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十篇

时间:2023-03-14 07:10:56

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篇1

彭开来 一说到“义务”什么,我们就认为应该是免费的和无偿的。但唯有“义务教育”,既不免费也不无偿。专家对此解释说,全世界的义务教育大致有3种形式,一种是国家承担义务,也就是所有的教育费用都由政府承担,家长不用交纳任何费用,孩子接受基础教育是全免费的。另一种是国家和社会共同承担义务,这种形式又叫半免费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承担,家庭承担其他教育费用,我国目前实行的义务教育就是这种形式。还有一种是社会承担义务,这种形式下,义务就分摊到了各个家庭,孩子的所有教育费用都由家庭承担,这样的义务教育对于家庭来说也就是收费教育了(见2月16日《重庆日报》)。 这真是奇了怪了,收费教育也叫义务教育,我们这几年还格外突出它干什么呢?这样一来,岂止是我国目前实行的是这种教育,解放以来甚至解放以前不都是这种教育吗?“这样的义务教育对于家庭来说也就是收费教育了”,为了好听,你不妨作这样的解释更服人:“这样的收费教育对于孩子来说它还是义务教育”,因为费用是由他们的父母承担的,他们没交过一分钱。享尽了义务。或者作这样的解释也可以,义务由国家承担也好,由国家和社会承担也好,全部由家庭承担也好,因为前面都有“义务”二字,所以都叫“义务教育”。 最近,堂堂全国18个省市区人大科教文卫委在重庆召开研讨会,研讨《义务教育法》的修订问题,却在上述“义务”二字上作这样的“研讨”和界定,半收费甚至全收费都叫“义务教育”,这还不给我们现在的义务教育乱收费以名正言顺的合理的感觉吗? 重庆市长寿区一名向报社反映学校仍在乱收费的小学生家长,你也免开尊口了吧,上学的时候你给学校交了各种费用数百元,现在专家说了,而且是在全国性质的《义务教育法》修订的研讨会上说的,世界上的义务教育就有全收费的,你的区区数百元算什么。至于你反映“说是不交学费,可打听后才知道,那些要交的学费其实只有10多元钱”,而你为学生缴的杂费每项都是好几十元。既然如此,你宁可选择交学费,而不交杂费。意思是不享受那个“义务教育”好了。但这是不可以的,如果拿以前我们对义务教育的理解的话。因为这等于你用事实否定了我们喊了这么多年的义务教育。不过,与时俱进,现在可以了,专家说了,世界上义务教育也有全收费的。 专家的解释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估计,如果专家的这个解释借助宣传之力,达到家喻户晓的话,马上就会掀起新一轮九年制义务教育收费热潮。至于那些因交不起这费那费包括学费连自杀的农药都是赊来的农民,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我们还希望的“义务教育”就等于那怕是略等于免费教育的早日到来,看来已成一种奢望。 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希望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最好还是不把收费教育尤其是全收费教育划入“义务教育”的范畴,因为这和我们常人的思维太不一样。原先的《义务教育法》也明确规定,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孩子是不需要交纳“学费”的,如果因专家研讨的新解释反而导致“义务教育”也要交学费了,那就不仅只是和我们常人的思维不一致,而且是对着干了。 专家你不这样“研讨”吧,义务教育等于免费教育已不可得,心向往之也好哇! 人民网

义务教育篇2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义务教育还相当薄弱。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但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大量学生不能完成义务教育,关键在于辍学和流失的问题不能彻底解决,这既降低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又囤积下成批的低素质人口,甚至成为不断产生新文盲的重要原因。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00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同期城市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相当于高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截至2001年,我国尚有522个县未实现“普九”,覆盖全国总人口10%左右的地区。

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大量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学,制约着劳动力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据各年度《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全国初中生平均升学率分别为50.7%、50.0%、51.2%、53.2%、58.3%和59.6%,农村地区还远低于50%。这表明有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且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目前每年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有500万至600万,其中绝大多数是没有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

义务教育的薄弱性和高中教育发展的滞后性,要求我们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否则,这些不能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和虽已完成义务教育但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一毕业就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升学无门,就业无路,致富无技,步入社会后仍属于体力型劳动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劳动者在择业过程和就业之后的不适应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

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劳动力总体上表现为低素质,在择业过程和就业之后存在诸多问题。

就业难度加大现代社会的大生产,其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劳动力文化程度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很多用工单位都要求受聘对象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或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这说明,低文化和无文化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受市场竞争机制的约束,其转移难度明显增大,职业选择的余地也受到比较大的限制。有资料显示,全国城镇对熟练工人的需求达58%以上,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技术素质离这种需求相差甚远。从农村劳动力的后备力量看,即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但因他们在普通学校接受的只是升学模式的教育,很少学到实用技术和从业技能,最终多陷入升学无门、就业无路、致富无技的窘境。

就业岗位层次不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低下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的提高。低素质的“农民工”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和“下岗职工”相抗衡,必然失去在城市“拾遗补阙”的机会,农民工往往只能选择在建筑、运输等部门干体力活,选择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就业岗位层次不高。

就业稳定性差低素质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增大,一旦经济过热,如房地产升温、运输繁忙,“农民工”的用武之地就会增多;反之,一旦经济萧条,已经成为经济学家们研究课题的“民工回流”现象就会出现。这样一来,就使得曾经被一些经济学家看好的中国特色农民流动就业,随着经济周期而上下波动,这一点在2000年和2001年就表现得非常明显。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周期的固有联系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

可见,无论是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就业岗位的层次,还是从农民转业的稳定性来考虑,加强对准“农民工”——农村义务教育毕业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是当务之急!

(三)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最符合农村实际,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办学积极性

首先,从教育的角度看,基础教育系统在我国农村是最正规、组织最健全、农民花钱最多、在农民心目中也最有分量的教育体系。然而,在许多农村地区,它是否能对农村的社会经济产生明显而直接的促进作用却值得探讨。那些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毕业生,那些留在本乡本土就业的青少年迟迟不能进入角色,或虽然进入角色,却仍然按照传统方式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渗透职教内容,以此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在是非常必要的,也最符合农村实际。

第二,从农民的角度看,渗透职教因素可增加他们对义务教育的支持程度,还可增加学生(未来农民)学习的自主参与程度。农民的支持首先表现在是否愿意对教育做更大的投入;其次表现在是否支持学生完成学业。但是,这两点均取决于农民是否感到教育对他们有着看得见的效益和作用。学生的参与程度主要是指他们是否对学习有兴趣,是否愿意把义务教育的课程学完。然而,依笔者所见,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在不少地方,农民投入并不十分情愿,学生亦有相当的隐性辍学率,特别是到初三,辍学就有相当的数量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脱离实际,农民不予支持,升学无望的学生也实在无兴趣学下去了。如果在基础教育中适当渗透职教因素,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剂良药。

第三,从社会和经济发展角度看,由于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人口相对分散,社会分工、职能分化也不如城市,因此,在农村义务教育内容中渗透一些职教内容是符合实际的,也是必要的。

渗透的可能性

(一)义务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的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国务院制定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农村尤其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初中应适时注入结合本地需要的职业教育内容;也可以在初中教育的一定阶段,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有的地区可试办职业初中。”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培养当地经济所需的有一定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和各种初级人才,符合《纲要》精神。

(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的特点

现行的各科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中,都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技术,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教学内容的可解性看,义务教育中的许多内容与职业教育是相通的,这就大大减少了增加这些内容的难度。例如,义务教育中自然科学的内容只要一具体化,就成为许多实用的科学技术;职业道德、法律、社会交往知识,也不过是义务教育中思想政治课的延伸,等等。

(三)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利机遇

教育部于2001年在全国38个部级实验区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目前全国共有1642个实验区的3500万中小学生开始使用新课程。新课程增加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高中的《技术》等必修课。新课程所增加的必修课蕴含了大量的职业教育内容。2004年秋季全国范围内2576个县(市、区)实施了义务教育新课程,约占全国总县数的90%,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全面进入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2004年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4省区开始实验,到2007年,全国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为义务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提供了良好机遇。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对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指导和支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开设一些职业技术课程。

渗透的途径方法

(一)加强义务教育文化课中职教内容的渗透

当前,我们应将在义务教育文化课中渗透职教内容作为重点,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教材中相关内容,有意识地渗透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我国普通学校现行的各科教材,特别是中学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地理,小学的自然学科与生产实践有着广泛的联系,完全可能使学生了解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掌握一定的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充分利用文化科学知识中的有利因素,加强教学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联系。各科教学都要重视实践环节,加强观察、演示、实验、操作、练习和实习作业,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实验园地以及校外挂钩的工矿、企业、农科所进行参观、实验、测量、探求,使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和掌握生产技术知识,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和原理运用于实际生活,从中培养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判断力、创造力得到发展。

(二)进行农村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的整合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课程内容严重地存在着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问题,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不能反映农业现代科技、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内容,同职业需要很少联系,致使回乡初中毕业生在思想、心理、技术、劳动技能等方面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必要准备,难以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这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反思和重构,在农村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拓展职业教育课程,使农村义务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相互整合。要对现行的课程体系中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没有多少价值的课程进行革命性清理。除了正常开设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应当有区别地重点开设农村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课程及劳动与教育课程。这类课程的设置应根据本社区的地域特点及文化需要,体现出鲜明的职业性,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农村建设或经过培训后转入相应的行业服务。它可以作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来开发,也可以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领域中去。

(三)实行“3+1”模式

过去,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实行的是“5+3”模式,即小学5年,初中3年,目前进行的“6+3”模式转换异常艰难,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习惯了小学5年的教学体系,不愿意让孩子多上一年小学,这种思维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教学纲要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上看,小学6年过于松散,初中3年过于紧张,这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的共同感受,学制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认为,实行“5+4”模式比较合适,即小学5年,初中4年。初中实行“3+1”模式,即初中三年文化课学习结束后,根据学生接受水平和实际需要,进行一年的职业教育,使学生掌握初级技能。

(四)实施绿色证书制度

自199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关于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意见》以来,在总结绿色证书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近年来,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门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在农村初中引进绿色证书教育,即要求学生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除取得毕业证外还应取得职业技术培训合格证。具体做法是:在保证执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3+1”教育,即在三年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安排一年的绿色证书培训,学生就有了更为全面的学习和系统掌握农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既奠定了学生升学基础,又为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创造了必要条件。实践证明,根据本地实际,在农村普通初中阶段试行绿色证书教育是完全必要且可行的。

渗透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渗透宣传,创造适宜的舆论氛围

农村义务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是一种新事物,牵涉到学生、家长、教师、政府和社会等方方面面,必然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阻力。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政府、学校和社会能否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因此,我们认为,要搞好这项改革,当务之急是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大造舆论,宣传义务教育中渗进职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使社会各方面充分认识这项改革对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必须突破传统的“质量”标准,端正教育内部以及社会各界的教育质量观,破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把升学率和各文化学科考试分数当作检验、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的传统,树立全面发展的新观念。

(二)教材建设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最重要的问题是教材问题。教材建设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解决:一是文化课中渗透职教知识点,要求教师将教材中与职业教育相关的知识点挖掘、归纳、整理,在讲授文化课时有意识地贯穿其中;二是新增职教内容,结合当地实际,组织人力编写乡土教材;三是根据“3+1”模式,有选择地利用其他地区的教材。

(三)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顺利实施“普九”阶段渗透职教的关键问题。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有四条:一是通过培训教育、引导教师树立职教意识,热悉职教政策,掌握职教动态,了解职教信息,以便尽快适应“渗透”教学;二是鼓励现有教师边教边学,自我提高,掌握相近专业知识,实现一专多能;三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做法,选送部分教师到高职院校进修,培养职教专业教师;四是在社会其他部门选聘部分热爱职业教育、专业知识丰富、生产技能较高的专业人员来校任教。

(四)实训基地建设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技能训练,而实训设施及基地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技能训练的提高。因此,重视实训设施及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主要途径有:一是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要根据所设职教内容,筹措资金,购置专业设施,开设实习基地,使基地建设与师资、教材建设并举并重,满足教学需求;二是个别职教内容由于校内条件制约无法开展教学,可通过校外租借、与企业签订租用合同等,建立长期稳定关系,保证教学需要。

(五)职教内容的选择

职教内容的选择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0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例为49.9%,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占5.5%。可见,未来农民迫切需要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针对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要根据本地经济特点或劳动力输入地的需求选择要渗透的职教内容。

参考文献:

[1]雷世平,姜群英.职业教育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J].职业技术教育,2003,(28).

[2]赵北志.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渗进职业教育问题[J].教育与职业,1999,(6).

[3]赵秀玲.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素质障碍与提升措施[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4]郭锋.农村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的整合[J].教育与职业,2003,(17).

义务教育篇3

化解义务教育债务的目标是:到2009年底,我区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因修建校舍和购置设备形成债务的化解任务,同时建立起制止发生新债的有效机制。

二、指导思想

清理化解义务教育债务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重要保障。要按照“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开展化解债务工作,从而巩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成果,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负担,确保学校正常运转,促进我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组织领导

为保证化解义务教育债务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根据省市统一部署,我区于20*年12月成立了以*区副区长林丹军为组长、区府办分管副主任、区财政局和教育局局长为副组长、区监察、审计、财政、教育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基础教育债务清理核实领导小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导检查和政策指导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债务清理核实小组和办公室,核实小组负责化解教育债务的核实工作,办公室负责化解债务的日常工作。

四、实施步骤

(一)锁定债务数额

为真实、准确地反映我区义务教育债务情况,在过去已经清理复核的基础上,以审计、财政、教育等部门组成的核实小组,对学校填报的债务进一步审计核实,锁定债务数额。在审核过程中,核减了在20*年底已化解的小项目的负债和各校已用自有资金化解的债务利息等。经审核,截止20*年9月30日,我区义务教育债务总额为4478.48万元,其中基本建设负债4252.57万元,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负债225.91万元。按债权人分,银行借款700万元,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927.96万元,拖欠工程款1976.06万元,向教师借款874.46万元。同时,按债务的来源和用途逐笔登记造册,建立债务台账和债权债务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债务变化情况。

(二)筹集偿债资金

按照义务教育“以县(区)为主”管理体制,多渠道筹措偿债资金。化解义务教育负债资金的主要来源:一是省财政安排的义务教育债务奖补资金,二是区教育费附加资金,三是社会和个人捐赠的资金等。

(三)制定偿债计划

为具体明确债务人、债务数额、债权人、债权人开户行、银行帐号及偿债时间相关要求,根据核实小组审核确认的各校债务情况,区教育局会同区财政局,共同制定了我区义务教育债务分年度偿债计划。20*年底前已化解191.77万元,2008年计划化解1886万元(省补资金360万元、区教育费附加1146万元、捐赠资金220万元、其他160万元),2009年计划化解2400.71万元(省补资金360万元、区教育费附加1202万元、捐赠资金278.71万元、其他560万元)。

(四)按期偿还债务

为规范偿债支付手续、减少中间环节,各类化解债务的资金,均先划入区财政局设立的化解义务教育债务偿债专户。区财政局对偿债资金实行专户管理,按照义务教育债务化解计划和资金到位情况,将偿债资金划入区教育局义务教育偿债专户。区教育局按有关规定负责办理具体偿债手续,支付债务时直接划入债权人的银行帐户,并通知学校予以入帐。

五、工作措施

(一)控制新债

为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从制度上保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中所有的合理资金。我区将坚决执行国务院关于“农村中小学不得举债建设”的规定,不再安排超过财力可能的教育建设项目。中小学新上的建设项目,必须落实资金来源,并报区政府批准。基本建设管理必须按《*区中小学基本建设工作规程》(黄教[20*]3号)办理,对盲目搞建设、上项目、借新债的,要追究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的责任。

义务教育篇4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从《国家义务教育法》来看,国家很重视青少年的教育,不仅社会上各部门,各企业不得雇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而且在法律上,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保障青少年人身安全及心理健康。在家庭方面,要求监护人必须履行责任,培养子女完成义务教育,否则,以违法罪论处。在学校方面,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开除学生等等。

《义务教育法》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这一条很明确地强调了保障权利的问题,但并没有提到保障义务问题,做为一部完整的法律明显觉得有些欠缺的感觉。《义务教育法》中是否要规定学生学习要求方面的义务呢?也许有人认为,由于学生的不同条件,很难制定统一的标准。那么对于只念到初中的学生而言,义务教育的价值何在,如何衡量义务教育的实际效果呢?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不能只有教师的“教”而没有学生的“学”。常听到有关人士说起这样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乍听起来觉得很有道理,同时也能感觉到我们教师肩上的担子很沉重,教育本身对教师的压力就很大。韩愈的《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说明教师的工作包括“传道、授业、解惑”,并非包括学生遇到的所有问题。既然义务教育法中规定了教师的教,那么就应当相应地规定学生的学,这样才可以说对教育教学做了全面的规定。

义务教育法第五条第三款规定:“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这里有两个问题:①如何做到“按照规定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怎样才能确定已经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达到“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目标?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吗?②如何做到“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体现在什么方面?如何才能确认或评价已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了呢?这些问题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学生要履行“义务教育中的学生义务”的必要性,只有学生有对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义务感,认真地学习和实践时才能达到“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这一目标。目前有很多学生(尤其是慢班的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自己的学习不负责任,甚至总把责任推给他人,这也强调了“义务教育中的学生义务”,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义务感。所以,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必须履行“义务教育中的学生义务”。

从《国家的义务教育法》来看,首先,在多个方面支持学生教育,保障学生教育,但包容越多,就限制越多。也从多个方面限制各部门在学生管理上的权限。其次,我们也从《国家的义务教育法》看到,社会、家庭、学校提供教育的义务,而对学生的义务却没能加以提出规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义务是相对的,教育者提供优质教学义务,而受教育者必须有相应的义务责任或成果。这一点在《国家义务教育法》中没能明确提出。这就造成受教育者应达到什么目标,或是以什么方式毕业,没有标准。既然没有标准,或是缺乏客观的标准,从国家教育部门统计数据,小学到初中毕业者全部完成义务教育。数据是真的,但流于形式,且数据背后又有多少隐患。首先,有一大部份不是合格的学生,可能连做人的素质都没有。更别提有高尚,助人为乐等情感。这些人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其次,教育是长期的,一代影响一代,并且可能漫延。在我教学这十几年来,素质是明显下降的。

也许是现代教育给予学生太多宽容, 也许是现代教育给予学生太多权力,才使得学生的责任感不强,甚至丧失。只要是身处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就会发现有很多学校分了快慢班或层次班,而慢班的学生远远多于快班。可慢班的大部分学生每天都是来学校玩的,他们对成绩毫不在意,反正分多分少,甚至是零分都能升学,初三毕业也能拿到毕业证。课堂上我行我素,老师讲老师的,我做我的。对老师的口头批评不以为然,对老师的点名批评,不屑一顾,甚至敢强词夺理。例如有些学生上课做些小动作,我们善意批评,但他们回答是“我这样又没影响你上课”。我说,那你的学习呢?他们就回答“学习不好,我照样能拿到毕业证书”。若你批评狠些,他们就说“你有本事就开除我呀”,甚至有些学生叫嚣要报复。教育者在国家《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下,是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而靠不断说教,只能是空口说白话,是触动不了他们的麻木的心灵的。其实对那些麻木的人,有两种方法:①对那些学生集中教育,先让他们从《中学生守则》学起,起码要有个学生的样子;②制定关系到他们本身利益的条约,对那些学生的考核,品行重于学业。

义务教育篇5

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这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也将翻开崭新的一页。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对于保障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提高全民族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要认真学习、广泛宣传《义务教育法》,切实抓好《义务教育法》的贯彻实施工作。

一、认真学习、全面理解新《义务教育法》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依法行政的高度,深刻认识新《义务教育法》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依法履行职责,遵守法律规定。

第一,新《义务教育法》明确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为在新的起点上更好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义务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是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因此,对义务教育必须高度重视,优先保障。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规定了义务教育是公益性事业,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等主体的职责和义务,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为我国在新的起点上更好地实施义务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这对于进一步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民族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二,新《义务教育法》将素质教育上升为法律的规定,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方针和目标,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大问题。多年来,素质教育已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和成功经验,但也碰到不少阻力和问题。新《义务教育法》将素质教育上升为法律概念,规定要根据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考试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义务教育法》还对教育教学和教师予以专章规定,为推进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教育教学和师资保障。新《义务教育法》关于素质教育的一系列规定,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将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大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新《义务教育法》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确定下来,明确各级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法律保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新《义务教育法》针对我国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熟政策、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确定下来,明确各级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从师资流动、预算编制、设立专项资金等方面规定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新《义务教育法》关于均衡发展的规定,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推动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切实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四,新《义务教育法》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为全面实施依法治教提供了法制基础。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要在本届任期内争取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务院**年提出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教育领域要加强立法工作,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相协调。从1980年至今,已经颁布实施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7部专门的教育法律法规。其中一些制定时间比较早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比较好的法制保障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有必要进行修订。这次修订《义务教育法》,针对义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总结经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义务教育的新要求,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针对性、规范性和前瞻性,为教育的立法提供了典范。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不仅为新时期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强教育执法和监督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而且为提高义务教育法制建设的整体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切实抓好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吴邦国委员长6月29日要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修改后的《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工作,将法律规定落到实处;总理7月2日要求教育部抓紧研究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具体方案和实施步骤。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吴邦国委员长和总理的指示,切实抓好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工作。

当前,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新《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法律的这些规定,明确了我国义务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正确的发展方向。我们对此应当深刻理解、切实落实。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改革教学制度,优化课程设置,降低课程难度,精简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减轻课业负担,将素质教育贯穿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全过程。要研究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切实加强德育工作,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

第二,切实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当前我国地区间、城乡间及区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不利于少年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这个问题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新《义务教育法》充分地体现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理念。法律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法律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鼓励和支持城市教师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从事义务教育工作,并鼓励高校毕业生以志愿者方式到上述地区任教;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应当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这些法律规定,是促进义务教育地区间、城乡间、学校间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期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按照法律的规定,制定实施办法,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依法落实义务教育公共财政经费保障体制。经费保障是发展义务教育的基础。理顺义务教育财政经费保障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的投入职责,满足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是解决当前义务教育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关键所在。新《义务教育法》总结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基本经验,结合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规定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其要点一是明确各级人民政府的分担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二是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明确了责任主体。**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规定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分项目、按比例分担,建立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分担机制,到**年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为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奠定了经费保障的基础。但是落实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财政经费保障体制尚有很多重要工作要做。今后,要根据法律的要求,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各级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拨付,尤其要重点扶持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第四,科学制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杂费规定的步骤。新《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第八章第六十一条规定:“对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不收杂费的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不收学费、杂费有利于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特别是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以及其他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因贫困失学、辍学,促进义务教育的公平。**年国务院已作出决定,今明两年内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学杂费。最近,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已宣布在城市对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深入调查,及时总结研究一些城市不收学杂费的好做法和遇到的新问题,科学制定城市义务教育不收学杂费的步骤,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义务教育不收学杂费的工作。

第五,加强管理与监督,尽快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难、上学贵”问题。义务教育阶段不收学费、杂费的规定为尽快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难、上学贵”问题提供了法律武器。就农村而言,明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家庭贫困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和寄宿生生活补助,农村儿童“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应该得到解决。新《义务教育法》明确作出了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等具体规定,为清理名目繁多的教育收费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遵守以上法律规定。还要贯彻落实好保障家庭经济困难、残疾、随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居住等不同情况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规定。新《义务教育法》还规定了教育督导、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等制度。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法律规定,把加强义务教育管理和监督制度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并加大投入力度和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力度,尽快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

第六,要做好学习宣传,为贯彻实施新《义务教育法》做好充分准备。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带头学习好新《义务教育法》,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尽快研究制定新《义务教育法》配套法规、实施办法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具体办法等配套规定。要在全社会宣传新《义务教育法》,营造实施的良好舆论环境。

义务教育篇6

一、义务教育的发展经验

辉煌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重视,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义务教育的普及过程中,以下经验值得重视。

1 必须将其看做是公共产品

义务教育之所以能实现全面普及,主要得益于进A,2l世纪后对义务教育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改变:义务教育变成了公益事业、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那种不论-'i-A是否愿意购买,都能使整个社会每一成员获益的物品。u-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教授认为政府的职能主要有四:一是建立国防和外交,二是维护司法公正,三是提供公共产品,四是扶助社会弱势群体。因此,向适龄儿童免费提供义务教育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2000年后,国家首先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并逐步将义务教育纳入了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2006年6月29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视为公益性事业,标志着义务教育正式成了公共产品。正是由于对义务教育的认识发生了改变,所以国家加大了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使得2007年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超额完成。根据《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到2007年,实现“两基”验收的县(市、区)累计达到3 022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05个),占全国总县数的98.5%,“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

2 必须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

办好义务教育是政府的义务。要使各级政府尽到应尽义务,就必须明确划分责任。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但这一规定过于宏观,责任界限不清。其结果是,20世纪90年代“普九”过程中时常出现拖欠和克扣教师工资、学生反复辍学等现象。进入21世纪后这一情形有了很大的改观。“一费制”有效地扼制了中小学乱收费,其原因就在于杂费、书本费标准是由中央或省有关部门统一制定并予以公示。200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详细规定了中央和地方应承担的经费的类型和比重,并规定各级政府“‘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列举了各种“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的情形。清晰的责任划分,有效地保障了新世纪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3 必须确保义务教育的投入

近年来,国家连续性地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200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实施三大工程,中央共投入260亿元。2005年,中央安排“两免一补”资金70多亿元。2006年1月7日,财政部下达2006年春季学期西部地区和中部试点地区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资金预算控制数36,9亿元。2007年1月23日,中央财政预拨了2007年春季学期免除学杂费和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资金92亿元;同年2月16日,预拨了2007年春季学期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14.3亿元。2007年11月6日的《人民日报》报道,中央财政在2007年已安排“两免一补”资金181亿元。2008年,又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中央财政对义务教育的大力投入降低了辍学率,有力保障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

4 须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故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在整个“普九”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早在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家就确定了“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策略。1994年7月3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的实施意见》指出:“根据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全国不同地区的发展目标和速度可有差异。”为了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减轻学生家庭的负担,2001年开始实行“一费制”改革。“一费制”首先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农村贫困地区实行,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在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时,也采用了“分年度、分地区逐步实施”的原则。

5 必须实行弱势扶助的政策

在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过程中,党和国家非常关注弱势群体,采取了积极措施进行弱势补偿。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加快普及义务教育,中央先后实施了两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央财政共投入89亿元,地方财政配套共110.6亿元。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缩小东西部差距,2003年12月30日,国务院批准了由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中央投入100亿元。2006年国家还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为了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步伐,国务院决定,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投入120亿元。2003年,国家又全面启动了第二期全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此外还采取了诸多措施进行弱势补偿,如“东部地区学校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西部大中城市学校对口支援本省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两免一补”以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政策等。

二、义务教育的变革趋势

透过义务教育已经走过的道路,再看看世界义务教育的发展,可以预测,我国义务教育将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1 实现义务教育高质量普及

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后,有部分研究者和官员认为,应及时将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但也有研究者认为目前我国要慎重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对于我国而言,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后,主要任务不应是立即将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而是要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质量普及。在“普九”验收中,主要是以“四率”(即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及率)为标准的。“四率”关注的主要是数字,而不是质量,而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必

须以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为基础。同时,近年各国际性教育组织都将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视为首要追求,世界各国进行义务教育改革的目的也是提高质量。

2006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务院举办的新闻会上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指出:“如果说前一阶段我们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快速发展教育事业的规模,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有机会上学的话,今后一个阶段我们的工作重点将在继续发展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可以预见,在未来,义务教育必将走上高质量普及之路。

2 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尽管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不同地域、不同学校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仍差异悬殊。为了解决区域间的教育均衡问题,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西部、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但这仅仅解决了这些地区的基本办学条件问题。为了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许多地方出台政策要求城市学校的教师应到农村学校去任教,但这一政策在实践中遭遇了难堪:一是这些政策只能逼迫年轻教师和被边缘化了的教师去农村任教;二是许多地方当局认识不到轮校执教的重要意义,致使“轮校执教”政策在反对声中被迫搁浅。对于不同群体间的教育均衡问题,国家要求各地“要以公办学校为主,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切实落实收费‘一视同仁’的政策”,但许多城市通常只指定了部分质量不太好的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

2006年6月13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在成都召开的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并强调,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实,3~5年未必能解决问题,首先是要彻底改变农村义务教育落后面貌非一日之功;其次是即便达到了一定的均衡,还会产生更高层次的不均衡。所以,不均衡是义务教育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一种状态,促进均衡发展是今后义务教育发展的基本战略。

3 加大义务教育的政府投入

目前,我国教育投入整体上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突出表现为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偏低。我国教育人口占世界的22%,而财政性教育经费只占世界的3%左右。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发展。据报道,全国农村“普九”欠债高达500多亿元,许多地方因为欠债而无法正常上课。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确定了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新机制,但在新机制的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如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偏低,校舍等基本办学设施还相对不足,一些地区的教师实际收入有所下降,对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覆盖面小、补助标准低等。尽管国家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但和国外相比,免费水平还比较低。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除免学费外还有许多免费项目,如校服费、交通费、早餐或午餐费、寄宿费、参观费、信息费、医疗费、心理医疗费、人身安全保险费,等等。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是国际公认考核教育投入的主要指标。我国政府―直在为4%而努力,在历次有关教育的重大文件和方针政策中都有明确的表达。可以断定,国家会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由于义务教育属于公共财政保障的范围,所以义务教育经费的比重会增加得更快。

4 继续推进教育制度的创新

尽管30年来已经对义务教育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然而面对不断开放和多元化的社会,义务教育制度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创新。

一是要尽快制定义务教育的国家标准。针对当前义务教育存在较大差距的现状,全国人大代表虞国庆建议,国家应建立并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的“国家标准”。制定义务教育的国家标准,能够避免义务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可以促进学校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二是要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出于对“应试教育”单一办学模式的不满,近年来教育体制之外的教育活动日渐活跃,既有新式的“私塾”,也有“读经班”“弟子班”,还有家长自办学校和在家上学行为。这一系列非常规的行为说明:人们在追求高水平、丰富性、多样性的教育。这要求打破由政府提供的单一的教育服务,构建更为开放、灵活、多样的教育体系。

三是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予以保障。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必须加强地方政府的责任。2008年7Y]4日,审计署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一份题为《54个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及使用管理情况审计调查结果》的公告。公告称,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在取得成效的同时,部分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到位、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较为薄弱,存在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问题。这表明,即使是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如果不加强地方政府的责任,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四是管理上实行政事分开。尽管义务教育实现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但这一管理体制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义务教育的管理主体、办学主体、评价主体都是政府或其下属机构。三主体合一的结果是对不规范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督。诸多学者指出,应汲取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企业改革,调整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改变现有教育行业“管办不分”的问题。

5 稳步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义务教育年限逐渐延长已经成为世界义务教育发展的趋势。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1年的《世界教育报告》,在有数据可查的169个国家中,义务教育中值年限为7~8年。1998年的《世界教育报告》则显示:在有数据可查的171个国家中,义务教育的平均年限为8年,非洲的平均年限已达7.2年,北美、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年限为10~12年。

义务教育篇7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在初等义务教育上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随着工业革命临近结束,英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初等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原先的那种自由放任理念也逐步转变为适度干预,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强制教育的法律法规。

1802年颁布了《学徒健康与道德法案》,该法案规定,“至少在每个学徒工作的头四年中,必须抽出工作日的一部分,在一般工作时间内,根据此类学徒的年龄和能力,由此类学徒的工厂主出资,聘请适当的、老成持重的教员,在专用场所教导学徒读书、写字及算术,或者这三门中的一门……”这个法案规定了学徒必须接受适当的教育,表明了英国政府对义务教育开始进行适度的干预。

1833年颁布的《工厂法》规定,9—13岁的童工必须提供参加过学校教育的相关证明,童工应在工作时间内拿出2个小时来接受教育,学习初步的“3R”知识和宗教知识,……工厂主雇用童工必须有厂医的年龄证明和教师的入学证明书,违者受罚工厂主从每个童工的周薪中扣出1便士作为教师的酬金。1844年再次修订《工厂法》,规定童工做工必须交出上学证明。1846年的《工厂法》进一步明确“工厂教育是强制性的,并且是劳动条件之一”。《工厂法》的颁布,在推动工人阶级子女受教育上有积极意义。

1860年的《矿山法》规定:10—11儿童只有获得“3R”方面的熟练证书方可不接受进一步的学校教育。

如上所述,政府颁布了诸多法规强制童工接受初等教育,但事实上,这一时期英国的初等教育状况极其落后。但还没有制定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法规,只能说是英国义务教育法规的萌芽阶段。

2英国义务教育法规的全面确立

而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是从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开始的。在1870年到1891年期间,英国的初等教育转变为免费的和义务的。

1870年《初等教育法》中规定:(1)5-12岁的儿童须接受义务教育,如果家长讲不出不送子女上学的合适的理由,他们就要被罚以5先令以下的款;(2)在缺少学校地区设立公立学校,每周学费不得超过9便士,民办学校学费数额不受限制。这一法定为英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它规定了家长送子女上学的义务。另一方面还规定公立学校的学费,每周学费不超过9便士。

1876年通过《桑登法》第4条明确规定了父母对于儿童接受初等教育的法律责任:“每个儿童的父母有责任让自己的子女接受足够的读、写和算术方面的初等教育,如果父母没有履行这一职责,那么他们应服从本法案提出的各种命令,并应受到本法案提出的各种处罚。”该法令要求那些还没有学校委员会的各学区成立“学校入学事务部”,该机构有权制订和实施有关义务入学的法令。

1880年英国议会通过《芒代拉法》。该法进一步规定各学区学校委员会或学校入学委员会有义务颁布有关学生入学问题的地方法规,规定5-10岁儿童无条件入学,10-13岁儿童只有达到一定的成绩要求或已连续五年正常入学接受教育,方可免除义务入学要求,具体标准由各地通过地方法规确定。《芒代拉法》以教育法的形式对原属《工厂法》管辖的最低工作年龄及相应的义务教育年龄做出了规定,标志着英国义务初等教育体系的正式确立。

对义务教育的收费问题,英国政府在1891年颁布了《免费初等教育法》,规定父母有权要求免除其子女初等教育的费用,3—15岁儿童每年的人均政府拨款为10先令,原来学费低于10先令标准的学校不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高于10先令标准的学校可收取一定的学费,但其数额加上人均政府拨款的总和不得超过原来的学费标准。该法通过向初等学校提供一定数额的人均政府拨款,使英国少数初等学校的学费大大下降,并使大部分初等学校实施了免费教育。

3英国义务教育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0世纪后,英国义务教育法规进入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阶段。

191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教育大臣费舍提出的教育议案,制定了新的初等教育法,也称《费舍教育法》。该法案对义务教育作了如下主要规定:(1)地方当局为2-5岁的儿童开设幼儿学校;规定5-14岁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律实行免费;禁止雇用不满12岁的儿童做童工。(2)地方当局应建立和维持继续教育学校,向进入这种学校的年轻人(14-16岁)免费提供适当的学习课程、教学和体育训练,年轻人每年应在继续教育学校中接受320个学时的学习。《费舍教育法》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14岁,小学一律实行免费教育。

1944年,英国政府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即《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法案》。该法案关于义务教育规定如下: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父母有保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保证在册生正常上学的职责。地方教育当局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巴特勒法案》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15岁,规定了父母对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地方教育当局对教育超龄者提供教育。

1987年11月,英国教育大臣贝克向英国下院提交了《教育改革方案》,即《1988年教育改革法》。法案中与义务教育有关的内容有:(1)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全国统一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5-16岁),所有学生必须学习10门必修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科学三门核心课程,历史、地理、技术、音乐、美术、体育和现代外语等七门基础课程。另外还有包括古典文学、家政、经营学、保健知识、信息技术应用、生物、第二外语、生计指导等附加课程。(2)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全国成绩评定制度。义务教育必修课的各学科都有相应的成就目标,每一成就目标分为与年级相对应的十个水平,分别在7岁、11岁、14岁和16岁进行评估。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学生参加“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的全国统考,借此评估所达到的成就目标。(3)赋予家长在学生入学方面的“选择权”。具体做法是,限定中小学校招生的“标准数”,家长可以在本地区或另一地区为子女挑选学校,学校在招生数未满时,不能拒绝学生的入学要求。这就是所谓的“入学开放”政策。《1988年教育改革法》是20世纪英国最激进的一次教育改革,它规定实行义务教育阶段的全国统一课程,实行全国统一的成绩评定制度,家长有权利为子女选择就读学校并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可以摆脱地方教育当局的管理,把资源的控制权下放给学校。

4英国义务教育法规的特点及对我国义务教育立法的启示

(1)义务教育法规要具有时代性。英国义务教育法规制定和完善都是针对义务教育的每一个问题和义务教育的每一项改革作出的相应的规定,符合本国的实际情况,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代性和教育改革紧密相联。我国义务教育实施也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同时间段义务教育实施的环境不同,义务教育法规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我国当前义务教育的实际情况是,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城乡区域差距较大,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严重落后等情况。这就要求我国义务教育法规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规定,从法律法规上来保障我国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

(2)义务教育法规要具有完备性。英国政府依靠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对义务教育的管理。从整个过程来看,是一个对义务教育法规不断完善不断细化的过程,形成了完备的义务教育法规配套体系。相对来说,我国有关义务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配套体系尚不健全、对于义务教育中的各项改革,义务教育中的各个方面的法规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义务教育篇8

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精神,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现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以实现教育公平为目标,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为抓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主要目标。全力创建全国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特色示范区。实现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基本均衡配置。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逐步实现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一体化共同发展。

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确保“五个优先”即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布置、教育用地优先保证、教育用人优先补充、教师待遇优先落实。1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全区各级要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扩大保证范围,2继续加大教育投入。逐年提高义务教育财政保证规范。切实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即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校学生人数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因地制宜配置教育资源,3科学优化学校布局。贯彻落实《市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规划建设的规定》制定区教育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和教育设施布点规划。统筹考虑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科学优化中小学布局,满足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和义务教育用地总量的需求。

通过分步实施“一扩三建四提高”即扩展学生生活服务设施建设面,4加快学校规范化建设。依照《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规范》要求。学生寄宿、卫生等条件基本得到保证;建设运动场地、实验室、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提高图书资料配置水平、音体美器材装备水平、教师配备水平和管理水平。2011-2012年,区财政每年布置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学校规范化建设,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完成规范化建设任务。

完善配套政策,5加大偏远学校扶持力度。探索对口帮扶机制。实现不同学校间的资源共享,资金投入、教师配备、评优评先、学校建设和自主发展等方面向偏远学校倾斜。

十二五”期间,6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区中小学校校通、班班通,生机比达8∶1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采取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完善优质学校教师到单薄学校支教常态机制,7健全定期交流制度。进一步落实《关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立健全校长、骨干教师定期交流机制。注重支教实效,鼓励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进行异校交流。

切实保证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合法权益,8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寄宿生活补助规范。

享受“同城待遇”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9保证特殊群体权益。区教育体育局及各中小学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要做到零障碍”入学。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办好特教班、辅读班,推动各类教育均衡和谐发展。

加大行政执法力度,10治理整顿无证办学机构。建立综合执法队伍。对辖区内无证办学情况进行全面排查,依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通过“规范一批、整改一批、取缔一批”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无证办学机构专项整治工作,确保到2013年消除义务教育阶段无证办学现象,依法保证学校和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

三、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德育为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1育人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生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动身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中小学团队建设,进一步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技素养,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公民。

拓宽“绿色通道”加大优秀教师引进力度,2实施教育家培养工程。认真落实《关于教育家培养工程的实施意见》实施名师和教育家培养工程。加强“名师工作室”管理,发挥“名师基金”作用,加强名师队伍建设。通过各类岗位培训、专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选拔培养骨干教师、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激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增值评价,3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严格执行三级课程计划,强化“减负增效”从有效作业入手,严格控制作业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建议学生社团活动,积极开展中小学生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和读书节等活动。

力争在3年内,4突出特色办学引领。坚持“特色办学、品质立校”加大特色学校创建力度。区级及以上特色初中达到80%以上,特色小学达到70%以上,特色学校就读的学生达到80%以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全面提升学校文化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鼓励各中小学发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学校文化,打造“特色校园”

规范办学行为。继续深化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改革,5加强学校管理。转变中心学校管理职能,成立教育教学协作片区,探索并健全名校集团化办学机制。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近、划片、免试”入学的方法,将“择校生”比例控制在省市规定的比例以下,消除“大班额”现象,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每天在校教育教学活动时间的规定,坚决杜绝各类违规补课现象。

四、加强组织领导。

义务教育篇9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为目标,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以提升教师素质、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办特色学校为重点,以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长效机制为保障,全面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努力缩小城乡、校际间差距,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工作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工作目标:

到年底,基本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中小学校布局基本合理,办学条件及师资配备相对均衡,学校办学各具特色,基本消除薄弱学校和择校现象,教育质量得到整体提升。

(二)基本要求:

1、教育机会均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9%以上,小学、初中年巩固率分别达99%、98%以上。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以上,年巩固率达95%以上。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口子女在全日制公办学校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得到保证。全市范围内基本无择校,城区、农村超班额班级分别不超过班级总数的10%、5%。

2、办学条件均衡。基本形成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需求的学校布局结构;完成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标准。

3、师资队伍均衡。所有教师具备教师资格,全市中小学教职工执行统一编制标准,教师配备对农村偏远地区进行倾斜。学校配齐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学科的各类教师,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师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基本一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优秀校长、教师定期交流。校长、教师能够按照规定接受培训,校本研修制度全面落实,教师培训经费得到保障。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明显提高。

4、教育质量均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全面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办学水平评价制度,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城乡间、校际间义务教育质量无明显差异。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组织领导

为确保年底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建立市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机制,教育、人社、编制、发改、财政、住建、国土等部门要按职责分工落实相关工作,加强联动,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门负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统筹协调工作。发改部门要切实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项目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保障职能,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落实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国土、住建部门要优先保证学校建设用地,简化规划、建设审批手续。教育、编制部门要加强教师编制管理,及时做好编制的调整工作,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其他有关部门也要根据各自职能,大力支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

(二)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

建立义务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努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一是经费保障。严格落实上级关于教育投入的各项政策,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稳步增长,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市财政按规定比例承担义务教育保障经费,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定额不低于省定标准;新增教育经费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二是专项资金。上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落实县级配套资金。三是资金管理。各项教育经费管理规范、使用合理、下拨及时,无挤占、挪用、截留现象。

(三)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一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坚持政府负责、公办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由公办学校接收,并与当地学生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二是留守儿童教育。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网络,完善结对帮扶、家长沟通联系和心理疏导机制,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努力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普及率和教学质量。三是困难学生资助与帮扶。落实各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建立学困生帮扶制度,确保将辍学率控制在省定标准之内。

(四)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全面落实《市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计划》文件精神,加快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整体改善,到年底,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要求。

1、学校布局规划

一是科学编制学校布局规划,稳妥推进布局调整,促使城乡学校布点更加合理,学生就学方便,办学效益提高。二是认真实施学校建设规划,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加快实施农村和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通过学校新建、撤并、建设寄宿制中小学、中心小学辐射教学点等模式,整合、集中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2、校园校舍建设

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校园面积、校舍面积,及田径、球类等体育运动场地、设施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学校间生均校园面积、生均校舍面积(不含闲置校舍面积)差异较小;学校和教学点选址符合防灾避险安全要求,校舍建筑质量符合建筑标准、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和防火设计规范;进一步健全校舍定期查勘、维修、改造制度,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全面消除所有学校和教学点的D级危房。城乡新建居民小区配套中小学校,要与旧城改造、新社区(新农村)建设等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在确保校舍安全的基础上,以教学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为重点,积极实施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程,推进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促进办学条件均衡发展。

3、教育教学装备

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发展、优质发展、均衡发展。大力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基本达到《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要求,大力推进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全市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基本实现班班通网络、班班配多媒体。科学规划,精心实施,着力打造“数字化教育云平台”,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积极拓展教育网服务功能,做优网络办公系统、网络教研平台、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做好数字图书系统、数字仿真实验室系统、敏特英语学习平台。建立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体系,促进区域、学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基本形成全面支持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加强学科教学专用仪器装备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科教学专用仪器装备(包括信息技术、实验室等各种专用教室、场所及设施设备,下同)达到省定标准的基本要求,做好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的扫尾工作,教学仪器配备水平达到国家最新颁布的标准要求。以体育运动场地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学校运动场地及音乐、美术、体育、卫生、心理咨询等各类功能室、器材达到省定标准。

加强中小学图书室管理,按照省“办学条件”要求,配齐图书资料。推广微机化管理,规范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电子图书配备。

(五)优化配置,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落实《市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定期评选表彰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激励广大教师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风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德修身、以德治教、以德育人。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目的,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科学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提高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教师的执教水平。以深入实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为载体,全面实施《市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健全教师培养机制,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教师补充机制,教师招考岗位优先保证农村学校需求;继续加大对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定期举办面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全员培训、学科研讨、高级研修等活动。建立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推动校长和教师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继续深入实施城镇中小学结对帮扶和教师支教活动,教师凡评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应具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大力实施名师带动战略,扎实开展“名师、名校、名校长”评选、“名师大课堂”、“送教下乡”等活动。

(六)力促教育质量整体提高

1、规范行为

严格落实《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统一作息时间;按规定严肃查处违规办学行为;教育行政部门严格控制学校考试次数,建立规范试题难度和学生作业量制度;建立开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和反馈指导制度;按规定认真制定、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择校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2、教学管理

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的教育模式。总结推广先进办学经验,通过新建优质学校、强弱结对共建、优质学校办分校、优质学校兼并薄弱学校等方式,大力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着力推进全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学校之间的教科研协作机制,开展同课异构、联片教研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努力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距。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完善新课程实施评价制度。深化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对学校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和分析,将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结果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依据。

义务教育篇10

这次全省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电视电话会议,是省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项改革直接关系义务教育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眼前又涉及到今年财政预算的安排落实问题,因此请了各市、县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参加会议。刚才,省财政厅钱巨炎副厅长通报了改革的具体方案,省教育厅刘希平厅长就做好相关工作作了具体部署。下面,我代表省政府再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强化政府保障义务教育发展的责任意识

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年1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西部地区从2006年开始,中东部地区从*年开始全面实施这项改革。对此,国务院高度重视,总理作了重要批示,陈至立国务委员多次主持召开会议进行专题部署。今年春节之前,国务院又召开了中东部地区座谈会,要求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年的一件大事,抓紧启动实施。

国务院作出统一部署以后,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书记、吕祖善省长对贯彻落实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省提前从去年秋季入学开始,全部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今年春节前,省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明确了我省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

这些年来,我省通过财政弥补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教育经费缺口、建立“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等措施,不断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和投入力度,极大地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发展。这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既是前几年改革的延续和深化,又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具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全面保障,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学生学杂费、贫困学生资助、教师工资、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经费等均由政府承担;二是分级负担,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负担,省级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三是制度规范,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项目、标准、比例等都作出了制度化的规定,建立了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长效机制。就我省而言,改革的力度更大、保障的范围更广,实行城乡统筹、同步推进,把城市和农村的义务教育均纳入这次改革范围,有利于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具有系统性和长远性。实施这项改革,对于促进教育事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让每一个孩子“念上书、念好书”,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之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对全部学生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学生给予资助,从制度上保障了适龄儿童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使义务教育真正成为面向人人、面向大众的平民教育。我省实行城乡同步推进这项改革,加大投入力度,不断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和各类群体间接受教育的差距,使全体适龄儿童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享有同样的教育权利。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是教育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2、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政府依法行政和履行公共财政职能的必然要求。新的《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政府责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本身就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具体要求。我们要从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依法行政的高度,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义务教育是涉及每一个家庭的“民生工程”,是最大的公共事业。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就是要把保障义务教育经费作为重要内容,不断加大义务教育的投入。

3、深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人民群众对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义务教育面临着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新任务。在这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需要新的动力、新的支持。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校的经费困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有利于广大校长和教师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地抓好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因此,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全局观念,增强责任意识,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扎扎实实地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二、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实施

今年是实施改革的第一年,必须开好头、起好步。新学期马上就要开学了,时间紧、任务重,各地要把它作为当前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立即行动起来,抓紧研究方案,精心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已成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市、县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亲自抓,并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以切实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指导协调。

2、落实分担责任。各市、县要根据省政府《关于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并于3月底前上报省领导小组审批。省政府已将应由省级承担的资金,足额列入*年省级财政预算;市、县政府也要按规定的分担比例,足额安排落实本级政府应承担的资金,特别是对今年的资金要抓紧列入当年的财政预算。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经费分担和落实情况纳入对市县的考核,与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以奖代补”资金相挂钩;纳入市县领导目标责任制和教育督导考核范围,与“教育强县”创建和复评相挂钩。

3、强化预算管理。建立健全中小学预算编制制度,各项收支都要统一编入县级财政预算。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要在各级财政预算中单列,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实行财务公开制度,确保资金分配使用规范、安全和有效。

4、坚决制止乱收费。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以后,学校合理的经费需求都已纳入财政预算,这从制度和源头上为治理乱收费提供了保证,学校不再存在任何乱收费的理由。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收费工作的管理,加大对教育乱收费行为的查处力度,绝不允许“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的现象发生。落实新机制的保障资金是政府的责任,落实不了,要追究政府的责任;学校乱收费则要追究校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

5、加快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坚决清退不合格和超编教职工,切实提高中小学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推进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制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中小学课程改革,严格控制中小学教科书种类、数量和价格,逐步建立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教育公平,防止教育资源过度向少数学校集中。

6、强化监督检查。各地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不准减少本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应承担的经费投入,不准挪用公用经费、校舍维修资金发放教师津补贴,不准乱收费加重学生负担。各级政府在安排义务教育经费时要切实做到公开透明,把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责任与投入情况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各级监察、财政、教育、物价、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安排使用、收费等情况的监督检查。

7、加大宣传力度。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宣传工作,广泛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向全社会进行深入宣传,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