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4-05 10:00:47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1

2002年我国水泥总量已达到704亿吨,这个数字的出现已引起我国政府的极大关注。国务院142次总理办公会要求水泥行业尽快制定整顿与发展规划。国务院第142次总理办公会纪要指出:“我国钢铁和水泥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给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带来很大隐患。请有关部门(指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经贸委)根据我国钢铁和水泥生产情况以及国际同行发展趋势,从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统筹考虑,该淘汰的坚决淘汰,制订出钢铁和水泥全行业整顿和发展规划,报国务院批准。”这表明了我国水泥产业结构极不合理,总量过剩,水泥工业结构矛盾十分突出的严峻现实。

世界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完成了水泥产业结构调整,预分解水泥一般占水泥总量的80%以上,我国目前仅占14%,结构调整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必须处理好存在水泥行业中的五大矛盾。新增生产能力和平衡总量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我国水泥工业虽然点多面广,发展速度快,但产业关联度低、附加值低、效益低、工艺落后,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方兴未艾,但在具体工作和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即如何正确处理新增生产能力和平衡总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据水泥协会的调查,及从相关设计单位和地方有关部门了解分析,近三年新建、改造所上新型干法项目已超过100个,其中2 000 t/d及以上仅占不到1/3, 绝大多数都是1 000 t/d项目,而且多数分布于东部地区。这种情况若不能及时改变,有可能形成新型干法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大新增生产能力和总量平衡之间的矛盾,增加结构调整的难度,并丧失提高水泥行业整体竞争能力的大好时机。其原因主要是项目审批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大项目难以列入国家支持计划;有的企业项目前期和各项准备都已到位,市场也非常好,就是迟迟等不来国家有关部门的批文或得不到批准。有的企业违背建设和技改程序,不经审批,擅自上马新项目。有的企业本有条件搞2 000 t/d以上项目,为了图快,干脆找省上批两条1 000 t/d线了之,致使限额以下项目超越产业政策规定发展过多。可有些地区如浙江、安徽、新疆等省区利用扩大内需,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市场容量增大的时机,正确处理新增生产能力和总量平衡之间的关系,紧紧抓住机遇,加大关闭淘汰小水泥力度,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生产经营及经济效益出现良好发展势头。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浙江省1997年水泥生产能力4 190万 t,产量3 430万 t,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产量150万t,仅占总量4%左右;立窑水泥比重高达90%以上,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导致市场竞争混乱和全行业亏损。据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高层官员透露:为加快水泥结构调整,自1998年起,浙江省着手实施“关小拆窑”。3年共拆水泥机立窑230多台,淘汰落后生产能力1 000万t,扭转了水泥供大于求的局面,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行业实现整体扭亏。落后生产能力的退出为发展先进生产力提供了市场空间和条件。2000年,根据市场形势变化,浙江省制定《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指导意见》,鼓励企业从发展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入手,优化水泥工业结构,上档次上水平。在继续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同时,浙江省新型干法水泥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2001年建成投产8条新线,形成300万t生产能力,2002年预计建成投产11条新线,形成700万t生产能力。两年内共新增加1 000万t以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十五”期末,浙江省新型干法水泥占总量比例将提高到30%左右。因此, “十五”期间,我国要正确处理新增生产能力和总量平衡之间的关系,继续严格限制除新型干法以外的任何工艺的新建、改扩建项目。同时严禁以技改名义对机立窑进行扩径改造,坚决制止低水平不合理的重复建设。东西地区在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中的差异矛盾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是东西部经济上的差异。因此要区别对待、正确处理。目前,我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尽管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两类地区在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中的差异很大。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随着市场好转和产品价格恢复性回升,受利益驱动,部分地区已关闭的小水泥厂死灰复燃,有的违章扩径,上新的机立窑生产线,低水平重复建设抬头,进一步关闭“小水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工作难度加大。在发展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方面,由于有关产业政策落实不到位,也引发出了新的矛盾问题。东西两类地区清理整顿进展也不平衡,低水平重复建设仍未遏制。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一位高层官员透露,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地基本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关闭落后生产能力任务。西部地区有些省仅完成60%左右。从两年多实践来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承受能力强。如浙江、山东等省由地方财政拿钱补贴拆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实力贫弱的地区,财力匮乏,不但没有资金补贴企业,而且地方财政还依赖于小水泥等“五小”企业提供的各种税费,维持正常开支。地方政府往往态度不积极。进一步压缩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结构调整,需要研究制定依靠法律、经济、市场和行政的新办法。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和一般中小水泥企业之间的矛盾

我国建材工业企业规模存在着极不经济的问题,数量多,分布面广,但规模小,缺乏抵御市场风浪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目前,我国和世界大水泥集团的差距很大。如世界第二大水泥生产商法国拉法基集团公司,在32个国家设有100多个水泥厂,1999年销售水泥6 432万t,拥有员工约32万人,水泥销售占公司总销售的35%,其水泥部门制定的1997~2007年发展计划要求水泥的销售额在10年内增加一倍,并要求世界各地的水泥部门对此目标做出贡献。今年1月拉法基集团公司宣布收购英国蓝圈集团,收购后其生产能力将达到15 亿t/a,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水泥生产商,比原来提高40%。拉法基集团公司在法国有10个水泥厂,1998年生产水泥670万t,占法国水泥总产量353%;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有15个水泥厂,生产水泥1 122万t,占北美水泥总产量119%;在中国有北京兴发、成都都江堰水泥厂和天津拉法基铝酸盐水泥厂,还有1家混凝土搅拌站、1家石膏板厂、6家彩瓦厂,总投资约4亿美元,职工总数约1 200人。瑞士霍德班克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在50个国家设有108座水泥厂,1999年水泥生产能力9 090万t,水泥销售占公司总销售的542%。我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国外资本有可能加速投入国内新型干法水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严峻挑战,亟须加速大企业集团的扶持和壮大,发挥资源优势,提高竞争能力。如果在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整个区域乃至于全国的资源配置为出发点,逐步实现建材工业的规模经济,组建大企业集团,形成强有力的联合舰队,那么在国际竞争中就能处于有利地位。同时要搞活中小建材企业,通过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造等形式使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发展,大企业搞熟料,小企业搞粉磨,形成命运的共同体企业联合体。大中小企业之间不仅要着眼于竞争,更要致力于合作;既要考虑规模效益,又要重视内在质量,防止盲目扩张。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的今天,在市场经济驱动下,工业发展的道路必然走向企业的集团化、大型化和国际化。据了解,近年来,安徽省在结构调整中正确处理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和一般中小水泥企业之间的关系,在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895万t的同时,对全省大中小水泥企业进行了整合。他们以海螺、巢湖、东关、寿春等重点企业为依托,通过改组、改造、联合等形式,组建集团或联合体,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2001年底,全省水泥产量2 133万t,低于1998年2 200万t的总量;水泥生产企业221家(含粉磨站),比1998年减少240家;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由3条增加到18条,产量已占水泥总产量的47%,比1998年提高29个百分点。企业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形成了大厂搞熟料,小企业搞粉磨互相协助的好局面。发展先进生产工艺和淘汰落后生产工艺的矛盾

我国水泥企业的现代化水平低,大多数水泥企业的工艺、设备技术水平还远远停留在国外四五十年代的水平,因此,必须以科技为先导,用先进工艺和技术武装企业,发展新型干法窑外分解工艺。2002年中国水泥产量高速增长,立窑增长仍高于旋窑。在今后10年~20年内,要继续实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政策或遵循“等量淘汰或超量淘汰”的原则,加快新型干法水泥窑的建设速度,保证未来中国水泥工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Cembureau》数据表明:2000年,世界水泥产量约165亿t(不包括中国约35亿t产量),其中新型干法水泥占60%左右。韩国、泰国、日本、德国等新型干法水泥已分别占总量的100%、97%、94%和90%。我国新型干法水泥产量6 000万t多,仅占总量1/10。我国通过“七五”、“八五”尤其是“九五”期间的技术引进、科技攻关、开发创新、优化设计和加强项目管理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和引导,终于使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实现了低投资、国产化,找到了克服投资高、达标慢“瓶颈”的有效途径,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开始出现快速发展的好势头。

“十五”期间国家继续采取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各地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力度继续加大,西部开发一批重点项目启动实施,小城镇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增大,这些都对优质水泥提出新的需求。专家认为,“十五”期间,是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加速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最好时期。海螺集团等企业的发展经验也证明,适当加快新型干法窑外分解水泥的发展目前已具备条件。

一是我国优质水泥的市场缺口很大。有关统计资料表明,2001年水泥产量626亿t,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仅占总量的127%,立窑水泥比例仍然高达70%以上。去年以来,各地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对高标号水泥需求不断上升,部分地区优质商品熟料出现缺口,导致熟料进口大幅增加。去年水泥熟料进口达270万t,比上年同期增长94%。“大厂搞熟料,小厂搞粉磨站”的结构调整以及水泥新标准的实施拓展了优质水泥及熟料的市场需求。大部分地区和有实力企业都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发展新型干法作为“十五”期间的工作重点组织实施。山东、广东、浙江等省市制定了继续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1 000~2 000万t,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的结构调整规划。中国有4亿多t立窑水泥,只要总量控制住,坚持“关小上大”、等量淘汰,以能力换能力,加快新型干法生产线发展速度,不会对水泥市场造成大的冲击。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2

省经贸委省发展改革委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关于印发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609号)、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50号《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发改工业〔2006〕2222号)和《省政府关于批转省发展改革委省经贸委关于加快水泥结构调整促进水泥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闽政文〔2005〕358号)精神,加快推进我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步伐,特提出如下具体实施意见。

一、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十五”以来,我省水泥工业在提高技术装备、降低资源消耗水平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水泥熟料生产线推广应用100%煅烧无烟煤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建成和在建一批新型干法水泥企业,部分机立窑生产企业逐步退出市场。但总体上看,我省水泥工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2005年全省仍有水泥企业292家,水泥产能3900万吨(实际产量约2713万吨),平均每家企业产能仅有13万吨左右,全省最大的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产能也仅有500万吨。由于产业集中度低,影响了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加上境外、省外一批水泥大企业或产品陆续进入我省,省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二是落后工艺的机立窑水泥比重大,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偏低。2005年全省机立窑水泥产量2040万吨,占总产量的近78%,而新型干法水泥产能875万吨,仅占全省水泥产能的22%,远低于全国平均45%的水平;三是散装水泥推广缓慢,2005年全省水泥散装率仅28.6%,低于全国平均36.6%的水平;四是水泥行业经营粗放,能源和资源消耗高,综合利用水平低,石灰石矿山无序开采,部分主产地水泥企业粉尘污染问题仍较突出,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以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加快淘汰机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对提高我省水泥工业整体实力与竞争力,促进全省水泥工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

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是:加快淘汰机立窑、立波尔窑、湿法窑等技术落后的水泥熟料生产能力(以下简称“落后水泥产能”),加快建设一批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新型干法水泥骨干项目,提高水泥产业集中度和行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全省水泥行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

(一)至2010年,全省水泥总产量3500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产量2500万吨,占全省水泥总产量的70%以上;五年累计淘汰和改造(转型)落后水泥产能1668万吨。其中,2007年淘汰600万吨、2008年淘汰564万吨,2009、2010年累计淘汰504万吨(详见附表)。

(二)加快企业改造和改组步伐,2010年水泥产量前5位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达到300万吨以上,生产集中度提高到40%以上。

(三)大力提高水泥行业节能降耗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日产4000吨以上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吨水泥综合电耗小于95千瓦时,吨熟料热耗小于740千卡,水泥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25%。采用纯低温余热发电、利用工业和生活废弃物补燃发电的生产线达40%。

(四)加快推广散装水泥,2010全省水泥散装率力争达到48%以上。

(五)石灰石资源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

三、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合理布局,实施分类指导

严格按照闽政文〔2005〕358号文件提出的规划布局原则,新建、扩建、改造(转型)水泥生产建设项目和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在石灰石矿山资源及交通运输条件具备的水泥主产地,重点鼓励发展日产4000吨及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除全部利用工业废渣生产新型干法水泥熟料项目外,不再新建、扩建日产2500吨以下(不含2500吨)的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严禁立窑等落后生产工艺新建、扩建和单纯以扩大产能为目的的技术改造项目。支持在福州、厦门、泉州、莆田、宁德等地建设年产60万吨及以上的水泥粉磨站,漳州、南平等地应主动发展粉磨站、中转库或商品混凝土等水泥接替产业。

(二)加快建立落后水泥产能退出机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1.建立落后水泥产能退出机制。各设区市政府应根据附表所列的分年度淘汰目标计划,制定落后水泥产能淘汰、转型的具体实施方案,确定本地区2010年前分年度淘汰和改造(转型)现有落后水泥产能生产线及企业名单并对外公布。对落后水泥产能比重较大的地区,鼓励投资建设新型干法水泥时,采取等量淘汰或淘汰不低于新建项目产能50%的现有落后水泥产能,作为新建项目核准的必备条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采用补贴及赎买等多种方式,用于落后水泥产能退出的补贴。省级有关部门从部门预算的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对水泥结构调整予以补助,资金安排的强度将根据各地淘汰落后水泥产能的进度制定相应的“先强后弱”的资金补助政策。

2.引导有条件的落后水泥产能生产企业改造成粉磨站。各地要优先考虑本地规模大、符合建设条件的现有落后水泥产能生产企业改建成粉磨站,采用与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企业联营或购买熟料等方式,利用直径2.2米及以上磨机生产水泥,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落后水泥产能生产企业经核准改造为水泥粉磨站(在拆除机立窑后),并达到利用工业废渣比例及环保新标准要求的,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免税优惠政策;达到福利企业要求的享受福利企业免税待遇。

3.对落后水泥产能企业实行“差别电价”。凡列入2010年之前淘汰的落后水泥产能生产线(相关设区市政府对外公布的落后水泥产能生产企业名单),其电价在原来执行的电度电价基础上,2007年1月1日起加价0.15元;2008年1月1日起加价0.20元;其他落后水泥产能的生产线其电价在原来执行的电度电价的基础上加价0.05元。加价增加的电费收入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争取全额用于支持全省水泥行业的结构调整。具体办法由省经贸委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制定。

4.停止落后水泥产能生产企业享受综合利用和福利企业免税的优惠政策。从本文发出之日起,凡列入相关设区市对外公布的2010年前分年度淘汰的落后水泥产能生产企业名单(以下简称“企业名单”)的,生产许可证年限到期后不再换发新生产许可证;列入企业名单并已享有资源综合利用免税优惠政策和福利企业免税待遇的,在名单公布之日起取消其免税待遇;有关单位不再受理落后水泥产能生产企业(不论是否列入企业名单)享受资源综合利用优惠认定的资格申请和福利企业免税待遇的认定申请。

(三)加强政策指导,严格市场准入

1.严格水泥生产许可证管理,加大依法查处力度,坚决取缔无证生产水泥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重新修订的水泥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根据省里确定的淘汰计划,实施水泥生产许可证的换发证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一律不予换发证,对新建机立窑、新增机立窑或者对窑径进行扩大的水泥生产线的企业,在水泥生产许可证换(发)证审查中不予通过并核实关闭,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

2.严格执行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和规范,提高建设、建筑工程应用水泥的准入标准,依据不同工程的需求选择水泥类型和品种。禁止立窑水泥进入高速公路、机场、港口、桥梁、涵洞等重点建设工程和建筑物主体结构工程。推广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大力发展预拌砂浆和商品混凝土。支持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直接在大中城市郊区建设预拌砂浆和商品混凝土。施工单位严格执行在城区内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的规定,禁止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使用立窑水泥。

3.认真做好现有水泥生产线执行新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工作,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实施对现有水泥生产线烟气连续监测装置的安装和管理。依法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严禁现有落后水泥产能生产企业超标排放,凡不符合《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依法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关闭。

4.提高企业对资源和能源的节约、综合利用水平,抓紧修订和完善资源综合利用有关政策规定。大力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鼓励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同步建设低温余热发电。有条件的企业可采用工业和生活废弃物补燃发电。要认真落实鼓励发展散装水泥政策措施,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

(四)培育大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鼓励省属集团公司、有实力的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实现规模化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培育3-5家大型骨干企业。鼓励有实力的新型干法水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淘汰现有落后水泥产能生产线,有关部门要在项目核准、土地审批、资金贷款、资金补贴以及环保、规划、生产许可证发放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大型水泥骨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五)加强矿山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加强石灰石矿产资源管理和建设项目审批。建设水泥生产线必须有可开采30年以上的资源保证。矿山生产能力、服务年限要与矿产资源储量相匹配。严禁大矿小开、一矿多开,并做到规范设计、合理开采,对民采民运的供应方式进行有效监管。石灰石矿产资源的配置,应优先满足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的需要。各地要根据落后水泥产能淘汰进度计划,控制石灰石矿产资源的供应,加强矿山资源税费的征管工作。严禁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主要交通要道两侧等禁采区范围内新设采矿点,已经开采的要制定关闭方案,强制实施关闭,并恢复原有地貌和植被。加强石灰石矿山资源勘探,规范矿山开采,禁止乱采乱挖,取缔无证开采。提倡贫富矿合理搭配使用,减少石灰石矿山资源浪费。

(六)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水泥行业协会要主动做好市场信息服务,加强行业产销监测分析,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及时市场供求信息,引导企业投资决策。要积极推广先进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指导和帮助企业改进管理,努力节能降耗,提高企业竞争力。要利用行业协会的优势,加强行业自律工作,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促进水泥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七)有关设区市政府要根据本意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及分年度淘汰企业名单,于2007年1月31日之前报省经贸委、发展改革委并抄送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局、省质监局等单位。省直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和相关设区市公布的分年度淘汰企业名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于2007年2月28日前报送省经贸委、省发展改革委。

(八)本《实施意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省经贸委、省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3

一、工作目标和原则

(一)工作目标。

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省“*”期间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任务,努力实现全省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工作原则。

1.政府负责,部门配合。由相关企业所在地政府牵头负责,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

2.整体实施,稳步推进。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50号)等规定,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同时,依法依规妥善处理淘汰退出企业的职工安置、社会保险等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加强监管,依法淘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严格执行环保、质量监督、电价、税收、信贷等政策措施,依法促使落后水泥生产能力退出市场。

二、工作任务

(一)淘汰范围。

1.坚决取缔无生产许可证企业,淘汰土(蛋)窑、普通立窑生产企业。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清理整顿小玻璃厂小水泥厂意见的通知》(〔*〕49号)下发后列入关闭淘汰范围而近年来又重新投入生产的水泥生产企业(生产线)。

3.《工商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第一批)》(原国家经贸委令第14号)施行后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新建的机立窑。

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103号)印发后,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擅自对机立窑扩径改造的水泥生产线。

5.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年本)》(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40号)规定,窑径22米以下机立窑、窑径25米以下水泥干法中空窑(生产特种水泥除外)和直径183米以下水泥粉磨设备。

6.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50号文规定,*年底前淘汰各种规格的干法中空窑、湿法窑等落后工艺技术装备,进一步削减机立窑生产能力,有条件的地区要淘汰全部机立窑,并依法关停并转规模小于20万吨、环保或水泥质量不达标的企业。结合*省实际,*三角洲地区及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在2010年前淘汰全部机立窑等落后水泥生产能力。

7.逐步兑现各地在申报水泥投资项目核准时签订的限期等量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承诺书,地处城镇规划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地区内的水泥生产企业要加快淘汰。

(二)淘汰计划和进度。

根据国家下达*省“*”期间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3200万吨的任务,结合*省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的实际,“*”期间*省计划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3804万吨(详见附表)。

各地要根据上述淘汰范围和本地区淘汰计划指标,确定具体淘汰关停的水泥生产企业(生产线)名单,并明确企业关闭或生产线拆除的时间。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加快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增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总量。

三、工作措施

(一)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对列入淘汰名单的企业(生产线),各地出台的优惠电价措施(包括小水电)一律停止执行,并在取消峰谷电价的基础上加价02元/千瓦时。各级价格、经贸、电监部门及电网企业要加强监督,确保差别电价政策落实到位。对列入淘汰名单、到期拒不关停的企业(生产线),电力供应企业要依法停止供电。

(二)严格执行环保政策。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标准,加大执法力度,对列入淘汰名单的企业(生产线)要按时依法吊(注)销排污许可证;同时,要加大检查力度,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要责令停业整改,拒不整改或经整改仍不达标的,要依法予以关闭。

(三)严格新上项目核准程序。省投资主管部门在核准新(扩)建水泥项目时,要支持发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项目,严禁新建、扩建和改建立窑等生产工艺落后的项目;要坚持上大压小、等量或超量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原则,对达不到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目标的地区,一律不予核准新(扩)建水泥项目。相关项目已获核准的,当地政府要加快兑现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承诺。

(四)加强质量监督。要严格按照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计划,按时依法吊(注)销关停企业(生产线)的生产许可证;加大对水泥生产企业的抽查力度,对生产质量不达标的要责令停业整改,整改不达标的要依法关闭;坚决取缔无证生产的企业。要加大对建筑施工现场使用水泥的监督力度,禁止重点建设工程和建筑物结构工程使用立窑水泥。

(五)强化税收监管和信贷管理。按照国家规定取消对属于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企业所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税收监管力度,规范税收征管办法。金融机构对列入淘汰名单的企业不得新增贷款,并收回已投放的贷款。

(六)建立落后水泥生产能力退出激励机制。一是设立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退出补贴资金,确保该项工作稳妥推进。二是对因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转产的项目,要优先予以核准或审批,并在省级财政有关专项资金中予以适当倾斜扶持。三是对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需分流安置的职工,按照省的有关规定落实相应的再就业扶持政策。

四、工作分工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合作,积极推进全省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职责分工如下:

宣传部门:指导协调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舆论引导工作。

发展改革部门: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对全省水泥基本建设投资项目进行核准,提供全省水泥建设项目核准清单和批准文件(包括项目等量淘汰承诺书),督促各地政府兑现新建水泥项目时“上大压小、等量淘汰”的承诺,加强对已核准、审批项目的监督。

经贸部门:牵头组织全省“*”期间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统筹协调制订各项配套措施,制订《*省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汇总提出年度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计划建议;草拟省政府与各地级以上市政府签订的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责任书;牵头组织开展全省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的督查。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对水泥技术改造项目进行审核,并在企业申报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时对其进行产业政策核查。

监察部门:对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地执行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实施方案工作进行监督,对行政不作为或执行不力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及负责人的责任。

财政部门:落实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相关补贴资金。

劳动保障部门:指导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涉及的人员安置、经济补偿、社会保险、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工作。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所涉及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和用途变更等工作,查处违规使用土地行为;做好石灰石矿山专项整治工作,坚决取缔无证开采的矿山企业,关停不规范开采的小矿山。

建设部门:加大对建筑施工现场水泥准入的监督力度,禁止立窑水泥进入高速公路、机场、港口、桥梁、涵洞、大中型水坝、隧道、水闸等重点工程和建筑物结构工程,禁止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使用立窑水泥。

税务部门:加强对水泥生产企业的税务监管。

环保部门: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推进水泥生产企业安装废气排放连续自动监测装置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依法查处排放不达标的企业;按时依法吊(注)销列入淘汰名单企业(生产线)的排污许可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产业政策进行水泥生产项目环评审批和竣工环保验收;对未能兑现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承诺地区的相关项目不予项目竣工环保验收。

物价部门:督促落实落后水泥生产能力企业用电差别电价政策;会同经贸部门把立窑、湿法窑等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企业按限制类、淘汰类列入实行差别电价的名单。

工商部门:对不符合企业设立前置条件的水泥生产企业,不予办理工商登记;对列入淘汰名单的企业,依法吊(注)销营业执照或取消相关经营范围。

质监部门:严格把好水泥市场准入关,依法取缔无证生产水泥的企业。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要求的企业、列入淘汰名单的企业、违规新增立窑未拆除的企业,一律不予受理换(发)生产许可证申请。对新建和技术改造水泥项目,必须经当地地级以上市政府确认已兑现等量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的承诺后,方可受理企业水泥生产许可证的申请。

部门:处理与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有关的上访事件。

电监部门:督促检查差别电价政策落实情况及对列入淘汰名单企业依法停止供电情况。

电网企业:按照省政府有关规定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对列入淘汰名单企业依法实施停止供电措施。

*银监局、人行广州分行:监督对落后水泥生产能力企业的融资控制政策落实情况,做好贷款收回监管工作。

省水泥协会:提供全省现有水泥生产企业情况、有关信息及技术咨询。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任务。为切实加强对我省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的领导,省成立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全省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各有关地级以上市政府要对本地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负总责,认真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认真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按规定向社会公布本地区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企业(生产线)名单及依法对淘汰企业吊(注)销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的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快推进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 水泥业; 并购重组; 风险

一、水泥业并购重组的背景分析

我国“十一五”期间,受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拉动,建材工业在产业结构、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产品的品种、质量、档次有了较大提高,为国民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建材主要行业的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水泥作为主要的建材产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材料之一,水泥工业是国家的重要工业部门。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和消耗国,水泥产量占全球近50%。

(一)水泥业发展现状

在经济危机期间,政府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让水泥产量陡增,四年突破27亿吨,增长速度过快,导致供大于求。2007年全国水泥产量13.6亿吨,2008年产水泥14.2亿吨,只增加了6千万吨,但是2009年,水泥产量猛增到16.5亿吨,2010年全国已建成的产能将达到18亿吨,加上在建产能9亿吨,2011年全国产能将达27亿吨。对应需求方面,2008年是14亿吨,2009年是15亿吨,2010年预计为16亿吨。从总量上看过剩产能规模已相当庞大,从区域来看,经济较发达的华东、华中、华南的过剩问题尤为严重。快速发展带来的后果为产能过剩,被国家定义为控制产能行业,集中度非常分散。由于水泥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集中度更低、民营资本比较多,加上2007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许多民营水泥企业希望撤离水泥传统行业,导致中国水泥行业掀起了兼并重组的浪潮。

(二)水泥业并购重组的必然性

中国水泥业必须进行联合重组才能有出路,到2010年水泥行业的技术结构调整已经不是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而改变企业规模小、产能分散,规避企业间恶性竞争变成行业最突出的问题。水泥行业存在的这些问题,引起了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温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等多项措施。这些措施的提出,对水泥行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2010年11月30日工信部下发了《水泥行业准入条件》,该准入条件旨在抑制产能过剩,其中四点内容最值得关注:其一,对各省如何控制总量,有序发展,严控新建项目作了量化和非常具体的规定。规定水泥熟料年产能超过人均900公斤的省份,原则上停止核准新建生产线项目,必须严格按照“等量或减量淘汰”的原则执行。其二,投资新建水泥熟料生产项目的企业必须在国内大陆地区现有从事水泥生产经营的企业。其三,投资水泥项目,自有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项目总投资35%。其四,对不符合准入条件的项目,投资和工业主管部门不得核准;土地部门不得办理供地手续;环保部门不得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质监部门不得发放生产许可证;金融机构不得提供新增信贷支持;电力部门依法停止供电。这意味着,水泥行业不会再有新来者。另外,我国政府也宣布了到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水泥行业作为高耗能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必将成为减排政策的主要调控对象之一。行业内谁能更早应对低碳经济、以技术创新实现能耗的降低,推动节能减排,谁就能更快抓住发展的机会,走在行业的前列。

二、水泥业并购重组的风险分析

企业并购重组的风险,国家提高水泥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使国内众多中小水泥企业失去扩张机会。行业发展的低谷和大多数中小水泥企业的困境,却为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收购、兼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企业并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运作过程,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不确定因素既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既可能存在于企业实施并购活动前,也可能存在于企业实施并购活动过程中,还可能存在于企业并购完成后的经营管理整合过程中。

(一)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在确定目标企业后,并购双方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以持续经营的观点合理地估算目标企业的价值并作为成交的底价,这是并购成功的基础。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对其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时间的预测。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预测不当而不够准确,这就产生了并购公司的估价风险,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并购企业所用信息的质量,而信息的质量又取决于下列因素: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并购企业是善意收购还是恶意收购:准备并购的时间;目标企业审计距离并购时间的长短等。也就是说,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根本上取决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大小。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存在,被并购企业很容易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向并购方隐瞒对自身不利的信息,甚至杜撰有利的信息。企业作为一个多种生产要素、多种关系交织构成的综合系统,极具复杂性,并购方很难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逐一辨别真伪。一些并购活动因为事先对被并购对象的盈利状况、资产质量(例如有形资产的可用性、无形资产的真实性、债权的有效性)、或有事项等可能缺乏深入了解,没有发现隐瞒着的债务、诉讼纠纷、资产潜在问题等关键情况,而在实施后落入陷阱.难以自拔。

(二)资源储量风险

水泥企业的并购绝大多数源于获得被并购企业的主要原材料资源,如石灰石资源等。对目标企业资源储量估计不足或不准确,给并购方带来收购资金和资源价值的损失。并购方在完成并购后,不能采取有效的办法使人力、物力、财力达到互补,不能使各项资源真正有机结合,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和经验的共享补充,而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这种风险因素的存在必将导致并购的失败。

(三)流动性风险防范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在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并购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并购采用哪种支付方式要根据企业的现金流状况、资本结构情况和对股权的结构影响等因素。采取现金购买式并购,可以迅速达到并购的目的,一方面有利于股东们权衡利弊促成交易尽快完成,另一方面股东们也可不必承担因证券支付带来的收益不确定性风险。但是,企业谨防通过大量借债筹集资金完成收购后,可能导致的债台高筑,财务风险非常高,交易规模必然受到限制。在跨国并购中,还应防范货币的兑换风险和汇率风险。防范因购买股票增加的税务负担。

(四)融资风险

每一项并购活动背后几乎均有巨额的资金支持,企业很难完全利用自有资金来完成并购过程。企业并购后能否及时形成足够的现金流入以偿还借入资金以及满足并购后企业进行一系列的整合工作对资金的需求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财务风险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筹资的方式的不确定性、多样性,筹资成本的高增长性、外汇汇率的多变性等。因此,融资所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企业并购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时,就要及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这是并购成功的关键。并购对资金的需要决定了企业必须综合考虑各种融资渠道。企业进行并购持有的目的不同,选择融资的方式也不同。如果选择不当,企业会陷入财务危机。企业在并购不会出现融资危机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资本成本,力求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如果并购只是暂时持有,可以选择资本成本相对较低的短期借款方式,但是短时的还本付息负担较重。如果买方是为了长期持有,就要根据目标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持续经营的资金需用,来确定收购资金的具体筹集方式。

(五)企业文化风险

企业文化是在空间相对独立、时间相对漫长的环境下形成的特定群体一切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的总和。并购双方能否达成企业文化的融合,形成共同的经营理念、团队精神、工作作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样会带来风险。企业文化是否相近,能否融合,对并购成败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特别是在跨国、跨地区的并购案中。

(六)经营风险

为了实现经济上的互补性,达到规模经营,谋求经营协同效应,并购后的企业还必须改善经营方式,甚至生产结构,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严格控制产品质量,调整资源配置,否则就会出现经营风险。

三、水泥业并购重组风险的防范

为了有效防范并购重组中带来的风险,企业应超越财务报告的局限性,以稳健的态度来对待潜在的风险。在实际操作中,应该聘请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重视并购重组中的尽职调查,它是现代企业并购重组环节中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并购重组的成功与否;签订相关的法律协定,对并购重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未尽事宜明确其相关的法律责任,对因既往事实而追加并购重组成本要签订补偿协定;充分利用公司内外的资讯,包括对财务报告附注及重要协定,特别是或有事项及期后事项的关注,以及被收购方内部人员的直接访谈调查等。

对于并购后的整合风险的控制,企业除明确整合的内容和对象外,还要注意时间进度的控制和方法选择的恰当。

1.生产经营整合风险的控制:企业并购后,其核心生产能力必须跟上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的需要,根据企业既定的经营目标调整经营战略,产品结构体系,建立同一地生产线,使生产协调一致,取得规模效益,稳定上下游企业,保证价值链的连续性。

2.管理制度整合风险的控制:随并购工作的完成、企业规模的扩大,并购企业既要客观地对目标企业原有制度进行评价,还必须尽快建立起驾驭新的资源管理系统。

3.人员的整合风险的控制: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对员工做思想工作,做好沟通工作;采取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建立人事数据库,重新评估员工,建立健全的人才梯队;推出适当的激励机制等。

4.企业文化的整合风险的控制:为了使目标企业能按本领域要求正常发展,可以使被并购方保持文化上的自主,并购方不便直接强加干预,但要保持“宏观”上的调控。

总之,并购企业要本着战略为根、严控为基、细节至上的原则,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执行力的角度来理解并购,在认真分析并购风险的基础上对其加以控制。

【参考文献】

[1] 工信部.水泥行业准入条件[S].2010.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5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水泥产业究竟如何发展,水泥产业政策该怎样适应行业的需求?

行业赢利水平提高

据介绍,2002年水泥生产能力约8.5万吨,其中旋窑水泥生产能力约2.5亿吨,占总能力的29%。700吨以上的预分解窑水泥生产能力接近1.5亿吨,约占总能力的15%。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2年水泥产量达到7.25亿吨,达到人均564公斤。2002年旋窑水泥产量超过两亿吨,占总产量的27%。立窑水泥产量仍占主导地位,产量5.25亿吨,约占总产量的73%。

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第一台预分解窑开始生产到1999年的30年间,我国预分解窑水泥的产量才逐步发展到6000万吨左右,而2001~2002年两年间,预分解窑水泥生产能力增长了约5600多万吨。

统计显示,2002年私企和“三资”企业实现的利润分别为6.2亿元和6.5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59%和183%。其他内资及国有控股企业赢利27.9亿元和15.2亿元。国企总体亏损0.6亿元,比上年减亏1.3亿元。

有关专家称,近年来,我国水泥行业科研创新与技术开发能力不断提高,机械制造业的水平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都为水泥装备的大型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2年,安徽海螺集团的水泥生产能力从1999年的800万吨一跃增长到2690万吨,成为国内第一大水泥制造企业,居世界第7位,近期扩张的势头仍十分强劲,产业遍布东部、东南沿海以及西南地区。

渤海水泥集团、中国联合水泥股份公司、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大型水泥集团也都在实施迅速扩大规模的发展战略。

行业发展促使资本涌入

水泥作为基本建设的主要材料之一,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我国经济多年来的持续增长,为水泥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实践表明,水泥的增长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及人口的增长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联度很高。特别是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尤其是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对水泥的需求更有着直接的拉动作用。

水泥行业经过多年实践,使我国预分解窑技术不断成熟,一些大企业的水泥成本已低于或接近立窑企业,加上质量上的优势,预分解窑水泥已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

据介绍,从1998年开始,国家加大了水泥工业调整的力度,大力推广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出台了一些政策,并采取措施淘汰和关闭落后的小水泥,促使企业纷纷投资建设预分解窑。

另一方面,民间资本开始大量进入,过去预分解窑水泥生产线的投资一直高居不下,除国家支持的部分大中型企业外,很少有民间资本投资于此类项目。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民营经济的不断扩大,民间资本实力大大加强,促使一些民营企业纷纷投资预分解窑生产线。

立窑水泥增势仍强劲

就在水泥业发展的同时,行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数据显示,虽然旋窑水泥(主要是预分解水泥)的产量在迅速增长的同时,立窑水泥数量的增长速度也令人吃惊。

据了解,一些东部地区仍有将小窑拆至西部地区继续生产的现象。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调控,新建项目中小规模生产线偏多且在有些地区过于集中。在2001~2002年建设的91条预分解窑生产线中,日产1000吨级及以下的有54条,占60%。

专家称,在不大的地区相继出现一群规模不大的生产线,也是一种新形势下的重复建设,此类生产线由于规模较小,生命力不强,势必很快将面临新一轮的淘汰,造成对资源的浪费。

企业应避免盲目和浮躁

国家淘汰立窑水泥,积极发展预分解水泥的政策正被行业逐渐认识,但有些小企业急于改变面貌,想上规模,再加上近两年水泥需求持续升温的刺激,一些企业在没有调查资源、研究市场、考虑运输等条件下,提出大干快上,几年内就要把规模搞到几千万吨。

个别企业只考虑短期效益,过于追求低投资和缩短施工期,致使设备制造和工程质量不高,造成生产设备的潜在隐患并影响工厂寿命,这也是对国家各类资源的一种浪费。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李越说,总结几年来水泥工业调整结构的历程,淘汰落后最起作用的是依靠市场。分析我国现存的几种水泥窑型,湿法窑和干法中空窑的能耗比立窑高许多,生产成本也高于立窑,这类窑型更缺乏竞争力,势必将较快地退出历史舞台。

从近年来增加的能力均为预分解窑和立窑的能力也反映出这一情况。因此,国家宏观管理部门在调整结构方面除继续淘汰落后的立窑外,对那些能耗高、缺乏竞争力的窑型也应提出要逐步淘汰。

回顾水泥工业发展的历程和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势,我们认为,未来水泥工业还会有相当一段的发展时期,但发展的速度可能将降低,这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是高档住房的房地产投资热将降温,房地产对水泥需求的拉动作用是最直接的。目前,高档住房的开发已呈现出过热苗头,国家已采取措施控制其超速发展。此外,我国房屋建筑结构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各种框架式结构的建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中小城市,这些建筑对水泥的需要量将逐渐减少。

今后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会有所下降,对水泥需求增长也将放缓。

预分解窑水泥的发展空间就在于替代落后工艺,在我国7亿多吨的水泥产量中,预分解水泥才不到15%,水泥的市场空间绝大部分是由立窑等落后窑型占领。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6

一、2009年总量减排目标

根据《广东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方案》(粤府〔*〕99号)精神,以及《关于印发各地级以上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修订方案的通知》(粤环〔*〕78号)要求:我市“*”期间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控制目标为30万吨;二氧化硫(SO2)排放量控制目标为35万吨。为完成这一目标,现结合我市经济发展速度和城镇人口增长等预测结果以及重点环保工程建设进度,拟定我市2009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为:二氧化硫比*年增加01万吨,化学需氧量比*年下降01万吨。

二、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预测

(一)社会经济发展情景预测

1、城镇人口预测

根据统计数据,我市*年城镇人口为168.31万人,*年城镇人口为171万人。预计2009年城镇人口增长率2.5%,人口增长到约175.2万人,比*年新增4.28万人。

2、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量预测

国内生产总值预测:全市*年GDP为593亿元,*年为715.85亿元,预计2009年经济增长率为12%,2009年GDP为802亿元。

新增能源消耗量预测:按我市目前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速度,预测2009年全市用煤量为196万吨,比*年新增19万吨。

(二)化学需氧量(COD)新增排放量预测

1、工业化学需氧量(COD)新增排放量预测

排放强度法预测工业COD排放量:新增工业COD排放量=2005年工业COD排放强度×*年GDP×r。

(1)r取*年水平。我市*年底COD排放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的增量为4.97亿元,GDP增量为122.75亿元;监测与监察达标率达到按照环保模范城市标准取1.2%;即r=[1-(497亿元/122.75亿元)]*(14.2%-1.2%)=0.125。

(2)2005年GDP为450.57亿元,2005年我市工业COD排放量为10000吨,即2005年的排放强度为22.19吨/亿元。

(3)工业COD新增量,E工业=22.19吨/亿元×720亿元×0.125=1997吨。

2、生活化学需氧量(COD)新增排放量预测

我市*年城镇人口为168.31万人,*年城镇人口为171万人。预计2009年城镇人口增长率2.5%,人口约175.2万人,比*年新增4.28万人。COD产生系数取90g/人日,新增生活COD排放量为4.28×365×90×10-6=1406吨。

合计COD新增产生量E1=E工业+E生活=1406吨+1997吨=3403吨。

(三)新增二氧化硫排放量预测

1、电力行业二氧化硫(SO2)新增排放量预测

我市火电厂已全部关停,预测SO2无新增量,火电SO2新增量为零。

2、非电二氧化硫(SO2)新增排放量预测

我市的非电SO2新增排放量按水泥行业SO2新增排放量和非电非水泥SO2新增排放量预测。

(1)水泥行业SO2新增排放量预测

排放强度用*年水平,*年的水泥行业SO2排放强度是0.014,现在预测2009年水泥行业新增用煤量为15万吨,所以2009年的水泥行业SO2新增排放量为2230吨。

(2)非电非水泥SO2新增排放量预测

排放强度用*年水平,*年非电非水泥排放强度是0.025,现在预测2009年非电非水泥的新增用煤量为4万吨,所以2009年的水泥行业SO2新增排放量为1000吨。

非电SO2新增排放量等于水泥行业SO2新增排放量加上非电非水泥SO2新增排放量。非电二氧化硫排放量预计增长3230吨。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落实责任,强化监督考核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的实施意见》(肇府﹝*﹞24号),由市环保局牵头协调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市发展和改革局牵头实施小火电、小钢铁关闭工作;市经贸局牵头推进小水泥关闭工作;市财政局负责加大对污染减排的财政支持力度;市国土资源局协调解决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用地问题;市物价局负责污水处理收费;市市政管理局负责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和配套管网工程。

根据《印发*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的通知》(肇府办〔*〕67号)考核结果作为对各县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严格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二)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予以关停,有关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和排污许可证并予以公布,电力供应企业依法停止供电。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区,实行项目“区域限批”。同时,坚决执行高能耗产业差别电价政策,促使各地抑制高能耗行业盲目发展。

1、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50号)等规定,按照《广东省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实施方案》(粤府办〔*〕5号)要求,稳步推进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工作。计划2009年内关闭高要市金山水泥厂、封开隆昌江口水泥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等11家水泥生产企业(生产线)。根据省物价局《关于进一步加大水泥行业差别电价实施力度的通知》(粤价〔*〕408号)精神,对列入名单的水泥厂严格执行差别电价,从而促进落后水泥生产企业(生产线)淘汰。

2、对生产工艺落后,难以治理达标,群众反映强烈的封开粤江制糖有限公司、*昌隆电子厂实行关闭。

计划通过产业结构调整,COD减排273吨,SO2减排3276吨(含上年度产业结构调整减排项目结转量)。

(三)加强减排治理工程建设

1、污水处理厂建设:按照《广东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方案》(粤府〔*〕99号)要求,大力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和排污管网建设,预计高新区污水处理厂于2009年3月建成投入试运行,四会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于2009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封开、德庆、广宁、怀集污水处理厂预计在2009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2009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日,预计新增COD减排量2400吨;完善城区管网建设,主要完成北岭山*学院校区管网并入城区排污管网工作,预计新增COD减排量40吨;完成羚山污水处理厂曝气系统改造,预计新增COD减排量50吨。

2、工业企业污染控制设备建设:加大工业企业废水治理力度,确保污染源达标排放,并提高行业准入标准,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计划2009年完成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星湖生化制药厂等22个污染深度治理项目;四会市敦煌纺织印染公司等6家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审核。预计通过污染深度治理和中水回用,新增COD减排量2016吨。

3、二氧化硫治理工程建设:完成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星湖生物基地循环流化床脱硫工程,计划SO2减排150吨。

(四)加强监督管理

1、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联网工作

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快监控中心建设,提高数据储存、传输和共享等信息化水平,确保2009年底前完成省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并与环保部门联网,通过加强监管推进污染减排。

2、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强制性清洁生产

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加快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对超标、超总量排污企业以及没有完成减排任务的企业,一律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通过清洁生产实施源头减排、生产过程减排。计划年内完成广宁县宁顺葡萄糖药业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五)落实建设资金,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开展

工程治理减排项目、产业结构调整减排项目费用由企业承担;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联网建设资金和运营经费由企业承担;污水管网建设费用由地方政府负责筹集;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来源一是省西北地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专项资金,二是采用BOT投资方式,由建设营运方筹集。

四、可达性分析

1、化学需氧量(COD)可达性分析

(1)污水处理厂削减能力测算

预计2009年我市建成或稳定运行发挥减排作用的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为15万吨/日,根据实际运行时间,可增加COD削减量约2400吨。2009年底之前建成污水处理厂,通过管网完善和治理工程改造,可新增COD削减量约90吨。

(2)关停落后企业削减量

通过关停落后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可削减COD排放量约273吨。

(3)工业治理及监管削减量

通过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实施清洁生产,加强监管等手段,COD削减约2016吨。

预计2009年合计削减COD4779吨。

扣除预计COD新增产生量后,2009年预计COD削减量为4779-3403=1376吨,减排1000吨的目标可达。

2、二氧化硫(SO2)可达性分析

(1)脱硫工程削减量

2009年建成的星湖生物基地脱硫工程可新增脱硫量约150吨。

(2)关停落后企业削减量

*年我市关闭的高要发电厂小火电机组,其削减量结转至2009年,二氧化硫减排量约445吨;2009年,我市关闭一批水泥厂,连同*年关闭小水泥厂、小钢铁厂的结转量,预计共新增二氧化硫削减量3276吨。

预计2009年合计削减SO23426吨。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7

1.1相关政策及水泥行业情况资源综合利用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长远的战略方针,也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经济政策,它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环资〔2006〕1864号),要求各地要加强对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的管理,落实好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鼓励和扶持政策,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事业健康发展。2008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了《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56号),通知指出,对销售采用旋窑法工艺生产并且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的水泥(包括水泥熟料),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政策。在上述政策的激励下,水泥成为消纳工业废渣的主要建材产品。水泥生产企业在生料制备及水泥产品制备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往往掺入一定量的工业废渣。四川省现有水泥生产企业145家左右,其中旋窑企业85家左右、粉磨站60家左右。在这145家水泥企业中,利用工业废渣作为原料且生产过程中掺兑废渣比例超过30%的企业有50家左右(其中粉磨站15家左右),生产的水泥品种有普通硅酸盐水泥42.5R、42.5级,多数企业以生产复合硅酸盐水泥32.5R、32.5级为主。四川省水泥企业生产满足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的水泥品种及水泥年产量。,目前全省每年有约1730×104t的水泥享受了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其中复合硅酸盐水泥32.5、32.5R两个品种占到了满足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水泥总量的95.65%,成为消纳工业废渣的主要产品。

1.2四川省水泥企业工业废渣利用情况工业废渣是在水泥生料制备和水泥产品制成两个阶段掺入的。目前,生料制备阶段主要掺入的工业废渣品种有粉煤灰、硫酸渣、煤矸石、电石渣、硫铁矿煅烧渣等,其他品种的废渣是在水泥制成阶段作为混合材掺入的。据统计,近三年来,四川省水泥企业每年消纳的工业废渣都在760×104t以上,其中粉煤灰在水泥中的用量每年都超过300×104t,煤矸石、电石渣的用量每年也在100×104t以上。表2记录了近两年四川省水泥产品中废渣用量超过原材料总量30%的水泥产品每年所消纳工业废渣的情况。由此可见,国家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促进了水泥企业积极处理和消纳工业废渣,在解决环境负担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节约天然资源,减少天然材料不必要的消耗,符合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

2水泥行业资源综合利用与水泥产品标准

水泥产品品种的划分,主要是根据混合材的品种及其掺入量来确定的。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1999)中对普通硅酸盐水泥有明确的定义,规定掺入活性混合材料时最大掺量不得超过15%,而《复合硅酸盐水泥》(GB12958-1999)则规定复合硅酸盐水泥中混合材料掺加量按质量百分比计应大于15%。2007年前,水泥行业源综合利用工作刚处于起步与发展时期,许多水泥企业在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生产中,为减低成本减少天然原料消耗,大量掺入工业废渣,水泥生产中掺渣量远远超过15%标准的规定,不少企业掺量甚至高于20%,已经属于复合硅酸盐水泥的范畴了,但他们在销售中还打着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牌子,名不符实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比比皆是。2007年国家出台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标准,在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定义中提高了混合材的掺入比例,同时规定复合硅酸盐水泥的掺渣量最高可以达50%,2007年后,复合硅酸盐水泥逐渐成为主要的消纳工业废渣的水泥产品可以看出,水泥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情况与水泥产品标准的编制修订密切相关,当水泥生产工艺、原材料使用等情况发生变化时,国家就会对标准做出一些调整与修订。据统计,目前强度等级为32.5的复合硅酸盐水泥已占到四川省水泥总量的60%以上,而通过了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水泥产品中,95%以上都是强度等级为32.5的复合硅酸盐水泥,它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量非常巨大。

3水泥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面临的问题

3.1将取消32.5强度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根据国务院2013年41号“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和工信部的要求,完成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标准的修订工作,目前《通用硅酸盐水泥(征求意见稿)》已经正式,并计划于2014年6月前完成标准审议工作,2014年内水泥产品新标准可能正式实施。征求意见稿中取消了复合硅酸盐水泥32.5、32.5R强度等级,这意味着所有水泥生产企业将不再允许生产32.5强度等级的复合硅酸盐水泥。于是,一场关于该不该取消32.5强度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的争议沸沸扬扬。一种声音说,“取消32.5强度等级的复合硅酸盐水泥将有利于加快淘汰落后粉磨站产能,进而减少水泥总量,是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的又一剂良方”、“大量低标水泥存在,导致行业产能过剩加剧。同时低标水泥使得同等数量熟料产能因高掺渣比形成了更大规模水泥产能,进而恶化行业竞争格局”、“小粉磨站更是通过高掺杂比降低水泥生产成本,抢占市场份额,扭曲了正常的水泥价格”;另一种声音却说,“32.5强度等级的复合硅酸盐水泥占市场总量的60%~70%,它优化了产品性能,又降低了成本,若新标准取消32.5强度等级的复合硅酸盐水泥,市场和企业适应吗?”、“通过取消32.5复合水泥的办法来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毫无作用且无任何科学依据”。

3.2取消32.5强度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的影响目前多数水泥企业在42.5及以上高标号水泥生产中,掺渣量不能有效达到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30%的掺渣比例。撇开是否应该取消32.5强度等级的复合硅酸盐水泥的争论,我们关注的是水泥产品新标准出台后,一旦取消强度等级32.5级的复合硅酸盐水泥,一方面占全国水泥总量的60%以上、已成为主导产品的32.5强度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将由什么品种代替?另一方面很多水泥企业将不能享受目前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这势必影响我国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正常开展。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在水泥行业有效贯彻财税文等问题,将是目前水泥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面临的新课题。水泥产品所用混合材大部分来自工业废渣,它们有的含有有害物质,工业废渣如不利用,大量堆存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水资源污染,危害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如果新标准取消32.5强度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势必增加环境的负荷,进一步加剧当前已经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4解决途径

如何解决水泥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我们有以下建议:

(1)积极研究水泥产品新技术,提高生料制备阶段工业废渣的掺入比例。目前,我省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规定的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的产量只占到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水泥总量的2.95%,很大原因在于42.5级水泥生料制备阶段掺渣量很低。如果通过技术改进提高生料制备阶段的掺渣量,就能有效解决42.5级水泥资源综合利用的瓶颈问题。

(2)企业应积极研究、开发、生产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等品种以维持资源综合利用总体水平。即将出台水泥产品新标准并没有取消32.5强度等级的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目前以上三种水泥在四川省少有生产,如果这些品种的水泥综合性能能够达到32.5强度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的要求,就会提高市场的需求,从而弥补取消32.5强度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后对工业废渣利用的减少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比例。

(3)国家应根据水泥新标准的变化,及时修订并调整资源综合利用税收政策,将对销售采用旋窑法工艺生产水泥的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比例,由原来的生产原料中掺兑废渣比例不低于30%调整到不低于20%。

5结束语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8

摘要:1.机立窑水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2.机立窑水泥发展的目标 3.机立窑水泥的发展对策 

1.机立窑水泥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1.1 机立窑水泥在我国水泥工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机立窑水泥在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缓解了长期以来水泥短缺状态。自1985年机立窑水泥跃居全国水泥总量的80%以来,一直居高不下,占据我国水泥数量的主体地位。“八五”以来,水泥工业加大了结构调整的力度。新型干法生产工艺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国已形成了7000万吨的生产能力。但与此同时, 机立窑水泥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01年全国6亿吨水泥中有4.5亿吨是立窑水泥, 仍占水泥总量的75%以上。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机立窑将与新型干法窑有一个共存时期。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在交通不便,市场容量不大的地区,立窑水泥仍将有很大的存在空间,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机立窑水泥仍将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2 机立窑水泥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

1.2.1 机立窑实质能生产出高标号的水泥

    自80年代以来,由于立窑水泥新技术 (如原燃材料预均化技术、预加水成球技术、预粉磨技术、窑体综合改造技术、小料球煅烧技术、生料速烧技术、水泥添加剂技术等) 的应用和科学的企业管理,在全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现代化立窑企业。它们的产品质量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完全可以和代表国内水泥发展科技水平的新型干法回转窑相媲美。如山东沂州水泥集团、山东庆云山水泥厂、山东齐银水泥有限公司、山东丛林集团水泥厂、广东梅塔水泥公司等厂,它们的熟料强度均大于52mpa,能稳定生产32.5、42.5级的水泥,其中山东庆云山水泥厂可生产52.5级普硅水泥,山东齐银水泥有限公司能生产油井水泥。长期以来,以窑型来判定水泥质量优劣的标准对我国水泥的发展是一种误导,影响了我国水泥结构的调整,既不科学,也不符合我国水泥工业的实际情况。有些地方出台了立窑水泥一律不能用于重要建设工程的规定,是不切合实际的。为此,原国家建材局于1996年向建材研究院下达了“立窑与旋窑熟料、水泥、砼性能特点及机理的研究”任务,再次以大量的试验数据证明了好的立窑水泥和好的回转窑水泥其质量基本相同。研究报告提供的大量科学数据和论据,为正确评价和使用立窑水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正确认识和处理立窑和回转窑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由于立窑水泥的发展基础差,发展不平衡,众多的立窑水泥企业发展参差不齐,确实存在着有些企业水泥质量差、不均匀、形象不好的现实。但是占立窑水泥总量20%的现代化优秀立窑企业的事实证明,立窑水泥存在着水泥质量差的原因不是窑型决定的,而是其他工艺条件决定的,通过加强技术进步和科学的企业管理,完全可以达到优秀的现代化立窑企业的水平。就是回转窑水泥中也不是全好。除新型干法回转窑外,小型中空回转窑、湿法回转窑、立波尔窑、亦存在提高和淘汰的问题。

1.2.2 机立窑水泥适合

优势明显的大型回转窑和具备经济规模的现代化立窑企业周围的落后企业,无论立窑和回转窑都没有生存空间。但目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大型回转窑企业数量不多,市场占有量和覆盖面还不够大,其全国性的淘汰力度还有限。因此现阶段淘汰落后,还要充分发挥现代化立窑的作用,要鼓励现代化立窑通过技术改造和资产重组发展经济规模,形成地域性优势企业,以加大对落后企业的淘汰力度。由此可见,现代立窑的历史使命还没完成。它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还是我国水泥工业的重要组成和依靠力量,与大型干法企业一起肩负着优化我国水泥工业结构的作用,在淘汰落后的过程中,不断壮大和完成资金积累的现代化立窑企业将向更高层次的大型化和现代化发展。

1.2.3 从我国水泥的消费结构看:基建、生产和农用比例约为25:30:45左右,中低档水泥占大多数,现代立窑水泥完全能满足要求。从我国水泥发展不平衡看,现代立窑在西部大开发和偏远地区仍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人算过用旋窑代替立窑,目前4亿多吨的装备能力,至少需4000亿的投资、有条件的立窑完全可以改造成现代化立窑,满足生产建设的需要。国家没有必要投巨资在水泥方面。另外立窑水泥对原料适应性强,适于利废、对实施水泥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机立窑水泥发展的目标

    新型干法回转窑水泥是我国水泥工业技术进步的方向,现代化立窑是我国水泥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新型干法水泥集团的崛起和现代化立窑企业经济规模化、是

,该机运转性能好,对缩小入磨物料粒度是一项重要措施。

3.1.3 优化粉磨系统技术

(1)缩小入磨物料粒度≤10mm。

(2)缩小入磨物料水份,(入磨物料综合水份≤1.5%)

(3)调整磨机配球方案,缩小平均球径,提高磨机填充率

(4)加强磨机通风。

(5)对选粉机进行改造。

(5)调整磨机和选粉机处于最佳匹配状态。

3.1.4 优化机立窑系统技术

①对窑体本身进行综合技术改造,使窑体本身参数如:喇叭口角度、深度、倒喇叭口等处于最佳状态,烟囱、风机等要与之配套。

②加强立窑的保温。

③采用节能塔式篦子。

④对预加水成球系统进行改造,实施小料球煅烧技术。

⑤加强立窑烧成*作,确保立窑均匀、稳定地加料、卸料。做到大风大料,速烧快冷。

⑥提高立窑有效运转率。

3.1.5 水泥工艺外加剂技术

3.1.5.1 应用高效复合生料催化剂技术,提高水泥熟料强度,提高熟料产量,降低烧成煤耗。高效复合生料催化剂,是根据化学反应的催化动力学原理和结晶化学原理研制的一种大幅度提高水泥熟料产量、质量、降低烧成能耗的优于复合矿化剂技术和晶种煅烧技术的高新技术产品,该技术在不改变生产工艺、不增加设备投资的情况下,即可实现提高产、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

(1)作用原理

    高效复合生料催化剂中含有的高效矿化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高效硅酸盐催化元素),在生料中可大大地提高生料的易烧性。

①降低反应物质点间键能,提高化学反应活性,强化sio2与cao的反应能力。

②促使液相提前出现,增加液相量,降低液相粘度,降低烧成温度,加速硅酸盐矿物的形成。

③促使早强矿物及c3s微晶的形成, 从而加速了硅酸盐矿物的形成过程。

④对c3s、c2s起稳定和促进形成的作用。

⑤造成硅酸盐矿物晶体缺陷,晶体发育不完全,从而起到活化作用。

⑥加入催化剂后,由于熟料在较低温度下 (1200-1300度)快速烧成,因而窑内上火速度明显加快,底火上移而变薄,底火变浅,窑内通风阻力减少,有利于窑内通风均匀和熟料冷却,使整个熟料煅烧时间缩短,特别是减少了窑内还原气氛,使水泥熟料在煅烧时形成良性循环,故能提高熟料产量、质量,降低烧成热耗。

(2) 掺加方式及掺量

    本产品为粒状(或粉状)物料,在生料粉磨时均匀掺入;掺加量0.5-0.8%; 使用高效复合生料催化剂后不再使用矿化剂和晶种。

(3) 使用效果

①熟料台时产量提高15%以上。

②标准煤耗降低15%以上。

③熟料质量: 三天抗压强度大于28mpa,28天抗压强度大于50mpa,f-cao≤3.0%。

④吨熟料成本降低10元/t以上。

3.1.5.2 应用高效复合水泥添加剂技术,提高水泥强度,降低水泥生产成本

该项技术是科技部、财政部创新基金支持的唯一的一项高新技术产品。

益分析

    使用该技术,年产10万吨水泥厂,每年可净增利润百万元以上,若能争取免税优惠政策,效益更加可观。

3.1.5.3应用高效复合水泥助磨增强剂技术提高磨机产、质量

(1)高效复合水泥助磨增强剂的物质组成及性能。

高效复合水泥助磨增强剂是由石油精炼所得的磺化芳烃的醇胺盐、植物油和对水泥矿物具有独特化学激发功能的几十种原材料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是一种新型的液体界面活化剂和激发剂。为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复合产品,呈棕色,阻燃防腐,对人体、设备无害,物体稳定,不变质,可长久使用和保存。

(2)高效复合水泥助磨增强剂的作用机理

    在水泥粉磨中,入磨物料与研磨体,衬板发生碰撞粉碎,使矿物的内部化学键断裂,形成带电荷的结构单元,吸附在研磨体和衬板表面,产生包球糊磨现象,水泥流动性降低,制约了粉磨效率。强力牌高效复合水泥助磨增强剂具有表面活性,它能平衡颗粒表面静电,降低物料表面张力和表面能,颗粒间的静电凝聚力得到屏蔽,清除了包球糊磨现象,使水泥粉体流动性提高,避免水泥细颗粒的过粉磨。提高水泥的比表面积,使水泥颗粒级配更趋合理,大幅度提高磨机台时产量,高效复合水泥助磨增强剂中的化学物质与水泥中的铝、硅等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具有增强功能的中间物质,同时造成水泥中氧化物的晶体缺陷,从而提高水泥的化学反应活性,使水泥的强度大大提高。

(3)使用效果

    在水泥粉磨中,根据水泥的配料组成及产品品种不同,吨水泥均匀加入200-400g水泥助磨增强剂,可取得以下效果

①可提高磨机台时产量20-40%。

②提高水泥的比表面积(30-50m2/kg),同时增加水泥的流动性,防止过粉磨现象,使水泥颗粒级配更趋合理,有利于水泥强度的发挥,有利于选粉效率的提高。

③可大幅度提高水泥强度。三天、七天抗压强度提高10-20%; 二十八天抗压强度提高10-15%。④节约能源,吨水泥可降低电耗8-12kwh。

⑤经济效益显著。由于磨机产量的提高和强度的大幅度提高,降低了电耗,可大大地提高混合材的掺入量,从而使生产成本大幅度地下降,吨水泥可降低生产成本5-12元,企业经济效益显著。由于混合材的大量掺入,可降低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社会效益显著。

⑥水泥安定性得到有效改善。

3.1.6 环境保护技术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机立窑水泥的防尘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立窑厂粉尘大、环保差、污染重,其根源不是立窑本身,而是对环保不重视。全国花园式厂很多,如北京平谷水泥二厂,山东博山水泥厂,都是学习的榜样。目前防尘设备技术比较过关,关键是使用。环保不达标,企业再好也将被淘汰,所以加强环境保护势在必行。

3.2 机立窑水泥发展的管理对策

    俗话讲“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在机立窑向现代化立窑迈进的过程中,管理显的尤为重要。

(1)要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需要,切实可行,便于量化考核的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定额管理、成本目标控制、劳动管理、资金管理、激励机制等在内的管理制度。

(2)要加大执行制度的力度,在执行中不断提高和完善制度。

(3)对比先进的现代化立窑企业,做好技术经济分析,找出本企业与先进的现代化立窑企业的差距。制订措施,努力达到先进目标。

(4)企业要注重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要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时时创新。

(5)要形成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管理机制。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水泥;产能过剩;集中投资;重复建设

中图分类号:F426.71;F206

水泥工业抑制产能过快增长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10年前行业里就开始有这样的呼声,提出控制水泥的总量增长。2008年,国内局部地区主要是华中地区,出现了水泥总量增长过快的问题,引起了国务院对水泥行业的关注。2009年上半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对华中地区水泥产能过剩进行了调研,出台了2009年38号文。该文当时被行业评价为“有史以来对行业发展最严厉的文件之一”。 自从新型干法出现以后,3年时间水泥产能新增7.3亿吨,3年的增加量是以前总量的1倍。对水泥行业的发展,在各项政策或导向上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从“控制总量”“抑制总量”“遏制总量”到本次的“化解产能严重过剩”。从措词的变化可以看出,行业的发展确实经历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过去认为是还可能加以控制,现在则是到了非控制不可的程度了。

本文主要从六个方面来讨论水泥行业的问题。一是水泥行业的现状。二是过剩程度的判断,三是产能过剩的原因,四水泥行业调控的三大目标,五是发达国家调整水泥产能的经验,六是化解产能水泥行业的对策。

一、水泥行业现状

目前, 我国水泥总产能是30.7亿吨,粉磨站的生产能力是11.6亿吨。水泥的生产过程是先生产熟料,经粉磨成粉后成为水泥。粉磨站不生产水泥熟料,只从事水泥加工部分的工作。粉磨站的生产能力占1/3以上。熟料产能为18亿吨,采用的是新型干法,这在水泥行业中是比较先进的生产工艺,采用比重达90%。水泥行业大力提倡发展这种工艺。2012年末水泥熟料生产能力18亿吨,其中新型干法熟料能力16.8亿吨,占93.3%。在2012年年末运营的1536条新型干法生产线中,日产4000吨以上生产线612条,生产能力占新型干法熟料能力的60%。新型干法生产线日产熟料平均规模已经达到3200吨。18亿吨熟料产能按人均拥有量大概是1.3吨的量,换算成水泥是人均2吨水泥。在发达国家水泥行业的发展历程中,从未经历过这么高的产能过剩。

(一)资源能源的消耗量大

熟料系数关系到水泥质量的问题。2012年我国生产熟料13.4亿,能制成水泥22亿吨,熟料系数60%,即一吨水泥只有60%的熟料,其他都是混合材料。产能利用率是73%~74%,还是可以接受的。2013年1~10月份的水泥产量已经将近20亿,全年超过23.5亿吨。如此高的水泥产量,对资源能源的消耗量很大。

石灰石资源总量消耗18亿吨以上。按22亿吨的产量计算,对于能源(主要是煤、电)的消耗,折算起来, 大约消耗了1.7亿吨标煤,占比相当大。同时,煤的使用量较大。

(二)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情况

排放方面,水泥生产会对环境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水泥生产中,粉尘和烟尘的排放量占工业粉尘、烟尘排放量的20%,氮氧化物排放量占工业总量的10%~15%。水泥的生产过程就是对碳酸钙的分解,生产工艺过程就是要分解二氧化碳的过程,因此,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很大。

(三)水泥的利润率逐年降低

2011年水泥的利润率在行业盈利能力中达到历史的顶峰,2012年开始下降,2013年较2012年仍有下降。2011年每吨水泥可以获利50多元,2012年每吨水泥获利30元,2013年前10个月获利21元。水泥的总量在增长,而水泥的盈利能力却在下降,这是一个行业产能过剩的表现。

二、对产能过剩程度的判断

市场调节情况下,适度过剩可以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提升管理水平。但是,严重的产能过剩,特别是象水泥这种资源能源依赖性行业,将会对社会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

(一)严重产能过剩的危害

严重产能过剩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剧了市场的恶性竞争;二是给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三是对资源造成较大浪费;四是产品质量难以得到控制和保证。一吨水泥中60%是熟料,40%是混合材,掺的是工业废弃物和废渣,可以改善水泥性能,同时也可以综合利废,是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前提下,很多企业大量掺混合材料,以使成本有大幅下降,抢占市场份额。而掺加太多混合料,致使水泥质量下降,将直接威胁到建筑工程的安全,危害较大。更重要的是整个行业和企业获利空间被压缩了。

(二)我国存在水泥产能过剩

生产后的水泥是不能长期存放的。目前生产的22亿吨水泥被市场消化和使用了,怎么还存在过剩的问题呢?如果 22亿吨水泥都用在建筑工程上,且产能利用率达70%以上,是可以接受的。发达国家在一段时期内产能利用率也曾在这个水平上。是否存在过剩问题?

目前,我国水泥产能是30.7亿吨,据初步估算,2013年约有50条生产线会投产或仍在建设中。如果全部投产,将增加1亿吨产能,达到32亿吨左右的产能。目前为止,水泥的总消费量仍未达到饱和点,即未到拐点。根据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未来近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2020年以前,如果经济总量仍保持7%的增速前提下,水泥需求量可能还会保持在高位,甚至有可能出现小幅增长的趋势。笔者认为,水泥消费拐点应该在25亿吨左右,拐点时间将于2017年或2018年到达。据前文的分析,在到达拐点的这段时间里,水泥产能仍在缓慢增长的区间内。因此,水泥总体的产能过剩的判断是成立的。

三、产能过剩的原因

地方政府对行业发展缺乏管控和无原则发展、水泥行业易获短期利益导致集中投资、与技术门槛下降、信息不对称与一些大企业的非理性投资是导致水泥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

(一)地方政府对行业发展缺乏管控和无原则发展

地方政府对行业发展缺乏管控和无原则的发展是造成水泥业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水泥行业是最早一批由省级主管部门核准的项目建设。后来,无须省经级政府部门核准,市、甚至有些县一级的政府都有权核准水泥项目。国家对水泥行业的管理仍停留在宏观调控的层面,并未对水泥项目建设给以严格管理。由于水泥投资强度不大且见效快(一般的中型水泥生产线大概前期投入1亿的资金基本可以建成),因此,地方政府非常关注。很多地方政府都把水泥生产线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导致近年水泥产能增长的特别快。

(二)水泥行业易获短期利益导致集中投资现象

因为水泥投资强度不大见效快,其他行业与其无法比拟。在利益驱动下,大量民间资本进入到水泥行业,甚至对水泥行业不太了解的投资者也加入进来,造成集中投资的现象。

(三)水泥行业技术门槛下降致使水泥企业成为投资品

过去由于技术水平的制约,水泥行业的投资强度较大。2001年、2002年投资强度仍相当高,2000吨生产线曾经投资了12个亿;冀东引进第一条4000吨的生产线,大约投资了4~5个亿。随着水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水泥行业的进入门槛降低了。而且投资回报周期也缩短了,基本上建设期是一年。建设期之后第二年如果赶上建筑项目较多的情况,一年就能把投资就收回。水泥行业成为一个投资短、见效快的行业。有些人把水泥当成一种投资品,先建一条线,干一年,投资赚了就卖。这样,很多外来资金对该行业较为关注。

(四)信息不对称导致重复建设

信息不对称导致重复建设。有些投资者获得的信息是一种误导信息,认为本地建多少水泥生产线都没问题;水泥行业内可能也有一些误导信息,认为水泥怎么建都不会过剩,都可以接受。在两种误导信息的作用下造成重复建设。

(五)一些大企业的非理性投资

有些大型企业对水泥项目的投资属于非理性的投资。比如,某一地方水泥产量明显偏高,一些大企业为了扩张市场,仍凭借其某些方面的优势,抢占资源再建线。汶川地震以后,笔者曾在四川灾后重建的水泥规划中强调千万要控制好水泥的总量和对于水泥的投资冲动。但遗憾的是,短短两三年时间,仅仅四川地区包括重庆在内出现了区域产能严重过剩。大企业非理性投资,政府也并未按照规划控制,形成了非常严重的局部过剩,整个行业面临困境。在此之前,四川地区的水泥盈利空间还比较大,现在价格严重下滑。每一个大集团在新疆都有项目,而新疆地广人稀,1亿吨的水泥产能,确实没有消化的地方。新疆曾是国内水泥价格最高的区域之一,现在价格已经很低。整个行业获利空间被大大的压缩了。

四、水泥行业调控的三大目标

水泥行业调控的三大目标:一是产能控制到基本合理;二是发展治理明显改善,三是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水泥行业很少被提到国家层面上研究或者关注。2013年,在多次会议与活动中都提到水泥行业。国家层面的关注,包括一些政策措施的到位,将会对行业产业结构升级或去产能带来一个推进。国务院第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对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四个行业(钢铁、电解铝一般认为是冶金业)提了三大目标、八项任务、九大措施,并且针对四个行业提出分业施策,对于整个去产能或化解产能过剩的措施具体、明确,操作性很强,区别于过去所有的相关文件。2009年的38号文被称为 “史上最严厉的一次针对行业的结构调整的文件”,虽然措词很严厉,但没有出台细则,行业产能扩张并没有得到遏制。政策之后赶上一个4万亿投资的政策,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行业并没有更多的调控措施,产量增长的很快。目前,应当加强宏观调控,遏制产能的扩张。对38号文之后所有项目进行清理,清理之后该停建的停建,手续不全的就要补办手续。对于违法违规的问题要给予处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处理结果要向社会公开。同时,停止一切形式的产能扩张行为。包括所有生产线和粉磨站均要停止建设,最关键的一点提到投资主管部门、工业主管部门、国土、环保、质监、安监等部门都要起到严格监督检查和严格管理的作用。

五、发达国家调整水泥产能的经验

从发达国家调整水泥产能的历史来看,都经历过这样的历程。在经济高速发展期水泥产能快速增长,随着市场需求下降,经济调整、市场需求下降,逐渐做结构调整,经历了去产能的过程。

(一)通过市场调节,政府干预很少

一些国家在一些行业去产能的时,由政府层面出台一些政策,包括一些补贴或者优惠政策。但对水泥行业的调控,则完全通过市场调节,政府几乎不干预。

(二)注重技术创新

经过市场竞争并立足下来的大企业,他们的关注点都放在技术创新,着重在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处置废弃物方面的技术创新。特别是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如采用废弃物来替代燃料,使水泥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注重如何更多地利用一些废弃物。注重一个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水泥是一个中间产品,需要进行加工才能用在工程上,很多大集团注意产业链延伸,来扩大其盈利空间和范围。通过一系列的调整,包括技术水平的提升,较快地使本国的水泥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六、化解产能过剩的对策

对于我国产能过剩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总体实施,分步部署;完善配套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加大淘汰力度,降低水泥总产能;推进产业升级,引导消费升级;推广高标号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降低水泥生产总量。

(一)加强宏观调控,遏制产能扩张

四大行业化解产能过剩的将实行总体实施,冶金、船舶行业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负责,水泥和玻璃由工业与信息产业部负责。工信部于2013年11月底给各地政府下发了文件,要求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制定本地区2013-2017年结构调整的方案,要求在一定时间内上报。方案包括淘汰落后、将来不再建设与一些可能进行减量调整的项目,这是配合41号文之后具体的操作层面的措施。对整个产能化解的任务已经被细化了。

(二)完善配套政策,建立长效机制

应该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加强监督与管理,才能使去产能的工作落实到位,否则行业发展仍然得不到控制。目前,还有一些投资者比较关注水泥,有投资的冲动。只有建立一种配套的长效机制,特别是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才能使去产能的工作落实好。

(三)加大淘汰力度,降低水泥总产能

国务院第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文中提出,尽快取消32.5复合水泥。32.5复合水泥是一个综合利用废弃物比较多的产品,将来逐步降低32.5复合水泥的比例,完全是从提升建筑质量、控制落后产能的角度来提出的。32.5复合水泥如果按标准生产,是一个非常好的产品。但一些小企业特别是粉磨站,在产品当中多加、乱加混合材,产品到搅拌站以后,还会添加更多的混合材或者掺加料,质检部门又缺乏监管。因此,这个产品在文件中被提了出来。这个品种的水泥产量占水泥总产量的70%~80%,通过降低32.5复合水泥的使用量,可以使水泥产量大幅度降低。而取消32.5复合水泥产品,则需要通过一些标准的修订来实现。32.5水泥产量下降对整个水泥的总量下降将做出巨大贡献。

淘汰立窑,淘汰落后产能一直是水泥行业的一个主要任务。当时确定的目标是,“十二五”末期,基本上将所有的立窑都淘汰。国务院第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文中除了提出除了按期应该淘汰的落后产能之外,还要再淘汰1亿吨。1亿吨的方向主要是:一是过去的立窑把窑关了,留下的磨来粉磨水泥,变成粉磨站,有很多设备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这是下一步淘汰的1亿吨里的重点;二是1亿吨的产能中还包括2000吨以下生产线的产能,这些生产线有些生产特种水泥。除了生产特种水泥的生产线,其他的也将是下一步淘汰的主要目标;三是工业与信息产业部按照水泥工业的准入条件,将所有新型干法准入复核,凡是没有通过复核的生产企业下一步就要列入生态范围,没有通过的企业就是环保和能耗指标没有达标的企业。这些能耗环保指标不达标的企业生产线将被淘汰。过去能耗环保指标很难控制,企业提供的数据不一定是真实数据。现在通过准入复核,没有复核通过的生产线,下一步就限期淘汰,期限是2015年底。

(四)推进产业升级,实施水泥工业对生活垃圾协同处置

产业升级的节能降耗方面是水泥行业技术升级的重点。水泥工业对生活垃圾协同处置值得关注。这方面目前在技术层面趋于成熟,用水泥生产过程消纳生活垃圾,即用水泥窑消纳生活垃圾比用其他处置方式更环保。因为水泥窑温度较高,达1400多度,将垃圾基本焚烧干净,而且一些重金属在水泥的熟料里稀释掉,不产生有毒气体与有毒物质。由于水泥窑温度比较高,比垃圾焚烧和垃圾填埋都更好,但目前还未来广泛推广。虽然很多生产线建立了垃圾处置工艺,但是苦于拿不到垃圾。环保部对垃圾处置是给补贴的,政府出资建设垃圾焚烧线,焚烧垃圾以后还获得政府补贴。目前很多发达国家水泥生产线都是协同焚烧垃圾处置,还有一些焚烧危险固废。比如一些很难处置的轮胎、废油漆等这些对土壤和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害的物质。完全可以用水泥窑去烧,这些废弃物中还有一些热值,可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很多发达国家采用替代燃料,替代比率可高达90%,低的也可以达到50%~60%。在下一步技术升级中,除了节能减排降耗之外,这也是一个重点工作。

(五)引导消费升级,推广高标号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

因为不了解情况,大量低端水泥产品被社会使用。因此,水泥行业需要延伸自己的产业链,水泥的企业应做一些下游产品,使消费者了解到提供给社会终端产品对建筑物是有保障的。国务院第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也提出要推广高标号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这是节能减排的好途径,如果推广高标号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我国的水泥总量将有一个比较大的下降幅度。

参考文献:

[1]高智.水泥工业产业布局研究[R].中国建材产业发展研究论文集,2010-05-15.

[2]韩国高.我国工业产能过剩的测度、预警及对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2-06-01.

[3]李昌海.我国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原因与对策研究——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R].中国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研究论文集,2013-06-01

[4]孔祥忠.中国水泥行业的技术创新与产能过剩[R].中国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研究论文集,2013-06-01

水泥企业年度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生产许可证 水泥 发展 促进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水泥工业长足发展的三十年。从年产3000t的蛋蛋窑,到日产10000t/d熟料的新型干法生产线,水泥工业完成了它的华丽转身。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实物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在这些可喜的变化中,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实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水泥是许可证重点监管的产品之一,尤其是2007年以来,新版的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对水泥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关注点从原来单纯的实物质量提高到同时关注国家产业政策、环保和实物质量三个方面上来。要求的提高促使水泥工业完成了它的一次涅槃。

1 国家产业政策

国发(2005)40号关于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定,掀开了水泥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序幕,随后国家发改委、各地方人民政府等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限制和淘汰水泥落后产能。而的新的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第一次把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写进了“企业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基本条件”里,要求在受理许可证申请时,必须有产业政策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在这一坚决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的过程中,以陕西省为例,全省水泥生产企业从2002年换证后的240余家锐减到目前的130余家。其中曾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星罗棋布的机立窑水泥生产企业,从07年全省的200余家,减少到目前的不足20家,且大多数为直径为3.0m以上的建通窑,并且大多分布在陕南陕北(其中陕南7家、陕北2家,其余是渭南地区原国有性质的水泥企业);产业政策在许可证审查中的执行力度可见一斑。还有中空窑,由于其生产工艺能耗高,也被列入淘汰落后产能之中,全陕西省仅有府谷一家水泥企业是利用中空窑生产快硬硫铝酸盐水泥,其余全部关停。细则中明令淘汰直径1.83米以下的水泥粉磨设备,从另一个方面是禁止主机为直径1.83米水泥磨的粉磨站的建立,全陕西省目前已无以直径2.2米以下的水泥磨为主机设备的粉磨站,这还是技术改造后或是拆除窑保留粉磨系统的粉磨站,新建粉磨站产能必须为60万吨,主机规格直径都在3.0米以上。出现了石泉秦峰、汉阴金圣、榆林恒源利尔、榆林声威等年产水泥100万吨以上的粉磨站数十家。产业政策中明令淘汰的湿法长窑,最有名的是秦岭公司,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该企业曾是全亚洲最大的水泥企业,其闻名的四条湿法华新窑,也在2008年水泥生产许可证实地核查前全部拆除,全省仅有的一条湿法窑是榆林锦龙,因为利用当地的工业废渣——电石渣,才得以保存至2011年换证,也进行了技术改造。正是因为许可证制度的严格实施,及时淘汰了落后产能,才为等量淘汰后新建新型干法生产线提供了可能。全国水泥巨头之一的海螺集团,自从2009年进军陕西,短短三四年时间,新建和收购的2500t/d以上生产线就达11条;冀东水泥,全国排名第四的水泥集团,自从2006年在陕西泾阳建成第一条5000t/d生产线至今,已收购和建成2500t/d以上的生产线7条;更有陕西本土水泥企业尧柏集团的迅速崛起,通过收购和新建,2007年至今,已有2500t/d以上的生产线14条;正是生产许可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才使得水泥企业“淘汰落后、上大放小”格局得以实现,使水泥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从47.94%上升到73.65%。新型干法生产线在五年时间内,迅速成为水泥市场的主导。

2 国家环保规定

水泥工业高污染、高耗能是众所周知的。在注重绿色环保的今天,如何既使水泥工业高速发展,同时又能达到环保要求,成了大家共同关心的议题。国家专门针对水泥生产企业出台了《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用来限制水泥工业的污染物排放。是水泥产品生产许可证实施细则,第一次把环保设施和设备作为水泥工业必备的生产设备设施来进行要求。从原料进厂到水泥出厂的每一个环节,杜绝出现无组织排放;破碎、粉磨、煅烧、包装等各个工序必须配有布袋收尘或电收尘设备。以一条新型干法生产线为例,整个的工艺流程按细则要求,除尘设备多达30余台。原材料不允许露天堆放,传输设备必须密闭,使无组织排放变为有组织排放。这些可操作性非常强的要求,使所有取证的企业均达到环保要求。在我们实地审核的过程中,曾有宝鸡众喜、铜川华龙、商南建材等生产企业,错误的以为只要生产水泥的工装设备达到要求,环保设施设备不完善没有关系,而导致其终止现场审核,经整改后再审通过。严格的环保要求,一改水泥企业传统的脏、乱、差现象,在自身取得发展的同时,还给公众一个碧水蓝天。在这点上,生产许可证的要求功不可没。

3 产品实物质量

精良的工装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目的只有一个,使企业能持续生产合格产品,所以实物质量的优劣一直是许可证关注的重中之重。生产许可证制度通过严格贯彻国家产业政策,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实际上已经为生产合格产品奠定了基础。现在占全省水泥总产能73.65%的新型干法生产的通用水泥,在近两年全省水泥产品监督抽查中,合格率为100%。拆窑保磨后转型的粉磨站由于选用的多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熟料,熟料质量优于企业原有的机立窑的产品质量,也确保了水泥的产品质量。新建的粉磨站主机设备多为直径3.0米以上,且大多添加了辊压机,研磨能力强,水泥的比表面积大大提高,为生产合格产品提供了保障。生产工艺和工装设备从硬件为生产合格产品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水泥不能最终检验合格后出厂的特性,只能依靠严格的过程控制来保证产品质量,所以细则在核查办法中用两章,十一条十五款大量篇幅,从原料采购到质量控制,从检验管理到出厂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了严格控制,以确保水泥产品质量合格。由此可见,许可证管理从工艺条件到质量监控,为生产企业持续生产合格产品打下基础。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不难看出,有了生产许可证制度的严格要求,才有了我们水泥工业蓬勃发展的今天。

参考文献:

[1]刘志江.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中的技术创新与设计优化:水泥技术,199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