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辅导员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4 01:52:41

学院辅导员工作计划

学院辅导员工作计划篇1

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较为突出且棘手的问题,寻求一个有效的工作途径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谈心可以使辅导员较为直接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健康状态,并且对受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较为及时的化解,同时也能够及早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疾病并帮助其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①高校政治辅导员作为直接面对学生的一线教师,其工作涉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实践等等。工作时,辅导员必须与学生进行沟通,掌握学生情况。②好的面谈,往往可以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稳定学生的情绪,扶正学生的思想。甚至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影响其人生的发展轨迹,对学生帮助很大。③因此,落实辅导员谈心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为此,各高校开始尝试要求辅导员将每次的谈心过程记录在案,形成较为规范的学生成长档案。

1 厦门大学谈心工作体系――“心语计划”简介

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以及教育部等一系列配套文件精神的过程中,厦门大学紧密结合党的治国方略、育人要求和时代精神,充分体现学生工作“精细化”的发展要求,在原来较为笼统的谈心制度要求的基础上,推出了一个系统性谈心工作体系――“心语计划”。该计划是厦门大学实施谈心制度的一个总称,指通过辅导员与大学生开展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变化,帮助其解决学习、生活中各种实际困难的一套谈心工作体系。

厦门“心语计划”的工作载体是一系列结构化的谈心表格。该校根据学生类型和学生问题性质,设计了1个“基本情况表”、8类基“础性表格”和2个“其他性表格”。根据谈心涉及学生范围,又将谈心分为普遍性谈心、选择性谈心及其他谈心三类。普遍性谈心主要针对新生和毕业生。该校要求带新生和毕业生的辅导员对这两类学生群体必须做到谈心全覆盖,即辅导员必须做到与每位同学谈心一次,从而掌握新生基本情况和毕业生就业情况。选择性谈心则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有选择性地约谈,具体包括与家庭困难学生谈心、与学业困难学生谈心、与学籍变动学生谈心、与优秀学生谈心等几种类型。再细分,与学籍变动学生谈心又有很多种,比如因为转专业,或者因为休学、延期毕业、退学,也或者因为违纪而被开除学籍等。其他类型谈心,则分为随机性谈心和与家长交流谈心。

2 厦门大学“心语计划”实施结果调查

截止2011年3月,厦门大学“心语计划”实施已半年有余。为评估“心语计划”的实施效果,2010-2011年第二学期开学后,厦门大学学生工作处采用文献调查法和访谈法跟踪调查该计划的实施情况。文献调查法的资料来源为:全校辅导员与学生谈心结束后的谈心内容记录(2010.09-2011.01,共2885份);访谈法以座谈形式开展,调查学生对“心语计划”实施效果的评价及改进建议。

3 调研结果

3.1 文献调查基本情况

第一,参与辅导员情况。有100名辅导员参与了“心语计划”,男女辅导员为别为44名和56名,参与率高达92.6%。其中,76.8%的辅导员具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历,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第二,各学院完成情况。平均每个学院完成数量约为152份,完成数量较多的是经济学院(364份)、管理学院(294份)、艺术学院(293份)、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69份),完成数量较少的学院不足50份,具体完成情况如下:材料学院32份、法学院189份、公事务学院44份、管理学院294份、国际关系学院31份、海洋与环境学院77份、化学化工学院98份、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75份、经济学院364份、人文学院152份、软件学院158份、生命科学学院108份、数学科学学院87份、外文学院154份、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108份、新闻传播学院192份、信息科学学院269份、医学院160份、艺术学院293份。辅导员谈心学生人数占学院总人数比例的均值约为10%,比例较高的是新闻传播学院(21.29%)、艺术学院(20.04%)、软件学院(13.19%)、数学科学学院(12.34%),部分学院完成比例不足5%。

第三,受辅导学生情况。受辅导的学生共有2885名,其中本科生2451名(约占全校本科生的12.0%)、研究生434人(约占全校研究生总数的3.5%,硕士426人,博士8人,)覆盖率约为8.9%。

第四,谈心类型情况。“心语计划”中,辅导员对学生的具体辅导分为三大方面,分别是:普遍性谈心,包括新生学业生涯辅导和毕业生就业辅导;选择性谈心,包括6类,具体针对的学生类型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业有问题的学生、学籍有问题的学生、优秀学生、涉及危机事件的学生以及特殊学生;其他谈心,分别是学生随机谈心和学生家长交流谈心,总共十个具体类型。

文献分析结果显示,辅导员最常使用的是学生随机谈心,共有826份,占总数的28.63%。其次是新生学业生涯辅导和毕业生就业辅导,分别有484份和432份,各占总数的16.78%和14.97%。而在所有类型当中,辅导员最少使用的是特殊学生谈心,只有18份,占总数的0.62%。

3.2 访谈调查基本情况

第一,学生对“心语计划”实施效果的评价。有43.5%的座谈记录显示学生对“心语计划”持肯定态度,13.5%的座谈记录显示学生对“心语计划”持否定态度,43.5%的座谈记录显示学生对“心语计划”未置可否。学生对“心语计划”持肯定态度的原因如下:认为辅导员工作很辛苦,感到计划很温馨,认为计划实施帮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感到计划有利于沟通。学生对“心语计划”持肯定态度的原因如下:认为计划不切实际,考核方式不合理;认为辅导员精力和能力有限,不能解决全部学生问题;认为辅导员不够专业。

第二,学生对“心语计划”的改进建议。学生对“心语计划”提出了以下意见:谈心方式多元化(一对多、讲座等),加强宣传,辅导员需进行角色转换(辅导员将自己当成学生与学生谈心),适当给予辅导员物质奖励,将谈心计划扩展到导师群体,改进“谈心计划”考核方式,多增加些辅导员,增加谈心途径(网上聊天等)。

3.3 调研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第一,部分辅导员对“心语计划”重视不足。上交的2885份谈心记录中,有效样本并不高。有些记录存在明显复制、粘贴的痕迹,有些记录则明显是由学生的。这说明,部分辅导员思想上不够重视“心语计划”,对谈心计划应付了事。

第二,部分辅导员的谈心工作不够深入,重“量”不重“质”。一些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非常有限,谈心记录上未表现出太多有价值的信息,对学生真实情况的掌握程度不高。表面上交了不少谈心记录,价值却不高。而且,有些辅导员谈话结束后未提出相应的建议,令人感到遗憾。

第三,部分辅导员对学生不够尊重。有些辅导员在与学生谈心时,以权威身份自居,不够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谦和待人、以诚相见。

第四,部分辅导员不注重沟通艺术。部分辅导员存在谈心时用大声来强调某些话的重要、连珠炮似的质问、懒散随便的现象,阻碍了谈心的顺利进行。殊不知,在谈心中,注意些小细节如端端凳子、倒倒茶、讲讲笑话、保持姿态等小细节,都能改进谈心效果。

4 改进工作的思考

从既有的相关文献反映出,厦门大学的谈心工作实施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针对调查反映出的辅导员对谈心计划重视不足、谈心不够深入、对学生不够尊重、缺乏沟通艺术等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监督考核机制,对辅导员谈心工作进行考核,引起辅导员对谈心工作的重视。建立科学的谈心考核体系,有利于激励辅导员更为积极主动地开展谈心工作。要保证谈心计划的落实,就必须建立比较完善的工作考核制度,把谈心教育工作的成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绩效考评指标予以考核。学校应建立谈心教育工作考核制度,使其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考核体系应该由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指标组成,既要考虑谈心的质量,同时考虑谈心数量。对于谈心效果显著的谈心案例,进行点评表彰,还可以考虑编辑出版。④

第二,加大对谈心计划的硬件投入。良好的谈心氛围是辅导员和大学生顺利沟通交流的根本保证。一定意义讲,环境决定心境。⑤高校应积极为谈心计划的实施创造条件,如在谈心空间、时间上给予支持,开辟专门的谈心室等。

第三,提高辅导员“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意识。一个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应该充满爱心和责任心,将每个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和朋友,通过有效的谈心方式,增进感情,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温馨的环境。⑥要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提高辅导员的思想认识,使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抱着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和信任学生的心理与学生谈心,为造就学生、成全学生、发展学生而工作。

第四,加强辅导员培训,提高辅导员谈心技能。通过谈心教育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看似简单,但实质上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辅导员的个人综合素质关系到谈话的质量和效果。它不仅要求辅导员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一定的能力水平,而且还要求辅导员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从而保证政治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统一。高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使其更好地掌握谈话艺术,达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根本任务之一是(下转第129页)(上接第127页)要解决学生思想问题。面对面的谈心是化解学生面临的矛盾、疏通学生心理障碍、了解学生现实动态的有效工作方式。高校应重视谈心工作,不断研究、创新,让谈心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发挥切实的作用,以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大学生。

第二,学生对“心语计划”的改进建议。学生对“心语计划”提出了以下意见:谈心方式多元化(一对多、讲座等),加强宣传,辅导员需进行角色转换(辅导员将自己当成学生与学生谈心),适当给予辅导员物质奖励,将谈心计划扩展到导师群体,改进“谈心计划”考核方式,多增加些辅导员,增加谈心途径(网上聊天等)。

3.3 调研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第一,部分辅导员对“心语计划”重视不足。上交的2885份谈心记录中,有效样本并不高。有些记录存在明显复制、粘贴的痕迹,有些记录则明显是由学生的。这说明,部分辅导员思想上不够重视“心语计划”,对谈心计划应付了事。

第二,部分辅导员的谈心工作不够深入,重“量”不重“质”。一些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非常有限,谈心记录上未表现出太多有价值的信息,对学生真实情况的掌握程度不高。表面上交了不少谈心记录,价值却不高。而且,有些辅导员谈话结束后未提出相应的建议,令人感到遗憾。

第三,部分辅导员对学生不够尊重。有些辅导员在与学生谈心时,以权威身份自居,不够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谦和待人、以诚相见。

第四,部分辅导员不注重沟通艺术。部分辅导员存在谈心时用大声来强调某些话的重要、连珠炮似的质问、懒散随便的现象,阻碍了谈心的顺利进行。殊不知,在谈心中,注意些小细节如端端凳子、倒倒茶、讲讲笑话、保持姿态等小细节,都能改进谈心效果。

4 改进工作的思考

从既有的相关文献反映出,厦门大学的谈心工作实施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针对调查反映出的辅导员对谈心计划重视不足、谈心不够深入、对学生不够尊重、缺乏沟通艺术等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监督考核机制,对辅导员谈心工作进行考核,引起辅导员对谈心工作的重视。建立科学的谈心考核体系,有利于激励辅导员更为积极主动地开展谈心工作。要保证谈心计划的落实,就必须建立比较完善的工作考核制度,把谈心教育工作的成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绩效考评指标予以考核。学校应建立谈心教育工作考核制度,使其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考核体系应该由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指标组成,既要考虑谈心的质量,同时考虑谈心数量。对于谈心效果显著的谈心案例,进行点评表彰,还可以考虑编辑出版。④

第二,加大对谈心计划的硬件投入。良好的谈心氛围是辅导员和大学生顺利沟通交流的根本保证。一定意义讲,环境决定心境。⑤高校应积极为谈心计划的实施创造条件,如在谈心空间、时间上给予支持,开辟专门的谈心室等。

第三,提高辅导员“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意识。一个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应该充满爱心和责任心,将每个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和朋友,通过有效的谈心方式,增进感情,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温馨的环境。⑥要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提高辅导员的思想认识,使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抱着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和信任学生的心理与学生谈心,为造就学生、成全学生、发展学生而工作。

第四,加强辅导员培训,提高辅导员谈心技能。通过谈心教育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看似简单,但实质上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辅导员的个人综合素质关系到谈话的质量和效果。它不仅要求辅导员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一定的能力水平,而且还要求辅导员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从而保证政治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统一。高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使其更好地掌握谈话艺术,达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根本任务之一是要解决学生思想问题。面对面的谈心是化解学生面临的矛盾、疏通学生心理障碍、了解学生现实动态的有效工作方式。高校应重视谈心工作,不断研究、创新,让谈心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发挥切实的作用,以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大学生。

注:本文为2011年厦门大学学生工作课题研究项目《高校辅导员深度辅导工作评价方法研究》(批准号:2011XNYB001)成果

注释

① 陈怡.谈心――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J].改革与开放,2010(2):147.

②⑤王刘琦.高校辅导员谈心教育浅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56,57.

③ 王鲲.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谈话方法运用及其效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3):227.

学院辅导员工作计划篇2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管理学,管理职能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基层工作者,其工作职能是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很重要,事情很难办,责任很重大”是全国高校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普遍认识。管理学原理是系统地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管理。高校属于文化组织,管理学原理同样适用于高校的管理活动。下面笔者就如何运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项管理职能理论来做好辅导员工作做一简单阐述。



一、做好计划,变被动为主动



辅导员工作的工作是很琐碎的,有人形容辅导员工作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每天大大小小的事情推得辅导员团团转,辅导员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工作状态,因而倍感疲惫。这其中缺少必要的工作计划是一个主要原因。管理学原理中指出,计划即是制订行动方案,美国管理学家孔茨认为:“计划工作就是预先决定做什么,如何做和谁去做。计划工作就是在我们所处的地方和要去的地方之间铺搭路桥”。计划工作的任务包括做什么、为什么做、何时做、何地做、谁去做、怎么做,计划职能是管理四个职能中居于首位的职能,没有计划则后面的三个管理职能都无从发生作用。结合辅导员工作实践,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尽管有统一的认识,但具体来说有工作内容包括哪些任务和活动,从笔者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经历来看,各个辅导员的理解是不尽相同的,而且每学年、每学期有哪些具体的学生工作要做,辅导员一般都是凭经验来判断,缺少统一的学校-院系-辅导员-班级的四级工作计划体系。而没有一个预期的行动方案,辅导员的工作就显得被动而且杂乱无章,无法提前安排各项资源和控制各项任务进度,很多任务成了眼前事、急事,在限期完成任务的要求下就会使辅导员手忙脚乱、加班加点、身心疲惫。因此,有必要将学生工作的各项任务和活动纳入到规范的计划中,建立学校-院系-辅导员-班级四级工作计划体系。具体来说就是每学年和每学期末学校团委、教务处、医保处、资助中心、招就处等各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下一学年和学期的学生工作计划并汇总到学生处,由学生处根据任务的工作量和紧迫程度安排各部门工作的优先级,编制一个统一的计划下发各院系党支部和学生科,各院系党支部、学生科根据学校的总体学生工作计划分解细化制定本院系各年级学生工作计划并下发各年级辅导员,各年级辅导员依据院系学生工作计划细化制定本年级各专业的学生工作计划并下达给各专业班级,各专业班委进一步细化制定本班级各项相关活动和任务的工作计划。在各项计划当中要明确预期达到的目标和各项计划工作所包含的任务(5W1H)。



二、建好组织,保证各项工作按期完成



管理学原理中组织的定义是人们为了一定目标的实现而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协调,并具有一定边界的社会团体。涉及活动过程的组织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过程。静态的组织是保证计划实施和目标实现的资源组合体,只有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才能有效地达到组织的目标。在高校中,学校获取有关学生信息的渠道来自于辅导员,只要和学生有关的各项工作最终都由辅导员来负责完成,所以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说法。对此,辅导员只有充分地调配和使用学生资源才能有效、及时和按计划完成各项工作,这需要辅导员用心构建各专业的班委团队,处理好班委分工和协作事宜,明确各个班委成员的工作职责和在计划工作中所承担的任务,实现每个班委团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明确组织层级中的指挥链和信息传递链,保证命令下达的有效性和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同时根据各班班委的工作能力和接受任务的主动性处理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如果每个班委都能各司其职并切实发挥作用,就可以使辅导员免于陷于事无巨细均要亲为的低效率工作境地,从而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制度建设和例外事件的处理上。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和各专业学生班委的组织架构以直线职能制为主,遇到紧急情况也可以采用矩阵制结构,即从各专业班委中抽调人员组成临时工作小组进行处理,辅导员担任临时小组的负责人,事情处理完毕小组即自行解散,从而保证组织体系稳定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当好领导,带领团队共同进步



管理学原理中对领导的定义是指导和影响群体或组织成员,为实现所期望的目标而作出的努力和贡献的过程或艺术。这里要探讨一下辅导员的角色问题,在诸多研究文献中不同的学者对辅导员在工作中的角色有不同的看法,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传令兵”、“高级保姆”、“服务员”、“政治指导员”、“法官”、“救火队员”、“心理咨询师”等等,但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就是“领导者”,即所带年级学生的直接领导者。在管理学原理中,领导职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方向上的引导;二是技术方法上的指导;三是沟通;四是激励。在辅导员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校,树立起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恋爱观,以振兴中华民族为已任,成为一个政治思想过硬、道德情操高尚、拥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这实际上就是为青年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即领导职能中方向上的引导。而辅导员在班级工作中传授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管理团队成员熟悉和掌握所承担的任务内容和要求,使学生理解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并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些就是领导职能中技术方法上的指导。辅导员与学生管理团队之间讨论问题、制定方案、探求思路中体现的是领导职能中的沟通艺术。在学生工作中如何使学生班委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工作当中,能够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辅导员除了在方向上引导、方法上指导外,还需要为团队成员提供必要的激励措施以及考虑如何以最少的激励成本获得最大的工作效益,这其实就是领导职能中的激励。发挥好领导职能对辅导员而言最具有挑战性同时也最能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而带好一个团队不仅可以打造高效运作的班委集体,使各项学生工作按计划高质量地完成,而且可以通过班委集体的工作和影响力带动整个班级乃至整个年级的同学共同进步。



四、做好控制,确保工作目标实现



管理学原理中对控制的定义是指对组织内部管理活动及其效果进行衡量和校正,以确保组织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得以实现。计划是控制的前提,计划为控制提供标准,同时控制又是保证和衡量计划实施效果的必要手段。在辅导员工作中,控制是不可或缺的一项职能,通过控制可以总结前期活动和任务完成的效果,发现各项工作计划中存在的问题,为下面的工作改进提供依据。控制是一个过程,辅导员要积极地介入其中,改变以往“无事就是功”的工作理念,积极主动地调查搜集学生对各项工作执行效果的反馈信息,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调整,保证预期工作目标的实现。辅导员在行使控制职能时要注重遵循例外原理,即把控制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超出一般情况的特别好或特别坏的情况,这样控制工作的效能和效率就越高。

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例,各班级团支书和心理委员要通过访谈方式了解本班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对于个别思想过激和心理状态不稳定的同学要特别关注,出现异常情况或仅仅显露出一点苗头就要及时反映给辅导员,辅导员迅速介入进行相关教育和疏导,从而消除可能的恶性事件发生,目前许多高校实行的心理危机预防机制实质就是控制机制。



五、结束语



学生工作无小事,这是每一个辅导员的共识。如何做好辅导员工作,很多学者从辅导员的现行体制、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辅导员的角色和辅导员的素质要求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研究。本文依据管理学原理的管理职能理论对如何做好辅导员工作做了相关探讨,以期抛砖引玉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限于篇幅本文关于辅导员在管理学理论指导下做好工作只是提出了一点思路,还欠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建议,这将是笔者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慧中主编.管理学原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张式汶.高校辅导员工作感悟-班级建设[J].科技信息,2010,(29).

学院辅导员工作计划篇3

[基金项目] 本文为陈武主持的淮南联合大学人才引进项目“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RC0706。

摘 要:自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来,为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我国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探索了很多有关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政策。但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文章综合实践调研的丰富资料,从三个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状,并建设性地提出了走出困境的三项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队伍 专业化 现状 措施

作者简介:陈武(1973-),男,安徽宿松人,讲师,法学硕士,现任淮南联合大学思政教学部副主任,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5-0182-02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育人作为学校教育之本,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首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高度重视。

2006年5月20日,教育部通过《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此后,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问题不仅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在实践中,为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辅导员工作的吸引力,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积极参与辅导员队伍建设 ,探索了很多有关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政策,对辅导员待遇落实、评优选先、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激励。 为进一步探索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现状,2010年4月至10月期间,本课题组一方面利用公务之便对安徽、江苏,江西,贵州等省10多所高校及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安徽师范大学)进行了调研;另一方面通过间接手段搜集了大量相关材料。

一、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状

(一)、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纷纷下发相关文件,召开专题会议加强本行政区域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如:河北省委、省政府2005年4月、召开了全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并下发了冀发[2005]36号文件。2007年12月5日,河北省首次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在石家庄市举行,会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文件,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全面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河南省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根据豫发[2005]8号文件制订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教社政〔2005〕375号),要求各高校研究制订辅导员、班主任的培养培训规划,创造条件,积极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参加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贵州省教育厅为贯彻落实教社政〔2005〕2号文件和黔党发〔2005〕10号文件精神,制定了《贵州省教育厅 中共贵州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还有云南、辽宁、安徽、江西等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也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目前,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和首批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都制订了辅导员培训计划,积极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如,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安徽师范大学)为贯彻落实《安徽省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制订了培训计划。对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作了详细安排。

(二)、在各省委省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的积极推动下,很多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都引起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具体制度和优惠政策。如,《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关于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从五个方面为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巢湖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规定(试行)》把“辅导员的培养、培训纳入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享受专任教师培养同等待遇。”《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定,“学院每学期根据考核成绩,对工作出色的辅导员进行表彰和奖励。辅导员可转聘教师岗位。兼课的辅导员可以评定教师系列专业职称,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类似的还有,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安顺职业技术学院、遵义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等为做好辅导员待遇落实工作,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都制定了辅导员工作暂行相关规定,真正把辅导员队伍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培养和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困境分析。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化建设过程中缺乏专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理念培养。

从年龄结构上看,辅导员年龄结构过于年轻。据调查,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平均年龄在28岁左右,其中21岁至40岁占总数的85%,这部分辅导员大多数都来自高校,缺乏人生阅历,工作实践经验,工作起来往往难以得心应手,取得好的效果;从学历职称结构方面看,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比较,老师学历职称整体偏低;从学科结构上看,许多辅导员仅仅具备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知识。

高职教育具有特殊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应特别重视对辅导员职业教育理念的培训。这样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才能把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贯穿始终,不断探索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育和管理方法。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基础不牢,稳定性低、流动性大。

我国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起步晚、从事专业辅导员工作时间短,年纪较轻的辅导员和学生有共同语言,容易理解学生的动态、想法,使这支队伍充满朝气和活力,但稳定性低、流动性大使得其专业化建设基础不牢。根据调查做辅导员工作出于本人自愿的占23.5%;处于无奈的占76.5%,思想上认为干辅导员工作为无可奈何的权宜之举,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已经动摇。大家知道,作为辅导员工作和其他教师工作一样,可以说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辅导员才能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全面地把握,也能够应对学生中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果没有一只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出现了辅导员队伍流动过快或流失量过大,就无法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三)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缺乏激励机制和制度的支持,辅导员岗位事务性工作繁多,角色定位模糊。

以上职业院校都制定辅导员队伍建设意见或辅导员工作规范等文件,虽然都从岗位津贴和考核津贴、职务评聘、评优奖励以及未来发展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等方面制订了优惠政策,但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复杂的考核细则。有的学院对辅导员工作实行问责制。凡因工作不到位发生责任事故的,追究当事人的管理责任。如:《鹰潭职业技术学院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月考核为不合格,并扣除考核津贴:(1)学生无故夜不归宿2人次的;(2)班级发生重大恶性事件,造成负面较大影响的;(3)由于班主任工作不到位造成学生流失的;(4)在网上影响学院声誉言论的;(5)班级学生有非正常死亡的。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职业院校辅导员的责和利不对等,专职辅导员与专职教师的发展机会不均等。而有些普通本科院校在这方面做得较好。

其次,我国职业院校辅导员岗位事务性工作繁多,角色定位模糊。据调查,他们的日常工作经历的80%左右是一些日常事务性的工作,辅导员真正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等方面的时间、精力则少之又少,这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极为不利的,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归根结底是“领导”,是“引领和指导”学生工作,而非“管理”学生,是把自己所知、所学应用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而不是具体事务性的工作。

三、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辅导员的学习与培训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是辅导员队伍与辅导员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辅导员工作涉及学生事务的各个方面,辅导员要处理好各类问题,就需要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在实际工作中把储备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学习和工作融合起来,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为加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辅导员的业务工作水平。应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和培训学习结合起来,制订业务培训计划,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合作交流。同时应提高认识,充分意识到辅导员工作对整个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激励机制

当前高校辅导员稳定性低、流动性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职业认同感不强、报酬满意度低,工作上的高投入与收入的低回报。因此,改善辅导员报酬结构,建立全面奖励机制,使辅导员“合理的利益”最大化已迫在眉睫。通过定岗定编、按一定比例将部分工作量折算成教学工作量给予补贴、定期推荐优秀人员外出进修或学习、开展优秀辅导员评比表奖等奖励方式,弥补辅导员对报酬满意度不高的心理感受,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

在改善辅导员报酬的同时,还应建立有效的分流机制,解决好辅导员的“出口”设定问题。对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业绩突出且教育能力强的人员,可以设立非领导岗位,解决他们的出路问题。如设立对等于一定的行政职务等级的辅导员岗位或设立对应于一定的职称等级辅导员岗位。或者完善辅导员向专业教师转化的通道,允许有条件的辅导员讲授“两课”,开设专业选修课,让专业水平较好的辅导员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对于工作业绩突出、管理能力强的辅导员,可以将其选拔到校内党政领导岗位,使辅导员队伍成为学校党政干部的摇篮。

(三)健全、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制度设计

明确辅导员管理机制。对辅导员的管理要实行院系双重领导。学生工作部门是学院管理辅导员队伍的职能部门,各系共同做好辅导员管理工作,各系对辅导员进行直接领导和管理。为了把辅导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可建立完备的辅导员助理体制,帮助辅导员分担一些具体事务性工作。辅导员助理可以挑选高年级的学生干部担任,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对其支付一定的劳动报酬。这样辅导员就可以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有充足的时间创造性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落到实处、引向深处。

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对辅导员的考核应由人事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各系和学生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考勤与考绩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对辅导员在政治思想、组织观念、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要与辅导员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

从本课题研究的成果来看,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可一蹴而就,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辅导员自身观念的转变和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因此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N].教育部网,2006,1.

[2]教育部.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规定[N].教发[2006]24号,2006年7 月23日.

[3]李宁.论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终身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7).

学院辅导员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素质洋葱模型;胜任力;辅导员;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与一般的本科院校不同,它的办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旨在培养真正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将职业教育的地位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职业教育,尤其高职教育提出了适应现代服务业的新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这是高职院校发展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对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新的挑战,其中,担当着培养人才重任的辅导员队伍也面临着新的建设挑战。这项挑战的关键点则在于如何通过发挥辅导员的主观能动性来直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培养,以及辅导员自身的工作能力、工作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终,问题汇结到一点上,什么样的辅导员才能胜任现代高职院校发展的要求?现代高职院校需要什么样的辅导员?本文试图通过胜任力研究来解答这一系列问题。

一、基于“素质洋葱模型”的胜任力研究

“胜任力”这个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他认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美国学者r.博亚特兹(richard·boyatzis)对麦克利兰的素质理论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提出了“素质洋葱模型”,展示了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并说明了各构成要素可被观察和衡量的特点。所谓素质洋葱模型,是把胜任素质由内到外概括为层层包裹的结构,最核心的是动机,然后向外依次展开为个性、自我形象与价值观、社会角色、态度、知识、技能。越向外层,越易于培养和评价;越向内层,越难以评价和习得。

二、高职院校辅导胜任力研究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以访谈法和文献法为主开展调查。笔者查阅了国内外大量关于胜任力研究的学术文献,收集了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有关的大量资料,了解了大量有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政策和相关研究成果。在文献整理后,决定采用素质洋葱模型为本文中辅导员胜任力培养的理论框架。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大多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辅导员队伍呈现出缺乏工作经验的态势。大部分辅导员缺乏相关学生工作或思想工作经验,工作经验5年以下的占大多数,甚至有部分辅导员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任何社会工作经验。

(二)辅导员队伍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年龄大多介于25-35岁之间,年轻的辅导员们大多存在着职业规划焦虑,需要引导规划他们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转变岗位性质、提供晋升空间和评定职称发展。

(三)辅导员队伍缺乏专业化培训。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做好勤工助学工作、配合学校管理制度等学生管理工作。培训模式单一,大多是以开会、传达指示、学习文件等传统方式,使得培训工作就显得相对程式化,没有突出个体差异。

三、基于素质洋葱模型培养高职院校辅导员胜任力

基于上文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素质洋葱胜任力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要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的绩效,关键要培训涵盖外显、内隐胜任力, 设计包括知识、能力及品格在内的内容,采取差别化的培养方式。

(一)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师德教育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构建以辅导员师德培养与提升为核心,以兴趣、权力和成就为内容的“三位一体”的师德培育体系,从不同的需求层次提升高职业院校辅导员师德教育。

1.以兴趣为切入点,引导辅导员爱岗敬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辅导员具有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兴趣,他必然会潜心钻研工作的规律和技巧,收到较好的工作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而职业型辅导员的工作特点之一就是工作的重复性非常明显。因此,要分析辅导员工作的内涵与范围,帮助他们寻找工作的兴趣点,树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维持对辅导员工作兴趣和热情的主观感受。

2.以事业心为动力,培养辅导员的职业忠诚度。职业忠诚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乐于宣传(say),就是员工经常会对同事、可能加入企业的人、目前的与潜在的客户说组织的好话;第二层是乐意留下(stay),就是具有留在组织内的强烈欲望;第三层是全力付出(strive),就是员工不但全心全力地投入工作,并且愿意付出额外的努力促使企业成功。高职院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重视辅导员在学生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辅导员工作作风的培训、培养,帮助他们养成固有的、符合高职院校发展要求和高职学生特点的工作习惯与处事风格,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忠诚度。

(二)完善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考核体系

1.细化选拔标准,加强岗前培训。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招聘通常使用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两种方式。目前来说,由于事业单位编制限制,基本上以外部招聘为主。辅导员招聘一般要求“211”或“985”学校硕士毕业生,但对专业无限制。高职院校辅导员因为要承担一定的实训、就业指导工作,且部分高职院校专业性明显,最好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筛选。

2.注重专业培训,加强经验交流。辅导员专业化培训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就业辅导培训、和辅导员能力培训等。教育部已经于2007年在复旦大学设立了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各高职院校应该多关注全国各大高校和教育领导部门的辅导员培训计划,积极选派本校辅导员参与培训。同时,要有计划地组织辅导员进行学习考察、学习交流、实践锻炼,使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集体培训以外,要针对每个辅导员的个性特点和职业发展规划,进行不同的培训设计,做到点面结合。

(三)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内涵

辅导员工作面广工作量大的特点决定了辅导员需要掌握较为广博的知识,高职院校要围绕人才培养需要和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目标,结合辅导员个人兴趣、研究能力和职业发展愿望,科学划分辅导员工作领域和工作内容,引导辅导员成为具有专业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管理者。

1、加强辅导员工作的专业性。让辅导员从其他非本职的事务性工作抽身出来,真正以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角色开展工作,把主要的时间、精力投放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学生工作中,真正把辅导员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

2.构建以辅导员工作职责为核心的知识培育体系,帮助辅导员进一步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努力提高对知识的运用与掌握,对于部分有学习潜力和学历提升需求的辅导员,可以为他们的再深造提供有利条件。

3.构筑辅导员分类发展平台。根据辅导员个人选择的发展方向,围绕提高专业教学能力、专题研究能力和专项业务能力等,着力构筑有利于辅导员专业发展的教学平台、科研平台、培训平台和交流平台,建立横向和纵向的职业发展道路。专业特长突出的可以转岗为专业教师或科研人员,综合素质突出的,可以转岗为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

[2]陈万思.知识员工胜任力: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学院辅导员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探讨

【分类号】G711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方面。在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团队精神形成于中华素质提高方面,中国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职责定位不清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向正规化方向发展,但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重视程度仍不够,岗位设置比较混乱,缺少整体规划和具体计划,从而造成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定位不清。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职能被弱化。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工作的重心是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有些高等职业院校的辅导员每人要管理几百名学生,大量的工作时间花在学生生活、学习的管理方面,极少有精力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辅导员的具体工作任务缺乏统一性。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党团建设、文体活动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要服从学校不同部门的领导,如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等。辅导员奔波于各部门之间,投入精力多,难有时间继续学习和进行理论研究,无法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进行认真研究和系统分析,其自身的职业发展也难以可持续进行。

(二)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

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及其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决定了辅导员职业具有过渡性、流动性等特点。制度层面的缺陷致使辅导员提高学历、进修培训的机会较少,职称晋升难度较大,工资待遇较低,造成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不能安心工作。一部分进入高等职业院校从事专职教师工作或行政管理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把辅导员岗位作为“跳板”。这部分辅导员从走上岗位开始就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另有打算,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缺乏热情。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相比具有层次较复杂、综合素质不高等特点,再加上高等职业院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辅导员工作繁杂。所以,目前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压力较大,工作积极性不高,转岗、换岗要求较强烈,难以稳定发展。

(三)辅导员自身职业素质不高

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个人思想政治素质不过硬。部分辅导员缺乏应有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自身职业不能合理定位,对辅导员身份缺少认同感,不能及时转换角色、调整心态,工作过程中缺乏主动性,盲目、应付现象突出,甚至存在出工不出力,到岗不到位的现象。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辅导员缺乏,造成辅导员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知识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在教育、引导学生过程中缺乏运用思想政治专业知识,有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技能。一些辅导员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必要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在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学生管理工作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能准确地抓住问题的要害,不善于处理存在于学生中的各种问题。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管理能力不能满足工作需要。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不能正确把握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行为的特殊性,不懂得总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规律,面对各种新问题、新挑战时,表现出退缩、抱怨等消极情绪。

二、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工作职责,提升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准确定位辅导员角色。

在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要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工作实际,通过细化工作领域,为辅导员提供专业化发展平台,促进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如,负责心理辅导的辅导员可以参加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学习和考试,负责职业指导的辅导员可以专攻职业生涯规划,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

(二)落实培训工作,加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专业性

出台相关政策,制订培养规划,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实际工作技能,促进辅导员队伍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建立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加强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提高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建立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级培训制度:初级培训包括辅导员岗前培训和达标考核培训,辅导员上岗之前必须参加并通过岗前培训,培训合格上岗后定期参加达标考核,顺利通过考核者才能继续从事辅导员工作;落实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探索辅导员培训的多种形式。首先,采取例会、政治学习、专题讲座、重大活动或会议等形式进行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如利用政治学习时间加强辅导员政策、文件的学习,以提高辅导员的政治思想水平。第二,要求辅导员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科研水平和理论思维能力。如可以成立辅导员协会,定期召开学生工作研讨会、设立学生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为辅导员配备科研指导教师,将辅导员的科研情况纳入辅导员工作考核指标,科研经费也要向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倾斜。

(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强化辅导员工作的职业性

高等职业院校实施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应统筹安排,分阶段逐步进行规划、指导。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分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在辅导员处于试用阶段时,学校要帮助辅导员做好职业选择和职业准备。要严格按照试用期标准考察辅导员是否适合这一岗位,对合格者进行引导,帮助其做好正式上岗的准备。第二阶段,正式上岗后,进入职业适应阶段。这一阶段,要通过试用和考察,发现辅导员的才能,帮助辅导员确立长期的职业发展方向。第三阶段,辅导员适应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进入职业倦怠期。在这一时期,要帮助辅导员找到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克服由此引发的职业生涯危机,帮助辅导员解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使其有效摆脱职业倦怠期的困境。

学院辅导员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毕业生;辅导员;就业指导;职业规划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5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就业岗位减少,如今就业市场对普工的需求多,而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就业岗位还是供不应求。独立学院学生如雨后春笋,不断投入到就业大军中。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让我们独立学院毕业脱颖而出,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这需要学院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方面,符合市场要求,领先市场技能,才能倍受青睐。如今,国家不断推出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无疑是对学生的一大鼓励,也有利于我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独立学院培养目标是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具体的技能的掌握,而往往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个人在职业发展技能的培养。而辅导员特殊的工作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发挥力量。

辅导员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是处于特别的位置,不但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上能发挥其作用,而且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的人生导师益友。在学生迷茫时,辅导员一番话,可能给学生带来重大启示。而辅导员也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能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思想和动向,对学生发展规律有一定的掌握,比专业老师多一份全局引导,能在感情上让学生信任。就业指导工作并不仅是毕业年级的工作,而是一个整体工程,在学生一踏入大学校门,选择自己专业课程开始,就要贯彻职业规划等就业指导思想。如何结合辅导员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就业指导的特殊性,更好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念,科学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提高个人求职素养,这是值得我们研究课题。一届毕业生毕业就业质量如何,和辅导员工作有很大的关系,可以直接影响学生成才择业。

1.独立学院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现状

1.1 辅导员角色转换不到位

在学生工作中辅导员担任重要的角色,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到学生行为规范等都需要全心全力地投入,在学生日常管理中花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容易忽视了一个学生的内在成才需求。学生从选择专业开始,都希望能通过专业学习,掌握技能,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得到发展。作为和学生最亲密的老师,不能忽略学生成才需求。在学生管理中以引导学生成才为主线,更加有利于学生工作开展,更加有利于学生思想稳定。在从学生管理者转为学生成才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引路人和桥梁方面,辅导员角色转换仍未到位。

1.2 学生自身因素导致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不顺利

独立学院学生来自高考成绩二B线以下,学生在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方面与重点院校学生存在一定差距。通过调查,我院06级软件开发164名学生的就业意向,有63%同学在求职方面存在着信心不足,有59%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能胜任期望的工作岗位,有70%希望学校提供更多的求职培训。学院提供的就业指导难调动全部学生参与进来。特别是在现在的网络时代,更多学生依赖网络,往往花许多时间在网络游戏方面,而忽略了个人职业能力的培养。

1.3 独立学院需加大力度建设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体系,而且很多是照搬传统高校模式,有某些方面的课程并不适合独立学院的学生需要,学院的就业指导仍未能和教学紧密联系结合。一个学生成才是和他的专业学习离不开的,但任课老师一般更加关注课堂授课,忽略了在学生学习专业工程中导入学生的职业规划引导。独立学院在就业工作中除了就业指导中心负责面上的工作外,辅导员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其职业技能和素养决定着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独立学院辅导员流动较大,工作只针对一个年级的学生,并不可能一个辅导员从学生入学负责到毕业,因而学生的就业指导会随着辅导员调动而出现断层或是不能系统地进行。独立学院应力求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并且创造机会让辅导员参加更多专业技能培养,创造与兄弟院校交流平台,提高辅导员在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能力。

2.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

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全程引导,不同年级工作方法应有所不同。

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并不是指在学生进入毕业年级才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而是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办法,让学生从大一开始接受职业指导,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让学生在系统性的就业指导下进行就业准备。

2.1 大一新生以适应性教育为主,了解专业,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素质意识

一年级学生从军训开始,更多是想了解环境,了解学校,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并没有更多想到个人的职业规划。此时的学生并没有深刻地认识自我,了解外部环境,所谓的职业规划也是不科学的。在一年级,辅导员的工作重点是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对某些自我期望值过高,未能接受因高考失利只能进入独立学院的现实,导致自卑、放弃心理的学生,做好引导工作。绝大部分学生虽然在高考报考时候也认真考虑专业选择问题,但调查显示有78%并不是在真正了解专业后选择的,对自己所学专业存在着不了解。在大一新生工作中,除了进行适应性教育外,还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可以通过与高年级或是已经毕业的学生开座谈会,或是介绍本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毕业生就业所需职业能力要求,让学生树立职业素质意识。在一年级时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建立学习目标,通过校园活动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培养个人职业素质。

2.2 大二进行职业定向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年级是关键一个年级,学生经过大一的懵懂,经过新生好奇经历之后,会对个人职业发展进行深思。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上。在经过一年级的自我认识和对外部环境的认识探索后,让学生综合内部和外部的认知而规划个人的职业蓝图,对后面的专业学习有指导性作用。可以在一年级最后一次班会上布置暑假作业,让学生在暑假期间到社会上了解所学专业就业情况,了解外部环境。在二年级第一次班会让学生总结,引导学生制作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可让成功就业同学会校与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经验交流,让学生体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了解学习职业生涯设计办法和实施。

2.3 大三以专业学习为主,培养职业能力,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择业技巧

学生在三年级主要精力应集中在专业学习上,鼓励学生多参加专业技能认证,多参加专业技能比赛,提高职业能力,以积累求职资本。辅导员需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教育,让学生对个人和就业市场有健康认知。可在班级中鼓励学生成立专业兴趣小组或是项目小组,在暑假参加实习获得,了解实际任职环境积累经验。

2.4 大四做好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教育,给学生有效提供求职信息,进行就业咨询和就业心理辅导

毕业班级辅导员工作模式与其他年级辅导员不同。由于毕业班级学生课程较少,经常需要外出找工作,特别是在第二学期有部分学生已经在外参加工作,毕业班级辅导员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流通渠道。

(1)可以通过博客方式,把学生经常遇上的问题进行回答,这样其他学生看到就可以得到帮助和解决,对相同的一个问题不需要回答好多次,例如毕业政策等问题。(2)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招聘信息渠道,有效提高学生应聘率。(3)利用qq、飞信、邮箱等网络手段,有利于回收最后的就业证明。(4)对毕业生分成就业小组,每小组指定组长,通过组长进行调查就业,组织就业应聘,通知和联系组员。系统地举办好学生就业指导系列活动,例如就业面试技巧、模拟面、就业服务周、简历设计指导。及时做好就业心理咨询活动,善于发现心理异常的叙述,及时给予疏导,预防恶性事件发生。

3.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几个小技巧

3.1 建立好学生信息档案

作为辅导员,如何掌握了解一个学生发展,最好办法是为学生建立发展小档案,收集学生职业规划和跟踪学生大学期间职业规划,在需要时和学生沟通,引导他检验个人设计路径是否准确,是否需作出修正和调整。学生小档案中还可以全面记录学生的就业信息,第一类包括学生最新的同学录、就业意向、求职技能条件、专业学习水平、考证水平等。对学生分类,这样会有效地了解学生,有效推荐学生到需求公司应聘,也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第二类是学生求职记录,可以记录学生求职结果,例如对成功或是失败的就业信息进行收集,便于跟踪学生就业证明的回收和就业数据上报。

3.2 取得学生信任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辅导员并不是决策者,切忌在学生出现迷茫、需要帮助时帮学生作出选择,或是高高在上直接替学生决定。这样对学生没有好处,也会丢失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应了解学生情况,了解学生出现矛盾根源,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3.3 建立一套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

辅导员的工作是非常琐碎和繁杂的,为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在班级管理中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办法,培养好学生干部,让学生干部明白其职所司,培养学生干部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在班级中建立通畅的信息流通渠道,特别是在毕业班级中尤为重要。收集准确的学生信息,了解每个学生动态,例如学生联系电话、特殊群体学生的需求、贫困生就业、专业技术不好的学生等,保证班集体的稳定。

辅导员在学生思想工作中要树立就业指导思想,给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辅导,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实现规范化、系统化。要从一年级开始树立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坚持了解行业信息、岗位信息,把就业指导贯穿在每个学生的每个学期中,拓展就业工作的范围和模式。

学院辅导员工作计划篇7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及职业倦怠现状

XK学院是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举办、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学院面向全国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生,从2004年招收的8个专业8名辅导员至今,现有25个专业23名辅导员,在校生7600余人。结合现在学者常用的职业倦怠问卷和XK学院辅导员工作实际,在广泛征求一些专家的建议的基础上,制作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3份,收回有效问卷23份,其中最低分23分,最高分92分,平均得分64.43分。虽然本次调查问卷总体来说调查对象数量不多,但是占XK学院辅导员总数的100%,所以具有较高的说服力。从调查结果来看,处于正态分布,说明了调查结果的可信度。那么,XK学院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情况不容乐观,处于很低和较低职业倦怠状态的辅导员仅7名,占30.4%,而有轻度和较高职业倦怠的辅导员有16名,占调查对象总数的69.6%,可以说,XK学院辅导员职业倦怠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否则对XK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必将造成负面影响。

二、辅导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在我国众多独立学院中,XK学院做为再普通不过的一所,其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成因也不会区别于一般,主要在以下方面:

(1)广西桂林市经济一直不够发达,工资水平普遍偏低。以XK学院为例,一名讲师每月到手工资约为2300元左右,加上年终津贴和超工作量业绩,平均每月也不过3500元。而同样一名讲师,到江苏高校工作,每月仅工资就超过6000元。一般说经济不发达,消费水平应该较低,但就拿桂林市的房价来说,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桂林市房价均价为5800元,也就是说,一套100平米的房子要一名讲师不吃不喝奋斗13.8年。XK学院辅导员的收入水平偏低使得在学院任职的辅导员只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很多辅导员工作至今仍在校外租房居住。

(2)通过对问卷中整理发现,有22名辅导员,占总数的95.7 %,都认为学院辅导员相关制度较不完善或者很不完善。通过走访与亲身的一些感受,我总结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没有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起到推动性作用的管理制度。从其他部分高校了解到,很多学院的《辅导员工作条例》中有明文规定:辅导员作为管理干部,根据工作年限和实际表现晋升相应的职务。经考核确认胜任本职工作的,工作满三年可晋升为副科级辅导员,副科级满两年,达到条件,可晋升为正科级辅导员……而在XK学院,辅导员的晋升空间基本没有,这无形之中不仅影响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也影响辅导员的经济收入。二是进人机制不健全,在招聘辅导员过程中,存在较严重的任人唯亲现象。这样的状况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XK学院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对辅导员队伍的整体声誉也产生较大负面影响,这无形中给人们一种错误认识:到高校里任职,如果没什么本事就去当辅导员。

(3)对于多年战斗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我认为辅导员工作任务很繁重,且在实际工作中,学院各级部门还额外给辅导员许多临时任务、最终学工部在对辅导员考核上还要套用量化指标考核:比如辅导员每天确保学生考勤早晚自习、课堂考勤、没有无故夜不归宿、晚归情况;每半个月提交半月报表汇报工作情况;每月必须召开干部例会、开展学生干部的培训、与生活教师沟通1次、提交学生工作计划、总结及问题解决措施资料、开展4次班级集体活动、1次全年级活动、每周走访1次学生宿舍;每学期与家长联系不少于200人次;与学生谈心不少于200人次;听课40次、对各类危机学生的建档、教育和突发事件处理情况……大部分辅导员还需要利用非上班时间进行如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教学。这无形中就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量,让辅导员基本上没有了个人的业余生活。

三、学院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方面的已有措施和改进建议

(1)加大对辅导员待遇的按劳分配制度,如今辅导员的工资待遇与所带学生数挂钩只是在每年年终分配上多几百元,试问谁不希望逃避责任和任务,能少带学生就少带?

(2)加强培训和对外交流提高辅导员自身,每年对辅导员进行各类业务培训都列为了学工部的一项工作内容,但培训次数太少,今年计划定期举办辅导员沙龙活动,不知道能够如期进行……对辅导员继续攻读学位计划也不知何时能有下一步措施;能有机会多让辅导员参加区级、部级各类培训班、学习班

(3)对辅导员工作职责和任务进行明确界定,希望教育管理部门、我院学生工作部门能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对辅导员工作职责加以细化,从而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或走专业化、专家型道路,比如将辅导员工作细化到某个方面,比如:思想工作,教育管理,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学业管理等方面,目前我系正向这种模式靠近,是很好的开端,每位辅导员只要负责某一个或两个方面的工作,这要求辅导员在自己负责的领域要有较高的专家水平和能力,要求辅导员比较全面深入了解该专业领域内的知识,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保证实际工作的实效性。

学院辅导员工作计划篇8

辅导员 矛盾因素 缓解方法

我国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推动,高职院校在逐步的增多,有数据统计,高职院校学生数已占全国在校大学生数的半数。但是,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导致学生生源复杂,学生起点低且人文素质较差、不良行为习惯多、思想政治上不成熟。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面临种种困难和矛盾。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工作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目标。因此,如何缓解相关矛盾,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矛盾因素

1.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当前90后已经正式进入我们大学生行列之中,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多是独生子女,除父母外,亲情观念相对淡薄,其个性相对独特,甚至有些孤僻。繁重的学习和升学压力,使得部分90后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同时,高职院校的门槛较低,学生的个人素质也相对较低,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但困难,还给辅导员的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辅导员平时做得最多的工作是一些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如抓迟到早退,抓宿舍卫生,抓各种违纪等,无法去认认真真地研究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及其在不同时期的需要,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出现更多的矛盾。

2.辅导员个人素质与国家政策要求之间的矛盾。随着国家改革的深入,政策不断调整,要求不断变化,特别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学生辅导员要不断更新理论知识,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但由于他们工作时间长,甚至连休息时间也要处理突发性事件或接待学生,而且很多学生辅导员也刚刚经历由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本身还要学习提高,知识上的局限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时难以适应时代对本职工作的要求,从而导致心理上的压力和不适应感。

3.辅导员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矛盾。高校的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在一年年明显增加,辅导员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但是,很多辅导员所学专业并非教育学专业,或者和学生所学专业不一致,从而导致了学生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一大障碍。从目前选择辅导员的情况看,辅导员在学生时代的政治表现和实际工作能力是好的,是得到认可后才能进入这个队伍。但多数情况下,由于所学专业和工作对象所学专业不一定相同,这样在与学生接触的实际工作过程中,在专业思想的沟通上缺少共同的语言,这无疑是辅导员工作取得明显成绩的一大障碍。

4.辅导员个人与家庭之间的矛盾。辅导员不但是一个教育者,还是家庭成员的主要角色。现有的工作体制导致了学生辅导员工作时间长,工作范围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个场所,都有学生辅导员的身影。甚至可以说辅导员“除了睡觉时间是自己的,其他时间都是学生的”,绝大多数的精力和时间不可避免的都投入了工作,相对家庭生活所付出的比例就大大减少,家庭矛盾也就日益突出。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矛盾因素的缓解方法

1.提高辅导员的服务意识。辅导员是高职学生思想和人生的引路人,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针对性地帮助高职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材、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应努力结合时代性、多样性和生动性,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学习指导包括对高职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的方法指导、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及班级学习氛围的形成,以创建良好的学风。生活指导是指辅导员对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进行规范管理和指导。心理疏导是辅导员要更多地关注高职学生的心理成长,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做好学生的咨询和指导工作,并及时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2.提高辅导员的个人素质及修养。由于大部分辅导员都比较年轻,心理承受能力不是特别强,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学校需要针对辅导员共同的心理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观,增强自身修养,提高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适,积极应对角色冲突。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辅导员心理协助机构。辅导员要不断学习,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组织协调能力,积极地应对挑战。在新时期更要提高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正确认识压力并及时进行调适。辅导员还要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3.完善辅导员的培养培训体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其固有的特征,不仅要靠教育者循循善诱地教育和启迪学生的心灵,更要靠学生辅导员以自身素质与形象来感染和影响学生,起到表率与典范作用。因此,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训就非常重要了。新时期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应以“专业化强素质、职业化给出路”为指导思想,在保证和促进学生辅导员在履行好职责的同时,要按一定的专业方向提高和完善自己;应建立与完善学生辅导员培养体系,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辅导员梯队。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学生辅导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以造就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色的教育管理专家。对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辅导员,要进行严格而又系统的专业化培训,促进学生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要努力把他们培养成职业化的学生工作者,如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两课教学等方面的专才。这既是高校学生辅导员今后出路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辅导员以稳定、健康、积极的心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

学院辅导员工作计划篇9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1.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内涵

所谓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就是用教学的理念认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用课程的形式规划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用教学的标准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行为,用科学的方式评价辅导员的工作效果,促进辅导员履行教师角色,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把辅导员视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辅导员开展的具体工作用课程形式进行整合,借助课程和教分,像考核专业课教师那样,来考核辅导员的具体工作,从而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具体化、工作标准明确化、工作考核精细化。

2.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主要内容

按照教育部等有关文件规定的辅导员工作职责,课程化模式下辅导员的课程体系设计为基础指导课和专项指导课两大模块。基础指导课分为六个单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单元、党团建设单元、行为引导单元、心理健康教育单元、就业指导单元和资助与服务单元。专项指导课分为九个单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指导课、学生党建指导课、共青团工作指导课、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课、资助与服务指导课、公寓生活指导课、学风与行为指导课、学生组织建设指导课。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必要性

1.有助于辅导员明确职业角色,树立职业信心

教育部24号令明确规定,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辅导员要体现教师身份,就要站稳讲台,给学生上课。但当前辅导员主要工作方式如“开会”、“坐办公室”、“上传下达”等非常符合“干部”身份的特点。而规划、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把辅导员开展的具体工作用课程形式进行整合,强化了辅导员的教师、干部“双重身份”,落实了辅导员教师、干部“双重待遇”,有利于辅导员树立职业信心。

2.有助于对辅导员工作的量化与考核

辅导员工作的事务性更强,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来量化和考核,只能凭借辅导员的责任心。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则以辅导员上课为主要表现形式,以集体备课、课堂考勤、课后实践式作业等为必要环节,使量化考核有经验可依,且便捷可行。借助课程和教分,像考核专业课教师那样,来考核辅导员的具体工作,有利于提高辅导员队伍职业地位和整体素质。另外,此种方法还有利于考核学生参与辅导员工作的情况和效果。

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有助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更多的大学生。现行辅导员的很多工作方法比如谈心、家访等“一对一”进行,使得受益学生为少数,大部分学生被排除在辅导员工作视野之外而辅导员工作课程化采取“一对多”形式进行,全体学生受益,有助于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更多的大学生。其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有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计划性和系统性。辅导员工作课程化是辅导员按照教学计划,依据教材,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和服务,不会因一些临时性、突发性的“问题”干扰整个教学进度,从而确保学生所受辅导员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三、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的实施策略

1.充分整合利用校园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

(1)常规的校园文化活动、特色党团活动以及班团组织活动等资源。根据大连科技学院相关部门统计,2012年3月以来,院党委、学生处和院团委发文要求全校各院系探索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特色党团活动以及班团组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截至2015年9月,相关类型的活动共组织达数百次。这些活动涉及思想、心理、学业、科创、文化、实践、交际、生活等主题,围绕学生成长分散地展开,几年中所形成的策划案、活动流程、教案讲义、选题列表、调研稿等资料近千份,是一笔宝贵的非正式课程资源,可以形成巨大的非正式课程教学资源库。

(2)己实现制度化的专项教育资源。以学生党校、学生团校、新生入学导航教育、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教育等最为显著。这类教育项目内容信息量大,知识体系己较完整,有专门教师和其他人员参与。从课程建设角度来说,己形成较完备的计划大纲、讲义教案、工作案例、需求报告等。由于这些育人专项最终的组织者、实施者是辅导员或共青团干部、学工人员等,所以获取一手课程资料很容易。

2.充分挖掘校园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

(1)保证人数充足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参与到课程化建设体系中。根据教育部要求以及各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配齐一定数量的辅导员,保证辅导员拥有硕士以上学位,尽可能具有学生事务相关学科背景(如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并具有授课经验;引导辅导员逐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行业资格;逐步完善辅导员评定高级职称和行政晋升的单独通道;创造境外研修项目等。通过这些措施,为辅导员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提升搭好平台。

(2)动员大学生资源参与课程化建设。传统观念下,学生只是教育管理的客体,被动接受教育。将学生视为课程化的重要人力资源,着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积极主动性、参与性等,使得师生在课程前后积极对话,共同设计课程、总结课程,教学过程中和谐互动,能达成意想不到、不可复制、及时性的教育效果。

3.争取更多的课程本身之外的客观资源

实施辅导员工作课程化,应减少简单例会、单调乏味的通知形式,保持班级或年级有效聚集的时间,以不断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削减学生们对班集体观念的弱化趋势。时间安排上与教学部门协调,可固定、可灵活,一切以取得育人实效为原则。目前,开发更多的面向60人左右的小班或百人以上大班的教室和会议室场地,以及校园其他课程场地,甚至校外活动资源是课程硬件开发的重点。

学院辅导员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行业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

自党的十七大郑重地将“民生”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之后,大学生的就业便成为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也就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大研究课题。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印发,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一个新的里程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精神和纲要中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以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无不是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源于就业,国内外对其描述也不尽相同,但是总的来所,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一般意义上,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一般就业能力主要包括一个人的基本工作态度、处理工作环境中的人和事务的能力,以及思考和管理能力。特殊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个特定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或处于某种特定就业环境所需的某种特殊技能,如作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必须具备计算机设计和开发的知识和技能。无论是一般就业能力还是特殊就业能力在就业活动中都很重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块为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大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正是对其就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辅导员作为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个体,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尤其是在特殊就业能力培养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一)高校职业辅导工作归口职能部门,辅导员参与度低

目前,有不少国内高等院校引入了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职业生涯辅导思想,也有不少高校在校园内设立了职业生涯指导委员会。但从整体上来看,大多数高校的职业辅导工作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和部门来实施完成,而负责就业指导的部都没有参加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学院一级直接和学生培养相关的学院一级的人员,尤其是直接负责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并没有直接参与学生职业辅导工作和课程的方案制定等。这样一定意义上使得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所制定的目标以及所采用的方法过于单一和统一,不能很好的适应学生职业定位和发展的要求。

(二)职业规划课程设置泛化,缺乏针对性

在目前国内高校对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识的辅导,尤其是在校园内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和讲座,多数是一般意义上、广撒网似的对职业规划相关概念进行介绍,无法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做更深层次的、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同学们听课的过程中仅仅是了解到了什么是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包含了哪些内容,但是该如何结合自己专业、倚靠整个行业市场,根据不同的需求作出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规划,找寻专属于自己专业的定位。

(三)职业辅导时间安排多在大一、大四,二三年级涉及较少

鉴于职业辅导内容多是概念性的职业规划介绍以及简历、面试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因此多数国内高等院校将对学生的职业辅导课程时间安排在大一新生入校大四学生即将毕业两个时间段,在二三年级涉及较少。但是依据笔者的课堂实验以及学生访谈结果显示,对行业的分析在大四毕业时间由于学生都已经面向就业市场,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因此大四进行讲授时间偏晚;而若是放在大一新生入学时间,由于学生对课程和专业内容都不了解,还处在大学的适应阶段,所以讲授相关职业内容同学们的接受度也较低。

二、行业分析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中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块重要内容就是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在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中,较早地有针对性进行行业分析,又是极为重要但是较为缺失的内容。将行业分析课程引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不但丰富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另一方面更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引领性

目前许多高校的职业指导内容较为狭窄,主要集中在就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诠释、就业信息的、就业经验的介绍、求职材料的准备、面试基本技能的指导、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等方面。在辅导员所做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辅导员更多是被动的为学生安排一些宣讲会,告知一些就业信息,而较少地在为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以及就业能力培养上下功夫。因此开设由高校辅导员主讲的行业分析课程,即为根据社会的需求来授课,行业分析的内容中,根据不同的特点培养来设计课程内容;在内容选择上,将以塑造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等方面为目标,引领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以及日常的职业路径选择上往长效性和创新性发展。

(二)预知性

许多毕业生在大四求职过程中,都表现出或多或少的迷茫和困惑,尤其是对自己专业方向的定位以及专业市场的走向把握方面。由于这些问题未知的存在,尤其是二三年级学生在发展自己专业兴趣和给自我未来就业发展定位时候,更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甚至压抑,导致学生难免会有患得患失、自卑胆怯的心理,这种心理将影响毕业生顺利就业。因此,通过在二三年级对学生进行专业市场以及职位的预先性告知,会让学生能够对未来发展的路和选择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使得学生在较早就能够有方向性的形成自己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三)针对性

通过对职业市场的清晰化描述,以及市场开放职位和相关证书的介绍,让同学们对于市场有相对直观的、全局的了解,在了解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优劣势去找寻自己在市场中的定位,去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自己、符合自己发展“最优”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对不同内容的分析介绍,也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不同方面的能力,如对行业情况分析,即可针对地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对相关职务资质要求的介绍,即可针对性的对泛化意义上的能力进行培养;对行业中“奇货”的介绍,更是可进行具有学生自身特色的特殊能力培养,通过一一对应的介绍,让学生更加容易在过程中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有一定“不可替代”性的就业能力。

三、选择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行业分析课程主要讲授者的原因分析

选择高校辅导员作为行业市场分析课程的主要讲授者,除了考虑到高校的相关就业管理部分的课程较少安排在在二三年级,在师资力量上较为欠缺等因素之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高校辅导员有责任做好学生专业的行业分析工作

在对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要求中,明确指出:辅导员需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协助就业部门做好学生职业生涯和学习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就业困难学生的思想工作。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的成长期间,有责任做好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帮助学生选择好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培养符合自身发展的就业能力。

(二)作为学生日常事务的直接管理者,高校辅导员有优势做好学生专业的行业分析工作

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辅导员通过与学生一对一谈话与辅导、座谈走访、校园BBS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经济、家庭、人际关系情况及思想、心理动态等都能够有较好的把握,同时能够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尤其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有着最为清晰和具体的了解。因此辅导员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最有优势也是能够最具有针对性的为本学院学生做好行业分析课程,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人选。

(三)作为所在学院的专职教工,高校辅导员有能力做好学生专业的行业分析工作

无论辅导员是否从事本学院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但辅导员相对于高校就业相关部门而言,对学院的专业特色能够有较为清晰的把握;同时辅导员在收集和整理学生专业所面向的行业市场的相关资讯中,辅导员也可以通过与学院老师进行交流,与学院相关的公司进行联系等方法,较为方便、快捷、有效地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利用本学院的高年级学生或者毕业校友资源来对信息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让行业分析的课程内容愈加丰富。

四、高校辅导员运用行业分析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探析

就以上论述,本文针对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和相关结业课程的开展情况,提出在大二上学期或大三上学期开设专项行业分析课程,用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探析。

图1 行业分析课程主要内容

课程首先是对行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其中包含行业的基本定义、行业分类、行业背景、行业发展历程等方面。使学生对行业有一个框架式的了解和认知。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就业全局观。如将IT行业的基本定义、三类划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和IT服务业)、行业的发展规模和涉及范围等进行介绍。目前大学生尤其是在毕业过程中,较多都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而对市场的正确把握和认知,正是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的基础和根本所在,只有对所面临的市场有了全方位的认知和了解,学生才有可能认清自己在市场中的定位,尤其是自己适合的方向,而不是人云亦云,为自己的择业道路有合理和正确的判断。

其次对行业中所包含的具有普遍性的相关职位进行介绍,其介绍依据主要来自相关职位的资质要求和职位说明。主要包含学历要求、专业要求、工作年限要求、相关技能要求、能力要求等。其中有主要针对相关技能要求和能力要求做详细的比较和介绍。如在对IT行业分析上,通过对热门职位进行职位描述、职位预测、职位分析、求职攻略、经验介绍等方面进行分析,如软件测试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游戏开发工程师、发工程师、硬件工程师(电子产品)、网络工程师、软件开发/版本控制工程师、网站开发工程师、电子测试工程师等职位,根据其中具体的职位说明和要求,可以分析出IT行业对专业的要求较高,对具体的技能有特定的需求,能力要求主要集中在沟通及团队合作以及良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两个方面。此部分通过具体的职位说明和分析,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

再次是对行业中的紧缺和热门行业进行逐个介绍。以IT行业为例,首先是对IT行业作为一种市场紧缺的紧缺热门行业来进行分析,其中包括行业的需求量和供应量的对比介绍、不同职位的人员需求分析等,来阐明我国当前互联网经济急需的人才空缺巨大,网络人才依然“奇货可居”。其次是对行业中较为稀缺、需求量较高的职业进行介绍。如在IT行业中,据调查显示,较为稀缺的为网络经销人才、网络法学人才、网络导读人才、网络分析人才、软件设计人才等,从对这些紧缺热门职位的介绍和分析,不难看出,在任何一个行业中,一方面要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还应该在其他领域有一技之长,只有这样的人员才能在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在这样的介绍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市场的整体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为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就业竞争力选定一定的方向。

最后,根据大四毕业生找工作时的一些误区,如盲目考证、跟风心理、仅以考试为目的等,有针对性的结合专业学习进行一些指导学生该如何规避职业规划中的一些陷阱,选择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其中包含正确认识培训目的,给自己正确的定位,找寻适合自己的培训项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认证考试;例如根据自己日后可能从事的工作来选择,或者根据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岗位需求来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以及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来选择。总之,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能力、爱好、经济承受力等因素,来规避误区,选择对将来工作有帮助的培训或者认证考试。接着在行业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介绍与所处行业相关的培训以及入行的“敲门砖”――相关证书。告知同学们在学好专业课程之余,要学会自我增值。辅导员通过这些具体渠道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在大二阶段就能够学会积累知识以及有针对性去发展和选择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职业道路,形成正确且有利于自我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行业分析这一角度来引入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也试图说明高校辅导员通过专业市场分析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高质量的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力资本,后者又有助于提升学校品牌,二者相得益彰。因此,要将就业指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观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实践经验、合作精神等紧密联系起来,进行系统性的教育,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尽早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高校辅导员岗位工作职责要求.

[2]十七大报告.

[3]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DB/OL].教育部网站.

[4]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DB/OL].教育部网站.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6]汝信等.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樊钉.变革中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7.

[8]王军.国外大学生就业促进手段对我国的启示[J].黑河学刊,2005(3):48-51.

[9]陈兆华,李恒庆,吴怡龙:管窥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指导[J].世界教育信息,2008(10):82-85.

[10]沈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绝对性与相对性[N].光明日报,2003-8-7.

[11]白天亮.中国上半年就业形势稳定 促进就业仍需要加把劲[DB/OL].网易新闻,2004-7-30.

[12]黄全权.六问我国就业形势:280万高校毕业生如何就业[DB/OL].新浪新闻,2004-9-6.

[13]宋丽云.教育部出台十大措施确保2004年高校就业率达70%[DB/OL].人民网,2004-5-12.

[14]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参与毕业生将达15万[DB/OL].中原教育网,200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