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营销部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3 14:34:04

建筑企业营销部工作总结

建筑企业营销部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材料;工程施工;混合销售

一、建筑行业混合销售概述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所涉及的应税项目越来越复杂,特别是混合销售行为已成为企业商品及劳务销售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按现行税制,建筑业属于营业税的征收范畴,为该行业提供材料的建筑材料生产和销售行业,属于增值税的征收范畴,而有些企业既生产和销售建筑材料,又提供建筑施工劳务,如金属结构件、铝合金门窗、玻璃幕墙、涂料、防水材料、保温材料等材料生产销售的纳税人,常常在销售材料的同时伴随着建筑施工劳务行为,企业取得销售收入中既有材料销售收入又有建筑施工劳务收入,属典型的混合销售行为。

二、材料与工程施工混合销售财务处理中存在问题

(一)建筑劳务支出的抵扣问题

在建筑业项目工程中,人工成本所占的比例很大,约占全部工程成本的25%左右,而且最近几年,人工费的持续增长也增加了建筑企业的劳务用工成本。目前,建筑业企业通常在得到项目工程合同后,将工程进行分包,交给具备施工资质的企业来共同完成,根据相关规定,建筑施工企业从分包方取得的劳务价款全额缴纳建筑业营业税,税率为3%,总承包方的营业所可以从分包方企业的建筑业发票中进行抵扣。而营改增之后,人工费是无法抵扣的,劳务用工主要来自劳务公司外购和零散农民工,如果劳务公司按照6%的税率作为一般纳税人缴纳增值税的话,劳务公司成本中的劳务用工工资和各项保险费则没有进项抵扣,税负相比原营业税3%税率增加2.83%,公式为1/(1+3%)*6%―3%。劳务公司属于微利企业,如此高额的税负无法承受,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因此,劳务公司只能将增加的税负都转移到施工企业,另外,除劳务公司之外的农民工提供零散劳务产生的人工费,也没有增值税发票,没有可抵扣的进项税,如果营改增政策实施中,对人工费列支没有相应的抵扣政策,势必加大建筑施工企业人工费的税负。

(二)建筑企业增值税的进项税额的抵扣问题

由于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施工企业也无法全额支付给材料供应商的材料款,材料供应商没有的到材料全款无法给施工企业开具发票,这个时间段造成企业税负增加;另外,企业从银行贷款付息以及在工程项目上获取的利润(大约3%上下),均无法取得进项税额发票。

(三)建筑企业增值税销项税额确认计提问题

从正常的情况来看,一个行业如果征收的覆盖面越大,而其征收的税率较低,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就会增多,销项税额就会减少,企业的税负就不会很高,有利于企业发展;而反过来说,行业的征收面越窄,而其征收的税率却较高,那么企业可抵扣的进项税就会减少,销项税就会增多,企业的税负就会很高,不利于企业发展。而从目前试点范围中可以看到,与建筑业有关的行业例如勘察设计、监理咨询、租赁劳务等众多的项目还没有列入其中,如果此时只把建筑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那么,对于一部分建筑业企业来讲,税负会有很大的影响。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了解最新政策动态,及时调整企业经营战略

1.做好测算和提出建议。根据住建部2012年下发的关于建筑业“营改增”问题的规定,要求各地建委,统计建筑企业上年度的情况,测算“营改增”对当地建筑业税负的影响,并结合当地情况给出相应的调整建议。所以,建筑企业就应该借此机会向当地建委等单位列举现行“营改增”政策实施后企业税负增加的事实依据,提议降低增值税税率;并且呼吁改变现有建筑业各类保证金的缴纳方式,下调计提保证金的比例,以减轻建筑业企业的现金运行压力。2.建议改变预决算定额制度。“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如果仍按照原来营业税的税率计算工程款的税额,将会在招投标的过程中降低自身优势,并且会在增加企业税额。因此,建议在“营改增”实施之前,加快改变预决算定额。3.通过逐级上报的方式将固定资产以及收尾项目工程抵扣难的问题报送给国税总局,建议对现有的固定资产采取按照现有净值进行分期抵扣,对于收尾的工程,建议沿用营业税政策等过渡性政策。4.有效利用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上海在“营改增”政策实施的同时,也对税负有增长的企业推出了一些列的财政补贴政策,但是在符合条件的企业中,仅有12%的企业提出了财政补助申请,而一半的企业称不知道有这个政策。如果建筑业“营改增”政策推广到全国范围试点,给地也会相应出台一些类似的财政补贴政策,企业要多关心相关政策,及时了解和利用相关政策以降低企业的税负。

(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提高财务会计核算水平

企业要在“营改增”之前对自身进行调查和测算,可以讲企业各相关部门的领导组织在一起,共同探讨企业自身面临“营改增”将会遇到哪些实际问题,并o出相应解决方案。比如:一项工程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税收在“营改增”前后应保持一致。根据营改增试行的有关规定:试点地区的纳税人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前,租赁合同日期还没结束,继续缴纳营业税。因此,建议对未完工的企业,继续维持原来的方式缴纳营业税;对未清算的项目,建议施工方与建设单位尽快在“营改增”实施前办理结算,以免引起麻烦。

(三)加强纳税筹划,减轻企业税负

由于“营改增”之后,建筑企业将中标的工程分包给下属子公司施工,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为子公司代扣代缴税款,需要各自独立缴纳增值税,并且子公司的营业收入需要在其机构所在地缴税,总公司可以将各子公司的增值税发票汇总在一起列入到成本项并进行抵扣;总公司在得到开发商的结算款后,扣除相应的进项税后,在总公司的机构所在地缴税。针对以上“营改增”实施政策,结合建筑业的特点以及企业所得税取消集团合并缴纳的方法,为了降低企业集团及其子公司缴税的复杂程度,应该重新考虑具备法人资格的子公司,从长远的战略角度撤销其法人资格,变更或新增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子公司。这样会大大降低集团及其子公司的工作量,通过此项措施还可以降低集团整体税负。

参考文献:

[1]张国英.建筑业“营改增”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03)

[2]唐玉琴.混合销售与兼营行为的异同及税务处理探析[J].中国总会计师.2015(12)

[3]何成实,胡宗礼.关于混合销售行为判断标准的探讨[J].中国税务.2016(08)

[4]王良,吴伟平.“营改增”对工程造价控制和工程承包模式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邮电设计技术.2015(02)

建筑企业营销部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建筑产品文化营销;地域差异营销;市场报价营销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我国近年来逐渐推行的招投标制度,为每一个建筑企业提供了公平、公正参与招投标的竞争平台。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外的建筑公司在我国建筑市场的市场占有率逐年升高,我国的建筑企业的市场环境逐渐恶化,竞争异常激烈,生存以及发展的压力也随之升高。建筑企业如果想要在市场中保持较高的竞争力,除了增强自身技术水平以及专业技术人才、施工管理等方面的水平以外,必须要将战略目光转移到市场需求当中,要创新企业的市场营销理念、制定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才能够立足于高竞争的建筑市场。但是近年来,我国某些建筑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管理手段,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企业承接工程,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由此可见,将市场营销管理作为建筑企业的主要课题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以建筑行业市场营销理念革新、营销策略转型、营销部门完善为主要流程,以建筑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体系是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一、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及不足

1.市场营销管理人员对市场信息收集不足,对行业规划信息不够敏感。众所周知,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兴起,互联网的交互式、动态性、即时性和全球无障碍等特性使其作为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成为一个最高效的营销工具。许多营销人员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的招投标信息。这也培育了“懒人营销法”,导致某些营销人员完全依靠网络而不去主管部门了解信息,作好充分的准备。而竞争对手捷足先登,提前去主管部门了解信息,预选好适合该工程的业绩、人员,作好招投标前的一切准备。在招投标网上招标信息时,竞争对手就会轻而易举地获得工程的承揽权。

2.对建筑企业的市场营销信息没有进行有效分类管理以及科学的分析,忽略了对建筑原材料供应信息、地域差异化信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信息等综合分析;不实地了解建筑材料价格,对招标文件了解不透彻,工程量清单报价水平不高,直接造成投标的失败。

二、建筑市场营销分析与营销改革策略研究

如何进行建筑企业的市场营销的理念革新,提高中标率是建筑企业市场营销改革的重点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应当首先进行建筑市场营销分析,在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营销理念是建筑市场营销改革的基础。

1.以建好在建工程提高企业自身品牌影响。要立足于建筑市场,保持市场竞争力,首先要加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只有安全、优质、按期地完成在建工程,才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无形中对企业本身是一个宣传,从而使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占据优势地位。

2.根据参与工程投标的经验和失败发现竞争对手的差距,从而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促进市场营销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投标工作,编制好投标文件,尤其是要编制好报价文件。

(1)研究招标文件。购买招标文件后,具体应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商务条款。即合同通用条款和专用条款,主要包括:双方责任及义务、报价范围、转让分包、工期要求、材料设备、计量支付、变更索赔、风险保险、完工与保修等。②技术条款。工程条件、范围、项目、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工程量、施工特点、质量要求、计量方法等。③图纸。结合工程技术条款进一步了解工程布置、细部构造、地质地形、主体工程、临建工程、工程量等。④其他。附属其他条款,汇总招标文件中遗漏问题、模糊概念等。

(2)勘查现场。深入了解施工现场位置、地质地貌、交通、供水供电、当地材料等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以利于合理报价。参加招标答疑会,对招标文件不清楚或理解有偏差、漏项等向招标方提问,要求明确答复。

(3)采取适当投标策略。

①高价赢利策略。招标工程是本企业的强项,又是竞争对手的弱项时;本企业任务饱满,让企业超负荷运转时;施工条件差;工期要求急;支付条件不理想等情况下的工程,通常使用这种策略。②低价薄利策略。企业无后续工程,或已出现部分窝工,必须争取中标;投标对手多,竞争激烈的工程;本企业在附近有工程,而招标项目又可利用该工程的设备、劳务,或有短期内突击完成等情况下的工程,通常采用该策略。③无利润亏损策略。本企业已大量窝工,中标后可使部分人工、机械运转,减少亏损;为打入新市场;为拓宽业务范围;为掌握某种有发展前途的工程施工技术;有后续工程(如分标段工程前期中标后期给予优惠待遇)等情况下,通常采用该策略。

(4)编制报价文件。投标报价从开始编制到开标前,企业应采用恰当的投标技巧,如:不平衡报价法、多方案报价法、增加建议方案、突然降价法、先亏后盈法、许诺优惠条件、争取评标奖励等。编制最终报价表时,尽可能做到“全面考虑、综合调整、合理报价”的原则,分析报价与实际方式之间的差额,制定下浮系数,提高中标率。

(5)报价后评价是提高报价水平的不竭之源。

(6)未中标报价的后评价。

(7)中标价的后评价。

三、结语

新的竞争环境下,公司如何建立基于现实、面向未来的营销战略和模式,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靠传统的营销模式能力是有限的,只有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势,深刻认识现代竞争的本质,确立基于整体竞争的营销理念,在企业战略的层次上规划核心能力,重整营销资源,重建营销模式,构建稳定高效的营销网络,并时时对跟踪项目的中标和失标进行总结,分析经验和教训,进而掌握市场,赢得竞争的主动,才能获得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建筑企业营销部工作总结篇3

一、营改增税制改革对建筑企业产生的影响

(一)建筑企业实际税负可能增加

建筑企业实行营改增后,按财税〔2011〕110号文的规定增值税率为11%,根据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销售额(不含税收入)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出销项税额,扣除取得商品或劳务时支付的增值税款,即进项税额,如有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还必须从进项税额中转出,计算公式为:应纳增值税=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按照以上计算方法,建筑企业的销项税额比较容易计算,但进项税额的取得比较困难。

根据建筑企业的施工特点,建筑成本中材料费用约占55%左右,人工费约占30%左右。其中材料费用中钢材混凝土等这些材料的发票较容易取得,钢材的增值税率为17%,可以作为进项税抵扣,混凝土目前是按简易办法3%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可抵扣的进项税率为3%,这样混凝土的进项税额就比较低。另外砖瓦、黄沙、石子等地方材料及零星五金材料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较难取得,这些材料供应单位一般为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都是小规模纳税人,无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材料进项税额无法正常抵扣,如果让这些单位到税务部门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材料的价格就要相应的上涨,建筑企业的成本就会增加。

建筑企业原先实行营业税时,劳务人工费交纳的营业税可以用来抵扣总包发票应交纳的营业税,实行差额交税,这样事实上不存在重复交税的问题。人工费成本约占施工成本的30%左右,而实增值税后,建筑劳务公司增值税如何交纳和抵扣还没不能确定。营改增后,建筑企业的销项税率为11%,而相应的进项税额较少,导致实际税负比率有可能比原来3%的营业税率有所增加。

(二)对建筑企业联营合作项目的影响

当前,在施工企业内部,联营合作项目很多,合作方大部分不是正规企业,且部分合作方是自然人,没有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会计核算不健全,采购的材料机械设备等没有正规的发票,这些合作单位也没有索取发票的意识。在实行营业税时,不存在进项税额抵扣问题,只按照3%比率交纳营业税。但是在实行增值税的情况下,联营合作单位在采购、租赁、分包等环节如果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将导致进项税额较少,可抵扣的进项税少,实际缴纳的增值税就多,实际税负就高,将使总合作联营方无利可图,使这种合作方式无法继续开展合作下去。

(三)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

建筑企业与传统的生产企业的生产模式不同,施工地点分散,材料采购地域也分散,各个项目部都有各自的材料采购部门,材料采购时都要索取增值税专用发票,而且发票必须有专人收集整理汇总,一般纳税人需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专用发票认证,并在认证当月抵扣,未认证或认证未通过的,不得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对一般纳税人进行纳税申报时,要同时对当月开具的增值税发票信息送到税务局进行抄税。建筑企业财务部门需要汇总统计各项目部的进项税额、销项税额,统筹考虑当月的应纳增值税额,不同于以往实行营业税时,直接根据工程结算金额计算营业税,计算方式比较简单,实行增值税后,计算应交增值税变得比以往更加复杂。以上工作,都将对加大会计核算工作量,增加会计核算的难度,建筑企业必须对此引起重视。

二、建筑企业的应对措施

(一)企业应及时了解并利用税收政策

面对有可能增加的税收负担,建筑企业应及时了解并利用税收政策,在税收政策允许范围内合理避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程中因新老税制转换而增加税负的试点企业,可在规定时间内向属地主管财政部门提出申请财政扶持资金财政补贴。这方面的财政扶持资金财政补贴政策需及时关注,多与税务部门沟通,提供详细的纳税数据,计算出实际税负,尽早向税务部门申请办理,以及时回笼资金,降低税负。同时税务部门还将会出台一些营改增的衔接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建筑企业需要密切关注这些税收政策,及时充分地利用好这些政策,合理降低企业税负。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70号文件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包括接受捐赠、实物投资,)或者自制(包括改扩建、安装)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额,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38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令第50号)的有关规定,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建筑企业可以利用固定资产进项税可以抵扣的政策,加大机械设备的投入,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合理降低企业的税负。

(二)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考虑到建筑企业实行增值税,财务核算的工作量的加大,企业应对财务人员的配置进行合理安排,增加增值税发票开具、进项税认证、抄税、增值税申报方面的财务人员的配备。建筑企业在选择材料供应商、租赁单位、合作单位时,应首选一般纳税人单位,在合同条款中明确注明要求对方单位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对不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或者更换供应单位或者要求降价。实行增值税后,发票入账的及时性要求更高,企业财务人员应加大力度催促供应单位及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对不能及时开具发票的单位,要有应对的措施,在发票到达材料部门后应及时传递到财务部门认证入账。

建筑业实行营改增后,必将促使企业改变很多生产经营模式,必将影响到企业的各相关部门,这就要求企业针对营改增加强研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

(三)参加增值税方面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建筑企业的主税种一直以来都是营业税,营业税是价内税,很多财务人员对营业税比较熟悉,但对增值税比较陌生。营改增后,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筑企业应尽早组织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多参加增值税方面的业务培训,多与税务部门沟通,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企业财务人员应加强营改增的业务宣传,使各部门对增值税的相关要求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使营改增工作能顺利展开。

三、小结

“营改增”使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经营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筑企业只有提前筹划,才能在营改增真正到来时能从容应对,以营改增为契机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壮大。

建筑企业营销部工作总结篇4

?P键词:TOC;市场营销;瓶颈;持续营销力

Key words: TOC;marketing;bottleneck;sustainable marketing competence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2-0027-04

0 引言

营销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线,只有不断获得工程合同,建筑企业才能获得生存的条件和发展的空间,然而如何保证企业在发生过程中能够获得持续的营销力,确保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一直以来都是诸多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关于如何确保企业获得持续的营销能力一直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建筑施工企业营销资源和营销能力的优缺点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要确保企业获得营销竞争能力的整体优势就需要不断地发现企业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优缺点,寻找企业不断变化的能力瓶颈。TOC理论就是一种以企业资源、能力瓶颈为导向的管理理论,该方法非常适用于指导企业的持续营销力管理。本文围绕基于TOC理论的建筑施工企业持续营销力构建方法展开研究,力求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管理提供新方法。

4 建立企业持续营销力的途径

企业营销力是企业的技术和资源,是企业综合运用知识、技术和资源以满足市场需求,赢得竞争优势的整合过程和能力,按照营销过程可以分为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内外结合三种能力。由外而内是指企业建立顾客关系的能力,中心是使企业在竞争对手之间满足市场需要;由内而外是指企业控制成本、技术开发能力;内外结合是指把企业内部、外部活动结合起来的能力[2]。实现建筑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在于建立企业的持续营销能力;企业要取得成功,要求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要始于营销,终于营销,要求企业重视培育营销力,特别是要保持营销力的持久性,以持续营销力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3]。

4.1 发掘瓶颈的潜力

从式(7)可以得出,影响建筑施工企业营销绩效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企业的营销-生产活动能力以及企业的声誉和能力。营销-生产活动决定项目的价格竞争力,其主要因素包括有:项目的成本控制(由内而外的能力)、营销成本和中标率(由外而内的能力)。而企业的声誉和能力可以统称为企业的基础实力,包括:企业在业界的声誉、资质、业绩、履约记录、企业的人员、设备、技术能力、管理能力、财务能力等。见图2所示。

企业的营销-生产活动成效必须以企业的基础实力为支撑,同时取决于营销-生产活动人员的工作成效。项目的成本控制取决于企业的项目约束激励机制、项目管理人员的能力、对项目所在地生产性资源的讨价还价能力、同业主及其他项目相关机构的关系等因素。影响营销成本及中标率的高低的主要因素包括:营销人员的工作能力、对项目了解程度、同业主及评标决策相关人员的关系、企业的能力和声誉等因素。

企业的基础实力是通过企业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积累得来的,企业的声誉和能力都取决于企业的营销-生产过程的成效。

因此,为了建立企业的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企业的营销工作:

①加强人才管理和知识管理,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优质服务。人是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建筑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和各项业务活动的开展都是由人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来完成的,人才队伍素质的高低对公司的经营成果有着决定意义,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实力。

②打造市场团队、培养客户经理。建筑企业的营销是一种典型的关系营销,因此,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实施的重心应放在培养一批品行好、悟性高、善于沟通交流、市场嗅觉灵敏、精通商务运作、忠诚于企业的客户经理。

③评估合同风险、防范经营风险。工程项目在企业运动的每个状态都必须进行风险控制。在项目跟踪阶段,客户经理必须考察清楚工程项目的投资渠道、资金来源、业主信誉等情况,对资金状况不好的项目,要谨慎决策。在合同签订阶段,要尽可能不使用模棱两可的措辞,要保证签订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合同条款尽量有利于变更、签证和索赔,仲裁地点及条件尽量有利于本方,以免陷入不利的境地。

4.2 重新审视客户需求

传统的建筑企业营销观念将承包人和业主放在一种对立的位置,承包人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赚取利润,而业主的目的之一是要尽量控制工程造价,二者在利益取向上存在着潜在的对立。建立在这种观念基础上的营销工作很难建立起业主同承包商之间长期的战略合作,容易导致建筑企业赢得了眼前的项目,却失去了长期的市场,不利于建筑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市场环境。因此作为供应商的建筑企业有必要重新审视客户的需求,寻求在双方之间建立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双赢的局面。见图3所示。

根据TOC理论,承包商在分析业主需求时,不仅要关注双方合作能够给业主带来的正面影响,同时也应该关注通过承包商的工作能够为业主消除工作中的负面影响。

业主关注的目标是项目的投资效益,而不仅仅是项目的工程造价,业主为项目付出的代价也不仅仅是实体投资,由于建设项目的特殊性,工程承包合同不可能完备,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监管成本,而且在投资、进度、质量等方面都存在难以克服的风险。同样作为承包商的建筑施工企业所花费的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同时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来承揽项目,签约成本是企业成本的一大组成部分。

因此承包商应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取业主的信任,逐步建立同业主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双方的合作关系可以降低业主的监督成本和风险成本,同时承包商可以通过优优化设计、优化工期等手段来为业主节约工程投资或提高工程的投资效益;而承包商能?虼蟠蠼档颓┰汲杀荆?获得稳定的市场,同时可以通过优化设计或优化工期分享部分业主的利润,从而形成双赢局面。

4.3 打造企业持续营销力

当前建筑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要在这种动态的市场环境中取得成功,必须保证企业营销能力的持久性,即建立企业的持续营销力。综合前面的论述,建筑施工企业的营销工作应该全面关注顾客的需求,以建立同顾客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中心,将营销同生产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稳步占领市场的目的,从而形成企业的持续营销力。为了打造企业的持续营销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企业的营销管理:

①整合营销资源,提高组织效率。

要实现企业的持续营销力必须努力把分散的个体资源集合成企业的整体资源,从而形成企业持续稳定的营销资源,改变企业法人层次承接任务能力薄弱的现状;通过优化工作流程,通过流程实现公司决策层、营销部门、办事处、工程技术部门、项目部等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逐步形成强有力的营销网络。

②实行营销-生产一体化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的营销与生产是密不可分的,营销必须以生产为基础,而持续营销力构建必须通过企业的优质生产和服务客户来实现,产品和服务是构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最终因素。建筑企业的营销必须紧密结合生产并以企业效益为前提;而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过程直接与业主见面,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贯彻营销意识,通过生产带动营销。

③对目标客户进行分类管理。

为了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必须将优势资源配置给优质客户。营销应重点关注资金到位、管理规范的客户;针对目标客户建立客户档案,研究客户的偏好,区分一般项目与重点项目,区分优质客户和一般客户。建立客户评价系统,定期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客户信用分值,对讲诚信有实力的客户,要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对不讲法律法规、不讲诚信的客户,必须谨慎参与其项目。

④识别客户需求,拓展业务范围。

我国建设市场的发展对于建设项目管理不断带来新的需求,建筑企业应顺应市场的潮流,立足于客户需求,逐步拓展企业的高端业务,如BOT项目、政府代建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标的大、管理水平要求高的新型业务。

⑤树立企业品牌。

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通过工程、产品或服务给予业主的承诺,作为联系施工企业同业主的纽带,影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品牌涵盖了企业规模、企业业绩、施工质量、企业信誉、服务质量、社会效应、文化价值等各个方面,因此建筑企业应做好品牌战略规划,并从工作质量、诚信服务、企业文化、社会宣传等各个方面进行企业的品牌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5 结束语

建筑企业营销部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施工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建设

当前市场环境下,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营销还处于服务于招投标的初级阶段,管理理念落后,营销手段单一,营销团队建设滞后,对建筑市场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了解不及时。因此,加强企业的营销能力建设,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提升管理能力,抢抓市场机遇,规避风险和挑战,既不可或缺,又势在必行。

1建筑施工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

1.1市场供需失衡,竞争激烈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逐年增加,但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施工行业门槛比较底,施工企业增加迅速,从而导致建筑行业生产能力过剩,供给大于需求,恶性降价和垫资施工等现象层出不穷,建筑产品附加值低,企业创效和盈利能力大打折扣。

1.2营销管理理念落后,手段单一

部分施工企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营销阶段,主要表现在认为市场营销就是招投标,缺乏对目标市场的深入研究分析,市场营销没有长远规划和战略,对于建筑市场新出现的PPP业务及产融结合模式热情不够,适应性不强。在营销管理上,手段单一,渠道建设不通畅,对于营销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无法及时反馈、纠正。

1.3营销团队建设滞后,效率不高

部分企业对自身的主业和发展战略认识不深刻,对区域市场的研究分析不深入,从而造成母子公司、区域指挥部、营销职能部门及营销办事机构之间职能重叠或者条块分割,管理链条长,责任划分不清,营销效率不高。

1.4地方保护仍然存在,市场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当前,在建筑市场,地方保护和行业壁垒仍然存在。许多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为了本地区、本行业的局部利益,或者实现税收落地,存在人为设置障碍,通过备案、信息登记、设置子分公司等手段限制阻碍其他地方和其他行业的企业进入本地的现象。政府对建筑市场的干预和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中仍然存在场外交易和幕后交易的现象。

2改善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

2.1树立立体化市场营销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建筑施工企业要树立立体化营销理念,以适应新的建筑市场环境,加强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建设。一方面,当前,建筑市场前景广阔。铁路市场还每年保持较高的投资规模,城市轨道交通市场方兴未艾,“一带一路”影响日渐深远,雄安新区的设立也必将带来基础设施市场投资的大规模增加。另一方面,建筑市场变革空前,供给仍然大于需求,竞争非常激烈。因此,要树立立体化营销理念。立体化营销理念要求企业全面理解什么是经营,经营不是单纯的市场经营和承揽任务,而是要立体化看待经营对象,要善于通过承包、投资、收购等各种经营模式,灵活运用规划、开发、物流、运营管理等经营手段,提高营销层次,拓宽营销领域,丰富营销资源,提升营销效益。

2.2夯实营销管理基础,加强风险防控

营销基础工作是做好市场营销工作的保障。要坚持营销规模和质量并重,在做好标前调查、投标策划、报价决策的同时,严格执行项目标前分级评审制度,全面实施风险识别和方案预控。①根据项目业主不同的侧重点和具体要求,组织各区域营销机构收集相关信息,建立共享数据库,提高标书编制水平。改进标前调查模式,拟任项目经理及总工提前介入,提高投标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的针对性和操作性。②规范标前成本测算工作,为投标报价决策提供准确依据。③加强风险防控,杜绝先天不足的投标项目,从源头上提升项目质量。

2.3深耕区域经营,完善市场布局

要结合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及主营业务特点,着眼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瞄准重点区域市场,不断深化区域经营能力,完善企业营销网络和市场布局,不断增强企业营销能力。①扎实搞好区域经营,做到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相匹配,明晰企业各层营销管理人员的责权利,理顺工作机制,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的积极性。②推进管理创新。将PPP项目运作、融资业务管理等作为管理创新的重点,及时关注市场营销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认真学习领会,提升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③不断完善市场布局。要保持定力,在传统业务板块,发挥自身的人员、设备、管理及业绩等传统优势,突出工作重点,强化策划落实,不断做大做强。在新兴市场领域,要加大人财物投入,不断拓展在投融资、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市场份额,积极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3结束语

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对市场形势的研判和分析,切实加强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不断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才能适应建筑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同时,还要培育朝气蓬勃、敢于争先的经营文化,培养敢打敢拼,追求卓越的营销团队,促使企业稳健发展。

作者:刘宏星 单位: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赵亮.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营销研究[D].清华大学,2005.

[2]高强.建筑施工企业市场营销特点与营销能力建设[J].中国市场,2016(31):33~34.

[3]杜迎凤.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22):98+100.

建筑企业营销部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建筑产品;混合销售;增值税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所涉及的应税项目越来越复杂,特别是混合销售行为已成为企业商品及劳务销售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按现行税制,建筑业属于营业税的征收范畴,为该行业提品的建筑产品生产和销售行业,属于增值税的征收范畴,而有些企业既生产和销售建筑产品,又提供建筑安装劳务,如金属结构件、铝合金门窗、玻璃幕墙、涂料、防水材料、保温材料等产品生产销售的纳税人,常常在销售产品的同时伴随着建筑安装劳务行为,企业取得销售收入中既有产品销售收入又有建筑安装劳务收入,属典型的混合销售行为。

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5条规定,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货物又涉及非增值税应税劳务,为混合销售行为,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货物,应当缴纳增值税。对混合销售是依照纳税人的经营主业来确定的,也就是说,不是根据某笔合同中某一笔收入来确定,如果是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零售企业(简单的说就是缴纳增值税的工业或商业企业),这样的企业发生的混合销售行为,就应该征收增值税。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生的混合销售,视同销售非应税劳务,不征收增值税,按劳务类别征收营业税。但是建筑行业却很特殊,《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6条规定,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行为,应当分别核算货物的销售额和建筑劳务的营业额,并根据各自销售额分别计算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建筑产品混合销售业务中,产品销售收入一般大于建筑劳务收入,但是按照新的增值税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不再按销售比例是否超过50%来划分是交增值税还是交营业税,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提供增值税劳务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17号)的第1条规定仍然有效。对关于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征收增值税、营业税划分问题,该文件明确纳税人以签订建设工程施工总包或分包合同(包括建筑、安装、修缮等工程总包和分包合同)方式开展经营活动时,销售自产货物、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对销售自产货物和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取得的收入征收增值税,提供建筑业劳务收入(不包括按规定应征收增值税的自产货物和增值税应税劳务收入)征收营业税:一是必须具备建设行政部门批准的建筑业施工(安装)资质;二是签订建设工程施工总包或分包合同中单独注明建筑业劳务价款。凡不同时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的,对纳税人取得的全部收入征收增值税。纳税人通过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销售自产货物、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的同时,将建筑业劳务分包或转包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对其销售的货物和提供的增值税应税劳务征收增值税。由于生产企业产品销售的对象多为建筑及房产开发企业,属地税征收范围,在实际操作中,购买方经常出现只收建筑安装、工程劳务发票,而不收产品销售发票,从而造成了增值税税款的流失,侵蚀了增值税的税基,这就给税收征管带来了很大的难题,给国地两税部门之间管理制造了不小的矛盾,同时也给某些纳税人不缴或少缴税款以可乘之机。

一、建筑产品混合销售业务征税存在的问题

1.地税部门控制源头。由于建筑产品生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主要销售给建筑安装公司和房地产开发公司,这两类企业的主体税种是营业税,属地税部门管理,有些地方地税部门就要求建安企业和开发公司只有取得地税部门开具的建筑安装发票才能入账,否则税前不予列支。而企业也因为地税是他们的直接管理单位,只有遵照执行,拒绝接受产品销售发票。 地方政府部门硬性规定。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部门为了地方政府和本部门的利益,为地税营业税,强制要求在本地区销售建筑产品和施工的单位到来代开建筑安装及工程劳务发票,特别是由财政结算中心审核支出的单位,结算中心规定只收建筑安装或劳务发票,一律不允许产品销售发票报销,硬性使建筑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值税变成了营业税。由于目前的市场是买方市场,建筑产品生产销售纳税人为了与建筑安装公司或房地产开发公司做业务,只好按照他们的要求开具建筑安装或劳务发票,造成了实际上的增值税税款的流失。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论是生产还是销售建筑类产品,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涉及到的纳税人也很多。

生产销售纳税人利益驱动。对于个体户和小规模纳税人,根据新的增值税条例,连续12个月销售额累计达到50万元以上,就要强制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50万元销售额中可以不包括非增值税应税劳务收入。而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又远大于营业税税率,有些个体和小规模纳税人企业为了不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建筑产品生产销售纳税人由于进项大多很难取得增票,抵扣少,就自身而言也不愿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采取少计产品销售收入多计建筑劳务收入,或者干脆到地税部门开票,从而多交营业税少交增值税;对于一般纳税人,产品销售的增值税税率17%,建筑劳务营业税税率3%,纳税人当然愿意多计建筑劳务收入而少计产品销售收入,从而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 税收链条断裂造成税款流失。建筑安装企业账证都不是很健全,因此地税部门一般采取以票管税方式,开具发票征收营业税的同时随征企业所得税或个人所得税,其购进的材料也不需要正式发票入账。建筑产品生产企业销售产品给建筑安装公司时,往往不需开票,链条的断裂造成该环节流转税的流失,应当缴纳的税 款,实际上已经被建筑安装公司在价格上或低价,或回扣,被建筑产品生产企业和建筑安装公司分别瓜分了。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1.现行流转税制度的缺陷,造成重复征税现象严重。建筑产品生产企业销售产品给建筑安装公司要按适用税率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建筑安装公司提供建筑劳务给房地产开发公司要缴纳3%的营业税,营业税的计税依据中包含了上一环节的产品价款和税款,造成重复征税;房地产开发公司销售不动产,接规定要缴纳5%的营业税,发票金额中也要包含上一环节缴纳的营业税款,同样要重复征税。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偏低,造成某些行业税负偏高。新的增值税条例将工业企业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从100万元降至50万元,对于某些规模较小,难以取得进项增票的企业,其增值税的负担率将会大幅度提高,且这类企业产品销售对象大多是建安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等营业税纳税人,他们不需要增票抵扣税款,必然导致这类企业在发票和税收上做文章,而目前的税收制度和经济环境给这些企业偷逃税款创造了条件。 部门利益冲突,国地税征管矛盾重重。受不断增长的税收收入任务的影响,国地两税都加大了征管力度,对属于本部门的管辖的税收更是寸步不让。新的增值税、营业税条例实施细则都规定,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未分别核算的,由国税、地税两个主管税务机关分别核定各自计征增值税的销售额和计征营业税的营业额,因两个细则都没有规定方法和标准,其核定结果必将产生此多彼少之争议。根据多年来国税、地税一直对新办企业所得税管辖权存在争议的实际情况,国税、地税两个主管税务机关不可能坐下来针对某一纳税人的混合销售行为或兼营非应税项目计税依据“合理”地协商确定各自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的销售(营业)额,最终还是导致国税、地税两个主管税务机关管理权的矛盾。 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千方百计少缴税款。从调查情况来看,纳税人账外经营情况严重,一是纳税人在施工所在地政府或地税机关代开建筑安装发票,如果正常入账后国税部门必然不认账,要重复缴纳增值税;二是部分购货单位不要发票,纳税人取得的收入不入账,偷逃增值税和营业税。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建筑企业营销部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 “营改增”; 建筑业; 流转税税负; 所得税税负

【中图分类号】 F81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4-0109-04

一、研究背景

“营改增”是现阶段我国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项改革对于完善税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目前,所有征收营业税的行业均已纳入“营改增”范围[ 1 ]。从已经实施“营改增”的行业来看,基本上所有的小规模纳税人税负都是下降的,但是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则有升有降。建筑业将是“营改增”的下一个工作重点。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建筑业税金与利润比为1:1,而我国工业企业平均水平是1:2左右;建筑行业平均毛利率为10%左右,可见建筑业属于微利且税负较重的行业。目前建筑业营业税采用按工程价款乘以比例税率的计算办法计征,这种征收方法计算简便,涉税风险低,改征增值税后,建筑业税款计算、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等涉税业务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因此,研究该行业“营改增”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 ]。

二、建筑行业“营改增”的意义

(一)解决建筑行业“营改增”重复征税问题

2016年5月之前建筑行业的主税种是营业税,建筑业也是我国第二产业中唯一一个征收营业税的行业。在这种税制下存在重复征税问题,最末端的分包人是按照营业额全额计征营业税的,而生产所用的外购建筑设备和建筑材料所负担的增值税无法抵扣,这样就中断了增值税抵扣链条,建筑行业成了设备和材料增值税的最终承担者,加大了企业成本,加重了企业负担。但是理论上“营改增”会解决建筑行业重复征税问题,根据增值税“税收中性”的原理,将增值税税负向下游环节转嫁,从而减轻建筑企业税负,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二)规范建筑行业流转税的征收管理

随着经济发展,大型建筑行业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元化经营模式,混合销售和兼营非常普遍,使得营业税和增值税征收范围的边界难以明确,对货劳税的征收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实施“营改增”后,将规范建筑行业货劳税的征收管理[ 3 ]。

综上,建筑行业“营改增”势在必行,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我国增值税征收实行的是“以票控税”,同时建筑行业成本构成有其特殊性,建筑行业“营改增”的顶层设计未必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有必要采用案例研究来检验“营改增”对建筑业税负的切实影响,以期实现该行业在“营改增”过程中的顺利过渡。

三、例析“营改增”对建筑业税负影响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1668,以下简称中国建筑)是一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以建筑工程施工、安装和咨询等为主业的大型国有控股公司。本文以中国建筑为例,根据其2014年度财务报告,测算营业收入需要缴纳的增值税销项税额,同时参考工程造价相关数据,测算不同成本项目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进而以销项税和进项税之差来测算本年度要缴纳的增值税,将测算出的增值税与企业2014年度实际发生的营业税对比,用两者之差再加上附加税的影响来测算“营改增”后流转税的变化,然后再估算企业所得税的变化,最后汇总得出“营改增”对建筑企业总体税负的影响。

(一)“营改增”后销项税测算

“营改增”后对增值税进行测算,先要确定增值税销项税。由于在“营改增”之前销售收入是含税的,因此应将营业收入换算成不含税收入,不含增值税收入=含增值税收入/(1+增值税税率)。2014年中国建筑营业收入及增值税销项税测算如表1所示。

(二)“营改增”后增值税进项税测算

与报表中的营业收入一样,营业成本也是含税成本,也需要换算成不含增值税的成本。不含增值税成本=含增值税成本/(1+增值税税率)。由于建筑行业成本构成情况较为复杂,为了准确地测算增值税进项税,需要对建筑成本进行分析。

1.营业成本构成分析

建筑行业的营业成本即为工程成本,工程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人、料、机”,其中人工费、机械费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可以抵扣的只有材料费[ 4 ]。本文根据北京住建局官网、中国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网、深圳市建设工程造价网三个网站提供的信息,各选取三个项目进行统计,并进行平均,最终得出本文测算进项税时采用的人、料、机比例为15.06%、62.69%和7.14%。

2.材料成本构成分析(表2)

建筑行业的材料成本主要包括钢材、混凝土、砌块和其他装饰装修用材料,其中钢材等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而根据财税〔2014〕57号文件[ 5 ],混凝土、砌块等部分建材适用3%的征收率。本文根据上述项目的造价信息,估算材料费用中有65%可以取得税率为17%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有35%可以取得税率为3%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三)“营改增”后税负变化

1.流转税税负变化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2014年度中国建筑应纳增值税=7 909 747-4 923 420=2 986 327(万元)

而根据中国建筑2014年报表资料,2014年该公司共交纳营业税为2 122 198万元,因此,预计“营改增”后交纳的增值税比之前交纳的营业税增加了864 129万元,在考虑了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影响后,预计流转税共增加950 542万元,增加幅度为40.48%。

2.所得税税负变化分析

在实施“营改增”后,由于收入、成本均由含税的变为不含税的,同时由于营业税是价内税,而增值税是价外税,因此营业税金及附加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利润总额和所得税。具体分析见表3。

假定不考虑其他项目的变动,从表3中看出,“营改增”使利润总额下降950 542万元,假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是25%,则可以使所得税费用减少237 636万元。结合前述流转税变化的影响,“营改增”总体使企业税负增加,预计增加额为712 906万元。

四、建筑行业“营改增”后税负变化原因分析

从上述对中国建筑“营改增”后税负变化的分析得出,“营改增”会使企业流转税大幅增加,但同时也会降低企业的所得税。中国建筑作为上市公司,其收入构成、成本构成、毛利率等与其他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建筑企业应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分析“营改增”后税负变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流转税税负变动分析

“营改增”之前:应交营业税=含税营业收入×适用的营业税税率(1)

“营改增”之后:应交增值税=增值税销项税额-增值税进项税额

=含税营业收入×适用的增值税销项税税率/(1+适用的增值税销项税税率)-∑含税营业成本×可抵扣成本比例×材料比例×适用的增值税进项税税率/(1+适用的增值税进项税税率) (2)

其中,含税营业成本=含税营业收入×(1-毛利率)(3)

因此,“营改增”之后流转税税负变动=(应交增值税-应交营业税)×(1+7%+3%)

=含税营业收入×[适用的增值税销项税税率/(1+适用的增值税销项税税率)-∑(1-毛利率)×可抵扣成本比例×材料比例×适用的增值税进项税税率/(1+适用的增值税进项税税率)-适用的营业税税率]×1.1 (4)

从上述推导中看出,“营改增”之后流转税是增还是减,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适用的增值税销项税税率、毛利率、可抵扣成本比例、各项适用不同增值税进项税税率的材料比例、适用的增值税进项税税率、原适用的营业税税率[ 6 ]。在税率法定的条件下,税负变动主要由毛利率、可抵扣成本比例和适用不同增值税进项税税率的材料比例三个因素决定。毛利率越高,税负增加也越多。根据中国建筑2014年年报,该公司总体毛利率是12.58%,在建筑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建筑行业营业成本的构成大致一样,即可抵扣成本比例一样;而在材料费用中,钢材、混凝土等适用不同增值税税率的材料比重在不同的建筑公司比例基本一致,因此可以预期毛利率较低的建筑公司特别是那些中小型建筑公司流转税增长幅度没有中国建筑流转税增长幅度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结论的前提是所有材料都能取得合法合规的进项税抵扣凭证且不考虑不动产抵扣问题。

(二)企业所得税税负变动分析

不考虑其他费用变化,“营改增”之后应纳税所得额变动=营业收入变动-营业成本变动-营业税金及附加变动 (5)

其中,营业收入变动=不含税营业收入-含税营业收入 (6)

营业成本变动=不含税营业成本-含税营业成本(7)

营业税金及附加变动=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变动-“营改增”前交纳的营业税 (8)

(三)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税负变动关系分析

当建筑行业增值税销项税税率为11%,假定可抵扣成本占营业成本的比例为62.69%,可抵扣成本中有65%可以取得税率为17%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有35%可以取得税率为3%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根据公式(4),流转税税负变动=含税营业收入×[6.91%-(1-毛利率)×6.56%]×1.1

根据公式(5)、(6)、(7)、(8):

应纳税所得额变动=含税营业收入×[6.91%-(1-毛利率)×6.56%]×1.1

综上可见,在“营改增”后,流转税的变动与所得税的变动成反向关系,而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流转税税负变动额等于应纳税所得额变动额。如果企业当年盈利,假定适用所得税税率是25%,流转税每增加100元,则所得税会相应地减少25元,而企业总体税负会增加75元,即“营改增”后流转税上升幅度远大于所得税下降幅度,企业整体税负增加较多。因此,“营改增”后税负的变动最终还是由流转税的变动决定的。值得一提的是,根据财税〔2015〕99号文件,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在30万元以内的小微企业减半征收所得税,这就意味着这类小微企业实际的所得税税率是10%,那么“营改增”后对这类企业流转税每增加100元,所得税只能减少10元,相对税负增加更多。

五、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中国建筑案例分析,可以看出“营改增”会使建筑企业流转税税负大幅上升,而所得税税负相对流转税税负只是小幅下降,因此建筑企业“营改增”后税负变动的关键在于增值税的变动。结合上述分析,为把改革后的流转税变动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以保证“营改增”的顺利实施,本文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整合纳税主体,实行汇总缴纳增值税制度

为了减少建筑企业改革后税负波动和平衡地方利益,对于异地劳务,可以先按一定比例在劳务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预交增值税,总机构在汇总各项目部增值税销项税、进项税后扣除各项目部预交的增值税,再汇总申报缴纳增值税。

(二)加强供应链管理,保证购进项目能够充分抵扣

建筑行业材料比重较大,一般都在60%以上。但是,由于建筑行业施工地点分散以及出于降低成本考虑,造成材料供应管理不规范,很多建筑材料都是从施工地个人手里取得,无法得到增值税抵扣凭证。在“营改增”后,建筑行业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增值税抵扣意识,加强供应链管理,从招投标标价到签订采购合同的全过程都要考虑到增值税抵扣问题。首先,在选择材料供应商时,要优先考虑具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企业,也可将此作为招标必备条件之一;其次,要将提供增值税发票明确写进合同里;最后,为了及时抵扣,减轻企业现金流的压力,还要对增值税专用发票开票时间及送达时间作出约定。

(三)提高建筑企业财务核算工作水平,转变纳税思维

由于营业税与增值税的征收管理制度差别很大,为实现建筑企业“营改增”的顺利过渡,建筑企业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国家关于建筑业“营改增”的相关法规、文件,了解、学习增值税税制、发票、申报等相关知识。由于建筑行业施工地点较为分散,客观上加大了财务核算的难度,而且建筑行业普遍结算周期较长,往往是在工程完工一段时间以后才能取得发票,这也使得财务核算滞后。再者,营业税计算简便,征收管理远不如增值税复杂,使得一些建筑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建筑企业对财务核算工作不重视,存在账务混乱、不全甚至不建账的问题。在“营改增”后,建筑企业必须加强财务核算工作,才能准确计算税金,减少涉税风险。

(四)通过虚拟扣税和存量固定资产扣税,扩大建筑企业“营改增”抵扣范围

建筑业增值税税负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进项税抵扣的范围,笔者认为建筑业进项抵扣应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部分支出可考虑实行虚拟抵扣,对于建筑企业部分占比较大但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成本如利息支出、无法收回的保证金支出,即使没有取得进项票,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批后,也应获得进项抵扣。二是存量固定资产进项税应可以抵扣。过去的十年建筑行业发展很快,建筑企业购置了大量的施工机械设备,由于我国增值税抵扣实施的是“购进扣税法”,因此这部分存量固定资产按目前政策无法抵扣,这样势必加大了建筑企业税负。考虑到2009年1月1日开始我国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因此可以将2009年以后购入的固定资产按税法规定计算的折旧额乘以购进时增值税税率来计算确定每年可以抵扣的存量固定资产进项税,这样可以平滑“营改增”后建筑企业税负变动。

按照目前已经出台的政策,对于建筑企业“营改增”后税负上升是必然的,企业只有加强内部管理,做好税务筹划工作,才能更好地应对改革。而相关部门在制定“营改增”政策时,也要考虑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以帮助建筑企业在“营改增”中顺利过渡。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A].财税〔2016〕36号,2016.

[2] 姜明耀.增值税“扩围”改革对行业税负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2):11-16.

[3] 吴丹彤,李学东,丁建伟.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企业的影响[J].会计之友,2012(8):111-113.

[4] 詹敏.营改增对施工企业税负的影响与建议[J].会计之友,2014(2):99-102.

建筑企业营销部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建筑业;营改增;企业税负;政策建议

2012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上海等8省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率先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工作,预计“十二五”之前,建筑安装业将纳入试点范围,建安业增值税税率为11%。 营改增的初衷是为了实现结构性减税,上海部分试点行业达到了减税目标,但在工程协作方式及就业门槛较低的建筑业,营改增的实施将对建筑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一、建筑业“营改增”的积极意义

营改增后,分包抵扣链条更为清晰,有利于完善税制,消除重复征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轻企业税负的作用。同时,将促使施工企业提高项目管理能力,有利于建筑市场的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

二、建筑业“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在营业税税制下,建筑业按收入计征3%的营业税,营改增后按销项税减进项税差额的11%计征增值税,项目成本构成比重、经营管理水平都会影响工程实际税负。

1.理论税负:理论上来说,项目成本大多数能按要求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实际税负低于3%,可实现结构性减税。如果每100元收入对应的成本费用中有50元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实际税负就不会超过3%(100×11%-50×17%=2.5%)。

2.行业税负测算情况:根据中国建设会计学会2012年对66家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调研测算的结果,预计“营改增”将使建筑业的平均税负增加2.83个百分点,建筑业购进成本要达到销售收入的70%―72%,平均进项税率要达到11%以上,营改增税负才会略有降低。

三、影响税负增加的主要因素

从上述税负测算情况来看,营改增后项目税负的关键取决于各工程项目成本中可抵税进项税额的大小。在实际工作中,影响专用发票取得的主要因素有:

1.分包发票取得的难点。分包单位大部分为小规模纳税人,仅能提供代开的3%增值税专用发票,部分挂靠单位甚至不能开具发票。

2.材料发票取得的难点。部分业主对甲供材不提供增值税专票,现场使用的砖瓦灰砂石等地材多由农民个体经营,不能提供发票。

3.建筑行业的自身特性导致增值税抵扣链条不完善。例如:大量的人工成本投入、营改增前购入的自有设备的折旧摊销、食堂房租、差旅费等成本均无法取得进项税票。

四、对建筑业实行“营改增”政策的建议

1.建议对提供人工服务的建筑劳务企业按“服务业”税目计征增值税(税率为6%)。如解决不了营改增后人工费抵扣问题,提供人工服务的劳务企业很可能将增加的税负成本转嫁给总承包企业,造成甲乙双方在签订合同及工程结算的矛盾。因此,建议将建筑施工服务视为混合或兼营销售行为,对单纯提供人工劳务的按6%计征增值税,其余部分仍按现行的建筑业“营改增”方案,按11%的税率计征增值税。

2.建议采购地方材料参照收购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方式。与制造业产品相比,建筑企业工程施工地域范围广,涉及材料品种类型多,一些地方材料的采购存在就地取材、个体户供料多的情况。因此,建议对施工企业取得的地方材料非专用发票,参照《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十点实施办法》的规定,以购进农产品为原料生产货物的,按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核定方法确定计算地方材料的进项税额。

3.建议延长建筑业“营改增”后的进项税认证时间。建筑企业跨地区经营非常普遍,施工项目分散在全国各地,材料采购的地域广而散,货款结算时间跨度难以把握,材料发票的数量巨大。现场经办人员要确保在180天内将发票送回总部办理认证抵扣,实际操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建议对建筑业“营改增”后的进项税票认证时间予以延长,或认证时间以办理工程结算日为限。

4.建议对“营改增”实施时的在建工程和已竣工未决算工程项目,继续执行现行营业税政策。施工企业已完工作量不能及时结算的现象非常普遍,业主以未结算为借口拖欠工程款,从而也会影响到施工企业的材料款等费用无法及时结算。如实施“营改增”,在建工程和已竣工未结算项目当期开具的销项发票与取得的进项发票无法配比,影响施工企业应缴增值税额的合理性。因此,对“营改增”实施时已竣工工程和在建工程项目,建议继续按照现行营业税政策规定缴纳营业税,保持税收政策在一项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一致性,避免营改增划分的复杂化。

5.建议尽快着手修订建筑业劳动定额。在营业税税制下,工程项目预决算造价的确定一般是根据“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所规定的项目和程序来取费计价的,对营业税及附加税费是按照某个固定的税率取费最后纳入预算总价中。营改增后,增值税属于价外税,需由销项税额减进项税额而取得,完全颠覆了建筑产品的造价构成。因此,建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尽快修订《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与预算,由此需要重新修订规范建筑工程投标标书,重新修订企业施工预算。

营改增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三方共同利益。建筑企业要做好本单位的调研测算工作,从规范企业财务管理、承发包管理、材料和设备采购等方面入手,研究政策,寻求对策,以实现“营改增”在建筑业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武汉建筑业协会.武汉建筑业“营改增”操作实务[Z].2012.

建筑企业营销部工作总结篇9

关键字:总承包建筑工程市场营销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市场营销是总承包建筑工程通过获取交换价值取得再生产资金的一种手段,通过市场营销,不仅可以得到全面的市场信息,还可以促进生产和发展。因此可以说,市场营销是总承包建筑工程得以生存的方式,而营销策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作为影响市场营销成败的关键,直接决定了总承包建筑工程能否发展并壮大。所以,营销策略是总承包建筑工程必须多多关注的重点,值得更多的探讨和研究。

以下是根据总承包建筑工程的营销策略进行的探讨:

1、对总承包建筑工程设计的营销策略

建筑工程设计在工程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以及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取得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必须注重建筑设计对建筑工程的作用,并合理优化建筑设计。对总承包建筑工程的设计的营销策略,其实是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营销,满足市场需求的建筑工程质量,必定是建筑设计符合市场要求的。因此,总承包建筑工程应当从营销的角度出发选择建筑设计公司,使建筑设计能够保证工程质量满足市场需求的膨胀,为总承包建筑工程的市场竞争力打好基础。

2、对总承包建筑工程的关系营销策略

关系营销,其实就是通过跟包括客户、供销商、内部员工、竞争对手以及政府在内的一切相关人员保持良好的关系来实现市场营销的一种策略。关系营销的重点是与建筑工程相关的所有人建立、发展并保持长期良善的关系,以达到营销的目的,实现既定的经济效益。而其目的是通过持续有效的沟通交流了解市场需求和未来走向,达到互惠双赢的目标。

2.1关系营销的主要对象

总承包建筑工程关系营销的对象主要有客户、内部员工、供销商、竞争对手、协作者以及金融政府机构等,必须处理好与关系营销对象之间的关系,为市场营销拓宽道路以取得经济效益。

首先跟客户建立良好信任的关心,通过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附加服务等取得客户认同和信任,笼络能够长期合作的客户;员工是能创造生产价值的人力资源,通过改善员工福利、薪资待遇、升迁机会等取得员工的满意,可以提供给员工工作动力,激发其工作热情,充分发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发挥更高的创造性;通过市场竞争选择供销商并与与其共创利益、共同发展,通过合理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以实现经营目的取得社会经济效益;与竞争对手从恶性竞争到联合合作是竞争对手在关系营销中的作用和体现,竞争双方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赢与发展;建筑工程的协助者包括设计公司、监理公司等,通过良好的沟通建立信任关系,实现长期合作、互利共赢;与金融政府机构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以取得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协助,为建筑工程开拓出良好的市场环境。

2.2关系营销策略的实施

营销策略只有进入市场营销实践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必须让营销策略参与到市场营销活动中去,而总承包建筑工程的关系营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从关系营销的基础即客户关系管理来实施。总承包建筑工程的流动性很强,人员调动极为频繁,而以营销人员建立起的个人关系也会随之流失。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将客户资源存储为建筑工程自己的关系资源。首先,通过建立起的客户关系管理机构设立信誉良好的客户、设计商、供销商及监理公司等所有与建筑工程相关行业或人员的客户档案,并及时对其信息追踪收集,通过活动往来进行双向沟通交流,建立起长久的信任合作关系。同时,减少营销人员的流动,保持其个人建立的客户关系的稳定。

(2)重视关系营销的手段及公共关系处理。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可以更好地得到公众的认可,取得相互之间的信任。总承包建筑工程通过传媒的宣传、大型活动策划以及政府关系协调等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并提高信誉度,并利用公关策划配合市场营销活动,提升营销对象印象中的公众影响力,发展并保持更持久信任的关系。

例如:宝业集团是浙江省著名的民营建筑企业,它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注重处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服务理念植入企业市场营销活动,自主从客户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经营和服务,并坚定地认为,只有得到社会各方各业的信任支持,企业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宝业集团主动支持政府发展项目和公益项目,积极地为政府和社会分忧,由此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公众影响力,也因此成为很多政府项目的主要工程候选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3)注重关系营销的核心即以服务建立关系。总承包建筑工程在生产建筑工程时与客户需求、建筑设计、工程监理、政府监督等紧密联系,各方参与主体对于建筑工程生产都会有自己的要求和建议,而总承包建筑工程必须以服务理念和意识与他们主动沟通,并积极回应所传达的意见,将服务理念很好融入关系营销中并坚定地实施下去,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

3、对总承包建筑工程营销策略的管理创新

总承包建筑工程对营销策略的管理应该坚持不断创新,让营销策略顺应市场变动的需求,能够更好地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发挥作用。

首先应该实行品牌营销,通过加强品牌管理、提升企业形象创收更多更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开展差异化市场营销,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情况下,针对需求差异合理定位目标市场,才能有利于自身优势的发挥,并在市场竞争中建立独有特色,强化品牌效益。接着,推动专业化协作策略,依靠大型企业的技术和开发优势,突破自身各方面的限制,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使建筑生产更加专业化,促进双方协调发展。并且,合理运用不平衡报价策略,对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增加或减少的项目相应调价,在单价不平衡的情况下保持总价不变,为第二次营销开发奠定基础。

结语

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目标,所有的市场营销活动都是围绕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一目标进行的,而营销策略的实施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力手段。总承包建筑工程通过合理有效的营销策略,不断扩大营销市场,进一步提升自身形象,加速品牌效应的进程,进而取得在建筑施工市场竞争的优势,为建筑工程创收更大的经济效益打好基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工程未来的市场需求仍是相当大的,但应该看到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未来工程建筑的市场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因此,研究出新的营销策略来取缔传统的营销观念,多汲取竞争市场上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设计出更为科学、合理、系统、成熟的营销策略,以提高建筑工程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竞争力,是总承包建筑工程得以生存并发展下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杜曼.建筑施工企业的关系营销策略及其应用[J].建筑施工,2011(11).

[2]胡冰洋.建筑施工企业关系营销策略分析[J].魅力中国,2009(19).

[3]胡田宏.论建筑施工企业的关系营销策略[J].职业圈,2007(4).

[4]施剑勇.浅谈建筑企业营销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3).

[5]彭晓阳.试论建筑企业营销管理[J].现代商业,2011(11).

建筑企业营销部工作总结篇10

Abstract: The new policy of replace the business tax with value-added tax will generate huge challenge.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impact of this policy from many aspects, such as business patterns, organization structures, tender off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subcontract management; it also provides some solutions based on business management, receipts tax management and sales tax management, which can offer well reference for enterprises in the near decades.

关键词:营业税;增值税;施工总承包;发展建议

Key words: business tax;value-added tax;construction general contracts;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062-03

0 引言

我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自2016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四大行业,其实施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避免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投资,加快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机构调整。税制的改革对我国建筑业各方均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将探讨施工总承包企业如何适应本次变革以期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

企业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简称“营改增”),是国务院依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做出的重要决策,也是财税体系进行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营业税和增值税在纳税人身份、计税依据等方面具有不同点,具体区别见表1。

因为增值税是以增值额为征税对象,营改增的推行在某种程度可以使建筑企业长期重复征税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增值税实行的是专用发票抵扣制,作为传统行业的建筑业,在此背景下,面临着企业管理体制、发展模式、经营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压力。

1 营改增对施工总承包企业的影响

1.1 经营模式及组织架构的影响

我国目前施工总包中,尤其国有企业多采用资质共享的业务模式,常有①二级单位借用股份公司资质;②二级单位之间借用资质;③三级单位借用二级单位资质;④三级单位之间借用资质;⑤与集团外单位共享资质。其具体业务开展模式如图1所示。为了防范虚开增值税发票,国税总局曾出台规范性文件要求“三流一致”,即收款方、开票方和货物销售方或劳务提供方必须是同一个法律主体,而且付款方、货物采购方或劳务接收方必须是同一个法律主体,如果三流不一致,将不能对税款进行抵扣[3]。建筑业“营改增”后,若按以往业务模式,合同主体与施工主体可能会产生不一致,从而造成增值税进销项不匹配,不仅加大了增值税管理风险,并且将直接影响项目盈利水平。

另“营改增”后,建筑业以往的“联营挂靠”、“以包代管”等经营模式不符合发展要求,将会受到巨大的冲击。

1.2 投标报价影响

“营改增”下进行投标报价,税金成为竞争性因素,实际成本可能大于计算报价,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计算更为复杂。以销项税费为例,若向业主收取100万元工程款,营业税下(3%税率),应纳3万税款;增值税下需缴纳9.9万税款,具体计算过程见表2。可见如果不能通过合理提高报价等方式实现税负转移,则现有收入约10%的部分转变为销项税,直接导致收入指标下降。

1.3 信息管理的影响

由于营业税下无需详细了解业主身份和类型[4],因此尚未建立业主信息档案、亦无法准确判断其适用税目、税率等事项。另一方面营业税下,企业一般会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录,但并不统计管理供商纳税人身份及其提供发票类型、适用税率等信息。如果企业未能提前掌握供应商相关信息,可能由于未选择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或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而导致进项税无法抵扣,造成成本费用增加。

1.4 甲供材影响

甲供材对总承包方有以下影响:

①当甲供材料计入合同总价,供应商将发票直接开具给甲方,乙方无可抵扣税额,乙方税负将上升;供应商将专用发票直接开具给乙方,则甲、乙方与供应商、甲方与供应商不符合增值税“三流一致”的规定将产生风险。

业主方A与总承包方B签订工程合同安装铝合金门窗,所需铝合金门窗不含税价款为600万,劳务款为400万,劳务成本为300万元,无进项。双方提出两种方案:一是建设方甲自行购买铝合金;二是由建安企业乙公司购买。其中铝合金门窗的税率为17%,建安劳务的增值税税率为11%,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税率为12%。分别计算甲供材和乙自主购买两种情况下的乙公司的利润,具体过程见表3。

由表3可看出,两个方案相差的利润为4.32万元。正是甲供材600万的税率差导致的差异。

②当甲供材料不计入合同总价,施工企业为降低成本,可对甲供工程选择简易征收的税金支付方式,将同样面临增值税“三流不一致”的问题。

1.5 劳务分包管理方式影响

建筑业目前分为具有资质的劳务分包和不具有资质的劳务分包,具有建筑劳务资质的分包商提供的是建筑施工劳务,可按照“建筑业”开具发票。部分分包方属于营业税下的传统服务业,在建筑业营改增后,可能无法按“建筑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使总包方无法抵扣相应的分包进项税,造成总包方税负增加。对于无相关资质的分包,营改增后无法开具建筑业增值税专用发票[5];挂靠方式取得的分包发票,存在涉税风险[6]。

2 施工总承包企业营改增应对策略

营改增下,总包企业在生产技术水平发展较为成熟的情况下,企业想要提高自身利润率的关键在于销项管理和进项管理,同时还应注重企业经营架构等方面的调整与改进。

2.1 销项管理

2.1.1 投标报价金额的有效计算

税率由3%提高到11%的情况下,如果不能通过提价等方式实现税负转移,则现有收入约10%的部分将转变为销项税,直接导致收入指标下降。总包方若想维持不低于以往利润率,在新开项目投标报价时,除去以往的基本建设费用考虑外,税金的无法抵扣及高额税率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必须考虑到投标报价当中,在改革初期,新建项目的投标及报价均应以实现企业的不亏损为最低要求,不可盲目报价。

2.1.2 做好成本预算与结算管理

在进行成本预算编制时应首要把握“价税分离”原则,根据现行规范及经验补充预算管理内容,确定合理的计量口径。同时,在为分包商结算时,应坚持“先开票、后付款”的原则,并在整个项目运行准备过程中推广使用综合单价法,更符合改革要求,有利于整个项目的有效结算及运行。

2.2 进项管理

施工总承包方作为建筑业中游,从其上游业主、下游各分包方及供应商处取得有效抵扣凭证对降低其税负而提高企业利润率有显著作用。

2.2.1 注重项目实施过程中“三流合一”

增值税下,建筑业发票金额不准确、开票时间不符合要求的习惯需要更正,企业除做到“三流一致”之外需与合同凭证、会计凭证等相呼应,以避免虚开行为。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在采购建筑用料的过程中,材料供应商将材料直接发至建筑施工企业,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给建筑施工企业。但是,建筑施工企业往往因为资金缺乏而不能直接付款,便由发包方将材料款直接支付给材料供应商。该类行为属于典型的委托第三方付款的情形,容易导致材料采购中资金流不一致的情况,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行为。针对上述情形,在实施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资金流的实质一致,比如签订委托付款协议等。

在采购原材料的过程中,供应商很多时候从经济角度出发,会选择从第三方直接发货,这就造成了材料采购中实物流不一致,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对于此类行为,供应商需要提供原材料采合同等资料以证明从第三方发货行为的正当性。

营改增的“三流一致”迫使施工企业经营模式、组织机构的改革。原有的挂靠经营,以分包名义经营的模式需转化为正规的总分包模式,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发展。

2.2.2 加强税票管理

增值税中进项税的抵扣基本原则为纳税人符合抵扣条件的进项税,凭合法有效的增值税抵扣凭证,在开具之日起180日内进行认证,即可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故①企业应改变原来在收款时才开具发票、缴纳税款,给企业带来税收风险的习惯;②企业应根据增值税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健全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细则;③应及时调整材料设备采购制度,全面梳理下游供应商,提高信息管理的完整度;④修订企业配套合同管理制度,在合同签订过程当中,要明确约定提供什么类型发票、发票的提供时间及付款时间等。

2.2.3 加强分包业务管理

对于总承包方,有效的进项税抵扣需要分包方或供货商是可开出抵税发票一般纳税人,还需确保该分包方或供货商会开出进项发票。

①选择合适的下游供应方资质。

根据文件规定,在进行税金抵扣时只有当期增值税专用发票具有抵扣价值。又增值税纳税人可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通常增值税由一般纳税人在税务局代开或自己开具。故在项目进行招投标时应充分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下游分包或供应方资质。

②加强分包结算管理。

在利用分包方的发票进行税费抵扣时,除分包方应具备相应资质外,还需确保分包方或供货方在适当期限内提供有效正确的进项税发票。此时,采用价税分离的全费用综合单价法有利于控制发票的收回,从而增加项目的进项税。在项目进行结算时,总承包方可先给分包方结算不含税造价,只有当分包方提供有效的发票后,在下期结算或其他约定时间内,总包方可将税款打于分包方。

2.3 改进企业组织架构与经营模式

面对众多影响和挑战,企业应对组织架构进行优化调整,应充分考虑设计、建筑施工、研发、服务、物资购销等业务税率不同且差异较大的税制安排。建筑总承包可以成立专业化的子公司,这样能够在获取进项税额发票这一方面具有便利性;或建筑企业可开发机械租赁的业务,采取租金这一方式获得增值税的发票。经营模式仍需继续规范化,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各类非法转包、分包挂靠在税务方面更易实现监督,故应及时规范企业资质管理,同时根据企业发展情况适当压缩子公司个数,壮大子公司实力,优化现有项目经营组织模式。

3 结语

营改增下,面对老化的经营模式与组织架构,投标报价的趋于复杂,潜在合作对象信息的不透明,甲供材与国家政策的冲突,总承包企业应从经营管理模式与组织架构入手,对销项管理和进项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进提升。从而主动适应改革形势,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和管理模式,努力维持和提高企业利润率,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建筑业的生存和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小富,张晓兵.“营改增”对不同类型建筑项目税负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5(6):78-84.

[2]刘小勇.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财会月刊,2014(9):166-168.

[3]吴金光.营改增的影响效应研究――以上海市的改革试点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14(2):81-86.

[4]胡丹.建筑企业营改增应对策略研究[J].建筑经济,2015,36(3):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