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学习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3 23:57:26

口译学习计划

口译学习计划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8-0120-6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3.031

1 . 引言

“口译是以口译员为媒介的一种特殊的翻译传播和社会交际行为”,口译的过程“既是信息传递过程、交际传播过程,也是复杂的认知过程”(卢信朝,2009)。因此,口译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构建这一复杂认知过程、使其内化和自动化的教学活动。

根据笔者在广西师范大学对英语专业(翻译方向)三年级的50名学生所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61.5%的学生表示,他们从未或极少制定口译练习的中长期目标或计划。如果学生在口译一开始就没有明确自己的“志”在何方,那么学生口译学习缺乏动力,口译教学将难以顺利展开。

随着认知科学和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兴起,学习者因素成为教学研究关注的焦点(武光军,2013)。目前国内口译教学研究更多重视的是教师“如何教口译”,研究的出发点仍旧是教师中心,而学生“如何学口译”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通过实验,论证元认知策略在口译教学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试图找出元认知理论在口译教学中应用的具体途径。

2 . 理论依据

元认知是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F l a v e l l(1979)提出的一种学习策略,它是指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包括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知,又包括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和调节。随后元认知得到发展,被西方许多认知心理学家发展成为了3大类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和社会/情感策略(social/affective strategies)(O’Malley & Chamot, 2001)。

元认知策略主要分为三类: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评估策略。计划策略是指学习者学习前对学习活动的目标、过程、步骤做出规划与安排。如:确定学习目标,预测重点难点,产生待回答的问题,分析如何完成任务,安排学习时间等。监控策略是指学习活动进行过程中根据学习的目标对学习计划中的学习进程、学习方法、效果和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监控。评估策略是指对自己的学习进程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学习进程所采用的策略进行调整。

本研究中的元认知策略培训主要是指在口译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在课堂上教授自我计划、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策略,并督促学生通过元认知周记形式在课后的口译学习中使用元认知策略,从而逐步将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评估策略内化成口译学习习惯、口译能力不断提高的教学过程。

3 . 研究问题

基于上述理论基础,并结合口译教学目前普遍学时不足且需要学生进行大量口译练习的实际,本研究试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英语专业学生在口译学习中是否使用元认知策略?如果使用,哪些策略使用得更多,哪一个策略更少?

(2)经过元认知策略培训的学生与未经过元认知策略培训的学生在口译产出方面是否有差异?

4 . 研究设计

4 . 1 受试

本研究受试选取了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三年级英语专业(翻译方向)2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实验。实验班有28名学生:男生2名,女生26名;控制班有27名学生:男生2名,女生25名。由于进行口译前测时,实验班有2名学生不在场,口译后测时实验班有1名学生不在,控制班有2名学生不在,为保证计入统计的数据是前测和后测一一对应,故该5名学生的成绩被剔除。则实验班的有效数据人数为25人,控制班的有效数据人数为25人。两个班此前都接受同样的语言课程,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口译课程,教学实验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的第三周开始进行,前两周为原口译教师授课。

4 . 2 研究方法

4.2.1 问卷调查表

本研究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口译学习中的元认知策略使用调查表(前测)》《口译学习中的元认知策略使用调查表(后测)》。

笔者参考了文秋芳《英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2003)的版本,设计包含了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评估策略有关问题的五分制莱克特表调查问卷。卷内含13个问题,让学生就自己的实际情况由频率从低到高的五个维度作答,了解学生在实验前后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情况。

4.2.2 口译测试

口译测试选用的材料是笔者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后,挑选出3个相对符合的材料,让大学四年级的一组学生对3个材料的难度进行测试,将学生的口译产出进行录音和量化打分,计算每个材料的难度系数,再挑选出难度系数接近的两份材料来作为口译前测与后测的材料,从而保证口译前测与后测的难度相当。

本研究采用经典测试理论的难度系数公式P=1-S/F计算试题难度系数,其中P代表试题的难度,S表示被试者在该测试中得分的平均值,F表示该题的满分值(孙甲霞、李学勇,2009)。材料1难度系数为P1,材料2难度系数为P2,材料3难度系数为P3。难度系数结果如表1。本研究最终选择了P2作为口译前测测试材料,P1作为口译后测测试材料。

本研究中计算学生口译成绩时,只考虑学生信息转换率和逻辑性,并没有将交际性、效果、行业规范等因素纳入成绩计算。口译成绩的计算借鉴了蔡小红(2003)的口译评估模式,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将口译文本划分成信息单位和意层,根据学生口译录音来进行评分。由于目前学界对信息单位和意层单位各自应占的比重仍没有定论,为了能相对客观地反映口译教学成果,笔者姑且采用以下公式计算学生口译成绩:

口译成绩=已译信息数/总信息数×70+已译意层数量/总意层数量×30

具体信息数量与意层数量划分方法蔡小红教授(2003)在其论文中已经详细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4.2.3 元认知策略使用周记

为了能够确保实验班学生在课后口译学习中持续使用元认知策略,笔者设计了表格形式的《元认知策略使用周记》,要求实验班学生每周根据自己口译的学习情况进行填写,内容包括本周口译学习的目标、口译练习计划、练习步骤、遇到问题和解决方案、自我口译练习评估和方法总结等内容;教师每周收齐学生的周记,并在课堂上对普遍问题进行反馈。控制班则不需要填写记录周记。

4 . 3 实验步骤

实验第一周,笔者先对口译材料难度系数测试,得出难度相当的两份材料分别作为口译前测和后测的材料。第二周在口译课堂上对两个班学生进行口译和元认知策略的前测,第二周至第十一周对实验班和控制班进行平行教学(有关教学内容参见表2)。实验第十二周另组织学生非上课时间进行口译和元认知策略的后测。

5 . 结果与讨论

5 . 1 英语专业学生口译学习中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

根据Oxford(1990)的分类,在五分制的元认知策略使用莱克特表中平均分得分在3.5分~5分的学生可认为是高频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说明他们在口译学习中经常使用学习策略;2.5分~3.4分的学生可认为是中频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说明他们在口译学习中相对较少使用学习策略;得分在1.0~2.4的学生可认为是低频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说明他们在口译学习中几乎不适用学习策略。本研究的问卷共有13题,故问卷总得分在45.5~65之间的为高频学生,32.5~45.4之间的为中频学生,13~32.4之间的为低频学生。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控制班和实验班学生元认知策略使用总得分分别为40.20和42.88,这表明受调查的英语专业学生在口译的学习中相对较少使用元认知策略,主要处在中频使用水平(见表4)。

在问卷的13个问题当中,问题1至4是属于计划策略,问题5至9是属于监控策略,问题10至13是评估策略。其中得分最低的是问题3“我已经计划好了如何提高口译能力(M=2.2200,SD=0.78999)”;其次是问题1“我学习口译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很明确(M=2.4000,SD=1.06904)”。得分最低的四道题目均分布在计划策略的问题当中。可见,学生在口译学习中是很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的。

此外,得分最高的是题目5“上口译课时我能够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M=4.0600,SD=0.61974)”。得分最高的三道题目均分布在监控策略的问题当中,问题5、7和8所得的元认知策略分数均处于高频使用水平。

进一步按照13个问题所属策略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如表5),计划策略的均值仅为2.8108,处在元认知策略中频使用水平,印证了学生们口译学习缺乏目标和动力的说法。监控策略的均值为3.4050,是元认知策略中使用得最多的策略,但是仍没有达到高频使用水平,表明学生们在口译课堂上能比较认真听讲,能监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但评估策略的得分是三个策略中使用得最少的,均值为2.7800,这表明学生在口译学习中缺乏反思,也不了解改进和提高口译能力的方法。

上述调查结果对口译教学的启示是:

(1)口译教师应在口译的第一堂课上,先让学生明确口译课程学习的目标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口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比如,对于想要日后从事翻译行业或者考翻译研究生的同学,口译是一门必备的技巧,必须刻苦扎实练习;而对于那些没有这样打算的同学来说,口译学习中学到的信息处理和笔记技巧等会对专业八级考试mini-lecture题型很有帮助等。现实教学中,很多学生觉得自己以后不会做翻译,因此不重视口译课,非常缺乏学习口译的动力和积极性。

(2)口译教师在随后的口译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口译表现,发现问题,并在口译不同阶段的学习方法上给予指点。

(3)口译教师在口译第一堂课上可适当进行元认知策略的培训,让学生了解元认知策略中的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评估策略,可以让口译学习更科学、更有效。

5 . 2 元认知策略培训对实验班学生口译产出的影响

口译前测的结果显示,实验班与控制班在教学实验开始前口译水平相当。在使用难度系数相当的口译语料进行口译测试的情况下,控制班平均分为51.5712,方差13.20124,实验班平均分为50.9224,方差为9.77678。将两个班的口译成绩进行T检验,F值为1.697,Sig.=0.199

10周后,从表7可以看到,两个班的口译成绩均有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接受了10周的口译学习后,学生的口译能力得到了提高,说明口译教学效果比较良好。但是,实验班和控制班口译成绩提高的幅度有明显差异。控制班口译成绩均值为55.4964,方差13.88672,实验班口译成绩均值为65.6740,比控制班的高出10分以上。

随后对实验班和控制班口译后测进行T检验,以验证两者之间的显著差异性时,笔者惊讶地发现(如表8),这两组数据之间竟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仔细分析数据结果后发现,Sig.(2-tailed)0.07与P值0.05是非常地接近,虽然两组数据不呈明显差异,但至少也已经表现出很强的差异趋势。导致这一结果也可能是由于笔者没有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剔除其中可能存在误导的数据。这也是下一步研究可以继续探讨的地方。

为了验证元认知策略培训与口译测试成绩的相关性,元认知策略使用得分(后测)和口译成绩(后测)这两组数据被用来进行皮尔逊系数分析,Sig.(2-tailed)>0.05,这表明两者之间有显著关联,即元认知策略使用得越频繁,口译成绩就越高。可见,口译课堂中的元认知策略培训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

笔者认为,元认知策略培训之所以能提高口译能力,原因在于以下4个方面:

(1)口译教学伊始就重视计划策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学习口译的目标,从而制订有关学习计划,让口译学习变得科学有序。

(2)重视评估策略的使用。笔者在实验班进行口译教学时对学生课堂上部分口译练习进行录音,然后让学生课堂或课后听自己的录音,并就录音进行点评和分析,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通过录音回放,让学生直面自己真正口译练习中的表现,发现自己表达中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嗯,啊”之类的赘词很多,或者语流不畅、语法错误、发音不准等问题。笔者在2013年7月参加中国翻译协会组织的口译技能培训班的学习过程中观察到,施晓菁教授就在课堂上使用录音回放的形式来进行复述、交传和同传的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3)元认知策略使用周记使得实验班学生每周都必须设定学习目标,并对自己所设定的练习目标进行质和量的评估。当他们能完成自己的训练目标时,成就感可以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当他们没有完成自己的训练目标时,内疚感会让学生在下一周更加努力地练习。无形中,他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能够自己对自己的口译学习进行规划和评估。相比之下,控制班的学生则缺乏这样的觉悟,口译学习只停留在老师课堂上的训练和课后作业。

(4)元认知策略使用周记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起了一个课上与课下的连接,让学生在周记中充分表达自己在口译学习中的疑问,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而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些周记的内容进行汇总答疑,可以及时解决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因此实验班的口译学习来得更具互动性。

5 . 3 元认知口译教学具体教学步骤

由于元认知策略是“认知的认知”,相对抽象,很难量化直观地观察和跟踪,所以笔者通过课堂上强化计划策略、评估策略,课下要求学生记录元认知周记的方式,来确保元认知策略课上与课下的执行。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笔者尝试归纳元认知策略指导下口译教学步骤:

(1)口译第一堂课适当插入元认知策略知识介绍;引导学生建立自己口译学习的目标,并要求学生不断自我反思;

(2)口译课上通过进行录音回放,自我口译录音转写、修改,发现口译问题、分析口译问题和提出改进方案,从而践行元认知的监控策略和评估策略;

(3)口译课后要求学生客观记录元认知策略使用周记,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口译学习计划,自我监控学习进度和方法,自行反思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自我修正。教师可每周或隔周检查周记,对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反馈。

这三个步骤缺一不可,需要不低于一个学期的执行期,并且元认知周记是关键。这是因为,笔者在后续跟踪中发现,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实证研究结束7周后的期考中,口译成绩的差距又变得不明显。根据笔者了解,这是由于实验结束后,实验班的学生放弃了元认知周记的执行。而且,元认知策略培养的是学生口译学习中的科学认识策略,换而言之,是一种学习习惯、学习模式,它的习得需要一段时间的坚持才能形成稳定的认识模式。

6 . 结论

口译教学不应只是单纯的口译技能教授与训练,还应关注技巧以外的认知能力,如元认知策略。笔者通过教学实验,通过三个具体操作步骤,将元认知策略这一抽象概念传导给学生,并让学生们付诸实践。首先,笔者在口译教学伊始简单介绍了元认知策略,并着重强调了口译中所需要的计划策略。再者,笔者通过录音回放点评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执行监控和评估策略。最后,笔者根据元认知策略所涵盖的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评估策略设计了《元认知策略使用周记》,要求学生们课后按周记录自己的口译学习,自己为自己制订学习计划,自己监督计划的执行,然后对自己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估分析,让学生成为自己口译学习的管理者。

口译学习计划篇2

1.翻译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大学生整体学习能力良好的翻译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由于惯性思维的限制,学生在英语阅读、听力的学习过程中遇到长句或者比较难理解的句子时,常习惯于将句子译成汉语,具有较好的翻译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当然良好的翻译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及书面表达能力。许多学生在开口或落笔前常用汉语构思,后用英语表达,而良好的翻译能力能够让学生用英语准确表达母语,进而提升口语及写作水平。

2.翻译能力的培养可以改进大学生实际应用能力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际越来越多,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应用广泛。在科研方面,各大网站中的资料、数据以及一些重要的科学论文多数是用英语完成的;在工作方面,外企的工作语言多是英语;在生活方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中国,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大学生想浏览国外网站,熟悉外国文化,与外国朋友沟通,就需要加强跨文化翻译能力,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点应该放在大学英语的翻译教学中,因为翻译能力是听说读写能力所不能替代的。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它不单是语际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转换。翻译教学以及学习中的很多情况表明对原文理解的主要障碍并不是由语言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对英美等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够造成的。

3.翻译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英语考试成绩2013年以来,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推进,翻译考察比重的上升也说明了国家对翻译能力的培养的重视程度。2013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新题型中翻译题的分值比重由原来的5%提高至15%,而且考察的方式也发生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词组、短语等的考察转变成段落翻译;同时扩大了考察的范围,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话题。以往单句翻译时,考查的重点是语法现象,而现在的段落翻译,考查的则是学生跨文化翻译能力。这些变化从侧面体现出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大跨文化翻译教学力度。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1.大学英语翻译课缺乏整体规划限于授课时数的限制,加之各高校对跨文化翻译缺乏重视,在安排大学英语的整体教学规划中缺乏对翻译课的安排。主要体现在大学英语课没制定专门的翻译授课计划,没有安排固定的翻译课时,没有统一的翻译教学材料,缺少系统的翻译教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翻译及为数不多的课后翻译习题上。虽然有些教师在课上可能提出某些翻译理论、翻译方法,但随意性太强,缺乏整体规划。

2.高校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重视不够目前,各大高校的教学安排中,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小。大学英语教学的主干课程一直是综合英语课程,主要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近几年,随着考试指挥棒的变化,听说课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很多高校都配备了先进的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设置英语角,合理安排学时训练学生听说能力,在考试中设立单独口语考试。但是大学英语翻译课程却甚少受到重视,没有专门的翻译训练,没有单独的翻译考试,学生翻译水平的高低对学生英语成绩影响不大。随着社会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却使得翻译教学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学生的翻译能力得不到培养,也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的策略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目的理论中指出,翻译目的、文本功能和译入语的文化环境都是功能主义在翻译文本时要重视的要素,而这些要素也是英语翻译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讲解增补、删减、直译、改译、解释等翻译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能力。结合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办法。

1.调整教学大纲,完善英语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翻译能力,首先要提高高校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视程度,制定出有效合理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方针,提高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教学大纲指明了英语教学的方向,它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要在科学调研、论证及教研的前提下调整不合时宜的教学大纲,制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案,安排合理的授课时数,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翻译能力。

2.改变教学内容,加强跨文化翻译培养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选用的教材多是综合教程,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中没有涉及或者是很少涉及到翻译能力训练,仅在课后习题中有句子翻译的练习。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翻译能力水平,就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上下功夫,根据课时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入翻译理论、翻译技巧、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等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社会需求集体教研,适时调整翻译教学的内容,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翻译水平的目的。

3.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和学习是比较枯燥的,而且学习难度大,难点多,学生往往对翻译缺乏兴趣,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翻译技巧和翻译练习时,可以适当加入翻译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翻译知识的兴趣。多媒体教学也是提高学生翻译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设计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将学生分成小组,完成翻译任务,也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

4.重视理论学习,提高翻译技巧大学英语教学中几乎没有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教学内容,这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需求,所以增加翻译理论和技巧的教学内容是必要的。适当的在英语翻译教学中讲授翻译理论,让学生对翻译课程有初步的认识,从而让翻译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翻译学习,提高其翻译能力。同时,应选择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介绍一些跨文化理论,如不确定因素减少理论、适应理论、文化构建主义理论、文化冲突理论。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有机地把这些理论融入进去。

四、结语

口译学习计划篇3

关键词: 形成性评估 口译项目教学 应用

1.引言

当今的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专业翻译人员,尤其是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商务口译人才。而口译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语言技能训练课,不仅需要学生的语言基础、认知能力,而且要有很强的商务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口译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能“从事商务谈判、商务接待等经济活动的翻译工作,基本上要求2―3分钟比较短的交替口译”(郭兰英,2007)。在这样的市场需求和课程要求之下,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口译项目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估,进行有效的口译教学。

2.形成性评估与项目教学

评估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观恰当的评估对教学将起到正面的反拨作用,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评估方法主要有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两大类。形成性评估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作出的发展性评价(《英语课程标准》,2001);而终结性评估在一门课或一学期结束时进行,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综合评定并向有关教学管理机构汇报教学效果而进行的评估(Brindley,2001)。

项目教学模式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中心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自身,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通过交际互动完成一个项目任务,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经验型教学。换句话说,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是一种动态式教学,而建构主义学者同时也主张课堂评估的动态性,即课堂评估是一个活动过程,并非一种静态的测试过程。形成性评估方式多种多样,既有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式评价,也有学生之间的互评和个人自评,强调学生个人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评估环境开放公开。因此,形成性评估适合应用于项目教学当中,它可以对学生在项目任务设计实施一直到演示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使教师便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促进项目教学的进行。

3.形成性评估在项目教学中的应用

在以项目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当中,形成性评估的实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每个项目阶段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评估方法。同时,评估应该是有计划的和持续性的,既与教学目标相吻合,又与指导学习的策略相一致(罗少茜,2003)。现以商务谈判口译为例,按照项目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项目准备、项目展示与项目评价,探讨形成性评估方法在口译项目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1)项目准备阶段

项目教学的准备阶段主要是教师向学生明确项目目标,布置项目要求。在设计项目任务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进行小组协作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商务谈判口译的项目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明确谈判的内容和目标并根据学生人数划分小组。每个参与小组写出谈判方案,合理安排谈判人员,并在课堂上演示谈判过程。

在这一准备阶段,教师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把握学生的小组活动和自主学习情况。一般来说,要对整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控是非常困难的,而调查问卷可以解决调查对象数量大、范围广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集中发放问卷,降低教学调查成本,节省时间。另外,调查问卷一般采取不署名的形式完成,而且调查者和被调查对象不必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可以让被调查对象放松心理,便于采集到真实的数据。同时,经过设计的调查问卷标准性强,可以进行系统处理,统计数据有利于对教师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定量和定性描述。

例如,教师为了密切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设计五级式调查问卷(每个问题的回答有五个级别,5为最高级别),通过学生自评,进行形成性评估。具体问题可以包括:

a.我明确项目教学的要求和目标。

b.我认真地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c.我在课后花时间和同学进行小组讨论,交流问题。

d.我喜欢分组的学习方式。

e.我所在小组分工明确,组织得当。

f.为达到项目目标,小组同学反复讨论。

g.为成功展示项目成果,我自己反复练习。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收集到了学生在课后的学习信息,了解了学生的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同时,调查问卷也是学生对自我学习的监控和评价,通过回答问题,学生诊断出了自己的优点和弱点、长处与不足,提高了自主能力,培养了一定的管理自己、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能力。在项目教学当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明确了自己在这种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学会了自我判断、自我监督自我发展。

(2)项目展示阶段

展示阶段是项目教学的主要活动,也是评估重点。例如,在商务口译谈判项目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商务谈判的要求模拟真实的场景,使学生更容易地进入角色、融入课堂情景展示。

针对这一阶段的教学特点,形成性评估可以采取课堂观察的方法进行。课堂观察(classroom observation)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了解教与学行为的基本途径(陈如平,2004)。观察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的一种基本方法,必须通过合适的方法加以记录。在项目教学的课堂展示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学生的表现,以在展示结束后对小组的表现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本次项目中,教师准备了量化的划记表,列出学生对具体知识和技巧的掌握情况、项目演示的过程步骤、学生的能力和态度、小组互动等条目。除了采用这种量表方法外,教师还可以随时用描述的方法记录下学生的其他一些有意义的课堂行为,作为对量表的补充。

当然,观察方法除了这种现场的直接观察,也可以利用录像带进行间接观察。总之,课堂观察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各种途径观察学生,使教师掌握有效的反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许多研究证明,教师接受课堂观察反馈后,能够积极地改变对学生的态度及行为,更能感知到个人教学的优缺点,更愿意改变现状,提高教学质量。总之,经过课堂观察,教师应该与批判性反思(critical reflection)紧密结合,教师经过自我反思,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教学,并且作出更加合理的教学决策(Richards,2000)。

(3)项目评价阶段

项目展示结束之后的评价阶段可以采用小组互评、个人自评和教师点评的形成性评估方法。项目教学是一种在合作原则指导下的交互式教学,因此这种三位一体的评估方法适应项目教学模式,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师生互动。评估内容主要有谈判成员的语言表达和口译员的工作表现,评估的具体方式分为口头表达和填写评估表格两种。针对小组活动,教师在指导互评时,要强调谈判成员积极参与的态度,谈判协调行动的团队精神,谈判角色扮演的灵活、恰当程度,创造能力等。针对口译效果,教师可以设计如下评估条目:

a.讲话内容是否准确、完整?

b.表达的逻辑是否清晰、连贯?

c.对源语理解是否有困难?

d.是否能正确使用专业术语?

e.翻译的表达是否流畅?

f.语速是否适中?

g.停顿是否得当?

h.译前准备是否充分?

i.专业知识是否充足?

j.对自己的口译表现是否满意?(蔡小红,2007)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只是评估条目,而不是评估标准。教师可以采取5分制标准,并在评估前和学生商定好评分标准,让每个参与项目的学生清楚地知道如何进行小组互评和个人自评。个人自评和小组互评结束后,教师可以综合学生评价意见并根据自己记录的课堂展示情况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要进行商务谈判知识的渗透,最好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商务谈判口译的工作场景,并对比学生的表现,总结小组展示中的不足。

项目效果的评价是整个项目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采取多方位的评估方法能使学生更自觉地注意到翻译效果,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密切学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责任感的发展和自尊心的建立。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从别人的评价和建议中找到自身的优缺点,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进行课堂项目点评时,教师要强调小组和个人的优点,给每个小组划分一个等级,但是等级的划分并不仅仅参照其他同学的表现,更要关注小组的进步与成长,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得到正面的评价,增强学习的动力,提高学习的兴趣。

4.结语

本文介绍了形成性评估在口译项目教学中的分阶段应用,说明了教师使用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教学步骤。形成性评估的目的并不是检验学生的能力,单纯地给学生一个分数,而是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在项目教学法当中使用形成性评估要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的合作学习,更多地关注学生在项目中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要多给予学生正面的、积极的引导,使评估带给学生有价值的影响,促进个人的发展,而不是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产生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形成性评估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依赖于项目教学教师的严格把握,教师要注意每个项目阶段的细节,努力使这种多途径的评估方法促进项目教学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Brindley,G.Assessment.In R.Carter&a Numan(eds),The Cambridge Guide to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M].Cambridge:CUP,2001.

[2]Richards,J.C. & Lockhart.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M].Cambridge:CUP,2000.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蔡小红.口译评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7.

[5]曹荣平,张文霞,周燕.形成性评估在中国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教学,2004,(5).

[6]陈蓉.大学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估方法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3).

[7]陈如平.教师的课堂观察技能及其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4,(8).

[8]郭兰英.口译与口译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9]黄金荣,汪奠才.项目教学法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10]陆秀英.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法与形成性评估的实施[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12).

[11]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口译学习计划篇4

关键词:英汉口译 数字 翻译技巧

英汉口译中常常会遇到数字的翻译,即使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人稍不留心也会出错。主要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数字的基本计数单位不同。四位数以下的数字容易直译,而四位数以上的数字直译就困难了。需要转换。正是这个转换过程增加了数字直译的难度。

1英汉语计数单位的差异

英语中有个、十、百、千、百万、 十亿、万亿等计数单位,没有万、十万、千万、亿、百亿、千亿。而用相应的十千ten thousand、百千a hundred thousand、十百万ten million、百百万a hundred million、十十亿ten billion、百十亿a hundred billion来表示。如:365,000,000英语读作three hundred and sixty-five million。数字中的分节号“ ,”对掌握这种对应关系很有帮助。每个“,”左边恰好是英语数字的一个位数名词thousand、million、billion、trillion借助位为数字后面的“,”可以迅速的将听到的数字记下来。如听到three hundred and sixteen billion就可以快速写下316,并用0补齐余下的数位就是316,000,000,000。如其它数位上还有数字可以以同样的方法继续记录。但是,汉语数字的基本计数单位与英语的计数单位不完全相同,这就需要熟记英语中没有的汉语计数单位如万、十万等的相应表达法。同时,在汉语中,人们通常采取与英语相同的计数方式,从低位到高位每三位数用“,”隔开。这种计数方法实际上并不符合汉语中数字的思维习惯,反而给译者在记录和翻译汉语数字时带来不便。但只要在记录方式和技巧上运用正确,不仅可以保留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数字思维习惯,而且还可以使数字翻译变的轻松而准确。

2将英语数字翻译成汉语

将英语数字翻译成汉语时,首先应将听到的英语数字按照上述方法记录下来,然后按每4个数位一组由低到高用竖线“O”重新分隔,每“O”后面正好是汉语数字的基本计数单位兆、亿、万。用“O”分隔后的一组数位中的数字,按四位数的数字进行读数,即成了几千几百几十几,再加上相应的计数单位兆或亿或万,就成了汉语数字。如当听到数字five hundred and eighty-seven thousand时,即记录为587,000。此时大脑当中的印象就是“五百八十七千”。将这个数字的个位至千位的从右至左的每4位数划为一组,用“O”分隔成58O7,000,读作“五十八万七千”。又如:听到数字two hundred and sixty-five billion ,three hundred and seven-four million ,twenty-eight thousand and one,即记录成265,374,028,001将它从低位到高位按4个数位一组重新分隔,即是2653O7402O8001两个竖线后数跟的基本计数单位分别是亿和万,很容易将其译为“两千六百五十三亿七千四百零两万八千零一”采用每4位数一组的分隔方式记录汉语数字,符合汉语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有利于提高英汉数字口译的效率。

3将汉语数字翻译成英语

将汉语数字译成英语时,采取上述按每4个数位由低到高划分成一组的方法将汉语数字记录下来,然后再将这个数字由低位到高位按每3数位一组,用“,”重新分隔,使之更容易用英语表达,再将其译成英语。如听到汉语数字一千四百六十九亿五千三百零七万四千五百五十五,先写成1469O5307O4555,然后用“,”重新分隔成146,9O53,07O4,555,翻译成英语为one hundred and forty-six billion, nine hundred and fifty-three million seventy-four thousand five hundred and fifty-five.这种计数方法非常符合英美人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法。

总之,由于中西方文化在诸多方面的差异,尤其是在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方面的差异,为英汉口译的过程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只要勤观察,多动脑发现其中的规律。英汉口译中遇到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参考文献:

口译学习计划篇5

关键词:同声传译;心理过程模型;工作记忆;短时记忆

同声传译作业之所以成为心理语言学理论的一个最大挑战和实验场地,是因为同声传译同时涉及语言理解和生成,对译者语言水平和综合素质的要求非同小可;正是因为理解与生成同时进行,同声传译对“工作记忆”的要求也非常之高。另外,同声传译又蕴含着极其复杂的心理认知“加工”过程,译员在同声传译作业过程中是一位独立的个体,这显然对译员的“工作记忆”资源要求甚高。因此,同声传译并非语言理解和生成的简单组合,同传理论也并非语言理解和生成理论的简单组合,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都有其自身明显的特殊性。本文试图对level(1989)言语生成模型、De Bot(1992)双语口语生成模型和董燕萍的口译心理过程模式(2005)进行一个系统的回顾和综述,并从“工作记忆”角度对同传译员素质的培养提出一些建议。

1口译心理过程模式发展回顾

1.1 莱沃尔特(level)的“言语生成模型”

莱沃尔特(level,1989)是荷兰心理语言学家,曾经提出了一个“言语生成模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概念形成器(conceptualier)、构成器(formulator)和发音器(articulator)。概念形成器产生前语言信息(preverbal message);前语言信息输入构成器,构成器产生内部语言计划;内部语音计划被输入发音器,发音器产生外显的、人们可以听到的言语。该模型还有三个辅助要素:听辨、言语理解系统和监察。通过听辨和言语理解系统,说话人可以对自己的话语进行监察,从而使说话人有可能发现并纠正自己的话语。莱沃尔特的“言语生成模型”,其最终目的是对自己的言语进行监察,避免失误。

1.2 mees De Bot的“双语生成模型”

mees De Bot(1992)对level“言语生成模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作了一些修正,建立起“双语生成模型”(bilingual production model)。Kees De Bot 认为,“双语生成模型”和母语生成模型应该是一样的,除了在以下这些方面有所不同:

1.2.1 在概念形成器中,“宏计划”及其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是双语共享的,而“微计划”在两种语言中各自独立。表达意图的前言语信息包括语言的选择,即准备使用哪种语言来表达该信息。

1.2.2 模型的第二部分“构成器”在两种语言中各自独立;前言语信息中的语言选择激活所选语言的构成器。两种语言共享一个心理词库,但词块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不像单语中那样一一对应,也就是说,一个词块可能与多种具有不同特征的形式联系起来。在词块中,意义和句法信息之间的关系也不是那样不可分割。

1.2.3 发音器是双语共享的,储存着大脑已经掌握的两种语言所有可能的声音。

1.3 董燕萍的“口译心理过程模型”

蔡小红于2001年在《以跨学科的视野拓展口译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交替传译过程模式”。董燕萍(2005,144)在他人(level,1989;De Bot,1992;蔡小红,2001)研究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口译心理过程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步骤:

1.3.1 言语听辨和理解。

1.3.2 言语计划。

1.3.3 形式合成。

1.3.4 发音。另外,考虑到认知的“经济原则”,董燕萍认为,在同声传译中,两种语言共享一个言语听辨和理解系统,只是各自使用的心理词库有所不同而已。

2同声传译过程中的“工作记忆”

上述一些模型,可以说都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出了口译工作的心理过程,其中,每一步操作及其结果都是工作记忆中的内容,也就是说,工作记忆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需要暂时保存从长时记忆(如百科知识、词库信息)中提取出来的信息,而且需要暂时保存加工的结果。认知心理学家(Baddeley,1998)从实验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角度,以大量实验论证了“工作记忆”的存在,认为“工作记忆”包括一个中央执行成分(the central executive)及三个缓冲区――“语音环”(Phonological loop)、“视觉空间模板”(visio-spatial sketch Pad)以及“情景缓冲器”(Episodic Buffer)。即:

图1.1 工作记忆的认知结构模型(Baddeley,1998)

这一模型有助于人们了解“工作记忆”的认知结构。

2.1 同声传译过程中的短时记忆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信息处理活动,同声传译对时间限制具有极其严格的要求。通常情况下,译员须在三、四秒钟之内对目标语进行编码并转换成输出语,时间间隔最多不能超过十秒。这种特点对译员的短时记忆能力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认知心理学家Baddeley 认为,工作记忆是一种短时记忆性质的记忆体系,是在执行认知任务的过程中,既负责信息存储又负责信息加工的一个资源有限的认知系统。在同声传译过程中,译员的工作记忆是一种极为特殊的短时记忆。一般意义上的短时记忆只具有将信息短暂存储这种单一功能,而同传工作中的短时记忆,其特殊性在于,译员在同传作业中,除了对信息进行短暂存储,还要进行短暂的信息加工转换。正是由于同传工作中的短时记忆具有这种特殊的双重处理功能,对同声传译特殊性的研究已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兴趣。

2.2 同声传译过程中长时记忆对短时记忆的作用与影响

心理学认为,根据信息贮存的时间长短,记忆可分为瞬间记忆(亦称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类。那么,在同传作业中,单纯负责信息存储的短时记忆难以解释认知加工活动中出现的许多复杂现象。这时就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和背景材料,来帮助译员顺利地完成口译任务。此外,译员接受到原语(original language)并对其进行言语听辨和理解时,工作记忆不仅需要处理听辨和理解本身,而且还需要保存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相关知识,需要保存理解后的命题或命题网络。由于构成器需要将前言语信息转换成语音计划,因此工作记忆在进行语言形式的生成工作时,还需要暂时保存前言语信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的相关词库知识和转换后的语音计划。假如译员已经具备了有关“意识流”这一文学概念的背景知识和长时记忆,在同传作业中,无论遇到何种言语,只要与此内容相关,译员就能通过短暂激活长时记忆而做到胸有成竹,顺利完成这次同传作业。

3译员素质的培养

3.1 “默读复述”练习

译员可以通过“默读复述”的方式来有效地控制和延长同传作业中的短时记忆。认知心理学家Baddeley 认为,“工作记忆”的语音信息保持量很小,时间也很短,但可以通过“默读复述” (亦称“默读发音”)对所存储的信息进行暂时性加工,不断激活存储的语音表征以防止记忆痕迹消退。这方面可用来进行训练的语料甚多,如《新约・哥林多前书》中保罗对爱的诠释: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love is not envious or boastful or arrogant or rude. 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 it is not irritable or resentful; it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 It bears all things, hopes all things, endures all things. Love never ends.(爱是恒久忍耐,爱是恩慈无限;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傲慢,不粗鲁。不求自己的益处,不急躁,不憎恨,不因作恶而欢喜,只为真理而欢欣。凡事包容,凡事期盼,凡事忍耐;爱,永不止息。)

3.2 “组块加工”练习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G. Miller)在其论文《神秘的七,加减二》中明确提出,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Chunk)。

“组块加工”在短时记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短时记忆容量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固定的,但短时记忆的信息量可以通过“组块加工”而得到扩充和提高,如,采用在短时记忆中合并“单位”,减少“单位”数量,扩大“单位”所包含的信息等等,这些手段都很常用。“组块”大小是可变的,若能将更多的译文储存变成有意义的“组块”,便可以大幅度提高人的记忆广度。 在同传作业中,翻译数字、年代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译员可利用数字特征对它们进行灵活多变的“组块加工”。如,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将连续数200119841900划分为三个熟悉的组块――2001、1984、1900,处理起来便可以得心应手。另外,在传译训练中,还可以对双语组块进行对应性记忆,如“这就是说”是汉语的一个组块;“What’sitdoing snowing in summer”中的 “What’s it doing X-ing” 是英语的一个固定组块,等等。通过“组块化”的学习,合理组织和运用各种语言材料,便可以大大提高记忆和传译的效率。

组块的作用也许会因人而异,因为组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知识和经验。同样的信息,对不同的人来说,因其经验不同,意义单元的大小也会不同。譬如,当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的“The Waste Land”出现在传译过程中时,对于文学基础扎实,而且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译员来说,它只构成“一个”组块的意义单元,而缺乏这类文学概念的人则很可能将其视为三个信息单位。

3.3 “跟读”练习(shadowing)

跟读练习(shadowing)较之听和翻译要容易得多,这种方式应该是在同传作业中训练译员注意力的一个最佳途径,它可以使译员更好地熟悉“组块”,能够将注意力瞬间集中在一点上。

在国际交流中,给各国首脑人物做同声翻译时会发现,许多领导人讲话都喜欢引经据典,甚至对不同文化中的名人名言也能够谙熟于心,灵活运用,表现出令人敬佩的、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尼克松总统1972年访华,在其演讲中就引用了主席的一段著名诗词:“So many deeds cry out to be done, and always urgently; the world rolls on, time presses. Ten thousand years are too long, seize the day, seize the hour!”如果译员平时注重积累大量的名人诗词与格言警句,已经非常熟悉这些有经典意义的“组块”,那么,立刻反映出这段诗词的汉语原句其实就是“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应该没有任何困难。除非对一些著名诗词、典故等等缺乏了解,或虽然了解但缺乏熟练程度,才会造成译员作业速度下降,甚至直接影响同传工作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即使译员硬着头皮完成了任务,但在准确度方面也会有所欠缺。

“工作记忆”是同声传译工作中的一个最基本的要素。当然,在同传活动中,尤其是在即时性相当突出的同声传译中,不仅仅是认知资源和工作记忆需调节得当,它还涉及许多其他方面的要素,如环境、原语(original language)的流利程度、说话人口音、讲话速度等等。往往,在成功的同声传译作业中,还需要认知资源在存储与加工等各个环节中进行有效的转换、分配和协调,此乃使同声传译达到尽可能完美的一个必经途径。

4结语

从国际学术背景来看,尽管对同声传译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国内,成果依然是凤毛麟角。利用认知心理学的心理过程模式和工作记忆特点来分析同声传译技巧、译员素质的培养以及同传质量的提高问题,仍然是我国翻译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心理学界的一个巨大挑战和机遇,值得广大翻译人员、语言学研究者和外语教师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Baddeley, A. D. Gathercole, S. E. & papago, C. (1998). The phonological loop as a language learning device[J]. Psychological Review, 105, 158

[2]De Bot, K. 1992. ‘A Bilingual Production Model: Levelt’s ‘speaking’ Model Adapted.’ [J] Applied Linguistics 13: 1-24.

[3] George A. Miller.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J].The Psychological Review, 1956, vol. 63, pp. 81-97.

[4] Willem J. M. Levelt, 1989, Speaking: Fro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口译学习计划篇6

1 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提出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经贸等部门从论文联盟事翻译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目标。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带动了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英语专业课程的建设主要涉及开设与复合学科有关的专业课、专业倾向课或专业知识课,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如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国际金融等。随着翻译本科和硕士专业的设立,某些院校设置了商务翻译课程,其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外语基本功、通晓基础的商务专业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口译或笔译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根据21世纪对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现有的复合型英语专业教材亟待更新和补充,有些缺门的教材需要组织人力编写。然而,多数复合型课程缺乏教学大纲,虽然原《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对复合型课程做出了指导性的规定,但过于笼统,不能算作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缺乏使得教师对教材的选取和编写缺乏理论指导,进而影响了教学的系统性和教学效果。

商务英语翻译的研究对象是在有关特定语言环境下所使用的专门用途的英语。商务英语翻译教材旨在帮助使用者提高商务文本的翻译能力和运用英语处理国际商务业务的综合能力。目前,对于商务英语和翻译两类教材的研究颇多,而对于商务翻译类教材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通过对30本国内出版的商务翻译类教材进行调研,试图了解目前国内商务翻译类教材的出版和编写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讨论,以期唤起对商务翻译教材编写、出版,以及专业翻译教学的关注。

2 出版状况的调查

以商务翻译为关键字,从互联网上随机检索到30本商务翻译类教材。将这些教材按照书名、主编、出版社、出版年份、使用对象,是否配有教师手册、是否配有视听材料等进行统计整理,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探讨。

2.1三类商务翻译教材的比例

商务笔译类教材所占比例最大(22本,占73%),商务口译类教材其次(5本,占17%),商务口、笔译综合类教材数目最少(3本,占10%)。近年来,国内出版的有关翻译的著作或教材大多为笔译方面,仅有少量的口译手册、理论著作或教材。?而随着近年社会对口译译员需求的增多,以及部级或地区级口译类考试的推动,口译教材数目才有所增加。尽管如此,调查中的商务口译教材的数目还未达到商务笔译教材数目的四分之一。商务口、笔译综合类教材数目偏少体现出商务口译、笔译在实际操作上的巨大差距,并且单纯的口、笔译教材也不多见。

2.2 出版年份

1979年~2008年间国内出版的翻译研究著作和教材约1600多种。从各类著作所占比重看,占首位的是翻译教材类,约占总数的52%。翻译教材的品种扩大,层次有别,特别是在近几年,教材开始明确学生层次。

据统计,2003年至2008年商务翻译教材的出版数目和所占比例依次为:4本,占13%;2本,占7%;5本,占17%;4本,占13%;10本,占33%;5本,占17%。

为推动翻译专业化人才培养,自2006年起,复旦大学等三所高校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为适应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需求,翻译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统计显示,2006年之后,商务翻译教材更多地归为系列教材中,或列为普通高等教育部级规划教材。

2.3 出版社

根据统计,收集到的30本教材是由18家出版社出版,反映出所调查的出版社对于社会需求的教材的关注。排在前四位的是中国商务出版社(5本,占16%)、高等教育出版社(4本,占13%)、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3本,占10%)、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本,占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本,占6%)、中国水利水电出版(2本,占6%)。教材要有权威性,客观上就对教材编写者在相关知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蔡莉,2006)统计显示的主要的商务翻译教材的出版社都是对商务、外语、高等教育等领域的发展密切跟踪的出版社或重点高校出版社。中国商务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商务英语教材数目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2.4 系列教材、规划教材、考试用书

所调查教材中,8本(占27%)教材属于系列教材。规划教材(6本,占20%)所占比例为五分之一。考试教材4本,占13%,培训教材4本,占13%,统编教材2本,占7%,项目教材2本,占7%,普通教材6本,占20%。其中,规划教材中3本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3本为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与商务翻译相关的英语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对商务翻译教材建设的正规性愈加重视,并且教材开始明确针对本科、专科两个层次,但针对研究生层次的教材相当缺乏。随着国家及、地区级以及行业类翻译考试的设立,相关考试指定教材和培训教材的数目逐渐增加。

2.5立体化教材

所谓立体化教材, 简言之就是某一门课程的教材包。既有该课程的主教材, 又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编写的辅助教材;既有纸质教材, 又有音像制品,是电子与网络出版物有机结合的多媒体教材。但是调查中标明立体化字样的教材并未有相应的配套资料,并不满足立体化教材的标准。音像制品、多媒体课件等配套视听资料对于商务口译的学习的辅助效果非常明显。然而,迄今为止,商务口译立体化教材相当缺乏。所调查的5本商务口译教材中仅有1本配有光盘,1本配有多媒体教学软件,没有一本商务口译教材配有视频资料。这与立体化口译教材整体数目有限是紧密相关的。

2.6 使用对象

商务翻译教材的主要使用对象依次为商务从业人员(14本,占47%)、商务英语专业学生(13本,占43%)和英语专业学生(6本,占20%)。反映出的问题是教材的针对性不强,某些教材即适合英语专业学生,又适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还适合商务从业人员。某些教材的使用对象为广大师生、爱好者、或相关专业人员。有的教材适合英语专业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的学生使用。某些教材是经过某些重点高校外语专业试用过的教材。调查显示适用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商务翻译教材明显多于适用于英语专业的教材,主要区别是教材侧重商务专业知识还是侧重翻译技巧。随着翻译专业的建立,以及培养从事商务、经贸等领域的专业翻译人才目标的确立,适用于翻译专业的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外事翻译、新闻翻译、机器翻译等专业翻译类教材的需求将更大,对此类教材质量的要求也更高,而此类教材也将更多地纳为国家规划教材进行组织编写。

2.7 教师参考书或学生自学手册等配套教材

仅有1本教材配有学生自学手册,其余教材均无教师参考书及学生自学手册。这种情况反映出商务翻译教材在对指导教学和学生自学方面的欠缺。目前,担任商务翻译课程的部分教师是英语专业的教师,并不具有完备、系统的商务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有的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翻译经验不足。教师参考书的欠缺不能给任课教师以有益的指导,易影响教学质量,降低任课教师的权威性。

转贴于论文联盟

3 编写现状分析

商务笔译类教材常见的布论文联盟局谋篇可以归纳为两类。

一类教材大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解词汇、句式、段落、篇章的翻译技巧,并通过例句来讲解其中涉及到的商务方面的知识点,多为商务术语的表达方式。第二部分为常见商务应用文体的翻译,诸如信函、合同、广告、标书的翻译。通过给出常用商务文本的平行文本进行解释说明。此类教材布局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商务专业知识与翻译技巧的结合是否到位。某些教材所用例句大部分与商务情景无关,甚至可以单独成为翻译教材。应用文翻译部分最常见的编写方式是给通过给出中、英文的对照版本,例如信函、合同,指出此类文体的翻译须遵循的固定格式。此种编写方式不能有效地激励使用者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也不便于教学上的操作。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翻译工作借助搜索引擎的功能已经十分普遍。因此,编者可以为使用者尤其是学生指出查找应用文平行文本的途径和方法,做到“授人以渔”。

另一类教材的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组织有关的商务文章,配有参考译文,通过注释部分对某些词汇或翻译技巧进行讲解。翻译技巧则穿插在每个单元中进行讲解。某些选编的文章与商务毫不相关,如soccer in brazil。与商务有关的文章也并不包含商务专业知识,如environment protection, world economy。此类教材对于商务专业知识和与商务有关的百科知识、背景知识的界定不清,编写类似于时文阅读或商务泛读教材。

商务口译类教材通常采用口译技巧与商务主题相结合或穿插的布局。值得注意的是共有三本书设计了同声传译技巧。同声传译技巧的掌握无论对于高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的本、专科学生,还是商务从业人员来说要求高、难度大,并且现有的商务场景主要运用口译工作方式是联络口译和交替传译,对这两种口译类型的介绍反而没有对同声传译的介绍详细、明晰。另外,教材所选的商务主题不具统一性,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常见的主题包括商务谈判、礼仪祝词、经贸政策、迎来送往等,另一类为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所涉及的环节,如价格谈判、付款方式、装运、保险、索赔等。

选编方式上,商务英汉互译教材对于英译汉、汉译英的侧重有所不同,或英译汉、汉译英篇幅分配不均。综合性口、笔译教材明显侧重笔译,某些教材有关口译的部分仅占一、两章的篇幅,并且介绍的都是常见的口译技巧,比如口译笔记、数字等,对于商务口译的特点和技巧没有涉及。

规划教材的示范作用有待加强。规划教材在配套资源、选材、编排和教学法等方面并没有体现出突出的先进性。某本教材中例句的译文涉及到的对商务专业知识的理解也不到位。随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各自组织编写的翻译专业本科生系列教材和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的问世,规划教材将凸显其示范作用。

口译学习计划篇7

关键词:日语教学;翻译理论;课程建设;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64-03

一、课程建设的意义

本课程主要针对日语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设立,是笔译方向和口译方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必修核心课程。2012年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开始在日语专业招收翻译专业硕士,其培养目标在于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笔头与口头的翻译能力,帮助学生胜任我国企事业单位内的一般翻译工作。而本专业2012级、2013级所有翻译专业硕士均修读了本课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课程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向各行业、各用人单位输送具有较强日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复合型翻译从业人员而设立的。课程一方面通过指导学生用真实的翻译材料(会议发言提纲、演讲录音、企业介绍、产品目录)进行翻译实践,另一方面讲解相关的翻译理论与跨文化交际理论,使学生不但从实践上知道如何做翻译,并且在理论上获得升华。以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即便接触到未曾学习过的行业(领域)的资料也清楚应该如何着手翻译,怎样获得最好的交流效果,使不懂外语的人毫无障碍地理解原作者的意思。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能够掌握初步笔译与口译技能,同时还能获得一定的“翻译技能意识”,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的途径

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建设精品课程需要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条件。精品课程的特点是先进性、互动性、整体性、开放性和示范性。通过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一是要选择、编写一系列适合本课程的教材;二是要形成特色教学方法,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三是形成产学研结合的优势,以科研促进和带动教学,促进社会效益的生产;四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实现。课程建设的重点如下。

(一)教材建设的情况

本课程的教材主要包括两部分,二者同等重要。一是正式出版的教科书、教程、学术书籍。二是各类辅助、补充材料,如自编讲义和翻译实践材料等。为了使教材满足教学目的的需要,我们执行的是审慎选用教程和自行开发教学材料的“双轨制”。

由于课程目标要求既传授翻译知识,又不可偏废理论,因此希望能选用理论与实际兼顾的成熟教程。但是实际上兼顾这二者的教材极其难得,经过反复考虑,笔者最后选定了岩波书店编的《翻译家的工作(翻U家の仕事)》,大野晋的《日本语练习集(日本Zぃ》这两本原版材料作为教材。为了使学生对平时教学中较少接触到的商贸、科技、市场营销等行业的翻译材料有足够的了解,笔者还选择了《现代科技日语》、《互动日语》、《外贸函电日语》、《市场营销日语》、《实用导游日语》中的一些例文进行讲解和练习。

为弥补原版教材理论上与最新、最前沿的“跨文化交际学”结合的不足,笔者穿插使用自编翻译理论讲义,以期让学生清楚对于说明书、技术报告、广告、产品目录一类的“无名文本”应该使用“交际翻译”的技巧。即翻译必须从使读者最无障碍的阅读出发,而不能逐字死译,完全忽视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了应对翻译教学时间长、见效慢的问题,笔者初步摸索出以下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一,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学生尽管被翻译专业录取并修读了相关课程,但还是经常反映缺乏信心,不知道是否能胜任今后的工作。同样用人单位也不仅希望看到毕业生的“文凭”,更希望学生通过自身成果的展示,证明其有一上岗位就能较快进入工作角色的能力。有鉴于此,笔者联系了上海三联出版社、重庆出版社、中华书局等有译介出版活动的出版机构,由教师牵线,让学生参与到一些简单的翻译实务中去。这既扩大了本专业翻译的影响,又为毕业生就业拓展了道路。

第二,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日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手段。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为翻译服务,才能做到“授之以渔”。笔者在课程中不仅利用网络资源开发、设计教学材料,而且鼓励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自主探索翻译技巧。笔者还自制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参与意识和质疑精神。

第三,灵活变通的练习、改作方法。学生带自己的译文进教室,教师点评后由其他学生提问,师生一起讨论,初稿返回后修改,再进行一次讨论,总结修改心得。每个月学生都有一次这样的机会,不但可以增加高质量的翻译机会,而且让学生认清了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三)教学内容的建设

传统翻译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取决于所选定的教材和课程考试覆盖的内容,因此或多或少存在僵化、静态、落伍、不实用的缺憾。旧有的基本教材,往往没能够及时地“与时俱进”,存在翻译理论薄弱、内容选材不广,只注重词句翻译而忽视了整个语篇的翻译。并且由于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讲解均以孤立的单句为译例,有些例句甚至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与政治色彩,与学生未来的就业契合度不高。

课程中笔者选择了最新出版的原版教材,并且并不拘泥于教材,而是立足于课程的目的,为培养复合型专业翻译人才,使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灵活、开放、机动的特点。

有鉴于此,各种性质的授课内容比重大体如此:翻译理论(含方法、技巧)占20%左右,跨文化交际理论占10%,翻译实践占50%,译作(包括笔译作品和口译录音)和改评占20%。

本课程授课计划如下所示:

1~2周:翻译史、翻译各基础理论、跨文化交际学概括性的介绍。这时学生普遍还没有经过充分的翻译实践,只能对各理论有初步的印象。不过这些概括性的理论会在其后的课程实践中得到具体、感性的再现和印证,使学习者逐渐学会并习惯在理论下进行翻译活动。

3~4周:培养学生对词汇的敏感度,并进行练习。具体形式为:指导学生翻译法律文书,并进行改作讲解。例如剖析中文中没有的日语自他动词的区别如何在译文中得到体现。

5~6周:教授学生掌握日语文章的一般结构,并进行练习。具体形式为:指导学生翻译新闻报道,并进行改作讲解。笔者以最新、最权威、最富职业气息的标准来选择新闻报道,得到了学生相当正面的反馈。

7~8周:介绍日、中两国语言中的敬意表现,并进行练习。具体形式为:指导学生翻译商务信函,并进行改作讲解。商务信函的写作有其固定的格式,学生实际操作中往往翻译得过于口语化而失去了翻译的职业性,这是在课程中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的。

9~10周:介绍日、中两国语言的“中断”和“音色”对信息传达的影响。具体形式为:指导学生进行商务计划宣讲的口译实践。“中断”和“音色”往往是口译实践中最容易忽视的因素,学生在本科的学习中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重要性,因此对“中断”和“音色”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11~12周:介绍日语的节奏对描述性信息的影响。具体形式为:指导学生进行模拟外语导游实践。

13~16周:介绍中、日两国语言中的滑稽、愤怒、感伤等激烈的音色表现。具体形式为: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演讲口译实践。

17~18周:对整个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具体形式为:指导学生对一般通俗性学术著作进行笔译实践(仅对笔译方向学生实施)或对一般学术会议进行模拟口译实践(仅对口译方向学生实施)。最后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进行最终评估。

三、课程建设的初步成果

我们要打破传统单调的注入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互动方法,避免教师直接讲出解决方法。笔者倡导合作学习的理念,从而期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本课程在建设中体现出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研究课题进行论文的写作。2012级翻译专业硕士只有2个学生选择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研究课题,约占33%。2013级已经有5人表示要选择翻译理论相关研究课题进行毕业论文的专业,约占50%。为此,本专业教师将严格把关,使学生能够写出理论联系实际的高质量毕业论文。

其次,毕业生就业较为对口、顺利。2012级拟毕业的专业硕士,已有1人被沿海地区合资企业的翻译岗位提前录取,占17%。有3人将在高校中从事日语教学相关工作,占50%。接下来,本专业教师将进一步对2013级翻译专业硕士的就业活动进行指导并提供帮助。

最后,参加本课程的学生的翻译作品顺利过稿,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课程负责人指导学生完成的国际会议论文翻译也已顺利过稿,论文集翌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今后我们还将联系其他出版机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

四、结语

面对当前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外语人才的大量需求,在《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中,笔者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复合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概念,明确了翻译应以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为目标。立足于现有条件,尝试进行对课程的大胆改革,使学生既可以学习日语专业知识与技巧,也可以在原有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训练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就《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课程现状而言,目前我们与国内同类课程相比,应该说是有自己的特色的。但与一流大学的精品课程相比,尚存差距。特色体现在我们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指导和“实用性”方面。差距在于我们硬件投入(同声传译室,语音识别系统)以及翻译教育测试理念的滞后。与国外(日本)的同类课程相比,我们理论应用得更为超前,而国外的同类课程比我们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目前,本专业致力于在培养一流教师队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希望通过改革,实施以外语知识、翻译技能、交流技巧为人才培养基点的培养规划,突出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以期培养出具有扎实外语基础、广博的其他学科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专业高级翻译人才。为此,笔者还将在以下几点做出进一步的努力:第一,使用专业相关软件大量增加学生一对一的口译练习条件;第二,加深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赴日本实习的机会;第三,在课程测试中更多体现学习过程和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意欲。

参考文献:

[1]青木保.异文化理解[M].东京:岩波书店,2001.

[2]山口仲美.日本语的历史[M].东京:岩波书店,2006.

[3]岩波书店编辑部.翻译家的工作[M].东京:岩波书店,2006.

[4]大野晋.日本语的练习册[M].东京:岩波书店,1999.

[5]大野晋.日本语的教室[M].东京:岩波书店,2002.

[6]贝田桃子.小论文的练习[M].东京:岩波书店,2003.

口译学习计划篇8

关键词: 口译;非智力因素;心理素质;职业素质;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口译中非智力因素的结构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指不同成分的非智力因素的整体构成。依据非智力因素对口译员心理活动和学习活动作用的程度,暂将口译中的非智力因素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译员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这一部分对口译员的学习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对学习活动影响持久。其次是口译员的个性心理品质,例如兴趣、意志力、性格与气质等等。这一部分对译员的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最后是译员的自律性、荣辱观、求知欲望等等。这一部分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着口译活动的进行,对学习活动产生具体的影响。[1]

2心理素质

2.1心理压力的产生

译员心理压力的产生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由于每个译员的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条件均有不同,心理压力大小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分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对译员的高标准要求,给译员反应的时间短,紧张的会场氛围和不可预知的突况。

做好同传工作,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关键还要对两种工作语言系统熟练掌握。其次,要求译员有百科全书一般的知识储备量。如此的高标准要求自然在无形中给译员带来了相当大的心理压力。

同声传译时,译员边观察发言者神情,边听耳机中发言者的发言内容,边进行译文同传,原文与译文翻译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三到五秒,译员需利用发言人句间空隙完成翻译工作,这一过程中译员难免犯错。译员需要时刻精神高度集中,否则一个数字、一句话的误译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或是一场外交纷争。因此,译员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外部的环境因素,诸如紧张严肃的会场气氛和不可预知的突况也会给译员带来一定的压力。联合国译员黄健对同传的感受是“当同声翻译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提前几天熬夜准备资料不说,在几十人、几百人的现场进行翻译,更是让人神经负担过重”[2](徐炳富:2008)

2.2减轻心理压力的对策

对同传译员来说,心理压力的影响不可忽视,如何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是每一个同传译员的必修课。通常说来,减压措施有以下几方面:加强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做好译前准备和有目的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打好深厚的语言功底,即熟练掌握原语和译入语的词汇、语法、文化背景等知识。著名的口译专家Jean Herbert 曾说,做一个好的译员要“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and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译前收集、获取详尽的背景材料,尽可能充分地掌握会议要点、发言将涉及的术语等,并与主管人员加强沟通,不仓促上阵,提高工作的预见性。有目的地锻炼临场反应能力,培养对原语内容敏锐的感受能力。

3 职业素质

3.1清晰悦耳的声音[3]

译员表达时首先要吐字清晰、发音标准。译员在发声方面还应注意麦克风的使用。译员练习时要做到音质音量始终如一,不能让听众感觉到太突兀的变化,即使速度变化也要保持声音平稳悦耳。译员在表达时要做到节奏平稳、断句合理。译员的语气要尽量与场合保持一致:如果翻译场合庄严肃穆,翻译时尽量不要过于诙谐和随意;相反如果是在非正式的场合,如果讲者的语气比较调侃,译员翻译时也应做到轻松幽默。

3.2优秀的职业操守

一名优秀的译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以及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对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忠于祖国,严守国家机密,忠于职守,洁身自爱,不谋私利,不做任何有损国格和人格的事。[4]译员应该严格遵守《国际会议口译工作者协会关于职业道德准则的规定》,保守会议内容,保持中立立场,保证口以质量;应重视信用,认真履约,正确评价自己,不唯利是图,不接受超出自己能力的口译任务,不因其他口译任务时间更长、报酬更高而推掉已经接受的任务。[5]

3.3良好的协作精神

同声传译员一般是两道三个人组成小组共同承担口译任务,由于压力极大,同传译员每工作20分钟左右便需要暂停休息,以免大脑缺氧影响口以质量。这样的工作形式除了要求译员个人的技能和水准,还要求译员具备团队协作能力。[5]

3.4良好的个人形象

译员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应具备高尚、忠诚、稳重、谦虚的品格和大方素雅、洁净得体的仪表。在服饰搭配和个人形象设计上,应遵循商务着装礼仪标准。职业女性最标准工作着装即职业套裙,配饰尽量少而精致,妆容以淡雅自然为原则;男性以西装套装为最优选择,同色系鞋袜搭配,不求华丽,以三种颜色的原则为主。[6]在礼仪仪态上,应遵循商务礼仪标准,运用正确的站姿、坐姿和走姿、鞠躬等,注重(面部表情)微笑在翻译活动以及外事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4 身体素质

口译活动是个体力活。当译员工作在缺氧的同传室,边听边想边说,一心三用地进行高强度的工作的时候,,有可能译员已经为准备这场翻译连续工作两天没有睡觉了;当译员饥饿难耐,看着宴会主宾优雅地享用美食,滔滔不绝地向客人介绍与参来宾的时候,译员只能卖力地在身后翻译着;女性译员需要穿着高跟鞋,也许需要在较为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为雇主进行室外翻译。译员很多情况需要凭借自己的意志力不让自己晕倒,此时,身体健康就想的尤为重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译员需要在勤奋努力积攒经验的同时,为自己制定一项长期的健身计划,这项计划将使译员受益终身。

口译学习计划篇9

实习使大学生增加社会阅历,积累工作经验。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是职业场中的决定因素。只有参加实习,通过实习的检验,才能积累自身的阅历和经验。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大学生毕业翻译实习报告范文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吧

毕业翻译实习报告1为了把我们近一年所学的基本的英汉互译知识和方法全面地结合起来,院里给我们安排了翻译实习,使我们能相对忠实、准确、流畅地将各种文体进行英汉互译,以此提高自身翻译各种文本的实际能力。同时,通过翻译实习,养我们成为一名翻译工作者所应具备的优秀品质:诚实笃信,认真负责,严格遵守翻译从业人员必备的各种职业规则以及严谨细致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合作的风尚等。

我们的指导老师给了我们12份英文材料,每份约20____字。我们实习的任务是完成所有材料的翻译。根据学院及指导老师的要求,我计划将所有材料在三周内翻译完成,每周平均翻译四分材料。

为了配合院里的工作,更为了通过实践,总结自己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语言实践中自己翻译水平和能力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我在完成计划工作后,我开始了我的翻译实习工作。

在进行翻译实习的过程中,我充分调动了我大脑中的知识及老师教给我们的基本翻译技巧,例如:“英译汉时,有时某些词并不能完全按照词典的基本含义翻译,如生搬硬套或逐词死译,会使译文生硬,令人费解,甚至可能造成误解。这时应当根据上下文和逻辑关系,从该词的基本含义出发,进一步加以适当的引申,选择比较适当的汉语词语来表达”以及增词法、省略法(减词法)、重复法、正反, 反正表达法、分句法, 合句法、词义的引伸、词类的转译等英译汉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尽管如此,我在实际翻译时候还是碰到了很多问题。

首先,词汇量的不充足使我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遇到阻碍,我不得不借助电脑,词典等工具查找出我所不能准确描述的关键词句。其次,是常用句型的缺乏也使得我在翻译过程中举步维艰。再次,就是对一些专有词汇的不熟悉还有一些国外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知识的匮乏也使得我的翻译工作进展的不太顺利。这时,我会借助网络的帮助,在网上查询在词典中查不到的专有名词、新词,以及相关背景知。最后,语文功底的薄弱和常识性知识的缺乏也是阻碍我翻译工作的一大难题。例如,在第一份翻译材料中有个句子是“TheUnited States economy ”,在这个句子中,我不知道是

把“The United States economy”翻译为“美国经济”还是“美国经济体”好,并且我总觉得两种翻译都很怪。如果把“TheUnited Stateseconomy”翻译为“美国经济”,那么整句话的翻译就是:“美国经济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但是“国内生产总值”只能是一个国家的啊,不能说经济拥有多少国内生产总值吧。但是,如果把“TheUnited Stateseconomy”翻译为“美国经济”体,那么整句话的翻译就是:“美国经济体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这样又成为经济体有多少国内上产总值的。于是,我又想:可不可以把“economy”直接省略不翻呢?就翻译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但是我又不敢妄下结论。总之,我真的是在经过艰苦的“奋战”后才最终完成了本次的翻译实习任务。

通过这次的翻译实习,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自己英语相关方面的知识还远远不足,也让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及语境英语句型的重要性,更让我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真理——没有理论知识肯定不行,但是光有理论知识而不通过实践来巩固旧知识和获得新知识更不行。任何事情和工作都不是夸夸其谈就能完成的和做好的。此外,我也变得更能忍耐和坚持。在实习的过程中,由于翻译工作过于枯燥以及在翻译中遇到各种困难而使翻译过程的缓慢,我曾多次想放弃,想随便敷衍了事。但是我从小养成的强烈责任感和拥有的良好道德观敦促我忍受枯燥乏味和冲破各种阻碍把我的任务完成。最后,我也深刻的体会到时间的紧迫性。我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这意味着我已经没有多少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了(因为我不考研将)。我真的意识到我在过去的三年中浪费了多少本可以用来学习充电的大好时光。我知道不管是否来得及,我都要充分这最后的半年(我觉得最多只有半年学习时间了)好好学习。不论我能否弥补我在这次实习中所反映出得不足,或是能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我都要抓紧时间充充电。

总之,在这次的翻译实习让我感触颇深也收获很大。我感受到了“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的真理;我感受到了做人要做个有心人,时时留意身边的大事小事,并随时积累知识(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的重要性;我还感受到必须“学以致用”而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同时,我收获了新的字、新的词、新的短语和新的句子;我收获了新的知识;我更收获了获得新知识时的巨大快乐以及完成任务时的无比欣慰。

毕业翻译实习报告2时光匆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已经圆满的落下帷幕。回顾其中的点点滴滴,有成功后的欣喜和激动,也有挫败后的失落和无奈。在领导的谆谆教导和同事的悉心帮助下,我在收获业务技能的同时,内心也经历着微妙的成长。

这次实习我主要负责的是翻译工作。第一次走进办公室,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各自忙着,仿佛没有人注意到我,这让我本来激动的心情多了一些慌乱。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赵主任,是他把我介绍给其它的同事认识,还告诉其他同事要在工作上对我多提醒照顾。慢慢的我也不在只是闷着头做,遇到疑难的问题就请教领导与同事,我觉得自己开始融入这个集体了。

再熟悉资料与业务时,我不止一次的幻想着公司忽然有英文的文件需要翻译,让我应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但当幻想成为现实的时候,我却慌了阵脚。因为文件涉及的机械零部件,加工工艺等专有名词是我在课堂上根本没有涉及到的。我只有打开电脑利用金山词霸一个个的查。这时候觉得工作原来并不想自己想的那样简单,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就更应该小心谨慎了。

虽然倍加小心,但是工作不像考试,考试只需要短时间的精力集中,而工作却是长期的。这样下来,也难免会出错,比如老外在一封有关交付款的邮件里提到参照ccp15530,我在电脑上查到ccp由中国共产党的意思,就写成了要交付15530元人民币。最后还是领导觉得数目不对,向我指出了这个问题。当得知ccp15530只是文件标号时,我为自己的自作聪明感到十分羞愧。好在问题发现的及时,避免了合作双方的误会,这也提醒我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一定要虚心求教。

学校的翻译课时短,有时一周两节,一节课也才两个小时,而且老师一般只要求我们翻译一些短的文章,可是由于工作要求,单位与英方的有些邮件就会很长的篇幅而且时间要求很近,而且由于自己不熟悉机械方面的相关知识,这时候为了保证质量,我就主动把工作带回家去做。为了避免延误工作,我决定努力接触公司产品的生产流程,记住零部件的名称和各种加工工艺的表达方式。除了现在每天都在做的邮件翻译以及文件整理工作,单位还要求我口语上要过关以应付出国和接待老外来访的需求,这就要求我更加努力的增强自身的知识水平,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更要不断的提升自己。虽然在学校接受过口译的教程,也大体了解一些要求与规则,但是练习也只限于同学之间。而且因为工作环境的问题,平日里很少接触英语的听说,这就要求我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能贪图安逸混日子,还要创造机会进一步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经过一定的锻炼与不懈的学习,我一定能尽快胜任翻译一职。

最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在大二学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以及电子商务课程的知识竟然在我阅读合同等文件时帮了我很大的忙,也节省了我不少时间。那些时常出现的诸如fob、cif之类的贸易术语都是我们课上最主要的内容。在学习的时候只是单纯的背过,并没有真正了解它们的含义。例如合同,它是履行的依据,是成立的条件,品质、品名、数量、包装、价格、保险等条款缺一不可。因为涉及双方的利益,而商家又以追求利润为目标,所以划分的越详细,责任也就越明确,也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可见做生意来不得半点马虎。

在单位,除了工作上的进步,我还学到了许多生活上的细节。单位里最让我敬佩的就是吴副总和赵主任。吴总经常出差,每次回来的时候应该都很劳累了,可是如果他看到哪里卫生做得不好,就会亲力亲为的去整理打扫。在工作前经常听到学姐学长们抱怨,说什么签了工作却没施展才华,还要扫地倒水像个打杂的,但是如果像我一样看到领导都不拘身份搞好卫生,应该大家都能像我一样备受鼓舞了。还记得有一次回宿舍没有零钱坐公交了,赵主任知道了就主动给了我一元钱,在寒冷的南京街头,让我倍觉温暖,有的时候因为学校或者是生活中的困难必须请假处理,请假时赵主任总是很体谅我的难处,每一次在心里都是深深的感激。以前坐班车的时候,师傅们常问我冷不冷,穿的单薄吗,在南京还习惯吗,是同事们一句句殷勤的问候语关爱的话语冲淡了我独在异乡的漂泊与恐惧。还有好多好多我难忘的同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比如张主任的勤劳,姚主任的忙碌,沈主任的细心帮助等等。

在短暂的实习生涯中,我总结出了如下经验:

1、严格遵守公司章制度

在学校里学习生活,虽然有一些校园纪律在约束自己的行为,但相对于在公司里工作,还是非常懒散和不受控制的。因为这校园纪律大都是警告性质的,不会对自己的发展有多大的影响。在公司里工作,在方方面面都有详细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就像高压电线一样,如果触犯它们,就会受到惩罚,这些影响可能会对你以后的发展带来很坏的影响。同时,要成为一个非常职业、非常有素质的职业者,必须积极地去面对自己的工作,认真刻苦的来把工作做好,想尽一切办法把自己的工作做的完美。而作为一个职业者,认真负责、积极进取的态度会是自己发奋工作的原动力。所以,要成功地进行实习,必须首先树立去认真负责、刻苦、积极进取的职业操守,像一个真正的职业者一样要求自己。

2、多听、多看、多想、多做、少说

我们到公司工作以后,要知道自己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关键是看你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态度对了,即使自己以前没学过的知识也可以在工作中逐渐的掌握。态度不好,就算自己有知识基础也不会把工作做好,我刚到这个岗位工作,根本不清楚该做些什么,刚开始我觉得很头痛,可经过工作过程中多看别人怎样做,多听别人怎样说,多想自己应该怎样做,然后自己亲自动手去多做,终于在短短几天里对工作有了一个较系统的认识,慢慢的自己也可以完成相关的工作了,光用嘴巴去说是不行的,所以,我们今后不管干什么都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3、少埋怨

有的人会觉得公司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同事也不好相处工作也不如愿,经常埋怨,这样只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情绪,不但做不好工作,还增加了自己的压力,所以,我们应该少埋怨,要看到公司好的一面,对存在的问题应该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去埋怨,这样才能保持工作的激情。

4、虚心学习

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我们碰到很多问题,有的是我们懂得的,也有很多是我们不懂的,不懂的东西我们要虚心向同事或领导请教,当别人教我们知识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虚心的接受,不要认为自己懂得一点鸡毛蒜皮就飘飘然。

5、错不可怕,就怕一错再错

每一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工作中第一次做错了不要紧,公司领导会纠正并原谅你,但下次你还在同一个问题上犯错误,那你就享受不到第一次犯错时的待遇了。

经过这次实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课本没有的东西,在就业心态上我也有很大改变,以前我总想找一份适合自己爱好,专业对口的工作,可现在我知道找工作很难,要专业对口更难,很多东西我们初到社会才接触。所以我现在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等待更好机会的到来。应尽快丢掉对学校的依赖心理,学会在社会上独立,敢于参加与社会竞争,敢于承受社会压力,使自己能够在社会上快速成长。再就是时常要保持一颗学习、思考的心。作为一位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在企业这样一个新环境中,由我们很多值得学习、值得思考的地方,这就需要自己保持一颗学习、思考的心。首先在技术方面,要刻苦的补充自己的不足,认真地对待工作,时时刻刻的思考和学习。同时,在企业的环境中,更要注重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和人文文化,以丰富自己的社会知识和管理文化知识。这样,可以为自己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毕业翻译实习报告3实习可以帮助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更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要,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将自己融合到社会中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缩短我们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工作人员之间的思想与业务距离,为我们毕业后社会角色的转变打下基础。实习报告就是实习的这段时间所经历的事情的陈述,也是自我巩固的一种很好是手段。

大二的下学期,我的职责是俄语翻译,翻译一些资料。实习的目的是增加社会实践经验,迅速将翻译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并加强使用计算机和翻译工具的能力。

翻译实践的过程中,我总结了4种必备的翻译工具:一是灵格斯翻译工具,里面可安装简明俄汉词典、新俄汉词典、大俄汉词典、俄汉实用工业技术词典;二是百度搜索工具;三是Google搜索工具;四是яндех搜索工具——专业的俄文搜索工具。翻译的具体步骤可如下:首先可以现在灵格斯里查询不懂的单词或词组,寻找最符合原文的解释。当然这只是最基本的做法,但是由于缺少专业的科技词典,在灵格斯往往是查询不出所需的单词或语义。于是,求助于Google和яндех则是很有必要的。按照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我采取同时在Google和яндех搜索的做法,并对同种搜索工具搜索结果进行比较。它们有着各自的优缺点。Google的优点是打开俄文页面的同时可以同时打开另外一个翻译页面,即Google可以自动把页面从来源语俄语翻译成汉语,而缺点是经常发生翻译错误,翻译的可信度是50%。яндех的优点是用俄语词组和句子解释俄语词汇,意义更准确,更贴近原文,而缺点就是有时用于释义的词汇过于深奥,过于专业,相当于用更专业的词汇解释专业词汇,即难上加难。所以我认为最后就需要用到百度工具了。结合Google和яндех的参考翻译,用百度搜索翻译过的专业词汇,查看是否有相同或相近的专业用语,之后才确定出最准确的译法。

毕业翻译实习报告4为期八周的翻译实习即将结束,我想在这期间我是有所收获的。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我想这次实习的经历对我们而言尤为重要。明年我们就要面临走向社会,踏上自己寻找工作的旅程,这次翻译大实习对我们而言无疑也是一次珍贵的、工作前体验和模拟翻译工作坊的机会。

第一周,老师对我们进行指导,告诉我们此次实习的目的,要求,内容等一系列相关信息。我们也充分了解到此次实习是为了切实提高我们的翻译能力,检查我们对已学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熟悉与掌握程度,以及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于是我们便展开了一系列翻译实习的准备活动,确定小组人员,去图书馆翻阅各种资料,最终确定翻译文本。我感觉,在这准备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刻骨铭心的,每一次讨论都是不容浪费时间的,因为我们珍惜这次机会,我们希望能够切实从此次翻译实习中学到一些对今后工作岗位有帮助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周,我们小组就已经确定翻译材料和文本。起初我认为这很难,因为既要找中文材料又要找英文材料,而且语言要地道,native。再者,小组有4个人,每个人兴趣爱好不同,最终确定下来肯定要经历一番波折。但实际不是这样的,我们小组找的英译中文本是很时尚、信息量很大很广的《MediaNow》。我们选其中一章作为内容进行翻译,包括音乐、电影等主题,大家对这些主题都很感兴趣。中译英的材料选自《商务礼仪》,首先,我认为这是一本很实用的书,确实学到不少东西,包括不同国家的不同习俗、禁忌、喜好等等。我们选这本书的时候,也考虑到这里面的信息对今后向商务工作发展的人有很大帮助,或者是出国旅行等。我甚至感觉这是一本必备书籍。

第三周,我们小组早已进入翻译阶段,第一项工作:英译汉。第三周主要以“查阅相关文献,阅读理解翻译材料”为主。所以我先阅读了相关的全球媒体的中文资料,以及大量相关的英文资料。并且发现有很多专业都是需要慢慢接触,逐渐深入了解。在翻译过程中,我学习到了欧洲国家媒介的历史,通过阅读,我了解到欧洲国家曾经因为媒体互通的问题,欧洲联盟提到过“无边疆电视”的计划,并且为此做出很大努力,很多贡献。但是由于文化、语言等差异和不同,大家都希望收看、收听、阅读自己母语的节目和书籍,所以这一计划破灭了。当时我还在想,如果没有这次翻译大实习的活动,我一定对很多西方国家的重要文化信息都没有接触的机会。我想这样主动的学习,记忆一定会更加深刻。

第四周,任务是创建术语表,但我已经在上一周完成了。所以相当于我把这两周的工作都融合到了一起,这样比较连贯。当然,翻译的工具还是比较丰富,比较权威的,比如《牛津高阶第六版》、软件“金山词霸”、手机软件“Webster”等。有的时候我也去图书馆翻阅更加权威全面的韦伯词典,但是太大太沉了,所以几乎不放在桌子上,只是把词抄下来,然后直接去查就可以了。中英文的术语表都准备、总结好以后,就开始第五周的实习内容了。印象最深刻的词是magnate,稍作联想magnificent华丽的,堂皇的。就可以记住magnate是巨头,富豪,权贵的意思了。

第五、六周是收获最多的两周,首先,根据老师上课讲的内容,我把很多句子都做了一番修改。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翻译时所经过的处理和加工,总结出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最重要的还是校对工作,我们小组在这一环节确实下了不少功夫。我发现校对和翻译大有不同,校对要完成的工作量比翻译量要大,接触和掌握的资料也比较复杂,其难度也参差不一。我认为做校对应该接触和掌握更多的

做翻译时不可能接触和掌握到的资料。虽然我们被遇到的大问题、小问题伤了脑筋,甚至觉得有些失望,但是没有这一环节,我们是不会真正体会“翻译工作坊”的精华所在,也不会有团队意识这一重要精神。

第七周是定稿周,收获就是成就感还有团队精神。

第八周主要进行收尾工作,把经过校对后的译文阅读并且检查了一遍。并且复习了这一实习期间记下的笔记和重点难点知识。

总的来说,这次实习是我人生中的一次重要经历,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产生积极的影响。我体会到了专业知识与工作阅历对工作的技巧与工作效率的深刻影响。我充分明白了理论结合实际的显示意义,以及在实践中提升自我,与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的重要性。

感谢学校给予这次翻译实习的机会,感谢老师的教导和帮助,我会更加努力!

毕业翻译实习报告5实习目的:

为了巩固大学期间所学到的商务英语专业知识。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丰富实际工作和社会经验。掌握操作技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

实习内容:

按照老师的安排。我制定了相应的实习计划。在这个公司里我的主要工作是总经理助理。协助总经理做一些日常工作。比如商业计划书的制定和一些文件资料的翻译等等。

实习心得体会:

两个月的实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没学过的东西。也让我对这个社会有了更多深入的了解。我认为学我们这个专业或者说在做总经理助理这个工作时应当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一)交际能力:善于与他人交往是做这项工作应具备的首要能力。说到底。助理其实也是一种服务人员。而服务人员就必须懂得如何与他人接触。“他人”既包括外部的客户。也包括内部的同事和领导。我们必须要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和维持关系。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注重交往艺术。能够区别不同性别。不同场合。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应采取交往方式。对自己一定要有正确的定位。才能在工作中提供优质的服务。

(二)合作能力:助理工作不像某些物质工作那样工序分明。无论是在前台还是在后台的服务都必须与公司的上司、下属、同事、顾客、供应商等进行合作。另外。做一名助理还应当有全局观念。较强的协调沟通意识。学会与供应商协商。与同事合作。充分发挥不同角色的作用。利用现有的各种因素为公司提供满意的服务。发挥助理的中介、纽带作用。

(三)学习能力:在我看来。整个实习过程既是我向用人单位提供服务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助理必须根据公司和客户的具体需要确立服务方式。我们如果越了解他人的期望。就越能为他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就要求我们应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我刚到单位的第二天。副总就要求我为公司写一份商业计划书。但我连商业计划书的格式是什么都不知道。最后只有闷在办公室通过上网查询。才学习到商业计划书的写作方式。该计划书完成后。虽然在实际内容上与副总要求的有所差距。但我的学习能力却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四)教育、说服能力:在工作过程中。助理往往会成为经理和其他工作人员之间的“传声筒”。负责着将上级的指示传达给下级。将下级意见反馈给上级的任务。如何给有效的促进二者之间的交流。助理就必须通过语言去吸引人。打动人。说服人的能力。懂得清晰。简洁。明了的表达中心思想。为上下级提供准确易懂的信息。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信息沟通的过程中。个人沟通能力直接影响着沟通的结果。

(五)企业环境。顾客知识:在工作过程中。对企业内部环境。对市场情况。对顾客的特点掌握的越全面。就越能为单位提供满意的服务。平时工作时要善于观察。还要学会换位思考。根据企业本身的特点调整自己的服务方式。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更顺利的完成。平常工作不忙的时候。我都会到各个部门去转转。像销售部、生产部、财会部、售后服务部等等。这样不仅会使我更快的了解公司内部的情况。还可以更快的让我溶入这个环境。

(六)文化修养:要与公司其他员工进行良好的沟通。我认为文化修养也是应必备的素质。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精神面貌才有利于交流。

(七)技术性能力:技术性能力是完成某一项具体活动所需要的本领。有些公司往往通过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操作程序。适应岗位的需要。而对于某些新招聘的人员来说。具备某方面的技术性能力往往是进入某一行业最起码的要求。作为我们专业的学生。我们的优势技能就是对英语的熟练运用。我之所以能够应征到这个公司来做助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个优势。

(八)管理能力:我们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与别人建立联系。管理别人。激励别人。处理冲突。控制情绪等等。这一切都与管理能力有关。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会认为对这一能力的要求往往是针对决策层或管理层而言的。但是市场导向的管理体制中。出国留学企业组织从“金字塔”型组织结构转变为“倒金字塔”型组织结构。服务工作的决策权也从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转移到服务工作第一线。所以说。管理能力不再是高层管理人员的“专利”而是我们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要具备的必要的能力。

对外语系实习的就业建议:

经过这次实习。我深切的感受到了平常系领导和老师们所说的我们的专业优势:商务知识和语言的结合。这使得我们在用人单位招聘时有了一些优势。但我同时也感觉我们也应当在一些方面改进一下:

(一)加强对口语的训练:口语是我们在应聘的时候的一关。只要招我们这个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首先要检验的就是我们的口语。虽然我们系里请来了外教。安排了许多的口语课。但我们开口的机会其实很少。而且其中有些外交也是名不副实的。口语课其实成了花架子。希望系里能够找到更切实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毕竟。一口流利的口语是许多学生所追求的。这也是我们的“门面”。

口译学习计划篇10

一、卓越计划——CDIO在中国的本土化 现代工业呼吁懂专业、懂技能、懂管理、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时至今日,我国传统的工程教育已渐渐不能满足处于转型关键期的市场经济。教育行管部门和各院校研究所都开始探索工程教育改革的新出路。与此同时,在欧美工程教育界,CDIO工程教育理念横空出世。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根据CDIO教育理念,我国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二、高等教育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的问题 目前我国研究生英语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材范围狭窄 目前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材市场上琳琅满目,这些教材各有千秋,但由于教材编纂者各自研究背景不同,任何一套教材也都有不足。遗憾的是大部分学校在选择教材时只选取一套,从源头上埋下了学生“偏食”的隐患。 2、教学目的性不强 我国对本科英语的要求非常明确,相形之下,虽然将研究生英语也列为必修课,但其大纲远不及本科大纲细致,由此导致在具体教学上目的性不强。 3、教学内容过于随性 大部分研究生已过了四、六级,因此坦言之,研究生教学的压力远小于本科教育。加之没有明确细致的大纲,许多任课老师上课时讲课过于随意,如放电影、删减课文内容等。 4、学校高层的重视度不够 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四级通过率作为衡量教师授课水平和学生英语水平的唯一标准,因此学校往往对本科英语教育重视有加。相形之下,由于没有四六级压力,对研究生英语的管理就过于散漫。 三、卓越计划下的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笔者认为,为了配合整个卓越计划,应该在教学方法上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要突出学生读的能力和听力,包括朗读和阅读。l)朗读重点使学生对于专业词汇和科技文献中的常用表达符号能知道如何读。2)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生直接接触专业文献,增加感性认识。二是要突出翻译和写作能力,学习英译汉、汉译英,以及英文写作及口语表达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这要选择专门的教材,以前以读为主的教材是不合适的。如果暂时没有针对本专业的教材,可以使用讲述一般科技论文的翻译和写作的教材。目前,许多学校开设有科技论文翻译和写作的选修课,可以将其取代第二学期的专业英语课。可以组织少量的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三要开展讲座式的专业英语,学校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开展英文专题演讲,然后留一定的时间让演讲者与学生进行交流。 四、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第一,广博的知识。既然卓越计划重点在于CONTEXT而不仅限于课堂的CONTENT,外语教学必须课内课外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全面的文理工科的素质,语言功底丰厚,专业表达能力强,兴趣广泛,知识面较广。 第二,贯彻英语跨学科的教学思维。研究生教学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学生来自各个专业。帮助学生进行跨越学科的思维,能够刺激学生的创造力。传统课堂上,每节课只讲授单一学科,这让学生以为学习只能分门别类地进行。事实上,创造性思维通常来自对不同学科的整合,而不是对知识的单一记忆与重现。 第三,改变教师的传统角色,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卓越计划强调的是Context,NOTContent.即把工程师职场环境作为工程教育环境,重点是工程教育的环境,而不是作为工程教育的“内容”,培养“做事”和“做成事”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自学)。教师应通过积极参与的方式帮助学生们调控好自己的学习,把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作为学习英语的目的。教师是指导和支持学生做出决定过程中的便利者,也是不断对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以及学英语的主动性。 第四,与专业学院合作,积极组织外语的课外教学实践。笔者曾在带领学生进行专业科技翻译时中体会到,学生由热爱其本专业,对专业领域词汇领悟很快。但是在语句的组织,词汇的应用方面基础很薄弱。教师有必要在语言的表达方面进行指导,同时,由于公共外语教师都是文科背景出身,工科专业知识欠缺,教学相长,在某些专业理论或技术名词可以随时向学生请教,日积月累,在某些工科专业方面也就熟悉了。一个翻译项目做下来,教师学生都会取得课堂内无法达到的效果。 总之,卓越计划势必对整个高校的公共英语研究生教学带来一片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