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后勤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4 16:30:54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篇1

一、总后勤部是国家在军队管理非编职工的统一管理部门,全军劳动工资计划的业务工作,由总后勤部工厂管理部办理。

二、全军工厂、建筑总(大)队、农(牧)马场,事业单位(科研、文化教育、卫生等机构的职工以及队列单位中印刷、取暖、营房维修、农副业生产等非编职工)的职工均应纳入国家劳动工资计划。

三、根据“统一计划,分别管理”的原则,全军非编职工的劳动工资计划的管理工作,划归四十七个归口部门分别管理。四十七个归口部门是:总参三部、军训部、出版局、测绘局、机要局、管理局、总政管理局、总后营房部、军马部、工厂管理部第一生产管理局、第二生产管理局(汉口)、第三管理局(西安)、司令部管理局、白城办事处(吉林)、大同办事处(山西)、重庆办事处(四川)、西安办事处(陕西)、青藏办事处(青海西宁)、国防科委后勤部,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铁道兵,公安部队,,,,,福州军区,,昆明军区,武汉军区,,,军区,新疆军区(乌鲁木齐),内蒙军区(呼和浩特),南京军事学院,汉口高级步校,第二军医大学(上海),后勤学校(汉口),南京军械学校,镇江汽车学校。

四、军队非编职工的年度劳动工资计划,由总后勤部统一汇总报劳动部并抄报国家计委和国防工业办公室。根据国家批准的计划,总后勤部分别下达军队各归口部门,同时抄报劳动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五、基层单位的年度劳动工资计划,由军队归口部门负责组织编制;根据总后勤部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分配下达基层单位的年度计划指标,并按下达单位详细列表报总后勤部备案;同时把职工人数与工资总额抄送基层单位所在省、市、自治区计委、劳动厅(局)和人民银行(职工人数不抄送银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由军队财务部门监督,工资总额也不抄送银行)。

六、军队归口部门批复基层单位的年度劳动工资计划,可分季列出一次下达,劳动部门和人民银行,根据军队归口部门下达的计划监督执行。

七、军队归口部门在总后勤部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范围内,可在所属基层单位之间,调整指标的余缺。但需将调整情况,按上述第五条规定办理。

八、军队归口部门之间,各归口部门与地方之间,如成建制的交接单位时,交接双方必须办理职工人数与工资总额指标的划拨手续,同时抄报总后勤部和当地劳动部门、人民银行。

九、基层单位增加职工,必须在军队归口部门批准的计划内直接向当地劳动部门申请解决,切实遵守国家政策法令,不得无计划用人和私自从社会上招收职工。营区内使用临时工,为了安全保密,可以使用军队营区内的家属,但必须是在批准的计划内并经当地劳动部门同意后,方可使用。

十、基层单位由于撤销、合并等原因使工人有多余时,军队归口部门内部可进行调剂;内部调剂不了或因政治条件或其他原因,不宜留在军队工作的职工,归口部门应当报告当地劳动部门积极协助安置处理。处理后所缺员额,当地劳动部门可给予补足。

十一、各归口部门由军内调出或由军队调入工人,一次在一百人以上者,由总后勤部批准并报劳动部备案,抄有关省、市、自治区劳动厅(局);一百人以下的由军队归口部门直接与调出、调入省、市、自治区劳动部门联系办理调动手续。

调入北京、上海市的工人,按国务院(65)国经字 98号“关于企业、事业单位的干部和工人调动问题的若干规定”办理。

为保证劳动工资计划的正确执行,如调动工人对计划有影响时,调入、调出双方应办理职工人数与工资总额的划拨手续并抄告有关部门。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篇2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推进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有关要求,根据《省人民政府省军区关于军队人员住房供应社会化的实施意见》(政发〔〕35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组织领导

市政府、军分区联合成立市驻军队人员住房供应社会化领导小组,负责全市驻军队人员住房供应社会化工作。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城建工作副市长和军分区司令员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军分区后勤部部长担任,成员分别由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人防办、市物价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等部门分管领导及军分区后勤部、政治部有关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军分区后勤部,负责驻军队人员住房供应社会化的具体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军分区后勤部部长担任。

二、住房供应社会化实施原则

按照“政府部门主导,军队单位协调,开发企业建设,个人自愿购买”的原则组织实施驻军队人员住房供应社会化工作。

三、购房资格审查

军队人员购买社会化保障住房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在驻部队工作且符合随军条件的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含军队管理的离退休干部、高级士官);

(二)在驻部队工作满3年以上的现役高级士官;

(三)在驻部队工作满10年以上的军队在编职工。

四、住房来源

驻军队人员住房供应由市政府委托开发企业定向建设或军队单位自建等方式提供房源,按照军队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委托开发企业定向出售给军队人员的住房开发项目和经军区批准的军队自建经济适用住房项目,要符合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和有关土地利用政策,享受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配套项目减免有关费用的优惠政策。军队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用地,一律以划拨方式提供,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外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由市政府承担。城市建设规划需拆迁和占用部队用地的,优先安排所在部队干部住房;军队管理的离退休干部和团以上干部优先安排。

(一)政府集中组织建房。市政府提供专项用地或在其他住房项目中划出部分用地,统一开发,集中组织建设。住房位置选择在有完善的公共交通,便于出行、便于生活、便于子女就学、便于家属就医就业的地区。

(二)部队组织自建住房。在符合市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和有关土地利用政策的前提下,驻军队拥有土地的,可以利用本单位土地自建,同时享受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配套项目减免有关费用的优惠政策。

(三)集中统一购买住房。军分区根据驻军队人员购房的主流意愿,选择确定合适购房地点、适中户型、合理房屋结构布局后,与开发商(住房承建单位)洽谈降低住房价格让利于军队人员,以集团购买方式解决军队人员住房问题。

(四)政府提供购房补贴。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如不再安排经济适用住房,结合市政府财政收入和住房售价等综合情况,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和军分区共同协商确定补贴额度,按照“军队人员购买一户补贴一户”的原则,分期分批向开发商(住房承建单位)发放住房政府补贴资金,保证专款专用。

(五)纳入地方保障性住房体系。市政府或开发企业按照“便于生活、利于保障”的原则,就近、集中、优惠提供保障性住房,军分区统一组织驻军队人员购买或租住。

五、住房面积标准

营职干部、职工住房标准为建筑面积85平方米,团职干部住房标准为建筑面积105平方米,师职干部住房标准为建筑面积140平方米,文职干部、士官住房标准参照相应职级干部标准执行。每个军人家庭只能按职级面积标准享受一次政策性购房待遇,双军人家庭按享受职级面积标准高的一方执行。军队人员购房后,如遇职务提升或职级面积标准政策性调整等情况,不再进行面积补差。

六、定价原则

(一)以团购方式提供的社会化保障住房价格不高于地方团购价格,所涉及的费用减免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由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以集中建设方式提供的社会化保障住房价格根据建设成本确定,超出职级标准面积的部分参照市场价格执行。

(二)已按政策享受过地方或军队房改待遇(包括房改价购房、经济适用房、安居房、集资建房及其他相关货币补偿)的军队人员,经本单位同意并报领导小组批准,可以按团购价格购买社会化保障住房,但不享受减免优惠政策。

七、购买住房申报程序

每年7月底前,驻军队应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本年度符合购房条件人员的数量、职级、享受面积标准公示后,报军分区后勤部。军分区后勤部初审确定实际需求数量后,会同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和市双拥办等部门制定年度住房保障计划,经市政府审批后,由军分区后勤部、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双拥办根据驻部队编制及符合购房条件的人员情况,确定各部队军人住房的分配数量,并于10月底前将计划下达到各部队。具体按照以下程序组织实施:

(一)部队初审。由军分区后勤部牵头,各部队根据下达的购房计划和符合购房条件人员情况,初步确定购房人员。在此基础上,先由个人填写《驻市军队人员购买住房审批表》(一式六份),申请人所在师以上单位和申请人配偶所在单位加盖公章、负责人签字,再经师以上单位党委审批后报军分区后勤部。驻部队独立营(连)由其相当于团以上的上级主管单位党委审批。各部队向军分区后勤部申报时,需提供以下材料:

1.夫妻双方身份证或军官证原件及复印件;

2.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

3.有关婚姻状况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4.现有住房证明、拆迁户必须提供拆迁协议书原件及复印件;

5.职级或军龄(工龄)证明原件;

6.师以上政治机关批准其家属随军审批表原件。

(二)军地联审。由军分区后勤部牵头,会同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双拥办联合审查,并将购房人员按照职级高低进行排序,相同职级按任职时间先后排序,任职时间相同者按参加工作年限排序,经各部队公示7天后核准。审核后的申请审批表,由军分区后勤部、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及购房人所在部队、购房人各执一份。

(三)军分区后勤部根据房源和申请人职级、军龄等情况,具体分配住房,并向申请人发放住房准购证;申请人凭准购证、军分区后勤部分房证明、身份证(军官证)等材料办理购房手续。

八、有关要求

(一)军队人员住房供应社会化保障工作涉及军队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各部门及驻铁军队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周密组织,坚持按标准审查、按程序报批、按规定购买。

(二)军队人员购买社会化保障住房应严格按照相应的职级面积标准和规定程序进行。凡发现有弄虚作假等违规操作行为者,取消其购房资格,第二年该单位不再分配住房指标。

(三)各商业银行应积极支持军队人员购房,在符合信贷条件的基础上,优先向其提供个人住房贷款。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篇3

美军联合配送概述

联合配送概念辨析

美军把“联合配送”定义为“使后勤系统中的所有要素同步化,以在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送达正确的资源,从而支持地理作战司令部司令的行动过程。”配送包含部署与再部署行动中的部队输送规划与实施能力,以及持续保障与撤退能力。联合配送行动涵盖从起运点到指定需要点的端对端部队移动与持续保障,几乎等同于全球行动。

这里的“正确的资源”包含所需数量人员、装备和补给品,美军一般称之为“部队与持续保障资源”。“联合”的概念主要体现在“使后勤系统中的所有要素同步化”上。所谓“所有要素”指参与配送行动的各种后勤保障力量,包括作战司令部、军种、国防部机构、其他政府机构及商业企业等,以及各自提供的配送能力。所谓“同步化”意指所有后勤保障力量的通力合作和协调运用,说明配送行动不是单一军种或组织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各种组织机构和各军种的参与、协作。美军联合配送行动以充分而有效地保障联合部队作战任务为目的,在联合作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联合后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兵力投送、部署、维持以及补给行动的关键。

美军联合配送进程

对于美军来说,长期以来,战事基本发生在海外地区,因此,联合配送也被地理性地分割成3部分,分别是美国本土配送(也被称为大陆配送)、跨越大洋的战区间配送(从上载港到下载港)以及海外战区内的配送。

大陆配送―部队人员、装备与补给品从美国本土起运点(包括合同商、国防配送仓库)至上载港的输送,通常由国防后勤局和军种承担。

战区间配送―战区之间、美国大陆与其他战区之间人员与物资的输送。战区间运输从上载港一直延伸到地理作战司令部责任区的下载港,也可越过普通下载港,直接延伸到需要点。战区间配送通常由美国运输司令部及其3个下属司令部―陆军的军事水陆部署与配送司令部、海军的军事海运司令部和空军的空中机动司令部承担。

战区内配送―指下载港或战区内起运点到指定区域内需要点间人员与物资的持续保障运输。联合部署与配送中心是最重要的战区内配送组织,负责协调、优化战区内运输行动。战区内配送任务通常由受援地理作战司令部承担,而需要点至使用点的运输,由地理作战司令部指定某一军种承担完成。

美军联合配送框架

美军把“企业”(Enterprise)一词代指为按照现代企业理念管理和经营的机构、部门、组织或者职能领域,意在强调这一机构、部门、组织是系统的有机整体。美军把联合配送过程中涉及的所有相关组织与实施要素统称为“联合部署与配送企业”(JDDE),并指出JDDE是联合配送的基础,构成了美军联合配送的组织实施框架。

联合配送组织实施框架是围绕战区间与战区内配送而设计,主要由美国运输司令部、地理作战司令部、军种、国防后勤局、国防合同管理局、商业运输企业等构成;涉及程序、条令、领导、技术、信息、共享知识、组织、设施、训练,实施联合配送所必需的装备、物资以及包含物理、信息、通信和财务4大网络。

美军联合配送原则

行动协调统一―对受援作战司令部司令、联合部队司令部司令及其他受援组织提出的需求和优先考虑事项做出反应,通过协调同步、有效控制联合部署与配送企业中各组织的行动,形成统一努力,以达成共同的目标。

资源感知可视―高度感知联合配送管线中的各种需求、资源和能力,确定部队流、需求流与物资流的状态、位置与方向。

响应快速精准―响应动态形势与需求,将所需数/质量的部队人员与物资,以适当的速度和手段,在恰当的时间输送到正确的地点。

另外,美军认为,其他后勤原则,比如灵活性、持续性、生存性、简单性、经济性等也适用于联合配送。美军指出,在联合配送行动中,要大胆运用上述后勤原则,并且要有创造性、智慧性,这对于JDDE行动的成功与否十分重要。

强大的联合配送能力是美军联合配送的基础和支撑

美军联合配送的基础和支撑,主要是强大的建制和商业配送能力。美军建制配送能力不仅包括空中、海上、地面运输能力,还包括远征港口的开设以及物资预置与前方库存等能力。在建制能力不能满足国防部配送需求时,美军通用商业配送能力。此外,美军还可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利用东道国或其他国家的后勤保障能力为其提供服务。

空运能力

美军的空运主力装备是C-5和C-17战略战术运输机,其中C-5约111架,C-17 180架。C-130是美军的主力战术运输机,共有222架,目前也在升级。到2018年,美军将增加装备108架C-130J运输机。空中加油机是美军空运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共装备有KC-10A空中加油机59架,KC-135中短程加油机547架。为满足未来作战需求,美军正在加紧研制替代KC-135的下一代加油机KC-46A。此外,美陆军还拥有各型战役战术运输机167架。美陆军和空军正在共同开发空运能力更为强大的新型运输机―“联合未来战区运输机”(JFTL)。

空中机动司令部可以动用运输机和加油机,提供战区间重要人员与货物空运保障。海军可以动用海军飞机,将高优先适航物品或人员空运到目的地。陆军可以动用航空兵司令部的建制UH-60/CH-47直升机和C-23固定翼飞机,实施战区内紧急需要但通过地面运输系统无法运送的人员、装备与补给品运输。另外,陆军还建有重型空投补给连,能为陆军、空军或其他军种提供空投保障。地理作战司令部建制内或配属的空中机动部队可以运用各型运输机及作战保障飞机实施战区内空运。受援司令部司令还可以通过部队与需求能力程序向国防部长提出增援申请。

海运能力

美军平、战时世界范围内装备、油料、补给品与弹药的海上运输保障均由海军军事海运司令部负责实施。军事海运司令部应急保障船队由大型中速滚装船、海上预置部队舰船和第一类预备役部队海运舰船组成。这三种舰船都是战略海运资源,用于提供快速反应与全球战略预置保障。美军目前拥有19艘大型中速滚装船。海上预置船队包括海军预置船队,陆军预置船队,以及国防后勤局和空军的预置船队,提供机动式物资储存与运送能力。第一类预备役部队海运船队共68艘,供在紧急作战状态下应国防部要求而动用。

战区内海上运输主要由陆军水上运输部队负责实施。陆军水上运输部队包括:战区保障舰分遣队、中型船分遣队、重型船连、模块化堤道连、水上运输工具维修连、后勤保障舰分遣队和港务船分遣队等。

地面运输能力

大陆地面运输能力主要由陆军军事水陆部署与配送司令部提供,具体包括:建有国防货运铁路交换车队,可动用1000多辆专列进行美国大陆地面货物运输;管理用于国防用途的高速公路、铁路、港口及联运项目;监督世界各地基础设施(包括港口、内陆水道、管线等)状况;做好港口准备以接应船队与货物;监督装卸行动;开发综合交通管理系统,以支持部署部队装备与补给品进出战区;为国防部提供运输工程勤务等。战区内地面运输能力通常由战区陆军军种司令部提供。陆军军种司令部编有汽车运输营、陆军铁路营和铁路操作连,以及油料补给营和油料管线与终端操作营等专业保障部队,分别负责提供汽车运输、铁路运输和油料配送保障。

远征港口开设能力

美军各军种均建有远征港口开设部队。陆军建有运输大队/营、终端营、海港操作连和重型船只连。海军建有海军滩头大队海军远征后勤保障大队以及军事海运司令部的远征港口部队。空军建有远征机动特遣队、应急反应联队、应急反应大队和应急反应分队等。为弥补军种建制港口开设力量的不足,美军还建有联合特遣部队-港口开设部队,主要包括空运下载港开设部队和下载海港开设部队2种。这些部队作为一种远征部署能力,在部队、持续保障物资、人道救援补给品出发前部署到位,可快速建立并启动1个下载港和1个配送节点。空运下载港开设部队能在12小时内完成部署准备,下载海港开设部队则需36小时,这2种部队的部署作业时间为45~60天。

物资预置与前方库存能力

经过历次局部战争,美军越来越重视部队、装备与补给品的预置和前方库存能力建设。这种能力经过战争检验,被证明对于加快战时和应急行动初期的兵力投送与联合配送速度十分有效。海军、陆军、海军陆战队、空军和国防后勤局都建有预置部队,前方库存能力主要由国防后勤局海外配送仓库提供。

商业配送能力

美军越来越重视发挥商业企业在联合配送行动中的作用。在采购、库存方面,主要利用合同商的能力;在运输方面,重视利用商用飞机、商船和商业地面运输平台。此外,在尚无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的地区,或在美国大陆动员期间,还可以启用民事增援计划,以提供额外保障。民事增援计划包括陆军的后勤民事增援计划、海军的全球应急建筑合同计划和空军的合同增援计划。

他国后勤保障力量

地理作战司令部经常通过与东道国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来征用其民用和军用资源,以增强或扩大配送能力,满足战区配送需求。另外,参联会主席还可授权作战司令部司令与盟国或联合伙伴国,在双边协商的基础上签订采购与服务交换协议。按照采购与服务交换协议,在联合演习、部署训练、作战或应对突发事件中或在不可预测的形势下,双方可交换后勤保障、补给品与勤务,包括食物、宿营地、被装、通信服务、医疗勤务、零配件与部件、训练、油料、运输(包括空运)、弹药以及有限的军事装备等。

全面细致灵活的计划工作是美军联合配送行动的前提

美军规定,作战司令部的决定性保障计划必须在任何战役或作战开始之前就制定完毕,以使军种、国防后勤局和工业界对事态做出及时反应。

首先在制定配送计划之前,做好全面细致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的要点是确定保障联合部队所需要的各种需求与能力,并核实配送来源与资源。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受援作战司令部司令的作战方案,熟悉联合部队投送各个阶段的主要活动;

(2)分析部队需求与保障来源,确定资源可获得性和保障物资需求;

(3)核实战区作战持续保障需求,确保部队物资与消耗品供应水平,以使行动能按计划持续实施,并维持预期的行动强度;

(4)分析运输需求,确定作战所需要的运输总量能否满足,准备好所需的运输表;

(5)评估确定环境、财务、通信网络的制约因素,例如预测物资过剩与交通拥挤等,寻求解决办法;

(6)确定战区内资产、部队、设施及保障系统是否充足;

(7)关注经费充足性、经费拨发权限以及财物分配的情况;

(8)查看通信网络的联通性等。

接着,在综合考虑如下事项的基础上,制定出可行性较高的联合配送方案:考虑如何满足战争中或紧急情况下可能会迅速增加的物资或勤务需求;考虑如何平衡好配送流程和作战流程;考虑如何有效地运用联运平台,如集装箱和463L托盘系统;考虑如何确保战区的物资输送不间断。分段方案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应对各种作战需求与环境:平衡库存级别、仓库位置和将物资移进或移出战区配送管线的能力;要拥有可扩展能力,以满足激增的需求;要协调美国军队、东道国、机构间组织、多国伙伴、非政府组织以及合同商所提供的各种配送活动。

最后,运输司令部在参联会主席和受援作战司令部司令的授权下主持召开后勤改进会议,对经上述工作之后制定出的联合配送方案进行审查。达成一致意见之后,运输司令部将重申支持受援作战司令部的总运输可行性,确保分阶段部队与部署数据得以贯彻执行。如果分阶段部队与部署数据没有通过运输可行性分析这一关,配送与部署计划人员必须考虑采取其他行动,比如建立或增加战区物资库存,筹划运用预置舰船等,以达成既定的保障目标。

全局掌控与协调同步能力是美军联合配送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美军联合配送之所以能够顺畅有效施行,关键在于美国运输司令部的全局掌控能力,以及统一指挥下的协调同步。在其统一指挥下,国防后勤局、陆军水陆部署与配送司令部前方运作部队以及其他军种运输部队,共同协作并实施大陆起运点到下载港的配送。军事海运司令部和空中机动司令部分别负责实施跨越大洋的战区间海运和空运配送。在战区内配送阶段,战区司令部后勤部负责指导和管理战区内配送,但其下属联合部署与配送行动中心负责制定部署与配送计划,整合多国与机构间部署与配送行动,并协调与同步补给、运输及相关配送活动。可以说,联合部署与配送行动中心是代表战区司令部来协调战术级以上的通用与战区配送行动。战区内各军种也在联合部署与配送行动中心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开展战区配送。也就是说,美国运输司令部统一指挥美军战略战区配送和海陆空配送。这种指挥机制有效保证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后勤配送的顺畅运行,是历次局部战争后勤保障的一条重要成功经验。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是美军联合配送的关键赋能器

由自动识别技术和自动化信息系统构成的可视性系统、可视性政策规定以及具体可操作的人员、物资和伤病员可视性要求与流程等组成,为美军联合配送提供了资产可视性能力。全球指挥与控制系统(GCCS)、全球作战保障系统联合分系统(GCSS-J)和战备评估系统-输出工具提供了联合配送所需要的通信能力。另外,美军还开发了大量的业务系统,主要包括指挥、配送计划、配送执行/管理和卫星跟踪4类。几乎所有的联合配送任务,都在这些信息系统的驱动下进行。

指挥系统主要为IGC。IGC由全球运输网和国防后勤局的综合数据环境(IDE)集成而成,是美军进行运输指挥与管理的核心系统。

用于配送计划的系统

联合运输流与分析系统,用于估计运输所需要的详细资源,确定运输可行性。

综合消耗品保障系统,用于确定补给品来源,计算库存何时消耗完毕。

统一空中机动计划系统,用于帮助制定综合性空运与空中加油计划。

港口模拟模块,用于确定港口的接收、集结、清理与通过能力。

基地资源与能力估量系统,用于设计军事空中终端行动。

用于配送执行/管理的系统

自动化舱单系统(AMS),用于确认和跟踪从仓库到中央接收站或补给保障单位的多重包装物资。

计算机化运输规划与状态维持系统(COMPASS),用于收集和维护部队运输数据。

货物运输行动系统(CMOS),用于生成线形/二维条形码军事运输标签,准备运输文件(比如商业载货清单、货物路程单、军用飞机/卡车舱单等)。

蓄意危险行动规划与执行模块(DCAPES), 用于快速而准确地确定人员、装备与持续保障物资能力。

全球空中运输执行系统(GATES),用于处理和跟踪货物与人员信息,获取后勤保障信息(包括飞机运输数据)。

全球作战保障系统(GCSS),用于获取融合的战斗支援数据和指挥控制信息。

综合计算机化部署系统(ICODES),用于制定和评估装载计划,确定合适的运输方式并跟踪海上、空中、陆路运输途中的货物等。

运输协调员自动化运输信息系统Ⅱ(TC-AIMS Ⅱ),用于全球部署、再部署和维持行动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全球空中运输执行系统(GATES),用于管理全球空中乘客与货物数据。

全球港口系统(WPS),用于管理军用货物在世界港口的进出情况。

库存物资控制点自动化信息系统,用于管理库存物资采购和仓库级批发资产,计算库存级别与位置。

配送标准系统,用于管理国防后勤局配送仓库物资流与库存情况。

卫星跟踪系统

国防运输跟踪系统(DTTS),用于监督从发货人到收货人这一过程中所有敏感物资的运输状况,这些物资包括非军械但保密的物资、易被偷盗物品、危险物资和高价值货物等。

国防运输报告与控制系统(DTRACS),用于监督运输平台,而非其上装载的货物,提供运输平台在运可视数据,目前主要用于美国欧洲司令部战区。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篇4

2007年伊始,由总后勤部和国家粮食局、财政部等部门研制开发的“军用购粮系统”,在全军和武警部队及地方军粮供应系统正式启用。中国军方沿用了几十年的军用粮票彻底退出了国家粮食供应和军队后勤保障的历史舞台,军队的票证供应时代宣告结束。

据《人民日报》报道,如今在基层连队,司务长只要往电脑的“军人食谱系统”中输入伙食保障费标准和主副食品名,系统就会自动生成若干套营养合理搭配的食谱。这一系统,被官兵形象地称为“电子营养师”。

军队后勤社会化的新变化还有很多――公交车开进部队大院,地方的饮食公司取代非作战部队的自办食堂,越来越多的军人住上了自己的经济适用房;军人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并与社会保障体系接轨;5年前,军队物资采购改革在全军正式启动,面向市场的采购管理逐步取代了按计划调拨与供应,成为军队物资部门的主要职能,“十五”期间,我军集中采购资金节约率达7%左右。

实行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社会化保障已经成为各国军队的普遍做法。据了解,美军的后勤保障社会化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平时一般性的服务,而是直接参与了战时保障。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就同全球4万个生产商签订了50万份合同,实现了装备和物资从工厂到战场的直达保障。

的后勤保障,也在实现着从自我保障到社会化保障的转变。

经、批准,1月初,国务院、中央军委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担任小组组长,国家机关12个相关部委局的领导参与。1月22日,这个领导小组召开了第一次会议。

五年前的中共十六大,就曾在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三军一体、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军队后勤保障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随后,“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成为总后勤部提出的战略构想。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大背景,是后勤发展战略的大变革――精简后勤保障机构、更换军车号牌、战士伙食费标准提高、增加军人工资、对团以上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后勤发展战略的历史性变革正在发生。

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将如何深入?对于军队的战斗力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就此本刊专访了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上将。

军队60万人的饮食、96%的被装物资由社会提供

《望东方周刊》:后勤保障制度的变革自1999年启动,中央军委提出的目标是,到2010年,全军所有的后勤保障都要实行社会化,从生活保障到采购后勤装备物资、建设军事设施。目前后勤保障社会化的进展如何?能否如期实现中央军委的目标?

廖锡龙: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内容十分宽泛,“十五”期间主要推进以生活保障社会化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十一五”期间则主要推进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

生活保障社会化主要包括,饮食保障、商业服务、营房保障、公务用车、医疗保障、被装筹措、油料保障社会化和职工管理制度改革等内容,改革范围以驻大中城市的军以上机关和非作战部队为主。

经过6年多的努力,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到目前为止,60.9万人的饮食保障由社会承担;1317个军人服务社全部进行了撤兵停改;5214个营区在营房维修、锅炉供暖、供水供电、绿化美化、保洁保安等项目上实行了社会化保障;164个单位停开了通勤班车,依托地方公交运输;16万人次的门(急)诊医疗纳入地方医疗保障体系,14.3万名职工参加了地方医疗保险;96%的军队被装物资由社会提供;1353个单位用油实行了货币化供应,或依托地方石油公司代储代加。

《望东方周刊》:要实现2010年前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的目标,还会加强哪些方面的改革?

廖锡龙:首先是生活保障社会化,要加快军队住房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军队人员自有住房供应社会化,稳步推进驻大中城市作战部队商业服务社会化和营区物业管理。

同时,在通用物资储备方面,军队主要储备专用性强、更新周期长和战时难以筹措的物资,国家主要担负易于筹措的物资、原材料以及生产能力储备,逐步减少通用物资的实物储备,到2010年,在军队物资储备中经费储备比例达到15%左右。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化。建立军地基础设施投资协调机制,积极协调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在交通、电力、通信、城市设施建设等项目中贯彻军事需求,增加基础设施的国防功能,减少军队重复投入。除特殊要求的保密工程外,军队其他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工程咨询、设备筹措等,都要面向市场实施招标采购。

公务用车方面,参照国家和地方公务用车改革做法,“十一五”期间选择部分驻大中城市的机关、院校、医疗和科研单位进行试点,待条件成熟后全面推开。

逐步实现军地通用人才主要依靠普通高校培养,到2010年,军队60%左右的干部依托地方培养,30%的研究生教育、50%的专业技术干部继续教育依托普通高校和科研机构完成,还将扩大从地方直接征招各类专业技术兵的规模。

此外,军事科研、装备生产和维修保障都要社会化。

“军队办社会”让部队包袱沉重、职能弱化

《望东方周刊》:军队后勤保障的社会化类似于当年国企改革中一些企业职能的社会化。曾经军队给人的感觉是无所不包,事事自给。“军队办社会”到了今天是否非改不可呢?如果不改,对于军队建设有哪些不利影响?

廖锡龙:“军队办社会”是我军特定历史环境形成的。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军队既是战斗队,也是工作队、生产队,基于当时的艰苦环境和社会条件,军队的后勤保障主要靠自己动手、自己筹措,较好地保障了战争需要。

建国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为了减轻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负担,在各级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军队办了许多工厂、农场、学校、建筑维修队、商业服务社等保障实体,基本满足了保障军队建设的需要。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财力发展经济,要求军队要“忍耐”,军费实际呈负增长,军队开始搞生产经营,各个部队都办了一些经营性的企业,用于弥补军费的不足。久而久之,后勤保障的摊子越铺越大,许多部队大院成了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小社会,一方面使军队的职能弱化,另一方面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特别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依托社会、利用市场组织军队后勤保障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军队办社会”的弊端

越来越凸现出来。上世纪90年代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做出了军队停止经商活动、军队要吃“皇粮”、军队后勤保障特别是生活保障必须社会化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军队迈出了后勤社会化的步伐。

《望东方周刊》:一个公认的观点是,现代战争就是打后勤。后勤社会化,会不会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廖锡龙:军委主席同志提出的“军民一体化保障”,是指通用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后勤装备研制、后勤技术服务、后勤人才培养等寓军于民、军民结合,这将使我军后勤真正成为根植于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强大体系。

以作战物资保障为例,全靠我军自己储备,完全没有必要。可以把一部分写在方案里,放在社会上;一部分储在仓库里,摆在战场上;一部分编在部队里,背在战士身上,建立军民兼容的储备体系。

胡主席强调,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充分依托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为我们继续推进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指明了方向。

所谓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就是说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

国家返回军队税收补助40亿元用于改革

《望东方周刊》:这几年的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有哪些成效?哪些方面还有障碍和问题?

廖锡龙:通过推进军队生活保障社会化,减轻了机关和部队办社会的负担,收缩了后勤保障摊子,促进了后勤保障理念的更新,推动了保障方式和保障体制的创新,取得了较好的军事、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就总体而言,改革发展还不平衡,一些单位和少数项目没有完全到位,距军委确定的目标和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一是思想观念滞后,“大而全”、“小而全”的保障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二是职工分流安置难;三是改革之初经费需求量比较大,军队投入不足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四是组织协调不够有力,军队内部之间、军地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合力。

为支持生活保障社会化改革,国务院、中央军委在2002年下发了国发20号文件,在营房保障、交通运输保障、医疗保障、军队职工分流安置、组织领导等5个方面提出了43条支持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明确提出了把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符合条件的军人和军队职工住房纳入当地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开发计划,把城市规划区内军队单位的水电气热供应纳入总体建设规划,把军队职工分流安置纳入地方用工、培训、再就业管理体系等原则。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篇5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责任分工,把双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对局系统开展拥军优属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健全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双拥工作例会制度。配备专职干部,每年召开两次以上双拥工作专题会议,定期交流双拥工作信息,充实完善军民共建服务内容。形成一个覆盖全局,齐抓共管的双拥工作网络,为拥军优属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积极宣传,营造双拥氛围。市管局(市接待办)作为政府的一个重要服务部门,积极营造军人优先、军属优先的氛围,努力在局系统内一些重要的服务窗口设军人和军人家属优先标识牌,在行政办公中心及一些公共场所,均悬挂和张贴拥军优属宣传标语,设固定宣传牌,充分利用板报、简报、宣传橱窗等,广泛开展拥军优属宣传活动。开展国防宣传教育活动,参观市人防工程或请老红军做传统教育报告。

3.全面把握,制定双拥计划。在谋划全年机关后勤工作目标时,将拥军优属工作计划纳入全年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做到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年初有计划,年中有考核,年终有总结。

4.主动作为,建立双拥制度。每逢重大节假日局领导要带领局有关科室、局属单位负责同志走访慰问部队、院校,或邀请他们到后勤系统参观、座谈,征求他们对后勤部门开展拥军优属工作的意见。了解部队家属就业、生活等各方面情况,更好地为部队家属提供就业等优质服务。

(二)落实有关政策,结对共建帮扶,在局系统认真做好军属安置、进一步完善双拥工作材料的归档

5.干部安置。对分配到我局干部安置任务,局党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认真做好后勤系统的接受安置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6.军属就业安置。切实做好分配到我局系统的家属安置工作,遵照《市现役军人家属就业安置暂行办法》规定,尽可能发挥后勤系统的优势,把他们安排在工作条件、经济效益都较好点的部门、单位工作。

7.提供优质服务。解决干部家属后顾之忧,积极为干部家属工作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和优质服务,解决幼儿入托、孩子入学等实际困难,提供日常生活帮助。

三、充分发挥优势,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提供再就业、相关培训及后勤服务

8.做好调研工作。为做好新形势下拥军优属工作,我们要经常性的走访、调研、座谈等方式,了解军属就业生活等实际情况,在局系统内,想方设法,采取措施,有针对性为下岗军属提供帮助、就业和培训。

9.积极上门服务。积极提供后勤服务,主动上门联系,最大限度地提供支持和帮助。

四、立足双拥工作,把握和谐发展,积极开展军民共建各项活动

10.创新双拥活动。局党委积极主动与共建部队进行勾通协商,双方签定共建计划协议书,科学安排军民共建活动,采取多种形式活跃部队业余文化生活。

11.开展双拥慰问。在“八﹒一”建军节,局领导要带领局属单位负责人、有关科室同志一道前往,看望慰问共建部队官兵。精心组织局属单位联合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编排文娱节目到部队演出,送文艺到军营,与官兵同乐。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革命战争时期 根据地 道路建设

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5)02-30-37

道路,包括陆路、水路(海路)和空中航线,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以及军队实施机动的必要条件。中国历代政府均重视道路建设,并将道路建设与国防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根据地、解放区也十分重视道路建设,适时修筑道路、疏浚河道,为人民军队的机动和物资运输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根据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现对革命战争各个历史时期根据地的道路建设进行简要的梳理,以探寻其特点和发展规律,以为中国现代化道路建设提供借鉴。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道路建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政府积极开展军事交通建设,整修境内道路,疏浚河道,架设桥梁。其中,中央苏区在道路建设方面成绩比较突出。当时的道路修筑工作主要是供人、车马行走的传统道路的修筑与维护,以及供传统帆船行驶的河流的疏浚。在程序上,先是由军事机关提出道路保障需求,再由根据地政府动员群众来实施。

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中央苏区开始进入相对稳定的建设时期,红军的交通运输机构兵站也逐步建立起来,而作为其主要物质基础的苏区道路,也逐步开始建设。1932年7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出训令指出:“为了迅速从后方输运粮食和一切军用品补充和供给前方以及使红军行军便利,不受道路与河川之阻碍,各级苏维埃政府要有计划的领导群众,迅速将交通干路上之桥梁、道路修理好,帮助兵站进行一切工作,特别靠河道的苏区和边区,更要有计划的收集船只,准备随时来供给军事运输。”[1]从这个训令可以看出,道路建设主要包括陆路和水路,其领导者为各级苏维埃政府,建设力量是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九月五日,中央苏区在《革命军队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中指出:在苏区和作战的红军之间,应有密切的联系,……应有坚固的(步行的)道路,使能由此供给一切必需用品和运送伤兵。联络苏区中心与作战红军的道路,应当适当的修理好和保护好。[2]10月13日,为应对军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中央执行委员会又战争紧急动员命令,提出积极整顿交通干线,便利于军事运输和军队行动,建立强有力的兵站工作。[3]可见,道路建设得到苏区的高度重视。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为从全局上规划苏区道路建设,1933年11月12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颁发的第十八号训令,提出修筑二十二条干线道路及县区乡支路的计划。这些干线是:(一)瑞金经古城、汀州、河田、红坊至新泉;(二)瑞金经武阳、会昌至筠门岭;(三)瑞金经西江、梓山、于都、江口至赣县茅店;(四)瑞金经长胜、博生(宁都)、洛口至宜黄东陂;(五)瑞金经壬田、石城、塘坊、建宁至黎川;(六)会昌经白鹅至于都梓山;(七)汀州经石城赤水、广昌至广昌甘竹;(八)赣县江口经兴国、高兴、沙村、固陂、富田至吉安值夏:(九)博生(宁都)经头陂、广昌、里心、建宁至泰宁;(十)博生(宁都)经黄陂、中村至乐安招携;(十一)博生经河田、水田、回龙至千家村;(十二)红坊经南阳、阳县至永定;(十三)汀州经童坊至连城;(十四)汀州经宁化、安远市(彭湃)至建宁;(十五)广昌甘竹经苦竹、洛口、黄陂、龙岗、东固至吉安富田;(十六)乐安招携经荇田、自沙、水南至值夏;(十七)瑞金经瑞林寨、平安寨至兴国;(十八)于都经社富至兴国;(十九)博生经赖村、银坑、于都、小溪至赣县牛岭;(二十)赣县田村经兴国、古龙岗、博生、石城、宁化至清流;(二十一)兴国经良村、龙岗、沙溪至永丰荇田;(二十二)会昌筠门岭经罗塘至武平东留。这些路线把中央苏区各个县、区和主要圩镇相互联结起来。除上列二十二条干路以外,苏区还规定,凡县内支路(贯通各区的),由县苏维埃政府制定计划;区内支路(贯通各乡的),由区苏维埃政府制定计划;乡内支路(贯通各村的),由乡苏维埃政府制定计划。[4]该计划逐步实施后,中央苏区的陆路交通得到很大改善。

在修筑陆路交通网的同时,为充分利用水路运输,中央苏区政府还疏通了贡水、章水、绵水、梅江、濂江、寻邬水、平江、桃江等八条航道,其中主要航道有以下三条:一、宁都―于都―赣县江口;二、瑞金―会昌―于都―赣县江口;三、高兴―兴国―赣县江口。[5]同时,疏通了汀江流经长汀、上杭、永定的河道,以及濯田溪、桃溪、黄浑河等六条支流。[6]

这些水陆交通线的建设,为兵站线的设置提供了重要条件,有力地促进了红军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1932年红军总兵站部建立后,便以瑞金为中心,逐渐部署了三条固定兵站主线。东线:石城―广昌―建宁―泰宁―将乐;北线:兴国―万安―吉安―吉水;南线:汀州―上杭―龙岩―漳州。[7]除主线外,还设立支线,作为预备线。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期间,兵站线规模进一步扩大,军委总兵站运输部以瑞金、雩都(今于都)、兴国为中心,建立了东、西、南、北四条兵站运输线。北线由乐安到黄陂、南丰,连接龙冈到广昌的干线;东线由石城、广昌到建宁、泰宁、将乐及瑞金到汀州和会昌方向的干线;西线有兴国、老营盘、泰和连接茶陵的干线;南线有于都通曲阳(曲洋)的干线。这些兵站线,都是在苏区道路建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二、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道路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各敌后抗日根据地长期处于敌人包围封锁之中,在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阶段,根据地主要任务是进行破交斗争,即破坏道路、冲破敌人封锁,道路建设不占主导地位;在转入反攻阶段后,道路建设才随着各根据地的扩大而迅速发展。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道路建设主要集中在环境较为稳定的陕甘宁边区。在传统道路修筑上,由于根据地主要在北方,陕甘宁边区主要致力于大车路的修筑。此外,随着汽车的运用,还修筑了汽车路。

陕甘宁边区政府为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大力加强各种道路的建设。由于掌握了一批汽车,因此首先着手修筑汽车路。1937年,边区政府首先修筑了延安、窑店子至延川王家屯一段四十千米的汽车路,于年底全部完成,使咸榆公路(咸阳―榆林)全线可通汽车。1939年7月14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给第二战区兵站总监部的公函中指出:“永坪至延川段及延安南北黑虎山、盘龙山之各段公路,早经兴工赶修,已可通车,刻仍在继续兴修中。”[8]

在大车路的建设上,1938年,陕甘宁边区动员民工修通了延安至安塞的大车路,计长三十二千米。1939年又扩展至龙石头及茶房川。1940年,陕甘宁边区动员民工修通了延安至沟槽渠的大车路,计长五十千米。同时又修通了定庆路及去西华池的支线,计长三百三十千米,系动员民夫修筑,按工给足工资,非义务动员。共支工程费三万零八百五十二元。1941年,完成庆定、庆临、延临、延志、延靖及清涧等一千千米大车路的交通网。“政府拨款十万元作为开石砭、添修桥涵等石工费,并义务动员民夫十万工辟修土方,施工期未及两月,即告完竣。”[9]1941年11月5日,《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概况》指出,“为着便利经济发展,货物运输与军事交通,边区曾先后拨款四、五十万元,修筑富米路、定庆路、庆临路、延临路、延靖路、清靖路、延志路、定志路、吴太路、肤长路、延关路等,全长里程一千八百五十一千米,现通车里程为一千二百七十六千米。”[10]可见,道路建设主要由边区政府领导实施,在道路建设力量上,动员的民工大部分为义务工,无报酬,有的工程则发给工资。

边区除了修筑道路外,还建立了专门的道路养护力量。为维护已建成的汽车路、大车路、驮运道等道路,边区政府相继组织了义务养路队,负责道路的养护维修,以保证交通运输的便利。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颁布了义务养路队暂行组织办法。主要内容有:一、各县所辖道路的养路工作,由县政府管理。二、义务养路工作,为全区党、政、军、民的义务,除道路两旁人民组织义务养路队外,凡驻在道路两旁之军人以及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均有随时参加养路队的义务。三、道路两旁参加养路队组织之人民,其因养路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应抵作其他抗战义务劳动,不得一面参加义务养路,又一面动员担负其他抗战动员的义务劳动负担。四、各级政府对于所辖境内之养路工作,应按月派人检查,并按期报告上级政府,对于养路工作有特殊功绩者,得呈报建设厅予以奖励,养路工作为政府工作考验之一。[11]由该文件可见,道路养护工作也主要由边区各级政府领导,由人民群众担任养护力量。除各级政府外,兵站部门也积极参与道路建设。1939年1月颁布的《八路军兵站工作现行规则》规定,“兵站需要协同地方政府修理桥梁、道路、码头等。维持军用电线。”[12]可见,道路养护是兵站工作的内容之一。

在道路建设的基础上,边区兵站线路开始建设和发展起来。一是自延安通往华北敌后抗日前线的战略兵站线。1938年4月11日,军委参谋长滕代远、兵站部部长杨立三致电、、左权:“兵站网现布置如下,延川、延水关线与一一五师联络,延川、绥德、米脂线与一二师葭县兵站联络,总站设延川。[13]临汾陷落后,通往晋东南八路军前方总部和第一百二十九师的兵站线则绕道陕南、河南,经陇海铁路过统治区,再渡黄河进入晋东南。二是边区内部的基地兵站线。至1944年,逐步形成了三条基地兵站线:一、延安至定边所经路线为:延安、高桥、金盆湾、志丹、宋庄、陈家砭、黄家砭、新安砭、秦家湾、定边。二、延安至马栏所经路线为:延安、甘泉、张村驿、双龙镇、关门子、马栏。三、延安至庆阳所经路线为:延安、甘泉、张村驿、黑水寺太白、庙村、合水、庆阳。[14]这样,在边区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地兵站网。从延安出发的战略兵站线的边区线路,以及边区内部的基地兵站线,都是在边区道路建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三、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的道路建设

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作战地域逐步扩大,各种战车、运输车、火炮不断增多,运输任务日趋繁重。除传统道路建设外,汽车路的修筑、铁路的恢复成为道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此时的道路修筑遍及各个解放区,主要由地方政府动员民力来完成。同时,还成立了专门的筑路部队。兵站(运输)部门主要对兵站线地区的道路情况进行勘察,提出道路修筑计划,再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如公路局)来完成。

(一)道路勘察与制订道路修筑计划

道路建设工作,首先是道路的勘察以及制定道路修筑计划,这些工作主要由部队兵站(运输)部门来完成。1947年8月18日,晋察冀军区各级兵站暂行组织办法草案规定,兵站目前的一般职责,有“交通、道路、河流、桥梁、民力、民情等的调查研究,与绘制图表。”[15]1948年5月,东北军区《兵站运输工作细则草案》规定,“兵站根据战地之实际需要,提拟计划,建议国家修筑复路,及大型桥梁。”[16]六月十五日,华北军区兵站部《天阳应战役兵站工作总结》指出:兵站在“执行任务中(兵站人员每一行动),随时进行交通路线和居民运力的调查,是每一兵站人员经常要作的本职工作,不仅能供给当时之用,同时亦可作将来使用之根据。[17]10月1日,西北野战军在1948年秋冬两季作战与休整期后勤保障计划中,要求兵站勘察沿线道路。要求兵站派人调查茶和玉石堡、界头庙、冯塬镇到澄县与白水之汽车道,相机修理。[18]兵站通过勘察和计划,提出道路保障需求,再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二)道路修筑工作

兵站道路建设工作主要由地方政府通过动员民间力量来完成。在领导机构建设上,一般采取军政结合的形式。如山东省政府在道路建设领导机构上规定:“省设公路管理局,鲁南、鲁中、滨海各设公路管理分局,专负责公路之修复、开辟及管理养路工作。根据战时需要及工作执行上之迅速灵活,省公路管理局暂归支前委员会统一领导,同时将公路局与山东军区兵站部之交通处组织合一,公路局长即兼交通处长。各分局在战时亦应由各地区支前委员会统一领导。各地公路段主要干线亦可由省公路局指定直接领导。胶东、渤海之交通局,可参考以上各点予以调整。”[19]此外,在道路修筑上,也充分发挥了兵站的作用。1948年5月,东北军区《兵站运输工作细则草案》规定,兵站线桥梁道路,经常保持畅通,分段负责,各站负责由该站至下站之路段。兵站督修泛浆路及补修桥梁。兵站经常巡察线路状态,随时促请协助政府补修。建议政府颁布村村护路,随坏随修之法令,兵站协同督促检查。[20]道路修筑费用,一般由省公路管理局统一预算批拨,所需民力,由支前委员会统一筹划,免致浪费。对修筑桥梁可资利用之公树、石碑、石块,所在县府必须切实负责解决。[21]上述有关规定,为道路修筑工作提供了经费、物资等支持。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进入战略进攻阶段后,各战略区的道路建设迅速发展。如至1948年11月,西北军区建成公路三条:从宋家川经绥德、延安、洛川至韩城、禹门口为干线,全长约一千三百三十五里;从洛川经小寺庄、瓦子街、宜川到桑柏,长约三百一十里;由富县至太长,长二百里。[22]为迎接第十八、第十九兵团由晋入陕,晋南支前委员会组织民众整修了赵城至风陵渡、侯马至禹门渡、夏县水头镇至茅津渡等三段公路。计长四百八十千米,大车路一千多千米。西北军区后勤部还报经军委批准,由运输部修筑了禹门铁索矫,这不仅便于支援西北作战,而且对建国初期沟通晋陕交通和加强国防建没,都十分有利。

在辽沈战役中,东北军区兵站部在道路选择好后,即与当地政府联系,动员民工立即抢修道路四千三百七十里,搭架桥梁三百八十三座,并沿公路两侧设立标竿,共用民工二十一万七千四百五十个。[23]在淮海战役中,华东军区依据部队前进的要道、后续运输线,由华东支前委员会及鲁中南行署修筑半永久性的及临时性公路。在部队出动前已修成半永久性的公路有滋(阴)临(沂);临(沂)青(州);昌(乐)潍(县);临(沂)郯(城)新(安镇);临(沂)赣(榆);临(沂)蒙(阴)等公路。在部队出动中抢修的临时公路的有:临(沂)梁(邱);临(沂)涛(雒);兰(陵)郯(城);梁(邱)闸(口)等公路。长途电话线的架设、运河船只的调度,均由华东支前委员会责成各地支前机关在战役开始完成之。[24]中原军区则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大力开展修复通向前方的大路、公路、水路。如豫皖苏地区短时间内修筑公路一百千米、桥梁六十九座,架设电话线一千一百五十千米。[25]同时,为开辟华北地区通向淮海战场的运输通道,华北军区驻邯郸办事处(兼中央军委南线办事处)及所属二个兵站与汽车大队,依靠太行、冀南、冀鲁豫三个行署和军区,动员百万民工和筑路工人修筑北起邯郸、南至商丘的千里公路。充分利用解放区兴建的第一条邯郸通向涉县的战备铁路,架起了“太行山淮海大陆桥”,把太行山根据地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向淮海前线。华东支前委员会在济南、淮海、渡江三大战役期间,在交通抢修方面――从济南到浦口,从徐州到连云港,抢修铁路五百五十六余千米,抢修铁桥八十五座,洋灰桥二百二十八座,用去工人日工十三万三千七百三十二个,民工日工五十五万九千六百五十二个。两月完成的淮河大铁桥,以及明光大桥等五个巨大工程。完成公路二万一千零二十二华里(内新辟公路五百二十华里,铺沙石路面二百一十七华里),共修木石桥一千二百一十四座,浮桥三十四座,漫水桥九十八座,便桥一百二十二座,涵洞一百四十九个,渡船码头十一处。[26]

(三)道路养护工作

除各种道路的修筑外,各战略区政府还积极进行道路养护工作。其内容包括道路整修、维护沿线设施及通信线路安全等。各战略区着力解决了养护力量、经费以及交通规则等问题。

道路养护力量,主要是道路沿线各级政府动员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1946年7月1日,中共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提出对道路维护提出要求:沿公路线之乡村,除边府养路队外,各区乡村,应派出自己的干部组织护路队,以年老不能到前线服务及妇女组成,担任保护公路及修补公路之工作。以村为单位划分区域,每日巡查一次,发现有损坏之处,立即修补,尤其是雨后,更须立即进行修补工作,以便利汽车、马车之通行。[27]1947年3月,山东省政府规定,沿路县区政府必须执行公路管理局之养路计划,将养路工作列为经常工作之一,组织与检查沿公路村政,经常进行保护与修整公路工作,首先将各村负责之地段划清,并插木牌。为了克服战时修整公路民力之困难,沿公路之村即建立五~十二人的养路小组,并选举组长,在村长领导之下切实负责,随时检查进行修理,必须保证本村地段内之公路经常平坦,畅行无阻。[28]为准备渡江战役,中原临时人民政府要求,沿路村庄须由专人组织护路小组,负责保护修好之道路。[29]1949年l0月,军委后勤部致电西北军区、山西省委,建议组织沿线群众护路养路分段负责。[30]

在护路人员的待遇上,虽然实行义务制,但在其他方面给予一定的优待。如山东省政府规定,养路组的人员免予出夫。动员公路沿线村庄分段沿公路两侧植树,由各村自筹树苗,自行护养。将来作为各该村村政收入,并可作养路小组之奖励。[31]6月,晋冀鲁豫边区冀鲁豫行署训令,指令附近村庄分段负责,如因修路误工较多,可根据具体情况,减免或减少其他战争勤务,以平衡负担。[32]为准备渡江战役,中原临时人民政府规定:(修路民工)一律为义务制,应在分派上求得公平合理。如需占地,无地的贫苦户,由公田调剂。修桥经费先由各专县垫交,公路局统一计算审核,向中原人民财经部报销。[33]

1948年6月12日,等在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报告中,建议建立正规的公路管理、维修机构。其办法是:按路设局、分段管理。公路不能按行政区设局,必须按干线设局(如邯郸至洛阳公路可设公路局),每六十里一小段,数小段为一大段,段设段长,划定界线,分段负责。路局要有自己的工程师、工程队与养路队,小修理路局自己负责,大修理动员民众,并要与兵站、电话站、汽油站结合在一起。[34]可以说,公路局组织与民众护路组织比较,其正规化和现代化是显然易见的。

道路养护的主要内容是道路整修以及沿线设施及通信线路的安全。1946年7月1日,中共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对道路维护提出要求:凡部队运动线及粮草运输线,各地未调往前线之民兵、自卫队负责掩护其安全,并修补桥梁道路,以便通行无阻。各电话线通过之地区,各地民兵自卫队必须随时加以保护,并于每日巡查一次,发现被破损之处立即报告上级转军事机关派员修理,凡遇到架设电话人员当地之群众及民兵应及时给以协助。[35]1947年11月石家庄战役前,晋察冀军区确定:经由平山、自沙镇、大河的道路由平山县负责维护保养,获鹿县协助;由灵寿至白沙镇的道路由灵寿县负责维护保养;属于各县道路上之桥梁,由各县护河民兵协助部队进行警戒。[36]可见,道路养护的内容,一是道路维修,保持道路通畅;二是道路安全,防止人为破坏。

随着各种车辆的增多,各战略区制定了行车规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各种车辆分道行驶。1946年7月,中共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提出对道路维护提出要求:全体群众都要进行爱护公路的教育,一切铁轮车辆不走公路,必须走公路者也只走一旁,以免破损公路妨碍汽车快行。[37]在给中央的报告中也建议,公路干线之旁,必须设大车路,严禁铁轮大车在公路上行走,违者重罚。[38]1949年l0月,军委后勤部致电西北军区、山西省委,再次重申,严禁铁轮大车在公路行走,并规定违者处罚办法,以保证公路畅通,减轻人民负担。[39]这些规定,对道路使用做出了规范,减少了对道路人为破坏。

(四)建立专业筑路队伍

除了民力外,地方政府、部队还组织了一些专业筑路队伍,这主要来自国民政府的原铁路修筑工人。淮海战役准备阶段,为尽快修复铁路,以组织大规模的战役运输保障,华东局决定建立修路领导机构,统一制订计划和实施指挥,先后成立了三个铁路段的建路(抢修)委员会,分工负责,限期通车,其中津浦路南段,华东支前委员会集中五个铁路处的员工,编成五个工程队,昼夜轮班施工,及时修复了重点路段。在华北地区,铁路修筑工作也成立了专门的组织与指挥部门。1948年7月,为修复同蒲路,华北军区成立了晋中段临时铁路管理委员会,由后勤指挥部抽太行、太岳专县负责干部,协同交通厅代表,并吸收原铁道段长及工程师、技师七人至九人组成之。各县成立督修处,所有原铁道员工,基本按原职原薪原则进行工作,临时动员之各县民工,按参战规定保证生活,此项开支,拟暂由各县缴获中开支一部,将来归还,由交通厅负责开支。[40]太原战役期间,同蒲、正太两铁路员工积极努力,有计划地修复了铁路,得以将大批物资运至前方,特别是榆次至武宿。他们在炮火威胁下积极抢修,武宿攻克当夜即通车运输。充分发挥了人民铁路员工的战斗作风。铁路员工的积极努力,对保证战地供应起着巨大作用。[41]

同时,各军区、野战军还建立了修路部队。为修复铁路,1946年,东北军区组建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将各地护路部队整编为七个团。1948年7月5日,为适应大规模作战需要,经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以东北护路军为基础,补入部分二线部队和铁路职工,正式组成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下辖四个支队。1949年5月,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铁道兵团,下辖三个师和二个直属团。在解放战争中,铁道兵团配合战略进攻,先后抢修十五条铁路干线,铺轨一千六百二十九千米,修复桥梁九百七十六座和大量铁路设施,直接支援了辽沈、平津战役,并为进军江南和解放西北创造了条件。

解放战争后期,部队中还建立了工兵部队,以专门负责道路修筑工作。1947年3月,华东野战军组建中国人民第一个工兵团(华野特纵工兵团)。到1950年6月,全军组建了十八个工兵团,团以上部队普遍建立了工兵分队,并成立了大军区(或野战军)的工兵指挥机构。工兵的主要任务就是修筑道路、架桥等,对部队前进实施道路保障。1949年9月,第十兵团进军福建战役中,由兵团派遣三个工兵营,负责抢修江山至古田、上饶至南平的公路及桥梁,由二十八军派出一个营担任公路警戒,确保公路畅通和安全。[42]

解放战争期间,各战略区大力加强道路建设,逐步形成了链接各个战略区乃至全国的铁路、公路、河道以及县乡村传统道路网络。各战略区的战略、战役兵站线在此基础上迅猛发展,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兵站运输网,有效地保障了人民军队交通运输的需要。

小结: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道路保障工作呈现出以下特点和趋势。在道路建设领导体制上,以地方政府为主,部队后勤部门予以配合。在道路建设力量上,主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至解放战争后期,现了铁道兵、工兵等专业筑路部队。在道路建设的内容上,在传统道路的修筑、河流的疏浚基础上,增加了汽车路、铁路等现代道路的修筑。在道路建设地理范围上,随着革命战争形势的发展,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重点集中于中央苏区,到抗日战争时期重点集中于陕甘宁边区,再到解放战争时期迅速扩展至各个解放区,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家在道路建设特别是国防道路的建设方面,无论在领导体制、保障力量、保障手段、保障内容以及保障地理范围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道路保障工作在领导体制上实行军政结合,在保障力量上实行军民结合,努力实现道路保障方式、手段上的正规化、现代化,都是未来中国国防道路道路建设工作可资借鉴的地方。

参考文献:

[1][3]《红色中华》报第27期,1932年7月14日和21日,转引自中国人民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后勤工作・文献(1)》,北京:出版社,1997年,第151页、183页。

[2]《革命军队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摘录)(1932年9月5日),张奇秀主编:《中国人民后勤史资料选编》,金盾出版社,1993年,第9~10页。

[4][5]傅凤翔主编:《江西苏区交通运输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第87―89页,第58~61页。

[6]总后勤部军事交通部著:《中国人民军事交通史(1927―1987》,北京:出版社,1990年,第6~10页。

[7]杨怀珠:《中央红军兵站的组织和任务(1932年―1934年)》,张奇秀主编:《中国人民后勤史资料选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第865―866页。

[8]《陕甘宁边区政府给第二战区兵站总监部的公函――函复永坪延川及黑虎山盘龙山等段公路早经兴工赶修已可通车》(1939年7月14日),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一辑,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第304页。

[9]《关于边区经济建设之报告(节选)》(1941年10月4日),陈孝文主编:《中国人民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六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年,第396页。

[10]《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概况(节选)》(1941年11月5日),陈孝文主编:《中国人民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六册,第396页。

[11]《陕甘宁边区义务养路队暂行组织办法》(1941年1月),陈孝文主编:《中国人民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六册,第396~398页。

[12]《八路军兵站工作现行规则》(1939年1月),中国人民历史资料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后勤工作・文献(2)》,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39页。

[132]《滕代远、杨立三请具体规定补给品接收点致、、左权电》(1938年4月11日),中国人民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后勤工作・文献(2)》,第40页。

[14]《我军大反攻阶段晋冀鲁豫军区后方组织与建设概况(1944年至1945年8月)》,陈孝文主编:《中国人民后勤史资料选编(抗日战争时期)》,第五册,第114页。

[15]《晋察冀军区各级兵站暂行组织办法草案》(1947年8月18日),卜广恩主编:《中国人民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七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年,第512页。

[16][20]《兵站运输工作细则草案》(1948年5月),卜广恩主编:《中国人民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六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年,第446页。

[17]《天阳应战役兵站工作总结》(1948年6月l5日),卜广恩主编:《中国人民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七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年,第532页。天阳应战役,“天阳应”即山西天镇县、阳高县和应县。天阳应战役,即察南绥远东战役(天阳战役,1948年3月20日至4月9日)和解放应县的战役(4月)。

[18]《西北野战军1948年秋冬两季作战与休整期后勤保障计划》(1948年10月1日),卜广恩主编:《中国人民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三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年,第436―439页。

[19][21][28][31]《山东省政府关于公路管理机构与工作的决定》(1947年3月12日),刘瑞龙编:《第三野战军后勤文献资料选编》(上卷),北京:金盾出版社,1997年,第420页、421页。

[22]《西北公路运输兵站简报》(1948年11月26日),中央档案馆,第二百一十四卷五十二号,军事科学院图书馆抄件。

[23]《辽沈战役后方组织与工作资料汇集》,卜广恩主编:《中国人民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六册,第583~584页。

[24]《淮海战役后勤工作初步总结》 (1948年),卜广恩主编:《中国人民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五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年,第903~904页。[25]刘鲁民主编:《中国人民第二野战军后勤史》(下册,解放战争时期),北京:金盾出版社,1995年,第123~125页。[26]《华东支前委员会关于济南、淮海、渡江京沪三大战役支援工作基本总结》(1949年11月20日),刘瑞龙编:《第三野战军后勤文献资料选编》(下卷),北京:金盾出版社,1997年,第319页。

[27][35][37]《中共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关于战时后勤工作的指示》(1946年7月1日),中国人民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后勤工作・文献(3)》,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第79页、80页。

[29][33]《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决定》,卜广恩主编:《中国人民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四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年,第871~872页。

[30][39]《军委后勤部致西北军区、山西省委电:建议组织群众护路养路》(1949年l0月10日),卜广恩主编:《中国人民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一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年,第443页。

[32] 《冀鲁豫行署关于整修军运大路及协助军运的训令》(1947年6月17日),刘鲁民主编:《中国人民第二野战军后勤史文献资料选编》,北京:金盾出版社,1996年,第379页。

[34][38]《、邓子恢关于支前与生产结合的经验总结向中央、军委的报告》(1948年6月12日),刘瑞龙编:《第三野战军后勤文献资料选编》(中卷),北京:金盾出版社,1997年,第253页。

[36]《石家庄战役后勤保障工作资料》,卜广恩主编:《中国人民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七册,第708页。

[40] 《晋中局面开展后极待解决的问题》(1948年7月20日),卜广恩主编:《中国人民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七册,第51―52页。

[41]《太原战役后勤保障工作资料》,卜广恩主编:《中国人民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七册,第774~775页。

[42] 《京沪杭战役后勤工作总结》(1949年7月),卜广恩主编:《中国人民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五册,第972页。

The Research on Road 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 Red Areas During the Revolutionary War

Gao Genghao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篇7

摘 要 在现代社会各企业都在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军队财务管理制度也应随着科学的发展日益完善,使军队财务管理制度能有效的成为军队的财力支撑。但目前的军队财务管理制度还有些不完善的地方,本文旨是探讨军队财务管理制度中常见的问题,加以分析。

关键词 军队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军队财务管理的概念

军队财务管理制度是军队经济活动的主要部分,也是军队后勤工作的主要保障。军队财务管理的制度主要是为军队财务的组织形式、职责范围和财权划分并且处理各种财务关系所建立的一种规范制度,是军事后勤管理体制和军事指挥体制的组成部分。军队财务管理是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广泛借鉴先进的管理理念,并且利用它的技术和方法来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发展趋势,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战略步伐,为实现军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提供有效的财力支撑[1]。

有了很好并且完善的军队财务管理制度就能随时适应军事变革的要求,有了这样的财力支撑才能很好的有效的发挥军队的优势,让国家更加的强大和有个安全的保障,因此解决目前的军队财务管理制度就成了首要重点。

二、军队财务管理制度的常见问题

1.缺少统筹军队建设的规划与预算的专职机构:军队建设的规划和预算是统一的一个整体,在目前国家是把军队建设规划和预算拆分给不同的部门,从而导致了这两个部门各自独立无法互相管制,例如:军费预算经常无法准确的反映出军队的建设需求。总的来说就是无法顾全全局的整体规划和运筹,也就无法有效的杜绝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

2.军队财务管理制度的内容有些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变化: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以及新军事变革下军队财务活动深度与广度的拓展,我国军队财务管理制度的一些内容的修订与维护没能及时的跟上市场的变化[2],因此导致了一些财务活动和由此产生的经济关系,缺乏相应的规范。

3.在执行军队财务管理制度时不够严格:由于制度的不够严格会导致聘请来的财务工作人员其实是对业务不熟悉,原则性不强的人,甚至加之行政干预。由于近几年出现了一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思潮,很多都受此影响,标准制度观念开始淡化,严重的会伤害到国家的利益,所以我们要加以强化我国军队财务管理制度的严格性,使之不出现这样的腐败现象。

4.缺乏统一性的军队财会保障系统:目前我国实施的保障系统是:军队的内部,后勤财务与装备财务“两线运行”,分别实施军费供应保障,后勤装备分别设立“财务结算中心”和“支付中心”[3]。这样的系统已经造成了财权和财力分散,还加大了管理的成本。加上后来财务部的综合管理监督职能被肢解,这样很不利于实施财务统一监督管理。

5.缺乏完善的军费分配使用的监控体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缺少独立权威性的审计监督,如各级审计机构一般都是属于后勤系统,所以军费分配使用的全过程就无法很好的实施有效的审计监督,而且审计程序和处理结果不公开,审计结果的知情权不透明化,致使审计机构对审计结果没有处理与处罚权,因此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监控体系的薄弱会导致很多弊端,如军心的混乱。(2)军队财务管理制度中没有明确军费监控机构的设立:财务系统对预算执行和经费支出没有明确有效的监督检查,这样又体现出了财务监督职能严重弱化。

三、对军队财务管理制度常出现的问题的对策

1.对军队财务工作人员加强教育:在军队财务管理制度中常出现军队财务工作人员的简历不符合实际,所以在选拔好军队财务工作人员之后,一定要再加以指导,端正其思想和加强工作教育。也就是要军队财务工作人员意识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认真的把财务工作落实到底并制定出符合实际并且完善的军队财务保障计划。

2.完善军队财务监督制度:要制定具有统领性和综合性完善的军队财务监督制度,首先要制定军队财务各个活动和任务的监督,其次要制定好明确的奖励与处罚的规则。这样可以帮助军队财务制度的监督工作统一规范并且加强了与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等其他监督制度的配合形成了监督的一个大体系,从而也就促进了军队财务管理制度各个环节的有效进行和有效的成果。

在建立监督制度的下,要注意一定要全程化的监督,也就是财务监督要由现在的静态转变为动态,行动起来实质监督全程。还要注意要坚持时时规范军队财务内部的监督,要监督每人必须坚持军队财务管理制度为依据,严格把好每个关口,这样才能很好的把军队财务管理制度有效的实施在每个过程中。

3.要进一步健全所有制度:在编制年度预算时,一定要紧系着党委中心工作,达到思路,原则的清晰[4]。还要对已经安排好的项目做最后的科学论证,加强预算法规意思和预算执行的刚性,坚持依照军队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办事,确保预算的落实。

要加强按军队财务管理制度办事的观念,狠抓各项经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以军队财务管理制度为依据,强调要财务工作人员把所有工作落实。

4.规范军队财务的执法活动。首先要加快军队财务的执法程序制度建设,以此来实行军队财务工作人员的严格性、有序性和高效执法性。其次要建立军队财务执法的责任制度,来增强军队财务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使财务工作人员严格依据军队财务管理制度来执法并且公正执法和有效执法。最后还要建立一条具体并且可行的军队财务激励制度,为调动军队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可借此来防范个别财务工作人员的不工作或乱执法。并且应该公开奖励和惩处的过程以及结果,这样便可以充分发挥执法激励机制的作用。

随着科学的进步,如应用这些科学的办法来完善军队财务管理制度,那么相信我国军队会逐渐强大,让军队财务体系成为他们强而有力的支撑,我国军队便可以无后顾之忧的随时适应军事的变革。

参考文献:

[1]熊友存,李劲松.军队财务管理学.出版社.2006.

[2]王余.新时期军队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探讨.军队财务.2008(1):86-88.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军队;会计信息化建设;研究

一、引言

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可以提高军队建设经济管理结构,完善军队建设的结构体系,实现军队建设会计信息结构的跨越式发展,增强我国军队的物质实力保障,实现社会主义军队管理的完善与发展。

二、对军队会计信息化建设研究的必要性

军队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军队后勤工作的主要工作之一。对军队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分析研究,是我国军队建设内部实施全面改革的重要途径,会计信息化可以为军队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与军队后勤服务结构体系一体化相一致;另一方面,对军队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分析,可以挖掘当前军队后勤管理中的内在发展动力,发现军队内部会计管理人才,为军队后勤工作的优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

三、军队会计信息化建设

1.树立多元化的会计管理新理念

实现军队会计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树立多元化的会计管理新理念。一方面,军队后勤管理不能够脱离军队管理的相应法律规定,要坚持军队会计信息化建设要与我国军队管理的相关法律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例如:军队会计人员进行工作中对军队会计保持明确核算,精细化管理;另一方面,军队会计信息化要善于在管理思想上突破传统单一的后勤会计管理人员的工作理念,将军队会计的经济管理范围扩展到军队开销的整体范围内,例如:充分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军队会计管理信息工作的记录。作好军队会计管理的方式与管理理念的创新,使军队的会计管理适应我国军队整体建设的发展需求。此外,军队会计信息化建设理念的更新,也体现为军队后勤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要更新,善于启用军队会计管理中具有管理能力的新人,打破军队人才应用的思维定势,保障我国军队人才应用源泉充分涌流。

2.建立完善的军队会计信息化体系

实现我国军队会计建设信息化,要有相对完善的军队会计管理体系。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后勤会计信息的审核与管理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管理技术支持,例如:传统的会计信息审核和管理采用人工审核账目,使军队会计账目审核的管理速率较慢,军队会计账目的管理严密性较差,容易出现信息失真等情况,信息化管理将计算机技术融合在军队会计管理中,可以推进实现军队会计信息核对网络传输,军队会计管理信息的严密性增强,同时军队会计管理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建设完善的军队会计信息化体系,也要完善军队会计管理的外在管理制度,改善传统军队会计信息管理制度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部分,例如:对军队会计工作日常管理的账目规划管理的严密性增强,实现我国军队会计管理结构的外部管理制度得到优化。

3.军队会计信息设备的更新

实现我国军队会计建设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完善,要保障军队会计管理信息化设备的衔接与更新。军队会计管理的设备应用,逐步实现计算机技术在军队会计管理中的应用,实现现代军队的会计账目规划、日常开销控制等都与能够应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操作。例如:军队会计账目管理系统定期进行账目更新,实现军队会计信息化管理中,会计管理系统的内部核算方式与我国出台的新会计法律法规的规定相一致,保障军队会计管理结构信息的科学发展;另一方面,实现我国军队会计信息化建设,要加强对军队会计信息的安全管理措施,实施计算机网络虚拟空间管理措施,做好军队会计信息安全管理,防止军队会计信息出现信息失真或者遭受恶意破坏的情况,保障我国军队会计信息化建设体系的创新优化发展。

4.做好军队会计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

实现军队会计信息化建设,也要做好军队会计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我国会计管理相关规定逐步完善,并出台相应的军队建设新管理措施,实现军队会计信息化建设,要提升军队会计管理人员的会计管理的综合素养,不断扩充自身的会计综合职业能力,例如:对新会计规则中提出的众多会计管理新名词进行知识补充,对我国出台的相应管理的新措施熟悉,并将相应的会计管理的法律法规灵活的应用于现代军队的后勤账目管理中,达到军队会计信息化建设队伍的进一步完善,促进我国军队会计管理结构逐步完善,与我国军队在新时期实现现代化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人才队伍保障。

四、结论

军队会计信息化建设,为新时期队后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实现军队会计工作的开展与转型创新,并与我国军队信息化结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魏家荣,张永建,傅存海.用跨越式发展思路推进军队会计信息化建设[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9,01:34.

[2]郑玉川,何海飞,薛蕾.推进军队会计信息化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0,20:146-147.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篇9

论文文章摘要:“走军民融合式的发展道路”是一项内涵极共丰富的战略命题。作为后勤管理工作也应该深入贯彻落实军民融合的观念,通过设立合同管理这种方式实现军队后勤管理方式的创新。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开创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时要求:“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同时还提出:“军队应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军民融合观念是在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和深化,是现阶段党提出的军队今后的发展趋势和转型方向,是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人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的新途径新方法。这种观念要求我们应以战略思维、大局意识、科学态度,从新的视角和更高的起点上,谋划我军后勤建设的发展,用新的思路、新的办法谋求后勤建设的新突破、新成效。在部队后勤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依据军民融合思想,通过科一学地引人合同管理这种方式,实现军队后勤管理方式的创新。

一、军民融合观念的解读

早在1998年党中央就提出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当时这个方针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而言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之路”是一项内涵丰富的战略命题,是党中央从目前的现实出发,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打破部队、地方相隔离的状态,进行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军民融合思想的提出,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适应世界国防力量发展趋势的需要,更是基于国家总体目标而作出智慧的选择。新时期的“军民融合”不同于以往“军民结合”,也有别于国外的“军民融合”,而是具有更宽广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意义。

笔者认为军民融合思想应该包括几层含义:

(一)军民目标趋近。军民融合是将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与国防现代化目标有机融合起来,使发展目标和安全目标的利益指向统一起来。它是以国家总体的战略目标为出发点而确立的发展方向,是国家总体设计的结果,是我们党提出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要“两头兼顾”重要思想的体现,是统筹兼顾、全局谋划、通盘考虑、整体推进、科学定位的产物。它既没有倾向于发展地方经济也没有侧重于国防利益,而是将发展与安全两大战略目标融合于一个过程中实现,各有侧重同时齐头并进。

(二)军民资源共享。军民融合在资源表现为军民共享。除了国防专用资源,其他的资源,诸如资金、设备、工艺、材料、技术、人员、机构、制度等等尽可能实现军民一体化。本着低成本高收益的原则,最大限度地铺展军民共通的资源平台。军民之间的资源共享能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因争夺资源而显现出来的竞争关系弱化,共生共长、互惠互利使二者之间产生了一种正合博弈关系。军民之间资源共享的程度越高,国防发展的支撑力就越强,国家的负担就越小;国家的负担越小,就越有利于对国防事业的支持,就越有利于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

(三)军民机制接轨。军队应该充分借鉴地方高效的资源运行机制,高效的机制能使军队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积极引人市场竞争机制,将军队后勤保障力量融合到社会大系统之中,达到资源总体上的合理配置。创造性地设立军地之间交流、转换、协调机制,保证资金流、技术流、物资流、信息流、人才流在军地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系统,保证军地之间资源能够快速合理地转换,保证平时战时状态地迅速切换。

二、合同管理一一后勤管理贯彻军民融合观念的创新

现代后勤管理不是封闭式、单一式的管理,而是采取了纵横结合、立体交叉、开放合作的管理模式。随着军民融合观念的提出,后勤管理应继续推进创新变革的步伐。我们应着眼于军民融合理念对后勤管理工作的新要求,贴近后勤管理领域的新特点和新现象,探索后勤管理工作与地方经济接轨的方法与途径。而合同管理方式就是现代后勤管理领域贯彻军民融合观念的产物。

(一)合同管理方式保障了军地双方的利益,增强了后勤管理的效益性。现代合同是主体在利益追求最大化的过程中,为了一定的目的,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活动主体权利和义务的协议。理性的主体在进行选择过程中总会倾向于能为其带来最大化利益的方式。当不同的理性主体的价值指向汇聚到一起时合同便产生了。合同的精髓在于当事人意志的汇合。而合同的价值在于通过平衡来实现各个社会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合同是为了最大化地实现利益主体的均衡态,是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辨正运动达到的一种均衡,一种双方边际利益相等的动态均衡。”现代后勤采取合同方式对后勤系统进行管理能够促进军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进而能够使国家和社会从整体资源配置上达到最佳效果,增强了后勤管理的整体效益。

(二)合同管理方式明确了军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强化了后勤管理的法律性。合同是将宏观抽象的法律具体化和具体现实的行为法律化的有效途径,是联结宏观和微观的一种最好的法律形式。法律中所规定的一般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具体的合同形式便折射为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合同是双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载体。军地之间通过订立规范双为一权利与义务的合同,使双方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有了可靠的法律支撑和承诺保证。同时还为军地双方提供了明确系统的行为规则和救济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军地之间交互的紊乱和障碍,通过法律的手段使军地之间的交互模式由随意化、感情化向法制化、刚性化的方向发展。

(三)合同管理方式锁定了军地交易的成本与周期,提高了后勤管理的经济胜。军方通过考察交易标的的物价走势和发展趋势,可以选择成本相对低的交易价格与地方签订供货合同,该合同一旦订立,交易成本不会因为市场上标的物价格的波动而收到影响,这样便会降低军方的购进成本。同时,军方也可以根据对市场交易中日标物资的供应余缺波动的观察,调整汀货周期,稳定后勤保障的物资筹措和供应计划。军队后勤系统通过合同管理这种方式锁定了军地交易的成本和周期,避免了之前交易的盲目性和不计成本带来的损失,节约了军队后勤的成本,提高了后勤管理的经济性,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少了。

(四)合同管理方式规范了军地交易的模式和程序,推进了后勤管理的统一性。传统的后勤管理的手段单一,主要采取行政手段进行管理。血行政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式,这就很可能因为行政领导的个人水平和长官意志的不同导致部队之问管理水平的参差不齐。合同管理方式以战斗力需求为牵引,通过为合同双方一主体提供可预期的行为模式和交互方式,强化行为的法律责任,从而保证军事经济活动更好的展开。后勤系统普遍地采取合同管理的方式,通过规范军地交易的先期行为,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合同纠纷的解决等关键环节,为军地交易提供了统一的程序与模式,而建立在这种统一程序和模式基础}泊勺后勤管理也会朝着统一化、科学化的力一向迈进。

(五)合同管理方式连接了军地双方的经济运行机制,加强了后勤管理的市场性。传统的后勤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主要靠计划管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基本卜在军队系统内部进行,而这些活动的开展是建立在指令计划的基础上。合同管理方式联结了军队与地方,军队的经济与地方的经济能够在很大的范围内融合为一体,这样再采取计划管理的为一式便不合时宜了。地方经济采取市场运行的模式。市场具有竞争性,通过竞争有利十充分利用资源,降低价格成本,提高质量效益。后勤系统通过采取合同管理方式能够促进部队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强化竞争的作用,通过招标投标、择优竟争机制提高国防资源的利用率和国防效益。

三、贯彻军民融合观念,加强后勤合同管理

军民融合既是我们长期以来推进军民结合、寓军十民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也是对继续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提出的新要求;既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也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的崭新实践。我们在后勤领域采取合同管理时也应贯彻落实军民融合观念,加强军队后勤合同管理。

(一)设立专门机构,架通军地合作的桥梁。合同管理部门不仅能够对军队后勤系统的合同进行宏观管理,更重要的是架通了军地双方的沟通渠道,在合同汀立的全过程承担着交换双方信息的任务。

在合同签订之前的阶段,合同管理部门一方面从市场上寻找符合军事需求的信息,挖掘适合与部队合作的项目与企业。并对选定的对象进行详细地调查了解和严格的审查程序,包括合作者的经营地位、实力、信誉、履约能力以及签约人的代表资格等等;另一方面将军队的需求以招标的方式将信息传递到市场。在合同签订的阶段,合同管理部门检查监督军地双方协商谈判的情况,审查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是否正当合理,合同的条款是否完备准确,签约过程是否符合法定手续和程序等。在合同履行的阶段,合同管理部门监督和督促军地双方合同义务的履行,组织落实合同任务。传递军地双方的要求,协调军地之间关系以保证合同目的的实现。

(二)培养专业人员,提供军地通用的人才。鉴于目前地方的教育体系中没有专门培养合同管理人才的专业,我们军队可以申报设立合同管理专业,培养专门的合同管理人才。一般来说,由军队培养的合同管理专业的人才只输往军队内部。而“军地通用”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无论是军队还是地方事实[都需要合同管理专业的人才,当这些合同管理人才在军队时则可以为军队服务,一旦转人地为一,也能在相应的岗位上迅速适应环境,这实质上也在为社会储备人才资源。

合同管理人才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1)过硬的政治素质。合同管理人员应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和勤奋献身、团结合作的职业精神。(2)广博的专业知识。由于合同涉及面很广,所以要求合同管理人员应该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合同管理人员应掌握工程技术、军事采购、财务管理、经济法等多种学利的知识。(3)高超的综合能力。合同管理是一项与人频繁接触的岗位,因此需要合同管理人员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包括敏捷的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商务谈判能力等等。

(三)构建法律制度,连接军地统一的机制。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核心和基础。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需要具备良好的法治环境,而创造法治环境的基础是要具备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法律制度。

规制后勤合同管理的法律体系也应该分层次设立:首先,国家层次的法律,包括《国防法》、《合同法》、《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等。这一层次的法律由于是以国家为主体制定的,因此适用范围及于军队和地方。其次,军队层次的法律。这一层次的法律是军队依据国家层次的法律,结合部队的实际制定的军队后勤衔接战场、市场和政府的合同管理条例。如《军队后勤合同管理条例》《军队后勤市场采购合同管理条例》《军地联合供应保障合同管理办法》等等。

制定合同管理过程中一系列工作制度,将合同管理的全过程都纳入法制轨道。建立工作责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合同会签制度、奖惩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合同审查、市批制度、监印制度、检查制度等)、统计考核制度(台帐制度、报表制度、考核制度、分析总结制度)和合同档案管理制度。

(四)借鉴先进技术,适用军地一致的模式。借鉴合同管理的先进技术,建立健全后勤合同管理的信息平台,是后勤合同管理的科技保证,也是共同提升军地双方技术水平的有效渠道。

军队后勤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 数字化新型营区规划和设计能效体系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当前,科技、生态节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词,在国内外的城市建设中,科技生态节能建筑和小区的理论研究及建筑实践已取得显著成果。信息技术作为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已经引发新的军事变革,信息化已成为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动力,已成为军队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对军队营区规划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军队而言,新型营区建设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勘察设计部门在军队营区规划和建设中是重要的一环,应结合军队各类军事职能部门的特殊性,制定各类具有不同特点的营房保障建筑体系(实体体系),同时设计能保障具有不同需求和侧重点的附属保障体系(能效体系),要转变设计理念,由重实体保障向重效能保障转变,以保证军事需要、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根本目的,不断强化营区军事功能,为国防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基本概念

数字化(5A)营区的基本组成

数字化营区就是将营区地域范围内,多个具有相同或不同功能的建筑群按照统筹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软件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在统一技术体制和管理体制基础上,按照综合集成的思想,对功能进行智能化,使资源充分共享,统一管理和控制.

数字化营区强调节约生态,智能集成,统称为“5A”营区,即包括指挥控制及办公自动化系统CCOAS(Command Control and Office Automation System);通信自动化系统CAS(Communication Automation System);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其中BAS包括防火监控系统FAS(Fire Automation System);保安自动化系统SAS(Stafety Automation System)。

数字化营区的实现,关键是规划和设计营区的三个技术平台,即:智能化系统的物理平台、技术平台、操作控制平台。因此,营区必须具备一个开放性的技术体系结构,满足营区向信息化营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前景

目前对“物联网”比较普遍的理解是,把所有物品通过RFID(无线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通信网等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物联网技术的引进和融入,会使现代军队作战后勤的特征更加明显。首先是物资流动管理自主,其次是物资管理过程快捷;再次是物资信息管理准确。从当前军队后勤实际情况看,要适应物联网技术和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双重需求,必须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地进行相关设计和建设。新型营区的规划和建设应当充分吸收外军后勤成果,在相关领域先行推进,并小范围地逐步与物联网对接,进行前期运行。在物联网技术逐步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着力研究新的保障模式,按照循序渐进,边研边建的思路探索,有效将物联网和军队信息化后勤保障体系结合起来。

二.数字化新型营区的基本构成

1.指挥自动化系统

营区建设的核心是指挥自动化,其系统通常由数据库,服务器,专用设备,系统支撑软件,应用服务管理软件,系统管理人员和运行管理制度等部分所构成。主要包括综合布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

2.营区通信自动化系统

是保证营区内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基础,同时与外部通信网相连,与上级和下级通过310网和军事综合数据网互通信息。

3.营区楼宇自动化系统

楼宇自控系统应用现代控制技术,节约日常的运行管理费用,同时达到以下目标:舒适、节能、降低管理成本、预防突发性事故,并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4.营区安全防范系统

为确保营区安全,除具有哨兵执勤和巡逻外,应建设营区安全防范系统。主要包括周界报警、门禁系统、视频/音频监控、出入口管理系统等。

5.营区消防报警自动控制系统

火灾报警系统具有重要的安全保障作用。该系统属于数字化营区的一个子系统,但又完全脱离其他系统或网络的情况下独立正常运作和操作,完成自身所具有的防灾和灭火的功能,具有绝对的优先权。

6.绿色节能系统

要建设成新型营区,应提倡节能生态,结合军队实际采用一些新能源、新技术。新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并对应产生了很多新技术和新工艺,比如太阳能发电、地源热泵、LED灯具、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等;

7.营区综合集成管理平台

是针对数字化营区的运行管理需求开发的系统集成和管理的软件平台。一般以系统互联、协调管理为核心,能够集成火灾报警、保安监控等各类智能系统,实现营区需要的设备运行监控、能源管理、日程管理、报警管理、物资管理等功能,具备实时、交互的人机操作界面。

三.数字化新型营区规划建设和设计的思考

从当前军队后勤实际情况看,要适应物联网技术和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双重需求,在数字化新型营区的规划建设和设计中,应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

以军队信息化建设需求为牵引,总体规划,分布实施;

保密性与安全性相结合;

分系统建设与综合系统集成建设相结合;

遵守国家.军队相应的标准规范和未来发展相结合;

系统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以指挥自动化为核心;

规划和设计中,应充分结合驻地自然环境和营区自身特点、综合运用生态学、建筑学原理突出军营特色,拓展时代内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军事、生活和文化功能的整体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重点解决营房自身的节能效果差、过多依赖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慎重选择建筑体形系数,重点关注外墙、门窗、屋面等部位的设计,结合数字化新型营区的特点,理解各类建筑在数字化新型营区中的角色,简单说,如营区办公楼的机房为“中枢”、出入口值班室为“烽火台”,仓库为“信息台”等,并在建筑内部机房预留出各类信息单元的进出通道,与营区规划的弱电类主管道做好联通,真正让营区内的每个人,每个物品,每个建筑物“动”起来,进行动态化智能管理,从而提高整个营区保障的能效体系,由注重实体保障向注重能效保障转变,为未来实现数字化新型营区创造良好的基础,并避免营区的二次投资和重复建设。

四.结束语

营区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只有把握军队保障建设体系发展的大方向,通过对多种先进科技技术的研究,吸取其诸多优点,并结合部队特点,进行更新和改进,结合我国国情和军情,在设计中,尽量做好各类建筑物的规划和建筑物内部功能的合理布局,并依据保障特性,科学对建筑物内部设备进行细化分类,并考虑好各类数字化信息的进出通道,降低未来技术改造和升级的成本,为实现未来数字化新型营区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我们的国防建设做出现阶段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提纲、程波.夏热冬冷地区生态节能营区建设问题刍议.机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