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3:20:15

安全机制

安全机制范文篇1

关键词:煤矿;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体制建设

据调查研究发现,在以往的煤矿事故中,对于煤矿安全的风险管控及安全隐患排查不足是导致事故多发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而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建设对于增强风险管控及减少安全隐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笔者通过介绍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含义,指出了其建设过程,即通过风险的分级管理及隐患的治理排查相结合,有效抑制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现实中的煤矿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指导意义。

1.煤矿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体系概述

(1)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含义对煤矿安全的风险管控及安全隐患排查不足是导致事故多发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同时,这两个因素也是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简单概括来说即关于风险识别的管控及安全隐患排查的治理。煤矿安全风险管控即煤矿单位通过对矿井中的各个系统进行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估,进而制定合理的管控措施以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做好安全防范的第一道防线[1]。隐患排查即通过对第一道防线中存在的失误进行排查,调整人力、物力、财力方面,从而建立起预防机制体系的第二道防线。由这两道防线组成的安全管理体系即为双重预防机制体系。(2)双重预防机制体系构建的意义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构建,层层把关煤矿安全生产各个环节,旨在针对各个环节做好风险的事前管控。它有效地将安全生产的关口向前推移,实现安全风险的分级管理。在实际的建设及应用中,需要全面分析煤矿行业各个系统中面临的风险问题,充分剖析并将风险做好合理的分级,把握住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抓重点环节,使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2]。因此,双重预防机制体系构建,能够有效排查事故隐患,做好事前预防,防患于未然。

2.煤矿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国家安全部门的有效指导下,煤炭行业都在扎实推进风险分级管控及安全隐患排查为重点的双重机制体系建设。通过建立建全安全管理机构、组建专业人才队伍,广泛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宣传教育,部分煤炭企业还针对性的开发出相应的双重预防机制管理软件,有效改善着过去安全管理上的被动局面。不过,在实际的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极大程度上制约着体系建设的发展。(1)认识不到位,成效不明显通常,先进的理念及思想需要经过一定的积累才会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双重预防机制体系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虽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及推广,但仍存在一些煤矿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对体系建设的认识不到位,或者主要负责人虽对双重预防机制体系有一定的认识,但理解并不充分,因而在体系的构建推动上,成效并不明显。(2)复合型人才匮乏,对于实际的操作流程存在困惑关于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构建上,不仅需要管理人员具有一定安全知识及经验,还需要具备对系统危险源做好有效辨识的能力。同时,由于系统的综合性,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质量管理意识、计算机应用及管理能力、项目管理及运行维护等方法,专业的复合化要求具有相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3]。而复合型人才的匮乏成为各煤矿双重预防机制体系构建的一大瓶颈。此外,部分煤矿企业因人才匮乏,无法明确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真正含义及操作流程,甚至不知道体系是何物,对于体系文件的编制更是不知如何是好。(3)对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这一认识的误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有一定经验的管理者将日常中的隐患排查工作实践等同于体系的建立,并将这一“体系”固化成制度,又将这一“制度”等同于体系。有的管理者将排查、辨识、管理、控制、预警、考评这一“六位一体”等同于双重预防机制体系,还有的认为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录入后,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就完全形成。二是在对于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阶段性分配上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阶段性仅仅为PDCA的循环,过分注重工作内容而非过程的控制,错误理解其精神实质,无法将其实质应用到具体工作中。(4)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其它方面存在问题还有软件的研发问题,有些企业根据自身需要编制的软件无法从实质上满足相关的煤矿行业安全规范要求,导致工作中无法严格执行相关规范。有的在软件的开发及设计上,采用的数据类型及接口尚不规范,在于上级部门的对接中无法实现有效的数据共享。部分企业没有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思想、风险识别及安全隐患排查应用到具体的工作环节中,更无法融入到全部的安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

3.煤矿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建设措施

关于煤矿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但这些问题却是可以通过认真总结及研究加以避免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楚地认识及总结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才可以扬长避短,这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在煤矿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建设上,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1)组建好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根本保证管理人员的管理、协调、运作是建设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根本保证,在实际的工作中,就需要发挥企业负责人的实际价值,将体系的建设放在工作的重点来抓。负责人不仅需要亲力亲为,还应当反复观察,切实参与体系建设的同时,积极组织、协调、推进体系建设的进程。在煤矿企业主要管理者的推动下,高度的重视及大力的支持是体系建设的根本保证。①加强宣传及培训教育,发挥复合人才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且有序的过程,需要一大批具备一定管理经验及岗位操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在实际的体系建设工作中,就是要在煤矿集团上下加强体系建设宣传及培训教育,让每一名体系建设参与工作者明确建设过程及操作流程,细化风险管理及安全隐患排查的步骤,让每一名员工在体系建设中都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及工作岗位,明确自身的任务及责任,在总结前面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改进。②强化规范认识,加强体制建设中的规范化规范化的双重预防安全体系建设需要根据煤矿行业的相关安全及管理标准去执行,这是工作有序、规范化的重要保证。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全面分析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使体系建设能够覆盖全部的生产要素,同时能够满足覆盖全部的参与者及系统组织。关于体系的构建,并不是企业闭门造车,需要结合生产实际,在实践中边学边干,将风险管控及安全隐患排查落实到工作的具体环节中。针对于实际遇到的问题及困难,还可以咨询第三方的体系建设服务机构,凸显出过程中的技术服务及质量。(2)充分的预防、控制煤矿事故的发生,建立健全的“双重预防机制”①PDCA与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的有机结合,做好过程控制PDCA作为一种管理循环,即分别代表实施计划、技术的执行、过程检查、最终处理。在实际的安全及质量管理中,有助于减少过程中的偏差,达到安全及质量的良性循环。而双重预防机制体系,注重的是两个阶段的控制,一是风险分级管控、二是隐患的排查。实际应用中,要始终将风险管控放在隐患排查之前,将隐患排查治理放在事故产生之前,结合PDCA管理循环,不断完善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体系,将风险置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遏制事故的发生。②建立及完善双重预防体系保障制度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建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管理制度。在实际的体系建设中,需要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构建有效的预防体系的运行及管理制度,通过明确具体的考核内容及标准,以规范性的制度保证体系的平稳运行;通过建立有效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将风险进行有效分级,确定风险的类型,做好安全风险的管控措施,结合风险等级制定明确的管控清单;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隐患排查管理制度,明确每一次隐患排查的内容,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人,落实整改情况,保证整改隐患的彻底消除;通过建立有效的安全教育及培训机制,结合双重预防体系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增加相应的培训及考核内容。可以综合利用多样化的传播平台,如网络、广播等,在广大员工及职工中宣传及推广双重预防体系知识,使体系的建设深入广大职工心中。③建立并持续更新完善双重预防信息系统及监管机制构建煤矿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体系,还需要建设及完善双重预防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结合国家安全信息化标准建设要求,对安全风险进行动态跟踪、预警及管理,及时做好数据的上传与共享,完善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的数据库建设,为整个行业的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体系建设提供有利的信息及资源支持。在机制建设过程中,同样需要对机制的可靠性及实用性进行有效评估,科学调整,提升最终的应用效果。通过双重预防监管机制的建立,强化主管部门对于双重预防体系工作的监督考核,利用工资等经济手段推进工作的深入开展。

4.结论

煤矿安全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充分了解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合理的措施及方法,不断将工作推向实际。

【参考文献】

[1]昌孝存.煤矿企业重大灾害预防与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与运行评价[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9,15(10):140-145.

[2]齐明明,韩美玲.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在嵩山煤矿的建设与应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9(12):89-90.

安全机制范文篇2

一、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机制

1、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功夫在平时”、“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工作主动权”和“安全也是政绩”的观念,加快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资源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上。

2、健全安全目标管理。逐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指标管理体系,将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并把工矿商贸企业万人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纳入统计指标体系,同部署、同安排、同考核、同奖惩。

3、严格落实安全责任。一是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遵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章,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推进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保障安全生产投入,完善安全生产条件,切实承担起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确保安全生产;二是落实乡镇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属地管理责任和政府部门“谁主管、谁负责”监管责任。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驻县各单位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切实履行好安全生产工作组织领导和监管责任,定期分析、研究布置、督促检查本辖区、本部门、本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制定落实预防事故的措施;三是落实各级领导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一把手对安全生产负总责,分管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直接负责,其它领导对所分管行业范围的安全生产工作具体负责,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责任制。

4、完善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的业绩考核范围,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约谈和述职制度。对责任落实、工作扎实、指标完成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扎实、安全生产指标不落实的,实行通报批评;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要依法依规作出处罚。对发生重特大事故或者年度安全生产考核不合格的,按照《四川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规定,实行“一票否决”。今后将对发生恶劣影响事故的单位以及安全生产综合考核成绩较差的单位给予“黄牌警告”,乡镇、单位将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二、健全完善安全投入和科技创新机制

1、企业要保障安全生产投入。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和投入使用,安全设施建设费用纳入项目概算予以保证,凡是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不得出现新的安全欠账;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企业、危险化学品等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财政部、国家安监总局制定的《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财企[20*]478号)以及省财政厅、省安监局的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费用,确保用于安全生产;全县所有非煤矿山、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物品等行业或领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应当按照财政部、国家安监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369号),按时足额专户存储安全风险抵押金,用于本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同时,企业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参加法定保险,建立健全事故预防和应对事故风险机制,做好事故预防工作。生产经营单位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加强职工劳动保护和职业卫生工作;按照省政府有关要求,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领域责任保险。

2、政府增加安全生产投入。县政府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用于安全生产宣传、新技术推广、信息化建设、应急救援、监管装备等安全设施建设和重大安全技术措施补助。安全生产专项资金随着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长而逐年适当增加。各乡镇政府也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使用由乡镇分管安全领导提出计划,报同级政府同意后支出,将此项工作纳入对乡镇安全生产工作的考评范围。

3、加强对安全投入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财政、审计、公安、安监、消防以及行业管理和投资主管等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对企业安全投入情况,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风险抵押金存储和使用情况以及其他安全投入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专项审计,保证各项安全投入用于安全生产。

4、积极推广安全科学技术。大力推广有利于安全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加快信息技术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领域和生产经营单位的推广应用。

三、健全完善安全监管机制

1、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把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资源整合、整顿关闭纳入产业结构调整范畴,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制定整顿调整规划,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改变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基础弱、安全保障水平低的状况。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经济政策,扶持高危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新上剧毒、易爆、高污染小化工项目。

2、加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充实县、乡安全监管人员,工作经费与装备,改善安全监管执法条件;强化对监管干部的培训教育管理,积极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与优质服务,依法依规办理安全生产行政许可事项,做到科学执法、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

3、推进联合执法检查。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既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加强联系、沟通与协调,加强对容易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较易发生安全违法行为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联合检查,形成执法合力。

四、健全完善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机制

1、大力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单位和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广泛持久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大力培育和组织安全文化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提高全民安全素质,使广大民众和从业人员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

2、创新安全生产技术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教育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县级部门、乡镇人民政府、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应急指挥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技术教育和知识培训;组织对乡镇安监办工作人员进行执法培训和技术教育;企业要完善技术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安全技术人员待遇,努力做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积极与高等院校开展联合办学,为安全生产一线培养技术人才。

3、抓好企业全员安全培训。生产经营单位要定期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保障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凡是新录用工人必须经过岗前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做到应知应会,持证上岗。高危行业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未经培训或考核不合格的,一律不准上岗作业。

4、健全安全培训网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符合四级条件的安全生产培训机构,没有设立安全培训机构的企业要委托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展安全培训。

五、健全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1、有效监控重大危险源。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危险源管理制度,依法对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部门要认真全面地进行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建立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检查和监控。

2、全面落实现场安全管理。生产经营单位要切实加强作业场所现场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和劳动纪律管理,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严禁和及时纠正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切实提高从业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

3、经常性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并落实隐患排查治理和报告制度,做到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化、经常化。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掌控各种隐患,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整改责任、整改资金、整改期限、整改措施和应急预案。重特大事故隐患要实行分级管理、挂牌督办,逐项确定整改督办单位。

4、实行重大生产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按照《*县重大生产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试行)》要求,经举报查实的重大生产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人将获得500元至2000元不等的奖励,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关注安全生产、参与安全生产、监督安全生产的积极性,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

六、健全完善安全事故应急管理机制

1、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有关部门和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制定完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按规定进行备案,并定期启动预案进行演练,发挥应急预案的作用,增强应对和处置突发事故的能力。企业要联系实际,针对易发生事故的重点车间、重点部位,建立完善专门的应急和处置预案。一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要依照有关规定,及时、迅速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同时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救援。

2、加快建设应急指挥体系。力争县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机构09年组建到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相关单位要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各高危行业生产企业要建立企业内部专职或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不断增强企业应对和处置突发安全生产事故的能力。

3、建立应急救援数据库。争取用2年时间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装备、队伍、专家、重大危险源及其处置技术、应急预案等信息数据库。

七、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执法机制

1、严格依法从业和依法许可。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行为,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凡是依法需要安全生产行政许可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照规定申请并获得安全许可,方可生产经营;有关部门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和条件实施行政许可。对企业生产、经营、储存、运输等各环节存在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和有关部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2、落实安全标准和规程规范。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行业、地方安全标准以及相关安全规程规范,加强基础工作,全面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改善安全环境,文明生产、文明经营。

3、严肃事故调查处理。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必须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和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根据事故类别等级,由政府或政府指定的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及时准确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事故调查组的调查报告,由负责调查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复。有关机关必须按照人民政府的批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对负有事故责任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处理。事故发生单位必须按照批复,对本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进行处理。

八、健全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1、发动群众监督。维护从业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职工群众安全监督网,发挥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作用,积极组织职工参与安全宣传、安全管理和安全监督;保障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对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批评、检举、控告权利,严禁打击报复行为。

安全机制范文篇3

第一,主观认识和国内政治。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政府对国际制度在促进和实现国家利益问题上的正面认识不断加强和深化,但迄今中国对东亚区域多边合作机制的构想和实践大多限于经济领域,而对于通过多边安全机制来逐步缓和与解决东亚安全问题,考虑和实践得还比较少。这一方面是由于东亚地区的国际政治现实对于区域多边安全机制的形成尚存在掣肘因素(比如美国霸权的影响、台湾问题、朝核问题、历史宿怨等),另一方面也部分地反映了中国政府对东亚多边安全机制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和实现中国的安全诉求存在困惑与顾虑。冷战后,中国相继解决了同大部分陆上邻国的边界问题,但同东南亚有关国家的海上划界问题至今仍然没有结果。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在领土争端问题上总的原则是:坚持主权、维持现状、谈判解决,核心是维持现状。但是,维持现状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争议双方都要有维持现状的诚意和行动,彼此间能够就谈判解决争端建立互动机制;二是争议双方各自的国内公众舆论都愿意并支持本国政府采取一种比较耐心、比较顾全大局和实际可行的政策。然而,这两个条件事实上很难同时具备。一方面,东南亚个别国家不断在争议地区采取单方面行动,试图用某种「既成事实」打破现状;另一方面,有关国家的国内公众舆论被媒体炒作效应鼓惑起的盲动经常会与不合时宜的民族主义「不期而遇」,从而对政府决策造成压力,甚至是平添羁绊。

第二,台湾问题。对中国而言,台湾问题目前已成为在培育和建立东亚多边安全机制过程中难以逾越的政治障碍,不留后患地解决台湾问题成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最大考验之一。自80年代以来,尽管海峡两岸在经贸、投资、人员往来等方面的交流日益扩大和深化,已然形成了某种相互依赖型的关系网,但随著近年来「台独」势力的不断膨胀,两岸在政治层面上却愈行愈远。当前,两岸在主权问题上的「零和」博弈有可能会对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安全造成挑战,「台独」势力随时有可能葬送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在此背景下,一些台湾政治家和学者从新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以「欧盟模式」促进两岸以和平方式进行「统合」的构想。虽然从长远来看,两岸间在经济和社会层面上的功能性整合有利于营造良性的互动关系,但「欧盟模式」所代表的经济层面的功能性整合却并不一定会自动引发「溢出效应」而导致两岸的政治整合。尽管2005年连战、宋楚瑜的「和平之旅」和郁慕明的「民族之旅」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注入了一些新的积极因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党际交流已经启动,但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却并未因此而发生根本性改变。与台湾问题紧密相连的是中国如何应对和协调美国霸权在东亚地区影响的问题。当前,在同中国周边安全息息相关的诸多问题中,有相当一部分同美国有著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同中国的东亚地区战略存在著潜在的冲突。虽然中美两国在战略上的相互依存度正在不断上升,但无庸讳言,中国对美国的依存度要高于美国对中国的依存度,美国在中美关系中占据著主动地位。为此,中国在构建和经营自己的东亚地区战略时,必须始终考虑和审慎对待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和美国的利益需求。目前,尽管中美两国战略对话机制已经启动,但两国尚未制度性地规范各自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军事存在的关系(包括中国与美日军事同盟和美韩军事同盟的关系),这成为中国在构建东亚多边安全机制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另一个问题。

第三,朝核问题。始于90年代初的朝核问题堪称当今世界上最复杂、最敏感、最棘手的地区性多边问题。自2002年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社会为解决危机所作的努力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从2003年至2004年,由中、朝、美、韩、俄、日参加的三轮「六方会谈」未能就和平解决朝核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尽管历时二十天、历经前后两个阶段的第四轮「六方会谈」经过艰苦谈判达成了《共同声明》这一自「六方会谈」机制启动以来最为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取得了令人欣慰的重大进展,但美朝两国在战略上的不信任感并未实质性消除,《共同声明》中相关条款的履行仍存在诸多变数,有关各方能否切实将西方关心的以核问题为代表的所谓「朝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同朝鲜方面关心的安全保障和经济援助等问题联系起来考虑并制定出相应的履行机制,将直接决定未来朝核问题与「六方会谈」的走向。中国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未来东亚地区的安全机制可能有两个来源:一是从「六方会谈」中产生新组织,二是从现有的地区组织和论坛中衍生出新组织。但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其最终形态和成员范围都将取决于本地区主要大国的利益关系。从近期来看,朝核问题为本地区大国创造了一个发掘利益交汇点的平台,有关各方正在试图以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为契机,构建东亚地区的安全框架及其保障机制。冷战后,中国通过一系列规范性、制度性的权力安排,积极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东北亚邻国开展安全合作,在东亚地区安全领域确立了积极的建设性影响。这一方面使中国应对周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有所增强,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东亚安全环境的整体改观。但目前中国与有关国家尚未建立起一种旨在维护和巩固本地区长久和平与安全的成熟的多边机制,中国通过多边管道在东亚安全合作进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四,中日政治关系。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的持续紧张与恶化已成为东亚多边安全机制建设中的重要障碍。日本在历史、台湾等问题上的所作所为,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这样的结果对中国不利,对日本同样也不利。尽管中国政府的对日政策近来出现了某种强硬的趋势,但中国政府始终对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抱有最大的诚意,始终按照「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致力于稳定、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始终没有放弃敦促日本政府以实际行动为改善两国关系营造积极气氛、创造有利条件的努力。当前,在互不信任、相互抱有戒心的政治关系下,中日两国对东亚合作领导权问题都十分敏感,特别是日本。在当前国际环境和现实国力的背景下,中国要谋求成为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领导者,必然会承担巨大的风险和成本,助长东亚地区其他国家的「搭车」心理和机会主义行为。因此,中国在未来东亚合作进程中的理想角色应该是成为事实上的「主导者」,而非现实中的「领导者」。今后,中国应继续支持东盟在「10+3」进程中发挥主要推动作用,同时也应主张中日韩三国在各自具有优势的领域发挥更大的建设性影响。对待领导权问题,中国应突破「零和思维」的局囿,不妨欢迎日本在诸如建立亚洲货币稳定基金等一些具体领域发挥领导作用。中国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正是在东亚合作的进程中,孕育著突破当前中日关系瓶颈的可能性。东盟与中日韩三国的「10+3」机制为中日两国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一种制度性安排,为两国间的双边活动创造了平台。

安全机制范文篇4

作为社会性规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安全规制是以保护消费者的安全、健康、卫生为目的,对食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制定一定的标准,并禁止、限制特定行为的社会性规制。在国外,食品安全规制已形成三次浪潮,即:行为规范(Practices)、危害性分析(HACCP,又称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和危险性分析。第一次浪潮为建立良好的生产规范(GMP);第二次浪潮的重点是鉴别、评价和控制食品中危害因子;第三次浪潮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人类健康和整个食物链。世界卫生组织(WH0)、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62年成立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其颁布的食品法典,已经成为全球消费者、食品生产和加工者、各国食品管理机构和国际贸易唯一的和最重要的基本参考标准。随着现代食品安全管理第三次浪潮“危险性分析”的到来,对人类健康和整个食物链安全的关注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众多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都加入了关心食品安全的行列,甚至制定了有关食品安全监管的多边协定,WHO也提出了“全球食品安全战略草案”(D.Banati)。

二、日本食品贸易中的安全规制

1.相互协调的食品贸易安全规制机构

日本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主要有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日本法律明确规定食品安全的管理部门是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

食品安全委员会(FSc)于2003年7月设立,主要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对风险管理部门(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等)进行政策指导与监督以及进行风险信息沟通与公开,直属于内阁。食品安全委员会设事务局,负责日常工作。食品安全委员会有权独立对食品添加剂、农药、肥料、食品容器,以及包括转基因食品和保健食品等在内的所有食品的安全性进行科学分析、检验,并指导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的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安全对策。

农林水产省成立消费安全局,主要负责:国内生鲜农产品及其粗加工产品在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农药、兽药、化肥、饲料等农业投入品在生产、销售与使用环节的监管;进口动植物检疫;国产和进口粮食的质量安全性检查;国内农产品品质、认证和标识的监管;农产品加工环节中推广“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方法;流通环节中批发市场、屠宰场的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搜集、沟通等。

厚生劳动省将原医药局、食品保健部分别改组为医药食品局、食品安全部。增设食品药品健康影响对策官、食品风险信息官等职位,增设进口食品安全对策室,加强进口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部主要负责:食品在加工和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定食品中农药、兽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和加工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对进口农产品和食品的安全检查;核准食品加工企业的经营许可;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以及食品安全信息等。

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在职能上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各有侧重。农林水产省主要负责生鲜农产品及其粗加工产品的安全性,侧重在这些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阶段;厚生劳动省负责其他食品及进口食品的安全性,侧重在这些食品的进口和流通阶段。农药、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则由两个部门共同制定。

2.具有较强时效性、完善的食品安全规制的法律体系

日本《食品卫生法》于1948年颁布并经过多次修订,仅1995年以来就修改了10多次,最近一次修改在2003年5月。为了进一步强调食品安全,2003年日本颁布了《食品安全基本法》,为日本的食品安全行政制度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要素。一是确保食品安全:以消费者至上为原则,以科学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实现从农场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二是地方政府和消费者共同参与。三是协调政策原则:在决定政策之前进行风险评估,重点进行必要的危害管理和预防,并实施风险信息交流。四是建立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进行风险评估,并向风险管理部门也就是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提供科学建议。“消费者至上”、“科学的风险评估”和“从农场到餐桌全程监控”以及加强风险管理的食品安全理念都得到确立。《食品安全基本法》要求在国内和从国外进口的食品供应链的每一环节确保食品安全并允许预防性进口禁运,使日本政府在元法要求出口国遵循和日本国内相同的强制性检验程序时可根据该法对进口产品进行更严格的审查,从而从制度上保证食品安全。日本的食品安全规制法规除了两大基本法之外,还包括了《农药取缔法》、《肥料取缔法》、《家禽传染病预防法》、《牧场法》、《土壤污染防止法》、《农林产品品质规格和正确标识法》、《植物防疫法》、《家畜传染病防治法》、《农药管理法》、《持续农业法》、《改正肥料取缔法》、《饲料添加剂安全管理法》、《转基因食品标识法》、《包装容器法》、农林规格制度(JapaneseAgricuturalStandards,JAS)等。随着国内对有机农产品需求的扩大,日本于1992年颁布了“有机农产品及特别栽培农产品标志标准”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管理要领”,并于2000年制定、2001年4月1日正式实施了“日本有机食品生产标准”。《农林物资规格化和质量表示标准法规》(JAS)还规定,转基因食品必须加以标识,经过指定机构认证方能加贴有机食品标识。

3.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及标准

日本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有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全国48个道府(县)、市共设有58个食品质量检测机构,负责农产品和食品的监测、鉴定和评估,以及各级政府委托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督检验。

日本厚生劳动省颁布了2000多个农产品质量标准和1000多个农药残留标准。农林水产省颁布了351种农产品品质规格。日本希望通过严格的针对进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制度,确保进口食品安全。根据新的《食品卫生法》修正案,日本于2006年5月起正式实施《食品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禁止含有未设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且其含量超过统一标准的食品的流通。2004年8月公布的《肯定列表》在原来仅制定残留标准的350种农药基础上修改和制定了669种农药、添加剂和动物用药残留标准,基本覆盖了世界上实际使用的700多种农兽药,对没有制定残留限量标准的农兽药设定的“统一标准”数值非常低,仅为O.01PPM,实际上就是禁止尚未制定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的食品进入日本。

综上所述,基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日本食品安全规制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贯彻遵循了消费者至上的基本原则,实施各部门协调一致的食品安全管理策略。食品安全规制部门均把消费者健康保护和利益放在最高地位;严格贯彻产品责任原则,要求食品生产与加工企业对食品安全负有全部责任;在保护健康和保障安全中应用预防性原则(在不确定风险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预防性措施);食品安全管理高效、透明、可靠。强调法规管理机构的一致性、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的一致性、利益相关者责任的一致性、各部门协作的一致性、公众的积极参与性。

其次,日本通过比较完善的时效性很强的严格食品安全规制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构筑了保证食品安全规制体系和食品贸易的有效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日本的食品法规种类很多,涉及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所有领域,与法规相关的标准也很多。日本还制定了大量的涉及食品安全的专业、专门法律法规和相关配套规章及实施标准、检验检测标准等。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配套质量标准等,从方方面面完善了食品安全规制法律体系。食品安全法规体系的范围包括了农作物的生态环境质量、生长、采收及加工的全过程。整个法规体系形成一条主线,多个分支,脉络清晰的框架。各法规间相互补充,系统全面。

第三,日本特别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连续管理,注重从源头上控制食品安全,强调预防规制,抓住了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强调所有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必须建立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之上,即运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3种模式。风险评估的基础是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包括食品或饲料的各个环节得到的数据、疾病监督网络、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分析等;科学地协调与控制是风险管理的核心,风险交流也需要科学信息的广泛产生和及时获取,这些都体现了法规的科学性。日本将食品安全的行政管理法规和技术要求相融合,对于政府管理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使规制机构责权明确,可依法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日本的《食品卫生法》仅1995年以来就修改了10多次,最近一次修改在2003年5月,可见其效率之高。

此外,日本的食品安全规制还重视食品溯源制度为基础的风险管理、食品与营养标签制度、信息制度,重视信息技术的积极利用,食品安全规制的社会监督,加强信息的供给,确保食品安全规制透明、公正、公开,使规制合理、合法、可信、可靠,使食品安全规制切实达到了保护消费者食用安全,起到了良好的规制效果。

三、日本食品贸易规制经验对我国食品安全规制改革的启示

首先,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规制机构和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有效降低制度成本,提高效率,成为确保食品安全的基本保证。西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规制的一种重要经验就是由统一协调的国家食品安全规制机构对食品安全进行规制,同时辅之以完善的监督机制,并加强规制规制者。日本尽管由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两个机构负责食品安全规制,后来增加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主要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部门之间综合协调统一,保证了规制高效、经济。借鉴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我国宜组建一个跨部委的国家食品安全规制机构来统一组织、协调、管理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机构的领导和组织下,以风险评估为科学基础,以检测技术为评价和控制食品污染的主要手段,建立快速预警应急系统,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涵盖食品安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方面。

其次。建立、完善一个以食品安全核心法律为基础、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法规新框架,形成了良好的制度框架,有效减少了契约不完备可能造成的败德行为和逆反选择行为的发生。控制源头是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借鉴发达国家食品安全规制的经验,可以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实行管理为主线,重新通盘考虑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和调整,使法规覆盖整个食品链的全过程。核心法律的建立将会对我国食品控制措施的效能产生深远影响。还要加快相关配套法规体系更新和完善的速度,逐步与国际接轨。我国要根据食品安全形势的变化,加快法规体系更新和完善的速度,防止在发生全球性食品安全事件时形成被动局面。我国还要考虑食品安全立法的国际化。在法律框架下,保证依法规制。

再次,建立和完善预防性的规制体系,加强风险管理。西方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规制普遍强调预防性原则,普遍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预防性的危害与关键点控制体系,加强风险预测与风险管理,同时加强风险交流,将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风险降至极致。这样规制成本将大幅度下降,即使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对社会的危害也是最低程度的。

第四,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检疫体系,积极探索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并积极与世界接轨。我国存在检测机构分散、检测设备落后、检测人员技术总体水平不高等现象。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可在拟成立的国家食品规制机构下设立与国际接轨的部级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并垂直建立各区域检测分中心,组成新的国家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同时,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检验检疫标准体系。

第五,加强对规制者的规制,使规制者的责任明确到位。西方国家食品安全规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规制者的规制权限设计合理,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不容许推诿扯皮,超出职责范围的行为绝对禁止,一旦发生,规制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这就启示我们要加强对规制者的规制,明确对规制者的规制职责和权限范围,严格规制者的责任,避免规制者寻租、创租或抽租。发挥社会性团体在规制中的积极作用,完善监督机制,减少寻租现象,避免过度规制或规制不足。

安全机制范文篇5

本文作者:彭建涛工作单位: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随着新医改和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深入,改革将越来越触及到深层次体制问题。政府补偿机制的逐步完善,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进一步投入,为中心新一轮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随着医疗资源布局与结构的调整,也对中心落实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人员配置、运行模式提出了挑战。中心“十二五”将继续遵照“以特色科室建设为抓手、以科研项目和平台为载体、以人才培养和引进为核心、以促进基础和临床合作为纽带”的学科人才建设总体思路,继续探索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优化创新环境,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医学创新的能力,凝聚学科发展方向推动科室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中心医教研和应急应对水平。组建科研协作组,深化合作互利双赢为打破固有行政框架,真正实现临床科研零距离,中心组建以疾病诊治和研究等为一体的跨科室、跨平台的科研协作组,共同探讨防治工作急需解决的科学或技术问题,切实提高临床诊治和科研水平。通过多种活动方式,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导向,以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为载体,以个人兴趣为出发点,自发自愿参加不同专题的科研协作组。目前中心已成立5个协作组,包括慢性肝病科研协作组、艾滋病科研协作组、结核病科研协作组、新发和再现传染病协作组、中医协作组。覆盖各个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个人有专长中心大力谋划学科人才建设,建立并完善目标清晰、层次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发掘具备自助创新意识的潜力人才,加快培养传染病学科后备人才,形成以“萌芽计划”、“新星计划”“、优青计划”三位一体的覆盖各个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萌芽计划”以30岁以下的具有初级职称的研究生学历人员为主“;新星计划”以35周岁以下中级职称人员作为培养选拔对象;“优青计划”以35到40周岁之间中级职称以上的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医学人才为对象。该培养体系将进一步挖掘中心的优质人力资源,期待经过培养后能够形成一支有一定影响的优秀青年人才队伍,为学科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实施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培养和聚集人才“十一五”期间,中心主持和参与“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群治疗策略研究”和“结核分枝杆菌实验室污染的监测与评价及生物安全保障措施”等多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重大专项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重大专项的实施也为研究生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培养和锻炼一大批站在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技前沿、了解学科最新动态的研究生。“十二五”中心将继续大力推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和申报,为中心“十二五”科研和学科人才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强化科研平台支撑作用,建设高水平科研高地中心已搭建成包含“常规科研技术平台”和“传染病特色科研技术平台”的科研共享平台,已发展成为集传染病病原学诊断、科学研究、平台服务和人才培训为一体的设备精良、技术先进、运转高效的开放的现代化实验室平台。2011年,“上海市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落户中心,研究所按照“突出学科优势与特色、整合资源、开放竞争”的原则,围绕上海及我国新发与再现传染病诊治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和重大需求,做好上海市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的建设工作,培养和吸引国内外相关专业的优秀科技人才,为开展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提供科技储备和科技支撑。依托复旦大学学科优势,借势发展2011年,中心与复旦大学教育部/卫生部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联合成立了传染病诊治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双方在临床资源和应用性基础研究方面各有特色,通过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提升学科与人才建设,满足医疗市场需求,引领未来传染病和公共卫生及生物医学的发展。中心聘请复旦大学专家作为中心的客座教授,协助中心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另外,复旦大学将定期对中心科研技术人员和有志投入临床科研的医生进行理论和操作的培训,包括复旦大学开设的研究生理论和实验课程等。复旦大学每年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和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心也优先派员参加;在同等情况下复旦大学优先招收中心人员在职攻读硕、博学位,优先考虑中心人员作为实验室高级访问学者。

人才培养考核体系“以人为本”理念,真正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必须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考核体系[1]。科学有效的考核是人才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必备的激励措施,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考核奖优罚劣,并形成淘汰机制。对于考核合格人员,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培养层次;对于考核不合格人员,则需要沟通谈话,找到问题的原因,连续两次不合格则淘汰,退出其相应的人才培养层次,直至退出人才建设工程[2]。加强培养期间及期末的考核力度,完善科学量化考核标准,实行动态管理,确保人才梯队建设的质量,确保后备人才的储备。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而更是高科技的科学,它亦具有生产性与效益性。只有搞好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搞好医院科学管理,才能使医院各系统功能放大,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水平,才能给医院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才能使医院的正常经营与发展得到保障[3]。之前,医院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均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观念上,对医院管理人员常是“非专业人员”;培养上,缺乏计划性、目标性,“以干代培”;人事制度上,未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同等待遇,技术职称评定缺乏专门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从而产生了轻视医院管理、不安心医院管理的现象,影响了医院管理人才的正常培养。医院应进一步探索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荐合适人选参加包括党校培训、医院管理课程培训、挂职锻炼等综合性的培训。组织职能科室工作人员素质拓展培训,每年选拔管理人员参加管理课程的学习。通过多途径、多模块的系统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现代管理理念和掌握科学管理技能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医院管理人才队伍。

安全机制范文篇6

论文主题词:监理机制研讨

近年来,在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和农机安全生产管理,逐步形成了农机安全网络管理机制。特别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把农机安全监理提高到一个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乡镇农机安全机制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形成的“头重脚轻”格局有待于认真解决。

一、充分认识加强乡镇农机安全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乡镇农机安全机制建设,首先是要解决党政、部门领导干部的思想问题,强化对乡镇农机安全机制建设的认识。

(一)农机安全是社会大安全的重要组成部份。解放以来,我国就建立了中央、省(直辖市)、县(州)、乡(镇)四级人民政府,乡(镇)是基层的组织,同样肩负着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包括农机安全生产。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抓好安全生产已成为各级党、政“一把手”的重要任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农业机械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已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等重要的劳动工具。但是,一些农机驾操人员由于历史所形成的安全生产意识淡薄、操作技术不规范、安全设备不配套等主客观原因,时常引发农机事故,甚至发生重特大农机事故。一个乡镇要搞好安全生产,必须把农机安全纳入重要范畴,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

(二)乡镇是农机安全管理的前沿阵地。乡镇管理农机安全与省(市)、县(区)相比,具有范围小、数量少、直接面向农机驾操人员、便于管理等特点。乡镇一级不仅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指挥中心,也是农机安全生产的管理中心。俗话说,万丈高楼从地起。只有抓好乡镇农机安全生产的管理,及时督查、纠正违章行为,整改安全隐患,才能有效地遏制农机事故的发生,才能进一步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如果把农机安全提高到一个防御性的战略高度来研究,乡镇一级农机安全管理机构就是一个最前沿的指挥所。失去前沿阵地的防御,就难以控制整个农机安全的管理。

(三)加强乡镇农机安全机制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农机安全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农机系统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农机安全管理者经常与驾驶、操作人员打交道,不仅管理运输、作业安全,而且是新机械的推广、使用向群众作广泛宣传的重要渠道。同时,我们应当看到,乡以上的农机安全管理机关对于农机安全管理,不能经常管理到每台农业机械和作业现场,只有加强乡镇农机安全机制建设,才能消除农机安全隐患死角,实现全方位的管理;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和促进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

二、当前乡镇农机安全机制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组织机构不健全。近年来,随着乡镇机构改革,过去建立的乡镇农机站由事业单位(财政供给)变成了社会化服务单位(自收自支),从而造成了乡镇农机站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部份县、市采取了一些加强乡镇农机安全管理的办法和措施。有的县、区建立了农机监理分站,由分站管理该片区的农机安全;有的县、区把乡镇农机站纳入了农业服务站,保留了一名乡镇农机安全管理员;有的县、区取消了农机站,农机安全由乡镇安全生产办公室统一管理。这些办法和措施与乡镇改革以前相比,严重地削弱了农机安全的管理。

(二)安管人员不落实。部份地方保留了一名乡镇农机安全管理员,负责本辖区农机安全生产具体工作,业务上虽然受县农机监理站委托,履行委托、协助行政执法职能。但是,按照行政执法的规定,单人不能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安全管理得不到有效落实。个别乡镇采取了农机安全管理员与当地派出所、乡镇安办人员联合执法,然而农机安全管理毕竟缺乏主动性。还有一些乡镇虽然确立了乡镇分管领导,农机安全由乡镇安办统一管理,但是,没有懂业务的专职农机安全管理人员,农机安全管理仍然得不到有效落实。

(三)工作经费无保障。农机安全管理属于社会公共事业服务活动,这种活动显然只有社会效益,而无自身的经济效益。好多地方解决了一名乡镇农机安全管理员60%的财政工资,其余部分由自己去创收,显然这种方式不符合上级的规定,也不符合农机安全管理的需要。乡镇农机管理人员工资无保障,工作经费就更难解决,需要开展的驾操人员安全教育、安全检查、隐患整治等活动就无法进行,农机安全管理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积极探索乡镇农机安全机制建设的有效途径

乡镇是农机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农机安全管理形势和农机安全管理发展战略的需要,必须切实加强乡镇农机安全机制建设。

(一)保证人员落实,健全乡镇农机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健全乡镇农机安全管理机构,仅靠农机部门的重视还不能有效解决根本问题,它涉及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渠道,必须得到省、市、县、党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把乡镇农机安全管理机构纳入行政执法单位,大的乡镇确定2-3名农机监理员,小的乡镇确定2名农机监理员,具体担负本辖区的农机安全管理。同时,在农机安全监理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中,要把乡镇农机安全监理作为一个重要范畴,从而使乡镇农机安全管理进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二)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履行农机安全管理职能。乡镇农机安全管理的范围、重点是:乡村道路农用运输机械安全,农村加工作业机械安全,田间自走式耕、种、收作业机械安全。存在农机安全隐患的根源是:农机驾操人员安全意识差,基层管理机制不健全,从而导致农用运输机械驾驶员违章搭人、严重超载、“病机”从运等现象较为突出,加工作业机械、自走式农机械驾操人员无证操作、作业场所安全设施警示标志不齐全等现象极为普遍。建好乡镇农机安全管理机制,管理人员就必须按照管理职能和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职责,认真做好本辖区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及全民农机安全教育,认真开展农机道路、加工作业场所及田间作业的农机安全检查,查处违法违章行为,及时整治安全隐患。同时,配合县、区农机监理机关,搞好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农业机械及驾操人员安全检查,督促办理保险、互助协会等工作,大力加强“平安农机”村、户建议,营造良好的农机生产秩序

安全机制范文篇7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系统网络以及安全管理技术也得到进步,但是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安全技术是较为复杂的一项工程。所以,只依靠人工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进步的社会市场。为使人们自身信息、企业信息安全等得到有效保障。需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深入分析,与此同时要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与安全技术,从而推动人们生活的更好发展。

一、计算机系统安全的特点

(一)真实性。计算机系统针对已授权的用户,记载的信息都是用户自身真实信息。因为网络中信息都鱼龙混杂,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在网络中出现冒充的状况,所以计算机系统对甄别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二)可控性。计算机系统具有可控性,可以有效避免网络中各种不健康的信息被散播与转发,避免不健康信息对人们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且计算机系统可以根据用户要求,随时随地向用户发送有效的信息内容。(三)保密性。计算机系统具有保密性,它能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正常运作。[1]保证计算机内的信息不会泄漏,保证计算机系统内的信息内容不被恶意更改,同时也保证信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传输时不会被破坏和丢失。

二、计算机系统安全控制机制

(一)计算机外部系统安全控制机制。通常情况下,建设计算机系统外部安全控制机制对计算机系统安全有显著效果。可以建设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保障机制,该机制主要以防火墙技术为代表,是一种被动防卫型安全机制,它建立在用户授权确认以及书记加密上。实现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技术有许多,例如,信息数据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与病毒防治技术等。相应的安全机制也有许多,例如,加密机制、路由控制机制和认证交换机制等。其中的加密机制,对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外部控制具有显著效果。加密机制主要是将传输中的信息转化为密文进行传送,并且传播速度较为迅速。所以,可以利用加密机制,从而推动计算机系统更好运作。(二)计算机内部系统安全控制机制。在计算机系统内部安全系统中,同样需要采用加密机制。根据信息以及计算机系统不同的情况建设不同的加密机制。在建设计算机系统内部安全控制机制时,可以利用交换机将计算机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分开。该交换机还可以作为计算机系统网络与外界的接口,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过滤。[2]还可以利用防火墙技术,限制计算机网络内部系统,从而防止没有经过授权的用户进行访问。因为计算机内部系统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情况较为复杂,所以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对其进行规范,从而降低失误操作的可能性。

三、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分析

(一)加强信息安全防范。计算机系统内数据信息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所以相关工作人员与使用者需要认识到数据信息的重要性,加强安全防范工作。要加强数据信息访问的管理,需要对计算机系统内的数据信息设置访问数据权限,如此可以有效避免未经授权的用户进行强制访问。还要根据不同的用户等级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比如,用户等级较高,可以访问的数据信息就较多。反之,等级较低就只能访问初级信息。还要根据用户不同的访问权限,设置不同的访问内容。为保证计算机系统内的数据信息以及文件的安全,要对重要的文件以及数据信息及进行加密处理,从而保证重要的数据信息以及文件内容等不被篡改。与此同时,要做好信息备份工作,这样可以使计算机系统内的数据信息丢失时,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二)加强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对系统日志的管理工作,要每天对系统日志进行及时检查,针对不同的日志文件都进行详细的检查,从而及时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每天的运行情况。计算机相关管理人员可以每天通过对系统内日志的检查,能发现计算机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从而及时给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对计算机信息以及系统进程进行监察,计算机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内的任务器对系统进程进行检查,查看系统进程是否正常运作。通常情况下,隐藏进程可以依附在其他软件的进程当中,计算机相关管理人员在检查进程时,可以利用进程内存映像开展检查工作。(三)加强病毒防护工作。在计算机系统安全问题中,病毒入侵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安全隐患。如果病毒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入侵,那么会造成计算机系统内文件丢失,计算机死机等情况,所以要加强计算机系统的病毒防护工作,从而有效避免病毒的入侵。[3]第一,可以在计算机系统内安装360安全卫士,金山毒霸等杀毒软件,每天对计算机进行杀毒,从而消除病毒入侵的隐患。第二,要时刻保持警惕的状态,不可随意点击他人发送的网址或是视频。第三,设置计算机访问权限,从而有效避免计算机被陌生人使用,而且要将计算机内的文件设置密码,这样也不会被陌生人随意观看,避免出现信息丢失或被黑客攻击的情况产生。第四,像U盘等外来设备,需要进行杀毒才可以安装在计算机中。如果在计算机系统内发现病毒,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从而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作。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普及,与此同时,计算机系统安全问题是人们需要面临以及解决的意向重要问题。所以,计算机相关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计算机系统安全的重要性,从而不断学习,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从而建立出有效的计算机系统安全控制机制,使计算机系统能有效运作。同时要加强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这样可以使计算机不受病毒侵害,计算机系统内的数据信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系统安全工作也需要不断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陈俊聪.计算机系统安全控制机制关键技术初探[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7(1):00315.

[2]龙沧.计算机网络管理及相关安全技术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30):20-21.

安全机制范文篇8

关键词: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系统网络以及安全管理技术也得到进步,但是计算机系统以及计算机安全技术是较为复杂的一项工程。所以,只依靠人工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进步的社会市场。为使人们自身信息、企业信息安全等得到有效保障。需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深入分析,与此同时要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与安全技术,从而推动人们生活的更好发展。

一、计算机系统安全的特点

(一)真实性。计算机系统针对已授权的用户,记载的信息都是用户自身真实信息。因为网络中信息都鱼龙混杂,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在网络中出现冒充的状况,所以计算机系统对甄别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二)可控性。计算机系统具有可控性,可以有效避免网络中各种不健康的信息被散播与转发,避免不健康信息对人们生活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且计算机系统可以根据用户要求,随时随地向用户发送有效的信息内容。(三)保密性。计算机系统具有保密性,它能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正常运作。[1]保证计算机内的信息不会泄漏,保证计算机系统内的信息内容不被恶意更改,同时也保证信息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传输时不会被破坏和丢失。

二、计算机系统安全控制机制

(一)计算机外部系统安全控制机制。通常情况下,建设计算机系统外部安全控制机制对计算机系统安全有显著效果。可以建设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的保障机制,该机制主要以防火墙技术为代表,是一种被动防卫型安全机制,它建立在用户授权确认以及书记加密上。实现计算机系统安全的技术有许多,例如,信息数据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与病毒防治技术等。相应的安全机制也有许多,例如,加密机制、路由控制机制和认证交换机制等。其中的加密机制,对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外部控制具有显著效果。加密机制主要是将传输中的信息转化为密文进行传送,并且传播速度较为迅速。所以,可以利用加密机制,从而推动计算机系统更好运作。(二)计算机内部系统安全控制机制。在计算机系统内部安全系统中,同样需要采用加密机制。根据信息以及计算机系统不同的情况建设不同的加密机制。在建设计算机系统内部安全控制机制时,可以利用交换机将计算机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分开。该交换机还可以作为计算机系统网络与外界的接口,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过滤。[2]还可以利用防火墙技术,限制计算机网络内部系统,从而防止没有经过授权的用户进行访问。因为计算机内部系统涉及到的内容较多,情况较为复杂,所以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对其进行规范,从而降低失误操作的可能性。

三、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分析

(一)加强信息安全防范。计算机系统内数据信息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所以相关工作人员与使用者需要认识到数据信息的重要性,加强安全防范工作。要加强数据信息访问的管理,需要对计算机系统内的数据信息设置访问数据权限,如此可以有效避免未经授权的用户进行强制访问。还要根据不同的用户等级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比如,用户等级较高,可以访问的数据信息就较多。反之,等级较低就只能访问初级信息。还要根据用户不同的访问权限,设置不同的访问内容。为保证计算机系统内的数据信息以及文件的安全,要对重要的文件以及数据信息及进行加密处理,从而保证重要的数据信息以及文件内容等不被篡改。与此同时,要做好信息备份工作,这样可以使计算机系统内的数据信息丢失时,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二)加强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对系统日志的管理工作,要每天对系统日志进行及时检查,针对不同的日志文件都进行详细的检查,从而及时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每天的运行情况。计算机相关管理人员可以每天通过对系统内日志的检查,能发现计算机系统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从而及时给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对计算机信息以及系统进程进行监察,计算机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内的任务器对系统进程进行检查,查看系统进程是否正常运作。通常情况下,隐藏进程可以依附在其他软件的进程当中,计算机相关管理人员在检查进程时,可以利用进程内存映像开展检查工作。(三)加强病毒防护工作。在计算机系统安全问题中,病毒入侵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安全隐患。如果病毒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入侵,那么会造成计算机系统内文件丢失,计算机死机等情况,所以要加强计算机系统的病毒防护工作,从而有效避免病毒的入侵。[3]第一,可以在计算机系统内安装360安全卫士,金山毒霸等杀毒软件,每天对计算机进行杀毒,从而消除病毒入侵的隐患。第二,要时刻保持警惕的状态,不可随意点击他人发送的网址或是视频。第三,设置计算机访问权限,从而有效避免计算机被陌生人使用,而且要将计算机内的文件设置密码,这样也不会被陌生人随意观看,避免出现信息丢失或被黑客攻击的情况产生。第四,像U盘等外来设备,需要进行杀毒才可以安装在计算机中。如果在计算机系统内发现病毒,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从而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作。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普及,与此同时,计算机系统安全问题是人们需要面临以及解决的意向重要问题。所以,计算机相关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计算机系统安全的重要性,从而不断学习,熟练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从而建立出有效的计算机系统安全控制机制,使计算机系统能有效运作。同时要加强计算机系统安全技术,这样可以使计算机不受病毒侵害,计算机系统内的数据信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系统安全工作也需要不断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陈俊聪.计算机系统安全控制机制关键技术初探[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7(1):00315.

[2]龙沧.计算机网络管理及相关安全技术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30):20-21.

安全机制范文篇9

有效的危机预警活动必须通过合适的组织予以实施,为保障煤矿企业安全事故的预警与监控有效实施,要成立专门的安全危机预警组织机构,作为安全危机预测与监控的运行指挥中心,即安全危机管理委员会.安全危机管理委员会能够会同各方专家,对各类安全危机信息进行预测和总结研究,在国家安全、企业生产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上制定有效的预控方案;同时,因地制宜,在地方政府设立管理分会,在危机预测和预控过程中发挥中央危机预警机构的权威作用,及时调动地方政府力量全权负责煤矿企业安全危机预警.甚至可以成立安全危机监控的虚拟组织,即煤矿企业安全危机预警联盟会,重视地区之间以及地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安全评价,构建统一的安全交流平台.从企业内部看,目前大多煤矿企业的安全危机监控组织机构往往只涉及安全管理部门这一单一系统,实际上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与危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安全管理部门这一单一部门能够有效完成的.安全危机的预防与控制,不仅涉及安全管理部门,也涉及到采购管理部门对设备的质量把关,生产管理部门对工作规程的监管,信息管理部门对安全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以及财务管理部门对安全管理的投入支持等等.因此,煤矿企业内部安全危机预警组织机构,必须是由安全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多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委员会,委员会应由总经理主管,依据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目标和安全管理理念,对企业的安全危机源、不安全行为、安全事故概率等进行严格的预测、监控和管理.

2煤矿安全危机预警信息反馈机制

强化煤矿企业安全危机预警的信息反馈体系,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煤矿企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为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提高安全危机预警与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煤矿企业安全危机预警与管理机制要想有效运作,必须建立员工、专家、企业、政府、社会等多个层面相互畅通的信息反馈体系[6]:一是员工信息反馈.定期深入一线员工当中了解安全信息,及时收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二是专家信息反馈.安全管理专家对企业生产中员工的工作行为和生活行为进行全面检查、监督、指导和调研,向企业决策层提供安全危机预警与管理的检查评估报告;三是管理信息反馈.由企业安全危机管理委员会通过安全检查与巡查、监管与调研等活动,有效地掌握安全动态,实现对各安全生产环节信息的收集和控制[7];四是政府信息反馈.政府安全危机管理委员会,加强对地方政府和相关官员以及煤矿企业和企业高管的信息监管.通过第三方权威机构和各方专家收集有关煤矿企业的各种安全信息,形成最终安全危机预警与评估报告,对处于警报范畴的企业予以警示,并责令改进;五是社会信息反馈.完善监督信息通道,充分发挥社会和媒体对地方政府和煤矿企业的监督作用,减少政府与煤矿企业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促使约束机制由政府外部约束向企业内部约束转变.

3煤矿安全危机预警评价考核机制

现有评价考核机制以GDP增长为导向,往往导致地方政府具有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因此与煤矿企业形成某种联盟,隐瞒煤矿企业安全隐患、安全事故等事实,甚至阻碍中央政府对煤矿企业的监管行为,进一步加大了中央政府对安全事故预警与管理的成本.同时,煤矿企业过于追求利润增长这一目标,尤其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下,更是大胆,安全投入不到位、安全监管缺失,因而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可见,改革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政绩以及企业业绩的评价体系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认为,中央政府应改革对地方政府及煤矿企业的考核机制,改变现有的政绩导向、经济导向等不良观念,树立“绿色GDP”理念,加快“绿色GDP”改革进程,把安全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纳入到对地方政府、官员以及煤矿企业高管的考核中来,建立安全保障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评价考核体系,并对安全监管不到位的政府、官员和煤矿企业高管实行一票否决制.此外,在评价实施过程中,采取360度评价模式,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对煤矿企业的安全危机以及相关人员的安全行为进行评价.

4煤矿安全危机预警激励约束机制

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仅影响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而且作用于煤矿企业的方方面面.同时,由于煤矿企业安全危机预警与管理的特殊性,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就显得特别重要.在企业安全危机预警与管理中片面强调激励或者约束都是不科学的,只有两者配合运用,即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相结合,才能达到危机管理目标.首先,有效运用激励机制,对煤矿安全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地方政府、官员及企业高管给予较具吸引力的奖励,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煤矿企业安全危机预警与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做法:一是改革财税制度,对安全危机预警与管理良好的地方政府和煤矿企业加大财政上的支持和税收上的优惠力度;二是创新产权制度,明晰煤矿企业产权,加大煤矿企业高管的产权激励;三是将安全危机预警与管理的年度考核结果与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员工等危机管理主体的薪酬、职务晋升等直接挂钩,并设立风险奖励基金,根据危机管理主体在危机预警与管理中的贡献进行奖励.其次,合理构建约束机制.根据负激励原理,单单依赖激励机制,难以体现安全危机管理效率,因此,在激励的同时,也要合理应用惩罚手段,对不安全行为进行约束.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塑煤矿企业安全监管机制,杜绝政企利益勾结.审视现有安全监管机制的不足,不断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责任追究制、反腐机制、特派员制度、声誉机制等.加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规制,确保安全规制机构及监管人员的高度独立,杜绝地方政府、相关监管官员与煤矿企业之间的利益勾结,不计成本,坚决治理政府和官员的腐败行为,确保煤矿企业安全监管效果.在对积极监管煤矿企业不安全行为的地方政府给予补贴和奖励的同时,中央政府更应对那些选择不合作,为煤矿企业提供“保护伞”的地方政府给予最严厉的惩处;二是落实主体责任,加大惩罚力度.责任不清,相互推诿,是煤矿企业安全事故频发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这就需要中央政府加大经费投入,明确安全责任划分,建立清晰有效的安全事故责任链条体系,一旦事故发生,避免漏网之鱼.落实主体责任,加大惩罚力度,主要采取集体受罚与个人受罚相结合.一旦出现问题,在追究一切责任人责任的同时,追究相关监管部门和煤矿企业管理层的集体责任,以便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的机制,有效防止寻租行为的发生.

5煤矿安全危机预警教育培训机制

安全教育培训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对于煤矿企业安全危机预警管理效率提升必不可少.具体而言,煤矿安全危机预警的教育培训机制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大投入实施全面安全教育与培训.安全教育与培训的根本保障在于经费投入,加大经费投入,针对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等推行全面安全教育与培训,分类进行重点教育与培训,对政府官员、企业高管主要是进行有关安全理念、意识及管理知识的培训,对企业员工主要是强化有关安全的意识和操作技能等;二是加强安全教育与培训考核与激励.仅靠制度管理和约束来提升人员的安全素质远远不够,除此以外,需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以此保障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以此提升安全教育与培训工作效率,对教育培训实施较好的地区和企业进行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企业内部而言,针对负责安全技术的岗位和员工建立激励性薪酬制度,促使员工主动自觉钻研安全技术与业务,以提高员工整体安全素质;三是强化安全教育与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鉴于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教育与培训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和参差不齐的现状,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煤矿企业及相关高校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安全培训师.具体可以采取层级式培养模式,由一级培训师团队、二级培训师团队和三级培训师团队组成,其中一级培训师团队为安全管理水平高和效果好的企业家及知名专业人士,二级培训师团队为一级培训师培养成才的各煤矿企业安全教育与培训专家,三级培训师团队为本企业二级培训师培养成才的安全教育与培训专门人才.四是构建安全教育与培训网络体系.充分利用信息化社会和信息技术优势,搭建安全教育与培训的综合平台,即构建一个互联网、局域网、电视网、手机网四网合一的安全教育培与训综合平台,保证煤矿企业安全教育与培训的方便快捷和高效运行.

6煤矿安全危机预警文化培育机制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危机预警与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安全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2005年,我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也提出了推进安全生产“五要素”到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方略,安全文化居于“五要素”之首.具体来说,煤矿安全危机预警中的文化培育机制主要包括以下2大块:第一,安全物质文化培育.加大安全物质文化建设,打牢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依靠技术改造和创新,全面推动物质安全文化建设.一是要解决顶板事故、瓦斯事故、运输事故、机电事故等关键技术问题;二是要加强安全设备与技术设计以及设备安装、保养及其管理;三是加强信息系统建设,保证人、机、环境三者的和谐运作,使煤矿企业生产活动中危及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各种事故风险和伤害因素,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的状态.加强安全物质文化建设,必然要求加大对技术、设备等物质的经费投入,完全依赖于企业自身解决,这对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而言,目前显然不太现实.因此需要政府建立煤矿企业物质尤其是技术投入补偿机制,通过政府财政补偿企业因技术等投入而增加的成本,实现社会效益,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的良性发展模式.第二,安全行为文化培育.煤矿安全生产的“人-机-环”系统中,“人”是最活跃的要素,又是操作机物、改变环境的主体,因此,加强人的安全行为文化建设,提高人的安全文化素质,规范决策者的安全行为和员工的操作行为,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和关键所在.一是从政府及官员(包括企业高管)入手,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国家安全管理政策,提高政府执行力,加大对政府官员和企业高管的监管力度,端正官员和企业高管行为,这是煤矿企业安全行为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二是塑造一种适宜的安全文化环境———行为能力文化.安全意识、责任心、良好心态、自控能力等行为能力都是企业安全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建立基于行为能力的安全文化,更加精确有效.行为能力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和无声的命令,迫使企业员工改变自己对待安全的态度,促使其改变自身行为,并努力培育自己的行为能力,从而使企业所有员工逐步形成一种以“安全为中心”的良好风气.

7结论

安全机制范文篇10

关键词:农机;安全生产;拖拉机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购买的变型运输机、拖拉机等农机设备越来越多,这些设备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但有些农户购买的是无牌农机,很多农户也没有相应的驾驶证,属于无证驾驶,这就给农机生产带来了安全隐患,影响农村建设的稳定发展,因而有必要加强农机安全生产机制建设,增强农民的安全意识。

1农机生产、管理存在的不足

1.1农机用户安全观念淡薄

很多农机用户在购买农机后往往忽视了农机驾驶的安全问题,如无证驾驶、超载超速、无牌行驶等现象屡见不鲜。很多农机用户没有意识到农机驾驶需要驾驶证这一点,大都是现学现开,明显增加了农机驾驶的风险。在相关调查中发现,在赶集或工程建设时,农村无证驾驶农机或是超载驾驶等现象非常普遍,期间事故发生率也很高,给农机安全管理带来了困难。

1.2机车老化,安全性差,年检率低

很多农机用户在购买农机时为了节省费用往往会选择拼装车或是改装车,而这种农机的零部件往往都是旧件或残缺件,质量性能严重不足,导致机车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而为了节省费用,鲜少有用户会对农机进行年检。

1.3用户不愿意参保交强险、第三者责任险

部分农机用户在使用农机的过程中抱着侥幸心理,认为驾驶农机的机会不多,活动范围又小,出现事故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因而不愿意再多花一份钱来购买保险,所以农村农机用户参保人数较少,这就使得在发生事故后,农机用户不能及时得到相应赔偿,需要自己承担事故损失。此外,只有参保交强险和第三者责任险之后才能年检,而由于农机用户参保较少,也就直接影响了农机年检率。

2建立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针对当前农机安全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相关农机监管部门应该深入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针对性采取相应措施对农机进行监管,以有效提高农机生产安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权责一致

农机安全生产中的各种问题与农机监管部门权责不一有很大关系,因而要建立农机安全生产机制,首先要从监管部门的权责入手,依法执行对农机的检查职权,广泛开展农机安全活动,对违章行为进行严肃治理,切实降低农机生产安全隐患。同时,监管部门要不断提高自身监管素质,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将农机安全生产问题中涉及的各项工作认真做好,努力为农户做好服务工作,热情为农户讲解和介绍相关农机使用法律、法规,督促农机用户能够知法、懂法,从而自觉树立起安全生产意识,达到农机监管的目的。

2.2县乡村三管齐下

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建立离不开各个部门的全力配合,从乡村到县级部门都应该加强对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视,要组织县乡村三级共同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活动,让各个部门都参与进来,同时也要让公众参与进来,切实落实农机安全生产的各项方案,建立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同时,要将农机安全生产放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部分,着重讨论农机安全生产问题,并对相关安全生产行为进行规范,将其写进村规民约当中,让农机用户能够切实按照农机安全生产规范来行事,有效防止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

2.3安全生产,安全第一

要切实增强农机用户的安全意识,不断加强对农机用户的安全教育。农机监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农机用户进行农机安全驾驶、安全生产法规以及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强农机用户的安全生产观念,促其自觉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同时,可在村里宣传栏张贴相关安全教育内容,强化农机用户安全生产意识。

2.4严把检验关,提高检验率

加强农机安全检验,要求农机用户定期参加机车检验,对老化、故障和隐患机车进行筛除和检修,保证农机的安全性。同时要加强检验力度,严格按照相关检验标准对农机进行检验,对于年限过长或是拼装农机应该进行强制报废,严禁农户私下进行农机拼装,保证农机市场安全,保护农机消费用户的权益。此外,农机监管部门要强制农机用户参保,令其定期参加年检,为农机安全生产增加双保险。

2.5提高驾驶员持证率

要减少农机无证驾驶情况,必须加强对农机用户的培训,组织农机驾驶员参加驾驶培训来获得相关驾驶证,做到持证驾驶,确保农机驾驶的安全。对于缺少培训机构的农村,监管部门可组织驾驶员到邻近机构进行驾驶培训,让农机驾驶员能够尽早取得驾驶证,保证农机生产安全。

3结语

不断强化农机安全生产观念,建立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是构建和谐农村、平安农村的关键,为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视,采用适合的手段和措施对农机进行管理控制,切实提高农机用户的安全意识和观念,督促其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农机安全管理水平,切实保障农机安全生产,进一步促进农村安全稳定建设。

参考文献

[1] 邵雄心.不断强化农机安全生产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J].吉林农业,2015(,6):62.

[2] 汪晓春.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