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7:53:51

安全区

安全区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食品安全工作,坚持“政府负总责、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创建工作机制,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遵循“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方针,紧紧围绕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全面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建设,维护市场稳定,促进消费和谐,扎实推进“食品安全区”创建工作。

二、工作目标

坚持“区食安委统一领导,办事处属地管理,职能部门实施监管,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原则,力争通过三年的时间,对全区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实现全覆盖、无缝隙、常态化的食品安全监管,食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全国同类中心城区前列,初步建成“食品安全区”。

具体实现以下控制指标:

——全区食品生产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全区食品经营企业(店)对不合格食品100%实行下架、召回、销毁等退市处理;

——全区餐饮服务单位100%建立原料进货索证索票制度;餐饮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覆盖率达到100%;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专项检查覆盖面达到100%;

——食品安全信息监督覆盖面达到100%;

——逐步引导规范和清理取缔小作坊、小商店、小餐馆、小食杂店、小摊点等无证经营行为,并全部纳入日常监管范围,基本消除监管盲点;

——农贸市场、大中型商场、超市所售猪肉、蔬菜全面纳入电子追溯监控系统;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率达到100%;

——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居全市前列。

三、主要任务

加大宣传教育,创新监管机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点区域和重点品种,保持高压态势,采取“打、堵、防”相结合的综合措施,严把“生产源头、市场准入、餐饮消费”三个关键环节,全面提高“企业主体、部门监管、消费者安全”三个责任意识,大力推进“六化”体系建设,基本实现食品安全“信息全覆盖、监管无缝隙”的长效监管模式。

(一)明确责任,强化监管,全面构建和谐安全的经营消费环境

1.全面落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主体责任

(1)要引导企业建立诚信体系。广大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要牢固树立“企业法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坚持“诚信为本、诚信兴业”,以优质产品取信于民,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

(2)要指导企业严把检测关。企业要主动接受监管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实施的抽样检测、检查、监督管理,杜绝不合格原料进厂(进店)、不合格产品出厂(出店),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使用非食品原料及劣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企业在认真执行食品进货检验、索证索票、购销台帐和质量追溯制度的同时,积极举报食品生产经营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配合查处、打击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经营者。

(3)要鼓励企业实施标准化战略。扶持一批优势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企业执行标准的水平。鼓励行业协会制定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在内的区域性行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全区食品行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2.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责部门的监管责任

(1)强化生产环节监管。一是严格食品市场准入管理,食品生产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完善生产许可审批程序,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行业整体上水平。二是加大监查力度,逐步扩大监测范围,产品抽查达到全覆盖。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对主体责任不落实、不能持续保持发证条件、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企业,坚决予以从快从严查处。

(2)强化流通环节监管。一是严格实行经营主体资格审查制度,切实加强食品超市、农贸市场、小食品店和食品商贩的源头监管,严格落实备案制度;食品流通经营单位100%建立“一户多档、实名登记、证明登记、标牌公示”等四项监管制度。二是围绕打造“8分钟消费圈”和实施“阳光食品工程”,加快居民社区食品连锁服务网点的配置,农贸市场基本实现标准化。三是在完善肉品流通管理的同时,加快建设蔬菜质量电子追溯系统,加大猪肉、蔬菜等农产品检测力度和频度,对屡查屡犯的企业,依法取消其经营资格。

(3)强化消费环节监管。一是进一步健全餐饮消费安全长效监管机制,落实各项餐饮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深化推行餐饮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和监督公示制度,分级管理率达到100%。二是建立健全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评估体系,餐饮单位100%建立原料进货台账溯源制度,加强对餐饮卫生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积极防控食源性疾病发生。三是配合上级执法部门,严格集体食堂和配送餐单位资质准入管理,大力推行学校、工厂、建筑工地、机关食堂和集体配送餐单位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标准化建设。同时,城管执法部门要全面清理学校周边、写字楼周边无证照食品流动摊点和占路经营行为,严防集体性食物中毒事故。

3.全面提高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监督和自我保护意识

(1)坚持“食品安全,教育先行”原则。不断加大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开展“送法律法规知识、送食品消费知识、送放心食品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部队”为主题“三送五进”活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及时宣传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食品安全权威信息,广泛普及食品安全基础知识,准确宣传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学校健康教育课加强对中小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的食品安全意识。

(2)形成“人人都是食品安全监督员”的全社会监督氛围。要开展声势浩大的食品安全监督活动,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监督,全面提高居民的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和参与监督的能力。要建立区、街两级食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制度,广泛吸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心食品安全的各界人士参与监督,同时,各街道办事处、各主责部门主要领导要定期与社会监督员进行交流,广泛听取意见。

(二)创新机制,加大力度,全面推进“六化”体系的长效工作模式

1.管理体系网格化。建立区、街、社、片、楼5级到底,职能部门、办事处责任到人,制度健全、运转高效、协调联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实现管理重心下移,责任关口前移,在社区食品安全管理网格化内,做到有人干事、有事必管、有责必究。监管工作“横到边,纵到底,无缝隙,全覆盖”,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长效管理体系。

2.执法体系联动化。针对目前食品安全多部门、多层面、多环节监管,存在诸多监管盲区的现状,全面建立食品执法联动体系。在元旦、春节、清明、端午、五一、十一等重大节假日,在夏季旅游高峰期和重大活动期间,由食安办统一调度指挥,实行全区联动执法。办事处加强日常监管,建立每月一次“联动执法日”制度,及时解决辖区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有效形成监管合力,使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中。

3.监控体系数字化。启动食品安全数字化监控系统建设,将中大型食品生产、经营、餐饮服务主流通企业全面纳入日常监管范围,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搭建食品安全综合信息网络平台,促进食品安全信息的管理和综合利用,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全面满足执法监管、企业经营和消费查询的基本需求,构建从生产到消费绿色食品供应链体系,实现食品安全信息资源共享,源头可监控,过程可追溯。

4.评估体系标准化。聘请成立食品安全危害分析与风险评估专家队伍,建立统一、科学、规范的危害评估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采取专家风险评估与部门风险管理相互独立又密切结合的方式,定期编制全区食品安全状况评估报告供食安委及其成员单位参考,并运用危险性评估原则,对全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食品安全信誉度分级评定、分类监管,统一标识向社会公示,逐步引导规范和清理取缔小作坊、小商店、小餐馆、小食杂店、小摊点等无证经营行为。

5.诚信体系奖惩化。重点表彰奖励一批食品安全示范社区、示范企业和示范岗位,以点带面,加快推进全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步伐。抓紧组织、分工负责,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集中进行排查、登记造册,建立全区统一的企业经营信用电子档案库,健全完善食品安全信用征信、信用标准、信用评价、信用信息披露、责任追溯和失信惩戒等相关配套制度,大力宣传推介诚信企业,严厉惩戒失信行为,形成优胜劣汰的动态监管机制。

6.应急体系制度化。进一步完善包括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置全过程的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建立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系统和应急处理体系,定期组织开展针对性应急处置演练,全面普及应对、处理食品安全事故的知识,提高公众应对食品安全事故时的有效防范和抢救能力。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收集网络和报告制度,做到及时掌握、准确判断事件发展态势,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依法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实现全区应急制度化,体系完整化,队伍专业化、技术现代化,确保食品安全事件严防、严控、妥善处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制度

按照“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的基本要求,强化食品安全属地化监管责任。要建立完善督察督办制度,对重点工作目标实施全过程控制督查,定期通报工作进展。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居民评议、专家评估、部门考核等综合评价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强化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因履行职责不力、监管不到位、工作不落实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追究其行政责任。

(二)创新机制,加大投入,确保监管责任落实到位

区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统一指挥、部署全区创建活动,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查。各街道办事处要建立“食品安全联席会议制度”,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靠上抓。指定专人、专门机构协调督办解决辖区内食品安全各项问题。各主责部门要按照“网格划分、分片包干”的管理模式,确定专人参与“联席会议”,服从办事处统一调度指挥。区街两级要加大财政投入,设立食品安全专项资金。实现辖区食品安全“有队伍、有制度、有网络、有资金”,将监管片区划分到人,监管责任落实到位。

(三)丰富载体,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各成员单位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深刻领会“食品安全区”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要发挥宣传优势,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手机短信以及文艺演出、横幅标语、宣传栏等形式,大力开展创建“食品安全区”宣传活动,既要及时报创建工作动态,使创建工作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又要反映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有力地净化我区食品市场,大力营造“情系食品安全,诚铸幸福家园”的良好社会氛围。

安全区范文篇2

刚才,镇镇长同志就中材干法水泥矿区安全区的拆迁工作作了发言,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易同志就做好拆迁工作提出了要求,讲得很好,我表示赞同。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增强荷塘意识。今年,我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任务、大大小小的项目不少,象红旗高架桥的拆除等工作都是十分艰巨的,这是对我区干部执政能力的一次大检验,但我区迎难而上,周密部署,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对中材干法水泥项目的建设,镇讲政治、讲大局,在任务非常繁重的情况下,对区委、区政府部署的工作不推不让,主动担责,积极作为,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这就是强烈的荷塘意识、荷塘精神的集中体现,说明我们荷塘区的各级干部有战斗力,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都有为荷塘区的改革、发展、稳定担一份责、尽一份力、做一份事的强烈意愿。中材项目是市里的重点项目,更是我区的重点项目。要做好中材项目矿区安全区的拆迁工作,任务是艰巨的,全区上下一定要有强烈的荷塘意识,牢固树立“荷塘兴我们兴,荷塘荣大家荣”的思想,以荷塘的发展为己任,齐心协力为荷塘区的发展殚精竭虑、出谋划策,尽职尽责。

二、增强项目意识。荷塘经济要发展,没有别的路子,就是要抓项目。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都是以项目为动力、以项目为引擎的。只有项目多了,基础才会充实,发展才有动力,实力才会增强。当前,我区财政较为紧张,其根本原因就是项目不多,税源不足。我们必须增强项目意识,大力策划项目、包装项目、引进项目、建设项目,使项目成为荷塘区经济发展的支撑。大家要非常清醒地认识这一点。今年,区委、区政府确立了“依靠项目保增长”的战略思路,全力以赴抓项目。荷塘区一批老大难的项目象银泰广场、世贸广场、东程工业品市场等相继开工,沃尔玛也将最迟于9月开工,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中材项目是我区继千金、430之后的第三大项目,它的顺利开工投产,对我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在中材项目建设中,创造最优越的环境,这就是我们的职责。在座的各位回去以后,要传达这次会议精神,从上至下灌输强烈的项目意识。治违大队在推进项目建设中的工作很不错,区委、区政府是满意的。虽然目前拆违大队的条件还很艰苦,但能吃苦,很敬业,有非常强的战斗力。因此,区委、区政府会想办法改善其办公条件。只要我们的部门都象治违大队一样,大家共同努力,一起来谋划项目、服务项目,抓好项目,我们的发展就一定有希望。当前,市委、市政府的发展重点东移,并将我区的路网改造、城市建设等工程纳入了全市的重点工程,这表明荷塘区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全区上下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全力以赴谋项目、抓招商、促发展,向全市人民证明荷塘区的干部会想事、能干事、能成事,那么荷塘区的困难就是暂时的,荷塘区的经济一定能腾飞。

三、增强预案意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做任何工作,特别是做拆迁这样敏感的工作,一定要制定预案,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把细节想在前,把最坏的结果想在前,认真制定一套甚至几套应对方案、处理办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沉着应对,指挥得当,处置及时。中材项目建设指挥部、各个工作小组及政法部门要认真研究,对拆迁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群体性事件,拿出切实可行的工作预案。指挥部要有总预案,工作小组要有具体预案,政法部门要有防范预案,积极做好群众工作,防范无理阻工、越级上访等现象的发生。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了,问题出来了,再来开会研究,商量对策。这就是超前谋划,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对中材这个项目,我深有体会,开了不少的会,搞了不少的现场办公,但问题还是不断,这主要就是我们有些部门工作不主动、不细致造成的,我们一定要吸取这个教训。我会不定期地到现场去督查,看哪些人在做实事,哪些工作在顺利推进。

四、增强配合意识。全区各级各部门要把项目建设当作自己的本职工作来抓,尤其是国土、规划、政法等部门要摆正位置,要把服务大局、服务中心当作“主业”而不是“副业”,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工作。大家都知道芦淞区的项目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为什么?其重要原因是政法队伍的强力配合。政法队伍是党委、政府的有力武器,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我希望荷塘的政法队伍尤其要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配合意识,要在中材等重点项目推进工作中,派出精干力量予以配合。在这一点上,我区的政法部门,尤其是公安部门要向茶陵、芦淞等地学习,要铆足底气,凛然正气,作风硬气,严厉打击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果断处置群体性事件,全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在全区部门中带好头,起表率作用,形成全区上下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

五、增强激励意识。凡是真正干实事的部门和干部,群众看得到,组织会考虑。我们要按照“三个不吃亏”的原则,制定激励制度,建立长效机制,鼓励、支持各级各部门想事、做事、成事,在全区形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我到荷塘区工作后,十分注重保护干部干事的积极性,做到奖罚分明。财政、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奖励方案,按照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进度等要求,将奖励资金落实到部门、到个人,要让在项目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干部政治上得待遇,生活上得关怀,经济上得实惠。同时,要提高项目建设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将其纳入单位政绩考核和领导干部个人年度考核。对凡是工作措施不力,项目进展缓慢,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项目责任人员,严肃追究相关责任。对严重影响项目进度、阻碍项目发展的单位和个人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安全区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方针,注重预防和长效工作机制建设,有效解决食品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提升全区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努力把我区建成“食品安全示范区”,为全力打造经济强、文化兴、民生优、环境好的中心城区提供坚实保障。

二、工作目标

经过一年的创建,全区食品安全工作实现十大目标。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区、乡镇街、村(社区)三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覆盖面达到100%将食品安全监管纳入区政府对各乡镇街、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考核率达到100%。

——农业投入品使用得到有效规范,鲜活农(畜、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各乡镇街至少建成一个食品安全示范村(社区)。

——生产加工行为明显规范。小作坊得到全面整治,区内企业生产的食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实行牛、羊、家禽定点屠宰,建立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流通环节特别是农村集市食品销售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检测手段有保障。100%的乡镇街、90%的行政村(社区)建立“食品安全示范店”,食品统一配送率达到80%。

——农村餐饮店食品卫生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学校食堂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达到100%,农村集体聚餐备案率达到90%以上,“农家乐”规范化管理达到95%以上。

——各环节生产经营单位进货记录齐全,可追溯率达到100%。

——食品安全检测资源有效整合,检测计划和信息实行统一管理,每年食品安全综合信息不少于2次。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区明确4个行业20家食品企业开展信用体系建设试点。

——食品安全应急体系不断健全,应急网络覆盖面达100%,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率和处理率达100%。

——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形式多样,氛围浓厚。食品安全知识进村入户率达到100%,群众知晓率达到90%,居民食品安全满意率达80%以上;每年对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和从业人员培训不低于一次。

三、工作内容

(一)综合基础工作(由区食安办、农业局、林业局、工信局、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等部门和各乡镇街负责)。

1、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区、乡镇街、村(社区)及相关监管部门互通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确定信息联络员,定期向区创建办上报工作动态。强化食品安全信息的管理和综合利用,建立定期统一制度。

2、信用体系建设。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餐饮消费四个环节的食品企业中确定20个企业,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企业信用档案,记录对企业的监督检查情况。积极推行食品企业信用分类管理,奖优罚劣,对严重失信企业依法查处。

3、应急体系建设。修订完善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操作手册》,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应急处理保障机制,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及时有效地应对食品安全事件。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应急响应迅速,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和处置措施及时准确,力争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4、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增加投入,配备设备和人员,按计划开展食品检验检测工作。逐步整合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制定统一的检测计划,统一抽验。

(二)种植养殖环节的监管(区农业局、林业局负责)。

1、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计划”。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管理,制定并严格实施控制初级农产品农药滥用和残留超标、兽(鱼)药滥用和残留超标的措施,着重加强产地环境和农药、兽药、鱼药、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监管,依法查处违法生产、销售、使用国家禁产、禁售农药、兽药、鱼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行为。强化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依法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资和不合格农产品的行为。强化种植养殖全程管理,指导企业建立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制度。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监测制度和追溯制度,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监测。

2、认真做好优质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促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逐年增加。制定标准化基地建设规划或计划,每个乡镇有一个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三)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区质监局、工信局负责)。

1、有效规范食品加工行为,建立并落实日常监管制度。质监部门要加大对无证生产加工行为的查处力度,基本消除无生产许可证生产加工食品行为。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以及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加强对获证企业生产不合格产品和不能确保必备生产条件等行为的查处。建立以巡查为主,强检、监检、年查、回访为辅的监管机制,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监督抽查计划。严格市场准入,食品生产企业有食品原料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原料合格证和检验报告单齐全。严格执行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强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用添加剂备案,禁止使用非食品添加剂、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行为。

2、全面综合治理小企业、小作坊。建立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监管档案及目录。开展对无食品生产许可证、无营业执照进行食品加工行为的整治,严格取缔无证生产经营行为。食品小企业、小作坊要建立并执行使用原料台帐制度。全面建立食品小企业、小作坊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制度,监管部门与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

3、加强畜禽定点屠宰工作的监管。健全生猪定点屠宰监管制度,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推进动物疫病标识追溯体系和畜禽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严格肉类市场和生产加工企业监管,严打私屠滥宰和生产加工、销售病死肉、注水肉等违法行为,严防病死肉、注水肉、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肉进入加工和流通环节。

4、建立食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杜绝因食品质量问题被新闻媒体或上级有关部门食品安全问题通报。

(四)流通销售环节的监管(区工商局、商务局负责)。

1、全面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活动。全面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清理排查工作,健全完善经营者档案。落实区域监管责任,加强对农村食品进货渠道和农村集市的管理,各乡镇街、行政村(社区)食杂店要建立食品进货台帐制度。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取缔无证照经营、超范围经营食品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经销病死畜禽肉制品及过期霉变、有毒有害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活动,严厉查处水产品经营中使用违禁药物或化学物质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印制和使用食品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等违法行为。加强旅游景区、车站、庙会、集贸市场等重点场所的食品经营秩序整治。

2、积极推行食品经营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并严格执行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帐、协议准入、不合格食品及未获生产许可证食品退市召回制度和销售食品质量安全承诺等六项制度,完善食品流通环节可溯源制度。消除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无厂名的“三无”和过保质期、标签标识不合格的食品。

3、建立农产品市场质量安全检测机制。制定并实施农产品市场检测计划和食品质量公布制度。在较大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开展市场流动快速定性检测工作,做好日常检测记录和信息公布。禁止注水肉、病害肉、农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超标的食品进入市场。

4、加快推进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在乡镇和常住人口千人以上的行政村建立“食品安全示范店”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及农家连锁店,食品推行统一配送。

(五)餐饮服务环节的监管(区食品药品监督局负责)。

1、进一步规范许可证管理。加强餐饮服务单位开办前的审查工作,做好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杜绝无健康证人员上岗。无证餐饮服务单位整治到位,无照经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2、全面实施餐饮单位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并落实推进量化分级管理计划,完成上级业务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分级量化管理达到100%。严格推行餐饮业原料进货索票索证和验收制度。

3、严格餐饮单位卫生监管。加强对餐饮企业和农村、学校、建筑工地、农家乐、旅游景区景点餐饮以及小型餐馆食品卫生监管,开展专项检查,使农村餐饮店食品卫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查处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调味品、非食品原料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

4、加强农村集体聚餐管理。制定并落实农村集体性聚餐管理制度,对农村集体聚餐实行备案制。

四、职责分工

(一)各乡镇街为本辖区创建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成立由主要领导负总责的领导机构,建立完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组建一支健全有力的工作队伍。具体负责本辖区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及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状况的调查摸底和宣传发动工作;组织所辖村(社区)开展食品安全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

(二)各乡镇街围绕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实际,每季度进行一次专题分析研究,推动工作落实。每个乡镇确保建成一个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一个规范化食品加工企业、一个经营规范的市场和一批示范店。

(三)各乡镇街要加强对辖区内“农家乐”接待户、餐饮服务队的调查摸底和安全监管,规范其经营活动。要重点做好农村红白喜事集体聚餐的备案登记和现场监督,确保辖区内不发生食品安全事故。

(四)各监管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工作目标和创建要求,负责各环节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督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创建活动。并主动与各乡镇街做好沟通衔接,确保创建目标顺利实现。

(五)区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区创建办)负责全区创建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资料收集上报等工作,督促指导各乡镇街和各有关部门全面完成创建工作目标任务。

五、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各乡镇街和区农业、质监、工商、卫生、工信、林业等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区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创建工作。各乡镇街和各有关部门要利用区属报刊、网站、横幅等多种形式宣传创建工作,使全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及从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工作目标和创建内容,营造全民参与的浓厚社会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区创建办牵头组织各监管部门对辖区内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联合检查,对照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标准进行现场业务指导。

(三)自查整改阶段各乡镇街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创建工作目标和内容,对创建工作进行自查;区创建办组织考评组对各乡镇街、各部门创建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督促其限期整改。

(四)考评验收阶段。区创建办对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街的创建工作进行验收,并将结果上报区政府。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由区食安委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各乡镇街和区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食安办,具体负责创建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检查等日常工作。各乡镇街和各有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分解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

安全区范文篇4

一、领导重视

(一)组建有力的领导班子。我们成立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金融证券办、人民银行、财政、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组织、协调、考核等工作。

(二)成立专门服务金融工作的机构。将金融证券办由原来隶属于商务局的股室单位,升格为行政支持类正科级事业单位,设10个编制,并成立了3人党组,配强了领导力量,配齐了懂金融,善管理的工作人员,为今后我市金融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完善联席会议制度。由主管金融工作的副市长牵头,政府办、金融证券办、财政、农办、工业、公安、监察、检察、法院等市直部门及金融机构共同组成金融工作联席会议,着力研究部署、推进金融生态建设、维护金融债权、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等重大问题,大大加强了党政各部门在金融工作上协调配合。每年召开几次市委常委会议、政府常务会议,听取金融工作专题汇报,部署规划金融工作。市人大、政协每年都要召开两到三次金融工作座谈会,对金融环境和信贷投放开展专题调研。

(四)安排必需的工作经费。市财政除每年预算安排专项金融工作经费外,近几年,每年还安排20万元的金融创安专项工作经费,为金融创安工作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

二、措施得力

(一)依法规范行政程序,打造诚信政府。出台了《加快市域经济发展奖励暂行办法》。去年拿出奖励资金54万元,重奖了华融湘江银行、农发行、农行、建行、信用社等5家金融机构。作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项公开承诺,整治面向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三乱”行为。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确保重点工程按时兑付,及时归还银行贷款。实行干部信用报告制,探索建立干部个人信用档案,在提拔、任用干部时,将个人信用作为重要依据。

(二)财政蔸底改制企业,保障金融债权。为维护金融资产安全,我们邀请债权银行参与企业改制,共同规范改制行为。清算偿还阶段,在保证人员安置的前提下,优先保证地方金融债权;对资不抵债企业,财政垫资保障金融债权。2008年,市棉麻公司改制和粮食购销公司改制,由于企业人员包袱重,安置费用缺口大,农发行发放给两家企业的515万1200万元贷款面临坏账风险,农发行的有关领导非常着急。为维护地方金融债权,我们主动出面,组织农发行、财政、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等单位多次协调,最后由财政垫资715万元,财政担保,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垫资1000万元,确保了农发行的权益。

(三)清收公职人员欠贷,增强诚信意识。从2005年开始,率先在全市开展清收国家工作人员拖欠贷款专项整治行动。截至2010年,1400多名公职人员还清了逾期本息,共计收回资金600多万元,落实有效资产抵押300多万元,清收率达到81.2%。

(四)实施乡村信用工程,创建诚信乡村。出台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户评定办法,制定信用农户利率优惠措施,倡导诚实守信的正气清风。目前,我市已评出4个信用乡镇、163个信用村、138955户信用农户。2010年,农信社新增“三农”贷款2.7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我市新农村建设。

三、效果明显

通过几年的不断努力,金融创安的效果十分明显。2005-2009年,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考评中,我市三次名列第一,被评为市“2008年度金融安全区”。工业园成为全省第一批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实验区建设试点单位,民间借贷利率动态监测模式全省推介。2010年,顺利通过省级金融安全区考核验收。

(一)社会金融意识明显增强。一是法治环境进一步改善。司法机关加大了对经济、金融纠纷案件的审理和执行力度,金融纠纷案件结案率逐年提高,有效地支持了金融机构维护债权。同时,采取铁腕手段治理“三乱”,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近几年,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未出现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现象。二是信用环境进一步优化。社会公众、贷款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金融风险意识、信用观念明显增强,诚实守信,基本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企业改制无逃废银行债务现象,对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的单位能及时进行制裁。2010年,共清收13笔行政事业单位拖欠银信部门贷款341万元,占应收款547万元的62.4%;清收73户国家公职人员拖欠银信部门贷款287万元,占应收款353万元的81.2%。

(二)金融体系不断健全。由于金融环境日益改善,继2008年成功引进华融湘江银行支行后,又成功引进了国开村镇银行入驻我市,于2010年12月18日正式开张营业,短短一月时间,实现存款余额突破亿元。

(三)金融运行质量提升。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盈利7434万元,同比增加1839万元;存贷比53.3%;流动性比例72.4%;法人资本利润率15.8%;不良贷款率仅为5.73%。

安全区范文篇5

1工程概况

某商业中心作为商业部分面积达到10万m2以上的大型综合商业建筑,还结合了超高层写字楼,而且商业部分布置餐饮、精品店、超市、影院等多种业态,这些区域不但使用功能复杂,而且建筑内日常容纳人员数量巨大。中部超大中庭就是其中难以按现行防火设计规范进行设计的部位之一,见图1所示。按照规范要求,中庭应使用耐火极限大于3h的防火卷帘分隔,但本工程中为解决与中庭邻近的防火分区疏散宽度不足的问题,性能化设计过程中决定把中庭及回廊作为亚安全区使用,见图2所示。采取措施让该区域在火灾时成为能暂时供人员停留的疏散缓冲区域,减小某些商业防火分区中楼梯宽度不足对人员疏散的影响。图2二层亚安全区示意图要形成亚安全区,主要是使用有效的防火分隔措施把中庭(包括中庭每层回廊)与商业区域分隔,但由于本工程中需形成的亚安全区面积较大、结构复杂且形状极不规则,若全部使用防火卷帘进行分隔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性能化设计中拟采用防火墙、防火卷帘以及“安全玻璃(钢化玻璃)+水喷淋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对将形成的亚安全区进行保护,防火分隔设置位置见图2所示。同时,在疏散过程中人员由相邻防火分区疏散至亚安全区后最终仍需疏散至室外,为保证疏散至亚安全区的人员能顺利到达室外,要求在亚安全区内设计独立使用的楼梯,见图2所示。鉴于亚安全区的重要作用,虽然提出了相应技术措施及管理措施,但由于本工程中亚安全区作为解决相邻防火分区疏散宽度不足的重要方式,两侧商铺不可避免地需向亚安全区开设出口,一旦商铺发生火灾将有可能对亚安全区产生影响。因此,需要着重对这一点进行计算模拟分析,以确定发生这种情况时亚安全区内的消防系统能否有效控制火灾及烟气蔓延。

2模拟分析

2.1火源设置

模拟对象包含区域为首层发生火灾的零售商铺以及整个亚安全区,如图3(a)所示。其中,首层起火店铺面积约为117m2,整个亚安全区(包括首层~五层)总面积约为18978.06m2,主要是验证分析亚安全区两侧中小型商铺发生火灾时对亚安全区的影响。起火点在零售店铺中间位置,如图3(b)所示。在模拟中设置当店铺发生火灾时,店铺前门作为与亚安全区连通的开口面。根据建筑设计图,该开口面尺寸为1.8m×2.4m。零售店铺层高约为6m,店铺内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为60m3/(m2•s)。同时,店铺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喷水灭火系统采用快速响应喷头。

2.2火灾规模确定

火灾规模的确定参照了上海市地方标准DGJ08-88-2006《民用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中对各类火灾规模取值的规定,如表1所示。笔者所考虑的火灾场景为零售商店,参照表1中设有喷淋的商场确定其火灾规模为3MW。

2.3结果及分析

安全区范文篇6

1.1调度信息系统各应用业务系统安全区的划分

电力调度信息系统所有应用业务必须分置于四个安全区。安全区I:目前已有或将来要上的有控制功能的系统,以及实时性要求很高的系统。目前主要包括实时闭环控制的SCADA/EMS系统、自动发电控铝IJ(AGC)系统和安全自动控制系统,保护设置工作站(具有改定值、远方投退等功能);安全区Ⅱ:没有实时控制业务但需要通过调度专用通信网(SPDnet)进行远方通信的准实时业务系统。目前包括水调自动化系统、调度员培训系统(DTS)、电力交易系统、电能量计量系统(TMR)、考核系统、继保及故录管理系统(不具备改定值、远方投退功能)等;安全区Ⅲ:通过电力调度数据网(SPTnet)进行远方通信的调度生产管理系统。目前包括雷电监测系统、气象信息、日报/早报、调度MIS(DMIS)等;安全区Ⅳ:包括办公自动化(OA)、电子邮件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MIS)等。

1.2调度信息系统安全防护的具体要求

根据电力调度通信局调度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要求,除了要满足电力系统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策略以外,还需满足以下具体要求:①安全区I、安全区Ⅱ必须建立一套统一的入侵检测系统(IDS),在安全区I和安全区II的横向及纵向边界各安装1个探头(共4个),两个安全区内原则上不再安装IDS探头;②安全区Ⅲ要求单独建立一套IDS系统,IDS探头安装在网络的关键边界。系统的对内对外通信应该通过网关,建议对内通信网关与对外通信网关分离(对内通信:指本级调度中心内相关系统的通信;对外通信:指同安全区内的系统上下级间的远程通信),网络边界必须明晰;③对安全区I的特定要求:安全区I的EMS上下级外部边界的通信中,网络方式通信均经由电力调度数据网(SPDnet)中的QoS(服务质量)等级最高的实时VPN(虚拟专用网络),传统远动专用通道的通信,重要厂站可以进行线路加密,一般厂站目前暂不考虑安全问题,加紧研究低成本线路安全设施,逐步进行改造;④对安全区Ⅱ的特定要求:安全区Ⅱ允许在本区内开通同一业务系统上下级(即纵向)问的安全Web服务。但只允许本安全区内的系统向安全Web服务器单向传送数据,数据传递由专用隔离装置完成。禁止安全Web服务器向业务系统请求数据的操作;安全Web浏览工作站与Ⅱ区业务系统工作站不得共用。

2调度信息系统各应用系统的安全改造。遵循前面制定的相关原则,结合各应用系统的实际,我们进行了电力调度通信局和省电力公司的网络改造和系统升级,使用专用的网络隔离设备,对涉及到的应用系统进行了安全隔离,满足了原国家电力公司提出的安全防护要求,这里以EMS系统和电力交易系统为例进行相关技术介绍。

2.1EMS系统的安全防护技术方案①SCADA/EMS系统的物理边界最多只能有4个。PI1一拨号网络边界。要求通过拨号服务器(RAS)接入EMS系统的LAN,在RAS和LAN之间必须安装拨号认证加密装置,拨入端配相应的数字证书(证书由国家电力调度CA统一签发);若无条件实现安全防护时,则不得开通拨号服务。PI2一传统专用远动通道。目前暂不考虑其安全问题,必要时采取线路加密措施。PI3一SCAD/EMS纵向网络边界。纵向网络边界的安全防护措施主要有:对外通信网关必须通过具备逻辑隔离功能的接入交换机接入;安装IP认证加密装置(位于SPDnet的实时VPN与接人交换机之间)。PI4一SCAD/EMS横向网络边界。横向网络边界的安全防护措施有:对内网关必须通过具备逻辑隔离功能的区内交换机接入(若交换机不具备逻辑隔离功能时,建议部署硬件防火墙);安全区I与安全区Ⅱ之间必须安装防火墙。②要求在EMS的主网及安全区I的边界安装入侵检测系统(IDs)的探头。③EMS系统必须禁止开通Email、Web以及其它与业务无关的网络服务。安全区Ⅱ内可以设立安全的SCADAWEB服务,即:定时从SCA-DA/EMS导出数据,且仅允许安全区Ⅱ内的Web子网上具有证书的用户浏览;安全区Ⅲ设立的SCADAWeb服务供安全区Ⅲ的用户方便浏览。只能接受SCADA/EMS的数据,禁止数据的反写入。④要求在新建的SCADA/AGC功能模块中加人认证加密机制,对已有的SCADA/AGC系统逐步改造加人认证加密机制,以便实现:操作人员基于数字证书的身份认证与加密通信;控制命令的进程认证与加密通信。

2.2电力交易系统的安全防护框架

①电力交易系统的物理边界最多只能有3个。PI1一纵向网络边界。拨号通信作为市场成员的备用访问方式,要求通过拨号服务器(RAS)接入安全区Ⅱ的接人交换机,接人交换机具备逻辑隔离功能,若交换机不具备逻辑隔离功能时,必须安装硬件防火墙:在RAS和接人交换机之间必须安装拨号认证加密装置,拨人端配相应的数字证书,证书由国家电力调度CA统一签发;若无条件实现安全防护时,则禁止开通拨号访问。PI2一纵向网络边界。纵向网络边界的安全防护措施:对外通信网关必须通过具备逻辑隔离功能的接入交换机;必须安装IP认证加密装置(位于SPDnet的非实时VPN与接入交换机之间)。PI3一横向网络边界。横向网络边界的安全防护措施是:对内网关必须通过具备逻辑隔离功熊的区内交换机接人(若交换机不具备逻辑隔离功能时,则必须安装硬件防火墙),实现同区内不同系统间的逻辑隔离;与安全区I之间必须安装硬件防火墙(经有关部门认定核准),作为安全区I、Ⅱ之间的逻辑隔离。与安全区Ⅲ之间必须安装专用安全隔离装置(正向型和反向型两种),作为安全区Ⅱ、Ⅲ之间的物理隔离。②在电力交易系统的主网及安全区Ⅱ的边界安装入侵检测系统(IDS)的探头。③己投运的电力交易系统要求进行安全评估,新建设的电力交易系统必须经过安全评估合格后方可投运;电力交易系统主网内禁止开通Email、跨安全区的Web以及其它与业务无关的网络服务。④在新建的系统中配置认证加密机制,对已有的系统逐步配置认证加密机制,实现报价交易系统与远方成员之间的基于数字证书的身份认证与加密通信。报价处理服务器、信息服务器可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布置在安全区Ⅱ或Ⅲ。

安全区范文篇7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及街办监管站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检测站及街办监管站直接面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处于农业生产第一线,在强化农产品源头把关,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各街办和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区域检测站及街办监管站建设的重要意义,按照全省推行的“商洛模式”,结合基层农技体系改革,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保障措施,加快推进我区区域检测站及街办监管站建设,实现“区级检验监测站+街办监管站(区域检测站)+村组监管员”的三级全覆盖监管体系,提高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二、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推动、立足现实、因地制宜”的原则,以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监管服务职能正常履行、监管服务工作明确到位为检验标准,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检测站和街办监管站机构、队伍、设施、运行机制建设,组建村组监管队伍,实现监管全覆盖,全面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能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监管提供有力、有效的支撑。

(二)建设目标。结合我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快区域检测站及街办监管站建设,建立健全“职能明确、人员到位、设施完善、制度健全、业务规范、服务有力”的基层监管网络。2012年,在新丰、代王、任留、油槐、新市街办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区域检测站5个,在23个街办全部建设街办监管站,284个行政村组建村组监管员队伍。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同时,保障机构正常运行。

三、建设方式及标准

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检测站及街办监管站建设,主要依托街办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通过加挂牌子、赋予职能、充实人员、完善条件,建设跨街办的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及街办监管站,同时,组建村组监管员队伍。在村级监管员队伍建设中,各街办结合实际情况,可由村组干部、信息员、食品安全监管员兼任,也可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或种养殖大户担任,村组监管员由街办监管站统一管理。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要配置3—4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3套以上速测仪器、2间检测用房及办公等设施设备,保障检测工作落到实处。街办监管站要设立专门办公室,加挂监管站牌子,配备2名以上监管人员及办公设施,职能、制度上墙。村组监管员队伍要按照村1名、各小组1名的标准配备,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无盲区。

四、职责和任务

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检测站,主要负责管理区域内农产品检测、质量安全知识培训、技术推广等任务。

农产品质量安全街办监管站,主要负责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培训;对辖区农资经营门店、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场小区的生产经营实施质量安全监管,监督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严禁禁用农业投入品的销售使用和限用投入品违规销售使用;协助开展农产品例行监测,产地质量安全检测、安全认证、产地准出、质量追溯,严防不合格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收集报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配合开展农产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完成区农林局交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工作。

村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主要承担对辖区内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种养殖大户生产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和监督,协助基地建立生产档案。配合街办监管站抓好产地准出,组织实施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协助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检测站和街办监管站开展工作,向农民群众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知识,向上级有关部门反馈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

五、几点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检测站及街办监管站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区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区农林局、发改委、人社局、财政局、编办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街办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站及街办监管站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林局。各街办也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夯实责任,推动建设工作顺利实施,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二)明确工作职责。区农林、发改、人社、财政、编办等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加快推进基层农产品监管机构建设。在具体工作中,区农林局负责区域检测站建设,配备设施仪器,组织人员培训。区人社局负责检测人员的招聘和调配,区编办做好人员定编定岗,区财政局负责做好财政保障。各街办负责街办监管站及村组监管员队伍建设。

(三)强化能力建设。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检测站及街办监管站建设工作要以强化能力建设为根本出发点,从人员、经费、设施等方面给予保障。绝不允许成立机构硬件没到位、硬件到位工作没开展等走形式的现象发生。各街办对村级监管员要在强化考核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工作补助。区发改、财政、科技等部门要将区域检测站及街办监管站建设纳入农业服务体系项目扶持。区农林局要强化对区域检测站及街办监管站工作人员有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安全区范文篇8

大陆泽东以滏阳河右堤为界,南侧和西侧以地面高程控制,北在邢家湾处以一狭窄断面和宁晋泊相连。宁晋泊北以北围堤(洨河左堤下段)为界,东以东围堤(老漳河左堤)为界,西以地面高程控制,南在邢家湾处与大陆泽相连。总面积2041km2,涉及邢台市8县1区838个村庄。大陆泽、宁晋泊蓄滞洪区具有面积大、容积大、涉及范围广、启用标准低、滞洪时间长、人口密度大,社会经济发达,洪水峰高量大、难以预见等特点。现状启用标准不足5年一遇,滞洪时间却长达2个月。区内不仅村庄密集,巨鹿县城和大曹庄管理区也位于其中。地区生产总值132.6亿元,国有集体企业固定资产总值3.8亿元,个体企业固定资产128.5亿元,居民财产28.5亿元。

2.大陆泽、宁晋泊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存在问题

为减小滞洪损失,自1989年以来,国家陆续投资进行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但受投资限制,安全建设存在数量少、标准低问题,难以满足防洪避险需要。截至2012年,大陆泽、宁晋泊蓄滞洪区共建有避水房9.0万m2,避水楼2.4万m2,避水台48.3万m2,撤退路长310.5km,可解决33.6万人避险,尚有近100万人缺乏避险措施。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出发,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不仅要能保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还应尽可能的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但现有避险措施中,防洪台占52%,避水房、避水楼占28%,撤退路占20%,全部为临时避险措施,均需二次转移,显然不能满足避险需求。

3.大陆泽、宁晋泊安全建设措施分析

安全区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运用出口标准对生产源头的倒逼机制,从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入手,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从根本上确保我区生产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工作目标。到2009年底前,完成组织领导体系、农业化学投入品监控体系、出口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检测监控体系,建立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全面启动我区生产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用3年时间,达到“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出口无障碍”目标,建设生产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从根本上确保我区生产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主要内容

(一)建立农业化学投入品监控体系。严格执行市《示范区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规范》、《示范区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登记备案管理办法》等规定,建立健全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专供制度,确保农户购买方便、使用放心。工商、农发、海洋与渔业等部门要建立质量审核备案制度和稽查制度,严格控制农业化学品供给,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工商、农发、安监等部门要对农业化学投入品销售渠道进行清理,实行专营专供,严禁剧毒、违禁农业化学品流入市场。农发、海洋与渔业等部门要对使用环节加强指导检查,规范用药,科学用药。各街道办事处、园区要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督促企业和标准化基地做好农业化学投入品的进货、销售、使用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记录,并妥善保存2年以上,农产品发生质量问题的,按生产经营环节依次追溯质量责任。

(二)健全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根据产业特点,鼓励引导出口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目标市场技术标准、规程,按照国际市场要求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制定出口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程以及收获、运输、贮藏、包装、标识等标准。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开展质量管理(ISO)、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良好生产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等体系认证,支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开展美国NOP、KOSHER、日本JAS、欧盟GLOBALGAP、英国BRC等国际认证,提高示范区标准化管理水平。

(三)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农发、海洋与渔业、环保部门要对农产品产前土壤、水质、环境的本底进行抽样检测、评估;农发、海洋与渔业等部门要在产中适时进行田间、养殖场采样检测、分析。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检测协作,完善检验检测条件,加大仪器设备投入力度,整合各部门、企业及社会检验检测资源,加快农产品公共检测平台建设,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检测监控体系。

(四)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出口农产品各环节、各关键点进行信息收集记录并实现逆向查询,逐步建立起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以出口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为主体,在出口农产品的产地环境、种养殖、化学投入品采购使用、病虫害防治与疫病控制、收获、储藏、运输、加工、包装、出口等各个环节建立可追溯体系;以农业化学投入品经营企业为主体,在化学投入品的采购、储运、销售等环节建立可追溯体系。建立完善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平台,增强质量安全可追溯能力。

(五)建立质量安全监控评估预警体系。制定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疫情疫病监控计划和实施方案,对产品质量实行全面监控检测。各监管部门要根据监控检测结果和质量安全状况,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对农兽药残留等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预警通报,提出整改方案并抓好落实。各有关单位要建立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对重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有效防范进口国采取停止进口程序或封关等措施。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信息共享,相互提供出口技术规范、国内外市场动态、生产经营者诚信状况、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溯状况等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信息。

(六)壮大出口农产品龙头企业。要提高农产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指导企业严格按照目标市场消费标准组织生产和出口。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区域性检测中心,在做好企业自身产品质量检测的同时,为周边地区中小企业提供检测服务。大力引进外资,充分发挥外资企业在农产品质量控制、检验监测、追溯制度方面的优势,发展现代农业。

(七)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在加强对“三品”认证单位监管基础上,要结合实际,规划建设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并对每个基地建档立卡。健全完善企业与基地、农户及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推进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整体合力。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推广国际通用的“良好农业操作规范”,按照进口国的质量安全标准选用农药、兽药、渔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化学投入品,并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用药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的规定。对基地实行农资供应、技术指导、生产管理、质量检测和收购销售“五统一”,建立健全生产记录,实现基地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产品的无害化、优质化。

(八)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要加快地方特色品牌培育,积极开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理标志品牌注册。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和生产基地开展国际认证。综合运用市场开拓资金、品牌建设扶持资金等多种政策手段,加大对优质农产品品牌的扶持力度。

(九)实施多元化国际市场战略。要根据区域产业特点,搞好出口农产品的市场定位,采取差异化营销策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在巩固日韩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努力拓展欧美等重点市场,积极开拓东盟、中东、独联体、南美等新兴市场。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按照“政府主导、国检指导、部门联动、龙头带动、全民行动”的模式,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外经贸、农发、海洋与渔业、公安、财政、环保、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实施。各相关街道办事处、园区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各自农产品生产、加工特点,抽调骨干力量,成立相应机构,具体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注重调动居委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建立以街道办事处、园区为功能区域,以居委会和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为基本单位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网络。

(二)明确责任分工。农发部门负责植物产品原料种植环节和动物产品原料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并加强对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导,制定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监测农产品生产区域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与环保部门按照职责要求分别负责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监管。环保、质监部门会同农发、海洋与渔业等部门监督执行示范区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海洋与渔业部门负责水产品和水生动植物原料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质监部门会同农发、工商部门负责依法查处生产和经销假冒伪劣商品的质量违法行为,加强标准化、计量工作的管理。工商、安监部门负责农资市场及流通环节监管。公安部门依法查处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过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外经贸部门负责出口农产品综合协调及相关信息服务。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和市促进农产品各项扶持政策。各有关单位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出口农产品龙头企业、检测实验室、农产品出口基地、品牌、新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国外注册认证、反倾销应诉等的支持力度。

安全区范文篇10

1.产业生存环境评价指标。由于中国企业资本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这里以一年期银行年平均贷款利率来衡量服务业“产业融资环境”;由于国内产业间工资相对水平的比较决定了国内优秀人才的去向,较高的工资水平更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本文以根据国内产业间工资的相对水平来衡量“产业劳动力要素环境”;以研究开发费用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产业技术要素环境”;以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服务业“产业基础设施环境”;以最终消费率来衡量服务业“产业市场需求环境”;以世界银行的《全球运营商环境报告》中企业经营环境排名来衡量“产业政策环境”。

2.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反映服务业“产业市场竞争力”的是服务业贸易竞争指数,以服务贸易出口额与进口额的差额与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之比来衡量;反映服务业“产业效益效率”的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以服务业人均年产值来衡量;“产业市场集中度”用产业内最大4家企业的销售额与产业总销售额之比来衡量。

3.产业对外依存度评价指标。“产业进口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服务业的生存对服务进口的依赖程度,以服务业进口额与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衡量;“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服务业的生存对服务出口的依赖程度,以服务业出口额与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衡量;“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反映国内服务业的生存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本文采用何维达、宋胜洲等(2003)的方法,以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表示。

4.产业控制力评价指标。主要反映产业受外资的控制程度,由“外资股权控制率”、“某外国对产业的控制程度”两个二级指标组成。其中“外资股权控制率”以外资股权控制服务业企业产值与国内服务业总产值之比来衡量;“某外国对产业的控制程度”以产业外资国别集中度来衡量,本文以在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所占比重最高的国家(地区)的比重来表示。

二、中国服务业产业安全指标警限设置

为了分析中国服务业产业安全的状态,本文将指标安全状态分为五种,即很安全、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和很不安全,其不同状态对应的分数值分别是[80~100]、[60~80]、[40~60]、[20~40]和[0~20]。中国服务业产业安全指标体系构建后,其指标数据会达到哪种状态水平,可用临界值来描述。本文在确定临界值时,主要参考国际通用标准、国内外历史数据和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Reagle和Sal-vatore(2000);何维达、潘玉璋、吴玉萍(2009);王培志(2008);何维达、何丹(2007)等)。

三、中国服务业产业安全各评价指标的安全状态测度

本文选取2001-2012年的数据样本对中国服务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测度,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及中国投资指南网。对其安全状况进行测度,首先要对各评价指标数据进行估算。对应各指标体系所对应的安全范围,借鉴何维达、何丹(2007)与何维达、潘玉璋、吴玉萍(2009)关于指标分值到安全状态分数值的映射处理方法,对中国服务业产业安全各评价指标进行估算,得出:2001-2012年间,中国服务业产业融资环境基本处于安全区域;中国服务业产业劳动力要素环境以2003年为界,2001-2002年间中国服务业产业劳动力要素环境得分不断下降,基本处于不安全区域,2003-2012年间中国服务业产业劳动力要素环境得分则不断提高,处于基本安全区域;2001-2012年间,虽然中国服务业产业技术要素环境得分不断提高,但仍处于不安全区域;在此期间,虽然中国服务业产业基础设施环境得分不断提高,但仍处于不安全区域;虽然中国服务业产业市场需求环境仍处于安全区域,但得分不断下降,已经由安全状态下降到基本安全状态;产业政策环境则处于不安全状态。在此期间,我国服务业的市场竞争力基本处于不安全区域;我国服务业产业效益效率则由不安全状态转为基本安全状态;而中国服务业产业市场集中度仍处于很不安全区域。在此期间,我国服务业产业进出口依存度处于安全区域;中国服务业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则处于很安全区域。在此期间,中国服务业外资股权控制力得分下降,由很安全状态下降到安全状态;中国服务业外资国别控制度得分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总体处于不安全区域。

四、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对中国服务业的安全测度以及各有关指标的评价,虽然我国服务业总体处于基本安全区域,且产业生存环境安全度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安全度得分不断提高,但得分依然较低,特别是产业国际竞争力仍处于不安全区域,而随着外资不断进入我国服务业,我国服务业产业控制力安全度得分不断下降,由安全转入基本安全区域。因此,笔者认为,提高我国服务业产业安全度关键在于提高服务业整体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中国服务业整体实力

当前必须对服务业进行内部结构调整,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能力。对能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起明显推动作用的、代表未来服务业发展方向、特别是具有国际水平的生产服务业等重点行业,要优先重点发展,并从财税、价格、投资、信贷和资金扶持等方面予以支持和适度倾斜。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要与科学技术中长期规划和工业发展规划相衔接,鼓励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走专业化道路。给予技术密集型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与高技术企业同等待遇。要制定我国服务业标准体系,促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有序发展。一方面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现代服务领域,如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互联网等领域,加快搭建标准化平台,促进这些领域形成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在劳动密集型、传统服务业中,通过制定相应标准,提高进入市场的门槛,提高企业专业化水平。加快对垄断性生产性服务业的改革步伐,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民营资本进入现代服务业领域,增加现代生产性服务的有效供给。

(二)优化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完善的制度和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是现代服务业快速有序发展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基石。一是调整和完善服务业税收政策。包括落实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支持研发服务企业产品,企业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按有关政策规定享受所得税抵扣优惠政策;改革营业税,建议对于服务外包采取增值征税的方式;建议从发展服务业的角度来考虑增值税的调整问题,主要涉及到服务购入的抵扣问题。二是完善价格与收费等政策。主要体现在使用土地和水电气的价格方面。三是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和规章未禁止的现代服务行业和领域。四是推动垄断性服务业的政府规制改革。五是推进服务业专业化、社会化改革。

(三)提升中国服务业企业国际竞争力

维护中国服务业产业安全归根到底是要提高中国服务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品牌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全面提升中国服务业企业国际竞争力。

(四)加强对服务业重点行业的安全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