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度课程设计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18 12:26:08

调度课程设计总结

调度课程设计总结篇1

1.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重点与要求

本课程的重点是电路设计,内容侧重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制作较为复杂的功能电路或小型电子系统。一般给出实验任务和设计要求,通过电路方案设计、电路设计、电路安装调试和指标测试、撰写实验报告等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电路设计水平和实验技能。在实践中着重培养学生系统设计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一般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独立完成方案设计、元器件选择、电路设计、仿真分析、电路的安装调试及指标测试,并独立写出严谨的、文理通顺的实验报告。

具体地说,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建立电子系统的概念,综合运用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完成一个电子系统的设计;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电子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进一步熟悉常用电子器件的类型和特性,掌握合理选用器件的原则;掌握查阅有关资料和使用器件手册的基本方法;掌握用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设计与仿真电路系统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熟悉电子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学会撰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课题,达到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训练,要求本课程设计涵盖模拟电路知识和数字电路知识,因此课程设计的选题要求包含数字电子技术和模拟电子技术。教学环节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2.1课堂讲授。

课程设计开始前,需要确定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通过两学时的教学,明确课程设计的要求,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安排、成绩评定方法等。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指导老师介绍课题的基本情况与要求,要求学生从多个课题中选择一个。

2.2设计与调试环节。

2.2.1前期准备、方案及电路设计。

前期准备包括选择题目、查找资料、确定方案、电路设计、电路仿真等。在确定方案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根据技术指标,进行方案分析、论证和计算,独立完成设计。设计工作内容如下:题目分析、系统结构设计、具体电路设计。学生根据所选课题的任务、要求和条件进行总体方案的设计,通过论证与选择,确定总体方案。此后是对方案中单元电路进行选择和设计计算,称为预设计阶段,包括元器件的选用和电路参数的计算。最后画出总体电路图(原理图和布线图),此阶段约占课程设计总学时的30%。

2.2.2在实验室进行电路安装、调试,指标测试等。

在安装与调试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安装和调试,达到任务书的各项技术指标。预设计经指导教师审查通过后,学生即可购买所需元器件等材料,并在实验箱上或试验板上组装电路。运用测试仪表调试电路、排除电路故障、调整元器件、修改电路(并制作相应电路板),使之达到设计指标要求。此阶段往往是课程设计的重点与难点,所需时间约占总学时的50%。

2.3撰写总结报告,总结交流与讨论。

撰写课程设计的总结报告是对学生写科学论文和科研总结报告能力的训练。学生写报告,不仅要对设计、组装、调试的内容进行全面总结,而且要把实践内容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报告应包括以下方面:系统任务与分析、方案选择与可行性论证、单元电路的设计、参数计算及元器件选择、元件清单和参考资料目录。除此之外,还应对以下几部分进行说明:设计进程记录,设计方案说明、比较,实际电路图,功能与指标测试结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等等。总结报告具体内容如下:课题名称、内容摘要、设计内容及要求、比较和选择设计的系统方案、画出系统框图、单元电路设计、参数计算和器件选择。画出完整的电路图,并说明电路的工作原理。组装调试的内容,包括使用的主要仪器和仪表;调试电路的方法和技巧;测试的数据和波形并与计算结果比较分析;调试中出现的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总结设计电路的特点和方案的优缺点,指出课题的核心及实用价值,列出系统需要的元器件清单,列出参考文献,收获、体会,并对本次设计提出建议。

2.4成绩评定。

课程的实践性不仅体现实际操作能力,而且体现独立完成设计和分析的能力。因此,课程设计的考核分为以下部分:设计方案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设计成品:观察实验现象,是否达到技术要求。(安装工艺水平、调试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具有设计题目、技术指标、实现方案、测试数据、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收获体会等。课程设计答辩:考查学生实际掌握的能力和表达能力,设计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工作作风和科学精神及创新精神,等等。

3.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步骤

在“电子技术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通常只介绍单元电路的设计。然而,一个实用的电子电路通常是由若干个单元电路组成的。通常将规模较小、功能单一的电子电路称为单元电路。因此,一个电子系统的设计不仅包括单元电路的设计,还包括总体电路的系统设计(总体电路由哪些单元电路构成,以及单元电路之间如何连接,等等)。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各种通用和专用的模拟和数字集成电路大量涌现,电子系统的设计除了单元电路的设计外,还包括集成电路的合理选用。电子电路的系统设计越来越重要,不过从教学训练角度出发,课程设计仍应保留一定的单元电路内容。电子系统分为模拟型、数字型及两者兼而有之的混合型三种。虽然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设计的方法有所不同(尤其单元电路的设计),但总体电路的设计步骤是基本相同的。电子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与步骤包括:总体方案的设计与方案论证、单元电路的设计、单元电路间的连接方法、绘制总体电路草图、关键电路试验、EDA仿真、绘制正式的总体电路图等。

调度课程设计总结篇2

本文作者:焦咏梅高艳玲徐红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

课程设计内容的改革

首先,探索全系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将内容紧密联系,增强内在逻辑性。把同一个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形成目标明确的课程群层次,把围绕一个技能培养目标的、含有若干课程的知识点抽象出来,在更高层次上连贯起来,使该技能的培养随课程设计的推进而不断递进、加深和拓展。如自动化专业的课程群层次结构。在课程群的建设基础上,我们的课程设计题目既要考虑前后课程纵向的贯通与衔接,又要充分考虑课程横向间的相互融合,实现整体优化。如把模拟电子、单片机、传感器课程设计内容纵向联系,递进升级,模拟电子课程设计题目应做到熟练掌握器件特性及参数计算,理解电路原理,并仿真出结果,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过“三关”,即“器件关”、“分析关”和“动手关”,此阶段培养了学生具备一定的硬件设计能力。在此阶段基础上进入下梯级,即单片机课程设计阶段。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硬件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学习系统软件设计,并且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电子电路和单片机课程设计进行横向优化组合。单片机题目要求学生应用电子电路的手段,即Protel原理图设计PCB设计并制版,做出实物,完成程序烧录,最终完成系统调试。结束时,学生亲身经历了硬件、软件的每一阶段,锻炼了学生工程应用能力。此阶段学生已具备了软、硬结合的能力,为进入下一个梯级做了充足的准备。课程设计的最高梯级传感器课程设计,即题目应综合模电、电子电路、单片机、传感器四类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具备软、硬件结合的能力的基础上,应用各类传感器采集数据,应用单片机、电路模块等手段完成一个应用系统的综合设计并做出实物,例如红外报警系统、温度检测系统设计、光敏元件控制系统等。培养学生结合实际应用的综合设计能力,做到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成绩评定体系改革

建立完善的成绩评定体系是保证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注重结论正确的同时,应强调整个设计方案实施的全过程。1.撰写总结报告。总结报告是学生对课程设计全过程的总结,不能等同于平时的实验报告,因此内容要完善,格式要规范。此环节占总成绩的30%。2.实验动手能力。包括器件选择、仿真设计制版焊接、仪器使用、调试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此环节占总成绩的30%。3.学生实行全员答辩制。为避免学生互相抄袭或找人代做,我系自2009年开始施行课程设计全员答辩制度,每生5分钟自述,10分钟答辩,通过答辩情况给出答辩成绩。此环节占总成绩的40%。这样一种相对完善的成绩评定体系使学生在课程设计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认真对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保证了课程设计的质量。

调度课程设计总结篇3

【关键词】中部地区;选课制;现状;问题

选课制是指在实施学分制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对所开课程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能力选择希望学习的课程。包括选择课程、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量和学习进程[1]。目前,与学分制相配套的选课制在我国高校已得到广泛普及。

1.研究方法

为了解选课制在高校实施现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湖北省武汉市三所“211工程”大学为调查对象。这三所大学分别为华中师范大学,文中用“I”表示;华中科技大学,文中用“II”表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中用“III”表示。三所大学中华中科技大学既是“211工程”大学也是“985工程”大学。调查问卷采用里克特量表,围绕选课制实施现状,总共设计38个问题。,本次问卷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05份,回收率为90.50%,其中有效问卷为829份,有效率为89.39%。

这三所学校的有效问卷分别是:华中师范大学302份,华中科技大学320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7份。本研究通过SPSS等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通过分析得出选课制在高校实施的现状与问题。

2.研究结果

2.1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课程结构设置是指学校开设的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数量及其比例。合理的课程结构既能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智力等各方面的差异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本研究从“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程度”对课程结构设置加以分析。

笔者对这三所高校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程度进行调查。总共有33.2%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比例最高,有36.2%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其次,华中师范大学有31.4%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比例最低,仅有21.2%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认为目前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合理的人数总共有33.2%。其中华中师范大学比例最高,共有33.4%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合理;其次是华中科技大学,有33.7%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合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比例最低,有66人认为目前学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合理。总的来说,本科生对于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程度看法并不一致,三所学校之间也存在差异,这与每个学校每个专业对学分的要求不同有关,但认为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合理的人数仅占到总人数的33.2%,这说明高校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2选课方式不完善

选课方式是选课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选课方式有手工选课与网上选课两种形式。网上选课是利用网上选课系统,计算机自行处理的新型选课方式。目前,我国高校普遍使用网上选课方式,因此本研究从“高校网上选课系统”这一方面对选课方式加以分析。

笔者对这三所高校网上选课系统方便程度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得出,学生对网上选课系统总体满意度高,但各校系统优劣不齐。共有占43.5%认为网上选课系统方便,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比例最高,有1占50.9%;其次是华中师范大学有占46.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最低,只有占27.5%。认为网上选课系统不方便的占23.6%,其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比例最高,有占31.4%;华中科技大学比例最低,仅有占16.6%。总的来看,接近43.5%人认为网上选课系统方便,说明网上选课这一方式基本上得到了本科生的肯定。然而,三所学校之间存在差异,中南财经大学仅有27.5%的学生认为该校的网上选课系统方便,而华中科技大学网上选课系统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可,华中师范大学网上选课系统也有接近半数的学生认可,这与各学校网上选课系统设计是否合理、方便有关。

2.3选课指导体系不健全

“选课指南”,又叫选课需知,主要包括如何操作网上选课系统和网上选课的各种注意事项等内容。旨在减轻学生选课时遇到的困难与阻碍,是提高网上选课效率的必要前提,是选课指导的纲领性文件。

笔者对三所高校本科生对选课指南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总共占33.9%满意学校《选课指南》。其中,华中师范大学人数最多,占37.7%。不满意学校《选课指南》的共有占24.3%。其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数最多,占48.5%;其次是华中科技大学,占18.2%;华中师范大学人数最少,占其总人数的14.5%。其余41.9%的人认为《选课指南》一般。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有47.5%;华中师范大学有46.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有26.8%。总的来说,学校的《选课指南》还不能令学生完全满意,总共只有33.9%的本科生满意《选课指南》。其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满意度与其它两所高校相比最低,只有26.0%表示满意,这与学校《选课指南》的设计是否清晰、明确有关。

3.改善选课制的对策建议

3.1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既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也是选课方案的指导性文件。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保证选课制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然而,根据调查可知,大部分本科生都认为学校目前开设的选修课数量太少,且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不合理。高校的课程设置受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约。因此,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的首要前提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应根据各专业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综合能力,规定必选和选修课程,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弹性。具体来看,必须减少必修课的数量,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一般为 5:3:2,必修课、限定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的比一般为6:2:2[2]。

3.2完善网上选课方式

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使用网上选课方式。然而网上选课系统瘫痪的现象严重,这不仅降低选课效率而且影响学生的选课情绪。因此,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完善网上选课系统是学生顺利选课的基本保证。首先,学校在设计选课系统时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考虑到系统最大同一时间可以容纳的人数,使设计更为合理和人性化。其次,学校应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在系统出现故障后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不断完善和改进网上选课系统。

3.3健全选课指导体系

选课指导是保证学生选课质量的基石。然而,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学生都不满意学校的《选课指南》且认为导师指导选课有效程度低。健全选课指导体系应从完善《选课指南》和加强导师指导出发。《选课指南》的设计要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据,尽可能明晰、完善。除了对选课流程的介绍外还应包括对各门课程的详细介绍,包括需要用到哪些知识,具体将会涉及到哪门课程,以便让学生更能全方位的了解课程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郭大勇.完善高校选课制的思考和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8(1):16.

调度课程设计总结篇4

1、研究对象

本实验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国内某省市内A、B、C、D、E、F、G、H等8所开设了轮滑运动课程的高职院校二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

本实验研究时主要采用五种方法,分别为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实验法。研究重点放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两种方法上。下面对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的操作步骤作简要论述。

(1)问卷调查法该实验中,实验人员针对教师和学生立场的不同,提前设计了三份问卷调查,其中一份是教师问卷,另外两份是学生问卷。设计教师问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某省市内轮滑运动课程的开设原因和开展状况,并对8所院校的师资力量、设备器材等情况进行统计;设计学生问卷的目的则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轮滑的原因,了解学生对轮滑运动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并统计学生对轮滑学习成果。本次实验中,8所院校内发放的教师问卷共150份,学生问卷(II)共320份,学生问卷(III)共75份。其中教师问卷回收了144份,问卷有效率达到了96%;而由于学生问卷分为两种:学生问卷(II)和学生问卷(III),所以发放与回收时应将两者分开统计。实验收回的学生问卷(II)有304份,问卷有效率保持在95%,左右,学生问卷(III)共回收了75份,有效率达到了100%。

(2)实验法应用实验法对高职院校轮滑运动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实对象选择8所高职院校中其中1所XX年级XX专业的学生。该专业人数共39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12人。与之相对的对照专业人数共36人,男生25人,女生11人。实验法在应用时要做好严格的变量控制和条件控制,并明确好实验内容,准备好实验工具,如轮滑运动学习兴趣调查问卷、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表等。3、调查现状分析经过调查分析之后,发现某省市内8所高职院校轮滑运动课程教学设计均出现一定问题,总体归纳为:院校轮滑运动课程的开设率低、专业教师缺乏、教学器材配置不全、轮滑场地不符要求等等。详细情况如下:

(1)课程开设情况实验调查了某省市内8所高职院校的轮滑运动课程开设情况,统计得出了以下结果。接受调查的8所院校,只有其中6所开设了速度轮滑课程,占了总比例的75%,开设休闲轮滑课程的院校有4所,占据总比例的50%;两种课程都开设的学校有2所,占总比例的25%;除了速度轮滑和休闲轮滑两项运动之外,8所学校均没有花样轮滑、极限轮滑和轮滑球三门课程。

(2)教学考核情况根据调查问卷的回收有效率对某省市8所高职院校教学情况进行考核,某省市高职院校轮滑运动成绩共分为四种,包括实践成绩、平时成绩、身体素质测试成绩以及理论成绩,其中,实践成绩所占比例较大(占总成绩的50%--60%),主要是以实践课为主,平时成绩和身体素质测试也占一定的比重(占总成绩的10%一30%),而进行理论课测试的只有两个学校(占总成绩的10%)。

(3)学生体育运动学习兴趣的特点根据“某省高职院校轮滑运动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验研究”学生问卷对所有调查的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内参与程度、课外参与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

二、结束语

调度课程设计总结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家骨干校;课程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69-02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精神,全面提升学院内涵建设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推动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3月启动了国家骨干校项目建设工作。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坚持导向性、协调性、效益性、创新性的原则,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建成一大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

一、课程建设项目总体情况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核心技术课程《汽车电控系统综合检测》是本次课程建设项目之一,在北京市示范校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本次课程建设任务针对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培训、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建设、学生企业实习以及学术论文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课程改革情况。学院启动骨干校课程建设任务以来,该项目制订了细致周密的课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实施计划进度表与课程建设经费预算等。结合课程建设任务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依据实施计划进度表,项目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基本吻合。采取每个学期、每个月按时制订并完成计划,及时总结的方法控制与推进整个项目进度的完成。(1)课程项目研讨会议。课题小组定期召开国家骨干校课程建设项目研讨会,主要针对该课程教学项目专家给出很多具体的修改意见和课程建设思路,同时与企业专家进行课程项目具体设计的研讨,修订职业能力目标和课程标准。邀请企业一线专家指导课程建设,完善教学资料的修订工作。同时,召开该课程的专家研讨会,通过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为课程的改革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2)修订教学资料。在原有示范校建设基础上,通过企业调研和召开企业专家研讨会,将现有课程项目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多次修订了课程标准、课程总体设计方案、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设计方案、项目指导书、任务书等,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更贴近实际工作岗位。(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截止到2012年6月,该课程的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完成了6次共计5年的TC课教学任务,通过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项目,学生分小组实施项目,授课效果显著。教学效果良好,学期末课程验收均为优秀。(4)搭建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及完善精品课程网站的更新。利用学院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搭建该课程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在原有精品课程网站的基础上完成了更新,方便老师和学生们查看课程教学资源。

2.师资队伍培训。骨干校建设期间,课程建设小组成员及相关任课教师参加了多次交流培训,积极参加“工学结合、教材研讨”会议、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设计与实践培训、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职业院校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以及全国高职业课程改革实务操作技术高级研修活动。通过外出参加交流培训,教师与同行相互学习与吸取课程教改经验、教学体会,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培训后及时总结,积极与校内教师交流体会,分享学习经验,收获颇丰。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建设情况。(1)编写校企合作教材。职业教育面向企业,为企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教材建设尤为重要,在原有校本讲义的基础上,通过与北京庆洋汽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企业专家李天亮合作将实用技术引入教材,把实际的工作任务落实到教学任务中,与企业技术专家合作完成教材编写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与机械工业出版社汽车分社签订教材出版合同,完成校企合作教材编写工作。(2)校企合作开发教具。在教师独立提出教具开发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对多个汽车教具设备公司的考察,综合考虑各厂家的特点和具体情况,结合教具设计、开发和制作以及报价等多方因素。最终与北京意中意有限公司初步达成合作协议,通过与研发技术人员的沟通与交流,由双方共同开发完成“汽车电器系统布线实训台”。签订合同并完成教具制作,最终用于教学项目的实施。

4.学生企业实习。自2011年6月起至2012年6月,我系学生共计6个班达300人次参观大兴日产三合4S店、卫宇行雪弗兰汽车4S店、顺义北京现代二工厂、汽车博物馆、北京亚之杰合众汽车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等汽车4S店与相关汽车企业。学生们通过到企业参观实习,拓宽了视野和知识面,近距离地与企业接触,切身体会到实际工作岗位的一些具体工作,为今后提高职业技能做铺垫。

5.学术论文。课题建设小组完成3篇学术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例谈汽车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化教学模式》《浅谈汽车CAN总线项目教学法》以及《高职汽车专业学生学习特点调查与教学方法探讨》。教师们通过撰写学术论文总结课程建设项目的一些体会与心得。

二、课程建设经验与收获

1.有条理的工作流程是课程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课程项目建设任务中每一个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前期准备、计划、组织、实施、总结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如果没有制订每学期(甚至是每个月)的工作计划,就很难保证完成所有建设任务,而没有条理的计划也无法保证完成每个任务的可行性,因此,在最初结合《骨干校建设任务书》内容建立“建设项目实施计划进度表”就非常重要。实践表明,只有按计划逐步实施,及时总结归纳,才能够保证整个课程建设任务的圆满完成。

调度课程设计总结篇6

一、独到的教案设计能力

教学的准备最显现的结果便是教学方案,即教案。教案设计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主体的修养和整体素质。教师正确的教育思想和高超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是设计质量的根本保证。教案设计是事先的计划,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准备、学习环境等对教学过程进行预先的决策和超前的把握,以此来进一步规划教师的教学行为。

首先,教案设计能力表现为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这是教案设计的始点。教学内容包括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有关参考资料。教师只有熟悉课程标准,明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基本内容和要求,才能居高临下地理解教科书。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包括编写意图、组织结构、重点章节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关键。在此基础上,阅读有关参考资料,从中精选一些材料充实的教学内容。教师对教学内容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从编者的角度、作者的角度、教者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发挥教学内容最大的教学效应。

其次,教案设计能力表现为制定最佳教学措施的能力,这是教案设计的中心环节。教者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更要手中有法。根据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初始才能的预测,制定学生更高效学习的最佳措施(具体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提问、板书等)并形成一定的教学流程。需要指出的是,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更应关注并渗透学习策略,毕竟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生,由学生的行为所决定。所以制定最佳措施时,要尽可能强化以下方面:一是教学过程的活动化。教师要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析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唱一唱,画一画,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二是学习方式多样化。既要重视自学,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要重视合作学习,设计学生小组内的互助学习;还要引进探究学习,尽可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亲历知识发展的过程,让学习在积极的体验中能学、想学、会学,同时养成合作、共享的个性品质。三是过程设计粗线条。教学过程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群体活动,主体、客体、媒体之间的关系处在不断的转换之中。这种不断转换的关系,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现实性。因此,教案设计必须具备高度的可塑性。我们提倡洗练的粗线条设计,就是为了留出足够的“空白”,以现场处理教学过程中更多生成的东西,而不致使学习过程成为教师演示主观编制的十分细密的教案的过程,因为再周密的计划也只能是一种“预测”。

二、灵活的教学调控能力

总的来说,教学过程是根据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方案,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过程,但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执行既定方案的过程,因为教学的主体是人,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而又有不同个性的人,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具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生成的特点,即每一堂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师生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呈现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教师具有实施调控的能力。课堂实施调控能力的强弱是一个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集中反映,是教学艺术风采的展示。实施调控能力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以为以下三点很重要。

一是教师的自控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应该善于调节气氛,掌握节奏,控制局面。通过调控,使教学过程流程节奏起伏有致,内容节奏轻重有变,思维节奏张弛有度,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高潮迭起,跃动灵气,成为智慧的生命符号。再者,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教师自我失误的时候,比如言不达意、板书错误、演示差错、思维受阻等,教师也需要自我调控。特别是自我感觉不顺时,更要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让自己适应学生,适应教学情境。诚然,良好的自控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真我”,把课堂视为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

二是学生的调控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地充盈着对学生的关注,对学生多变的学习行为满怀爱心地作出及时处理。教师要努力唤起学生学习需要、兴趣,使他们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鼓励他们学得更好。当然,教学过程中也难免有来自学生的意外事件,如淘气孩子的恶作剧,学生智力活动中的一些古怪提问等,教师也必须立即调控,使其行为转向既定方向。这就是一种教学机智,可以面对学生不同发展水平的生命特征和个性差异一触即发,随机应变。

三是对教案的调控能力。教案必竟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实施灵活性非常重要。实施教案并非贯彻计划,既然课堂情境发生了变化,那么随之也要调整,根据课堂变化做出适时的修改、补充,而非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致失去许多稍纵即逝的教学机会,事后叹息。

三、个性的反思总结能力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教学过程往往只注重课堂前的准备和课的实施,而忽视课后的反思。其实,课上完,教学并没有完。我们不妨再回头来看看整个教学过程,追问一下:“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实事上,教后的反思与总结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反思总结,教者可以全面了解自己的教学状况,并对自己的教学水平作出明晰的衡量,从而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当反思与总结成为教师的一种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必将能够有效地监控、调节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形成教师自我完善的内在机制。

调度课程设计总结篇7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策略或学习模式。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1]将研究性学习用于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能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由传统单一被动的满堂灌变为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过程,从而建构起知识的意义。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际协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使教师由教变为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对话;改变了传统的考核方式,从重知识获得的总结性评价转变为重过程和能力的过程性评价和综合评价。

二、平面设计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设计

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宁夏师范学院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及特点,提出在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中应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发现的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研究能力。平面设计课程的内容琐碎,知识点多,要设计出作品,必须要掌握软件的基础知识和平面设计方面的知识,故研究性学习应该贯穿于该课程的教学中。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系统地计划和规划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在平面设计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中,笔者把学习过程设计为创设情境,引出研究的问题,提供素材,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并进行评价,最后对研究性学习过程进行总结。

1创设情境,引出研究的问题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就要总结一些探究性学习内容,研究教学过程的规律性。要充分利用教材信息或与教材相关的信息,引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学生感兴趣的可研究的问题,选择的研究问题,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一个可供学生探究的广阔思维空间。平面设计课程的显性知识模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要实现画面色调效果的不同,方法就有图像菜单中的一系列命令、创建新的填充或者调整图层等。Photoshop的综合应用涉及广告设计、画册设计、包装装潢设计、企业产品设计、宣传画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众多设计领域。并且平面设计知识覆盖面广,设计的广度和深度大,特别是结合社会需求的设计、设计行业的现状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需要让学生早一点了解、早知道、早动手做准备。因此,我们针对“平面设计”课程研究进行设计,具体就有Photo-shop在上述各领域的应用。

2对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可行性分析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必须收集资源和约束条件等有关信息,结合学校现有的条件,对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设施、设备、现存文献、资料、知识背景等进行分析。为了使学生能迅速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学会资料的查阅搜集方法、掌握科学的数据统计方法、规范实验操作的技能、利用网络论坛或其它聊天软件交流讨论信息的方法、传播信息的技能等。在学生掌握加工处理信息和传播信息技能的基础上,指导老师应提出多个切实可行的可供研究的课题供学生选择,并提供与主题研究相关的尽可能多的资源、工具等,学生从中选择出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研究。教师将学生按其性别、能力等进行分组,为后续研究做好准备。

3提供素材,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平面设计课程的实践性质决定了素材的搜集对于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由于学时限制,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再去收集素材,因此,教师须将经过处理的图像资料、影像资料再现给学生,学生以此为基础,设计出初步方案,拟定详细的、操作性较强的研究计划。由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学习风格,所关注研究问题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这样会形成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之间要紧密合作,共同探讨,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深入交流,在交流中评价,促进自主探究,对所有的初步方案进行评议,以找出最佳方案。学生根据提出的最佳方案,自己探究课题,在探究的过程中遇到疑惑时,能与学习的同伴、指导教师见面讨论。教师要组织学生以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探究(允许学生走动),加强纪律监督以防止杂乱无章的一锅粥现象。由于课时限制,课堂上的探究只能解决个别问题,或解决某问题的某几个阶段;而留下的问题,只能放到课外进行。因此说,课堂研究主要是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设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养成科学研究的思维习惯和态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满足学生自我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在进行课外研究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参考文献和网络资源等,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能在课外继续探究。这样使研究性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使其在课外得到延伸。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性学习既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可以激起学生研究的兴趣,鼓励他们以学者的身份进行回答问题,使学生的心理状态由“被动的接受型”转化为“主动的探究型”。

4成果展示与评价学生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自己小组制作的平面设计作品展示给其他小组,交流、总结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对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议。由于平面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均很强的课程,因此其课程的考核必须充分考虑到这几方面的因素,使得学生既能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原理,又能熟练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巧。评价时,学生首先参照平面设计课程的评价标准进行自评,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评价,并结合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给出最后的成绩。成果展示和评价阶段的目的在于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学习的交流和信息的分享,学生可以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充实自己,对自己通过探究所获得的研究成果有喜悦感和满足感,真切地感受到与同学和老师之间讨论、交流、争辩的乐趣;研究性学习也可以让教师掌握每个学习小组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为以后的研究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

调度课程设计总结篇8

关键词 建筑结构 构造 教学研究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19

Abstract "Building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is a basic course for environmental design, which has a great help to the accumula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design activities. At present, this course is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distribution of class hours,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the practice and the difficulty of understanding and so on, which needs to be solved by the research and reform practice.

Key words building structure;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search; reform

1 教学现状概述

“建筑结构与构造”是一门面向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课。考虑到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两者相互依附、密不可分,所以这门课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设计活动的实践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为学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探索、设计方案的进一步落实提供了技术及工艺参考,是一门专业课中承上启下的基础课程。

作为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产物,“建筑结构与构造”这门新课面临着缺少教学资料准备、缺少教学经验积累等困难,需要任课老师根据本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并在摸索中总结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1.1 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由于本分院艺术类课程都为为期3周到5周不等的阶段课,课程的设置具有特异性。对比见表1。

通过以上的对比不难发现,本课程由于阶段课的性质在课程学时设置时与常规课程相比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学时较长,可以更深入地讲授专业知识,同时扩展教学知识面,保证了知识体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课程跨度短、教学强度大,不利于知识点分散教学,不利于学生吸收和消化。

与以往的闭卷考试课有所不同的是本课程属于考查课,课程的最终成绩是由平时成绩和最终作业等组成,无需学生进行闭卷考试。在没有考试这一机制的约束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有保留的;与此同时,在成绩评定上教师的主观因素比重较大,成绩的客观性面临考验。

1.2 学生学情现状分析

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是,第一,自控能力较弱,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第二,学习动机被动或过于现实,学习习惯较差,注意力分散、有拖沓现象;第三,思维活跃、大胆活泼,有丰富的社团活动。

2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 问卷调查

在“建筑结构与构造”这门课结束后,我在该班发起针对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该班总共有30人,最终20人完成了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客观且清晰地反映了上课情况、教学目的,具有启发性。具体问题见表2。

2.2 问题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活动及问卷调查,该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1)教学知识点多而杂、教学课时短而集中。根据培养方案的设定,本课程的学时为48个学时(即6个整天),而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有三大块:建筑结构体系、建筑构造及材料。其中,建筑结构体系与学生进行建筑及室内设计学习关系密切;建筑构造与方案细化落实、施工图绘制、节点设计关系密切;材料与室内装饰、设计深化、工程预算关系密切。知识点多、教学时间短;相对应的,学生掌握和消化知识的时间也短,对学习效率、学习方式要求更高。

(2)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不易理解。建筑结构与构造的知识点牵涉到许多装修工艺的问题,需要师生到施工现场去观摩学习,而这门课高强度、短跨度的时间节点不可能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很多在现场演示就能理解的知识点,老师在课堂上解释几遍都无法让学生完全明白。

(3)缺乏应用,知识点学了就忘。由于缺乏综合性的应用,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知识点学过就忘;在后置课程中对建筑结构与构造无涉及,学生应用率不高,也会逐渐遗忘。

3 改革思路及方案

在分析并总结了“建筑结构与构造”这门课最为突出的问题之后,应以解决以上问题为主要改革思路。

3.1 对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再调整

针对课时少、内容多这一问题,应从教学大纲、教案等方面进行调整,主要的调整方法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多讲甚至反复讲;与专业无关的一笔带过或不讲,做取舍、做筛选。

(1)每章设立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该能力目标并非以只掌握本课程的知识为出发点,而是以培养应用型、综合型、社会型的人才为最终出发点。

调度课程设计总结篇9

一、基础课程设置强调针对性,建立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教学模块

一直以来,我们在教学中都以基础课理论学习为主,同时诱导渗透专业课学习内容,实现基础课为专业课搭桥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然而,在长期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基础课程学习效果往往很难在专业课中充分体现,甚至与专业课的学习脱节。这是因为基础课程过泛从而与实践教学内容有距离,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另外每门基础课和专业课是在不同时期由不同的教师授课,缺乏连贯性。因此我们认为,基础课教学内容在保证实用、够用的基础上,要进行有重点的删减。在完成基础课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我们抽出一定的教学课时,诱导学生进行实践课的演练,完成与专业课有直接关系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承接关系,使他们既认识到基础课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以后专业课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基础课程群的研究课题完成的重点是基础课程内容的改革,难点是向专业课过渡时学生理解力和感悟力的提升。我们把课程分为三个阶段来完成:

1.讲授理论知识和欣赏优秀案例,并完成模拟创作主题的作业,课程时间占基础课总课时的三分之一;

2.进入独立原创阶段,有选择地设置课程内容,布置有特色的作业任务,课程时间占基础课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多;

3.增加创作难度,从学过的基础知识过渡到专业知识,揭开专业课学习的序幕,课程时间占基础课总课时的不足三分之一。这样的教学最终达到的效果是:(1)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能模拟完成作品;(2)以书面的形式完成本阶段学习体会;(3)独立完成基础课原创作品;(4)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整套和专业课有关的作品。通过以上课程建设的改革,我们纠正了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我们从宏观上考虑基础课从属的专业课和生产一线的需要,重点开发和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视觉反映力,增强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2)开发想象能动性和对未知领域自觉探索的能力,即创新能力;(3)分析、思维能力,锻炼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努力使基础课教学适应专业课的需要。

二、专业课设置强调实用性,打造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群的教学模块

一种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不能指导实践,那便是毫无意义的空话。在制定改革方案时,我们应该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应用型的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国情、校情以及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对理论课教学、专业教学内容加以调整。总体而言,基础课程内容的学习应少于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专业课程内容学习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多。

(一)以专业课实践教学为主,实现“一题一案例”的命题探究式实践教学体系总体采用每个课程内容作为一个大课题的形式来完成,主持这一课题的教师围绕课程大纲和进度,科学灵活地组织教学;学生作为课题参与者融入教学,打造出任课教师和学生组合的统一团队,最终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按研究课题的形式展开,所不同的是整个课程内容按两个阶段完成,即学习性课题的完成和探究性课题的完成。在时间分配上,前者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后者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二,有计划地进行着每一个阶段的内容。学习性课题的完成是在课程的前期进行,主要内容是新课程理论部分的学习和优秀案例分析。老师应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课程信息量,课程任务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这一阶段在实施过程中的战术是“教师在前”,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内容,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是集体授课、教授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相结合,最终实现的成果是:(1)围绕学习内容模拟完成一件作品;(2)以书面的形式完成本阶段学习体会。该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对新课程有一个全面了解,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该阶段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课程内容与当前市场经济运营模式下的新背景,这个方面的内容除了课堂上教师的传授以外,学生还要利用课余时间亲自进行市场调查去完善。探究性课题的完成是课程进行的第二阶段,其主要内容分为两个模块,第一个模块主题是完成社会征集作品或者是设计赛事主题;第二个模块是以完成企业真实案例为主题。这一阶段在实施过程中的战术是“学生在前”,目的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教师承担幕后一对一辅导的角色。第一个模块采用的教学形式是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一对一辅导,教学方法是讲授、实验和讨论相结合。第二个模块采用学生分小组模拟小型广告公司的运营模式,集体完成课题任务,其目的是营造一个集体凝聚的核心,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该阶段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在前”自我学习的积极性的引导,怎样通过社会征集、赛事和企业案例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最终实现的成果是:(1)严格按照社会征集作品的要求独力完成作业,并按时提交作品;(2)以小组为单位严格按企业要求完成并按时提交整套案例。

(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规划我们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案例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不同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及工作任务情况,对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组织开展、管理、实施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1.项目组织法所谓项目组织法,即以企业实际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根据项目的大小及难易程度,将学生分成不同规模的项目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该项目。根据学生各自的能力、水平、特长,安排他们在其中担任不同的工作,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要发挥个性又要通力合作。所选择的项目应该能系统、综合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且难易适宜。毕业设计作品要由指导教师评定,还要由学生个人自评、同组学生及各组学生之间互评,最后由客户认可。学校按一定比例综合各项评价得出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这样的毕业设计,使学生既经历了实际锻炼,又增强了设计能力,提升了专业水平,在求职时必然具有相当的优势。

2.企业顶岗法所谓企业顶岗法,即学生通过到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顶岗工作,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完成工作任务,并按规定格式和要求写出总结报告或论文。学生要对岗位工作的性质、特征、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行分析;或对生产技术、工艺流程及工作原理进行描述;或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结合企业的研究课题,提出自己的设想,等等。此方法适用于对应岗位的工作任务具体明确且学生能够进行实际顶岗工作的专业。学生实习的表现和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以及论文、实习报告的水平和质量,由指导老师和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共同进行评定。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顶岗实习方式,让学生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身份到产学合作单位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装饰课题,使学生在工程中学习设计,在设计中完成设计项目,以实际项目成果来完成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在毕业答辩时既能见到学生的实际项目设计作品,又能见到工程实例图片或现场。毕业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环节中的重要部分,应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之路,使其真正体现出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艺术设计专业新的教学模式重点强调专业课的实践教学连续性,这主要从课程的分配量体现出来。在这种“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渐进并行,专业课程系统实践连续性强”的模式中,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和认知实习中初步了解专业。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通过实验课、习题课、课程设计和现场教学,采用讲、做(操作)结合,在做(操作)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内容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结,在具体案例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影响下,艺术设计专业面向对外设计服务已不可逆转,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应由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进入行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这也是加强教学的重要举措。教学模式的改革,突出了实践教学,强化了项目驱动和任务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实践教学促进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通过改革实践,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所培养的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又能进行具体的设计、施工、管理,塑造了新一代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初步形成了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调度课程设计总结篇10

教材分析

教学设计环节中首先要对教材加以分析,要从全局的角度把握一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各章节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如果只是单纯地从某一章节的教材内容来设计,难免会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以初中《数据图表与分析》一节教材分析为例。本教材从信息的定义、信息的获取和信息的各种加工为主线构成了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而本节属于信息加工的一个环节,是在第三单元文字信息加工和第四单元表格信息加工的基础上的延伸。着重培养学生的数据统计与分析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着重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先备知识、学生差异,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在教授《数据图表与分析》一节时,通过对学习对象的分析获知,学生已经熟悉了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图表类型的选取对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本课可运用生动形象的图表,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尽可能地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掌握图表的制作与分析以及“看图说话”的能力。

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包括教和学的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及归宿,整个教学活动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和展开。在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学目标的定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目标应是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学习方法的养成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因此,在教授《数据图表与分析》时,可将知识与技能目标设置为:了解图表与数据表之间的关系、图表的类型与作用,掌握建立图表的方法。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运用图表形象化地表达信息。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揭示出问题的本质,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置为:树立严谨的数据处理态度以及健康的上网观。

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学生预习情况、教学资源及教师自身特点来确定。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通常有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WebQuest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范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针对《数据图表与分析》一节,考虑到这是一节操作性质的课,而学生具备初步的自学和协作能力,可选择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及任务驱动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巩固提高、拓展延伸、课堂总结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情境创设可以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孕育着新课将要探索的问题。所以,情境创设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出发,并应同时满足趣味性、适宜性、真实性、科学性、必要性、连续性、多样性、教育性的要求。在教授《数据图表与分析》时,笔者曾使用房价统计表、明星调查表、水电资源使用统计表等题材,但在多次试讲后发现上述题材均不尽如人意,通过与学生反复沟通,最终选择了“学生上网行为调查”这一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题材,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自主探究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产生旧知与未知的冲突,自主发现问题,进而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掌握、理解技能。例如,笔者在讲授《数据图表与分析》一课时,鼓励学生依据认知规律、生活经验主动地、不断地去发现图表中的问题,如选择什么类型最能表现问题,图表有没有坐标轴,图表是否美观实用等,继而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由于课堂上的任务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发现解决,所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特别强,而单个学生无法完成的任务通过小组协作则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学习,从根本上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巩固提高环节,主要是检验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效,通过评价让学生发现对新知理解的偏颇或错误,并结合教师的总结和归纳提高对新知的再认识,从而巩固对课程的学习成果。在《数据图表与分析》一节中,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展示和评价学生的作品,发现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出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图表制作过程的理解。

拓展延伸环节主要是通过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的分析、拓展、延伸及迁移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创造性地应用于现实生活。针对本节课的难点,可采用将图表联系实际的做法,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为了突破难点,展示几个有实际意义的图表,如作业量调查统计图、中国人口结构图、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图等,提示学生思考图表所呈现的信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建议。这样设计的用意是为了引起学生体会图表分析的重要性,学会通过对图表的深入分析,揭示图表背后隐含的问题实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