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0:30:03

义务教育阶段

义务教育阶段范文篇1

一、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选择权的法理性分析

义务教育是国家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学校教育,亦称强迫教育、免费教育或普及义务教育。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而教育选择权是受教育权利的组成部分,是受教育者对学校、专业、课程、教师、教学资源以及其他教学构成要素享有的选择权利。

对于高中阶段以及大学阶段的教育选择权,人们普遍认为学生及家长享有对学校、专业等方面的选择权利。但是对于小学、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尤其是对于公办学校的义务教育,在理论上是否应该享有教育选择权,以及在实践中是否可以行使教育选择权,则观点迥异,甚至完全相反。肯定教育选择权的一方认为,教育选择权有其必要性。首先,儿童的禀赋各异,其所需的教育类型当然不同,因此,应该赋予他们教育选择权。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有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特别是户籍管理的逐步放开,人口流动日渐频繁,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需要教育选择权。以农村学生为例,如果按照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的原则,这部分学生应该到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但这样就使得学生无法和在外打工的父母在一起生活,同时也给父母对子女的监护和教育带来诸多不便。因此,选择到父母打工地学校就读,对学生而言,更有利于其身心方面的健康成长。但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子女需缴纳各种名目的高昂的择校费用。这样不仅增加学习成本,而且也和义务教育免费原则相悖。最后,我国城乡之间、城区之间、乡村之间不同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质量、教学设施等,在现阶段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学生及其家长在义务教育阶段有权选择学校。否定教育选择权的则认为,如果可以选择学校,则对家庭经济较差的学生来说显失公平,也违背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教育机会不应顾及性别、宗教信仰、种族、社会阶层以及经济地位等,人人都有机会接受同等的教育,如果赋予家长或学生选择学校的自由,可能出现教育机会不均等与社会的分化。而且,《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免费,学校作为国家教育目的的实施单位,收取择校费显然与法律相悖,该费属于乱收费,应严加制止,以维护《义务教育法》的严肃性和公平性。

从法律角度来看,教育选择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我国《宪法》在明确规定受教育是义务的同时,也规定了受教育是权利,在法理上并未排斥教育选择权。《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六条第三款也认为:父母对其子女所应受的教育的种类,有优先选择的权利。我国在1997年签署的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一条第一款规定:所有公民都有自决权,并凭这种权利自由谋求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第三条规定:公约缔约各国尊重父母和法定监护人的下列自由:为他们的孩子选择非公立的但符合国家所可能规定或批准的最低教育标准的学校。我国于1998年签署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每个儿童应有权享受家庭、社会和国家为其未成年地位给予的必要保护措施,不因社会出身、财产等而受任何歧视。

根据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学生及其家长可以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进行选择。民办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国家保障民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民办学校也可以实施义务教育,这点从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可以看出。既然民办学校可以从事义务教育,学生及其家长当然可以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

二、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选择权的应然性分析

首先,提供多种教育选择。从充分发展个性角度来看,社会应当根据人们的不同情况提供多种教育选择,尽量使每一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征来选择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教育方式。如果考虑到这一点,学生及其家长有权选择就读的学校,学生及其家长也有权选择在学校就读的方式。如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日常教育既没时间也没精力,民办寄宿制学校就可以满足这些家长的需求。

其次,增加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机会。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尊重视受教育者的个人权利。义务教育从以国家需求向个人需求转化。在丹麦,家长拥有在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自由选择的权利,学生和家长对私立学校的选择几乎不受限制,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这样,满足了不同的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也促使学校不断地改善教育质量以留住学生。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广泛推行择校政策。教育被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家庭是市场的消费者,父母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质量为子女选择学校就读。在美国,对教育的选择有很大的自由。在学校方面,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或教会学校可供人们选择,甚至家长可以选择家庭学校,自己教育子女。其他一些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在推行择校政策。就连曾经限制择校最坚决的以色列,由于公众对学校融合政策的反对意见越来越大,认为按片划分就近入学的制度剥夺了父母为他们的孩子自由选择学校的民主权利,教育当局对推动学校融合以及保持政府对所有教育活动全部负责的立场也开始动摇。

第三,平等的受教育权。为了保障大量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也需要教育选择权。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因为农民工子女的户籍所在地在农村,他们可以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就近入学,又因为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或居住,按照上述法律规定,农民工子女也可以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因此,没有教育选择权的话,上述规定就有可能是纸上谈兵,无法落到实处。

义务教育阶段范文篇2

一、实施时间及项目

从2012年春季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零收费”。每学期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免费提供教辅资料(含课外辅导资料、写字<1-6年级>、语文阅读<3-8年级>、读书活动读本、初中理化生实验报告册、初三中考复习资料)、学具(小学数学、科学学具,初中数学、科技制作材料)、作业本(平均每科两本)、寒暑假作业各一套;免收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费、寄宿生住宿费;每年秋季开学,为小学一年级、四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学生免费提供一套校服。

二、资金保障

(一)资金分担比例。按照各县区财政收入状况,确定市、县区资金分担比例为:市直学校所需资金由市级财政全额承担;神木、府谷、靖边、定边4县所需资金由县财政全额承担;横山县市级财政补助30%,县财政承担70%;榆阳区市级财政补助60%,区财政承担40%;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6县所需资金市级财政补助80%,县财政承担20%。

(二)资金测算标准。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寄宿生住宿费800元/生·年;教科书费小学160元/生·年,初中260元/生·年;课外辅导资料费小学90元/生·年,初中160元/生·年;初中理化生实验报告册费初一20元/生·年,初二、初三40元/生·年;初三中考复习资料费210元/生·年;《写字》费15元/生·年;《语文阅读》费25元/生·年;读书活动读本费20元/生·年;学具费小学30元/生·年,初中30元/生·年;学生作业本费小学60元/生·年,初中80元/生·年;寒暑假作业费小学60元/生·年,初中80元/生·年;校服费小学90元/生·年,初中100元/生·年。今后,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中、省政策规定适时调整免费项目和标准。

(三)资金拨付办法。教育部门于每年年初,提出资金分配方案,商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下达。教科书费、学具费、教辅资料费、寒暑假作业费由各级财政部门依据财政资金管理相关办法,按省上核定的价格拨付;作业本费、校服费按财政资金管理办法拨付;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住宿费按实际住宿人数补助相关学校。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全市实行义务教育“零收费”,是市委、市政府改善民生、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举措,也是一项惠及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此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切实把这项惠民政策贯彻好、落实好。县区人民政府负责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指导辖区学校扎实做好义务教育“零收费”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免费资金的落实、拨付工作,教育部门负责“零收费”工作的统筹协调、政策宣传、组织实施和资金的使用管理工作。

(二)强化工作措施,提高资金效益。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和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强化工作措施,确保资金按时落实到位,规范有效使用。

(三)严格工作纪律,加强监督检查。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从2012年春季开学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自行车保管费、饮水费、班费、试卷费、学籍档案费、爱国主义影视教育费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学校不得代办学生意外伤害保险,保险费在学生家长自愿的前提下,由学生家长自己购买。任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任何单位不得通过学校“搭车收费”。对于顶风违纪者将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义务教育阶段范文篇3

一、资助对象和责任

1、资助对象为全市农村(含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含特殊教育、职业初中学生,下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财政供养人口家庭的学生,不得纳入“两免一补”资助范围。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可申请资助,但在排序时应本着品学兼优贫困生优先的原则。

(1)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残疾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

(2)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孤儿学生仍按有关规定执行。

(3)经民政部门确认的农村低保或农村特困救助范围的家庭子女;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子女。

(4)因受灾、疾病等原因导致家庭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子女等。

2、资助贫困生工作主要由县级政府负责,所需资金构成:中央提供贫困生免教科书费用;市、县(区)两级承担贫困生杂费,免杂费以市级为主,市负担比例(根据各县区可用财力凡人均可用财力超过2万元的,市负担60%,不足2万元的市负担70%,余下部分由县级财政负担)。补助贫困生寄宿学生生活费由县负担。20*年资助面积达到贫困生的35%,20*年资助面积达到贫困生的70%,到2007年基本实现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享受免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目标。

二、资助方式及标准

1、资助贫困生的方式主要包括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包括免贫困寄宿生住宿费)、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具体资助方式按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选择全部或部分项目进行资助。特教学生(包括残疾、孤儿)必须享受免全部教科书费,基本免除杂费。

2、学生享受免费提供的教科书按国家规定应优先选用经济适用版教科书,如果选用彩版书超出的费用由县(市)区承担,但所有学生必须使用相同版本的教科书。今年春季由县(市)区统一采购,已收取书费的一律退还给学生。秋季后由省统一采购,不许再向贫困生收取书费。中央财政对贫困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必设科目的教科书,小学包括品德与思想(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外语、科学、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等);初中包括品德与思想、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等)。20*年享受免教科书费的贫困生,20*年春季应继续予以资助。免费的教科书扉页上须标明“本书由国家免费提供”字样。免杂费按省规定的“一费制”标准:农村小学1-2年级每生每年130元;3-6年级每生每年180元;农村初中每生每年235元;特教生每生每年200元。补助寄宿学生的生活费,小学每生每年一般按250元掌握,初中每生每年一般按400元掌握,特教生每生每年一般按250元掌握。

3、各县(市)区要积极筹措资助资金,并将资助贫困生资金足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按责任承担免杂费资金,逐步安排寄宿生生活费,不得降低资助比例,减少资助人数,不得按在校生平均分配资助资金或轮流资助贫困生。

三、资助申报、审批程序

1、贫困家庭学生每学年评定一次,根据贫困家庭脱贫返贫的实际情况,对受资助贫困生及时做出调整,保证贫困家庭学生得到资助。申请资助的学生一般于每学年开学初,由本人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填写《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交由所在村(居)委会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

2、学校对申请资助学生的有关情况进行认真审核后,按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程度排序,提出贫困生资助名单和资助形式,在学校和学生家庭所在村(居)委会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7天。公示无异议后,学校将受资助名单、资助形式和公示情况上报县(市)区教育局审核确定。

3、学校通知受资助学生填写《河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领取表》,并由学生及其监护人和班主任签字确认后领取补助资金。

4、免杂费、免教科书费的资金原则上不发给学生本人。免杂费的资金由学校集中使用,补充学校公用经费;免教科书费的资金要集中掌握。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的生活费原则上由学校集中掌握,也可分月发给学生。

四、资助情况上报

各县(市)区要及时向市教育局、财政局报告“两免一补”经费的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展情况。每年再分春、秋两季及时上报资助贫困生情况,内容包括:由河北省教育厅、财政厅下发的资助贫困生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生成的上报电子信息数据,及打印生成的《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县级基层报表》、《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统计报表》、《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申请表》、《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花名册》、《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领取表》、《河北省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转出花名册》。

义务教育阶段范文篇4

一、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行国家干预1.制定颁布配套的法规以美国为例,从1917年联邦政府通过的标志着美国职业教育制度最终形成的《史密斯??休斯法案》开始,到1994年的《2000年教育目标:美国教育法》和《学校??工作多途径法案》,近80年的时间由政府的有关职业教育法律(案)达数10部。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案,极大地强化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干预,使职业教育在政策的导向作用下,朝政府设计的方向发展。

2.提供经费支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政府直接拨款。如美国,政府出台的每一部有关职业教育的法案,几乎都有一部分规定配套专项经费的数额。1965年,为开发经济教育水平落后的阿巴拉契亚地区,政府通过了《地方重新开发法》,在这一地区实施了上千个职业教育项目,拨款达3.3亿美元。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投入约占职业教育总经费的50%。新西兰大约70%的职教经费来自政府。二是通过政府促使投入。如法国法律规定企业完成各项缴税义务后必须承担至少两项支出:即按上一年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提取继续教育经费,用于本企业职工的在职职业培训;按一上年职工工资0.5%的比例缴纳“税”,用于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3.实行并强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是国家干预职业教育的基本策略之一。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以及新近工业化国家如韩国等,都颁布并实施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澳大利亚从90年代开始逐步对各行业制定全国统一的职业技术教育标准,颁发统一的资格证书。英国1986年由国家资格委员会创设了全国职业技术教育文凭??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几乎覆盖了英国所有的职业领域,在英国境内都得到承认。1992年又实施了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该资格既可作为就业的依据,又可作为升大学的依据,使学生在升学和就业方面更具灵活性。在法国,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学制和专业不同,法国大学以下有五种证书:农业徒工证书、农业专业能力证书、农业专业技术员证书、职业教育证书、农业高中证书(准备上大学)。

4.实行普职分流英国的义务教育是到16岁,义务教育阶段后实行普教与职教分流,据1993?1994年统计,普教职教就学人数分别为42%和58%。法国的义务教育也是到16岁,义务教育阶段后普教职教是在16~19岁这4年逐年分流.重点是在16岁分流,据1993?1994年统计,普教职教就学人数比例分别为47%和53%。

二、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上述国家和地区,除国家举办职业教育外,还积极鼓励各部门、行业、私人企业、团体和个人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在西德,许多大型企业把执行职业教育法作为企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尽的义务,企业提供的职教经费达155亿马克,是各级政府支付额的7倍多。日本职业教育的办学类型有正规学校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企业内部的职业训练和公共职业训练机构的职业训练。还有一些欧洲国家由于地理位置冬长夏短,学生不能在漫长的冬季进行农田作业,在短暂的夏季为了抓紧农田作业,就不安排课堂教学,而采用季节制;农村职业中学以完成义务教育后的农村青年为对象,利用2~3个冬季,每季有4个月的时间进行教学;为便于农民子弟就近上学,这些学校的位置都距家近,学校规模小但分布广。

其他一些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也都十分重视多主体举办职业教育,私立学校在职业技术学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美国培养技术人员的五年制高等专门学校有23%是私立学校,韩国这一类的学校甚至超过90%。可以说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是这些国家职业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重视对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过程的改革8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逐步超越了传统的“为经济服务的”的思想,而被认为是实现人们“在就业、地位和个人发展上创造公平机会”的途径。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突破了传统狭隘的职业教育观,而逐步确立了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内的大职业教育观,并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观念主导下,职业教育也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变革。

1.增强受教育者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为防止受训者狭隘的专业化,德国要求获得某一职业资格的受训者熟悉7~8个工种所要求的岗位技能。

2.调整专业设置一是针对与农业相关的职业的不断出现,对农业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开设与农业生产相联系的和与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专业,如装潢园艺、农业供应、农业机械、农业设备、农业市场等;二是打破行业、企业界限,以“通用工种”为标准,对工业职业教育相关的专业进行合并,组成新的综合化专业。如德国已将12种工业专业的职业学徒培训合并为4种。

3.改革课程内容一是强调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在强调能力本位的同时,普遍强化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共性知识,为学习者个人生活和提高工作效能,以及升入高等学校提供更广泛的准备;三是强调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并把这方面的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能力看待;四是更加关注外语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受训者更有效地运用对外交往的工具。目前,德国、法国、英国等正采取拓宽专业的措施,重新安排培训内容,编制“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为受训者提供更宽的知识面和职业能力。

4.不断完善职业体系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类型和水平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匹配。如韩国从1945年到60年代初,主要是个农业国,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扫盲和基础教育上,职业教育发展较慢且以农业职业教育为主。1960年,全国职业高中279所,其中农业高中129所,占46.2%。60年代初期韩国开始进入化阶段,职业高中由279所增加到1970年的479所。其中,农业高中减少到123所,而工商等其他职业高中达356所,占74.3%。70~80年代是韩国经济大发展的时期,经济形态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逐步实现在技术密集型基础上的工业和升级。因此,该国在持续稳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以专校为代表的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专科学校在校生人数1970年还是零,1980年增到16.5万人,1990年增到32.3万人。90年代后,为适应科技的飞速发展,同时满足受教育者终身的要求,韩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调整。一是调整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学生比例,从1990年的68∶32调整到1995年的50∶50,并通过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课程等多形式发展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二是大力发展专科学校和开放大学,1995年这两类学校学生数为1990年的1.84倍。三是鼓励高等专科学校招收在职人员,灵活办学,对劳动者进行更广泛的继续培训。四是在中等教育阶段开设升学与就业指导课程,根据学生的成绩与爱好提供多种选择。

四、重视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一些国家为加强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制定了保护毕业生就业的法规。如英国1948年通过立法规定了学校对毕业生实施就业服务有四项任务:一是传递工作信息;二是给予工作选择指导;三是毕业生职业安置;四是保持与离校但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的联系。日本对高中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制订了《就业保障法》,使招工过程成为一个在保护下有序的教育竞争过程。通过竟争,招到了满意的人才,学校做好了就业服务,学生树立了刻苦的学风,国家收到了职教的投资效益。

五、保护农业职业教育一些国家和地区尽管农业劳动力和农产品产值所占比重很小,但为了满足本国、本地区居民的农产品需求,扩大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这些国家和地区仍然把农业发展和农业劳动力素质提高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强对农业职业教育的保护。

1.明确提出培养新一代农民的目标如韩国政府1981年开始组织实施农渔民后继者培养工程,政府的支持工作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选拔,通过宣传教育,父母的劝导,让青年报名,再通过一定程序公开、公平、公正选拔录取;第二步是培养,对选拔录取的对象,通过农业院校或职业中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培训,使之成为合格的农渔民后继者。我国地区,70年代初期以培养农业经营者为目标,制定了培养8万“核心农民”的计划,先后在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和农业专科学校试办农场经营管理科。

2.对农业职业教育学生实行优惠政策如我国台湾地区,对要求学农者,由基层农会审查推荐,对其家长实际耕作面积水稻在1公顷以上,蔬菜、花卉0.6公顷以上,毕业后志愿从事农场经营3年以上的学生实行优惠政策:保送农会每期给学生发给奖学金4000新台币;学校组织开展示范作业,收入60%归学生;减免学杂费、实习实验费1/3;毕业前返家实习优先办理贷款;毕业后经营农场1年以上,成绩优良,推荐进入农业专科学校的经营科或农场管理科学习。这些优惠政策,使台湾农业专科学校毕业生从事农业本行或创办农业企业者逐步增加。

义务教育阶段范文篇5

为强化依法治教,进一步规范集团公司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籍管理,根据《某某省义务阶段学籍管理规定》,特制定本规定。

一、新生入学

1、小学实行6周岁入学,一般不得招收不足年龄的儿童入学。

2、小学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不得进行测试和选拔。初中新生凭《小学毕业证书》或《小学修业证书》报名入学。

3、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籍一律建在户口所在地。对于长期居住在矿区而户籍在非施教区的矿工子女,新生入学时可以建立学籍,并在学生电子档案生源中注明“流动人口”。

4、新生(含转入学生)入学后,学校要认真核对该生户籍姓名。在小学、初中段,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必须使用同一姓名,中途不得更改,确需更名的,应在新生入学一月内依法办理更名手续。在确认各项内容无误,

使用全省统一的学籍管理软件建立学生电子学籍档案,编制全省统一规定的学籍号,学籍号即为学生身份证号码。本省内转学、借读等均不改变学籍号。

二、转学

1、转学条件:(1)全家户口及家庭住址跨省、市、县迁移。(2)在本市内户口及家庭住址跨区迁移。(3)集团公司职工因工作、生活变动等原因其子女需转学的。(4)集团公司或办学单位招聘的职工子女以及在矿区经商、务工人员的子女。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可以转学。

2、转学手续:监护人持户籍、住址迁移证明、监护人工作调动证明或经商、务工证明,到迁入学校和迁入地教育主管部门办理同意接收证明。(2)向转出学校提出书面转学申请,同时需附转入地同意接收证明,户籍、住址、迁移或工作调动证明及复印件,学校审核签章,出具转学证明及学生电子档案,转学申请和附件与转学证明存根一并存档。(3)报教育中心审批。(4)学生持转学证明及电子档案到转入学校办理转入手续。

3、转学时间:每学期初、末前后一周内由学校统一办理,无特殊情况,其余时间不予办理。

4、转学材料自开出之日起三个月内有效,过期作废。转学不得变更就读年级。

三、借读

1、借读条件:(1)监护人出国、从事野外或流动性工作、支边、现役军人,其子女需投靠亲属的。(2)学生因个人或家庭原因需借读的。

2、借读手续:(1)由学生监护人向在读学校提出书面借读申请,出具有关证明材料,提供接收学校同意借读的证明。(2)学校出具借读证明,审核签章,并将监护人提交的有关材料与借读证明存根一并保存备查。(3)报教育中心审批。

3、办理时间:学期初、末一周内办理借读手续。

4、借读管理:(1)学籍:借读学生的学籍保留在原学校。学籍所在地学校要将借读学生的电子档案拷贝给借读学校。借读学校在借读学生离校时要保留学生电子学籍档案。学生返回学籍所在学校时,借读学校要将借读学生的电子档案拷贝给原校。(2)考核:学生在借读期间的有关成绩、评定、奖惩等,由借读学校记入学生电子档案。(3)收费:借读学校按照省规定收费项目和标准向借读学生收取有关费用。(4)对借读生实行严格控制,任何人不得因学生成绩差而迫使或变相迫使学生外出借读。

四、休学和复学

1、休学条件:学生因伤病和不可抗拒的原因连续缺课累计超过210个学时(一个半月)仍不能上学的,可以办理休学。

2、休学手续:(1)监护人提出书面休学申请并提交有关证明材料。材料包括:A、书面休学申请。B、学生因伤病休学的,需提供县级以上医院病历、诊断证明、医疗费收据及其它证明材料;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提出休学的,需出具公安、民政、劳动等有关部门的证明。(2)学校审查后填写《休学审批表》,签署意见。(3)报教育中心审批。(4)学校开出《休学证明》交家长妥善保管。

学校应将以下材料及时存档:①《诊断证明》;②《医疗费收据》(或复印件);③《休学审批表》、学生休学情况要记入学生电子档案。

3、休学自伤病之日始,期限为一年。随原年级就读(不变更年级、学籍)的凭医院的“健康证明”可随时办理手续复学。

4、休学期满仍不能复学的,由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可续办休学手续一年。休学期满可以复学的,应提前一周办理复学手续。

5、复学时,凭医院的《健康证明》、《休学证明》和办理休学手续以后的医疗费收据(或复印件)等,到学校填写《复学审批表》,报教育中心审批。

学校应将以下材料及时存档:①《健康证明》;②《医疗费收据》(或复印件);③《休学证明》;④《复学审批表》。

6、严格控制休学率。年休学率不得高于年级总人数的1%,对违规办理休学的要追究其领导和当事人责任并给予纠正。休学率与学校综合考核挂钩。

五、毕业、升学

1、小学毕业班的所有学生,均直接升入初中。

2、跨市县借读的小学毕业生,一般应回学籍所在学校参加毕业考试、领取毕业证、安排升学。

3、学生修业期满,德、智、体均合格者由毕业学校发给经教育主管部门验印的毕业证。

4、学生毕业成绩不合格的,准予补考。补考仍不合格的发给修业证书,并记入学籍档案。

5、为保证义务教育顺利实施,义务教育阶段一律实行不留级制度。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六、其它

1、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学籍管理由教育中心负责组织、指导、检查、处理。学校要指定专人负责学籍管理和从事学籍管理电子化工作,按要求建立健全学生学籍电子档案并妥善保存,不得擅自填写、更改和公开学籍

信息。

2、学生死亡和因故丧失学习能力的,由学校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报告,并附上有关证明材料,经批准后注销其学籍,学校在学生电子档案中注明。

3、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所出具的纸质学籍材料必须按规定加盖学校及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公章方才生效。

4、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转学、休学、借读的学生涂改或重新制作学生学籍的有关信息和材料,对弄虚作假者要追究责任并予以纠正。

义务教育阶段范文篇6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完成学业,根据控辍保学工作精神,结合社区实际,特制定2015-2018年社区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领导

社区书记、主任是辖区“控辍保学”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负总责,切实解决“控辍保学”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分解细化“控辍保学”工作目标责任,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做到目标责任到位、工作任务到位、工作措施到位,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控辍保学”工作。凡是义务教育辍学率超标的社区、学校,要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限期予以整改,确保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二、完善制度

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社区“控辍保学”活动,建立健全社区与共建单位大工委制的中小学控辍保学工作联动机制,要实行控辍保学“四包”目标责任制,即镇干部包社区、社区干部包组到小区、共建单位成员包户。切实保证辍学率控制在规定范围。制定社区控辍保学各项规章制度。以制度落实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巩固学额工作、控制学生辍学等工作。

三、宣传发动

要通过召开会议,举办活动等形式,加大《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明确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各自的法律责任,让群众了解义务教育的概念和意义、了解中小学学生辍学的危害。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适龄儿童、少年认识“不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是违法”的道理,使广大家长明确“不送孩子读书是违法”的法律规定,树立起“企业雇用未成年人违法”的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依法控辍

1、建立社区教育台帐,每年开展双基取证工作。及时与公安派出所提供0-17周岁人口的户口册和外来人口流动情况数据与社区计生部门电脑管理的台帐进行核对,落实专人统一负责汇总,建立电子档案,实行滚动式管理。

2、教育劝学。经确认为辍学的,接到学校书面通知后,社区要配合学校共同出面做好学生及其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的返校动员工作,敦促复学,经教育劝学无效者,写出书面报告。由办事处和区教育行政部门对无正当理由而不依照法律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上学的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责令其送子女返校学习。

3、对无故缺课的学生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并报告学校,社区干部做好动员学生复学工作。

4、切实做好寒暑假控辍工作。寒暑假期间是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变数很大的一段时间,是辍学的高发时段。社区、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寒暑假期间“控辍保学”工作的严峻形势,想方设法,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变被动为主动,切实把“保学控辍”工作作为当前义务教育一项紧急的任务布置好、落实好。

第二篇:义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家庭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响应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鼓楼区社区义务教育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目的任务:

义务教育,是根据宪法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公益性、普及性的基本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小学六年,初中三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是适当的。

二、组织领导:

社区书记任校长,社区主任任副校长,同时社区干部等担任组员,切实加强家长学校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

(1)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等有关法律、法规,明确思想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点,掌握在家庭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知道对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掌握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家庭礼仪行为的方法,教育孩子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遵守社会公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第三篇:义务教育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工作计划

根据区文件会议要求,为确保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明显好转、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推动我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着力消除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薄弱环节和薄弱区域,确保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提升,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扎实深入推进。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专项整治,切实做到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九无、一杜绝、一规范、三健全”,即:“九无”:无严重危害师生人身安全的治安隐患;无严重影响师生出行安全的交通隐患;无严重影响教学、消防、居住安全的火灾、坍塌隐患;无非法设置的影吧、歌舞娱乐场所;无严重影响师生学习生活的违法建设;无严重影响师生日常生活的占道摊点、以街(路)为市和大气(噪声、餐饮)污染;无卫生死角;中小学周边可通行距离200米范围内无网吧、电子游戏(游艺)厅;音像、图书零售(出租)摊点无销售各类非法出版物现象。“一杜绝”:杜绝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现象。“一规范”:规范整治校园周边以街(路)为市现象。“三健全”:交通配套设施基本健全;环卫基础设施基本健全;校园内部及周边日常管理机制基本健全。实现“一个好转,两个确保”的治理目标,即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明显好转,确保春季安全稳定开学,确保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一)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目标。

1.学校周边乱停乱放、违规摆摊设点得到有效整治,学校进出通道及两侧无停放车辆和摆摊现象,透视围墙的学校,围墙周边的摊点不得出售物品给学生。

2.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无网吧,所有网吧无接纳未成年人现象。

3.学校周边的治安环境明显好转,未发生涉及师生的治安、刑事案件。

4.非法接送学生的车辆得到有效打击、取缔。

5.校园内外未发生涉及师生人生和财产安全的火灾、建筑物垮塌、食物中毒、危化品爆炸、中毒等容易造成群体事故的安全隐患。

(二)校园内环境整治目标。

1.建立食堂、宿舍、饮水、厕所等设施硬件不达标台账,制定整改规划,并全力实施整改。

2.对食堂、宿舍、饮水、厕所等设施管理,做到制度健全、责任明确、治理措施有力,食堂、宿舍、饮水、厕所的管理符合规范要求。

3.未发生因食堂、宿舍、饮水、厕所等设施和管理不到位的安全事故。

三、工作措施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校园及其周边环境治理既是一项常规性工作,

又需要阶段性的重点工作安排,其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优化育人环境。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创新工作思路,从组织、制度、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坚实的保障,狠抓校园及其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把任务和责任落到实处。

(二)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校园及其周边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加强多方面的协作,形成合力。学校和各社要在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组的统一领导下,积极配合,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分工合作的良好局面。

(三)内外兼治,突出重点。

首先要立足实际,把校园内环境治理做细做实做出成效,以优化育人环境,营造一种“校园无小事,处处皆育人”的良好文化氛围。其次要进一步对校园及周边出租房、饮食店、网吧、歌舞厅、按摩厅、游戏室、音像书刊点、点、小食摊点等进行管理整顿,坚决取缔违法违规经营场所。重点整治网吧、歌舞厅和游戏室。第三要依法惩处扰乱学校正常秩序和给师生造成不安全因素的违法分子,维护正常的校园周边秩序,加强校园周边交通秩序和车辆停放管理,对学校通道口乱停乱放车辆、占道经营的摊点、“黑摩的”、“黑三轮”、“黑面的”等全面进行清理并实施长期监控。

(四)加强宣传,强化监督。

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要加强舆论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工作简报和标语等媒体广泛宣传,取得社会各界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并在全社会共同参与良好氛围。村领导组将组织人员对各社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明察暗访、随机抽查,年终进行考核。对政令不畅、执行不力、推诿扯皮、失职渎职、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单位、个人,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第四篇:义务教育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的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上级领导指示精神,结合社区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特制定本计划。

一、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将目标落到实处。

1、分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千方百计使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3、真情关爱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

二、主要措施

1、成立组织机构

社区成立由校长、主任和班主任组成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2、建立留守档案

各班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有专人负责管理。

3、确保“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开展帮扶活动

社区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实行“一对一”帮助机制,每一位“留守儿童”都有一位老师和一名优秀的学生来共同帮助;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手牵手”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班主任每期开学的时候制定出本班“留守儿童”的帮扶计划,平时作好记录、期末写好总结,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社区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定期与在外务工的父母进行亲情交流。

5、建立谈心制度

社区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积极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义务教育阶段范文篇7

第一条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江苏省境内所有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学校、教育机构和主管单位。

第三条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籍在其户籍所在县(市、区,以下简称“区县”),其入学、转学、借读、休学、毕业等有关学籍手续须按本规定办理。

二、新生入学

第四条小学和初中均实行秋季招生、入学。全省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

第五条全省接受义务教育的起始年龄为六周岁。小学不得招收不足年龄的儿童入学。

残疾儿童入学年龄可以适当放宽。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普通学校附设特殊教育班和特殊教育学校招生的起始年龄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

第六条小学、初中新生实行免试入学,公办学校实行免试就近入学。

新生分班要均衡,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名义分快慢班、实验班等。

第七条农村公办小学新生入学。由乡(镇)政府或委托中心小学,根据当地适龄儿童名单,在新学年开始前十五天,向适龄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以下简称“监护人”)发《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样式见附件一,以下简称“入学通知书”),监护人持入学通知书按通知时间带适龄子女到指定学校报到。

第八条城市公办小学新生入学。适龄儿童监护人根据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确定的学校施教范围,在学校公布的报名时间内到学校报名,报名时需出具监护人及适龄子女在本施教区的户籍、居住情况(房产证)等有关证明。

适龄儿童与监护人不在同一户籍、户籍与常住地址(房产证)不符的,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学校就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适龄儿童随法定监护人的户籍与常住地址就读:⒈监护人中有现役军人(含武警);⒉监护人中有公派出国工作的专家、技术人员;⒊单亲、离异、户口两地家庭、孤儿等。

政府或委托学校在新学年开始十五天前向监护人发入学通知书,监护人带子女持入学通知书按通知时间到指定学校报到。

第九条公办初中新生入学。在农村,乡(镇)中心小学每年七月,在乡(镇)政府分管领导的主持下(教育主管部门派员参加),将全乡(镇)小学毕业年级学生名册(样式见附件二)、毕业生的电子档案交乡(镇)中心初中,并填写交接表。交接表(样式见附件三)一式四份,中心小学、中心初中、乡(镇)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各存一份。中心初中根据接收的学生名册在七月底前给所有新生发放入学通知书(可参照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学生持入学通知书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学校报到。

在城市,由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在每年七月底前,将本辖区范围内小学毕业生,根据户籍和住房分布情况按初中的施教区分配给各初中学校,各初中学校根据接收的新生名册发放入学通知书。学生持入学通知书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学校报到。第十条民办学校(含公办民营学校,下同)招收小学、初中新生,纳入当地就近入学招生计划的按照上述办法与公办学校统一进行;未纳入就近入学招生计划的,由学校按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同意的招生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地域范围招生,新生名单(参见附件二)报驻地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后向新生发放入学通知书。

民办学校招收新生的时间,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与公办学校招生统筹安排。中途招收学生按转学办理。

第十一条小学、初中新生入学后,学校要使用全省统一的学籍管理软件建立学生档案。

城市小学向初中提供毕业生电子档案的具体方式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确定。新生无故不按时报到的,作为辍学处理。

第十二条小学、初中新生入学后需编制全省统一规定的学籍号。学籍号即为学生身份证号码。因故没有身份证号码的学生,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本地学生身份证编码方式编给学籍号,第18位用字母“b”(参见附件四)。

转学、借读等学籍变动均不改变学籍号。

适龄儿童、少年,因故未及时上学或在外地上学的,户籍所在地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认定确应属本地学籍的,应安排学校就读或准予参加毕业和升学考试。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按规定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家长向暂住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凭相关手续由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学校就读,给予学籍,省内生源要通知学生户籍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民办学校跨区县录取小学、初中新生的,由学校在新学年9月15日前向学生户籍所在地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发出来源于该区县的学生名单(参见附件二)。学生户籍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收到名单即予备案。

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依法更改姓名的,原名作为曾用名予以保留。

三、转学

第十三条学生全家户籍及家庭住址跨省、市、区县迁移或在本区县内跨乡(镇)迁移,可准予在公办学校之间转学。

转学手续:监护人持户籍迁移证明(和监护人调动工作证明)到迁入地教育主管部门和转入学校办理同意接收证明(跨省转学除外);向转出学校提出书面转学申请,同时需附转入地同意接收证明(样式见附件五)、户籍迁移证明及复印件。学校审核、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出具转学证明(样式见附件六),并拷贝学生电子档案交学生带到转入学校。转学申请和附件与转学证明存根一并存档;学生持转学证明到转入学校办理转入手续。办理转出转入手续均需出示户籍迁移证明(和监护人调动工作证明)原件。

转学不得变更就读年级。

第十四条民办学校的学生,不得转学至非户籍所在地公办学校。中途转入户籍所在地公办学校的,由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后统筹安排,并由学校提供同意转入证明。

第十五条转入学校办理转入手续须接收转学证明和学生电子档案。跨省转学的要及时发送和收取学生纸质《学生登记表》。转入我省的,学校要及时将学生信息输入计算机。

第十六条转学一律不得进行入学考试。休学期间转学的学生,休学期满转入学校方可准予复学。

四、借读

第十七条学生监护人因公出国工作一年以上、从事野外或流动性工作、长期支援边疆、现役军人(含武警),其子女因投靠亲属可到非户籍所在地公办学校借读,借读费按省颁规定收取。

学生因个人或家庭原因,拟到非户籍所在地公办学校借读的,须经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同意,借读费用按借读学校所在地政府或有关部门规定标准收取。

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借读手续为:由学生监护人向在读学校提出书面借读申请,出具有关证明材料,提供接收学校同意借读的证明(样式见附件五)。学校审核、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后,由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出具借读证明(样式见附件七)。监护人提交的有关材料应与借读证明存根一并保存备查。

第十九条借读学生的学籍保留在原校。学籍所在地学校要将借读学生的电子档案拷贝给学生带到借读学校;学生返回学籍所在地学校时,借读学校要将借读学生的电子档案拷贝给学生带到原校。

学生在借读期间的有关成绩、评定、奖惩等,由借读学校记入学生电子档案。借读学校在借读学生离校时要留存学生电子档案。

外省到我省借读的学生,学校应为其建立电子档案,学生离校时打印纸质《学生登记表》(样式见附件八)封好后让其自带回原籍,电子档案留存。

第二十条借读应在学期初、末办理。借读一律不得变更年级。

五、休学和复学

第二十一条学生因伤病和本人不可抗拒的原因连续缺课累计超过210个学时仍不能上学的,由监护人提出书面休学申请并提交有关证明材料,学校审核后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因伤病提出休学的,需经县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单位检查并出具证明及相关材料。学生因不可抗拒的原因提出休学的,需出具公安或民政、劳动等有关部门的证明。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由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出具休学证明(样式见附件九)。学生休学情况要记入学生电子档案,医院等出具的有关证明作为休学证明存根的附件保存备查。

第二十二条学生中途到国外、境外就读的应办理休学手续。由监护人提出书面出国(出境)休学申请,出具出国护照、签证等有关证明,经学校审核、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后,由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出具休学证明。出国、出境所需的学业成绩、就读年级等证明,学校应如实开出。

第二十三条从收到休学申请之日起,在十个工作日内,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须给学生监护人能否休学的明确答复。

休学期,因伤病和本人不可抗拒的原因休学的自缺课开始计算;出国的自批准之日计算。休学期限为一年,不得提前或推迟复学,也不得中途到其他学校上学。

第二十四条休学期满,学生或监护人持休学证明到学校办理复学手续。因伤病和本人不可抗拒的原因休学的,复学时可根据学生本人要求回原级就读,也可到下一级就读。出国、出境就读的,复学须回原级。

因伤病或学生本人不可抗拒的原因在休学期满不能复学的,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提交相关材料,学校报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续办休学手续。出国、出境休学期满后不能复学的,学校上报教育主管部门注销其学籍。

六、成绩考核

第二十五条小学语文、数学两科只进行期末一次考试,其它学科不得考试。小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行等第制。初中每学期进行期中、期末考试或考查,考试或考查科目为国家或省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科。

考试或考查成绩采用等第记分。记分等第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阅卷时采用百分制的,需转换为等第通知学生,考试或考查成绩要记入学生电子档案。不得公布考试名次。

第二十六条学生学期成绩按平时学习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或考查成绩综合评定;学年成绩评定以第二学期为主。

第二十七条期末、毕业考试成绩不及格者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补考。补考成绩分为及格和不及格两级。

第二十八条小学、初中学生操行评语,由班主任依据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进行评定。

第二十九条学生体育成绩按照国家颁发的体育合格标准评定,未达到标准的为不合格。学校要按有关规定在学生电子档案中记录学生健康情况。

第三十条学校根据学生的考试、考查情况填写《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学生成绩报告单),向监护人报告。

第三十一条小学毕业考试,在城市(含县城)由学校命题、制卷、组织考试;在农村,由乡(镇)中心小学命题、制卷和组织考试。学校可以委托有关教育机构帮助命题和制卷;初中毕业考试,由市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命题、制卷和组织考试。初中毕业考试可以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结合进行。小学、初中毕业考试成绩须记入学生电子档案,没有参加毕业考试的作为辍学论处。

第三十二条为保证义务教育顺利实施,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不留级制度。

七、跳级、毕业、升学

第三十三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由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学校审核、批准可以跳级。跳过年级视为受完相应年限的义务教育。学生跳级由学校在学生电子档案中进行学籍变动,并上传教育主管部门。

第三十四条小学毕业班的所有学生,不论是否达到毕业程度均升入初中。

跨市、区县借读的小学、初中毕业生,一般都应回学籍所在地参加毕业考试、领取文凭、安排升学。经借读地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升学借读的,可在借读学校参加毕业考试、领取文凭并升学。

第三十五条民办学校小学毕业生,可以升入户籍所在地学区公办初中,也可以到户籍所在地或非户籍所在地的民办学校初中就读,不能升入非户籍所在地学区的公办初中。

民办学校小学毕业生要升入公办初中的,需向户籍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进入初中。跨区县就读民办学校的小学毕业生,要先将学籍转移到户籍所在地的教育主管部门。

民办学校初中毕业生除直升本校高中的外,应回户籍所在地参加升学考试,手续与小学毕业生相同。提交申请和办理学籍转移手续应在毕业学年的四月底前完成(学生可在民办学校读到毕业)。

第三十六条学生修业期满,毕业成绩达到标准,操行在及格以上,体育合格者准予毕业,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后由学校发给全省统一样式的毕业证书(样式见附件十)。

第三十七条学生毕业成绩有不及格者,准予补考。补考后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予毕业,只发给全省统一样式的小学修业证书(样式见附件十一)或初中的义务教育证书(样式见附件十二):语文、数学、外语有一门不及格者;其他学科有两门不及格者;操行不及格者;体育不合格者。

八、奖励和处分

第三十八条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或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应予以奖励。凡受到校级以上奖励的,应记入学生电子档案。

学校应根据规定,民主、公开、公正地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

第三十九条学生严重违反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学校管理和治安管理等有关规定的,应给予处分。处分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记过以上处分须记入学生电子档案。

因违法犯罪经人民法院判决需服刑、劳动教养的学生,服刑、教养期满超过十六周岁的,由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报告,经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取消学籍。

第四十条学生在受处分一年内,进步显著,确实改正了错误,由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学校批准,可以撤销处分。处分一旦撤销应在学生电子档案上加撤销记录。

第四十一条学生留校察看时间最长不超过一年,在留校察看期内仍无改正表现的初中学生,经监护人同意可送工读学校托管。

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学生,可按规定送工读学校。

到工读学校就读的学生,学籍留在原校,参照借读办理有关手续。

第四十二条累计已经学满九年义务教育年限并年满十六周岁的,其本人及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不在继续上学的,学校审核,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取消学籍。

第四十三条学生受行政拘留、劳动教养处理期满,年龄在十六周岁以下者,可持批准处理单位有关证明,向原校提出书面申请回原级就读,原校应予接收。

九、管理权限

第四十四条全省义务教育学籍管理由地方政府所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指导、检查、处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指定专人负责学籍管理和从事学籍管理电子化工作。学校专门负责学籍管理的工作人员,要按照要求建立健全学生的电子档案并妥善保存,不得擅自填写、更改和公开学籍信息。学籍管理信息要按所授权限进行管理。

第四十五条全省学籍管理的有关表、证,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全省统一样式制作。

第四十六条学生死亡、因故丧失学习能力的,由学校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报告(需附有关证明材料),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注销其学籍,学校在学生电子档案中注明。

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所出具的纸质学籍手续材料必须按规定加盖学校或市、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公章方才生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转学、休学、借读的学生涂改或重新制作学生学籍的有关信息和材料。

第四十七条任何学校均不得接收没有入学、转学、借读等手续的学生。

第四十八条学生或监护人不按本规定办理有关手续,一经发现由有关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立即作纠正处置,由此引起的后果由监护人负责。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如有违反本规定行为,要查清事实,分清责任,对相关责任人予以教育帮助,给予行政处分。

违反第四十七条规定的,要对学校法人代表和相关责任人做出行政处分。

民办学校接收没有入学、转学、借读手续学生的,视做管理混乱,教育行政部门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义务教育阶段范文篇8

一、充分认识实施“降、活、提”工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实施“降、活、提”工程是全面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教育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实施“降、活、提”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确定了把新*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建成人民群众幸福之都的宏伟目标。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质量,用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实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3、实施“降、活、提”工程是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要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市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到:教育工作不仅要使学生有文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不仅要使学生智育得到发展,还要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4、实施“降、活、提”工程是切实减轻中小学偏重课业负担的有效手段。群众对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反映较多,偏重的课业负担已不同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实施“降、活、提”工程,把学生从偏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工作必须担负起的责任和义务。

二、实施“降、活、提”工程的方法和措施

1、把学生课业负担降下来的方法。第一,规范学年教学时间。全年教学时间39周,其中上课时间35周;每周教学天数为5天,严禁学校利用寒暑假和国家法定节假日组织学生到校集中补课或上新课。第二,严格作息时间。1、走读学生上午到校和下午离校时间。①夏(秋)季(“五一”假后至十月底)小学到校时间不早于7:40,初中不早于7:20;离校时间小学不得迟于17:10,初中不得迟于17:50。②冬(春)季(11月1日至次年4月底)小学到校时间不早于7:50,初中不早于7:30;离校时间小学不得迟于16:30,初中不迟于17:30。学校提前10-20分钟开校门。2、寄宿学生作息时间。早上起床时间,小学不得早于7:00,初中不得早于6:30。晚上就寝时间不迟于21:30。第三,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增加教师自身的学习、工作负担,强化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力争使全部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现代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艺术、渊博的学科知识、人性化的管理措施”。第四,严禁分快慢班。从2007年秋季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分班已统一由县级教育主管部门操作,严禁各学校私自调整分班结果,严禁根据考试成绩分快慢班。第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得以任何借口挤占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课时。第六,严格教学用书管理。要按省、市下发的《用书目录》选用学生用书,各县区、学校或教师不得组织统一购买教材以外的教辅用书、报刊、杂志等。第七,严格控制作业量。小学1-2年级不留课外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每天控制在1小时以内并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初中书面家庭作业每天不超过1.5小时。课外作业内容要精选,难易要适度。严禁教师布置大量机械重复和抄写性的作业以及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和用作业惩罚学生的做法,对少数完成作业确有困难的学生,可布置选择性作业,不要求全部完成。第八,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小学每学期只能以学校为单位组织一次期末学科考试,成绩应以等级形式通知学生,不得组织期中考试;初中实行每学期期中、期末两次学科考试,禁止举行任何形式的周考、月考等名目的其他考试。不得按考试成绩给学生、班级、学校、教师排名次,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张榜公布考生成绩。同时要改革命题方式,控制试题难度,杜绝出“难、偏、繁”题型。第九,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加大省级示范性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比例。第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还要重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广大中小学生高兴快乐地学习,幸福健康地成长。

2、让校园活起来的措施。学生的负担降下来了,并不是单纯地还给学生清闲,而是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学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让学生身心在活动中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升华,素质得到提高的目的。一要注重学校文化的挖掘发展。落实十七大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根据各地、各校不同历史、人文、自然实际,发掘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内涵,培养文化载体。二要注重校园建设。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使校园处处体现教育和熏陶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良好育人环境;建设书香校园,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与书为友、以书冶情;根据学校历史和办学特色,结合时代要求,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今年适当时候,市教育局将选择校园文化开展好的县区,召开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三要提高校园文明水平。切实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落实好《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要求,提高师生的文明素质,提高校园的整体文明程度。四要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青少年体质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人才培养质量。从今年开始,将体育成绩纳入初中升学考试总成绩。同时要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五要加强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要按规定配齐音美教师,规模小的学校可采取学区教学或通过培训由文化课教师讲授音、美课程的方式,开齐、开足音美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校园文化教育氛围。鼓励探索学校利用音乐课组织学生学唱地方戏,比如评剧、乐亭大鼓、唐剧等。六要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认真落实《初级中学教学常规》要求,强化课堂教学管理,创设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创设重视个性培养和发展的课堂、创设教学相容师生和谐的课堂,切实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3、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手段。质量是办学的根本,是教育的生命,我们全部教育教学的成果都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

坚持“三全”原则。一是要坚持全面性。要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而不只是提高升学率。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而不只是注重少数“尖子生”。二是要坚持全员性。学校里的每一位领导,每一位教职工,每一名学生,都是提高质量的主体,要形成人人重视质量、关心质量、推进质量的良好氛围。三是要坚持全程性。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要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扭转重智育、轻德体美的倾向。要规范办学行为,解决违规招生、违规补课、违规办班等问题。要遵循教育规律,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追求“绿色”升学率。

把课程改革和教科研活动作为提高质量的主抓手。大力加强教科研工作,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增长点转移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轨道上来。要全面推进并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充分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质量的根本之策。首先,要将师德放在首位,高尚的师德既是教师干好本职工作的动力,又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直接起到示范作用。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其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制定出台全市培训计划。切实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对市级骨干教师进行高级研修培训;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学历培训,提升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大力开展全员岗位培训,组织辅导教师集体备课,提高培训水平;大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组建特级教师讲师团,深入农村对基层学校教师开展培训活动。第三,严把教师入口关。进一步完善新进教师统一招考制度,选拔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建立新进教师到农村、到边远地区执教制度。第四,加大教师聘任制度推行力度,真正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建立职务聘任制度、绩效评价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第五,建立教师合理流动制度,健全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制度,促进师资的均衡配置。

加强学校管理是提高质量的保障。要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中小学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中小学管理规范(试行)》的要求,按照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人文化的要求全面加强校园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把全市中小学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教育教学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

义务教育阶段范文篇9

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班级精神文化;演讲活动

班级文化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根植于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主要由班级成员的思想道德建设、班级精神、学习态度、行为规范、核心价值观来承载。但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还面临诸多困境,存在许多问题。

一、班级精神文化缺失的表现

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受“以教师为中心”观念的影响,普遍出现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现象。“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生若丧失主动权、参与权,会使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方向与学生实际需求相互脱轨,出现精神文化缺失的现象。1.舆论导向出现偏差,教育效果不显著优越的精神文化能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抵制负面言论,传播正能量。当学生的思想得不到引领时,负面舆情在班上横行,班级风气持续低迷,严重影响师生的情绪。2.集体意识淡薄,集体荣誉感欠缺一个班集体由个性分明的学生组成,每个人对班级精神文化的追求不尽相同。如果没有统一的价值取向,班集体将会形同散沙。学生只顾自己的切身利益,集体意识淡薄。3.班级墙面布置凌乱班级物质文化是一种外显文化,主题鲜明的物质文化,能给学生提供强有力的视觉刺激,带给学生愉悦的精神体验。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过分遵循“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的陶冶教育理念,使班级物质文化布置杂乱没有深度,熏陶作用大打折扣。4.师生关系不和谐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学生,组织者是教师,二者缺一不可。班级精神文化缺失的原因无非两种:一是教师不注重精神文化建设;二是教师建设的精神文化缺乏可操作性。前者教师的投入度不够,后者教师投入的精准度不够。无论是哪种原因,师生之间都存在隔阂,师生关系不和谐。

二、演讲活动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添助力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渗透做人的原则,其创建方式非常多。演讲是一种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是传播真善美的常用手段。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离不开真善美氛围的营造,通过定期举办演讲活动,为群体言谈举止和价值理念指明方向。相比师生之间不对等的教导,同龄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更容易引起共鸣,使班级精神文化稳步建构。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演讲活动,是一项有效的班级管理措施。将演讲活动融入班级管理,体现学生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主人翁的地位,使班上不良风气得到根治,加强学生学习内驱力。

三、班级演讲活动的具体开展措施

1.制定精神文化建设总目标精神文化的建设不是打游击战,更不是消防灭火队,需要有总体规划。例如,初一学生还不适应初中行为规范,该年段班级的主题可以为“讲规矩,守纪律”;初二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该年段的主题可以是“欣赏自己,欣赏他人”;初三学生面临中考,该年段的核心就是“树立目标、冲刺中考”。“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要使演讲活动促进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需要立足学生学情,制订学期总体规划。再将总目标细分为若干小主题,让学生根据小主题传造性的挖掘题材,撰写富有感染力的演讲稿。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酝酿出独特的精神文化。2.立足班级学情,选择合适主题通过调查分析,33.59%的学生认为演讲的内容对演讲的效果起决定性作用,25%的学生认为选择合适的演讲主题对演讲活动的有效达成至关重要。可见,要使演讲活动更具成效,选择合适的主题和撰写富有感染力的演讲稿至关重要。3.组建演讲导师团,提高演讲成效通过相关性分析,“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和“是否担任过班级的演讲者”这两个因素都与“是否愿意为班级做演讲”相关性显著。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担任过班委的学生和曾经担任过班级演讲任务的学生更愿意肩负演讲者的任务。因此,教师可以在挑选富有责任心、可塑性强的学生,从演讲呈现方式、演讲稿撰写技巧等方面进行培养,组成4~6人的“演讲导师团”。班会课时间短暂,所以控制演讲者人数也很关键。通过调查可知,85.11%的学生认为每次安排2位演讲者最得当。在人员安排上,可以由演讲导师团的一位成员加一位新手构成。新鲜血液的不断注入,壮大了班级“演讲导师团”的队伍,为演讲活动的长期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后盾。4.穿插视频,强化情绪再激昂的情绪也总有平复的一天,更何况学生的演讲往往如蜻蜓点水一般,浅尝辄止。所以,在学生进行精彩的演讲后,教师要善于利用相关视频素材,推动学生情绪进入高潮。例如,在“坚持梦想,才有希望”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结束后,可以给学生播放《田埂上的梦》,使希望之火燃烧得更加猛烈。在“不放弃就能成功”这个主题活动中,可以播放泰国的公益广告《每天进步一点点》;在“无奋斗不青春”活动过程中穿插微视频《杂草的梦想》。演讲主要是通过语言刺激听众的听觉,撩拨听众的内心。小视频嵌入,从视觉和听觉双管齐下,强化听众的情绪,使演讲主题更加深入人心。5.留下痕迹,让演讲活动余音缭绕在对班级精神文化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让已形成的精神文化尽可能物化,时时提醒和督促学生。例如在“Yes,ICan!”这个主题活动的结尾,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印有“Yes,ICan!”的A4纸,然后让学生依次在纸上签名,张贴于班墙上。在“点亮他人”这个活动中,事先准备好印有全体学生姓名的彩色纸和贴纸,让学生将贴纸贴在同学名字下方,相互点赞,相互激励。

四、结语

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如果把班级文化比喻成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那么精神文化就是浸在水面以下的部分,不外显但至关重要。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相信“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处,人人是创造之人”通过开展演讲活动,能将精神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交还学生,形成师生共建的团队模式。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邓翃.班级文化对中学班级管理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3]王翠翠.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珲春市Y高中为例[D].吉林:延边大学,2018.

[4]孔宝华.中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9(32):176.

[5]张晶晶.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及其回归路径[J].教育探索,2020(2):58-60.

义务教育阶段范文篇10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推行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和课本费,为保证国家和省重大惠民利民政策落到实处,防止出现“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的现象,现就我省公办义务教育有关收费政策明确如下:

一、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一)收费项目

20*年秋季学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收费项目为作业本费、寄宿生住宿费,此外不得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农村范围为各县(市、区)及省辖市市区范围内农村乡镇(街道)。

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收费项目为作业本费和服务(代办)收费。服务(代办)收费包括:住宿费、社会实践活动费、校服费、困难班费。

按照国家规定,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可以向异地借读的学生收取借读费,户籍在同一辖区范围内不得收取,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受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免收;农村中小学不得收取借读费。

各学校可向自愿在学校就餐的学生收取伙食费,但必须遵循非营利的原则。

(二)收费标准

以上各项收费标准仍按现行规定执行。

二、加强收费管理

(一)加强服务(代办)费用管理。服务(代办)费用应遵循自愿和非营利的原则,严禁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接受服务并收取费用。服务(代办)费用属代办性质,严禁学校、教育管理机构、教师在代办服务中加价牟利或收取回扣。学期结束时学校须将服务(代办)费用使用情况进行公示,并将详细结算清单交学生及其家长,接受家长监督。

(二)严禁举办各类收费补习班。中小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活动,必须纳入学校的正常教育活动范围,不得以任何名义另行收费。凡利用学校教育、教学场地、资源举办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各种培训、补课严禁收费。严禁学校举办、在职教师参与举办或与社会机构合作举办向学生收费的各种重点班、提高班、兴趣班、补习班、特长班、竞赛班等。

(三)我省已在免费课本中安排了补充习题,各地严禁违反出版管理规定,擅自编印、统一征订教辅材料。在免费课本之外不得另行收取其他教材费(含校本教材)、教辅资料费。

三、学校收费必须持有价格部门颁发的收费许可证,实行亮证收费。收费标准如有调整,应及时到价格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变更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