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师学习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9 22:07:14

架构师学习计划

架构师学习计划篇1

关键词:任务驱动 项目教学法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实践教学设计

一、主体结构施工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项目教学法在很多专业课程建设中被不断应用和开发。在课程改革中,部分专业课程因为与国外一些课程的设置相似,直接借鉴国外的项目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主体结构施工作为传统的建筑施工类课程,与国外的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的差别,难以照搬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专业教师在探索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发现,进行工作任务和项目的开发设计存在很大的困难。

1.中外迥异,课程设置须细分

目前国外建筑类课程的设置与国内存在很大的区别。例如,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以砌筑工程、木工工程、钢筋工程、道路铺设工程等细化的工种作为一门课程,切入点小,在课程中设计有木制框架的制作、木屋架的制作、木门的制作等可以在一个阶段内完成的项目,项目之间呈现阶梯式递进的关系,难度递增。而国内相关课程的设置范围较广,涵盖专业内容较多,每一门课程中包含较多细化的专业内容,教学过程中工作任务和项目设计的复杂性大,可操作性小。

2.经验不足,授课教师少实践

主体结构施工课程建设作为示范校建设中的一个研究课题,在国内中职教育相关课程建设改革中无先例可循,缺少可以借鉴的经验及相关的指导。

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学生就业的关系非常紧密,而专业老师大多缺乏在企业工作或实习的经历,企业的需求与教师的授课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本课程的建设要求相关的课程开发教师掌握施工现场建筑工艺流程与要求,了解企业对施工类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与条件。

3.浅尝辄止,课程改革无创新

近年来,国内许多中职校施工类课程都在尝试课改,但是推进的成效一般。也有一部分学校对课改只是浅尝辄止,并未深入探索挖掘。如:某一版本的《主体结构施工》课本对章节编排和章节的名称按照项目教学法的要求进行设计,而书本内容未加改动,部分改动也只是停留在排序和排版上,无具体的课改实施内容。课程的建设不能停留在表面,而应联系实际,积极创新,设置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内容。

二、校企合作,中高等学校联手,建设精品课程

1.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活动―项目”划分定义

通过与企业和专家团队的深入沟通交流,以及课程建设教师进入施工现场实践学习后,确定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与活动项目划分方式。

(1)任务:根据专家与企业在参与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反复提到的让学生认知理解不同的结构类型的重要性,由此确定了以建筑的主体结构类型来划分工作任务。主体结构施工是地面以上屋面以下的分部工程,该分部工程最常用的几种结构类型是混合结构、框架结构、钢结构工程。因此主体结构施工课程的四个工作任务分别为:结构类型的认知、混合结构砌体工程、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工程、钢结构工程。

(2)活动:上述工作任务包含较多的细分环节,不利于课堂教学安排,因此需要在每个工作任务下设置相应的活动。例如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施工中设置框架柱工程、框架梁工程、框架楼面板工程三个活动。该阶段的活动内容类似于国外课程中的一个项目,能够在一至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

(3)项目:目前学校课程课堂教学不能按照周或者月来安排实施,因此以上定义的活动内容对于单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依旧过于庞大,所以需要在每个活动下设置与活动对应的项目。要按照工作任务的划分方式,基于工作过程对活动进行划分,安排相应活动下的项目内容,例如框架柱工程活动中安排有框架柱施工图识读、框架柱施工材料准备、框架柱施工方案编制、框架柱施工质量验收四个项目。

2.借鉴PDCA项目管理理念,积极探索适合中职生的课程项目设计

在完整清晰地划分任务、活动与项目之后,我们参考同济等高等院校教师和同等职业学校教师在其他科目课程改革中关于项目设计的成功案例,借鉴项目管理学中“PDCA”质量循环理论的成熟应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项目的设计,以学生为本,注重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项目的大小以小组合作能顺利完成为宜,每个项目任务的设置以满足两课时80分钟、4人一组的课堂学习为标准。例如框架柱活动下的“框架柱的材料准备”。该项目需经小组在两课时内完成,据此选择课程校本教材中配套图样的某一楼层某一根柱子进行配料,尽量避免学生由于任务量庞大而失去信心或者因任务量过小而懈怠的现象发生。实施过程中如发生提早完成任务的现象,可以要求小组对另一根柱子进行配料;相反完成不了任务的情况下,可以在下阶段框架梁的配料中再次进行学习。

(1)计划(Plan):项目设计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能够进行自学,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因此每个项目应设置一个任务,以任务驱动课堂教学。在明确的任务下,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自学相关专业知识解析任务,制订完成任务所需的计划安排。计划制订过程要求团队进行合作,通过组员之间的意见交流与沟通,确定有利于任务完成的最佳方案。此过程引导学生自学、交流与沟通、优选合适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决策能力。

(2)执行(Do):根据学生自己制订的计划与教师设计的项目完成步骤进行项目的实施。项目的实施步骤与流程包括分工、计划实施、交流。学生应在计划安排下做出有利于完成任务的分工,经过组内有效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并将完成过程与成果与其他组交流。在任务执行与交流过程中,需要通过分工协调快速准确地完成任务内容,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检查(Check):通过小组的交流对比发现方案的优劣与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检查评价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修改完善原计划,提出能更快更好完成项目任务的实施计划,培养学生的回顾总结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处理(Action):在项目实施检查后增加信息反馈机制,包括自我评价、同学之间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了解学习动态。评价信息帮助教师掌握课程教学效果,对课程项目设计做出实时调整与变更,通过同学的表扬鼓励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态度,学生能根据对评价信息中提到的不足之处及时纠正改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落实项目实践实训环节,接轨建筑市场

在企业对毕业生及实习生的工作情况反馈中存在以下共性问题:学生缺乏实践经历影响实际工作效率,不能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角色转变较慢。因此在主体结构施工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应社会、符合企业需求的实践实训项目显得尤为必要。

在课程建设中,我们设计了框架柱、梁、板的识图、施工方案编制、施工质量检查等工程中最为典型的实践实训项目。实践实训项目设计模拟现场施工情景和工作条件,贴合工作过程,符合企业对毕业生就业实践能力的要求。在实训实践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能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对相关实训内容有探索的愿望,可以对自身知识缺乏的部分进行求知,学会相互协作共同参与项目实践,通过努力不断改进实践的成果,教学效果远远优于课堂教学。经过项目实践实训的学生在踏入工作岗位后,能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对工作任务有较强的处理能力,受到企业的认可与欢迎。

三、项目建设成果三方共用,实践效果口碑优良

对主体结构施工课程我们积极探索适应市场、贴合学生的课程建设方案,借着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首批示范校建设的背景,对课程建设进行完善和优化,形成《主体结构施工》校本教材、《主体结构施工》项目手册、《主体结构施工》实践实训项目手册等书籍三册,完整的教学教案一套,教学用多媒体课件一套,教学用视频一套,主讲老师课堂示范教学视频若干,精品课程网站展示平台一个。经过三年使用后,收集学生、同行及企业的三方评价信息,得到较为真实的课程建设效果反馈。

1.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及学习习惯的养成

对于改革后的课程,学生对于待解决的任务有求知欲望,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任务的实施中养成了良好的交流习惯,在对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中培养了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习生反映,进入企业后能很快熟悉工作,能积极主动与同事交流,在企业里得到带教师傅与同事的欢迎和认同。

2.同行: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对教师自身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课程开发阶段教师通过向现场工程人员学习增加实践经验,积累教学素材;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按照工作过程要求,需要教师结合工程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与设计,提高教师的教学计划与组织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对课程以外的相关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做好衔接。多方面都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阅历与深厚的专业知识。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给老师提出挑战的同时使教师自身业务不断得到提升。

3.企业:优秀技术人才的及时输出

在主体结构施工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实践实训教学。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符合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企业反馈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的专业知识,工作入门较快,上下班遵守规章制度,做事认真,有始有终,与同事相处融洽,能为企业所用。尤其是对毕业生在施工方案的理解与应用上,企业给出优秀人才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敬军.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J].管理与决策,2005(27).

[2]徐素霞.浅谈新时期职业学校的发展策略[J].北京教育(普教),2006(10).

[3]嵇静.激发和培养数学兴趣[J].课改探索,2006.

架构师学习计划篇2

鹰架结构之一

确定项目任务时间要早

课程设计是一次较为全面的综合设计练习,传统的课程设计是在《机械设计基础》理论全部授完,大约是在本课程结业考试结束后,再用一至两周时间集中课程设计。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考虑到学生先有理论知识的积累,用理论来指导设计实践环节。但事实上,这样安排免不了由于学期结束学时紧,设计任务工作量大,学生不安心急着想回家等客观原因,导致学生马虎完成,应付差事,抄袭等现象出现,以致设计结果单一,学生没独立思考,更无创新,课程设计教学目标达成率不太理想。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确定项目任务作为整个项目教学的起始阶段,时间一定要早,建议就在《机械设计基础》这门理论课开课之始,即可同步提出,也即与课程理论有机穿行,结合具体明确的设计任务(通常是减速器产品设计),将两本教材《机械设计基础》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重新组合整理,围绕课程设计具体任务展开。这样,对学生而言,因为有了任务的驱动,再加上时间的保障,学生可以早规划,早作准备,早投入到设计中来,时间跨度越长,越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体地位,挖掘潜在求知欲望,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真正掌握理论知识,培养设计技能的目的。

鹰架结构之二

确定项目任务要细

一般来讲,课程设计都是定位在一般用途的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如减速器设计。学生对于何为减速器,有什么功用等等都很陌生,更不用说要把这一产品设计出来了。《机械设计基础》绪论课后,应及时围绕“减速器及其设计”这一主题通过查阅教材、指导书、设计手册,网络等等整理出读书报告。通过这一工作过程的探究性学习,学生自主探究了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课程设计的步骤等概述性内容;对以往学生课程设计成果的阅读,学生基本上对设计任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也知道了要完成每一任务必须学习哪些相关的设计理论内容,如:带传动设计、齿轮传动设计、传动轴设计、轴承、键的选择与校核计算等等;最后要提交哪些具体的设计成果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可将本学期内的学习时间大致进行分配,较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本阶段项目教学的关键落脚点即是让学生将项目设计任务清晰化,细化任务可以很好的梳理后续设计工作的广度与深度,这样的项目动员应该说学生已做足了功课,对学生的设计质量开了一个好头。

鹰架结构之三

小组成员配比合理

高职机械课程设计实施项目教学因其开放性特点会导致学生自由分组,其结果就是让互相熟悉的同学起合作。这样一来,同学之间会合作得比较愉快,但是,这往往会让成绩好的和认真的结成一组,剩下成绩差和懒散的学生自然地组成一组,问题是成绩比较差的小组因其能力有限,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再加上为完成项目“临时抱佛脚”,做出来的成果自然不会理想,也远远没有达到项目教学目标的预期效果。

解决的办法是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要干预学生分组,可以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两人小组,然后再让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二次自由重组,组成四到六人小组,做到各小组间实力均衡,小组内优势互补。学习认真的可以传帮带比较懒散的;爱提问题的与独立思考的形成互补;善于倾听的与敢于发表主见的形成互补,从每一个学生这个点位开始,再向每个项目组这个小面积、最后是全体项目组这个大面积上,由点及面、由面及点地灌输一种“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最大化地让学生体验项目学习中主动学习者、探究者、协作者、交流者、实践者和评价者的多重角色。

鹰架结构之四 制定计划详细

高职机械课程设计的计划制订应根据每个学校的校本要求个性化订制。例如,每个学校安排的普车、钳工或数车等实训项目时间会不一样,在本学期与课程设计有没有冲突,各个学校机械课程设计总课时也不一样(我校只有24学时,有的学校可能集中一至两周完成),那么完成什么教学内容,达到什么教学要求,最后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提交的大作业都会有所不同,作为教师要在项目动员时与学生交待清楚。教师要根据学校下达的教学计划上规定的学时综合考虑《机械设计基础》(一学期授完)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24学时分配在一学期中)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整合出高职机械课程设计项目教学的实施计划,及早地发放到每一个学生的手中,然后学生根据这个计划进行组内斟酌,合理支配时间节点,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每一个项目任务具体化,每个任务责任化,每个任务达到的目标,需要查阅的资料或者资料的来源,每个项目任务活动的形式,预期的成果与形式。项目计划书由学生自主制订,但指导教师的协助与指导不可或缺。要重点在项目目标,计划书形式的规范,内容的完整,进度安排、项目资源、成果形式上检查辅导,以保证它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鹰架结构之五 实施过程全程监控

高职机械课程设计实施项目教学中,许多指导教师可能或多或少认为,只要把小组划分好,给予学生一定的项目任务,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合作,完成小组的项目。于是,在项目教学中,把学生分组后,布置一个项目就算了事,既不指导学生如何与其他组员进行交流沟通,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行为。他们关心的只是小组的成果,并不看重小组获得成果的过程,只要学生最终能提供成果,整个组就算完成了项目,所有组员也都能顺利过关。教师这种消极的观点和做法会直接导致项目教学的低效甚至失败。要想达到项目教学的理想效果,作为项目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对整个实施过程全程监控是必须的。

1.监控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计划性

对于每一个细化的任务,其难易程度教师心中应有充足的预案。对于相对容易的任务,如表一中的任务一:认识减速器及其中的通用零件,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主动建构其中的知识框架,大胆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工作进度一般影响不大。对相对较难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如:任务三:传动零件(V带轮、圆柱齿轮、轴)设计计算;任务四: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草图设计、正式装配图设计,计算工作量大不说,如何将计算结果作为设计结果,大多数学生还没有真正处理设计与计算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往往处理不好,设计进度就会停滞,从而会整个项目的工作进度。作为指导教师要让学生在项目过程中明确,任何机械零件的尺寸,都不应只按理论计算来确定,计算值只是确定尺寸的基础,而确定尺寸应综合考虑零件的结构、加工、装配、经济性、使用条件以及与其他零件关系等等。有些尺寸(事减速器箱体的某些尺寸)还要用一些经验公式来确定。轴的结构设计和强度校核,计算和绘图是互相补充、交叉进行的,边计算、边画图、边修改的“三边”设计方法。同时,要做好整理和保存、积累设计计算结果过程性工作,以保持项目成果的完整性,也为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做好准备。诸如此类的设计技巧,在每一个任务之前,教师可尝试预测这些问卷调查,发放给学生,及早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准备,让他们能将这些较有挑战的任务顺利完成。

2.监控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自主创新

项目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但如何正确处理设计与创新的关系确实是学生很难上升到的高度。作为高职机械课程设计实施项目教学指导教师,要观察学生、引导学生用心揣摩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通过选定主题来定期集中面授、定期查看学生设计资料等手段,检查他们是否已经参考学习了已有的资料和图例,参考和分析了已有的结构方案,合理选用了已有的经验数数据,这些手段,都能很好监控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设计的最高标准就是创新,一定要在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减速器生产实际,根据具体条件和要求,大胆提出新设想、新方案和新结构,吸纳新的技术成果,注意新的技术动向,把学习和创新很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设计质量和水平。在这里,特别要求项目指导教师观察学生是否在减速器的设计中引用了该行业新标准和规范。是否双重考虑了设计质量和降低设计成本,是否考虑了零件的购置和互换,是否采用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及行业规范,对于非标准的数据,是否修整成标准数列或选用优先数列,这些设计细节,是检验项目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设计品质也会在教师的全程监控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鹰架结构之六

检查评估注重思路与技巧

项目完成过程是各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探索钻研的过程,为了能学众人之长,项目完成后的检查评估相当重要。指导教师应重点评估每个组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思路和技巧过程。因为,思路评估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而技巧过程评估中,要重视各个开发环节中遇到的难题的解决方法的总结,这样,学生才能学到更多的设计技巧,全面吸收整个项目活动的精髓。

架构师学习计划篇3

【关键词】TPACK;ET能力;评价量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1-0031-03

引 言

教育技术能力(以下简称:ET能力)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教师适应信息化教育要求,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将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师范生作为职前教师,其ET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然而,目前国内有关ET能力的研究大都针对中小学教师和高等学校教师,较少针对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更没有研究提出师范生ET能力的评价标准。TPACK框架从技术整合的知识框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审视框架以及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语言框架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1]。因此,本研究将在该框架指导下设计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ET能力评价量规,为师范生ET能力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

TPACK框架下师范生ET能力结构分析

TPACK(TPACK是Technological Pedagogic al Content Knowledge的缩写,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为师范生ET能力注入了新的内涵,本研究在认真分析TPACK的内涵及师范生ET能力结构的基础上,明确了TPACK框架对师范生ET能力的影响因子,并设计了基于该框架的师范生ET能力结构。

1. TPACK内涵分析

TPACK由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技术知识三个核心要素以及这三个要素相互影响形成的四个交互性要素组成:学科教学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2]。作为教师教育的核心,TPACK要求师范生必须认识技术、教学法和学科内容这三个基本要素以及四个交互性要素间的动态关系,并将其综合起来,以制订具体教学情境中的教学方法与策略[3]。该框架需要师范生理解技术融入的学科内容表征,理解以建构主义教学方式进行技术融入的学科教学时的教学技巧,理解技术为学生的学科学习带来哪些优缺点,学会用技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同时还需要理解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认知风格,以及如何选用技术来促进学生学习新知识。TPACK是一个为提升师范生ET能力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对知识的认识框架,一方面为师范生ET能力发展提供了策略依据,另一方面,为教育技术课程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模型[4]。

2. 师范生ET能力分析

国内学者对ET能力的分析角度不一样。李玉环从态度、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将ET能力分为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研究。[5]徐淑凤、黄宇星等将ET能力从理论与工具应用、教案设计、评价反思三个方面进行分解[6]。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对本科层次的教育技术专业人员的能力结构进行了界定:教学系统设计能力、教学媒体应用与评价能力、更新与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现代教学系统的使用、管理与维护能力、媒体设计与开发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初步能力。何克抗教授认为,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能力包括: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7]。从上述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他们研究ET能力的角度,有的是从技术与教师的关系出发,有的是从教育技术的内涵与定义切入,还有的是从现行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维度考虑。师范生是职前教师群体,他们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以及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与在职教师不一样,所以师范生ET能力的结构不同于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的ET能力结构。本研究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即教育目标可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认为师范生ET能力结构划分也应符合该分类理论的基本要求,具备教育技术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意识。具体而言,在知识方面应具备:计算机与网络基础知识、教育学基本理论;在技能方面应具备:信息检索能力、媒体资源应用能力、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反思能力;在态度意识方面应具备:教学改革意识、终身学习态度。

3. TPACK框架下师范生ET能力结构设计

师范生ET能力应有机整合TPACK框架所要求的师范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整合学科教学法知识素养、整合技术与学科教学法知识素养、整合技术与学科内容知识素养、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素养、主导与调控素养、境脉创设素养以及技术整合素养[8]。因此,作者认为TPACK框架下师范生ET能力结构应包括三个维度,即知识、技能、态度意识,详见图1。在该框架指导下,师范生ET能力结构更加突出如下特点:第一,师范生应学会将技术融入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中;第二,师范生应合理实施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活动;第三,师范生应能设计技术融合的评价;第四,师范生应具备数字化环境下的终身学习态度与意识。

图1 TPACK框架下师范生ET能力结构

TPACK框架下师范生ET能力评价量规设计

以上述TPACK框架下师范生ET能力结构作为重要基础,在相关设计原则的指导下,首先明确ET能力目标,然后制定目标所对应的各项标准,并划分等级。随后,验证其信度和效度,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稳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

1. 设计原则

该评价量规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突出师范生的知识建构地位,将评价融入学习,强调师范生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与完善学习方法,达到ET能力目标。该评价量规的设计原则: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量规重点突出师范生ET能力结构的核心;采用多等级衡量评价标准,体现评价的等级差别。

2. 明确ET能力目标

根据TPACK框架下师范生ET能力结构,本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师范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意识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在知识方面,师范生应了解计算机软硬件与网络基础知识、认识教学系统与设备;应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及发展动态;应理解学与教的理论、视听教育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在技能方面,师范生能运用信息检索技巧,准确快速地搜集与处理信息;能正确使用教学媒体以及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能使用一些常见的软件工具开发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掌握所学专业的实践技能;能综合分析信息化教学系统的特点,设计技术支持下的学科教学目标、策略与评价方法;能在信息化课堂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能采用信息技术工具对教学开展评价;能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身的教学反思活动。

在态度意识方面,师范生必须具备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科教学改革的意识;必须具备利用技术促进自身专业能力与信息化教学技能发展的意识。

3. 制订标准与划分等级

作者对TPACK框架下师范生ET能力结构中的各项指标进行描述,从而形成该评价量规的标准;再列出评价标准的水平等级,根据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对评价量规的重要程度赋予权重,最后形成TPACK框架下师范生ET能力评价量规(详见表1)。

4. 检验评价量规的信度和效度

为验证TPACK框架下师范生ET能力评价量规的信度和效度,笔者将该量规发放给从事师范生教育工作多年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10名教师,让他们同时对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师范生ET能力进行评价,并将评价数据录入SPSS24.0中,得出KMO=0.907>0.8,p

总 结

“互联网+”时代师范生ET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们今后作为教师的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水平。因此,可以说,只有不断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才能真正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国内对师范生ET能力评价的研究寥寥无几,并且暂无研究针对TPACK框架的特点,设计师范生ET能力评价量规。

本研究在分析TPACK内涵及其师范生ET能力结构的基础上,明确了TPACK框架对师范生ET能力的影响因子,并设计了基于该框架的师范生ET能力结构。该能力结构包括三个维度:知识、技能、态度意识。知识维度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专业理论、教育学基本理论;技能维度包括:信息检索能力、信息媒体与资源应用能力、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专业技能、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技能、信息化课堂教学技能、信息化课堂教学评价技能、信息化教学反思能力;态度意识维度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意识、利用技术促进个人专业发展的意识。本研究基于ET能力结构,在相关原则指导下,明确了师范生ET能力目标,并制订了评价量规的标准与等级,最终形成了TPACK框架下师范生ET能力评价量规。该量规经过了信度和效度检验,从数据分析结果可知,该量规能较好反映师范生ET能力水平。

架构师学习计划篇4

为了跟上时展的脚步,英特尔公司与中国教育部在2006年签署了关于多核教育的五年备忘录,承诺协助一百所中国高校,将最先进的多核技术引入教学,并于当年启动了“英特尔多核大学计划”。至今,已经有逾220所高校先后加入到该大学计划,并开设了多核相关的课程,超过四万五千余名学生学习了多核相关知识,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为了进一步推动各高校对多核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内容更新,迎接众核及云计算时代的挑战,提高各校相关课程的教学水平。应广大从事多核教学的教师要求,英特尔携手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成功举办了两场关于并行计算和云计算技术的高级研修班。此次研修班的受邀对象为第一、二批加入英特尔多核大学计划的高校,以及2007-2009年获得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项目立项的高校,共有来自42所高校的88名教师参与了两次研修班的学习讨论。

今年多核师资研修班共有三大特点,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两个场次分别围绕不同的主题展开,这在英特尔多核大学项目实施的五年来还是首次。老师们需要什么样的多核教学资料?如何帮助高校教师,将业界最新技术融入日常教学?英特尔公司的相关专家在仔细研究这些问题,广泛听取高校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在清华大学的研修班主要围绕并行程序设计,在复旦大学的研修班主要围绕近期热门的云计算技术,两个研修班授课内容不重复。英特尔多核大学计划相关负责人组织国内外相关专家,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内精心准备了两套研修班的授课内容。2010年7月28―30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研修班继承往年多核师资研修班内容,力求贴近高校既有的多核教学,以案例为主,从回顾并行编程的基本概念、方法与相关软件工具入手,对具体应用中的并行编程模型(TBB、OpenMP、MPI等)进行对比分析。教师介绍了传统算法的并行化及丰富的多核编程案例,内容涉及工程计算及游戏应用领域,来自美国的英特尔资深课程架构师Wrinn Michael与老师们交流了“并行设计模式及代码案例”,研修班安排并行编程实践环节,使得各位教师对相关内容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清华大学研修班的日程安排如表1所示。

2010年8月11日―13日,在复旦大学举办的研修班旨在普及最前沿的云计算技术,采用全新内容。课程以云计算概述开始,涵括了作为云计算架构重要实现方法之一的系统虚拟化技术、云计算平台介绍及基于虚拟化的云计算系统构建,此外还介绍了多核编程模型与运行时环境、(异构) 多核系统软件、并行编程系统模拟器案例等。在研讨班上,来自英特尔公司各相关部门的技术专家就云计算涉及的关键技术和与会老师进行了交流,专家和教师们还讨论了将相关技术引入教学及高校科研项目的可行性。最后,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首席研发官杨诚博士与老师们探讨了创新的话题,表示英特尔将与高校携手共同致力于云计算等新技术的研究、应用与知识普及工作。复旦大学研修班的日程安排如表2所示。

今年,英特尔多核大学计划高级师资研修班的第二大特点是引入了许多的实际案例,供老师们教学参考。在清华大学并行计算分场,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互联计算平台架构师何万青博士分享了使用Intel® Parallel Studio进行并行编程的案例,英特尔课程架构师游骅博士介绍了使用OpenMP技术对部分传统经典算法进行并行化的案例以及游戏应用“毁灭城堡”案例,来自清华大学的张武生和翟季冬老师分享了清华大学作为多核编程课程作业的分子动力学案例和“电力调度与负载均衡”科研项目。这些案例都非常贴近高校多核课程日常教学,受到了与会老师们的广泛好评。许多老师表示,这些多核实际案例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培训内容的理解,而且为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资源,他们计划把部分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引入课堂,而另一部分则可以作为学生作业。

在复旦大学云计算分场,英特尔技术专家们也分享了英特尔在云计算领域的实际案例,包括与国内企业合作搭建的云计算平台、用于云计算应用性能测试的相关案例等等。广大与会老师对这些案例非常感兴趣,他们表示,这些实际案例清晰地阐述了相关技术要点,对老师们理解英特尔在云计算领域的关键技术与实现方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部分院校老师搭建云计算科研平台有非常大的启发。

与高校老师联合授课,将高校的成功教学科研案例引入研讨班,是今年高级师资研讨班的第三大特点。英特尔多核大学计划邀请了作为主办方的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老师们,与英特尔技术专家联合授课,从高校老师的角度阐述技术要点,和与会老师们沟通教学内容、授课方法,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在研修班开幕时,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陈文光教授介绍了清华大学近年来在并行计算教学和科研中取得的成果和自身的体会,来自清华大学的翟季冬、张武生老师分享了清华的多核课程作业案例及相关科研案例,复旦大学软件学院院长臧斌宇在云计算研讨班一开始就概要地介绍了云计算的平台、实现及未来,为接下来两天的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在研讨班最后,复旦大学陈海波老师将与英特尔合作的科研项目―COREMU并行全系统模拟器介绍给老师们。这些来自高校老师的第一手资料和经验分享与英特尔的最先进技术相结合,为参加研修班的老师们带来了更加亲切的交流体验。同时,英特尔的技术专家也从老师们的授课中更直接地了解了高校的需求与教学模式,为更好地为高校提供支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复旦大学臧斌宇教授授课

架构师学习计划篇5

一、行业动态: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无线应用已经深入到了企业当中,虽然它不会取代传统的有线网络,但它已经成为传统有线网络灵活扩展的重要技术,企业业务应用模式也由原来单一的局域网络共享式通讯发展到采用无线网络技术和虚拟专用网技术的多分支机构分布式通讯。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虽然企业在业务应用模式和工作方式上都有了本质的变化。但是其最终还是要依托基础网络架构的传输与运营商之间的互联来实现。不管是云计算服务商还是大中小企业基础网络传输架构大部分还是采用以太网技术,美国施乐公司75年研制成功的一种电缆连接网络以太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太网在局域网市场中取得了垄断地位,并且几乎成为局域网的代名词。如今的以太网技术已经发展到千兆以太网,万兆以太网以及光纤接入网络技术。85%以上的局域网都是采用以太网技术。针对基础网络传输架构(企业局域网)的维护以及对有线与无线网络的融合及优化部署工作还是非常巨大的。

根据我校实行的三学期制教学特点,培养中高级网络运维工程师,适应当今社会,企事业单位对综合型网络专业人才的普遍需求,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培养数据中心运维管理方面的人才。

二、基于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

课程大致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综合能力课三种类型。

1.专业基础课大致分为以下课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该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教授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组成,网络的概念,日常的维护等。

JAVA/C++ 编程语言:让学生掌握基础编程语言知识,对于软件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可以帮助毕业生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

Linux操作系统:这一操作系统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用相当广泛,该课程主要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其特点,可以根握需要合理配置,应用到服务器中。

TCP/IP卷一:主要讲述TCP/IP协议方面的内容,结合大量实例讲述TCP/IP协议包的定义原因,以动态的方式讲述TCP/IP的知识,使学生可以轻松掌握TCP/IP的知识:路由协议,寻址协议,组控制协议,简单邮件传输协议等。为后续课程奠定学习基础。

2.专业核心课大致分为以下课程:

(1)CCNA-助理网络工程师:使学生通过对局域网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以实现初步安装,配置和操作等。

(2)实践网络排错技术1:目的是通过学习基础理论知识 ,并结合实践,让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网络故障的排错。

(3)CCNP-路由交换机1: 学生通过对路由和交换技术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大中型企业的组网能力,独自对大中型企业局域网和广域网完成规划,实施等操作。

(4)CCNP-路由交换机2:为了更好的发挥网络的高效作用,很多企业都会对现有的网络进行优化处理,通过这门课程 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网络规划设计和网络优化处理的技巧。

(6)虚拟化技术Vmware:学生通过对桌面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等虚拟化知识的学习,掌握虚拟化方案的设计和部署,为学习云计算和资源整合打下良好基础。

(7)网络实践排错技术2:使学生提高排错能力。

(8)Nexus数据中心课程(经典以太网):学习Nexus数据中心的架构体系,产品特性及先进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常工作中独立规划设计项目方案。

(9)计算Nexus数据中心课程UCS统一:使学生掌握有关云计算数据中心知识。

(10)安全技术VPN:使学生掌握各种VPN及安全技术,便于工作中对企业内网的安全部署和安全策略的了解。

(11)无线网络技术:主要讲述企业局域网中如何设计,部署及实施无线网络,并对无线网络加以安全策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无线安全网络在企业中具体部署,实施的基本原则及技巧

(12)运营商技术:主要讲述运营商所使用的技术及广域网的部署方案,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运营商的网络架构以及运营商与企业边界网络的设计,部署及实施。

(13)华为,H3C产品技术: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际工作中,多厂商间设备互联时遇到的设备兼容性的问题

(14)FC存储技术:主要讲述服务器集群,存储网络所使用的技术,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FC网络及FC存储技术

(15)网络工程项目:通过大量实例网络项目方案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项目方案的具体流程。具备撰写项目计划书的能力

3.专业综合能力课大致分为以下课程:

(1)网络拓扑结构分析:主要引导和组织学生针对具体项目方案的网络拓扑进行分析讨论,进而熟练掌握网络拓扑架构,通过更多实例分析和讨论,逐步积累对网络规划和优化的的实战经验。

(2)企业集团网项目方案制作:通过本课程讲述具体项目的整体流程,包括项目的整体策划,前期调研,设备选型,拓扑规划,实施方案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撰写项目方案对于工程项目的重要性

(3)企业无线网络部署项目制作:据需无线网络的求,规划设计企业无线网络使学生能够掌握根据不同网络架构,安全部署企业无线网络。讲授企业局域网中,部署规则和技巧

(4)大中型企业数据中心设计部署方的能力:了解Nexus3.0云统一计算方案的架构体系。针对不同企业网络结构及需求,合理规划,部署企业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通过本课程讲授,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具备独立设计,规划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架构师学习计划篇6

关键词:学习环境(PBLEs);网站设计;心智技能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3-0168-03

作者简介:秦书荣(1987-),女,硕士,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实验员,研究方向为网站建设、三维动画设计、影视后期制作;李新(1981-),男,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影视后期制作、新媒体艺术设计、美术学。

0 引言

为了回答“高职高专院校在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具备旨在适用的网页设计心智技能”这一问题,研究者不约而同地聚焦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PBLEs)这一关键词,并普遍认同,问题的解决是在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广泛采用的学习活动方式。从实践层面出发,学生网页设计心智技能习得的成败与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设计密切相关。同时,谈及学习环境的设计,无疑需要关注认知心理学领域心智技能培养的理论研究。毕竟,只有依据人的心理工作方式设计的学习环境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1]。

本文将从培养“网页设计师”这一视角,关注学生网页设计心智技能的形成,着力为网页设计课程引入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心智技能培养研究结论,并依托案例,论述如何将心智技能研究合理有效地应用到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设计中,从而促进学生适用的职业技能形成。

1 网页设计心智技能与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

1.1 网页设计心智技能

借鉴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教授关于心智技能的观点,可将网页设计心智技能视为在网站构思、设计、制作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用以调节和控制解读分析客户需求、构思网站的局部与整体、设计网页各部分要素及制作与整合网站各部分的一系列合乎网页设计规则的思维、方法和经验。

1.2 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

戴维·H·乔纳森将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PBLEs)描述为“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相关案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或协作工具及社会或境脉五要素为支撑的学习环境,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为学生提供脚手架支持的问题来驱动学生开展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2]。

根据Merrill的观点,“有效教学就是‘问题为中心’的教学”[3]。上述两个关键词之间存在相辅相承的关系。一方面,心智技能研究结论将为基于问题的网页设计学习环境提供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基于问题的学习是网页设计心智技能培养实践活动中广泛采用的方式。

2 心智技能三阶段理论对网页设计心智技能形成的启示

冯忠良教授认为,心智技能形成需要经过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及原型内化3个基本阶段。所谓原型,可以理解为外化的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4]。本研究认为,网页设计心智技能的形成同样要经历上述3个阶段。而“原型”作为贯穿心智技能形成的核心,其建构意义重大。本文的先期研究在对已经具备了网页设计心智技能的熟手问卷调查基础上,利用“心理模拟法”创拟了“网页设计活动原型”,如图1所示, 本研究将讨论如何利用该原型展开三阶段的培养。

对学生而言,网页设计活动的原型定向往往需要教师的示范和讲解,那么教师首先应该使学生明确网页设计活动原型的结构、各个环节的操作原则及必要性并利用脚手架支持的问题来驱动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然后按照原型正确示范和讲解完成某一网站建设任务的完整过程。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需要将原型中每一个心智动作详细展开。原型定向阶段的教学,只是网页设计活动心智技能教学的开端,要使学生真正形成心智技能,还需要进行实际操作。

学生利用上述在定向阶段形成的原型,亲自从事某一网页设计活动,将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方式付诸执行。在这个阶段,应该借助脚手架支持问题来驱动学生利用原型,把构成这一活动的所有动作系列,依照一定的顺序作出不能遗漏和缺失,教师可以提出以下要求:①要根据“原型“严格遵循动作序列逐一执行,及时检查和矫正动作的执行情况;②学生在实践模式的每个环节提交一些阶段性材料或者记录一些完成过程来保证是按照实践模式的步骤完成任务的;③建议学生将动作执行和言语相结合,边说边做。

网页设计心智技能的原型内化阶段是将上述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的过程,表现为学生从事网站建设任务时可以离开实践模式,借助语言指导来完成。学生只有在多种不同的实践条件下反复进行网站建设的具体活动,才能不断从原型中抽取本质的东西,最后形成普遍适用于不同实践条件的原型(心智技能),只有到这一步心智技能才算真正形成。

3 一个充分体现心智技能三阶段理论的PBLEs设计

在网页心智技能培养三阶段理论的指导下,学习环境设计比较合理的安排是:首先依托一个充分体现原型的范例讲解和操作,完成活动原型中蕴含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流程的讲解,初步形成“原型定向”。这一阶段教师应该关注脚手架支持的问题设计。然后,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指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主完成几项网站建设的综合任务,将原型进行操作和内化,最终使学生具备网页设计心智技能。下面就从“原型定向”阶段PBLEs设计最关注的脚手架支持问题展开叙述。

在“原型定向”阶段,教师需要提取“网页设计活动基本原型(如图1)”中的4个核心环节,然后把这4个核心环节中蕴含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流程设计成脚手架支持的问题,继而通过教师逐步示范和讲解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过程,完成网页设计活动的定向。例如,附件网页设计活动原型定向阶段PBLEs设计方案中,对应“网站方案设计环节”的学习内容,将其转化成9个具体的脚手架问题。它们分别对应网站建设过程中“需求分析”、“系统分析”、“风格设计”、“UI版面初步布局”、“色彩定位”及“网站建设日程规划”等重要学习内容。这些脚手架支持的问题是以完成“网站方案设计”这一环节为驱动力而提出的,将引发和维持学生在该学习阶段中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他们带着明确的问题与目标,模仿教师的示范行为,开展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在脚手架支持的问题设计方面,教师需要依据学生能力临近发展水平,问题难度要居于该临近发展区内,这样学生就可以调动己有的网页设计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等认知经验来解决当前面临的脚手架问题。

网页设计活动是一个渐进过程,脚手架支持的问题是依照这个渐进过程的发展顺序提出的,难度一般是逐级升高。因此,在设计这些脚手架支持的问题时,还需要注意合理安排难点和重点、考虑子任务的大小、所需知识技能含量、相关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根据问题的难度,我们提供了支持指导、相关案例、辅助资料等,并创设必要的实践条件,使问题解决具有操作性。这一阶段,还要求教师关注各个问题解决的策略选择和转换的讲解、示范及独立、协作及竞争等组织策略的合理运用。而学生则以教师演示的优秀范例为榜样,利用大量的相关案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协作工具及境脉等展开原型的定向学习。事实上,教师演示如何根据客户要求完成网站建设任务的过程就充分体现了网页设计活动原型的范例,这将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和方法过程,它包含了一种内在的逻辑,为学生提供了支架,通过对范例的学习,学生可以模仿其中的路径和方法,从而完成原型的定向。

在原型的操作阶段,比较适合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即教师布置几个不同的网站建设任务,以完成作品为驱动,通过一系列脚手架支持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利用上一阶段获得的网页设计活动原型完成网站建设。这一阶段要求学生依照一定的顺序,不能遗漏和缺失地作出原型定向中的所有动作系列。该阶段的重点在于任务的设计,我们设计了以“个人网站”、“品牌推广网站”及“公司企业网站”为主题的具体项目。这3个项目的难度逐级升高,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还需要提供支持指导和辅助材料,并创设必要的实践条件,使任务具有可操作性,这样,学习者就能够在实践中掌握问题解决技能和方法。

在原型内化阶段,学生所从事的网站建设任务是可以离开实践模式的。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在多种不同的实践条件下反复进行网站建设活动的机会。例如,我们设计了以“小组为团队”,为本学院设计制作一个学院网站这一具体任务,期望学生通过不同的实践过程,不断的从操作原型中抽取更本质的东西,最后形成普遍适用于不同实践条件的心智技能。

案例:网页设计活动原型定向阶段的脚手架支持问题设计。

客户要求:XX化妆品公司预借助互联网塑造良好的企业和产品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特色度。针对这这次品牌推广,我公司公开竞标,请有合作意向的设计团队于本月底之前提交设计方案及网站一稿,我方将从提交的方案和初稿中挑选出最满意的设计,并与其设计团队正式签约,预付30%的定金。同时,我们将提供企业LOGO、广告语、企业品牌发展历史、品牌产品的图片,推广活动视频等资料。

学习目的: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学习教师是如何根据客户要求完成网站建设任务的完整过程。

脚手架支持的问题设计:

(1)网站方案设计环节的学习。

脚手架支持的问题:

①接到企业网站建设任务后,作为网页设计师的我们首先要作什么?

②如何与客户沟通,提取与网站任务相关的关键词,解读网站主题,分析市场前景?

③从哪些方面分析目标用户群体特征?

④如何结合网站主题、目标用户群体特征、企业机构已有VI色彩特征、客户提供的原始素材等确定网站的主色?

⑤鉴于主色,如何依据色彩设计原则(互补色,分裂互补三色组,类似色搭配原则等),确定网站整体的色彩定位?

⑥如何根据网站主题和信息量大小,结合布局特征,选择适用的UI版面布局?

⑦结合客户的要求及公司或机构的性质,如何对网站的功能模块进行规划设计,绘制出网站层次结构图,描述各功能模块及作用?

⑧如何展开网站的风格设计?你了解常用的网站风格设计原则吗?

⑨结合上述分析,如何撰写网站设计方案?

(2)主要页面效果的设计与制作环节的学习。

脚手架支持的问题:

①根据网站设计方案中确定的页面尺寸,色彩定位,UI版面布局设计,风格设计,功能模块设计等信息,利用“PhotoShop”完成页面效果图设计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

②利用“Firework”制作网页切片的技巧和原则是什么?

(3)基于Htnl+CSS技术的网页基本制作环节的学习。

脚手架支持的问题:

专家熟手利用html+CSS技术制作网页有什么技巧?在制作过程可能遇到什么样的难题,该如何应对?

(4)网页动画效果设计与制作环节的学习。

脚手架支持的问题:

①如何利用JavaScript或Flash技术炫动你的网页?给页面添加动画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②完整的较为准确的三维动画建模创作流程是怎样的?

③三维动画建模活动中,“创意构思”、“模型设计”及“模型制作”这3个关键环节的目的、过程及阶段性成果分别是什么?

任务活动:结合自己的建模经验说明三维动画建模活动的完整流程,然后小组交流。

问题思考:①如何进行创意构思?②如何进行模型设计?③如何进行模型制作?

任务活动:①仔细聆听教师的范例讲解,然后借助因特网资料展开品牌场景的创意构思、设计与制作的活动,创建场景模型形成阶段性成果和建模作品;②交流和评价其他人的作品,通过竞争选出3个最优秀的场景模型。

范例讲解:展示了完成企业品牌场景任务的建模过程(审题、构思、设计、制作)。

4 结语

PBLEs作为网页设计心智技能形成的关键,应该广泛引起教学实践者的关注。基于问题的学习始终应该在构建一个有意义的、真实的任务情境下,提供给学习者一系列基于案例的脚手架支持的问题,继而通过专家熟练的示范让学生明确完成任务的思维过程和问题求解的方法。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师承担着教练或导师的角色,需要促进学习者进行社会协商,并同步或异步的给予协助和指导。另外,后续研究应该关注学生网页设计活动原型的内化,比较适合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该学习过程是拟真的、映射真实世界的生产活动,依照学习者的自我想法和方式来完成建站任务。只有经过这样的完整训练,学生才能真正形成网页设计心智技能,从而满足业界对网站前端设计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

参考文献:

[1] 高文.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14.

[2] DAVID H JONASSEN, DEMEI SHEN, ROSE M MARRA, et al .Engaging and Supporting Problem Solving in Engineering EthicsDavid[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Washington, 2009,98(3).

[3] 祝智庭,顾小清.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M].第2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1.

[4] 冯忠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9.

[5] 秦书荣,李冬睿,梁仲佳.网页设计活动原型构建研究[J].软件导刊,2013(9):144.

Research on the Mental Skills of Web Designing Under PBLEs

架构师学习计划篇7

【关键词】云架构 网络教学 教学平台 设计

近年来,发展日渐成熟的云计算机模式,为各个领域带来了极大的支持,尤其是教育教学。基于云架构网络教学平台,能够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随时随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现代教学强调人本主义,而网络因其能够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实现以人为本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云计算模式下,一切信息与资源存在于“云服务”中,能够有效突破时空的局限性,传递到手机、iPad等客户端上,使得学生可以在线查看和浏览电子教案、图书资源等,以此来提高教学有效性。

1 云架构应用优势分析

由于云架构具有集中存储处理模式,可以根据构造差异性,匹配不同的应用模式,实现跨平台服务,尽可能满足用户需求。学生通过电脑连接到网络教学平台,能够通过智能手机、iPad等随时随地学习,实现移动式学习目标。同时,云架构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可以将基础设施置于云上托管,节省在系统软硬件方面的投资,且能够降低维护成本,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云平台实现各种物理资源的统一管理,网络管理员仅通过一个界面,便能够实现对每台电脑的监督,及时了解到电脑运行状态,对软件升级等进行批处理,提高工作有效性。

2 基于云架构的网络教学平台设计

2.1 系统架构设计

具体设计中,基于云计算安全性的考虑,对该平台的设计主要划分为三个部分:

2.1.1 实施服务平台

在实施服务过程中用户能够读取、存储教学内容,且在该平台上访问其他网站,汲取开放环境中的丰富资源。

2.1.2 内容管理平台

该平台功能是为实施服务平台进行资源管理等,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1.3 终端用户层

连接不同种类客户端,将客户信息传输到上一层级,以此来实现互动式教学。本文设计的系统架构主要具备以下功能:一方面,云点播服务,学习者根据自身需求点击学习课件,将学习课件换分为多个部分,学生找到学习进度课件便能够完成工作;另一方面,云直播服务,即在云平台上,按照指定时间登录,并进行在线直播教学。

2.2 实时服务平台设计

2.2.1 互动协作平台

该平台操作流程,通过客户端打开浏览器进入登录界面,然后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教师准备不同格式的教学视频、音频等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可以在特定时间内与教师进行互动,讨论问题。该平台,还能够通过互动协作模块,运用多层安全模型实现对平台数据的保护,如通过128位、256位高级加密标准加密,增加解密难度,以便保障资源安全。

2.2.2 插播互动平台

基于云架构网络教育平台的设计,可以实现插播互动。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测试成绩、评价浏览等,形成及时的反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针对插播互动模块设计,可以设计为评价系统、数据传输模块等多个模块,使得平台更好地服务于教师和学生。

2.3 关键技术

2.3.1 教学节目单管理技术

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中,运用教学节目单管理技术,能够与清晰地呈现出节目预告,帮助用户掌握教学时间。同时,还可以借助教学搜索引擎,方便学生查找历史教学节目。

2.3.2 协作平台

针对协作平台来说,可以引入先进的H.264视频编码标准等,整合音视频编码等多项开发技术。一般来说,可以划分为客户端SDK与服务器SDK两个部分,前者用于语音、视频交互,后者与第三方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

2.3.3 版权保护

DRM加扰是保护互动平台视频内容的基础设备,合理的选择,能够实现网内线上视频互动,以此来避免未经允许的下载行为。在实时互动上,可以增加防盗链设计,以此来实现对平台资源的高效保护,使得教学平台即便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依旧能够保持安全状态。

2.4 系统应用实现

建立在云架构基础之上的网络教学平台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如高校选修课、讲座、职业培训等,同时还能够进行MBA、MPA课程辅导等方面的学习。本文设计的平台具有开放性特点,用户不再像以往通过校内网进行登录和操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互联网连接,借助电脑都能够进行在线学习。基于此,从学生角度来看,学习途径多元和便利,能够针对自身在学习上存在的薄弱点进行补充学习,提高学习有效性。而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在平台上随时登录界面与学生探讨问题,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且能够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督,形成良好的反馈和互动。除此之外,建立在云架构基础之上的网络教学平台,具有较好的模块拓展功能,还可以应用到社会教学机构,为行业培训、考试提供更多帮助,提高教学有效性。随着软件更新日新月异,在云架构基础上的教学平台还会汲取更多先进技术,使得平台处于良好运行状态中。

3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新时期下,作为一种全新服务模式的云计算,对人们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云计算应用到网络教学当中,是技术与教育领域深度结合的产物,在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目标等方面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因此在网络教学开展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云架构的重要性,根据网络教学目标,引进先进的技术,实现对网络教学平台的科学、合理设计,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为师生互动搭建良好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从而促进我国网络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

⒖嘉南

[1]徐苑苑,张际平.基于云架构的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J].远程教育杂志,2013(03):71-78.

[2]陈振华.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教学平台架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3):31-32.

[3]龚云路.基于可伸缩云架构的网络教学平台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3):73-74.

[4]文立,黄霞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高职网络教学平台设计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3):82-84.

架构师学习计划篇8

关键词:Struts;MVC;JSP;Mysql;虚拟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8-0097-03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基于Web的虚拟现实技术也逐渐得到广泛的运用。现如今,许多高校都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到在线实验教学中。通过虚拟实验教学可以实现资源的重复使用,降低实验教学成本,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通过教学系统,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在网上进行实验操作,在线提交实验报告,查看实验成绩等。基于以上的需求,本文提出了基于Struts框架的虚拟实验预习系统,实现学生的网上自主学习。

1 Struts框架的体系结构

首先,Struts是一种基于经典的MVC模式的开源框架,现如今是一种比较成熟的web应用架构。其次,Struts框架的源代码是完全开放的,并且可以免费提供给大家使用。Struts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客户端浏览器发送的用户请求,在Struts-config.xml的配置文件中,Controller Servlet根据配置文件截取发送的用户请求,通过判断,将这些请求分发到相应的ActionBean中,ActionBean通过访问JavaBean或者调用EJB,然后把操作处理的结果传递给相应的JSP文件,后者生成视图,响应客户端浏览器的HTTP请求。具体的Struts实现MVC框架如图1所示。

Struts框架主要是采用分层的设计思想,实现了业务逻辑代码与视图代码的分离,达到系统结构的简化,降低了系统的复杂度,这样做可以将一个复杂的系统开发简化成几个模块,每个程序员只需做好自己负责的模块就可以了,减少了后期测试维护的困难度,从而提高了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

2 虚拟实验预习系统的功能模块分析

考虑到使用虚拟实验教学系统的角色的不同,以及不同的角色使用到的主要功能的不同,本文将系统按角色划分成了四大部分:系统管理员、教务、教师、学生。系统的总体功能模块图如图2所示。

1)系统管理员可以对用户进行添加,修改,删除,禁用等操作,默认统一密码,用户可以后期修改自己的登录密码。

2)教务可以查看总课程表,管理教学计划(课程),开课计划(添加课程),开课管理,以及开课审核与开课查询。

3)教师可以对实验进行一定限度的维护,设定实验操作时间段,查看实验提交情况,批改实验,实验成绩。

4)学生可以登录系统进行在线的预习实验、做实验、复习实验,查看已上交的实验成绩和修改自己的用户密码。

3 虚拟实验预习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在构建系统之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准备工作,那就是数据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库的设计是系统的核心内容,数据库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系统实现的复杂程度。一个条理清晰的数据库,可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本系统采用MySql数据库,通过对用户各方面需求的了解,新建数据库test,分析设计出创建系统所需要的以下数据表:

1)用户信息表(user):存放用户登录相关信息。

2)教务信息表(ea):存放教务人员的相关信息。

3)教师信息表(teacher):存放教师的相关信息。

4)学生信息表(student):存放学生的相关信息。

5)课程信息表(curriculum):存放课程的相关信息。

6)实验信息表(experiment):存放课程实验的相关信息。

7)成绩信息表(record):存放成绩的相关信息。

5 结论

本文通过虚拟实验预习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利于推进实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推动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煜,李翠华.基于J2EE的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性能优化设计[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8(11):134-136.

架构师学习计划篇9

工程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它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交叉而生的复合性学科。其学科属性是属于管理类,但是,由于其管理对象是建设工程项目,其具有的特殊性需要具有相关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基础。可以说,工程技术知识是其重要的学科基础。1998年教育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后,工程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建筑施工、工程投资策划、工程规划设计、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等单位以及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等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目前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中,其学科方向分为房地产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投资造价方向居多。总体来讲,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均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知识和能力:(1)工程建设过程所涉及的有关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等领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2)工程建设全过程所需的综合性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素质以及相应的知识基础;(3)能够在工程建设、房地产等相关专业管理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职业适应能力;(4)在管理工作中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要求和必须具备的能力,可以看到,《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熟悉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设计知识,初步具备各类用地规划设计与管理的能力,为工程管理专业其他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置已由城市规划专业肩负指导城市发展的重任转变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职能。所以,基于其角色转变,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由于科技的发展,在教学手段上都将发生根本的转变。

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特点引发的问题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系统阐述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建筑、工程技术、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城市及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有所了解,能够掌握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对城市总体布局规划、道路交通系统、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较为熟悉。城市规划原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技术平台课,涉及到的学科门类较多,具有政策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基本特点,由此也造成一些学习障碍。首先城市规划原理有关政策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到乏味。城市规划学科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城市的空间系统进行优化配置,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城市工程设施的布设、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等,与政策相关的叙述性、理解性的内容比较多,这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而失去注意力。其次城市规划原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令学生困惑。课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地理、技术、法律等多方面内容,呈现出知识面广,体系复杂,内容跨度较大的特点,令初学者往往难以把握学科的框架、体系而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最后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置缺乏相关实践性让学生只会被动学习。课程中包括建筑设计、中外城市建设史、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居住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总规设计、城市详规设计、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逻辑性和连贯性很强的知识,这些知识由于压缩为一章或一节,且没有设置相关的实践环节,学生很难通过一门课程的理论学习掌握整个城市规划的学科体系,对城市规划的一些新思想、新理论更是不能理解、不感兴趣。

三、面向工程管理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

要有效提高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重在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教学目的的确定

综合前述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多学科性的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工程技术类知识体系为基础平台,而综合性的城市规划原理又是这个基础的一门入门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在该课程教学活动当中,我们既要看到该学科的基础性特点,深入解析学科的知识点,又要重视工程管理专业的全过程性管理要求,在此基础上理清该学科的脉络体系,从学科的特点和专业的要求两方面寻找平衡点。具体来讲,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确定课程的教学目的。首先,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消除城市规划的深奥感。使学生深刻理解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而做的规划和计划。其次,使学生能站在宏观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角度,通过收集、分析、处理大量多方面的信息,用长远规划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对待问题能以一定的深度去分析,为后续课程提供知识基础,而不是就事论事只揪住细节不放。第三,通过本课程系统的学习,在意识深处,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和思维方法,如:可持续发展观、低碳经济等,以指导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

2.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

对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是在保证内容体系完整的前提下,着重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要求出发,合理调整与配置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构架的梳理与整合重构是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讲,可以从下述三方面进行:对内容的梳理,首先应保证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工程管理毕业生大多数从事着与城市建设相关的监督、管理、咨询、施工、设计等工作,城市规划知识的传授,主要是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让学生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把握住课程的知识框架,不至于在众多知识点中失去方向。笔者认为可以将课程按主题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及关系,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编制程序和城市发展战略,让学生从历史、宏观和全面的角度掌控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体系,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二部分讲述组成城市空间各类规划的具体方法和知识。城市用地构成、城市总体布局,这两章对各类具体的城市规划设计起到控制和引导作用,它们是该部分的核心,应注意在教学中把握它们和城市道路与交通、居住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详规设计等章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的问题。第三部分讲述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具有的行政职能。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对今后的微观建设行为具有指导和管理的作用。其次,对于具体的知识点,要在课程框架下紧抓脉络、逐层解析各种基本类型,在把握住基本类型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教学,从而做到以点、线带面、举一反三。此阶段可以将案例融入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案例设疑、理论讲述、分析讨论、解决方案比选、总结评析这一过程反复训练学生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但掌握众多的理论知识点,而且利于学生更迅速、更牢固地实现知识、能力和态度三者的迁移。以便今后能够灵活运用,能动性的解决所遇到的城市规划问题。另外,作为教师,还要积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在课程中的应用,如地理信息系统等,及时更新教材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紧跟时展的脚步。总之,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工作要做到目标明确、体系完整、内容精炼、衔接适合,使之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适应社会需求。

3.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重点是在上述完整的理论框架基础上,除了及时补充教材内容,将最新的学科发展成果和最新的规划理念引入教学中,还要注意增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教学互动。因此,在课程构架的梳理、重构的基础上和理清教学内容主次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1)突出规划理念的渗透式教学。如:反映宏观思维模式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总体布局的章节,以及有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章节(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部分知识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讨论式教学为辅。即针对宏观知识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中间配以一些问题的思考来学习。具体可以通过结合讲课内容提出热点问题,增加个别课堂讨论环节,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采用课外调研的方式,有目的的启发学生,思考当代国际城市发展和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把宏观综合的理论理解和消化。(2)普及规划知识的发散教学,以案例讲述式教学和网络式教学并重,讨论式教学为辅;针对城市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部分,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借助大量国内外城市规划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规划阶段的成果内容。如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商业区规划、居住区规划、绿地规划等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由于这部分规划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还应当选择学校所在的城市,鼓励学生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各个规划阶段成果的实施情况并进行讨论。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规划知识和身边社会关系的理解,达到对已经熟视无睹的城市问题能理解与思考的目的。(3)规划设计的实践教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实践对工程管理学生可以采用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重在过程,而不仅是看结果。具体讲就是要在实践过程引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剖析,增强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并积极开展规划实例的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互动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如:用规划的眼光分析学生身边熟悉的环境,可以选择校园、居住小区等,或者是所在城市的绿地、交通等,通过讨论,对其现状提出改进建议。或者,通过做一个简单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具体掌握规划中要考虑的几个常用要素。因为小区建设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建设的重点,也是工程管理毕业生接触较多的建设领域。教师先串讲之后,让学生用规划的眼光去参观不同层次的小区,然后进行交流,再通过一个小区或组团的规划设计课题来实践。在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和引导,学生通过这种“引、学、练、评”式的实践教学不但将重点知识点融会贯通,也会弥补很多在讨论中无法深入的知识点。(4)了解规划编制和内容的拓宽教学。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以及不同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成果属于了解性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规划是如何从宏观向微观一步步控制并指导城市的建设发展。应该尽量采用讨论式等容易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课前加强自学,课堂上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并重在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关系,促进学生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相关章节还可以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客座授课,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效果会更好。

4.教学手段的完善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信息量大、图片多,而且多数知识点仅靠语言文字的描述难以理解透彻,配合图片甚至模型的直观展示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促进教学的互动与启发。首先它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与要求;其次它信息量大,生动形象,易于识别与理解。特别是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现场照片、播放城市建设的录像,能够有效弥补学生缺少现场参观所带来的不足。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网上教学,进行该课程网站主页建设,逐步完善网上教学互动。内容包括:网上的课程概况(包括课程历史沿革、课程简介、各方评价),师资队伍(包括课程负责人情况、教学队伍情况)和教学实践(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介绍;网上的教学热点问题讨论;网上的学生作业递交等。在此过程中可以加宽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在师生交流中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构架以及基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获得学生广泛好评。

架构师学习计划篇10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法 教学设计 框架 教学应用 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018-02

当前,职业学校面临着的形势是严峻的,在校学生现状普遍存在着学习基础差、厌学、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改变这些不良的状况,需要学生的配合,更需要通过加强教学教法改革;应用现代教学理念、采用现代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良性循环”。让每一个职业学校的学生都能学到他们有用的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充分享受学习上成功的快乐,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支架式”教学模式是比较适合计算机实践课教学的现代教学理论方法。

苏俄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说过:“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建构主义者从维果茨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作为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以“学”为主,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建必要的“支架”进行学习。通过其支撑作用,学生的认知发展不断从实际水平提升到潜在水平。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支架式”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支架式主要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强调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一、围绕当前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主题,按照学生学习基础,对计算机课程的理解,建立所学科目概念框架。即“脚手架”。

在学生新学课程前,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围绕本课程内容计划教学,搭建“支架”。在授课设计上,强调的是教与学互动、人机互动的模式。如何让学生能学好、掌握好。首先期初要订下本课程的详细教学计划和上课课程安排表,其次在教学设计上要有一个总体的设想,那就是在理论授课、制作多媒体课件和上机实践时,有针对性地设计对不同知识结构学生的学习进度安排,并且为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搭建不同的学习“支架”,便于他们向最邻近的区域发展,并以此来达到教学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半学期或一学期的学习,掌握本课程知识和技能操作方法。例如:由于目前网络的高速发展,许多的中专新生都已经对计算机操作运用不再陌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屑一顾,认为只是打打字,他们都会。其实不然,真正对计算机基础应用掌握的较少,那么要如何引导他们学习呢?这就需要我们都围绕本课程内容计划教学,搭建“支架”了。

二、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即进入情境。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在适当的学习条件下,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好学校所教的知识”。教学中,为每一章节,设立目标,激励学生去实现这一目标。对于不同知识结构的学习,提供的是不同学习“支架”,通过不同的“支架”使学生进入相同的情境中去,以达到学习的目的。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当学生完成时,他们就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中职校计算机课程的许多教材课本通常是按照系统的内容和顺序来编写的,其中的内容知识、应用难易程度有较大相差,而且不同内容之间互相都有联系,当学生实际接触时往往会感到无从着手;若按课本先理论,后操作,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这会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带来不好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期初教学设计时,可以让学生从上机实践操作学习简单而有趣的例子开始,跳过那些暂时还不能理解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完后面的内容再回过头来学习前面的知识,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化望而生畏为兴趣盎然,从入门走向精通。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中,首先要撇开前面枯燥的理论,让学生上机实践操作既要有学习的兴趣,又要有学习的内容;其次才能让学生自动学习本课程知识。许多学生会打字了,但打字速度慢,我在学期初设计上机实践时,是先完成课本上一至三段的汉字录入作业,然后,完成教师设计好的操作练习(Word练习、Excel练习、PowerPoint练习、上网操作等),并上传保存到教师服务器上,以便期末的学习评价;第三,在学生能较好操作时,再返回学习前面的理论知识。效果良好,全国计算机级考试(一级)通过率达95%以上。

三、让学生独立探索。即独立探索。

探索开始时要由教师启发引导。在计算机课程中当我们用Word建立和编辑各种文档、用VB程序或调试和运行程序、用PhotoShop进行图形图像处理等等,经常要设置各种参数和属性,而这些内容单纯的讲解和看书不容易理解,必须同时通过运行对应的例题程序观察其实际结果。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应用广播教学演示介绍某章、某节的内容;演示练习操作过程,展示制作成果;提示重点、难点、操作要点等,然后布置动手技能操作的练习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讨论、去制作。在探索过程中教师及时提示、引导、解疑、帮助学生沿着学习的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自主学习和训练是教学中的一部分,要求学生上机实践课前、课后做好预习和复习教材中的知识,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这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初的引导、帮助多,随着课程进度的前进,愈来愈多地让还生自己探索、动手完成,教师即时引导、解疑、辅导,这在计算机实践课中尤其重要。

四、让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即鼓励协作学习。

计算机实践操作课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要师生互动交流为主。积极创造条件并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鼓励学生一起协商,共同完成实践练习、作业,让学生在多种操作方法的应用中,逐渐明朗,逐渐掌握所教知识,让学生一致完成。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提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互讨论的空间,掌握所学知识熟练操作方法。同时亦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完成教师设计好的操作练习时,鼓励学生协作学习讨论,相互协商、相互帮助一起完成。

五、效果评价。即对学生效果的评价。

在计算机某课程内容学习完成后,要组织对学生进行实践考核,检验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后是否达到“搭建支架”的教学目标要求。在每一个知识单元学习完毕之后,都有相应的操作实践题,通过这部分的练习,对一个阶段学习的检验,是一种激励和反馈。在期末有相应的期末测试和学期总结。评价内容包括:

(1)通过教师机中保存的上机练习作业完成效果,评价学生学习结果及自主学习动手操作能力。

(2)期末从学生自己完成的作品或成果中,综合评价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综合使用;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网 页制作”、“动画制作”、“图像图形处理”等许多课程中,能否取得相关技能证件,也是综合评价的好方式。《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否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图像图形处理》是否取得技能证等。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还将进一步地发展,需要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们的不断探索和总结。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一定会日增月异、开花结果。对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分模块教学的管理改革等,只要积极探索研究各教学法模式,在职业教育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勇于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必将对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起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许骏主编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 科学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