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9:21:08

暗示

暗示范文篇1

关键词:足球;训练;心理暗示;应用;最佳竟技状态

一、前言

心理暗示是在通过语言、表情、手势、服饰、环境、气氛等方法,以含蓄的方式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一个过程。在比赛前对足球运动员正确地运用暗示手段,可以转变运动员的认知状态和激发运动员的心理潜力,减轻运动员在赛前训练过程中的心理负担,对运动员获得最佳竟技状态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对赛前足球运动员心理暗示训练的依据

巴浦洛夫认为心理暗示训练就是通过言语,即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反映,从而调节人体内部反映过程,如调节人的心境、情绪、意志和信心等。运动员在学习中不仅具体掌握技术动作结构,还要通过感官接受言语信息,并在接收的言语信息中通过领会、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从中探索运动技战术特点,反复地对技术动作进行表象,不断完善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对赛前足球运动员运用心理暗示的操作程序

3.1充分认识赛前心理状态:导致影响赛前心理状态的因素一般分为四种:赛前过度兴奋状态、赛前淡漠状态、赛前盲目自信状态、最佳竞技状态。因此让运动员学习和知道赛前心理状态有那些可能性,进入比赛期间可能会出现何种心理变化,这样才能应用心理暗示做到“有的放矢”。

3.2明确比赛任务:运动员明确比赛任务,可以在其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中起着主导作用,赛前心理暗示能引导运动员逐渐形成按照比赛任务和目标的轻重缓急分层次地进行思考、比赛,从而在比赛的过程中表现为积极高效的思维,形成运动技能习惯,获得最佳竞技状态。

3.3激发良好的比赛动机、增强取胜的信心:只有正确而强烈的比赛动机,参赛者才能自觉地动员机体最大的潜力投入到比赛中去,教练员应帮助运动员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通过激励、动员、或进行过去成功体验的意象演习或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暗示,这样才能有效应用心理暗示。

3.4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增强竞争力和进取心:适宜的情绪能更好地发挥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调支配机能,以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赛前要使运动员逐渐处于一种跃跃欲试敢于对手比高低的竞争状态,形成高昂的士气和不怕任何困难的战斗意志。

3.5建立赛前程序并使之习惯化:赛前程序包括行为程序和思想程序两个方面,行为程序主要指比赛前何时应当做什么,思想程序主要指比赛前何时应当想什么。

3.6认真全面地分析比赛形势和各种利弊因素:要充分地看到我方的有利条件和对方的弱点,以增强自信心,先取得心理优势,针对双方的情况和我方可能遇到的困难制定具体的对策,以应付复杂多变的局势。

四、对赛前足球运动员正确应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和要求

4.1教练应具有较高的威望、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心理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因此教练员的威望和人格魅力,对运动员来讲,有时比语言暗示更有效,这就要求实施者应具有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

4.2心理暗示应有适当的艺术性、鲜明的针对性:教练员使用暗示手段时配上适当的艺术形式,如趣味性的故事、竞争性的游戏等,借助于形式、色彩、韵律和节奏,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使运动员在积极的氛围中接受训练,促使运动员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使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地得以解决、正确的动作得到强化、错误的动作则被弱化。【案例】在2004年10月某一足球赛中,A队对B队,B队以上届冠军的势头压着A队打,A队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上半场B队以2:0胜出。中场休息时,教练对他们进行调身、调心、调息,把他们带入安静状态,用语言描述A队队员们如何迎战下半场、如何反败为胜、如何捧着金闪闪的奖杯,醒后让队员们齐呼:“我们很舒服,我们一定赢!”,激发起了队员们昂扬的斗志。下半场,A队技术、战术超水平发挥,越战越勇,最后A队以4:2击败B队。通过心理暗示A方队员提高了自信心,竞技状态大为改善,发挥了应有的水平。

4.3心理暗示愈含蓄、愈巧妙效果愈好:在赛前应用心理暗示时最好尽量少用命令方式去提出要求。若能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就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案例]2005年4月某一足球赛中,A队与C队争夺冠军宝座。论实力整体A队略胜C队,但是,上半场结束后,A队以1;2负于C队。A队输的原因是队员们保冠军思想包袱重(上届A队获得第一),根据以上情况,在中场休息时,A队教练无意间偶得一瓶香水,把商标撕掉,在每个人身上洒上香水,神秘而大声地说:“这种水,能使你们充满力量。”比赛开始后,整个局面变了,A队反以3:2胜对方,事后,有些队员问A队是不是洒了“兴奋剂”,C队还在嘀咕:“A队吃了禁药”,一瓶普通香水,经过心理暗示在运动员身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4.4强化成功点弱化失败点:在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员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教练员对于运动员每一次的失败都应找出其中值得肯定的地方给以赞扬,这样可以使得运动员正确地动作始终得到肯定和强化,使运动员对训练始终充满自信和热情。

4.5改变和调节注意的指向: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存在的不良情绪,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自己不利的事物上,这时教练员应及时使用暗示手段转变运动员的注意力,使其指向能增强信心的事物上,指向运动员的强项、特长或成功表现上,这样就会增加运动员的自信心而使情绪稳定。

4.6注重过程性问题:训练的全过程中,使用暗示手段应多考虑过程性问题和现象,尽可能不考虑结果性问题,暗示的注意力应集中在即将进行的动作和操作上。

五、结论与建议

5.1在训练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暗示手段改变运动员的认知状态和激发运动员的心理潜力,减轻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心理负担,使运动员获得最佳竞技状态。

5.2在赛前训练过程中,要让运动员了解赛前心理状态有那些种类,在比赛期间可能会出现何种心理变化,引导和帮助运动员明确比赛任务,确定适宜的目标,激发良好的比赛动,增强取胜的信心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建立赛前程序,并使之习惯化,认真全面地分析比赛形势和各种利弊因素。

5.3心理暗示要有适当的艺术性、鲜明的针对性,采用含蓄的、巧妙的、积极的、肯定的方式,强化成功点弱化失败点。

主要参考文献

[1]崔群曾芊体育运动心理学——应用指导[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42246

暗示范文篇2

所谓市场目标化(Targeting)是指企业在经过市场细分并对细分市场部分进行分析评估的基础上,准备进入开展营销活动的市场部分。进入目标市场的基本条件是存在着未满足的需求;顾客需求相对稳定,既有可进入性,企业有能力经营等等。通常情况下,企业所确定的目标市场模式各不相同,例如,有市场集中化、产品专业化、市场专业化、选择专业化、全面市场化等等。市场集中化,是指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去满足一个细分市场的需求,集中力量专注服务于一个市场。新办企业或规模较小的企业,大型企业初次进入一个跨行业新市场通常会选择这种目标市场类型。如大众汽车公司集中经营小汽车市场,育婴房只生产儿童服装,满足儿童对服装的需要。公司都是通过采用这种集中化营销,更加符合本细分市场的需要,树立特别的声誉,从而建立巩固的市场地位。另外,选择这种目标市场类型,有利于企业集中力量取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但会让企业承担较大的风险,一旦市场有变则会使企业陷入困境。例如,20岁-30岁的年轻女性突然不再购买运动服装等等,由于这些原因,许多公司宁愿在若干个细分市场分散营销,也不愿意把公司的所有赌注放在一个细分市场。产品专业化,是指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通过针对不同的顾客群,来改变产品的档次、质量和款式的生产,从而满足整个市场的需求。例如:生产卫生纸的企业向商店、企业和酒店等供应产品。企业通过这种战略,有利于充分发挥生产和技术的优势,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发挥企业潜能,实现规模经济,同时分散企业风险,创建品牌,但是如果该企业没有技术创新或者市场发生了变化,企业就会产生危机。市场专业化,是指企业专门面向某一子市场,以各种产品形式满足其需要。例如:贵州茅台集团为酒类市场生产各种类型白酒和葡萄酒,中国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为酒类市场生产各种类型的啤酒,海尔集团生产的各种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企业通过这种战略,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扩大市场占有率,与顾客建立稳固的关系,但是如果遇见顾客的购买力下降或顾客需减少购买开支时,企业就会产生危机。选择专业化,是指企业生产不同类型的产品来满足不同的目标市场。采用这种战略,有利于企业分散经营风险,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即使某个市场失利,也不会使企业陷入绝境。但它需要具备较强的资源和营销实力。全面市场化,是指企业生产多种产品去满足各种顾客群体的需求。只有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才能采用全面市场化战略。如微软公司在计算机市场、可口可乐在饮料市场、海尔集团在家电市场、保洁公司在洗发液市场等等。由于目标市场模式不相同,市场营销策略也不同,这就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实力来进行选择和定位,如果企业开始选择不当,在营销的过程中就有可能造成损失。因此,企业在选择进入模式时,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准确无误的判断,然后确定目标,以保证国际营销工作一路畅通。

二、市场定位的角色及重要性

国际目标市场确定以后,企业将对目标市场进行定位。市场定位(Positioning)是指企业全面地了解、分析市场竞争者在目标市场上的位置后,确定自己的产品如何接近消费者的营销活动。它的实质是使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严格区分开来,并让消费者对这个差别有感知,从而在顾客的心目中占据特殊的位置。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说“:市场定位就是企业对产品或服务进行设计,从而使其能在目标顾客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有价值位置的行动。营销组合是执行定位战略战术细节的基本手段。”市场定位的目的是影响消费者心理,因为,产品的特色、个性是从实体上体现出来,而产品的形状、颜色、结构、质量、性能等等则是从消费者的心理体现出来的。所以说,定位不同,其结果也就不同。中国产品“王老吉”以前的品牌定位失败,导致“王老吉”只能销售在广州,根本无法走出去。在这种危机下,“王老吉”找到了成美顾问公司,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成美向加多宝提交了品牌定位研究报告。首先,明确红色“王老吉”是在“饮料”行业中竞争,其竞争对手应是其他饮料;其品牌定位——“预防上火的饮料”;其独特的价值在于——喝红色“王老吉”能预防上火,让消费者无忧无虑地尽情享受生活:煎炸、香辣、美食、烧烤、通宵达旦看足球……成功为红色“王老吉”制定了推广主题“怕上火,喝王老吉”。红色“王老吉”成功的品牌定位和传播,给这个有175年历史的、带有浓厚岭南特色的产品带来了巨大的效益:2003年红色“王老吉”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4倍,由2002年的1亿多元猛增至6亿元,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猛冲出广东。2004年,尽管企业不断扩大产量,但仍供不应求,订单如雪片般纷至沓来,全年销量突破10亿万元,2005年再接再厉,全年销量稳过20亿。

三、讨论STP对国际营销组合两大元素的影响及其所暗示的内容

暗示范文篇3

心理暗示可以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自我调整的方法,它是指个体受外界影响或者受别人的行动、态度、情绪等影响的一种心理活动。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暗示作为一种条件反射,是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的。从心理机制来看,暗示是一种个体主观已经承认其存在,并且在内心中已经趋向于这个方向,但是仍然作为一种假设而存在,而这种假设的依据存在与否是不确定的。心理暗示的应用得当,会为个体带来积极、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舞蹈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的作用

1.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对什么内容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对所学内容具备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取得良好效果。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对舞蹈的美的向往,认识到对舞蹈的学习不只是一种枯燥的模仿,舞者可以为他人更为自己带来的美的欣赏。通过心理暗示的作用,学生可以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

2.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舞蹈中的个体意识的自由性

即通过在舞蹈教学中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如果学生对于舞蹈的学习只是一味的模仿,不注重创新,那么这种舞蹈就称不上是艺术。2学生都处于知识的学习阶段,在舞蹈教学中把创新意识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意识到创新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更美的艺术。

3.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通过以教学大纲为中心,教导学生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思路,结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舞蹈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充满乐趣,并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学习,这些都与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分不开的。

4.协调师生关系,树立教师威信

在舞蹈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的作用,可以有效帮助调节师生关系。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的缺点要找准时机,采取合适的方式来指出,让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情去学习。教师多多听取学生的意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甚至生活中困难,积极运用心理暗示,同时,教师的威信也得到了提升。

三、在舞蹈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对教师的要求

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得教学活动对教师的要求提高。舞蹈专业的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只有对工作充满激情,喜欢学生,以自身行动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才能够以自身品质对学生形成积极有利的影响。

2.意志坚强,善于支配感情

这点是教师在舞蹈专业教学中练就的最基本的心理特征。学生对于舞蹈的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长期的过程,教师只有在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毅力、耐心、决心,合理支配情感,才能给学生以正面影响。

3.思维灵活,善于表达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合理的语言表达,对学生传递出期望。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灵活的思维与表达能力,与学生增强沟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与鼓励,并且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4.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只有对学生全面了解,才有可能在舞蹈教学中发挥心理暗示的作用。

四、在舞蹈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对学生的要求

1.消除负能量

学习的过程与其说是一个脑力活动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情绪过程。在学习中,积极向上的情绪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消极低下的情绪则抑制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见情绪对学习的重要性。在舞蹈教学中,同一堂课上,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接受能力强弱等特点,总会有不同的情绪,这些情绪一旦积累,会大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学生此时可以转移注意力,多多发现自身优点,保持乐观的心态,及时消除不良情绪。

2.自我想象暗示

自我想象暗示即通过暗示的指导,学习者脑海中反复重复某一动作或者步骤,从而控制情绪,以加强对此动作的学习。通过学习者自我想象暗示,学生可以对自身的信心加强,对所学舞蹈的熟练程度加深,促使学生达到最佳表演状态。

3.分阶段任务

对于舞蹈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长期的过程,如果没有合理的目标与计划,学习者将会对舞蹈的学习产生恐惧甚至是厌恶的情绪,更有甚者会中断对舞蹈的学习。所以,学习者要把对舞蹈的学习分阶段来进行,每个阶段制定合适的计划,围绕这一计划而努力,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提升学习效率。

4.自我心灵沟通

也就是个体自身心灵深处的对话,对话内容可以是积极向上的、也可以是消极落后的。在自我心灵沟通的同时,舞蹈学习者要取出积极的成分,增强自身正能量。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者表演之前,告诉自己:“我可以做到!”

5.自我松弛在我们的学习或者生活中,大部分人都经历过紧张情绪。当情绪过于紧张时,人体全身细胞都会绷紧,身体发寒,导致本来记忆很熟悉的内容完全忘掉,而当放松时,不需要提

醒,忘掉的内容又会在脑海中形成清晰地印象。因此,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放松的状态。放松训练就是运用心理暗示的作用,通过告诉自己“我可以的!”来使身体每一个细胞处于放松状态。在舞蹈课的讲授之前,或者课间休息的时间,学习者要充分利用起来,积极利用心理暗示的作用,充分放松,以保证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放松的心情,提高学习效率。

暗示范文篇4

关键词:手术室;正性暗示语言;细节护理手术室是治疗和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手术室不仅需要保证治疗及抢救的顺利进行,同时需要避免术中感染和并发症发生,提高治疗效果。随着医疗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法律意识增强,患者及家属对手术室的护理要求随之提高,手术室护理不再仅局限于技术操作,更加注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1]。本文通过分析70例患者临床资料,讨论手术室正性暗示语言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实验组患者中男14例,女21例,年龄25~59岁,平均年龄(42.69±3.78)岁;按照手术类型划分,普外科手术14例,泌尿外科9例,妇科7例,产科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43.95±3.23)岁;按照手术类型划分,普外科手术13例,泌尿外科7例,妇科8例,产科7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认知能力正常。同时排除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高血脂、肝肾功能不全等合并疾病。2组患者上述条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应用手术室正性暗示语言及细节护理,主要包括[2-5]:(1)正性暗示性语言:术前向患者讲解手术相关知识,患者进入手术室,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动作和语言均应轻柔,介绍手术室环境,鼓励患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信心,操作前向患者介绍各项操作情况,巡回护士协助麻醉师实施麻醉,必要情况下同麻醉师交流,通过积极语言,为患者树立治疗信心。护理人员、麻醉师、医师共同完成暗示语言,提高患者对正性暗示语言的信任度。护理人员握住患者双手,提高患者安全感,并通过适当的眼神表情缓解患者不良情绪。(2)细节护理:保证手术室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宜,注意局部保暖。遮挡患者隐私部位,尊重患者。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情况下,尽量保证患者舒适的体位。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情绪变化,患者嘴唇干裂应及时润湿。手术后护理人员清理血迹,配合医师包扎,应用消毒液或温盐水清洗干净,放置引流管,患者清醒第一时间向患者告知手术情况,和麻醉师一同将患者送回病房,并同病房护理人员做好交接工作,术后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及舒适度等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焦虑评分、术后疼痛评分差异。运用HAMA分析患者的焦虑程度,其中得分<7分表示患者无焦虑,得分为7~14分表示焦虑情绪,得分>14分表示严重焦虑情绪[6]。运用VAS对患者的术后疼痛进行评分,得分0分表示无疼痛,得分10分表示剧痛[5]。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舒适度和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患者舒适度(96.24±3.79)分、满意度(95.13±3.25)分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焦虑、术后疼痛评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焦虑评分为(11.62±4.23)分,术后疼痛评分为(2.92±1.1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为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但手术对患者造成创伤,患者术前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强烈的应激反应可导致患者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系统发生变化,影响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同时增加感染率。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护理工作中的差错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严重甚至产生不良反应[7-8]。手术室护理不当可对患者产生伤害,造成患者出现焦虑、不安、恐惧等不良情绪,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难度。手术室细节护理可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提高患者满意度。正性暗示语可缓解患者紧张、恐惧等情绪。手术过程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增强患者的信心,提高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手术室正性暗示语较传统的安抚更加具有针对性,对患者的心理及行为进行诱导,保证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手术室正性暗示语言医护人员在交谈中不直接表达观点,通过委婉和隐蔽的方式向患者传达手术信息,提高患者认同度,同时使患者在心理获得安全感[9]。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焦虑评分、术后疼痛评分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手术室正性暗示语及细节护理可以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和术后疼痛,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手术室正性暗示语言及细节护理对手术患者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海芳 单位: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许斌,侯琳,宋玲,等.手术室医护合作实施“正性暗示语言”对患者术前恐惧及术中心率血压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3,20(4B):5-8.

[2]刘萍,黄敏贞,辜雄军.手术室医护人员使用正性暗示语言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482-484.

[3]翁云平,杨少华,张瑜敏,等.正性暗示语言对手术患者的影响[J].福建医药杂志,2012,34(6):148-149.

[4]陈晓晶,原英姿,姚晓丽.细节护理对手术室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6):174-176.

[5]毛怡欣.正性暗示对手术室患者术前手术应激状态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9):1961-1963.

[6]陈水凤.细节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和语言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226-227.

[7]米红梅.细节护理对手术室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335-336.

暗示范文篇5

一、声乐表演艺术创作初始的“心理暗示”

在歌唱创作的最开始,需要歌唱者在一片空白的听觉物质空间中,用声音的一砖一瓦建造起一座拥有美妙音响的物资大厦。“歌唱”在整个音乐实践过程中,实质表现出了将一部作品从精神的表现层面向物质的表现层面转化的全部过程。黑格尔曾经说过“要煽起真正的灵感,面前就应该先有一种明确的内容,即想象所抓住的,并且要用艺术方式去表现的内容”。实际是由于无意识的或有意识的想象,在暗处煽动灵感的翅膀,实现了灵感与灵感获得者想象相一致;是创作者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想象中,获得的“反作用”的创作心理活动。实质上就是把已经存在的“材料”加以有意识地再一次创造,形成了所谓的“灵感”,是一种关于潜在意识表象的再创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创作的“心理暗示”。往往在声乐学习的初期,“暗示”是最常见、最有效、最易获得的一种办法。但在实践中,往往由于学习者个体的不同,所达到的暗示程度也有所不同,展现出来的效果也不同。由于“暗示”的存在是个体有意识的接受了某种信息,从而做出了相应的创造性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在主观上要存在积极的心态去捕捉与获得,它的存在要早于声音的发起,并指挥之后的一系列歌唱行为。正是由于它细微和能动的属性,在现实的学习中,人们往往会直接跳过初期的“心理暗示”,甚至不考虑它的存在,直接调动肌肉来控制呼吸和演唱,这样做短时期看来似乎直接、有效,但是却让肌肉的控制没有了情感来源,歌唱语言没有了诉说的理由,“理性的肌肉”代替了深藏的情感。长久下来,声音便出现了“僵硬”、“机械”、“不真实”,而歌唱者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机械的融入情感,接下来便是恶性循环。因为在歌唱的初期,没有真正的意识到人类声音的本源,没有在歌唱艺术创作中将情感需求放在首位。初期的心理暗示在歌唱创作中起到极其强烈的“效能”。通过调动联想、意识去激发内心情感,创造出适当的情绪。这种效能对艺术思维、心里动势是开放的、没有局限的,虽然形成的化学反应过程是复杂的,但在过程中我们无法感知它来时的变化,一旦心理暗示形成之后,它又在意识水平上以一种新的姿态爆发出来,心理暗示激活了特定的灵感潜意识的想象,为歌唱语言的形成提供了情感的源头。

二、声乐表演艺术创作之音响概念的心理暗示

歌唱既要唱声,更要唱情,如果说用美好的声唱出美好的情,不如说“用美好的情,去表达美好的声”,这样说势必更加符合人类情感的沟通需求。常言讲声情并茂,情感真挚动人心弦,才能表现艺术的真实感。艺术真实,必须来源于生活,“真实”的歌唱从来就没有脱离开生活,我们经常会在大海大江之滨,在雄伟壮丽的崇山峻岭之颠,触景生情行动于“中”而形于“外”,这里的“中”和“外”就是我们思维运动的过程。“中”与“外”相比较情况下,音乐心理暗示已存在的印象,早已根生于心里潜能意识之中,与放在案头的具体作品比较中,案头作品是新的,最近的。心理暗示唤醒了潜意识中思维印象,这种思维潜意识,不只在声乐表象,声乐教学上等各方面指导着我们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在如何唱好每一个声音上,也指导着我们的行动。设想一下,在我们的潜意识阶段,在我们的心理暗示中,没有一个饱满的沟通需求;没有一个美好的声音形象记忆;没有一个肌肉运动的形象认知;没有一个气息力度的形象感觉,只是希望唱出美好的声音,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心中有“情”,才能唱得出来,有好的音响概念,耳朵才有鉴别嗓子的标准,才能唱出动听的声音,并且在实际歌唱中,这种“潜意识表象”,在脑海中想象得越深刻,越具体越好。伟大的交响乐之父贝多芬,一生中曾写出多部动人的交响乐。众所周知,贝多芬的后半生是在失聪的状态下度过的,作为摸不到,看不到的音乐音响,加之耳朵又在无法听到的情况下,却能写出《第九交响曲》不朽的交响乐。事实又一次证明,这正是心理暗示的作用下,激发了潜意识中的声音表象,在暗示中得到与声音“倒影”的重合,表现了心理暗示的客观结果。歌唱的创作音响也是如此。笔者认为,心理暗示对于好声音的获得是应该有层次之分的,它可以分为低、中、高的不同阶段。在声音训练的基础阶段,要在头脑中植入“先情后声”的理念,避免机械、“无情”的发声练习,把每一条发声练习都当作情感的沟通去对待,这样做可以有效的与之后作品演唱形成无缝衔接。当唱到具体作品时,充分调动基础阶段的基本功,对其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形成自己的音响特色概念,进入到中级阶段。作品演唱成熟后,能够审视自己在情感和声音中的美好与瑕疵,可以快速捕捉到作品的情感需求,并且用声音表达出来,进入声乐表演的高级阶段。在这三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中,心理暗示对每个层次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效能”,变成了自己的个性所固有的“漂亮”的音响,并牢牢地植根于潜意识的“土壤中”,实时等待下一次暗示的“爆发”和到来。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明确了美好声音艺术形象的概念时,由“暗示”将创造的音响与美好的声音记忆表象高度重合,身体的肌肉,力量气息,按照给出的明确目标去运动和振动,从而达到要求的实际“效能”。

三、声乐表演艺术创作“感觉”与“审美”的心理暗示

歌唱是歌者自身把对作品和音乐的理解,用优美的歌声传达出来,使人们听道并认为是美的歌声,听懂了歌唱作品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情感。这一过程虽然是一种二度创作,但毕竟有一个复述和创造的双重任务。复述就是把作曲家的内心意图与情绪复述出来;确切的说,歌者要通过“自身的、具体的”心理暗示去复述、理解、表达作品的真实意图。形成歌唱者表现的心理因素,主要是情感的体验及想象活动。按照心理暗示——情感体验——多种想象的顺序,向前进行推进,心理暗示成为其中最重要的媒介。当感情集中在该作品的韵味上,这就是艺术创作的真正的核心驱动力,在这种驱动的运动中,以个体的、最“可感的”方法,创造出可听的声音“符号”。心理暗示过程,是创作的开端和起点,然后“暗示”在想象中不断得到完善,作用于有关音响的大脑运动神经中枢,再到部位神经和肌肉。歌唱的实质是身体肌肉,气体,运动振动的有机运动过程。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硬功夫”。歌唱音响表现中,心理暗示对于听觉表象的联想及肌肉活动,是歌唱“技巧”得以实施的内在依据。与之相比,歌唱审美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歌唱者创作的“试金石”。歌唱艺术创作的心理暗示,存在多种品味,不同“品位”的高、低、好、坏,决定着歌唱的质量,“品位”是在长时间的生活积累中形成的,并与建筑、绘画等多种艺术门类相联系和融合,使得歌唱艺术创作的心理暗示“效能”,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一)演唱时“力量”的作用和“感觉”。艺术创作中的心理暗示,作用于大脑的中枢神经,并调动肌肉“气力”的运动配合歌唱的一系列动作。一方面,它是可以感知的。在声乐教学中,经常遇有这样的情形,老师总是提示学生要“兴奋”起来,或者是让学生再“深沉些”等等,这是通过一种情绪,情感,音乐语言的心理暗示调整和控制学生大脑的活力,进而调动肌肉的运动。有一句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叫做“望梅止渴”,“望梅”是一种心理暗示,“止渴”是运动的结果。由于心理活动的作用,大脑中枢神经调动脑垂体的“分泌”运动神经,在客观和意识中达到了解渴的目标。另一方面,心理暗示又有多种表现样式。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平庸的心理暗示。积极的暗示带来的是积极向上、充满激情的声音。消极的暗示,带来的是低沉的、悲伤的情绪。平庸的暗示,带来的则是平淡与内敛。由此,我们得知心理暗示,对歌唱时生理肌肉运动的协调配合有着的重要作用。歌唱发声所用的力,实质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支持”,它首先是由力的作用而产生的,是力决定了气,而不是气决定力,这种关系永远不可以颠倒。经验告诉我们,对声音所用的力经过了三个过程:第一是产生力的情感来源;第二是力对呼吸的作用;第三是在前两个过程的基础上,认识身体肌肉的运动、振动方向感觉的规律。训练或解析技巧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对身体肌肉、运动震动的认识和掌握的过程。歌唱是一种声音训练的践行,声效是对声音的感性认识,而认识身体肌肉运动和振动规律,是我们对声音的理性认识。人类的沟通需求是产生一切情感的始源,这种情感的产生是第一位的。由此,我们知道肌肉本身在发声训练过程中不应是第一位的,而是第二位,甚至第三位的。第一位的东西应该是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有了这些主观感受和情感,才能为下一步的力量做好铺垫,单单靠肌肉去调节力量和呼吸,是反其道而行,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当我们认识和把握了歌唱的第一位——技巧,我们的声音听起来便不再是空洞的、没有思想的。在教学中,常遇到一种有趣儿的情形。有的学生前一节课准备的很好,问他为什么?他可以谈出很多正向的感觉。几天后又一次上课,感觉就力不从心,再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这是照上节课的感觉唱的”。前节课有唱得好的一种感觉,后节课还用这种感觉唱,为什么就唱不好了呢?这里使他没有唱好的真正原因,究其根本,是呼吸控制没有从有意识的肌肉动作转移到无意识的神经冲动中去,他只记住了身体肌肉运动震动的感觉,却忽视了首先要控制的是想象和情绪。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没有正确认识和掌握“第一位”的东西;只是单单一味地使用身体肌肉,光凭“力量”得到想要的声音和情感,这是不可靠的。由此可见,什么是过硬的功夫?——技巧。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掌握一种技巧,绝非仅仅是我们一般理解那种纯粹的“肌肉运动”。实践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在音乐旋律、歌唱语言的心理暗示“效能”中,激活或勾起了我们潜意识中的想象,尽管这种潜意识中的想象可以是短暂的,或者是延长的,但它一定是广泛的,极其丰富的,可以调动你的情绪,而且不断的使你为之感动,由此我们说一种“技巧规律”,它一部分来自于具体的个体的心理因素,一部分来自于生理肌肉运动因素,两者是统一的也是不可分的,合成了一种接受心理暗示的美感,并支配潜意识表象生成的艺术活动。(二)、歌唱“艺术”的心理暗示“效能”取决于审美观。人的心理暗示的丰富性、广泛性,来自于广博的社会生活积累与实践,作为一种心理暗示,包括有音乐暗示,语言暗示,食物暗示,情景暗示等多种,心理暗示是可以开发、选择和创造的。心理暗示的形成也不单单是个人主观努力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才能不断的强化特定的心理暗示方法,我们学会心理暗示,利用心理暗示,对人声美感音响的揭示,实际上取得了个体欣赏水平的提高。我们知道后天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三观”,从而也形成了人们的审美观。审美观念,实际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一种反应,是人们理性的一种表现。有什么样的思想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审美观,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是人们鉴别声音的试金石,是人们衡量艺术作品的准则。人们都是用自己的审美去评价事理的,符合他的审美观的声音或者艺术作品,自然认为是好的,否则就是不好的。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水平不一,视野的宽窄,审美观念也自然不同,存在高低之差。诚然,审美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人们的生活环境改变了,当人们接触到新的更好的事物时,审美观也会跟着慢慢产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自己的审美观,符合科学的、客观的实际要求,紧跟时代不断修正审美观念,摆正审美价值取向。在音乐欣赏审美的过程中一般表现为,理性与感觉的统一,欣赏水平与审美取向相一致。总是有两种情形,其一是观众凭直觉接收到音响中所包含的美感,无须用理性的方式去对音响进行分析,单凭直觉完成对音乐审美判断。其二是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曲调和歌词联系起来,用理性的方式去把握人声结构中所包含的审美价值,得到审美体验。上述两种情形在审美中总是结合在一起的,形成了完整的音响审美结构。使观众真正听到或者似曾听到熟悉的歌唱音响,似乎在哪里听过?并被这音响所感动,这就是我们经常俗称的“接地气儿”,更接近了广大的受众群。在欣赏中的直觉可以冲破旧有概念的束缚,把美丽多彩的音乐带到观众的心底,欣赏中“直觉方式”和“理性分析方式”同时进入愉悦的状态,体现了“直觉”与“理性”的统一。实践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歌唱的艺术创造与审美的形成有着极其惊人的一致性。我们必须强调,在声乐表演过程中,歌唱理性技巧的掌握不可否认是非常重要或者说是具有决定性的。但相比“理性技巧”更重要的是,歌唱音响创作中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歌唱无法感动人、教育人、愉悦人。成功的歌唱者必须使他的作品成为他自己的“一部分”。在自己的心中唤起一种使命感,在人声音响与歌词、旋律的融合中,充满艺术使命感的歌唱意识和细腻、丰富的整体感觉正是歌唱表现中的灵魂。“灵魂”在歌唱音响表现中往往都是下意识的,它首先是通过音响的直觉来感动欣赏者,然后告诉人们如何将乐思联成一个整体。细腻地表现出如何处理乐句字眼儿的轻重、快慢,如何延长某个音符,以及停顿。然而,这些表现上的处理记号,是不能或者说无法完全在纸上标注的,因为它们是活性的,是具有生命力的。具备审美观的歌唱创作,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对心理暗示的激发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英】克里斯廷•林克莱特.释放天然嗓音[M].彭莉佳,译.文化发展出版社,2017.

[2]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3]俞子正田晓宝张晓钟.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6.

暗示范文篇6

1.学生物理基础不扎实。随着高中招生的扩大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农村高中的生源来自教学质量存在差异的乡镇中学,甚至有的学生从来没做过物理实验,基础参差不齐。

2.高中物理知识难度加大。对能力的要求更高,知识点更多,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感到很抽象。

3.与物理相关联的科目的基础薄弱。学生的数学、地理、生物等科目基础较差,影响了物理的学习,教物理的同时,还要教其它科目的基本方法。

二、暗示法教学的具体应用

1.语言暗示。教师的语言暗示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树立信心,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新生第一节课时,我并没有直接进入第一节内容的学习,而是用了一个多课时的时间对物理学科进行了总体概括,向学生介绍物理学的应用前景,物理与数学、生物、地理等科目的关系,特别是从我们生活中经常听到或看到的事物去提取属于物理学的部分,让学生从老师的语言中,萌生追寻答案的欲望,让教师语言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2.体态暗示。在物理课的教学过程中,体态暗示是一种灵活而又有实效的教学表现,恰当的体态能丰富课堂的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在讲弹力这节内容时,学生对形变产生弹力很难理解,特别是微小形变的条件下,我们用肉眼观察不到。我从最简单的现象入手,用两张桌子搁着一根竹鞭,然后用手压竹鞭,这时能明显看到竹鞭弯下去了,能明显看到形变并感受到弹力的存在,教学效果非常好。

3.“旁逸”暗示。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故意从课本内容中跳脱出去,恰当地引入与知识相关的故事,似乎脱离了教学,却是旁敲侧击,让学生心领神会,举一反三。例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这章内容时,我并没有直接导入课题,而是向学生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还给学生看了一段关于火箭发射以及航天员在宇宙飞船上生活的录像,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结束后,向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宇宙飞船是怎么进入太空的?宇宙飞船在宇宙里没有人提供汽油和电能,为什么它也能运动?”从中提取属于物理学的知识。由于课前暗示,教学效果很明显,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效率也极大提高。

4.环境暗示。学生主要的学习环境是教室,通过环境暗示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比如,在班级组织物理嘉年华活动,利用学习园地出版一些关于物理的新闻和故事,在教室的墙壁贴上物理学家的名言警句:“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阿基米德。”在这样充满暗示的环境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受环境的感染,营造出学习物理的氛围。

三、暗示法教学的作用

1.加强师生间的感情联系,增强教书育人效果。暗示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的应用环境、语言、人格、体态等暗示,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而不乏味,学生在学习中学得轻松愉快,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师生之间能有效沟通,教书更育人。

2.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的探索有了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按照暗示教学法的理论,暗示教学法让学生产生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从而积极主动地产生探索的热情,用心去体会物理学的奥秘,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参与学习,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暗示范文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积极心理暗示

1心理暗示的类型

心理暗示是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心理现象,主要指人们受到外界环境或他人的情感、态度以及愿望等影响而产生的心理特点。被暗示者是无意识嗯接受了他人的暗示,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心理暗示对于人类来说是最简单的、最常见的、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根据实践的研究,心理暗示可以大概被分为积极心理暗示和消极心理暗示两类。积极心理暗示主要就是积极、肯定、乐观的暗示,消极心理暗示则指悲观、否定的暗示。在针对幼儿的教育中,我们提倡教师和家长采用积极心理暗示来影响孩子,积极心理暗示对于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掌握好心理暗示的方式方法,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在幼儿教育中使用心理暗示的作用

心理暗示通过委婉的方式在不经意间给幼儿以疏导和启发,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达方式。心理暗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以客观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幼儿,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念,在知识上不断进行储备,并通过幼儿的日常反应把握不同幼儿的心理特点。暗示是具有温和的性质,幼儿易于接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的指导教育。心理暗示在幼儿教育中广泛应用,幼儿对于教师的行为十分敏感。因此,教师要让幼儿感觉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和重视,这样可以增加幼儿的信心,激发幼儿的思维活力。当幼儿的表现出现偏差时,教师要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暗示幼儿进行改正,这样幼儿也容易意识到错误,并积极的改正,同时这种方法还很好的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促进幼儿在关键时期得到健康成长。

3在幼儿教育中使用积极心理暗示的方法

暗示范文篇8

老师的从教威信主要来自于社会成员对他的模糊评价,这个评价是教师个人的师德修养、思想境界、敬业精神、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综合反映。教师的威信越高,给学生的暗示也就越强烈。因此,为了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班主任老师必须在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大功夫,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提高和维护自己的威信,以期把更多的积极的暗示带给学生。当学生独立完成一件事时,给学生赞赏、肯定的眼神,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当学生遇到挫折时,给学生鼓励、安慰的目光,让学生感受到勇气和力量。所谓尊其师而信其道,正是这个道理。

二、完善人格魅力,增强气度暗示

老师的性格、个性、气质、能力等因素,构成了其完整的特定人格。教师的人格时时都在给学生以暗示,影响学生的行为,班主任老师尤为如此。高尚、严肃且能突出个性的人格,对学生暗示的力度较强。有的班主任老师从不体罚学生,和学生关系很融洽,但学生都很“怕”他。大家都能自觉遵守纪律,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因为学生会产生这样的念头:老师对我们这么好,我们怎么能做对不起他的事呢?所以,班主任老师要把塑造人格,增强自身素质作为一种内功,时常强化。以浑身散发出的知识、睿智、修养等气度作为暗示,使学生追求上进,遵守纪律意识得到强化。

三、注重仪表形象,避免负面暗示

班主任老师做学生工作比较多,与学生接触频繁,所以,他的仪表就是心灵的展示,对学生暗示特别深刻。班主任老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常常通过其仪表暗示给学生。这种暗示,必然会使学生潜意识受到内在强化,影响其发展。衣着整洁大方,仪表庄重、严肃且大众化的教师带出来的学生,注重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对生活和学习充满信心,充满希望,且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因此,为了向学生提供健康的暗示,班主任老师的仪表必须有所讲究。除了为避免分散学生精力外,最主要的是不要给学生造成负面暗示。

四、检点行为习惯,潜移默化暗示

班主任的行为每天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他的一举一动都时刻影响学生,为学生效仿。为了使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影响,班主任老师对自己的行为必须有所检点,有所选择,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正面暗示。要求学生衣着整洁,首先自己要洁净整齐;要求学生谈吐文明,首先自己要举止得体;要求学生刻苦认真,首先自己工作要一丝不苟;要求学生热爱班集体,首先自己要爱校敬业。只有时时检点自己,处处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影响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严谨治学、勤奋工作、关心国事、爱护学生、严于律己的师范行为,它的暗示作用,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此外,班主任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评语。评语也有很大的暗示作用。它是对学生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给学生写评语,既要慎重又要认真。评语中,除对学生进行中肯的评价外,给每个学生的评语中写一句或几句能够打动学生心灵的话语。因为,一句发自内心的温情话语,殷切的希望,真诚的鼓励等对学生所起的暗示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暗示范文篇9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英语教学;应用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逐渐增长,语言交流是各交流的基础手段及条件。在此条件下,我国各高校逐渐开始重视英语的高效教学,暗示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英语能力提升,因此如何实现暗示教学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是现代英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暗示教学法的内涵

暗示教学法又被称为启发式教学,可通过心理暗示达到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激发人的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教学知识。暗示教学法在教学中主要运用间接的暗示方法及暗示手段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学生在不明显的信息提示下产生无意识的学习反应。暗示教学法在教学中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暗示教学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环境与学习主体的相适应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共振环境[1],从而促进学生不自主地、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初的暗示教学法形式具有单一性,教学者采用音乐形式向学生朗读具有语法点等的扩展对话,该类形式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可使学生轻松的实现对音乐或文章的倾听,但后期随着人们对该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讨,其在应用中的具体形式也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

2暗示教学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主要方式

暗示教学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主要方式包含教学暗示、艺术暗示及心理暗示等等。教学暗示在应用中需要对信息编码予以概括并扩大教学单元。信息编码概括可有效减少学生短期遗忘,帮助解决短期记忆的局限性,而教学单元的扩大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实现全面了解,信息编码概括将文章的细节处理引导至整体处理之上,有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点的理解[2],高校英语在教学中,其教学需将学生引导至文章整体句子的意义教学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词汇及语法等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环境及材料等进行相统一,从而利用愉悦的背景使学生消除内心对英语学习的恐慌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高效学习。艺术暗示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其感染力强,效果好,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采用音乐及戏剧等形式使其与所要教授的相关内容予以结合,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及学习效果[3]。在以上暗示教学法中,教师应注重多种暗示教学的综合应用,这样不仅可为后期教学活动开展创造一定的教学氛围,同时还可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及学习动机的转变,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

3暗示教学法在高校英语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3.1准备阶段

教师在具体教学前,可采取会话或者游戏等方式对上节课程中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直接复习,使学生对相关情景中的内容予以高效理解,同时可采用英语方式对该项内容作出自己的反应,避免机械性操作。在此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对内容有更加完善的理解,全身心投入情景中,教师还可使学生根据内容及角色起相适应的英文名字,使后期的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3.2导入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全身心放松后,播放音乐,在音乐节奏响起的同时,教师根据所播放的音乐节奏,有情感有节奏的朗读文章。在积极环节中,教师可采用手势及表情予以英语内涵表达,或者采用中文对文章的背景进行介绍,后对文章重复朗读两遍左右,教师在随着音乐朗读文章的同时学生可根据课本中的内容,模仿老师并对相关文章予以小声跟随朗读[4]。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富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对话,而学生对所对话的内容予以聆听,在脑海中对相关内容予以思考,无意识地对全文的相关内容实现理解与体会。教师在此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环节的不同创设不同的音乐背景,从而使教学内容与教学音乐相适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从而使得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摒弃不良心理,满怀自信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断促进自身英语知识的掌握。在消极环节中,学生可对教师的配乐文章朗读或者录音予以聆听,后在无意识期间释放思维记忆功能,实现的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3.3实际应用阶段

语言学习的目的便是通过基础语言能力实现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学生可采取问答、角色扮演及游戏、猜谜等形式实现对知识的应用及联系,通过广泛的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暗示教学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具有其特有的高效性及愉悦性,在具体使用中,可使学生充分感知其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接受相关英语知识的同时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具体英语教学时,应多采用暗示教学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效教学。

作者:温万春 单位: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艳芬.暗示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

[2]赵朗朗.“暗示教学法”在高等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219-220.

暗示范文篇10

暗示教学法在国际上已形成一大教学流派,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在我国还难以大面积推广、实行,但是它的一些基本原理是完全可以渗透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的,可以相信,暗示教学法对促进我们的教学改革,完善我们的教学过程,丰富我们的教学理论是很有意义的。下面试谈谈暗示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几条有效的应用途径。

一、环境暗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暗示的环境之中,许多活动从本质上说都是人们无意识地对外界环境的各种暗示所作出的反应。教学中的环境暗示,就是指通过营造某种场景、氛围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自觉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参与活动。广而言之,社会习俗、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都可给学生以不同程度的暗示。然而在传统教学中,往往过分强调和渲染学习的艰苦性,诸如“寒窗苦读”“刻苦努力”一类的格言警句千篇一律充盈墙壁,似乎舍此别无他途,在环境布置方面总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这种做法会带来消极的暗示作用,实际上在潜意识领域里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方面,对教室的环境、光线、音响、园地、字画等方面应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为学生创设一个明快、舒适的学习场所,多给学生以学习是有意思的、愉快的、不困难的,我能成功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等一类的积极暗示,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轻松愉快地从事学习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运用场景、氛围等环境条件来强化暗示刺激,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如围绕课文内容,组织课前的参观、访问或课后的游览、调查,运用电教媒体的光、声、像手段,创设课堂情境等等。一位教师上《,你在哪里》一课时,事先在教室里挂上的遗像,剪贴反映生前活动及逝世时人民群众沉痛悼念的照片,上课时教师特意穿一身深色服装,胸前戴一朵小白花,而且在哀婉缠绵的音乐中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很快使学生与课文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不少同学含着眼泪,悄悄地擦抹眼睛。这充分说明环境暗示具有强大的感染功能。

二、体态暗示所谓体态暗示,就是教师用体态语言(即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非言语行为)对学生加以暗示。体态暗示手段在以语言文字为主的课堂言语交际中具有特殊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能起到感染、传递、调控、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往往教师的一束目光、一个手势,就能使某个学生或者整个班集体产生某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形成某种心理状态,因而能有效地提高课堂言语交际的效果。

首先,教师的教态是教师品格修养、学识水平、风度气质的外在综合表现,每时每刻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凡是优秀的教师,没有一个不是十分注重“身教”的。于漪、魏书生、钱梦龙等老师就是我们的楷模。他们的教态亲切自然,极富吸引力。他们脸上总是带着和蔼的微笑,眼中总是饱含激励的目光,他们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无声地向学生传递着师爱的信息,使学生如坐春风,心旷神怡,因而课堂气氛总是那么愉悦和谐,学生对他们的课总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当地运用体态暗示的艺术手段,可以巧妙地表达出“弦外之音”,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上《孔乙己》时,用悲凉而充满同情的语调说道:“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时,不是用脚,而是用一双满是污泥的手‘走’出去的,他走了,走了,永远地走出了生活的舞台……”与此同时,教师边讲边拿起板擦,缓慢而又沉重地把黑板上“孔乙己”这个赫然醒目的课题连同其他板书全部擦去,只留下一片空白。这个擦的动作及留下的一片空白,包含着多少潜台词!让学生久久地思索,慢慢地体味……

三、“旁逸”暗示语文教学要以本为本,紧扣教材,切忌脱离课本搞架空分析,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只能围绕课本转圈圈,不敢越雷池一步。相反,富有创造性的语文教师,往往巧妙地运用“旁逸”的教学艺术,能收到触类旁通的良好效果。所谓“旁逸”,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故意从课文的字词句篇中跳脱开去,自然地引入带隐喻性质的事例、资料或自身的生活经验等,看似节外生枝的闲聊,实为旁敲侧击的暗示,最终使学生心领神会,恍然大悟,效果比“明示”更好。

如一位教师上《长江三日》这课时,故意以闲谈的口吻,娓娓动听地叙述自己游览三峡的体验,谈轮船在暮色中航行的艰难,谈迷雾锁江轮船抛锚时旅客的焦虑,谈船过暗礁险滩的惊险场面,谈江鸥在明丽的水面飞翔的和平景象……教师在不动声色中有意识地扣住《长江三日》的寓意和主题,而学生则完全处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听老师的讲述。接着教师让学生分析课文的寓意,学生大多能很快地作出恰当的回答:作者通过三天旅途经历的描绘,揭示了一个富有哲理的主题——人类社会就是冲破了黑暗和迷雾,经历了千难万险,才到达光明美好的今天,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接受了教师的暗示,轻松地掌握了知识。暗示教学法认为,这种学习过程中的自发性、随机性和潜在性的无意识刺激,对学生有意识的学习能起到一种奠基和补充的作用,达到两者“双重交流水平”的和谐一致,从而创造出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反向暗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明白道理,有时可以借助反向刺激物的暗示,使学生产生相反的心理和行为反应,起到正面启发所不能起到的作用。请看下面的事例:

一位教师发现一学生把抄袭来的作文交来,他心里有数却和蔼地说:“这篇文章写得多好啊!真想不到你的作文进步得这么快,看来你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吧。是啊,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而我小时候就不懂得这个道理,写作文光想抄别人的,结果考试时题目一变就不会写了。以后我再看作文选时,就不再抄别人的内容,而是学习别人的写法,自己独立仿写,作文就慢慢地进步了。你是不是也是这样做的呢?”听到这里,学生惭愧地低下了头,小声说:“老师,我错了,我拿回去重写好吗?”事后,学生主动地重写了作文,并从此坚持练笔,作文果然有明显的进步。在此,教师对抄袭的学生没有一句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而是心平气和循循善诱,既暗示抄袭的危害,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既巧妙地教给了正确方法,又鼓励学生建立起自信心,这是运用反向暗示法的一个成功教例。

五、接近暗示就是借助教材比较接近的某一方面(如时间、空间、性质、类别等)给学生提供暗示,指引解决问题的方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宁鸿彬老师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在学生速读课文之后,要求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全文,学生得出是“骗”字,宁老师板书后又在“骗”字前后各加上一条横线成“____骗____”,并要求学生再读课文,理清线索。这样,学生阅读思考后,很快得出了答案:“骗子骗皇帝,骗子骗大臣,大臣骗皇帝……大臣骗自己,皇帝骗自己……”本例中,如果教师不是根据课文情节之间的接近,设计了“____骗____”这一概括形式给学生的思路以暗示的话,学生就很难快速地理清线索并加以概括。而一旦学生顺利完成之后回头反观,就会情不自禁地为老师的巧妙设计而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