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金融扶贫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9 20:09:17

个人金融扶贫工作总结

个人金融扶贫工作总结篇1

根据XX镇党委、政府的工作要求,XX镇金融扶贫服务站就我镇金融扶贫工作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做一下汇报:

一、加强落实工作要求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为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省、市、县、镇的工作要求,结合我镇辖区内29个村级金融扶贫服务站,建强我镇金融扶贫制度,夯实我镇金融扶贫工作,助力脱贫攻坚总任务。

二、加强政策宣讲工作

(1)个人信贷。在我镇近期组织的入户走访过程中,我镇仍存在建档立卡享受政策贫困户对金融扶贫政策不了解、不清楚现象。镇金融扶贫服务站下一步将结合各村金融扶贫服务部和包户干部,对贫困户再次进行金融扶贫政策宣讲,做到金融扶贫政策知晓率为百分之百。

(2)企业信贷。金融扶贫政策不仅仅是针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金融扶贫还服务于带贫企业及合作社。目前我镇的带贫合作社对金融扶贫政策不太了解。镇金融扶贫服务站下一步将对我镇所有的带贫企业及合作社进行上门宣讲金融扶贫政策,鼓励带贫企业、合作社进行申报金融扶贫贴息贷款,用于扩大经营规模,来带动更多贫困户。

个人金融扶贫工作总结篇2

【导语】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邮储银行扶贫工作总结》,供您查阅。

邮储银行四川分行自成立以来,践行普惠金融理念,牢固树立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打造一流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一系列金融扶贫惠农的创新探索在巴中、广元、达州等全省多地大胆试水,结出了累累硕果。截至今年6月,邮储银行四川分行在全省88个贫困地区个人信贷业务结余金额已达123.36亿,增速为6.75%,高于全省个人信贷平均增速0.44个百分点,在落实省委提出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已率先取得成效,并受到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主任刘永富的高度评价。

据邮储银行四川分行负责人介绍,该行在省内有3111个网点,居省内银行业首位,与农村结合也最紧密,得天独厚的网点优势,是邮储银行四川分行精准扶贫工作能够取得成效的基础。

加大扶贫信贷政策支持力度

扶贫工作对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小康社会,至关重要,邮储银行与“三农”结合最密切,在扶贫惠农工作中,更应该发挥重要影响力。为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民生、服务“三农”能力,该行出台了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规模原则上不予以限制等优惠政。同时,为及时发放扶贫贷款,还开辟了审批绿色通道,对贫困地区上报的各类贷款实行优先审批,针对贫困人群生产生活的贷款实行优先发放。

结合实际情况,该行还建立差异化的业务考核机制,对贫困地区在收益、资产质量、绩效等方面进行差异化考核;同时,适当提高资产质量容忍度,通过适度宽松的考核政策,提高市、县级银行对贫困地区扶贫惠农工作的积极性。

拓展创建新模式,扶贫服务化

一是服务拓展渠道多样化。为了实现扶贫工作信贷额度规模化、扶贫对象化,该行大力拓展合作空间,积极主动寻找各种类型的合作伙伴,先后搭建了“银政”、“银协”、“银企”、“银担”、“银保”等综合服务平台;同时,与省委农工委、省扶贫移民局、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科协等部门陆续签订合作协议。

二是创新抵押担保方式。该行结合国家以及省市政策,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将林权、土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土地房屋产权逐步纳入抵押范围;同时,探索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水域滩涂使用权等创新担保模式,切实解决贫困居民融资难问题。

三是着力信贷模式创新,全力扶贫促双赢。为进一步整合资源,该行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深入合作,推广“核心龙头企业或专合社加农户”的信贷模式,以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基础,通过批量开发、提前授信等方式优化贷款流程,为贫困地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良好的信贷资金支持。

该行十分重视涉农优质产业链和龙头企业的开发,挖掘涉农核心企业上下游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设计开发适合的产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与新希望集团、通威公司、四川驰阳农业等龙头企业合作,开发了“公司+农户”贷款模式。截至目前,与新希望集团合作贷款结余5084万元,与通威公司合作贷款结余983万,与驰阳农业合作贷款结余1136万元。

该行创新营销模式,通过四川省科协牵线搭桥,创新了“银会合作”模式,截至2015年5月末,通过科协、农技协渠道,全省已累计发放贷款7412笔,金额8.26亿元,结余4.55亿元。

勇于首创,扶贫小额贷款试点工作有成效

该分行与四川省扶贫移民局建立合作关系,在巴中市南江县创新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加大扶贫贴息贷款投放力度,得到广大农户及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

在巴中,市县两级邮储银行与扶贫部门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试点。自去年启动以来,邮储银行四川分行与巴中市各县扶贫移民局紧密配合,创下“五个全市第一”:与市扶贫移民局第一家签订了《扶贫惠农小额信贷业务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出台了第一个《巴中市扶贫惠农小额贷款实施办法》、制定了第一个《贫困户评级授信标准》和《村级风险管控小组职责》、第一个“扶贫惠农”金融服务工作站成功在南江县栗园村挂牌、成功发放全市第一笔扶贫小额贷款。

针对贫困户个体特点,该行量身打造了“四最”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即:最简的手续、最灵活的使用周期、最低的成本、的可获得性,为贫困户个体提供快速优质服务,为他们的脱贫加油助力。

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主任刘永富深入到巴中,在该行“扶贫惠农”金融服务工作站视察,详细了解小额信贷产品要素、流程和运作模式后,对邮储银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做法十分赞赏,高度肯定了邮储银行创新“扶贫惠农”小额信贷、开辟“银村合作”的金融扶贫新模式。

巴中市委、市政府对该行精准扶贫工作高度认可,同时,为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市政府已组织建立担保基金1000万元。

落实扶贫工作会议要求全面高效完成目标任务

个人金融扶贫工作总结篇3

为了解决金融扶贫过程中产生的“贫困瞄准偏离”、“还款率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全国各地开始探索金融扶贫模式和机制的创新。本文将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介绍并解析其如何通过创新机制和模式来解决上述问题、实现金融精准扶贫。

内蒙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机制创新

为全面推进扶贫攻坚工程,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制定和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扶贫富民工实施方案(2013~2017年)》,开始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

2013~2017年五年期间,内蒙古自治区从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每年安排4.75亿元用于38个重点旗县和其它19个贫困旗县农户贷款的担保补偿金;2014年开始,从增量扶贫资金中拿出不超过2.1亿元,并每年在上年基础上增加约2.1亿元用作这57个旗县农户贷款的贴息资金。通过与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系统(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合作,按照1∶10的比例撬动约50亿元信贷资金,解决贫困县贫困村农牧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的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内蒙古各地区结合《内蒙古自治区金融扶贫富民工实施方案(2013~2017年)》的具体要求,纷纷开展了因地制宜地创新。虽然各地在具体执行时(如产业选择、组织保障体系等)存在一定差异,但各地的创新整体上均是通过贫困瞄准机制、项目选择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来确保金融扶贫富民贷款的贫困瞄准和风险控制。

贫困瞄准机制创新:贫富联动、“社会网络+责任机制”与扶贫互助合作社

由于金融扶贫所瞄准的对象是有发展意愿、有发展能力且有还款能力的贫困户,而这一类型的贫困户一般属于贫困户中经济条件较好的,游离于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对于有发展能力、发展意愿的农户,金融对经济条件好的农户的偏好和扶贫对经济条件差的农户的偏好之间的矛盾,成为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既要照顾金融资本的逐利性对富裕户的偏好,又要兼顾扶贫对贫困群体尤其是特困群体的支持。也就是要选出有发展能力的、有发展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且瞄准目标尽可能地下移到经济条件不好的贫困户。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内蒙古“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从选村、选户、贫富联动、扶贫互助组织等角度进行了努力。

(1)“五选”定村、“六选”定户:选出有发展意愿、发展能力的贫困户。

“五选”定村。首先,在自治区层次已经确定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所支持的贫困旗县,在贫困旗县里面,通过竞争的方式从贫困嘎查村中选择“优秀”的贫困嘎查村作为项目村。而竞争的标准有以下五条:被选的嘎查村必须是“两委”班子团结务实,工作积极主动,具有较强组织力和号召力;必须是由于资金短缺造成生产发展滞后的贫困嘎查村;必须是嘎查村农牧民具有一定的种养技能,发展产业积极性高,民风淳朴并自愿组成联保组织;必须是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并具备一定规模;必须是组织发动到位,农牧民主动要求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优先扶持产业发展重点突出,工作积极性高的贫困嘎查村。

“六选”定户。在项目嘎查村里,选取有自我发展能力的贫困户(2014年以后指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具体选户要求是:必须是贫困嘎查村中的农牧户;必须是有发展意愿的农牧户;必须是有发展基础的农牧户;必须是符合种养业产业发展的农牧户;必须是诚实守信,无不良贷款、大额担保贷款的农牧户;必须是具备联户担保条件的农牧户。

“五选”定村、“六选”定户的工作机制解决了贫困村和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的选取问题,选出了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重点支持的对象。但是,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识别,如何确保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都是真正的贫困户?赤峰市敖汉旗通过“五统一”(统一认识,统一方式,统一流程,统一标准,统一时间)、“六不评”(“两委”干部家庭不评;在县城、乡镇购置或建有临街门面、住宅楼的不评;拥有家庭汽车的不评;种养业大户不评;家庭成员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或者退休的不评;因、吸毒等原因导致家庭生活困难、通过教育仍不改正的不评)等原则来确保建档立卡工作队贫困户的精准识别。

(2)贫富联动机制:“2联1”、“3联2”工作法使得贫困瞄准目标下移。

通过“五选”定村、“六选”定户等策略选出的农牧户要么没有贷款意愿、要么不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了进一步解决贫困瞄准的问题。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创新的贫富联动的“2联1”、“3联2”机制:在确定联保小组时,2户贫困户联1户非贫困户(“2联1”)或3户贫困户联2户非贫困户(“3联2”),结成联保小组进行互相担保。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致富本领强、有责任心的成员担任组长,负责组织贷款发放的协调联系工作,带领组员实施项目管理和监督。对于没有加保小组的农牧民可通过财产抵押、个人担保等方式获得贷款。通过结对联保,形成了以金融扶贫为纽带,穷联富、富带穷、大户带小户的帮扶链条,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贷款额度小、种养技术落后等问题。

(3)社会网络+责任机制:“三链”互助确保金融扶贫覆盖面的扩大。

虽然贫富联动增加了贫困户获得信贷的可能,但是有些地区也存在非贫困户不愿意与贫困户组成联保小组的情形。这一方面抑制了非贫困户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扶贫开发进程。翁牛特旗五分地镇东他拉村也创新了“三链”互助模式,即通过组建“亲情链”、“互需链”、“责任链”,解决贫困户结组担保问题。在具体结链操作中,首先动员富裕户和贫困户通过亲情自愿结链,富裕户和贫困户结组,共同贷款,互相担保;亲情结链后,村委会根据富裕户与贫困户的互需关系(富裕户具有物质、信息技术、信誉等良好的基础,但在产业发展中缺少劳力、土地草场等人力物力资源,而贫困户缺乏资金信息技术,有富余人力、土地、草场等资源),组织富裕户与贫困户对接,各取所需,形成“互需链”;最后将亲情和互需结链后没结对的贫困户,由党支部落实党员干部的帮扶责任,进行责任结链,形成“责任链”。全村共组建“亲情链”38个、“互需链”26个、“责任链”10个,建立互助帮扶小组61个,使发展愿望强烈的贫困户都得到了贷款支持。

利用“社会网络+责任机制”这样的互助模式,将党员干部、富裕户与贫困户全部链接,既形成了有效的扶助和监督机制,确保了金融扶贫工程的有序落实,又充分调动了贫困户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贫困户脱贫的可持续性。

(4)扶贫互助合作社的推进:确保金融扶贫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覆盖。

虽然通过贫富联动机制、社会网络+责任机制使得相当一部分贫困户获得了贷款支持,但这些机制很难实现贫困农户的全覆盖。为了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确保每一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都能够获得金融扶贫的贷款支持,科左后旗边界嘎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将嘎查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44户)组织起来建立一个扶贫互助合作社,由村委会领导班子负责为扶贫互助合作社融资贷款、发展生产,确保了金融扶贫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覆盖。

风险控制机制创新:以优势特色产业和基层组织为依托,构建五道风险管理屏障

(1)发展产业是核心:开发优势特色产业或扩大传统产业规模。

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的结合是实现金融精准扶贫效果的核心,产业选择、产业发展、产业扶贫是金融扶贫的基础和条件。为了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各地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当地有核心企业或者合作社,产业链比较成熟的,则依靠核心企业、合作社形成“合作社+贫困户”、“企业+贫困户”的产业链帮扶模式;当地没有合作社和核心企业的,则依靠社会网络、责任机制来扩展传统产业的经营。

敖汉旗四道湾子镇基于当地传统种植业收益率低的事实,依托当地特色种植合作社――天丰食用菌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引领贫困群众发展双孢菇特色种植业,形成了“金融扶贫富民贷款+合作社+贫困户”的支持模式。另外,敖汉旗还充分利用其农畜产品的品牌优势,依托中敖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金沟农业、内蒙古大鸟鹅业等扶贫龙头企业,创建了“金融扶贫富民贷款+企业嫁接扶贫模式”。“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提供低成本的资金支持,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通过金融扶贫富民贷款、龙头企业带动,确保农牧户稳定脱贫、增收。而对于那些没有核心企业的地区,则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之上,扩大规模,以实现规模效益,促进贫困户增收。

巴林左旗的碧流台镇四方城村就是借助“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资金,扩大了肉羊养殖规模,该村259户养羊户肉羊存栏数由2012年初的6000只,快速增加到2015年的3.5万只,放大了近6倍,使肉羊产业成为了四方城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这种通过扩大传统产业促进村民增收的方式虽然收入不太高,但投入较低、风险低,也能较好地实现贫困户的脱贫。

还有一些村嘎查根据村里面的实际情况,发展了村委会成员责任帮扶,形成了富户产业转嫁的模式。如科左后旗边界嘎查就将44个贫困户分配给三个村干部(村支书、村主任和村文书),由于村干部都养了50多头牛,所以每个人带领10多个贫困户进行基础母牛养殖,以确保贫困户能脱贫。

(2)组织体系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

为了解决扶贫队伍人员不足的问题,内蒙古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创新了组织体系,在各贫困旗县建立了村嘎查、乡镇、旗县三位一体的工作网络:①在嘎查村成立扶贫工作组。内蒙古各个扶贫重点旗县均在嘎查村成立了扶贫工作组,扶贫工作组的组成、职责大致相同。各个嘎查村成立了由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组成的金融扶贫工作小组。②乡镇设立扶贫办或有专职工作人员。为了推进扶贫工作,各个旗县在乡镇层次的组织体系建设不一样。有的旗县直接在乡镇设置了扶贫办,如赤峰市的敖汉旗。而有的旗县则在乡镇配备了专职人员,有的旗县则保持原样。③在旗县层次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为了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工作,各个旗县均成立了由政府旗长任组长,政府副旗长任副组长,扶贫办、财政局、农业银行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工作的开展。

(3)风险控制手段:五道关卡把控金融扶贫贷款的风险。

为了确保金融扶贫贷款的资金安全,更好地发挥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担保资金的效用,各旗县从五个层次对金融扶贫贷款的风险进行把控。首先,通过贫富联动,小组互保、联保等机制对信贷风险进行分担;其次,利用政府人员和政府信息的客户筛选和贷后管理,这种充分利用政府人员和信息的措施大大节约了银行的信息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再次,金融机构创新贷款产品,延长贷款期限,使得贷款期限与项目期限匹配,确保贫困户的项目收益,降低违约风险;然后,利用其他扶贫资金的协同作用,打出金融支持组合拳,确保项目运营的成功;最后,将扶贫资金作为担保基金,作为金融扶贫贷款风险管理的最后一道屏障。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实施效果

涉农贷款总额增加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为全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截至2016年4月底,仅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1家就已经在全区85个旗县区累计投放“工程”贷款196.86亿元。其中,“富农贷”累放170.8亿元,覆盖了415个乡镇、4385个行政村,扶持37.21万农牧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强农贷”累放21亿元,支持了120户扶贫龙头企业,直接带动贫困人口就业2.5万人,间接带动16万人增收;累计回收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92.09亿元、18.17万笔,贷款本息收回率达100%。

贫困户的信贷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由于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担保基金和贫富联动等工作机制的实施,贫困户的信贷可得性明显增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贷款对贫困户的覆盖率高,如在赤峰市,从官方统计数据上看,敖汉旗2015年上半年新增贷款4655万元,共支持贫困户716户,涉及到贫困人口2140人,组成联保小组338个,贫困人口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为70.84%;巴林左旗2015年上半年新增贷款7166万元,共支持贫困户950户,涉及到贫困人口3311人,组成联保小组454个,贫困人口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为68.07%。但是,在有些地方金融扶贫富民贷款的贫困覆盖率并不高,这主要是由于互助资金、中和农信小额贷款等已经满足了当地贫困户的需求。

总之,通过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以及其他扶贫措施的“组合拳”,确保了所有贫困的金融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增加了贫困户的信贷可得。

贫困户的融资成本大大降低

在没有金融扶贫富民贷款之前,贫困户很难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为了满足发展生产或者应急需求,则必须从民间借贷市场进行借贷,而民间借贷的利息都比较高。有了金融扶贫富民贷款之后,贫困户的融资成本大大降低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政部门的贴息;二是金融机构的让利。一方面,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想贫困户发放的贷款利率最高为基准利率上浮40%,而对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政府财政贴息5%,在目前我国基准利率下降到情形下,贫困农户相当于基本不要交利息了。另一方面,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通过两种措施降低了成本:通过利用政府信息,借助政府和村组织工作人员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较大程度的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从而可以降低贫困户的贷款利率;由于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涉及到的范围广、农户(包括贫困户)多,对金融机构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规模效益,规模扩大带来金融机构的“薄利多销”。

存在的问题、可持续性与完善方向

虽然截至2016年4月底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贷款目前还没有发生一笔不良,但仍然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去关注和思考。

产业的稳定性问题与改进方向

随着金融扶贫深度推进,特别是与产业扶贫结合的金融扶贫,可能遇到产业不稳定带来的挑战、风险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产品的品牌度、价格波动导致的风险。尤其对于那些投资较大的优势特色产业,如果不及时发现和预防产业扩大带来的品牌、价格波动导致的风险,势必会导致贫困户返贫的现象。

第二,涉农产业的自然风险。由于贫困者大都居住在农村,因此扶贫产业也大都选择涉农产业。但涉农产业的自然风险问题如果不及时规避,不仅会影响到扶贫资金的安全,也会进一步导致贫困户的返贫。

针对产业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品牌、价格波动风险的问题,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1)在推进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同时,积极培育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下游核心企业,在当地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2)积极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确保贫困户在发展产业时能够合理分享整个产业链的利润;(3)引入价格风险控制机制,如对贫困户所发展的产业进行价格保险,来分担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针对金融扶贫所依托的涉农产业自然风险较高的问题,应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1)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土专家”来规避自然风险,结合扶贫的政策性,充分利用政府部门、尤其是农技推广部门的优势,同时结合种养能手的经验,尽可能地规避自然风险;(2)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考虑对贫困户选取的脱贫产业进行农业政策性保险,以分担自然风险。

贫困瞄准问题与改进方向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作为一项扶贫工程,对贫困群体的覆盖问题备受大家关注。虽然,基层扶贫部门非常努力地去实现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和金融扶贫贷款的瞄准。但对于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而言,由于:(1)农户独立经营,且生产和消费无法分开,收入很难精确衡量;(2)贫困是动态变化的,尤其是因学致贫的贫困户,而贫困户由于可能获得扶贫政策支持不愿意退出;(3)扶贫部门人员不够,职能依赖村干部进行识别,而村干部作为村集体的成员,其社会关系又会影响到贫困户的选择。这几点就导致了贫困人口识别的不精准、被动偏离。

而对于扶贫贷款的贫困瞄准而言,由于:(1)从自身发展而言,贫困人口的劳动力资源、土地等资源禀赋严重不足,导致真正非常贫困的人群对信贷的有效需求不足,只有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贫困户才有信贷需求;(2)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要求贷款资金只能用于发展生产项目,而不能用作其他,而贫困户则会将资金优先配置给生活中的基础需求(住房、上学、医疗等);(3)有些贫困户有历史的不良信用记录;(4)贫困户一般年龄比较大、缺乏劳动能力,而金融机构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对贷款这的年龄有要求。这些就导致了金融扶贫贷款贫困瞄准的被动偏离。

个人金融扶贫工作总结篇4

银行业扶贫工作计划【一】

一、总体目标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赣南苏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为统领,全面做好贫困群体的金融服务,初步建成全方位覆盖贫困群体的普惠金融体系。

(一)金融扶贫开发体系日趋完善。完善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商业性金融机构网点持续下沉,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着力消灭金融服务盲区,争取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乡)。

(二)信贷投入总量持续增长。通过创新金融产品,逐步加大对贫困户和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每年全市涉农贷款增量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三)融资结构日益优化。通过加强对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市培育,鼓励引导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拓展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实现直接融资规模同比增长。

(四)风险保障体系逐步健全。通过创新发展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特色农业保险、医疗、养老等保障保险,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和地位,健全贫困群众的风险保险保障体系。

(五)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创新精准扶贫担保模式,破解贫困群众无抵押、无担保的瓶颈;努力推进贫困群体金融知识普及,推进诚信文化建设,使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基本原则

(一)着力增强贫困群体“造血”功能。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引领,通过完善金融服务支撑,促进贫困群体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贫困群体“造血”功能。

(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支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坚持统筹兼顾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金融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立足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实际,各县(市、区)和各金融机构根据产业特点、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创新扶贫开发金融服务方式。

三、政策措施

(一)完善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普惠金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尽快完成农信社改制为农商银行工作目标,推动涉农银行业机构开展类似于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模式改革,引导邮储银行加快乡村营业网点布设步伐,鼓励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向乡镇延伸;纵深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加快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行政村全覆盖工作,切实满足偏远农村各项支农补贴发放、小额提现、转账等基本服务需求,消灭金融服务盲区,争取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乡)。鼓励在重点或大型乡镇设立专业支农的小额贷款公司。鼓励人保财险、中国人寿等保险机构完善乡镇营销服务部的布局,创新保险机构在乡镇行政村的服务方式。

(二)引导信贷投放向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倾斜。以我市油茶、脐橙、花卉苗木、养殖等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业产业等为扶持重点,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发行、农业银行、农信社(农商银行)、村镇银行、邮储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加快扶贫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加大对有条件的贫困农户小额农贷投放力度,扩大贫困农户贷款覆盖面,大力实施产业金融扶贫;积极搭建平台,有效对接国家开发银行等扶贫开发贷款,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针对扶贫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推出切合实际的信贷产品,重点支持“公司+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切实加大对其信贷支持力度,实施就业金融扶贫;落实好现有国家济困助学信贷扶持政策,对当年被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生源地助学贷款支持,加大对农村校舍改造等项目贷款的支持力度,开展教育金融扶贫;支持农村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改扩建等项目贷款,开展保障金融扶贫。

加快推进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的推广运用,在全市推广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适当扩大对林权、果园证抵押贷款的额度,延长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适时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赣州银行、农信社每年要新增不少于3亿元的扶贫专项贷款额度。涉农金融机构要做好“财政惠农信贷通”的发放工作,各金融机构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满足扶贫对象的信贷需求,加快扶贫贷款的审批流程,充分保障扶贫对象合理续贷需求。确保涉农贷款增量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增速高于全市贷款平均水平。适当提高对扶贫贷款的风险容忍度。配合“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等就业扶贫措施,加大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对贫困家庭成员的信贷支持力度,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相关贴息政策。

(三)借力资本市场推动扶贫开发。建立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融资后备库,支持符合条件的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融资。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发行企业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多种债务融资工具,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比重。筹建覆盖四省九市的区域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对油茶、脐橙等我市优势农产品设立期货品种开展研究论证。探索筹建扶贫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四)建立保险行业精准扶贫长效机制。鼓励保险行业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贫困户的特点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开拓农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产品,推动实现农民小额贷款“手续简便、无抵押、无担保”。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业保险工作,推进油茶、茶叶、花卉苗木、水稻、生猪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业保险,力争加快将柑橘(脐橙)、烟叶、油茶、白莲等农业保险纳入中央、省级财政补贴范围;创新发展天气指数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等新兴产品。关注特殊人群的保险保障,积极发展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推广低保、五保、残疾人、重点优抚对象的意外保障制度;探索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新模式。鼓励保险机构降低保险费率,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由财政出资为贫困户购买补充医疗保险等保障保险。

(五)创新精准扶贫担保方式。将贫困户和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列入“小微信贷通”的重点支持范围。由市县财政统筹资金,组建赣州市扶贫开发担保机构,为扶贫对象等提供贷款担保,免收担保费用;提高对扶贫开发担保机构代偿损失的容忍度,对扶贫开发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由市政府、各县(市、区)政府、扶贫开发担保公司、协作银行按比例共同承担。

(六)加快推动精准扶贫金融知识普及。搭建市、县、乡三级金融培训平台。充分发挥市委党校、市金融研究院以及驻市高校的平台作用,面向各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和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面向基层干部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小额信贷、农业保险、资本市场等方面的宣传培训,提高运用金融杠杆的意识和能力;借助县、乡两级平台(如,农民培训学校),对贫困群体开展专项金融教育培训,提高贫困群体的诚信意识,使农民学会用金融致富,当好诚信客户。

四、组织保障

(一)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强化政府部门与银证保等金融机构联合,进一步完善横向协作机制。由市金融局牵头、市财政局、市扶贫办、赣州银监分局、人民银行等政府部门以及驻市各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整体联动机制。建立金融精准扶贫联席会议制度,组织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计划,统一具体宣传内容和口径,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和困难,有效凝聚各部门的力量和资源,形成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整体合力。

(二)健全管理制度。市农业银行、农信社(农商银行)、村镇银行、邮储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要本着利民、便民、惠民的原则,制定金融扶贫工作实施办法;各县(市、区)也要结合实际,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

(三)建立考核机制。建立金融支持精准扶贫考核评估制度,明确考核目标,把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有机结合,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措施不当的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落实到位、成绩突出、成效显著的部门进行表扬、表彰。单列扶贫信贷指标,作为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评奖励的重要依据之一。

银行业扶贫工作计划【二】

自20xx年三年以来,我行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分行统一部署,在市、县扶贫办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大局,进一步深化扶贫开发和惠民行动工作,注重办实事、讲实效,在平舆县射桥镇东关村村委的积极配合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河南省分行牢记工作职责,围绕帮扶工作各项目标任务,针对射桥镇东关村现状,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手,充分发挥邮储银行行业优势,做到了思想上帮扶、行动上帮扶、感情上帮扶,从开展“献爱心 送温暖”活动,到协助射桥镇东关村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低收入人口经济收入问题,从加强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经济到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风文明,都倾注真情、竭尽全力地为帮扶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圆满完成了定点帮扶的各项工作计划和任务,为推进射桥镇东关村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现将定点扶贫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总体情况

(一)领导重视,机构完善

定点帮扶工作是省分行为实施综合治贫,全面推进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邮储银行河南省分行历来高度重视定点帮扶工作,成立了以孙栋副行长为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具体分管,工作组下设办公室,确定办公室主任为联络员,每年年初制定《河南省分行驻村定点帮扶工作计划》,解决贫困乡村实际困难。

(二)定期报告,解决困难

我行将定点帮扶工作放在重要位臵,建立了定期报告制度,河南省分行党委每月听取一次定点帮扶工作汇报,及时解决帮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刘虎城要求定点帮扶工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让广大农民兄弟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率先垂范,带头帮扶

党委成员每季度至少一次深入到定点帮扶村了解帮扶情况,慰问帮扶村困难群众。省分行领导还定期看望帮扶工作队员,并在生活上照顾工作队员,工作上支持工作队员,政治上关心工作队员,做到了“队员当代表,单位做后盾,领导负总责”的“三位一体”保障机制。

(四)深入调研,增强动力

帮扶队员在年初就及时深入到村组、农户、田间地头查看实况,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农村经济工作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找准切入点,坚持“摸实情、办实事、解疑难”的工作方法,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确定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任务;帮助群众改善基本生活条件,拓宽增收致富门路,提高基本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借助外力、激发内力、提升实力,努力实现突破,力争在产业发展上形成新格局,在农民生活水平上实现新提高,在乡风民俗上树立新风尚,在乡村面貌上呈现新变化。

二、多措并举,做好帮扶

在帮扶中,我们立足做实事,围绕“五难”(生活难、务工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外出务工人员维权难)精心组织、多措并举、多轮驱动,不断丰富帮扶内容,增加帮扶形式。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我行自成立以来,始终以缓解城乡居民融资难为己任,充分发挥遍布城乡的网络优势,积极探索有效服务广大城乡居民及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大力发展各类贷款业务,具体包括小额贷款、小额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等等。贷款用途从生产领域扩大到消费领域,服务对象更广泛,产品要素更灵活。

结合东关村的实际情况,我行因地制宜,不断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大力推广“小额贷款”等贷款品种,有效提高农民工贷款可获得性。我行信贷员坚持“八不准”制度,对客户提供贴心服务,并不断改进贷款流程,建立了限时审批限时发放的“绿色通道”。同时,我行积极与市县有关部门合作推出“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小额扶贫贴息贷款”等项目,进一步丰富贷款品种,持续扩大信贷覆盖范围,使更多的农民能够得到资金支持。截至目前,邮储银行已累计发放贷款10亿元,其中2012年3亿元、2013年3亿元、2014年4亿元,为农民创业脱贫提供了资金支持,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是积极帮扶困难群众。先后帮扶了当地的50个贫困家庭,定期为他们送去了米、油、杂粮等慰问物资,共近10万元。期间,我行选派骨干工作人员到村、到组、到户,进行了大量的群众走访,了解群众疾苦,切实解决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困难。

三是认真落实省委指示精神,贯彻宣传科学发展观精神,举办4期科学发展观宣传报告培训会,并送给该村科学发展观资料近百套。

四是进行法制宣传,开展法律知识送上门活动。在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我行还对定点帮扶东关村农户开展普法教育,进行法制培训,发放法制宣传资料,帮助村民提高了法律意识,帮扶对象全年无一例违法现象发生。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扶贫工作开展三年来,在各级部门指导下,形成了一系列紧密结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扶贫项目,但还存在项目较少、单一的问题。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1.理思路。根据当地实际广泛征求帮扶村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因村制宜,认真分析该村的优势、劣势在哪?如何发展帮助帮扶点理清今后发展的思路,使帮扶点干部群众明白向哪发展,如何发展?

2.建班子。继续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使村级班子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路人,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提高素质、转变作风,增强为群众服务意识,使之成为富民强村的带头人,先进文化的传播人,广大群众的贴心人。为所住村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个人金融扶贫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金融扶贫;融资模式;信贷;资金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2)02-0045-02

一、当前扶贫投入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金融扶贫工作,不断创新和改进金融扶贫工作服务模式和服务方式,对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总体看,政策执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瓶颈”制约,影响了金融扶贫政策效能的发挥。

(一)财政投入总量不足,可持续性差

目前贫困地区多数经济不发达,财政收入少,多为“温饱财政”,地方政府无更多可支配资金,有的甚至靠上级转移支付维持工作运转。扶贫资金投放数量上。主要依靠“跑部进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资金获取与实际需求上往往存在较大差距。资金投放形式上。往往为一次性投入。目标性差,针对性差,难以对贫困地区项目和贫困户需求形成稳定支持,可持续性差。

(二)资金管理“政出多门”,管理分散,效益低下

目前,对扶贫资金的管理分散于扶贫、财政、农业、水利、粮食等多个部门,政出多门,缺乏规范、统一管理。资金投向上,主要以解决困难群众农业生产、出行、饮水、改善基本生活条件等为主,“输血性”强。投入方式上,多以“撒芝麻盐”方式。分指标,定规模,到村到户到人,难以形成规模优势。资金使用效益较差,带动力不强。

(三)金融支持定位不准,主动性差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金融机构的经营观念发生了较大转变,往往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出于收益和风险等因素的考虑,不愿涉足扶贫领域,工作主动性不强。政策定位于服务“三农”的农行、农信社、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也开始更多地涉足于大项目、大企业和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不愿发放比较收益低下的农林牧渔和种养加工项目,有的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对发放小额农户贷款的态度也越来越不积极。贫困农户融资渠道日益变窄,融资困难。

(四)环境建设基础不牢,作用不够

近年来,各地在加强信用环境建设、优化生态环境上出台了诸多措施,但总体看相关的工作措施多是务虚的多、务实的少,难以在贫困地区、贫苦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搭建畅通、有效的沟通桥梁与纽带。一些地区社会信用环境仍然较差,群众信用意识差,金融债权维护难,逃废银行债务情况时有发生,削弱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积极性。部分贫困地区信用中介体系建设不完善,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担保机构多为政府组建,资本金不足,担保作用发挥不够。贫困地区在金融扶贫方面的财税优惠政策措施少,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难以吸引更多的金融资金支持。

二、当前金融扶贫工作中的创新性、探索性模式分析

近年来,各地在优化生态环境、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解决融资担保难题、发挥政策合力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如。邢台辖区巨鹿县推出的“三级担保”扶贫信贷模式、临城县“公司+农户+基地+扶贫贴息”扶贫信贷模式、广宗县“以扶贫资金作抵押”扶贫信贷模式等,在解决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互利共赢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巨鹿县“三级担保”信贷扶贫模式

内容:担保方式上,实行贫困农户五户联保+“贫困村诚信联谊会”担保+公职人员担保三级担保。特点:一是实行三级递进担保。最大限度消除信贷资金风险。二是担保规模容易扩大,担保能力不断增强。三是不涉及经营管理问题,便于运作。四是实施政府扶贫贴息,放大扶贫效果,产业示范带动效应明显。五是有利于农村社会信用建设,改善干群关系。效果:截至2010年末。该县已有2000多名公职人员参加了“公职人员担保组织”,担保额度达5000多万元,已在34个贫困村全面建立了贫困村诚信联谊会,人会会员达6000多人。金融机构累计向贫困村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200多万元,新建蔬菜大棚5000多亩,年增收5000多万元。人均增收6500元。

(二)临城县“公司+农户+基地+扶贫贴息”信贷扶贫模式

内容:实行公司+农户+基地+扶贫贴息模式。模式:产业化龙头公司运用其产业化基地与农户签订订单并为农户生产提供贷款担保,政府利用扶贫资金为企业作风险保障,以龙头带农户利用银行贷款致富。成效:几年来,该县农联社采用该信贷模式,共计为辖区相关产业化龙头企业投放贷款4000多万元。

(三)广宗县“以扶贫资金作抵押”信贷扶贫模式

模式:利用年度财政扶贫资金为银行抵押,利用银行资金,结合扶贫项目安排,推进整村扶贫开发。2009年,该县将上级下拨的365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作为银行小额贷款抵押,按照1:3的比例发放到户小额贷款1095万元,并吸引民间资金4000万元参与产业化扶贫,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应。成效:据统计。利用此模式。该县已支持蔬菜示范基地20个,发展蔬菜大棚5000多个以及18个生猪养殖基地、12个肉牛养殖基地和15个养鸭专业村。经估算,受益村镇农民增加收入1.2亿元,人均收入近1000元。

三、进一步做好金融扶贫工作的政策建议

(一)健全扶贫管理机制,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

建议国家制定出台《扶贫工作管理条例》,内容包括:一是制定年度扶贫投入增长计划,保持适度增长,发挥政府投入引导功能,积极吸引金融、保险以及社会各类资金投入。二是改进扶贫投入管理机制,实行年度扶贫投入额度管理,变一次投入为额度控制、循环投入、周转使用,最大化扩大扶贫资金使用效用,提高扶贫投入可持续性。三是明确扶贫工作主管部门,整合分散于财政、水利、农业等部门的政策扶贫资金资源,强化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发挥规模和整体优势,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明确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机构等部门扶贫工作职责及工作标准。

(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专业化金融服务组织

一是可参照目前三家政策性银行模式,建立专业化政策性扶贫金融机构,在省级及贫困县(市)设立分支机构,结合国家扶贫专项资金与扶贫项目安排,针对性开展扶贫连片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提高专业化扶贫水平。二是在依托现有农行、农村信用社等“三农”银行机构的同时,优先在省级及贫困县(市)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增加贫困地区资金供给渠道。三是稳步规范发展贫困地区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加强管理,明确服务贫困地区、贫困农户的市场定位,约束其资金投向、大额资金投放规模和比例等,提高专业化扶贫效果。

(三)创新金融扶贫模式,打造特色化金融产品

一是搜集整理各地创新金融扶贫信贷产品、担保模式和专业化服务措施推广、应用和实施效果情况。认真总结归纳,择优开展试点推广工作。二是积极拓展贫困农村群众的融资担保方式,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尝试开办或推广土地承包权质押、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林权牧场承包权抵押、企业应收账款质押等业务。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企业尝试企业债、集合票据、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业务,拓展融资渠道。三是在认真总结归纳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区别于专项扶贫信贷资金,建议有关部门参照商业化运作模式,制定出台《扶贫贷款管理办法》,研究制定专业化金融扶贫商业信贷模式,明确贷款期限、对象、用途、担保机制、管理模式等,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开办业务,主动工作。

个人金融扶贫工作总结篇6

精准布放扶贫设施。该行站在“讲大局、讲服务、讲发展”的高度,率先实行县域支付结算手续费全免的惠农政策,开展“助农服务站”和“自助银行”进村建设项目,打造村村有站点、户户有服务的金融服务网络,填补贫困村金融服务空白,打通扶贫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截至5月中旬,该行共在全县215个行政村布放惠农支付服务点38个,在全县34个重点村和新型社区建设金融助农服务点34个。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该行以乡级网点为依托,组织专人对辖内贫困户进行专访调查,汇总身份信息,建立贫困户档案资料,分类给予“助学贷款”、“创业贷款”、“移民搬迁贷款”等支持。截至5月底,发放“创业贷款”中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39笔,共计384万元。

精准研发扶贫新产品。一是专门研发了满足农户种养殖和个体工商户经营临时性资金需求的“绿色致富贷”,满足中小微企业客户在生产经营中临时性、季节性资金需求的“绿色创业贷”。二是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推出“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单户限额5万元,单笔贷款期限最长三年。三是为有效解决贫困户无担保、无抵押、融资成本承受能力弱的问题,实行免抵押、免担保、利息全额补贴的“两免一补”。四是陆续推出“扶贫类、助学类、创业类、普惠类、救灾类、居住改善类”七大产品,力争全年投放5000户,投放面不低于30%。

精准投放扶贫信贷资金。详细掌握建档立卡贫困户小额信贷需求情况,做到扶贫资金发放和有需求的贫困户无缝对接,不留空白,应贷尽贷、应付尽扶。该行针对中低劳动能力者,开展结对帮扶,一对一帮助探索致富门路,一对一提供资金、技术、人力帮扶,把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的小规模养鸡、养鸭、养兔等项目作为扶贫突破口,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做实、做细、做扎实。

个人金融扶贫工作总结篇7

做法及成效

成立金融扶贫工作组,统筹全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

按照全省金融扶贫脱贫工作的统一部署,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召开的扶贫脱贫工作会议,出台《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并在金融政策扶贫工作推进组中担任牵头部门,推进落实。同时,为有效加强对全市精准扶贫金融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金融扶贫工作小组,由市央行行长任组长,金融机构“一把手”为成员,统筹负责全市金融扶贫工作,奠定了金融精准扶贫组织架构。

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强化扶贫任务的落实与督导

一是建立金融精准扶贫网格化管理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在中支行长对全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负总责的基础上,把全市所辖六县(市)四区设定为一级网格,由县(市)央行行长和中支货币信贷科科长负责制定和分解任务;六县(市)四区金融机构作为二级网格,由61家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分配任务到系统内分支机构或相关部门;乡镇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为三级网格,由472家网点主要负责人具体开展金融服务工作。

二是金融精准扶贫专项督导机制。实行金融精准扶贫报告制度,系统记录金融精准扶贫方面的会议、进展、经验及存在的问题等工作情况。季度进行汇总整理,在中支行长办公会议上研究讨论推进重点,并通过金融机构行长联席工作会议通报各行金融扶贫工作进展,部署下一步工作重点;年度进行综合考评,将金融扶贫工作作为年度核心工作,提高其在考核中的分量,全面督导推进。

抓好精准对接准备工作,联动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

一是精准对接金融服务。依托网格化管理机制,组织全市61家金融机构的472家营业网点在全市10个县区,对170个贫困村、17.7万贫困人口建立起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金融需求对接网络,推出了铂胜小康联信卡、农户理财师、福农通结算等特色金融服务

二是精准摸底金融需求。开展了金融精准扶贫“下乡走村入户”活动,通过“望”民情、主动认门“结亲”,“闻”民声、精准掌握“家底”,“问”民忧、列出需求“清单”,“切”民意、开好对症“药方,通过“望、闻、问、切”方式,累计为辖区52个贫困村、2000多个贫困户找“病根儿”,提供金融精准扶持。三是精准创推信贷产品。有效运用扶贫再贷款货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创办精准扶贫信贷产品,实现了金融精准扶贫“一行一品”“一县一策”的预期成效。

取得实质性进展

2016年,佳木斯市累计发放扶贫再贷款4.7亿元,撬动扶贫贷款7.01亿元,其中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直接发放贷款3.75亿元,较同期增长800.82%;对贫困人口有明显带动作用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3.25亿元,较同期增长67.81%,支持贫困户超过1.2万人。

其中桦南县获得扶贫再贷款1亿元,创新了“双保双增”扶贫贷款。由地方财政按1∶10的比例出资1000万元,建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同时政府城市投资公司对扶贫贷款全额担保,“双重保险”分担扶贫贷款风险;扶贫贷款受益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并将合作社部分经营收入向贫困户分红,“双重收益”增加贫困户收入。该模式预计将扶持贫困户2000余户,直接增加收入420万元。

桦川县把支持产业发展作为金融精准扶贫的突破口,创新推出了“公农商”扶贫贷款,形成了“银行信贷+农业集团+贫困农户”的金融精准扶贫新模式。发放扶贫再贷款0.5亿元,撬动“公农商”扶贫贷款累计发放2.65亿元,直接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213户,金额0.21亿元,企业贷款0.2亿元,合作社贷款0.14亿元,支持订单收购水稻15万吨,每吨上浮40元,惠及农户5146户,其中贫困户760户,直接增收60万元。

汤原县获得扶贫再贷款1亿元,创新了“龙头企业”扶贫贷,形成了“银行信贷+龙头企业+贫困户”的金融精准扶贫新模式。采取政府出资1000万元建立风险保证金,金融机构按1∶10比例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重点通过支持发展林下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同江市获得扶贫再贷款0.2亿元,创新了“合作社”扶贫贷,形成了“银行信贷+合作社+贫困户”的金融精准扶贫新模式,采取政府出资1000万元建立风险保证金,金融机构按1∶10比例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重点支持发展畜禽养殖,开办了首笔活体畜禽抵押贷款10万元,促进贫困户增收。

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金融自身服务体系仍不完善。一是各家金融机构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和互补机制。尽管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形成了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储银行共同服务“三农”的局面,但它们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和互补机制,支农主体仍然是农村信用社,从而导致农户、农村小企业的贷款利率较高,获得大额贷款难度大。二是金融机构种类尚不健全。目前辖内除桦川县以外,其余五县均没有村镇银行;多数县域获得政策性银行贷款支持较少。三是银行、保险、财政、扶贫办没有形成合力,导致金融信贷产品先天不足,扶贫项目只有贷款缺少补偿机制,保险扶贫脱节。四是农业保险不完善,阻碍了金融机构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投入。

融资环境配套服务尚不健全。一是缺乏抵押品,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三资”转换还处于尝试阶段,农村资源资本化进程缓慢,制约了金融信贷产品的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资产评估、抵押登记、流转机制不完善,资源转化为资本的制度土壤缺失,“三权”抵押贷款创新工作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二是贷款担保机制不畅,小额担保贷款发展缓慢。由于地方经济落后,因收益小、风险大,市场化担保机构不愿涉足,财政注资的担保机构受地方财力限制,规模小,担保能力不足,受益面窄。三是土地担保存在法律障碍,相关的中介评估机构、流通转让市场缺失或不完善,使得该类信J产品创新难有实质性进展。

困户缺乏金融知识现象依旧突出。虽然各县域人民银行组织辖内各金融机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金融知识宣传,但由于地域、文化、人力等多种原因,宣传力度不足,覆盖面较低,贫困地区农民的金融意识仍较为缺乏,对金融政策不了解,金融知识匮乏,金融风险意识薄弱,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较差。

改进金融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强化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科学制定和推进落实扶贫开发规划,加强对扶贫专项资金的管理和运用。通过政府对开发项目的引导性政策和财政资金对重点行业的引导性投入,实现财政扶贫与金融扶贫的有效对接,建立与金融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促进银行业机构找准定位,及时跟进。加强扶贫信息透明化建设,促进各扶贫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共享,使银行业机构能够全面把握金融扶贫政策和需求,选准切入点。

完善金融扶贫激励政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统筹出台金融扶贫优惠政策,增大扶贫贷款贴息覆盖面,对贫困地区银行业机构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对扶贫贷款实行营业税优惠及奖励政策,调动银行业投放积极性;建议对贫困县采取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各级政府要出台地方财政性存款与扶贫贷款发放挂钩等激励性政策。

强化银行业的扶贫责任。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上级行要制定金融扶贫的具体办法,对贫困县银行业机构建立不同的考核机制,并对资金规模、机构网点、业务人员等资源实行倾斜配置,放宽和降低准入门槛、审批流程等。县域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将新增可贷资金的70%以上留在当地使用;新设银行分支机构新增可贷资金的60%以上要用于当地。推进不同银行业机构在扶贫工作中的合理分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扶贫构架。

加强监管部门的督导推动。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尽快出台银行业金融机构扶贫工作指导意见,通过与市场准入挂钩、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等约束性、鼓励性措施,促进贫困县金融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继续推进各类银行业机构向贫困县下延,优先规划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增加贫困县金融服务主体。

深入开展农村地区金融知识宣传。一是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培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金融机构大局意识,切实落实好国家的利好政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建立农村金融教育项目,加强对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切实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政策和金融知识宣传培训力度,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个人金融扶贫工作总结篇8

为了弄清金融扶贫的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限制性因素,厘清金融扶贫的思路,探索扶贫的有效路径,选取湖北省大悟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县芳畈镇、彭店乡、阳平镇等地的贫困农户的调查,运用走访调查的分析方法得出扶贫低效是由“造血”机制的不健全以及扶贫产业的可持续性不高、农户的能力未培养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在发展可持续性扶贫产业——生态养殖的同时更要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农户的培训。

关键词:金融扶贫;生态养殖;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10703

1 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综述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减贫这个话题上的时候,许多的国内外学者也投身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姚洪心、王喜意认为贫困问题与收入分配不平等有一定的联系,农民在家务农成为降低多数收入类型改善自身收入状况的重要因素,这说明贫困山区的农民在传统的农耕生产模式中无法创造出更高的生产力,而且,信息匮乏、农村基层组织不健全和资金信贷的瓶颈都严重约束了当地农牧业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些因素极可能加重当地农村收入的贫富差距,使很多农民无法通过劳动有效改

善自身的生活水平。美国贫困问题研究专家哈瑞尔·罗杰斯则认为高失业率、就业不充分、不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以及不同形式的种族歧视是贫困的主要原因,结构的或经济的理论能够最准确的解释美国贫困的原因,指出我们要帮助那些不幸的人群,尽最大努力的帮助他们拓展个人技能,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冯瑛、陈建东认为在制定我国的反贫困战略时,以下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由单纯的贫困救助转为从源头上铲除贫困;把注意力由贫困县转移到贫困村,来提高反贫困工作的准确性;对于自然条件特别恶劣的地区,可以组织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中小城市或经济发达的地区,以彻底摆脱自然环境的约束。李文瑞提出,贴息贷款模式的深入推进,使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认为扶贫贴息贷款是金融扶贫的主要做法之一。付先军、张延寒、粘天宾等人认为,当前扶贫投入中的主要制约因素有:财政投入总量不足,可持续性差;资金管理“政出多门”,管理分散,效益低下;金融支持定位不准,主动性差;环境建设基础不牢,作用不够。余艾力认为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扶贫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以前金融扶贫的缺陷,而且同时解决了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销售中的一些问题。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得出,学者们对于贫困的原因、扶贫的方式、方法以及难点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探讨,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扶贫资金的筹集、金融机构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以及贫困农户该如何参与其中等方面,也还有待深化。笔者通过对金融机构独有的优势进行分析,提出金融机构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当资金的提供方,还可以作为资金的管理方以及风险的防范方,帮助农户在建立起产业链的同时建立起一条安全、有效的资金链,以此来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2 金融扶贫的概念及模式综述

依据扶贫主体是否为金融机构可以分为金融扶贫和非金融扶贫。金融扶贫是指以金融机构作为扶贫主体,通过给扶贫客体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帮助扶贫客体建立自己的产业链,以达到帮助扶贫客体摆脱贫困并使作为扶贫主体的金融机构获得盈利的方式、方法和措施的总称。中国农村微型金融扶贫模式研讨会中提出金融扶贫就是通过小额信贷的模式重点满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型金融需求,以缓解长期困扰农户和金融机构双方的“贷款难”问题,推动造血式扶贫模式的发展,提升贫困人群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创造更多的机会,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解决贫困人口生计问题。付先军、张延寒、粘天宾等人提出,当前金融扶贫工作中的创新型、探索型扶贫模式有:“三级担保”扶贫信贷模式、“公司+农户+基地+扶贫贴息”扶贫信贷模式、“以扶贫资金作抵押”扶贫信贷模式。

3 大悟县金融扶贫的现状及问题

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扶贫机制,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实现在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甚至步入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各位学者一直在研究、在探索的事情,也是各位领导一直努力的方向。推进贫困地区产业链的建设,提高产业扶贫的效率,资金的筹集是问题的关键,贫困地区大多是资金匮乏的地区,金融机构则能很好的为贫困地区提供建设产业链所需的资金以及技术等方面的支持。金融扶贫可以很好地将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科技扶贫结合在一起,使扶贫成为一种造血机制而不仅仅是输血机制,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参与扶贫活动可以使贫困地区增强对金融方面知识的了解,有利于金融知识的传播,打破金融排斥的不良局面,让所有人都有机会享受正常的金融支持以及金融服务。

3.1 湖北省大悟县扶贫情况的介绍

湖北省大悟县地处中原,是有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县之一。湖北省大悟县现有的扶贫模式有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两种,其中,救济式扶贫的主要做法是通过低保给那些家庭贫困的人口以资金帮助和给年龄超过55岁的老人每月50元的补助以及在过节的时候对那些低保人口发放米、面粉、鸡蛋、肉、油等物来帮助他们,此种扶贫方式虽然可以解决贫困人口暂时的难题但却不是一个很好很长久的办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老话告诉我们,要根治贫困应该从源头下手,而不能只解一时之困。开发式扶贫包括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扶贫模式、培训转移式扶贫开发、政府贴息贷款式扶贫开发以及招商引资的扶贫开发模式,这些扶贫开发模式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尤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扶贫模式效果最为显著。金融扶贫是现阶段一个较为创新的扶贫模式,但是,目前大多数人对金融扶贫的认识只停留在小额贷款这一种模式上面,把金融机构仅仅作为资金的提供方,大悟县也不例外。

3.2 大悟县扶贫方式的评价

经过验证,救济式扶贫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扶贫方式,只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而不能作为长期的扶贫方式,开发式扶贫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宣化店、吕王、丰店、黄站四镇(简称宣吕片区)是“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示范区,四镇下辖96个村,总人口约为14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人口各占9%,交通十分不便,人们的居住环境以及生活环境都极差,简易房、危房较多,各村形象十分不好。经过半年的努力,宣吕片区的人民在政府的帮助下利用后发优势,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成绩,“村村通”工程让交通变的便利了,不再是以前的“进不去、出不来”了,人们的居住环境、村容村貌以及基础设施等都有了改善。培训转移式扶贫开发让低学历甚至无学历的人群有了出路,让他们可以凭一项技能走出去,政府贴息贷款以及招商引资的扶贫方式让一些人能在不离开家的情况下获得一份较为稳定的收入,让他们既可以照顾家人又能自力更生。这些扶贫模式虽然都有闪光之处,但是却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式扶贫虽可以整体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但是,由于农民们对于政策的认识不深,资金的投入、管理力度不够以及组织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使得扶贫效力打了折扣,不能使贫困人群完全的融入其中甚至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培训转移式扶贫开发和政府贴息贷款式扶贫开发能较好的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但是,对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却不够,而招商引资的扶贫模式虽然可以让农户们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但是,农户们和企业的不对等地位以及企业的逐利性使得农户的利益不能得到最大化,农户的积极性也不能充分被调动。小额信贷式的金融扶贫模式解决了农户们的资金问题,但是却不能很好地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而且,农户们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地培养,另一方面,贷款手续的繁琐、审批成功与否的不确定性也使农户们望而却步,经常会有一种一切准备都白费的感觉,另外,良好信誉的缺乏也使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收回失去了信心,双方的代沟使得金融扶贫不能成为一个很好地扶贫模式,使其扶贫的效力显得低下。产业链建设的推进,扶贫效率的提高,资金的管理和筹集以及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沟通是关键。经过调查、分析与总结,大悟县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本县资金外流的情况存在且不容忽视,资金缺口不断地在增大,金融机构对于扶贫的支持度也远远不够;二是金融机构在扶贫过程中的作用有待创新和增强,不应该仅仅作为资金的借出者,而应该成为资金的管理者和风险的防范者;三是金融机构贷款的投放不合理,金融机构贷款的投放不应只偏重于那些优质产业,而应该改“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金融扶贫的引入在资金方面以及资金的投放和收回方面还有待改善。

4 解决对策

大悟县地处中原,紧靠京广铁路和京珠高速公路两条交通主动脉,城区内交通便利,大悟县芳畈镇、彭店乡、阳平镇共拥有生态养殖基地2000亩左右,城区内开发区北二横以北拥有近100亩左右的可建设成屠宰冷冻厂以及肉制品深加工的基地,可以通过租赁或者给希望参与扶贫活动的农民提供原材料等方式建立起产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大悟县地理、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村村通”工程使各乡镇之间以及各乡镇与城区之间的道路更为通畅,而且,大悟县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也为建设大型的生态养殖基地提供了一个优越的政治环境,大悟县现已拥有一定规模的生态种猪养殖场,年出栏量大约可达到100万头,除此之外,芳畈镇、彭店乡也已经具有小规模的生态种猪养殖场,为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金融机构一方面可以收购现有的小规模的生态种猪养殖基地,通过对小规模养殖场的改造建立起规模化、大型科学化的野猪生态养殖基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给贫困家庭提供养殖所需的野猪崽或者帮助他们建立起以村为单位的规模化野猪生态养殖场,通过规模化、科学化的养殖来降低养殖成本,从而达到扶贫的目标。野猪是一种杂食性动物,红薯、青菜、植物的根叶、松子等等都是他的食物,而大悟县俗称“八山半水分半田”为野猪的生态养殖提供了条件,使其成为可能,而对于那些不适合野猪生长的乡镇,则可以建立蔬菜大棚养殖基地,一方面可以种植蔬菜,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养殖野猪所需的原材料。

在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以农民的自筹资金和金融机构的贷款作为启动资金,来建造厂房设备、购买野猪生态养殖所需的猪崽以及喂养野猪所需的红薯等物品;在扶贫项目达到成熟时,通过特许经营建立起自己的屠宰冷冻厂,基于大悟县便利的交通条件,喂养的野猪不仅可以在县内甚至省内销售,还可以建立起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络远销到省外,实现自产自销一条龙。在产业链的建设过程中,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帮助组成财务部门,使其能形成一条良好的现金流,在产业到达成熟期时,可以帮其管理闲置资金,以此来提高其资金的使用效率,不仅如此,还可以帮其有效的防范和管理风险,提高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在帮其摆脱贫困的时候实现金融机构自身的收益。

根据金融扶贫开发工作要求,结合实际,坚持以产业开发、产业链的建设为重点,同时包括农民素质提高以及发展教育事业等三方面的内容。项目区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一是以产业发展、产业链的建设为核心,打造属于农民自己的品牌,开辟一条农民持续增收的道路。按照贴近自然、顺应市场、充分利用自有资源的思路,建立起规模化、科学化、集群式的野猪生态养殖基地,这样不仅能降低成本,还可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二是突出野猪生态养殖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使妇女也能参与到产业扶贫活动中。发展特色农业,建设规模化的野猪生态养殖基地需要技术作为支撑,而农民的文化水平与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与生态养殖的推广发展不相适应,所以,通过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一定的野猪生态养殖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于养殖风险的防范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是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高学历、高技术、信息发达的今天,贫困地区的生存状况难以得到改善,其中,教育不发达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因素,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也告诉了我们教育、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在扶贫之余,我们还要重视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以防止返贫现象的发生,从而打破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使贫困地区更好的摆脱贫困。

采用农户自有资金和金融机构的资金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金融机构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有效解决资金外流的问题。金融机构在扶贫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其对于风险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帮助农民很好的规避市场风险、获得收益,还可以在扶贫产业中充当会计人员,帮助其很好的管理资产,使闲置资金得到充分的利用,还可以帮助农民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扶贫资金退出机制,使产业扶贫的成效得以提升,同时,采用农民参与式的扶贫方式可以有效地克制“X非效率”。除此之外,金融扶贫还打破了贫困群体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的格局,有效的消除了贫困群体被社会排斥的危险,而且还可以很好地使贫困人群了解金融知识,防止被欺骗。

参考文献

[1]姚洪心,王喜意.劳动力流动、教育水平、扶贫政策与农村收入差距[J],管理世界,2009,(9).

[2]甫玉龙,刘杰.美国贫困问题研究专家哈瑞尔·罗杰斯访谈录[J].世界历史,2010,(3).

[3]冯瑛、陈建东.贫困的本质及反贫困对策[J].统计与决策,2010,(20).

[4]李文瑞.金融扶贫的模式与成效[J].中国金融,2012,(16).

[5]付先军、张延寒、粘天宾.金融扶贫模式的调查与思考[J].华北金融,2012,(2).

个人金融扶贫工作总结篇9

构建可持续的金融扶贫机制

: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中,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是如何提高金融扶贫的精准性的?

戴季宁:金融扶贫机制,一定要是可持续的, 不能搞大水漫灌、大而化之,要有所为、有所侧重。扶贫工作越往后难度越大,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找准贫困根源、摸清扶贫对象、用对扶贫方法、开展精准扶贫。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紧密联合省扶贫办、省农委、金融监管等有关部门,代拟了《关于全面做好金融服务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着力推广以扶贫对象精准、金融机构精准、金融产品和服务、扶贫信贷风险补偿与分担精准以及组织保障平衡的“四精准一平衡”的金融扶贫新模式,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扶得好”的问题,让贫困群众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

过去5年,贵州省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规划项目中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6大领域的投资总额达3.02万亿元。按照当前各贫困县的存贷款增长水平进行初步测算,在考虑项目资本金匹配、有效信贷需求等因素后,全省2015年末扶贫开发资金缺口约为300亿元。如此大规模的资金需求缺口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做大总量,增加对贫困地区的金融投入;另一方面也要算好细账,提高扶贫的“精准度”。

:在金融精准扶贫过程中,金融机构会遇到哪些困难?

戴季宁: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在于精准地摸清扶持对象及其金融需求。全省623万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群众是扶贫的目标对象,也是基础金融服务应该加快覆盖的对象。要用有限的金融资源有效开展扶贫,需要精准到这623万人中优先支持谁、重点支持谁、支持谁能带动更多人脱贫,不同类型的贫困群众需要何种金融扶持措施等等。这些问题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的解答不一而足,因此我们借鉴了国内外的许多经验做法,如大力推动妇女创业贷款、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但其效果距离精准扶贫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金融精准扶贫的途径在于参与扶贫的金融机构要有精准的措施。目前,省内多家金融机构都在围绕扶贫开发工作积极地出台政策、创新产品、改善服务,其中不乏许多有效的措施。但从总体上看,金融机构仍然缺乏精准有效的措施,一些好的做法也只是在点上见效,还没有形成连片推广、广泛复制的燎原之势。

:在贵州,金融扶贫的关键点是什么?

戴季宁:是坚持商业可持续的原则。2014年,贵州省71个贫困县平均存贷款余额较全省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特别是非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可用资金用于当地的比例较低,345家非法人金融机构中有132家这一比例低于50%,资金使用效率不够“精准”。金融扶贫要遵循市场规律,低效率和高风险的投入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如何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通过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密切配合,制定精准的扶贫措施,建立合理的风险补偿与分担机制,确保金融扶贫资金使用有成效、风险有保障、投入可持续,是我们面临的主要困难。

深化县域经济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如何增加县域经济的资金供给,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戴季宁:对金融机构而言,需要围绕“投得更足、投得更准、投得更好”的思路做文章,一是要拓宽贫困地区融资渠道,保证投得足。发挥银行信贷资金主渠道的作用,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倾斜,切实提高贫困县非法人金融机构当年新增可用资金用于当地的比例,保证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争取对扶贫项目融资主体设计专门的债务融资工具,专项用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等规划项目;制定特惠的财税优惠和奖励政策,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

二是优化金融扶贫结构,保证投得准。总体思路是“产业发展引领、新型主体带动、小额贷款助推”推广贫困农户专属或受益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围绕满足623万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深入推进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助学贷款、创业贷款、农房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等产品,满足贫困农户生产生活需要;开展金融扶贫能人带动工程,为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头人等农村能人设计金融支持方案,将能人带动引入到精准扶贫攻坚行动中来,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扩大贫困农户抵(质)押担保范围,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将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县纳入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抵押贷款试点范围,满足“三农”大额资金需求,助推扶贫产业“接二连三”;有效降低扶贫融资成本,灵活运用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财政扶贫贴息资金等降低扶贫开发融资成本。

三是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保证投得好。整合财政部门、农业管理部门、保险部门创新扶贫开发金融产品,以点带面,逐步探索解决扶贫信贷风险较大的问题。

四是加强组织形式创新,保证做得好。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金融扶贫协同机制,加强创建工作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金融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金融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普惠金融

实施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工作推行以来,全省金融部门探索出哪些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做法和经验?

戴季宁:全省金融部门深刻领会发展就是最大的扶贫这一思想,主动对接国家金融扶贫政策,加大对资金、规模、综合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今年71个片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贷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金融服务实现乡镇100%全覆盖,大量资金的注入,有效推动了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民生发展。

不仅如此,全省金融部门还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在支持对象的选择上聚焦重点,将具备一定发展能力的贫困农户、扶贫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支持重点;坚持底线思维,在支持方式上倡导绿色金融,重点支持贵州“十大扶贫产业”,推动贫困地区持续快捷健康发展。如2014年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在贫困地区创新开展“支农再贷款+配套贷款+利差补贴”的运作模式,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匹配自有信贷资金,以优惠利率水平发放扶贫贷款。截至2015年3季度末,全省共有101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使用支农再贷款累计发放涉农贷款97.3亿元,匹配自有资金发放涉农贷款49.1亿元。其中,借入支农再贷款资金发放涉农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6.1%,比其他涉农贷款利率低3.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使用支农再贷款匹配自有资金发放涉农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8.9%,比其他涉农贷款利率低0.6个百分点。杠杆化操作已累计带动全省千余家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3万余户农户发展生产,带动周边10余万人就业。

: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近阶段具体做了哪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戴季宁:一是专门成立了扶贫统计小组,对贫困地区融资规模、金融精准扶贫进展、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水平、货币信贷支持政策、贫困人口收入五方面情况进行监测。组织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召开《精准扶贫统计框架》座谈会,就统计具体指标定义、设置、采集等内容展开讨论。

二是召开了“金融精准扶贫问计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就贵州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三是围绕精准扶贫目标组织开展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活动。今年9月以“金融知识普及月”为契机,围绕精准扶贫目标,组织全省各级人民银行与涉农金融机构针对农村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开展了各有侧重和特色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组织全省金融系统志愿者成立“蒲公英”志愿者队伍,深化金融知识宣传普及。

个人金融扶贫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金融扶贫;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61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虽然河北省扶贫事业近年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受多重因素制约,目前贫困县总数仍然较多、区域较广。要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不断创新精准扶贫模式、构建以精准脱贫为目标的金融精准扶贫机制。

1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对于精准扶贫,学者们主要围绕扶贫瞄准的范围和瞄准精度进行研究,并提出要提高扶贫资金和扶贫政策的“精准度”。2015年6月,全面阐述“精准扶贫”概念,提出“六个精准”。国内学者对精准扶贫的定义、机制、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等进行了系列研究。

对于金融扶贫,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欠发达归咎于金融抑制。又有国外学者指出,发展中国家由于实行优先发展的战略,使得大量资金被注入到了工业当中,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无法脱贫。曾康霖突破了金融总是“嫌贫爱富”的思维,提出“扶贫性金融”的概念。国内学者对财政扶贫资金的运行机制、金融减贫的作用、金融扶贫的具体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2河北省金融扶贫的阜平实践

河北省阜平县金融扶贫的主要做法是实现金融服务网络、企业发展经营支持、农业保险和扶贫贷款担保、信用体系建设四个全覆盖。

2.1金融服务网络全覆盖

为解决农村金融人力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阜平从县一级自上而下地成立了覆盖全县各乡镇、村的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网络。金融服务网络通过整合现有行政资源建立,县一级整合县长、常崭毕爻ぁ⒅鞴芊銎豆ぷ鞲毕爻こ闪⒔鹑诠ぷ髁斓夹∽椋幌缫患墩合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成立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并且依托乡财政所设立金融工作部;村一级整合村支书或村主任成立金融工作室。

2.2企业发展经营支持全覆盖

阜平通过与股权交易所合作扩宽融资渠道,引导适当的中小企业进行资本市场融资。同时,积极组织筹建村镇银行、商业性融资担保公司、扶贫开发股权投资基金等新型金融机构,旨在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将资金向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环境友好的企业或产业项目倾斜。

2.3农业保险和扶贫贷款担保全覆盖

保险作为风险补偿的重要一环,在扶贫工作中可以发挥精准定位的作用。阜平一方面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设立能够覆盖全县主要种养业品类的农业保险险种,形成结构合理、品类齐全、运行规范、保障有力的农业保险体系;另一方面创新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的“联办共保”模式,收入共享、风险共担,不仅降低了保险公司的风险、盘活了财政扶贫资金,也对农业保险的全面铺开创造了积极条件。

2.4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覆盖

为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阜平采取激励和惩戒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边采集、边办理”的方式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在采集农户信息数据的基础上,逐步为农户建立信用信息电子档案,并实现各区域内金融机构信息共享。依托这一信用体系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管理机制,在严厉打击恶意欺骗等行为的同时,进行“信用也是财产”的宣传教育,从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阜平的金融扶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扶贫目标指向宽泛、金融机构支农惠农力度不够、风险把控不足、财政支出过大等问题。若要改善这些扶贫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精准”是关键。

3构建金融精准扶贫机制的路径

3.1目标识别

河北省在对扶贫对象的具体识别上提出“五看、五不录、六优先”,但这种识别模式并不能作为金融精准扶贫的目标。金融精准扶贫并不仅仅是直接作用在个人身上,更多的是针对不同扶贫项目提供不同的金融支持。因此,可以在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按照贷款需求等标准将农户进一步划分为无项目发展需求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及残障人士)、有项目发展需求贫困户(虽然目前经济上较为贫困,但有通过创业项目脱贫致富的意愿与能力)和有扩大生产需求农户(通过前期创业项目已经基本脱贫,但缺乏进一步扩大生产需求资金)。针对精准目标识别的结果,精准定位其扶贫方式,积极促进三类贫困户之间的转化。

3.2模式创新

根据河北省实际情况,并借鉴其他地区的扶贫成果,可以创新更具针对性的扶贫模式。“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可以对接贫困地区大规模种植业资金需求;“贷款+保险+技术培训”模式可以对接贫困地区高风险的养殖业资金需求;借鉴广东清远市的“输血+造血+开发式”的经验,“输血”――“农改贷”助推村户整体脱贫,“造血”――“流转易”解决农户贷款抵押物不足问题,“开发”――“移民搬迁项目贷款”及危房改造贷款帮助贫困村庄实现安居;进一步开展“股份合作、共同参与”模式,探索“土地流转+产业扶贫”等扶贫新模式,创新扶贫融资方式。

3.3绩效考核

普惠金融服务效果评价不应只针对政府机关开展,《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银发[2016]84号)和《关于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实施办法》(冀扶[2016]5号)都对金融扶贫提出了要求,金融服务供给机构作为资金的提供方,其作为广泛地影响着扶贫效果。因此,应将扶贫开发社会责任纳入金融供给机构的考核体系,甚至针对一些重点金融机构,要从扶贫信贷资源、贫困地区网点和服务覆盖率、扶贫金融产品创新、扶贫带动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以提升其参与扶贫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更有效地发挥金融加速脱贫的功能和作用。

3.4支持

首先是支付环境的建设,在平稳扩大农村地区支付清算系统覆盖面、继续推广助农取款服务站的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创新便农惠农新型支付产品。其次是信用体系建设,在大数据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建设“诚信河北”为契机,依托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集合公安、法院、国土资源等多部门信用信息数据,建立多级服务中心,推进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小微企业等主体的信用信息建设。再次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综合运用再贷款扶贫支持、再贴现优先、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措施,构建财政促进金融支农的长效机制,实行涉农金融机构差别化监管政策,同时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智力支撑。最后是加强宣传教育,以金融创新业务为重点,针对非法集资等易发高发事件开展金融风险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农户的风险和维权意识。

4总结

河北省正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时段,建立金融精准扶贫机制刻不容缓。在精准目标识别的基础上,根据贫困户分类分层,发挥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的不同服务作用,规范发展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担保机构等各类新型机构,完善多种形式的保险体系,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扶贫组织体系。同时通过包含社会价值实现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多种政策实施、组织活动的支持,共同激励金融供给机构的能动性,推动金融精准扶贫事业的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William L.Waugh Jr.Valu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 Making[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2,(5).

[2]Finance,inequality and the poor[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7,(1).

[3]叶初升,邹欣.扶贫瞄准的绩效评估与机制设计[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369.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J].老区建设,2014,(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