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安全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01:29:36

消费安全论文

消费安全论文篇1

现今,消费者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法律问题。从目前看,危害消费者安全利益的行为普遍存在。通过1993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我国消费者各种权益作了系统规定,并在章节中规定了我国消费者享有的九项基本权利。本文是从分析消费者安全权问题出现的成因,消费者安全权保护运动立法的发展,促进了有关消费者安全权保护运动的发展来解析消费者安全权。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安全权利,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自己的安全权,在自己的安全权利上受到损害时,能依据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消费安全权。因此,我们呼吁加强对经营者维护消费者安全权的法制教育;同时加大打假治劣的惩罚力度,使其非法获利不足以支付承担法律责任的成本,令违法经营者无利可图;还要及时解决安全标准缺失和滞后的问题,为消费者安全权提供强制性的技术警戒线。对屡教不改或有严重违法行为导致消费者人身财产损害的,及时向社会通告,加大对经营者的心理威慑.在任何时候都要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因此,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时,应以消费者利益为重,保证所提供商品及服务的安全;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安装防护措施或者设立警示标志,以免损害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关键词:消费者安全权消费者安全权的内容消费者安全权的特征

消费者安全权的管理消费者安全权司法保护消费者安全权行政保护

现今,消费者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法律问题。从目前看,危害消费者安全利益的行为普遍存在。通过1993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我国消费者各种权益作了系统规定,并在章节中规定了我国消费者享有的九项基本权利。本文是从分析消费者安全权问题出现的成因,消费者安全权保护运动立法的发展,促进了有关消费者安全权保护运动的发展来解析消费者安全权。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安全权利,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自己的安全权,在自己的安全权利上受到损害时,能依据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消费安全权。

一、消费者安全权概述

首先我们先了解消费者的安全权。消费者的安全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害的权利。在许多法制国家,安全权是消费者最主要最基本的人身权利。安全成为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之一,没有安全权,人们的其他权利就失去了意义。而且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赋予消费者的第一项权利便是安全权。对所有消费者而言在购买和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并提供支付对价后,经营者就要保护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一)消费者安全权的内容

当我们基本了解消费者的安全权。那么我就把消费者安全权的内容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的,一是人身安全权。它又包括:(1)消费者的生活安全权。即消费者的生活不受危害的权利,如因仪器有毒而致使消费者残废,即侵犯了消费者的生命权。(2)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权,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不受损害的权利,如食物不卫生而致使消费者中毒或因电器爆炸致使消费者残废等均属侵犯消费者健康安全权。二是财产安全权。即消费者的财产不受损失的权利,财产损失有时表现为财产在外观上发生损毁,有时则表现为价值的减少。

在消费者而言,其购买商品、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者是为了个人或者家庭的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在其为商品的所有、服务的提供付出代价后,对方当事人有义务提供合格的商品和服务,而不能使消费者在付出代价后,对方当事人有义务提供合格的商品和服务,而不能使消费者在付出代价后反得到伤害。故在消费者方面,他们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二)消费者安全权的特征

在我国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权不受损害的权利与我国《宪法》和《民法

通则》中的人身、财产权利不受侵害虽是一脉相通,但是,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的这项权利与以上的权利相比还是有其自身的特点的,主要包括:

第一,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权所具有的内容,包括生活消费的任何领域,

权利客体的范围包括一切购买、使用消费品和接受服务的行为,所以,这项权利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第二,消费者的安全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也就是说,在消费者购买、

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始能产生,离开生活消费这一特定领域,就不可能存在消费者的安全权问题。当今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性不断加深,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是生产者,每一个人也都有可能是消费者,任何个人都不可能不接受外界的服务,不可能不购买、使用商品。在如此密切的相互依赖下,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成为必然,每个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首要地应得到保护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第三,消费者安全权不只是被动地形式,还可以主动要求,也就是说,这项

权利并不意味着消费者只有在自己生命、健康权或财产权遭受损害后才能主张。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第二款的规定,消费者可以主动行使消费者安全权,既消费者有权要求生产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和标准。

(三)消费者安全权的实现

上面已经讲述了消费者安全权的内容和自身特征。现在很多消费者自身都不很清楚的事情,因为有很多消费者安全权受到了侵害,可是消费者却不知道如何在受到侵害的前后来实现自己的安全权。那么我现在下面再讲述如何实现消费者的安全权。

1.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在很多时候消费者的安全权不会自动实现,该项权利的保障首先有赖于经营

者切实履行相关义务。在不同的消费交易领域,经营者所应当承担的安全义务和

责任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消费者在整个消费过程中都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

受侵犯的权利。这就要求:

第一,在购买、使用家用电器、家用机械、燃气以及燃气用具、日用百货、

文化用品、儿童玩具等生活消费品时,有权要求这些产品的质量能够有安全性,或者有安全性保障措施,不存在缺陷而使消费者受到损害。

第二,在购买、使用食品、药品、化妆品时,有权要求商品符合国家规定的

安全、卫生标准。

第三,在接受服务时,有权要求相关的服务设施、服务用具用品、服务环境、

服务活动以及服务中所提供商品符合安全、卫生的要求,不致使消费者遭受到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威胁。

2.消费者安全权的实现有赖于国家对消费交易活动的有效管理

现在国家为了更加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安全权,除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中有一般性的安全保障法律规范,我国对特殊危险性商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问题也制定了一系列专门的法律规范,如食品卫生监督管理规范、药品管理规范、化妆品卫生监督管理规范、城市燃气安全管理规范、生活用电安全管理规范、服务安全管理规范等等。这些安全管理规范是国家对消费者交易进行必要干预的法律依据,为国家对消费安全进行有效管理提供了一系列法律手段。现在把这些手段可以概括成四种:标准化管理、安全认证管理、许可证管理、商品和服务的标示管理。国家通过这几种管理手段,可对涉及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强制性的各项安全标准,强行要求经营者的商品和服务达到相应的安全标准,从而实现保障消费者安全权的功能;并且可以防止不安全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为消费交易的安全创造条件;而且通过标示的管理,可以让消费者警惕那些不安全的商品和服务,避免消费者的安全受到侵害。

虽然国家对经营者们的商品和服务已经严加管理,可是损害消费者安全权利的事情时有发生。

二、消费者安全权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消息途径可以看到现在有很多的消费者安全权没有得到保护,致使很多消费者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近年来,我国广大消费者在人身安全方面屡屡受到损害,有些情况已经发展到触目惊心的地步。消费者在整个消费过程中都享有安全权。

而在实际生活中,侵害消费者安全权的现象非常普遍。

(1)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例如,为了牟取非法利润,招徕顾客,一些不法分子在普通白酒中加敌敌畏冒充"茅台",用福尔马林泡毛肚、凤爪,在菜油中掺柴油,出售变质、发霉的各种食物等,皆属此类,这些商品不仅不能满足人们的正常需要,反而会损害人们的健康,甚至会致人死亡。出售过期变质的食品、药品。对于销售者来说,出售过期、变质的食品以及过期、失效的药品等侵犯消费者安全的现象也较为普遍,有些商店将已经过期的商品打上新的日期,欺骗消费者。

(2)药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制造销售假药、劣药。药物本来是用来治病救人的,但是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赚钱,则置人们的生命健康于不顾,以非药物冒充药物,病人服用后,根本不能对病情产生缓解及解除作用,延误疾病的治疗,有些假药中还掺杂有害成份,不仅耽误治病,而且使病情加剧,例如,一些不法分子用泥土、鸡饲料、淀粉或廉价药品加上伪装,冒充抗生素及名贵药品出售。

(3)因产品质量问题给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商品不容忽视

日常用品及机电产品缺乏安全保障。这些年来,我国曾发生了多起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爆炸伤人的事件,电风扇、电热毯、电热杯、洗衣机等漏电致人死亡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都是严重侵害消费者安全权的表现。

(4)化妆品质量不过关有毒有害性不容忽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渐为时尚,化妆品致人损害的案件也越来越多,有些生发水不仅没有生出头发,反而使原有的头发脱得精光,一些润肤膏不仅不能美容反而致人容貌毁损,还有些化妆品甚至含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有害物质。

(5)服务行业的场所和方式给消费者造成人身、财产安全不容忽视

营业场所不安全。如有些旅馆房屋年久失修、楼梯老化腐朽;有些商品、饭店、旅馆电源外露极易触电,有些旅馆管理不善,旅客财物经常失窃等等,这些也属侵犯消费者人身及财产安全的现象。服务方式不安全。如理发师使用工具不当或者不消毒致顾客受伤或者传染疾病,浴室热水过热烫伤顾客等等。

上述的五种问题都是给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侵害。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本来就是处在弱势地位。而当消费者安全权不能得到保障的时候我们就要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三、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安全权

(一)提高消费者的唯权意识

维权就是指的是维护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权,维护生命健康安全权是消费者协会的一个重点,也是消协的一个主要标准,消法规定消费者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侵害的权利,健康维权确定的依据是:当前危及消费者正当权益的比较突出,把健康维权作为年主题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以人为本,它包括多个方面;另外确定年主题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社会的总体目标的实现要求全民各尽其所,没有人民群众的全民健康是做不到的,消协维护消费者全权利益有本身的职能,配合执法部门做好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安全利益广大消费者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突出的问题,打击制止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一些服务。保护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为了保护消费者安全权益列出以下几种方式:

一要选择大商场购买,因为大商场进货渠道规范,消费者一旦购买了劣质产品,不管找商场还是找厂家去维权,都会更方便。二要保留购物票据,以证明劣质产品的出处或卖场。三要认清品牌,不要去买“三无”产品。无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的食品,一旦发现质量问题,维权难度更大。四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对当事人而言,维权是件很辛苦的事,如果我们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就会更大程度地避免遭遇到伪劣产品,也就不用花费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去维权了。在消费者消费的同时可以要求:(1)要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必须具有合理的安全性,不得提供有可能对消费者人身及财产造成损害的不安全、不卫生的产品。(2)要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必须有可靠的安全保障。(3)要经营者提供的消费场所应具有必要的安全保障,使消费者能在安全的环境中选购商品或接受服务。这些都是消费者的基本权利。也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安全所要提出的安全要求。

上述这几种只是一些消费者为了以后方便唯权常用的行动,消费者的安全权益在受到侵害时在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还要寻求司法的保护。

(二)消费者安全权司法保护

1.打击侵害消费者安全权的违法犯罪行为

在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惩处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中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上述规定所称的法律、法规,是指内容涉及了对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中侵害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惩罚、处理之条款的法律、法规。

(1)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时侵害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的违法犯罪行为的认定

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是两个联系紧密而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违法行为指的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而犯罪行为则是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当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时侵害了消费者合法的安全权益的行为多属于违法行为,除非当这种违法行为达到一定程度,达到构成刑法分则所顶的某一项罪名的构成要件时,就成了犯罪行为。对于一般违法行为,有关国家机关应追究经营者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对于犯罪行为,则由国家的公安机关、检查机关、审判机关追究经营者的刑事责任。

(2)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违法犯罪行为的表现

现在社会有很多经营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务中,侵害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的违法行为。其中主要表现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搀杂、搀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第二,生产、销售假药、坏药。第三,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第四,生产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医疗器材、医用卫生材料,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第五,生产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电器、易燃易爆产品或者其他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或者销售明知以上不符合规定的产品。第六,生产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

上述以上行为中,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其中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损害后果的可能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劣药罪、生产销售不卫生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生产销售劣质化妆品罪等犯罪行为。

2.人民法院切实保护消费者安全权益方面的职责

在我国人民法院在保护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负责各类案件的审理工作,包括民事的、行政及刑事的。它是保证消费者诉讼权利得以实现,维护合法权益,打击侵害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工具。

(1)消费者安全权益争议的受理

当消费者安全权益争议包括因经营者违反约定义务而产生的违约责任纠纷和因经营者违反法定义务侵犯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权益的侵权纠纷两种消费者安全权益争议。也就是说当消费者的安全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选择司法救济方式解决消费者安全权益争议。而对消费者请求人民法院依法解决的争议,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进行,既消费者应当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提讼和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予以立案。

(2)人民法院会采取积极措施,方便消费者提讼

服务人民、保护人民、急人民之所急是人民法院的基本职能。而且方便消费者提讼是人民法院实现其保护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各项措施的基本前提。社会中,一个普通的消费者为了自己安全权益怕打官司,最重要的原因是不方便,都会因为离法庭太远,为几个钱不值得来回奔波;举证困难,担心败诉,顾虑进程浪费时间和精力,造成了很多消费者当自己的安全权益受到侵犯时,往往放弃了自己的诉讼权利,放弃寻求法律保护的途径,能忍就忍,能让就让。而现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人民法院有义务采取措施,方便消费者的。这样就能使很多消费者在自己安全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及时拿起法律武器来还击。

3.对已受理的消费者安全权益争议案件,人民法院会及时审理

所谓及时审理,是指人民法院会严格依照法定诉讼时间期限的要求,在受理案件后,应按时进行审理前准备,尽早开庭审理。此外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还可根据需要巡回审判,就地办案,这都为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及时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消费者节省了时间。

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由于人民法院在解决消费者安全权益争议中具有最终的裁判权,在国家对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保护工作中享有极大的权威性。因此,本条的规定对于及时解决消费者安全权益争议,避免争议久拖不决而给消费者造成更大的损失和伤害,加强对损害消费者安全权益行为和现象的司法监督,保护广大消费者安全权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消费者安全权行政保护

在这里我要特别讲述一下各级人民政府和各个行政管理部门对消费者安全权益的保护。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行政部门做好保护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的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预防危害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行为的发生,及时制止危害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而各级人民政府对消费者安全权益保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对其所属有关行政部门保护消费者合法安全权益的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及督促。2、各级人民政府对市场经营活动的监督。这就直接能说明了我国政府对保护消费者安全权益的重视程度和保护措施。而在人民政府内部因职能不同而有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现在有很多保护消费者安全权益的行政管理部门,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技术监督机关、卫生监督机关、环境保护机关、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机关、各行业主管部门。这些机关通过自己的各种不同的职能来管理市场、约束市场,通过对市场的严格管理更好的保证市场上商品质量,防止一些假冒产品、不合格的卫生产品危害消费者的安全权益,而且会对给行业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来提高其对本行业的管理、监督人员的素质能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安全权益。

四、结束语

总之,消费者安全权是关系到社会每一个人的权益,并随着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以及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会更加完善,对不法经营者侵害消费权益的惩罚将更加法制化、制度化,而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将不断提高,维权途径将会更多,更高效,这些也将促进消费者安全权的得到更多保障,对维护社会经济秩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参考资料)

1.李昌麟主编: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2.张严方著:《消费者保护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3.王淑火著:《产品责任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4.王淑火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问答》,中国计量出版社1994年出版。

5.1985年7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联合《关于从严打击制造贩卖假药、和有毒食品等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犯罪活动的通知》,《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85年第3号。

6.梁慧星:“中国的消费者政策和消费者立法”载《法学》2000年第5期。

7.2003-10-3109:06:41

消费安全论文篇2

现代社会中,考虑金融隐私权与信息披露冲突的焦点,平衡二者之间的权益关系,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原则。金融隐私权受到法律保护,但是当个人信息的使用有利于共同利益、公共需求、政治利益之时,便应该就信息隐私的保护做一定程度的让步,以便符合大多数人的需要,从长远来看,根本上也符合隐私权主体的利益。第二,信用信息流通原则。信用秩序的主要功能在于建立和保持一种可以大致确定的预期,以便利市场主体的相互交往和行为。市场经济的基础是信用制度,信用是交换的基础,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会在多个层面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这些都需要强有力的信用制度的支持。

二、金融消费者信息保护标准与程序之考量

“金融隐私权”作为一个学理概念尚未进入实践立法之中,只有在某些部门规章、地方规定中零星可见,但是规章、规定之间重叠、冲突现象较多,对广泛的金融产品无法一一阐明,甚至对有的跨领域金融产品更是无从调整。金融领域的“隐私权”不同于人格权中的隐私权,其是对公民私人生活空间的保护,即公民有在任何情况下不向任何人透露隐私的权利;但是作为金融消费者参加金融活动,参加主体则有义务在一定范围内对金融机构披露个体信息的义务。因此隐私权内容主要是对个体私人情况的保护,金融隐私权着重于对信息的保管与合理利用,使金融消费者免受因不法利用信息的行为而被无端打扰。二者需要在法律上予以区分以得保护。对于金融消费者者的权利需法律保护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当重于民商法和行政法实体与程序上的立法研究,而刑法作为保护公民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应当在严重侵害公民个人与社会法益的行为上予以惩罚。

(一)民商法对金融消费者信息保护的法律条文尚待完善

《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明确规定了公民享有隐私权以及侵犯隐私权的具体行为和侵权责任,但是主要是对人格权中隐私权的保护。我国现行金融法律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保险法》等颁布实施较早,对社会发展评估尚未到现时阶段,更不具有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理念。法律具体条文对金融消费者所享有的隐私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等内容也有所提及,但绝大部分还是仅作了原则性规定,真正规定消费者权利具有可诉性和可操作性的民商事规则十分少见,这使得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往往成为被架空了的口号。所以我国应尽快制定和颁布有关专门的法律法规,例如,应加快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范围,禁止个人信息被用于法律规定以外的其他目的。

(二)金融信息保护期待行政法的保护介入

长久以来我国缺乏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金融信息的监管更是无从说起。保障金融信息的合理使用不仅要求行政部门引导行业协会、尽到合理审查金融机构格式条款的义务、明确安排部门分工,还要自我约束,对金融信息行使职权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美国在《隐私权法》中规定了行政机关采集信息的限制和要求,以保护个人信息免于广泛公众知晓之下,成为各国之先驱:1.采集信息的限制:行政机关必须用正当合法的手段和程序制作、保存、使用和公开个人记录;2.保存和使用记录的限制和要求:行政机关建立或修改个人记录系统时,必须在《联邦登记》上公布特定事项。为避免滥用信息披露,《隐私权法》还赋予信息持有者相应的权利,如选择选、知情权、修正权和救济权。

三、建立征信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约束机制

(一)发达国家对信用信息保护的经验启示

金融行业成为世界上不容忽视的产业,对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发达国家更是如此。以英美两国为首,规范金融业的立法在各国展开。《英国金融服务和市场法》于2001年12月1日开始实行,其具体赋予了英国金融服务局(FSA)管理监督各种金融产品的权力,并在FSA的监管目的中明确“对消费者权利在适当范围内予以确实保护”为其四者中之一。美国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善,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出台了一系列以保护消费者权利为主旨的金融立法,如《诚实信贷法》《公平信贷报告法》《信贷机会公平法》《住宅贷款信息披露法》《金融隐私权法》《据实披露存款资料法》等,并将执行这些法律的职责指派给金融监管当局。日本、加拿大等其他国家也跟随其后,制定相关法律并成立有关部门确保金融产业按照法律规定运行,保证社会公平。

(二)金融消费者信用信息保护监管的法律制度研究

目前我国对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都有一些法律进行调整,如《证券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国库券条例》等,但在消费者信用方面,除了1997年4月28日由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住房担保贷款管理试行办法》外,目前尚无统一的法律,因此金融消费者信用管理更是无从参考。由于消费者信用是一种特殊法律关系,因此单靠《民法通则》等一般性的法律进行调整是不合适的,如果只是靠对一般交易的法律,或者依靠一般发的合同自由原则进行规制的话,就不能达到保护消费者的目的。

1、我国信用信息的采集法律制度

金融领域中我国征信信息的范围应当包括消费者在借贷、贸易、投资、服务等社会经济中形成的,反应信用主体经济状况、履约能力、商业信誉等信用信息的能力,具体来说包括自然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考吗、籍贯、学历等;自然人的特定信息,包括银行贷款信息、纳税信息、征信机构查询信息等。但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应当予以限制采集。实际上,征信权是信息隐私权为了社会利益而做出的让渡,根据比例原则,应当以最小侵害达到目的,即“每个社会秩序都给予个人对权利主张以最大范围的欲求,也必须同要求公益的论点进行平衡”。当然,在征信法中对个人信息用信息作明确的界定,强化法律责任,加强对隐私权的保护是金融机构之义务。最后,信息采集的手段必须合法、正当,不能采取盗窃、诈骗、夺取等非法手段采集信息。

2、我国信用信息利用法律制度

消费安全论文篇3

关键词:消费者;安全生鲜农产品;影响因素;扬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12)02-0034-06

一、引言

生鲜农产品一般是指未经深度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它在我国居民日常消费中占有很大比重。近年,“毒蔬菜”、“病死猪”、“毒木耳”、“荧光蘑菇”等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使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性的担心不断增加。为落实“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我国的强制性无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已进入试点和推广阶段,但生鲜农产品松散的产销衔接方式依旧是诱发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重要原因。作为我国大部分地区生鲜农产品主要零售终端的农贸市场也因为个体摊贩的小规模经营使得对其进行质量安全管制的成本大大增加,加上信息不对称问题存在,极易引发农贸市场中部分不法商贩销售,甚至加工有害生鲜农产品事件的发生。因此,有学者认为以个体摊贩为主体的农贸市场不适宜经销安全、优质农产品。

在我国生鲜农产品新型零售业态发育迟滞的情况下,提高消费者对农贸市场中生鲜农产品安全性的识别能力,对消费者规避食品安全风险,有效遏制农贸市场中部分个体摊贩的“败德”行为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国内对安全农产品消费者认知方面的研究大都关注于消费者对安全认证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认知,以及对可追溯农产品的认知和对市场准入标识QS的认知等方面。少有学者关注农贸市场中消费者对无标生鲜农产品安全性的识别问题。

为此,本文以2009年11月初发生在扬州市部分农贸市场的“荧光蘑菇”事件(当地媒体连续报道了部分农贸市场中的个别不法商贩使用荧光粉浸泡双孢蘑菇以提高“卖相”的事件)为调查分析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消费者正确识别安全生鲜农产品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二、消费者识别安全生鲜农产品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按照Nelson等对商品进行的分类,生鲜农产品品质兼有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的属性。生鲜农产品的搜寻品属性较易识别,不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信任品属性需要第三方质量见证(质量认证和标签等)将其转换为经验品才有助于消费者识别,而经验品属性消费者是可以识别的,但其识别的正确性则更多地依赖其对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消费者学习理论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商品的活动中,会不断积累购买和消费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以完善其购买行为。无论是理性主义者的主动学习论,还是经验主义者的被动学习论,都认为消费者学习与其所处环境条件有着密切关联。此外,Bandura又将个体因素引入到学习过程中,认为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行为是动态交互的关系。就消费者识别具有经验品属性的安全生鲜农产品的影响因素而言,在农贸市场环境下,消费者正确识别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也是其学习的结果,也会受到消费者个体因素和消费者面临的外部信息环境影响。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在考察消费者识别安全双胞蘑菇的影响因素时考虑了消费者个体因素和外部信息环境因素两个方面。

1.消费者个体因素

消费者个体因素包括消费者个体特征和消费者学习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主观态度两方面:

(1)消费者个体特征。消费者的个体特征有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家庭人口规模等。有着个体差异的消费者其积累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也会存在差异。年长的消费者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更为重视,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其对相关质量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较年轻消费者高;就性别差异而言,女性大多需要料理家务,由于经常采购和处理生鲜农产品,通过经验积累,其对相关质量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较男性高;受教育程度高的消费者,其对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程度较高,加上其获取各类信息的渠道较多,对相关质量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应较高;收入水平高的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会促使其了解更多相关质量安全知识;家庭人口数较多的消费者,家庭责任较重,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较强,加上家庭成员间的信息交流,其对相关质量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应较高。

(2)消费者学习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主观态度。消费者学习的主观态度也就是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品质的重视程度。消费者重视程度越高,其对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的需求程度也越强,而且,积极的信息搜寻行为也会提高这类消费者的相关质量安全知识掌握程度。

2.外部信息环境因素

考虑到“荧光蘑菇”事件的特点,在考察外部信息环境因素时,本文主要从消费者是否获取该事件信息,以及获取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渠道数两个方面来衡量消费者的信息环境差异。

(1)消费者是否知晓事件信息。知晓“荧光蘑菇”事件信息的消费者会因为对自身和家庭成员身体健康考虑而主动了解相关知识以规避这类风险。

(2)消费者获取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渠道数。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有关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信息数量以及传播速度都较以往增加和加快。在这样的条件下,消费者获取该类信息的渠道越多,说明其面临的信息环境越好,积累的相关质量安全知识会越多。

三、消费者识别安全生鲜农产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消费安全论文篇4

关键词:消费者偏好;市场准入;产品安全水平;两阶段博弈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21(2015)01-0149-08

引言

美国费雪(Fisher)和美泰(Mattel)的玩具召回、美国的宠物食品召回、欧美的童装召回等大规模召回事件使国际知名品牌商对中国的外包制造商提出更严厉的产品安全要求。而在国内,近年来频发的诸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等恶性事件也使制造商面临全社会空前的产品安全压力。。面对国际国内的双重压力,我国制造商高度重视产品安全管理问题,积极采取产品可追溯等措施提高产品的安全性能。例如,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品牌商已经建立产品可追溯机制,如果发现某批产品在市场上出现质量问题,制造商可在第一时间将产品追回,并迅速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但与此同时,国内不断出现的产品安全事件表明当前国内市场上仍存在大量不注重产品安全的制造商。由此可见,我国市场上明显存在产品安全战略类型不同的两类制造商。政府是产品市场重要的监管者,这两类制造商面对政府的产品安全监管会具有不同的产品管理策略,不同类型的制造商其产品价格策略、产品安全水平确定策略等会有明显差异。在此背景下,制造商如何确定自己产品的安全水平,政府如何制定产品安全的市场准入标准等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探究不同产品安全战略制造商间的博弈关系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1 相关文献

国内外已有一些文献探讨产品安全管理中制造商之间的博弈问题。尹巍巍等建立了由奶农、奶站、乳品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和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质量安全静态博弈模型,并通过算例揭示了上游向下游传递风险的经济原因和下游对上游实施监控的必然规律。彭玉珊等应用进化博弈的双种群博弈理论研究了优质猪肉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质量安全行为协调的博弈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其研究表明,协调演化方向受协调成本、协调收益、收益分配系数(损失分摊系数)、被惩罚概率、潜在损失、经营规模和奖惩系数等7个因素的影响。樊斌和李翠霞探讨了乳制品加工企业隐蔽违规行为的演化博弈关系,应用演化博弈理论的复制动态机制分析乳制品加工企业隐蔽违规行为的长期演化趋势,其研究表明:影响乳制品加工企业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政府监督查处的力度和强度、消费者信任度、企业生产技术和设备以及乳制品加工市场的准人条件。Bae等建立了不同运营战略制造商之间外包策略选择问题的三阶段博弈模型,其中产品质量水平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制造商在产品安全管理方面的博弈受到消费者安全偏好、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以往文献在利用博弈论建模过程中缺乏对产品安全水平、产品价格竞争和消费者安全偏好等因素的综合分析。鉴于此,本文系统考虑了产品价格竞争、产品安全度、企业间不同的产品安全战略、消费者安全偏好等因素,建立了两个寡头制造商之间的两阶段博弈模型。探究了消费者安全偏好支付系数和产品安全市场准入值两个参数变化带来的影响,为制造商和政府的产品安全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2模型建立

2.1模型假设

不改变问题本质的条件下,将一些复杂条件加以简化,对模型作如下假设:

(1)市场存在两个寡头制造商:制造商1和制造商2,代表市场上的两种类型制造商,具有不同的产品安全战略。市场上销售的产品需要满足法规规定的产品安全市场准入值,用安全度(记作g)表示产品的安全水平(安全度针对不同产品其衡量标准不同,以农产品为例,安全度的衡量指标可能是农药残留、激素、转基因成分等),且假设g越高表明产品安全度水平越好。制造商2努力追求产品安全度的提升,以此保持良好的产品安全形象,本文称之为“主动安全战略采取者”,其产品为“高安全度产品”;制造商1的战略则相对更倾向于开展价格竞争,本文称之为“低价战略采取者”,其产品为“低安全度产品”。

(2)制造商1和制造商2采取可追溯等措施促进产品安全度的提高,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μ1和μ2,如采用条码射频识别技术、加强与上游多级供应商的安全合作等。成本与安全度提升水平成二次方关系①,即(为正数,i=1,2)为成本系数,假设β1>β2

(3)制造商1和2采取产品可追溯等质量安全措施可以提高产品安全水平,同时,也随之带来边际生产成本一定程度的下降(设ε为成本降低率)

(4)假设消费者对产品的安全满意度θ服从均匀分布,且θ~[0,1]。0表示消费者对购买产品是否安全不在意。1表示消费者具有极高的安全满意度,极端倾向于购买质量安全产品。消费者效用函数设为U,满足下式(1),s为消费者的保留效用,假设S足够大,S-p1>0的条件始终满足,保证消费者不购买仟何产品的情形不会出现,使市场被完全覆盖。

则当S-p.=S+kθ-p2时,θ类型的消费者才愿意购买高安全度产品。即存在一个θ*,该类型消费者对于购买制造商1的产品和制造商2的产品无差异。则,

因此,

当时θ>(p2-p1)/k,消费者购买制造商2的产品。

当时θ

(5)假设市场容量为1,高安全度产品市场需求量为q2,低安全度产品市场需求量为q1=1-q2。

π1对g1求二阶导数,且令,得,

命题6 当k,β1,ε2,和ε1满足不等式组(21)时,式(17)和(18)成立。

命题6表明,只有当三个条件――消费者安全偏好高于一定水平、低价战略采取者的安全成本系数比主动安全战略采取者的安全成本系数高、主动安全战略采取者的成本降低率比低价战略采取者的成本降低率高――同时满足时,两种不同类型制造商才可能达到各自的最优产品安全度水平。分析命题6可知,不同类型的制造商要达到最优的产品安全度水平,实现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不是由单单一个因素决定的,这是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联合互动的结果。因此,政府应致力于培育消费者的产品安全意识;消费者也应自觉树立绿色消费观;采取主动安全战略的制造商则应在技术创新、管理挖潜上下功夫,努力在成本控制方面对低价战略采取者形成显著的比较优势。

4 算例分析

本文采用Mathematica 8.0软件作为计算工具对各个公式求解。针对消费者安全偏好支付系数、政府确定产品安全市场准入值的变化及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得到有益结论为制造商和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

(1)消费者安全偏好支付系数k变化的影响分析

表1是对消费者安全偏好支付系数的数值分析情况。由表1知,随着消费者安全偏好支付系数k的增大,低安全度产品价格p1、高安全度产品的价格p2、低安全度产品的市场份额g.、低安全度产品的安全度g1两制造商的利润π1和π2均出现增加趋势。高安全度产品的安全度g2以及市场份额q2呈逐步下降趋势。高安全度产品的价格p2比低安全度产品的价格p1的上升速度更快。

由表1可知,随着消费者安全偏好支付系数k的增大,两制造商的利润都增加,但低价战略采取者与主动安全战略采取者相比利润增加幅度更大,这似乎与直觉不符。其实,k越大,主动安全战略采取者大幅度提升自己高安全度产品的价格,结果高安全度产品的市场份额持续萎缩,而市场萎缩的效应比产品价格提升的效应更大,最终导致主动安全战略采取者的利润增幅较小。

随着消费者安全偏好支付系数k的增大,低安全度产品安全水平较大幅度增如。这说明k的增大对市场上不合规产品安全水平的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另外,消费者安全偏好支付系数k的增大的同时,高安全度产品安全水平却小幅度下降,这看似有违直觉的结果表明,主动安全战略采取者在消费者安全偏好增加的情况下,有动力通过降低产品安全度来减少产品安全成本,以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因为此时降低产品安全度的成本降低效应比提高产品安全度的消费者支付增加效应更大。

为了更全面认识消费者安全偏好支付系数k变动所带来的影响,让单位产品惩罚因子A同时改变,即k增大,A也随之增大,如表2所示。由表2知,k增大,A也随之增大时,高安全度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安全度水平、主动安全战略采取者的利润增加。低安全度产品的市场份额、低安全度产品的安全水平以及低价战略采取者的利润均下降。可见,消费者安全偏好支付意愿增加时,若单位产品惩罚因子也同时增大,高安全度产品的安全度则不会出现下降的情况(对比表1)。但消费者安全偏好支付系数和单位产品惩罚因子同时增加会导致低安全度产品的安全水平降低,这也与表1的结论不同。这说明,消费者安全偏好支付系数增大时,若政府对不合规产品的惩罚力度增大,低价战略采取者有动力通过降低产品安全水平进而减少成本的方式实现利润最大化。

综上可见,随着消费者安全偏好支付系数不断提高,

低安全度产品价格和高安全度产品价格均逐渐上升,且高安全度产品价格上升速度更快。

高安全度产品市场份额日渐萎缩,低安全度产品市场份额不断增加。

低价战略采取者和主动安全战略采取者利润均增加,但低价战略采取者利润增加更快。

若单位产品惩罚因子也同时增大,市场份额和利润方面最终受益的是主动安全战略采取者;单位产品惩罚因子与消费者安全偏好同时增大导致低安全产品的安全水平下降,高安全度产品的产品安全水平则持续增加。

(2)政府确定的产品安全准入值变化带来的影响分析

表3表明了政府确定的产品安全市场准入值变动带来的影响。由表3可知,随着产品安全市场准入值的增大,两类产品的价格p1和p2均增加,但由p1/p2的数值变化情况知,p1增加的更快。市场份额方面,高安全度产品份额逐步增加,低安全度产品的市场份额则不断萎缩。制造商利润方面,低安全度产品制造商的利润水平持续走低,而高安全度产品制造商的利润呈增加趋势。产品安全度方面,高安全度产品的安全水平不断增加。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产品安全准入值的增大,低安全度产品的安全水平却不断降低。

总之,随着政府确定的产品安全准入值的提高,

低安全度产品和高安全度产品的价格均增加,但低安全度产品价格增加更快。

低安全度产品的安全水平下降;高安全度产品的安全水平不断增加。

低价战略采取者的利润水平下降;主动安全战略采取者的利润水平增加。

主动安全战略采取者的市场份额增加,低价战略采取者的市场份额下降。

5 结论

本文综合考虑了消费者安全偏好、产品安全水平、产品价格竞争等因素,建立了采取不同产品安全战略的制造商间的两阶段博弈模型。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包括:(1)本文模型考虑了两种类型的制造商:主动安全战略采取者和低价战略采取者,这比较符合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有助于更好把握当前市场竞争态势。(2)将消费者安全偏好因素融入模型,补足了以往产品安全文献较少考虑消费者因素的缺陷,可以使政府与企业的决策更符合实际。(3)将产品安全市场准入值加入模型,有利于为政府科学确定市场准入水平提供借鉴。

本文针对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又进一步作了数值分析,有如下结论:

针对采取主动安全战略的制造商:随着消费者安全偏好支付系数的不断提升,采取主动安全战略的制造商应降低产量,适当降低自己产品的安全度水平,并提高产品价格。政府确定的产品安全市场准入值增加时,采取主动安全战略的制造商宜提高自己产品的安全度水平,同时适当提高产品价格,但价格提高速度要小于低安全度产品,以保证自己产品市场份额的增加。

针对采取低价战略的制造商:消费者安全偏好支付系数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采取低价战略的制造商宜适当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但价格提高速度要略小于高安全度产品,同时增加产量。政府确定的产品安全市场准入值增加时,采取低价战略的制造商应适当降低自己产品的安全度水平,并提高产品价格。

有意思的发现是:

消费安全论文篇5

关键词 消费安全问题 症结 长效机制 支撑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识码:A

每年的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这个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的日子已经跨过了33年。我国1994年施行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09年施行的《食品安全法》也已分别历经了22年、7年。可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我国的消费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1 典型例证

实例一: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可近些年来一些地方相继出现了“大头娃奶粉”、“敌敌畏火腿”、“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咸鸭蛋”、“染色馒头”、“墨汁粉条”、“瘦肉精猪肉”等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广大消费者对此深恶痛绝。

实例二:新房装修本应是件很开心的事,可近些年来有关家装安全的纠纷“扶摇直上”,不少装修户除了承担“天天意外超支”、“预算严重透支”所造成的高额装修费用之外,还要承担甲醛超标、管道漏水、电线漏电等后续烦恼和痛苦,被折腾得郁闷不堪。

实例三:银行卡消费是一种便捷而时尚的支付手段,可近些年来刷卡消费也显现出很大的风险性,稍不留意卡内现金不翼而飞的情况时常发生,甚至让人防不胜防,让持卡消费者头疼不已……

2 成因梳理

消费安全问题多发甚至频发,不仅诱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成为了大伙儿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对于“消费安全问题多发的症结所在”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林林总总。

略微加以梳理,理论界大致有“三论”:(1)“环节和层面过多论”。认为是由于消费品从生产、加工、流通到最终消费所涉及环节、层面过多,无论经历哪一个环节或层面,都可能会导致消费不安全。(2)“人口和消费层次众多论”。认为是由于人口及其消费层次众多,尤其是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人群根本无心顾及消费安全,也给监管带来了相当的难度造成的。(3)“政府监管体制论”。认为是由于政府监管体制不完善,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监管真空或疏漏,使那些有不良居心的生产经营者“有空子可钻”造成的。

网络上大致也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于老百姓的消费误区,即对消费安全的认知欠缺。比如:不少人认为吃的面粉越白越好,于是有的厂家就想到了在面粉加工过程中添加增白剂。再比如:生活水平提高后大多数人喜欢吃瘦肉,于是一些养殖者就想到了大量使用瘦肉精。第二种观点认为是由于生产经营者不按标准进行产品生产或提供消费服务,即尚未建立一个高效负责的严密制度体系。产品生产或服务业经营者在申报消费安全认证证书时,一般都能够较好地执行安全产品或安全服务的各类标准,但一旦获得了证书或创出了牌子,就又“随心所欲地放手大干了”,往往会按“折扣标准”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从而造成产品安全或服务安全品质下降。第三种观点认为是由于生产经营者道德滑坡严重乃至道德缺失,即与消费安全相关的主观意识及其引致的理匮乏。比如:有人为了追逐高额利润,抛弃了良心,丢掉了道德,忘记了信誉,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噬利小人”,什么良知,什么诚信,什么法律,统统放在了脑后,甚至知法犯法。正如马克思的经典名言,“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有50%的利润,他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他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3症结所在

上述看法虽然都有其道理,但都只是说到了消费安全问题多发的某一个原因,没有给出综合性的成因归纳,还没有真正说到“点子”上。笔者认为,消费安全问题多发,且像“毒瘤”一样顽固和难以根除,不是仅仅由哪一个孤立的原因造成的,而是一个多成因的复杂问题。消费安全问题多发的症结所在,是由于确保消费安全的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存在缺憾,或者说,还缺乏推进和实现消费安全的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

其中,健全的消费安全长效机制,应该包括政策诱导机制、操作运行机制、市场促动机制、监管保障机制等,是推进和实现消费安全的“硬道理”和“硬规范”;完善的消费安全支撑体系,应该包括宏观调控体系、生产监控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等,是推进和实现消费安全的“硬要求”和“硬形象”。而且,消费安全长效机制与消费安全支撑体系之间,是“灵魂”与“躯体”的关系,二者从实质上讲是完全一致的、相辅相成的。消费安全支撑体系构建和完善的过程,也正是消费安全长效机制设计和健全的过程。

因此,要推进和实现消费安全,就必须将建设消费安全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作为充要条件和首要任务。尤其是,在还要面对诸多障碍性因素和风险因素的现实情况下,建设消费安全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的任务决不轻松,更不会一帆风顺和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全社会充分认知建设消费安全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的战略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找到合理化、实效性的途径和思路,坚定不移地狠抓落实,坚持不懈地强力推进。

参考文献

消费安全论文篇6

关键词: 食物安全;管理;体系;机制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1.06.022

Reviews of Food Safety Management in China

XIN Li-yuan, WANG Li-juan, WANG Xiao-rong, JIA Bao-hong

(Information Institute,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In the paper, food safety management has been researched from the following respects, the system of food safety management of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function of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omeone related and public management.

Key words: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mechanism

食物安全关系国计民生[1]。世界各国政府都将食物安全看成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如何有效解决食物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信息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研究。为了系统地认识国内食物安全管理的研究现状,笔者对食物安全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 对发达国家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食物安全管理体系及管理机制进行分析与介绍,提出发达国家在食物安全监管过程中值得借鉴的做法和经验。丁声俊[2]在《对食物安全信任不可掉以轻心-由欧洲疯牛病引发食物安全对话》一文中对欧洲的食物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发的欧盟食物安全管理模式的改变进行了探讨,提出构建食物安全管理模式,通过多种措施提高食物生产的优质性和安全性,消除人们对食物日益加重的信任危机问题。陈锡文[3]对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主要监管模式进行比较,研究美国、欧盟、德国、英国、荷兰、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泰国、巴西等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特征、成功经验、教训分别进行总结,为中国食物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借鉴。陈永红[4]将目前发达国家食物安全管理模式进行分类,美国模式即由多部门共同负责的类型;英国模式即成立专门的独立食品安全监督机构负责;加拿大模式即由农业部门负责的类型,在农业部之下设立一个专门的食品安全监督机构负责;分析了中国食品安全体系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提出了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完善中国食品安全体系的构想。郑风田等[5]在总结美国、丹麦等国家对食物安全监管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将监管机构合并重组,成立单独监管机构,负责对食物安全的监管。

2 对中国食物安全部门管理职能的研究

国内学者以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理论等为理论背景对中国食品市场中的食物安全以及政府监督机制等问题进行研究,讨论了政府这位特殊管理者在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张玉香[6]从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方面、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措施落实方面以及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中国政府所采取的主要行动方面,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的成效及主要经验;通过总结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基本经验,为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借鉴。许世卫[7]对中国食物安全发展的状况进行分析,对31个省市分不同的地区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分析了不同阶段的食物安全公共管理目标、管理手段;总结比较了经济发达地区、中等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食物安全管理做法与经验;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在外就餐浪费为例,剖析中国食物安全的管理体系,提出了当前分段监管与多头管理制度安排难以适应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判断。张晓涛等[8]从食品安全监管主体的角度入手,分析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四项具体对策,即:一是成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二是对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进行合理分工;三是充分发挥地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四是建立消费者组织、中介组织、企业和政府间相互沟通的机制。张炜达等[9]认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职能经历了对食品卫生实施内部全面管理、国家外部监督管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政府动态监控3个阶段,提出食品安全监管政府职能的历史转换主要受政府职能总体定和食品安全现状的影响。

3 对食物安全利益相关者分析研究方面

食物安全管理不仅仅是食品生产者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责任,消费者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钟甫宁等[10]以转基因食品为研究对象,通过社会实验方式模拟真实的市场情景研究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潜在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不同类型的食物安全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食品安全消费者行为。王瑞懂等[11]调查发现,消费者感知的转基因食品在人类健康方面的安全性越高,对转基因食品的判断和预测越积极,则对转基因食品的接受程度就越高。刘艳秋等[12]通过实证研究证实,政府监管、企业能力、消费者安全意识、认证机构的公正性是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任的最关键的4个要素,消费者食品安全信任正向影响其购买意愿。

同时,食物安全信息作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在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体现。消费者对食物的需求从过去的温饱水平,发展到对食物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优质化和个性化,需要大量的食物安全信息作为消费决策的支撑。周未[12]认为,政府政策、消费者文化程度、转基因知识的普及、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信息的获得渠道等外部因素会直接影响转基因食品的消费者认知。何坪华等[13]认为,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收入约束、认知水平以及商家对消费者的过度竞争,从需求层面上对安全信息的缺失产生影响。提出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应实行疏导管理,引导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显示与甄别机制,建立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加强食品安全教育与培训,帮助消费者提高利用食品安全信息的能力。万珍应等[14]认为信息披露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基本途径,提出了提高食品安全信息采集、分析能力,提高披露信息有效覆盖面和利用率,建立以政府部门披露为主体其他各类社会监督机构为辅、资源共享和风险信息互通的有效食品安全披露体系,是解决食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主要途径。

4 从公共治理角度对食物安全管理进行研究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食物安全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国内学者将公共管理学中有关治理的观点引入食物安全管理领域,食物安全公共管理强调的是政府如何与市场和第三部门合作,从而实现食物安全的“善治”。秦利等[15]认为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都有可能在治理食品安全时失败,提出将政府、食品生产企业、第三部门等组织间互动协调来实现对食品安全的治理,并构建了新型的食品安全政策体系。高玮[16]从公共治理的视角提出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原则,探索食品安全监管中利益相关者的全作参与模式,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市场如何加强自主监管机制、公民组织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如何有序有效参与,以及如何加强国际合作等5个方面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重塑。

5 简要评述

关于食物安全管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表明,管理与技术是两大关键因素[2]。完善食物安全管理体系,健全食物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长远和现实意义。现阶段中国食物安全管理体系实行的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综合监管模式,与“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在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管理目标,还需要学者们继续予以探索与关注。

参考文献:

[1] 贾宝红,陆文龙,宋广平,等.天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J].天津农业科学,2005,11(2):58-61.

[2] 丁声俊.对我国食物安全问题的新观点、新结论、新建议[J].中国科技产业,2005(3):88-91.

[3] 陈锡文.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 陈永红.食物安全管理理论、问题与政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5] 郑风田,胡文静.从多头监管到一个部门说话: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急待重塑[J].中国行政管理,2005(12):51-54.

[6] 张玉香.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理论、实践与发展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7] 许世卫.中国食物安全信息共享与公共管理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8] 张晓涛.监管主体视角下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08(5):68-71.

[9] 张炜达,任端平.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政府职能的历史转换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17(3):9-11.

[10] 钟甫宁,丁玉莲.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情况及潜在态度初探――南京市消费者的个案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04(1):22-27.

[11] 王瑞懂,王景旭,周未.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认知和接受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2):44-47.

[12] 刘艳秋,周星.基于食品安全的消费者信任形成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7):55-57.

[13] 何坪华,凌远云.消费者对食品质量信号的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来自9市、县消费者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08(4):41-52.

[14] 万珍应.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反应行为的调查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8(7):95-96.

消费安全论文篇7

关键词:消费者 安全权 电子消费

一、消费者安全权概述

(一)消费者安全权的概念

"消费者的安全权"是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了消费者享有安全权。

(二)消费者安全权内容

1.人身安全权

传统消费环境下消费者的人身安全权仅包含生命权与健康权。消费者的安全权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出台近20年,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但在电子商务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电子商务以网络作为一种传媒方式,通过对虚拟空间的营造,成为商务运用的新平台。消费者的人身安全权不仅仅局限于此,还应包含个人的信息安全权。

针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我国目前尚没有法律规定,只在部分法律法规中零散反映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可见我国目前对个人信息安全采用间接保护的方式,未作独立权利规定。

相比而言,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保护值得我国借鉴。目前对于电子商务中个人信息的保护模式,各国政府由于对于两种利益-即产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权衡取舍不同,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政策倾向。一是以欧盟为代表的立法主导模式(legislative regulation),如1995 年 10 月的《个人数据保护指令》几乎涵盖了所有处理个人数据的问题。二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行业自律主导模式(self regulation)。

由于我国当前立法制度的不完善,使行业自律模式成为了对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主导模式,然而,单纯的寄希望于电子商务企业的自我约束对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是不现实的。将电子商务中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尽快纳入法制轨道,是我国立法的当务之急。

2.财产安全权

电子消费下的消费者的财产安全权与传统消费相比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电子消费中,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进行无形的财产转移,不同于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模式,消费者很有可能面临收不到货,也得不到货款的情形。同时,电子消费下,消费者不能直接感受商品的质量,商品的安全质量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电子消费中的财产安全权的内容与传统模式下类似,并不仅仅是指消费者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本身的安全,还包括除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之外的其他财产的安全。

(三)电子消费中保护消费者安全权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发展,消费活动的日趋频繁,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和法制建设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并且市场经济下,追求最大的经济利润是经营者的天性,这使得部分经营者采取一些不法手段谋求利益的同时侵害了消费者的安全权,尤其在电子消费中,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处于无保护的环境,并且不能与传统的消费模式一样对商品验货后实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消费者的安全权更加容易受到侵害。同时,在消费活动中,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其利益极易受到侵害。实现社会正义,这也是法律所追求的秩序与正义两大价值。

二、消费者安全权保护现状

(一)我国维护消费者安全权的立法

经济的发展使得消费者的生活需要得到了满足,但同时也产生了严重侵害消费者安全权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发生的多起重大安全事故为我们敲醒了警钟。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运动的开展,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1993年10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该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消费者保护政策的形成"。在这部法律中,消费者的安全权排在首位。

《食品安全法》取代《食品卫生法》开始实施,从"卫生"到"安全"两个字的转变,标志着中国食品安全从监管观念到监管模式的转变,为有效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充分保护消费者安全权提供了完备的法律制度保障,开启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个新的阶段。

此外,1989年11月13日,《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明确了"保证化妆品的卫生质量和使用安全,保障消费者健康"的立法宗旨。1993年,《产品质量法》出台,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互为补充,成为维护消费者消费安全的重要保障。进入20世纪90年代,广告业逐渐兴起,但因广告存在以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的可能,这使立法规范广告业成为时代所需。我国为此于1994年10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2000年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修改稿,对产品的安全标准作了强制规定。2006年4月29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产品的质量标准及包装要求均作了详细规定。

在最大限度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同时,我国也十分重视配套法律的立法与实施工作,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建立与推广即为一例。2004年10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2008年8月,我国颁布实施了《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和《儿童玩具召回管理规定》,以规范食品安全监管与儿童玩具召回等活动;同时抓紧制定《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努力提升缺陷产品召回管理的法律层级,强化对缺陷产品的监管力度,扩大了缺陷产品召回范围。

(二)我国消费者安全权保护的立法不足

由上所述,我国已逐步形成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中心的消费者安全权保护法律体系,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且仍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虽然我国在保护消费者安全权方面已经出台了各个位阶的法律法规,也出台了一些具体的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法》,但较之本文所介绍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消费者安全权保护实施的商品类别不够细化,部分产品服务领域仍无法可依。我国消费者安全权保护立法,针对特定商品的安全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是比较少的,这样不利于确定不同商品的安全标准,容易导致出现安全事故时无明确法律法规可依。

其次现有法律弹性有余刚性不足。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一部集宣言性规定、实体性规定、程序性规定于一体的法律, 这种特殊属性为该法的细化和操作留下了广泛的空间。

再次,即使在有明确规定,有具体实施细则的领域,法律规定的惩罚力度过轻,惩戒力度不够。

(三)消费者安全权受侵害的表现

市场经济的消费方式复杂,消费者的安全权受侵害也表现在各个方面。

1.食品方面

孔子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文化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备受重视,可是如今,随着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的浮现,人们各个谈"吃"色变。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然而近几年在食品药品安全方面频频发生的毒大米、三聚氰胺奶粉、福尔马林泡凤爪、等都使消费者的安全权受到极大侵害。

2.服务行业

近年来,服务场所侵害消费者安全权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整容导致毁容、火车相撞、飞机失事、娱乐场所的恶性安全事故、商品房的剥落、面积缩小甚至倒塌、信息服务的欺诈行为……, 这一系列的安全事故无不给消费者的人身或财产安全带来重大损失。

3.电子商务消费

作为新兴的消费方式,电子消费中消费者安全权受侵害除了传统的特点之外也表现出新的特点。在人身安全权方面表现为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被泄露,财产安全权方面表现为支付安全权受侵害。对消费者支付安全权利的侵害,往往因为电子商务虚拟性、无纸化等特性而得不到有效的救济与保护。当然电子商务也仍然存在商品质量安全问题:在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与网上经营者并不见面,只能通过经营者公布的网络广告等相关信息来了解有关商品和服务的具体情况,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处于被动地位。

三、维护消费者安全权的法制完善

(一)完善立法体系

一个法律制度,如果跟不上时代的需要或要求,而且死死抱住上个时代的只具有短暂意义上的观念不放,那么是没有什么可取之处的。在一个变幻不定的世界中,如果法律仅仅被视为一种永恒性的工具,那么它就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1.制定保护消费者安全权的基本法

国际上消费者保护的法律体系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基本政策式"。日本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另一种是"一般法律式"。我国和许多国家都采用这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整,但缺乏具体的规定与具体的程序,它的目标的实现需要大量的配套法律的完善。第二种模式操作性强,规范具体,责任明确,但系统性弱,易出现重复立法和立法漏洞。

本文认为,要提高我国消费者安全权保障的力度可以综合两种模式的特点,制定位阶更高的消费者保护基本法,使其成为消费者保护的"小宪法",以"小宪法"的形式确立消费者安全权保障的实质地位、基本原则及理论内涵,再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一般性法律法规对基本法予以细化。

2.完善细化法律法规

制定具体的不同类别商品及服务的法律法规,完善法律体系。

食品安全方面明确食品安全权,从私法与公法对消费者的安全权进行全方位的周全保护;制定完善具体的食品安全标准,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立法。

对电子商务中的新兴的个人信息安全权,制定具体的法律予以明确保护,尽快将电子商务的行业自律模式转变为立法主导模式。

此外,对于各个种类的消费商品与服务都尽可能制定出详尽的立法予以保护。

(二)具体领域的制度完善

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的形成不仅要依靠法律规制,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措施予以监管规范。对于具体的产品商品领域,除了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之外,还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管理和规范。

例如电子商务而言,作为维护电子商务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安全权的第一道防线,确立市场准入制度,对经营者的准入采取许可、备案,显得尤其重要。经营者在开展电子商务行为时,必须在网站上展示其电子经营许可证,许可证中应详细载明债权人所应当知道的各类信息,这样,消费者可以通过以上消息充分了解经营者的情况,并基于此作出妥当的交易决策,在发生纠纷后可以及时与经营者沟通解决。

(三)完善对消费者安全权的救济途径

诉讼上引入小额纠纷解决程序,建议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在大中城市商业集中区设立小额法庭,对已有的速裁审判庭等进行规范,以此降低诉讼成本,简化诉讼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建立消费者援助制度,提高消费者协会地位,赋予实权

参考文献:

[1]杨慧.论消费者安全权的范围及保障[A].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2]徐静.消费者安全权的保护现状与法律对策[J].经济与法, 2008.7.

[3]常亮.论消费者安全权[J].商品与质量,2011-7.

[4]廉安然.电子商务中消费者安全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硕士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11.

[5]梁慧.论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D]. 硕士论文.中国政法大学, 2010-3.

[6]周永坤:《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

[7]梁慧星:《中国的消费者政策和消费者立法》,载《法学》2000年第5期

消费安全论文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政府管理;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F768.2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民议论的焦点。随着网络普及,信息曝光率逐步加快,民众对于维护自身权利意识的增强,食品问题已一经发现,通过网络的传播,便成为一个全国人民所关心的问题,从而也必定会遭到严查。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从“毒血旺”到“黑心烤鸭”,甚至于我们平常喝的牛奶以及最近“红牛”均被检测出了有害物质。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仅刺痛了我们的神经,更是对我国现在的食品安全管理的拷问。那么2012,我们如何去保证食品安全?本文将从政府管理以及教育体系两个方面来论述。

一、食品安全现状:民众与政府机关的看法各异

2010~2011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调查显示,只有三成多人对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满意,九成多人认为中国食品安全存在问题,近七成人对食品安全现状感到“没有安全感”,其中膨化及油炸食品是最不放心的食品种类,而吃到病死牲畜肉则是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一连串的食品安全事件,动摇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整个社会中,弥散着一股不安的情绪。而大家把矛头指向了监管部门。

而根据最近质检总局的消息:2011 年11 月12 日,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在第九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上表示, 中国食品安全监督抽查的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出口食品在国外的检测合格率也在90%以上。近年来,质检总局完善了生产许可制度、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 研究提出了不安全食品召回管理制度, 并和有关部门共同建立起风险监测监管工作制度。监管部门也显示出了其重视程度。

二、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不曝光不主动监管。

食品生产消费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过程, 往往食品不安全事件发生后, 监管才被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 平时的事前监管常常不到位, 事后监管也是秋后算帐、一算了之; 抓住不放, 跑了不追; 谁碰上谁倒霉, 抓住谁算谁的帐。例如市场上为让馒头变白美容使用增白剂, 为便生姜变鲜黄使用硫磺薰蒸, 为使海鲜速发使用化学制剂或人畜尿液泡发等等, 这些不法行为使食品成为, 监管部门不主动履行监管责任, 有的执法人员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做法, 媒体不曝光从不主动监管。这也是政府部门怕媒体曝光的主要原因。还有用饮食业垃圾生产地沟油、饲养垃圾猪的问题, 监管部门应当反思, 城镇宾馆、饭店和饮食业门点的饮食垃圾如何处理, 地沟油的销售去向和科学用途, 要综合考虑规范监管。否则食品安全问题很难解决。

(二)被利益蒙蔽,制定的标准低下。

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的确有时会处于两难境地, 除了利益调节的两难外, 在政策把握上也处于两难境地。对掺杂使假农户常常法不责众, 对龙头企业往往不忍心破产, 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 左右为难。2003 年丹麦率先规定, 市场上任何含反式脂肪酸超过2% 的油脂都被禁止。此后美国、加拿大、荷兰、法国、瑞典等也作出相应规定。我国考虑到众多企业和消费者生产就业、消费税收等因素, 迟迟下不了禁止使用的决心。

(三)制假设备先进,难以获得隐藏的信息

食品行业的生产加工技术日新月异,并且由于食品行业呈分散化、多样化特征,加上制假设备日益先进,手段更为隐蔽以及添加剂日趋复杂化,管制部门很难完全获得被管制企业所隐藏的信息,这些问题都使得管制成本随管制难度的加剧而呈现出递增。政府职能部门要实施有效的管制,必须在相关的技术、专业、行业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精力,形成庞大的组织,同时采取常态化、弹性化的手段方式应对复杂多变的食品行业,促进管制目标的实现。

三、教育体系亟须完善,食品安全教育应从小培养

我们的教育似乎从未涉及到这一方面,也不重视这一方面。以至于很多人作为生产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作所为的危害性。通过借鉴欧盟的经验,欧盟及意大利、德、法等国始终把消费教育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内容,纳入正规教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和责任。欧盟在布鲁塞尔总部设有消费者中心,建立了消费教育工作机制,向消费者宣传其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介绍相关的消费知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范,并编辑出版了包括消费政策、消费知识和消费权利在内的《消费手册》,向社会广大消费者进行广泛宣传,以引导科学合理消费,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与此同时,欧盟致力于在广大生产经营者中开展消费教育,通过向经营者宣传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与经营者的法定义务,宣传产品安全和服务消费的发展趋势和品质要求,增强企业的自律能力和消费者至上的理念,以其安全可靠的产品质量和规范的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更好地对消费者负责。

最后,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对于政府监管部门,应当以民众的利益为先,继续加大执法力度,除了日常正常的监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予以严厉的惩罚。对于教育体系而言,人是这一系列食品问题的根本制造者,必须从小培养食品安全的理念,在生产实践中知法,懂法,守法,不受利益的蒙蔽而损害人们的利益。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以后的食品都可以加上“放心”二字。

参考文献:

近七成受访者对食品没有安全感2010~2011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欧阳海燕.

质检总局_中国食品安全检测合格率超过90,中国畜牧兽医信息网.

从_论持久战_盘点2011年食品安全事件,CHINA FOOD,徐兴利.

从田间到餐桌从牧场到厨房看欧盟咋保障食品安全,农产品市场周刊,王昕.

消费安全论文篇9

关键词:人文环境;低碳消费;消费方式;消费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气候变暖已经导致水资源失衡、农业减产、生态系统等严重损害,严重影响了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一份来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表明:气候变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主要是归因于人类活动,特别是与人类活动中排放二氧化碳的程度密切相关。从而,低碳消费的议题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有些国家甚至提出要推行“零碳消费”。

从现有文献看,学者们围绕低碳消费的命题已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探讨:①低碳消费的含义。陈晓春、谭娟(2009)等认为低碳消费包括五个层次,即“恒温消费、经济消费、安全消费、可持续消费和新领域消费”。②低碳消费的意义。张一鹏(2009)认为,低碳消费的广泛实施,将从根本上扼制高碳经济的蔓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应当在实行低碳生产的同时,实行低碳消费,为保护世界气候和全球环境做出贡献。③低碳消费的影响因素。辛章平和张银太(2008)认为,低碳消费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结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低碳消费则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发展阶段、发展方式、资源禀赋、贸易结构、锁定效应等。④推行低碳消费的对策建议。李胜、陈晓春(2009)分析认为,在形成低碳消费方式中,需要政府、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分别发挥引领、主导、积极推进和广泛参与的具体作用。构建政府、市场与企业“三位一体”化的监管体制(刘敏,2009)。

本文试图通过对低碳消费及其人文环境的界定,分析、揭示人文环境对低碳消费的作用机理,以期探索出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二、低碳消费及其人文环境的界定。

低碳消费是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它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经济学上讲,低碳消费包括低碳生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消费。

至于人文环境,“人文”是个不甚明确的观念符号,游离于许多概念的边缘,各学科对它的界定颇有歧义。从研究文献看,将人文因素引入经济史和消费史中的一个变数来考察尚不多见。在此,我们对人文环境作一简明的界定———人文,即有关人的文化和文明 (朱杏珍,2006)。人文环境可以理解为一定社会系统中各种能够反映文化价值内涵的事物的集合,它既表现为社会本体中某些有形环境,也表现为隐藏在社会本体中的某些无形环境,如社会成员的认知模式、价值观念、信念信仰等。人文环境有些可量化的指标,如人均受教育年数、人均文化设施面积、居民掌握科技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程度等,但人文环境中最本质的东西应该是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人性文明。

低碳消费的人文环境可理解为低碳消费生存的积淀在特定区域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科学素养等的社会文化形态。低碳消费体现了消费主体的一种心境,其实质是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消费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低碳消费是众多消费主体的思维方式所产生的结果,人文环境是其发展深化的深层内因 (仇保兴,1999)。从广义上讲,任何经济现象和行为都可以认为是某种相对应的文化沉淀的结果。低碳消费的存在和发展受人文环境的约束,只是这个结论的一个新注解。

三、价值观念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价值观念是人的大脑关于外界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它对人的行为导向起着重要的支配、调节与定向作用,规范着人的活动,指引着社会主体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gutman(1982)提出了方法———目的链理论来探讨价值观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认为价值观影响消费者对产品属性重要性的判断,从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和购买。richins(1994)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价值观在个体消费者的行为、态度及其决策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事实上,价值观念对低碳消费的导向作用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的。宏观导向作用集中地体现于政府的消费政策之中,微观的导向作用则体现于消费者的价值观之中 (傅正华,1999)。

1.消费政策对低碳消费的宏观导向作用。

任何消费政策的制定都必须依据一定时期、一定区域的价值观念,唯此才能提出社会消费的目标和方向———抑制或鼓励消费。方向和目标明确,消费活动发展就快,反之,则慢。比如低碳消费,如果一段时期内政策的低碳性指向明确,则低碳消费就能快速实现,否则就会停滞不前。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低碳消费的政策措施。英国在 2003 年了政府白皮书 《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德国政府先后出台了 5 期能源研究计划,以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为“高技术战略”提供资金支持,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欧盟在 2007 年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以达成欧盟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澳大利亚在 2007 年批准了 《京都协定书》,在 2008 年又了酝酿已久的 《减少碳排放计划》 政策绿皮书,提出了减碳计划的三大目标。日本历来重视节能减碳,在 2004 年日本环境省发起了“面向 2050 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其目标是为 2050 年实现低碳社会目标而提出的具体的对策。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现状,党和国家领导人积极研究部署应对工作,决定到 2020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 2005 年下降 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胡鞍钢,2008)。我国制定的这一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充分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对低碳消费的责任担当与大国风范。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作为低碳消费政策制定的主体,既是低碳消费的管理者,也是消费者。政府要在引导低碳消费的同时树立低碳消费的榜样,即政府自身也要低碳化消费。目前政府部门也同样存在着消费的“高碳化”,如政府公务用的大排量轿车,“文山会海”带来的大量纸张浪费等。因此,政府部门自身要低碳化运作,减少公务用车数量,改大排量轿车为小排量轿车甚至采用环保清洁能源,减少纸张的使用率,实现“无纸化”、“网络化”办公,树立低碳消费的榜样。

2.生产者、消费者的价值观对低碳消费的导向作用。

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并影响着他们当前及将来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者、消费者个人树立低碳生产、低碳消费的理念对于我国实现低碳消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生产者必须强化低碳生产意识。一是生产过程低碳化。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以及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的“低碳”化、“碳水”化和可循环。二是生产结果 (消费品) 低碳化。企业是低碳消费品的提供主体,是联系低碳生产性消费和低碳非生产性消费的桥梁。只有企业提供了低碳节能的消费品,使公众在超市或商场购买产品时根据低碳化程度有所选择,才能有更广泛、深入地推行全民低碳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其次,消费者必须强化低碳消费意识。在当今社会,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同程度地对其他人以至整个社会发生影响,因而不能放纵和无度,要彻底戒除某些人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奢侈消费嗜好。个人的消费行为不仅要兼顾当代人的当前消费和长远消费,而且要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消费需要的满足,当代人消费的增长要以不影响后代人消费的增长为前提。

四、传统文化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物质条件的改变而演变、沉淀下来的观念形态的总括。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巨大的反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对低碳消费的影响也是异常深刻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文化的源泉,是一个发源于远古、拥有几千年历史、延续至今的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中国儒家、法家、道家等各学派学术观点的广泛传播和发展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构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消费观,进而影响着消费者行为。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可概括为节俭观和面子观,来源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消费经济思想,经由先秦、儒、道和墨家的提出和宣扬之后,已经成为传统消费观的核心内涵。它适应了一定时期经济生产方式,因而促进了社会和谐及经济的繁荣。

1.传统文化下的节俭消费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儒家的个人消费观是“宁俭勿奢,惠而不费”,他们历来主张节俭,反对奢侈浪费,认为“宁俭勿奢,惠而不费”是君子的美德。老子的“圣人为腹不为目”的主张,即建议人们生活简单,反对追求感官享乐。墨子的“非乐”、“节用”、“节葬”的主张,也反对“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目前,节俭的消费观在我国中老年人市场上尤为显现。我国中老年人中的大多数,一向重积聚轻消费,在家庭和个人消费上强调节欲勤俭,主张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反对奢侈浪费,反对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勤劳、简朴终极一生。据重庆市社情民意的调查显示,全市积极响应政府节约与环保号召的居民为 90.8%,其中:青年人积极响应的为 84.9%,青壮年人积极响应的为90.9%,中老年人积极响应的为 97.5%,显然,中老年人最为积极。

在现阶段,传统的节俭观对于发展低碳消费,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缓解人和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低碳消费的核心是节约,节约能源资源,自然就降低了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温家宝总理指出,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进程和国家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因此,要大力提倡节俭,尤其应杜绝资源浪费型消费。目前,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贵族学校、贵族住宅类的消费与广大居民的节俭乃至几千万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形成鲜明的反差,容易激发社会矛盾,所以,此类消费应加强关注、严加防范。

2.传统文化下的面子消费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个人,总是处于为了他人的期望而生活以争得“面子”的压力之下。ho(1977)指出,东方人很注重“面子”,“面子”在东方人的消费行为中起了很大的作业。redding和 ng(1983)也认为“面子”是解释中国等东亚国家人们消费行为的关键。通过奢侈品消费,人们维护自己的“面子”,强化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并维护自身的社会地位。中国很多人购买和消费奢侈品是为了其外在可视的象征意义,这种购买是一种显示自我价值的极端形式(dubois & duquesne,1983)。面子消费观在我国青年人市场上可见一斑。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年轻人花在高档服装、手表、汽车消费上的钱远远高于其他群体。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消费品最能够在公共场合突出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而这些也往往成为区分阶层的标志性符号 (吴晓青,2008)。更有一些年轻人,为求面子,不知节制,经常出入歌舞厅、咖啡屋、酒吧,以牺牲环境、挥霍资源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

显然,面子消费是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它与低碳消费的宗旨背道而驰。为此,首先必须在消费内容上合理引导,提高消费者在奢侈品消费上的低碳意识。

其次,要积极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消费结构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浪费型转变。低能耗要求消费者消费节能产品,如节能灯、节能空调等;低污染要求消费者使用消费品时减少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如多乘公交车,少用煤等;低浪费则主要针对奢侈消费行为以及不节约消费行为的消费者,倡导及时关灯,关紧水龙头,少去洗浴中心等。

五、科学素养对低碳消费的影响分析。

消费者科学素养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消费的宽度和深度,影响着其对社会、自然生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消费者的科学素养深刻影响着低碳消费,较之价值观、传统文化的影响更为直接有效。

1.较高的科学素养可以推动低碳消费。

消费者的科学素养是通过受教育程度、知识结构、消费安全意识等几方面表现出来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接受低碳消费的能力也越强。王兆峰(2008)通过对武汉市民的实地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大专以上学历的居民平时非常关注商品的节能知识,其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文化程度的居民。他们分析认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强,平时越关注商品节能知识方面的状况。何志毅等(2004)研究也发现,绿色消费者是引导消费潮流的意见领导者,并会主动寻求有关绿色产品精确的信息。他们愿意尝试新产品,对价格敏感,且消费比较理性,愿意付出更多的价格进行绿色消费。国外学者 balderjahn 认为,具有较佳内在意志控制力的消费者,能表现出具备环保意识的购买决策及消费行为。因而,依靠高学历者的力量传播低碳消费的有意信息,对于在群众中普及低碳消费知识,推广低碳消费行为是十分有效的。

消费者的知识结构也将影响低碳消费。消费者拥有不同专业知识,其对于低碳消费的认知程度就不同。台湾学者黄乾全(1989)通过对台北市民的垃圾分类行为研究后认为,垃圾分类收集知识越高,其垃圾分类表现行为越好。车参贤(1995)以高中生为样本,对其资源回收行为进行了研究。他指出,资源回收知识能有效预测学生资源回收行为,资源回收知识越高,越会去从事资源回收行为。国外学者 schlegelmilch(1996)对此也作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在普通公众群体中,环境知识对一般绿色购买行为和再生纸购买行为能产生直接影响,而对环保清洁剂、有机蔬菜和水果、无氟产品及非动物测试产品等 4 类产品的购买无影响;在学生群体中,环境知识对环保清洁剂、有机水果和蔬菜的购买行为有直接影响,而对其他 3 类产品的购买和一般绿色购买行为无影响。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强弱也将影响低碳消费的程度。有学者研究 (沈建华,2009;黄铁苗、颜世辉,2009) 认为,消费安全意识越强的消费者,低碳消费的意愿越强烈,从而其低碳消费的需求与行为也越频繁。另外,消费者对政府在消费安全方面所做的工作越满意,他们对当前消费品市场上安全形势的总体评价就越高,其低碳消费的行为就越强。立足当前,政府在消费安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仍无可替代,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消费安全工作,提高消费者的消费安全心理程度,以有效促进低碳消费。

2.我国消费者的科学素养状况及对低碳消费的影响。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我国消费者的科学素养也在不断提高。然而,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消费者的科学素养现状不能令人乐观,低碳消费更需时日。

一是消费者存在浓厚的等级意识。对大部分人来说,社会等级不仅意味着成就,而且是一个人及其家庭、亲属乃至宗族地位的确定标志(hsu,1981)。richins(1994)的调查发现,中国非常重视等级观念,以拥有社会财富的多少作为个人成功的标志。通常,高等级观念者更易于重视昂贵的东西、可以代表特权身份的品牌、强化其所有人个人形象的商品。因而,低碳消费之于等级消费,处于从属的、次要的位置。

二是消费者追求消费效用最大化。所谓消费效用最大化,具体表现为:在支出相同情况下的消费效用最大化,或在一定消费效用下的支出最小化。事实上,在缺乏约束的条件下,消费者很难放弃原有消费行为下的“好处”,如“省时”、“省力”、“省钱”,水资源的过度消耗是因为自来水太廉价,造成白色污染现象严重的原因是因为塑料袋、塑料快餐盒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成本低廉,废弃物不能有效回收是因为人们不愿意费时、费力去完成看似不“值得”的小事,在这些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低碳消费行为就显得动力不足。

三是愚昧性消费。有些人不是用积极的进取和奋斗去获取财富,而是寄希望于神灵的扶助。在我国,许多地方封建迷信活动办得非常火,为了盼发财、保平安、求升官,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去抽签算卦,去烧香拜佛,做道场,请神汉巫婆。

尤其在农村,这样的愚昧型消费更为严重,它耗费了大量的生产资金,已经成为一些地区阻碍低碳消费的因素之一。愚昧性消费还包括吸烟、追逐低级趣味音乐、网瘾等,尽管它们还不是我国社会消费方式的主流,但其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和危害却不可低估。

六、结论。

综上所述,人文环境的各个要素,如价值观、传统文化、科学素养等,对低碳消费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从消费者产生消费需求、获取产品信息、选择评判,到做出购买决定以及售后评价,每一阶段无不体现了消费者的人文因素。不论是价值观,还是传统文化、科学素养,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为此,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低碳消费人文环境。要唤起消费者文明消费和科学消费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用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逐步建立于国情相适应的文明、健康、科学的低碳消费模式。

(1) 确保消费对象的安全、可靠和节约。必须要组织和激励科技人员大力开发研制并在全社会推广节材、节能、节水型产品。

(2) 促进消费结构合理化。各种消费都应合理、适度,逐步增加服务性消费比重和减少消耗资源的消费。

(3) 提高废弃物回收的积极性。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把垃圾生产、回收和处理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自觉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

(4) 营造消费文化氛围。要开展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低碳消费宣传活动,影响公众行为,促使他们接受新理念、新技术,沉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晓春,谭娟,陈文婕。 论低碳消费方式 [j].新华文摘,2009(13)。

[2] 张一鹏。 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 [j].中外能源,2009(4)。

[3] 李胜,陈晓春。 低碳经济:内涵体系与政策创新 [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4] 付允,汪云林,李丁。 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 [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5] 冯之浚,牛文元。 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 [j].中国软科学,2009(8)。

[6] 朱杏珍。 人文环境对企业集群的作用机理分析 [j].经济管理,2006(2)。

[7] 仇保兴。 小企业集群研究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8] gutman,jonathan. ameans- end chain model based on consumer catego-rization processes [j].journal ofmarketing,1982(2):60- 72.

[9] richins,m.l. special possessions and the expression of material values [j].journal ofconsumer research,1994(21):522- 533.

[10] 傅正华。 人文环境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分析:兼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人文因素 [j].科学学研究,1999(1)。

[11] 胡鞍钢。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低碳经济论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12] dubois,b.& duquesne,p. the market for luxury goods:income versusculture [j].european journal ofmarketing,1992(1),27:35- 44.

[13] 吴晓青。 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 [j].环境保护,2008(3)。

[14] 王兆峰。 湘鄂渝黔边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互动研究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1)。

[15] 何志毅,杨少琼。 对绿色消费者生活方式特征的研究 [j].南开管理评论,2004(3)。

消费安全论文篇10

【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足迹;汉江流域

0 引言

生态安全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概念,通常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1],生态安全所表征的是一种存在于人类与其生存和发展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的关系,及不受胁迫的状态,其最终落脚点是人类安全[2]。由于流域生态安全对流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明确流域生态安全问题,对与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流域的生态安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包括自然的因素,也包括人为的影响。对流域生态安全进行评价,不同的学者基于特定的研究尝试了不同的方法,但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种,一是类在景观尺度上基于景观的空间格局指数的评价[4];一类是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CC)构建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的乘数模型来进行评价,其框架常参照联合国经济开发署(OECD)建立的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即P-S-R)框架模型[5]。然而,适用于区域和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的生态模型则并不多。生态足迹法因其能够较好地将生态学原理和数学模型、资源承载力相结合,以此来分析某地区的资源和能源生态性消费,并与其所拥有的资源和能源相比较,从而判断其生态性消费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之内及其安全性,同时由于其引入了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使得不同地区间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是作为生态安全评价中一种原理简单、方法明确的具有生命力的评价方法[2,6,7]。

生态足迹是指,现有的生活水平下人类占用的能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空间[8]。生态足迹分析法引入了“生态生产性土地”这一概念为各类自然资本提供了统一的度量基础,所谓生态生产性土地这一概念是指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9]。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可以将全球表面的生态生产性土地分为六类,即:化石能源用地、可耕地、牧草地、森林、建成地、水面。生态足迹分析法通过划分消费项目,计算人均年消费量,并将其消费量折算为人均占用的生态生产性用地的面积,再通过相应的均衡因子将人均占用的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汇总为区域总的生态足迹,以此来衡量某一区域内人口的生态性消费。

在生态足迹分析中通过引入了生态生产性面积的概念,实现对自然资源的统一性描述,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使用联系起来,并引入均衡因子和生产力系数,进一步实现各国各个地区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可比性和可加性,此方法在是目前较为科学、并简单易行的生态模型[6]。然而传统生态足迹方法,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传统的生态足迹方法评价模型的静态性、贸易调整方法上的缺陷、生态足迹帐户涵盖不全、参数取值的片面性、忽略不同类型土地在功能上的兼容性、忽略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等[10-12],广为学者们所诟病,对此相关学者进行了相应的探讨和模型的改进[13]。自从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被引入我国,相关的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相关的的理论和实证研究[12-13]。已有学者将其应用于区域和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的尝试[14,15]。

1 本研究的思路和目标

汉江流域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集中度大,已经对区域生态演变构成巨大压力,流域的生态安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在选择汉江流域(湖北范围内)作为研究区域,参照生态足迹的方法构建生态性消费指标,并综合统计学分析方法和GIS可视化分析方法,探究研究区的生态安全空间差异和分布特征,为相关研究决策和决策研究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2.1 资料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人口、居民食品消费量等统计资料来源于《湖北统计年鉴(2014)》,《湖北农村统计年鉴(2014)》,《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4)》等统计资料;所用研究区边界及行政界限等图件来源于1:100万《长江流域地图册》。

2.2 数据处理与计算

传统的生态足迹方法由于在国能的地区间和城市尺度的研究上,缺乏类似于国家尺度的贸易类型和数量的统计,使得在该尺度上的研究中很难进行合理地贸易调整[11]。因此本研究综合进行了统计资料和研究目标的分析,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比照生态足迹方法,在全省人均消费量的指标基础上选取了12种生态性食品消费量综合构建了生态性消费量的指标。这里只讨论生态性生物资源的消费,并未将能源消费纳入讨论范围。具体而言,就是依据全省年人均消费(原始数据为乡村居民)的12种食品消费量(kg),除以世界平均生产力(kg/ha),将其对生物生态性消费量转化为提供这些消费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ha)。然后再通过均衡因子加以汇总,并乘以行政区内的年末人口数量,由此得到县市总生态足迹(ha)。并以此为基础,求取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生态足迹压力。并对求得的指标进行了基于最大距离法聚类分析(见图1)和GIS空间可视化表达与分析(见图2)。

表1 2013年湖北省农民人均主要食品消费量

注:因统计数据在统计上缺少湖北省城市居民主要食品消费量的数据,所以通过综合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和消费特点,将湖北省城镇居民的主要食品消费量按照农村居民的1.5倍计算.

表2 均衡因子及汇总农民人均生态足迹消费

注:均衡因子的选取引自世界各国生态足迹计算研究报告,受数据收集所限结合本研究的特点,本研究不讨论基于产量因子与生态承载力.

表3 县市地均生态性消费压力

注:为了数据表示和分析的方便需要,将生态性消费压力在总的生态足迹除以行政区面积的基础上乘以104,这并不妨碍本研究的结论.

2.3 结果与分析

图1 汉江流域各县市地均生态消费压力聚类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汉江流域各县市对生态性土地的需求压力呈现明显的差异,为了进一步研究这种差异,通过用统计软件R软件对生态性消费压力指标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见图1)。从聚类结果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汉江流域各县市的生态压力区域差异明显。武汉市的地均生态性消费压力8.59994,显著高于整个区域其它县市。处于中等水平的县市分别为老河口市、枣阳市、襄阳区、襄樊市辖区、荆门市辖区、应城市、天门市、汉川市、潜江市、仙桃市等县市。受到较小地均生态性消费压力的县市为谷城县、南漳县、保康县、房县、宜城县、神农架林区、钟祥市、京山县等县市。通过GIS的可视化表达(见图2),更加可以看出各个县市的这种生态消费压力在空间上差异。地均压力较小的地区为中部和西北部地区,而武汉市及其周边的潜江、仙桃等县市,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所受的生态消费压力较大。结合相关学者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双向动态变化度和土地利用强度的研究[16],也可以看出武汉、仙桃等地,在这种压力胁迫之下,不断提高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强度,其生态安全的格局在空间上与本研究有较强的一致性。

图2 汉江流域地均生态消费压力分异

3 结论与讨论

研究表明,汉江流域各县市由于各自的发展状况、资源禀赋和人口压力不同,所受到的生态性消费的压力也有着较大差异。并在空间上呈现出特定的分布格局。研究区域的生态消费压力,并将其差异性在用GIS的可视化手段在空间上加以定位和表达,有利于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政策,为维护流域生态安全提供政策参考,促进流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通过使用全省统一的生态性产品的人均消费量作为讨论的基础,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的生态足迹方法在研究不同发达程度地区在消费结构上的差异,因为贫困地区的消费能力和水平比较低,反而得出越贫困的地区,其发展越合乎可持续的要求的结论。

通过聚类分析,探讨了流域能不同地区之间在生态性产品消费的压力上的关系,并在空间上阐释了这种分异规律。从而为具体的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更加确定的执行政策措施的空间定位参考。

由于受到数据收集的限制,本研究并未量化流域内各县市的生态承载力的差异,而是采取了统一的单位行政区面积上的生态消费进行讨论,不能够很好地刻画各个县市实际自然资源禀赋上的差别,而可能对生态消费压力产生的不同响应。此外,流域的生态安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就汉江流域而言,除了生态性消费的直接压力之外,还受到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起的流域的水资源异动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只是从自然资源消费的空间测度这个侧面来探讨了流域生态安全,有待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左伟,周慧珍,王桥.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概念框架研究[J].土壤,2003(1):2-7.

[2]刘红,王慧,刘康.我国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研究述评[J].环境保护,2005(8):34-37.

[3]黄妮,刘殿伟,王宗明.辽河中下游流域生态安全评价[J].资源科学,2008,30(8): 1243-1251.

[4]郭明,肖笃宁,李新.黑河流域酒泉绿洲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分析[J].生态学报,2006,26(2):457-466.

[5]刘明,刘淳,王克林.洞庭湖流域生态安全状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7,26(8):1271-1276.

[6]任志远,黄青,李晶.陕西省生态安全及空间差异定量分析[J].地理学报,2005,60(4):597-606.

[7]姚猛,韦保仁.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资源与产业,2008,10(3):70-74.

[8]王丽霞,任志远,薛亮.区域生态安全与生态足迹对比研究――以陕北延安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5):108-111.

[9]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 630-636.

[10]章锦河,张捷.国外生态足迹模型修正与前沿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2006,28(6):197-203.

[11]白钰,曾辉,魏建兵.关于生态足迹分析若干理论与方法论问题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2008,44(3):493-500.

[12]金书秦,王军霞,宋国君.生态足迹法研究述评[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4): 26-29.

[13]陈成忠,林振山.生态足迹模型的争论与发展[J].生态学报,2008,28(12):6252-6263.

[14]武翠芳,徐中民.黑河流域生态足迹空间差异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8,31(6): 799-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