对安全有效、耐受性好[15]

3.2.2作用于细胞膜通道的药物

钾离子通道激动剂与钙离子通道阻断剂被用于OAB的治疗。本文主要讨论钾离子通道激动剂。钾离子通道激动剂由于其膀胱非选择性,在松弛膀胱的同时也能舒张血管平滑肌,从而引起低血压。动物试验表明新型ATP敏感钾离子通道激动剂(A-278637和A-151892)具有较好的膀胱选择性,可能对OAB症状治疗有较好的效果,也有动物离体试验对钙激活钾离子通道激动剂(2-氨基-4-氮杂吲哚)治疗OAB进行研究,获得了积极的结果[16]。

3.2.3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药物

辣椒辣素和Resiniferatoxin(RTX)是Vanilloid家族的两个成员.VanilloidI型受体(VR1)是C类传入神经纤维表面的离子通道,它控制膀胱的排尿反射,并受神经生长因子(NGF)的上调。膀胱过度活动时VR1的浓度增加,辣椒辣素和RTX通过香草基酰胺在膀胱内与VR1相连,通过减少感觉神经对NGF的吸收干扰vR1的上调[17,18].过去几年的研究表明血管内注射辣椒辣素和RTX能增加膀胱容积,减少神经性或非神经性逼尿肌过度活动时急迫性尿失禁的发生[18]。RTX较辣椒辣素更具应用潜能,其用药方式和用药剂量还在研究中。

肉毒毒素:肉毒毒素能阻止神经肌肉接头处胆碱能神经末端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引起逼尿肌的麻痹。但肉毒毒素在膀胱内的具体作用机制未阐明;研究表明逼尿肌内注射肉毒毒素-A能提高膀胱的容积及降低排尿压力,从而改善脊柱损伤或神经源性OAB患者的症状,且疗效持续6个月以上;肉毒毒素不能越过血脑屏障,无中枢毒性,副作用能达到最小限度,耐受性好;它能抑制感觉神经介导的膀胱收缩,从而缓解盆腔的疼痛[19,20]。另外,也有报道肉毒毒素B对OAB有效[21]。用肉毒毒素治疗OAB症状存在着发生尿潴留的危险,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有待多中心随机试验的评估[22]

3.2.4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5一Hr受体阻断剂(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Lee等的研究证实了部分具有抑郁倾向的OAB患者,其体内5一HT功能发生了改变。另外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阿片受体、a受体、GABA受体等均被证实参与膀胱的排尿功能,因而可以作为治疗OAB症状的靶点;其中,选择性a受体阻断剂对儿童OAB患者有效[23].

3.2.5其他药物

相关研究表明P物质受体拮抗剂、ATP受体(rex3)拮抗剂、NK拮抗剂、前列腺素(PG)受体拮抗剂、雌激素、不全梗阻性膀胱内皮素(ET)拮抗剂等均对改善OAB症状有利。其中,雌激素可用于绝经后女性OAB患者的治疗;ET拮抗剂可用于前列腺增生症所致不全梗阻性膀胱的治疗。目前所使用的治疗OAB药物的机制是作用于中枢或外周运动神经系统,阻断其活性成分或刺激其抑制成分。以后我们可以将目光集中于中枢或外周的感觉神经系统,用药物阻断其神经传人或传出途径。新型的治疗OAB的药物应可在不同水平上发挥作用:中枢(大脑皮质、中脑、脊髓)或外周(外周运动传出神经通路、外周感觉传人神经通路)。

3.3神经刺激

电刺激能引起肌肉的收缩、激活神经反射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功能。骶神经根调节下泌尿系功能,电刺激骶神经根可用于尿失禁和尿潴留的治疗。骶神经电刺激是利用介入技术将一种短脉冲刺激电流连续施加于特定的骶神经(s3或s4),以此剥夺神经细胞本身的电生理特性,人为激活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通路,干扰异常的骶神经反射弧,进而影响与调节膀胱、尿道括约肌及盆底等骶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官的行为,起到“神经调理”的作用。SNS刺激装置植入的过程如下:①通过手术切开方法将含四个电极的电极头插入S3或s4骶神经孔,并固定于骨膜;②在髂嵴下后方上臀部另取一切口放置电刺激器,连接电极与刺激器,一周后启动刺激器;③患者可自行调节电刺激幅度至舒适的感觉水平。

3.4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方式主要有膀胱扩大术和尿流改道两种方式,一般用于保守治疗无效或失败后,是最后的治疗方式。本病手术治疗方法很多,主要有逼尿肌横断术,膀胱自体扩大术,肠道膀胱扩大术,尿流改道术等,需注意是但手术前必须权衡利弊,要考虑到病人不适的程度、潜在的病变、一般情况,尤其是病人自己的意愿。

3.5其他治疗方式

去神经治疗和电磁治疗对治疗OAB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它们的疗效并不能被肯定。一项对盆底磁刺激(MagneticStimulationofthePelvicFloor,MSPF)治疗OAB症状的疗效评估显示,MSPF能显著降低逼尿肌不自主收缩的幅度,增加膀胱容量,但疗效不稳定,目前尚不能证实MSPF的长期疗效[24]。

4.总结

综上所述,OAB患者多采用行为疗法和药物疗法的联合应用。过去几年的研究表明,行为和药物的联合治疗比单一治疗的效果要好;如果行为和药物的联合治疗效果不佳,一般应用神经调节疗法来缓解病人的症状,包括骶神经和外周神经的电刺激;对于神经调节治疗无效及症状较重的OAB患者,可以考虑用膀胱扩大术或尿流改道等手术治疗。

由于OAB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投入的研究也会不断加大,OAB的治疗发展方向主要包括:①其他类型的作用更特异的新药物的研制与改进;②手术治疗技术的改进;③应用组织工程学技术体外培养膀胱组织,用于膀胱扩大术;④器官特异性基因技术用于逆转神经源性的OAB症状。总之,绝大多数的OAB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得到有效控制或减轻,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AbramsP,CardozoL,FallM,etal.Thestandardisationofterminologyoflowerurinarytractfunction,reportfromtheStandardisationSub-committeeoftheInternationalContinenceSociety.NeurourolUrodyn,2OO2,21(2):167.

[2]金锡御,宋波,杨勇,等.膀胱过度活动症临床指导原则.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OO2,23(5):311。

[3]SteersWP,PhysiologyyandPharmaccologyoftbebladderandurethra.In:walshPC,RetikABVaughanED,etaL.Campbell’sUrologyPhiadelphia:Saunders,1998.870—915

[4]IsaoA.SadakoK.AssessmentofvoidingdysfunctioninParkinson''''sdiseasebytheinternationalprostatesymptomscoreJNeurolNeurosurgPsychiatry2000;68:429-433.

[5]BoachJLHR.Theoveractivebladder:currentctiologicalconcepts.BrJUrolInt,1999,83(supp2):7—9.

[6]BoschJL.Theoveractivebladder:currentaetiologicalconcepts.BJUInt,1999,83(suppl2):7.

[7]SteersWD,Creedon,TuttleJB.ImmunitytoNGFPreventsafferentplastictytofollowinghypertrophyoftheurinarybladder,JUrol,1996,155:378-385.

[8]DebraA.SaraG.QuanMZ.eta1.Urinarybladderhyporeflexiaandreducedpain-relatedbehaviourinP2X4deficientmice.Nature.2000,407:1011-1015.

[9]林丽莎,宋岩峰,宋键,等.骨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中国综合临床,2004,2O(7):641.

[10]FantlJA,WymanJF,MeClishDK,etal.Efficacyofbladdertraininginolderwomenwithurinaryincontinence.JAMA,1991,265(5):609.

[11]BurgioKL,locherJL,GoodePS.Combinedbehavioralanddrugtherapyforurgeincontinenceinolderwomen.JAmGeriatrSoc,2OOO,48(4):37

[12]MattiassonA,BlaakserJ,HoyeK,eta1.TolterodineScandinavianStudyGroup.Simplifiedbladdertrainingaugmentstheefectiveness0ftolterodineinpateientswithanoveractivebladder,BJUInt.2003,91:54—60.

[13]CaratBarredoJM,CafaratfiSfulcirriJ,etal.Treatment0fbladder

instability(non-neurogenichyperactivebladder)inchildren,withtdterodine.ActasUrolEap,2OO4,25:199—125.

[14]AndersonKE.AntimuscarinicsforTreatment0foveractivebladder.TheLancetNeurology,2OO4,3:46—53.

[15]BangLM,EasthopeSE,PerryCM.Transdennaloxybutynin:foroveractivebladder.DrugsAging,2OO3,20:857—864.

[16]TurnerSC,CarrollWA,WhiteTK,ela1.Thediscoveryofanewclassoflarge-conductanceCa2+-activatedK+channelopenertargetedforoveractivebladder:synthesisand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sof2-amnio-4-azaindoles.BioorgMedChernLett,2003,13:2003-2OO7.

[17]BradyC,ApostolidiAN,HarperM,ela1.ParallelchangesinbladdersuburothevanilloidreceptorTRPV1andpan-neuronalmarkerPGP9immunoreactivityinpatientswithneurogenicdetrusoroveractivityafterintrvesicalresinferatoxintreatmentBJUInt,2004,93:770-776.

[18]CruzF.Mechanismainvolvedinnewtherapiesforoveractivebladder.Urology,2004,63(Suppl1):65-73.

[19]HarpperM,FowlerCJ,DasguptaP.Botulinumtoxinanditsapplicationsinthelowerurinarytract.BJU.Int,2OO4.93:702-706.

[20]ChuangYC,SmithCP,SomogyiGT,eta1.Botulinmntoxintreatmentofurethralandbladderdysfunction.JFormeoeMedAssoc,2OO3,10:5-11

[21]DyksD,EnriquezA,ValleyM.treatmentofoveractivebladderwithbotulimumtoxintypeB:apilotstudy.IntUrogynecolJPelvicHonrD-funel.2003.14:424-426.

[22]SmithCP.ChancellorMB.Emergingroleofbotulinumtoxininthemanagementofvoidingdysfunction.JUrol,2OO4,171(6Pt1):2128-2137

膀胱范文篇6

1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男3例,女29例;年龄29~76岁,平均46.5岁;病程1个月至4年;尿频25例,尿频、尿急、尿痛3例,无痛性肉眼血尿5例,镜下血尿12例,腰部酸胀1例,下腹及会阴坠胀痛3例,排尿困难4例,同时伴有膀胱颈硬化症8例。32例均接受尿常规检查,白细胞阳性18例,红细胞阳性21例。所有的患者均行膀胱镜检查:病变位于膀胱颈口8例,占25%,膀胱三角区11例,占34.4%;膀胱颈及三角区6例,占18.8%;弥漫或散在分布2例,占6.3%;其他部位5例,占15.5%。病灶呈乳头状瘤样8例,乳头样水肿改变13例,绒毛样增生改变6例,水泡样改变2例,出血斑改变2例,无改变1例。术后或活检病理报告皆为CG.。

2治疗方法

2.1保守治疗3例,症状较轻,膀胱内病变范围小,程度轻,无合并症者,采用利福星胶囊0.2g,2次/d,口服半个月,对尿频明显者,加用舍尼亭。

2.2手术治疗经尿道电切术29例。切除范围超过病变1㎝,深度达到黏膜下层。合并膀胱颈梗阻行颈部切开。26例术后1周开始膀胱灌注化疗药物(生理盐水20ml+羟基喜树碱10㎎/次),保留1~2h。每周1次共4次,2周1次共4次。8~12周为1个疗程。3例术后单纯抗感染对症治疗。术后每隔3个月复查膀胱镜及尿常规1次。

3疗效观察

3.1疗效判断标准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尿常规正常,膀胱镜检查及活检正常为治愈;症状基本消失,复查尿常规偶有红细胞或白细胞,膀胱镜检查病变较治疗前缩小或消失为好转;症状无改善或复发,复查尿常规及膀胱镜无改善或复发为无效。

3.2结果

32例中获得随访30例,失访2例。随访期限6~24月。保守治疗3例,好转1例,失访1例,无效1例。尿道电切术+膀胱灌注治疗26例,失访1例,治愈18例,好转6例,无效1例。尿道电切术+抗感染治疗3例,治愈2例,好转1例。30例随访无一例发生癌变。

4讨论

腺性膀胱炎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胚胎残余异位残留转化为腺性成分以及移行上皮的腺性化生所致[1]。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膀胱上皮良性病变。目前病因尚未最终肯定。本组资料有尿路刺激症状25例(78.1%),多数学者认为与膀胱慢性炎症结石尿路梗阻有关[2]。也有学者认为膀胱和直肠均来源于原始生殖腔,直肠从尿生殖隔分离时,可能有胚胎残余遗留移位。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腺成分,腺性膀胱炎好发于膀胱颈部及三角区,可能与此有关[3]。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良性病变,但与膀胱癌有一定的相关性。Lu等证明ras等基因在高表达的腺性膀胱炎患者腺癌的危险性较高,提示腺性膀胱炎的形成与癌变转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相同的基因调控机制[4]。而膀胱腺癌的临床特点就是有腺性膀胱炎病史。由于膀胱腺癌恶性度高,预后差。故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的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为良性病变,多数没有明显的细胞核异常,故不必所有的患者都进行灌注,只有那些有明显核异常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可以考虑灌注化疗[3]。单纯抗感染组治愈率较低,主要是因为膀胱镜下改变难以消除,但其症状多可改善,故可作为一般辅助治疗。单纯灌注化疗组及开放手术组病例较少以得出确切结论。从总体治愈率看,各种治疗方法疗效均不甚理想,主要可能是因为没有找到及解除其诱因。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都为非特异性的。但最为常见的是三大症状即膀胱尿路激惹征、血尿和排尿困难。排粘液尿者则高度提示腺性膀胱炎。确诊主要依赖于膀胱镜及活组织病理检查。膀胱镜的粘膜征象可分六型:①乳头状瘤样型(菜花样型);②乳头样水肿结构型;③囊肿型(滤泡样型);④实性绒毛样增生型(慢性炎症或粘膜粗糙型);⑤粘膜下出血型;⑥粘膜无显著性改变型。羟基喜树碱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用于腺性膀胱炎局部灌注治疗的常用药物。其作用靶点,拓朴异构酶Ⅰ可使DNA双链的螺旋解开,并使一条链暂时断开,通过断开的缺口完成一次解旋,断链又联结起来,它们抑制酶DNA拓朴构酶Ⅰ是通过捕获“酶-DNA复合物”(可切断的复合物)而实现的,使酶与DNA断裂复合物稳定,从而干扰DNA复制,起到抗肿瘤作用,HCPT亦是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作用于S期,在较高浓度时对核分裂有抑制作用,阻止癌细胞进入分裂期而杀死癌细胞。确定引起腺性膀胱炎的因素很重要。故清除梗阻病变、结石或其他慢性刺激的原因,可使症状及膀胱病变完全消失。本组TUR治疗膀胱颈硬化症8例,随访发现症状均消失。对于膀胱内局部病灶的处理,我们认为应视为癌前病变给予积极治疗。本组尿道电切术29例。切除范围应超过病灶1cm范围。有蒂、单一的乳头状瘤样型可作膀胱部分切除,亦可作尿道电切术。内窥镜手术因具可反复操作、创伤轻微之优点,可作为腺性膀胱炎治疗的首选方法。同时仍需辅以局部灌注治疗,包括化疗及卡介苗注射治疗。由于本病易复发,亦有可能癌变,必须定期膀胱镜检查。

【参考文献】

[1]章咏棠.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膀胱及前列腺疾病[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0,15(10):437.

[2]陈志强,马胜利,吴天鹏,等腺性膀胱炎专题讨论[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3,18(1):61.

膀胱范文篇7

【关键词】前列腺摘除术后;冬眠合剂;PCA泵;膀胱痉挛

前列腺摘除术后膀胱阵发性、痉挛性收缩痛是前列腺摘除术后最常见、最棘手的并发症,一直是困扰患者顺利康复的难题,一般镇痛药物效果不佳。近年来硬膜外止痛(PCA)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护理观察,PCA泵对一般手术刀口疼痛有一定镇痛效果,但对前列腺摘除术后膀胱痉挛痛则难以控制。我科试用冬眠合剂缓慢静滴治疗膀胱痉挛痛,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4年2~12月我们科共行前列腺摘除术68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术后留置双腔气囊导尿管和膀胱造瘘管,外用盐水持续膀胱冲洗。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年龄52~82岁,对照组为38例,年龄57~8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观察组术后拔除硬膜外导管,患者感觉2级疼痛起应用冬眠合剂(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度冷丁50mg溶于5%GS500ml,合并糖尿病者改溶于生理盐水500ml稀释),连接输液器与常规输液通路应用三通管连接,调节滴速,缓慢静滴维持镇痛,使患者处于无痛状态,应用时间为50h左右。对照组38例患者术后留置硬膜外导管,将吗啡10mg、布比卡因60mg、氟哌啶10mg以生理盐水稀释至60ml注入止痛泵,将止痛泵与硬膜外导管连接固定,并保持通畅,以0.8ml/h速度均匀缓慢注入硬膜外腔镇痛,时间一般为72h。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50h内的镇痛效果,膀胱痉挛发生率,膀胱冲洗液转清时间、循环、呼吸及有无恶心、呕吐等情况。

1.4疼痛判断标准即1级:完全无疼痛;2级:轻微疼痛,虽有疼痛可忍受,能入眠;3级:中等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4级:疼痛剧烈,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被动体位,睡眠干扰。镇痛效果在1~2级为有效。

1.5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种镇痛方法镇痛效果比较见表1。

2.2膀胱痉挛发生率比较见表2。

表1两种镇痛方法50h镇痛效果比较及临床指标观察(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2膀胱痉挛发生率比较(略)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3两组镇痛方法对其他指标的影响两种镇痛方法对循环、呼吸功能及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3讨论

3.1前列腺摘除术后疼痛特点前列腺摘除术后疼痛有其特殊性。前列腺摘除术后均需留置18~22号FOLEY导尿管并行牵拉,使导尿管水囊压迫前列腺窝止血,进行持续膀胱冲洗,因此除一般手术切口疼痛外,导尿管水囊的压迫及持续冲洗刺激膀胱三角区,膀胱颈和后尿道创面,冲洗液温度过低等均易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的敏感性增高,导致阵发膀胱痉挛发生,表现为膀胱区及后尿道阵挛性疼痛,肛门后坠,尿意强烈,尿管有冲洗液涌出,患者烦躁不安。疼痛发作时膀胱内压升高,膀胱壁静脉回流障碍,不但增加患者疼痛,且致持续膀胱冲洗管引流不畅,血尿加重,冲洗液反流,甚至还可引起继发性出血,加重患者不良情绪,延长术后膀胱冲洗及留置导尿管和刀口愈合时间。

3.2PCA泵镇痛由于PCA泵中所加入的吗啡、氟哌啶等麻醉性镇痛药,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结合而产生镇痛效应的同时,对迷走神经有兴奋作用和对平滑肌有直接作用,能增加平滑肌和括约肌的张力,使膀胱括约肌处于收缩状态[1],而不能有效控制膀胱痉挛和镇痛。患者术后仍需配合度冷丁、安定等镇静止痛药,镇痛药物用药量增大,术后应用PCA泵不良反应有因抑制呼吸、咳嗽中枢而产生镇咳作用,使咳嗽乏力、痰液不易咳出;还能减弱消化道的推进性蠕动,使肠蠕动恢复时间延长;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对延髓呕吐中枢有兴奋作用,能引起恶心呕吐[1],对照组有10例患者有恶心呕吐症状,观察组患者无恶心、呕吐症状。PCA泵由于在腰背部保留了硬膜外导管,要妥善固定,给病人翻身、更衣、按摩时要小心保护,防脱落、扭曲,并局部消毒防硬膜外腔感染。

3.3冬眠合剂镇痛冬眠合剂镇痛经静脉应用,应用药量少,可迅速止痛,长时间缓解疼痛,并可据患者疼痛反应随时调节药量及药速,从而控制冬眠深度,副作用小。冬眠合剂具有较强的镇痛、镇静作用,能直接缓解患者膀胱痉挛性疼痛,使患者处于“冬眠”状态,此时机体对各种刺激反应减弱,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神经兴奋传导减弱[2],有利于膀胱痉挛的解除,避免了因膀胱痉挛而引起的疼痛、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减轻应激,使患者平稳度过治疗期,顺利康复。氯丙嗪小剂量能阻断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的多巴胺受体,产生明显镇吐作用,能防止术后恶心呕吐。

3.4护理体会应用冬眠合剂镇痛根据疼痛分级随时调节滴速,当患者疼痛为1级,保持5滴/min,2~3级调节滴速10~15滴/min,4级滴速15~20滴/min,一般开始以10~15滴/min静滴,使患者处于无痛状态,患者能被唤醒并简单对答,护士离去即入睡为宜,然后以5滴/min左右速度缓慢静滴。氯丙嗪可致体位性低血压,用药期间应平卧,患者起床或改变体位、翻身时,动作要缓慢并严密监测血压变化。度冷丁、异丙嗪有呼吸抑制和中枢安定作用,用药期间必须严密观察患者意识和呼吸,当患者出现呼吸缓慢或增快,烦躁不安时,应减慢滴速或暂停用药,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本观察组30例患者用药期间,经观察患者无发生呼吸、血压改变,4例有精神异常表现,表现为谵妄、胡言乱语、嗜睡。

综上所述,应用冬眠合剂治疗前列腺摘除术后膀胱痉挛痛,镇前效果明显,膀胱痉挛发生率低,随时可用,方便,费用比用PCA泵低,用药量小,副作用小。但对循环、呼吸功能不良者慎用,收缩压≤12kPa,有癫痫病史者禁用。

【参考文献】

膀胱范文篇8

1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男3例,女29例;年龄29~76岁,平均46.5岁;病程1个月至4年;尿频25例,尿频、尿急、尿痛3例,无痛性肉眼血尿5例,镜下血尿12例,腰部酸胀1例,下腹及会阴坠胀痛3例,排尿困难4例,同时伴有膀胱颈硬化症8例。32例均接受尿常规检查,白细胞阳性18例,红细胞阳性21例。所有的患者均行膀胱镜检查:病变位于膀胱颈口8例,占25%,膀胱三角区11例,占34.4%;膀胱颈及三角区6例,占18.8%;弥漫或散在分布2例,占6.3%;其他部位5例,占15.5%。病灶呈乳头状瘤样8例,乳头样水肿改变13例,绒毛样增生改变6例,水泡样改变2例,出血斑改变2例,无改变1例。术后或活检病理报告皆为CG.。

2治疗方法

2.1保守治疗3例,症状较轻,膀胱内病变范围小,程度轻,无合并症者,采用利福星胶囊0.2g,2次/d,口服半个月,对尿频明显者,加用舍尼亭。

2.2手术治疗经尿道电切术29例。切除范围超过病变1㎝,深度达到黏膜下层。合并膀胱颈梗阻行颈部切开。26例术后1周开始膀胱灌注化疗药物(生理盐水20ml+羟基喜树碱10㎎/次),保留1~2h。每周1次共4次,2周1次共4次。8~12周为1个疗程。3例术后单纯抗感染对症治疗。术后每隔3个月复查膀胱镜及尿常规1次。

3疗效观察

3.1疗效判断标准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尿常规正常,膀胱镜检查及活检正常为治愈;症状基本消失,复查尿常规偶有红细胞或白细胞,膀胱镜检查病变较治疗前缩小或消失为好转;症状无改善或复发,复查尿常规及膀胱镜无改善或复发为无效。

3.2结果

32例中获得随访30例,失访2例。随访期限6~24月。保守治疗3例,好转1例,失访1例,无效1例。尿道电切术+膀胱灌注治疗26例,失访1例,治愈18例,好转6例,无效1例。尿道电切术+抗感染治疗3例,治愈2例,好转1例。30例随访无一例发生癌变。

4讨论

腺性膀胱炎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胚胎残余异位残留转化为腺性成分以及移行上皮的腺性化生所致[1]。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膀胱上皮良性病变。目前病因尚未最终肯定。本组资料有尿路刺激症状25例(78.1%),多数学者认为与膀胱慢性炎症结石尿路梗阻有关[2]。也有学者认为膀胱和直肠均来源于原始生殖腔,直肠从尿生殖隔分离时,可能有胚胎残余遗留移位。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腺成分,腺性膀胱炎好发于膀胱颈部及三角区,可能与此有关[3]。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良性病变,但与膀胱癌有一定的相关性。Lu等证明ras等基因在高表达的腺性膀胱炎患者腺癌的危险性较高,提示腺性膀胱炎的形成与癌变转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相同的基因调控机制[4]。而膀胱腺癌的临床特点就是有腺性膀胱炎病史。由于膀胱腺癌恶性度高,预后差。故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的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为良性病变,多数没有明显的细胞核异常,故不必所有的患者都进行灌注,只有那些有明显核异常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可以考虑灌注化疗[3]。单纯抗感染组治愈率较低,主要是因为膀胱镜下改变难以消除,但其症状多可改善,故可作为一般辅助治疗。单纯灌注化疗组及开放手术组病例较少以得出确切结论。从总体治愈率看,各种治疗方法疗效均不甚理想,主要可能是因为没有找到及解除其诱因。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都为非特异性的。但最为常见的是三大症状即膀胱尿路激惹征、血尿和排尿困难。排粘液尿者则高度提示腺性膀胱炎。确诊主要依赖于膀胱镜及活组织病理检查。膀胱镜的粘膜征象可分六型:①乳头状瘤样型(菜花样型);②乳头样水肿结构型;③囊肿型(滤泡样型);④实性绒毛样增生型(慢性炎症或粘膜粗糙型);⑤粘膜下出血型;⑥粘膜无显著性改变型。羟基喜树碱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用于腺性膀胱炎局部灌注治疗的常用药物。其作用靶点,拓朴异构酶Ⅰ可使DNA双链的螺旋解开,并使一条链暂时断开,通过断开的缺口完成一次解旋,断链又联结起来,它们抑制酶DNA拓朴构酶Ⅰ是通过捕获“酶-DNA复合物”(可切断的复合物)而实现的,使酶与DNA断裂复合物稳定,从而干扰DNA复制,起到抗肿瘤作用,HCPT亦是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作用于S期,在较高浓度时对核分裂有抑制作用,阻止癌细胞进入分裂期而杀死癌细胞。确定引起腺性膀胱炎的因素很重要。故清除梗阻病变、结石或其他慢性刺激的原因,可使症状及膀胱病变完全消失。本组TUR治疗膀胱颈硬化症8例,随访发现症状均消失。对于膀胱内局部病灶的处理,我们认为应视为癌前病变给予积极治疗。本组尿道电切术29例。切除范围应超过病灶1cm范围。有蒂、单一的乳头状瘤样型可作膀胱部分切除,亦可作尿道电切术。内窥镜手术因具可反复操作、创伤轻微之优点,可作为腺性膀胱炎治疗的首选方法。同时仍需辅以局部灌注治疗,包括化疗及卡介苗注射治疗。由于本病易复发,亦有可能癌变,必须定期膀胱镜检查。

【参考文献】

[1]章咏棠.经尿道电切术治疗膀胱及前列腺疾病[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0,15(10):437.

[2]陈志强,马胜利,吴天鹏,等腺性膀胱炎专题讨论[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3,18(1):61.

膀胱范文篇9

气肿性膀胱炎是膀胱壁内或腔内有气体存在的一种炎症,是膀胱炎症的少见类型,主要是由于各种产气致病菌引起泌尿系统感染时酵解葡萄糖或蛋白质产生气体而形成,感染的部位主要是膀胱和肾脏,如发生在肾脏,则死亡率高。本文报道1例。

1病例资料

患者女,54岁,农民,因上腹部不适,呕吐1周拟“呕吐待查”于2007年8月9日入院。10年前因子宫腺肌症行子宫全切除术。有糖尿病病史7年,轻体力活动,饮食控制差,平素以优泌林R控制血糖,不经常监测血糖。一周来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10~20mmol/L,餐后血糖>30mmol/L。入院时尿糖微量,尿隐血微量,尿白细胞,血糖829mg/dl,使用胰岛素泵后血糖降至200mg/dl。初步诊断:2型糖尿病;尿路感染。入院后查腹部CT示双肾外形不光整,右肾皮质可疑小片低密度灶,左肾盂及输尿管上段积水,提示下方梗阻可能。行尿培养+药敏,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孢菌生长,当即给予特治星4.5g静滴12h/次。作泌尿系BUS检查,示双肾轻度积水伴双侧输尿管上段扩张,膀胱壁毛糙。查泌尿系KUB+IVP,显示膀胱内积聚较多气体,盆腔内且可见一较大液气平,提示气肿性膀胱炎可疑。予留置导尿2周,膀胱冲洗(生理盐水250ml2次/d)处理。插导尿管时发现患者尿道狭窄,无红肿及分泌物。由于三腔导尿管不能插入,行尿道口扩张后改用16F双腔导尿管。插导尿管前排空膀胱,留置导尿管后立即引出淡黄带絮状物尿液约800ml,同时有气体随尿排出。留置导尿5d后复查尿培养已无细菌生长。应患者要求,予带导尿管出院。嘱口服抗感染药及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出院后,患者在当地医院拔除导尿管,电话随访无不适主诉。

2讨论

2.1病因

气肿性膀胱炎以中老年女性好发。该病以膀胱壁组织内出现气泡为主要特征,伴发输尿管积水者少见,主要是由于各种致病菌酵解葡萄糖或蛋白质产生的气体积聚于黏膜下,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奇异变形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等[1,2],当这些产气菌引起泌尿系统感染时,可使尿中葡萄糖等物质发酵产生气体。气肿性膀胱炎患者有87%患有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膀胱黏膜抗感染能力下降,愈合能力差,为感染创造了条件[3]。气肿性膀胱炎病理基础为致病菌经血液、淋巴或膀胱上皮进入膀胱内壁黏膜下层,细菌酵解葡萄糖产生CO2,形成壁内无上皮衬托的气泡,气泡破溃进入膀胱腔内,导致膀胱内积聚大量气体[4];非糖尿病患者亦可由于长期接受葡萄糖注射或由于留置导尿管,引起膀胱黏膜损伤或感染,有利于细菌繁殖,身体衰竭时,细菌分解蛋白质产生气体。本例患者发病,与自身的尿路狭窄及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有关。

2.2临床表现

本病主要表现为血尿、气尿、排尿困难、尿潴留、下腹部不适等[2],感染加重时可引起败血症,合并结石或上尿路积水时可出现相应影像学改变。气性肾盂肾炎为常见的暴发性肾脏感染,常并发脓毒血症、肾积脓、坏死等,可表现为寒战、发热、上腹痛、昏睡、精神错乱、恶心呕吐,少数人肋背部可有触痛。典型的气肿性膀胱炎体格检查有下腹膨隆、触痛及叩诊鼓音[2]。本例患者仅有下腹不适,略胀感。

2.3诊断方法

气肿性膀胱炎的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CT为首选。CT可见膀胱体积增大,有液气平面[2],膀胱壁有泡状气体影,部分连成串珠状,膀胱壁外周可有1~1.5cm的气体带,内缘毛糙。BUS检查可见膀胱壁改变。腹部平片可见膀胱影增大,周围环绕气体影,呈“气抱球样”,膀胱气体积聚。膀胱镜检查能直观地观察局部解剖和病理形态,对诊断有定性意义[5]。本例患者是由于入院小便常规发现尿白细胞,考虑到糖尿病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高危风险,给予尿培养,同时,由于之前曾发生过恶心呕吐,行上腹CT检查提示左肾盂及输尿管上段积水,为排除泌尿系结石进行KUB和IVP检查而发现该病。

2.4治疗原则

气肿性膀胱炎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控制感染,应选用敏感抗生素。除此,保持尿液引流的通畅是关键。同时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糖水平,注意尿糖、尿酮体。膀胱黏膜下及周围气体不需要特殊处理,等血糖和感染控制后会自然消失[2]。

2.5护理措施

气肿性膀胱炎的护理极为重要,因为主要靠留置导尿、膀胱冲洗。本例患者由于护理周到,恢复较快。⑴留置导尿:气肿性膀胱炎患者保持尿路的通畅非常重要。留置导尿时应选用三腔导尿管,注意无菌操作,消毒彻底,动作不宜粗暴,以免加重感染,导尿管留置时间至少2周,拔管前夹管1d,留置导尿管期间鼓励患者多饮水,注意观察引流尿液的量、颜色和性状,如出现血尿或阻塞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每周更换引流袋1~2次,会阴护理每天2次。⑵抗生素的使用:经尿培养和药敏,选用敏感抗生素,按时间用药。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的效果及副作用,观察有无菌群失调的征象。不能进食者需做好口腔护理,观察口腔黏膜的变化。正确留置尿培养,留取前应彻底清洗会阴部,留取中段尿液,以免影响检查结果。⑶膀胱冲洗:膀胱冲洗可去除膀胱内细菌,减轻毒素的吸收。可选用1:5000的呋喃西林或生理盐水,每天2~3次。留置三腔导尿管患者在冲洗时可用输液器接头皮针插入导尿管进水腔以减少感染的机会,冲洗时无需夹管。本例患者因尿路狭窄选用16F双腔导尿管。可用灌洗注射器反复冲洗,作用相同,速度不宜过猛,以免损伤膀胱。⑷心理护理:由于该病发生率低,患者对其危险性不够重视,故应做好解释工作,宣教留置导尿和使用抗生素的目的。本例患者在告知此病时自认为无明显不适,拒绝继续治疗,要求出院,后经医护人员反复劝说才继续留院治疗。在留置导尿的第5天,经劝告无效带管出院。出院时做好了详细的引流管护理宣教,告知其1周后方可自行拔管。该患者出院时复查尿培养阴性。由于气肿性膀胱炎好发于糖尿病患者,因此血糖的控制尤其重要。本例患者的依从性较差,7年来优泌林R用量由自己控制,极少去医院。患者住院期间除要求其配合医生积极治疗糖尿病控制血糖,还应反复强调糖尿病的饮食、药物、运动等一系列措施,血糖应控制在餐前6.1mmol/L以下、餐后7.8mmol/L以下。同时还应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告知糖尿病并发症的严重性,让其协助和督促患者在出院后进行有效的糖尿病自身护理。

【参考文献】

1于秀京,范浩.导尿并发气肿性膀胱炎与气尿症5例分析.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4,3(9):80~81

2杜江平,李艳.气肿性膀胱炎伴上尿路积水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临床误诊误治,2005,18(11):782.

3曾宇,孔垂泽.膀胱软结石合并气肿性膀胱炎.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3,24(7):466~467.

膀胱范文篇10

本组18例均是老年男性患者,年龄58~89岁,平均71岁。其中,前列腺增生13例,膀胱癌2例,尿道狭窄3例。

2方法

资料收集与评估方法:评估患者的病情、家庭情况,包括经济情况、心理素质,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职业、社会背景,根据其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及行为习惯等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教育对象为患者和家属、生活照料者。教育时间从患者手术后第4天开始,并在出院后2周/次的访视或电话随访中得到反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教育及并进行效果评价。

3家庭护理指导

3.1心理护理由于排尿方式的改变带来许多不便,患者需终身带管,定期换管,加之造瘘口的不良气味,自身形象的改变使他们敏感、悲观,患者身上带着尿管和尿袋,有怕被人嫌弃的想法,易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对今后生活顾虑较多,导致患者的精神痛苦远大于肉体痛苦。护理重点应着眼于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从心理上完全接受。针对上述心理状态,应鼓励患者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现实,保持造瘘口无异味,尿袋妥善放置不外露,可佩戴尿袋罩布以维护其自尊心,可以参加有益于健康的活动、社交等,并会受到人们的尊重[1]。让患者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爱,树立患者的生活信心,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多与患者谈心,生活上多予以协助,鼓励患者多些爱好,如看电视、看书。能行走的患者,可适当到户外散步。在患者患病时,患者最需要关怀,家属是患者的精神支柱,鼓励家属充满亲情和爱心,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协助患者尽快适应生活习惯的改变,讲解造瘘管及尿袋的性能,使用方法,护理不当可能发生的后果等,患者变换体位时,应注意尿袋的位置,防止尿液的返流,而导致尿路感染。保持室内清洁,减少污染机会,指导患者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共同做好造瘘管的护理。

3.2讲解无菌操作的意义和方法,教会患者和家属更换引流袋的方法,保持引流袋低于造瘘口15cm以上[2],每3天更换敷料3d/次,遇污随时更换。

3.3保持造瘘管的通畅固定好引流管,防止滑脱或过度牵拉。避免管道弯曲、受压折叠,以免影响尿管引流。带管期间及时发现膀胱造瘘管引流不畅现象6例,为血块和坏死脱落物阻塞,经用注射器抽吸和捏挤将其排除。为防止尿垢沉积、造瘘管阻塞,气囊尿管一般是1个月或1个半月更换1次,如有阻塞随时更换,每3d更换引流袋。指导家属每日用无菌生理盐水50~100ml自造瘘口注入膀胱,行膀胱冲洗。如有阻塞,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吸和挤捏,仍不通者经膀胱造瘘管注入无菌生理盐水20ml,先将阻塞物冲入膀胱,通畅后再被引流出来。如引流液浑浊且坏死脱落组织较多,说明有膀胱内感染,可用生理盐水500ml+庆大霉素8万U,2次/d,间断冲洗膀胱,直至尿液清澈,或每日用0.2%呋喃西林液500ml进行膀胱冲洗。

3.4保持造瘘口清洁,并行膀胱功能训练。每日用碘伏棉球,消毒造瘘口皮肤,清除分泌物,覆盖无菌敷料。膀胱持续引流期间,为防止膀胱挛缩,每2~4h间断开放引流可以预防膀胱挛缩[3]。

3.5防止逆行感染协助患者勤翻身或鼓励患者多下床活动,指导患者或家属及时放尿及其放尿的方法,在放尿、更换引流袋及外出活动时引流袋不可高于造瘘口,防止尿液返流造成逆行感染,指导患者饮水2000ml/d左右,起到自身冲洗膀胱作用,可避免膀胱内感染和小结石形成。食物易消化及富有营养,加强功能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4结果

患者心理状态良好,除6例发生引流不畅回院换管外,均无再次入院及发生严重并发症,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减轻了经济负担及精神负担,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认同和参与。

5讨论

由于需要长期医疗的人数增加,给社会、家庭带来经济和精神负担,人们希望就近医疗、家庭护理以至保健、康复、治疗、临终关怀等能在家中实施。在家庭方面:除了经济上减少住院开支外,还可避免家属奔波于工作、医院、家庭三地之间。患者方面: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中休养,有家人陪伴,饮食起居都较为方便,拥有个人的自由选择与尊严,并可学习自我护理,避免久留医院造成交叉感染的机会,并预防再住院。因此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王婉云,赵玉琴.老年患者膀胱造瘘术后护理.护士进修杂志,1999,14(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