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中医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18 20:25:01

卫生院中医工作计划

卫生院中医工作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深化医药卫生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促进我院今年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党建工作

大力弘扬党员先进性,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党员的发展工作,坚持以高标准、高质量、优化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有步骤、有计划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年内发展党员为4人。

三、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行风建设是提高卫生院领导干部对广大干部职工医德医风教育具体要求,使广大干部职工不断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对提高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政治理论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政治思想觉悟。

(二)法律法规教育。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为基本教材,加强卫生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活动,使医务人员熟知卫生法律法规的内容,切实增强法律观念和纪律观念。

(三)医德规范教育。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引导医务人员自觉加强医德修养,规范从医行为,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四)加强监督检查。对科室医务人员的规范约束,同时公开接受患者、社会公众的监督,广泛争求对医德医风教育和行风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坚决查处纠正医药购销领域中的不正之风。

(五)严格执行并按有关规定公布医疗收费项目、标准和药品价格。严禁自立收费项目或自定收费标准,继续实行“住院一日清单”制。

(六)规范药品及卫生设备采购行为。健全单位药械采购领导小组及其工作制度,按照区卫生局要求进行药品配送采购工作,严禁向非药品配送商集中进行药品采购。

(七)加强院内外监督,实行院务公开。全面落实院务公开的各项要求,做好对内、对外的公开工作,切实做到依法公开、真实公开、注重实效、有利监督。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1、加大宣传,积极宣传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力保农民参合率达90%以上。

2、强化管理,优化流程,努力为参合农民提供优质服务。

3、强化资金监管,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

四、扎实稳步推进医改工作

继续深化医改工作,做好对人员结构按专业、职称、资格、注册情况的摸底调查,召开医改培训会议,做好对职工进行医改政策、医改内容的宣传和培训。按单位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设置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规范岗位职数,明确岗位职责,制定竞聘上岗方案,做好组织报名、资格审核、考试考核的工作,实行人员竞聘上岗制,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依法依纪组织实施,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谐稳定,保障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

做好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相关准备工作,做好实施目录前期的药品盘点、药品销售价格调整工作,为药品零差价销售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提高财务管理者的技术水平,改善医院财务管理的核算方法,促使医院引进现代、科学的管理模式,不断推动和强化医院财务管理事业,加强医院竞争力、完善医院日常管理、促进医院深入持续发展。

五、加大基本医疗业务开展,保障医疗安全以《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为重点,加强对全院职工的法制教育,增强医疗安全责任意识。健全医疗、护理、功能检查、放射、化验等各个科室、各个诊疗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坚持安全第一、质量优先的原则,严格落实各项操作规程,争取做到无医闹,无纠纷,无事故。

(一)院内感染治理

院感的控制工作,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和具体体现,也是防范医疗事故的重要途径,是以病人为中心、文明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成立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的院感控制机构,修订完善各项院感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在全院范围内加强院感知识宣教和培训,强化院感意识,认真落实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以“手术室、治疗室、换药室、产房”为突破口,抓好重点科室的治理,规范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二)、医疗安全治理

医疗安全工作一直是每一个医院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防范医疗差错、杜绝医疗事故成为医院生存发展的根本。认真开展医疗安全知识宣教,深入学习岗位差错评定标准和卫生部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及《医疗文书书写规范》,严格落实差错事故登记上报制度。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培养医务人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切实改善服务态度,努力同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思想,避免因服务不周而引起的医患纠纷。

(三)、医疗质量治理

1、医疗质量治理是针对医疗系统活动全过程进行的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其目的是通过加强医疗治理从而提高全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为广大患者服务。不断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细化质量控制方案与质量考核标准,实行质量与效益挂钩的治理模式。

2、进一步加强医疗文书的规范化书写,努力提高医疗业务水平。组织各科室医务人员认真学习门诊病历、住院病历、处方、辅助检查申请单及报告单的规范化书写,切实提高医疗文书质量。及时督导住院医师按时完成各种医疗文书。切实注重病历内涵质量的提高,认真要求住院医师注重病历记录的逻辑性、病情诊断的科学性、疾病治疗的合理性、医患行为的真实性。抓好住院病历的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控制,积极开展优质病历评选活动。

(四)、护理质量治理

护理质量的高低是反映一个医院整体服务水平,是医院服务形象建设的窗口,也是医院医疗业务水平高低的具体体现。

进一步规范各种护理文书,认真填写五种表格,根据具体疾病制定出合理的护理方案。以多种形式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包括到上级医院轮训学习,送3—4名优秀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每月开展业务学习以及“三基”考试。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严惩护理差错,护理责任人应严格把关,竭力避免因护理失误引起的医疗纠纷。

(五)、医技质量治理、医技发展、设备引进

加强医技科室建设是提高医院整体诊疗水平,树立医院良好社会形象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强业务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诊断水平。二是利用现有设备,搞好设备维护及保养,充分发挥每台设备的使用价值。三是医技科室要与临床科室搞好协作关系,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四是化验室要积极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医院将尽可能添置设备及试剂,以满足临床的需要。五是认真做好各种检查的登记、报表工作。六是上半年引进原装进口彩超一台,力争引进DR一台,加快医技科的发展

(六)药品质量治理

药品质量的好坏是关系老百姓生命安全,也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其优质可靠的药品是提高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保证。

加强药品治理,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药品治理领导小组,坚持主渠道购药,实行招标采购。药品管理人员要严把质量关,严禁假冒、伪劣药品入库,确实做好药品管理工作,杜绝过期、失效、霉烂、变质的药品流入患者手中的事件发生。毒、剧、麻、精神药品的管理严格按照有关制度执行。

六、做好九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国家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方法和惠民政策,通过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居民健康问题实施干预,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使全体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今年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总数不少于全镇人口的50%,电脑录入不少于30%,我院将通过入户调查、疾病筛选、集中体检等方式为辖区内的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填写居民健康档案记录单,统一编码,建立信息化档案,及时更新档案,并做好保密工作。

2、健康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季节防病重点,每月更换一次健康教育宣传栏的内容,印刷发放健康教育资料,覆盖率达60%以上;年内开展健康知识培训不少于8次,并做好通知、签到、照片、讲稿及小结等资料存档;要求相关人员在上门访视时进行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使居民基本卫生常识知晓率达80%以上;组织动员孕妇及3岁以下儿童家长参加我院举办的孕妇和儿童健康教育讲座;孕妇在孕早期或中期接受一次健康教育的覆盖率达到85%以上,3岁以下儿童家长覆盖率达到85%以上。

3、预防接种

4、传染病报告与处理

(1)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组织和传染病管理制度,全面规范使用门诊日志,建立健全发热、腹泻门诊登记,认真做好疫情报告、疫区管理及疫情登记。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传染病防治法》,让医务人员全了解法定传染病的病种分类、法定报告人、报告时限、方式、程序等业务知识。同时让更多人群认知疾病防治的重要性。要及时、准确上报疫情,及时完成疫情登记,报告率100%,报告卡及时、准确、完整率100%,疫情登记率100%。同时及时做好疫点、疫区的处理、登记。辖区内传染病流行或暴发,要及时控制处理疫情,要快速报告且配合上级医疗、防疫单位搞好疫情扑灭、医疗救护工作。

(2)积极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病人转诊率达100%,同时开展病人的追踪治疗及随访管理,督促其定期复查,并将信息及时上报贺州市疾控中心。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加强普及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推动艾滋病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农村、进重点场所、进重点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入户,成人防治知识知晓率85%以上。

5、儿童保健

继续开展儿童计免接种与儿检工作,三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75%以上,新生儿访视率达90%。加强散居儿童保健管理,实行先体检、再行免疫接种,使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达80%以上,婴幼儿系管率和使用生长发育图监测率分别达75%以上。及时发现与治疗影响儿童健康的疾病,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开展儿童保健技术培训。免费为辖区内0-36个月儿童提供基本保健服务。

依法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合格管理。按照《广西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实施细则》要求,对新入托园的幼儿一律进行体检,合格者方能入托。5—6月份完成所有幼托儿童的健康体检。儿童入托学验证率95%以上。保证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要求达到80%以上。

6、孕产妇保健

做好早孕建册、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工作,并做好高危孕产妇的筛查、追踪、随访和转诊等工作。继续加大实施母婴安全工程的宣传力度,以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为目标,广泛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掌握育龄妇女和孕妇情况,动员和通知怀孕妇女进行孕产期保健管理。孕产妇保健覆盖率达99%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7%以上,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8%以上。孕产妇产后访视率85%以上,高危孕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继续向辖区内的待孕妇女和怀孕3个月内的妇女免费发放叶酸。通过培训、宣传、督导服药、随访等积极开展项目工作。积极开展业务学习和业务指导工作,组织召开例会,做好各项总结和计划,及时做好资料整理归档

7、老年人保健

65岁以上的老年人管理人数达到60%。加强体检宣传工作,确保65岁以上老人、特困残疾人、低保户、五保户等困难群体,体检率要求。全年对上述人群进行四次免费随访,同时做好宣传发动,积极参与强化免疫,进行有针对性的以健康教育为重点的健康干预。

8、慢性病管理:高血压、糖尿病两类人群健康管理率30%以上,规范管理率达到60%以上,各村基本按照人口比例推进。定期进行咨询服务和用药指导,利用随访宣传防病知识,使农民对重点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并做好资料汇总和信息上报。35岁以上患者门诊首诊测血压率达100%,并做好门诊日志记录。

9、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我镇范围内重症精神病患者管理人数达到60%。

10、健康管理

为农村居民开展健康体检以及儿童预防接种和体检,孕产妇产前管理和常规妇女病检查,及时记录到健康档案中,并录入电脑管理系统中,逐步形成动态的健康档案。对体检中发现的健康问题和行为危险因素,开展每季度一次的上门访视服务,全年共四次,并及时将随访情况及干预情况记入健康档案,并汇总上报。

七、综治、安全生产工作

1、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工作,杜绝各种安全隐患。

2、安排安保人员做好视频监控系统监控和维护工作,保证重点科室不发生偷盗事件发生,明确保安工作职责,确保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医院正常秩序。

3、积极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创建平安医院”活动与医院管理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医疗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服务意识;不断规范医疗行为,努力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八、村医管理

1、通过村医调查掌握本辖区内居民健康状况及卫生保健知识了解情况。

2、挑选专(兼)职人员负责健康教育工作,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以板报宣传栏健康处方等形式结合实际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3、通过村医开展健康知识和健康传播技能的培训,使群众提高健康知识及传播技能水平。

4、进一步健全现有居民健康档案以次为基础作好慢性病、传染病的管理。并制定相应的干预防治计划。

5、做好孕产妇及7岁以下儿童的调查摸底工作,督促孕产妇作好产前检查,按时住院分娩。积极开展儿童保健工作,协助卫生院作好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

九、加强业务学习及人才培养

人才是我院的立院之本,加强本院优秀青年临床医师培养、加强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知识能力、加强工勤人员工作技能,力争将医院创造成为知识型组织,努力推进医院整体工作,更好的服务于患者,服务于民众。计划于今年邀请上级医院的专家组织开展业务培训4次,并制定详细的计划进行严格培训,不断更新各种业务知识和技能,计划选送出2-3名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深造学习,努力打造一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科研能力的人才科技队伍,为形成新一代医学专家队伍奠定良好的基础。

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利用50万国债项目资金,并自筹一部分资金,组织筹建新门诊大楼,初步规划占地面积为800平方米。加大力度收回搬迁补偿款,为筹建职工宿舍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加快进度办好新综合楼土地使用权和职工住宿区土地使用权,建设好行政办公简易房(包括财务科、药库、院办),总面积为150平方米。建设好洗衣房工程,面积为80平方米。

卫生院中医工作计划篇2

为更好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加强医疗卫生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人民健康水平,国务院决定,将卫生部的职责、人口计生委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同时,将人口计生委的研究拟订人口发展战略、规划及人口政策职责划入发展改革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管理。同时,不再保留卫生部、人口计生委。

新成立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拟订卫生改革与发展战略目标、规划和方针政策,起草卫生、食品安全、药品、医疗器械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制定卫生、食品安全、药品、医疗器械规章,依法制定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二)负责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组织实施,组织制定药品法典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组织制定国家药物政策。拟订国家基本药物采购、配送、使用的政策措施,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生产的鼓励扶持政策,提出国家基本药物价格政策的建议。

(三)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责任,组织制定食品安全标准,负责食品及相关产品的安全风险评估、预警工作,制定食品安全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的条件和检验规范,统一重大食品安全信息。

(四)统筹规划与协调全国卫生资源配置,指导区域卫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五)组织制定并实施农村卫生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负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综合管理。

(六)制定社区卫生、妇幼卫生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规划并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负责妇幼保健的综合管理和监督。

(七)负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制定实施重大疾病防治规划与策略,制定国家免疫规划及政策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对重大疾病实施防控与干预,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信息。

(八)负责卫生应急工作,制定卫生应急预案和政策措施,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指导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与应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

(九)起草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草案,制定有关规章和政策,指导制定中医药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纳入卫生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战略目标。

(十)指导规范卫生行政执法工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和学校卫生的监督管理,负责公共场所和饮用水的卫生安全监督管理,负责传染病防治监督。

(十一)负责医疗机构(含中医院、民族医院等)医疗服务的全行业监督管理,制定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技术、医疗质量和采供血机构管理的政策、规范、标准,组织制定医疗卫生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评价和监督体系。

(十二)组织制定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医药卫生科研攻关项目,参与制定医学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和毕业后医学教育工作。

(十三)指导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组织拟订国家卫生人才发展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标准并组织实施。

(十四)组织指导卫生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与卫生援外有关工作,开展与港澳台的卫生合作工作。

(十五)负责中央保健对象的医疗保健工作,负责中央部门有关干部医疗管理工作,负责国家重要会议与重大活动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

卫生院中医工作计划篇3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多部门密切配合,因地制宜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模式。

(二)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理分工、密切协作,引导广大居民充分、合理使用城市社区医疗卫生资源,满足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二、工作目标

建立和完善具有可持续性的医院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

三、工作任务

(一)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任务

1.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完善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方案和长效工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2.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和当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际需求,提出医院支援辖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具体方案,并督导计划的落实。

(二)医院工作任务

1.根据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制订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的年度和中长期工作计划。承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任务。

2.落实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相关部门和卫生技术人员,保证外派支援人员的原工作岗位、待遇等不受影响。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任务

1.根据自身需求,提出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需求及协作计划。

2.为医院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的支援活动提供工作条件。

3.制订合理的综合能力提高计划,有效利用医院的支持资源。

四、主要措施

1.医院要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需求,制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年度工作计划,培训、安排具有相应工作资历的有关专业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和不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诊、会诊并进行技术指导,接受、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技术、管理人员到本医疗机构进修、学习。

2.鼓励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原单位要保持其离退休待遇不变。

3.各地市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要指定有条件的综合医院、中医院等,负责辖区社区医疗与护理的培训工作。

卫生院中医工作计划篇4

一、规划背景

(一)基础现状

经过长期发展,我市医疗卫生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实力不断增强,已经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15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736个,其中,医院7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621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4个;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为5.16张、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31人、注册护士数为1.65人;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就诊人次为2103.5万人次,住院患者52.5万人次,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一级医院的病床周转次数分别为27.6次、28.7次、18.6次,病床使用率分别为90.8%、89.5%、59.1%,住院率分别为3.8%、2.8%、1.1%,出院者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1.9天、11.1天、9.8天。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亟需研究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医疗机构就医吸引力不强,医疗服务有待提升,致使本地大量患者外溢;二是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不合理,现有专业技术人才老龄化趋势加剧,专科医院、康复疗养保健机构少,重点学科建设薄弱,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就医、保健需求;三是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供给与合理利用不足,医疗服务利用主要集中在高级次、高成本的医疗机构,大部分基层卫生机构和专科医院的病床使用率较低、门诊量不足;四是我市仅有5个专业精神病诊疗机构指导全市236个医疗机构开展重性精神病防治服务,精神卫生诊疗网络尚不健全,精神卫生疾病防治力量不足;五是民营医疗机构规模小,未能发挥有益的补充作用,未形成多元化的办医格局。

(二)面临形势

从规划远景目标看,党的十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在“病有所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健康梦,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调整面临新的更大挑战。

从人口结构层面看,到2020年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预计将达到7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8%,老年人口快速增加,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增长。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大量青壮年劳动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类矛盾相交织,医疗服务需求将急剧增加。老年人口医养结合需要更多医疗卫生资源支撑,康复、老年护理等薄弱环节更为凸显。实施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后,新增出生人口将持续增加,对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在内的公共资源造成压力,特别是妇产、儿童、生殖健康等相关医疗保健服务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从居民健康需求层面看,社会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居民生活方式迅速变化,疾病传播速度加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日趋加重,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约束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持续存在。

从技术和协同发展层面看,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为优化医疗卫生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推动与京津地区医疗卫生服务协同发展提供了条件,必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和“健康中国”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要求,以维护和增进全体人民健康为宗旨,以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核心,立足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实际,科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及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充分考虑协同发展前景,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现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基本适应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基本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要求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20年,我市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科学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规模、职能及布局。

坚持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相适应。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当前,着眼中长期,科学优化、合理调整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水平与群众服务需求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

坚持保障公平与提高效率相统一。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优先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注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协调性,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强化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办医,多渠道筹集医疗卫生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坚持区域整合与协同发展相融合。统筹城乡、统筹当前与长远、统筹预防、医疗和康复,优化整合和均衡调配现有医疗卫生资源,注重发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功能。紧紧抓住协同发展重大历史机遇,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群众健康水平的同质化、一体化。

坚持内涵建设与转变发展方式相协调。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尤其是城市三级公立医院的资源规模,坚持走精细化内涵发展之路。转变公立医院发展方式,建设高水平市级区域医疗中心,着力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加快提升服务能力,提高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医疗卫生保障。

坚持中西医并重。遵循中西医并重的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好中医药事业发展支持政策,切实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保障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合理布局和资源配置。

三、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及资源配置标准

根据本规划指导思想和医疗机构设置原则,以人口数量、患病状况及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状况为主要依据,对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设置。合理控制公立综合性医院数量与规模,对于需求量大的专科医疗服务,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相应专科医院。鼓励引导社会办医,为社会办医预留规划空间,同步预留诊疗科目设置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根据省与北京市卫生合作框架协议,适度承载北京医疗卫生资源溢出和服务。

(一)医疗卫生机构设置。

1.医院

(1)公立医院。

——省办医院。设置省办综合医院1家,即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是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到2015年底床位数为1690张,按照“增加总量,调整结构,提高效率”的原则,在规划期内原则上不增加其单体医院的床位规模。

——市办医院。分为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和专科医院。

综合医院。设置市办综合医院2家。承接首都医疗机构外溢,按照每年新增人口与医疗需求相符的原则,以引入社会资本为主,在市区北区(双峰寺空港区)新建三级综合医院1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相关政策,部分县级医院可逐步升级到三级医院标准;鼓励二级以上医院逐步向中心城区外迁移;严格控制一级医院数量,中心城区不再新增一级综合医院,市域内不再新设置50张床位以下的一级综合医院。

中医医院。设置市办三级中医医院1家。鼓励社会资本根据市场需求建设中医医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口健康需求变化,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医院设置进行调整。

专科医院。主要包括:

市第三医院。由市肿瘤医院和新建的市传染病医院合并而成,建设成为集医疗、预防、康复为一体的市级肿瘤和传染病专科医院。

市妇幼保健院。迁址新建市妇幼保健院,承担全市妇儿医疗、保健和指导任务。

市儿童医院。新建市儿童医院,以儿童疾病防治为主,承担全市儿童重大疾病防治及指导工作。

市精神病医院。设置市精神病医院,以精神疾病治疗和心理咨询为主,承担全市精神疾病防治及指导工作。综合医院设立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有条件的可设立精神科病房。

市口腔医院。迁址新建市口腔医院,改善现有医疗条件。同时分别在市区北区(双峰寺空港区)和西区(双滦区)建立4-6台口腔综合治疗台的口腔医院门诊部,开展口内、口外、牙周、儿童牙病、口腔种植、修复等口腔诊疗项目,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口腔医疗保健需求。

——县办医院。依据县域常住人口数,原则上设置县办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各1个;50万人口以上的县可适当增加公立医院数量;每个县至少有1家县级综合医院设置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有条件的县可单独设置精神病医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相关工作。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根据我市实际,依托市中心医院和技术力量较强的专科医院,建立区域市级综合性医疗中心和市级专科性医疗中心,主要面向辖区居民提供代表本地区高水平的综合性或专科性医疗服务,并承担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和一定的医学科研任务。

(2)社会办医。社会办医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的有效途径。根据我市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状况,鼓励以社会资本举办为主设立特色专科医院,重点建设骨科、心脑血管病、老年病、康复、精神病、眼科、耳鼻喉、肿瘤、皮肤病、烧伤、整形外科等专科特色突出的医院,与公立医院形成相互补充、错位发展,力争建成和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有一定社会影响和品牌特色的社会举办医疗机构,实现社会办医床位数占全市总量的比例有所上升,办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张床位为社会办医预留规划空间,同步预留诊疗科目设置和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空间。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政府举办为主,原则上每个街道办事处或每3-10万服务人口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可根据需要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补充,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人口一般在1万人左右。随着城镇化加速和人口增加,可在符合条件的城市新区和街道办事处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城市一级和部分二级公立医院可依据需要,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域内可依照市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原则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主要面向县域内居民提供初级医疗卫生保障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由辖区政府解决,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地点与所属街道不符的重新规划设置。

(2)乡镇卫生院。分为一般乡镇卫生院和中心乡镇卫生院。原则上每个乡镇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山区等交通不便的乡镇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分支机构,同一乡镇不能同时设立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一般乡镇卫生院。综合考虑城镇化、地理位置、人口聚集程度等因素,选择1/3左右的乡镇卫生院提升其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成中心乡镇卫生院。支持有条件的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成为县办医院分院。

(3)村卫生室。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置1所村卫生室,人口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行政村可酌情增设;人口较少或面积较小的行政村,可与相邻行政村联合设置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原则上可不设村卫生室。按照基层医改的要求,继续强化集体产权村卫生室建设任务。

(4)个体诊所等其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市场调节的管理方式。鼓励发展特色专科诊所,新设置诊所以本辖区服务人口数和卫生服务需求为依据,原则上一定区域范围内不重复设置同一类别诊所。

3.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市、县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设置公共卫生科为补充,构筑全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

市级设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各县区分别设置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其中,未设置疾控预防机构的承德高新区在“十三五”期间规划新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保障全区国家重大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提高对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公共卫生科。每个乡镇卫生院设公共卫生科。

(2)妇幼保健机构。按照“县市合、乡增强、村共享”的原则,积极推进妇幼保健机构与计划生育机构职责整合,理顺服务职能。

整合市级妇幼保健机构与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组建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整合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与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组建县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其中,未设置妇幼保健机构的承德高新区在“十三五”期间规划新设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所,保障全区妇女保健、儿童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计划生育技术、妇女健康检查、孕前优生检查等服务项目落到实处,为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整合乡镇卫生院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组建新的“乡镇卫生院”,加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站”牌子,接受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管理。保留村卫生室和计划生育服务室,场地资源共享共用;保留村医、计划生育村专干和育龄妇女小组长。

(3)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整合市级卫生监督机构和计划生育执法机构,组建市卫计委综合监督执法局。整合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和计划生育执法机构,组建县区卫生计生综合执法监督局。其中,未设置卫生计生综合执法监督局的承德高新区规划“十三五”期间新增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局1家。将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办公室更名为乡镇(街道)卫生计生办公室,做好域内监督执法和卫生监督等工作;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协管,承担卫生计生监督协管工作。村(居)计生专干兼任村(居)卫生计生监督信息员。

(4)精神卫生专业机构

——精神卫生工作管理机构。设置市精神卫生工作办公室,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市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各县区均设置精神卫生办公室,负责领导和协调县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乡镇(街道)设置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负责辖区精神卫生健康教育、知识宣传、病人线索摸查、建档立卡、免费发药、社会康复、技能训练和定期家庭随访、转诊等工作。

——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设置市级精神卫生防治中心1家,承担患者的紧急住院治疗任务及由县区转诊而来的疑难病例的治疗任务;协助市卫生计生部门规划并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定期统计、分析、评估、报告相关数据和工作信息;指导县级精神卫生中心工作;承担基层医疗机构相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各县区分别设置1家精神卫生防治中心。有精神专科医院的设在精神专科医院内;无精神专科医院的至少在县办综合医院设置精神科门诊或心理治疗门诊,承担专业技术指导工作。

(5)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依托市中心医院(120急救中心)设置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指挥调度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急救资源,承担全市急危重症病人求救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的应急反应、现场处置和医疗救治工作;宣传急救常识,开展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急救医学的科研和学术交流等活动;收集、报告和传递急救信息,参与维护急救“绿色通道”。各县区根据需求科学设置紧急医学救援机构和紧急医学救援平台。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为龙头、县区紧急医学救援机构为依托的全市医学救援网络体系。

(6)中心血站。设置市中心血站1家,难以覆盖的县区可依托县办综合医院规划设置供血点。

(7)卫生信息化机构。将市医学情报站更名为市信息中心,相关职责由信息中心承担;各县区设置专门的卫生信息化机构,实现以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为基础和以居民健康卡为介质的六大业务协同应用。到2020年,我市全面实现市域内“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互联互通”的卫生计生信息化构架。

4.其他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1)医养结合医疗服务机构。融健康理念于养生养老服务之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加快建设医养结合医疗服务机构,实现医疗卫生与养生养老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采取医务人员定期巡诊、派人员驻守、开设“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为医养结合医疗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撑,确保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诊疗和急诊急救服务。“十三五”期间,在全市实施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双十”工程,规划建设10个富有地方特色、体现医养结合的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园区,满足10万老年人群体的健康养老需求,为承德及京津地区群众提供良好的健康养老服务。

(2)健康养老照护机构。根据全市老龄化状况、两周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疾病谱、就诊模式及市场需求,规划建设一批集养老、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健康养老照护机构,相关机构床位及人员设置依据市场需求调整。支持依托综合医院建设高标准、高水平的健康养老照护病区。鼓励有条件的的二级综合医院转型为以健康养老照护服务为主的综合医院。市区与县区健康养老照护机构的数量按照1:1的比例设置。

(3)健康管理机构。设置市健康管理机构,满足居民相关健康需求。县区健康管理机构按照区域发展和保健需要进行建设。

(4)美容医疗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

(5)临床检验诊断机构(医学检验所)。可根据全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结合当前临床检验能力和水平,设置一定数量的临床检验诊断机构(医学检验所)。市级与县级临床检验诊断机构(医学检验所)的数量按照3:1的比例设置。

(6)加强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机构建设。在市、县中医院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加强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标准化建设。实施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抓好信息化管理、人员培训和项目评估工作。大力发展基层治未病医疗队伍建设,原则上每个乡镇卫生院新增1至3名治未病巡诊中医人员,定期进村入户为群众提供免费服务。

(7)其他诊疗机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可根据社会需求合理设置其他诊疗机构。

(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标准

1.床位配置。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数量、现有病床使用率及医疗机构级别、功能等相关指标,依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规划床位配置标准,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单体床位规模,县办综合医院床位数一般以500张左右为宜,50万人口以上的县区可适当增加;市办综合医院床位数一般以800张左右为宜;省办综合医院床位数一般以1000张左右为宜,原则上不超过1500张。专科医院的床位规模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在严控公立医院单体规模的同时,对公立医院实行动态调控。医院病床使用率低于90%、平均住院日高于同类医院平均水平20%、疑难重症患者比例及手术难度低于平均水平、床护比配置不达标时,一般不得新增床位编制;医院病床使用率低于80%、平均住院日高于同类医院平均水平20%、疑难重症患者比例及手术难度低于平均水平时,应适当减少床位编制。

2.人员配置。人才队伍培养是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根本。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学历层次、技术职称和服务能力。鼓励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参加相应的岗位培训并获得执业(或职业)资格(合格)证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全科医生和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促进医务人员合理流动,使其在流动中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公共医疗卫生人员的专项能力建设。

(1)医院人员配置。到2020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2.50、3.10人。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配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配置。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每万名居民配置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在医师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按全科医师与注册护士1:1的比例配置社区注册护士;其它卫生技术人员不超过9人;非卫生技术人员不超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总数的5%。

——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配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应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医师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执业医师。每名执业医师至少配备1名注册护士。

——乡镇卫生院人员配置。乡镇卫生院人员本着精干高效原则,根据服务人口、服务半径、交通等因素配备80-90人。在人员配置总量中,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得低于90%,行政后勤人员比例不得超过10%,公共卫生人员不低于3-4名;医师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医师。

——村卫生室卫生人员配置。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持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以上资格医师)执业;服务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村卫生室或联办的村卫生室,每增加500-1000名服务人口应增加1名乡村医生。

(3)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配置。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公共卫生人员数到达0.83人,各级各类公共卫生人才满足工作需要。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配置。根据《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实施办法》要求,按常住人口0.3/万的比例,核定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按常住人口1.35/万的比例,核定设置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常住人口少于15万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数不少于2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编制总额的比例不得低于85%,卫生技术人员不得低于70%。现有人员编制标准高于本标准的,可暂维持现有人员编制总数不变。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配备公共卫生人员3-6人。

——妇幼保健机构人员配置。根据服务人口、社会需求、交通状况以及承担的功能任务等因素合理配备人员。市、县、乡级机构中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均不得低于总人数的80%。

——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人员配置。综合考虑区域人口、工作量、服务范围和经济水平等因素合理配备人员。

——血站人员配置标准。根据年采供血等业务量合理配备卫生技术人员。

——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人员配置。按照区域人口及承担的精神卫生防治任务合理配置公共卫生人员。

——紧急医学救援中心人员配置。按照区域人口及承担的紧急医学救援任务合理配置人员。

3.设备配置。根据医疗机构服务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结合全市医学学科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坚持资源共享和阶梯配置,引导医疗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大型医用设备实行总量控制,按照“规划、论证、申报、审批、采购、反馈、评估”程序,办理《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严格控制利用贷款、融资、集资等形式购置大型医用设备,严禁单位擅自购置或无证使用大型医用设备。对社会举办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预留一定配置额度予以支持。鼓励在医疗机构分布密集区域,设置影像、病理、检验中心等机构,整合大型医用设备资源,提高设备阳性检出率和设备利用率。

4.技术配置。健全医疗技术应用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实行负面清单制管理。加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协同研究网络建设,围绕常见疾病和健康问题,加快推进适宜医疗卫生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以发展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为目标,立足我市实际,加强对临床专科建设发展的规划指导,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临床重点专科,形成以市级为主体、县级为基础的临床重点专科新体系,逐步缓解地域、城乡、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协调可持续发展。

5.资源信息配置

(1)积极应用新技术。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互联网+医疗卫生”发展,促进智慧医疗服务和健康大数据的应用,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2)创新人口健康信息化投资建设新模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到2020年,实现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六项业务应用系统互联互通、业务协同。

(3)积极推动移动医疗、远程医疗服务等发展。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可及性和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效率。鼓励开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和远程会诊,缓解边远地区和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降低就医成本,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

(4)大力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居民健康卡覆盖率达到100%。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务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实现就医“一卡通”。

(5)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构建与互联网安全隔离、联通各级平台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机构、高效安全稳定的医疗卫生服务信息网络。建立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

6.经费配置。规划期内,按照“两个提高”(即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要求,逐步提高政府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形成投入主体多元化、投入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公立医院的政府补助政策。重点加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基层卫生机构和信息化建设等领域的经费投入保障。

四、保障政策

(一)完善医疗卫生资源调整机制

拓宽医疗卫生费用筹资渠道,提高财政和社会投入比例,降低个人卫生支出比例,切实减轻群众医疗负担。在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医疗卫生全行业监管等系列改革基础上,按照“科学调整存量、严格规划增量”的原则,合理确定区域内公立医院的数量和布局,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公立医院布局和结构的优化调整。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建设标准和大型设备配置,严禁举债建设和装备,着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公立医院资源过剩的县区,要进一步优化结构和布局,根据需要积极稳妥地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康复、老年护理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超出规模标准的公立医院,采取综合措施逐步压缩床位。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和人才定向培养的支持力度。新建居住小区和社区按照相关规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设施配套,逐步实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公平性和均衡性。

(二)构建多元化办医新格局

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多方面力量参与,多渠道筹集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对新建城区,政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满足当地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重点加强中医、儿科、妇产、精神卫生、传染病、老年护理、康复等薄弱领域建设;优先加强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县域医疗能力和水平;支持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达标率95%以上。加强社会举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同发展,提高医疗卫生资源整体效率。推进区域注册及医生多点执业备案,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支持公立医院与社会力量以合资合作等方式共同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探索公立医院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科学评估办法,形成多元化、多样化的办医格局。

(三)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以居民健康需求为依据,合理确定各类人才队伍规模,制定有利于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重点加强护理人员培养,促进医护队伍平衡发展。强化医教协同发展,推进院校医学教育与卫生计生行业需求紧密衔接,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开展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完善毕业后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合格临床医师。

以卫生计生人员需求为导向,改革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提升卫生计生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切实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建立全科医生激励机制,在绩效工资分配、岗位设置、教育培训等方面向全科医生倾斜;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加强对医药卫生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推动医药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创造良好职业发展条件,鼓励、吸引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发护理、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大力支持中医药人才培养。

健全以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完善岗位设置管理,保证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一般不低于事业岗位的70%,推行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健全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符合医疗卫生人才特点的科学化、社会化评价机制,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促进人才成长发展和合理流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为核心、以岗位职责和绩效为基础的考核激励机制,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员收入分配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医药卫生人才倾斜。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用人单位和社会资助为辅的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为医药卫生人才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四)规范医疗服务价格

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监管,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推进临床路径管理,保护患者合理就医。在总额控制的基础上,推广开展按病种、按人头、按服务单元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方式。探索建立合理的价格补偿机制,结合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在保证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医保资金可承受、群众负担不增加的前提下,降低药品、耗材、大型设备检查等价格,同时提高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逐步理顺不同级别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服务项目的比价关系,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五)推进防治结合与中西医协同发展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综合医院及相关专科医院要依托相关科室,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密切合作,承担辖区内一定的公共卫生任务和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强化对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办医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指导、培训和考核,建立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等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的工作职责,着力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联防联控工作,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要承担起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以及职业病、精神疾病等患者的治疗任务,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机构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

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以积极、科学、合理、高效为原则,做好中医医疗服务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优势,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基层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和其他中医药服务提供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快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与发展,加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设置,增强中医医疗服务能力。统筹用好中西医两方面资源,提升基层中西医综合服务能力。市办、县办中医院及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国医堂。

(六)推动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加快发展

进一步转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全面推动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大数据应用等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和健康信息共享、智慧医疗、远程医疗等服务,不断丰富和完善医疗服务内容和方式,拓展健康服务范围和空间。加强现代信息手段在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方面的应用,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的精准化,提高服务能力和防控重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制定并落实支持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的政策,对非政府办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位、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同等对待。鼓励以多种方式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中医医疗保健、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多样化的大健康新医疗产业,支持发展大健康新医药产业集群。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是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政府重要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建立问责机制,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和建设工作有序开展,确保本规划各项工作任务有效落实。

(二)明确责任。市卫计委依据本规划组织实施,重点规划市办及以下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将床位配置标准等卫生资源细化到各县区,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对本市范围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进行统筹规划。县区卫生计生部门要依据本规划,结合地方实际,编制县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逐一细化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明确各项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标准、配置规模,对村级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统筹规划。县区规划编制要根据群众健康需求,充分征求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意见,合理确定各类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目标;要与新型城镇化及区域发展布局相结合,做好与本规划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合理控制资源总量标准及公立医院单体规模。县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经市卫计委组织专家论证、县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后,及时报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并抓好组织实施。

(三)协调联动。卫计、发改、编制、财政、人社、国土、住建、规划、民政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协调一致地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工作。卫计部门制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发改部门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依据本规划对新改扩建医疗卫生建设项目进行基本建设管理;编制部门依据有关规定和标准统筹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编制设置;财政部门按照政府卫生投入政策落实相关经费;人社部门加快医保支付制度改革;住建、规划部门依据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审批建设用地,将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预留医疗机构规划用地;其他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做好相关工作。

卫生院中医工作计划篇5

一、今年以来工作进展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广大卫生工作者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科教和中医工作重点任务目标,尤其是农村卫生人员培训、中医药特色优势培育发挥等工作重点,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提高中医服务功能,不懈提升基层卫生人员素质,各项工作按时序进度开展顺利。

1、实施技人员专项培训和重点学科人才培养建设。

一是各县(市、区)按计划落实了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社区公卫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报名任务,相关培训工作按计划实施。二是组织全市69名住院医师参加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统考,同时组织16所市、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申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三是按照省统一要求,市一院对省重点人才博士年度培养计划落实情况进行追踪督查;市、县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加强了全市卫生科教人才工程重点学科、重点人才建设培养合同项目的计划实施。四是组织“GSS系统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等10个项目申报省厅新技术引进奖,上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市级管理平台”等6个项目参加省厅重大科研课题招标,市一院“根治性膀胱切除及‘T’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等两个项目申报省科技进步奖,市直单位30个项目申报了市科技进步奖。近期对申报的78项市级新技术引进奖项目和148项市级科研课题立项项目进行了评审。

2、开展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等农村卫生人员培训工作。

今年以来,在岗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列为省委省政府民生、卫生的重点工作内容。年初省厅电视电话会议上,厅长亲自到会部署这项工作;接着省厅、卫校也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培训,我市根据省厅统一要求,月日至日组织学员报名、月日前完成资格审查和报名工作、月日发放入学考试准考证、月日进行全省统一入学考试,月旬至月组织了补注册及补报名,月日又进行了全省补入学考试;月旬进行了学员注册工作;月、、日根据省统一步骤,分三批组织了教学点管理人员培训,落实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学员注册及教学点设置工作;经市县两级统筹安排,完成教材分发、教学服务器安装调试等工作。全市10693名乡村医生中,有7407名乡村医生参加了全省统考、7308通过入学考试、6045人注册入学;全市设立了148个教学点、分204个班开展补偿教育活动,学员将集中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教学点、通过“在岗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视频教育系统开展为期三年的教学工作。

3、认真组织中医建设规划项目实施推进工作。

一是坚持项目带动,认真实施“十一五”建设规划项目。市中医院门急诊综合楼、县中医院病房楼及市中医院门急诊综合楼等基建规划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县中医院10800平方米病房楼及射阳县中医院2600平方米病房附属楼项目均已完成,近期内已投入使用;市中医院、市中医院的门急诊综合楼也已列入地方政府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正积极筹措实施各项准备工作。二是认真实施市中医院肿瘤科的国家“十一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任务,以及骨伤科的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要求;加强了对市中医院创建国家地市级重点中医院计划以及市中医院眼科和射阳县中医院骨伤科建设部级农村中医药特色专科计划项目的指导推进。三是严格按照全省第三轮薄弱中医院帮扶建设方案要求,推进薄弱中医院建设工作,落实了帮扶县中医院、县中医院、市中医院建设专项资金;近期加强薄弱中医院的专科扶强建设的检查力度,进行了中医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跟踪问效调研,促使薄弱中医院重点落实中医科室建设、专科专病培育和中医人才培养等建设任务,提高中医院诊疗硬件条件、服务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

4、努力促进中医药诊疗特色的保持发挥工作。

年初,我局组织专家检查了年度二级中医院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工作情况,专门印发了通报,对二级中医院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年度考评积分情况进行了公布,同时对中医重点学科、专科和特色专病专科工作情况进行了检查;组织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加强综合(专科)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指导意见进行讨论,研究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措施,明确按“综合(专科)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和“综合(专科)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加大对中医药科室和中药房建设的工作要求;近期,又组织专家对市中医院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工作进行了年中督查,针对目前中医药特色医疗指标完成不够理想的情况,进一步严格中医药服务特色评价考核,加强中医临床专病专科培育项目,规范执行中医药特色诊疗基础管理。

5、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和城乡社区中医工作创建。

一是积极组织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各地将建设国家、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作为农村中医工作抓手。已建成国家、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射阳县、市、市,保持一贯的工作力度,农村中医工作稳定在较好的水平;市启动了创建部级、县启动了创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工作,市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工作已进入总结评审阶段,年底前将接受部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评审。县经过认真准备,也向市局打了申报创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报告,我局组织市级专家调研指导以后,认为初步符合条件,近期将向省中医药局申报。二是认真开展省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单位中心建设。下发了“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评估标准”,对近两年已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检查指导,强化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功能建设。在市、市等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特色创建工作的同时,组织了全市36个单位按照中医药特色建设标准开展了创建工作。继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列为“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单位”之后,又申报了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

现在距年底也就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今天组织召开这个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紧扣年初工作目标,强化农村卫生人员培训组织管理,推进卫生科教人才工程项目实施,稳步实施“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和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名三进”工程,进一步加强城乡卫生院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推进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中医药保健预防服务体系建设。具体要落实一项农卫人员培训任务、三项科教管理、四项中医基础工作。

1、一项任务,即加强农村卫生人员培训的实施管理。

这包括乡镇社区医护人员的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培训工作,村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全科医学知识岗位培训,和今年新开展的乡村医生中专学历补偿教育工作。一是根据年社区卫技人员培训工作计划进度,全面落实800名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培训、1280名乡村医生全科岗位知识培训任务;目前各县(市、区)根据盐卫科教[]7号通知要求组织了培训报名,有的县已按计划完成了乡村医生全科岗位培训;但涉及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的第二批培训班,各地要按照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要求统一安排,督促相关学员及时入学,帮助解决学员的工学矛盾,确保月日前全面完成培训任务。在月底的全省统考中取得好成绩。各地还要高度关注60名社区公卫人员培训和20名全科骨干培训任务的落实,及早筹备落实社区公卫人员在社区实践培训基地的社区实践和全科骨干在在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即全科临床培训基地为期8个月的临床科室轮转培训。二是认真启动开展历时三年的乡村医生的中专学历教育。首先要严格按照教学标准和管理要求,确定教学场所、提供教学必须的电视机及通讯线路,确保落实视频教育系统远程教育的基础条件。20人以上的教学点均要添置大屏幕的背投电视或投影仪,教学点人数较多,不能保证视频教学效果的要及时分班。各县(市、区)卫生局要加强统筹指导,让乡镇卫生机构切实承担起这项工作,加强对集中教学点、指定负责人和管理员的组织管理,保证学员考勤、学习活动告知秩序,严格学习场地、设施的维护等工作,确保每一教学点均做好开学授课和日常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其次,严格按照教学步骤,落实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任务。因为学员主要集中于所在乡镇教学点开展课程教学,因此教学点要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学习进度,课时安排的形式要以县(市、区)相对统一,不得随机变动。管理人员要用管理员卡刷卡开机,学员刷学员卡开始学习;管理人员定期将学员的学习进展、单元测验成绩和考勤情况上传到教学管理网站;每个教学点都要按照计划组织学员落实每项授课教学任务,三年要完成的教学课程有必修24门、选修1门,其中考试课程16门、考查课程9门。目前一些县区、乡镇的学员卡和分班学习情况存有错漏,各地要进行一次全面督查,总结整理本地各类缺卡、漏卡、补报的情况,切实保证教学点常态运转,提高教学效果。

2、三项科教管理工作,即继续教育、科技进步和卫生科教人才工程管理工作。

第一,加强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组织管理。

继续严格实行卫技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度,规范卫技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登记卡”和“证书”使用;按要求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年度验鉴证,通过学分审验考核的方式推进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实现经常化、规范化。继续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做好卫生部“好医生”网站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报名学习工作,设置学习、考试网点的单位射阳、、、盐都、响水等县(市、区)卫生局更要过细工作、规范管理,杜绝代考现象,优化、简化程序,融合管理与服务职能,使所有卫技人员都能够比较方便地参加继续医学教育。今年,全市明确了186项市级和经省认定的9项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已完成了3项省级、86项市级项目,各地各单位要按照公布认可的省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计划,做好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特别是市一院、市三院和市、射阳县要精心筹办好已获省厅许可公布的省级继续教育项目,按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审批内容、时间步骤和资质要求组织项目活动,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开展活动。

第二,加强新术引进创新的应用研究等技术进步工作

。各单位要围绕“增进两个效益”目标,立足年度考核任务目标,依托重点学科、重点人才等系列工程开展填补省市空白的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应用,在临床和预防一线广泛开展技术创新。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开展实用型临床医学科研课题立项和成果报奖工作,广泛开展技术创新、科学研究,提高我市卫生科技开发研究水平。今年的省市科技进步奖、新技术引进奖及科研立项课题已申报评审,相关结果我们将及时予以公布,同时,各地各单位也要相关技术专业分工协作,筹划今后的技术发展和科研进步的计划措施,要根据各自工作目标规划,组织科研课题立项,着力提高课题设计水平,认真组织科研奖项申报,争取更多的科研成果获奖。通过技术进步来推进业务发展,真正提高卫生服务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两个效益。

第三,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新一轮卫生科教人才工程确定了全市卫生科教人才工程的24个医学重点学科、28位卫生科教领军型人才、72名医学重点人才。从年起,对省级重点人才,按每年5—10万元的标准进行资助;对入选“市卫生科教人才工程”的重点学科、按每科每年4万元、每人每年0.5万元的标准进行资助。各地各单位重点做好市县“卫生科教人才工程”专项资金的筹集,年统筹经费未交纳的必须于8月底落实。加强省市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人才培养工程的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力度,重点对入选重点人才、重点学科合同的执行情况和合同内技术科研、培训进修等细节落实工作进行追踪,进行目标管理,对高层次人才进行临床科研、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参加学术活动,在创造工作环境、专项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各地各单位要积极宣传、鼓励、推广对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的各种奖励、激励举措,努力营造留得住人才、用得好人才的良好氛围。今年,市卫生局将继续按照《医学科技人才工程奖励基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对成绩优秀的学科和重点人才进行奖励。

3、四项中医基础性工作,即中医院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农村中医、综合医院中医及中医规划建设项目工作。

第一,努力推进中医院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工作。

一是经省局统一部署,第一周期评审已取得“二甲”中医院的中医医疗机构月旬将进行市级复评,复评主要以省中医药局年下发的“省二级中医院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考评细则(试行)”为依据,达900分或以上为复评通过;达不到900分,则黄牌警告,限期整改。第一周期未参加分等标准评审的中医医疗机构须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第一周期“二级中医医院评审细则”及年下发的“省二级中医院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考评细则(试行)”为依据,进行自评,自评达900分以上,再申请进行市级初评。各地要按照中医院等级评审(复审)标准,认真搞好技术、服务项目等中医特色建设的同时,要不断强化医院的管理。、月份是医疗事故纠份高发的季节,今年、月份又是奥运会、残奥会召开之际,8所中医院更要将医疗安全防范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加强关键科室、关键岗位的制度建设、明确责任、强化督察,确保三季度医院的安全运行。

二是积极实施中医药“名院、名科、名医”的“三名”战略。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科按照部级重点专科创建计划,开展项目周期建设;市中医院骨伤科以及市中医院中医眼科、射阳县中医院骨伤科落实省级中医重点专科标准的人才、技术建设任务;进一步加强名中医的培养力度,命名表彰一批“名中医”,发挥名医的品牌效应。三是加强青年中医药人员的中医“三基”训练。各市、县中医院要按省局“青苗工程”要求,规范开展中医类别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师承带徒教育的组织管理,筛选新参加中医临床工作的青年医师,开展以院内跟师学习为主的临床师承教育;按照省局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的研修计划,加强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加快中医技术骨干队伍建设;以省局印发“《中医临床“三基”训练考核大纲》和《中医临床“三基”训练习题集》为依据,开展中医药人员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三基”训练教育,各单位要认真组织中医医务人员学习,组织安排每年不少于2次的考试考核,市局将进行不定期年度抽考,以切实提高中医药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今年的抽考初定于月中旬。四是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构建以‘治未病’为核心的新型健康保障服务体系。各市县中医院要根据国家局和省局要求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予”的运用机制,以主要应用中医理论和技术为手段,构建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于一体的新型健康保障模式(即KY3H健康保障模式),探索建立中医保健预防服务体系。“KY3H‘治未病’中心”由-公司与国内知名中医院等医疗服务机构合作建立。目前,-公司已经与曙光医院、浙江省中医院、省中医院、 中西医结合医院成立了“KY3H‘治未病’中心”,我市各中医院都要积极追踪、研究、积极探索中医“治未病”的服务模式、服务范围和服务方法,培养具有养生保健康复基本知识、掌握中医特色技术方法的中医“治未病”职业技能实用型人才,开展“治未病”试点工作。请市中医院、市、射阳县中医院先行在月底前拟定“中医”“治未病”工作方案,我们将适时组织此项工作的专项交流考察。

第二,加强农村基层社区中医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农村中医先进县市创建。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转型建设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过程中,根据国家中医药局颁发的全国农村中医先进县建设标准,抓好中医科、中药房基本条件达标建设。市要不断增强县、乡、村医疗网的中医服务能力,提高农村中医工作水平,做好评审前各项准备,确保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通过省级和部级评审,县完成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年度工作任务,市、县争取列入部级、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单位。二是继续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的规范建设,区和市要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省级达标建设。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努力争取今年申报省级创建单位的评审验收。三是扎实推进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三进”工程。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中医药宣传工作。医院不光要从建筑设计、标牌标志、橱窗宣传等多方面注重反映中医药文化的特色,更要将中医药文化的精髓灌输给全体职工,使中医药医务人员体现出在中医药文化熏陶下的高尚医德医风和职业道德。各地要精心组织“中医中药中国行——站”大型科普宣传活动。活动的具体时间初定于月份,活动具体安排,我们将根据省中医药局的具体部署,再召开专题会议予以落实。目前射阳县和市已筛选组织一些中医药适宜技术对镇乡两级卫技人员进行了培训推广;各地都要进一步扩大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层运用的范围和效果,使一批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适用农村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广泛运用,真正促进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市局近期将编印中草药自种自采指导手册,鼓励乡村医生迈出第一步,开展自种、自采、自用中草药试点;月份计划在射阳召开一次全市中医药“三进”现场推进会,请射阳县卫生局及早进行有关工作的准备。

第三,强化综合医院中医工作。

各地要按照国家、省下达的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建设标准,完善综合性医院中医科、中药房等中医药服务功能,明确综合医院中医药业务重点发展方向,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加大对中医药科室的诊疗设施设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保证中医药科室与其它临床科室同步发展;要探索建立中医临床科室与医院其他临床科室密切配合的协作机制,通过定期会诊、转诊和到病区开展中医特色服务等方式,把中医药服务拓展到医院相关临床科室;月旬,市局将组织对各综合医院的相关工作情况进行考评,重点对综合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全院执业医师比例达3%、中医临床科室门诊诊室数、中药饮片品种数、中医专业门诊和煎药室的设置、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调剂室面积、中医病床占医院总床数3%等硬指标进行检查,相关结果列入年度卫生工作主要任务目标考核积分。各地各单位要围绕建设标准,进一步规范强化综合医院中医科室、中药房的建设工作,促进综合(专科)医院中医服务能力建设。

第四,大力实施中医院基础建设项目。

卫生院中医工作计划篇6

2008年6月8日,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开始全面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并准备用三年的时间,完成重建工作。

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医疗机构,如今,恢复重建工作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2010年8月,卫生部在汶川地震灾区医疗卫生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会议上报告:

截至2010年7月底,灾区3省开工建设项目1667个,其中已经竣工1370个,分别占规划总数1750个(不含村卫生室)的95%和78%。

其中,四川省开工建设1355个,已竣工1196个,分别占该省规划项目数的95%和84%。

甘肃省开工建设221个,竣工105个,分别占该省规划项目数的94%和44%。

陕西省91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已竣工69个,占该省规划项目数的76%。

纳入对口支援的24个受援县(市)规划项目648个,目前631个项目开工建设,576个项目已竣工,分别占规划项目数的97%和89%。

2011年1月,四川省有关部门在2010年卫生工作会议上报告:截至2011年1月,四川省39个重灾县有1229个项目完工,1136个项目已投入使用,分别占规划的90.23%和83.41%。

截至2011年3月底,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29692个项目已完工92.4%,完成投资7871亿元,占概算总投资8658亿元的91%;未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属于省定灾区县需恢复重建的13647个项目,已完工81.6%,完成投资1052亿元。预计今年9月底灾后重建任务将全面得以完成。

这不是一串枯燥、简单的数字,而是一张张优秀的灾后重建成绩单。

它不仅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医疗机构灾后重建的重视,还是重建科学性、有序性的完美体现。它甚至创下了一个纪录:汶川速度――创造医院重建的奇迹。

科学重建

在这次重建中,“科学”二字贯穿始终,建设规模经过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内容和功能布局经过了科学的设计,建筑结构经过了科学的分析。

*依法重建

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是我国首次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制定的法律条例。“条例”将灾后重建上升到法律高度,使重建纳入法制化轨道。

在“条例”中,对灾后重建怎么建、怎么规划、怎么实施等一系列问题,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鉴于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2008年8月12日,国务院《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其中指出,要加快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

随之,恢复重建的重要文件还有很多:

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等关于《公共服务体系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卫生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通知》,等等。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成功执行开启了灾后依法重建之门。有鉴于此,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后,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支持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以及《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2010年甘肃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后,国家也了《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对口援建

北京援建什邡,上海援建都江堰,浙江援建青川,福建援建彭州,广州援建汶川……

对口援建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重建政策。在医疗卫生系统,卫生部相继下发了《关于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地震灾区工作方案》、《关于开展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地震灾区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指导相关省(市)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都江堰医疗中心,是上海对口援建都江堰项目中规模最大的单项工程。竣工后,它是集门急诊、医技楼、住院部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也是都江堰市今后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标志性医院,设计日门诊量达2000人次,床位数达到600床。

上海为这个项目付诸了相当大的心力,不仅派出最优秀的设计队伍,也派出了最优秀的施工队伍。

为了确保施工质量,他们特地花费了600万元,在都江堰专门设立了混凝土搅拌站。

为了确保视觉效果,他们采用了最好的镀塑模板,成本比其他模板贵20%左右,仅此一项,就多投入了100多万元。这一道工序,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高度认可,在其召开的18个省市援建工作质量安全交流会上,都江堰医疗中心被指定为观摩单位。

2010年7月,上海市卫生局宣布,历经两年,对口援建都江堰灾后重建任务全部完成。

*总体规划

针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恢复重建,《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重点恢复重建县级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及乡镇卫生院、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恢复市县乡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统筹企业办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恢复重建;恢复市级药品监督检验所;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妇幼保健与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三类机构设施设备原则上要共建共享;服务人口较少的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用房与乡镇卫生院统一建设,不再单独重建;适当配置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增强服务能力。

根据“总体规划”,四川、甘肃、陕西将恢复重建医院169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63个、妇幼保健机构52个、乡镇卫生院(含统建普通乡镇计生站)1263个、药品检验所7个、计划生育服务机构66个、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348个,配备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450辆。

除国务院的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外,需恢复重建的省、市、县也据此制定相应的重建规划。比如,四川省北川县制定《北川羌族自治县灾后重建实施规划》,制定的依据就是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的通知》以及四川省、绵阳市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

四川省青川县是“5・12”大地震中受灾极重的“三川”之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系统遭受严重破坏。青川县在制定卫生灾后重建规划时,将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衡发展作为工作重点。

如今,在浙江省的对口援建下,青川县的卫生院重建工程获得较大成效, 2009年9月, 35所崭新的乡镇卫生院整体交付使用,并添置了救护车、医疗器械、办公用品等,使青川卫生院的硬件设施条件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让青川县的百姓不再跑到县城或广元市就医。通过科学的规划与重建,青川卫生体系更加完整,硬件设施水平相比过去至少提前了20年,尤其是基层乡镇卫生院层面的水平,甚至提前了30年以上。

绿色重建

讲究生态、节能、科技、环保的“绿色”,已经代表建筑的未来,医院也不例外。

这次重建中,绿色医院的建设理念得以深化、实践。

*适当降低层高

这次灾后重建中,很少有高层或超高层的医院。彭州市人民医院地上9层,甘肃省茂县人民医院住院医技综合楼地上9层。其余的医院,大多数为3~6层的建筑。

四川省青川县竹园新区医院,按规划要求为200床的综合性医院,用地19217m2。设计师们考虑到竹园镇当地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建成后几年内患者不会很多,将医院床位数由原来的200床降到110床,主楼降为4层,五、六层结构预留,整体布局基本不变。这种着眼于建设小型精品医院的设计模式,既提高了抗震效果,又降低了建造成本。

*绿色技术在灾后重建中的应用

节约能源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做到?

重建医院时,设计师们除了在空间的组织与设计上注意自然通风、采光,各专业用房布置尽量缩短管线,减少能耗,设备选型、系统设计、计量方式尽可能考虑节约能源外,还充分运用新工艺和新材料,比如外墙保温材料、节能型灯具、节水型器具的充分使用,都可以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

*绿色材料的应用

在灾后重建中,国家鼓励充分使用当地材料。就地取材可以减少运输过程中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使用本地材料还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四川省青川县中医院在重建时做了外墙保温设计,以减少热辐射,设计的材料为聚氨酯泡沫,但当地买不到这种材料,经过多次考察,并重新进行了计算,设计师们选用了当地的聚苯颗粒材料。

轻质墙体材料的利用也是这次重建的一大特色,如在填充墙内使用加气砼、舒乐舍板,屋顶使用轻钢屋面结构。这样,建筑的抗震性能得以加强,又降低了造价。

*结合地域特色

“粉墙、青瓦、人字顶、穿斗木、木兰花窗”,一些川北民居特有的元素在四川省灾后重建中得以显现。参与恢复重建的设计师们充分结合地域特色,设计出既现代又富有强烈民族风格的医院建筑。

新建的四川省小金县人民医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烈的时代特征。建筑采用了小金县传统的嘉绒藏族建筑风格,并融入现代建筑元素加以创新,由于整个医院建在坡地上,建筑群分设在两块台地上,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整个建筑基色以米黄色为主,在底层设置了灰色仿石外墙漆,屋顶采用砖红色瓦屋面。在入口及楼梯间顶部用藏红色花格栅点缀,在窗套、门柱、梁等细部位置采用藏式彩绘。

在陕西省略阳县中医院的规划中,设计师设计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外檐,它吸收了陕南建筑坡屋顶、大挑檐等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

安全重建

“5・12”地震三个月后,8月14日,汶川县映秀镇遭遇特大泥石流,岷江江水淹没了新建的医院、水厂、居民楼。

频繁的灾害警醒设计师和建设者,灾后重建,不仅要重视抗震等级,还要充分考虑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选址的安全、材料的安全、施工的安全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关于选址

“条例”明确指出:地震灾区内的城镇和乡村完全毁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者人口规模超出环境承载能力,需要异地新建的,重新选址时,应当避开地震活动断层或者生态脆弱和可能发生洪灾、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的区域以及传染病自然疫源地。

“条例”明确要求:地震灾后重建工程的选址,应当符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抗震设防、防灾减灾要求,避开地震活动断层、生态脆弱地区、可能发生重大灾害的区域和传染病自然疫源地。

可以看出,“条例”对恢复重建的地质要求及对抗震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汶川县映秀镇泥石流发生后,所有设计部门都更加重视了在原地重建或迁址另建过程中的选址问题,毕竟像映秀镇这样出现二次重建的教训值得记取。

*关于结构

在这次重建中,大多数医院,包括乡镇卫生院建筑都采用了抗震性能良好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浙江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了四川省青川县35家乡镇卫生院和5家福利院以及县中医院的设计,35家乡镇卫生院全部采用框架结构。

对一些乡镇卫生院,因其属于小型建筑,使用砖混砌体结构便能满足抗震要求,故而除了在重要部位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外,主体可采用施工简单、快捷、造价相对较低的砖混砌体结构。什邡市南泉镇卫生院就采取了这种办法,卫生院主楼长度50.40m,宽度为14.10m,地上3层,总高为11.25m。根据建筑平面的布局及立面处理的要求,主楼及后勤用房的主体结构均采用砌体结构,并采取了抗震构造措施,满足了抗震要求。

记者发现,在重建医院项目中,设计师们都有意避免了那种严重不规则形状的建筑造型,即使出现不规则的单元,他们也会在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下,使用抗震缝把平面分割成规则的单元,将防灾避险的设计理念贯穿在整个设计中,保证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

什邡市人民医院门急诊医技综合楼是一幢主楼12层,裙楼5层的建筑。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在做结构分析时,发现主楼偏置,影响抗震性能,于是他们设置了100毫米的抗震缝,将主楼分成了两个独立的单元结构。而在什邡市妇幼保健院的结构分析中,大楼主体某处柱截面的变化对结构的地震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使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保持良好的反应,设计师们认为应该增大这个柱截面的面积,但此处柱截面又受到消防楼梯间使用功能的制约,不能增大太多。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们选用了L型柱截面,保证了整体结构具有良好的地震反应性,又保证了在消防上的安全。

*关于抗震

为确保建筑的抗震性能,除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外,一些抗震技术在重建医院中得以尝试。“基础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在一些医院中得到广泛运用。

厦门市援建的彭州市人民医院,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病房综合楼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工程师们在竖向构件底部采用了部分铅芯橡胶隔震支座体系;彭州市妇幼保健院也采用了基础橡胶隔振支座结构体系,在基础和建筑上部结构之间共设置126个橡胶隔震支座,其中普通型叠层橡胶支座有96个,铅芯叠层橡胶支座有30个。

重建的汶川县映秀镇乡镇卫生院设计标准为抗震设防烈度8度,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楼梯间四周合理布置了剪力墙以确保结构刚度及应急逃生通道的安全,同时采用基础隔震技术确保其抗震能力,地下室顶板下(有地下室部分)及基础顶面(无地下室部分)均设置橡胶隔震支座以减少直接的地震作用。

重建医院采用的“隔震技术”,其实就是利用在建筑物内设置隔震层,吸收地震带来的地动影响,避免建筑物受到损坏。

除此之外,消能减震的抗震设计也在重建中被使用。例如,由广东援建的汶川县人民医院门诊医技楼采用了带消能减震粘滞阻尼器的抗震设计。所谓的阻尼器,就是用来提供运动的阻力,耗减运动能量的装置。汶川县人民医院在门诊医技楼设了46套非线性消能减震粘滞阻尼器,构成了41组钢结构粘滞耗能阻尼支撑,这样,大楼的主体结构抗震承载力将大幅度提高,并能减轻地震反应。

后记

卫生院中医工作计划篇7

一、区域卫生规划是实施医院分级管理的基础所谓区域卫生规划,就是为了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实现一定的健康和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卫生等状况制定一系列卫生政策,运用一定的卫生资源去实现卫生政策所规定的目标,采用卫生政策所规定的措施和方案,使主观的东西转化为保护人民的健康,增强国民体质的行动。医院分级管理思想就是在区域卫生规划的基础上,依据医院功能的不同能级,不同任务,并参照设施条件,根据管理能级原则,按照医院与社会人群的关系而确定不同级别的医院。

实行医院分级管理的实质就是按照现代化医院管理的原理,遵照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科学规律与特点,通过标准化管理,努力引导医院扩大功能,面向社区或基层,体现区域卫生规划的思想。因此,在实施医院分级管理方案之前,应广泛收集、分析、利用城乡卫生服务调查的信息和有关资料,了解当地人群的医疗服务需求,资源现状,做好区域卫生规划,为开展分级管理奠定基础。在实施医院分级管理的过程中,强化医疗系统全局观念,树立医院的发展要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想,注意整体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区域卫生规划对医院分级管理的实施具有权威性指导意义。不同层次的人群对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不同,不同的需求就要有不同的医疗保健机构来完成,不同功能的医疗卫生机构需要有不同的规模提供不同的医疗卫生预防保健服务。一个区域内医疗机构如何布局?发展几所三级医院?几所二级医院?各级医院拥有多大的规模和功能?才能满足社会医疗保健需求等问题,都是由区域卫生规划来设计的。它对于改变医院建设不统一、随意设点、布局不合理、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等都起着重要的科学决策作用。

区域卫生规划明确了区域内各级医院的多少,各类医院的规模和功能,使各级医疗单位在实施医院分级管理过程中,有据可依,减少盲目性和无计划性;同时,对控制医院规模,随意购置大型医疗设备,明确医疗服务专科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制订区域卫生规划可以引导医院分级管理走向科学化、制度化区域卫生规划是在总结过去的工作,针对本地区的主要卫生问题,遵循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制订的。一个全面的、长期的规划,有利于统一认识,统一布置;有利于引起政府对医疗卫生工作的了解和重视。规划一经政府转发,医院分级管理工作自然就纳入政府的工作日程,并在以后实际工作中发挥导向作用,促使医院分级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制度化。四、医院分级管理的实施对区域卫生规划的落实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区域卫生规划的意义就是从宏观上加强对医疗卫生工作的管理,有效的解决医疗机构布局失控,各级医院功能不清,扭转病人流向不合理,合理引导病人利用医疗机构;从医疗资源投入上,提高区域卫生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利用,克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设置、资源浪费等弊端;探讨一条预防为主、低投入、高效益,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道路;从观念上,树立大卫生观念,扩大预防保健,增强人民的健康意识,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

卫生院中医工作计划篇8

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基本情况

卫生系统目前有在职干部508中卫生局机关干部5,各医疗卫生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503人。2003年度本局部门办班4期,参训学员137人;参加区、市等部门办班8期,参训学员47人;医疗卫生单位各自办班共30期,参训学员1560人次。2004年培训中层干部33人;举办计划免疫技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母婴安全工程培训班各6期,培训210人次。各医疗卫生单位举办各类培训班35期,培训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后勤管理人员2356人次。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还积极认真选派干部、医务人员119人次,参加区、市有关部门举办的各类岗位业务培训班,较好地完成了2003—2004年干部培训任务。

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

我县卫生系统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始终围绕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卫生事业发展来进行。培训干部工作的目标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政治过硬、知识面广、能力较强、数量充足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在开展在职干部全员培训工作中,坚持以创新的精神,不断丰富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努力构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格局。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领导。卫生局领导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站在保证党的事业兴旺发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把在职干部全员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调整和充实了卫生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为促进各医疗卫生的干部培训工作,卫生局还把各单位人员进修、举办学术讲座、进行病案讲座等,要求作为各医疗卫生单位年度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进行考核,为开展在职干部全员培训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2、制定培训规划。在县干教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蒙山县2003年—2007年在职干部全员培训计划》要求,制订了《2004年蒙山县卫生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对全县的卫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明确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具体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也相应制订本单位的全员培训实施方案。

3、选定培训内容。在进行在职干部全员培训中,我们针对新形势下干部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针对卫生干部专业性强、技术更新快的特点,主要培训两大块内容:一是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培训的中心内容,把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四个方面作为培训的基本内容。二是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以使干部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本领为出发点,根据我县农村工作实际,着重加强对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非典、禽流感、艾滋病、食物中毒等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

4、建立培训基地。一是利用县委党校这个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要有各单位做好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培训对象的参训。二是建立培训基地。把县妇幼保健院、防疫站作为农村卫生工作培训的主要阵地,定期培训乡镇卫生院。三是积极拓展新的培训渠道,卫生局及县直各医疗卫生单位与区、市医学院校以及区、市级医院,如桂林医学院、区第二人民医院等建立了比较密切、稳固的培训协作关系,定期派出人员到这些医院进修新的诊疗技术,不定期聘请上级医院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5、建立自己的师资队伍。聘请局领导、医院领导、卫生院院长、业务科室负责人及专家分别担任相应科目的授课教师,对有特殊要求的还要参加自治区和市级的培训,从而保证了培训的效果。师资要统一参加师资培训。同时聘请上级医院专家、医学院校教授等帮助上课。

6、保障培训经费。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每年都列支有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对干部教育培训均有经费投入,有确保卫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全员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效

通过开展对在职干部的全员培训,加强了医务人员的法纪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全体医务人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得到改造,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敬岗爱业,勇于创新,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上精益求精,积极探索卫生改革新路子,全力保障我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成为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行动。

一是行业风气得到好转,全县医务人员签订的《拒收红包、提成、回扣,维护医学圣洁倡议书》,自觉执行《医疗机构十五条便民措施》,把维护病人的权益和尊重病人、关心病人、服务病人成了医务人员的自觉行动,没有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回扣”事件发生。各医疗单位积极参加药品招标,降低药品价格,让利于群众。参加招标金额占医院用药总额的90%以上,药品让利25万多元。

二是可持续发民观念得以树立。积极筹措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购买大型诊疗设备,扭转了我县医疗设备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投入300多万元,完成了新圩卫生院、西河卫生院、县疾控中心、县医院传染病房新建项目;购进彩超等先进诊疗设备一批改善了就医环境。

三是农村卫生工作的主动性增强。各医疗卫生单位把工作的重点和着眼点放在农村卫生上,开展了创建爱婴医院、卫生院和计免四室的建设,大力开展母婴安全和计划免疫等工作。县医院、中医院、妇保院三家县级医院获得爱婴医院称号,陈圹镇等5家卫生院获爱婴卫生院称号,5家卫生院计免四室规范化建设通过了验收。妇幼卫生、卫生防疫工作得到了全面加强。《两纲》指标中的21项卫生指标,已达标17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全市最高,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90%以上,没有发生重大传染病流行和发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四、存在问题

2003—2004年我县卫生系统干部培训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各医疗卫生单位干部培训工作开展的还不够平衡。少数培训对象对干部学习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够高。

2、学习的自觉性不够高,学习的计划性不够强。

3、有的单位工作抓得不够紧,信息反馈不及时,资料不能按规定要求准备和完善

4、培训管理制度方面,急需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和调动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和热情。

五、今后工作打算

卫生院中医工作计划篇9

为了切实加强我区计划免疫管理工作,规范和完善计划免疫三级网络,提高疫苗接种率,有效降低疫苗针对传染病的发病率,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条例》的有关规定,依据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条例》加强免疫规划工作的通知”(咸政卫字[]387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区计划免疫工作实际,现将加强全区疫苗接种点及接种人员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疫苗接种单位具备的基本要求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条例》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承担疫苗接种的医疗卫生机构,在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接种人员具备资格的前提下,向区卫生局提出申请,区卫生局按照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审查,符合要求的,发给“疫苗接种机构执业许可证”,接种人员经过培训取得“接种人员上岗证”的,方可从事疫苗接种活动。凡任何单位在未取得“疫苗接种机构执业许可证”之前,一律不得进行疫苗接种活动。

二、申报范围

省市属医院、厂矿医院、区属各医疗卫生单位、辖区各大中专院校校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

三、申报条件

1、具有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

2、具有经过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职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3、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城镇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预防接种门诊)

四、申报程序

1、申报单位需提交书面申请,注明预防接种点的面积、内部设置及本单位责任区域等,并提供“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原件和复印件,接种人员资质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

2、提交申请和有关证件后,申请填写《区疫苗接种机构登记表》。

3、区卫生局审阅相关资料,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检查验收,对符合要求的审批发证。

五、疫苗接种单位职责要求

卫生院中医工作计划篇10

2013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我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攻坚之年,规财工作将紧紧围绕局党委的中心工作,抓住创建卫生强市这条主线,突出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积极推进四大工程建设,全力保障卫生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统筹兼顾,确保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科学编制。

1.充分论证,科学制定《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多方征求意见,着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保障支撑体系建设。研究出台并实施《市“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2.形成合力,制定完善各项子规划。深入实施公共卫生强化工程,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人才强卫工程、科技信息创强工程,坚持合理布局,重点突出,分步实施原则,编制符合实际发展的《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配合相关科室制定《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专项子规划。

二、加强财务管理,确保卫生系统财务工作平稳发展。

1.加强预算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绩效。一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预算编制。建立预算编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做实、做准预算,为预算执行打下良好的基础。新增项目的立项,要以医改三年五项重点任务为依据,并实行可行性论证。二是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分析。组织开展预算执行情况检查,分析影响预算执行进度的原因,以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绩效。三是继续做好医改投入测算和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加强财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信息。四是加强医疗设备采购计划预算管理,规范医疗设备购买审批程序,严格按政府采购规定依法实施采购,加强医疗设备档案管理,规范医疗设备转让和报废程序。

2.强化财务监督,做好内审工作管理。一是加强医疗机构财务监督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财统月报制度,重点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日常财务管理和监督;二是做好2013年度基本药物制度补助和绩效工资相关数据核算等工作,指导并规范各基层医疗机构将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静脉输液费,不含药品费)和药事服务成本等四费合一为“一般诊疗费”项目,推进建立基层机构绩效工资稳步增长机制;三是组织开展医疗机构院长离任审计工作,完成对相关镇街中心卫生院的任期审计,并督促做好审计后续管理工作,核实院长业绩工资,卫生院院长奖励性绩效发放情况,严格实行多退少补。四是贯彻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医院财务制度》等,加强新制度的学习和培训,规范财务行为,提高医务人员素质。五是加强医疗服务项目与价格监管,规范医院收支管理,深入开展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开展医疗服务价格检查工作,规范收费行为,切实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六是探索财务外部审计监督的有效办法,不断完善财务制度,规范经济行为,努力提高医疗卫生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推进我市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3.做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相关工作。一是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积极研究医药分开,取消药品加成,落实财政补助政策;二是实行内部成本核算与绩效考核,对医院门诊、住院均次医疗费用执行情况进行实时追踪和过程监控,认真分析原因,降低运行成本;三是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水平,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4.加强其它各项财务监管工作。一是做好对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监督管理,严格把好2012年度资产的报废初审关口,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二是开展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的监督管理工作,加强价格管理的业务知识培训,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三是加强公共卫生经费使用监管,公共卫生联络员、村卫生室经费发放情况检查;四是做好节能降耗工作,制定《卫生系统节能降耗100条》,积极推进节约型单位建设;五是抓好各种报表质量。做到内容完整、数字准确、上报及时。确保纸质报表、网络报表口径一致。为财务分析财政补偿测算均次费用控制,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提供真实准确的资料。

三、加快推进基建工程,确保建设工程平稳推进。

1.加快浙大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医院二期和中医医院迁建三个省重点工程建设。浙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復元私立医院完成主体工程。中心医院二期和中医医院迁建工程开工建设。

2.争取妇幼保健院扩建工程和中心血站、卫生进修学校、120急救中心等迁建工程立项。

3.大陈、上溪中心卫生院建成并投入使用。积极协调发改、财政及各镇街,建设并启用100家以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建卫生服务站紧密型乡村一体化管理率达100%,夯实市、镇(街)、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4.修订完善基建管理办法,提高项目决策水平,规范项目建设程序,提高投资效益,开展基建财务人员业务培训,做好基建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

5.加强基建档案管理,制定档案管理相关制度及管理措施,完善在建工程资料整理,做到专人负责,内容规范,确保真实过程再现,随时迎接各部门检查,特别是有中央财政资金补助的项目更应高度重视。

四、加速推进数字卫生建设,确保卫生信息平稳实施。

1.建设双向转诊信息系统。实现在区域内制定转诊病种、转诊程序、转诊条件、社区导医、专家进社区等制度功能,建立起完善的双向转诊信息化系统及跟踪服务信息化系统。

2.建设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和基本医疗考核管理软件。通过一套科学、严密、全面且便于操作的绩效考核和管理系统,满足目前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多层考核和管理的需要,并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社区居民满意度、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等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以加强综合管理建设为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