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考研工作经验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31 15:42:55

学院考研工作经验总结

学院考研工作经验总结篇1

1中医外科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与分析

    中医外科学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自西医外科学进入中国以来,中医外科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目前,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5年以来培养了约100名中医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我们调査发现,在理论学习中,部分研究生对中医外科学的投入学习时间不够,将过多时间投入西医外科学的学习中,普遍存在中医外科基础理论知识薄弱、兴趣不足问题。在临床轮转实习方面,多数研究生存在中医理论知识与中医思维能力不足、实践能力差、独立解决与处理问题能力不足、不能够独立值班、缺乏主动学习及临床经验总结的习惯、科研能力薄弱等诸多问。

造成以上现象的出现,除了与学生自身问题相关以外,更重要的还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问题。第一,对中医外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课程设置课时过少,尤其是中医外科学基础知识课程设置过少,造成很多研究生的中医外科基础理论知识不足。第二,对研究生的临床实习重视程度不够。医院科室对研究生临床轮转实习的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第三,对研究生的日常与出科考核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第四,对研究生的中医临床思维培养不够重视。第五,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训过少。第六,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不足。

2对策与建议

2.1加强中医外科理论知识水平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中医外科理论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临床实训的效果。当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临床实习前,中医外科教研室可以安排相关科室有经验的高年资中医师讲解中医外科学的相关课程,如周围血管疾病、皮肤疾病与性病、男性疾病、乳腺疾病、肛管直肠疾病。另外,当研究生临床实习时,各临床科室可以每周安排时间作科室讲课,由科室高年资医师讲解中外基础知识及相关疾病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当科室进行临床疑难病例讨论、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以及临床专题讲座等业务学习与讨论时,要求研究生参加,并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科室每1-2周必须组织研究生进行病例讨论,提前给学生要讨论的病历内容,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然后进行讨论,最后带教老师进行总结。

2.2加强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医院可以安排实习前岗前培训,经理论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合格后方可安排进入医院实习。培训内容包括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常见临床操作技能(内科四大穿刺、外科无菌操作)、全身体格检査、医德医风和医患沟通及医疗卫生法规等。通过实习前岗前培训,有利于加强专业型研究生临床能力意识的培养,使其逐渐适应临床实习工作。当研究生开始实习时,建立导师与实习科室带教老师联合培养的方式,按照一对一原则,即一位高年资医师负责一位研究生的方式,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实习开始时,每科室要求轮转至少3个月以上,刚开始要求研究生适应1-2周时间,按照住院医师的要求,每位研究生主管3-5名病人,髙年资医师可指定低年资医师负责该研究生的日常培训工作。根据研究生的实际能力,安排研究生参与临床值班交班工作、单独接诊病人与处理病人工作、医嘱处理、病历书写与整理工作等,锻炼研究生的临床处理常见病与危急重症的能力。

安排研究生跟师出诊,尤其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名老中医、广西名中医以及有多年临床经验的高年资中医医师,并要求研究生积极总结带教老师的中医临床经验,发表相关临床文章,同时完成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工作登记表。在病房实习时,要求研究生能够完成收集病史资料及病历书写,带教老师及高年资医师认真把关、认真指导研究生完成病历,并对病历进行修改。按照三级医师制度,每天査房时要求研究生汇报病人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病人最新病情改变、下一步的初步诊疗方案以及新接诊病人的病史等。带教老师可以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对研究生进行临床技能的培训与指导工作,例如外科的无菌操作,带教老师可以亲自为学生做示范,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指导学生进行操作。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院内组织的相关技能培训及中医学术讲座,以提高临床技能,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2.3重视考核工作  合理的考核机制有利于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建立统一的考核工作,即科室的日常培训考核及出科考核工作、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毕业技能考核工作,建立医院、科室、导师共同参与的机制,这样既有利于教学管理部门的研究生培训工作,也可使研究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亦可使导师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进而提高临床能力培训的效果。考核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基础理论,病历书写,临床实际能力考核,临床思维能力考核等主要内容。带教老师现场要求学生对病人进行病史收集,详细的体格检査,包括病人舌苔脉象等资料。完成病史资料收集以后,要求学生按照我院中医住院病历书写要求完成病历书写,带教老师可根据书写病历实际情况进行评分。门诊科室要求学生书写中医门诊病历,包括中医诊断、治法、具体方药等。对于临床实际能力的考核,各科室根据实际情况,要求研究生完成科室常见临床技能的操作。另外,所有科室均应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考试,目前,我院每个科室均有自己的题库,出科考试试题应包括一定分值的主观题。同时,医院教学部定期进行教学査房,各临床相关教研室协助并参加考核工作。考核人员由主管教学的医院领导、具有高年资职称、有丰富临床带教经验的中医医师担任,教学部主要对研究生日常培训工作进行考核,包括教学査房、病史汇报、临床病历资料的讨论、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教研室做好记录,作为学生日常考核的一部分。日常教学查房时,各科室选取典型病例资料。另外,在教学査房之前,学生要提前熟悉病例,教学査房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碰到疑难问题时,可以当场提出,也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带教老师现场解答,以培养学生应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能力。

目前,我院已经对专业型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即研二第二学期进行中期考核。我院研究生中期考核大致参照医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内容大致包括外科技能操作(无菌操作,缝合打结,换药,穿脱隔离衣,急救处理等),心电图与X片的判读,科室的临床技能考核,中医外科学理论知识的考核,同时要求技能考核不合格者再次进行培训。对于科室技能考核,教研室安排专人对研究生进行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典型病例分析与答辩,侧重考核研究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2.4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训和导师的指导工作  我院专业型研究生多在临近毕业时候才发表相应科研文章,而且发表的杂志多为国内省级普通杂志。经调查发现,多数研究生反映自己的科研能力较差,部分导师无科研课题,学生无法参与科研研究,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存在抄袭的现象。在我们的临床实际工作中,进行临床试验观察、临床药物研究、临床经验总结等工作时,均要求临床医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以胜任科研任务。因此,加强对专业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研究生进行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基础课程,同时教研室及导师也应重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在研究生进行开题报告会时候,教研室及导师应严格要求研究生。研究生选题应有一定的深度,尤其是中医外科领域的疑难疾病、热点问题、经验总结推广的临床研究,同时选题要新颖,具有实用性。当研究生进行临床试验时,导师应指导与关注研究生的科研工作。通过毕业论文的书写,要求研究生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为以后的临床科研打下基础。另外,医院与教研室应提高对导师的要求,积极鼓励导师申请科研课题,并积极开展科研试验,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3总结

学院考研工作经验总结篇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上海致盛”为你整理了这篇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2020年度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支持配合下,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巩固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包括连续三年蝉联科技部、财政部大仪开放共享评价考核优秀,并排名全国高校第一名等,具体如下。

一、信息化建设工作

1. 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

(1)如期完成进口科教用品管理新系统、实验室与设备管理综合业务平台、设备系统(三期)等信息化建设任务,均已投入使用,运行状况良好。

(2)升级设备管理系统与大仪共享系统,通过实施资产分类代码升级、更新财务及国资系统接口、对全校设备资产数据体检与清洗、新增资产计划及大仪论证等功能模块,原有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

(3)联合采购中心、财务处、网信办等相关部门,稳步推进实验室材料管理、采购中心多平台对接、学校“资产一张图”工程对接和大仪物联网等信息化建设项目,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2. 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稳步开展

(1)借助信息化技术,实验技术研究项目管理效率获提升

利用教学实验室管理系统进行2020年实验技术研究项目验收和2021年实验技术研究项目立项申报评审。信息化管理手段贯穿实验技术研究项目申报、立项、过程管理和验收全流程管理,规范项目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和项目质量。

(2)以需求为导向,稳妥推进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建设

改变教学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先上马再探路、边建边试、需求滚雪球式的建设方式,向先摸准需求、以需求为导向的软件工程模式转变。2020年内部组织多轮次研讨,摸准学校的管理需求和院系的共性需求,在此基础上谋划推进二期建设和一期完善工作。目前二期建设项目已获网信办立项支持,并已根据需求分析编制了招标文件,即将启动。

3. 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9月,实验室安全知识考试系统完成升级,新增师生数据对接和手机版功能,同时细化了院系安全管理员授权范围;新增安全检查手机APP,助力秋季开学实验室安全检查;11月,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申购系统在19个院系全面推开,组织开展了3次系统操作培训,实现师生办理相关业务“不跑腿”;开展实验室安全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的调研工作,制定了系统框架和建设方案,以风险受控为核心的实验室HSE管家系统完成招标,启动实验室安全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进程。

针对系统中的培训准入模块,建设了辐射安全、气体安全、压力容器安全、生物安全共4个专业子题库共200道题。

二、设备管理工作

1. 设备资产管理履职尽责

(1)截至11月底,完成设备验收建账共计13885台件,总值31072.55万元(其中大型仪器设备396台件,总值14205.15万元);完成431份大仪开放共享测试服务合同审批及登记。

(2)编印《设备管理工作简报》,梳理进口免税、大仪绩效、设备建账、清查盘点等方面的典型案例,便于全校各单位相关人员对照自查、引以为鉴,管好用好设备。

(3)依规做好设备报废工作。采取集中报废审批、清单竞价、建立责任回溯登记制度、增加上门服务频次等措施,提高报废设备处置时效,全年处置报废设备11068台(套),原值1.38亿元。

(4)完成2021年全校新增设备类资产计划(含车辆)汇总及报送工作,包括通用设备330台套、专用设备126台套、车辆12辆,实现“不漏报、不错报、不迟报”。

(5)组织开展全校在账设备建账数据专项清洗工作,对历史原因导致分类有误的2600余台(套)设备予以规范,保证了建账数据和报废折旧年限数据准确可靠。

(6)严格实施校内质量体系设备设施管理。按要求对学校7个院系11个实验室进行质量体系内设备设施管理,对台账内科研设施、科研生产设备和计量检测设备实现全覆盖监管,积极开展检查督导和业务培训,顺利通过有关部门对我校的年度现场审查。

2. 大仪共享管理再创佳绩

(1)严格执行大仪预算源头管控,采取“院系先内部论证、学校后集中论证”的论证模式,克服疫情不利影响,顺利完成2020年学校大仪申购集中论证工作。2020年,共35个单位集中申购1231台套大仪,经学校集中论证通过1018台套,驳回213台套,核减数量占比17.3%(核减预算占比13.5%),在严控非必要设备增量上取得实效。

(2)优化考核指标体系,注重“抓两头、促中间”,完成学校2019年度大型设备管理(效益)考核工作(包括26个单位、826台大仪),评出6个优秀单位和39个优秀机组、11个不合格机组。

(3)积极组织并完成2020年度学校大仪开放服务收费标准申报工作,共有17家单位的177项共享服务收费标准经学校审批通过。其中:134项为新增收费标准,涉及仪器设备155台套,原值总计10505.24万元;43项为调整收费标准,涉及仪器设备44台套,原值总计7721.00万元。目前,我校实施有偿使用的仪器设备达1356台套,原值合计13.27亿元。相关收费标准已汇编成册。

(4)根据大仪开放共享工作要求,通过对全校各单位的设备体量、共享现状、历年考核成绩及短板弱项全面深入的梳理分析,结合各单位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按“一院一策”形成《学校大仪共享工作汇编》并发放各单位,助力各单位做好大仪共享工作。

(5)大仪共享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升质量”的思路,通过抓住预算与队伍两条主线、优化资源集约化管理机制、强化校院实体化共享平台建设等多种举措,在科技部、财政部2020年度中央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中,学校连续第三年获评优秀、荣获高校第一并实现“三连冠”。

3. 进口管理服务持续提升

(1)确保学校进口设备跟踪不受疫情影响。疫情期间,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及时制定有效应对举措,对设备进口业务全程跟踪与督导,截至11月底,已签订外贸合同306份,合同总额约17296.96万元,向海关申请减免税约3113.5多万元;办理进口设备到货手续380台套、商务部进口许可批件4笔、生化物品申报9笔;配合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学校进口设备货物开箱查验12次;对引力中心、强磁场中心、药学院及附属医院等单位的监管期内进口设备进行了督促自查。

(2)加强进口设备管理培训。多次组织全校进口工作线上培训和相关院系现场培训;修订完善了《华中科技大学免税进口科教用品办理工作指南》《华中科技大学免税科教用品验收报告》等相关制度文件;规范了《华中科技大学进口科教用品申请表》《使用承诺书》《科教用品用途说明》《供货合同》等业务文件,编印了《进口设备管理培训手册》;结合实际调整外贸费用,优化外贸竞价模式。

三、教学实验室管理工作

1. 共克时坚,教学实验室年度基本工作平稳有序

(1)有序推进教学实验室建设,持续改善基本实验教学条件

一是全程跟进推动当年项目实施。2020年学校新立项教学实验室条件建设项目31项,预算合计4340万元。首次实施成本分担机制,学校支持3240万元,院系配套1100万元。受疫情影响,实际执行经费压减,合计3447.6万元,学校2527万元,院系配套920.6万元。目前执行情况较好,预计全部项目可以在年底执行完。

二是及时组织往年项目验收。7月组织对2019年及以前立项的30个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组织了现场验收。通过验收项目28项,暂缓通过项目2项。通过验收的28个项目,共计添置教学仪器设备1786台套,原值3421.3万元,新开实验项目210余项,较好解决了目前因仪器设备老旧导致实验教学难以开展以及因仪器设备缺乏导致实验项目更新缓慢等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是理清思路完成2021年项目立项。11月组织开展项目申报评审工作,受理申报项目31项,申报经费近7千万元,院系承诺配套2400余万元。目前已完成全部项目的预审、现场考察和集中评审,待学校新一年预算正式下达后,进一步确定支持的项目和经费额度。

为保证教学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质量和效益,2021年项目评审进一步理清了思路和原则:

优先支持的项目有:①学院内的“实验教学中心”实体化运作的;②多院系联合共享实验申报的;③服务多院系学生的;④最近2年教学实验室考核均前50%的;⑤自制特色实验教学设备且在教学中效果较好的;⑥单院系受益项目院系配套经费不低于申请学校支持经费的;⑦多院系受益项目院系给予配套经费不少于校批经费10%的;⑧新建院系或新建专业的。

不予支持或从严把握的项目包括:①建设单位最近3年教学实验室考核有2次位于后10%的;②建设单位有在建项目未完成的;③上年项目经费使用率进展差的;④场地明显不足,队伍明显薄弱的;⑤服务面窄--服务学生主要是本学院的;⑥可通过教学实验室共享满足需求的。

(2)引培并举,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一是会同人事处对2020年未完成招聘的17个实验技术人员补充指标进行补招。共有502人报名,经过严格的筛选、笔试和面试,成功招聘到14人,其中硕士11名,博士3名,年龄都在37岁以下,学历和年龄结构优良。

二是组织2021年实验技术人员补充计划评审工作。共有34个单位提交2021年实验技术人员补充申请,共计申请补充104人。经专家评审并与申报单位沟通,建议2021年全校补充实验技术人员52人(含2020年未完成招聘的4个指标),其中教学岗31人、公共技术服务岗19人、专职安全员2人。

三是修订完善新入职实验技术人员的《第一合同期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书》,针对实验教学、公共设施维护和大仪开放共享等不同岗位实施分类管理,制定了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聘期任务目标。当年与28名新入职实验技术人员签订了新版任务书,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四是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培训交流。6月份组织召开了全校教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视频会议,包括全校43个院系分管领导、教学实验中心主任和实验室工作人员代表在内的248人齐聚线上,就开展分享经验、问题研讨。另外,组织动员全校实验技术队伍参加湖北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主办的7场线上或线下业务研讨会。系列交流活动,对于全校实验教学中心找准当前存在的问题、困难与瓶颈,探索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起到了促进作用。

2. 坚持创新,教学实验室重点工作稳步推进

(1)摸准需求科学谋划,完成公共基础教学实验大楼可研阶段规划草案

5~6月份,完成全校各院系教学实验室地点、面积、仪器设备配置、实验教学工作量、人员信息等详细信息的精细化调研,摸清各学院对实验室用房面积的需求和对环境的要求,拟定大楼建成后“基础教学实验室及学科大类教学实验室优先入驻”、“现有空间条件差的单一学院教学实验室优先补缺入驻”、“开放需求高的教学实验室补缺入驻”等5项原则,初步完成“公共基础教学实验大楼的功能用房及面积需求方案”,大楼拟划分生化类教学实验区、物理教学实验区、机大类教学实验区、电大类教学实验区、融媒体类教学实验区、大数据类教学实验区、自主创新类实验区、公共服务区八个区域,总使用面积5万4千平方米。

(2)梳理虚拟仿真实验,为疫情期间实验教学服务

新冠肺炎疫情管控期间线下实验教学的开展受到限制,实设处迅速对全校虚拟仿真实验进行梳理汇总,共整理出196项虚仿项目,提供统一访问入口,方便师生在疫情管控期间开展线上实验教学,小小创新举措大大提升了服务口碑。

(3)注重关键绩效指标,简化优化“教学实验室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针对往年实验室考核指标体系过于复杂、部分考核指标客观性不强、不同学科适应性不足等问题,2020年运用矩阵分析法、关键绩效指标法对教学实验室考核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重点识别教学实验室关键绩效指标,新指标体系更加注重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对教学实验室工作的促进作用。

四、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工作

2019年10月1日,《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规定》(校设[2019]3号)正式实施。2020年,根据新版“管理规定”,按照提高认识、强化源头管控,理清职责、落实各级责任,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加大投入,提供人财物保障的总要求,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管控的条件下,采取线上线下并行的方式,进一步推进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的相关工作。

1.安全管理工作再部署

召开全校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会议,校领导、校实验室技术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相关职能部门及院系负责人、校实验室技术安全督查组、院系安全管理员及部分院系师生代表共计380余人参加会议。

2.安全管理制度再落实

《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室技术安全管理规定》(校设[2019]3号)新增了“党政同责”、“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等安全管理原则,明确了学校11个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明晰了学校各级各层安全管理组织,且学院设应急首席专家。8月,在开展教育部有关实验室安全管理自查自纠工作中,实设处汇总了11个职能部门就各自职责提交的工作资料,并装订成册;10月,24个实验室安全重点单位梳理了1460余间实验室的各种风险清单和安全操作规程,并提交了书面汇总表,其中识别的安全风险点4500余个,梳理的各类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3670余项;截止11月底,23个单位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提交了单位应急首席专家清单,共计67人。

3.安全管理队伍再扩大

2020年6月,实设处到岗安全管理正式编制1名,7月增加并到岗副处职数1名;截止11月底,光电学院、环境学院、能源学院和光电中心各有1名专职实验室安全管理员到岗,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专职队伍持续扩大。

4.安全设施建设再推进

组织实施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修购专项建设,完成化学楼通风系统工程、化学楼给排水系统维修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总经费1600余万元;组织开展2021年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建设项目的申报、评审、复评、结果公示等工作,完成生命、基础、电信三个学院的建设立项,总预算870余万元。

组织开展2021年实验室技术安全保障条件建设项目立项评审工作,支持光电中心、光电学院等16个单位的项目建设,用于建设危废暂存间、化学品暂存间、通风及尾气外排处理系统、集中供气系统等,总经费近400万元。完成2020年立项的12个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

5.安全检查定量化

开展“样板间式”检查,以教育部《检查表》为蓝本,结合检查实践,精炼9个检查项目、37个检查条目、100个检查要点,制成三级检查清单,按检查要点的风险高低、管理难易程度、隐患出现频次等进行量化赋值,实行检查结果可量化。让实验室和院系单位能看到自己的量化排名,让落后者看清自己的不足和差距。

继续开展实验室技术安全检查评估工作,对21个实验室安全重点管理的理工医院系开展综合评估。学院分管领导及安全员作为评估成员,交叉评议,进一步帮助院系找标杆、找不足、找短板,促进院系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开展学期初与学期末的实验室安全检查、不定期的抽查,包括新冠疫情缓和后实验室开工的安全抽查、按教育部要求组织开展的自查自纠等。组织实验室安全检查45次,出动检查人员131人次,查出隐患1083条,全年下达整改通知33份,整改条目数381条。校实验室技术安全督查组开展日常巡查并督促督查院系按期完成安全隐患的整改工作。

为配合生物安全法的出台,邀请校外实验动物安全管理和病原微生物专家来校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专项检查,并集中给生物安全相关重点院系和实验室反馈检查结果及建议。

6.安全教育培训形式多样

开展安全文化月活动,组织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同时,应对新冠疫情及常态化防控要求,组织开展了多次线上培训活动,包括面向全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团队全体成员参与的安全管理主题报告研讨会。

(1)举办华中科技大学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活动面向文理工医专业的院系实验室安全管理员、普通教师和研究生,活动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专题讲座、安全员沙龙、应急演练、视频拍摄、安全知识竞赛和安全知识展板巡展,共1000多人次参加活动。

(2)开展快开门式压力容器作业资质培训。生命、基础、药学、材料等10个院系,180余名从事高压蒸汽灭菌器操作的师生参加培训并获得了操作资质证。

(3)开展实验室危险废弃物收集、标记、管理等安全培训。基础、药学、公卫等6个院系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员和部分师生约200余人参加。

(4)编印3期《实验室技术安全简报》,反映实验室安全检查、督查与隐患整改工作动态。编印近五年实验室安全事故事件案例集,用于实验室安全警示教育。收集整理各类实验室安全相关培训的文本素材35MB,事故案例、应急演练视频素材时长约9h。

7.化学安全、生物安全、辐射安全与特种设备准入管理

(1)化学安全准入管理。管制类化学品准入:办理了402份共计5467.34升/公斤易制毒化学品、174份共计1004.435升/公斤易制爆化学品的申购备案、1份麻醉精神药品购买证明。

组织收集与处置全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废弃物24批次,94吨。

(2)生物安全准入管理。制定《华中科技大学一、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指南》,完成了23个科研申报项目的实验活动风险和实验场所资质审核。

邀请武汉市计量测试检定研究所对生物安全实验室14台生物安全柜开展了年度检测。

组织收集与处置全校实验室生物医疗废弃物43批次,25吨。

(3)辐射安全准入管理。向生态环境部重新申领辐射安全许可证,完成辐射安全许可证正本的变更工作;办理3批次环境影响登记备案,涉及新增7台射线装置以及3台射线装置使用场所变更;协助完成生命学院加速器J1实验室改建PET科学仪器研发实验室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技术评估,协助电气学院办理一台新增射线装置定级和办理环评手续。

完成70台射线装置、11枚放射源、2个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的年度监测工作;组织开展辐射工作场所安全检查工作。

人员准入方面,4名师生通过辐射安全与防护考核且职业健康体检合格,取得辐射工作人员上岗资格。组织41名辐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健康体检,更换个人剂量牌408人次。

(4)特种设备安全准入管理。一是人员准入,组织开展快开门式压力容器操作人员培训与取证考试,共180名师生通过考试,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R1证)。二是物品准入,为压力容器19台,叉车1台办理注册登记;办理7台压力容器停用,压力容器1台注销的备案手续;组织集中开展压力容器安全附件定期校验工作和废旧气瓶处置工作,现场拆装校验安全阀230个;收集处置废旧气瓶119个。邀请武汉市锅检所和特检所对实验室特种设备开展定期检验,现场检验压力容器48台、起重机械9台、叉车1台。

学院考研工作经验总结篇3

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日本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对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开展了积极探索,并将一直推崇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转变到“培养临床能力型”的教学模式上来。结合西方的医学教学改革经验,日本一些高等医学院校开始逐步推广样板核心课程和“PBL”教学模式。从2001年4月起,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了《医学教育模式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指南》,供全国各医学院校参考应用。样板核心课程的实质就是要课程之间的联系系统的进行课程整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挑选和改革,重点在加强临床教学,其总体目标是培养优秀临床医师。根据2005年的调查,日本有66所医学院校已经实施了《医学教育模式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指南》。另外,日本一些医学院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开始追求教授内容新颖化、考试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从根本上革新了教学理念、学习理念。PBL教学法病案是线索,问题是平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偏重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只充当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角色。其设计思路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PBL教学法的主要优势在于:首先它能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其次可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量当场暴露,并在讨论中加深印象;另外它能锻炼学生文献检索、逻辑推理、查阅资料、总结陈述等多方面能力。1990年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率先实行了PBL教学法,一些高等医学院校紧跟其后,其中79所医学院校中有63所(80%)已将PBL作为主要教学方法,另有13所院校正在计划之中,各医学院校PBL教学时段不同,但所有PBL方案均为与讲座相结合的杂交型。PBL在注重培养临床思维、强调实用性知识的传授、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效果十分显著。从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校对本科生临床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开始重视起来,率先引进了PBL教学方法并进行大力地应用和推广,随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武汉大学等对PBL教学方法也开始积极探索和尝试,但由于教学资源和教学体制等多方面的限制,目前仍没有统一的模式。对于如何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开展和推广PBL教学模式,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热点话题,也是难点问题,这需要一批高等医学院校和学者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以及一些部门的大力支持。

二、科研能力培养。

日本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十分重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部分院校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机制。本科生的科研培养计划被作为必须课安排到第四年进行,各院校首先向每位本科生介绍各个实验室的科研内容、导师及实验员的科研方向,本科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室。进入实验室后,实验室安排导师介绍自己的实验研究,并与本科生相互交流,本科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导师和相应的研究方向。然后在导师安排和指导下,本科生进行一些简单实验以熟悉实验过程、实验仪器及设备。之后本科生通过对实验的熟悉和文献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并开始实验。实验过程中,每周实验开始前本科生都被要求汇报自己本周试验计划,并且实验室将定期举行研讨会,会上学生向导师和其他实验老师汇报自己实验进展,听取导师意见并进行总结。第四年结束后,院校将组织专家以答辩的形式对每位本科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本科生对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我国教育部和各高等医学院校对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也比较重视,专门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基金”等多项基金支持本科生的科研项目,并且部分高等医学院校设立自己的基金支持本校学生的科研项目。本科生首先需要自行联系一位或多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作为自己项目的导师以及数名本科生形成科研团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自己的项目计划书,包括项目内容、时间、预期效果、经费预算等,并向学校组织的专家团进行汇报,经专家审核通过后学校发放经费开展项目,项目周期一般为一年。项目中期,专家组将对项目实行情况听取本科生汇报。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并须向专家组递交结题报告书,专家根据审核该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来决定是否给予结题。另一方面,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活动不作为必修课,而是在课余时间进行,这大大限制了医学院校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提高。但随着国家和各高等医学院校在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视和在资金投入上逐年增加,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本科生会参加到科研项目中去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三、临床技能培训。

日本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见习一般在第四年,实习在第五年。由于在第四年、第五年仍然穿插着基础课程学习,所以临床见习和实习周期相对较长。日本法律规定未获得医师资格的公民禁止进行医学操作。各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只能在学生和学生或者学生和老师之间模拟医生与病人进行操作。这明显限制了本科生对临床诊断技能和操作方法的掌握。近年来,随着标准化病人(StandardPatient,SP)的出现,日本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临床技能培训的问题得到明显缓解。经过培训后的正常人在临床教学或考试中充当病人,医学生在模拟病人身上进行相应的诊疗操作,病人做出相应的表现,整个过程中,模拟病人担当了评估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我国,第三年下学期进行临床技能培训,临床见习在第四年与专业课一起进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初,由于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不十分严格,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的见习和临床技能培训部分可以在病人身上进行,但随着2002年4月4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关于“举证倒置”的观点提出以后,患者的权益开始得到充分维护的同时,本科生的见习和临床技能培训资源缺乏的问题也凸现出来。临床技能培训也从科室走进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SP教学法开始推广和应用。但由于需要临床经验丰富的人充当模拟病人而且培训资源缺乏,目前只有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以及汕头大学医学院等少数院校开展,且大多数是以“学生标准化病人”(StudentStandardPatient,SP)的形式进行。

四、临床实习。

日本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要求本科生在第五年开始进入临床实习。平均为40周,共计1100学时左右。从2005年12月开始,日本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经过临床技能培训后,必须通过公共成效考试(TheCommonAchievementTest,CAT)考试才能进入临床实习。CAT包括计算机考试(Com-puter-basedtesting,CBA)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两部分组成,其内容根据样板核心课程而定。日本的临床实习分为三种:诊疗见习型、模拟诊疗型和诊疗参与型。日本的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临床实习以诊疗参与型为主。住院医师与实习生组成诊疗小组,实习生参加实际的日常诊疗活动中以提高实习生的临床能力。各高等医学院校对实习生采取观察记录、共用考试和OSCE进行考核。其中半数以上学校采取网络版医学测试(NationalBoardofMedicalExamination,NBME)进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临床技能培训结束后,学校将组织学生参加临床技能考核,考核通过者才能进入临床实习。医学院校本科生一般第五年进入医院实习,时间为一年。实习采取轮转制,学生轮流在各科室实习,每个科室实习三个星期左右。在各科室实习期间,实习生由带教老师一对一指导,并参与到带教老师所在的诊疗小组中,且实习生需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病史询问、病历书写、病人处理和一些常规操作。在每科室实习完毕后,经过出科考试,带教老师给予评定并提出意见,然后科室负责人给予评定合格后,实习生方可转往下一个科室实习。在一年实习结束后,实习医院根据实习生表现,给予评定,评定不合格者不能毕业。

五成绩考核和学位授予。

日本各高等医学院校在第六年末自行举行考试,一般为书面考试,也有OSCE形式,但考试内容不同,通过考试者将会颁给学士学位。在我国,各高等医学院校在第五年结束后组织考试。大多数院校都有自己的规定,一般要求在五年内各科考试平均成绩及格、实习合格者准予毕业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六、毕业后安排。

在日本,当年毕业的本科生可参加当年举行的国家医师考试。国家医师考试一般在每年的2月举行,时间为3天,要求必须有完成本科医学教育的证书才能报名参加考试。考试多以多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分为必答题和选答题,必答题必须正确80%以上,选答题根据当年形势而定。考试合格者后授予国家医师执照。根据日本厚生省颁布的法令,强制要求所有获得国家医师执照者参加毕业后临床培训(man-datorypostgraduateclinicaltraining)或称住院医师培训。毕业后培训一般为期2年:第一年培训内科(不少于6个月)、普通外科(不少于3个月)和急救医学(包括麻醉);第二年培训儿科(不少于1个月)、妇产科(不少于1个月)、精神医学(不少于1个月)和社区医疗服务(不少于1个月)。培训机构分为独立医院、协作医院和行政医院。独立医院为各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或者教学医院,可单独负责毕业后临床培训,而协作医院和行政医院必须联合培训。经过毕业后临床培训后,他们可选择攻读研究生而进行专科培训成为一名专科医生,也可以直接进入社区作一名全科医生。

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本科生在第五年1月份可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研究生入学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并被报考的高等医学院校院校录取者,可于本科毕业后进入该院校进行研究生阶段学习。未参加“研究生入学全国统一考试”和参加考试但未被录取者可选择参加临床工作。选择参加临床工作者可在所选择医院进行住院医师学习,并参加“全国职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分为笔试和临床操作部分,两部分均通过者,相关部门授予医师执照和处方权,准予参加临床工作。近年来,一些高等医学院校结合国外经验,形成了系统的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培训时间北京为5年,上海为3年。2013年起,我国将全面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过培训者颁给住院医师培训合格证,受训者通过“全国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后方可参加临床工作。

学院考研工作经验总结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发展现状 科研实验室 培养大专生做科研

课 题:本文系2011年北京市属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建设项目(编号PXM2011_014306_113562)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2011年院内科技类重点课题(编号:YZK2011015)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2014年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项目(编号:2014041)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的科研如何发展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也属于大学范畴,所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这三个大学的功能中,科研是重要一项。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很多是中专院校改制升级的,科研底子薄,氛围差,教师水平低,科研经费有限;再加上教师普遍上课任务量较大,教师在课余无暇静下心来,踏实地搞科研。所以,尽管大家在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如从事应用型研究、结合地方经济协同发展、教学的研究也属于高职院校科研的范畴等观点上达成共识,但实际上根据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和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知网平台(CNKI)对我国200所高职示范校和骨干校在2010―2014年科研成果的量化分析,100分制下只有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一所达到及格线60分(得分85.53分),第二梯队是两个50多分的学校,后面是从40分左右开始往下排列。这反映出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状况非常不理想。本文通过调研,总结了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科研的四类方式,并描述相应的科研实验室建设的情况。同时作者结合自身建设高职院校科研实验室的经验,分享了如何培养高职大专生从事科研的经历,希望本文能对致力于发展高职院校科研的教育工作者们有所裨益。

一、四类高职院校开展科研的方式

1.利用有利资源开展科研工作

作者调研了一些科研开展成功的案例。以科研实力最强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地处一线城市,GDP总量很高。而深圳本地的大学只有深圳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深职院”)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三所。不言而喻,深职院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学校经费不成问题,这也包括科研经费,所以就能购买到很好的仪器。教师的学历层次也很高,许多是博士,而博士与其所毕业的学校的联系就是很好的资源,并且整个学院仅正教授就300多人,这都构成了易出成果的因素。当然能集中如此多的优秀人才也是有缘由的,初级职称的教师入校月工资都在万元以上,这是其他职业院校难以企及的。并且很多老师还有其他院校代培的研究生在手下工作。综合上面所有因素,申请高级别课题不成问题。财力、人力又保证了课题的完成,下一步能申请更好、更高级的课题。如此形成正向循环,学校科研实力不断提升。

与大家对高职科研定位相同,深职院的科研课题也是以实用性为主。与深职院相仿,作者所在的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某学院也有类似的发展路径。学院有科研专用的实验室,内置高级实验仪器。它与本科院校科研实验室区别不大。主要的区别是本科实验室的精密仪器较多,主要从事理论研究;该学院的实验室中试设备较多,主要用于应用研究。许多缺乏此类设备的外单位的研究人员也来该校做实验。因此,与本科实验室又一个不同就是实验室会有经济收入。而这正好可以用来维护设备的日常运行。该学院在人才方面也很有实力,多名博士在此工作。不难看出,此类的科研开展方式形成了正向循环,科研越做越大,越做越强,越做越顺。但是也不难看出,该类科研开展方式并不一定符合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情形。对于普通高职院校,财力、人力等因素限制了科研以这种方式发展。

2.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科研工作

与企业紧密合作,从生产一线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与企业研发人员一起解决生产上的问题,这是开展科研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但由于企业的问题有即时性,而教师有教学任务牵扯时间和精力,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且教师往返于学校和工厂之间也有不便。有一种形式可以进行参考,那就是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在下属的材料成型实验室实施的校企合作建设“工程型实验室”。学校提供场地,配备设备;公司购买原材料,生产产品,负责销售,协助学校进行学生的实训实习指导,并承担相应比例的水电费。这样不出校园,教师就可以参与企业的新品研发、试制加工,学生也可以在课余到实验室实践锻炼,实验室一下从封闭的变为开放的。设备利用率显著提高,避免了资源浪费。实验室的平常运行成本每年10万元,通过企业参与,经费投入降低了80%。此类实验室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在管理方面,如何做好教学、科研与企业生产的平衡,创收与实现教育目的的平衡。毕竟这牵连到另外一个独立的机构――需要营利的公司,所以运作起来复杂一些。

3.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进行科研开发

以笔者学校自动化工程学院与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合作建立的单片机实验室为例,虽然平时主要用于教学,例如通过单片机控制传感器,测量温湿度,进行信号捕捉和电机控制,但在算法和数学建模方面,教师可以进行科学研究,也可以出高水平的论文。这类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与普通教学实验室没有差别,主要是教师主动地充分挖掘现有仪器的高级功能。

4.创立专用的科研实验室,做纯粹的科学研究

由于科研经费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最先进的仪器设备(这点符合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情况),就购买一些国产的或级别中等的设备开展科研活动,科研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应用型的或基础型的。本文第一作者杨富民老师就在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建设了一间21平方米的科研实验室用于基础性研究。郭彦省等指出:“如果一个人只做技术的转化和应用,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时间推移,原有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其科技进步,必将没有可转化或应用的成果,是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所以他提出:“尽管高职院校科研定位应以应用与技术转化为主,但必须鼓励教师开展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以保持其科研水平,保证学院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王苏琪也指出:“毕竟没有基础理论支撑的应用型研究是难以实现巨大突破的,而且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型研究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并不是泾渭分明。”她还说:“缺乏基础研究支撑的应用研究,实际上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难以提出具有创造性的应用技术,也无法提出具有领先的应用指导理论。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应用型研究比较成熟的学科领域,适度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同样很有必要。”

在实验室硬件建设方面,笔者的原则是先选择可以满足基本科研需求的设备,等以后资金充裕了可以再进行设备升级。虽然国内的厂商有时在仪器表现和界面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但在价格、服务和后期维护方面有优势。设备的限制其实也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有些测试结果(在高级仪器上能获得的)是拿不到的。这要求教师在选题和设计实验方面更加聪明,构建简单的模型,以得出同样重要的结论,做到“窥一斑而知全豹”。如前面所述杨老师的“微型电子器件研发实验室”主要进行微型器件加工,有10.5平方米的千级超净间,内有四寸光刻机、匀胶机、恒温加热台和化学通风橱,外面的10.5平方米摆放了真空镀膜仪。实验室计划利用所有设备和外单位设备,在教学方面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半导体芯片,使其了解制作流程;在科研方面把实验室建设成为一个小“英特尔”,小“中芯国际”(国内知名半导体芯片加工商)。

二、如何培养大专生开展科研活动

科研活动一个人是很难开展的,一方面事情多而杂,另一方面一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有限,必须借用更多的智力资源开展科研活动。在组织教师同事开展科研方面,笔者的经验很有限。但是笔者曾经带过两名五年制大专学生进行科研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在此分享给大家。笔者招收的这两名学生是通过上课认识的,经过沟通、作业,在一起讨论问题,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就接收了他们进笔者的科研实验室。其他学生也包括其他老师的推荐,甚至通过笔者学院微信群或QQ群刊登广告进行招募。五年制大专的学生如果入校不久就进实验室,能工作的时间不短。三年制大专生因为通过高考,成熟一些,上手可能快些,但考虑到最后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在顶岗实习,在实验室的实际工作时间没有那么长。

笔者招收的学生虽然只有两名,但很有代表性。第一位学生有点科研天赋,在进行实验过程中经常有创造性的思维,但做事情有时不按章法、不守规矩;第二位学生很听老师的话,态度认真负责,德行很好,但是创造性思维差一些,做事需要老师更多的引导。要培养像这两位同学类型的学生,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如下措施。对于类似第一位同学的学生,要利用其优势,在实验到达一个瓶颈时或遇到问题时,在一起多进行讨论;但同时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中,对他要严格要求,给他解释擅自行动、不守规矩的危害;特别要强调实验室安全,使用规范等基础知识,防止发生意外。对于类似第二位同学的学生,可以鼓励他在讨论中多动脑筋,做好笔记,多积累,读一些文献,学习别人做科研的一些经验(这点对于第一类学生也很重要);平时鼓励他们做事可以放松一些,把关注点从自己身上移开,关注实验的进度,争取有所突破。

为了培养实验室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和融洽的气氛,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参加一些活动,如郊游、野炊、学术会议、讲座等。这些学术类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眼界,培养他们对从事科研工作的兴趣。总之,对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大专学生,除了要求他们配合老师完成日常的实验,更要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总结;他们有进步,老师就多鼓励,培养他们的信心。老师还可以给学生分享自己如何安排时间,如何处理压力等很实用的经验,帮助学生提升自己,达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结

科研对于高职院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刘建望说:“只有教师具有丰富的科研实践体验,鲜活的实验经历和丰富的专业前沿话题意识,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游刃有余,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和深刻性。”科研还能提升高职院校的内涵和实力。并且只有科研水平上去了,高职院校才能在与地方经济的合作中拥有与地方经济体平等的地位,并达到促进服务地方经济的目的。这样才能彰显出占中国大学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对社会不可或缺的作用。要搞好科研工作离不开建设运行良好的科研实验室,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固然重要,软实力(人的因素)也不容忽视。培养好优秀的大专生从事科研不仅对科研实验有利,对实现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端技能型人才”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松林.高职院校科研的内涵与定位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9).

[2]肖兆飞.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5).

[3]孟学英,黎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7).

[4]宋嵘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的策略探析[J].职教论坛,2009(21).

[5]谢萍.国内高职科研研究述评[J].继续教育研究,2013(6).

[6]刘建望.论高职院校科研定位的困境与出路[J].科技管理研究,2014(12).

[7]张登宏.提升高职院校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8]王苏琪.我国图高职院校科研定位及走向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

[9]石伟平,唐林伟.数据显示: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总体水平偏低[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15-9-14,http:///jyx/jyx_zdtj/201507/t20150709_207 1694.shtml.

[10]林潇丽.校企合作:工程型实验室的天然选择――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材料成型实验室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

学院考研工作经验总结篇5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神经内科;学生住院总医师;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method and effect of setting up the chief resident for students. Methods The questionnaire was paid to the graduatesand postgraduates. Results Students chief resident of graduateswith higher scores in clinical skills than that of the unfinished graduates (P

Key words:Postgraduate training; Neurology; Chief resident for students

广东省中医院神经一科是一个集合医、教、研的综合型科室,每年培养出一大批专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在科室学习期间是我科一线临床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承担着我科部分科研工作。因此,提高研究生临床、科研水平,培养综合型人才是我科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当前有一些神经科研究生由于缺乏临床经验,处理突发能力欠缺,面对神经内科危急重症的时候,不能做出快速判断,延误院前抢救时间,不利于其医学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为了加强专科研究生快速识别专科疾病能力,提高急诊综合抢救水平,巩固专科基础知识,自2010年开始,我科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立“学生住院总医师”一职。5年期间,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共培养出硕士研究生43名,博士研究生21名,其中完成学生住院总轮训的研究生共40名。现为评价学生住院总医师5年实施成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对在读研究生和毕业的研究生进行调查,评估完成学生住院总医师轮训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以及在临床、科研方面胜任能力的改变(图1)。

1学生住院总医师实施方法与培养方式

1.1 准入制度:为了保证医疗安全和临床工作顺利进行,研究生在进入学生住院总医师轮训前首先必须完成急诊或ICU 至少3个月的轮训;其次必须通过准入考核,内容包括神经科基本解剖知识,神经科查体,神经科诊断思维,神经科常见病诊治原则,危急重症治疗原则。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研究生方可进入学生住院总医师的轮训。我科设定轮训任期为3~4个月,任期间采用2人轮流倒班制。

1.2. 学生住院总医师临床能力培养:

1.2.1 急诊会诊专科患者:

急诊科是神经内科患者重要来源之一,如何快速识别专科疾病,降低急诊延误率是神经科医师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专科研究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学生住院总医师在二线医师直接协助下,可独立至急诊会诊、收治患者,并根据患者病情联系影像科室行相关检查,或协助介入科医师行手术治疗,协调好急诊-影像科-神经科-介入科之间的联系以及患者转运工作,最大程度减少院内的延误率。

1.2.2 熟悉病房患者病情:我科要求学生住院总对每日新收治患者的病情要有全面了解,并掌握重症病区患者的病情,能独立解决一般紧急医疗事件,协助一线、二线医师完成抢救工作。

1.2.3 完成病房所有常规操作:我科除了训练学生住院总医师的临床思维,同时强调要提高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因此,我科要求学生住院总医师需独立完成每日病房所有穿刺术,包括胃管留置和尿管留置,同时能协助护士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协助手术医师完成全脑血管造影术。

1.2.4 学生住院总医师协作能力培养:除了临床的事务,学生住院总医师还需协助科务秘书完成日常事务。例如病房内周期性开展的文献复习和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等学习安排,要求住院总医师参与协调相关工作并在学习中起到引导研究生的作用,从中也提升自己处理临床病例能力。此外,学生住院总医师在晨交班时会即时对夜班情况进行汇报和总结,即时发现问题并修正。

1.2.5 学生住院总医师科研能力培养:我院神经一科承担多项科研任务,汇总了神经内外科、神经介入、神经影像、神经重症和急诊、神经康复等临床资源,依托此平台,对神经内科住院总医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科要求学生住院总医师需参与到科室的前瞻性研究,并适当进行数据管理。

1.3 综合考核 所有完成轮训的研究生,将对其专科基础知识以及临床技能进行全面考核。在轮训3个月期间,要求能够独立完成腰椎穿刺术30例,成功率在90%以上;能够独立完成深静脉穿刺术10例,深静脉穿刺成功率在80%以上。

2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针对毕业后研究生发放职业现状及临床水平调查问卷进行回访,针对在读研究生发放改编的胜任能力调查表[1]。

2.2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处理,两组基线比较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两组等级资料作秩和检验。

3问卷调查结果

3.1 学生住院总轮训对其职业生涯的影响 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64份,有效回收问卷45份,有效回收率70.3%。其中成功回访硕士研究生35名(77.78%),博士研究生10名(22.22%),共有29名(63.04%)研究生完成了学生住院总医师的轮训,部分研究生因其他工作任务而未进入学生住院总医师的轮训。我们根据学生住院总轮训的情况将调查到的毕业研究生分成“未完成住院总轮训组”和“完成住院总轮训组”,分别比较两组毕业生职业生涯的情况,见表1。

结果提示,完成学生住院总轮训的研究生,其毕业后就职三甲医院的百分率、以及从事神经专科临床行业高于未完成学生住院总轮训的研究生。而在临床水平评价方面,完成学生住院总轮训的研究生在“穿刺操作能力”、“阅片能力”、“神经系统查体”三个临床技能得分高于未完成学生住院总轮训的研究生,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意义(P

3.2学生住院总轮训对临床胜任力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针对在读28名研究生发放临床胜任力调查问卷,评价完成学生住院总医师前后其临床胜任力的改变见表2。

结果显示,我科研究生在完成学生住院总轮训之后,“医学知识技能”、“急危重症抢救能力”、“人际交流与沟通得分”、“管理技能得分”四个胜任能力评估得分均较未完成轮训的研究生高,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4 5年住院总医师实施评价

4.1 实施学生住院总有利于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担任学生住院总医师的研究生其毕业后就职于三甲医院以及大城市的比率远高于未担任学生住院总医师的研究生。有研究显示,三甲医院更青睐于综合型的医学人才[2]。我科学生住院总医师培训计划是根据科室自身需求,针对研究生的特点对其临床、科研等方面而制定,完成住院总轮训的研究生能够满足当前绝大部分三甲医院的需求。

4.2 实施学生住院总医师有利于其临床水平的提升 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完成学生住院总医师轮训后其临床、科研胜任力远高于未完成轮训的研究生。一项基于急诊医师的研究显示,参与规范化培训与否是其临床胜任能力的关键因素。而我科设立的学生住院总医师从临床考核,到临床培训其严格程度不亚于甚至高于一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虽然学生住院总医师轮训间期只有3~4个月,但在轮训完毕后仍要求研究生继续在相应的临床和科研岗位发挥作用。因此,通过5年实施学生住院总医师成效来看,我们认为实施学生住院总医师有利于其临床水平的提升。

4.3实施学生住院总医师有利于提高其医患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 此外,我们调查问卷的结果也提示担任学生住院总医师能够提高研究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正如前文所提到,当前大型三甲医院越来越青睐综合型人才,医患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吕玉波院长提出中西医结合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具有较强的医患沟通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应是知识、素质、能力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因此,我科在培养学生住院总医师临床和科研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其沟通和管理能力,以期培养出综合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4.4实施学生住院总医师对降低院内延误率有积极作用 “时间就是大脑!”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开始,其最佳的抢救时间只有短短的6h,因此如何缩短发病到抢救的时间,和时间赛跑,挽救存活的大脑组织,一直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6h内到达急诊后,需要急诊、影像科、住院部、介入室医疗人员四点一线的紧密配合,这其中便需要专科的医生来进行协调,最大减少院内延误率,而我科设立的学生住院总医师正好满足了这一点。与此同时,担任学生住院总医师的研究生还能极大提高自身应急水平和院前抢救能力,对其临床水平的提升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5不足与展望

根据对毕业研究生回访的调查结果显示,完成住院总医师轮训与否似乎对其科研能力未产生重大的改变。这提示我们在对学生住院总医师的科研能力培训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我科要求学生住院总医师在轮训期间参与到科室的课题研究,但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并没有一个完善的考核和固定的指标,因此,在接下来的新一轮的学生住院总医师改革当中,将注重其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科研素质,定期展开科研培训班,以加强我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以期培养出全面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祥文.急诊专科医师胜任力评价指标的提取研究 [D]: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25-37.

学院考研工作经验总结篇6

【关键词】高等学校 院系党总支 组织工作考核 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100-03

院系党总支是高等学校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建工作平台,是高等学校党委对院系实施领导的基础。研究院系党总支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有助于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加强党对高等学校领导,推进高等学校改革发展,保障和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一、研究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我国高等学校党组织一般由学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党支部组成。院系党总支是高等学校党委联系党员、群众的桥梁,也是高等学校党委对院系实施领导的基础。院系党总支工作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高等学校的贯彻执行。我们党高度重视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和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在高等学校规模迅速扩大、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形势下,相继出台一系列党内法规文件。1996年中共中央出台《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0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下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2010 年又修订《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高等学校党组织工作提供了党内法规依据。学术界的许多专家学者和党务工作者,就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展开研究,探讨基层党组织工作考核评价制度的重要性,分析基层党组织考核工作的主要做法、主要问题,提出了考核评价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基本要求、考核机制等。在目前的基层党组织工作考核评价研究成果中,还存在定性考评多、定量考评少等问题,尚未形成一套系统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开展“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形成并运行系统化科学化的院系党总支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有效地考核评价院系党总支工作,对于保障基层党组织高质量完成工作,掌握基层党建信息,强化基层党建管理,总结推广基层党建经验,加强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保障和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制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院系党总支工作考核评价原则,是考核评价院系党总支工作的主要依据和必须遵循的准则,考核评价程序必须根据考核评价原则科学安排。院系党总支工作考核评价原则必须符合基层党组织工作规律,应当是基层党组织工作评价的客观规律的反映。提出科学的院系党总支工作考核评价原则,对于制订考评方式、考评要素、权重标准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开展考核评价活动,发挥考核评价管控功能,提高考核评价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研制院系党总支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符合方向性、科学性、激励性、客观性、实践性、定性定量相结合、自评他评相结合等七个原则,具体见图1。

三、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直接依据

设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直接依据是院系党总支工作职责和内容,工作职责和内容正是要考核评价的。根据2010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院系党总支工作职责和内容主要是: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各项决定,并为其贯彻落实发挥保证监督作用;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支持本单位行政领导班子和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加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具体指导党支部开展工作;领导本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本单位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领导本单位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因此,院系党总支的工作职责和内容是设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直接依据。

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设计院系党总支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做到四个遵循:一是遵循党内法规,即遵循《中国共产程》《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二是遵循考评原则,即遵循如前所述的院系党总支工作考核评价的七个原则;三是遵循职责内容,即遵循院系党总支工作职责和内容;四是遵循工作要求,即遵循结合院系党总支工作要求进行设计,设计比较科学的系统的指标体系,见表1。

指标体系层级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可设机构设置与班子建设、职责履行与作用发挥、组织建设与党员发展管理、特色与创新等4个指标。其色与创新作为附加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可设机构设置、班子分工与工作落实、干部队伍建设、民主建设、思想作风建设、政治核心作用、保证监督作用、宣传舆论、精神文明、改革发展作用、职工思想、党风廉政、统战群团、组织建设、党建会议、制度落实、党员教育、党员管理和发展、流动党员、学生党建、特色与创新等22个指标。其中前20个二级指标考评权重标准分值各5分,共计100分;对应附加一级指标的后2个二级指标考评权重标准分值各10分,共计120分。二级指标设立对应的考评要素、考评方式、加(扣)分要素。附加二级指标考评采信加分要素。考评标准的内容对应二级指标要素。

考评计分方法,首先对应指标和考评要素要求逐项评分,累加总和即总分,最后进行评定。评定结果为优(90~120分)、良(80~89)、中(70~79)、合格(60~69)和不合格(60分以下) 五个等级。

五、考核评价工作的步骤

运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考评院系党总支工作,可按照学习领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院系党总支自测自评、上级党组织考评、整改落实等四个步骤进行。

(一)学习领会指标体系。动员和组织党员干部师生学习研究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考评工作意义和指标体系要求,总结院系党总支工作考核评价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分解工作任务,为考评工作奠定基础。

(二)党总支自测自评。院系成立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考评领导小组,设立考评工作组。考评工作组由党总支委员、党支部委员、师生代表组成。开展自测自评工作,对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党支部工作考核评价情况和党总支工作实际自测自评,总结经验,查找问题,形成自测自评报告。同时开展群众评议,向师生代表汇报自测自评情况,征集意见建议,师生代表对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议。

(三)上级党组织考评。学校成立以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考评领导小组,设立考评工作组对院系党总支工作考评。考评工作组由党委组织部部长担任组长,成员从职能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可适当聘请有经验的离退休老同志为成员。考评工作组调研自测自评情况,听取师生代表评价意见。召开考评汇报会,听取党总支书记汇报并进行质询;查阅自测自评报告和党建工作材料,重查材料真实性准确性,对照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评议,逐项打分计算考评得分,提出评定等级和整改意见,报领导小组研究确认后,召开考评结果反馈会,提出整改意见。

(四)整改落实。考评工作结束后,院系党总支根据自测自评发现的问题、群众评议意见和上级党组织考评意见,提出整改措施,形成并执行整改方案,加强和改进党总支工作。

【参考文献】

[1]周威.高校基层党组织考核评价问题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梁芷铭. 基于治理理论视角的地方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考评的途径与方法[J].大众科技,2011(11)

[3]楼成礼.论新时期加强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4]曾平江.高校基层党组织考核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报),2010(2)

[5]林建林.高校基层党组织考核工作机制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9)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高校党建工作研究专项课题(2013ZZZ035);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高校党建工作研究专项课题(13DJ026)

学院考研工作经验总结篇7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汽车服务工程 教学改革

一、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最早由武汉理工大学开设。至今,全国本科层面已有近百所高校开办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根据市场需要,汽车服务业工程的培养目标已经从为汽车后市场培养汽车销售与维修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转向了培养专业通、外语精、能适应汽车后市场各种岗位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根据市场需求,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学校自身条件和学生的特点等因素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进行准确细致的定位,合理设置专业方向,加快师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综合性的专业人才是独立学院办好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谋求长远发展的首要问题。

我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始建于2006年,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汽车专业人才。经过5年的发展,本专业拥有了稳定的生源、完善的教学和实验设施、稳定的师资和优秀的就业率。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其中许多都是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的共性问题。我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和与其他院校教师的交流,提出以下见解,希望为我国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的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二、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1.教师数量不足,科研创新能力不强。

由于独立学院教师待遇相对企业不高,且工作地点离市区较远,同时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因此许多独立学院都存在着汽车专业教师不足的情况,因而生师比较高,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实践时间少。理论教学成了教师的主要工作,对学生创新活动指导不够。教学工作成为衡量教师绩效的唯一指标,这种模式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培养创新型汽车人才。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激发教师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秩序需加强。

独立学院属于三本院校,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态度差别也大。基础好的学生觉得讲得慢,基础差的学生又觉得听不懂。还有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应付作业和考试。上课时总体出勤率和教学效率不高,给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在教学中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学秩序的管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

3.理论与实验环节脱节。

独立学院多仿照本部院校采用先理论再实验的教学模式,且实验学时不多。不少学生,到了实验课时,忘了理论课的内容,不能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比如汽车构造课,在理论课上学生不了解汽车各部件是怎样连接的,所以对工作原理理解不透彻,到了实验课,大部分时间用来了解部件名称、工具使用方法、零件安装方法,不能很好地复习其工作原理,因而部分学生学完了汽车构造还是不完全理解汽车是怎样运转的。应合理安排实验课时的顺序、学时和内容,建立开放的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实验学习的资源,解决理论与实验脱节的问题。

4.就业率高但留职率低。

独立学院的学生毕业后多数直接走上就业岗位,少数会考取研究生或出国进修。目前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就业形势较好,就业率高,但也存在着学生盲目就业,工作后转行较多,留职率低等情况。所以,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也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常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较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科研能力差,较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但对职业的要求较高,既要待遇好又要工作环境好。这样的要求和能力的矛盾使得毕业生很难在大型汽车集团企业找到合适的定位。在学校就业率的压力下,许多学生便选择了的4S店或汽车保险行业。但工作一年左右,发现工作辛苦、工资没涨、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确,便选择了离职,离职后待业一段时间就改行了。这样的结果使得发展前景较好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处于尴尬的处境。解决这一现象的根本途径是明确学生的定位,给予就业指导,扩宽就业渠道,增加校企合作,等等。

三、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改革建议

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这里只就师资、教学、实验和就业指导提出几点建议。

1.稳定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

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师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退休返聘教师为辅,合作的普通本科院校教师作为补充。其中较稳定的是与学校签订了劳动合同的中青年教师。重点培养这部分教师,建立一支教学科研能力强、有实践经验的中青年教师队伍是稳定师资、提高办学质量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培养中青年教师应依托返聘教师和本部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如规定新教师必须完成一定学时的听课任务;派遣新教师作为助教,完成辅助教学、阅卷等工作;定期开展教师工作经验交流活动,等等。

鼓励教师参加科研活动,给新教师提供参与创新的机会,如教研室课题申报必须有一定比例的新教师参加,鼓励教师读取硕士、博士学位,等等。同时,独立院校教学工作任务重,教师缺少科研时间也是导致独立学院科研薄弱的原因之一。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学是衡量教师工资的唯一标准,使教师对科研缺乏积极性。应将科研纳入到教师工资考核标准中,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如把教材编写、课题研究、辅导竞赛等加入到绩效考核中,与奖金挂钩。

发挥优势,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中青年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毕业生和汽车企业离职技术人员。通常高校毕业生缺少实践经验,企业离职技术人员理论知识深度和广度不够,应互相取长补短。如安排两类教师共同完成同一门课教学和实验工作,以便于互相交流学习。同时,组织教师走出校园,参与一定的实践活动。如有些学校安排新教师入职培训时到合作企业实习一个月,学生进厂实习时老师轮流带队,等等。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要改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适当设定课程难度。教师讲课应深入浅出,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在课件中增加图片和视频,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2)加强教学秩序的管理。可采用抽查点名,固定座位,课上测验,把出勤考核作为成绩考核指标之一等方式强制提高出勤率,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改革考试形式。可以根据各课程的特点选用多种考核方式。如,汽车贸易等选修课用写论文作报告的方式考核,以此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汽车理论等必修课采用“一张纸”形式的开卷考试,允许学生在考试中带一张A4大小的手写版的知识点总结,把大量知识点枯燥的背诵引向理解和运用,同时也促使学生对教材进行全面复习。(4)鼓励学生参加竞赛。设置奖励的竞赛,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竞赛可以是省市级的科技竞赛,也可以组织校内竞赛或与企业合作进行产品的创新设计,等等。(5)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没有明确的理想,缺乏为理想奋斗的毅力,因此厌学。应加强德育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专业兴趣。可通过在学生中树立模范,宣传优秀学生的事迹来激发学生上进的斗志。

3.合理设置实验课,建立开放实验室。

实验课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必不可少的环节,应合理设置实验课,提高学习效果。首先应在专业课开始之前增加一个学时的认识和演示实验课。如在上发动机构造课前到实验室完成零件名称认识和组装过程演示的实验,使理论课的知识不再抽象;在理论课相应部分结束时及时安排实验课,以巩固理论和加深理解。在实验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复习理论课知识,使学生将动手与动脑,理论和实践结合。其次操作实验的小组人数不应过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实践、加深认识。如发动机拆装实验人数不应超过5人。

目前,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建设都比较完善,有大量的实验设备,但学生的实验课项目不多,造成实验设备的闲置。很多学校都提出了建立开放实验室,但效果不明显,学生很少主动去实验室,或不知道去实验室可以做什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来实验室学习。(1)在专业课开始前增加认识实验室的环节,介绍实验设备、功能等。(2)公开实验室开放时间,实验登记、工具借还制度,并安排实验室教师给予指导。(3)实验室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学生的实验申请,建立实验室意见簿或投诉制度。

4.明确专业方向,加强就业指导。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就业方向不仅包括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而且包括汽车贸易、零配件生产销售、汽车保险等。可以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时分成几个方向,使学习和就业更有针对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依据地域优势,与企业合作定向培养人才。另外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设置长远的职业规划,培养学生的毅力、耐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鼓励学生利用假期选择专业对口单位实习,增加社会经验,巩固专业知识。另外应派专人对学生的就业单位定期回访,了解学生的情况。

总之,独立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改革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为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我国的汽车后市场输送更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平.普通本科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定位思考[J].高教论坛,2010,11,(11):49.

学院考研工作经验总结篇8

关键词:会计学科 实践教学 创新体系

一、财经院校会计学科实践教学面临的任务与挑战

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会,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质量工程”是教育部、财政部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高等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直接针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采取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举措。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通过改革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人文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质量工程”将在2006年至2010年的五年内,分年度、分项目逐步实施,通过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建设七大系统,最终实现九大目标。其中“质量工程”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要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二、财经院校会计学科实践教学水平落后的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的一般概念中实验能力的培养,主要对以自然科学为研究对象的理工科学生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对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与研究的重视,全国各高校也不约而同的展开了文科尤其是会计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施。但从目前实施效果上看,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水平上与理工科实验教学相比有很大差距。会计核算的实验教学大都停留在手工做账或借助会计核算软件做账的低端水平上。对学生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益处不大。因此,很多财经类高校在推广会计课程实验教学上效果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理念落后 一些学校对文科类课程实验教学的意义认识不够,将文科课程实验教学与理工科实验教学的“不同”,等同为文科课程实验的“不能”。更多的则是认识到文科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但没有认识到实验教学的本质,只将实验教学作为课堂教科书教学的复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实际上不论是理工科实验还文科实验教学,其根本的教学理念是相同的,即主体教育理论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教育理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有效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学习活动就会高效且富有创造性。

(二)缺少实验教学的参照标准体系 会计课程实验教学难以开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分析问题的现实参照标准体系,而这些正是实验教学的最基本条件。正如在理工科实验中,如果缺少了各种度量衡等标准体系和参照系,其实验也就无从下手。因此,会计课程实验教学开展也必需从这样的基本条件人手。现实经济生活中并不缺少这些参照系和标准体系,只是需要人们去认识和总结。

(三)未建立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应该包括:实验教学的目的、实验项目设计、实验指导手册(实验教材)、实验环境布置、实验总结与评议等若干不可缺少的环节,以及组织实验教学的实现形式等。一些学校将实验教学的某种形式,如课堂上准备若干案例讨论,模拟场景练习(模拟法庭、模拟拍卖、模拟证券交易)等,等同于实验教学的全部内容,这是对实验教学体系的错误理解。

三、财经院校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实验内容选择与安排

2005年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会计学科经评审被列为上海市首批重点建设的教育高地。上海市教委将对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会计学教育高地每年投入和学院每年配套投入进行为期三年的建设。

(一)财经院校会计学科专业特色再认识 经过探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对财经院校会计学科专业特色的再认识是:“突出行业特点,强调创新实践,倡导研究教学”。一是突出行业特点。在会计行业背景下,依托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拓展校外实践基地,密切与上海财政局、财政部、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会计管理机构的联系。在同会计师事务所(国际会计公司)、会计管理机构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与交流中凸显会计专业发展的行业特点。二是强调创新实践。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学科,其发展要关注实践性,更要注重实践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积极探索并建构“会计实践创新体系”。三是倡导研究教学。本科教育与专科或高职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大学的学科性(学术性),要在专业培养中体现会计学术性,就应该提倡研究性教学,增加专业教学的学术含量,提高会计研究水平以及专业分析与职业判断能力,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增强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应用、分析和研究的能力。财务管理学科作为高地建设重点之一,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在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上要确立人才的全面发展观,将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形成“讲求诚信、知识面宽、判断力强、勇于创新”的专业培养特色。

(二)财经院校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实验内容选择与安排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根据对会计学科专业特色的再认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能力,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实验内容安排围绕课内开设实验课和集中开设实验课两类,以及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四个实践教学环节展开。除课内和集中开设的实验课外,会计学科在全校带头与十数家大中型各类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签订本专科学生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指导协议。已经列入教学计划并组织开设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在总学分

中的比例,在2006-2007学年教学计划中为16.5%,刚新调整结束的2007-2008学年教学计划中为17.8%。学院开设的实验课主要包括:一是同步单项实验。目前典型实验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同步实验――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财务会计》同步实验――填制银行结算凭证;《财务会计》同步实验――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运用;《财务会计》同步实验――编制现金流量表。此项实验是为配合《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课程教学而设置,由自主实验和实验考核两部分组成,用以增加初学会计者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兴趣,弥补有关教材的局限性。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的理解,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实验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中的“交互式引导”功能和“自动识别”功能,计算机能自动判断实验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及运用情况,及时指出错误,引导学生进行更正,使其正确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实现学生自助实验;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实验项目,自主选择该项目中具体实验内容,自主安排实验进度,实现学生自主实验。同时,还在会计学系部网页上开设“实践教学平台”专栏,向学生提供多媒体实验辅导课件,便于学生灵活安排时间,为自主实验创造条件。二是专业综合实验。本项实验涉及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和股份制房地产企业,涉及到有限责任公司和上市公司,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行业、不同组织形式企业的会计实务,开阔眼界,积累实务操作经验,增加社会适应能力。实验中要求学生将自己置于“真实”的会计实务环境:充当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从事不同岗位的会计工作。实验指导教师只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如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或指出解决问题的依据所在等,学生充分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本项实验,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也在实验中得到了综合考查,为学生即将从事的会计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财经院校会计学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与促进模式构建

为传承和发扬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注重实务操作能力培养的特色,保持实验教学体系的“与时俱进”,学院进行了一些探索,由此构建的规范化实践教学体系经上海市会计教育高地项目一年多来的应用,显著地促进了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督导三维一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所谓教学质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各要素的综合反映。因此,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是全面的、全过程的管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借鉴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原理来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建立了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督导为重点的三维一体的理论与实验教学管理模式。首先,理论与实践教学质量应该符合学校的各学科、各专业培养目标及素质教育的需要,按照教学计划所确定的目标,制定出学生毕业时所应具备的实际动手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所要求的培养标准。其次,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要在统一的教学计划下,制订出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同阶段的实验能力设计标准及配置方案,具体体现在教学大纲中。原则上要求每门课都应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合理重组实验教学内容,鼓励独立设置实验课程,单独考核、记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互相配套,从而形成目的明确、层次分明,既有连续性,又有系统性的适合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最后,保证实践教学质量,需要加强实验过程监督,为此学院实施了教学督导制度。形成了以教师同行评教,系级领导评教、学生评教和教学督导评教的立体多维教学督导体。

(二)软件开发企业、学校、教师三维一体的实验室开发共建发展模式 为使在院校里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过渡到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应用,再过渡到企业经营的实际,通过企业经营模拟课程,反过来促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完成一个良性循环。软件开发企业、学校、教师在管理软件实验室建设中的合作是多方面的,一是结合教学实际共同开发课程;二是结合课程的体系设计联合出版教材;三是结合企业实际共同进行一个课题的研究,这同时也为管理型实验室的建设另外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通过这种合作,教师了解到企业的实际应用,成为教学科研结合的专家。通过这样的模式,校企联合就把课程体系、师资培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的推荐等做了综合考虑,从而打通了整个创新人:才培养平台这样一个崭新的模式。

(三)教师、学生、企业界人士三维一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主体模式 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是一毕业就直接到高校任教,缺乏足够的实务经验,对实验和案例的分析一般仅停留在理论的深层、实践的表层,从而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这往往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为克服这种缺陷,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积极与制度完善、管理科学的先进企业取得联系,邀请企业界人士到课堂和学生直接讨论、交流,并派任课教师定期到企业上岗培训,然后再回归课堂。同时,在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的是学生,教师通过详细解读案例背景资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开讨论,找出实验或案例涉及的知识点,并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评价、总结并形成结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交流、互动的立体模式。从而使教师、学生、企业界人士三者密切配合,学生既接受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又积累了实际工作的经验,从而可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院考研工作经验总结篇9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几年来,教育部先后批准设立的新建本科院校约为220所,约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的1/3,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由高职高专、师专独立或合并升格以及成人高校转制而形成的[1],这种生成特点决定了其师资队伍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本科教学的要求,加之有些学校还面临招生规模急剧扩张带来的种种压力。它们能否持续健康发展,能否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不仅影响到学校的合格和达标,还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本文结合厦门理工学院的办学实践,就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做些探讨。

一、升格之初面临的师资问题

升本之初,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与教学质量要求和学校发展需要难于协调,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

1.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升本之初的新建本科院校原有的专科教师已无法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加上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师资短缺问题就更为严重。例如,厦门理工学院自升本以来,招生规模平均每年以46%的速度在增长,教师严重不足。

2.师资结构欠合理

在职称与学历上,多数院校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和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数的比例与国家有关规定相差不大,但是具有正高职称和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则偏低。例如,厦门理工学院升格初具有正教授职称和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分别只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6%和0.5%,与老牌大学相距甚远。在年龄上,青年教师居多,中年教师缺乏,如厦门理工学院30岁以下、31~40岁、41~50岁、51~60岁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28.3%、34.6%、28.3%、8.9%,尤其是40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高达62.8%,年龄结构明显失调。此外,有些院校师资队伍还存在着地缘结构、学缘结构和性别结构失调等问题,如厦门理工学院具有硕、博学位的教师中毕业于福建高校的比例为64.4%,高职称教师中毕业于福建高校的比例为48.5%;男女教师比例大致为1:1.5等等。

3.教师引进与学生扩招速度无法同比增长

为适应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新建本科院校均集中精力,强势出击,力争使师资数量在短时间内有较快增长,但由此也带来各种问题,。如厦门理工学院在大力引进师资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引进的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大多数,其中不少还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博士毕业生。他们没有教学经验,却因人手不够而不得不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这不利于教师自身成长,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二是同年龄段的教师过多,不利于形成学术梯队,也易造成日后晋级、晋升的激烈竞争,乃至由于生活、生育等方面过度集中而产生各种矛盾。因此,教师引进速度无法也不能与学生同比增长。

4.高层次人才比例极低

高层次人才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与升格前学科意识淡薄不同,升格后新建本科院校开始意识到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并将其列入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千军易得,一将难寻”,业务上拔尖、学术成果突出、能担任学术带头人的人才少之又少,尤其是新办专业缺乏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来引领其建设,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整体发展。

5.科研能力不强

升格前,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主要从事教学工作,教师的总体科研能力较弱。升格后,学校逐渐意识到科研在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性,开始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使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有所提高,从事科研的人数也逐步增加。但由于教师高水平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积累,短时间内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因此,部级、省级科研项目少,的数量不多、档次不高,总体科研能力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例如,厦门理工学院升格后,教师从原来几乎不从事科研变成积极参与科研,但整体科研实力仍难以达到厦门市政府对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科技推广等方面的要求。

6.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来源单一,基本上是从高校毕业到学校工作或是从其他高校调动过来的,极少来自企业或具有企业工作经历。虽然有些院校的前身是高职院校,但之前与企业合作力度不大、交流不多,更谈不上人员间的交流和互换,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较弱。

7.外语水平不高

有些学校原有教师总体外语水平不高,虽然新引进的教师的外语读写能力普遍较强,但听说能力也极为有限。相对于其他新建本科院校,厦门理工学院教师的外语水平总体稍高些,但仍不尽人意,与厦门市作为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对教师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师资问题的成因

1.学校生成的特殊性

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成是一个突变的过程,由高职高专独立或合并升格、师专升格以及成人高校转制而成的。这种生成特点决定了其虽为本科院校,而实质还处于从专科向本科教育的过渡阶段。由于长期的专科教育的思维定势,以及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经济状况、信息沟通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使得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思想僵化,缺乏与时俱进顺应市场变化的教育教学理念。长期的专科办学,还使得多数教师擅长教学,忽视科研,知识老化,学术视野狭窄,殊不知教师“经常作研究,那是一流教学所必须具备的条件”[2],因此造成教育教学水平相对低下。升格后,原有教师整体素质不可能跟学校同步升级,需要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使得专科教育原本够用的师资伴随学校的升格尤显得不足和短缺。

2.持续扩招的压力

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建设时间短,近年来却承担了高校扩招的主要任务,并且许多学校原有在校生规模已经很大。例如,临沂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在校生分别达到3万多人、1.6万多人等。而另一方面,尽管学校在引进师资方面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真正能加盟入校的教师却极为有限,尤其是地处中小城市的新建本科院校,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信息较为闭塞、交通不便,引进教师的难度很大,更谈不上引进高水平教师了。学生数量的迅速扩张与教师人数的缓慢增长,对原本有限的师资无异于雪上加霜。

3.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

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使它既不同于原有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高技能、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也有别于传统大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这就要求其培养的人才实践动手能力要高于学术型、理论型人才,而且其实践能力要比高职高专的毕业生更具综合性和专业性。这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对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相应地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实是,由于升格前校企合作要么流于形式,要么深度不够,原有教师实践能力本就较弱,加之新引进人才又基本来自高校,实践动手能力也不强,因此师资整体素质不高。

4.青年教师过多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占多数,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力量。但是,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有三个阶段:一是站稳讲台,即基本胜任本科教学工作,一般需要1~3年时间;二是骨干教师阶段,指上课自如、教学效果好且水平比较稳定,一般需要3~6年;三是学科带头人阶段,指教学有特色,课堂教学效果与科研成果显著,一般需要10年以上。然而,由于师资不足,大批缺乏教学经验的新教师往往一来就直接被派上讲台并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也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此外,有些学校还存在自己培养的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更增加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难度。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对此,新建本科院校积极探索,努力研究,找到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对策。

1.科学规划,建设师资队伍

针对升格后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不少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及时制定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学校首先明确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即在“力争把厦门理工学院建设成为特色、精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理工科大学”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学科与专业建设需要,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倾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任教师队伍”。其次,合理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至2010年:在增加数量上,专任教师增加至800名,其中柔性引进的非全职教师占15%;在提高质量上,要建设人才梯队和创新团队;在优化结构上,力争使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博士学位、高级职称、国外学习经历的教师分别达75%、25%、40%(教授占15%)、20%以上;在体制创新管理上,要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2.逐层淘汰,严格选拔

根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高校应坚持以“引进”为主、“引进”与“培养”同时并举的师资引进方针,严格把关,保证引进人才的质量。例如,厦门理工学院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教师,每年至少举办3次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双向考察活动,广纳贤才。招聘过程严格规范,实行逐级淘汰制,具体表现为:一是考察机构专业化,即由专业的人才测评机构对面试人员进行半结构化的面试、笔试以及心理测试。二是考察程序规范化,指先根据招聘条件按3:1初步筛选出基本符合条件的应聘人员,并公开名单;再根据岗位专业需求,考察应聘人员专业水平,教学人员由学校外语系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其外语水平进行测试;最后分别由用人部门领导、人才测评机构、面试考察团对应聘人员进行面试考核、心理测评、半结构化面试。成绩汇总后,择优录用。三是考察内容综合化,包括外语水平、专业面试、心理测评、半结构化面试以及参观校园、了解学校人才引进政策等。通过考察,学校与应聘者相互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以利于双向选择。

3.柔性聘用,多形式引智

新建本科院校起步晚、底子薄,办学资源和学校声誉与老牌大学存在较大差距,引进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难度较大。仅凭传统刚性人才引进做法,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为突破人才发展瓶颈,不少学校采取柔性聘用的方式。柔性聘用是相对刚性聘用而言的,具有成本低廉、选择宽容、操作便捷、效益彰显、资源配置合理等优点[3]。对此,厦门理工学院进行了有益探索: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学校采取柔性引进机制,聘请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有关人员,以全职或兼职的方式担任兼课教师、兼职(特聘、终身、客座)教授、高级顾问等,以满足学科与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具体包括:聘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或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尤其是重点大学离退休的高职称教师担任兼课教师;聘请国内行业引领学科专业建设,了解学科发展前沿的著名专家、学者为终身教授或特聘教授;聘用在国内外企业界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担任企业总裁、总经理、董事长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领导职务,且具有一定专长的60岁以下人士来校任职;聘用国内外具有博士学位或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学术水平较高、经验丰富的紧缺专业的专家、学者做兼职教授。

4.合理引进,优化结构

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力引进师资的同时,应注重不断优化师资结构。厦门理工学院在引进人才时,特别注意学缘、学历、职称结构的改善。在学缘结构上,专任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员的录用都强调来源的多样化。尤其是教师的引进,既吸纳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学者,也重视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才。在学历、职称结构上,大批引进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并以“专兼结合”的方式引进高职称人才。此外,还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

5.严格要求,促进新教师成长

为帮助新教师尽快成长,新建本科院校纷纷出台各种规定。例如,厦门理工学院颁发了《厦门理工学院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规定》、《厦门理工学院关于新教师开课的规定》等文件,从制度上对新教师加强管理以促进其成长。一是所有新教师都必须参加岗前培训。培训时间原则上不低于3个月,培训内容分为综合培训、教学培训、实践能力训练、岗位培训与考试。通过培训,提升了新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并使其初步掌握了授课的基本经验和技能。二是对新教师提出较高的开课资格要求。规定新教师开课必须具备如下条件:获得学校的《教师上岗证》、对申请开设课程有深入钻研、有参考资料积累并编写出整个课程1/2以上的教案和教学课件。由学校对其进行过程监督和结果考评,三次不合格者,另行安排工作。

6.企业锻炼,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肩负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责任。因此,学校应注重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学校要求系部对专任教师逐个制订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具体计划并负责监督、执行与考核,其中应届硕士毕业生一年内必须在其对口或相近专业的实验室承担实验教学工作,两年内必须到社会、企业锻炼,见习或实习3~6个月;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任教师两年内必须到社会、企业挂职锻炼。

综上所述,虽然新建本科院校升格初办学层次提高、规模扩大,但在内涵上却远未达到本科教育的要求。尤其是作为大学第一资源的师资队伍建设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其中,主要是因为由高职高专、师专升格或成人高校转制的新建本科院校要承担繁重的扩招任务,并尝试走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新路子,与其自身师资基础薄弱且所能引进的多数是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整体素质不高的新教师的现实情况相矛盾。要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站在学校全局的高度上做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从严格选拔、柔性引智、优化结构、加强训练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姚加惠,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分析与准确定位[J].龙岩学院学报,2006,(4):113.

学院考研工作经验总结篇10

Abstract: Production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biotechnology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nd students will be guided to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 This paper takes th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 to analyse the importance of production practice, and finds in the problems of teaching and practice. What’s more, some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duction practice.

关键词: 生物技术;生产实习;质量;措施

Key words: biotechnology;production practice;quality of practice;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277-02

0引言

生产实习是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发展,是学生步入社会的“练兵场”。如何提高生产实习质量,充分发挥生产实习作用,推行生产实习改革,是新形势下摆在高校教学管理及专业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仅就陕西师范大学近几年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的推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作以探讨,以期为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质量提供参考。

1陕西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现状

陕西师范大学从2001年起开设生物技术专业(非师范类),生产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包括参观见习和生产实习两个环节,历时八周。参观实习阶段,主要带领学生到一些现代企业或科研机构进行短期参观学习,汲取现代企业的科学经营理念,并熟悉科研机构的研究模式和工作流程。生产实习是整个实习工作的主体,涉及基地选择、队伍建设、教学和考核等多个环节。

1.1 实习单位的选择选择专业对口、技术力量雄厚、规模适当的实习单位是确保实习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我校先后与多家企业、科研单位合作开展生产实习,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3-5个长期的合作实习基地,为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各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详见表1。

1.2 组织形式生物技术专业的生产实习以集中实习为主,随着近几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加之实习单位接纳能力及实习经费的限制,散点实习也作为重要的补充形式。为了确保实习质量,参加散点实习的学生要提前作出书面申请,并提交监护人同意书、实习单位接收函等文件,方可进行实习。

1.3 实施过程

1.3.1 动员与准备实习前,教学院长和各带队教师将提前考察实习单位的运营状况和实习接纳情况。尽管有长期合作的实习单位,但依然不排除会有企业因经营不畅而影响当年实习计划的顺利开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本年度实习计划,申请实习经费,并召开“生产实习动员大会”,引导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做好实习的各项准备工作。

1.3.2 实习实践实习实践是生产实习的主要阶段,耗时最长,细节最多。一般情况下,每个实习点安排10-15名学生和一位带队教师。实习单位将根据生产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安排指导教师,负责实习工作的各个环节。带队教师与实习单位配合,协助学生完成实习计划规定的各项任务,同时兼顾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状况,确保学生按时按量完成实习任务。

1.3.3 考核与总结实习考核是针对学生和带队教师进行的整体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由考勤表现、实习单位成绩、实习日志及总结报告四部分组成。带队教师的考核则由学院、实习单位及学生三方共同评定,考评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其结果将纳入教师的年终考核内容。实结包括小组总结和交流总结两个环节。小组总结在实习单位进行,由带队教师牵头,组织学生、指导教师及有关负责人员进行交流,及时客观地总结实习各项工作,并集中反映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有助于增进双方情谊,促进更为有效的实习合作。返校后的总结交流在各小组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一方面交流不同实习点的情况,另一方面探讨目前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为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质量提供思路和方法。

2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2.1 实习经费紧张经费相对不足是高校生产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1]。目前,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主要的实习方式包括住习和走习两种,由此产生的交通、伙食等费用由学生、学校及实习单位共同承担。为此,学校每年划拨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生产实习,但依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物价需求,从而给生产实习的顺利推进设置了障碍[2],而如何解决经费短缺的问题就成为生产实习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2.2 实习人数逐年增多与日益增长的物价水平相比,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也给生产实习带来了同样严重的问题。每年需要进行生产实习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多,需要更多的配套经费,而实习单位的接收规模却因近两年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受到较大影响,一些单位甚至不愿再接收生产实习学生。

2.3 实习时间有限我校生产实习时间为八周,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此期间了解公司或企业的管理体制,基本掌握主要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参与生产劳动和经营管理。但实习单位普遍反映实习时间太短,现有的时间只够保证学生入门,基本没有独立操作的机会和时间。如此一来,学生没有真正生产实践的体验,而实习单位更是抱怨实习流于形式,走过场[3]。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能较好的掌握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也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2]。

2.4 实习效果不佳企业经营的主旨是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与生产实习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以GMP制药企业而言,一般在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方面都有严格的作业规范,企业员工尚且需要花费三两个月的时间进行岗前培训,而实习学生理论知识尚不稳固,实践经验缺乏,因此也绝无法在短期内掌握规范的操作过程,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生产进度,降低生产效益。面对这种现状,企业接纳生产实习的热情势必不高,而学生由于不受重视,积极性也屡屡受挫,生产实习的质量亦被大大削弱[4]。

3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质量的措施

3.1 进一步加强生产实习的组织管理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厚的专业知识储备,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和素质,只有在生产实习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培养。为此,学校、学院及教研室等部门高度重视生产实习的重要作用,特制订了《陕西师范大学生产实习工作条例》,以确保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依照《条例(简)》要求,生产实习的组织管理由院系、教务处和实习单位三方协调组织开展。对于学院而言,要成立专门的实习领导小组、拟订实习计划、选择实习单位、选派带队教师、做好实习动员、实习检查、实结、实习档案建立等各项工作。教务处作为直接管理部门,需要在协调学院工作的基础上,制定生产实习规范;监督实习计划的制订和执行情况,并协同财务处审核实习经费开支情况;在实习结束后,积极开展先进集体及个人的表彰工作;配合院系建立和拓展实习基地,加强合作。在实习单位,成立由单位主管领导、指导教师及带队教师组成的实习指导小组,负责安排学生食宿,提供上岗机会,协助学生完成实习任务;组织相关的经验交流活动,解决实习中的具体问题,并最终完成实习成绩评定,建立实习工作档案。实践证明,只有学院、学校、实习单位三方协同管理,才能真正确保实习工作顺利高效地完成。

3.2 建立综合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综合全面的考核体系可以客观地评价生产实习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为进一步提高实习质量提供参考[5]。经过几年的生产实习实践,我们不断改进实习考核方式,将实习过程与实习成绩有机结合,力图使考核更加真实有效地反映实习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实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就业奠定基础。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的考核内容见表2。

3.3 建立多样化的实习模式随着专业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变,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往单一的实习模式已无法适应生产实习的需要,迫切需要出台多样化的生产实习模式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3.3.1 集中实习与散点实习并举生物技术专业的实习主要采取集中实行与散点实习并举的模式[6]。散点实习打消了部分学生在兴趣、择业等方面的顾虑,同时也缓解了实习单位接收能力有限的矛盾,形成了各取所需的实习局面,明显促进了实习质量的提升。经过实践,散点实习单位同样能够达到专业实习要求,同时由于接收学生人数少,学生反而能够更加认真和高效地完成实习任务;而个别学生如果表现突出,还有望留在实习单位工作,也成为解决学生就业的一种有益探索。

3.3.2 大力推广研究型实习研究型实习并不等同于在实验室做实验,更不是违背了生产实习初衷,而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学生可在科研院所了解科研工作的完整流程和相关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同时这种实习模式还可以加强学校和科研院所的沟通,增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以在这样的实习氛围中,体会浓厚的科研气氛,学习坚忍不拔、团结协作的科研精神,为今后有志于在科研岗位工作和深造的学生提供了极好的学习机会。

3.3.3 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搭建生产实习平台产学研结合是实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重要纽带[7]。积极探讨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促进产学研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赢,将是保证实习质量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先后组建了“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药用植物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以中药材生产和开发利用为主的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与国内各大中药制药企业开展了广泛合作,也以此搭建了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的良好平台,同期建立了几个长期稳定的生产实习基地(见表1),确保了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实习基地建设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学院还将在实习基地的软硬件建设方面继续努力,争取创建更多具有专业优势特色的实习基地。

3.3.4 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生产实习与学生毕业设计相结合,能够有效解决生产实习时间不足的问题。学生可以针对企业特点选择合适的课题,可以是企业遇到的技术问题,也可以是优化生产过程等,形式不拘[4]。如此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实习的热情,同时也有可能为企业解决某些生产实际问题。这种实习模式的建立,可以促进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学生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生产实习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元元,高俊敏,赵春平等.环境工程专业实习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措施[]].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411-711.

[2]陈旺生,任大军,刘红.大学工科生产实习的现状和思考[J].吉林教育,2008(19):28-29.

[3]董超俊.大学生生产实习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1(3):83-84.

[4]余龙江等.新形势下本科生生产实习模式的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08,(5):21-24.

[5]吕中,户业丽,程波.建立新的工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考核评估体系探索[J].广东化工,2007,(11):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