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课程设计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6 10:44:38

给水课程设计总结

给水课程设计总结篇1

关键词 :高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实施;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68-03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是高职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之一。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在企业的施工、监理和预算岗位就业,这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识图能力和基本制图能力。这就要求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中,必须以“理论够用,实践为主”为指导思想,重点培养学生的识读施工图能力,缩短课堂与现场的距离,从而缩短学生在企业中的适应时间,实现“零距离”上岗。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教学方式一般由课堂教学、工地参观和期末课程设计三部分组成。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求学生掌握建筑给水排水各系统的分类、组成、布置、敷设及水力计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80%以上。在课堂教学期间,任课教师会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到2~3个工地参观,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学期末安排1~2周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环节,可强化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点的掌握,并掌握基本的水施图设计与识图能力。在高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理论课时占比大,实践课时不足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随行业的发展,其内容越来越丰富。目前,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实行的是“2.5+0.5”或“2+1”学制,最后一学期(或学年)在企业顶岗实习。这就导致了专业总课时大幅压缩,本课程自然也受到影响。而在这些课时中,理论课时占的比例又很大,以一学期20周记,扣除最后2周安排考试,1~2周安排课程设计,1周工地参观,剩余的15周全部用来进行理论授课。学时有限,理论课时又占大部分,使得学生在识图与制图这个环节花的时间不够,到课程结束,学生对图纸的识读能力还是很差。

实践指导不足 多数学校在课程分配上都是实行一门课程由一名教师负责,从理论授课到课程设计都由同一名教师完成。但是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践性环节中,由于学生在独立进行设计实践时碰到的问题复杂多样,任课教师难以一一进行指导,辅导时间有限,效果不理想。

课程设计效果不佳 由于在前期的教学中以理论为主,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图纸和设计操作程序认知不足,在期末的课程设计中,容易出现学生一开始不知如何入手、空耗时间的问题。加上学生缺乏工程经验,在管网布置中需要不断进行修改与调整,花费大量时间。到课程设计时间快结束时才真正进入设计状态,部分学生进度慢,积极性不足,最终为提交成果,往往抄袭别人的作品。

制图基础薄弱,识图能力差 随着CAD辅助设计软件的普及,多数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都开设了CAD课。一般采取先制图后CAD的形式开设课程,第一学期开制图课,第二学期开CAD课,由同一个教师授课。由于教学条件改善,多数教室都有多媒体设备,部分负责制图授课的教师依赖电教设备,只通过PPT演示和CAD进行制图教学,学生完成作业和最后的实训都采用CAD制图完成,忽略了手工绘图环节。

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夯实基础制图能力 强化制图环节的教学,将制图课与CAD课剥离出来,明确制图的任务,在制图教学环节上,要求任课教师在学生手工绘图环节加强训练,培养学生基本的制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而在CAD教学环节上,除了讲授CAD软件应用知识外,可通过期末停课实训周,要求学生用CAD抄画给排水轴测图,在培养CAD绘图能力的同时,为后续“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保证理论教学,强化识图能力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可分配5课时/周,考虑到高职学生也需要理论基础,可安排2学时进行理论讲授,上课地点在多媒体教室;安排3学时讲授识图与制图(设计),在机房或实训室上课,主要进行识图与设计训练。理论讲授以传统方式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图片、仿真演示和视频。在学期第一周,带学生到工地参观水电、消防系统,以增强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涉及项目的认识。理论教学中应突破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现场直观教学。在理论知识点的教学中,可采用“项目教学”、“可视化教学”等职业教育常用教学方法。理论环节的授课一般是分系统进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一般分为给水系统、消防系统、排水系统、雨水系统和热水系统,教学中可把各系统作为大的项目,在大项目里进行小项目的分配。识图与制图(设计)教学配合理论教学进行,在学期开始前教师应选择一套内容齐全、识图难度适中的水施图,最好为当地在建或已建的多层建筑,作为理论授课和识图环节的必要材料。进行识图训练时,教师应布置系列识图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识读图纸,在课堂完成部分任务。教师可就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或督促学生学习,以组织者、引导者、解惑者的身份完成教学。

通过设计练习,加深学生对图纸的理解 通过识图训练,学生对建筑给水排水系统有了一定的认知,掌握了基本的系统要素,就可以进入设计练习。设计练习分系统进行,在各系统教学中分阶段实施。如给水系统的设计,可结合理论教学的进度,将给水系统分阶段以小项目的方式组织完成。在具体实施中,给水系统可按周完成以下项目:(1)给水方式的选择;(2)建筑平面管道布置及系统图初步绘制;(3)卫生间布置与大样图绘制;(4)设计说明、图例、材料设备表编制。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把3学时的机房上机时间进行细化分配,如前20~30分钟可进行小项目或小细节的讲授,在中期或课程临近结束时就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指出错误,纠正错误,总结知识点。

课程设计项目分解,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作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程设计可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识图与设计能力。要完成一个完整的给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停课1周或2周进行课程设计,时间往往不够。可以在开学初就把课程设计的任务布置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必需的资料和指导书。在学期课程教学中,将课程设计任务进行分解(如表1所示)。如在进行给水方式授课时,学生可以结合课题,选择一个合理的给水方式,并及时与教师沟通,最终确定方案。到期末进行课程设计时,学生需要做的是把各系统的内容进行整合,只需对方案进一步完善,将系统和大样图进行修改和细化,并对各系统的设计说明和设备材料进行整理,形成完整的水施图。把大项目分解为小项目,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完成,可以降低课程设计的难度,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相互抄袭的现象。在课程设计完成后,可以增加一个简单的答辩环节,让学生展示设计成果,说明各自的设计思路,在使学生对自己的设计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有必须独立完成任务的压力。同时,在准备答辩的时候,也有助于学生理清思路,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语言表达和应变能力,并加深对图纸的理解。

强化课程设计管理,完善监控评估体系 课程设计能培养综合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调研能力。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正确使用图集、规范,正确选择设计方案,合理布置管线,正确进行水力计算并将结果表现在图纸上,图纸表达应清楚准确。教师必须在课程设计中加强指导,实行过程管理,在各项目实施中及时把关,针对各部分出现的问题逐一解决,化大问题为小问题。针对如表1所示的任务分解,要求学生针对各个小任务分别提交成果,经教师审阅后,给出本阶段成绩,然后进行下一任务。在课程设计阶段,必须把各项任务在短时间内(1~2周)完成,这对学生的能力强化效果明显。课程设计阶段的进度控制如表2所示。

进行施工图识图与会审实训 在学生离校前一学期,可安排2~3周时间进行施工图识图与会审。学生以代入施工员角色的方式,对图纸进行识读,并在最后一天进行施工图会审模拟,通过这个环节的练习,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熟悉建筑工程在施工前所需要的准备工作,从而获得一定的职业体验。识图与会审实训可采取团队教学的方式实施。组织具备建筑、给水排水、暖通、电气、燃气等教学能力的教师分别指导各自领域的内容,根据专业侧重点的不同分配识图时间,如对于给水排水专业的学生,注重水电施工图的识读,可分配1~2周进行水电图的识读。其他专业图纸则主要通过各专业教师讲解要点、学生识读并提问来完成。最后,要求学生总结识图过程中的问题和图纸的错误,在模拟会审环节以施工方的角色提问,教师以设计方的角色解答问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培养

加入地区性给排水协会,获取行业信息 教材的部分内容一般会滞后于行业技术的发展,本学科不断有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更新,而教材无法及时吸纳新信息。任课教师可以加入给排水协会,借此参加专业年会、交易会或专业研讨会、专家讲座等活动,从而学习行业的一些新理念和前沿的科技信息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教学中更能言之有物,使学生对行业发展有所了解,提高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加强企业实践,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 学校可安排半年到一年时间让教师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岗位实践。教师在企业的角色定位应为企业员工,接受企业的工作安排,进行设计、预算或施工管理。这样可以让教师在工程实践中获得成长,并结合工程实践和教学内容对授课方式、手段及课程重点进行思考、整理。通过下企业实践,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群祥.德国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2(15):54-55.

[2]李科.德国双元制教育对建筑给水排水课程教学改革的借鉴[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3):141-142.

[3]陈鲲,陈李洪.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1(6):225-227.

[4]陈锋.建筑给水排水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协论坛,2012(4下):165-167.

[5]张林军,王宏.《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86-88.

给水课程设计总结篇2

关键词:渠化工程;课程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08505

渠化工程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主干专业课程。渠化工程课程包含了航运枢纽的规划、布置及设计等基本内容,涵盖了结合现代水利建设的特点,体现工程建设在社会、环境、管理等系统中应该考虑的若干问题。

结合江苏省及周边地区的特点,以培养从事内河船闸、内河码头及沿海开发工程为特色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出发点开展渠化工程课程设置,

对于江苏省普通高校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尤其重要。江苏省境内具有四通八达的内河航道网,截止2014年年底,省内共有内河航道总里程24 342公里,占全国航道总里程的1/5,江苏省境内设有通航船闸110座,属于交通部门管理的有47座,其余均由水利部T管理,且近些年一批新建及扩建的船闸陆续开工,可见在江苏省境内船闸的设计、维护修理及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科课程教学是教学研究型高校的立校之本,是教学工作的根基,是主要环节。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是新增专业,在渠化工程本科教学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不足,如何结合区域特点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工作,让渠化工程的教学工作更接地气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不少学者针对港口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问题进行了思考及探索[1-5],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在借鉴前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文章结合江苏的区域特点,就扬州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渠化工程的教学工作展开了一系列有益思考及探索。

一、渠化工程课程的特点及重要性

渠化工程课程的理论教学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渠化工程》

开展教学工作,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渠化工程规划、渠化枢纽、船闸

总体设计、

船闸的输水系统、船闸水工建筑物、闸阀门及启闭设备共六部分。课程内容涉及知识面宽、内容多,涉及其他课程较多,如:材料力学、土力学、水力学、结构力学、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学和水工钢结构等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安排,该课程的教学安排在大三的春季学期,理论教学课时为32学时,课程设计周时为1.5周。

渠化工程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本科专业的学位课程,包含了航运枢纽在规划、布置、设计等基本内容,重点突出船闸的总体设计、输水系统及水工建筑物设计计算三部分。渠化工程教学大纲的制定理应根据学校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培养人才的宏观定位,以面向江苏省,服务江苏省,辐射东南地区为根本,以培养具备从事水运工程规划设计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结合江苏省船闸的建设特点,围绕江苏省境内水运工程的特色展开,为江苏省的内河水运建设培养人才、储备人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熟悉国家关于船闸工程设计及建设的政策和法规,

较系统地掌握渠化工程的理论基础知识及船闸设计的基本方法,熟练运用AutoCAD绘图软件进行船闸图纸的绘制。

二、渠化工程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渠化工程课程内容具有专业性、宽泛性、实践性强、枯燥性及问题庞杂性等特点,结合学校渠化工程理论教学的实践经验,归纳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紧贴工程实际

渠化工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船闸的初步设计方法。教学工作也主要围绕教材和国家规范标准展开。渠化工程课程的重点是船闸的总体设计、船闸的输水系统及船闸的水工建筑物三部分内容,每部分均有国家规范与之对应,如:第四章船闸总体设计对应JTJ305-2001《船闸总体设计规范》,第五章船闸的输水系统对应JTJ306-2001《船闸输水系统设计规范》,第六章船闸的水工建筑物对应JTJ307-2001《船闸水工建筑物设计规范》。船闸的种类繁多,构造复杂,各自的工作特点不同,其设计和施工要求区别也较大,对于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明晰阐述,让学生能够掌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师针对教材内容的讲授比较空洞,往往就计算表达式讲字符的物理含义,而对计算式运用情况的分析高度概括,虽然有易于学生形成初步记忆,但做到真正灵活运用则较为困难。这主要受到两方面的约束:一是,受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师无法详细结合实际船闸工程案例详细阐述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受限,且课程内容信息量不充分;二是,受教师工程经验的影响,任课教师自身对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较少,尤其对于青年教师,

工程实践经验更为匮乏,面对教学任务只能就理论而理论,就方法论方法,无法进行工程实践拓展,更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

在任课教师讲授船闸输水系统类型选择时,往往根据JTJ306-2001《船闸输水系统设计规范》中输水系统类型的判别系数m进行确定,当判别系数m大于3.5时选择集中输水系统;当判别系数m小于2.5时选择分散输水系统;当判别系数m位于2.5~3.5之间时既可采用集中输水系统也可采用分散输水系统,对此,是不是两种输水系统均可采用,是否需要其他的参考因素。根据以往的教学情况,教师往往并不会展开,只是泛泛而谈,未能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清晰阐述。学生在遇此情况时,往往依据设计的难易选择集中输水系统。此类情况在渠化工程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这些问题的解决均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问题

渠化工程课堂教学以讲授法为主,着眼于教材书本,主要以知识的灌输为主,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颇为单一,这样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阻碍了学生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课堂教学过程缺乏探索性、交互性、实践性、启发性和自主性。学生对任课教师PPT课件依赖程度高,学习兴趣不浓厚,主观能动性发挥较差。课堂教学采用讲授模式也直接导致课堂缺乏互动空间,课堂教学氛围不够活跃,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起到了阻碍作用,也不符合培养创新型工科类人才的定位,因此,

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值得重点思考的问题。

(三)学生对课程的认知问题

渠化工程在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中是必修课程,学生对于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的认识和定位比较肤浅,即学习如何设计港口水工建筑物及海岸工程,而为何要学习渠化工程,为何要学习船闸的设计,这样的疑问在大一至大四的部分学生脑海中一直存在。若学生对课程缺乏正确的认知,那么将有可能导致学生对学习渠化工程课程有抵触情绪,从而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降低,学习被动。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是扬州大学新增本科专业,专业实力较其他水利类专业较薄弱,在大二上学期出现了不少学生转专业的情况,严重打击了未转专业学生对该专业原有的热情和积极性,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既然实力不强,为何还开设这样的专业,对学生有何益处?”等消极错误思想,这些因素也导致了在后续课程学习上情绪低落,对专业的认可度低,直接导致对该专业课程的认知出现偏差。

(四)课程考核问题

当前渠化工程理论课程考核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最终考核成绩由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考试成绩占最终评定成绩的70%,还有30%源于平时课程作业及课堂出勤等。采用这样的评判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出勤率,但不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前考试试卷的难度不高,主要以过关性考试为主,考试内容呆板,试题缺乏灵活性,多局限于教材中基本理论,且受标准化考试方式的影响较大,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证明及应用题等主观试题较少,外加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选择问题,导致学生通过课件PPT的学习就可以通过考试,甚至取得较高分数,这样的考核机制会让学生产生临时抱佛脚的投机思想。这也使得记忆力成为了学生能否通过考试的关键因素。@样的情况普遍存在,导致的结果必将严重削弱认真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渠化工程理论课程体系的掌握,更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和对专业的热情。

三、渠化工程课程教学改革

让学生明确认知到渠化工程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内在萌生主人翁的责任感和学习主体的意识,基于此从四个方面给出了渠化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议。

(一)提高工程实践经验,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文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任课教师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经验,不断积累工程实际素材,否则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纸上谈兵,就事论事,面对学生的疑问,也只能从设计规范的角度进行阐述,阐述的原因可能与实际工程存在不一致的问题。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提高渠化工程的教学质量,需要任课教师加强自身的工程实践,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渠化工程的授课内容与工程实际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例如:教师在讲授船闸总体设计时,船闸的总体尺寸设计均按照JTJ305-2001《船闸总体设计规范》进行确定,那么在实际工程中,相同水力条件时,船闸的总体尺寸是否固定,当学生有此疑问时,教师可结合泗阳船闸工程实际案例进行阐述,泗阳船闸共有三线船闸,一、二、三线船闸中心线平行,各船闸承受的设计水头相同,但每线船闸的总体尺寸均有所差异,如:泗阳一线船闸总体尺寸为:230 m×20 m×5 m,泗阳二线船闸总体尺寸为:230 m×20 m×5 m,泗阳三线船闸总体尺寸为:260 m×23 m×5 m,对此是什么原因导致设计条件相同而每座船闸的总体尺寸却不相同呢?教师对此工程实际案例进行剖析,可让学生在掌握船闸总体尺寸设计计算方法的同时又明白了实际工程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

(二)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个方面,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目前,渠化工程课堂教学中,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

任课教师往往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和直观演示法进行授课。

渠化工程作为一门必修的专业课,课程不同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课程涉及内容较多,知识面广。渠化工程课程内容综合运用了水文、地质、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等专业基础课的理论知识及相应的数理知识,这也要求任课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站在较高的知识层面上融会贯通地把握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吃透教材内容,才能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更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将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案例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等方法进行综合运用。如:任课教师在讲授引航道口门区时,先给出口门区的定义即引航道静水和河流动水交界的水域,因较大的流速梯度,该区域通常存在斜向水流,有时还会出现泡漩等恶劣流态。由于该情况的出现,需对引航道口门区水面最大流速给予了限制,一般情况下,任课教师对口门区的讲授到此结束,学生对此的印象就是需要给予流速限制即可。当学生遇到实际工程中口门区的流速超过限制时,可采取哪些措施,学生不知所措。为此,任课教师在讲授此部分内容时可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采用三维水流数学模型对引航道口门区的流态进行数值模拟,给出相应的流线及流速分布,让学生依据模拟结果和口门区流速限制条件给出合理评判,若不满足,可采取哪些方法给予解决,最后任课教师可采用导流墩改善船闸引航道口门区水流条件的方法给予阐述。采用问题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但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更高,任课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真正做到科研反哺教学。

任课教师还可采用网络辅助课程教学,在网络辅助课程系统中教学大纲和作业,督促学生课后学习。任课教师科学、合理地选择并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这要求任课教师能够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点,并综合考虑渠化工程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任课教师需进一步完善渠化工程课程体系结构和各个教学环节,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建立多层次、多模式、高效、开放的渠化工程教学体系。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反促课程理论教学

渠化工程教学内容安排期间,合理地穿插实践教学环节,因材施教,重点抓两头,兼顾中间。对于大三的学生,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任课教师可将渠化工程课程设计分为若干子单元,再将子单元穿插到对应的渠化工程理论教学内容中,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船闸子单元的初步设计,从理论知识的理解到将知识应用于船闸子单元的设计,让学生不断提高对船闸的认知水平和设计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若学生遇到问题便会自主地去寻求答案和解决办法,否则船闸的初步设计无法开展下去。这样的举措有利于

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明白理论知识如何运用于工程实践。

在渠化工程授课期间,将现场教学穿插到理论教学环节中,在讲授完船闸的水工建筑物后,可带学生参观扬州市境内的船闸水工建筑物,如:扬州市境内的芒稻船闸、宝应船闸及施桥船闸等,通过现场教学来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通过现场的讲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任课教师可借助渠化工程的教学模型,如:渠化枢纽布置的教学模型、各类船闸的教学模型,以及船闸过闸、输水系统演示等基础实验,让学生动手拆装、分解船闸结构,在拆装过程中明白船闸的组成和每部分的结构特点。

利用校院两级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提升计划,将先进的实验仪器,如“PIV”、“ADV”等运用于渠化工程的实践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反促渠化工程的理论教学,提升教学效果。通过院级努力,主动联系江苏省境内设计院、施工单位及船闸管理单位,构建校企合作关系,形成固定的实习基地,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证。通过聘请实习基地的具有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的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机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避免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任课教师可依据实际教学情况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机制,同时转变课程考核等同于考试的观念,将整个课程教学过程纳入考核体系中,让课程考核过程化、经常化,

从而督促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掌握渠化工程的理论知识。在渠化工程考核中,任课教师可采用期末考试、分析报告、平r作业、小论文、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结合进行考核。如:在渠化工程理论课程全部讲授完后,任课教师可将班级同学进行分组,让每组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对船闸设计的关键问题进行提炼撰写小论文并制作PPT汇报,同时任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到知网、万方等电子文献数据库及图书馆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任课教师对分组的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给出相应的考核成绩。在这样的考核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对知识的组织概括能力均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通过在渠化工程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遏制学生“考前背一背,过关松一松”的不良学习风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提高自身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在当前科研为主导的前提下,任课教师必须付出更多,才能将教学和科研做到相互统一、相互促进。

四、结语

到2021年,江苏省要完成京杭运河江苏段升级扩容,苏北段完成船闸扩容建设、湖西航道建成通航,实现全线2000吨级船舶通达,苏南段完成三级航道整治工作,江苏省航道事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水运工程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关键在于本科教学质量,为此,根据学校的区域定位,分析总结了渠化工程的重要性及该课程的特点,指出了当前渠化工程理论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围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课程学习兴趣,从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措施及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思路,以期为渠化工程理论课程的教学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曹周红,韩时琳,肖政,等. 港口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6):96-97.

[2]程永舟,江诗群. 航道整治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 高教论坛,2009(12):41-42,72.

[3]赵志舟. 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结构改革的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13,22(5):85-89.

[4]赵志舟,许锡宾,王多垠. 港航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3):134-135.

[5]陈杰,黄文卫,蒋昌波,等.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3(25):46-47,80.

给水课程设计总结篇3

关键词:水质工程学;研究型;案例型;创新教学模式

Reform of research-type and case-type teaching mode on water quality engineering

Yao Hong, Li Desheng, Yu Xiaohua, Yu Haiqin, Wang Jin, Chen Rui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ve new teaching ideas and mode like adopting of multi-media teaching, discussion of reseachful task, case analysis and design, group study by combining the means such as traditional theory course, project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frontier science dynamic research and practice engineering case analysis, and good results were achieved.

Key words: water quality engineering; research; case; innovative pedagogical models

1 教学改革思路与指导思想

水质工程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一直是各个高校改革的课程之一,多位教授和专家撰写了教改论文,提出了从教学内容、模式、手段、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改革方式和方法[1-5]。我校在水质工程学改革和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自2003年以来,已经在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课程与毕业设计教学体系、实习教学体系进行了系列改革。为了进一步提高水质工程学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于2009年针对本科生专业主干课程水质工程学开展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的改革试点工作。该课题被列为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基金项目。课题组提出针对水质工程学进行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的改革构想,使该课程内容紧跟当代水质工程学新理论、新技术、新工程的发展,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创新研究组的前沿科研动态报告、实践课程组的课程设计案例分析,以团队学习为重要方式,实现理论―前沿―实践有机结合的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通过实际改革经验表明,这种以教师为向导、以学生团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之间协调配合的意识,同时也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提供了一条新的探索模式。

2 基本教学内容与教材的改革

在调研全国环境工程专业教材使用情况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校特色的理论教材。经过课题组研究,集体选定李圭白院士等人主编的《水质工程学》作为授课主要教材,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6]。以本书讲解的内容作为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选择英文原版的《废水处理与回用》作为辅助教材,进行中英文双语讲解。另外,开列参考书目清单,供学生自主阅读。

3 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目前,大部分高校均采用Powerpoint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本课题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水处理过程多媒体教学短片、单元操作过程仿真教学、实际工程设计与施工案例教学、前沿知识检索、网络学习与讨论等诸多内容。另外,在传统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的基础上,与大学生创新科研体系实验进行有机结合,充实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4 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与实施方式

4.1 方案

根据课堂实际讲解的理论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特别是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中外文学术期刊库、国内外环保专业网站、各种搜索引擎、软件等信息和手段,查找近几年发表的与课堂讲授内容相关、自己感兴趣的学术期刊、学术报道、国内国际会议论文、实际工程案例等,结合课本知识,与搜索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资料查阅、文献整理和总结的能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将来读研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2 教学方式与考核

4.2.1 文献检索研究型教学模式

按照研究课题需要,将学生分成3~5人一组,按两个班共60人12组设计,以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理论课程讲授为重点,安排2~3组学生对同一章节讲授的内容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参考文献为近3~5年发表的,数量10~20篇,国外高水平杂志发表的文献3~6篇。然后,每人自拟作业题目,撰写一份文献检索报告,要求报告具有中英文题目、中英文摘要,主体思路清晰,字数不限。期末抽取30%~50%学生课堂做PPT汇报,时间5~8分钟,汇报后上交纸制版报告1份。通过学生讲演汇报,教师和学生进行集中质疑,根据课堂汇报表现、整组作业质量和参与学生的个人表现,教师给出综合成绩,作为文献检索研究型教学环节的平时成绩,一般占平时综合成绩的40%,计入期末总成绩,一学期内每位学生都至少完成一次文献检索研究型综合作业,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参与2次,根据学生撰写报告质量,每次报告可在期末综合成绩上加1分进行鼓励。

4.2.2 创新实验研究型教学模式

为鼓励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科研实验的兴趣,授课教师除了完成常规的实验教学内容外,引导学生参加与水质工程学课程内容相关的部级、北京市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根据一学期内投入的时间、总结报告的质量,在创新实验指导教师给出评语和学院结题时所确定的等级基础上,授课教师综合考虑后,在学生期末综合成绩上加1~3分(结题等级分别为校级、北京市级、部级)进行鼓励,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与实施方式

5.1 教学实施方案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实际工程设计观念和能力,课程组提出“边上理论课边进行课程设计”的案例型教学指导思路,在基本理论课程教学基础上,授课教师根据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要求,将学生按照学生家乡所在水系的流域进行分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自己家乡环境的关注度和研究兴趣。我国现有长江、黄河、珠江、辽河、海河、淮河、松花江七大水系,按照30人一班,通常将学生分为4~5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分头调研,根据初期资料调研结果,总结出选择组内某市建设水处理厂的理由,然后模仿设计院设计的实际工程项目科研模板依次进行撰写,其中设计水量根据对地方的实际调研确定,设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要根据国家环保局年、月、周等公告数据进行统计,并参考国家和地方水质标准及相关报道材料进行总结,对工艺流程比选、单元处理构筑物参数选择、管道系统布置方式等内容进行详细撰写。教师可以在课堂理论课讲授过程中同步设计答疑,及时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传统的集中1~2周课程设计相比,具有教师指导次数多、学生设计时间充裕、可系统地收集和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有多人参与讨论比选过程,同时也能进一步加大理论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的程度,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真实地了解实际工程科研报告的编写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查阅、整理、工程设计计算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学习的精神。一般占平时综合成绩的60%。

5.2 教学方式与考核

案例型教学方式,以组为单位,组长负责调研、撰写报告、设计计算、绘图、汇报等多项工作的分配、协调,组员根据具体分得的任务开展相关工作,定期讨论,撰写讨论记录。教师在参考组长对组员贡献大小排序基础上,根据每组汇报和上交的报告、图纸质量及组员在集中答辩中的表现给出小组综合评分,作为本门课的课程设计评分。

6 团队学习方式

前面所述的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都是以团队学习方式为载体而进行的,教师结合课程进度下达的研究型案例型题目,已不再是枯燥的作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任务,无论从时间要求上还是从知识面的深度、广度和动手能力上,均已非个人轻易所及,它要求一个团队来完成。从团队建立,领受任务,团队学习讨论,组员分工,工作进度把握,出现问题的解决,一直到成果整理总结汇报,都是团队每一位成员努力的结果。团队成员各自发挥所长,密切配合,良好的组织管理是完成任务的关键。而学生在不同团队中角色的转换,使得人人都得到多方面的锻炼。虽然课题紧紧围绕教学大纲,但完成任务却需要多方面甚至多学科的知识,学生是在不断地学习和创造中完成课题任务的。真正的团队学习,不是教师把任务简单地交给学生,而是要及时、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答疑解惑,检查和督促。教师在评分时也十分重视团队成绩,最终成绩包括团队综合成绩和个人成绩两部分。团队综合成绩根据团队完成任务的质量、时间、团队精神、团队效率、汇报讲演、质疑等是否超出期望值或是否完成基本任务要求来考核;而个人成绩根据个人对团队的贡献、任务完成质量,以及个人的工作态度、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给出。

7 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课题组针对课程的改革模式、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整体效果、调动积极性、评分公正性方面进行集中问卷调研,发出问卷52张,其中46人认为改革模式新颖、有创意,45人认为此种改革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43人认为评分公平公正,还有25人以上建议按照此种模式进行环境专业其他主干课和必修课,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污染与控制工程等课程的改革。综合满意度评分高达95分,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肯定。同时水质工程学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在学校教学模式改革评比中被评为“优秀”。

8 结论与建议

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刚刚实行3年,模式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独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但还有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1)结合改革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需要,应建立设计案例库、工程施工及运营等多方面的图片库,并及时更新。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认识理论、设计、实践的紧密结合,认识到工程设计的严谨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2)为了更好地推进和完善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应加大对教师在前沿理论科学知识和实际工程设计、施工等多方面的培训力度,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师在改革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推进网站建设,建立以课程介绍、教学大纲、作业与答疑、试题库、案例分析、前沿动态、工程实例、国内国际水业咨询等多个平台界面,使学生和教师能够通过网站及时沟通,达到资源共享、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为了进一步促进水质工程学的研究型案例型模式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课题组还要不断地实践,不断摸索,进一步解决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水质工程学教学质量并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复合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彭永臻,马勇,王淑莹,等.精品课程水质工程学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7:72-75.

[2] 谢德华,任伯帜.关于提高水质工程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5):212-213.

[3] 武汉,游映玖,.浅谈水质工程学课程的改革[J].环境导报,2003,9:16-20.

[4] 向平,蒋绍阶.水质工程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126-128.

给水课程设计总结篇4

关键词 水质工程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53

Water Engineering Course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and Practice Exploration

LIU Yu, CHENG Peng

(Civi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yang, He'nan 473000)

Abstract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courses ar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professional core required courses. The course for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teaching practice, reform and practice from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e teaching, laboratory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assessment methods t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courses, so that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knowledge, cultivate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 exercise awarenes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found that, by a good evaluation of students.

Key words water quality engineering;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teaching

水质工程学是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它包含很多专业课内容,涉及水分析化学、水泵与水泵站、水文地质学、水工艺设备、水处理微生物学、水工艺仪表与控制等,有很强的综合性。①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同时考虑到目前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的严峻形势,社会对水处理方面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水质工程学的授课效果越发重要。

我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于2009年,其中水质工程学作为主干必修课程之一,教学内容较多,分为总论、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3篇,共25个章节。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们对水质工程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考核方式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并进行初步的实践探索,以适应水质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培养出理论基础知识过硬、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和具有一定实验能力的应用型水处理技术人才。

1 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水质工程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水处理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工艺设计方法,为其将来从事水处理方面的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因课程内容较多,又以传统课堂板书讲授式方法为主,教学过程中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容易忽略师生互动、课外实践甚至是课堂实践,结果造成不少课堂时间上出现“教师激情澎湃、滔滔不绝,学生乏味难陈、昏昏欲睡”的场面,并最终导致学生仅在考前集中突击背诵知识点,以应付期末考试,而自身理论应用能力未能得到加强,严重影响了课程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

1.2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与水质工程学有关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②我校认识实习在大二上学期进行,生产实习在大三下学期进行,而水质工程学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过程中,实习内容讲解除任课教师外,主要依靠实习地点的技术人员,而技术人员不能把控讲解的重点和时间安排,同时由于学生缺乏专业基础知识和积极性不强,使认识实习过程流于走马观花的形式,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虽然已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很难详细了解实习中接触的水处理构筑物的内部构造和运行方式。

1.3 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因学校实验教学条件限制,本课程建设之初,未配备相应的水质工程学实验室,本课程涉及的个别试验是在其他教学院系的实验室内配合完成的。这一现实情况限制了部分试验环节的开设,不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试验过程、结果结合起来。

1.4 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水质工程学的考核方式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所占综合成绩比重较小,使学生容易集中于期末前两周的突击复习考试,而忽视平时的课堂参与、互动,不利于学生理论学习能力、问题思考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2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1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1)传统板书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具有内容丰富,图片、视频形象直观生动的优点,本课程将采取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教学为辅的方式授课,将多媒体教学优势最大化发挥。根据水质工程学的授课内容顺序:水质指标、物理处理法、生物处理法、深度处理以及污泥的处理与处置,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显得枯燥乏味,而采用多媒体授课后,将相应构筑物及设备,通过拍摄的施工现场照片、仿真图片、动画、CAD图以及视频等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对实际构筑物的内外部构造、运行方式一目了然,从而形成直观印象并进入深度认识阶段。针对这一教学方法改革,通过课下调查学生意见,学生普遍反映多媒体教学方法更能适应他们的学习要求,尤其是一些构筑物的形象展示,有助于他们理解书本文字意思,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中增加案例式教学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水质工程学涉及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并快速应用到工程实际中。但这些新技术从开始应用,到大家普遍认可,再到写入教材,编入教学大纲,常常有一定的滞后。所以学生通过课本学习到的都是一些传统经典的知识与理论。采用案例式教学法,③给学生讲述相应的经典的设计案例,同时补充最新的工程案例,以对比新、老工艺,将不同水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作为讨论主题,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将当今较热的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试题,专业涉及的相应设计规范,以及近期出现的水资源和水体污染热点事件通过相应案例介绍给学生,引发他们积极讨论,并积极查阅相关设计手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能力,增强了理论结合实践的工程应用能力。

(3)增加课堂实践,个别章节采用学生授课的方式。为避免学生长时间以接受为主形成听课疲劳,采取对某些容易理解的章节,由学生自行安排教学内容、自行准备设计PPT、自行课堂授课,教师与其他学生一起听课的方法。

2.2 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水质工程学是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将课堂授课与课外实习紧密结合起来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校认识实习是在理论授课之前开展,学生没有相应的理论知识支撑,不知道需要认识哪些内容,参观时目的性不强。为此我们在认识实习之前,首先动员学生查找相关水厂的设计资料,再邀请实习地点的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对水厂的工艺流程、构筑物、设备及运行中常见问题进行详细讲解,最后结合现场参观、现场咨询,提高了认识实习的效率。生产实习是在理论授课之后进行,在理论知识学习和认识实习的基础上,此次实习效果相对较好。为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在授课之后、生产实习之前,将实习水厂的设计图纸分发给学生,提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研究每个构筑物的设计图,争取弄懂每个构筑物的内部构造。同时在生产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天记录实习日记,绘制当天所见构筑物的流程图。通过这种方式在提高本次实习效果的同时,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对设计工作的热情。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尝试将课程设计任务提前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布置,按教学内容进度讲解课程设计计算过程,二者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实践水平,课程设计的水平体现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与水平。④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对专业课知识的总结和实践。首先引导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不能过分挤压设计时间;其次毕业设计命题采用真题形式,个人独立完成,相当于使学生提前熟悉未来的设计工作程序和环境,有利于提高其未来就业竞争力。

2.3 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目前我专业水质工程学实验室已建成并于2014年底通过验收。实验室配置了操作性和验证性试验如自由沉淀试验、混凝试验、充氧试验等;演示性试验如氧化沟构筑物、A2O构筑物。操作性试验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验证性试验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演示性试验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构筑物内外部构造及运行方式,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水处理实验的兴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4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课程的考核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大的引导作用。水质工程学课程考核应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平时成绩包括考勤、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实践等,通过这一改革措施的实施,有利于督促学生平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另外期末考试开、闭卷形式上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对于一些常识性、基础性的内容,采用闭卷考试测试学生掌握程度;对于一些涉及复杂公式计算、设计参数选择等综合应用性的内容,采用开卷考试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开、闭卷考试相结合,更符合对教学内容考察的实际需要,理论测试的同时,锻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计算的能力。

3 总结

水质工程学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特点决定其教学方式方法具有独特性。为此,我们从课堂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和考核方式上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尝试,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良好评价。

注释

①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② 樊建军,张朝升,等.水质工程学部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06-108.

给水课程设计总结篇5

关键词:卓越计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水工程经济;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043-04

为解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这一当前前进道路上的首要困难和问题,我国政府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以求真正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由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可在水务、水利、市政、环境、能源、交通、海洋等有关部门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科研、教学等项工作,因此,目前国家对该专业本科层次工程师的巨大需求是史无前例的。据《2014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统计,不计国内外读研人数,该专业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5.9%,在就业率较高的50个本科专业中排第6位。

根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13年统计,全国高校拥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办学点156个,已经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的有30多所院校,其中有7所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12年11月颁布了《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下称《规范》),标志着该专业开启了规范化办学的新阶段。但《规范》只是对核心知识与实践单元提出了基本要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可在此基础上增加内容,以体现各高校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

“卓越计划”作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重大项目,其目标是培养能够“胜任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和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的本科层次工程师。显然,“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在实践教育方面比《规范》的要求更高。在历届校友及用人单位的访谈调查中发现,“卓越计划”对毕业生的11条要求(包括基本素质、现代工程意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标准与政策法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国际交流合作能力等)恰恰也是当前人才市场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层次工程师人才能力与素质迫切需求的集中体现。

在《规范》专业知识体系中,作为水工程建设与运营知识领域推荐课程之一,《水工程经济》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密切交融的综合科学,也是与生产建设、经济发展有着直接联系的应用性学科,核心学时为16。而作为毕业设计环节中的核心实践卧知识技能点,城市给水工程设计方案论证的要求为“通过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取水、净水厂、泵站、给水管网设计方案”;城市排水工程设计方案论证则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城市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污水泵站设计方案”。结合“卓越计划”的要求与历届校友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通过《水工程经济》的学习,学生至少应当能够独立完成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投资估算及经济分析等章节的编写。而要达到如此学以致用甚至举一反三的效果,必须通过合理设置实践体系方能得以实现。因此,《水工程经济》教学的实践环节改革势在必行。

一、《水工程经济》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首先,传统教学模式缺乏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多注重经济评价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等知识点的讲解,再辅以例题和习题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没有机会亲身体验使用定额及取费标准、计算工程量、填写财务辅助报表及财务报表等实践环节。加之工科学生对经济知识掌握甚少,在学习财务分析和经济分析时尤为吃力,学习积极性严重下滑,原本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已然枯燥乏味。

其次,缺乏紧扣具体工程实践环节的教材。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与住建部共同印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下称《第三版》)是国内目前的行业基准,是供职业工程师参考的专业规范。而大学本科教材是供准工程师学习的科普类读物,旨在使学生掌握日后工作中正确使用《第三版》的方法。市面上目前可以购买到的若干种教材,多偏重于将《规范》中核心知识单元及知识点结合《第三版》相关内容进行简单的罗列或堆砌,却忽视了各个核心知识单元及知识点之间符合学生从认知到实践过程的逻辑关联,不能从实践教学层面条理清晰地阐述《第三版》的内涵与外延,以便学生为以后的实际工程操作夯实基础。

再次,Excel软件实践操作训练严重匮乏。经济评价涉及大量函数模型及经济指标的计算,而Excel软件具有直观简明的表格功能及丰富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能力。对于资金等值换算、水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估算/概预算的编制、设备更新分析、财务分析、经济评价指标、方案经济比选方法、费用效益分析、敏感度和风险分析等内容,都可以利用Excel的计算统计功能进行图表的绘制和数据的分析,以解决经济评价数据多、计算量大、需要时间长等问题。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以查询复利系数表、板书演算、人工试算法等方式为主,学生课上没有亲自实践Excel软件的实践机会。有的毕业生上班后才第一次接触Excel,还要自学补习Excel或其他相关软件,用人单位对此也表示忧虑。

从以上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可知,基于“卓越计划”的《水工程经济》教学实践环节改革,应遵循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基本规律,强化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编撰既符合学生从认知到实践过程的逻辑关联又紧扣具体工程实践环节的教材以及课程设计指导书。积极探索和引入Excel软件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二、教改初探实例

(一)教改背景

长春工程学院作为教育部正式批准的第二批实施“卓越计划”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其下设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已启动了“卓越计划”的试点工作。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建于1983年,已响应学校号召,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开展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系列教改工作,以求争取成为学校的下一个“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目前正在执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水工程经济》理论教学安排在大三下学期,而《水厂课程设计》与《污水厂课程设计》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这为紧随其后的《水工程经济》课程设计提供了良好的铺垫。

(二)成果评定要求

《水工程经济》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严格按照《第三版》及相关专业规范和国家标准的要求,从《水厂课程设计》与《污水厂课程设计》成果中任选其一进行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提交成果为符合毕业设计格式要求的Word及Excel文档,并随电子文档提交纸质材料。由于每位同学所采用的各自生源省份定额及取费标准不同,且建设投资和流动资金的名义利率也不同,所以不会出现雷同的成果。全班公开答辩并评分,成果质量好且上交时间早的同学才能取得高分成绩。

(三)校企长效合作模式

教师从本专业的产学研合作单位――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所提供的污/给水厂实际工程案例可行性研究报告出发,编排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在课程设计的第一天上午,邀请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的业内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图文并茂地向学生讲解项目经济评价的流程,软硬件办公平台以及工程实例若干。

(四)项目化教学过程及其师资要求

进行《水工程经济》课程设计的项目化教学,即指教师按照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的要求,将最终设计成果划分为投资估算、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财务分析、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等若干步骤,各步骤设置小型学习与实践计划,从而完成整个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

实践环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熟悉水厂及污水厂设计的相关规范、设计手册、行业和国家标准,并能够以水厂及污水厂设计为切入口,对学生进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相关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渗透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前期理论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相关技术标准与政策法规,增强现代工程意识。

通过实践环节的交流,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在完成各步骤设置的小型学习与实践计划过程中(特别是在Excel或Word软件学习和实践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而集中解答;并积极去发现每个学生自身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的特点,因材施教,进行单独辅导。必要时,教师亦可针对出F问题的知识点与技能点制作微课,方便学生课下通过网络深入学习与实践。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以便通过团队协作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以及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学生可通过微信、QQ等网络交流工具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沟通,了解彼此之间的收获与疑问,提升个体与团队的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如此以来,“卓越计划”对毕业生的11条要求中除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之外,其余各项均得到了全方位且多角度的建设与提高。

(五)教改成效

自采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水工程经济》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环节改革以来,效果显著。

首先,学生自身的经济意识显著增强,并对工程经济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训练,学生不仅亲身体验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各个环节,而且开始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应用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例如,有的学生采用长期借款利息的两种利息计算方式核算家庭房贷,并与贷款银行进行了交涉;有的学生运用建设投资估算核心知识对自家的家居装修进行了预算,达到了节省家庭开支的目的;有的学生运用总成本费用核心知识对自家店铺的运营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实现了转亏为盈,等等。

其次,师生在课程设计中的良好互动,为教材编撰与修订提供了更为有的放矢的方向。《第三版》是课程设计的主要参考书目,很多学生会针对《第三版》的原文文字表述与教师答疑讨论。教师通过考察学生在实践单元中对核心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情况,发现教学过程中的缺陷与不足,修订课程设计的任务书和指导书,强化教材章节与内容的逻辑关联,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为指导的良性循环,并已形成了符合学生从认知到实践过程且旨在使得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第三版》的自编教材、ppt讲稿以及一些知识点的微课资源。

再次,学生对Excel或Word软件的实践操作训练到位。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很多学生对Excel或Word软件的实际操作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学生在课程设计中遇到问题时,会主动与教师、同学进行探讨,并上网搜索Excel软件相关教学资源,借助微信、QQ等实现群共享。更有学生自制微课与同学和老师共同切磋,并从中获得了成就感和认同感。

鉴于上述原因,基于“卓越计划”对毕业生的11条要求,近年来用人单位对长春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认可度明显提升,特别是在毕业生强烈的工程经济意识和所掌握的Excel或Word软件实践操作技能这两个方面。

给水课程设计总结篇6

【关键词】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思考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城乡规划实践活动中能运用课程的理论知识确定各项工程系统的规模、容量,科学布局各项设施,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先进的理念和有关知识形成影响城镇发展的重要决策。

随着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一直在改进,教学体系和课程安排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本课程作为是城乡规划专业重要的一门课程,随着城乡规划学科整体教学改革的推进,本课程也应作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以逐步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

1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特点

系统性

各工程系统都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系统,课程内容囊括了从宏观的资源平衡、总量预测到微观的管网计算,是一个工程系统从构建到建设使用的所有知识。授课时应系统的介绍各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专业性

课程主要涉及了城市中除了交通工程以外的其他八项工程系统,每个工程系统在城市的范畴中各自相对独立各成系统,各自具备自身的特点,有其独自的技术特点。城乡规划要在规划层面将这些工程系统的进行统一规划安排时,需要对这些工程系统的建设条件和安全的运行环境有较好的了解,才能将这些工程系统科学合理的统筹在一起,即满足自身建设和运行的要求,又对其他工程系统不造成影响。

技术性

本课程是在规划的层面对工程建设进行统一的安排,课程内容是工程系统规划实用技术的讲解,用技术手段将这些工程进行统一规划,本课程重点强化的就是技术性很强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技术环节的实际操作环节。

实践性

本课程虽然是理论课,但是却和实践环节结合非常紧密,每项工程系统都需要实际的规划练习,通过具体的规划设计来综合考虑不同的层次,不同深度的工程系统的实际问题,针对具体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规划安排。

综合性

本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是各工程系统在规划层面的布局和安排,还需要对工程系统设施综合考虑、统一布局,合理安排各工程系统设施及其相关的资源、附属设施的统一规划,同时也需要进行管线的综合规划、管线的竖向规划以及综合防灾规划等的内容。

2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时少,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在教学改革以后,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是32课时,这个课时课程的教学内容而言远远不足,在有限的学时里,不能介绍课程的所有内容,仅仅能系统的介绍工程系统的理论知识,难于展开课堂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只有4个课时的时间用于给水、排水、电力、燃气的片面的规划设计,内容多,课堂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突出重点。

2.2 教学资料、师资的不足

本课程涉及内容多、系统性强,所需课时数多,讲课难度大,内容涵盖从各项工程总量预测、基础设施选址、管线布局形式选择等内容到详规的管网规划、管网水力计算和管径选择等,既有总规层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又有详规层面的管线综合规划、竖向规划,还有综合防灾规划、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内容多、难度大、计算复杂,需要很多优秀、完整的设计资料供学生学习、参考,但这类专项的设计资料储备较少,且内容比较单一,多为给水、排水、电力的工程系统规划资料,像防灾系统规划资料的储备非常少。

同时,本课程涉及的各专业工程的内容比较深、广,规划专业的老师在专项工程的了解和把握会有所欠缺,需要相关专业的老师和人员共同参与教学,将各专项工程的内容进行补充,本专业并无供电、防灾等领域的专业教师,需要跨学院合作来补充师资。

3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思考

3.1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本课程的由于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需要对上课内容进行优化,目前城乡规划在工程系统的专业规划领域涉及的深度主要是指导后续是专项设计,上课内容应突出系统性,系统的介绍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让学生了解各工程系统的在各层次规划中的深度。

3.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本课程的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从总规到详规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如城市电力工程系统,则有用总量预测、城市电源的选择、电力线路由规划、变电设施规划、城市电网结线形式规划等内容,即有总体规划层面的内容,又有详细规划层面的内容,讲课时从规划层面入手,将各规划层面所涉及的内容总结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讲授,并结合相关的规划设计实例介绍,使各规划层次的深度更清晰明了,规划方法和程序更直观,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

课程中相关管网水力计算,可以利用规划设计软件进行复杂的管网水力计算,将各管网计算内容采用上机操作与讲课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管网布置与计算的过程,了解相关软件在规划设计中的运用情况,能操作相关软件进行管网的水力计算。

3.3教学团队、相关专业教师共同参与

本课程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往往涉及各专项工程系统规划的设计任务,需要大量运用城市工程系统规划方面的知识,教学时,利用本专业教学团队的优势,紧密结合其他课程设计(如城市总体规划)举办相关讲座,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同时,在城市总体规划实习课程和其他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性课程中,其现场工作均包含了城市工程系统有关的调查内容。和总规教研室、详规教研室的老师合作,将每年的实习课程涉及的不同城市与场地,作为设计资料,能够为本课程提供丰富、多变的实践教学环境。

给水课程设计总结篇7

关键词:城市 给排水 探讨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对于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就业单位主要是设计、施工企业。因此,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应从缩短学生学习与就业岗位距离出发,围绕着设计施工企业的需求来制定。设计施工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二是对新问题主动思考的能力,三是团队协作的能力。针对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的缺陷,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课题式教学法能够有效的弥补。

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课题式教学法,是指教师以实践技能为导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围绕课题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掌握实践技能而努力学习的过程。

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课题式教学法是从项目式教学方法发展而来的,其主要特点有:以课题带动教学以实践技能为导向的课题式教学法强调实用性,主要精力不放在原理的分析和公式的推导上。在教学中加强演示性、直观性教学,采用启发式、提问展开式、讨论式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方式,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合作精神。

1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给排水》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都非常强的课程,合理的安排《城市给排水》课程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及团队协作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城市给排水》课程传统的教学包括两部分: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程设计。

对于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法理论分析的所占比例过重,对《城市给排水》而言,传统的方法是先介绍系统的种类、相关定额以及抽象的理论及计算公式等,学生学得枯燥乏味,又缺少感性认识,而后在实训过程中安排整个管网的设计,这时学生已经对管网的计算淡忘得差不多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把相关的知识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

对于课程设计,传统教学的时间安排一般采用期中或期末两个时间段进行课程设计,这两种方式的课程设计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即:对课程设计需用到的知识学习的时间过长,除了极少数爱学习、爱钻研的学生以外,绝大多数学生在课程设计开始时已经对前面所学大部分知识淡忘了,甚至于有些知识当时就没弄懂,累积到课程设计时,就更是难上加难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多数学生都有畏难情绪,因此两周的课程设计任务就显得很有难度,部分学生就选择抄袭其他学生的设计成果,这直接导致了课程设计的效果大打折扣。

为了让学生能够即学即用,明确学习目的,可将原先在期中或期末阶段做的课程设计以单个课题的方式贯穿到日常教学来,把“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为“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在学习过程理解基本理论,同时培养其主动思考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的能力。这样,通过对课程教学的改革,使毕业生的能力更能适应设计施工企业的需求。

2 教学探究

笔者认为,在教学上对如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教学内容的整合研究、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以及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

研究内容:根据《城市给排水》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一系列的课题,比如:给水枝状给水管网的设计、给水环状管网的设计、污水管网设计、雨水管网设计等等。并分别细化各个课题的具体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对应规范条目、相关工程案例、课程设计等四大部分,其中,基本理论、对应规范条目和相关工程案例三部分内容应突出对学生基本理论的应用能力、对新问题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而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则要照顾到对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的培养。

2.2 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为了让学生能够即学即用,明确学习目的,本课题研究的教学方法将原先在期中或期末阶段做的课程设计提前到日常教学中来。

比如,教师在具体讲授每个课题内容前,将设计的任务书和指导书发下去,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并在具体内容讲授结束后,进行相应的任务分配。为突出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可将学生分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分配任务,大家分工协作,共同做一份课程设计。通过分组合作使他们彼此之间加强沟通,共同探讨,变个体学习为群体讨论。一般情况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完某部分内容,学生就完成相应任务。教师定期对学生做的设计进行检查,学期末让学生将所有成果进行汇总,并展示设计成果,由教师与其他组学生进行提问,参照答辩形式。

这部分的研究内容应包括课程设计的任务书及指导书的设计、学生分组方法、课堂内容与课程设计衔接部分的过渡、以及答辩环节的设计。

2.3 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

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过程考核、期末考试及课程设计答辩。过程考核是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考核;期末考试和课程设计答辩是指对学生学习结果中知识能力的考核。其中过程考核中需反映对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效果评价,期末考试和课程设计答辩应突出对学生基本理论的应用能力评价。而单个项目考核成绩应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三部分考核内容组成。

这部分的研究内容包括三部分考核成绩分配比例、单个项目考核中教师评价内容的设计、学生自评内容的设计以及学生互评内容的设计。

3 结束语

总之,在与适应就业需要相结合,基于实践技能培养基础上的课题式教学方法对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从知识向技能的过渡,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适合现代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定清.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高教探索,2006(6):64~67.

[2]刘惠坚.关于高职教育的几点思考[J].高教探索,2006(6):57~59.

给水课程设计总结篇8

我院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小组在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业务规格”、“毕业生就业岗位”,同时明确了目前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了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构建了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经过两年来的工作,指导小组制定了“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等基本教学文件。

一、教学计划制定的基本原则

1)在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基本要求方面,贯彻了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精神。2)人才培养方案是在进行了社会调查、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的,具有时代特点。教学计划符合教育教学规律。3)人才培养方案贯彻了国家教育方针、较好的处理了专业素质教育与全面素质教育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确保全面实现培养目标。4)方案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培养为主线。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贯彻了应用性、针对性的原则。5)方案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实践性教学得到加强,保证了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6)方案贯彻了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思想,将此作为高等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根本途径。

二、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理论教学新体系

研究小组将构建新的理论教学体系作为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在课程体系开发上借鉴了CBE教学模式和DACUM方法,依据给排水行业生产一线对技术岗位的要求,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依据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开发了能力分析表,以此为依据开发了27门课程。按照应用性、先进性、整合性和实践性的原则,打破了“老三段”传统课程体系。建立了由4个课程群组成的理论教学新体系。对原来的理论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整合。1.打破“老三段”式传统课程体系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体系,虽然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但对于高职教育来讲,存在一些弊端。首先,它割裂了三者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应用脱节。而在高职教育中强调应用基础理论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将应用作为教学的主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相互之间应融会贯通,才有利于人才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本培养方案打破了“老三段”式传统课程体系,建立了由公共课、专业技术课和实践课组成的新的理论课程体系。组建了与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的四个(文化社会科学、施工技术与管理、运行管理、工程设计)课程群。2.进行了课程整合根据应用性、先进性、整合性和实践性的原则,优化重组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整合,并将课程整合的力度作为专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传统的三段式课程设置,各门课程独立性强,各成系统、各自完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愈研究愈强、愈研究愈深。因此在基础及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用了大量的时间,而且所学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使得后续专业技术课的学习时间少,专业应用能力的训练难以保证。例如本专业开设“给排水工程结构”课程,按学科设课的原则,就必须先开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几门课下来近300多个学时,大量的学时用在基础课教学上,并且学完之后作不了水工结构设计。本专业技术人员对“工程结构”的要求是在施工中能看懂结构图即可,照图施工,水工结构设计一般由结构专业技术人员完成。因此,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我们将三大力学和给排水工程结构课程整合为一门课,即《工程力学与水工结构》,教学时数为116学时。在教学上三大力学内容以必需为准,水工结构内容以本专业技术人员够用为度。并且增加了混凝土施工技术等内容。按照“整合”的观点,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将原来教学计划开设的11门课程整合为6门课程。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而增加了课程的综合性,突出了专业技术应用性和针对性。3.开发新课程根据培养应用性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我们开发了计算机辅助工程管理等六门新课程。使人才的技术能力得到进一步扩展,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4.强化专业技术核心课程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技术应用核心能力为工程施工与组织管理的能力;工程预决算的能力、施工组织设计能力、工程技术资料整理能力、工程招投标文件编制能力,我们将与培养专业核心能力有直接关系的课程进行了强化,增加了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由原来150多学时增加到250多学时。同时取消了对培养专业能力相对不太重要的课程,如《水文学》、《水文地质学》、《给排水施工机械》等,这些课程中必需的内容在相关课程中体现。通过削枝强干,核心课程得到了加强,从而有力的保证了学生专业技术核心能力的培养。

三、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专业技术岗位群对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为依据,构建了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而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基本实验技能、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综合应用能力三个层次组成,使能力的培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开设实验课、实训课、专项实习、生产实践、毕业实践等环节来完成。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时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时数比为1∶0.95。有力地保证了人才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做了如下改革:(1)实验实训教学本方案设置了实验、实训教学环节,总学时达到450多学时。按照人才专业能力要求,实验课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应用性、综合性实验,并实施操作技能考核制度,例如加强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实施计算机等级考核制;将水化学实验改革为水质检验技术实训,以适应职业技术岗位要求。建立一个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以及应用能力重组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2)实习教学按照水工业行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强化工程实际训练,严格考核主要工种的操作技能,实行施工员、预算员、安全员、质检员、水质化验员等资质证书制。使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拥有一种以上的职业技术资质证书,为提高毕业生技能和专业应用能力创造条件。(3)课程设计方案共设置10项课程(含大作业),总计教学时数为260学时,使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4)毕业实践按照利用企业教育资源,实行校企合作培养高职人才的专业教改新思路,安排学生从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毕业实践,在毕业实践中,学生既全面接触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又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及相关知识,并结合工程实际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在工程项目实际技术和管理工作中,获得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的综合训练。(5)毕业设计在毕业实践过程中,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设计题目应从实习企业的在建工程项目中选取,进行“真刀真枪”式的毕业设计,并通过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的严格考核,给出毕业设计成绩。这种作法,使我们的教学活动紧扣培养目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毕业后就能上岗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给水课程设计总结篇9

一、教案与学案的差异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教学文书,也是教师设计的起步性引导、过程性点拨、终结性指导的具体方案。它着重体现的是教师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是以教师为中心,是单方面的。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不是考虑学生如何接受以及接受的方法,把自己放在主体地位,把学生放在被动地位。正因这样,逐渐形成了“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的知识积累、为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一种学习方案,也是指教师设计的供学生学习准备、学习知识、操作练习及其方法途径的具体方案。它解决的是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它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教与学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一种媒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的学习,考虑了学生如何接受以及接受的方法如何,并且教给学生接受知识的方法,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学资源的互动,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性的。它关注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此形成了许多好的教学模式。

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学生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学习方案,而不是教案的翻版。

二、学案设计的原则

1. 学案设计,应将教案中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不要几课时的教学内容写成一个学案。将知识点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学生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让学生参与进来,给学生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进来,激励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学生参与的能力,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学习。

2. 学案设计,应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这里要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自学的能力和水平,要了解学生各方面的信息。学生的水平是有差异的,应形成层次性,要符合每一层次学生掌握知识和认知的规律,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以此来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创设高效课堂。

3. 学案设计,应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三、学案设计的内容

1. 学案设计,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应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目标”,即要有明确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确定知识目标时,应考虑到不同层次(好、中、差)的学生,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以此建立他们学习的信心,使他们都有所收获。要考虑到学生如何接受知识,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要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以此让学生形成能力。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也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形成怎样道德品质,进行德育。不同的学科应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但都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形成良好的品质。要有明确的能力训练目标,要使不同层次学生形成不同的能力。要把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动态结合起来,以便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2. 学案设计,要认真钻研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以此来把握传授知识的重难点,找准最佳的切入点,把重点、难点的知识问题简而明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分组学习或探究式的学习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案设计,应让学生总结本课时学习内容的要点,学会总结规律。并以此使之条理化,交给学生总结学习内容的方法,使之对所学知识形成网络,对今后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给水课程设计总结篇10

缺失实践教学环节。为达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这一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这同样也应体现在给排水工程这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当中。实践教学通常包括专业实验课、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内容。专业实验课教学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课程设计通过可以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工程规范、计算方法等串联起来,构成完整知识链条。受限于学时、师资和实践场地等客观因素限制,目前仅有课堂教学,这即与本科生培养目标相悖,亦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教学样式单一。给排水工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受到现场实习场地的制约及工程施工周期特点,很难组织起与课堂教学相应的工程现场实习。同时,针对学生的单向填鸭式教学已在众多领域证明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增进与学生间的互动显得尤为重要。

课程设置。就目前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而言,与传统的建筑给排水、室外给排水等专业领域相关的基础课程并不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内,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这对给排水工程的教学开展较为不利。本课程的第三章为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这一章的内容自身较为重要,是前期基础课程的总结及知识体系的强化,如果先修课程水力学基础等学时设置更多,学生掌握得更为牢靠,则这一章内容可用1~2个学时完成,而把更多教学学时安排在后面的给排水管道设计尤其是污水管道计算等内容上。针对目前状况,笔者认为应加大前修课程水力学基础等学时,对于流体力学、工程制图等课程,应该引导学生高度重视,并且缩小本课程与这些先修课程的时间间隔。这样,学生的相关水力学背景和知识架构已经建立起来,则第3章给水排水管网水力学基础部分就可以适当减少学时,进而把教学重点放在后面给水管网、污(雨)水管网的设计计算上,学生遇到涉及到的一些教学难点、重点才不会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完善实践教学。本课程是一门工程实践性质较强的课程,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在带学生进行现场实习等环节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工厂中给排水管道工程方面的设施、设备、材料等,让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就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另外,任课教师注重有关工程方面施工的现场图片或视频等信息的收集整理,鼓励学生对身边的有关给排水工程施工多加留心观察,正所谓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一切理论知识尤其是工程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都是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如果我们的教学活动仅仅止步于书本,一方面学生会陷入抽象晦涩的理论而不知所云、难于理解,另一方面脑海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很不牢靠,只是疲于应付考试,没有真正物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给水管网设计及平差、污水雨水管网设计等内容结束后布置相关设计题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给(污、雨)水设计量不同,所处区域不同;同时引导每个小组内的同学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中的不同设计和计算部分,并视教学课时情况决定是否让学生交叉完成其他同学的设计工作;在设计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针对自己小组的设计思路和具体完成情况进行说明,引导同学就各组设计完成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既可以促进对教学内容的吸收理解,又可以锻炼同学的讨论概括和表达能力;而且可将课程设计的完成情况作为本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项主要依据。

拓展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给排水管网等市政基础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关注。在污水(雨水)管网学习中为学生介绍英、法等国发达而规划周全的排水系统,这些排水系统大都建成于一百多年前,至今仍在稳定运行,有效保证城市基础市政功能,甚至于巴黎的下水管道可以开发成旅游景点。相比之下,我国大部分城市的排水管网却连基本的排水功能还不能满足,以上事实直接折射出我国排水管网在规划、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社会事件问题背后蕴含的原因,不仅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学科内容与工程实践的紧密关系,为以后工作科研实践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