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升级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1 20:27:59

消费升级论文

消费升级论文篇1

内容摘要:政府和企业还需要采取措施,以期进一步完善“家电下乡”活动。“家电下乡”是一项重大的支农、惠农政策,对农村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提高对加快农村消费升级,拉动国内需求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家电下乡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

我国于2007年12月先后在山东、四川和河南三省对冰箱、彩电和手机三类产品,开展“家电下乡”试点活动,随后辽宁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被纳入推广地区范围。2009年2月,家电下乡继续向全国推广。“家电下乡”活动对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培养作用,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提高将会对我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通过“家电下乡”进一步提高农村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1家电下乡提高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原因探析

“家电下乡”活动之前,农村消费者对家电产品的要求更多的是价格低廉而且实用,即实用性消费和价位性消费,对品牌的高低端之分没有太多的了解和要求。因此大量的低端品牌的家电充斥农村市场。近年随着“家电下乡”活动的逐渐推广,一方面农村居民对家电的数量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对家电的品牌意识也日益提高。品牌家电在农村市场销量日增,而一些杂牌家电却逐渐淡出了农村市场。“家电下乡”提高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国家严格的招投标制度保证品牌家电下乡

对于“家电下乡”产品的选择,国家采取的是招投标方式,为保证试点产品的供应、销售及维修服务,国家对中标的生产和流通企业在生产、配送、销售、维修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严格的招投标制度使入围家电产品都是国内外知名的品牌。例如,生产企业有海信、海尔、长虹、新飞等,销售企业有国美、苏宁等,外资知名品牌有松下、西门子、惠尔浦、三洋等。和一些杂牌的家电产品相比,入围的品牌产品有政府的担保,质高价廉,农村消费者对这些品牌越来越认可,并逐渐形成了品牌意识。

(二)入围企业对产品进行改造升级以适应农村消费者需求

除了高标准的准入门槛外,国家在“家电下乡”活动中引入的竞争机制还体现在同种产品多个品牌入围。不同的入围品牌之间的竞争,激励入围企业根据农村居民的需求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改造升级,以期得到更大的农村市场。如“海信”电视中标的15款产品全部针对农村特定的消费环境,专门设计了防雷、防潮、超宽电源、超强接收、适合高强度运输、待机功耗小以及说明书简易化等适应”;康佳的部分产品增加了内置万年历、农历节气等功能;在液晶平板电视方面,三星取消了省级商;西门子对苏宁提供专项资金支持,用于西门子系列家电产品在农村市场的推广。这些知名品牌在更大程度上迎合了农村的实际需求,树立了品牌形象,使一些不知名的品牌远离了农村消费者的视线。

(三)示范效应

农村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另一最大特点是“眼见为实”,这也是广告等促销手段在农村效果不太理想的主要原因。下乡知名品牌家电的优异性价比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真正做到使广大农村消费者眼见为实。一个农民购买、使用了下乡知名品牌家电后满意的笑脸,就是最好的宣传和引导,很快就会扩散到周边人群。据有关调查显示,有大约23.66%的农村消费者是听熟人介绍或依据口碑而购买家电的。入围的知名品牌受到追捧,并正在进一步向周围扩展,农村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得到了普遍提高。

2提高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促进厂商对产品进行升级,提高我国家电业国际竞争力

国际知名的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有一句名言:挑剔的消费者是培育国际知名品牌的摇篮。“家电下乡”引发的农村消费者(中国最大的消费者群)品牌意识的觉醒和提高,对我国家电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战略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农村消费者数以十亿双挑剔的眼睛,是我国家电业走向世界的最好的“磨刀石”,这种效果在家电下乡过程中正在显现,它可以直接促进厂商对家电产品在质量、性能等方面进行升级,提高了我国家电业与国际知名品牌相竞争的能力。

(二)加速农村消费结构的升级,从质的方面拉动内需

政府对农民购买下乡家电产品给予销售价格13%的补贴,不仅实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让农民拥有了购买知名品牌家电欲望和购买能力,而且随着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会产生质的提高。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国家正在大大拉动国内需求。财政部曾会同有关部门测算认为,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实施四年,预计累计实现销售6亿台(件),拉动国内消费约16000亿元,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有着持久的重要意义。

3进一步提高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建议

(一)拓展三、四级消费市场

我国经济的二元结构是比较突出的,许多生产和销售企业大都把产品投放在一、二级市场,对三、四级市场消费者的投入远远不够,许多农村的消费者没有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使得很多农民消费者的品牌意识相对较低。下乡家电及其它行业应投入更多的力量,建立直接面向三、四级市场的销售渠道、信息渠道。以期引导和培育农村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提升他们的品牌意识。各级地方政府应该进一步规范和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清除假冒伪劣家电产品,让农村消费者在享受较低价格的同时,享受下乡品牌家电货真价实的实惠。

(二)树立品牌维护意识

入围“家电下乡”大多是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系统比较完善。然而有些企业在产品质量上不够重视,有的打着家电下乡的“幌子”,把一些旧的家电进行翻新,欺骗农村消费者,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山寨版”的下乡家电产品,这种短视行为危害极大,会使下乡家电企业信誉扫地,最终失去农村市场。企业要树立品牌的维护意识,时刻不忘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强营销理念和品牌意识。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社会责任感,严格监管农村家电市场,控制价格的同时也要加强质量监督,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增加农村消费者对家电产品尤其是名牌家电产品的信赖度,使他们牢固树立品牌意识。

(三)增加农民的收入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农村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最关键的还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没有好的经济基础,提高品牌意识也只是空中楼阁。国家一直在推行各种惠农政策,发展农业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现在的农村经济发展还远远不够,需要国家予以更多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各地部门要因地制宜,搞活农村市场,切实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这样农村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就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4结论

政府和企业要依据农村居民品牌消费意识的变化,准确把握农村市场未来动向,在照顾农民切身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家电销售的持续增加和品牌的不断延伸。目前,包括“以旧换新”在内的各种“家电下乡”活动正在积极开展中,这对我国农村居民品牌消费意识无疑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并将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拉动效应。而且农村家电市场出现了国内外品牌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相关的家电生产和销售企业纷纷加大产品的改造升级,以应对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政府的公信和担保将成为连接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农村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活动带来的优惠,并加强了品牌消费的观念,对今后农村家电市场的消费和生产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袁昭许,杨青普.农村需要这样的下乡家电[N].连云港日报,2005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S].中国政府网,2008

消费升级论文篇2

[关键词] 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升级 恩格尔系数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将随着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人口结构等一系列结构的变动,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发生剧烈变化。

凯恩斯主义指出,总需求不足是经济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由此从理论上推论出只要将总需求提高到与总供给相等的水平就能恢复经济均衡则是有问题的,因为经济均衡不仅取决于供给与需求在总量上的相等,更取决于在结构上的一致。因此研究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对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理

居民消费结构是指消费储蓄结构和消费支出结构的统一。按照国际经验,人均 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将触发国内社会消费的结构升级。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国内居民的财富积累达到了消费升级的临界点,居民消费将出现显著的结构性升级换代,伴随着消费结构性升级,消费支出也将大幅增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导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因。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必定会不断增加。消费函数理论表明,收入是消费的决定因素,居民收入是消费需求的基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源于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而居民收入的提高依赖于经济的发展。由于居民收入变动方向和居民消费变动方向的一致性,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必然导致消费总量的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社会总供给及其结构不断升级,为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提供了可能性和条件。一般地,社会总供给可分为基本性消费品、享受性消费品和发展性消费品。在生产力发展初级阶段,社会总供给以基本性消费品为主,与此相应的居民消费结构中基本的、必需的消费品占较大的比重,此时消费结构是低级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各种享受性和发展性产品不断增多,产品的质量也不断提高,在社会总供给结构中,享受性和发展性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实现了结构升级,与此相应的居民消费结构中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品的比重逐步上升,此时消费结构也会逐步升级(表)。据世界银行对40多个国家的消费发展状况调查表明,由日常消费进入住、行等重大消费升级,一般发生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住房消费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将进入汽车消费快速增长期。我国目前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且有三分之一的省市人均GDP超过1500美元,上海、深圳、广州、北京等大城市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这为消费水平从万元级向十万元级或几十万元级升级提供了积累和准备,可以说消费结构升级在我国已初见端倪。

二、我国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

与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GDP1000美元时消费结构比较,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1.我国生活型消费比国际水平偏高。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在城镇居民中,只有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收入户和高收入户等60%的居民家庭达到人均GDP1000美元时恩格尔系数41%以下的国际平均水平,全国76%的人口恩格尔系数没有达到应有水平。

2.农村居民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过高。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为11%,基本和主要国家不相上下,农村居民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高达16%,大大高于平均水平,尤其是农村高收入组别居民2003年的恩格尔系数为38%,基本相当于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GDP1000美元的消费水平,但其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高达19%,和主要发达国家人均GDP20000美元左右时的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不相上下,与其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严重不相匹配,这对农村居民的其它类别消费具有严重的“挤出”效应,不利于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

3.其他发展享受型消费不足。我国居民家具、家庭设备消费支出比重不足: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具、家庭设备及服务类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6%和4%,都大大低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说明我国家电市场仍有发展空间,尤其在农村市场,彩电、冰箱、洗衣机等日常家用电器的普及水平还有待提高。

4.教育和医疗消费偏高。我国城镇居民文教娱乐支出比重达14%,其中城乡居民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到50%,而一般国家这类比重为20%。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或地区以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为主,我国也应该采取措施逐步减轻居民教育负担,为扩大其它消费创造条件。

三、我国消费结构变动的趋势预测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表),使得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进入了加快升级阶段,新的消费热点开始启动。未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活动将进一步活跃,消费率将继续提高,消费总量将持续增长。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居民消费结构进入升级换代的剧变期。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每一经济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消费热点不断切换。在现阶段,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300美元,因此,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将由前一阶段的平面扩张缓变期进入升级换代的剧变期,导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快。

2.居民消费结构由生存型的温饱消费向享受型、发展型的现代消费转变。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由温饱消费向现代消费转变。纵观近几年的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的内容是吃好、穿好、住好和玩好,其中最突出的是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非恩格尔系数如医疗、保险、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发展型甚至享受型消费系数呈上升趋势,消费结构将出现良性变动。

3.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将是城镇先行,城乡互动,城市经济发展对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将具有较大影响力。多年来由于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重城市、轻农村,导致企业产品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加上城乡的二元结构,直接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使得城乡消费结构差别很大。因此,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体现出城乡差别的层次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就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而言,以城镇中等收入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升级为启动点是最佳选择。占我国城镇人口60%~70%的城镇中等收入家庭约2.5亿人,基本构成我国城镇的具有代表性的主流消费群体,这个群体的消费正处于从小康型向富裕型、从讲究消费数量向讲究消费质量转变的转型期,他们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力军。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则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型的转变,正逐步向小康型转变。

4.不同档次消费品的替代转化将加快。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某些高档用品、中档用品、低档用品是可以替代和转化的。原来属于高收入阶层消费的产品可以普及到大众或中等收入阶层消费层面,原来属于大众或中等收入阶层消费层面的产品也可以普及到低收入阶层消费层面。这种转化正是消费结构升级的显著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大类产品群的替代与转化对消费结构升级与扩大内需有较大影响。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出现由生活必需品消费向住行等高档用品消费升级的趋势,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以消费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新阶段。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一旦一个国家居民进入到以住行为主要消费阶段,其消费结构升级所拉动整体经济增长的动力将是持久强大的,它将带来较长时期的经济景气与繁荣。这是我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支撑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对我国而言,要保证经济的稳定、持续、快速增长,一方面要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则要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单纯的收入高,不能代表进入富裕社会;只有把高收入变成现实的消费,才是富裕;一部分人富裕,不是富裕,只有全社会收入分配合理,达到一定的均等化程度,才是富裕。我国要实现从小康社会步入富裕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不断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这是全面进入富裕社会的路径选择,也是全面进入富裕社会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李振明:经济转型与居民消费结构演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陈启杰: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理论研究[J].市场营销导刊,2005(2)

[3]李泓欣: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3(5)

[4]黄桂林: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制约因素及其策略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5)

[5]陈富琼: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发展历程及趋势[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4)

[6]严先溥:消费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J].中国统计,2004(2)

消费升级论文篇3

关键词:新常态;消费质量;提升路径选择

我国对消费质量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消费质量提升归根结底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问题,因而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再次提及。改革开放依靠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过度投资带来产能过剩、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张引起国际纠纷、贸易摩擦等问题。进入后危机时代,特别是自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加大,GDP季度同比增长速度由2011年1季度的10.2%下降到2015年3季度的6.9%。伴随着投资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的下降,消费占比提高,201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为50.2%,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3.7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为48.5%,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3.6个百分点,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为1.3%,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0.1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由依靠投资和出口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迈进,但单凭消费规模的扩大、消费数量的增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

一、新常态对提升消费质量提出迫切要求

(一)新常态与提升消费质量具有理论及现实上的契合性

回顾中国经济发展历程,要素供给推动型经济维持了我国3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如今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资源环境约束加强、要素成本上升,这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明显衰退,说明新常态意味着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过去时,经济增长速度不可避免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档,经济增速回归理性。当前,消费车已成为经济增长最大动力,但要使消费经济释放新的活力,关键在于提升消费质量。消费质量,即社会提供国民消费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国民对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是消费过程中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三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消费的质的规定性①。而“旧常态”向“新常态”过渡与消费数量增加向消费质量提升转变都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使新常态下提升消费质量体现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各方面。同时也表明,新常态下既要关注消费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外在拉动,更要关注消费质量对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增长效益的内在提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使两者无论在理论还是现实上都具有契合性。

(二)提升消费质量体现新常态下惠民生的目标要求

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来,一直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消费质量是生活质量的主要内容,消费质量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消费关乎民生大计,在“十三五”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提升消费质量既是小康社会居民消费的本质特征,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从消费质量视角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惠民生,成为中国经济转型期的重大课题。从消费支出上看,根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491元,比上年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968元,增长8.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383元,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0%。由于消费质量评价体系涉及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环境三个方面,测度指标丰富,其中消费主体的心理感受和主观评价,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因此,提升消费质量能够增进人民福祉,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新常态下惠民生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新常态下提升消费质量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一定程度能够反映消费质量的好坏,消费结构主要由以衣、食、住、行、通讯为主的生存型消费阶段向以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等为主的享受型消费阶段和以文教娱乐服务为主的发展型消费阶段过渡,一般在享受型消费阶段,居民消费热点主要集中于服务业领域。一方面,产业结构演进是产业结构由一个较低层次向高层不断成长的过程,产业结构对消费结构具有决定性作用,因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在国家大力鼓励和引导下,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且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消费经济的发展。2014年我国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另一方面,提升消费质量对供给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给侧改革需要产业支撑,进而倒逼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引导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进而增加服务业的有效供给。改革开放30多年,人们物质消费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逐渐对文化、信息、绿色、环保等领域的消费需求增加,因此,在“十三五”这个新旧发展动能的转换时期,应充分发挥消费数量持续增加的优势,并在消费质量的提升上有所推进。

二、新常态下消费质量提升的路径

(一)以创新、科技、品牌为依托提升消费品供给质量

生产决定消费,要提升消费品供给质量,首先需要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确定创新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传统依靠物质资源投入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过程中,需要依靠技术、研发、设计、品牌等支撑,而新常态下的创新驱动,不是模仿创新和引进创新,而是自主创新,通过产品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带动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次,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活动,鼓励企业搭建自己的研发平台,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同时,企业应注重与科研院所等相关机构实现技术与产品的对接,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引导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转变;最后,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品牌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当今国际经济竞争愈加表现为品牌的竞争,通过打造中国品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综上所述,新常态下体现在技术、理念、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源动力,以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消费品供给质量。

(二)以发展现代消费业为着力点优化消费结构

现代消费是指主要为满足个人提高生活质量和能力扩展所需要的服务,如旅游、房地产、教育、医疗、娱乐、社区服务等②。由此可见,现代消费业主要面向民生,尤其在城镇化以及老龄化的背景下,更需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医疗卫生、物业服务、精神文化、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各方面的服务业。因此,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逐步开放现代消费业市场,坚持市场在现代消费业领域中对各类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排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和政策因素,鼓励市场竞争,加快推进现代消费业领域的市场化进程。近年来,随着消费服务结构的转变,消费服务主体也在向以消费金融、消费保险、现代物流、服务贸易等方向靠拢,通过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文化、教育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提升消费质量。同时,也要通过规范服务企业的市场行为,加大对消费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为现代消费服务业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促进现代消费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提升消费质量。

(三)以政策保障为基础提高消费能力

切实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从政策新常态的视角看,关于提升消费质量的政策需着重关注三个方面:一是收入分配政策,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并减少收入分配差距,解决农村居民受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养老等因素影响消费预期导致有效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二是消费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产业政策的引导,表面来看产业政策对于扩大消费需求无能为力,但其通过刺激投资需求,促进资本形成(形成引致消费需求),而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以及产生的后续供给能力,又需要消费需求的增长作为支持,因此,消费是最终需求,提升消费质量需要产业政策的新常态,通过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是进出口关税的政策调整,从2016年1月1日起,不仅中韩、中澳两个自贸协定实施第二次降税,而且以暂定税率方式降低进口关税税率相对较高、进口需求弹性较大的箱包、服装等商品的进口关税,以缓解国内由于关税高而导致的内需外流问题。

(四)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主导优化消费环境

产品的制造过程包括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等诸多环节,对涉及的每个步骤都需要进行监督和检测,并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市场秩序。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着手,将经济监管和社会监管相结合,为提升消费质量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首先,可以通过调整价格、税收、财政补贴等市场参数的经济政策办法,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提高高耗能、高碳排放产品的税费设计标准,建立绿色、文明消费监测和考核体系;其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禁企业钻法律空子,从源头保证产品的食用安全和质量,同时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力度,做到限制和逐步淘汰高耗能、高碳排放产品,并出台相应规范网络购物、电子商务交易等新型消费方式的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同时,辅之必要的市场准入、监督、评估等行政手段,形成完善与规范的优质消费品供给体制。

注释:

①柳思维.现代消费经济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256.

②黄繁华.经济全球化与现代服务业[M].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2:7.

参考文献:

[1]崔日明,张志明.中国对外贸易新型竞争力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学家,2014,(2):36-46.

[2]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R].国发〔2015〕66号.

[3]洪银兴.论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及其支撑常态[J].经济学动态,2014,(11):4-7.

[4]刘志彪.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政策功能的转型[J].南京社会科学,2015,(3):33-41.

[5]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4):5-13.

[6]齐建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J].西部论坛,2015,(1):51-59.

[7]任仲平.向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迈进---写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N].人民日报,2015-10-26.

[8]吴振磊,李想.大数据时代我国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J].人文杂志,2015,(4):42-45.

[9]尹世杰.提高消费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准[J] .求索,2003,(5):10-13.

消费升级论文篇4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新疆;协整检验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04802

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是构成一个地区经济总和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优化和升级对该地区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内许多学者对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日益深入,田学斌(2010)构建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解释性框架,并以河北省为例,对二者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要促进河北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必须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马成文(2010)运用数量经济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是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动因,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由于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以及城乡差距等因素,所以研究新疆农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很有必要,但是目前这方面研究不多,本文主要探讨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问题。

1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演变

1.1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基本情况

随着新疆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步得到改善。1993-2012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由14.70%提高到2475%;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波动幅度较小,由5.37%下降到4.18%;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比重呈明显上升趋势,由4.22%提高到12.32%;人均交通通讯和文化教育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比重均呈缓慢上升趋势,分别由2.76%提高到3.93%和6.24%提高到8.47%。

如图1所示,在1985年至2012年期间,从整体上看,新疆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呈下降趋势,由57.87%下降到3605%,除个别年份有所波动外,比如1989-1994年和1996-1999年,呈上升趋势。在此期间,与全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动趋势相比,新疆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总是低于全国的。在1992年之前,二者呈现相同变动趋势,先下降,后上升;1992-1999年,新疆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波动较大,分别在1994和1996年达到最大值56.96%和最小值4575%;1999-2012年,新疆和全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呈现相同的趋势,稳步下降。具体而言,1999-2003年,前者高于后者,2003-2012年,后者高于前者。

图11985-2012年全国和新疆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新疆统计年鉴1994-2013,

注1997年数据使用缺失值填补。1.2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情况

如图2所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始终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使其更趋合理化和高度化。从统计数据上看,1978-2012年,新疆各次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趋势发生很大变动,更趋合理。从整体上看,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呈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35.8%下降到2012年的17.6%;第二产业的比重先下降,后保持缓慢的速度稳步上升,1992年就超过第一产业比重,达到367%,2004年到2012近十年以来,第二产业比重明显领先于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1.4%;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点,特别的,在1995-2003年间,第三产业比重基本上高于第二产业比重,在2002年达到最大值437%,但此后呈下降趋势,直至2010年有上升趋势,并且与第二产业比重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显然,新疆产业结构的这种演变过程与工业化进程和战略调整密切相关。自2002年以后,由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重工业化加速发展,第二产业发展再次快于第三产业,进而导致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2.1研究方法与指标数据说明

(1)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分析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然后采用Engle-Granger检验法检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EG协整理论是R.F.Engle和C.W.J.Granger于1978年在文章《Co-Inter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Estimation,and Testing》中b提出的,该理论非常重要,因为它的应用远远超出对线性回归的诊断。在许多情况下,经济理论告诉我们两个变量应该是协整的,对协整性的检验就是对经济理论正确性的检验。比如,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某些指标都是随机游走的,我们希望这两个变量长期是相关的,所以要证明它们的某个线性组合是平稳的。

(2)指标选取。

按照中国的统计方法,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分八项,包括食品、衣着、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文教服务、居住和杂项商品及服务,各项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是消费结构。本文着重分析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演进的特点,用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Y),作为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代表变量。产业结构通常用三大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为了避免模型产生多重共线性,只选取新疆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X)反映产业结构的综合变动状况。所选取数据样本期为1985-2012年,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1994-2013),由于1997年新疆农村居民食品支出比重缺失,本文运用软件spss20,采用缺失点处线性趋势法,应用缺失值所在的整个序列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然后用回归方程在缺失点处的预测值填充缺失值。

2.2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1)格兰杰因果检验。

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时间序列必须具有平稳性,否则可能会出现虚假回归问题。因此在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之前首先应对各指标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unit root test)。常用增广的迪基-富勒检验(ADF检验)来分别对各指标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

现对原始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记为lny和lnx,该做法可以部分消除异方差问题,此外,其差分表示发展速度的对数,可消除序列相关的问题。使用软件Eviews7,对序列lny和lnx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如下:lny和lnx的ADF检验值分别为:-2.4384和-1.8102,均大于显著性水平为5%的临界值-3.5875,故不能拒绝“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故lny和lnx为非平稳序列;Δlny和Δlnx的ADF检验值分别为:-5.6491和-5.4880,均小于显著性水平为5%的临界值-3.6450,即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Δlny和Δlnx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故Δlny和Δlnx为平稳序列。

经比较选择滞后期S=K=2时的lnx和lny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原假设“lny不是lnx的格兰杰原因”F统计量的P值为0.7641,大于010,接受原假设;而“lnx不是lny的格兰杰原因”F统计量的P值为0.0823,小于0.10,拒绝原假设。可见,在新疆,产业结构变动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格兰杰原因,且当年产业结构变动将引起下一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则不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格兰杰原因。

(2)协整分析。

现运用EG检验法来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应用OLS法估计的方程为

lnyt=8.3033-1.0303lnxt

(-5.9721)

上述估计方程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现对其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AIC最小的原则,选择滞后期P=1,ADF检验统计量值为-4.7924,小于5%显著性水平临界值-3.6450,DW统计值2.2328大于5%显著性水平临界值0.386,故残差项一阶单整,所以变量x,y为(2,1)阶协整。说明序列lny和lnx线性关系显著,即新疆产业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方程回归系数-1.0303表明:新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具有一致性,并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新疆第二、三产业比重每上升或者下降1%,会引起农村居民消费食品支出比重下降或者上升1.0303%。

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我国长期形成了东西差距和城乡差距,如2012年东部人均年收入是32713.51元,西部只是22475.10元;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45647元,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7916.6元,差距很大。所以地处我国西部边陲的新疆农村居民,整体上收入比较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就相对比较弱。但是,反之,新疆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很大影响,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某种角度上就是劳动力的流动,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提高农民收入,进而拉动消费,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3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定量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部大发展,新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也日益多元化,食品、衣着及家庭设备上的花费支出比重不断下降,而在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用品及其他服务支出比重则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第二,新疆产业结构处于调整、升级阶段,逐步趋于合理化。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特别地,第三产业比重正保持着快速增加的趋势,逐步上升。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优化新疆产业结构。

第三,新疆产业结构变动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是原因之一,并且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这一结论与大多数学者在全国或是其他地区研究结果截然相反,值的思考。笔者认为,由于新疆农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生活环境,导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在这一阶段,产业结

作者简介:孙光林,新疆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研究生;李燕茹,新疆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学生。构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大于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所以,表现出产业结构影响消费结构的变动。但是随着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进入这一阶段后,其消费结构一方面引导产也结构的调整,同时又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此时,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明显较大。

第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政府可以采取措施,通过引导的方式调整相关的产业机构,惠及农民群体,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影响消费结构。目前阶段,消费结构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由收入水平较低引起的,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关键。产业结构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上,即在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上发生。产业结构调整将带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劳动力流动过程实际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因此,应该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从多方面影响居民消费结构。

参考文献

[1]平狄克.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新疆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1994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2013.

消费升级论文篇5

慈禧太后再奢侈,一辈子也没坐过飞机,没看过电视,没上过网络,也没用过“大哥大”……不清楚她想没想过这些东西,但不争的事实是:她的视野中压根就没出现过这些东西!

“美国老太太住了一辈子房,死前还清房贷;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钱,死前买下一座房”――原本旨在说明观念的差异,实际上却是极不公平地嘲笑了“中国老太太”的智商!真正的差异在于:美国老太太18岁就能获得房贷,中国老太太18岁时呢?

所以,这里引出话题的三元素:观念升级、消费升级、生产升级。实际上还有第四元素:政策升级,我们这里不谈。

观念升级:第一推动力

观念升级,有时候可以成为消费升级和生产升级的“第一推动力”。

在国民的消费观念中,素有“开门七件事”之说。2005年,我呼吁“加一件”,变成“开门八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乳。但应者寥寥,说明传播还是不够。

自从“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舶来观念“本土化”后,中国人均饮奶量已由2000年的10公斤增长到2005年的21.7公斤,中国乳业正迎来一个“黄金时代”。

但仍有消极观念在抑制着消费。一方面联合国的调查表明,我们尚是一个营养不足的国度,另一方面许多人把“营养”误解为“肥胖”,逼得一些食品企业回避“营养”只说“健康”。

有一次,一个外国记者向我发问:“你提倡喝牛奶,但人们害怕发胖,为什么不多生产些脱脂奶?”我反问道:“西方人一面捧着脱脂奶,一面却在面包上涂上厚厚的黄油……那黄油不正是从牛奶中提取出来的吗!而且一顿早餐吞下的黄油,足足抵过几公斤牛奶中所含的脂肪――你说,黄油都不回避,还有必要回避牛奶中天然存在的那一丁点儿脂肪吗?”

借这里宝贵的版面,我传递一个信息给大家。事实上,多方研究表明:“钙(尤其是从奶制品中摄入的钙)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脂肪”,就连牛奶里的脂肪也不会导致发胖,相反,会有助于保持体形。这是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对2万名妇女跟踪研究20年得出的结论(据《瑞典日报》2007年1月8日报道)。

结论:要改变别人的行为,请从改变观念开始。

消费升级:你分哪杯羹

综观人类社会,消费总量增长是永恒的,消费结构变迁是必然的,消费形态多样则是创造的。这三个方面,涵盖了消费升级的主核。

从裸身到着衣,从采集、狩猎到种植、养殖,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生产形态和消费形态不断革命。

你可以在已知市场、显性消费、现实增量中选择一隅苦心经营,这是“第一杯羹”。但与此同时,你必须在千军万马的奔腾中严阵以待,否则,一旦被绊倒,千军万马的铁蹄将无情地踩过你的肉身。当然,如果你是跑得最快的那一骑,或者虽落中游犹能昂首阔步,那么,你是赢家。

你也可以创造新的消费形态,也就是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雪糕是夏天吃的。但上世纪90年代,我们创造了一种新的消费形态:让东北人冬天大吃雪糕,以抵御冬季供暖带来的咽部干渴。

在中国,牛奶目前主要是城市人在喝;在未来15年里,饮奶也必将成为农村人的消费形态。

让“无鞋岛”的人穿鞋,让“无奶村”的人饮奶,让“无校屯”的孩子受教育。这是消费升级中的“相对创新”。这是“第二杯羹”。

什么是绝对创新呢?

汽车较之马车;白炽灯较之油灯;互联网较之传统媒体;未来的“南极游”、“太空游”……都创造了新的消费形态,这种绝对创新可以带来人类消费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第三杯羹”。

结论:生产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消费,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要想后来居上,必须在消费形态创新上设法引领世界潮流。

生产升级:你演啥角色

一般意义上所讲的“生产升级”,是指企业内部作业水平的自我提升,其主要目的是适应或带动相应的消费升级。例如,通过对粮食、水源、奶源等工业原料的严格控制,辅之以加工工业自身素质的提升,从而实现由普通食品向绿色食品的过渡,或由绿色食品向有机食品的过渡。

但我今天在这里想探讨的,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自我提升,而重点是企业在全球架构中的“角色分工”。

众所周知,在全球产业链中,发达国家常常处在最高端,而发展中国家往往不得不处在产业链的中端甚至末端。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却不是“品牌大国”、作为“世界工厂”却不是“世界利润中心”的结局,就是这么来的。

很显然,在全球分工中,我们要尽可能寻找对自身有利的地位。比如,在稀土产业中,要由原料供应商向终端产品制造者过渡;在纺织产业链中,要由做别人的OEM向独立品牌过渡;在信息产业中,要由配角向主角过渡……这一切,离不开三张王牌:一是创新精神,二是科学技术,三是品牌信誉。美国凭借其有利的市场地位,对本土的石油、煤炭、稀土等战略资源可以“封存不动”,转而向第三世界廉价购买,而我们却不能,落后者只有首先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成为全球产业链中的一环,才有可能实现由低端向高端的升级过渡。我们拿什么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除了靠智慧,在一定程度上也得靠资源给资本服役、体力给脑力打工。精明的创业者,往往起自干练的打工者。

拿中国乳业来说,虽然核心设备与包装需要从国外购买,但蒙牛仍然在产业链中争取到了自己的有利地位:在我们的国际牧场中,洋人、洋牛、洋资金为我们做着产业链中最原始的一步――提供优质奶源,而我们用这些优质奶源开发的“特仑苏”则夺得了国际乳业的最高奖――产品创新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代表在第27届世界乳业大会上说:“蒙牛乳业代表了世界乳业的最高水平。”目前,蒙牛牛奶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等国。

消费升级论文篇6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流通产业;转型升级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032

1关于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与流通规模、结构、效率协同优化研究的文献综述11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特征及对流通产业的客观要求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系统的提出并论述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提出,必然对流通业改革发展提出客观要求。宋则(2014)指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消费主导型的经济新格局将基本确立;赵萍(2014)认为消费模式新常态下,流通产业应以消费便利化、消费成本、消费安全为着眼点保障和驱动消费增长;向欣(2014)认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流通业的发展与创新,更好发挥消费新引擎作用;马光远(2014)、刘伟(2014)、苏剑(2014)、裴长洪(2014)、陈建中(2014)等分别从风险、产生原因、动力、机制、引擎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进行了系统论述。

2关于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与流通产业改革、重构

目前国外研究中尚没有关于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直接研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领域的渠道冲突(Bowman,1997;Osterwalder,2007)、效率缺失(Chesbrough,2006;Schindehutte,2003)、社会福利(AkshayRao,2010;Boyd,2003)等方面。国内学者对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主要表现在:①关于流通地位作用的再认识。刘国光(1999)提出流通产业的先导产业论,并指出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引导生产、促进消费和产业关联;黄国雄(2005)提出流通基础产业论,认为流通的综合能力将是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基本标志,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效益和效率;高觉民(2003)、柳思维(2004)、庄尚文(2008)、王晓东(2009)、纪宝成(2010)、李晓慧(2012)、夏春玉(2012)分别从流通产业的媒介作用、降低成本、支撑生产、提升竞争力、产业关联性和价值链等角度对流通产业的地位进行阐述。②关于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研究。郭国荣(2003)认为运用电子商务技术改造传统的流通企业,建立和发展一批新型的网络组织,有利于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王晓东(2011)认为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培育一批具备竞争实力的国有商业企业,使之成为流通宏观管理机制的传导主体;纪宝成(2010)认为应通过制度、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商品的自由流通、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流通产业升级;夏春玉(2012)、宋则(2013)、徐从才(2013)从物流管理效率、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转变零售盈利模式等角度阐释了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③关于流通产业改革与重构研究。高觉民(2003)认为流通产业调整的目标是要使新的流通产业结构具有资源配置高效率并且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媒介性产业体系;宋则(2013)认为应从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角度重新审视当前的流通理论、政策和体制,牢固树立动态化的新财富观,对流通产业进行重构;谷克鉴(2012)从应借助动态分析方法,按照外部因素内生化的基本观点,改革与重构流通政策。

3关于流通规模、结构、效率协同优化的相关研究

①关于流通规模问题研究。马克思在论述商业资本时,总是强调它的必要比例和要限制在必要的限度内,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商品流通规模要适度;王传维(2003)认为流通规模的大小应与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及生产规模、消费规模相适应;纪良纲(2003)认为商业投资的扩大受到社会需求和投资品供给的双重制约,必须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相适应;郭娜(2009)、丁婧(2009)分别从制度创新、系统机制角度论述了流通规模扩展与协调。②关于流通效率问题的研究。高铁生(2012)认为完善优化市场匹配能力与机制有助于提升商品流通效率;俞彤晖、郭守亭(2012)认为出现流通效率区域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市场化程度、市场集中度、城市化程度、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差异;张岩(2007)认为价值链的上下游企业间构建网络化互联模式,实现以“以信息代替库存”,可有效提高流通效率;纪良纲(2003)、晏维龙(2003)、黄漫宇(2007)、祝合良(2011)、徐从才(2011)、王旭东(2012)、洪涛(2012)、陈建中(2013)分别从市场集中度、物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水平、制度成本、交易费用、技术创新、市场体系等角度阐释了提高流通效率的理论与途径。③关于流通结构问题研究。高觉民(2003)认为我国流通产业结构向高级化转换离不开高效的市场机制;郭国荣(2003)认为先导型的物流网络是构建我国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柳思维(2004)认为城市商贸流通结构合理化是结构的均衡问题,在商贸流通结构上的反映主要体现在商贸流通业内部比例的协调问题以及商贸流通与外部环境的相适应问题。④关于流通规模、结构、效率的互动关系研究。文启湘(2004)认为商贸流通主体建立长期易关系有助于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实现流通规模扩张。王晓东(2011)认为流通的体系模式创新赶不上流通的体量增长速度,在结构层面也就表现出了流通规模与流通效率之间的矛盾。

2新常态下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与流通规模、结构、效率协同优化的整体思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新的阶段性特征,尤其是由模仿型排浪式消费模式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模式转变的背景下,流通产业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增长动力重构和发展方式转换的新阶段。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应以流通产业规模、结构、效率协同优化为基础,通过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来引导、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应从微观、中观、宏观视角系统审视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与作用,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通过系统分析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理清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流通产业的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现阶段流通产业发展出现的突出问题,坚持底线思维,构建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框架。从规模、结构、效率视角出发,进一步剖析流通产业的深层次矛盾,实现流通规模合理化、流通结构高级化与流通效率提升。最后从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出发,推进市场体系与法制化营商环境建设,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法制化、规范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从根本上保证流通产业转型升级。

3新常态下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与流通规模、结构、效率协同优化的主要内容 1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流通产业地位的再认识

流通业作为经济制高点的地位长期被忽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提升经济发展效率和消费模式转换被放到首要位置,有必要对流通产业的地位进行再认识。从整体看,应从流通自身、产业视角、宏观经济层面对经济新常态下流通产业的地位与作用进行系统分析,确立流通产业先导性、基础性地位。流通产业先导性、基础性地位的发挥,将使得流通产业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核心与重点。

2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流通产业的客观要求

系统梳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特征、思路,在消费模式、有效供给、市场竞争、创新驱动等角度,经济发展新常态均对流通产业提出了客观要求。通过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将有效促进由模仿型排浪式消费模式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模式转变,将从整体上降低全社会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率与经济运行效率。以期通过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满足消费主导的经济新格局,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实现有效供给。

3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框架

在分析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流通产业的地位及其客观要求的前提下,提出应树立大流通思维与新财富观,坚持底线思维,以市场体系建设为依托,以法制化营商环境为保障,以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连锁经营为核心,调控流通规模,促进商品流通规模合理化;优化流通结构,实现先导型商品流通结构;提升流通效能,降低社会流通成本;突出流通产业对全局的战略意义,充分发展流通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4流通规模、结构、效率协同优化

在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框架下,通过构建流通规模监控预警体系,流通结构系统分析框架、流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找出制约流通规模合理化、结构优化、效率提升的关键与共性问题,通过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连锁经营、产业融合,促进现代流通、智慧流通、绿色流通发展,实现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在流通规模监控预警体系构建时,着重考虑产业发展、居民消费与商业规模的适应性,重点解决批发市场、商业综合体等网点过度建设问题,总体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的阶段特征。在流通结构系统分析框架中,应着重分析流通的城乡结构、业态结构、虚实结构、组织结构等,通过结构优化促进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流通效率提升是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着重解决物流与供应链、连锁经营、产业融合等限制流通效率提升的瓶颈,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

35市场体系与法制化营商环境建设

最后通过市场体系与法制化营商环境建设,为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市场与制度保障,实现经济发展新常态。市场体系建设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也是保障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法制化营商环境是流通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市场秩序、知识产权保护、信用体系建设、商品安全管理,对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均起到制度保障的作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法制化、规范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将从根本上保证流通产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宋则收入倍增、消费变革与流通体制改革[J].商业时代,2013(7).

消费升级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负效应

目前,对于我国的经济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已基本达成共识。李实等(2004,2007)利用泰尔指数将全国的个人收入差距分解为城镇内部、农村内部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三部分,计算出三种差距对全国的差距贡献率,结果显示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对全国总体收入差距贡献率从36%提高到43%,这说明了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是全国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原因。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影响的已有分析主要集中在消费结构上,认为城市居民消费趋于饱和,而农村消费结构升级较慢,农村消费占总消费比相对较低,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靠出口和投资,因农村消费不足带来的内需不足将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而关于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之间关系做出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并不多。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拉大将对产业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视角集中于产业结构的市场需求与供给变动两方面,以分析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产业结构变动的效应。

1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市场需求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

产业结构是指整个国民经济中全部经济资源在各产业的配置结构。本文中的产业结构不仅包括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分类,还涉及到三大产业内部各行业和行业内部各层级及其之间的关系。正常的产业结构变动一般表现为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有两方面的含义:

①指一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各个产业部门所表现变动趋势:第一产业的份额显著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显著上升,第三产业也略有上升,即三大产业比重次序的调整,其衡量指标一般是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的比重占gdp的比重;

②指发生在三大产业部门内部的产业由低级到高级、劳动生产率由低趋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以及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发展变化过程。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市场的需求条件和供给条件的变动、国际市场供给条件以及经济政策引起的变动,收入分配结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收入分配结构决定消费结构。当收入水平较低时,可支配收入较低,于是有限的收入将优先用于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提高后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比例将逐渐下降,更多的收入将投向于更高层次的消费。消费结构将由购买食品衣服为主转向购买电视机、音响、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以及娱乐社交。在一个存在相对合理收入差距的社会里,会形成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低、中、高级消费品均有相应合理的需求结构。但若是收入差距过大,如murphy(1989)在分析收入分配与工农业发展的关系时所指出,富人有足够的收入购买进口奢侈品和手工品,穷人则局限于解决温饱问题,财富过于集中在少数富人手中,而中产阶级比重较小,会导致国内工业产品的需求不足。城市与农村的消费断层将会导致相应的商品供给部门发展不均衡。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投资结构必然与需求结构相一致,而市场需求结构又取决于人们的收入分配结构。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城市居民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也拥有更为有利的生产条件。城市居民更大的消费能力必然引导投资和其他经济资源流入那些以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为主的生产部门和相关服务部门。充裕的资源使得这些行业快速发展,而为农村消费者提品和提供服务的行业因投资不足,需求不足而不断萎缩。

具体说来,收入差距通过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投资在各个产业间的分布和比例不同,各产业的发展速度也就会不同,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投资结构作为资产增量可使产业结构存量的变动,引起产业间规模比例的变化;不同的投资方向形成不同的生产资料需求,从而引起生产资料产业构成的变动。城市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大,致使更多的投资服务于城市,家电行业,通讯电子类行业等等均倾向于城市居民,且这些行业发展建设都比较快,而合适于农村的消费品和服务则极少。收入消费结构直接影响影响消费资料产业部门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为消费资料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发展,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城乡收入差距过大间接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对不合理发展,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难以为继。

2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市场供给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形式多元化,不同的生产要素要求同投入所创造的产出相对应的收入。已存在的收入差距会影响生产要素流动方向,从而影响各产业的要素供给数量与质量。要素供给的数量与质量不同又会对各个行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一个过程。这种要素流动减少了原来农业领域的闲置劳动力,提高人均耕地面积以及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调整了三大产业间劳动力占有比例关系。城市相对于农村的高工资是吸引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则给相对理性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强烈的流动信号。于是拥有一技之长、高学历和较高文化素养的高质量劳动力聚集在城市,促使城市高精尖产业得以发展。城市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力壮的普通劳动力,劳动力资源供给充裕,则对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于是资金流向该产业,该产业能够迅速发展。但须注意的是因普通劳动力供给充足导致劳动力市场一直为买方市场,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劳动力资源的充裕供给使企业缺乏提高效率改进的动力,没有足够的动力改进机械装备生产以替代劳动力生产。

而对于农村的发展则是另一番情形,虽然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缓解了农村紧张的人多地少的矛盾,但是流动的都是年轻力壮的劳动力,于是出现农村发展所必须的劳动力也可能出现短缺,农村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管理等人才也严重缺乏,这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产品生产和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居民收入也无法持续提升,城市收入差距扩大,人力资源与普通劳动力资源往城市流动的速度随之加快。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从劳动力的层面上看,是劳动力在三大产业中的比例趋于协调,但三大产业内部的生产率、产业附加值率和实际发展速度却是不平衡的。

资金供给状况也将影响到产业结构。可供农村投资的资金一般取决于农村的储蓄,而储蓄受限于收入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无法得到较大幅度的持续增长使得储蓄偏低,又由于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差价使得农村自我积累能力低下。加上邮政储蓄的只存不贷模式、国有银行多存少贷惜贷致使原本不多的资金流向城市,农村发展所需资金相对稀缺,且获取成本相对较高,于是农村经济发展遇到资金障碍。与农村相比,城市资金供给充裕,资金的使用成本下降,有利于资金流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推动产业的演化与发展。资金供给的差异使得城乡各行业各产业发展不均衡。

3 城乡收入差距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

前面已经讨论过在市场经济中城乡收入差距将促使资源流向为城市居民提品或服务的部门。部分产业在充裕的人力、资金等资源供给和较大的需求刺激下,能够得到较快的升级,采用新技术,实现产品的多样化。但仅仅在一个城市经济圈里,对某一产品的消费将会趋于饱和,而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其消费结构难以转移和升级,于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的消费品与服务无法在农村大范围扩散。

根据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在产品的成长期,城市居民是其主要的消费对象,一般的产品研发设计也是主要是针对城市消费居民。从成长期过渡到成熟期的过程中,企业扩大生产,可获得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前期投入费用下降,产品价格下降,消费群体逐渐由城市居民转移到农村居民。在有效需求的推动下,企业可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批量生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进一步扩大农村市场,实现规模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逐步上升。在收入差距比较合理的社会里,消费需求的结构也比较合理,产业的升级表现得较为平稳顺畅。产品的扩散过程需要大量的有效需求拉动,而在像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比较大,城市居民升级换代下来的消费品,农村居民仍无力购买,需求链发生断裂,产业的转换升级就不顺畅。

产品顺利进入农村市场,亦使得企业能及时回笼资金,从而有足够的动力和资金开始下一轮的技术创新,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加快,相对于服务业也是如此。产品消费市场平稳转移可促进新技术的普及和升级,但若为城市居民提供消费品和服务难以难于在农村较大范围内得到消费,这些新技术的普及和升级便会受阻。

多年来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生产能力,一方面,大量消费品及生产资料是农村居民所需要的却无能力购买,另一方面,城市市场却已相对饱和,使得工业生产能力与市场消化能力相比,形成严重相对过剩。工业经济产能的相对过剩使整体经济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成长。

4结语

有以上的分析可知,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都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影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目前为刺激内需而采取鼓励家电下乡等措施,这些只是治标不治本,根本还在于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

参考文献:

消费升级论文篇8

【关键词】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经济增长;影响

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城乡居民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生活用品消费,而是朝着精神文化、服务性消费转变,居民的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发展,对经济增长也带来了一定影响。

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物资极大的丰富满足了现代居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新形势下,随着居民收入增加、高端科技、现代社会等的飞速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发展、升级。

从1995年到2015年,经调查显示,城乡居民农产品、工业产品等的消费都在增加,城市居民的消费支出比重增长显著,从1995年的0.310上升到2015年的0.469,增长率达到50%以上,农村的消费支出比重增幅达到90%以上。

然而,进入新时期,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社会消费服务等也不断丰富,此时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中又多了服务性消费支出,根据调查统计显示:城市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比例从1995年的2.238上升至2015年的2.956,增长幅度达到31%,农村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在10年间增幅也达到33%。

通过以上数据统计是可以看出,在整个的居民消费中,服务性消费支出的增长率更高,超出了工业品以及农产品的增长率,其中城乡居民对于工业品的消费增长率又高出了农产品。这样的统计结果意味着整个社会在发展变化,居民的消费层次、消费需求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整体上来看,居民消费结构已经走向发展与升级。

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热点消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居民消费热点经历了从生活零用品到住房与车辆的转变,这一消费结构的升级带动了汽车产业、房地产业的飞速兴起。近年来,由于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受惠于国家消费政策,私人小汽车市场异常活跃,参照相关调查,最近4-5年来,城镇居民的私家车拥有量达到26.58%,汽车走进千万百姓家庭,汽车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同时,由于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房产不断升值,激起了居民购房热潮,房地产业异常兴盛,房产与汽车成为居民的热点消费,从整体上带动了经济增长。

这是因为无论是房产业还是汽车产业都有着较长的产业链,容易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建筑材料、钢铁、机械、化工、电子、服务等,而且这两大产业属于综合密集型产业,需要巨额资金、技术、人力劳动等,无疑将带动更多关联型行业的发展,各大行业的飞速发展势必从整体上带动国家经济的增长。

2、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居民消费需求以及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为导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升级也势必要带动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就是说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作用。

居民第一次消费结构升级,农产品消费量减少,轻工产品消费比重增加,从而拉动了轻工产品产业的发展。到了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则掀起了家电消费高潮,居民的日用消费朝着更加高端、先进化发展,从而推动了电气制造、机械加工等行业的飞速发展。

当前的信息科技时代,整个社会进入高度发达时期,居民的消费比重又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与调整,信息服务、通讯服务等消费性支出占据总消费的一大部分,从而带动了信息产业、通讯科技的飞速发展,以此来带动整个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第三产业蓬勃振兴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受教育程度提升,对应的思想理念、消费观念等也都有着巨大转变。居民消费不再局限于物质需求,而是朝着精神服务、生活质量等方向发展,简单的物资消费品已经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型消费比重大增,根据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北方某省城镇居民人均服务型消费支出较2015年增长11.4%,服务型消费在整个消费结构中占据较大比重,从2015年的29.6%上升至30.2%,提升了将近0.6个百分点。

4、消费结构升级引导投资

消费是带动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消费为投资提供指导,科学的投资应该以市场消费为参照,只有这样才能使投资更加科学、合理,才能真正创造出预期的经济效益。传统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是靠盲目地投资,然而,盲目地过分投资可能导致社会生产能力下降,金融体系也无法健康运转,然而,以消费为导向的科学投资,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而且也能形成一个良性的从生产到营销的良性经济循环过程,实现各类商品生产的价值,防止出现产品积压、资源浪费等问题。

同时,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将为投资的方向与投资比重的科学规划打好基础,消费结构的升级就意味着消费需求的变化与发展,从而决定着投资结构的优化,立足于居民的巨大消费需求来规划资金的投入与分配,从而实现社会生产、再生产的持续进展,推动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要想实现经济的健康、稳定增长,就必须根据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来有针对性地扩大内需、刺激居民消费,国家应该实行积极的消费政策,不断优化消费环境。同时,要努力提升居民收入,科学规划收入分配机制,鼓励多种收入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控制大型国企高管人员的收入,逐步落实并完善最低收入保护制度,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推动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刺激并带动经济的飞速增长。

总 结

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带动了经济的全新发展,引领着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着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也正向引导了投资分配,服务行业的投资持续增加。面临这种形势必须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满足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 查道中!吉文惠&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关联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1(7).

消费升级论文篇9

关键词:河南; 信息熵; 消费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随之提高,促进了居民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消费结构得到合理优化与升级。现阶段河南经济快速发展,增长速度连续五年超过10%。但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来看,投资和消费比例不当,投资不断上升,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尤其是农村消费对经济的的拉动作用不强。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村消费的现状,将直接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河南省2000~2008年农村居民各类消费支出的统计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信息熵对河南农村居民消费进行数量分析,为促进农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农村消费的信息熵

(一)信息熵的概念及其公式

  “熵”的概念来源于热力学,是由德国物理学家R.Clausius最先提出,指的是一个系统的无序程度,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引申出不同的的定义。信息论的创始人Claude E. Shannon(1948)把熵引入信息论理论中,并定义为离散随机事件的出现概率,此后信息熵就成为度量系统有序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系统越有序,信息熵就越低;反之,一个系统越混乱,信息熵就越高。一个不确定系统的信息熵用Shannon公式来表示,其中:Pi表示不确定系统中离散型随机变量每一个状态特征Xi的概率。信息熵S越大表示系统所蕴涵的信息量越少,系统的混乱度即不确定程度越高;反之,信息熵S越小系统所蕴涵的信息量越多,系统越有序。

(二)农村消费的信息熵

消费结构是各消费主体(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和社会团体)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种类和比例关系,包含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部分内容。根据河南统计年鉴的分类方法,农村居民的消费分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及服务等八大类。而这些消费品种在物质形态和量纲上都不具有统一性,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用统一的货币(人民币)作为量纲来度量上述各个消费项目。各消费项目用人民币折算后表示为表示各消费项目所占的比重,其中。按照Shannon公式,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信息熵可以定义为。它能反映农村居民消费的复杂程度,研究其变化趋势。农村居民消费越简单,信息熵就越小,如果居民的全部支出只用于一种消费,消费信息熵最小。当居民的支出均等地用于以上八类消费时,消费信息熵达到最大。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实际消费品种的多样性,农村消费的信息熵一般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二、基于信息熵的河南农村消费分析

(一)数据处理

采集2000~2008年河南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数据,用Shannon公式计算出每年的消费信息熵,结果如下表1:

表1 河南农村居民消费构成数据和和信息熵  (单位:元)项目

年份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消费总支出

1315.8

1451.5

1664.1

2229.3

3044.2

食品

654.1

697

808.3

911.5

1165.8

衣着

86.9

93.7

108.1

159.8

209.8

居住

206.1

263

268.7

443.6

712.6

家庭设备

69.4

64.2

63.7

105.1

169.6

医疗保健

63.6

73.8

95.2

220.8

290.8

交通通信

56.4

77.3

121.2

198.6

214.4

教育娱乐

133.1

133.5

168

140.6

215

杂项商品

46.3

49

30.9

49.4

66.3

信息熵(S)

1.603

1.618

1.608

1.723

1.734

恩格尔系数

49.7

48

48.6

40.9

38.3

数据来源:2006—2009年《河南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二)河南农村消费结构趋于优化

1、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如表1所示,随着河南经济的高速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也不断增加,2000~2008年消费总支出从1315.8 元上升到3044.2元,年均增长14.6%,河南农村消费结构也随之进一步优化,消费方式从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提高。?首先,从各消费项目数量上看,各类消费品支出均逐年增加,但增长幅度有所差异。从2000年到2008年,食品消费年均增加8.7%,衣着消费年均增加15.7%,居住消费年均增加27.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年均增加16%,医疗保健消费年均增加39.7%,交通通信消费年均增加31.1%,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年均增加6.8%。可见食品等生活必需品消费增长幅度小,而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居住等增长幅度较大,农民消费的层次不断提高。其次,从各消费品种所占的比重来看,食品消费从49.7%下降到38.3%,居住从15.7%上升到23.4%,医疗保健从4.8%上升到9.6%,交通通信从4.3%上升到7.0%,可见河南农村居民生活必需品等消费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居住等消费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这说明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他们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把更多的支出投向交通通信、医疗保健等服务享受型消费。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河南教育文化消费支出却从10.1%下降到7.1%。河南许多农村地区因受经济条件和农民自身文化限制,缺乏最基本的文化读物、娱乐设备,没有能力或不愿支付最基本的文化活动所需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和水平的提升,制约了消费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2、消费信息熵分析。当耗散系统的环境变量达到某一域值时,它由无序向有序、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演化[1]。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引起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农村消费水平不断上升,消费品种日趋丰富,导致农村消费结构将不断演变升级。消费信息熵的变化,将反映农村消费系统的这一演变过程。河南农村居民消费信息熵,从2000年的1.603增加到2008年的1.734,增加了0.131,这应证了上述时间序列的分析,说明河南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了,消费的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更加丰富,多样性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消费结构系统不断演变升级。

3、恩格尔系数分析。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南农村恩格尔系数从2000年的49.7%下降到2008年的38.3%。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评价标准,恩格尔系数在40-50%为小康,在30-40%为富裕,河南农村居民消费模式已从小康型转向富裕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富裕的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生活质量,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这也使得河南农村的消费结构越来越复杂,所以信息熵也在不断增加。消费信息熵的提高能很好地解释 河南农村消费结构演变升级的动态过程,但随着经济的有序发展,河南农村消费信息熵的变化也会趋向有序。

三、对策及建议

(一)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决定农民消费水平的关键因素是农民收入的多少。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之策还在于农业,首先必须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发展优质、高效、高附加值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其次,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河南是人口大省,非农产业的发展能有效转移富余劳动力。同时,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农民就业培训,促进农民市民化待遇,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

(二)更新农民消费观念,提升消费层次

基于本文分析显示,河南农村因经济和农民自身素质的限制,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比重偏低,这制约了农民消费观念的更新,影响农村消费结构的演变升级。因此,应加强对农村文化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提升农民文化层次,促使农民拓宽消费领域,由单纯的生活必需的物质消费扩展到精神文化消费,注重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增加文化、教育、娱乐、旅游等享受性消费,更新消费观念,提升农民消费水平和层次,促进农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农村消费环境

为保证农村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应完善农民生活基础设施,为繁荣农村消费市场和提升农民消费水平提供硬件支持,使城市销售网络延伸到农村,给农村带来消费观念和消费领域的更新,改变农村消费环境。同时,完善农村保障体系,改善农民对医疗、教育、养老等消费支出的预期,增加现期消费。要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形成城乡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新格局。

消费升级论文篇10

关键词: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8月26日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表明,经济增长过程不仅是一个总量增长的过程,而且也是结构变动和结构成长的过程。经济总量增长和结构变动是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经济总量增长引起结构变动,结构变动促进经济增长。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一个主要推动者则是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引起的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当然,消费结构在对产业结构的发展进行指导和影响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他们相互促进。在生产水平不发达时,人们的消费主要决定于生产力和产业结构,这时生产力和产业结构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更大些;但是,当生产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产业结构的发展要有消费需求的支持,产业结构要受到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制约,此时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要大些。本文将探讨随着经济的发展,贵州省的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消费结构影响产业结构的理论分析

虽然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很多,并且因国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任何单个因素都不足于解释产业结构的演进,但产业结构变动最基本的原因和动力却是消费需求结构的有序变动。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各个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是不同的。随着我国经济由卖方经济向买方经济转变,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消费结构变动成为产业结构变动的根本原因。

人的需求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生存需求、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每一个层次又包含了对同属于一个需求层次的不同商品的需求。需求结构是按照人们需求等级的先后次序排列的有机构成。当收入有限而不能满足所有需求时,人们自然倾向于首先把有限的收入用于购买满足生存需要的商品。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也自然倾向于在满足基本需要后,把增加的收入用于购买满足更高层次需要的商品。因此,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需求的重点会逐步向更高层次转移。

由于需求具有引导生产的作用,因而需求结构的变动会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动。经济增长过程分析表明,需求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化是相互对应的。在人均产值30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阶段,恩格尔系数较大,人们的消费需求主要集中在温饱问题上。在这一阶段,一方面人们对农业和轻纺工业产品的需求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了无力发展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产业,因而产业结构中农业占较大份额,工业中纺织业占较大比重。

在人均产值增加到300~2,000美元时,温饱问题基本解决,需求结构的重点从必需品转向非必需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这种变化拉动了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本物品的生产需求也迅速增加。因而,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中心的生产转向使用工业原料的设备、耐用消费品制造为中心的基础工业和重加工工业的生产。同时,在这一阶段,农业、轻工业的充分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提供了超过它们自身需要的过剩资金和劳动力,使资源向非必需品生产的转移成为可能。

在人均收入达到2,000美元以上阶段,物质产品已相当丰富,人们的消费选择余地大为扩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大大提高。由于人们的需求出现多样性和多变性,少品种、大批量的大规模生产方式已不再适合高度变化的市场需求,逐渐让位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并加强了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同时,随着高加工度的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组织日益复杂化,并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促使以信息、咨询业等高科技产业为中心的现代服务的大发展、使产业结构迅速走向服务化。

二、贵州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目前,贵州省城镇居民消费正从生存型的温饱消费逐步转向享受型的小康消费,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居民用于住房、交通、通讯、文娱、教育、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支出迅速增长,居民消费重心正由“吃、穿”向“住、行”倾斜。经过多年的资金积累,城镇居民已具备了从万元级消费向十万元级或几十万元级消费过渡的能力。2011年统计年鉴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显示,家用汽车由2001年的0.4辆增加到2011年的10.48辆,说明2011年每10户家庭就有1户拥有家用汽车;家用电脑由2011年的7.86台上升到2011年的63.89台,说明每10户家庭就有6户拥有家用电脑。也就是说,如今贵州省城镇居民由以家用电器为特征的消费浪潮阶段进入了以住房、汽车、电脑等为特征的新一轮消费浪潮阶段。

1、消费结构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影响。数据显示1978~2011年贵州省第一产业是先上升后下降,第二产业在40%之间徘徊,第三产业一直处于上升阶段。(1)结束后,经济的恢复和收入的增长,使得原先被压制的消费需求释放出来,而被释放的消费需求首先用于满足吃的需要,因此顺应消费的需求,第一产业在“六五”时期得到发展,其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上升到43.46%。随着消费结构的优化,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第一产业的比重也逐步降低,2011年降到了12.7%,比1978年降低了29个百分点,1992年后低于第二产业,1998年后低于第三产业;(2)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中后期,贵州省消费结构由“吃”向“用”升级,在这一期间贵州省的家用电器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得到迅速普及,但是家用电器的消费高潮并没有使得贵州省的第二产业在改革开放以后其占GDP的比重明显上升,这是由于贵州省经济十分落后,历来主要以农业为主,第二产业不发达,而第二产业的发展不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而且需要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可是贵州省均不具备这些条件。但是从全国情况来看,这一阶段,以家用电器为特征的消费结构升级确实带动了我国第二产业的发展,“七五”、“八五”、“九五”期间,我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3.32%、46.02%、49.82%,呈现不断上升趋势;(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最快,由1978年的18.18%升至2011年的48.8%,升幅达30.6个百分点。这是由于近年来,贵州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交通通讯、文娱、住房、医疗保健支出的加大,带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近三年超过了全国性水平。可见,贵州省消费结构的升级带动了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 “三二一”的转变,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并呈现出向着优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2、消费结构变化对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影响。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曾经长期存在的食物供给短缺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粮、油等基本食物的供给得到保障以后,食物生产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这一结构变化最明显的是非粮食食物供给的显著增加,即粮食、蔬菜等植物性食品的消费量下降或相对稳定,而猪牛羊肉、家禽、蛋及其制品和水产等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快速增长,食物供给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要带动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现在我们以第一产业农林牧渔总产值构成为例来看看其变化情况。农业比重总的来说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其比重为59.37%,比1980年下降了17.61个百分点。牧业和渔业的比重迅速上升,分别由1980年的18.91%、0.11%上升到2011年的34.6%、1.8%,上升了15.69个百分点和1.69个百分点。虽然渔业所占的比重还很小,其增加的百分点也不大,但是如果从其发展速度来看,其是最快的。1995~2011年间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增长率分别为6.76%、3.76%、8.38%和9.94%,可见,贵州省消费结构变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

三、结论和建议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贵州省的消费结构由“吃”向“用”升级时,贵州省的家用电器消费高潮并没有使得贵州省第二产业所占GDP的比重明显上升,这是由于贵州省经济十分落后和不具备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条件所决定的。近年来,贵州省的消费结构又向前跨进了一步,交通通讯、文娱、住房、医疗保健支出的加大,从而带动了贵州省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贵州省的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消费结构的变化也对产业结构内部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因此,建议要继续提高贵州省居民的收入水平,从而促进贵州省消费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此外,要加强消费的指导,培养居民正确的消费观,做到健康和低碳环保,积极响应时代的发展,从而促进贵州省的产业结构向低碳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黄丽馨.广西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联的实证分析.改革与战略,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