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9 06:03:07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总结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总结篇1

一、工作目标

围绕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长远发展,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创新机制,完善产业扶贫新模式,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打通制约消费扶贫的痛点、难点和堵点,着力激发全社会参与消费扶贫的积极性,着力拓宽扶贫农产品销售渠道,着力提升扶贫农产品供应水平和质量,着力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着力推动扶贫农产品和服务融入市场。

二、重点任务及分工

(一)动员社会各界扩大扶贫农产品和服务消费

1.引导扶贫帮扶单位、包保责任单位、驻桦国企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方式,购买和协调销售扶贫农副产品,促进贫困产业发展。将“消费扶贫”纳入到扶贫日系列活动中,推进扶贫农产品与市场对接。注重“扶智扶志、智志双扶”,加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技能教育和培训,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脱贫能力。加强对驻村工作队的管理和培训,提升驻村工作队员帮扶贫困村脱贫致富能力,增强贫困人口走进市场、融入市场、利用市场的能力。将消费扶贫完成情况纳入扶贫年度考核指标,作为产业合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开展促销活动解决全市扶贫产品滞销问题。

责任单位:市扶贫办

2.按照省财政厅统一部署,做好省级预算单位交易账号开通和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预留份额工作,将省级预算单位信息导入“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同时做好预算单位信息汇总和导入工作。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3.鼓励各级工会按照有关规定优先到贫困村开展工会活动,在向会员发放节日福利、慰问品时,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扶贫产品。

责任单位:总工会

4.引导各统战成员按规定到贫困村开展活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扶贫农产品。

责任单位:市委统战部

5.根据扶贫产品实际生产情况和市直机关局局属食堂需求,组织采购扶贫农产品;局属单位、委托监管企业如需临时用工,优先从贫困户聘用。

责任单位:市事管局

6.引导国有企业及其职工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扶贫产品,优先从贫困户聘用职工。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

引导教育系统教职工通过爱心义买和扶贫募捐方式购买优质扶贫农副产品。通过网络宣传、组织学校师生推介等方式,帮助贫困村销售土特产品。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8.引导卫生系统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扶贫农副产品,鼓励干部职工自发购买扶贫产品和到贫困村旅游。组织开展扶贫农产品定向直供单位食堂活动,优先采购扶贫农产品。

责任单位:市卫健局

9.引导市人民银行和各金融机构通过线下对接,直接购买扶贫农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客户资源优势,帮助宣传和推介扶贫农产品。引导金融机构整合平台资源,通过电商平台为扶贫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发挥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增强对贫困村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对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休闲农业等行业加大信贷投放。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建立新型信用监管机制,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责任单位:人民银行市支行

10.积极动员部队参加扶贫产品服务消费。通过《国防》等杂志定期推介扶贫农产品。

责任单位:市人武部

引导全系统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扶贫产品。对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农村种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对符合创业培训条件并且具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开展创业培训。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子女进行免费技工教育。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

12.推进“民企帮扶脱贫攻坚光彩行动”,引导民营企业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采购扶贫产品和服务。

责任单位:市工商联

13.支持有条件的社会组织特别是行业协会商会、慈善机构参与消费扶贫,倡导社会组织结合自身专长、优势和活动地域,通过实施扶贫项目、结对帮扶、捐赠款物等方式,面向贫困人口开展消费扶贫活动。指导消费扶贫类社会组织在草编、农产品加工、物流、养老、家电维修、技术培训等领域开展消费扶贫活动。

责任单位:市民政局

依托第二届全国百户农业企业进活动、第四届省优质特色农产品(浙江)宣传周活动,推动消费群体需求与扶贫特色农产品衔接。大力宣传我市优质农产品和农耕文化,吸引城镇居民在节日期间走进农村,开展休闲农业精品路线景点推介,繁荣农村消费市场。组织对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加强培训。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15.深入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对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站进行智慧化改造,扶持建立消费扶贫示范企业和电商产业孵化园。加强培训孵化服务指导。创新改进农村电商培训孵化方法、拓展培训孵化内容,选派精干力量开展“电商专家下乡”活动,帮助贫困村积极适应农村电商发展新趋势、新模式。加强对贫困村电商培训孵化的指导,进一步优化培训孵化服务体系,提高培训质量效果,积极拓展营销渠道。继续支持贫困农村电商精准扶贫产品跨区域促销,积极参与“名品全国行”活动。利用重大节庆和展会,推广农村电商精准扶贫产品进商场、进社区、进展会促销活动,帮助扶贫产品扩大销售规模。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16.在旅游节庆期间设立扶贫专区,推介、展示、销售扶贫特色农产品。

责任单位:市文旅局

17.利用省青年电商助力精准脱贫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会,宣传扶贫特色产品,助力消费扶贫。

责任单位:团市委

18.利用省巾帼特色产品市集活动,展洽销售扶贫特色产品。利用“巧姐”草编大赛和草编市集,为“巧姐”产品搭建线上线下展示销售平台和技能交流舞台。

责任单位:市妇联

19.深化拓展“第一书记代言”活动,助推第一书记、村书记开发产品、打造品牌、开拓市场。会同日报及彩练等新媒体,宣传报道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和代言产品。在新时代e支部“第一书记代言”专栏,及时推送第一书记和村书记代言视频和图文,拓展扶贫农产品销售渠道。

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

20.持续开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专题专栏。对接广播电视总台等新闻媒体,提供体现我市消费扶贫的新闻素材。组织市直媒体、新媒体平台积极向省媒体推送我市贫困乡村旅游资源、旅游特色产品。利用产品图片、视频、二维码多点发力,广泛宣传扶贫特色农产品,推介农产品品牌。

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

(二)拓宽扶贫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

21.继续提升贫困村信息通信服务能力,为电商扶贫做好网络支撑。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22.在我市被列入“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示范县基础上,支持在基地建设、订单收购、新产品研发、低温冷藏库改造、生产工艺升级、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销售渠道拓展、品牌宣传推介等方面开展扶贫项目建设。

责任单位: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23.通过参加展会展销、电子商务等渠道,推介和展示展销农特产品,扩大销售渠道、提升销售额。

责任单位:市供销社

24.加快完善农村物流网络。加快出台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布局规划,形成以县级物流中心、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点为框架的三级物流网络。同时积极发展客运班车小件快货运输业务,发挥乡镇客运站和客运班车网络优势,实现客货同站运输。

责任单位:市交通局

25.建立扶贫农产品滞销预警机制,组织大型电商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到贫困村采购滞销农产品。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

26.推进邮政企业加大“一市一品”项目培育力度,实施分类管理,发展精品项目。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推广“农产品+大同城”寄递服务模式。支持邮政企业培育“电商+寄递”扶贫项目,重点扶持贫困村培育特色地方农产品品牌。启动“快递进村”工程,完善农村服务网络。推进“邮政在乡”工程,按照稳定已建网点、扩大覆盖范围原则,完善“乡镇自营网点+村级服务站点”管理,持续推进农村邮政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保障农村通邮、服务农村电商、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的多功能农村邮政综合服务平台。

责任单位:邮政公司

(三)提升我市农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

27.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增强农产品生产者自我质量控制、自我管理、自我承诺农产品安全合格上市。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28.针对我市贫困村发展特色和需求,实施科技扶贫项目,推动贫困村经济发展,引导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向全市贫困村转移转化。组织开展“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选派相关专业科技人才,围绕当地产业需求,推广先进技术成果,提供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

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29.按照省市场监管厅要求,会同农产品认证中心落实促进消费扶贫认证工作。2020年底前实现对扶贫产品生产企业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在“质量月”“中国品牌日”活动期间,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民族手工艺品等品牌展示和推介活动。开展农村食品销售环节规范化建设工作。组织部分扶贫对象代表深入有代表性消费场所开展一次消费体察活动。以科学选购和使用农资为重点,通过组织消费大讲堂等形式,提高贫困地区百姓识假辨假能力,降低购买假冒伪劣农资商品风险。

责任单位:市市监局

(四)促进贫困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30.投入旅游规划扶贫公益专项资金,选择一批具有乡村旅游优势资源、发展潜力和设施条件的重点贫困村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做好贫困村旅游资源、旅游特色产品宣传,培育和打造“吉”字号乡村旅游产品,推动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

责任单位:市文旅局

31.实施“畅返不畅”整治和老旧路改造工程,打造农村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

责任单位:市交通局

32.支持我市行政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纳入省财政扶持范围的行政村每村给予一次性补助50万元(其中:中央级资金30万元、省级资金20万元)。充分利用省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争取筹措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

33.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层面完成村庄布局工作。协助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村庄编制村庄规划,合理进行用地布局。强化用地指标保障,优先保障贫困村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做到应保尽保。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

34.制定《市残联2020年巩固脱贫成效保障残疾人稳定脱贫工作计划》;开展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帮助有劳动能力和培训意愿的贫困残疾人掌握1至2门生产增收的技能;开展扶残助学工作,为贫困家庭残疾人子女接受中等教育发放扶残助学金。

责任单位:市残联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担当。市直相关部门按照分工要求协调本系统明确年度工作目标,落实具体推进措施,加强与贫困村精准对接,开展贫困村农产品摸底调查,制作农产品采购清单,针对消费扶贫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协调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带动贫困群众增产增收。

(二)落实包保单位消费扶贫责任。各包保单位要积极帮助包保贫困村促销滞销扶贫产品,促销确有困难的由市扶贫办统筹协调解决;市扶贫办协调解决不了的,上报市政府帮助促销。非贫困村滞销农产品由扶贫办协调解决。

(三)建立调度考核机制。市发展改革局统筹协调全市消费扶贫工作,加强推进情况调度,跟踪工作落实情况,市相关部门每月上报消费扶贫工作推进情况。市扶贫办强化各部门消费扶贫工作考核,考核结果纳入部门年度绩效考评。

(四)建立滞销农产品协调调度机制。市扶贫办做好调查摸底,掌握扶贫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建立预测预警机制,包保部门落实包扶责任,积极开展滞销扶贫产品促销行动。市发改局要及时对口上报我市促销、滞销扶贫产品情况。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总结篇2

一、旅游扶贫模式

(一)国内旅游扶模式研究

旅游扶贫模式的研究、总结对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有较高的现实参考价值,通过对全国各省的乡村旅游的研究和了解,本文总结出了四种有代表性的国内旅游扶贫模式。

1.社区旅游带动模式

社区旅游带动模式是旅游扶贫开发初级阶段的产物,其主要内容是以基层政府和旅游部门为主的地方自身的力量,将景观资源和社区作为一个综合体进行开发建设,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流的效率,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

2.农旅结合模式

农旅结合方式指的是农民既从事农业生产,又从事旅游业,又称亦农亦旅模式,在中国大多数乡村的旅游发展中能找到不少这种模式的成功应用。这种模式相对而言适合于大多数乡村探索发展旅游扶贫的阶段,前期投入低,扶贫效果好,也利于当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3.移民迁置模式

移民迁置模式是指在缺乏生存条件的贫困地区,实行移民开发异地安置。这种模式有利于先富地区带动异地居民脱贫致富,除提高居民的收入外,也能提高居民的生活技能,利于发展地域文化,创造精神文明。但这种方式对旅游发展要求较高,只适用于有稳定旅游客源的地区的后续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国外旅游扶贫模式

国外旅游扶贫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旅游对经济的影响研究,即旅游对接待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意义以及负面影响的研究。旅游扶贫方式与所实施的资源类型、文化背景有关,没有普遍适用的蓝图或标准模式。经过对国外近年来新型的乡村旅游归纳,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类比较有借鉴意义的旅游扶贫模式。

1.美食旅游与特色商品模式

以当地特产、地方美食等为主要特色的旅游是很多美食文化丰富或独具特色的发达国家开展旅游扶贫的主要方式,效果显著。美食旅游与当地社区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开发特色商品和地方美食有助于打造地方文化特色,并且能极大地提升地区知名度,从而拉动旅游业发展。

2.文化遗产旅游模式

文化遗产旅游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地区自豪感、保护当地传统文化与工艺、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正效应,适用于文化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的地区。这种旅游模式既保护了自然与文化遗产,改造了工业化破坏的环境,也为当地居民和到访游客提供交流与解释的机会 。

3.公共与私营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政府公共部门投资,并与私营企业签订合同,授权私营部门承担公共服务相关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建设过程中的相关操作、技术、资金风险由私营部门承担。这种模式下,当地旅游业能够得到私营部门商业化和专业的包装,通过营销手段和外部投资来进行前期发展。包容性极强,为我国乡村旅游扶贫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二、剑门关镇桂花村旅游扶贫SWOT分析

(一)川北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的优势

雄奇秀美的自然景观和底蕴丰富的人文景观。川北自然风光集山、水、洞、峡、林于一体,险峻壮观的剑门群峰、纵横交错的江河溪流、分布广泛的特色湖泊、西北山地的大面积原始森林等众多奇景集聚,同时丰富的植物和复杂的地理环境为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和食物基地。

川北地区文化积淀极为深厚,古蜀文化源远流长,佛、道、儒三教兼融交汇,三国胜迹星罗棋布,古道文化瑰丽多姿,浓郁的多元化文化气息给这里留下众多的文物古迹。除此之外,川北地区是多民族的集聚地,他们各有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迥异的生活习俗。

种类繁多的旅游商品资源。川北地区山川秀丽 ,旅游商品资源十分丰富。工艺品、土特产、风味小吃数不胜数,久负盛名,远近闻名。

创新智慧的旅游体系。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对传统旅游业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挑战,川北地区领导高度重视旅游信息化工作,在旅游电子政务网站体系、旅游行业管理信息化、旅游信息采集共享机制、数字旅游景区、旅游网络营销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二五”以来,大力推进旅游智能管理和智慧服务,积极创新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等智慧营销,基本建成了智慧旅游体系。

充足优质的客源市场。据调查数剧,国内旅游人数平均增长12%,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9%,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我国跃居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近年来,人们有了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而川北地区拥有的独特旅游风景与文化,为人们提供了好的选择。

(二)川北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的劣势

大面积山区,交通不便。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因为川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特殊,存在大面积山区,需要大量资金开辟道路,开凿隧道等等,只有完成这一步基础工作才能进一步发展旅游业。

基础设施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合理。部分贫困地区因政府给予资金不足,连基本生活所需设施都没有配置,还存在不通水、不通电、没网络等现象,要想通过旅游扶贫,首先就要完善基础设施,这样才能保障旅游者的正常需求及安全。还有一些地区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配置极不合理。

人才缺乏,群众没有积极响应。川北地区发展旅游扶贫面临的突出问题还有人才的缺乏,一些旅游企业的服务观念差,管理经验落后,在引进外资和民营资本方面落后。在加上群众观念保守落后,信息闭塞,技能技术缺乏,缺乏脱贫致富信心,长期不能、不愿、不敢参与扶贫开发项目,致使贫者更贫,形成恶性循环。

(三)川北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的机遇

旅游业发展迅速。目前,旅游景区已成为居民旅游消费的热点之一,景区收益不断增加。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25.54亿人次,平均每人到景区游览约2人次;营业收入达到2658.60亿元,在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在不断提高。2011年全国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规模和综合营业收入增长均超过20%,增速明显高于同期全国星级饭店和旅行社行业,旅游景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

人民收入增高,消费观念转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显示,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2012年增长25.4%,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快于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速。其中发展、享受需求持续提高,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723元,比2013年增长23.3%,快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2.0个百分点。

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居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使人们有了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节庆长假和带薪休假的兴起,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而川北地区正是这类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且经济贫困地区的资源风光、生态环境没有被破坏,对游客具有一种原始的吸引力。

(四)川北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的挑战

完善交通设施及基础设施。这是川北地区面临的首要挑战,只有将基础工作做好才能开展进一步工作,由于川北地区部分贫困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所以需要大量资金来解决这一问题。

合理利用闲置的资源。贫困地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淡季时不可避免会出现生产力和生产资料闲置或出现严重的失业问题等。引导当地居民保守的生产观念和传统的种养模式的改变,增加其获取致富信息的渠道

做好广告宣传,让当地的特色产业面向大众广告是大众认识了解本地区的直接途径,如何将广告强有力的传播,让当地的特色产业面向大众,也是当前川北地区旅游开发面临的重大挑战。

旅游行业的竞争。虽然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使旅游的可进入性差,周围一些发展较快的,基础设施比较好的相似景区将会争夺一部分客源市场,区域性竞争会比较激烈。

三、桂花村旅游扶贫基本方案

本节以剑门关镇桂花村实地调研为基础,分析制约其实施的主要因素,给出相应对策,提出旅游扶贫的总体构想,设计其具体方案,为桂花村旅游扶贫工作提供思路。

(一)桂花村基本概况

剑门关桂花村位于剑阁县新县城雷鸣桥到景区游客中心横穿三公里处,刚好地处游客进入景区的必经之路两旁。幅员面积3.93平方公里,东与志公村接壤,南与志公村为邻,西与剑城村相邻,南靠剑门关5A景区,北与下寺镇三江村毗邻。全村幅员面积8.3平方公里,总耕地495亩。辖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65人,贫困户74户。目前全村人均纯收入3923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3256元。桂花村属于2016年整村脱贫村。

桂花村目前共有贫困户74户共计207人,贫困人口所占比例大,并且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为3256元,村民们主要靠外出务工和种植业收入为主。制约桂花村发展因素有:1)致贫因素复杂。2)基础设施落后。3)产业发展滞后。劳动力资源配置极不合理。4)人居环境不优。5)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

(二)桂花村旅游扶贫方案

桂花村扶贫方案的实施,必须以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地域特色,政府领导,输血渠道与造血机能相结合,旅游要素与环境改造相结合,产业融合与技术创新相结合,贫困人口参与的原则为前提,主要有以下内容。

1.扶贫理论基础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结合桂花村实际,在前期工作中工作队员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制定了精准帮扶工作方案,将精准扶贫工作全面细化,做到一户一规划,并调查了解甄别因灾、因病、因学、缺产业、缺技术、缺资金、无劳动力等致贫原因,确保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到户到人。

落实“271”模式。“2”是指导思想:产业+技术,始终坚持产业促增收、技术促发展的理念,解决贫困村发展动力和后劲不足的问题。“7”是保障措施:“R”――精准识别,夯实基础。 “引”――引导发展,确定方向。 “传”――传授技术,内生脱贫。 “帮”――群策群力,帮扶到位。 “促”――农民主体,促进创业。 “育”――教育群众,淳朴民风。 “建”――建章立制,巩固成果。“1”是脱贫目标:1个最终的目的――全面精准脱贫。

2.桂花村旅游扶贫基本思路

发挥旅游经济“一带一路”优势。发挥剑阁新县城至剑门关5A级景区旅游经济带,这一路有利条件,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发展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增加收入。科学规划特色农家乐,引导一批农户生产特色旅游纪念品。还可通过该村外出务工人员集中闲置房屋出租或入股的方式使房屋租赁、就地务工、入股分红,来增加贫困户、一般户收入。

利用闲置土地种植特色配套产业:对外出务工人员土地进行整合或流转使大户带动,种植特色配套苗木,鼓励贫困户、一般户参与产业发展,做到一村一企业、一村一协会、一户一股权、一户一就业。发展特色农家乐:优势配套养殖、剑门土鸡、山羊、种植核桃、桂花等产品。使农家乐与贫困户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产业带服务体系。

规划先行,分区作战。桂花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具体指导下,坚持挂图作战、分区突破、规划先行、夯实基础的指导思想,按照“基础串联、措施并联、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突出重点”的原则。

3.具体方案

根据国家相关扶贫政策,结合桂花村村委规划和现有物质基础,充分发挥旅游经济“一带一路”优势,全村共分为五组,针对“一组一品”,指出了以下几点计划。

一组离景区较近,发展特色农家乐,同时与其他四组的剑门土鸡,山羊,核桃,桂花等产品形成产销结合。

二组土地资源较好,植被丰富,主要发展养殖业。并与一组的农家乐产业相结合,形成产销结合的服务体系。

三组风景优美,拟建立以剑门关七十二峰的一个观景台,使游客在剑门关上体验剑门关的险,在下方体验剑门关的雄,雄险结合,带来最佳的感官体验。

四组地势较为平坦,作为安置点、游客休息中心和自驾游营地。

五组建立果蔬合作社,采摘体验园。合作社建立市场明确、客户群稳定的高档有机优质蔬菜和果品生产示范片;构建成集生产、休闲观光、生态循环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观光采摘对旅游农业生产带动作用。

四、剑门关镇桂花村旅游扶贫经济与社会效应

(一)经济效应

1.发展旅游业对桂花村就业水平的影响

因为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性的产业,与其他性质产业不同,劳动密集性产业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并带动多条产业链的发展。桂花村的剩余劳动力丰富,而旅游业恰好能吸纳这些剩余劳动从而使该地区的就业增加。

另外旅游业的就业门槛较低。与其经济条件相适应,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往往较低,而其中妇女受教育水平更低,利用就业门槛低的特性可以解决桂花村剩余妇女的就业问题。并且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也能帮助提高贫困人口整体的受教育水平。

由于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性的产业,就业门槛又比较低,使其在就业方面具有其他产业不具备的优势。旅游业不仅能够直接创造就业机会,还能创造更多的间接就业机会。

2.发展旅游业对桂花村收入水平的影响

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旅游者必须移动到旅游目的地才能进行活动。这样就可以使旅游活动相关的消费发生在桂花村本地,包括食、宿、行、游、购、娱乐和其他消费。因此旅游者的到来可以带动众多行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使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口的收入增加。而桂花村目前已大部分解决食和住的问题,若加之其他方面的发展无疑是带动经济、收入的重要突破口。

3.发展旅游业对桂花村GDP的影响

首先,旅游业的发展会带来国内财产的地区间转移和再分配,从而使收入高地区的居民通过旅游把钱流向收入低的地区。在旅游的过程中,通过购买商品和服务产生GDP,从而使GDP得到增长,提高贫困地区的GDP总值。

其次,发展旅游业还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加速社会货币流通。旅游业可以带动产业的发展,带来经济上的收入,产生税收效应,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并且旅游业可以扩大市场需求,刺激经济发展,最终刺激GDP的增长。

(二)社会效应

1.发展旅游业对剑门关镇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社会文化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积极的方面,比如,发展旅游可以使一些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使更多的人知道桂花村的特色。而消极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剑阁文化的误解和对自然植被、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的会影响到原本的生物链。

2.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环境的影响

与其他传统产业相比,旅游业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很小。旅游业的发展是依赖于环境的,随着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投资的很大一部分将会用于当地环境的改善和维护。在剑门关,利用自有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将非常有利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但如果旅游业发展的不适当也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使贫困人口的生存条件恶化,不仅很难摆脱贫困,而且会进一步加剧贫困。所以在利用环境发展经济时,一定要注意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

3.发展旅游业对当地教育的影响

剑门关镇教育水平低的原因有两点:一方面贫困者的受教育程度低,他们的知识贫乏,技能差,活动能力弱;另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一直以来都是贫穷的,缺乏脱贫的信心。随着旅游者的到来,当地人们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增加了,同时在接待旅游者的过程中,对当地文化的熟悉,使他们在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从事旅游工作,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再加上收入的增加,受教育的水平也会逐渐提高。

五、剑门关镇桂花村旅游扶贫经验总结

(一)强化组织领导,做到责任精准

一是成立扶贫工作组,严格执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扶贫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负责人。二是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结合贫困村发展实际,在道路、交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要逐步完善。三是效考核。不定期开展走访调查,对村民实施积极引导加监督制度,对扶贫干部实施扶贫成效和绩效考核制度。

(二)施行“政府主导+合作社经营+农民入股”制度

小微旅游项目的集群化发展,群众参与程度越高,旅游业越发达。让村民参与年底分红,增加村民收入 。长期以来,传统的农业生产难以带来“丰产”,主要是产品附加值低,数量与规模寥寥无几。当地部门建立果蔬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构建成集生产、休闲观光、生态循环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观光采摘对旅游农业生产带动作用。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饮食业、运输业的发展,直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增长增收,城乡收入差距得到缓解。同时有助于村容村貌的转变,为新农村建设添加助力。

(三)推动产业扶贫、创新发展模式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精准扶贫;旅游扶贫;精准识别

中图分类号:F5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26905

1引言

贫困是全球各国共同存在的世界性现象,消除贫困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和2015年联合国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之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到目前为止,仍然有7000多万人的农村贫困人口,并广泛分布于西部农村地区[1,2]。党的“十”后,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扶贫已进入攻坚阶段,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打A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5年11月23日)中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其中强调发展特色产业脱贫,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3]。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关于启动2015年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开办司发[2015]61号)中提到,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560个贫困村作为试点,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贫困户受益”为原则,旅游扶贫是贫困落后地区致富与脱贫的重要方式[4],全面开展了贫困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试点工作。

旅游扶贫精准识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人口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的程序和方法对旅游扶贫对象、旅游扶贫项目进行精确辨别、区分的过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识别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系统运行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扶贫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甚至对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的成败产生决定性影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识别的目的就是要将乡村旅游扶贫的目标对象准确地识别出来,即确定哪些贫困地区适合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哪些贫困人口适合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及适合开发哪些乡村旅游扶贫项目[5,6]。本文以贵州省松桃县乌罗镇桃花源村为对象,从扶贫开发条件、目标人群和扶贫项目识别三方面研究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识别体系,以期为旅游扶贫为目的的桃花源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和保护提供理论、数据和方法的技术支持。

2研究区概况

桃花源村原名冷家坝村,地处梵净山东北麓,介于东经108°45′35″~108°49′10″,北纬27°55′40″~28°0′30″之间,是尚未开发的深山小寨,距松桃县城80 km,乌罗镇20 km,江口县城40 km,印江木黄镇40 km。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中低山为主,少部分丘陵、盆地和河谷阶地,境内以变质岩为主,河流穿村顺流而下,两边高山突兀,其间分布着许多小溪流,水质清洌甘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明显。由于域内峰恋起伏沟谷交错,大部份地区遮蔽度大,日照较少,太阳辐射偏低,具有冬少严寒,夏少酷热,无霜期长等特点。常年四季恒温,多年平均温度在15~19℃之间,空气清新,每立方米空气中富含30~35万个负氧离子,有“天然大氧都”之称。辖13个村民组447户1287人,有“梵净第一水乡”的美名,是梵净山旅游胜地最后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2014年11月,桃花源村被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环保部、住建部、农业部、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委列入第二批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重点村。2015年10月,桃花源村被选为我国560个旅游扶贫试点村之一。

3旅游扶贫资源条件识别

3.1旅游资源条件识别

旅游扶贫是在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通过扶持旅游业的发展,以达到扶贫的目标。贫困地区能否通过旅游开发脱贫致富,不仅取决于贫困地区本身经济状况,还取决于外部援助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居民收入水平和旅游欲望。因此,在贫困地区实施旅游扶贫首先应当摸清该地区的旅游扶贫资源条件,进行旅游市场分析、旅游发展条件分析以及旅游扶贫潜力分析资源条件进行识别,以确定该地区是否具备旅游扶贫开发的条件,能否通过旅游扶贫开发达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目的,同时找出旅游扶贫开发条件存在的短板[7]。

旅游Y源是开展旅游扶贫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贫困地区旅游资源的品位与规模状况直接决定了旅游扶贫开发的可能性,同时还决定了旅游扶贫的开发力度及资金投入的多少。因此,贫困地区在进行旅游扶贫决策时,应该首先对其所拥有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价,确定其所拥有的旅游资源能否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能产生多大的吸引力,是否具有开发价值,地区是否具备了旅游开发的资源条件,以及在旅游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8]。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规范,对乌罗镇桃花源村全村范围内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桃花源景区旅游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经调查,其旅游资源共涵盖了地文景观、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8个主类16个亚类31个基本类型(表1)。

3.2旅游资源评价

3.2.1旅游资源数量较丰富,类型较齐全

桃花源景区旅游资源总量丰富,涵盖了地文景观、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8个主类、16个亚类和31个基本类型,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桃花源景区旅游资源数量上较丰富、类型较齐全,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资源基础。

3.2.2景观多样,物种繁多

桃花源景区生态环境独特,景观多样,物种繁多。有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古朴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有黔金丝猴、豹、白颈长尾雉、大鲵、穿山甲、猕猴、黑熊、红腹角雉等国家保护动物;有冷杉、珙桐、黄杨林、香果树、水青树、白辛树、黄莲等国家保护植物。

3.2.3资源组合齐全、地域合作强

从地域合作和联合开发来看,桃花源景区的旅游可以联合江口、印江及松桃其它旅游点,利用其开发的旅游物的知名度,结合其它旅游地优势旅游资源,以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建立山野生态休闲游的互补项目,开辟自己独特的旅游路线。

3.2.4科学文化价值高

桃花源景区作为中国历史上“川楚之民”最早进入贵州朝靓梵净山宗教朝圣的梵净东线古道必经之地,拥有约600多年的“朝山文化”,对了解贵州文化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科学考察、历史考古的好去处。乌罗镇桃花源景区是黔金丝猴的主要栖息场所。黔金丝猴是第三纪遗留下来的中国特产动物,被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度最高级别保护动物。野外种群数量只有750只左右,仅分布在梵净山保护区内,是中国特产的三种金丝猴种中数量最少、分布最窄、濒危度最高的一种,具有很高的科学考察价值和旅游观光价值。

3.2.5气候怡人,有利于生态养生疗养

景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2℃,最热月是7月,平均气温为24.7℃,温和凉爽,乃避暑胜地。该地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少严寒,夏少酷热,同时景区环境优美,植被覆盖率高,峡谷、河谷内溪水潺潺,青藤缠树,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未遭到破坏,再加上桃花源村产业以农业、养殖业为主,无工业污染,空气清新,项目区拥有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加上森林小气候等其它因素的综合作用,是生态保健、疗养度假的良好场所,非常有利于开展生态疗养旅游。

3.2.6户外体验探险的最佳目的地

景区内的原始林带和无数的山溪飞瀑都是开展户外探险旅游产品的理想场所。原始森林古木参天,幽远深邃,适合开展定向越野、野外生存;峡谷溪流可开展自下游向上游的溯溪活动;高而不险的瀑布可开展滑瀑、溪降。

3.2.7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具有一定难度

景区具有一定的旅游资源禀赋并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但一直处于未开发或开发起步状态,外界知名度相对较低。且目前旅游服务设施缺乏,配套不足,区内高差较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利,面临周边诸多竞争者。加之,景区位于梵净山部级自然保护区黔金丝猴的主要栖息地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旅游区的旅游发展,同时项目区还必须考虑防洪要求,旅游项目开发将受到一定的限制,要使之真正转化成为市场优势具有一定难度。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4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

4.1贫困人口现状

桃花源村辖13个村民组,共447户1287人,劳动力有400~500人。其中贫困户60户,贫困人口198人,占全村总人数的15.38%。全村贫困人口中60岁以上的占40%,贫困人口中具有小学、初识字的共69人,占村总人数的5.36%,文盲或半文盲共为32人,占村总人数的2.49%,全村贫困人口人均受教育为7.17年。2015年,全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1000元左右,远低于乌罗镇划定的2673元和国家划定的2800元的贫困线。其经济来源结构中:种植收入占8%~10%,林业收入占2%,外出务工收入占60%~70%,其他收入占10%~20%(主要是农家乐)。

4.2贫困原因分析

4.2.1地势起伏较大,不利于农业生产

桃花源村属梵净山东麓地带,海拔多在700~1400 m,属变质岩中山区。区域地势起伏较大,地形主要以山谷为主,地层走向南北,倾角大于35°,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 不利于农业生产。

4.2.2土地资源少,人地矛盾突出

根据实际调查,结合土地利用数据等资料,区域国土面积2287.68 hm2,其中耕地101.77 hm2,仅占区域国土面积的4.449%,区域耕地少。据资料统计,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093 hm2,而桃花源村人均耕地面积0.079 hm2,比全国人均数少0.014 hm2,耕地少是该村群众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受历史、地理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当地农民婚育观念陈旧,“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所以区域人口增长较快,越穷越生、越生越垦的恶习使得原本就有限的土地大幅度缩减,人口地理分布的不均匀使得人口、耕地矛盾更加严重。

4.2.3自然灾害严重

桃花源村时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农业气候灾害如倒春寒、秋季低温、暴雨、洪灾等。区域人均耕地面积原本就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户收成本来就少,基本处于半自给的生活状态,如遇以上自然灾害,会造成农业减产减收、养殖业瘟疫等。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等,都极有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另外桃花源村的集雨面大、汇流时间短、洪峰过境破坏性强,如2015年就遭受了强大的洪涝灾害,冲毁了道路、桥梁、房屋,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4.2.4交通条件落后

2011年之前,松桃乌罗镇通往桃花源村的只是简易的通村道路,该区域交通长期处于闭塞状态,且农户居住分散又远离场镇,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贫困户经济的发展。2011年10月后,梵净山环线公路建设完成,公路穿桃花源村而过,北达江口,南通印江,虽有效加强了江口、印江、松桃三县循环交通网络的构建,改善了桃花源村交通闭塞的状况,但由于环线公路开通时间较短,且桃花源村长期处于半自给的生活状态,产业基础薄弱,旅游接待条件较差,故乡村生态旅游脱贫致富的条件仍不成熟。

4.2.5文化教育落后,思想观念陈旧

调查表明,该村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较差,贫困人口中文盲率为2.49%,贫困人口平均受教育时间7.17年,大大低于全镇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部分村民虽有发展家庭经济的意愿和行动,但因缺“计划、技术与管理能力”,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即外出打工者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另外部分村民思想消极保守,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没有发展动力,部分贫困户甚至还有严重的依赖思想,等、靠、要国家的扶贫救济思想严重。文化教育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村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和更新,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2.6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年老或残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乡二元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广大地区收入较低,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大量涌入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贵州省农村优质劳动力大量流失,呈现老龄化趋势。据调查,村内现有贫困户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比重为 37.30 %。对于缺乏劳动力或家庭成员中有年老或残疾的贫困户而言,其农业生产能力有限,很难通过农业生产等方式脱贫,需要政府和社会救助。

4.2.7慢性病发病率高

农村地区因其医疗条件、社会条件和气候等因素和农民对健康的不重视,导致慢性病发病率高,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骨关节病、腰椎疾病、眼科疾病等。这些慢病患病率高,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在绝大多数农村的村卫生室,都没有相关的检查医疗仪器。而且随着医疗用费的增加,这些慢性病不仅花光了农民的所有积蓄,同时也剥夺了他们的劳动力。据调查,在桃花源村71户贫困人口家庭中,就有21户是因为家庭中主要劳动力患了慢性疾病丧失了劳动力。

4.2.8制度性的限制

从桃花源村现状来看,基本上还处于封闭的经济状态,生产力水平低下,思想观念落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导致长期收入水平很低,处于贫困状态的地区和人们,其储蓄和购买力都不足,以致于投资不够和投资需求不足,进而导致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下,影响人们的收入水平。

4.2.9产业关联性差,结构布局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低

一是该区域耕地少,且山地高大,地形破碎,气候温凉,雨多雾少,日照不足,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该区域土壤的主要生产问题,一方面是山高水冷,光照不足,土温低;另一方面是土壤质地粗,耕层浅薄,陡坡田土多。加上长期的交通闭塞,农民长期处于自给半自给的生活状态,无主导产业带动经济。二是桃花源村位于梵净山东北麓。一方面区域耕地少,农作物经常受到动物餐食,农民收成不佳,故难以形成规模的传统农产品产业。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区域属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范围,不允许开发,且地理位置偏远,加大了招商引资的难度。

5旅游扶贫项目识别

5.1旅游扶贫项目识别

旅游扶贫就是把旅游和扶贫结合起来,以扶贫带旅游,以旅游促扶贫,最终达到旅游、扶贫双丰收的目的。旅游扶贫不是救济式的资金援助,而是采取开发式的扶贫思路,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开发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旅游市场消费日趋丰富多样,“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看农家景”也成为农村的一景,近年来,农家乐作为一种旅游消费方式已快速兴起,并受到游客的欢迎和市场的广泛认同,它顺应现代旅游业发展潮流,适应旅游者实现旅游消费需求,在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实力。因而在桃花源景区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宣传当地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它还可以解决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的收入,并带动当地建筑、餐饮、住宿、农业产品和手工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村整体素质,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真正的扶贫。

桃花源景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开发价值。在梵净山景区的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下,科学开发桃花源村旅游资源,将旅游开发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将旅游项目和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相结合,全面发展农业、种植养殖业、竹制品业和乡村旅游业,开发休闲、观光、度假、娱乐与养生等体验感受旅游活动,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结合,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真正的旅游扶贫。目前桃花源景区在梵净山旅游业发展的带动和影响下已有不少村民自主经营乡村旅游,利用当地资源从事农家乐、冷水观光养殖和竹工艺品加工等旅游活动,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表2)。

5.2桃花源村贫困户脱贫潜力分析

根据贫困人口统计信息和表2所罗列的旅游发展模式,再结合桃花源村贫困的根源来对桃花源村贫困人口(户)脱贫潜力进行分析预测。打好“国家十三五扶贫攻坚”战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改革扶贫思路和方式,变“输血”为“造血”,结合规划设计的旅游发展项目,全村60户低保户,采取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方式,建立定点、定人、定项帮扶政策,实行“一事一策、一户一法”的扶贫模式。通过参与到旅游服务业和农业产业活动中,使农户达到增收目的。预计到2020年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有51羝独Щ人均纯收入将达到6000元以上,收入高于国家划定的贫困线;9户贫困人口因其缺失劳动力不能从事旅游服务工作,但是可以通过国家扶贫资金的资金补助和发放小额贷款,通过村委会和直系亲属帮扶使其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实现整体脱贫。

6结语

旅游扶贫精准识别是提高旅游扶贫精准化的基础,是实现旅游扶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前提。桃花源村作为旅游精准扶贫试点村,这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旅游扶贫实践中,开展桃花源村旅游扶贫精准识别是有效开展旅游扶贫工作的前提,有利于提高桃花源村旅游扶贫效率和实现旅游扶贫目标。由于旅游扶贫是一种典型的产业扶贫,其识别内容既包括对旅游扶贫目标人群的识别,也包括对旅游扶贫项目的识别。本文是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对松桃县乌罗镇桃花源村的旅游扶贫资源、人群及项目精准识别的探讨,是对如何提升我国旅游扶贫精准化的积极探索,以期对未来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参考文献:

[1]

刘解龙, 陈湘海. 精准扶贫的几个基本问题分析[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6):98~104.

[2]邓维杰. 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 农村经济, 2014(6).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R].北京: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

[4]何茜灵, 宋亮凯. 旅游扶贫试点村背景下旅游精准扶贫调查研究――以葫芦岛市建昌县玉带湾村为例[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5 (6):81~83.

[5]陈秋华, 纪金雄.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 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5):196~200.

[6]贺东航, 牛宗岭. 精准扶贫成效的区域比较研究[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5 (11):58~65.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总结篇4

“旅游业和互联网是当今世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支显著力量。”李金早说,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当前我国旅游和互联网正处于大变革、大融合、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当代旅游人和互联网人要深刻洞悉和准确把握重要历史机遇,共同开创旅游业和互联网经济。

对于未来5年“旅游+互联网”有望创造的“3个1万亿红利”,李金早解释说,“旅游+互联网”是全球两个最大消费群体领域的融合,我国旅游业互联网软硬件设施建设未来5年将创造1万亿元的需求红利;“旅游+互联网”是全球两大最具成长性消费市场的叠加,我国在线旅游交易未来5年将创造1万亿元的市场红利。

李金早强调,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时空如何变迁,技术如何进步,旅游业的三大本质没有变,即作为服务经济的特性没有变,作为实体经济的特征没有变,作为体验经济的内涵没有变。旅游和互联网融合必须始终坚持“以游客为本、服务游客”的方向与准则。他表示,国家旅游局将在全面构建开放包容的“旅游+互联网”发展环境,持续提升“旅游+互联网”创新能力,积极开展“旅游+互联网”创新试点示范,支持引导“旅游+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发展等四个方面进行重点推进和突破。 城镇居民“5+2”生活模式已经形成

随着逐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国的旅游度假经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作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游市场,我国城镇居民周末休闲节假期出游,70%以上选择周边乡村旅游点,全国主要城市周边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增长均高于20%。2014年,全国有“农家乐”超190万家,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万个,接待游客12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三分之一;乡村旅游营业收入3200亿元,同比增长15%,带动3300多万农民受益。我国乡村旅游初步形成围绕大中城市、名胜景区、山水生态区、特色农业区的发展格局,成为城镇居民“5+2”生活模式的主要载体,国内旅游发展主战场。

旅游业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最活跃领域之一。作为国内旅游休闲主战场和旅游就业主渠道,乡村旅游必将通过“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线上线下、城乡资源要素整合,实现跨产业融合。2020年全国智慧乡村旅游试点单位实现免费WIFI、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盖,在全国打造1万家智慧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

乡村旅游一手牵着农民,一手牵着市民;一手托着农村,一手托着城市;一肩挑着一产,一肩挑着三产,不仅关系到全国6.7亿农业人口福祉,还关乎7亿城市人口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城乡联动、乡城互动必然为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二元结构发挥积极作用。 乡村旅游将有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从全国来看,乡村旅游发展还带有自发式特征。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产品开发粗放、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较普遍,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现代旅游产业体系仍不健全等,难以满足多元化旅游消费需求。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发展停留在为游客做几个农家菜、安排几张床位的农家乐1.0版。这与城市游客要求不相吻合,需要加快转型升级。乡村旅游一家一户、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的模式要转变。我们要从加强组织化入手,推动产业化发展,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品质,扩大乡村旅游综合效益。具体的就是实施乡村旅游提升工程,预计2020年全国将形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受益农民5000万人。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利用闲置房屋和生产资料开展旅游经营,改变了千百年来单一依靠农业的发展模式,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不少乡村通过引进现代旅游企业,特别是国际知名管理企业,像阳朔的悦榕集团、瑞盛国际,九寨沟中查沟的希尔顿集团、四季集团等,改变封闭落后状态,从小农社会跃入现代社会。

据统计,全国12.8万贫困村至少50%具备发展乡村旅游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村又可以带动70%贫困户脱贫。“十二五”以来,全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旅游脱贫人数达1000万人以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扶贫开发的主渠道。

若干意见强调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开拓旅游消费空间。特别是强调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到2020年,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扶持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每个重点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

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具有贫困人口参与面广、生产经营成本较低、扶贫效果来得快、返贫率低等优势。旅游扶贫给贫困人口带来的不仅是经济脱贫,还有精神脱贫。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民学习掌握现代思想文化理念成为自觉行动,根本上实现“真脱贫”,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推进旅游革命,从“厕所革命”开始

李金早指出,厕所虽小,却是一种全世界通用的嗅觉语言和视觉语言,是文明沟通中最短的直线。“厕所是人类文明的尺度”,而厕所被我们忽略得太久了。作为世界大国、文明古国和旅游大国,我国旅游厕所脏乱差,游客反映强烈,是公共服务体系最薄弱环节。我国厕所严重短缺、管理滞后局面必须改变。

游客不会因为某地厕所好而去旅游,但很可能会由于某地厕所差而不愿再去。境外游客对我国旅游环境反映最强烈、印象最差而最无可奈何的就是厕所。李金早回忆说:“一位侨居海外40多年的老飞行员给我写信反映:2013年秋,三峡之游偶遇外国旅行团百余人,交谈之下他们都对中国方方面面赞不绝口,唯独最令人困扰的就是景区公厕问题。其中一个外国女士因为厕所没有干净的坐厕直接尿裤子让我看到了,苦不堪言。”

厕所是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重要的基础设施。应明确地方政府为主体,要推动地方政府将厕所纳入当地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推动业主单位、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厕所建管中承担主体责任。

小小厕所,建设管理涉及旅游、规划、工商、税务、建设、环保、市政、环卫等部门,要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理念,整合资源。到2017年底,全国旅游景区景点、旅游线路沿线、交通集散点、乡村旅游点、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休闲步行区等旅游厕所要达到优良标准。“三分建设、七分管理”。要探索“以商养厕”之路。把厕所作为发展机会、商机,让厕所建管有商可经、有利可获。 “旅游+”代表一种新的先进生产力

李金早围绕“旅游+”为什么、是什么等问题,作出了深度解读。他指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这是指导新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文件。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以开明的态度、开放的思路、开拓的精神,积极推进“旅游+”。

“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此过程中,“旅游+”也有效地拓展旅游自身发展空间,推进旅游转型升级。

“旅游+”与“互联网+”一样, 具有“搭建平台、促进共享、提升价值”之功能。互联网以其无处不在的技术力量,通过“互联网+”全面深刻地改变世界;而旅游则以其强劲的市场开拓力量、美好生活追求动力及人文交流优势,通过“旅游+”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总结篇5

地处中国内地的江西省,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反贫困任重道远。江西省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深山区,如果用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方式来解决这些地区的温饱问题和脱贫致富,难度显然非常大,而且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扶贫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一、旅游扶贫的特点

旅游扶贫是以贫困地区特有的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扶持下,通过发展旅游业,使贫困地区的经济走上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发展谋划和措施。其目标定位在使贫困人口经济利益最大化,致力于贫困人口的发展机会开发上,因此旅游扶贫开发与一般的旅游开发是不同的,旅游扶贫不仅要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更主要的是旅游扶贫还是一项政治工作,是政府行为,帮助弱势群体,扶持弱势群体。政府在旅游开发中起着主导作用。贫困地区多属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经济开发自我启动困难,扶贫就成为缓解贫困的外部推动力量,即通过一定的组织规则把外部资源传给贫困地区,这种外生性资源,包括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稀缺资源。而旅游业劳动力密集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作用,对于贫困地区来说,发展旅游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手段和途径,这也是旅游扶贫中关于“扶”的特定内涵。因此,旅游扶贫既具有经济活动的特点,又有社会发展活动特色。

二、江西传统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传统旅游开发模式是旅游扶贫开发初级阶段的产物。这一阶段由于对旅游扶贫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旅游扶贫基本上还停留在“贫困地区自我开发”的层次上,旅游扶贫的主体是以基层政府和旅游部门为主,主要是依靠地方自身的力量,面向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式扶贫。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兴办经济实体,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传统旅游开发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经济效益目标的追求相对突出。由于贫困地区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旅游扶贫开发往往带有发展地方经济的性质,对于旅游扶贫的目标缺乏统筹考虑,对社区居民的带动作用体现出较多的自发性;二是旅游扶贫开发的对象仅仅是贫困地区的景观资源,对于当地的旅游社区建设考虑较少;三是扶贫手段较为单一,以贫困地区自我开发为主,缺少外部力量的推动。其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的。而生态时代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因此我们的旅游扶贫工作必须面对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江西红色旅游扶贫的特点

1.红色旅游扶贫的政府主导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年底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作出明确规定,表明国家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因此,面对着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契机,对拥有众多红色旅游资源的江西是一巨大机遇。江西深山区大多数是当时的革命老区,使老区人民摆脱贫困,使这些贫困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政府真正的扶贫目标。

政府主导表现在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返还旅游收入用于贫困地区社区建设;还表现在规范市场运作上,使得社会扶贫目标真正成为旅游开发的关注点;还表现在政府对旅游开发招商引资时对旅游资源进行的评估、作价,使政府在保护资源和群众利益以及规划发展上有一定的控制权;还在于为当地群众进入旅游经营活动参与旅游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2.红色旅游扶贫中,明确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的布局关系

(1)对文脉的把握。“文脉”是指旅游地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背景、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积淀、经济发展水平的组合。江西的红色旅游区不但有丰富的革命遗存,而且还有十分丰富的其它资源,如生态旅游资源,民俗旅游资源等。这为这些地区具备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提供了资源基础。任何一个景区都不可能以单一的旅游产品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在体验经济到来之际,人们既需要接受文化的熏陶,又需要舒解身心,参与味性强的产品,这决定了红色旅游景区除要开发主题性产品外,还要配套开发其它旅游产品。因此构建完善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凸显红色旅游主题,使各类旅游产品形象与之相融合,最终在红色旅游景区建立一个以红色为基础,其它旅游产品占较大比重,两者相辅相成的高级化、多元化、不断推陈出新的红色旅游体系,注重与当地地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内在联系,形象的树立突出当地特色的红色主题。另外要充分利用红色旅游产品的市场效应,通过线路连接、产品捆绑等方式与红色旅游产品进行联合销售。真正达到红色旅游景区主导性旅游产品和其它旅游产品的市场“双赢”目地。

(2)旅游扶贫工作中对“人”的把握。贫因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是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人,因其具有社会属性,旅游扶贫不仅要达到经济脱贫,还需要使观念脱贫、文化脱贫、心理脱贫,人文事项脱贫,才能使贫困彻底消除。

旅游业的乘数效应,尤其在收入和就业方面在老区这种可选择发展机会非常有限的欠发达地区显得比其它产业更加有效,但前提是当地居民的大量参与,否则将出现旅游“漏损”现象而使贫困地区成为“旅游飞地”。在实际旅游扶贫过程中,社区居民除通过就业和经济活动外获取的部分收入,很少有其它方面的利益分成,报酬丰厚的管理工作和专业性工作基本由外来人口占据,这与社区居民自身素质低,参与能力弱相关,制约了社区全面参与和旅游发展的深度。因此,旅游扶贫还应重视教育和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旅游参与能力。因此在红色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关注把商业性的旅游与旅游地资源保护计划结合起来,帮助居民认识红色旅游价值,并有意识的组织起来去保护它。在旅游开发中,考虑让居民参与并积极促进旅游者与当地居民进行直接的有意义的接触和交流。

(3)对“效益”的把握。经济效益目标主要从旅游资源开发的投资回报角度来考虑,旅游扶贫开发虽然不是以最大经济效益为追求目标,但合理的经济效益回报也是实现扶贫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环境效益目标是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角度来考虑,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与旅游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改造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效益目标是从旅游扶贫开发的根本目的来考虑的,充分考虑旅游扶贫项目建成后,能为当地社区居民提供多少就业机会,增加多少经济收入,并通过社区功能结构的优化,不断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通过本地区旅游扶贫模式的实施以及扶贫目标的实现,为其他扶贫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四、构建江西红色旅游扶贫的社区旅游开发模式

综上所述,在江西实施红色旅游战略下,与传统旅游开发模式不同的社区旅游开发模式是旅游扶贫开发成熟阶段的产物。它是以社区结构的进化为其开发原则,较之传统旅游开发模式,社区旅游开发模式更加能够体现旅游扶贫开发的宗旨。因此在江西红色旅游战略下,社区旅游开发模式应是实现红色旅游扶贫开发目标的更为有效的模式。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的系统综合体。社区旅游开发是将景观资源和社区作为一个总体进行开发建设,从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流的效率,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红色旅游社区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旅游开发主体多元化。社区旅游开发模式更加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政策性更强,一般得到省市级以上政府、新闻媒体、旅游主管部门、旅行社等单位的共同支持,为开发商大大降低成本,提高项目开发的成功率。

目前的红色旅游如火如荼的在全国兴起,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的热情投入和营造氛围,旅游企业在前期选点考察,策划创意各创建知名度、市场促销等到多项工作程序上的工作得到简化,的确起到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吸引了众多的投资主体。刺激当在贫困在区的旅游服务和旅游商品的生产、交换、浪费,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

2.旅游扶贫目标系统化。由于旅游扶贫是政府牵头,在扶贫目标的制定方面是以解决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为宗旨,扶贫目标更多的是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和最优化,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3.旅游开发对象人本化。社区旅游开发的出发点是将旅游资源开发和社区建设结合在一起,不仅考虑了旅游景观、旅游环境,而且考虑到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建设,将旅游开发融入到当地的社区建设中,使当地居民成为旅游开发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最终实现社区结构的进化。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总结篇6

一、村基本情况

村隶属于县镇,地处台地东南侧,地处高山地带,平均海拔高度1800米。距政府(台地)所在地7.8公里,该村原为杉树八组,后更名为村。2020年村级建制改革,与村合并后仍名为村,现全村共94户383人,国家标准贫困户41户186人,已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和贫困户的全部退出。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基层政权,全力配合村级改革。现村党组织设有1个临时党支部(村与村党支部合并成立),村“两委”干部4名,其中支委2名、村委2名,初中及以下学历4名,男性4名。村党组织书记暂由原书记担任,全村现有党员21名。其中,35岁以下6名、占28%,60岁及以上2名、占9%;女党员2名;初中及以下学历10名、占47%,大专及以上学历2名、占9%。继续抓好村“农民夜校”工作,把政策法规、村级改革、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宣传作为主攻方向,基本保证每月2次开展夜校集中学习宣讲。

(二)强化村民管理,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协同镇村工作组,一是积极开展肺炎疫情入户走访宣传百余次,同时做好村民疫情期间外出佩戴口罩、自觉居家隔离不扎堆聚众等监管工作。二是合理安排农户开展春耕备耕,指导村民在做好个人防护、进出村报告登记及在外作业注意事项的前提下,早动手、早整地,分散干活、避免集聚。三是组织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清扫20次,入户督导检查50余次。四是合理安排民建省委派县驻村工作队员捐赠村驻村队100个口罩、2桶消毒液,用于开展日常入户、村级活动室办公区域消毒工作。

(三)强化驻村帮扶,全力助推产业发展。在景区管理局分管领导的指导下,在村帮扶县级领导的带领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驻村工作队今年上半年,一是引进农业公司合作,积极鼓励21户村民扩大种植规模45亩,并协调省级帮扶单位成中医附院继续配套13.4万资金帮扶解决菊苗、菌肥、地膜等产品,实现全村总产量约6万斤,总价值约18万。二是开展了成中医附院“白衣天使进彝寨”活动,现场对30余位贫困村民身体状况进行了免费体检;开展了镇卫生院“家庭医生现场签约”活动,现场对54户村民进行了家庭健康基本信息采集和协议签订。三是探索扶贫产品销售模式,与成中医附院达成爱心扶贫产品认购合作意向,采取“以购代捐”形式,共计购买木耳、花椒、土豆、等农户产品11万余元,并在其职工食堂超市上架销售乡村农户产品和宣传乡村旅游资源。同时认购村新鲜核桃2.5万斤,总价值14万余元。四是做好帮扶单位成中医附院第一机关支部分工会捐赠衣物、课外书籍及工具书集中发放爱心工作。五是牵头村党支部和成中医附院机关党总支第一支部开展联创联建活动,成中医附院为村党建活动室新添置1.2万设施设备。六是开展了4次、木耳、魔芋及其它乡土植物种植和采摘技术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工作,完成培训基层技术员和村民300人次,让村民掌握了一定育苗、栽植管理知识。七是协调解决贫困户反映户口落地、农村电网改造用地、土地确权证办理等问题。八是协助村两委做好省、州、县各级党校到村开展党建学习活动,进一步规范乡村旅游市场秩序,营造良好旅游营商环境。

(四)强化旅游扶贫,全力做好设施建设。一是协调做好乡村旅游项目多功能接待厅建设用地纠纷协调。二是配合州林科所结合村长征文化和红色旅游发展,提升旅游景观水平,探索依靠林草科技成果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完成百亩乡土景观植物园落地工作,共种植观花观叶类乡村景观乔木1380株,美化彩化乡村灌木类4200株,花草1600株,花草种子80公斤。三是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争取中央、省级和景区管理局100万元资金支持,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载体,正在逐步启动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四是配合川投集团做好村乡村旅游资源调研考察及素材拍摄工作。

三、存在问题

一是带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的办法还不够,“造血”功能缓慢;二是拓展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还不多,行动还不够;三是村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旅游形势发展变化缓慢。

四、下步打算

一是在基层党建方面。继续牵头抓好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全力确保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完成,提前做好乡村振兴发展党建引领工作。

二是在乡村治理方面。指导村两委继续加强扫黑除恶、安全生产、乡村旅游安全、环境卫生、疫情防控等工作、协调帮扶单位景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进村开展乡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总结篇7

(一)关于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

我们立足保供主城和助农增收,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推动了全县“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一是保供能力持续增强。继续保持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市重点蔬菜保供基地县优势,全年粮食种植面积90万亩、产量39万吨,蔬菜90万亩、产量180万吨,油菜种植面积25万亩、产量3.3万吨,蔬菜、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市第一。二是加快推进重点工作。规划建设100平方公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全面启动“百村百园”工程,“三线”镇街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田院经济和新农房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有力应对各种考验。克服冬旱连春旱的压力,抓好了春耕春播工作;在我县遭遇“6.30”特大洪灾后,积极开展生产恢复自救,确保了大灾之年农业不减产、农民不减收;做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森林防火等工作。

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县农业农村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十年九旱,旱涝交错,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未能根本改变。二是农业科技支撑不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加工转化层次低、规模小,科技含量还不高。三是农村劳动力匮乏。青壮年农民常年外出务工现象比较突出,劳动力数量和素质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需求。四是发展压力加大。重庆城市发展新区内涪陵、江津、合川、南川等地都拥有良好的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一些工作已经走在全市前列。所以,我们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一定要清醒认识、振奋精神、真抓实干,推动全县“三农”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二)关于2013年商贸旅游工作

过去的一年,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消费市场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我们依托现有商贸旅游资源,瞄准川渝两地大市场开展工作,商贸旅游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刺激消费效果明显。通过春秋两季购物消费节等系列促销活动,消费市场实现逐月回暖,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1亿元、增长13.9%。成功举办第六届菜花节,全年旅游收入增长14%,是全市平均增速的两倍多。二是实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新增限上商贸流通企业115家,超过历年发展总数。三是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滨江商圈一期建成,重百____商场即将开业,西南灯具城二期市场竣工、三期启动建设,现代商业业态不断丰富。大佛寺、陈抟山等旅游景区建设项目顺利完工,特别是以西门片区为重点的大佛寺景区修缮一新,接待能力显著提升。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全县商贸旅游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大型商业业态。商圈处于建设阶段,商业业态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与周边区县相比,专业市场缺乏,集聚辐射能力比较差。二是景区吸引力不强。景点“短、小、散”现象突出。旅游产业链条短,菜花节仅仅热闹一个月,不办又丢了投资、损了名气;双江古镇虽古,但规划、保护和打造不够;农业与旅游、商业与旅游融合度还不高,资源散乱,没有实现“抱团”发展。三是旅游产业配套水平不高。游客进来了,但留不下来,关键是“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不健全,不能满足游客基本需求。四是旅游投资主体单一。因旅游投资量大、回报率低、周期长、风险高,导致我们一些不错的旅游资源无人过问,同时也使旅游投资更多地依赖财政投入,做大做强的难度增大。

二、以建设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切实加强“三农”工作

今年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全市五大功能区战略深入推进之年,做好全县“三农”工作,至关重要。

(一)着力抓好“保供”和“增收”两大任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____作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重庆主城重要的农产品保供基地,理应在保供增收方面走在全市前列。保供方面:一要守住耕地红线。抓好水土流失治理、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防止耕地撂荒。二要建好生产基地。依托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重点抓好粮油高产示范片、特色产业示范片和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实现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00万亩,油菜种植面积30万亩。三要确保质量安全。把好生产和流通安全关,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最严格的监管,确保全年农产品抽检合格率100%。增收方面:一要依托产业促增收。加强示范引导,鼓励发展特色效益产业、农业附加值高的产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二要依托资源促增收。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改革,盘活农村宅基地、林地等存量资源,保障和实现好农民财产性收入。三要引导培育蔬菜精深加工项目,不断提高蔬菜产业附加值。总之,什么有特色、什么有优势、什么有效益,我们就要引导农民、帮助农民发展什么。

(二)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建好产业平台。一是建设100平方公里核心区。经过前期努力,100平方公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规划已通过审批,发改、农委、蔬菜、交委、水务、城建、林业、 国土等部门要加大马力推进项目包装、产业布局、基础建设等相关工作,主动整合各方资源,集中财力办大事,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入示范区建设。今年,要打通韦罐路,完善园区路网体系建设;要建好菜博园,办好第二届全市蔬菜博览会,推动产销对接,提升我县现代农业效益。二是实施“百村百园”工程。为推动南北地区产业均衡发展,我们依据各地产业优势划分了6大产业片,重点选定了100个村作为产业发展平台,今年要建成20个专业村和标准园。县农委、蔬菜产业局等部门要加强指导,推动特色产业相对集中、规模发展,形成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的产业格局。特别是北部地区各镇要主动思考,主动谋划,积极作为,不等不靠,因地制宜,选好项目,选好产业,下功夫引进培育各类市场主体,不断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今年“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到了涪江以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县委、县政府委托县政协牵头对此进行了专门调研,分管领导牵头进行了专题研究,针对产业发展问题,提出了《关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请各镇街,特别是涪江以北各镇,要抓住机遇,不断培育壮大产业。

(三)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市委孙书记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头等大事”,我县是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县之一,抓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责无旁贷。一要用好国家连片扶贫开发利好政策。按照“重点在片、关键在村、成果在户”的思路,大力推进贫困村社连片扶贫,特别要抓好琼江流域扶贫开发示范片建设,帮助区域内贫困群众及早脱贫致富。二要做好生态扶贫搬迁工作。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保证工作到村、到户、到人。特别是发改、扶贫、建设、国土、民政等部门一定要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确保今年实施生态扶贫搬迁700人任务圆满完成,要让扶贫地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是今年20件民生实事之一,务必抓紧抓好抓落实。县扶贫办要瞄准市里将在扶贫区县投放的产业扶贫项目,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总的要求就是“同比不能吃亏、纵比要有进步”。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田水利建设、交通建设和电网升级改造等,建好农民新村,改造好农村危旧房,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二要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千方百计为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强化医疗卫生保障,加强农村低保规范管理,切实关爱农村特殊群体。三要搞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广种养循环模式,切实整治农村面源污染,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保护好生态环境。特别说明的是,由于主城城乡结合部集中养殖户向周边搬迁,目前,我县养殖业发展很快,但不少镇街为发展产业,忽视了环保问题,环境污染让人堪忧。这里,我们明确要求,要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对集中养殖场的监管,对已经建成但还没有完善环保设施的集中养殖场今年必须要完成环保设施建设;对新建设的要同步建设环保设施,选址要远离学校、水源地等地区,禁止在场镇规划区内和县城50平方公里范围内新建集中养殖场。

(五)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一要加强领导。“三农”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关县领导要牵好头,加强对“三农”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方面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相关部门和镇街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抓好落实。二要积极争取支持。相关部门要围绕中央和市里政策导向、资金投向积极对上争取,县财政要整合和安排好资金,用于支持全县农业农村发展。三要推进改革。要按照中央和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经营制度、产权、金融等改革,特别是我们有一定基础和特色的方面,要大胆探索,争取试点。四要严格管理。要强化强农惠农资金“高压线”的法纪意识,按照“管事、管钱、监督相分离”原则,制定完善操作规程,确保涉农资金安全运行、项目高效实施、工程保质保量。凡在涉农资金上违纪违规的单位和人员,坚决予以查处。

(六)抓好春耕春播工作。一是保证粮油种植面积,要完成好市里下达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目标。二是高度重视蓄水保水工作,合理调节用水,要抓住雨季注意保水蓄水。三是保质保量做好农资供应,包括种子、化肥、农药等;四是继续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五是农技服务要跟上,特别是农技部门的同志,要经常下去指导、帮助。

(七)要及早谋划,切实抓好防汛抗旱和森林防火工作。特别是防汛工作,要吸取去年“630”特大暴雨的经验和教训,及早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三、以建设渝西川东省际区域性边贸中心为抓手,促进商贸流通业繁荣活跃

(一)加大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商业实体。一是建设商圈。加快推进滨江商圈二期和新城商圈建设。特别是滨江商圈一期即将开业,将告别我县无大型商圈的历史,商务局要牵头加快推进相关工作,大力招商引资,完善配套设施,充分发挥核心商圈的集聚辐射效应。要加快镇级商业中心建设,扶持特色边贸镇发展。二是建设培育专业市场。目前,我县已建成西南国际灯具城,实现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效益不错。要加快完成灯具城三期市场建设,着力培育建材、家居、旧货交易等专业市场,使____逐步成为辐射西南、影响全国的灯饰、建材等商品集散基地。三是做大主体。要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力争全年新增限上商贸流通企业20家以上,不断做大市场主体总量。

(二)把住消费关键,有效刺激内需增长。一是培育消费热点。在稳步扩大住宿、餐饮等传统消费基础上,大力发展汽车、物业、家政、养老等新型消费。要借助我县乡村旅游特色资源,大力发展“三线”农家乐,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开通旅游直通车,吸纳更多外地人到____消费。二是搭建展会平台。在消费持续乏力的情况下,要办好 美食文化节、商品展销会、汽车博览会等展销活动,形成商贸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重视假日消费。据测算,商贸企业在春节、五一、国庆等节日的销售额或营业额将占全年的25%左右。县商务局要加强对节日促销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市政、公安等部门要给予积极支持。

(三)强化运行调度,全力保障市场供给。一是加强物质储备。要健全市场保供和应急储备调控体系,新增一批保供企业,加强战略物质和应急商品储备,保障好市场供应。二是保障重点需求。今年是我县建设城市发展新区的开拓之年,要重点抓好石油、天然气储备储配,保障各项重点工程顺利推进、各重点企业有效运行。三是加强监督管理。要强化食品、酒类等商品流通质量安全管理,加强对日常商品供应和价格情况的动态监测,强化预测预警,维护市场稳定。

(四)发展新型业态,不断提升流通水平。一是发展电子商务。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和网购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开展网上交易,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二是抓好现代物流。____地处成渝腹心,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水路陆路通畅,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都已建成,发展现代物流正当其时。下来后,请发改委、经信委、工业园区牵好头,加紧开通火车货运站,加快推进仁豪物流园建设相关工作。三是继续发展连锁经营。在做好百货、副食品超市连锁的同时,要积极推进餐饮、家电等服务行业连锁经营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具有扩张力的品牌企业。同时,要利用我县蔬菜产业发展优势,继续推进社区蔬菜直销店建设和蔬菜终端配送。

四、以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推动旅游业发展上档升级

(一)注重规划,做实项目建设。一要认真执行旅游规划。去年,我们编制完成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旅游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和重点都已经明确。下步工作中,必须保持规划的严肃性,决不能“规划规划、纸上划划、墙上挂挂”。二要加快旅游项目建设。要按照大佛寺景区创4A和陈抟故里景区创3A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大景区开发建设力度,完善景区配套设施。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关于双江古镇开发建设,分管领导牵头,相关单位和双江镇要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引进有实力、有水平的企业参与项目建设,今年务必要有新的突破。三要抓好项目包装策划转化。____旅游资源丰富,也有一定的特色和潜力,关键在于如何整合资源、如何包装策划,比如青云湖、滨江水体、人工运河等项目,一旦成熟,就要及时推向市场,寻找“买家”,形成项目包装策划与成熟转化的良性循环。

(二)提升内涵,做强旅游品牌。一是促进现代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围绕服务市民、富裕农民的发展思路,以100平方公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为依托,全力打造休闲观光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新亮点。在项目规划设计上,要综合考虑沿途房屋风貌控制、道路交通建设等问题,不能让游客来了就想走,或者人进去了车出不来。在产业布局上,要充分考虑游客采摘、视觉效果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系,既要让游客高高兴兴,也要让农民欢欢喜喜。二是实现商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要推出一日游、两日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办好菜花节,策划金佛文化节等,唱好“旅游四季歌”,让游客一年四季在____都有看头。要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做文章,要形成真正的旅游品牌,要有好看的景点,要有有意义的纪念品,要让游客吃得舒心、走着畅通、住的舒服。我们可以推出土特产、宗教文化品、红色纪念品等,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我们还可以把____太安鱼推广出去,提升____餐饮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总结篇8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省为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思路,科学规划布局,突出地方特色,以建设旅游强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A级乡村旅游点和星级农家旅馆为重点,加快构建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使之成为旅游产业发展新的亮点和增长点,为我省绿色崛起和旅游产业大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各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支持农民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发挥社会资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二)科学规划、持续发展。按照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规范经营、持续利用的要求,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关系,推动乡村旅游有序持续健康发展。

(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地要结合实际,深入挖掘原生态和原生文化资源,突出以乡村地域及与农事和农家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特色风貌,突出以森林、湿地、荒漠等自然景观与森林生态文化结合的特色功能,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整合资源、融合发展。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充分整合农村、农业、林业、旅游、文化等资源,实现差异对接、优势互补、合理组合,构建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产业布局,推动乡村旅游及其他旅游业态融合发展。

(五)创新机制、提升效益。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机制,不断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和经营机制,完善投融资体制和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和旅游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乡村旅游扩大规模,提升层次,提高效益。

三、发展目标

用五年时间,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一批示范景区,培育一批精品目的地,打造一批精品线路,培养一批高素质从业人员,开发一批有地方特色的绿色旅游商品,丰富和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全面提升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到2015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1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06亿元,带动直接就业48万人,间接就业240万人。

四、工作重点

(一)科学编制规划。健全和完善乡村旅游规划体系,加快编制《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积极组织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并与当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旅游、农业、林业发展规划等相衔接。要强化规划执行力度,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

(二)加强开发保护。要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的保护,保持特色风貌以及当地居民良好的社会风尚,做到“一村一品”,不盲目跟风、重复建设。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明确环境保护措施,规范建设施工行为。乡村旅游景区(点)内的污水、烟尘、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必须与旅游开发同步进行,实现达标排放和科学处置,切实做到旅游开发和环境资源保护均衡、持续发展。

(三)改善基础设施。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林业和旅游产业大省建设的整体布局,着力改善乡村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状况;大力整治村容镇貌,推进旅游村镇、街道的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乡村旅游景区(点)房屋外观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改善旅游区(点)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以及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加快兴建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努力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

(四)创新旅游产品。要积极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乡村特点,发挥森林养生和生态文化功能,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满足消费者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健身和养生等多样化需求。

(五)强化宣传推广。加强乡村旅游目标市场的分析和定位,建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和激励机制。要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手机短信等多种媒体媒介,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实现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支持和鼓励举办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定期建立信息制度,引导理性经营、理性消费,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六)健全标准体系。组织实施《省乡村旅游点质量划分与评定》标准,完善《省旅游强县标准》和《省农家旅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制订《省农家餐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省乡村旅游服务规范》等系列标准,对乡村旅游区点、食宿娱乐、游客中心、购物场所、安全设施等进行规范指导,提升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水平。

(七)发展旅游商品。积极支持和鼓励乡村旅游经营者、农民和林区职工依托当地的特色资源,兴办旅游产业,设计和开发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绿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努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家一艺”、“一林一色”。推动农林副产品加工和旅游商品生产的分工,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提升产业化水平。

(八)强化行业管理。鼓励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在原料采购、技术推广、人员培训、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积极培育和发展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行业规范发展和管理协调长效机制。

(九)加强示范引导。积极创建一批旅游强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A级乡村旅游点、示范旅馆、示范餐馆、示范购物场所以及旅游商品研发、生产示范企业,对验收达标的实行统一管理。鼓励乡村旅游景区(点)创建国家A级景区,鼓励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的县和村镇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鼓励申报部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对创建成功的优先安排项目发展资金。

(十)强化人才培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力争建设一支精于管理、善于经营的乡村旅游管理队伍,一支具有国际战略眼光、深谙当地实际的乡村旅游营销队伍,一支素质较高、服务优良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队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农业、林业、旅游等部门要将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通过送教上门、办培训班、组织考察学习等方式,加强旅游师资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各地要重点开展对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要将导游员、接待服务人员的培训纳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并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结合起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按项目补助标准给予技能培训经费补助,切实提高从业人员技能。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项目投入。各地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充分利用规划、扶贫、环保、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支持政策。发改、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水利、住房城乡建设、文化、扶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等相关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农业发展资金、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乡村公路建设资金、扶贫资金等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对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项目倾斜。各地要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二)实行收费优惠。对新开办的乡村旅游项目,工商、卫生、消防等部门免收办证费用。对3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星级农家旅馆免收标牌费,用电实行比商业用电低0.1元/千瓦时的价格,用气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价格。

(三)实施用地支持。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鼓励开展乡村旅游规模经营。乡村旅游企业经营用地应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后申请办理用地手续。加快推进重点乡村旅游地区经营用农村房屋产权的登记发证工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林权等涉及乡村旅游产业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精准扶贫;民族地区;旅游扶贫

2015年1月,在调研云南时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调研贵州省时,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在“精准扶贫”的政策影响下,进一步刺激着贫困地区在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上找到新的“效益生长点”。为顺应这一趋势,各民族地区根据特有的资源情况发展旅游扶贫模式已提到日程,给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旅游扶贫是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通过开发旅游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产业扶贫开发方式 。旅游扶贫通过旅游渠道,将发达地区的消费吸引到贫困地区。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对资源配置的效率高、社会成本低,有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

台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地处云贵高原东部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清水江中游南岸。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以上,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是个具有民族风情的民族聚集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台江县一直处于贫困落后状况,属于部级贫困县。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近年来贵州省政府和台江县根据民族地区的资源特色,先后出台了《贵州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台江县旅游业“十二五” 期间发展成果及下一步工作打算》、《台江县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为台江县旅游扶贫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一、台江县贫困现状分析

由于台江县位于云贵高原东部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地形复杂多样,多以高山、盆地、河谷、喀斯特地貌为主,因此限制了台江县的经济发展。多年以来一直属于部级贫困县。全县辖2镇6乡,63个中心村,3个社区,1个居委会。全县目前尚有部级重点贫困乡镇5个,贫困村93个(51个中心村),贫困户11434户,贫困人口4.39万人(如表1所示),贫困乡镇发生率62.5%,贫困村发生率59.62%,贫困发生率28.78%。

另外,台江县地处卡斯特地形,自然环境恶劣,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形复杂多样,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单一,造成了贫困地区众多。梳理了2015年台江县各乡镇级部分地区经济指标对比情况。如表2所示。

在GDP收入方面,2015年台江县GDP收入25.24亿远低于凯里市(213.9亿)和全国的(677亿);分别是凯里的11.8%,全国的3.7%。因而可以看出全县GDP收入水平低。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是凯里的28.4%,更是远低于全国的水平,吸引固定资本投资的能力差,进而加剧了全县的财政收入困难。农村居民收入,台江县农村居民收入低于凯里市(8856元),是全国的57.9%,低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在全县乡镇中排羊乡的居民收入最低,是全国的45.6%;仅台盘乡农村居民收入(6810元)高于全县(6613)平均水平。因此总的来说台江县到2018年完成全部脱贫摘帽的任务还很艰巨,利用本县原有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扶贫是必然选择。

二、台江县发展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

(一)旅游资源优势条件

旅游资源特色是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是旅游扶贫开发的重要基础。台江县的旅游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其中生态旅游资源和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是台江县发展旅游扶贫的两大特色。

1. 生态旅游资源独特。该县境内有保存完美的原生态旅游资源,依托台江国家森林公园、红阳万亩草场、百里原始阔叶林画廊形成的红阳景区、玉龙潭景区和南宫景区三大生态旅游景区。由于地处喀斯特地貌,有着寒武纪时代古生物化石群遗址及博物馆,境内有苗岭国家地质公园、翁你河漂流户外运动、被称为“人间仙境”的百鸡山及白水洞瀑布画廊、嬉水长廊“姊妹湖”等自然景区。地形的复杂性造就了台江县生态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2. 民族风情旅游资源丰富。由于台江属于少数民族居住地,有苗、侗、土家、布依等15个少数民族,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其中苗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8%,有着“天下苗族第一县”之称。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诸如苗族姊妹节、反排木鼓舞、施洞独木龙舟、苗族服饰和刺绣等。如独木龙舟节、舞龙嘘花节、苗族鼓藏节民族节日,每年都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近年来县政府还重点打造了6个重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目前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9项,36个中国传统村落。另外,人文景观也是台江旅游的一大产品,如反清英雄张秀眉领导的苗族人民起义遗迹、遗址,有建筑风格独特的古代军事重镇施洞古镇。目前该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

(二)政策优势

“十二五”期间,台江县在积极打造乡村旅游方面,不断出台新的政策,通过旅游扶贫带动经济发展。根据《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抓紧抓实100个旅游景区规划建设的通知》、及州6个20工程项目相关的文件精神。台江县制定“旅游活县”发展战略的目标,坚持旅游规划先行的发展思路,编制了《台江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台江县“十二五”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苗韵枫情・温泉水城规划》等规划,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化。为全力打造成为“农文旅”一体化的精准扶贫和脱贫发展示范县奠定基础。另外,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是旅游扶贫发展必不可少的举措,为此贵州省农村信用社与台江县政府签订了《政银合作协议》,大力支持台江发展县域经济,如重点支持台江经济开发区项目建设以及种养殖业、特色产业、旅游商品开发等涉及民生的相关产业和项目。这些政策上的优势为民众脱贫致富,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3. 民族文化旅游扶贫模式。台江被誉为“天下第一苗寨”,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要加大民族特色节日品牌和特色旅游商品的包装和打造。通过有实力有资质的旅游品牌打造公司对中国贵州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二月二敬桥节、牯藏节、吃新节、元宵“舞龙嘘花节”等传统民族节日进行全方位的打造和包装,形成品牌效应,打响知名度,从而起到吸引各地游客的作用。

(三)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夯实旅游扶贫发展基础

拥有完善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有利于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也是旅游扶贫的硬件基础。当前台江县旅游产业发展迅速,随着旅游产业的市场化,各个旅游景点区配套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特别是旅游产业发达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促进具有旅游特色的城镇提质扩容,培育特色中心集镇,提升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和文化旅游品位。在完善交通设施方面,推进交通路网重大项目工程建设,构建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如加快环雷公山和“西施”线路规划和建设,完善旅游公路沿线配套服务设施。打造“互联网+乡村旅游”的模式,加快推进农网升级改造,使得乡村旅游和互联网相结合,积极实施电子商务入村进寨工程。加快完善特色乡村村通信基础设施,提升乡村通信网络覆盖水平。

(四)提升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台江县旅游产业的发展,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对旅游行业进行培训,重点提升旅游队伍素质。一是提升旅游行业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素质。特别是提升旅游行业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水平,重点对组织领导干部培训,如参加全国旅游统计、旅游执法、旅游业务知识提升等方面的培训。积极组织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参星级饭店管理、景区规划等业务知识的培训,举办旅游管理人员培训班,不断增强其管理、旅游业务水平;二是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针对旅游行业服务人员需开展涉及农家乐旅游策划与经营、旅游景区景点餐饮服务标准规范、旅游接待服务礼仪规范等内容的培训,诸如开展旅游创业、宾馆服务员、农家乐培训班,进行授课,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提“精准扶贫”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EB/OL].中国经济网,2015-08-04.

[2]国家旅游局局长.实施旅游扶贫 助力全面小康[EB/OL].新华网,2015-11-06.

[3]曾瑜皙,杨晓霞.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战略路径选择[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4]王弘,靳慧t,贺立龙.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J].贵州民族研究,2013(03).

文旅局消费扶贫工作总结篇10

一、2020年上半年工作进展情况

(一)举办系列活动迎新春。一是乡村春晚群众化,集聚一堂展笑颜。在新春来临之际,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区组织本土文艺爱好者结合党的四中全会精神、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等主题自编自演了一批节目,在全区各乡镇开展了7场乡村春晚。文艺爱好者用群众语言讲述群众故事,展现了人民的风采和本地特色文化。有的乡村春晚在演出中穿插党的四中全会内容、脱贫攻坚知识以及生活常识有奖竞答,寓教于乐,为群众献上了丰盛的精神食粮。

二是新春慰问送温暖,浓浓关怀暖人心。区文化旅游部门心系群众生活冷暖,区文化旅游体育局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走访慰问困难群众、老党员以及扶贫干部,走进困难群众、老党员家中,为他们送去新春祝福及慰问金。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洪集镇综合文化站、孙岗乡综合文化站、史河街道综合文化站还分别组织开展了“迎新春送春联”街头写春联送春联活动,免费送出春联千余幅,为群众喜迎新春添一抹年味。洪集文化站邀请区摄影家协会为群众义务拍摄“全家福”,帮助群众把合家团圆的欢乐时刻记录下来。

(二)全力抓好疫情防控攻坚战

自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区文化旅游体育局严格落实上级部门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安排部署,并结合部门实际,守阵地、严监管、抓服务,全力做好疫情的防控工作。一是关闭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和文化旅游体育经营单位。自1月23日以来,督促引导全区7家KTV娱乐场所、2家电影院、2家室内健身场所、16家书店、2家音乐酒吧、10家网吧全部停止经营活动;全区1家文化馆、1家图书馆、6家乡镇综合文化站、77个农家书屋全部关闭;全区1家旅行社、5家旅游网点未开展组团和旅游接待业务。二是暂停一切群众性文化活动。元旦、春节前夕,区策划了迎新文艺演出、乡村春晚、元宵节文艺踩街等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为避免人群聚集,我区取消了各类活动,阻断疫情的传播。三是加强对文化旅游体育市场的巡查力度。专门成立2个巡查组,自1月26日开始,每日督查全区KTV、电影院、网吧、书店、健身中心、旅行社等文化旅游体育经营场所是否全部处于暂停营业中,并将情况上报到相关部门。四是做好节后返岗的日常防控。春节假期结束后,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安排专人对局机关以及文化广播电视中心电梯、楼道等公用设施进行日常消毒,对每个进出大楼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并做好情况登记。五是抽调专人协助联系小区做好封闭管理。自2月6日起,区文化旅游体育局抽调1位职工到锦绣城协助社区和物业单位做好住宅小区的封闭式管理工作,后又抽调4位干部职工到皖西市场做好疫情防控服务工作。

(三)文化惠民落到实处。我区文化惠民工程任务是: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8个(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补助资金19.6万元,开展农村演出98场,开展体育活动98场,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升级改造。目前,免费开放8个各类场馆,包括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向群众提供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公共空间设施用地。农村文化活动即“送戏进万村”活动已完成招投标工作,待上级指示可以下乡演出后,将在全区送戏演出98场。农村应急广播升级改造方案已得到省级主管部门批准,申请上报了246.389万元,待资金批复文件下来后开展招投标工作。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农村体育活动补助资金31.36万元,乡镇综合文化站补助资金30万元,已上报到财政部门,即将完成拨付。农家书屋退出民生工程考核,转为部门日常工作。

(四)公共文化旅游体育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拟投资150万元用于基层基本服务大提升建设,在9个村建成“七个一”或“八个有”,即每个村建成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为群众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力保障。投资530万元在孙岗乡、三元镇、姚李镇实施乡镇体育“三个一”,即乡镇1000m²室内健身中心、乡镇2000m²全民健身广场、多功能运动场。2020年继续推进全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建2A级旅游厕所2座,标识牌10块,停车场1座,游客服务中心1座。目前旅游厕所已完成选址布点并开工建设,标识牌、停车场等正在筹划摸排中。

(五)体育工作有序开展。2020年上半年完成民强公园足球场建设和全民健身中心体育馆配套一期工程,预计二期工程在7月底前完成,同时运营公司进场,正式开馆运营。5月,开工建设体育中心足球场,预计7月份完成建设。姚李镇体育公园施工单位进场,预计9月初完成建设。完成2020年全区行政村、人民广场、未名湖公园、未名广场新增及损坏体育器材调研统计工作。完成全区2019年新增体育器材统计工作。做好2020年高水平青少年运动员注册工作,为省运会做好准备。对援鄂医务人员进行慰问。

(六)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对沿岗河生态公园进行文物挖掘,考证结果为明代倒塌古建筑,此次挖掘出土石佣一件。认真开展文物安全巡查工作,督促文物协管员落实责任,每月不低于4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展巡查工作。

(七)旅游工作稳步推进。一是旅游重点项目建设。2020年列入省级重点旅游项目库的项目有4个,分别为江淮果岭生态旅游项目、旅游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洪集镇二道河水利风景区项目及未名纪念馆项目,全年计划投资7570万元,截至目前已完成实际投资额2000万元。二是乡村旅游四级联建创建。按照省、市相关要求部署,扎实推进全区“四级联建”创建工作,推荐村、村申报省级特色旅游村,果岭山庄生态酒店申报市级四星级农家乐,大别岗庄园申报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完成了一批三星级农家乐及县级休闲旅游示范点评定,认定姚李镇金蓼葉庄园、平岗果岭山庄为三星级农家乐,认定史河街道兰园酒店、平岗果岭山庄为县级休闲旅游示范点。三是文明旅游。抓好年度文明旅游创建工作,指导星级酒店开展文明餐桌、公勺公筷等宣传活动,组织辖区内文化旅游企业及综合文化站开展中国旅游日文明旅游宣传活动,发放文明旅游宣传手册千余份,倡导市民文明旅游、安全出行。

(八)文化旅游市场管理措施有力。我区目前有网吧12家、KTV娱乐场所7家、书店20家、音乐酒吧2家,全部办理文化市场经营许可证,做到两证亮照经营,没有发现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一是开展执法检查。半年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开展执法检查70余次,出动检查人员150余人次,重点对网吧、KTV娱乐场所和书店进行执法检查,发现问题立即要求整改,下达整改通知书2份。二是做好疫情防控。为加强对疫情期间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我局于下发暂停营业通知书,并派出执法检查组每天对文化市场停业情况进行执法检查,责令经营单位严格按照省、市、区防指要求做好各项工作,确保不发生人员聚集事件;文化场所复工复产后,要求各经营单位做好开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并派出执法人员对各经营单位进行核查,核查通过的发放《复工复产核查确认书》,确保各经营单位准备工作落实到位。

(九)全区中心工作配合有力。一是扶贫工作有序开展。旅游产业扶贫:根据我区目前旅游产业扶贫发展实际情况,2020年计划在旅游扶贫重点村(、、)继续实施乡村旅游环境提升工程,加强政策宣传,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做好全区旅游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2020年拟投入5.5万元用于三个村实施旅游环境提升工程,拟带动23户贫困人口减贫,摸排支持11家旅游企业通过提供就业岗位、租赁土地、入股分红等方式结对帮扶贫困户,拟带动44户贫困户增收。目前,项目实施路段及参与结对帮扶旅游企业已全部开工,总体路段实施效果良好,群众满意度高。二是对照创城标准,对文化馆、图书馆进行了服务提升,完善文明宣传标识牌,开展了春节期间系列文化活动、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文明旅游宣传等等。三是积极开展征迁工作。配合全区征迁工作,完成18户包保户征迁。

二、2020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2020年下半年,在推动全局职责职能工作的同时,继续做好扶贫、双创、征迁等区级中心工作。

(一)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大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建设。围绕公共服务大提升的年度任务,积极推动9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建设乡镇体育设施“三个一”。完成姚李镇和健身中心2处11人制标准足球场建设工程。完成2020年度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二)继续推进文体旅惠民活动。扎实做好文化惠民工作。举办全区全民健身广场舞大赛,组织人员参加市广场舞大赛、小戏小品调演等省市文化活动。组队参加省市体育竞赛等活动。

(三)做好旅游项目服务工作。跟踪服务好江淮果岭生态旅游项目、旅游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洪集镇二道河水利风景区项目及未名纪念馆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四级联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