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2 12:47:30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篇1

(宜宾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

摘 要:雅安4·20地震发生后,给四川带来巨大的损失,灾难过后的重建是四川人民面临的重大课题,受到全国瞩目。为了更好恢复重建的需要,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地震案例进行了全面收集,尤其是日本311大地震和我国汶川大地震震后重建的经验和教训加以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对经济领域灾后重建的经验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的对策建议,以供雅安灾后重建借鉴。

关键词 :地震灾害;灾后重建;持续经营计划;汶川大地震

中图分类号:B8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242-02

我国由于地域广袤、地质复杂致使灾害情况尤甚。我国20世纪以来在地震中死亡的人数达到了60多万。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地震造成芦山县龙门乡99%以上房屋垮塌,196人死亡,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受灾人口152万,受灾面积12500平方公里,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地震灾害不可避免,地震灾害的经验教训不断重演。"大破之后必有大立",受灾之后的发展,是灾后重建规划无法忽视的重要课题。在灾后经济恢复重建过程中企业的恢复和重建十分关键。同时企业的恢复重建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建国以来,我国发生了多次七级以上的地震灾害,其中破坏最严重,影响最大要数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台湾9·21大地震、汶川5·12大地震。我们深入分析这些地震灾后的重建经验和教训,为雅安地震的重建提供借鉴。

一、唐山地震重建经验分析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大地震,地震波及范围广达14个省、市、自治区,唐山全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中断,造成24.2万人死亡,重伤16.4万人。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与科技处处长程才实认为唐山重建分为三个大的阶段:1978年初至1979年7月,搞试点趟路子;1979年下半年至1984年底,大规模建设;1985年之后,完成扫尾工程。1986年7月28日,1万多名唐山各界人士聚集在纪念碑广场举行唐山抗震10周年纪念大会,程才实说,“正式宣告唐山重建基本结束”。1990年11月,唐山市政府因为震后重建工作而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

从地震发生35年后的今天看唐山重建,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安全必须是第一位的

安全还包括建造标准,从唐山地震以后,我们国家的标准是很明确的,给全国按地震的烈度划分了区域,每个区域要执行不同地震烈度的建造标准。

2.以人为本

在唐山重建中,自始至终视住宅建设为“头等大事”,鉴于此,对住宅建设中,资金优先安排,运输优先保证,物资优先供应。

3.是发展

在关心民生的时候同时要关心生产。要重视重要企业尽快恢复生产,让这个城市马上形成造血功能,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重建也留下了遗憾:重建选址没有避开地震断裂带;急于让灾民住上房子,规划水准不高等问题,也为今天的重建提供了教训和参考。

二、台湾9·21大地震经验分析

1999年9月21日,在台湾南投县集集镇,车笼埔断层上面,发生了震级为里氏7.6级大地震。地震造成死亡2321人,受伤8,000余人,该次地震估计造成经济损失92亿美元,约占台湾年GDP的3.3%。台湾“9·21”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十分艰巨,于2005年才宣告完成。台湾在重建过程中有以下经验:

1.重建推动灾区进步

大地震促使各方人士调查灾区各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重建工作促进灾区的进步。例如修建抗震的新校园和公共工程、推广安全教育等。

2.积极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

地震灾后重建是一个艰巨的过程,灾民的需求也有很多差异,单纯依靠政府无法满足每一个灾民的具体需求,通过民间义工和民间组织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

3.成立统一的重建协调机构

台湾成立了“行政院灾后重建推动委员会”,统一指挥和协调地震的重建工作,该委员会制定重建计划的策略和总体规划,安排重建资金的使用。该机构是一个从上到下垂直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在水平上又细分出各种不同的责任分工,并落实到具体人头上。

4.灾后重建,旅游当先

旅游似乎看上去与地震灾后重建的情感基调不一致,但实际上重大灾害发生后,在诸多产业百废待兴之时,优先恢复发展旅游业,是国际性的经验。泰国在东南亚海啸之后、美国在“9.11”事件之后、香港在“非典”之后、云南在丽江地震之后,都把旅游作为优势产业统筹规划,优先予以恢复和振兴,也都对灾后整体恢复产生了明显拉动作用。台湾有关方面较好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一方面积极宣传灾区真实的旅游信息,消除民众恐慌情绪和客源地的各种误解;另一方面把旅游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将灾后重建与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使灾区旅游业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

但是重建中也曾在一些教训,主要体现在:对灾民需求缺乏持续关注,赈灾中浪费严重,迁居遭遇问题。

三、汶川5·12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此次地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的地震之一。该次地震的重建工作目前中有序开展中,但是其中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在雅安地震重建中借鉴。

1.统一高效的领导体系和组织体系

5月18日,国务院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下设9大工作组,其中,基础设施保障和灾后重建组负责拟定灾后重建规划。5月21日,国务院研究决定,由30位专家组建成立“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为地震救援和重建提供建议。

2.统筹规划

灾后重建时间长、任务重,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发展观来统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经济、社会与自然规律,统筹城乡,以科学发展。2008年9月23日电中国国务院办公厅23日在中国政府网上《国务院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以及规划全文指出,中国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耗资1万亿元,完成四川、甘肃、陕西重灾区灾后恢复重建主要任务。

3.对口支援模式是有效的探索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规模和速度,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其中对口支援机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汶川地震两周年灾后重建新闻会上了解到,18个对口支援省市给予已确定对口支援项目3472个,已开工项目和建成项目分别占已确定项目的98.7%和73.7%;对口支援资金772.3亿元,已完成投资587.4亿元,占总投资的76.1%。

4.推动产业重建

产业重建是灾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为了增强发展后劲,切实改善民生,立足于以市场为导向,以丰富的灾区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目的优化产业布局总体规划。

5.灵活筹集重建资金

汶川地震重建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和社会捐赠,同时政府还在积极开展用较少的政府资金引导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灾后重建,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民间资金和信贷资金的“乘数效应”

四、对雅安4·20地震重建的建议

通过对国内地震灾后重建的经验和教训的分析,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建议。期望对雅安4·20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注重沟通协调,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灾后重建领导体系

由于此次地震破坏巨大,灾后重建工作十分复杂,因而灾后重建必须建立一个强大而高效的指挥机构,统一协调各方面力量,日本的经验和海地大地震的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该体系由中央领导、分级负责,层层签订责任书,做到重建有专人管理、专人负责、专人监督。

2.制定灵活的金融财政政策,支持灾后重建

通过灾区实行税收优惠和减免措施,减轻受灾地区企业、个人的负担。通过金融信贷政策扶持相关企业和个人获得重建资金。鼓励民间资金参与灾区重建。

3.建立灾害风险分担的长效机制

根据日本和美国的经验,建立多元化巨灾保险制度。通过地址保险和再保险制度,增强全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平时建立地震风险准备金制度。每年从中央和地方财政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风险准备金,发生地震时,补贴灾民,分担损失。

4.地震重建考虑长远。

灾后重建不是简单恢复,而是灾区未来发展的基础。因而灾区重建从城市修建、房屋修建、产业规划、企业选址等都要考虑长远。

5.推动企业重建,促进经济发展

灾区援助只是为灾区输血,而企业重建,恢复生产,才是重建灾区造血功能。在支持企业重建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国有大型企业的重建工作,更要重视灾区的中小企业,因为雅安4·20地震灾区,更多的是中小型企业,他们在重建中的困难远远大于大型企业,他们的恢复发展自己关系到灾区民生和当地经济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徐淑升,吴舜泽,逯元堂,于雷.国内外灾后重建经验与启示[J].环境保护,2008,7.

[2] 伍松乔.“再造新北川”[J].四川文学,2011,5.

[3] 王能洲; 张婧; 马仁锋.汶川地震对四川灾区旅游业的影响及重建对策研究[J].新西部(下半月),2009,5.

[4] 袁旭梅; 刘玲.灾后重建的投资最优曲线[M].WTO经济导刊,2009,5.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篇2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87年不平凡的历程。87年来,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提高了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度有机结合起来,部署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使我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特别是成功申办了年,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富于创新精神,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党,是经得起各种考验,勇于在困难、风险和挫折中奋进的党,是脚踏实地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奋斗不息的党。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大地震,给四川、甘肃、陕西等地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遇难人数估计超过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估计超过5000亿元。地震发生后,总书记在第一时间作出批示,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总书记亲赴四川灾区,冒着余震来到一处处救灾现场,接着又奔赴浙江、河南等地考察救灾帐篷生产情况。灾难面前,党和政府最先想到的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只要有一分的希望,也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抗震救灾中,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11万部队官兵冲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无数共产党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让给了群众。德国《时代》周报指出,中国领导人在汶川大地震中的表现引人注目,“所有中国人都站在了党的身边”。正是有了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这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才得以有力、有序、有效展开,并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这又一次验证了党的先进性,又一次诠释着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又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形象。

同时,今年以来面对国际国内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3·14烧事件和奥运圣火境外传递遭到干扰破坏发生后,党中央审时度势,积极采取措施,主动应对,确保了经济平稳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解放思想、积极进取,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2007年,全年完成增加值430亿元,区可用财力达到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03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3189元。相比而言,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全区2007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值,比1978年增长了188倍,区财政收入增长了6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69倍,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了72倍,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45倍。同时,我们的城乡基础设施、环境市容面貌、人民生活质量、社会事业发展等,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党中央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奋力拼搏。

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不愧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体党员只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我们的党才有无坚不摧的力量,才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二、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进一步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阶段性胜利。

在这场大灾难面前,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胸怀大爱,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奔赴灾区、组织开展赈灾募捐活动,把人民的关爱之情传递到灾区,为灾区同胞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截止6月30日,全区累计向灾区捐款超过8275万元,共产党员交纳“特殊党费”累计达到870万元,区域部市属单位捐款1.16亿元,区域内捐款总额超过2亿元;派出医疗、防疫人员11批32人、公安特警、消防官员44人奔赴灾区,收治灾区伤病员16人,安排灾区学生60人,独立组建1支10人卫生防疫队赶赴灾区开展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同时,按市委部署,我区派出1名正处级干部参加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工作组,将于近日出发。市委、市政府明确我区对口支援都江堰市向娥乡,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口支援灾后重建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全力做好与都江堰市向娥乡的对口支援灾后重建工作,以实际行动,继续履行儿女想灾区人民之所想、急灾区人民之所急,心系灾区、支援灾区的庄严承诺。

我们共同参与并见证的抗震救灾伟大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必将载入光辉史册。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首先,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快构建充满活力、更加高效、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加强学习,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领会精神实质,联系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进行深入思考,理清发展思路,切实推进发展。要解放思想,认真分析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敢于面对问题,勇于解决矛盾,在实践中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法,破除发展瓶颈,有效推动发展。要努力把握规律,科学分析、正确判断形势,想问题、办事情,站得更高一些,想得更深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做得更扎实一些,善于发现和把握规律,使我们的决策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群众意愿;要善于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解决问题,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其次,要真抓实干求发展。要进一步巩固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成果,以务实的工作态度,求实的执着精神,努力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一是要求真务实。发展要质量、效率,决定了的事要抓紧落实,看准了的事要加快推进;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挑战,也有机遇,关系到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形成合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二是要攻坚克难。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重大市政建设及生态建设等项目比较多,面临的任务重,有很多新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拿出攻坚克难的勇气和信心,抓好任务的落实和新问题的解决,确保取得成效。三是要统筹协调。街镇和工业园区是全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的思想,着眼于长远谋划,从根本上推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委办局要增强大局意识和推进发展的责任感,深入基层一线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与街镇、园区主动捆绑在一起,积极创造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强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四是要确保社会稳定。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提高我们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强社会管理,化解突出矛盾,为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篇3

一、近五年来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发展情况

(一)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2009年我县修订完善县《地震应急预案》,县政府于2012年修建完成6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救灾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工作;县政府于2011年7月、2012年4月2次开展突发地质灾害综合应急演练,县中小学校每年适时开展地震应急演练。

(二)防震减灾工作机构、经费、人员落实情况

县防震减灾局由县委机构编制委员会核定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4名(其中领导职数1名),下设1个综合股室,目前县防震减灾局从事地震监测工作1名、财务人员兼职地震灾害防御工作人员1名,没有专门配备从事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人员,近几年来工作人员时常配备不够,人员变动大,业务培训不够,专项经费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因此人力、物力、财力都存在一定困难。

(三)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县按照州防震减灾局的要求,于2009年8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州地震应急预案》和《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制定了县《地震应急预案》。预案涉及到全县二十多个部门及所有乡镇,地震应急预案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框架体系,随着“4.20”芦山地震的发生,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取得了更加宝贵的经验,我县将在总结2次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使我县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更加完善。

(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及应急救援物资管理

近3年来,我县共投入资金228万元,用于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6处,总面积39300平方米,可容纳19550人。其中:县城东门广场,面积4200平方米,可容纳2000人;中学,位于县城,面积14000平方米,可容纳7000人;小学校,位于镇乡,面积2000平方米,可容纳1000人;红军长征碑园管理处,位于川主寺镇,面积3000平方米,可容纳1500人;管理处,位于乡,面积15000平方米,可容纳7500人;沟管理处,位于乡,面积1100平方米,可容纳550人。2012年上半年县投资18.5万元完成该6处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建设,2012年下半年再次投资210万元完善6个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后,民政部门按照政府安排将应急避难场所必须的账篷、棉衣、棉袄等物资储备于县民政局仓库;方便面、矿泉水等食品储备于县源茂超市。随着我县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完成和设施设备完善,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五)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志愿者队伍建设

县地震应急救援队最初成立于1996年,随着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需要,县成立了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队伍,突发事件队伍主要由县公安、县武警中队、县消防大队、交通、通信、民政、卫生等部门组成;县团委及防震减灾部门负责志愿者队伍的组建及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应急救援相关活动,不断壮大县防震减灾的社会救援力量,提高防灾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发挥广大青年的优势和作用,为保障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

(六)灾情报送体系建设

地震灾情报送体系比较健全,各责任单位职责明确,从灾情信息的收集、传送、接收、处理形成了一条比较完善的应急体系,“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情报送体系建设在信息收集、传输、处理中发挥了一定作用。2012年我县完成灾情上报接收处理系统灾情采集PDA工作,在13个指定乡镇设立网点,指定防震减灾助理员为灾情上报员,负责开展震情、灾情收集和上报工作。

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优势及不足

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优势,应急救援机构比较健全,具有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优势,环境和社会稳定,具有辐射周边,向其他县提供迅捷支援和保障的优势,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县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得到了考验,地震发生后我县在较短时间内启动了《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地震应急救援队,该紧急救援队分成3个组,一组前往茂县、汶川方向,一组前往平武、北川方向,再一组前往本县重灾乡镇开展地震救援工作,该应急救援队伍反应灵敏、行动迅速、工作认真;不足是我县防灾减灾专业队伍技术力量薄弱,专业设备少,对应急救援工作经验交流太少,对乡村一级民兵组建的应急救援队培训不够。

三、改进设想及建议

总结和学习国外地震应急救援的先进经验,从美国应急救援管理体系方面得到几点启示,由此提出三点设想:

(一)强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队伍的工作职能,并将其设为综合救援机构,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重复工作和重复建设,提高救灾能力,政府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协调一致。加强统筹规划,形成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动机制。同时要进一步提高防灾意识,强化防灾工作,工作重点应由救灾转向以防灾、减灾为主,提高抗灾能力,提高工作主动性。

(二)强化管理模式

1.突出工作重点,一是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协调工作;二是重视防灾减灾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将研究成果转化用于防灾减灾日常管理工作和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推广;三是重视基础信息的收集和资源分享,对于灾害进程及时依托媒体收集、整合、公开;四是重视对公众的宣传工作,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都应设立专门接待访问者的部门,开辟网站进行自我宣传、科普宣传、法律法规宣传、公众防灾减灾知识宣传等;五是各级政府都要重视紧急救援工作的培训和演练。

2.加强良性循环的管理流程,各级政府在灾害行政管理上重点放在制定计划(规划)、组织培训、演练和搞好宣传教育四个方面,依托科研机构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相关政策用于防灾减灾管理,大大提高管理效率,同时政府应利用资金杠杆来推动关于减灾的思路和做法,推广减灾技术和规范的应用。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篇4

自汶川“5.12”地震发生以来,我县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今天召开这个会议,除了讲惠农政策兑现工作,更是对灾后重建工作的再部署,是对灾后重建工作的再次加码。现我就灾后重建工作讲以下几点。

一、灾后重建工作的进展情况

(一)农房灾后重建

按照省、市灾后农房重建工作的要求,全县符合农房灾后重建政策有28717户。截至12月11日,累计开工27472户,占农房灾后重建总数的95.7%;完工21637户,占农房灾后重建总数的75.3%。其中,低保户和建卡绝对贫困户3125户,累计开工3099户,占99.2%;完工2909户,占93.1%。总的来看,全县60个乡镇开工率100%的有24个,开工率90%以上的有31个,开工率80%以上的有5个。

(二)生活救助金的发放

目前,全县已发放6月至8月临时生活救助资金4908.94万元,并安排9月至11月后续生活救助资金470.9万元,对受灾困难群众进行救助。

(三)三孤人员住房“敬老院”建设情况

根据省政府文件精神,受灾散居五保对象不单独修建住宿,通过修建敬老院和集中居住点来解决。全县纳入敬老院的五保对象有12576人,重建乡镇中心敬老院55所、福利院1所、集中居住点39个,所需2.95亿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截止目前,15个乡镇完成地勘工作,正在进行图纸设计和招投标准备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材紧缺,供不应求。二是购置闲置房的手续没有统一规定,乡镇在验收过程中把握不准。三是个别乡镇在原审批后农户自愿放弃灾后重建的不按程序随意调整。四是三孤人员住房“敬老院”建设进展缓慢。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农房灾后重建

1、进一步加快农房灾后重建进度,确保12月底农房重建开工100%、完工80%以上。

2、完善价格干预措施,确保建材市场物价稳定。

3、加强建筑质量监督和验收。按照县上制定农房灾后重建验收标准,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建设质量监管,指导农房重建工作,严禁久拖缓办或不办,做到竣工一户、验收一户、兑现一户。

4、重建农户购房,必须具备5月12日后的相关手续,经县级以上公证处公证,并对原宅基地房屋拆除复耕后,方可兑现补助资金。

5、对原审批的重建户,乡镇不能随意调整。

(二)后续生活救助金的发放

各乡镇要严格按照政策,严格对象和程序,及时组织发放后续生活救助金,并在12月21日前将发放结果以正式文件报县民政局和县财政局。

(三)三孤人员住房“敬老院”建设情况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篇5

当前,抗震救灾工作转移到了安置和积极作好重建准备工作的阶段,质监队伍任务很重,希望我们质监系统进一步发挥不畏艰难,积极进取,争做奉献的精神,继续作好各项工作。下面,质监工作如何有效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和灾后重建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融入中心促发展,加强行政执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

质监工作是行政执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在生产过程,又在流通过程。为保证全省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期完成安置和重建准备工作,质监系统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特别对假冒伪劣产品和各种违法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灾区同一条街、同一村有的房子还很好,有的房子已垮了,有多种原因,其中也与水泥标号、建材质量等有关。在安置和重建阶段,加强质量监管,强化质量意识,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事关重大。质监部门要再接再厉,形成严密的网络,为保证各项重建工作保质保量如期完成作贡献。

二、凝心聚力克时艰,积极主动协助各类企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尽快帮助企业恢复正常生产水平

我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帮助还没有恢复生产的企业恢复生产,二是帮助正在生产的企业恢复到灾前的正常水平。我前几天去看了几个企业,企业努力恢复生产,但无论怎样,离不开质监的指导帮扶和协调服务。前阶段在总局的支持下,质监部门主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争取全国三支队伍来支持我们,完成了特种设备检测,为企业恢复正常生产创造了条件。但这场灾害带来的破坏是严重的,有些的影响是长期的,有的企业恢复生产还有很大的难度。质监部门要充分利用工作手段,发挥优势,帮助企业尽快恢复到灾前的正常生产水平。质监作为保障性的服务队伍和行政执法队伍,在规划和服务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昨天在龙蟒集团看到,还有很多特种设备需要恢复。在支持企业恢复生产方面,省局要组织对重点企业、重点领域、重点灾区给予对口扶持,市州质监局也要支持,甚至可以请外省质监系统对口支援,尽快使企业恢复生产。现在灾区老百姓对吃和喝几乎没有什么意见,而是担心能不能找一份工作,能不能多一点收入。有的受损企业无法完成订单,短期内可以解释,但时间长了还不能生产,就会失去订单,就会失去市场,失去机遇。恢复期越长,企业面临的困难就越大,这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三、创新思维求突破,狠抓机制求实效,积极搞好重建工作

首先,要积极支持灾后重建。灾后重建任务非常艰巨,质监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要主动参加到抗震救灾中,创造性地搞好工作,支持灾后重建。从把好产品质量关,到确保全省各项重建工作能全面落实到位,都要考虑如何发挥质监部门的作用。同时,要搞好质监系统的重建。我们要服务大局,但也要搞好自身的重建,使自身具有更强的战斗力和更强的服务能力。刚才,**局长请求解决的几个问题,我理解就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质监的服务能力。这次地震灾害,质监系统有近3个亿的损失,灾害损失评估要全面、科学和准确,做好评估也是对家底的摸查,这项工作要快不能慢,国务院要求我单位**月**日前必须上报灾害损失情况。因此,质监局也必须在**月**日前向省政府报告质监系统灾害损失评估结果。

其次,通过政府投入、上级支持、对口援建、与企业联建或共建、社会资金投入等形式,创新工作机制体制,务求工作实效。四个质监技术机构的恢复和建成后,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创新工作机制体制、把握服务地方经济的切入点、提高技术机构科技含量、强化服务和责任意识、拓展技术机构业务领域,为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力技术支撑,更好地服务青川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

再次,在全面摸清家底的情况下,要提出重建规划。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灾后重建工作,成立了重建规划领导小组,省政府也成立了规划组。省质监局也要尽早研究灾区和质监部门的重建规划,要思考是简单的复制,还是着眼于更好地发挥作用,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好重建规划。重建规划要求7月10日前拿出来,省质监局要加快规划进度,争取成为省上、国家整体规划的一个部分。质监部门的规划既要服从当地政府的规划,又要注意质监工作自身要求,这个要把握好,不要今天规划,明天就过时了。我们还要结合质监职能特点,考虑区域布局是否合理。这次受灾的市州相当部分都是我们四川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检验检测机构的规划在布点上、功能上、服务效率和服务半径上都要考虑如何再拓展。在有规划的前提下可以分门别类、分类实施,有的工作可以提前进入,根据条件及时推进。

另外,质监系统自身的重建要抓好四个关键。一是要积极争取总局支持,争取其他省市的对口支持。在总局统筹安排下,争取发达省市质监系统对口支援重灾县局和重要检测能力重点布局的地区。在对口支援的基础上,还要争取支援质监区域布局的重点地区,以进一步提高服务的能力与半径。在争取支援的内容上,不仅是争取建机构,修房子,还要争取建设备、争取项目,特别要争取国家质检总局在成、德、绵等重点地区建检测中心,提升这些地区的枢纽能力。要着眼长远发展,注重针对性和战略性结合,灾后为质监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提供了一个承接的机会,抓住了机会就能真正把四川建成西部检测中心。二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支持支援重建工作,在各方支持下想办法。质监系统受灾情况严重,有的问题全靠国家政策解决很难,比如职工的住房受损问题,这些问题就需要发动社会力量给以支持。三是要把各级质监部门的重建纳入地方政府统一规划中。省指挥部已发出通知,要求各地把中央在川机构和省属机构纳入当地规划。质监部门要作好协调。四是积极争取省上的支持。由于地震灾害造成损失巨大,省上财政原有的安排可能会作些调整。因此,有的经费要从紧,但必须的经费,省政府将积极给予支持。

四、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提升服务保增长

以质监技术机构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质监技术优势,为**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技术支撑和服务,是彰显**质监服务灾后重建工作有效性的首要、重要工作。灾后重建,为我县质监技术机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灾后重建,县内要解决灾后重建所需水泥、烧结砖、石棉瓦等大量建筑材料,据不完全统计,3至5年内,仅砖的需求量就达**亿余匹,质监部门要提高建筑材料质量安全把关能力,就必须加强建材检验实验室建设,为灾后重建保障建材质量安全提供强力技术支撑。灾后帮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小作坊恢复生产,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把关能力,筹建我县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为全县食品安全工作提供技术保障。灾后,我**机动车辆大幅度增加,为保障全县机动车辆安全技术性能,恢复和完善我县机动车辆安检线工作迫在眉睫。为落实县人大常委会对我局工作评议意见,为加强全**水、电、气表检定工作,服务青川灾民,我局拟以灾后重建工作为契机,整合全**三表检定检测资源,筹建县能源检测中心。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篇6

关键词:巨灾保险基金;因子分子

一、引言

我国是巨灾大国,但是我国的巨灾保险体制却比价落后。巨灾保险基金是巨灾保险制度的核心环节,世界上已经有12个国家建立了巨灾保险基金,并且这些国家的巨灾保险机制运行的均比较稳定。可见巨灾基金在巨灾管理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可以有效的集结保险公司保费,财政资金等来源的资金,可以统筹规划整个巨灾防御的流程。巨灾保险基金的运作资金来源应该做到分散化,合理化,能够同时兼顾到效率和公平。多层次的巨灾保险基金资金来源能够更好的满足资金需求

二、多层次的资金来源

目前我国巨灾事务的主要负责机构是民政部下设的救灾救济司。救灾救济司要同时负责灾前防御,灾后救援各个层面的工作,巨灾保险基金的资金难以获得专业性和效率性地运作。为了提高巨灾保险基金资金的运作效率。本文建议在救灾救济司内,或是独立于救灾救济司外再另设一个专门的巨灾保险基金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不直接从事具体的救灾业务,只是负责托管运营巨灾保险基金。结合我国目前的巨灾补偿机制和国际上运作成功的巨灾保险基金经验,笔者建议我国巨灾保险基金的运作资金来源应该包括:

①保费收入。保费收入应该包括向居民或是企业收取的巨灾保险保费,直保公司将巨灾风险再保到海外再保险市场收取的保费。②地方财政拨款,由各级政府财政直接注资或是当地政府拿出救灾资金存量托管到巨灾基金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托管,并进行投资增值。地方政府资金进入巨灾保险基金后应该做到“单独建账,专款专用”,即地方政府缴纳的巨灾保险基金理论上只用作该地方发生巨灾时候使用。③中央财政拨款。中央财政应该将这些临时性的财政拨付改为持续性的对巨灾保险基金的注资。如果某地发生的巨灾损失特别重大,该地的地方巨灾保险基金存量难以支付所有的损失,无力进行救助补偿的时候,巨灾保险基金就应该动用中央财政拨款账户内的资金帮助地方救援。④金融市场资金。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巨灾保险衍生品目前已经成为巨灾保险的有力补充,在巨灾风险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⑤社会捐款。捐款来源一般分为国际性的救灾补助,国内的救灾捐款。捐款数额受捐款人的个人经济能力,社会责任感,媒体宣传力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三、巨灾基金地方政府缴纳标准制定

地方政府拨款是巨灾保险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部分资金的收取也面临着比较大的效率与公平性的问题。效率应该是指巨灾保险基金能够最快地收集到应对巨灾风险所需的资金。因为巨灾资金的用途是进行巨灾的补偿,所以公平是指地方缴纳的资金量应该与该地区受灾导致的经济损失呈现正相关性。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可能影响巨灾保险基金交纳标准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中模拟的巨灾基金所覆盖的巨灾风险是参照现已运行中的深圳市巨灾救助保险中包括的灾种。该巨灾保险的保障灾种主要包括暴风、暴雨、崖崩、雷击、洪水、龙卷风、飑线、台风、海啸、泥石流、滑坡、地陷、冰雹、内涝、主震震级4.5级及以上的地震及地震次生灾害,以及由上述15种灾害引发的核事故风险。其中暴风、洪水等12中灾难属于气象灾害及气象灾害的次生灾难。

2.指标选取

本文以2004年到2013年十年间的发生的上述灾种为研究对象。选取的指标应该能从多维度反映不同地区在面临巨灾损失时的差异性。指标寻找主要通过阅读文献,排除些拟合程度不好的指标的方法进行,最后选取了八个指标。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地理位置差异,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和历史受灾情况的差异。

其中第一个指标为区位因素。地质学上,根据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可将我国划分为六个灾害带海洋灾害带、东南沿海灾害带、东部灾害带、中部灾害带、西北灾害带和青藏高原灾害带。因为我们获得的数据是以省作为统计单位的,但是有的省份处于两大灾害带的交界。我们是根据该省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损失划分其所属灾害带。例如四川省位于中部灾害带和青藏高原灾害带,在此我们抓住主要损失灾害来源地震损失占比巨大,因此本文将四川省划分到中部灾害带。其他七个指标为:国有及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X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X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3)、区位因素(X4)、农作物受灾面积(X5)、农作物绝收面积(X6)、受灾人数(X7)和死亡人数(X8)。

3.数据来源及统计检验

(1)数据来源:本文使用的气象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受灾人数、死亡人数、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绝收面积数据来源于2004年到2013年的《中国气象灾害年鉴》。地震数据和崖崩数据的来源是EM-DAT数据库,该库收录了超过当地承灾能力的4.5级以上的地震损失。地陷损失和崖崩损失数据未能找到,所以本文不再将其纳入统计范围。其他经济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最终采用2004年到2013年各地方数据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基础分析数据。

(2)数据效度检验:在对数据进行分析之前首先要检验其是否适合适合使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本文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检验, KMO值为0.613,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的P值小于0.05,可以使用因子分析。

4.构建因子模型

(1)因子提取:使用SPSS软件得到自变量累计贡献率矩阵,根据方差贡献率的大小提取出主因子。从因子累计贡献率表中可见前三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83.459%,对总体方差可以给出比较有效的解释。因子载荷矩阵显示了三个主成分与8个指标间之间的线性关系,三个主成分由指标进行线性组合而成,因子载荷(指标系数)反映了提取出的主成分与指标的相关性。

我们把各因子中载荷大于0.5的指标归在同一个因子下。从矩阵结果可以看出,因子F1在国有及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X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X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3)和区位因素(X4)四个指标上载荷值很大。其中除区位因素外,其他三个指标分别从不同维度反映了当地经济的在险价值。

国有及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X1)反映的是当地工业的发展水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X2)反映的是第一产业的体量;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3)包括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反映了城市建设的可能损失情况。区位因素会同经济指标们归类到一个因子下,笔者认为是因我国经济带和灾害带的划分有很大的相似性,导致两类指标体现较高的相关性。

因子F2反映了10年来历史平均耕地受灾情况,主要包括了农作物受灾面积(X5)、农作物绝收面积(X6)两个指标。耕地是巨灾损失的主要载体,以在中部灾害带和西北灾害带的巨灾对农业的打击最为严重。因子F3反映了人口损失的情况,包括死亡人数(X10)、受灾人数(X11)量个指标。目前对灾员的搜救和安置是巨灾救援的重要内容,未来也会是巨灾保险基金委员会的工作重点。因此,人员伤亡对地方巨灾基金缴纳额之间应该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2)因子有效性检验:提取出主因子后,要验证它们是否能有效性地反映各地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本文使用的方法是多元线性回归,使用的因变量Y1是各地政府的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自变量是上一部分提取出来的三个主因子。R称为多元相关系数,R2代表着模型的拟合度。回归结果显示,调整R2为0.82,说明该模型是拟合优度良好。同时模型的F值为41.32,可以通过失拟性检验。回归系数图显示三个主因子的系数P值都小于0.05,说明变量显著。同时回归系数都为正,意味着三个因子与直接经济损失成正相关,也因该与地方政府巨灾基金缴纳额呈正相关。

5.基于因子分析结果的综合赋权

一个成功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赋权。常见的赋权方法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综合赋权法。本文使用的因子分析法是客观赋权法的一种。因子分析法的赋权方式是以主因子的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

四、总结

本章探讨了巨灾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问题,提出多层次的巨灾保险基金资金来源应该包括保费收入,地方财政拨款,中央财政拨款,利用金融市场融资和社会捐赠等多个渠道。其中本文重点讨论了地方财政向巨灾保险基金拨款应该做到“专款专用”,体现公平性和效率性。地方政府面临不同的巨灾和经济情况,地方账户额度也应该有所不同。我们通过因子分析得到了确定账户额度的参考标准。

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确定各省缴款金额主要要考虑三个因子。经济发展因子对应缴资金额影响最大,因为自然灾害受灾载体多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城市基建房屋,导致相关产业发达的省份面临的潜在巨灾损失较高。第二个影响因子是耕地受灾情况。排名第三的因子是人口受灾情况。本文使用的是客观赋权方法,但是指标的选取还是存在主观性,受笔者水平和数据可得性所限,本文选取的指标可能不够科学全面。希望本文能对我国未来巨灾保险基金的资金筹集实践提供参考。(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谢世清.建立我国巨灾保险基金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9,

[2] 吕志勇.透过汶川地震看我国对巨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08,

[3] 张琴,陈柳钦.中国巨灾风险管理:制度设计与模型构建[J].东南学术,2009

[4] 纪朝彬,冯锐.我国构建巨灾基金的可行性分析[J].金融经济(理论版),2009,

[5] 刘彬.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绿色供应商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J].中国商贸,2011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篇7

同志们:

以“师傅带徒弟”方式培养火调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是经局党委研究决定开展的,今天的启动仪式也是经XXX政委、XXX局长批准举行的。新的局党委调整之后,对火调工作和火调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要求采取有力措施破解火调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尽快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全国消防部队开展火调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刚才,XXX处长宣读了首批全国火灾调查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导师和培养对象名单,XX高工介绍了培养工作实施方案,导师和培养对象代表以及XX、XX火灾物证鉴定中心主任作了很好的发言。在此,我代表部局党委,向首批被确定的导师和培养对象表示祝贺,并就加强火调工作尤其是火调人才队伍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近年来火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近年来,各级公安消防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推进火调工作业务建设、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制度不断完善。新《消防法》出台以后,修订了原来的《火灾事故调查规定》、《火灾直接财产损失统计方法》,以部门规章和行业标准的形式对火灾调查的管辖、调查程序、损失统计、事故处理等方面作了全面具体的规定;制定出台了《火灾现场勘验规则》、《公安机关消防刑侦部门火灾调查工作协作规定》、《火灾原因认定暂行规则》等一系列标准、规范性文件。一些地方也积极采取措施,在制修订地方性消防法规中,对火灾调查工作进行了具体细化和补充;有的地方探索实行火灾调查区域协作、防消联勤处理火灾现场等,进一步完善了火灾调查工作机制。二是队伍不断壮大。火调机构设置更加规范,广大火调人员不怕艰苦、不怕危险,在火灾事故调查中辛勤工作,查清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疑难的火灾事故,为汲取事故教训、追究事故责任、改进消防工作奠定了基础,为推动消防事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业务水平不断提高。部局坚持每年至少举办一期全国火调培训班,还依托XXX多次派火调业务人员赴日本研修,学习借鉴国外火调工作先进经验,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四是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部局安排专项经费,委托XXX消防研究所研发了火场勘验设备并配备基层大队。另外,刚才给大家发放了火调个人防护装备。这件事源于2010年夏天火调人员在XX疗养期间,我代表部局党委去看望大家,座谈中大家谈到火灾现场对火调人员身体的伤害,对我触动很大。回来以后,立即向局长、政委作了汇报,局里委托XX消防所研发了火调个人防护装备,从头到脚、全副武装,凡是我们能想得到的、有可能对火调人员造成伤害的各种危险,都要进行防护。下一步,部局还要作统一要求,为每名火调人员配备火调个人防护装备。

二、要切实增强对火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对火调工作应该如何认识?我感到,目前对火调工作普遍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是在有些业务部门、有些领导头脑当中,火调是一件“闻火而动”的应急性工作,只是在着火时候有用,平时不重视基础工作,没有火灾的时候,火调部门的人就没事干,就被调派到其他岗位干别的事。特别到了基层,因为人手少,这种情况更普遍;另外一个误区,就是把火调工作孤立起来,认为火调工作就是查原因,只要把起火点、起火部位确定了,只要把直接起火原因查清楚就行了,到此为止。把火调工作孤立起来了,这也是很普遍的问题。我们一定要走出这两个误区,重新审视火调工作,重新认识火调工作的重要性。要把火调工作当作一项事关消防工作全局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因为它关系到能不能从一场场付出惨痛代价的火灾事故中,真正汲取教训,推动消防工作各个方面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火调工作绝不仅仅是查清个案火灾发生的原因、追究个体的责任,更是检验消防工作的一面镜子。要通过火灾调查剖析消防法制是否健全、火灾防控手段是否有效、灭火救援技战术是否有效,公共消防设施是否完备、单位内部管理是否落实、相关部门监管是否到位等,只有通过这样的调查,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排查隐患,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避免同样火灾事故反复发生。要把火调人才队伍建设当作一项长期的基础工程来抓。因为火调工作专业性极强,从事火调工作的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必须不间断地培养、一代代地传承,才有可能培养和保持一支高素质的火调人才队伍。在一个火灾现场中,如何认定火灾原因,这方面基础还比较薄弱,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长期的实践积累为之奠定基础。要把火调工作当作一项十分严肃的执法工作来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就火调工作而言,一定要纳入消防法治建设的范畴,一定要依法开展火灾调查,依法向社会公布调查结论,依法追究火灾事故责任。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们的工作结论,都要在法制轨道上进行。这些年,部局收到的信访案件中,有三分之二都是不服火灾原因认定引起的。我们出具的每一份火灾事故认定书,都要经得起法律的检验,经得起科学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对此,大家要有充分认识。

三、要清醒看到火调工作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这些年火调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一是队伍不稳定。一些同志取得火调专业技术职称后,由于各种原因被安排到了其他岗位工作,人员流动性大,换岗频繁,骨干队伍难以保留。部局正在调查火调专业技术干部的底数,建立花名册。下一步,要提请有关部门研究相关政策,营造拴心留人环境,稳定火调专业队伍。二是素质不高。我以前处理过几起到部局上访的火灾信访案件,地方的同志来汇报都说是“铁案”,但是经过复查,无论是程序还是实体都存在很多问题,经不起推敲。好多信访案件,我们最后都站不住脚,到了法庭上都败诉。这与我们的队伍素质、工作水平不高都有关系。

针对这些问题,部局决定,要大力加强和改进火调工作,加强火调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近期计划对新一轮公安部火调专家组进行换届,启动培养部队内部的火调业务骨干工作,同时把四个部属消防研究所技术力量纳入火调队伍当中来,在XX、XX消防研究所成立两个火灾原因调查研究室,专门为火调工作提供技术支撑。部队在火调工作中发现什么疑难问题,发现什么手段缺失,我们就要提出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研究。研究所从事火调技术研究的同志,不仅要从事火调技术研究、承担火灾物证鉴定,还要参加火灾事故调查,为消防部队培养业务骨干创造条件。另外我们还要有计划地招收一些不同专业的人才,不仅要招收XX火调专业毕业生,也要招收爆炸、石油化工、电气、制冷等各个专业的技术人才,增加火调队伍专业的配套性。

四、以开展“师傅带徒弟”活动为牵引,加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火调专业人才队伍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篇8

一、基本情况

青海幅员辽阔,人口稀少,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东西长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全省总面积7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57万人。是以外全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6个在青海省,藏区面积69.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6.6%,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2人。青海南连、西接新疆、东邻甘肃而接中原,是连接内地与和新疆的纽带,稳藏安疆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青海藏区对其它藏区的文化和宗教影响深远,民族问题十分敏感,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青海无霜期短,粮食生产能力有限,是个缺粮省份,缺口比例达到52%以上,排在全国第五位。区域内自然灾害频发,粮食自给能力弱,粮食运输跨度大、运距长、费用高,供应难度大,维稳任务艰巨,加强粮食应急体系建设尤为迫切和重要。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是我省历史上破坏最严重、涉及范围最广、人员伤亡最多、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震级达到里氏7.1级,震源深度14公里,烈度达到9度强,波及范围约3万平方公里,重灾区面积4000平方公里。地震共造成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24.6万人受灾。灾区房屋大量倒塌损毁,基础设施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约610多亿元。灾区粮食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县级粮库夷为平地,州级粮库全部塌陷,省库仓房四角屋顶与墙体连接处拉裂,粮食职工数人受伤、职工亲属有遇难和受重伤的情况,州县粮食应急系统瘫痪,无法发挥作用。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我省启动了省级粮食应急预案,认真研究对策,周密安排部署,采取有力措施,以“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众志成城,共抗大灾,克服灾区高海拔、缺氧,粮油运距长等困难,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国家粮食局的鼎力支持下,圆满地完成了救灾粮的供应任务。

二、应急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粮食局、省委省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部署,不断夯实基础,从“四个加强”入手,注重应急能力建设,完善各项应急措施,建立起了行之有效的应急运行机制。

(一)加强粮食应急预案和组织建设。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要求,逐级、逐项、逐环节做好粮食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在预案编制中,我们既注重预案质量和时效,同时又注重预案的结构性和层级性,编制了与预案相配套的《青海省粮食应急预案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措施方法,包括分地区、分品种、分企业的应急措施。预案覆盖了粮食应急工作的重点环节、重点企业及各州(地、市)和部分重点县,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分级建立了粮食应急领导小组、设立了应急办公室,落实了粮食、发改委、财政、交通、民政、银行等12个部门的职责和责任人的责任,建立了应急值守和应急处置工作制度,明确了应急响应程序,做到了职责清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解决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哪些部门(人)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

(二)加强粮食应急网络和保障能力建设。我们按照布局合理,结构对接的原则,会同发改委、财政、工商、商务等部门,审核认定了包括加工、供应、运输等各环节的79户粮食应急定点企业(其中39户省级、40户州级)。扩大了我省地方储备粮油规模,优化了品种和结构,充实小包装应急成品粮库存,使小包装成品粮达到了10天供应量的要求,其中省级达到7天,州级达到3天。为了确保定点企业平时有发展,应急时供应有保障,做到“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我们一是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应急工作与地方储备粮相结合,与市场资源相结合,与军供业务相结合,与“放心粮油”工程实施相结合;二是加大对定点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地方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每年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应急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三)加强粮食信息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为切实加强对全省粮食生产、需求、库存、价格及粮食市场动态等情况的监测分析,筹措450万元建设了青海省粮食安全预警预报系统,构建了集0A、业务、预警等六个子系统的联动平台。为了真实掌握市场和各地粮油市场情况,在全省设立了23个粮油动态监测点,并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北京等省市粮食信息中心加强了定期交流,及时掌握国际、国内、省内各粮油品种的市场行情。

(四)加强粮食应急处置能力的建设。以应急演练为突破口,以演促练,加强全省各地粮食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先后组织了三次应急演习,演习中既突出了指挥部应急处置,又开展了动用粮食的实战演练。既有省级应急办的中心演习,也有深入到州(地、市)级的分级演练。共动用粮油实物173.5吨,车辆17辆,最长运距700公里,参演单位66家,人员399人。通过演习提升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检验了各级预案及实施办法的完备性和可行性;提高了指挥人员在应急情况下的决策能力、指挥能力和协调能力;增强了应急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切实做好玉树灾区粮油供应

(一)反应迅速,行动果断

“4.14”玉树地震后三分钟,我们接到从废墟中爬出的粮食职工的电话报告,第一时间向国家粮食局报告有关灾情,随即召集会议,迅速成立了省局抗震救灾粮食应急供应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前线工作组,组织落实人力、物力、运力,布置和展开抗震救灾粮食应急供应工作。即时向省政府上报了紧急启动省级粮食应急预案的请示,启动了省级粮食应急预案。三小时后即向灾区发运158吨大米,16吨食用油、方便面、帐篷、饮用水、棉被等救灾物资,并派出由一位副局长带队的19人工作组赶赴灾区,开展核灾、救灾及粮食应急供应工作。连夜安排西宁市国有放心粮油店生产大饼、馒头4.3万个启运灾区。次日,又调运大米200吨,面粉93吨紧急发往灾区。三天内紧急调出的粮油及制成品、相关物资均全部运抵灾区,奠定了灾区粮油供应的坚实基础。

(二)统筹谋划,周密安排

为切实做好灾区困难群众和救援部队队伍的粮油供应,我们迅速制定了《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粮油供应管理办法》,《办法》不仅考虑了灾区群众的口粮供应,还考虑了参与救援部队、其他救援队伍的粮油供应。《办法》充分考虑了灾民的实际需要,不仅明确了救灾粮供应的品种、质

量、等级、出入库、结算等各环节的程序和供应纪律,还明确了产品规格包装、藏(汉)文标识等细节。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以藏汉两种语言,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广泛宣传,让灾区群众和社会各界了解供应政策,把党和政府对灾区群众的关心宣传到位,做到家喻户晓。半年来,国家先后三次下达中央储备粮用于我省抗震救灾的计划,我们及时与宁夏粮食局、中储粮西安、兰州分公司和我省各级民政部门衔接,认真做好粮油出库、加工、运输、交付各个环节的配合,切实做到环环相扣,步步紧密衔接,确保出库的粮油及时加工,并运输、供应到灾民手中。

(三)指挥靠前,接口前移

抗震救灾中,我局表现出了坚强的组织指挥能力和行政执行能力。局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及局机关干部、省直属单位干部职工共计500余人次赴玉树,深入偏远乡镇,押运、落实救灾粮油调运、交付;配合当地民政部门测算核实救灾粮油数量;认真组织灾区粮食部门开展生产自救,恢复当地粮油市场供应;科学谋划灾区粮食重建规划,积极组织指导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军粮供应保障有力,为数十支救援部队2万余人供应粮油633吨。我们共计接收165节从宁夏发运的大米车皮,动用752车(次)的车辆,将救济粮从西宁运至玉树灾区的县、乡,甚至运到运距长达1100公里的牧民定居点。至10月14日,我们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了玉树州受灾人口22.3万人6个月共计2.16万吨救济粮油加工、调运、交付工作。同时,我们认真调查和分析灾区粮食部门实际情况,为灾区粮食部门拨付100万元的资金,价值近30万元的车辆等物资,帮助灾区粮食部门(企业)解决了突出困难。

(四)严格把关,确保质量

为做好抗震救灾粮油供应,按照国家粮食局任正晓副局长对我省抗震救灾粮油供应工作“五个确保”的要求,认真履行粮油产品质量监测职能,努力做好救灾粮油食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于地震当天,挑选检测业务骨干携带粮油检测仪器设备于15日凌晨赶到灾区,开展粮油食品质量监管。二是认真做好救济粮及军供粮出库、加工、调运、接收全过程的质量监管工作,把质量监管落实到每个环节,建立了“逐车、逐批次”检验和救灾粮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特别是加工和出库环节,必须经过抽样检验,检验合格后加盖标识才能调往灾区,确保质量安全。三是加强在粮食调运环节的质量监管理,安排押运人员跟车调运,确保运输途中不出问题。供应救济粮油期间,质检人员始终坚守在灾区第一线,筑牢了救灾粮油质量安全的防线。

(五)采取措施,确保灾区市场供应

为尽快恢复灾区粮油市场,研究制定了《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期间市场粮油供应方案》,成立了省州县粮油供应联动协调工作组,实行组织机构、粮油资源和供应设施的互补联动,迅速恢复并保障玉树市场的粮油供应。先期在玉树结古镇设立3个帐篷式“国有放心粮油销售点”、2台流动式“国有放心粮油销售车”,后迁入板房式粮油经营点进行市场销售。支持和引导其他粮油经营主体,积极恢复粮油经营。全州已恢复经营的民营和个体粮油经营户有101户,基本形成了覆盖玉树全州的粮油供应销售网点。救济粮油供应结束后,为关注灾区生活,组织工作组,会同玉树州及属县发改委、工商局、民政局,对玉树州6县184户,受灾群众903人的口粮情况和玉树州粮油经营者粮食收购资格、最高库存量、经营状况进行了调查。目前,玉树灾区国有粮食储备和应急粮油储备充裕到位,灾区粮食市场稳定,粮油市场秩序良好,保证了玉树灾区的粮油供应。

四、几点体会

(一)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创造了抗震救灾史上的玉树速度和玉树奇迹。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启动了应急一级响应,动员全国力量抗震救灾。全国各地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向玉树捐款物达104.74亿元。正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才能最高效率指挥协调、最大程度挽救生命、最好效果救治伤员、最优服务安置群众、最强措施恢复秩序、最快速度启动重建和夺取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省委、省政府提出“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的灾后重建目标,让一个更加富饶、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早日伫立在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恢复重建中央财政资金投入近316亿元,投入力度之大、标准之高,照顾之全面,是前所未有的。在灾区,玉树速度、玉树奇迹仍在延续,一场让每一个玉树人住进新家园、过上新生活、拥有新幸福的重建战役正在进行。

(二)国家粮食局的鼎力支持,兄弟省市的无私帮助,是做好玉树灾区粮油供应的强大支撑和保证。玉树地震灾情牵动着国家粮食局领导的心,纷纷打来电话了解情况,表示慰问。地震发生后的次日上午任正晓副局长一行专程抵达灾区,实地了解我省粮食系统抗震救灾情况,指导救灾粮油、军粮供应及质量保障工作,并提出了“五个确保”的工作要求,国家粮食局领导亲临灾区,现场指挥,给予了我们巨大的精神鼓舞。国家粮食局协调相关部门,给予我省等级最高、质量最好、品种丰富,救济时间最长的救济粮油供应政策。灾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救济粮油政策是满意的,是感恩的。在落实政策中,曾丽瑛副局长和相关司室的领导和同志们尽心尽责,想灾区之所想、急灾区之所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协调落实工作。国家粮食局还在军供应急资金、检化验设备等方面给予了我省大力的支持和援助。任正晓副局长一行在灾区现场向粮食职工捐助了爱心捐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情发生后,兄弟省市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千里弛援,湖北、山东、山西粮食部门抽调检化验骨干帮助指导我省做好救济粮油的质检工作。安徽、江苏等省粮食局向玉树粮食系统捐款40余万元。北京、陕西、四川、安徽、山东、江苏、新疆等兄弟省(区、市)粮食部门纷纷发来慰问信(电),向灾区及全省粮食职工表示关切慰问。充分体现了国家粮食局、兄弟省(市、区)粮食局对玉树灾区群众的深切关怀,对藏族同胞的特殊厚爱,体现了全国粮食系统血浓于水的亲情和感天动地的无疆大爱。

(三)部队的大力协助,是做好玉树灾区粮油供应的有力保障。地震中承担储存任务的省玉树粮食储备库围墙倒塌、库房受损,储备粮油的安全储存受到极大影响。在危急时刻,武警青海总队调动64名官兵进驻省玉树粮食储备库。部队官兵严格纪律,不怕疲劳,连续奋战6个月,在完成守卫勤务工作的同时,和粮食干部职工一起,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共搬运、灌装和发放救济粮油、军供粮油5948吨。为玉树灾区粮食应急供应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切实感到如果没有部队官兵的大力支持,我们难以顺利完成救灾粮油供应任务。

(四)完善的应急体系建设,是做好玉树灾区粮油供应的重要基础。总结玉树抗震救灾粮油供应工作时,我们深刻体会到正是由于我们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基础工作扎实,落实了各项应急措施,提升了应急处置能力,避免了仓促应急,才能在玉树地震这种突发事件的粮油供应中表现出敢于担当、应急不乱、反应迅速、行动快捷、指挥得当、高效协调、执行有力、确保供应。全省粮食应急管理工作在玉树抗震救灾中经受住了考验,受到了国家粮食局、青海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肯定,也得到了灾区群众的好评。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篇9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持续推进全市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通过专项行动,进一步推动建立消防安全长效管理机制,社会单位明确并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全民消防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全市消防安全环境不断改善,坚决遏制重特大火灾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积极构筑全市消防安全“防火墙”。

二、整治时间和方法步骤

本次火灾隐患排查行动从9月10日起到11月底。

火灾隐患排“查行动要与执法行动、宣传教育行动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同步总结。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建筑工程未审未验未备案专项整治、建筑消防设施和消防控制室“双达标”活动、政府挂牌督办重大火灾隐患单位整治、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防火墙”工程等,统筹兼顾,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9月10日一一9月15日)

各县(市、区)要充分认识到此次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活动的重要意义,深刻汲取近期火灾事故的教训,分析辖区消防安全形势,结合实际,召开动员会议,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排查整治阶段(9月16日一11月15日)

各县(市、区)要集中力量重点整治建设工程未经消防设计审核合格或消防设计备案抽查不合格擅自施工、未经消防验收合格或消防竣工验收备案抽查不合格投入使用;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未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检查合格擅自投入使用、营业;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吸烟、使用明火;生产、销售、使用不合格及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埋压、圈占、遮挡消火栓或者占用防火间距;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人员密集场所的门窗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文物建筑单位违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用火、用电等各类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要严格依法进行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备案抽查,凡消防设计审核不合格的,一律不得同意施工;凡消防验收不合格的,一律不得投入使用;凡消防设计和竣工验收备案抽查不合格的,一律停止施工、停止使用。对既有建筑和易燃易爆单位排查发现的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要坚决依法督促整改。凡发现公众聚集场所采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装饰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一律予以查封;凡发现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数量不足或严重堵塞,已不具备安全疏散条件的,一律予以查封;凡建筑消防设施严重损坏,不再具备防火灭火功能的,一律予以查封;凡人员密集场所门窗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障碍物的,要坚决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一律将障碍物予以拆除。对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单位,要提请政府挂牌督办,限期消除隐患。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11月16日一11月30日)

各县(市、区)要对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进展情况实行动态管理,积极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建立长效机制。市政府将把此次排查整治列入年终考核内容。各县(市、区)的工作总结报告要于12月5日前上报市政府及市公安消防支队。

三、排查整治范围和内容

(一)排查整治范围

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居民自建出租房、简易住房、各类小场所及“三合一”场所;在建工程消防安全设施配备;未审未验未备案建筑工程。

(二)排查整治内容

1、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

2、消防安全责任制、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建立及落实情况;

3、单位员工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情况;

4、单位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制定及演练情况;

5、建筑之间防火间距、消防通道、建筑安全出口、疏散通道、防火分区设置情况;

6、消火栓状况,消防安全自动报警、自动灭火和防排烟系统等自动消防设施运行及其他灭火器材配置等情况;

7、电气线路铺设以及电气设备运行情况;

8、建筑室内装修装饰材料防火性能情况;

9、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单位场所设置位置情况;

10、“三合一”场所人员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部分实行防火分隔,安全出口、疏散通道设置、消火栓、自动消防设施运行,电气线路铺设及电气设备运行等情况;

11、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情况;

12、销售和使用领域的消防产品的质量情况。

四、工作要求

(一)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各县(市、区)政府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当前火灾形势的严峻性,切实将消防安全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各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带队,加强领导,迅速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确保将此次行动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二)齐抓共管,严格整治。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专门力量,对排查整治范围内的场所进行彻查。对检查发现的违法行为和火灾隐患,要全面治理,解决存在的问题,彻底消除火灾隐患。对暂时不能整改的隐患和问题,要制定并落实防范措施,指定专人盯守,限期整改、跟踪落实。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整治各类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切实形成严格执法的高压态势。

(三)强化督导,履行职责。各县(市、区)政府要将专项行动作为今年后四个月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的重点工作,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的要严格追究领导责任;对发生较大以上亡人火灾的,要实行责任倒查,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灾后重建工作经验总结篇10

第一条为加快我市农村因灾损毁住房恢复重建步伐,有效解决受灾群众住房问题,维护灾区社会稳定,按照全省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会议和省委省政府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第二次会议要求,根据《市因灾损毁农房恢复重建工作方案》,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因灾损毁农房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是,按照以民为本、统筹兼顾、规划先行、科学重建的总体思路,坚持修复加固和重建相结合,坚持危房改造和泥草房改造相结合,坚持救灾重建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注重农房建设质量,确保住房受损群众安全越冬,确保倒塌房屋重建任务如期完成,确保受灾群众早日迁入新居,恢复受灾乡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第三条农房恢复重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统筹规划,科学重建。灾后农房恢复重建和整村搬迁应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重建居民点选址要符合市域镇村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以及水利专项规划,避开行洪区域,满足防洪标准;要考虑水文地质条件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符合抗震设防和节能标准,科学组织,统筹安排,按照施工程序和要求,科学有序开展农房恢复重建工作。

(二)以乡为主,农民自建。各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是受损农房恢复重建的第一责任人,民政局、财政局要掌握好重建补助资金的使用和拨付,由乡镇政府确认所需鉴定房屋后,住建局组织开展因灾农房受损等级界定,为修缮重建房屋的农户提供相关技术指导。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后,鼓励农户分散自建,发挥其建房主体作用。

(三)尊重民意,合理设计。应听取受灾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设计通用图纸,突出农房建筑的适用性和经济性,做到结构合理、开间合度、面积合适,基本满足农户的生产生活需要。

(四)突出重点,分类施救。重建资金应向重灾户倾斜,实行专款专用,按照房屋受损程度和受灾群众的实际,实施分类救助。

第二章恢复重建对象

第四条住房损毁的农村居民为恢复重建对象,包括洪水淹没区域及靠近黑龙江大堤渗水区域内,因洪水浸泡造成房屋倒塌和受损构成危房,无法居住且自愿重建的农村居民家庭;因灾受损农房维修后能够居住,且自愿维修的农村居民家庭。

第五条房屋倒塌或严重损毁的农村“五保户”,原则上动员其入住社会福利院,不再重新建房;对已纳入社会福利院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户”不再维修和重建住房。

第三章损毁等级界定及补助

第六条根据黑龙江省《关于因灾损毁农房恢复重建工作指导意见》,将受损农房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一般损坏房屋、严重损坏房屋和倒塌房屋。

(一)一般损坏房屋:指因水灾导致房屋多数承重构件轻微裂缝,部分明显裂缝,个别承重构件严重破坏,需进行一般修理,采取安全措施后可以进行使用,维修成本不高于同等类型房屋新建成本30%的居住房屋。

(二)严重损坏房屋:指因水灾导致房屋多数承重构件严重破坏或倒塌,需要采取排险措施、大修或局部拆除的房屋,具有一定的维修价值,但维修成本在同等新建房屋成本的70%-30%之间的居住房屋。

(三)倒塌房屋:指因水灾导致房屋整体结构塌落,或承重构件多数倒塌或严重损坏,或主要结构已经出现潜在危险,包括洪水退去后倒塌和经过冻胀后倒塌等,或修缮成本大于同类新建成本70%的居住房屋,都视为倒塌。

第七条农房恢复重建补助标准如下:

(一)一般损坏房屋,每户补助2,600元;

(二)严重损坏房屋,每户补助3,800元;

(三)倒塌重建房屋,每户补助29,000元。

以上不足部分由农民自行承担。

第八条恢复重建补助只用于居住房屋,因灾受损的临时房、简易房、仓库、营业用房、牲畜圈舍等不在补助范围内。

第四章政策措施

第九条损毁农房重建规划应充分考虑农村生产半径和农民意愿,将原址建设与个别整村搬迁相结合,对于位于水利部门规划禁建区内的村庄或经过论证必须整体搬迁的村庄,规划选址须经国土、水务、住建、农业等部门联合会商后,报省住建厅审批。新址必须符合小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水利建设专项规划等要求,靠近公路、靠近城镇、靠近工业园区选址,结合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尽可能在小城镇、中心村和农民社区进行集中建设,促进灾区城镇化发展。

第十条对于能修缮恢复的受损农房,住建局要加强指导,开展排水、清淤、晾晒、消毒和环境整治等基础工作,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按照《农村受损房屋修缮须知》进行会诊评估,制定修缮注意事项,应做到先评估后修缮,不评估不修缮,防止次生灾害发生;房屋修缮后,组织进行检查验收,确认安全后方能回迁入住。要高度重视水浸房屋安全越冬问题,指导农户在入冬之前采取用稻壳、草木灰、稻草和秸秆等对房屋室外进行保温,防止冻害发生。

各乡镇要督促受灾农户抓紧对房屋进行修缮,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可以统一组织建筑材料和取暖煤的采购。修缮补助资金应分批拨付,即开工前拨付一部分,剩余部分待修缮完成并通过验收后再拨付。

第十一条受灾倒塌需重建的房屋要以砖瓦结构为主,各乡镇要对受灾农户进行调查,将农户的建房意愿和实际能力摸清楚,并按照以下方式完成重建任务:

(一)有能力翻建住房的农户,按照修建进度拨付建房补助。

(二)对无意愿翻建住房的农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在受灾倒塌房屋灭迹后,宅基地交由所在村按相关规定统一管理,并与其签订不再解决住房协议后,发放建房补助。

1.农村老龄人口投奔有住房子女的;

2.城里有楼房或另有其他住房的;

3.购买村里闲置房屋居住的。

(三)经乡镇政府认定为受灾特困户,无能力翻建住房的,可建设成本相对较低的彩钢板房。

第十二条在受灾群众完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统一组织灾房重建,以乡为单位通过招标确定承建方,力争在上冻前完成30%倒塌房屋的基础施工,并做好冬季保暖,为来年尽早交工入住创造条件。

第十三条对于因灾损毁农房的受灾群众,可以给予以下进城购房优惠政策:

(一)因灾倒塌房屋的户籍受灾群众,可以申请购买一套建筑面积不超过90平方米的位于市区的农民社区楼房,在市场销售均价基础上,每平方米补助1000元(市场销售均价按3000元/平方米计算),并免收测绘费和工本费。因灾倒塌房屋的原宅基地由所在村按相关规定统一管理,并签订住房解决协议。

(二)因灾倒塌房屋的非户籍受灾农户,没有自行开发土地或放弃自行开发土地并符合办理城市户口条件的,在其自愿的前提下,可以申请办理城市户口。取得城市户口后,符合条件的可以享受城市低保待遇,并可参加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纳入城市低保的,可以申请购买或租赁廉租住房,购买住房免收测绘费和工本费。因灾倒塌房屋的原宅基地由所在村按相关规定统一管理,并签订住房解决协议。

因灾倒塌房屋的户籍受灾农户,没有在村集体取得土地承包权或自愿放弃土地承包权并符合办理城市户口条件的,在自愿情况下,也可申请办理城市户口,相关政策参照前款规定执行。

(三)因灾损毁房屋的知青农场受灾群众,享受与受灾农民同样的损毁房屋恢复重建补助政策(见第七条),不享受进城购房等其他政策。

第十四条因灾倒塌房屋的受灾群众,如今年重建砖瓦结构房屋,并于入冬前完成基础施工的,在每户补助29000元的基础上,市财政再补助8000元;重建房屋完工达到回迁标准并于今年入住的,在每户补助29000元的基础上,市财政再补助15000元。经乡镇政府认定的受灾特困户,+今年建设成本相对较低的彩钢板房并回迁入住的,在每户补助29000元的基础上,市财政再补助2000元。

第十五条如需要统一购置重建房屋材料和烘烤用煤,由市财政按照市场最低价格统一采购;如需统一提供施工队伍,由市住建部门按市场最低价格统一选择队伍施工,所需成本和费用可在补助金中扣除。

第十六条农房恢复重建资金来源以中央、省财政拨付的专项救助资金和我市财政配套资金为主,以各相关部门项目资金和社会捐助援建资金为辅。

第五章审批程序

第十七条因灾损毁房屋恢复重建申请审批程序如下:

(一)由受灾群众户主本人提出申请,报村民委员会评审。

(二)村民委员会组织村民小组初评后提名,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评议结果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布6天以上,无异议后报所在乡镇政府审核。

(三)乡镇政府对申请房屋重建或维修的家庭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对符合条件的指导填写《市因灾损毁房屋恢复重建申请审批表》,报住建局统一鉴定。

(四)住建、财政、民政等部门组成“因灾损毁房屋评估小组”,对损毁房屋的鉴定结果进行审定后,由财政局将应补的恢复重建补助资金拨付到乡镇财政所,由财政所直接发放到户。

第六章实施步骤

第十八条因灾损毁农房恢复重建工作从2014年9月中旬开始,到2014年10月底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前期准备阶段(2014年9月15日至9月30日)。对受损房屋进行全面排查、评估界定、确定对象、建立台账;对界定后列为倒塌房屋的进行灭迹处理,严禁农户入住;制定重建方案,成立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责任。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4年10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协调、筹集、安排恢复重建资金;指导受灾群众恢复重建,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恢复重建进度和建房质量开展督促检查和抽查。力争在2014年10月底前,完成一般损坏房屋的修缮工作;在2014年11月底前,完成严重损坏房屋的修缮工作;在2014年3月底前,完成灾房重建规划和设计工作,力争4月开工建设,9月底前完成倒塌房屋的重建工作。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4年10月1日至10月30日)。市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力量对建房户逐户检查验收,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验收合格后,组织受灾群众有序入住。

第七章相关要求

第十九条各相关乡镇、部门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配备人员,落实责任。住建、民政等部门要做好农房恢复重建项目资金的对上争取工作;财政局要及时筹集拨付补助资金,加强资金监管,配合各乡镇做好补助资金发放工作;国土局要做好建房选址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用地审批等工作;规划服务中心、住建局要做好建房的技术指导等工作;物价局要加强对建材价格监管,保持价格基本稳定;交运局要做好重建物资调运工作。

第二十条各相关乡镇、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倒排工期,加快组织施工,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受损房屋恢复重建工作,让受灾群众尽早入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第二十一条住建、民政、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深入村屯、农户,对重建工程进度、建房质量和补助资金发放等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建立定期通报制度,确保恢复重建任务圆满完成。

第二十二条各相关乡镇、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采取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标语、召开村民大会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相关政策和恢复重建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事迹,强化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灾后恢复重建社会氛围。

第八章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