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17:45

环境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生物监测技术;水污染

目前,我国水环境污染治理主要分为两大方向,一是从源头控制工农业、生活污水排放,二是监测并治理自然水体既有污染[1]。传统的理化监测技术更注重污染物本身,监测对象主要是水体的浊度、色度、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有机碳、pH、重金属含量、电导率等,这些参数虽然能够有效体现水体现状,却无法深刻反映污染物和水体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多种污染物在水体中混合,相互作用,会对生物体产生潜在影响,但这并不在传统水环境监测范围之内,这是理化监测技术的缺陷。生物监测技术通过观察生物种群的变化来探究污染物更深层次的影响,能够填补传统理化监测技术的不足,使水环境监测更加全面、科学[2-3]。

1水环境监测中应用生物监测的必要性

在水环境监测中,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能反映污染物的来源、浓度,能反映水环境的质量变化,却不能体现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也不能解释水生生物对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因此,应用生物监测技术,从水生生物对污染物的利用角度反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展现污染物的潜在风险和威胁,是水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生物监测技术发展缓慢,对环境监测的辅助有限,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2生物监测技术中不同生物的特点和应用

能够用于生物监测的生物种类有很多种,微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着生生物、底栖动物、高等水生植物、鱼类等均是可参与生物监测的对象,能够从不同层面反映水体中污染物带来的影响。

2.1微生物

用于生物监测的微生物应当是群落多样性、群落均匀度、优势细菌丰度都十分优秀的种类,如广泛分布于水环境中的发光细菌、与各种鱼类共生的费氏弧菌。发光细菌的发光主要依赖于发光酶系统,这种酶是一种异二聚体蛋白质,在与有毒物质接触时,若它被有毒物质抑制,则细菌的发光强度会迅速降低,这是一种指示性十分明确的微生物。生物监测技术领域通常用发光细菌来量化污染物的毒性,量化对象可以是急性毒性(5~30min),也可以是慢性毒性(12~24h)。目前,发光细菌对毒性的量化已经广泛应用于饮用水系统、海洋沉积物的水质检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费氏弧菌对水体的电导率、浊度、重金属浓度、大肠菌群等参数变化有较大的反应,其中,费氏弧菌的种群变化与前两者成反比,与后三者成正比。

2.2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是指水环境中以浮游状态生存的植物,多指水体中的藻类植物。藻类在水体中过度繁殖,会出现水华现象,也就是水体富营养化。近年来,生活污水含磷量大幅度提升,促使以磷为营养物质的藻类植物大量生长,遮蔽水面,抢夺水体中的溶解氧,影响阳光的射入,导致水体中的植物、动物生存环境恶化。因此,藻类植物成为生物监测领域重要的指示生物。不同种类的藻类植物对不同污染物的反应有较大的差异,监测人员可以通过藻类的丰度、细胞密度、光合作用强度来进行判断。例如,石莼是一种重金属承受能力较高的藻类植物,能够有效富集水体中的重金属,被称为重金属污染的“哨兵”。小球藻是一种对苯并芘十分敏感的藻类植物,苯并芘在小球藻中聚集,人们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进行观测和定位,这对于判定船舶漏油、工业废水排放影响范围有较高的指示作用。

2.3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主要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幼体,它们没有主动游泳的能力,只能随着水波漂动。在自然水体中,浮游动物的分布非常广泛,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影响也十分敏感,且作为鱼类生物的捕食对象,也能够间接反映鱼类生物种群的一些变化,因此,浮游动物在生物监测领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刺胞动物是一种接触重金属等污染物后会出现细胞体积变化的浮游动物,可以作为水体中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指示生物。桡足类汤氏纺锤水蚤卵是脊椎动物的幼体,常用于量化硫化物等污染物的生物毒性,这种水蚤的繁殖能力、种群数量、死亡率都能够用于检测急性、慢性有毒污染物的生物毒性,如农药污染。

2.4着生生物

着生生物是指附着在基面上的生物群落,包括藻类、细菌、真菌和一些原生动物,这些生物在基面上的均匀度、密度、总量都是十分常用的生物指标。生物监测过程中,监测人员可以通过刮取基面上生物的方式来采样,在显微镜下进行单一生物群落的计数和总生物量的计数,其中,某些生物群落的扩大或缩小都标志着水体中物质的成分变化。比如,在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流中,着生生物的生物总量出现明显扩大;富营养化的河流中,着生生物中的藻类部分比例扩大,其他生物则受限。

2.5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在水体底部岩石、泥沙上的动物,常见的有牡蛎、河蚌、贻贝、虾蟹等无脊椎动物,它们更容易受到重金属、营养物、沉积物的影响。目前,底栖动物已经成为评价水体质量的重要指示物。国际上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以底栖动物作为标志的生物指数,底栖动物的种群完整性、多样性、优势度、丰度都是指示水质变化的重要指数。比如,贻贝的肝胰腺组织中SOD(超氧化物气化酶)和碳氮同位素是监测重金属污染变化的重要标志物,其中尤以SOD为主。

2.6高等水生植物

高等水生植物是指在多水环境中生长、繁衍的植物,包括常见的荷花等挺水植物,王莲、芡实等浮叶植物,水葫芦等漂浮植物,金鱼藻等沉水植物。高等水生植物是水体中生物链的重要一环,不仅能够净化水体,还能够为鱼类、浮游生物、浮游植物、微生物提供生长栖息环境和丰富的食物来源。但高等水生植物的过度生长也会对水体形成遮蔽,过度消耗水体中的含氧量和营养物质,对浮游生物等水体中的其他生物生长、繁衍造成影响。黄花水龙是一种对亲脂性有机物有较高积累能力的水生植物,常作为有机农药的污染指示生物来检测浅水域的水质情况。

2.7鱼类

鱼类是水环境中处于生物链顶端的生物,鱼类的生长受到水体中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水体污染物最终都会富集到鱼类的体内,对鱼类动物造成生长、繁殖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因此,鱼类是监测水体中污染物变化不可缺少的指示生物。水体中的持久性污染物(如DDT等)都会在鱼类体内富集,并对鱼类生物造成持续性影响,只有当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对鱼类表现出影响,且这种影响会随着更高的生物链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生物监测领域内,对鱼类的生物指标测定不仅限于种群的测定,还具体到了鱼类生物的血液、心跳、呼吸、运动、逃逸行为、幼鱼死亡率等具体个体参数。近年来,对鱼类的生物监测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包括遥测技术、声学监测技术等,能够有效记录鱼类在生长、迁徙、繁衍过程中的大量数据,用于判断、衡量有毒有害污染物对鱼类的影响。目前,很多技术设备还不能被大范围应用到一线的环境监测中,但已经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针对不同生物种群的生物监测技术各有优劣,各有适用范围,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比如,浮游动物对化学污染物比较敏感,但可靠性、准确性受限;底栖动物对农药、重金属的敏感度更高,但采样准确度较低,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投入;高等水生植物对重金属污染同样很敏感,但本身对污染物有一定的清除作用,这就需要配合富集情况来衡量。

3结语

相较于理化监测技术,生物监测技术的对象更加复杂且庞大,需要监测的时间更长,不同生物对同一污染物的敏感度不同,在综合判定上有较大的偏差。因此,生物监测目前还很难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很难在短时间内如理化检测技术一般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生物监测技术的应用要以一批优秀的生物监测技术人才和设备作为基础,逐步将多个指标科学地整合成单一指数,使污染物对生物种群的影响更加一目了然。生物监测技术已经体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1杨艳红.水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的应用及进展[J].化工管理,2019(32):63-64.

2王颖,廖訚彧,欧阳莎莉,等.发光细菌在线监测水体污染研究进展[J].净水技术,2020(9):10-16.

环境监测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生物监测技术;水污染

目前,我国水环境污染治理主要分为两大方向,一是从源头控制工农业、生活污水排放,二是监测并治理自然水体既有污染[1]。传统的理化监测技术更注重污染物本身,监测对象主要是水体的浊度、色度、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有机碳、pH、重金属含量、电导率等,这些参数虽然能够有效体现水体现状,却无法深刻反映污染物和水体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多种污染物在水体中混合,相互作用,会对生物体产生潜在影响,但这并不在传统水环境监测范围之内,这是理化监测技术的缺陷。生物监测技术通过观察生物种群的变化来探究污染物更深层次的影响,能够填补传统理化监测技术的不足,使水环境监测更加全面、科学[2-3]。

1水环境监测中应用生物监测的必要性

在水环境监测中,物理指标和化学指标能反映污染物的来源、浓度,能反映水环境的质量变化,却不能体现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也不能解释水生生物对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因此,应用生物监测技术,从水生生物对污染物的利用角度反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展现污染物的潜在风险和威胁,是水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生物监测技术发展缓慢,对环境监测的辅助有限,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2生物监测技术中不同生物的特点和应用

能够用于生物监测的生物种类有很多种,微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着生生物、底栖动物、高等水生植物、鱼类等均是可参与生物监测的对象,能够从不同层面反映水体中污染物带来的影响。

2.1微生物

用于生物监测的微生物应当是群落多样性、群落均匀度、优势细菌丰度都十分优秀的种类,如广泛分布于水环境中的发光细菌、与各种鱼类共生的费氏弧菌。发光细菌的发光主要依赖于发光酶系统,这种酶是一种异二聚体蛋白质,在与有毒物质接触时,若它被有毒物质抑制,则细菌的发光强度会迅速降低,这是一种指示性十分明确的微生物。生物监测技术领域通常用发光细菌来量化污染物的毒性,量化对象可以是急性毒性(5~30min),也可以是慢性毒性(12~24h)。目前,发光细菌对毒性的量化已经广泛应用于饮用水系统、海洋沉积物的水质检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费氏弧菌对水体的电导率、浊度、重金属浓度、大肠菌群等参数变化有较大的反应,其中,费氏弧菌的种群变化与前两者成反比,与后三者成正比。

2.2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是指水环境中以浮游状态生存的植物,多指水体中的藻类植物。藻类在水体中过度繁殖,会出现水华现象,也就是水体富营养化。近年来,生活污水含磷量大幅度提升,促使以磷为营养物质的藻类植物大量生长,遮蔽水面,抢夺水体中的溶解氧,影响阳光的射入,导致水体中的植物、动物生存环境恶化。因此,藻类植物成为生物监测领域重要的指示生物。不同种类的藻类植物对不同污染物的反应有较大的差异,监测人员可以通过藻类的丰度、细胞密度、光合作用强度来进行判断。例如,石莼是一种重金属承受能力较高的藻类植物,能够有效富集水体中的重金属,被称为重金属污染的“哨兵”。小球藻是一种对苯并芘十分敏感的藻类植物,苯并芘在小球藻中聚集,人们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进行观测和定位,这对于判定船舶漏油、工业废水排放影响范围有较高的指示作用。

2.3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主要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幼体,它们没有主动游泳的能力,只能随着水波漂动。在自然水体中,浮游动物的分布非常广泛,对水体中污染物的影响也十分敏感,且作为鱼类生物的捕食对象,也能够间接反映鱼类生物种群的一些变化,因此,浮游动物在生物监测领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刺胞动物是一种接触重金属等污染物后会出现细胞体积变化的浮游动物,可以作为水体中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指示生物。桡足类汤氏纺锤水蚤卵是脊椎动物的幼体,常用于量化硫化物等污染物的生物毒性,这种水蚤的繁殖能力、种群数量、死亡率都能够用于检测急性、慢性有毒污染物的生物毒性,如农药污染。

2.4着生生物

着生生物是指附着在基面上的生物群落,包括藻类、细菌、真菌和一些原生动物,这些生物在基面上的均匀度、密度、总量都是十分常用的生物指标。生物监测过程中,监测人员可以通过刮取基面上生物的方式来采样,在显微镜下进行单一生物群落的计数和总生物量的计数,其中,某些生物群落的扩大或缩小都标志着水体中物质的成分变化。比如,在重金属污染较为严重的河流中,着生生物的生物总量出现明显扩大;富营养化的河流中,着生生物中的藻类部分比例扩大,其他生物则受限。

2.5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在水体底部岩石、泥沙上的动物,常见的有牡蛎、河蚌、贻贝、虾蟹等无脊椎动物,它们更容易受到重金属、营养物、沉积物的影响。目前,底栖动物已经成为评价水体质量的重要指示物。国际上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以底栖动物作为标志的生物指数,底栖动物的种群完整性、多样性、优势度、丰度都是指示水质变化的重要指数。比如,贻贝的肝胰腺组织中SOD(超氧化物气化酶)和碳氮同位素是监测重金属污染变化的重要标志物,其中尤以SOD为主。

2.6高等水生植物

高等水生植物是指在多水环境中生长、繁衍的植物,包括常见的荷花等挺水植物,王莲、芡实等浮叶植物,水葫芦等漂浮植物,金鱼藻等沉水植物。高等水生植物是水体中生物链的重要一环,不仅能够净化水体,还能够为鱼类、浮游生物、浮游植物、微生物提供生长栖息环境和丰富的食物来源。但高等水生植物的过度生长也会对水体形成遮蔽,过度消耗水体中的含氧量和营养物质,对浮游生物等水体中的其他生物生长、繁衍造成影响。黄花水龙是一种对亲脂性有机物有较高积累能力的水生植物,常作为有机农药的污染指示生物来检测浅水域的水质情况。

2.7鱼类

鱼类是水环境中处于生物链顶端的生物,鱼类的生长受到水体中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水体污染物最终都会富集到鱼类的体内,对鱼类动物造成生长、繁殖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因此,鱼类是监测水体中污染物变化不可缺少的指示生物。水体中的持久性污染物(如DDT等)都会在鱼类体内富集,并对鱼类生物造成持续性影响,只有当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对鱼类表现出影响,且这种影响会随着更高的生物链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生物监测领域内,对鱼类的生物指标测定不仅限于种群的测定,还具体到了鱼类生物的血液、心跳、呼吸、运动、逃逸行为、幼鱼死亡率等具体个体参数。近年来,对鱼类的生物监测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包括遥测技术、声学监测技术等,能够有效记录鱼类在生长、迁徙、繁衍过程中的大量数据,用于判断、衡量有毒有害污染物对鱼类的影响。目前,很多技术设备还不能被大范围应用到一线的环境监测中,但已经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针对不同生物种群的生物监测技术各有优劣,各有适用范围,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比如,浮游动物对化学污染物比较敏感,但可靠性、准确性受限;底栖动物对农药、重金属的敏感度更高,但采样准确度较低,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投入;高等水生植物对重金属污染同样很敏感,但本身对污染物有一定的清除作用,这就需要配合富集情况来衡量。

3结语

相较于理化监测技术,生物监测技术的对象更加复杂且庞大,需要监测的时间更长,不同生物对同一污染物的敏感度不同,在综合判定上有较大的偏差。因此,生物监测目前还很难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很难在短时间内如理化检测技术一般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生物监测技术的应用要以一批优秀的生物监测技术人才和设备作为基础,逐步将多个指标科学地整合成单一指数,使污染物对生物种群的影响更加一目了然。生物监测技术已经体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可期。

参考文献

1杨艳红.水环境监测中生物监测的应用及进展[J].化工管理,2019(32):63-64.

2王颖,廖訚彧,欧阳莎莉,等.发光细菌在线监测水体污染研究进展[J].净水技术,2020(9):10-16.

环境监测技术范文篇3

1.1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水平不断的提高,相关的环境部门在环境监测方面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对于空气质量、土壤环境、水体环境、放射物、固体废弃物等环境的监测工作中便充分地应用了计算机技术,这样一来就使得复杂的监测工作变得简单起来;不仅如此,我国已经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环境监测网络系统,因此可以方便的解决复杂而又艰巨的监测任务。

1.2使用技术越来越先进

我国的相关部门已经将网络技术、管理软件以及地理资讯等技术综合的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作当中,这些先进的技术使得监测工作能够有效、精准的进行;不仅如此,相关的环境部门还利用了精确定位以及影像资料等遥感技术,保证了检测部门能够获得准确的图像资料和数据信息,全球范围内的定位系统则能够为检测部门提供最新的海洋和陆地环境的相关信息,减轻了工作人员工作时的负担。

2计算机技术的具体作用

监测部门通过使用计算机技术对相关的环境数据进行第一阶段的监测,然后对具体的环境进行模拟与分析,并将相关的环境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将这些整理好了的信息提供给主要的监测工作人员,让管理人员对有毒、有害的物质怎样进行处理作出恰当的决策,并且对相关的技术风险、环境影响因素以及替代方案的选择作出正确的规划和决策,使其能够最充分的保护相关部门的利益。

3如何提高环境监测部门工作的质量

提高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质量,不仅能够为相关环境的保护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提高对环境进行评价的准确性,同时还能够加强对于污染物的监察与控制,能够保证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进行,并且还能够推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想提高我国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质量,不仅要充分的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检测部门的日常工作当中,同时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3.1提高监测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

在进行实际的监测工作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影响工作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只有正确的操作才能够保证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也才能保证环境监测的可靠性。我国的相关监测部门要加大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培训,要将工作人员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更新,使他们能够掌握新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对新的计算机技术进行的了解和掌握,这样就能够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真实性,并且还能够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效率。

3.2增加监测部门对于监测工作的资金使用

相关的环境监测部门要想进一步的将监测的范围扩大,并且提高监测工作的准确性的话,就需要进一步的加大自身的资金投入,在第一时间内将所使用的技术和设备进行相应的更新,学习国外先进的对于环境监测所使用的方法,以此来将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不断的提高,促进其更好地为环境监测的工作进行服务。

3.3加强监测部门对于工作的管理

环境监测部门要加强对于相关工作的管理,要将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和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等价挂钩,同时还要能够执行相对应的奖赏和惩罚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以及工作责任心;并且还要将管理工作进行改善,从根本上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使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

4结语

环境监测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大气环境污染;监测技术;治理技术

随着工业化发展,环境污染变得更加严重,我国北方地区在冬季时会产生严重的雾霾,从而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所以有必要做好针对这一污染问题的防范、治理以及监测方面的工作。形成大气污染这一问题的原因涉及到了多个方面,那么在对其进行治理时就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在大气环境污染的监测和治理方面加大投入和研究,从而有效解决大气环境污染问题。

1大气污染的特点阐述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大气污染问题频发,主要体现在大气中的多种污染物因为复杂作用而生成的二次污染,同时也包括大气氧化性的增加,从而导致了大气环境污染的区域化蔓延。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有多种,我国的大气污染特征为煤烟型,主要污染物为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颗粒物等等,尤其是在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北方冬季,再加上大风影响常常会出现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与此同时,人们在吸入颗粒物后可能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我国人口分布密集,大气中有着较高的细菌含量,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绿地覆盖率降低,难以将绿色植物的净化杀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导致细菌含量超标,这对于人们的生命健康非常不利。

2大气污染环境原因分析

2.1交通发展

通过了解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能够看到,交通发展是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一项重要原因,通过调查显示,我国在近些年来的机动车持有量已经达到了4亿辆左右,而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这会对大气环境带来严重破坏,面对这一情况目前已经设置了一定的限制措施,并对新能源汽车进行了补贴,虽然通过这些措施能够相应的缓解大气污染情况,但却无法真正的解决这一问题,只要还有车辆行驶就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2.2工业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的工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型工厂,在工厂运行中必然会排放有害物质,从而对大气环境带来破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工业发展在煤炭消费比例中占比百分之九十以上,再加上一些地区的工业发展缺乏合理性,从而导致了污染情况的加重。某些企业为了能够获得更高的效益会忽略处理污染排放物,直接将一氧化碳排放到大气环境中,诸如此类的情况非常常见,从而造成了城市雾霾现象。我国对工厂废气处理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要求废气必须经过处理并且符合标准才能够排放到空气当中,但在实际的执行中仍然会有一些问题,一些企业没有充分落实政策规定,存在侥幸心理,所以在对大气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治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效果较为有限。

2.3林业过度开发

过度开发林业资源,会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影响,会造成土地沙化,并造成其他的恶性循环问题,例如环境恶化和气候影响等等,再加上植被数量的减少使其抵御风沙能力下降,从而将大量的灰尘带到土地当中,从而加速了大气环境的污染,严重破坏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虽然林业资源开发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经济增长,但也仅仅是短期的,不利于长期发展。

2.4农业污染

我国当前在农业种植中需要使用化肥和农药,一些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因为不具备足够的环保意识,会在农田中随意丢弃化肥和农药,从而影响周边的水体,当这些水体经过河流和蒸发作用进入到大气后就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2.5其他自然原因

我国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不同地区的资源有着较大的分布差异,一些地区可能会受到泥石流或者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甚至出现一些与化学云相似的物质,一旦和工业废气进行接触就会直接破坏臭氧层,从而造成环境的恶化。

3大气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

3.1对人体造成的危害

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具体包括了这样几个方面内容:首先是慢性中毒,大气中的污染物虽然目前的浓度并不高,但如果人们长期的生活在大气污染区域那么必然会对自身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其次是急性中毒,一般在污染浓度较低的区域不会出现急性中毒的问题,而如果大气环境浓度增高,那么就可能会发生急性中毒的情况。最后,大气环境污染也会使得人们的患癌风险增加。

3.2对工农业带来的危害

大气环境污染对于工农业所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大气环境污染当中包含了悬浮灰尘、颗粒物和悬浮物等等,这些物质都会对工业生产中的设备仪器带来严重的威胁,甚至会影响设备仪器的准确度,尤其是对于那些精密仪器来说影响更加明显。其次,大气环境污染中所包含的酸性物质会腐蚀工农业中所应用的设备仪器,提升设备仪器发生故障的几率,对工农业的正常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

3.3对气候带来的危害

在很多城市中因为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得大气环境污染更加严重,大气环境污染不仅仅会影响气候,同时其中的颗粒物也会影响人们的可见度,甚至一些颗粒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从而影响降水量,进一步导致气候的恶化。

3.4对植物造成的危害

大气环境污染会通过植物的气孔进入到叶片,然后通过生化反应影响到植物的叶肉组织,对植物的生长和新陈代谢带来影响。

4大气环境污染监测技术

4.1立体监测

首先是地基遥感监测,目前来看这是十分常用的一种监测方法,并且在这一监测技术中也包含了多种类型的监测策略方法,例如红外和波段等监测手段等,通过该监测方式来监测大气污染问题,因为其中有着不同的成分,且太阳吸收光谱有所区别,那么就能够获取多种光谱数据信息,在了解其中实际结构情况之外,也能够带来更加细化的信息。其次是车载类型的监测技术,主要是将监测设备安装到汽车上,并按照具体的标准和要求来进入到目标监测区域当中,使得作业过程有效性提高。对于大气污染而言,风的主要作用就是移动污染物,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有必要采用车载监测装置的方式来进行大气环境污染监测,时刻关注数据的变化情况,从而有效预估大气环境污染移动变化。最后是机载遥感监测,所谓机载遥感监测是飞机在大气平流层中来利用相关的监测设备完成大气环境污染监测过程,目前这项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步成熟,通过特定飞机能够对大气环境污染情况进行准确的测量,并能够获得较为精确的数据信息,为大气环境污染的治理带来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4.2遥感监测

首先是遥感监测大气成分,在对大气环境进行监测时,首先要了解的是大气环境污染中的成分,具体的监测目标包括温室气体、臭氧总量、干湿沉降和辐射情况等等,通过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除了能够对大气成分分布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也能够准确把握其所呈现出的变化趋势,为区域空气质量监测带来数据上的支持。其次是遥感监测臭氧层,对于人类而言,对于臭氧层进行保护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大气环境治理工作过程中,需要监测臭氧层的实际情况,这项工作主要是通过臭氧层的遥感监测技术来实现,该技术能够有效监测到臭氧层的变化情况,同时该技术也能够在多个高度范围内对臭氧层的实际分布状况掌握,获得精准的相关数据信息,另外可通过绘制臭氧层图形来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提供支持,这对于工作的高效率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是遥感监测居住区,目前在人们的居住区中也已经对遥感监测技术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实现了对居住区大气环境的动态监测,例如城市发展中对于沥青和水泥等材料应用的十分普遍,而这时实际上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气物理状态,甚至会出现热岛效应,需要通过遥感监测技术来掌握和了解热岛效应分布,全面了解城市居住区中的大气环境污染情况。除此之外,遥感监测也同样能够针对地面温度来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为绘制等温线这一工作带来重要的支持和参考。

5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研究

5.1燃料燃烧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源自于锅炉运行过程中,后来对这一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的完善和优化,使得燃料燃烧优化技术在实践应用中发挥出了不错的效果,除了提升了过滤效应之外也解决了煤炭消耗问题,降低了运营的成本,最为主要的还是对污染排放问题进行了解决,有利于大气环境污染的治理。

5.2脱硫脱硝联合技术

联合脱硫脱硝技术是不对过去的脱硝技术进行改变的情况下,联合氧化还原技术,以此来对硫和氮氧化物进行处理。与此同时,脱硫脱硝技术也可以和其他的烟气处理技术进行联合,从而更好的处理氮氧化物和硫。另外,脱硫脱硝技术可以和光催化法进行联合,那么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能够有效的避免二次污染问题的发生,同时也有着较高的运行效率,有利于成本的控制,符合我国的国情,未来发展前景良好。

5.3烟气脱硫除尘技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脱硫技术当中,烟气脱硫除尘技术是比较高的,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普及,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就是湿法烟气脱硫,经过了专家们的研究和完善后,湿法脱硫技术更加有利于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所以该技术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

5.4氮氧化物处理技术

该技术具体包括了催化还原技术和选择性非催化技术,另外也包括了吸附技术和活性炭及液体吸收等相关的技术,而这些技术具体的应用主要还是在工业催化还原等环节中,同时在处理废水时,目前已经对该技术应用的十分普遍,目前这项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大气环境污染的治理当中,相信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和效果。

5.5处理有机废气

在这项技术中分别包含了生物处理和吸附处理等等,这项技术所具备的优势在于更加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与目前我国所提倡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相符合,催化燃烧不会造成大气污染的问题,无论是膜基吸收还是光催化氧化技术都是基于对废气进行的绿色处理理念,是非常绿色环保的废气处理方法,对有机废气处理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十分有利于处理那些具备挥发性特征的有机物,除了效果良好之外,也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

6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污染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对大气环境污染进行解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治理过程,对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源头进行治理,例如控制废弃物排放等。同时,也要对有关于大气环境污染的清洁技术进行研发,从而在根本上减少污染源。在治理污染问题时,应提升工作的针对性,从而避免污染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参考文献:

[1]杜辉蓬.环境监测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作用及措施[J].价值工程,2021,40(11):23-24.

[2]尚峰.环境监测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策略浅析[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3):155-157.

环境监测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场采样;技术要点

通过生态环境监测能掌握环境的污染程度,进而分析造成污染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1-2]。而监测采样是生态环境监测的基础步骤,是开展各项监测工作的首要环节[3]。因此,对于水环境监测工作,要掌握监测要点,正确使用监测设备,把握好现场采样的细节问题,为样品质量提供有效保证。

1现场水质采样的重要意义

现场水质采样工作是水质监测工作开展的首要环节,也是水质监测工作的关键步骤之一,该项工作的开展将对水质监测分析结果产生直接影响。通过现场采样获得准确全面的样本,有利于后期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反之如果现场采样存在较大误差,会导致后期工作开展人力和物力的浪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水质监测工作水平显著提升。通常情况下,实验室检测分析可以将误差控制到10%之内,相比而言,现场水质采样受外界影响的因素更多,导致采样过程出现误差的可能性增大,从而降低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因此新时期开展现场水质采样监测工作的过程,必须要加强现场采样工作的质量控制,确保采样的代表性、及时性等[1]。

2现场水质监测采样工作开展的影响因素

2.1采样方案的编制

采样方案是采样工作的基础。编制采样方案前,要了解监测采样的目的,调查清楚采样区域的水文资料及环境状况,确定采样点位。采样方案中要确定监测项目和样品数量,采样频次、采样时间和路线,采样人员及分工,采样质量保证措施,采样器材、交通工具及需要进行的现场测定项目、安全保证措施等。

2.2水质采样设备

要根据监测项目,选择采样器材和样品保存容器。水质采样现场往往涉及多台套仪器设备和种不同材质的容器。选择仪器是否合理,直接决定能否满足于现场样品的分析。此外,样品容器的选择不当,同样会导致样品存储和运输期间存在问题,对后续的实验室分析产生不利影响。

2.3人为操作因素

在检测人员进行水质采样的过程中,其专业能力同样会对最终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要求采样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过关、专业技术过硬、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比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求选择合理的采样设备,遵守样品采集规范。如果在实际工作中采样人员操作不规范或者思想上不重视,都可能存在采样误差或者导致样品出现变化。

2.4外部环境因素

现场水质采样质量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主观因素,还会受客观因素影响,比如采样期间由于风速变化、温度不恒定都会直接导致水体中微生物和污染物含量发生变化。此外,水体周边、排放物质的临时变化也会导致样品的真实性受到影响,如化工厂周边的水体采样中,如果采样人员未分析水体外部环境变化分析情况,同样无法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3现场采样技术要点

3.1采样准备

(1)方案编制。采样方案应符合水质采样规范的要求,严谨详实,覆盖采样工作的全过程,且具有可操作性,使采样工作有章可循,避免采样工作的随意性。如确定的监测断面,其点位和数量能放映水体环境质量、污染物时空变化规律,力求以较少的断面取得最好的代表性。安排的监测项目,要具有针对性,能达到监测的目的要求。要根据气候状况、水环境变化情况,确定采样时间及频次。要指定一名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监测人员为采样负责人,且人员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此外,采样方案还要考虑到影响采样的其他和意外因素,如监测断面上游有排污口时,就要考虑到排放污染物的数量、种类、时间及对监测断面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在方案中制定相应的对策。(2)采样器具的准备。在水体采样过程中选择的采样器具必须达到一定强度,并且具有灵活可靠的特点,要求检测器具接触部分为惰性材质,如不锈钢或者聚四氟乙烯等惰性材料等。有些样品需要专用的采样器,如石油类等。样品容器要根据不同的监测项目选择符合规范的容器,防止容器与样品发生反应,或容器吸收吸附待测组分,引起样品的变化,要最大限度地防治容器对样品的污染,且容器应易于清洗。采样器及容器在使用前要清洗干净。如采集水中挥发性有机物时,容器先用洗涤剂清洗,再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最后用蒸馏水冲洗。如采集重金属样品时,经洗涤剂、自来水冲洗后,还要用1+3的硝酸荡洗,再依次用蒸馏水和去离子水冲洗。

3.2采样过程

(1)采样。在采样期间不可搅动水底沉积物,否则会对样品代表性和真实性产生影响,在同一地点分层采样的过程中,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避免不同层次水质受到影响。采样前先用水样荡洗容器2~3次,水样不能混入水面的漂浮物。水样采集后自然沉降30分钟,取上层非沉降部分。如水样清澈,可不现场自然沉降。样品体积要满足相关规范要求。(2)现场测定。在采样现场检测气温、水温、pH值、电导率、溶解氧等检测项目时使用的仪器必须经过有关部门鉴定,检测人员使用前对仪器进行了矫正,在整个检测过程中将数据完整记录下来。(3)质控样品。对于不同批次的水样,监测人员根据监测方案对现场空白样、现场平行样、现场加标样,运输空白和样品一同送往分析室。具体采集要点如下:在现场平行样的采集过程中要求处于同等采样条件之下,把采集的平行双样送到实验室分析,分析结果能够体现出采样和实验室测定的准确性;对于现场空白样的测定来说,主要是以纯水作为样品,按照测定项目的采样方法与要求,在样品相同条件下装瓶保存并送往实验室分析;对于运输空白来说,主要是把纯水当作样品,在实验室采集的过程中能够测定样品运输现场处理以及存储过程中是否由于容器导致的污染;在现场加标样操作过程中,监测人员选取了一组现场平行样,根据实验室配制的被检测物质标准溶液,把等量的溶液加入到已知体积水样当中,与另一份不加标的样本对比和处理[4]。(4)记录。监测人员把样品装入到容器之后,需要加入保存剂并粘贴标签,按照规定保存,并填写采样记录,记录水温、气温、采样时间、地点、样品编号、监测项目、所加保存剂名称、样品保存方式等,采样人员签字。(5)核对。采样结束后需要对采样方案、采样计划、采集是否完整,填写数据是否齐全,标签粘贴是否完整进行检查,对存在遗漏数据重新采集和填写。之后把同一采样站点的样瓶装在同一箱子中,在运输之前仔细检查,保证了全部样品齐全。

3.3样品保存和运输

(1)样品保存。为了确保采集的样品在运输期间不发生改变,监测人员在采样后根据监测项目的不同按规范加入保存剂,保存剂应不对待检测物测定产生干扰或反应,试剂的纯度以及等级应达到相关要求。(2)样品运输。在水样采集之后要及时送往分析室,最大程度缩短采样和检测的间隔时间,运输期间需要拧紧样品瓶盖。对玻璃样品瓶密封并贴好标签,需要冷藏运输的样品要配备隔热容器。冬季采集的样品要做好保温措施,避免样品瓶冻裂。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加强防护,保证运输期间样品不会出现碰撞或者振动等问题。运输实验室之后要求样品管理员接收样品时认真核对,对接收时间详细记录,双方签字无误后开展药品实验室检测工作[5]。

3.4采样技术人员

在水质采样的过程中,人员的操作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求采样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监测人员要求定期接受单位的培训与考核,切实掌握采样技术,确保采样人员持证上岗,遵守《水质采样技术指导》《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等,并在实际采样环节不得擅自变更采样点位置,缩减采样流程,可采用GPS定位、采样过程摄像的技术手段对采样人员和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最终为高质量的现场采集工作提供保障。

3.5采样技术的进展

在地表水监测采样中,提高采样效率,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及时性等是采样工作的努力方向。目前,在采样工作中投入使用的无人机、无人船等设备,提高了采样工作的便利性,尤其是采样无人机的使用,能轻松到达河中间等特殊指定位置采样,并提高了安全性,是监测采样的一大进步。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水环境监测工作当中现场采样是首要环节,因此要求检测人员深入分析影响水环境检测的各项因素,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保证样品质量,重视存储环节运输环节和后期的实验室检测工作,最终让检测结果准确性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苏欣,刘斌,谢加楠.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现场采样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J].商品与质量,2020,11(35):235.

[2]李永波.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J].环境与发展,2020,32(3):160-161.

[3]李茂伟.浅谈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控制的措施和建议[J].魅力中国,2020,28(15):355-356.

[4]王新边.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质量控制与管理[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20):45.

环境监测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土壤;环境监测;污染修复

土壤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现如今,全球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其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我国高度重视土壤环境保护与土壤污染防治。2016年,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这两个纲领性文件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确定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大方向[1]。加强土壤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应有之义。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现状,综述土壤环境监测和污染修复技术,并展望它们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保护土壤环境。

1土壤环境监测现状

环境监测是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而土壤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又是保障监测结果客观性及科学性的基础,可以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1.1监测标准

《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HJ168—2020)是我国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统领性文件。土壤监测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两大类,主要包括国家标准、环保行业标准、农业标准和林业标准。其中,国家标准和环保行业标准方法侧重监测土壤环境污染,农业标准和林业标准方法侧重检测土壤营养元素及其有效态、理化指标,它们共同构成我国土壤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保障体系[2]。收稿日期:2021-05-24作者简介:刘建军(1982-),男,山东海阳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生态环境监测。

1.2监测方法

“十三五”期间,我国已建成8万余个土壤环境监测点位,基本实现土壤类型全覆盖。根据采样后测定地点的不同,土壤监测方法分为原位测定和异位测定,前者是在现场完成采样及测定,后者是采样后将样品带回实验室测定。根据待测土壤污染物类型的不同,土壤监测标准方法分为无机物监测方法、有机物监测方法、放射性监测方法、理化指标及其他监测方法,表1、表2和表3概括了我国土壤污染监测标准方法[3]。

1.3问题及对策

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工作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土壤环境监测方法体系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统一规划性有待提升,多元化的监测体系各成一体,影响其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技术特色性有待发展,现有土壤监测方法大多借鉴水质监测技术,不能满足土壤技术特色要求;三是监测标准化有待加强,土壤监测方法仅占总监测方法的1/6,远低于水或大气监测方法占比;四是监测方法多样性有待扩大,要不断探讨和开发新技术、新方法,以满足监测需求。要想解决土壤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科学统一、系统完善、技术成熟、内容丰富、手段全面的监测技术体系予以支撑[2]。一是形成统一的技术体系,保证监测结果具有可比性,实现数据共享;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奖励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三是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技术,将国外先进的土壤监测经验技术同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适合本土的先进监测技术体系。

2土壤环境监测技术及发展趋势

2.1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电子监控等技术进行监测,通过分析监测数据来了解和掌握环境质量信息[4]。目前,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主要有3S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物理化学技术。3S技术包含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通过与计算机技术结合来获取土壤环境信息;生物技术利用生物传感器、核酸探针等来实现对土壤环境的监测与评价;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同时开展土壤环境监测与控制工作,如其中最具优势的无线传感器技术;物理化学技术通过电感耦合、氰化物反应等物化反应来准确获取环境监测数据[5]。

2.2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还存在很多不足,如监测体系不完善、仪器设备跟不上监测需求等。随着监管力度加大,土壤环境分析监测技术也在迅速发展,主要趋势为从单一污染物含量分析到多种监测分析技术并存,从点源到多源多维度立体分析,融合了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以实现自动化、远程化、智慧化监测[6]。

3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及发展趋势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7],我国土壤调查点位的总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的超标率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因此我国急需开展土壤污染修复。

3.1修复技术

我国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起步于“十五”期间,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土壤修复技术体系,大体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物理法中的热脱附技术可用于修复高污染的有机污染土壤。化学法种类较多,如固化-稳定化技术是利用固化/稳定剂(水泥、石灰、粉煤灰等)将污染物固定,达到不影响周边环境的目的;淋洗技术是利用淋洗剂(无机淋洗剂、螯合剂、复配淋洗剂等)将污染物由固定相专为液相来实现土壤治理;氧化-还原技术是利用氧化/还原剂(零价铁、H2S、硫代硫酸盐等)将污染物降解来修复土壤。生物法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来降解土壤污染物,如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利用绿色植物与其共生微生物系统吸收并富集重金属,利用土壤动物自身特质降解有机污染物。

3.2发展趋势

不同土壤污染修复技术适用条件和使用效果各异,近20年发展中,我国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实现了从单一技术到多技术耦合的转变。目前发展趋势是将源头控制、过程阻断、净化修复、安全利用的单一分离模式转变为环境友好型集成治理再发展模式,修复设备从服务于实验室异位修复的固定式装备向支持现场原位修复的移动式装备方向发展[6]。

4结语

土壤环境安全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撑,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要求各地不断加强土壤环境监测,积极修复已被污染的土壤,构建基准化监管和净土化修复的土壤环境监测和污染修复体系,从而逐步解决我国土壤污染问题,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倪依琳,王晓,廖原,等.土壤修复行业政策市场研究与“十四五”展望[J].环境保护,2021(2):19-24.

2夏新,姜晓旭.中国土壤环境监测方法体系现状分析与对策[J].世界环境,2018(3):33-35.

3胡冠九,陈素兰,王光.中国土壤环境监测方法现状、问题及建议[J].中国环境监测,2018(2):10-19.

4李明.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探究[J].环境与发展,2020(12):73-74.

5田芳.中国土壤环境监测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5):142-144.

6骆永明,滕应.中国土壤污染与修复科技研究进展和展望[J].土壤学报,2020(5):1137-1142.

环境监测技术范文篇7

3S技术就是将RS、GIS、GPS三种技术集合在一起进行运用。RS是遥感技术的缩写,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GIS和RS结合一起可运用于生态环境的评价与监测。GPS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GIS可以和GPS相互结合,运用GPS检测的数据和环境生态的监测相结合,可以将生态环境的监测方面得到更多的研究成果。3S是GIS、RS、GPS三者互相结合,运用三者的各自优点完成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RS优点是实时性和高效性,可以较大范围的获取目标信息内容,但是不能有效分类收集的信息和不能定位。GIS可以将获取的数据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归类,但是不能得到目标的一系列数据。GPS可以短时间定位目标的具体位置,而且非常准确,但是得不到目标的地理的属性特点。将三者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更好的为环境生态的监测服务。

2运用3S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环境监测问题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以往的监测方法都存在监测范围非常小等缺点,很难客观的反映实时的监测情况。3S技术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具体的操作过程是运用GPS和RS获取监测区的位置和地貌数据,运用GIS将检测区域数字化,规划和评价评价区的环境生态问题。下面介绍3S技术对环境监测的具体方面。2.1运用3S技术的城市生态环境监测3S技术在城市的生态监测的过程中运用比较早,很多城市如北京、天津等都建立了完善的3S数据库监测系统。建立监测数据库可以很大程度上使环境污染的防治数据库系统更加的完善。GPS和RS可以获得城市的植被绿化的分布情况,再运用GIS软件分析数据,从整体把握城市的绿化情况。2.2运用3S技术的林业生态环境监测3S技术近几年也广泛使用在林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监测之中,还包括监测森林生态、荒漠化等方面。RS技术可以动态的监测林业环境的生态情况,可以绘出详细的林业分布图和植被的覆被图,可以评价林业的生态环境。3S技术也可以用于实时监控森林火灾情况和灾后的损失评估等问题。2.3运用3S技术的水资源环境监测3S技术应用在水质监测,不仅可以准确的掌握监测区域的水环境的情况,还可以预测出水质将来的变化情况。可以推断出污染源、排出口等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情况。3S技术在水文模拟和水环境调查等方面也广泛运用,3S技术也可以运用在监测水质的富营养化等污染问题。2.4运用3S技术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3S技术广泛运用在海洋生态监测的问题,3S技术的运用可以得到海洋污染物的一系列的情况,如可溶性的有机物、非可溶性的污染物等,可以用于检测石油污染的问题。现在我们对海洋的了解非常有限,海洋中还有很多未开发的能源,若我们运用3S技术实时的监测海洋的生态情况,人类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海洋的生态情况,为以后人类更近一步的开发海洋能源提供科学的依据。2.5运用3S技术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3S技术在农业的生态环境的监测方面运用也很多,主要应用在评价土地的连续使用的能力、评价土地的生产能力、土地沙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情况等方面的监测。3S技术可以叠加和对比不同时期的农业的生态环境,分析农业生态的变化问题,寻找出农业产业最大化的方法,最终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2.6运用3S技术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监测3S技术也运用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中生态环境的监测方面,运用3S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矿产的开发程度,减少矿产开发对环境造成的不可逆的破坏,使矿产开发的利益最大。2.7运用3S技术的生态环境灾害监测我国的各个省份的自然灾害都频频发生,我国的自然灾害的种类有台风、龙卷风、冰雹、暴雨、暴雪、泥石流、旱灾、水灾、虫灾等。运用3S技术可以监测各类环境灾害等问题,RS将泥石流的影响因素和获得的信息相结合,分析出泥石流产生的因素,也可以监测其他灾害的发生。运用3S技术监测生态环境的问题,建立3S数据库,结合以往的数据库可以分析灾害的规律。

3结束语

3S技术在生态环境的监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运用3S技术获得信息并处理和分析信息,可以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实时的监测。虽然3S在生态环境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研究人员应该从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结合3S技术解决更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我国的生态环境有序良好的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作者:魏杰 王伟 刘丽娜 马云霞 王振峰 单位: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

参考文献

环境监测技术范文篇8

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

随着国家资金的不断投入,我国在土壤环境监测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我国生态环境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目前还是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环境监测技术还不是世界上的领先技术,在监测的智能型和精准度等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下面简单介绍分析一下我国在土壤环境监测技术方面取得的一些技术成就,进行探讨分析。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是从2010年才算是真正开始发展并运用到人们生活当中去的。生物技术及时以现代生物科学为基础,一般利用生物提的细胞和微生物,有时也会用到生物的一些组成成分,比说说生物题中的酶物质等。随着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不断被重视,虽然生物技术发展时间还不是很长,但是我国在生物技术方面发展的还是不错的。目前生物技术的发展主要运用在新能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因此生物技术也运用在土地环境监测技术上,通过生物技术对土壤内的微生物和土壤上种植的作物细胞进行标记检测,然后把监测到的大量数据信息传输给电脑。然后电脑通过这些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然后得出土壤质量的各项数据,然后给出合理的治理方案,所以在土壤环境监测上生物技术的使用是很有必要的。生物技术的运用是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其中大量的计算和数据分析还是需要依靠计算机来完成。目前我国在土壤监测上所使用的生物技术主要优PCR技术、生物大分子标记技术、芯片植行业曲线可替代度影响力可实现度行业关联度真实度入技术、基因改变技术等,这些技术目前我国都在进行实际使用,并且在环境监测方面依靠这些技术取得了不错的成果。3S技术要想对我国土壤进行整体的治理一定要全面了解我国所有的土壤的情况,通过土壤环境监测技术,把每一个地方的土壤情况进行汇总,然后根据各个地方土壤污染情况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合理的方案。我国土壤环境的治理不仅仅是对某一块地的土壤和某一个地方的土壤进行治理,而是要治理整个国家的土壤,整体改善土壤质量。土壤也是生态环境重要的一环,所以整体改善土壤的质量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是很有帮助的。获取全国各个地区的土壤污染情况,就需要使用土壤监测技术中的3S技术。3S技术是由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GPS(全球定位技术)组成。通过对3S技术的运用就可以对全国的土壤进行定点采集,然后将采集信息进行汇总,然后对土壤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合理的治理方案。3S技术能够对我国所有的土壤进行实时的监测,将检测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实时得到各个部分和我国整体土壤的一个情况,可以达到一个预防土壤污染的效果和全国整体土壤进行治理的效果,在我国土壤监测和治理方面是贡献非常大的。信息技术土壤环境监测中的一些技术得到的知识大量的数据,无法达到结果可视化,最后都是需要运用计算机技术,针对所得到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可视化的结果。信息技术就是在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中发展出来的,要想得到这么多的数据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信息技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就是无线电传感技术。无线电传感技术相对来说成本比较低,得到的数据比较多,能够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不像生物技术无法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要想实现全国范围的土壤监测,必须实现各个部分的土壤监测,然后将这鞋数据进行汇总。

在土壤中埋入不同的大量的传感器,监测土壤湿度、酸碱度和相关成分的含量,实时传输到计算机中进行分析。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建立一个系统的土壤监测系统,并且实现实时的进行分析得到结果。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环境监测的发展一定是朝着越来越简单化,越来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的。未来环境技术的监测精度一定会越来越高,实现一键智能化,结果可视化。未来环境的监测肯定会越来越严,地位越来越高,保障人民饮食的基本健康。

监测仪器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虽然我国在土壤监测方面已经达到了比较先进的水平,但是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说目前的环境监测设备很多还无法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监测设备的运行还是需要靠人来进行操控。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土壤的监测设备一定能够实现智能化运行,不再需要人工进行操作。环境监测设备实现智能化不仅大大减少了劳动力,还减少了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错误。因为环境监测中涉及到很多的数据,人为控制和容易出现校对出错等问题,实行机器智能化运行能有效的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基于大数据融合的多介质环境与生态系统感知技术要想得到的结果更加准确,必须在监测时使用多介质环境,考虑到每一种因素,以免因为某种因素导致结果出现误差和错误。在进行数据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大数据进行分析,避免因为数据比较少而得到错误的结果。使用生态系统感知技术,是土壤环境监测朝着人工智能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这项技术还不是很成熟,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光学遥测技术获得广泛应用在土壤环境监测中使用光学遥测技术能够实现远距离获取各种数据,通过光的照射然后获取土壤各种信息,然后通过传输设备把这些得到的数据传输到摇杆平台上进行分析。光学遥测技术在土壤环境监测中的使用可以大大简化获取信息的难度,大大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通过光学遥测技术能够大大减少获取数据的时间,能够更快的对数据进行分析,更好的实现实时监测。

加强对环境中有毒有害污染物质的研究

土壤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吃的很多的作物都是从土地上长出来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土地污染却越来越严重,土壤中残留着很多有毒的污染物。由于土地中存在大量的污染物,所以作物也会受到影响,事物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那么人体的健康自然也无法得到保障。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已经上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健康,开始购买有机食物。只有保证土地没有有毒物质的污染,才可以基本保证作物的安全,人们的健康才会得到最基本的保障。

环境监测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样本采集;环境监测信息平台

当前,我国已建立空气监测点共6000余个;水质监测点共5100个,其中部级监测点有1000个;土壤监测点共79941个,其中生态环境部有38880个、农业农村部有40061个、自然资源部有1000个。在监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国家应积极利用监测技术,实现环境保护质量的控制。

1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

1.1生物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物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广泛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结合计算机、化学等学科,在环境监测方面形成了目前普遍应用的生物大分子标记物监测技术和PCR技术。其中,生物大分子监测技术环境预警性和监测实用性较高,通过对生态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了解生态环境与生物之间的联系,从而为环境治理和修复提供生物理论基础;PCR技术监测速度和准确程度较高,应用程序便捷,操作灵敏,省时省力。生物技术是我国应急监测仪器的重点应用技术,对环境监测和保护起着巨大作用。1.2PLC技术。PLC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此种监测技术采用自动化和计算机通信集成装置。PLC技术应用装置在外形结构上具有耐热防潮、防震抗摔的性能,并采取隔离、屏蔽、滤波、接地等抗干扰措施,可在极端气候条件和环境中投入使用。此项技术一般应用于雨水监测,对酸雨等大气环境问题监测和抗旱防洪事业等均有非常高的利用价值。1.33S技术。环境监测中的3S技术指GP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及RS(遥感)技术的结合应用,是一种独特的综合应用技术,主要应用于环境监测中的水资源调查和水质监测与评价。3S技术可对水资源流域水文模拟、水域分布变化监测、水体沼泽分布和水体质量等监测,利用RS技术和GPS技术能够实现我国湿地资源动态变化监测,其多时相、多平台的特点可帮助监测部门及时获取湿地动态信息,同时综合GIS技术的空间分析能力对获取的数据信息实时更新,从而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监测和管理[1-2]。1.4物理化学技术。环境监测中的物理化学技术开发原理,是运用物理学的理论方法去研究环境污染中相关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即以物理学科的原理和试验操作为基础,研究物质化学性质和反应变化,进一步得出相关物质化学运动和物理运动的相互关系,将污染物质中各元素进行物理化学处理,并为微妙的物质关系赋予联系,使有害物质得到有效监测和预估。物理化学监测技术为环境监测部门提供了灵敏度较强的技术支持,此项技术把污染物的传播扩散上升到分子层面,利用此种技术原理设计出的环境监测仪器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可找到环境污染物质中的运动联系,数据表明,该监测设备成功检测到约2km的空气质量状况,大大降低环境监测中的仪器设备投入成本。物理化学监测技术下的监测数据研究价值较高,对环境治理的手段研究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有效推动国家公共卫生环保事业的发展,这对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当前环境监测技术应用仍存在的问题

2.1监测数据无法正确有效处理。从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现状来看,我国环境事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是监测与保护治理,但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仍处在发展不平衡的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环境监测部门在取得相关监测数据后,只是片面地将数据进行简单的评价分析,检测企业或人们生产生活的操作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参数,并未从数据本身对影响环境的污染物质做深入研究,监测数据利用率极低,所得监测数据并未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价值。2.2监测技术仍存在不足。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得以大力研发,涉及医学、生物学、物理、化学、互联网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研发实力日渐增强。但就现阶段环境问题来看,我国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各监测技术间的互通性较差,而且应用性能较弱,覆盖范围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当前,环境监测技术的研发存在脱离监测工作实际的现象,相关技术的投入及产出比例十分不协调,部分环境监测单位仍沿用传统人工监测方法,与我国当前环境情况与技术研发前景并不匹配。同时,监测技术的研发仍存在研发意识不足的现象,并未深入探究我国环境监测的实际情况,研究方向的重点仍体现在理论上,并未有效上升到实际应用,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与研发严重脱节。2.3应急监测技术发展滞后。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突发工业事故逐渐增多,其对环境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说,环境突发事件发生后,特征污染物需要用大型实验室仪器进行排查,然而,从污染物采样到实验室检测,大型机器设备运行成本较高。因此,现阶段,应急监测手段研究仍是我国环境研究的重中之重。

3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方法

3.1加强对样本采集的控制。样本采集是环境监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加强对样本采集工作的监管和控制对环境监测质量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对生态环境进行现场采样时,其采集技术、采集方案、采集步骤、采集设备对样本质量都有较大的影响。为了加强样本采集控制,环境监测采样前要设计精细的采样方案,确保采样流程规范化、设备使用的科学性以及原始数据的真实性。收集有组织颗粒物时,以垂直管段作为监测点位的优先考虑位置,采样断面与弯头间的距离至少是烟道直径的1.5倍,当偏差在5°~10°时,即可达到等速采样的效果。在进行采样收纳前,应对容器进行检查,确保装置完好无损,对多孔筛板吸收瓶进行检查时可在瓶内注入5mL清水,并进行瓶内抽气操作,使流量控制在0.5L/min,如果测试阻力为4.0kPa,说明容器合格,可以投入采集使用。在记录原始数据时,工作人员应采用多种记录形式,确保采集数据科学合理,从而发挥样本的最大价值。3.2加强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和试验操作管理。在样本采集完成后,相关人员应及时将样本交给试验中心,令其对样本进行有效检验。为确保样本数据真实性和安全性,应对样本进行标记并保持竖直摆放;在运往实验室时,操作人员要轻拿轻放,并确保交接过程中样本不被污染。实验室管理部门应确保室内环境干净卫生,设备符合监测标准,并规范数据和分析记录,从而保障监测数据的原始性和精准度,确保实验室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的规范化和流程化。相关部门可引进LIMS(实验室管理系统),有效帮助试验人员掌握实验室基本情况,优化操作行为,保障环境监测质量。3.3建设环境监测信息平台。相关部门应利用信息技术,建设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利用大数据优势,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库,从而为我国环境监测提供海量数据支持和环境监测质量监管渠道。在环境监测信息平台中,建立政府、企业和群众沟通机制,使得环境监测治理和保护工作透明化,从而提升大众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意识,有效提升我国环境监测质量。3.4挖掘环境监测技术数据处理的深度。环境监测的根本是进行环境治理与保护,使环境资源得以持续利用与开发,因此环境监测数据的价值和功能除对生态环境进行指标评估和生产生活操作行为的约束外,也应是环境治理和保护手段研究的重要依据。生态环境,部门应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统一整合与数据共享,深度挖掘环境监测数据中各污染物质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到治理方法,控制环境污染源头,实现监测技术开发的初衷和价值。3.5优化环境监测技术。我国国民经济形态的复杂性使得环境情况复杂,各地地理环境、水文形态网络参差不齐,监测环境极其恶劣,因此要想完善监测技术整合机制,人们需要集合技术研发人员、一线监测技术人员与环境治理单位的力量,将实际情况与理论技术统一结合,研发出应用性较强的监测技术。相关部门应大力构建监测技术网络与平台,将各项环境监测技术统一结合,从而优化监测手段,使得技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针对突发环境问题,着力开发应急环境监测技术是当前环境监测技术开发的重点。针对爆炸、油气泄露等突发事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应急监测技术需要具备快速监测、易于安装使用、快速分析的特点,从而对污染物质迅速取样,对事件中污染物种类、危害程度、污染范围等进行精准判断,为应急处理提供依据。针对当前我国应急监测技术存在的不足,国家应统一布局各区域环境应急监测技术网络,帮助应急处理单位确认污染源,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3.6提升监测人员专业素质水平。相关部门通过加强环境监测过程中各个环节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培训和理论知识的学习,确保相关技术和设备使用能够实现最大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质量监测的作用。另外,可根据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监测规范和责任,提升相关人员的思想道德意识,加强其环境质量监控工作的效果[3-4]。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环境监测机构应准确界定环境监测机构数据质量责任,建立“谁出数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度。

4结论

环境监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为我国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了有力武器,增强了我国环境治理效果,但综合当前环境形势来看,相关部门应综合把握社会发展因素,加强对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不断完善监测手段和制度,提高监测人员对监测数据的重视度,有效保障我国环境监测质量。

参考文献

1阚丽萍.环境监测技术应用及质量控制方法[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4):104.

2熊春莲,李文洪.探讨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其质量控制方法[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8):71.

3徐彦雄.环境监测数据可靠性影响因素探究[J].科技风,2019,(36):115.

环境监测技术范文篇10

1采样的质量控制

首选应该制定相应的采样技术细则、规章制度,样品所处的环境要事先了解好,看是否符合满足样品所处环境的要求。对于所使用的仪器,要正确操纵,定期的进行检查;对于采样器放置的位置和高度是否符合采样的要求;吸附剂的数量是否符合要求;认真做好采样记录,妥善保管好样品。

2样品运输和贮存中的质量控制

样品采集前,需要从实验室将采样管或滤膜等采集设备或仪器运输到监测点,运输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仪器和设备的保护,确保仪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样品采集后,要及时运输到实验室,以防止采样时的错误操作,从而使数据产生一定的误差。

3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

实验室分析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数据的准确,一般分为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和几个实验室之间的质量控制。实验室内部的质量控制是测定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为因素是导致结果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着监测结果,可通过图形分析等方式来控制分析的质量。对于同时几个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是指对于采用同一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对于不同的实验室因为条件不同,导致的结果有误差,进行同一实验应该尽量使实验室内的环境和所使用的设备统一,才能确保实验室分析的质量。

4做好实验室基础工作

实验室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实验开始前,应该对所使用的设备和仪器进行检查,确保能正常的使用,并且对于精密仪器,要重新调整,避免误差的出现,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要正确洗涤各种仪器,并做好干燥处理,清洗后要妥善保管;在设备和仪器在不使用的时候,定期的进行检查和维护,妥善保管;在做实验的时候,要轻拿轻放,防止实验时的突发状况导致操作人员受到伤害;实验室的监测人员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对于实验方法和操作过程能熟练的掌握,对于每个监测的环节,都能清楚的了解;工作人员需要持证上岗,定期的接受培训,才能确保做好实验室工作。

5报告数据处理质量控制

收集到的数据,应该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规定和审核制度,从数据的分析、复查、审核都要分工明确,层层把关,做好每个环节的质量管理与验收工作,在任何一个环节发现问题,应该组织所有的工作人员进行查证,找出问题的原因,做到有疑问的数据绝不上报。

6工作质量与数据质量之间的分析

工作质量一定要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这样才能保证测量的数据会更准确。而数据的正确性又会减少错误,从而使工作质量提高。这就说明工作质量与数据质量是相互区别和相互联系的,只有保证了工作质量,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同时数据的真实性又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又是工作质量的保证。要想保证工作质量,首先就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是整个环境监测过程中的重点。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地测量数据,并且细心地对数据进行恰当的处理。只有数据的真实性越来越高,准确性越来越高,才能保证数据的高质量,从而促进工作质量的提高。当然,环境监测的健全的规章制度,也是对环境监测过程的保障,因为它保证了工作人员在监测的过程一定按照规章程序进行。监测的有序进行,才能提高工作的质量,而且要提倡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控制,在每道工序,每个过程,都要抓好质量,严把质量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