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脱产研修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12 13:48:36

国培脱产研修总结

国培脱产研修总结篇1

本办法的管理范围是申请参加受医院管理的各类学历培训和专业进修培训的医院员工。未履行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参加国家统招统分学习的硕、博士研究生不属于本办法的管理范围。

二、责任科室

员工学历学历培训的主责科室为人事处,专业进修学习的主责科室为医院科教处,从责科室为医务处、护理部和其它相关职能科室。责任科室的主文秘站:要工作任务:受理和审核员工的学习或培训申请,汇总资料提交院领导讨论,拟定学习的培训协议书并由院长签署批准后执行,负责管理和考核学习培训期间员工以及员工学习和培训的争议处理。

二、员工参加学历培训和进修学习的基本条件

1.我院在职在编的员工,连续工作满两年的,可申请脱产参加硕士及以上学位研究生的学习;连续工作满四年的,可申请参加专业进修学习。

2.非在编聘用制员工,在我院正式聘用连续工作满年的,可申请不脱产学习培训,不受工作时间限制参加专业进修学习。

3.申报医院计划内研究生全脱产学习,必须采取统招定向或委培的形式。

三、审批办理程序

1.员工培训计划的制定和

医院人事处根据医院人才实施规划及现有人才状况,结合医务处、护理部及科教处意见,制定医院的人才培养规划,每年底次年医院的员工培训计划。

2.提交申请

申请参加硕士以上研究生学位脱产学习的人员应于每年月日前,以书面形式经科主任同意后报人事处受理。

申请专业进修人员应于每年月日前,员工以书面形式向科室年提出有具体方向的书面进修申请,经科主任同意后,报科教处受理。

3.审批办理

责任科室受理、审核和汇总员工的学习申请后,报分管院领导,由分管院领导提交院长例会审批。

批准后的脱产学历培训及专业进修员工到人事处签署《学历培训协议》或《进修学习协议》,《学历培训协议》由院长签署批准,《进修学习协议》由院长授权分管副院长签署,协议签署后由人事处将员工学习培训事项函告用人职能处室(医务处、护理部等)和工资福利管理处室。

4.学习管理

学历培训员工由人事处负责全程管理,专业进修员工由科教处负责全程管理。医务处、护理部负责学习培训人员离院后的原科室人员调配及进修人员返院后专业考评。

四、费用支付

1、经医院批准参加脱产统招定向或委托培训的硕、博士研究生和参加专业进修培训员工,按约定期限完成学习培训计划的,其学历培训和专业进修费用由医院全额支付。

如在约定期限内不能完成相应专业学习,或学习期间考核不合格人员,其学习培训费用由医院及培训者各负担50。

(费用支付程序:经批准个人在医院财务处借支─学习培训结束后在人事处验证登记─医院报销冲帐。)

2、在职不脱产参加医、护、技、管专业的研究生学习,学费由个人支付,毕业后医院根据学习的毕业情况(结业、毕业学位等)给予奖励。

3、经医院研究同意参加研修班学习的员工,学费由个人支付,结业后由医院按学费20的比例给予奖励。

4、员工参加大学本科以下(含本科)不脱产自考、函授、电大、职大、夜大等学习,毕业后医院不给奖励,只给考试时间。职工要求参加本科及以下学习脱产培训的,医院不予允许。

五、学习期间待遇

1.工资福利待遇

参加脱产学历培训和专业进修的员工,国家现行规定的档案工资全额发放(固定工资、活工资、津补贴、浮动工资及护士10工资、护龄津贴),同时享受医院及工会发放的各项单项奖及福利性补贴。

2.生活补贴

参加学历培训的员工按三医人发(20__)23号文享受相应的生活补贴。

参加专业进修的员工享受进修生活补贴。

3.休假及交通待遇

学习进修期间享受法定假日,学历培训员工另享受寒暑假,不再享受探亲假及工休假。学历培训员工每年由医院报销往返差旅费用各一次,专业进修员工共报销往返差旅费用各一次。

六、争议处理

由医院委托培养的学历培训及专业进修人员学习结束后,应按照《学历培训协议》或《进修学 习协议》返院工作,未满协议规定工作年限要求调离或辞职者,应在医院批准的前提下,付清学习期间医院所支付的各项费用(包括工资福利、各项补贴、培训费用及其他相关费用)及按协议付给医院相应的赔偿费用。

国培脱产研修总结篇2

幼儿教育 幼儿教师 置换脱产 培训模式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就是从农村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遴选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高等院校和优质幼儿园接受脱产研修培训,且高等院校等比选派学前教育专业高年级优秀师范生,对口到被置换教师所在幼儿园顶岗实习。为深入了解云南省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现状及培训需求,全面总结国培计划幼儿园置换脱产研修教师培训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切实提高幼儿园骨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整体提高幼教质量,我们对“国培计划(2012)”云南丽江师专培训点的农村幼儿园置换脱产研修学员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

二、研究对象、方法及内容

1.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参与丽江师专培训点的云南省农村幼儿园置换脱产研修学员92人作为本次问卷调查的被试。

2.研究方法

(1)问卷法。研究主要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培训专家、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效果、培训期望等项目,一共24道题目。

(2)文献法。在收集已有研究和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编制问卷项目。在研究结果分析及需求判断时,参阅了有关文献,在比较同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肯的结论。

3.研究实施

初步编制问卷,在统计分析、修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问卷,最后实施测试。问卷测试安排在集中培训的汇报总结阶段,在培训间隙,以直接发放问卷的形式,发放问卷92份,回收92份,问卷回收率100%。数据采用 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三、数据结果及情况分析

(一)参训幼儿教师基本情况

我们从性别、民族、年龄、教龄、职称、学历等六个方面了解参与问卷调查的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基本情况。参训教师中女性87名,占94.6%,男性5名,仅占5.4%。性别比例失调,女性数量远远多于男性数量。从民族分布看,一共涉及11个民族,人数居一、二、三、四位的分别是汉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和怒族(并列第四),汉族与少数民族各占50%,体现出云南农村幼儿教师民族多样性特征。年龄在20~35岁的教师占到72.2%,可以看出在农村幼儿园中青年教师是主要力量,年龄结构年轻化。从教龄上看,43.5%的教师教龄在5年以下,这部分幼儿教师是处于新手向熟练教师转变和过渡的重要阶段,是幼儿教育专业态度、信念及专业知识、能力形成的关键期。教龄在6~l5年的幼儿教师占34.7%,正处于专业发展稳定成熟期,具有长足的空间和发展潜力。从职称结构看,大多数教师都在小教二级和小教一级,分别为33.7%和26.1%,两个级别的占了59.8%,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未定级人员,13人,占14.1%。从学历方面看,大多数教师的学历都在专科及以上,占78.2%,但仍有21.8%的教师高中、中专学历,有待于学历提高。

(二)培训内容

从培训内容专题与学员的专业发展的匹配程度看,学员既关注专业理论知识,如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和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130人次,占21.60%,也关注专业能力及自我教育,如幼儿保健、急救、护理和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维护方面,144人次,占23.9%。

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整体评价,优评占到42.4%,且优秀和良好的评价率达98.9%,无差评。就具体培训内容而言,学员对培训内容满足需要、实用性、前沿性和时代性等方面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然而,对于培训课堂的讨论方面却不容乐观,仅有15.2%的优评,还有2.2%的差评。第一阶段集中大班面授,人数多,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课堂讨论很难有效开展。

(三)培训团队

培训专家团队成员既有省内外高校学科专家,更有一批幼儿园一线园长、优秀骨干教师,为培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及课程资源。学员对培训团队的整体满意度高,达到96.7%。但在对学员的需要水平的了解、培训目标的清晰性、针对性方面,关注不同学员的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及时对学员的问题和作业进行反馈、评价客观合理等三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四)培训形式

培训遵循的基本形式是理论学习―观摩研讨―跟岗实践―汇报交流―总结反思―返岗实践―成果展示。在具体的培训形式方面,学员倾向于选择示范公开课观摩,以及学前教育前沿话题专题讨论、与专家互动的方式,见表1。

(五)培训组织

集中培训阶段主要采取“领导小组”下的首席专家制、班主任负责制,并配备教学管理、生活后勤管理团队,承担参训学员集中培训期间的教学、学习、生活、学籍等管理工作。跟岗实践阶段,采用“双导师制”及“双管理制”,并通过学员实践手册、指导记录表、反馈记录表等做好实践过程监控。从问卷分析来看,学员对培训组织的优评和良好占到91.9%,见表2。

(六)培训期望

1.培训形式。学员期望多采用实地考察、观摩和学前教育前沿话题专题讨论,与专家互动的方式进行培训,这两种培训形式占六种形式的45.8%,见表3。

2.培训内容。学员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范例与课例、教学示范与研讨活动、幼儿园跟岗实践等内容的期望值比较高,占了培训内容60.8%,见表4。在培训内容的设计、选择方面,应关注幼儿园转岗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内容以及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内容。

3.培训时间、时段。有94.6%的学员认为,培训时间长度为10天或者30天较好,见表5;75%的学员认为,培训时段安排在学期中或寒暑假是比较好的,见表6。

4.培训团队。一线骨干教师、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和高校学科专家是学员相对满意的培训团队结构,占了63.5%,见表7。

四、农村幼儿园教师置换脱产研修模式讨论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前农村幼儿教育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是农村幼儿园数量逐年增多,但规模偏小,层次偏低;另一方面,是学前教育专业师资普遍紧缺,目前农村在岗幼教师资多数为中小学转岗教师,学历基本达标,但实际专业素质偏低,骨干教师缺乏,教育观念滞后,教改意识不强,更缺乏竞争意识,工作无紧迫感。再者,教师参与的在职培训机会少,形式单一,培训时间偏短,培训内容主要是幼教理论和幼教政策法规。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相对滞后成为农村幼儿园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如何构建以提高师德理念和专业能力为核心的、有效的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模式成为现实需要。置换脱产研修培训项目就较好地适应了当前农村幼教师资培养实际需求。

(一)培训理念

培训理念是贯穿整个培训过程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培训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应从注重教育理论、知识、方法的培训,转向注重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学习意识、学习能力以及教育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培训,合理构建以专业理念与师德为核心、贯穿学员为本、终身学习、自我教育为主的培训理念体系。

(二)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培训成功的关键性导向因素,培训目标设置应遵循培训学员的“最近发展区”与现实需求,以全面提高保教水平与专业能力为宗旨,采取综合式培训,提升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职业素质以及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保教工作的能力,在园本培训和教研中发挥示范作用。具体目标:(1)深化对职业的理解与幼儿发展的认识,提高“师德为先”的实践品质,转变教育理念;(2)系统提升职业素质以及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保教工作的能力;(3)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其榜样示范、专业引领、辐射影响的作用,真正实现“种子”教师的培养。

(三)培训需求判断

培训需求判断是任何培训的先期工作,是培训目标确定,培训计划设计、实施,培训开展,培训评估的必要内容。对幼儿园教师培训的需求分析,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法等方法获得其需求。

(四)培训团队组建

培训团队是实施有效培训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培训顺利开展,目标达成的决定性因素。农村幼儿园教师置换研修脱产项目的培训团队成员主要以幼儿园骨干教师、高校学科专家为主,同时还应有教育学专家、政策课标制订专家、教研员等。具体任务分工方面,幼儿园骨干教师、教研员以技能操作、实践指导等为主,其他专家以理念培养、理论建构等为主。

(五)培训课程设置

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充分结合《“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内容以培训课程为载体,培训课程以培训模块为形式,培训模块最后通过培训专题来实现。专业理念与师德的课程模块可以由多个专题构成,如可以选择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与实践、《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等多个专题。专业知识有幼儿发展知识、保育知识和通识知识三个课程模块,分别由若干个专题构成。专业能力的课程模块可以由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与管理、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各领域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评价反思、家园合作、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等七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下又有若干个专题构成。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课程模块下的各专题,要把《‘国培计划’课程标准(试行)》中规定的内容专题与供学员按需自选的专题有机组合。

(六)培训形式

培训是要达到理念养成、理论知识获取和专业技能的熟练掌握。理念、理论知识方面主要采用大班集中讲授,讨论互动等形式,打破培训者的“独白”式,走向“对话”的培训形式,共享培训的话语权,真正实现以培训对象为本的培训。专业技能培训,通过与培训基地合作,采用跟岗实践的形式,并选择优秀幼儿教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旨在通过“带教”“带学”“带研”,让学员在观察、体验、践行和反思中实现“做中训”,提高学员设计、组织、实施、评价学前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加强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能力,向优秀幼儿园、优秀幼儿教师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为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打好基础。跟踪培训由学员自主地进行各项教学技能的训练,导师通过电话、网络、实地指导等形式提供专业指导,促进学员内化受训内容。

(七)培训评估

培训评估是通过收集培训成果以衡量培训是否有效的过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培训评估:运用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培训对象对培训项目的满意度;通过笔试、情景模拟活动等形式了解培训对象对理念、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内化情况,这是培训评估的主要内容;运用360度测评的方式获取培训对象在实际工作中的理念、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贯彻、运用变化;培训项目给培训对象所在岗位的绩效带来的变化或提升情况。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估,对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目标设定及达成,培训计划实施,培训内容选择,培训团队组建,培训形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反思、提升,最终促进培训内涵建设。以上培训模式的构建,其中合理的课程设置、优秀的培训团队和有效的组织管理是最为重要的。总之,提供“高品质、易操作、可选择”的培训课程和资源,脚踏实地地让接受培训的、现在和未来的幼儿园教师真正“有所得”。

参考文献:

国培脱产研修总结篇3

【关键词】县级教师发展中心;职责;置换培训;送教下乡

一、“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背景

(一)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于解决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带动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2015〕43号]

(二)从2015年起,“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继续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采取顶岗置换、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方式,对中西部地区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继续实施“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加强培训团队建设,探索培训新模式,为各地开展乡村教师培训培养“种子”、打造“模子”、探索“路子”。[教育部 教师[2015]10号文件]

(三)“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

中央财政支持中西部省级教育、财政部门组织实施“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按年度分批遴选项目县,主要面向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进行2-3年的周期性培训,持续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实施置换脱产研修,建立乡村教师培训团队;实施送教下乡培训和教师网络研修,建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形成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实施短期集中培训,支持村小和教学点教师、乡村幼儿园教师和乡村校园长培训。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中县级发展中心职责分解

在国培计划有关文件中,明确规定采取顶岗置换、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方式,对中西部地区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同时也明确了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各项职责。

(一)送教下乡活动

由省级统筹,项目县组织,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发展中心、乡镇片区研修中心协同承担,以本地教师培训团队为主体,整合全省(区、市)专家资源,分学科组建送培团队,开展送教下乡培训。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在此项活动中的职责为:

1.制定县级送教下乡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2.积极整合本地培训资源,建立院校中心教研乡校四位一体送教体系。3.建立高水平送培团队,制定激励政策,按1:30标准建立县培团队。4.落实培训经费,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5.健全制度,落实职责。 6.加工生成性资源。7.进行过程监管, 绩效评估。8.发掘先进和典型经验,宣传推广。

(二)网络研修,乡村教师工作坊

遴选具备“国培计划”远程培训资质的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专业机构承担网络研修任务,组织实现网络研修任务承担机构与项目县对接,每县对接1家机构,支持双方协同开展2-3年周期性培训,建立县域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形成区域与校本研修常态化运行机制。

网络研修包括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和教师工作坊研修两类培训

1.按省市要求,制定计划方案。2.完善制度,明确职责,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3.加强中心建设,建立协作机制。4.建立县级网络研修社区。5.建立县级培训者队伍,加强校长培训。6.经费落实7.开展跨校区研修。8.做好资源库建设。9.过程监管,绩效评估。10.发掘先进推广宣传。

(三)置换脱产

遴选培训成绩突出的高等学校、网络研修绩效居前的国培远程培训机构、能发挥示范作用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校本研修特色明显的中小学幼儿园协同承担,组织高年级师范生顶岗支教,置换出拟承担送教下乡和网络研修培训任务的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为期4-6个月的脱产研修,各地可跨年度分段实施。培训主要包括院校(机构)集中研修、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幼儿园“影子教师”跟岗实践、返岗培训实践和总结提升等四个环节,跟岗实践时间不少于1/3。须建立工作坊,将网络研修贯穿始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家统筹设计课程,合理配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系统整合网络研修课程,坚持教研类课程与培训类课程并重,培训类课程须涵盖送教下乡培训、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的实施方法与技能。高校集中研修,影子跟岗实践,返岗实践,总结提升四个阶段。

1.建立协同机制。2. 遴选优质学员,实行(四级协同)局、乡、校。3.组织置换。4.建立优质资源库。5.总结宣传,激励卓越成长。6.经费落实。7.组织影子培训。

(四)乡村教师访名校校训

分批组织本省(区、市)教学点教师到一线或东部中心城市高水平院校,村小教师到本省(区、市)省会(首府)或东部中心城市高水平院校,进行为期10天左右的集中培训,针对教育教学突出问题,采取专题讲座、案例研讨与名校观摩等方式,帮助教师开阔视野、更新理念、提升能力。

1、专题讲座、案例研讨、名校观摩;

2、15天跟岗实践研修,提升课堂课堂教学能力。

三、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任务综合汇总

搭建平台提供资源,组织研修实地指导,线上线下活动助学,培养骨干建设团队,开发资源提炼特色。

四、优秀县级发展中心的要求:

1.实现培训教研电教部门的整合。 2.承担过省以上培训项目,效果好,社会誉高。3.教师培训团队数量足,机构合理,水平高。4.课程资源建设丰富,质量高。5.注重模式创新,有特色。

国培脱产研修总结篇4

不断优化科研管理体系一是转变管理理念。在科研管理中,要树立为科技一线服务、主动服务、贴近服务的思想,切实为临床一线做好服务与保障,积极统筹协调。二是转变管理方式。转变重立项轻过程、重投入轻产出、重成果轻转化的片面管理模式,将管理重心转向全过程监控,以产出率衡量效益率,以转化率衡量贡献率。三是强化信息管理。完善和加强图书资源、远程信息资源等建设,强化信息跟踪手段,为科技创新提供及时、有效、全面的信息服务。医院充分发挥科委会、专家委员会等组织的咨询、协调职能,不断提升科技支撑平台,实现科技成果的跃升。

以科技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夯实人才建设根基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大力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战略。转变选人用人机制,打破按资排辈,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制度,为人才的脱颖而出畅通渠道。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优势,与所在军区6个单位10个专业学科建立起博士后联合培养点,形成“立足总院、辐射全区”的人才培养平台。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在专业技术人员中,发挥职称晋升的调节、激励作用,把考核重点放在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上。按照“注重德才兼备、注重工作实绩、注重群众公认”的“三注重”原则,采取个人述职、民主测评、理论考试、现场答辩等方法,从“德、能、勤、绩”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借助多种途径提升人才综合素质以科技创新为牵引,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为重点,采取分层次、多渠道的培养方式,大力打造人才方阵。成立专门的人才培养基金,通过名师带徒、结对帮带、高级研修、国外深造等举措,加强人才的培养。加大科技骨干队伍培养力度,选派学历层次高、发展潜力大的科技人员外出进修培训,培养学科中坚力量;通过承担科研课题、执行重大任务,培养年青力量。

国培脱产研修总结篇5

【关键词】国培计划 置换脱产 小学科学 调查

1 问题的提出

按照云南省“国培计划”组织实施的有关要求, 将组织小学科学的50 名农村小学教师进行为期3个月的置换脱产研修培训。如何构建较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培训方案, 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云南省“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培训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笔者为掌握实施培训的相关信息、分析实施培训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及困难,以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对实施“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学员进行了调查研究。

2 研究方法及对象

为了了解小学科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科学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了解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师资队伍情况、师资培训情况、教学中存在问题、教师培训需求等。对参加国培计划小学科学培训的学员5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四个部分:学员的个人基本情况、接受培训状况和对培训的态度、对培训内容和方式的看法。共发放回收有效问卷50份。对50份问卷进行了整理、计算了每个项目的总和及百分比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基本情况

50名参训学员来自云南省各地区的县和乡镇的学校,基本都属于偏、远、教育资源缺乏。参训学员中女教师29人,男教师21人。从教龄来看,参训学员中有25人工作时间在8年以上,他们对教育和教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他们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培训提供了反思和交流的基础,另一方面,固有的理念和知识能力水平难以突破,可能会影响到对新思想新技能的接受。

学员中专科学历的教师还有18人,小学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为0人,几乎都是半路出家,这表明学员知识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以及教学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不是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出身的,知识深度和广度非常欠缺, 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解并掌国家课程标准的能力, 驾驭教材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差,导致参学员对小学科学的教学认识比较肤浅,小学科学教学的能力也不是很强;加之大部分老师是兼职教师,对未来是否还会教小学科学这门课程持怀疑态度,因为单位的领导经常因为此门课程缺人,才临时通知他们教该门课程;待不需要时,自己又得讲授其他课程。

3.2 接受培训状况和对培训的态度

近五年来,9人参加过省、市级培训,2人参加过区县和学校级培训,这说明学员对目前国家基础阶段课程改革的情况应该有所了解,但所参加培训都不属于专门关于小学科学的培训,因此,大部分学员还是愿意来参加培训(36人愿意,14人不太愿意)。而且,所在学校很支持他们外出培训(22人认为他们所在学校很支持他们参加此次培训)。他们以及他们周围的同事认为国培计划很好,是国家重视教师培训的体现(27人),但是存在问题很多(23人),他们认为培训有一定作用,但是教学深层次的问题很难因培训得到改变(46人)。即便这样,他们仍然对此次培训抱有希望:27人认为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是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拓展、更新专业知识,同时培训也是一种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途径;11人认为通过此次培训可以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获得一种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途径;有12人强调培训的目的是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3.3 对培训内容和方式的看法

参训学员认为目前作为小学科学骨干教师最欠缺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依次为: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45人)、教学科研能力(41人)、小学科学实验资源开发能力(40人)、教学反思能力(20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评价能力(12人)、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11人)和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能力(10)。这一结果反映出参训学员急于提升自身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他们已经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这反映了来自偏远地区的学员所处的社会现实。以上排序还反映出学员已经意识到了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即科研能力、实验资源开发能力和教学设计和评价的能力,以及相关的课堂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有45人认为自己目前比较欠缺的知识是信息技术、多媒体和课程整合应用知识。尽管仍然有18名学员认为培训要以技能为主,但还是有32人认为教师培训应技能培训与知识培训并重。

4 问题与讨论

基于以上数据分析,48人希望研讨课程标准实施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47人想学习课件制作,44人希望能加强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对于培训方式的选择,他们更愿意采取跟班听课的方式(41人),这样他们可以学到一些回去后可以使用的技术。他们还希望能听到更多的优秀示范课,也能接收传统的培训方式(30人选择了听专家讲授的培训方式)。同时,可以看出存在着以下问题:

(1)专职小学科学教师少,他们的小学科学专业基础普遍薄弱,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质量。(2)他们的小学科学教学知识较为缺乏,影响教学策略零散的实施。(3)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较弱,计算机操作困难。

所以,他们对培训的要求基本如下:

(1)大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已经意识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行为,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他们很愿意参加此次培训,希望通过培训获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2)学员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现有的教学观念不够充分和正确。对决定自身教学能力的因素认识不够,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的教学技术,而忽视对课程、教材、教学设计的反思和探究。忽视教育理念对教学行为的决定和影响作用。(3)除多媒体、信息网络的应用能力外,学员还非常缺乏设计、分析和整合课程教材以及有效反思的能力和方法。(4)参训学员非常缺乏实施实践教学的能力。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我们的培训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

(1)在培训方式上,把小组协作讨论、课堂互动和动手实践等环节融入学员习惯的专家讲授之中,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性而不只是被动地听和记。授课主要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授课。把先进正确的教学思想、课程标准的理念、课程与教材的关系、教学设计与评价、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理论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员明白,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教学进行反思。这样不仅有利用学员理解,而且通过这种培训方式逐步培训学员主动思考和描述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方式。

(2)在培训内容上,注重教学理论、课例研究、技能提升等内容的合理搭配和平衡;教师选择注重选择高校的学科专家、教研人员、一线专家型教师、一线特色教师的搭配平衡,把一线教师的教学分析展示与研究人员的理论引领相结合,通过学员交流反思、完成作业应用所学知识。

(3)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和过程监控。把跟班研修与学科专家引领的各种教研活动相结合,让学员学习记录教学技术的同时,学习教学反思和研究的方法。

(4)农村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尤其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到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能力较差,故注重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的提高。

(5)注重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动手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科学课程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需要教师为学生准备大量的活动器材和实物材料,自制教具、学具;特别是要求教师能组织现场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能勘察路线及场地;要求教师能管理实验室及教学仪器、辅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因此,要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国培脱产研修总结篇6

如此景象的大山深处,还有一个非常贫困,以土家族居多的村落安坪村。那里属于喀斯特地貌,山高路陡,严重缺水,人均收入低,经济作物以种植包谷为主,是茅岩河镇乃至张家界市出了名的贫困村,素有“养女莫嫁青安坪,巴桶背水累死人”之说。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开创了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

安坪村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用了哪些妙招?张家界市各级政府与领导又作了哪些帮扶和指导?《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记者一行于2016年岁末,历时5天,来到安坪村实地考察了解,与张家界市民政局驻村帮扶工作组成员进行座谈,倾听组长唐纯志调研员与组员们介绍他们进入安坪村两年走过不平坦的路;采访茅岩河镇党委书记张和孝,听他讲能人与人才经,以及镇政府新的脱贫规划;采访张家界市扶贫办副主任谷若本,M一步了解张家界与安坪村脱贫情况;向茅岩莓茶发明人黄宏全了解莓茶产业发展之路;与安坪村村支书覃桂平、张家界茅岩河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覃国银进行了多次深入交谈,参观了莓茶加工厂。

5天张家界之行虽说时间短暂,但是本刊记者却是收获颇多,感触颇深。唐纯志带领驻村组的那种责任感与担当精神,安坪村支部书记覃桂平的淳朴与根植基层的执着,黄宏全那种对科研的不断探索,覃国银的家国情怀与奉献,无一不触人心弦。

精准脱贫 基础先行

2015年至2017年,永定区茅岩河镇安坪村作为张家界市民政局结对帮扶联系村,也是市委副书记刘革安驻村帮扶联系点。帮扶组入驻前,村里的现状是风天一身土,雨天泥巴糊鞋子,没有公共饮水设施,村内信息闭塞,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弱,村部破旧不堪,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农民年人均收入2200元,是一个典型的贫困落后村。

唐纯志作为驻安坪村帮扶工作组的组长,他根据市五基工程要求和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组织工作组与村支两委经过反复的调研,提出了首要突破的是水、路、产业三大问题。

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制约安坪村发展的主要因素。兴建水利,解决人饮水与灌溉的问题,首先是寻找水源。唐纯志与覃桂平带领驻村工作组与村支两委进山勘察,山上没有路,经过6个多小时的翻山越岭,从这座山找到那座山,最终在杨家山上找到水源。经多方筹集资金135万元,架设了15000米饮水管道,修建了2875米水渠,修建了1个集中供水池,整修了一个中心水池,保证了90%村民喝上了自来水,解决了500亩的农田灌溉问题。当时工作条件十分艰苦,驮材料的马累死了几匹。

筹集资金380万元,修建村级公路。新修和整修公路3.5公里,硬化通组公路9.3公里。修整公路后,村内永桑公路与主道贯通,组组通水泥路连接,户户通水泥路入户。由于通了水泥路,解决了长期交通不便的问题。全村有20户村民新建了住房,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驻村帮扶的目的就是让农民富起来,怎么富?驻村工作组反复听取意见,走访了78户农户,选派2人专门到省内外实地考察,多次召开村民会议和干部反复研究,最后把安坪村脱贫致富的开发锁定在了莓茶产业上。“这条路走对了,我们现在已初见成效。”对安坪村未来的发展,唐纯志充满了信心。

产业发展有钱不一定能把事情办好,找准增收的渠道和项目是关键。“莓茶是张家界茅岩河流域土家族山区的天然藤茶,土家莓茶具有药食同源的价值,当地百姓都把此茶认为是神灵对土家人的恩赐,将其尊称为‘土家神茶’。安坪村茅岩河流域是莓茶的原产地,当地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种植莓茶,把莓茶作为安坪村发展的主导产业,是结合本地实际的、生态的、环保的最佳选择。更重要的是安坪村有个好的领头人覃桂平,他愿意带领老百姓共同致富。”张家界市扶贫办副主任谷若本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讲了这番话。

扶贫路上 选对人才

“精准扶贫”是2013年11月,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考察调研扶贫开发工作,首次提出的新时期扶贫基本方略。“农村想要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确实还有一段路要走。我们现在农村的人口结构现状,用一句土话来说,就是‘九零三八六一部队’,九零就是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三八就是妇女,六一就是儿童,留守儿童多。虽说我们扫了文盲,做了基础教育的一些工作,但我们贫困山区人民的见识与教育都急需要改善。同时我们的基础也是相当的薄弱,2016年7月18日,仅仅三个小时的暴雨,我们农村基本上是三断,断水、断电、断路。”说到这里,茅岩河镇党委书记张和孝的语气有些沉重。

接下来张和孝向记者讲述了安坪村通过两年来帮扶工作情况,他说,农民想发展致富,确实缺少技术、人才和资金,尤为重要的是好的基层带头人。像覃桂平这样踏实务实,具有勇于承担、不断探索求发展的干部对于带领安坪村精准脱贫太重要了。他是真真切切为村民办事,时时刻刻心系村民,默默付出,没有丝毫怨言,哪户村民家中有事,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为百姓排忧解难。“5+2”和白加黑是他最真实的生活写照,在覃桂平的脑海里没有休息日,也没有下班的说法。安坪村把莓茶作为村发展的主导产业,是结合茅岩河镇西线旅游开发的战略发展,即生态的、本地的、环保的,可谓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通过资源整合,招商引资,尤其是多次邀请已经离开安坪村20多年有作为有资源的覃国银女士参与精准扶贫返乡创业,把资金、资源和技术带回了安坪村。张和孝书记说道:“她的创业决心,帮助家乡人脱贫的毅力,这种情怀和胸襟确实让我非常感动和佩服。我们现在存在的就是能人的问题,在发展过程中,我们按照‘四培四带’培养人才,就是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能人,把优秀的能人党员培养成支部书记,把优秀的支部书记培养成标杆。能人很重要,安坪村有今天的成就,就是涌现了很多能人。第一像标杆书记覃桂平这样的能人,覃桂平被评为2016年张家界市标杆书记,张家界市只有10人获此殊荣。第二像覃国银这样的人才,对安坪村脱贫攻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与助力。”张和孝深情地说出了两个需要,“家乡需要他们,家乡的父老乡亲需要他们。”

撸起袖子 带头实干

作为一名退伍特种兵的覃桂平在外面打拼多年,看到大城市的发展与繁荣,深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责任回到家乡安坪村,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改变家乡的贫困和信息闭塞的现状。

返乡后,覃桂平积极参与到改变家乡新面貌的建设当中,2013年任支部副书记代书记一职,2014年3月正式当选为安坪村村支部书记。

2013年上任后,覃桂平思考如何改变家乡现状,多次到典范村庄实地考察,与周边省市县区先进新农村学习与交流。他还先后到贵州、安徽、北京、河南、成都等地考察中药材的种植和销售行情,回村后试种太子参、通草等中药材。

2014年3月,为完成村里的基础建设、道路建设,他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同年12月在张家界市政府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安坪村被确定为张家界市政府2015年至2017年建扶帮扶村,张家界市民政局结对帮扶联系村,唐纯志担任组长。他带领组员杨松柏与黎昌银入驻安坪村后,与村支两委深入一线调研,现场勘察,研究切实可行方案,为了让安坪村能早日脱贫致富,付出了艰辛和不懈的努力。

2014年,覃桂平一边在村里建立了合作社,一边带领村支两委及党员,先后多次到安坪村的邻村四关峪调研莓茶种植情况,基本上把四关峪、彭家坡、周家岗等地的莓茶种植户走访了60%,了解种植经、种植收益等,为安坪村的莓茶种植进行大量的数据论证。通过调研了解到,莓茶种植农民收益有三组数据,其一,收益最好的每亩能达到6000元~8000元(极个别的每亩上万元);其二,收益最低的每亩也有2000元~3000元;其三,种植户平均收益亩在4000元~5000元。这三组数字对于张家界茅岩河山区的农民来讲,是非常可观的经济收入了,而且莓茶还是8~10年生长周期的低成本高经济农作物。2014年底,覃桂平就安坪村莓茶种植事项组织召开多次村支两委及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为了稳打稳扎,不盲目求大,会议最后达成一致决议,来年启动莓茶试种,建议参与调研的村支两委干部及个别党员与村民作为代表试种,2015年计划试种50亩。

试种过程中,覃桂平邀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高级植物学家、张家界莓茶科技发明人、被当地誉为莓茶之父的黄宏全及邻村的种植老乡们一起作为安坪村莓茶试种的技术指导专家,为安坪村输送茶苗,以及栽培扦插采茶制茶等技术指导。

2015年农历二月间把莓茶苗子插下去,过了清明节,这些莓茶开始发芽,至端午节时,莓茶园里的芽尖长势越来越好了。此时的覃桂平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时刻关注着莓茶生长的变化,并尝试着采摘芽尖,从一开始的十天半个月一采,到后来十天一采、八天一菜、七天一采,最后总结出来是六天一采最为科学,而且是采得越勤越快,芽尖长得越快。经过春夏秋三季的莓茶采摘、制茶、试销等过程,覃桂平综合所有试种年试种户的情况总结了一套安坪村莓茶种植基地的种植管理指导手册。2015年参与莓茶试种的农户最低亩收入在2000元~2500元;居中的亩收入在3000元左右,特别是覃桂平父母覃遵毛与陈冬妹试种的一亩三分地,收益高达4000多元。根据邻村10多年的种植经验,莓茶种植第一年没有收益,第二年有些许收益,从第三年开始才真正有收益。安坪村莓茶试种的可喜成果开启了当年种植当年收益的先河。同时,覃桂平把安坪村试种当年的莓茶送到北京及湖南省相关食药检验机构进行含量检测,总黄酮含量竟然高出邻村的5~8个百分点,证明了安坪村的土壤、空气、阳光、雨水等地理条件更加适合种植莓茶,也难怪安坪村段茅岩河流域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喝莓茶的习俗一直被沿袭至今。

当年试种当年收益的消息一下子在张家界区域内、安坪村及周边村传开了,好多村民纷纷找到覃桂平及村委会,个个表示都要加入安坪村的莓茶种植合作社,请求村委会给予科学技术指导、种苗培育、莓茶有机肥、莓茶专业薄膜等专业技术和物料的支持。由于农户自发的热情高涨和积极报名,覃桂平原本2016年控制在400亩种植基地的计划被直线上升到800亩,最后2016年实际种植面积高达1500亩,并同时带动了周边共计7各村的村民都参与到安坪村的莓茶种植合作社。

试种成功后,为解决所有贫困户脱贫,驻村唐纯志组长和覃桂平决定发动安坪村的建档立卡户及广大村民加入莓茶种植,以莓茶产业带动安坪村的精准脱贫。在安坪村精准扶贫现场会议时,他们向张家界市市委副书记刘革安做了专题汇报。根据刘革安副书记的指示,安坪村村委及驻村帮扶工作组确定,把发展莓茶种植作为安坪村精准扶贫产业化发展的项目,从而实现安坪村以自我造血式的模式完成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为了保障安坪村建档立卡户在莓茶种植过程中的收益及降低风险,工作组与村支两委整合调动相关资源,为安坪村的莓茶产业化发展招商引资,并成功引进北京安坪村籍人士返乡创业,以“农户+合作社+公司”三位一体的互助方式,实现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模式。保障了莓茶种植户及建档立卡户销售的后顾之忧,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成立公司 开拓市场

覃国银作为曾经的央视媒体人,社会资源丰富,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但在得知家乡的父老乡亲需要帮助时,她那份浓浓的家乡情怀,使她毅然离职返乡创业。她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 带动安坪村走莓茶产业开发之路。覃国银帮助家乡的扶贫行动得到了高级植物学家黄宏全的大力支持,并与她在2015年10月共同发起成立了张家界茅岩河投资有限公司。

覃国银向记者说出了她的想法:“这是因为情感与责任,安坪村有我的父老乡亲。我也理解覃桂平书记,其实他原本在北京发展得挺好,回村任支书后,为安坪村的贫困现状寝食难安,为安坪村的产业发展四处奔波,整合资源、寻找出路,心里装的就是安坪村近1400人的这个大家庭。覃桂平敢于担当让我感动,所以我也愿意回来与他们共同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道路,帮助家乡的父老乡亲摆脱贫困的面貌。”

覃国银向记者介绍了当年的情况,她说,2013年覃桂平四处考察中草药项目,2014年在带领村支两委的干部考察莓茶项目时,就经常邀她与他们一起座谈,特别是2015年试种莓茶的时候,覃桂平请她帮忙邀请相关专家来安坪村,为安坪村莓茶是否可以作为生物科技项目深度开发作实地考察、诊断把脉、项目论证。她被覃桂平的这种精神所感动,多次邀请中国农业部、中国农大、中科院、国家发改委、广东中山大学等专家分别到安坪村实地考察,多次组织“安坪村莓茶生物科技项目深度开发”专家论证会议。同时,把安坪村2015年试种的茶叶与2016年1500亩种植基地的茶叶、土壤分别送到北京、上海、湖南、张家界等多个科研中心和专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结果都令人欣喜。

覃国银说,我们还曾多次把张家界茅岩河投资有限公司安坪村莓茶种植基地的土家贡莓茶、茅岗土司茶及银嗓子系列茶送到湖南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检验测定。测定结果表明:安坪村种植基地的莓茶含有一种天然植物霜,其有效成分主要是黄酮。黄酮在医学界被誉为“血管清道夫”,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新宠。其中以芦丁为标的物检测的总黄酮含量:莓茶芽尖9.72%,莓茶芽尖粉末16.25%,莓茶嫩叶10.91%,莓茶老叶6.04%,莓茶老叶和梗3.88%,莓茶梗2.18%;以二轻杨梅素为标的物检测的总黄酮含量:莓茶芽尖32.34%,莓茶芽尖粉末53.64%,莓茶嫩叶36.58%,莓茶老叶23.41%,莓茶老叶和梗7.09%,莓茶梗3.59%。

以上送检的莓茶是2016年度安坪村莓茶基地的茶叶,张家界茅岩河流域生长的莓茶黄酮含量较高。

2016年公司前期投入300余万元启动资金,建立了1500亩莓茶种植基地,修建了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生产厂房,投入的生产线具有日加工鲜叶1吨、年加工300多吨的生产能力。目前已初步完善产品品牌、营销渠道建设和网络建设。为了保护安坪村茅岩河原产地的莓茶品牌,也为了更好地面向市场宣传推广,公司先后成功注册了土家贡莓茶、茅岗土司茶、图腾莓、古藤莓、藤尖莓、银嗓子、莓咖等系列商标和美术著作权的保护。张家界青安坪茅岩莓种植合作社由原38个发起人发展现有社员120户,45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01户,372人。成员主要分布在安坪、青安、瞿家堡、张家坡、大米界、土家旯、洞子坊等7个村寨。2016年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互助模式实现带动莓茶产业及劳务创收共计210余万元,参加合作社种茶人,均收入4605元。

覃国银在回答记者提出创业中遇到哪些困难时说:“2015年安坪村试种莓茶时期,农户都是自己用灶锅炒的莓茶,包括邻村的老乡们也是如此,因为在炒制莓茶的过程中,不好掌握温度,容易炒糊,茶冲在玻璃杯里,炒糊的沫子就浮上来了,而且在制作的过程中,各家都不一样,品质得不到保障,无法作为商品去推广。要想更好地发展莓茶产业和保障莓茶出厂品质,必须完善种植技术和生产加工技术,组建专业的技术团队和生产、加工专业团队负责日常生产加工管理等工作。”

覃国银最后告诉记者说,她最大的心愿是:致力于规范茅岩河莓茶原产地的行业标准,打造张家界茅岩河安坪莓茶特色产业村,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土家族特色品牌,生产出优质莓茶,让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和来张家界旅游的游客都能喝到张家界茅岩河流域原产地的天然莓茶。

立足当下 展望未来

通过奖励政策引导,2015年已有15户建档立卡户脱贫致富,2016年已有80户建档立卡户达到脱贫标准,申请脱贫,2016年底通过帮扶整村脱贫。现在安坪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这精准脱贫的气息,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

新修了农贸市场和汽车站,建立了小超市、村医疗室、体育活动室、文娱活动室和村民的服务中心等,满足老百姓的日常需要。

抓好村级班子建设,选派一名后备干部参加电大相关专业学习。健全村级组织,利用新建的村级组织活动中心,成立妇代会、团支部、民兵营、计生协会和治安协调组织,充分发挥各种组织的村务管理服务作用。发展远程教育,加大对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提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国培脱产研修总结篇7

与很多培训不同的是,在这部由重庆市教委、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市外著名高校联合“专业订制”的“国培大片”中,学员不再是“看客”,而是“演员”。他们朝向教学名师的目标,完成了专业成长中最重要的一次刷新升级、角色转换。学员们“脱胎换骨”的变化,甚至让组织者感到“惊讶”,更被上海段培训专家团队评价为“最具有学习热情的一个班”。

那么,学员们的热情究竟从而何来?这个在开班之初,就被寄予“创新高端教师研修模式、破译教学名师成长密码”厚望的“国培”项目,三年来到底带来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

走出舒适圈,重启教师“二次成长”

高端定位与系统设计的研修模式

“唯有脱产研修才能脱胎换骨”

2013年7月的一天,本刊记者前往江北区新村·同创国际小学采访该校教师何颖,时值全国知名的语文教师蒋军晶来校授课。访谈结束后,何颖又迫不及待地返回培训现场,微笑专注倾听,不时做着笔记,嘴里念念有词。那种乐观、好学的状态深深地感染了记者。后来,那篇报道刊发在《今日教育》2013年9期,取名《何颖:享受教育的每一天》。

不曾想到,这个何颖,正是2011年小学语文“国培”班的一名普通学员。如今,何颖回忆起三年前的“国培”,仍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累并充实着,真的很有意义!丰富、全方位的理论研修加实践反思,每天都留有问题给我们思考、讨论,当然也包括作业、实践。真正的高端、大气、上档次!”

高端的目标定位、精准的对象选择、科学的系统设计——重庆市义务教育语文名师“国培计划”无不显示出“专业订制”的特征,这也成为激发教师专业持续成长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

培养对象为市级骨干教师,平均年龄三十六七岁,平均教龄十六七年。这个阶段的教师大多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作业绩,然而理论储备的不足、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却让一些教师陷入专业发展的瓶颈期或倦怠期。如何引领教师走出舒适圈,重启教师“二次成长”,成为学科教学名师,是这个“国培”项目需要完成的目标。

市教委对研修组织实施者的选择也颇为考究。江北教师进修学院拥有强大的语文专家团队,院长李大圣拥有语文课程教学论专家、教育学博士双重学术背景。负责市外研修组织实施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汇集了全国语文教育界最顶级的学者、专家、名师资源,阵容豪华。

“原本区县级教师进修机构并不具备实施‘国培’的资格,但为了充分发挥其贴近一线、机动灵活的教研指导优势,重庆市采取‘高校+区县教师进修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学校’合作的方式构建教师培训联盟,实现了优质培训资源的多元整合。”市教委师范教育处处长李源田说。

针对短期培训“教师观念更新难以彻底、知识更新难以系统、专业发展难以飞跃”的弊端,重庆市教委立足长远,大胆设计了一个学期或半年周期的脱产研修,并率先在全国提出了理论研修、影子研修、实践研修和反思研修的“四阶段”研修模式。

“正是这种开创性的‘两地四段’异地脱产研修系统设计,为‘国培’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论指引,实现了优势互补、内外互动,虚实相生、持续生长,避免了骨干教师培训‘一站高就虚空、一踩实就刻板’的局限。”李大圣说。

在此基础上,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提炼出“外在有限给予催生内在无限生长”的培训理念,并把培训目标分解为四个方面:(1)涵养理论兴趣,实现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双向滋养;(2)建立完整的教育学意义框架与学科教学认知视野;(3)聚焦学科教学知识PCK研究,明晰语文的核心知识与核心教学技能;(4)激发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与追求卓越的内在激情。

“我们期望通过这种培训,帮助学员撕开思维口子,打开世界的天窗,找到审视课堂的镜子,规划专业成长的路径,并习惯把原理和策略放在一块思考。”李大圣说,“唯有脱产研修才能脱胎换骨。”

满足需求,更引领需求

丰富精准与动态生成的课程菜单

“最好的课程就是最好的老师教最适合的内容”

安静的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401教室里,每一个学员对着培训者预设好的课程菜单认真填写需求问卷表。接着是小组讨论,表达各自的培训需求、疑惑和建议。最后全班汇报交流。

“第一堂课不是安排极有影响的专家的讲座,而是将培训课程与学员协商,找准培训的现实起点。”在黔江区实验小学潘艳老师看来,“这是从未有过的培训体认,每个学员都感到一种兴奋。”

在这个语文名师“国培”项目中,预设好的培训课程菜单并非一成不变,而会根据授课情况和学员反馈,动态调整。

重庆段研修进行几天后,市教委师范处、市继续教育中心等部门的领导、专家一行来到江北教师进修学院,召开阶段性的培训需求和实施效果调研座谈会。

学员提出,在课程安排上,最好既有前沿的理论学习,又有学科教学实践的深入指导,促使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转变为自觉的教学行为。市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田伟回应,“我们对上海那边提出了要求,培训者中学科教研员不少于30%”。

学员谭仕政说:“前一段学习都是头脑风暴式的,学习非常紧张,难以消化,希望偶尔安排一两次‘慢学习’。”李大圣院长当即表态:“会在培训中安排一些音乐活动等,舒缓调节学习压力。”

市教委师范处李源田处长更是给大家吃下一颗定心丸:“需要什么就会有什么。”

于是,在密集紧凑的课程菜单上,我们既能看到理论讲座、课例分析、论坛研论、课堂重建、课堂展示等课程有效衔接,又能发现“聚焦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实践性课程嵌入学习全程,教师朗诵技巧、语言表达、心理健康等课程穿插其间。同时,还保留了一小部分“机动课程”,以便根据研修实际情况调整,保证合理的学习节奏,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次,某位专家上课过于枯燥乏味,学员课后纷纷表示不满,李大圣院长得知后,第二天亲自为学员们补上了一次课。这次突发事件,让组织者们意识到,“培训不能设置了课程、请了授课教师就完事,还必须深入分析授课教师的研究领域、授课风格,并提出针对性的要求”。

第二阶段上海段研修开始前,江北教师进修学院根据学员需求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上海方进行了多次深度沟通,对课程菜单提出修改建议,还点名要求邀请哪些专家、名师为学员授课。这种量身定制的课程菜单设置,保证了不同阶段研修的针对性和延续性。难怪,学员们纷纷感谢“国培”:“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丰盛的学术盛宴。”

“在‘国培’中,我们始终做到两点,提供‘最好的课程’和‘最诚心的服务’,最好的课程就是最好的老师教最适合的内容。”李大圣院长自信地说,“我们不仅满足学员需求,更引领需求。”

全员卷入,聚焦PCK,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交融

灵动多变与情智共生的学习共同体

“唤醒教师的专业尊严、高尚气度与澎湃激情”

九龙坡区铁路小学的李洁老师是2011年小语“国培”班学员,在参加“国培”前,曾获得过两次市级赛课一等奖的她,正经历着“职业最倦怠的时期”。“国培”前,她热衷于学习课堂实录案例,“‘国培’后才明白过去学的是术,现在应该学道——理论。”

“国培”彻底激活了李洁,影响一直在持续,送课下乡、参加赛课、阅读理论、指导教学……2014年寒假期间,她读完了《爱心与教育》等7本书。“现在李洁老师对课程的认识和对课堂的把控能力明显更强了,工作起来更主动、更有热情了。”校长、同事欣喜于她的变化。

一次“国培”,为何会有这么大的魔力?“这么说吧,它让我有了一个学习共同体,看到了最优秀老师身上的教育情怀、教育理想,让我有了教育梦想。”学员李洁的经历以及有感而发的话,恰好点出了这次“国培”的魅力所在。

“国培”班班主任罗萍坦言:“个别学员刚来的时候,其实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来的。但加入到这个学习共同体之后,就完全被卷入其中了。”

学员进入“国培”班的第一天,就要根据问题困惑和研究方向,组建不同的学习共同体。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大密度的理论辨析,引导学员运用理论工具反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聚焦PCK,建立完整的学科教学认知框架。

学习共同体以任务为驱动,在专家的引领下,研讨、备课、上课、评课、写学习日志、做学术报告、讲成长故事等,每一个学员都承担、完成相应任务。班主任罗萍全程参与学员学习过程,及时总结、指导、反馈,让每一个学员都被团队的学习氛围感染着,不能懈怠。

学习共同体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依据学员兴趣、所在区域等特点,随着研修阶段、研修主题的变化而变化,“组织形式可变、交流互动有效、具有延展功能”。

上海段研修期间,学习共同体采用了“工作坊”的组织形式。

主题学习工作坊。按文体与体式进行分类专题理论培训,以丰富或补充学员的学科本体知识。

共同备课工作坊。借助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这支强大的实践型培训团队,把50名学员分成6个小组,专家带领各组学员在微格教室开展诗歌、小说、散文、神话等不同体式的六次集体备课。

课例研究工作坊。在理论学习以及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学员现场观摩全国名师执教同一课题。在与名师课堂的情境比较中,学会判断自己的教学设计,加以检讨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理论讲座、集体备课与名师课堂均围绕同一类型的教学问题或课例展开,沿着‘理论—实践—体验’的路径螺旋递进,连接得非常巧妙。”2013年“国培”班学员温永林说。王荣生团队根据学生定起点、根据文本定终点、根据障碍定环节的台阶式备课方式,也被学员所理解、掌握。

第三阶段回到重庆后,学员们在导师的带领下,组成新的学习共同体,展开课堂初建与重建,“同课异构”“一课三上”。在一次次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中,学员们“磨”出了思想、“磨”出了感情,逐步找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换点、对接点,促进了理论内化,行为转化。

“本次培训,我们不仅是倾听者,同时也是实践者,在实践操作、实践反思中,对理论学习更具深度、广度,并能主动自觉进行二次相关理论体系的建构。不仅看了、听了、懂了,更说了、做了、思考了、自我建构了。”2013年“国培”班班长肖猷莉激动地说。

培训形式的创新,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固然是本次“国培”成功的关键,然而,培训组织者“以心换心”的诚心服务和培训实施者“专业卓越”的大家风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才是唤起学员们追求卓越的动力源泉。

李源田处长多次深入学员之中,做报告、问需求、话理想、谈建议,甚至还深入学员宿舍,关心学员生活。李大圣院长、罗萍主任、向苏老师等培训组织者更是全程浸润其中,亦师亦友,与小伙伴们共成长。

“李源田处长告诉我们教师应有的尊严与追求;李大圣院长激励我们:长知识,也要长见识。罗萍主任耐心的指导似涓涓细流,向苏老师细心的关照如柔柔春风。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亲人般的呵护,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大足龙岗一小唐全莲老师用诗意的方式表达感激之情。

上海段研修期间,75岁高龄,身患癌症、疾病缠身、仍然为语文教育事业奔走呼号于讲台一线的贾志敏老师,深深地感动、震撼了每一个学员,“眼泪为先行者而流”。

李冲锋博士24年来每天坚持2~4个小时阅读和写作,带给南岸区青龙路小学王定芝老师“一次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她给自己定下了每天写作700字的任务,完成十万字的书写竟然只需要5个月!这次讲座,开启了她的教学、阅读、写作、反思之旅。如今,她早已完成了十万字的目标。

国培脱产研修总结篇8

教育硕士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他们具有差异大、时间紧、需求广等特点。面对这样一批先天条件不足的学员,研修工作常常处于尴尬的境地。从年龄结构来看,教育硕士大多处于30~40岁之间,也有的5O岁出头的或30岁不到的。例如,上海师范大学2006级教育管理方向的学员中,年纪最大的已经52岁,是中学校长,而最小的仅26岁,是中学普通教师。由此看来,学员年龄差异较大,一部分年轻学员由于知识结构合理,往往能很快接受和理解授课内容,学习效果好;而一部分年龄偏大的学员,由于知识结构的老化,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也比较差,影响其学习效果。这样,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一部分学员就要落后,这对于教学造成了较大困难。从职业身份看,学员们来自不同地区的教育岗位,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有的在教学第一线执教,有的从事行政管理,有的则从事科学研究。他们的学习带有明显的个人目的,有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有的则是为了提高学历层次。职业身份不同,所需求的知识也不一样,希望研修的内容也不一样。比如,教育行政、教育政策、教育法律之类的研修内容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来说是热门话题,而学科教学法、课程管理、心理咨询、以情优教等方面的研修内容对各科教师来说特感兴趣。而现有的课程设置往往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因而很难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

二、工学矛盾突出

从培养院校来讲,根据课程要求,尽可能希望教育硕士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研修。从教育硕士生任职单位来看,他们希望尽可能缩短脱产研修的时间,以减少对学校工作的影响。有关调查表明:鼓励并支持自己的教师攻读教育硕士的学校不N5%,任职单位大多不同意教育硕士脱产研修一年或半年,同意教育硕士研修的学校不N50%,并且还有将近30%的学校在教育硕士研修期间不同意减少工作量,不同意报销学费,也不支持开展教研实践活动,这样的问题在县级学校尤为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任职学校从眼前的实际利益出发,认为教师外出研修影响教学工作的安排。还有很多学校担心教师学成后会跳槽走人。⋯从教育硕士自身来讲,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欲望,他们认为只有脱产学习才能静下心来进行研修,而且脱产学习时间越长越好;另一方面,由于任职学校工作要求的压力,他们又不得不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在研修和工作这台“天平”上,向工作倾斜,但在其内心深处,则陷入“欲学不能,欲罢不忍”的两难境地。由此可见,我国的教育硕士缺乏宽松的研修环境。工学矛盾使他们承受研修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在研修的同时又要兼顾本职工作,经常往返于工作单位与高校之间饱受奔波之苦,身心疲惫。试想,一个人的精神如果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那么他的在职研修又怎么能取得成效呢?

三、目标偏差——培养院校认识模糊

目前全国已有57所高校承担着教育硕士的培养T作。自1997年开始试办以来,人们对其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但至今仍有一些认识问题不容忽视。一些培养院校认为教育硕士算不上正规硕士研究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在职攻读学位的人等同;与学科专业型研究生相比,教育硕士入学考试要求较低,学位论文学术品位不够高,对院、系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无足轻重,培养教育硕士没有多大经济效益,积极性不高。也有一些高校甚至将教育硕士作为一个创收项目来开展。由于认识上的模糊,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偏差,导致了教育硕士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1.在培养目标上,简单模仿“补偿学历”教育,见“物”不见“人”。自1999年6月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已经由大面积提高学历教育转向旨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非学历化教育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兼顾了两者,既注重本科学历的提高,更注重教师专业整体素质的提升。然而,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却存在着见“物”不见“人”的问题。有关调查表明,多数培养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不顾学员现实的教育困惑和教学问题,采用固定的教材、固定的课程和固定的教学方式。其实,这种教育教学模式是学历教育的翻版,丢掉了重要的“教育问题意识。’’。前来研修的教育硕士固然需要一般的教育新知识和新理念,但是这些理念与知识需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深化、转化与创造,否则只能是“水过地皮湿”,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课程结构失衡,学员选择余地太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以课程学习为主,课程结构一般为5r-j学位课程,51"1专业必修课程和2rl选修课程,最少学分要求是34分。总体来看,各培养院校课程结构失衡,学位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比重过大,选修课的比重太小,学员选择余地太少,因而非常不利于学员根据各岗位实际需要和自身条件强化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促进个性展示和提高整体素质。

3.教学中重理论知识输出,忽视实践性知识的双向建构。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教师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前来攻读教育硕士的中小学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实际经验,但是缺乏科学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使他们深感教育教学观念已经跟不上形势,难以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期望驱使他们重新迈进大学的校园,希望在研修期间能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同时能得到导师很好的点拨,指点他们用所学理论来解决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诸多疑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导师的教和自己的学能很好的结合起来,通过课堂问题讨论、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实验实践来提高认识,掌握知识与技能。然而,从培养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大多数高校教师长期从事理论研究,深人中小学实际比较少,对教育硕士课程的实践性认识不够,对学生的需求缺乏了解,因而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往往理论输出多,而忽视实践性知识的双向构建。2001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对各培养单位已经获得学位的教育硕士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目前教育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不足是:①理论与实践脱节,两者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②科研手段还不够先进;③应增加紧密结合教学第一线的课题研究,加强实践性研究成果的推广。其中有两点是针对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而提出的。

国培脱产研修总结篇9

【关键词】辐射式培训;县域教师;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理念,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及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作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手段――培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

一、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训价值的知识化、工具化

培训的真实意蕴应在于促进作为“人”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可现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并未脱离两种基本倾向:一是以学科知识为主的知识化倾向,一是以技能为主的工具化倾向。

(二)培训目标的单一化、简单化

培训目标是根据特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需求和教师发展需要及可能性而设,并最终决定培训的课程设置、模式选择以及质量评估方式,故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现今的培训目标虽也包括知识、技能及思政三类,但从本质上看,仍是基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要的教师的角度而设置,教师更多地是作为教书育人的工具而被动地接受社会的规约、遵从社会判断,并未能实现由帮助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到帮助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转换。

(三)培训课程的零散化、理论化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发展,教师的素质结构已由原来单一的学科知识结构逐渐变成了融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一般知识和人格修养于一体的综合性知识结构。故多样性、系统性、序列化成为课程开发的主要趋势,培训课程既要有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的知识拓展型,也要有以专门知识及教学法为主的专业型,更要有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实用性。可现有培训课程及内容有较强的理论性,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忽视了一线教师的经验学习和实践学习。培训所涉通识性知识较多,专业性知识较少;理论性知识较多,实用性知识较少;适用城市师资的东西较多,针对农村师资的东西较少。

(四)培训模式的统一化

培训对象构成的复杂性及主体诉求的多元化必然要求培训模式的多样性与之对应,可现行的培训模式基本上是统一的讲座式集中培训,教学方法单调,加上培训时间短,学习内容有限,学员回去后又没有自我研修,培训效率低下,从而严重挫伤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对现行的教师培训模式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大胆的探索,提出了提升农村县域教师专业素养的三维辐射式培训机制。

我们提出的三维辐射式培训是指以“高校――县进修学校――基地校”三级培训机构、“专家引领――骨干辐射――教师实践”三级培训教师,“脱产培训――集中交流――岗位自修”三级培训方式所形成的三维立体培训模式为依托,对全县教师进行辐射式培训,旨在全面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二、三维辐射式培训的具体操作流程

第一,依托高校有效资源,建设好高水平的县级教师培训基地――县教师进修学校,再利用教师进修学校所确定的几所基地校辐射培训全县中小学教师。

第二,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聘请北京、上海、浙江等高校、研究院的专家、特级教师对县教师进修学校和基地校的专、兼职教师培训队伍进行培训和专业引领,同时有计划地分批选送县级培训机构专、兼职教师到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研究机构接受专业培训;受训骨干教师根据教师培训计划,结合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开展相应的专题讲座,分期分批对一线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实践。

第三,根据当前中小学校教学需要,采取脱产培训、集中交流与岗位自修相结合的方式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第四,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三维辐射式培训机制评价的研究,改变当前单一的评价机制。

其模式如下:

三、三维辐射式培训模式的特点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这种模式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现实性和前瞻性

我校是教师培训的专门机构,担负着全县7000多教师的培训任务。可近年来,由于经费投入的不足,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已经无法满足中小学教师日趋增多的培训的需求。如果不依托高校的有效资源,不凭借基地学校辐射培训的优势,不重视专家的引领作用,单凭我们教师进修学校现有的条件,无法展开正常的教师培训工作,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权威性和实用性

新课程改革,使一线教师都迫切希望直接得到全国知名专家的指导,以全面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水平、专业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能力。我们的三级培训机构、三级培训教师,可以为参训者提供符合新课程实施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的学习内容。

(三)多样性和灵活性

我们的培训方式不局限于统一的讲座式集中培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与脱产培训,或是集中交流,或是岗位自修,更可以三者兼顾,全方位地培训自己,提高自己。

(四)多向性和长效性

我们一改当前单一的教师培训评价机制,建立多向的科学的教师培训评价机制,即从县级教师培训的内部到外部,从培训者到被培训者之间的多层面、多方向、多角度的评价。把培训情况纳入到教师考核体系,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从而使培训由软任务变成硬约束。完善制度,形成长效的评价机制。

四、三维辐射式培训的具体做法

在实际培训中,我们的做法是:

(一)立足本校,联系高校,确定基地校

高校――本校(县教师进修学校)――基地校三级培训机构是搞好教师培训的基础。作为县级培训机构,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但也需要高校的引领,更需要基地校的辐射和支持。

(1)立足本校,搞好角色定位。从国家对县域教师进修学校的定位而言,其角色是比较明确的,即县域内学历补偿教育及高研培训的参与者,县域内中小学教师非学历教育培训的主导者,校本培训的指导者与考核者。但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今天,教师非学历培训更应该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所以近年来,我们在着力搞好学历提升教育及校本培训的同时,精力基本上全放在教师的非学历培训上。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班主任工作培训,教务工作培训,总务工作培训等等,一年下来,基本上都是围绕教师开展的各种非学历培训。培训结束时,及时做好总结工作,并择机与大学教授、教育教学专家、教师培训的专职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中小学教师代表一起,结合一年来的培训情况和现实的需要,共同设计、制定下一年的培训计划,确定好下一年的培训内容。

(2)联系高校,固定培训根基。作为培训机构,我们的职责是培训,我们的任务是怎么去搞好、搞实培训工作。但现有的县级培训机构,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特别是教师能力),大都无法满足中小学教师日趋增多的培训需求,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现有专任教师仅30人,教学面积不足一千平米,却承担着全县7000多教师的培训任务。再加上教师群体构成的复杂多样,不同学历、职称、年龄、科目甚至个体经验与心理特质,都会导致培训需求上的不同诉求。学校本身的培训根基不牢固,怎么去开展好教师培训工作?怎么去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就寻求高校的支撑,利用高校的有效资源,固定自身的培训根基。

(3)确定基地校,实践辐射培训。鉴于学校自身的条件,我们首先从全县中小学校中选择一所高中、二所初中、三所小学作为培训基地校,然后分两步做好培训工作。第一步,搞好基地校的建设,加强对基地校教师的专业培训,增强基地校的培训能力;第二步,分派基地校培训任务,由基地校按照本部的要求,实施对其他中小学校教师的辐射培训。这样做有两个优势,一是减轻本部的培训压力,二是验证本部的培训效果。

(二)请进来,走出去

这是教师走近名家、名师、名校的机会,也是教师学习、反思、提高甚至超越自己的机会,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唤起、激发教师的情感和求知欲。因此,我们千方百计,尽可能多地让老师们亲聆专家的教诲。这里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做专家引领工作。专家引领是一线教师的航标,教师除了需要大量吸取专家论著中的精神营养外,更需要得到专家的耳提面命。所以我们就定期聘请北京、上海等高校的专家对本校、基地校专、兼职教师培训队伍进行培训和专业引领,同时有计划地分批选送本校、基地校骨干教师赴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接受专业培训。

二是做骨干引领工作。受训骨干教师根据教师培训计划,结合县域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在本校(把受训教师请进来)或基地校,或其他中小学校(施训教师走出去)开展相应的专题讲座,分期分批分层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三)面授、自修相结合

根据当前中小学校教学的需要,我们采取面授(脱产培训、集中交流)与岗位自修相结合的方式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对教师的业务培训,一般都只集中于教师在岗的自我提高和以校为战的校本培训,培训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对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有着迫切的学习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具有隐性知识含量较多的特点,其水平的提重依赖于言传身教和实际观摩,因此,脱产培训和集中交流这两种面授形式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脱产培训在时间上,我们推行的是短期培训形式,一般不超过六个月;内容上,着力于夯实教师的教材教法基础,丰富教师对于教材教法的积累,最大限度地压缩单纯的理论学习时间,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致力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集中交流一般安排在休息日,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分层进行。对从事教师培训工作的专职教师和基地校的兼职教师,主要通过专题学习、案例研讨,来提升他们的培训教学能力和项目组织实施能力。对中小学教师,主要通过主题式培训、研究问题、总结提升经验,来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政策法规学习、案例佐证,来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面授的同时,我们对县域内受训教师还布置了相应的自修任务,要求他们加强政策法规的学习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更新观念,提高业务水平,扎实知识根底,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尽可能地使岗位自修成为脱产培训和集中交流的有力补充。

(四)创新培训评价机制

当前对教师培训的评价通常从两个方面进行考核,一是看学历是否达到相应的要求;二是看教师是否达到每年72学分,是否完成省市的调训任务。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实际上变成了一种形式。我们在实施辐射式培训时,一改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建立了多向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即从县级教师培训的内部到外部,从培训者到被培训者之间,多层面、多方向、多角度进行评价。把培训情况纳入到教师考核体系,从而使培训由软任务变成硬约束。最终实现教师由被动培训到主动培训,最后到主动研训。

教师培训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是保证教师角色本位的最佳方式,其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一个地方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构建科学的培训模式,探索科学的培训方法,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将是我们教育培训工作者永远不辱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兰军.基于教师发展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5.

[2]林贵明.教师培训是教育发展的第一战略――武汉市新洲区教师培训工作侧记[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1(08).

[3]袁利平.人学视野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真实意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4).

[4]秦素粉,翟志娟.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特色及经验[J].教书育人,2009(02).

[5]许小平,袁潇.城乡教师培训差异性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01).

国培脱产研修总结篇10

关键词:自然环保;存在的问题;技术创新;趋势

1.自然环保产业的特点

1.1政策驱动的产业,由环保标准、法规和环保目标驱动的产业如:S02削减10%的约束性指标,带动了脱硫产业的发展;火电厂标准NOx,控制在100还是200,直接与催化剂产业相关。

1.2产业发展具依赖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境保护目标及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重点决定着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环境保护技术政策及各类环境保护标准,规定了污染防治的技术要求及污染物的控制种类和控制水平,由此决定了环保产业技术需求的方向和水平;环境执法和环保投入直接影响着环保市场的实际需求。

1.3具公益属性的产业,环保产业是以满足环境保护需求、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导向型产业,是为防治污染、改善生态保护资源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

1.4产业发展水平与环保目标的关联性,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决定着环境保护目标能否实现。

2.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并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和结构、技术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得到大幅提升。过去10年,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年增长速度达到15-20%,均超过同期GDP增长率。据估计,2007年我国广义环保产业产值达到了7200亿元,已经占到GDP的2.7%。现在有环保企业3.5万家,吸纳就业300多万人。已经形成若干个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环保产业集群,涌现出了一批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现代化环保企业。

2.2创新能力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依靠进口。市场不规范,地方保护、低价低质恶性竞争现象尤为严重,污染治理重建设、轻管理,设施运行达标率较低。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中较低,环境服务业比重偏低,全方位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政策机制不完善,有关环保产业的财税优惠政策激励力度有限,缺乏引导,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执行力,资金投入不足,企业融资难度大。

3. 环保产业发展重点

3.1污水处理,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十二五”期间拟建设5000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规模;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负荷率约需增加配套管网2.5万公里,原有污水处理厂管网完善需增加6万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需配套管网7.5万公里。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排入封闭式水域及对岸海域水质有直接影响的地区污水处理厂应选用具有强化除磷脱氮功能的处理工艺。污水再生利用。缺水地区重点推行污水再生利用工作。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3.2污泥处理,预计到2015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规模将达到1.5亿吨/日,产生污泥量约12万吨/日。污泥处理方式:焚烧,土地利用,堆肥,填埋等。

3.3工业水污染防治,预计通过工业企业提高排放标准及结构调整,通过监管提高稳定达标排放水平,削减COD和氨氮排放量。

3.4非点源水污染控制,包括农村综合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

3.5脱硫脱硝,电力行业烟气脱硫。目前电力行业脱硫市场不规范、设施不过关,仍需政策加以规范。“十二五”期间新建的约1.7-2.3亿千瓦机组将全部脱硫。电力行业烟气脱硝。尚处于起步阶段,运行情况不好,催化剂需要进口,技术、设备国产化率低。钢铁行业烧结烟气脱硫。“十二五”应加大烧结烟气脱硫力度,对新建烧结(球团)设施必须同步建设烟气脱硫装置;现有企业中,使用高硫原料的烧结机,位于两控区及重点城市的90平方以上烧结机应限期安装烟气脱硫设施。水泥行业与工业锅炉脱硝示范。

3.6布袋除尘,“十二五”期间,电力行业开展新一轮的除尘技术改造,除尘设备由经典除尘向袋式除尘或者电袋复合除尘方向转变,其排放控制在30mg/Nm3以内。为此,新建机组推广使用高效的除尘器;钢铁、有色等行业布袋除尘需求也较大。

3.7城市垃圾处理,“十二五”期间生活垃圾处理能力预计达到35万吨/日,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70%,环境保护重点城市无害化处置率应达到75%以上;实现全国90%以上的县城建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完成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完成渗滤液处理设施改造任务;增大人口密集区垃圾焚烧处理率应不低于50%,中西部地区垃圾焚烧处理率不低于25%。同时加快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和示范工程建设。

3.8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十二五”期间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领域主要任务为继续开展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危险废物处置能力预计达到417万吨/年,医疗废物集中处理能力需达到2072吨/日。

3.9污染土壤修复,污染土壤修复主要包括遗留污染物造成的场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生态敏感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热点地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

4.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4.1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环境经济政策

(1)近年来,我部陆续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配合有关部门制订《循环经济促进法》,完善了污水收费制度,实施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制度。

(2)不断完善相关环境经济政策,包括高污染产品、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实施绿色税收政策,绿色信贷政策,绿色保险政策,绿色证券政策,政府绿色采购政策等。

4.2不断完善并加严环境污染排放标准体系

(1)污染物排放标准不但是环境监督管理的依据,也是影响产业技术市场发展,提升环保产业技术水平的标杆。

(2)近年来,为控制一些重点行业污染问题,外部陆续制修订了一系列污染排放标准。目前,新修订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已通过部常务会审议,新标准重点加大了对火电大气污染物中氮氧化物的控制力度,加严了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排放限值,增设了汞及其化合物控制指标。新标准实施后,火电行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的排放量可实现较大幅削减,对推动我国“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

(3)针对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强弱不一,我部正积极引导,指导和支持地方制修订地方环保标准,推动污染防治工作。

5.加强环保技术创新

5.1大力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支持环保企业与科研院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

5.2积极鼓励和引导龙头骨干企业组建创新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一批环保科技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加快培育建设一批环保产业孵化器,提高其培育和扶植科技型中小环保企业的能力。

5.3积极引导、扶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装备、产品、材料和药剂。

5.4将产业化作为环保科技的重要考核指标,大力推进水专项等各项科研成果产业化,实施重大环保产业创新发展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