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院实训室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9 00:06:20

旅游学院实训室工作计划

旅游学院实训室工作计划篇1

一、专业建设

1、2018年3月,积极推进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

2、2018年4月,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3、积极推进信息化课程建设。继续推进云课堂建设,教研室全部在编教师均开展各自课程云课堂建设;

4、2018年5月,进一步完善导游协会、会展协会建设,指导会展协会开展2018年会展知识竞赛活动,指导学生积极申报会展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

5、2018年5月,完成2015级旅游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和指导工作;

6、2018年10月,积极进行会展策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7、2018年11月,成功组织2019届旅游、会展专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二、实训室建设

    进一步完善已有实训室的设施及功能,制定实训室管理及使用相关规定,上报新建实训室及实训室改扩建计划。

1、2018年4月完成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软件配套升级;

2、2018年5月,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承担2018年第三届“踏瑞杯”全国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大赛(中部赛区)的比赛及培训会议场地;

3、2018年5月,制定并完善旅游教研室实训室使用及管理相关制度;

4、2018年6月,上报旅游教研室2018-2020实训室建设三年滚动计划;

5、2018年7月,旅游教研室下辖实训室采购并安装7台空调;

6、2018年9月,上报2018年度实训室低值耗材采购计划;

7、2018年12月,上报2019年度会展实训室软件采购项目以及低值、耐用品采购预算;

8、2018年9月,完成2018年度实训室低值耗材的采购。

2019年工作计划

1、进一步发挥专业特色,促进旅游、会展专业共建共享。

一是在对以往培养方案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并严格按照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教学;二是加强与现有实习基地的联系,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为学生成功就业和实习提供更多的机会;三是继续组织旅游类企业校园招聘会,进一步筛选旅游名企和行业影响力比较大的旅游、会展企业参加;四是完善服务、创新工作方法,推进“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培养模式的创新试点,加大与安徽中设会展、上海红快科技等合作企业联系,深入开展导师制人才培养,践行“现代学徒制”,进一步落实与安徽融创文旅城的“订单班”培养在2017级旅游管理在校生中的实践。五是完成2016级旅游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及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分配及论文答辩等事宜。

2、完善日常教学管理,加大科研力度

积极对照评估标准及要求,督促各专业授课教师进一步完善教案、教学日历和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组织实施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工作,并不定期的抽查学生出勤情况,随机对进班级进行听课,召开教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精心组织专业教师进行云课堂和智慧课堂等教学活动,推进我院信息化课程建设。组织优秀教师参加学院各类教学比赛,积极申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院级科研项目以及各类横向教科研课题。

3、深化课程改革,推进信息化进程

组织部分专业核心课程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鼓励部分实用性较强的课程结合学校信息化课程建设对社会开放,并完成自编特色教材的验收工作。组织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和校内实习工作。

4、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和配套建设

进一步推进旅游管理实训室、旅游微格实训室、会展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的硬件、软件配套完善和实习实训功能发挥,为日常教学、竞赛、科研活动提供平台和载体,继续完善《实训室管理相关制度》。

旅游学院实训室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实验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 改革 创新 本科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8-0133-03

广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相应的中高级旅游专业管理人才和大量的一线旅游服务人员,日益增长的专业人才需求成为广西旅游管理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随着近几年广西旅游教育规模的迅猛扩张,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的一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一方面旅游行业匮乏高素质旅游人才,而另一方面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多半不能符合行业需求。广西高校旅游实验教学的缺失和落后应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虽然各大高校也日渐重视各类实验室的建设,但目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广西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

一、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辨析

从目前众多的文献资料中看,很多人对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认知模糊,甚至将二者混为一谈。实验教学是指在校内进行的,主要包括课堂实验教学和实验室教学,也包括校内、校外景观的现场导游模拟教学,是为具体课程教学设计的,能使学生巩固和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从广义上讲,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实验教学,实践教学还包括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等。实验教学与其他形式的校外实践教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场地、情境、内容及产生的效果等方面(详见表1)。社会调查包括对旅游行业运行情况的了解、旅游资源的考察、旅游问卷调查等内容;专业实习是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如旅行社和景区等旅游企业接受培训和顶岗工作,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专业素养。

本科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很快地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产生的效果是有所区别的。学生在校外实习过程中,旅游企业一般只安排学生在一个部门的一线服务岗位实习,如酒店前台接待、客房服务员、餐饮服务员、导游等,这样学生既不能熟悉多部门岗位工作,也难以接触到管理岗位;而实验教学则鼓励学生大胆设计,不用担心实验失败导致什么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实验教学对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多种实践教学形式的综合运用,对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素养和活学活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验教学现存问题剖析

(一)实验教学尚无“名分”

广西大多数高校的教学计划中,除了物理、化学等偏理科性质的专业中明确写有实验课及课时外,偏文科类专业的各类课程基本上没有实验课的教学计划。教师就是想上实验课感觉也不够名正言顺,更缺少可供参考的实验教材,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自行进行实验教学计划,这样的实验教学显得很不规范。同一门课,不同学校、不同老师上课,其实验内容差别很大。此外,还普遍存在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验教学在专业课中的比重偏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受传统教学影响,二是高校领导和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

(二)实验教学硬件不“硬”

实验室建设相对来说做得比较好的是部分高职高专、中专学校,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茶艺 / 酒吧休闲会所实验室、室内高尔夫练习馆、景区规划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旅游企业模拟运营实验室等。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实验室建设是这几年才开始的,过去几乎为空白。有些高校如广西大学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旅游管理专业实验室,是跟其他专业实验室混用的。桂林理工大学建有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实验室、导游模拟虚拟仿真实训室、旅游管理案例实验室、民族旅游实验室、酒店服务与管理模拟操作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广西师范大学设有导游模拟训练实验室、绘图室和旅游规划实验室等实验室。广西民族大学设有茶艺室、礼仪实训室。纵观各大高校的实验室建设,普遍存在设施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实验教学涉及很多方面,需要的实验室种类也较繁杂,而经费和场地则是高校建设旅游实验室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缺少资金投入,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落后,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由于场地的问题,实验室的数量和规模都受到限制。

(三)实验教学软件过“软”

广西高校目前比较欠缺“双师型”教师,缺乏师资方面的“软实力”。要想上好旅游管理实验课程,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实际的行业工作经验。广西高校旅游管理教师部分是从外专业转入的,部分是一毕业就从事旅游教学工作,多数缺乏行业实践经验。教师队伍偏理论型、学术型,这主要是高校在人才引进时过于看重高学历、高职称,把具有丰富行业经验但没有高学历的人才拒之门外。而像旅游管理这类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高校师资队伍结构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四)实验教学定位“朦胧”

目前广西各大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定位模糊、不成体系。实验多侧重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缺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很难激发出来。高校在建立实验室之初就应考虑到大学本科与高职高专院校实验教学的定位差异。如果本科酒店管理实验课只注重专业技能的操作如铺床、摆台、餐巾折花等,而对酒店营销策划等一些复杂的、深奥的问题缺乏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得不到锻炼和培养的。多数高校的实验项目没有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这对培养学生综合的管理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三、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路建议

针对上述广西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验教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部“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要求,广西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验教学应该加强建设和加大改革力度,并在借鉴区内外其他高校经验基础上有所创新。

(一)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

实验场地和设备是开展实验教学的基础,高校应多方筹集经费,增加实验室场地和及时更新设备。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验室应至少要有基础性实验室和综合性实验室。基础性实验室主要通过模拟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工作场景,对学生形体、导游接待服务、中西式铺床、前厅接待等进行训练,使学生在校内初步掌握旅游基本技术操作规范和操作要领,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所需的基本文化素养和基础技能应用。综合性实验室主要通过旅游项目研究如旅游线路设计、菜单设计、营销策划、会展策划、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创业设计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鉴于资金短缺,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分步进行,先建立使用率高的综合性实验室,在此基础上继续建设和完善。要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技术,实施虚拟实验教学,实现实验课程的远程教学。

(二)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和设置

通过对已毕业学生和在校生的抽样调查,发现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根据学生的建议和自身教学实际,建议教师根据课程的需要提高实验课的比重。可以设计礼仪实训、饭店前台接待模拟、客房服务程序演练、宴会设计、导游实训等实验内容;可以设置各种突发事件、特定情境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常规的案例分析和让学生以情境模拟的方式来完成专业课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具体问题和操作流程,以增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三)增强师资的软实力

考虑到旅游管理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在招聘专业教师时应放低对学历的限制,给予编制。在不能改变现有教师聘任的条件和要求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直接对在校的旅游管理教师进行培训。可以让教师到旅游企业如各大星级酒店、旅行社或旅游景区兼职、挂职,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标准,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不断更新和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以适应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要加快实验课程的发展,最快的方法就是从校外聘请实验指导教师,定期给学生上课。可以邀请旅游行业资深人士或国内其他院校有经验的同行到学校来进行示范教学和教学交流。

(四)尝试课堂、校园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在现有实验设施设备相对缺乏和有限的情况下,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模拟教学的实验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和对特定角色模拟来教学,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如酒店管理课从前厅接待、客人入住、客人用餐及一些突发状况都可以分配角色,让学生扮演和模拟。礼仪课中的形体训练可以在学校操场或礼堂中进行,导游课可以把学生拉到校园或校外附近景点,让学生分组做导游与游客的角色模拟训练。

(五)加强与周边其他院校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各个高校的旅游实验室建设都各有特色,但由于建设之初,受资金、场地等方面的限制,也都有不完善的地方。建议由广西教育厅牵头,组织广西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各大院校就如何加强实验教学进行座谈和经验交流,组织区内实验教学丰富的高校教师编写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区内各大高校、高职高专院校应加强联系和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具体措施有校际学生互换学习模式、租用实验场地、聘请外校实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实验教学等。

四、结语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补充和深化理论教学的内容,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取代的。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对于专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必须明确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和完善实验教学。改革时要定好位,把握好校内实验教学在本科和专科学生中的差别,使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后在市场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补宏,徐施.基于旅游管理专业素质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3):99-101.

[2] 马洁,陈平平.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5):116-118.

[3] 耿杰利,方文华.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5):162-163.

[4] 李星明,程绍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验项目整合研究[J].旅游管理研究,2013(5):31-33.

旅游学院实训室工作计划篇3

实践教学模式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创设职业情境,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可供操作的实践教学结构框架或活动程序。通过对国内多所院校的考察以及国外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总结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阶段实践教学的“一?五?二?三模式”(表1):

表1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构成图

即一个培养目标、五块实践教学内容、二次实践教学循环、三种实习基地合作方式。

(一)一个培养目标

张金霞认为,培养“高素质、应用性、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重要使命,很多业界专家学者也感同身受,高素质,何种程度为高素质,比较抽象,应用型和复合型相对较好理解,笔者认为旅游管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知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及相关单位,从事管理、技能、服务等工作的“高层次应用性复合型人才”。

(二)五块实践教学内容

1、课程实践。现在大多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一般由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技能课四部分组成。汪京强认为这四部分课程体系其比例结构大致为公共课约占15%,基础课约为30%,专业课约为40%,实习与技能约占15%。(见表2)

表2 课程体系比例

现在的高等学校开设的旅游院系中对于专业实践课程的安排一般相对偏少。洛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本科2009年新修订的培养方案如下:课内总学时2432,课堂讲授2062学时,课内实践370学时,课外实践444学时,课程实践总学时814,占总学时比例28.48%。实践教学累计学分数占总学分数32.83%。(见表3)

表3洛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所占比重

明显修正了实践课程较少的问题。但是国外很多同类型的高校中,旅游实践教学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的比例基本持平,中国的旅游实践教学的革新之路则任重而道远。

2、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结合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选取周末或者假期等时间段在老师的带队和指导下到相关景区或者企业见习。旅游行业实践性和变化性较大,要求新生对旅游行业进行调查,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历史、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等非常有必要,首先产生关注旅游行业发展的基本意识和基本素质,随着对行业的调查了解的深入,形成对旅游行业动态变化的敏感性。其次,通过第一学年有组织的实践安排使学生养成关注行业发展的良好习惯,并在以后学年中能够比较主动地进行自我安排,比如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式方法等。最后,通过行业调查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旅游行业,对学习的重点与努力方向以及择业、就业忠诚度等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课程实习期间,除了专业任课老师安排一定量的参观实习外,还要在假期安排野外集中实习。

3、校内实训

校内旅游实训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手段。校内旅游实训基地建设时应优先考虑学生最能受益的实训项目,并且要优先考虑专业课的实训。比如餐饮摆台、形体实训、模拟客房、模拟导游等。校内实训,既便捷又易于操作,还节省教学经费。其不足是不能提供真实的工作场境和氛围,且许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验室设施、设备老化,更新速度较慢,难以满足社会对于实践操作技能的需要。张龙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分别建设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旅游电子商务实验室、形体实训室、餐饮吧台以及客房实训室六个实训室。本人认为有条件的高校还应该有校内旅行社或旅行社门市部,以及星级或快捷酒店。如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拥有旅游策划中心、旅游信息中心、旅游市场推广中心、旅游表演中心、艺术设计中心、旅游产品设计中心等10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及3D实景模拟实训室等现代电化教学设施。

4、社会实践

在国外,很多旅游高校对社会实践环节极为重视,对社会实践的考核都有极为严格和具体的要求,如美国康纳尔饭店管理学院要求学生在四年内必须有800小时在服务行业实习的工作经历才能中请学士学位,还鼓励学生在每年5月底至8月底的假期内中请暑期工。再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要求所录取的本科生必须要有1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如果学生之前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学院会对其进行半年以上的学前培训。社会实践可以采取学校安排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学生自主安排的形式。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主要是根据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有重点地安排各年级的实践教学:一、二年级主要在旅游景点;三、四年级在宾馆、酒店或旅行社。学生自主安排的专业实践主要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到一些旅游企业或相关单位兼职,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和交际能力,培养和磨练自己的职业个性,了解企业的各工作环节操作情况和社会动态,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5、综合实践

综合性旅游实践不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旅游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检验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是否具有价值的重要手段。综合性旅游实践主要以三种形式出现:一是毕业论文写作;二是专业实习;三是毕业实习。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过程中,一直采取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就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延展指导。实习主要是在校外实习基地如旅行社、酒店宾馆等进行专业技能、服务技能、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实习方式一般是在旅游企业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带领下,参与到宾馆酒店、旅行社的整体工作中去,在参与实践中学习和提高。洛阳师范学院旅游系已经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有些同学实习期间就与用人单位签下了工作意向。目前毕业实习迫切解决问题是:实习也大多沦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实习岗位较为固定,缺少轮换,内容较为单一,很少能接触到更高级别岗位的管理实习,如旅行社方面的实践教学主要局限于对导游带团技能的训练,很少涉及到旅游线路设计、旅行社计划调度、旅游产品营销等关键岗位;很多酒店接纳实习生主要分配客房部、餐饮部、宴会部、前厅部的一线工作,实习生担任熟练工的角色,并且很少轮岗,更没有让其担任领班、主管等更高级别的工作,很难深入到各实践环节的管理流程中去。

(三)二次实践教学循环

根据教育教学规律,把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平台、专业技术平台按“学习一实践一再学习一再实践”的两轮循环进行组织和合理衔接。第一轮循环:一年级学生入校后先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奠定学生初步的专业理论基础。二年级学习专业技能课程和部分专业理论课程,并进行基本业务技能和专业理论应用能力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业务操作技能,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其中穿插课程实践、校内实训、专业见习、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内容,我们院系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于第四学期进行第一次集中企业实习,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安排第五学期开始第一次企业实习,此为第一轮循环。第二轮循环:三年级学生进行新一轮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和专业应用能力提高训练,对第一轮循环所取得的理论知识与感性认识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学科专业理论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四年级进行综合实习训练,加深学生对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对实践的感受,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由此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并完成毕业论文,完成第二轮循环。此循环主要贯穿社会实践、科研训练、专业技能竞赛、毕业论文写作、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

(四)三种实习(训)基地建设方式

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在旅游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实习(训)基地的建设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自建、共建和他建。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有一所80间客房的4星级实习宾馆,实训条件一流。自宾馆开业之日起,所有饭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都要在这里见习一个月,很多饭店实训课也在这里进行。更为特别的是,宾馆对外营业,但一线员工均为见习学生,高层管理人员均为专业教师,真正实现了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也是全国为数极少的拥有国际旅行社的院校,在建的120亩地的高尔夫球练习场,是由学院提供土地,一家房地产公司出资建设的校企合作项目。建成后将对外经营,同时供学院高尔夫专业的学生教学使用;2010年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校外实训基地―后沟景区委托学院经营,标志着太原旅游职业学院正式接管榆次后沟景区,开启了山西旅游院校与景区深度合作的先河,是山西旅游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有益探索;重庆工商大学旅游学院携手重庆中旅集团成立重庆中旅集团工商大学门市部,让在校生经营运作,积累工作经验。除门市部经理由熟悉行业运作的专业人士担任外,具体业务、导游服务以及各项实际操作均由该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运作。门市部设立了门店经理、销售专员、行政助理、导游等职务,除门店经理,其他岗位均为该院校在校生设置,并可轮岗、换岗。总之,无论校内实训基地,还是校外实习基地,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共建、自建或企业自建,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当然好的实践教学模式还需一定的保障条件: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足够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等。

综上所述,通过对现有旅游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构建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产业发展同步,符合“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原则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一?五?二?三”实践教学模式,对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战略构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旅游学院实训室工作计划篇4

面对专科生、研究生,本科学生处在一个两边都够不着的尴尬境地,导致的原因是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因此,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高旅游教育的质量,增强学生竞争能力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下面以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课程比重过多,专业课程比重偏少。公共课门数少、课时比重大。而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方向课程课时量偏少,课程门数偏多,“大而全、小而全”导致许多课程只能泛而不精,学生只能了解皮毛。

(二)实践课比重偏少,理论讲授比重偏多。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极强的专业,实践课程环节必不可少。按合理的课时量分配应该是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四部分课程数和学时数依次应构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菱形结构。

(三)课程设置过细。我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门数偏多,面面俱到,这导致了学习起来大而不精,缺乏专业职能方向性和技能提升的连续性。

(四)课程设置未体现地方特色。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型极强的专业,课程设置不仅要体现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同时还应体现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凸显自身的地方特色。

二、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优化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1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优化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调查、走访,行业专家座谈了解分析,总结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语言沟通表达、信息获取、服务交流礼仪、就业、实际操作、社会适应、自主学习、科学研究、创新实践、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掌握一门以上外语,懂得各国、各地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

修订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达到全面改造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目的,使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更加突出,使专业的应用型更加凸现,因此我们主要确定了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主要专业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和实践课程模块。因此我们对这五个模块进行的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探讨。

根据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要求,开设了微积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线性代数、统计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模块主要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学生通过学习后,入职技能会提高,为学生搭建一个比较高的平台。开设专业核心课:旅游学概论、现代服务业管理、酒店管理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财务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经济学、旅游商务英语、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心理学。为了拓展学生职业能力、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开设了专业选修模块以二选一的模式让学生门自主选择。增加专业课程课内实践课时的比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选修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拓、展职业发展能力。同时我们根据行业发展和就业需求建立和拓展了多地专业实习基地,通过旅游企业认知实见、专业讲座、旅游拓展综合能力训练、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来提到学生的专业认识、零就业期、职业发展设计等。

2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健全管理体系。对于管理体系的建立采用了校院系企四级分工负责管理方式。校级教务处进行监控职能管理,保证实习确实按质按量完成。二级学院进行专业性实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实习计划的申核,实践教学、科研、培训任务的下达。旅游管理系组织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管理章程的拟定。校外实训基地由院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按行业发展变化安排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和考评。

实践教学层次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性,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形成“认知实践、―模拟实训―专业短期实习―长期定岗实习―研究实践”的全方位的立体化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第一个“实践”:第一、二学期为“认知实践”,完成校内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到企业实地参观和听取行业专家讲座等形式,进行行业认知实践;认知实践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实践的方式有酒店参观实习、旅游景区考察,会展和旅行社实际参观,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此外还可安排野外集中实习,我们在这方面安排了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拓展能力训练实习等。

(2)第二个“实践”:第三、四、五学期为“课内教学与实训”,在学校进行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并在校内进行餐饮、客房、前厅等部门轮岗实训。主要是利用校内实训室,如形体训练房、多媒体教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以及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系统等实验室。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是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也是校外实战实习的前奏,它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提高了实习效率,也节省了教学经费。

(3)第三个“实践”:第六、七学期为“顶岗见习”,学生到旅游、酒店企业集中顶岗见习。到旅行社见习,了解和熟悉旅行社中的计调工作、接待工作和综合业务工作,到酒店企业见习,了解和熟悉酒店中的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等,到旅游景区见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景点导游讲解的技能等,实习期为半年左右。

(4)第四个“实践”:第八学期为“就业创业实习”学生到酒店企业就业实习,同时为就业创业打基础。本层次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而设计的,通过专业实践,一方面给学生零就业提供了施展机遇和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5)第五个“实践” :第八学期为“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学生到酒店企业进行社会调查,同时完成毕业论文。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且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这里研究实践不是单纯的研究,而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研究实践也可选用教师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指导老师应要求学生围绕论文选题或专题设计项目,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来完成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杨尚英,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与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2009.6:200-201.

[2]张金霞.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8.4.

旅游学院实训室工作计划篇5

湖南是我国旅游经济大省,旅游企业数量大,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需求增加,但业内存在着导游从业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结构严重失调等问题,尤其是高素质的中文导游、外语导游特别是小语种导游,以及出国领队严重不足。伴随新旅游法的颁布,以及国家对“三公消费”的严格控制,旅游产品营销面临调整与转型,诸多旅游企业推出性价比高,适合老百姓自费出游的旅游产品,这一新趋势导致旅游销售与计调人员的需求急剧上升,因此我省旅游业需要大批涉外旅游专业人才。《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全国多所高职院校都进行了此类型的改革。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于1997年,2006年被省旅游局评审成为旅游教育培训示范点,为使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更加贴近企业、服务于企业,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同时也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本专业通过严谨、科学的市场调研,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睿智的解说者、友好的建议者、贴心的服务者和快乐的传播者。在原有的四全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逐步形成以三阶式耦合模块化课程体系为载体,以快乐五字教学策略为方法,以产学交叉、工学项目派遣为路径,以“嗨旅逸族”旅游工作室为基础,更贴合市场需求和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的五全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2工作室的建设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均呼唤一个具有“真实工作”条件的实训载体,本专业建设了“嗨旅逸族”旅游工作室。通过旅游工作室这个校内全真生产实训基地实现“边经营、边教学、边操作、边掌握”的工学一体化教学,形成企业员工就是专业师生、企业制度就是教学管理、业务流程就是教学进度、经营手册就是课程大纲、经营业务就是教学内容岗位绩效就是课程考评的公司与专业合一化教学。前身是05年创立的院旅游协会,2010年正式更名,嵌入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湖南亲和力旅游、凤凰古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每年定期向凤凰古城、长沙石燕湖进行讲解员的工学项目派遣,已经招募会员300多人,主要业务范围是招徕、组织团队游,同时积极开展了节日庆典策划及礼仪服务,自助游驴友探险活动。主营业务包括“悠乐游”旅游组团服务,其次拓展业务还包括“背包乐”户外运动沙龙以及“众乐乐”会务庆典策划服务,工作室在2010年推出了会员制,目前在校内已经招徕会员300余人,工作室近两年来承接了像2012年的会的礼仪接待工作、连续四年暑假向凤凰古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进行了工学项目派遣。

3结合工作室,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本专业基于“嗨旅逸族”旅游工作室,开展了“工作室与专业合一”教学模式改革,形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校企一体化、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3.1专业积极开展了工学深度“耦合”的三阶式耦合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根据旅游人才市场需求调研的结果,以旅游人的职业发展历程为时间轴,建立了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模块化和教材流程化。以素养教育为基础,多途径、多渠道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职业素养,通过推进“五个一标准”贯标活动为主线的职业意识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引入1~2家旅游企业的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进一步提升学生适岗能力。

3.2本专业通过与校外合作旅游企业的深度合作,利用“季节差”实现校企精英互通的弹性“双兼职”,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所有专任教师在旅行社旺季、学校假期到企业兼职,三年内都具备了6个月以上的旅行社、旅游景区部门主管经历,初步实现了专任教师经理化。此外,我们连续六年邀请企业精英进课堂,进一步推进企业精英教师化,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库,近三年专兼职教师达到1∶1。利用旅行社淡季、学校上课的时间段邀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知名国际旅行社金牌导游、优秀海外领队等行业精英来校授课或开设讲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联合开发校本教材,实现校企互惠共赢。

3.3专业通过引进深圳欢乐谷、湖南亲和力旅游、华天国旅、凤凰古城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企业文化,首创以“五个一标准”贯标活动为主线的职业意识训练体系,形成了"企业文化嵌入式"职业意识训练体系,校企合作浸润熏陶下的毕业生适岗能力大大增强,多途径、多渠道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职业素养。真正成为企业用得上、留的住的“抢手货”。

3.4本专业目前在校内共拥有“嗨旅逸族”旅游工作室、书啡小屋咖啡厅全真性生产实训基地两个,此外还拥有模拟导游实训室、中西餐接待实训室、酒店前台接待实训室等仿真性实训室四间,校外积极开拓了长沙石燕湖生态旅游公园、深圳欢乐谷、凤凰古城、华天国旅、亲和力旅游、长沙虹桥国际旅行社等十三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深度合作,打造了一条校企共建能满足旅游活动全过程的全真或仿真的全程工学交替校企无缝对接的涉外旅游人才培育通道。

3.5根据目前高职学生的特点,设计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设计必需注重兴趣导向性、娱乐参与性、时尚创新性和应变抗压性,因此专业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将知识、技能传授的过程演变成快乐和爱的传递过程,完整再现快乐旅游的工作过程。结合以往建设的积淀以及旅游从业者的特点,为将本专业课程体系发挥出更大的实际效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首创“引导激发爱”快乐五环教学法,使得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评价、领导和同行的一致肯定,致力打造出有灵魂的高职课堂。

3.6本专业多年来注重保持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与交流,积极与旅游行业、企业共同建设各类专业标准、导游员、海外领队等行业资格证的试题库建设,课程负责人连续多年在湖南省旅游局担任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的试题命制和面试考官工作,多年从事全国导游资格证的培训工作,兼任了天下凤凰、长沙石燕湖生态旅游公园等旅游及相关企业的内训师,目前正致力于与校外合作企业共同开发高品质培训包,进行多方位的职业性培训、职业关联性培训项目。专业多年向深圳欢乐谷、凤凰古城、亲和力旅游等大型景区、旅行社、旅游酒店等深度合作企业进行技术服务支持,达到进一步提升教学服务质量和行业影响力的目的。

4结语

旅游学院实训室工作计划篇6

2014年5月,主席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了“新常态”一词,指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新常态”作为执政新理念的关键词提出之后,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同志在2015年1月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在以“提质增效”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之下,经济发展动力从依靠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将是新常态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旅游业正在成为新常态下新的增长点。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旅游人才的培养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从经济新常态之下的旅游新常态、旅游新常态对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新要求以及现代旅游职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经济新常态之下的旅游新常态

 

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旅游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到达一个新的状态,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我们不妨称其为“旅游新常态”。较之过去的旅游业发展状态,旅游新常态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1. 大众旅游模式转变升级

 

随着游客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散客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出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包价旅游,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由行;星级酒店、标准化服务不再是游客追求的唯一目标,各种个性化的主题酒店逐渐成为游客青睐的对象;景区不再是旅游目的地唯一的吸引力,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也逐渐成为游客最想融入的体验。

 

在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从三十多年来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进行旅游发展的战略再定位”。“全域旅游”就是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从过去的景点旅游到当下的全域旅游,反映的正是大众旅游模式的全面转变。

 

2. 旅游产品类型逐步丰富

 

过去一说到旅游,人们就会提及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精辟概括了旅游活动,是直到现在对旅游业描述最简洁、最准确、传播最广的概念。而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激发人们旅游的动机和体验要素越来越多,传统的六要素已经无法涵盖当下的旅游产品。商务旅游、养生旅游、休闲度假、探险旅游等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正应广大旅游者的需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于是,我们又概括出了新的旅游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为旅游要素新的拓展。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今后还会拓展出更新、更多的旅游发展要素,这也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

 

3. 旅游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旅游的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对旅游消费、企业经营、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支撑保障作用日渐增强。旅游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加快,推动着在线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大批新兴的旅游企业,对传统旅游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迫使传统旅游企业不断改进升级。而旅游业与信息化的深入融合,也不断变革着大众旅游的方式、企业运营的模式,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旅游职业人才是否会在这片新的土壤里水土不服。

 

4. 旅游市场细分化日趋明显

 

2014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文件将各个年龄段学生的研学旅游提上日程,针对我国老龄化加剧的状态,提出开发银发旅游产品。在旅游需求已逐渐转变为都市人刚性需求的今天,旅游市场细分化、线路产品多样化已成为趋势。而相关的行业标准也应运而生。2016年3月,我国首个老年旅游服务行业标准《旅行社老年旅游服务规范》获批公布。这些变化都反映出旅游市场细分化更加明显,旅游产品也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

 

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份文件中,也特别强调了要加强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包括要加强旅游学科体系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从而使我们的旅游人才培养能与新常态之下的行业发展相适应。

 

二、旅游新常态对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使之能迅速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现代旅游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就应该与行业的需求相一致、与行业的发展相适应。旅游新常态对现代旅游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质量要适应市场需求

 

目前,在人才培养上,高职院校虽然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受制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实践能力的欠缺、实习环节的不完善,造成了培养旅游人才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形成“一方面市场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而该专业的毕业生又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的局面,人才流失严重。

 

2. 要加强培养学生网络信息平台的运用能力

 

随着网络信息平台越来越深地融入旅游行业的各个领域,依托网络优势形成的各种新兴旅游企业将成为未来旅游业的主体。因此,只有强化学生对网络信息平台的运用能力,才能使其成为新兴旅游企业管理和创新的新生力量。

 

3. 进一步深入企业和社会,与行业发展接轨

 

旅游职业院校在推进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虽然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如何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在日常教学中全方位与企业、社会融合,做得还不够,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以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重点,使所学与行业需求不脱节。

 

4. 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作为经济新常态下新增长点的旅游业,行业的多层次、多样化发展蕴含着更多的创业机遇和可能性。行业迫切需要创新创业人才,应该在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毕业生今后能成为行业的先行者。

 

此外,面对旅游行业发展的一些乱象和旅游专业学生行业就业率低的现状,我们还需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育,重视培养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认同感。作为职业人,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缺一不可,只有兼具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能够胜任岗位的技术技能,才能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现代旅游职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考

 

2015年11月,国家旅游局、教育部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当前旅游职业教育与旅游业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专业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国际化水平不高,办学保障有待加强,质量有待提高。”一语道出了当下旅游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的职业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惑。结合旅游新常态对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高职院校需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改革和创新。

 

1. 优化专业结构,培养行业之所需

 

旅游职业院校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围绕 “旅游+”“互联网+”,适应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发展,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发展专业特色,着力解决目前旅游专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不鲜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1)深入调研、科学规划,优化专业结构。掌握行业发展对专业设置的新要求。通过深入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毕业生回访等途径,了解行业对旅游专业岗位的需求,明确未来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规划专业结构调整的路线。在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综合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学团队的意见让专业调整内容,既符合行业发展的需求又不脱离学院的整体发展目标和现有条件。

 

旅游职业院校只有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适应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发展,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发展专业特色,才能解决目前旅游专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不鲜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而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为旅游行业发展提供“适销对路” 的技能型人才。

 

(2)构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结构调整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构建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预测机制。相对于产业人才需求的多变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稳定性和周期性长的特点。两者的矛盾会导致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错位,而解决这一困局的有效途径是高职院校对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准确把握,提高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因此,需要联合政府、行业发展研究机构收集分析人才需求信息,对短期、中长期的人才需求有一个预测机制。

 

二是要构建专业建设校企长效合作机制。高职院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企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通过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自身发展,企业得到合适的人才而增强了发展动力,校企之间是一种双赢的关系,产业结构和专业结构的对接应该是校企均乐见其成的。然而,由于目前校企之间缺乏稳定的沟通合作机制,导致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错位甚至脱离。因此,高职院校应与合作企业共同努力构建专业建设校企长效合作机制,沟通各自需求,对新专业设置、现有专业改造等事项进行论证,实现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差距”。

 

2. 完善课程体系,突出实操能力的培养

 

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了解旅游企业对旅游专业岗位需求和专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一起对专业核心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总结,再通过分析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得到该岗位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旅游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1)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针对目前简单划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这一横切课程结构体系所造成的旅游课程体系庞杂、内容重复的状况,需引入系统观确定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围绕核心课程构建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两大领域,把公共课、专业课等融入两大模块中。多数课程尤其是核心课程要尽可能地设计出理论知识学分和实践学分的适当比例。

 

(2)突出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强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注重专业的特点,并将基本型实训、综合设计型实训和经营型实训等进行一体化整合设计。因此,要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地位来抓,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原有课程内容的界限,重新构建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建立起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3)“教与学”“学与考”的改革与创新。

 

首先,教的层面,推广职业导师和专业导师的双导师制。承担学生职业发展指导角色的职业导师主要来自旅游企业经验丰富的管理者。来自院校自身的专业教师主要承担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是这些学院出身的教师必须通过积极参与旅游企业的运作管理实践并服务于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等,同时及时将业界动态吸纳进理论教学中,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

 

其次,学的层面,必须从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考核方式两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一方面,学生可以从上述课程体系中的理论教学模块获得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根据业界的现实需要,学生可以通过实训实习基地、定点定岗培训、双导师制等渠道来获得基层岗位的操作经验、掌握企业运作的基本流程。相应地,要建立包括能力考核和理论知识考核两个模块的考核评估体系。 3. 深化校企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

 

目前,虽然绝大多数旅游院校都采取了校企合作的方式来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注重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来推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比如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建立订单培养等,但大多是阶段性的合作,缺乏长远合作机制,双方责任、义务不明晰,校企合作还没有形成全方位的合作培养模式,导致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深度不足、对接口狭窄、教学管理调控不紧密、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长期且普遍存在。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在这个专门针对高职教育全面系统规划改革发展的指导文件中,特别强调了鼓励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指出以“兼具学生与员工身份,校企双主体培养”为核心特征的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最新阶段。

 

(1)建立“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所谓现代学徒制,就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让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联合授教,对学生进行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生既要在学校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堂学习和模拟训练,也要到企业去进行专项或综合的实习实训,是以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参与为载体、以教师和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工学结合”,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配合进行,“学徒生”既要在学校学习必要的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在旅游企业一线岗位以“师傅带徒弟”方式进行实习训练和开展工作。校企双方共同担负人才培养任务,使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相对接,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

 

(2)确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目标与计划。现代学徒制的建立需要学校与旅游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入学即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旅游专业教学与旅游企业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结合学院办学定位,经过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及专家论证,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现代学徒制教学的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

 

(3)实施现代学徒制“师父带徒弟”的教学形式。现代学徒制最突出的特色是“师父带徒弟”的教学形式。采用“老师+师傅”的双师制来进行,方法是将每个岗位的技能进行分解,安排一定的时间集中授课,集中训练,然后应用于服务中,在服务中加深技能的培养。其中,专业课程由学校专业老师和企业骨干进行集中授课和实训,岗位课程由企业骨干作为师傅,在平时的实习工作中进行指导及实践,以保证学生专业学习和企业实践的全面性。

 

4. 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态势之下,现代旅游职业教育要大力开展旅游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挖掘和充实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各项校内外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中,也指出了要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结合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提升专业教育质量赋予学生创新的本领、结合社团活动与实践教学提供学生创新创业的机会与条件。

 

(1)将创新创业理念及能力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的顶层设计,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因此,旅游新常态背景下需要依据当下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重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虽然在以往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创新、创业理念都有所提及,但没有相应的课程、相应的内容作为支撑,大多数流于空谈和形式。要想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明确的培养要求来进行贯彻落实。

 

(2)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纳入课程设置体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学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体系。在一般高职院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只有在少数教育部近几年规定的就业指导课中,有一部分创新创业的内容,但因为是针对所有专业学生开设,所以结合专业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内容很难涉及到,因此效果不够理想。旅游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除了开设公共就业指导课外,还应该开设针对旅游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如在酒店管理类课程授课时,可以结合酒店类发展的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趋势,鼓励学生针对酒店业未来发展的新形式大胆想象、合理创意;在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类课程授课时,引入O2O模式、线上旅游等新形式,针对90后学生网络知识运用比较熟悉的优势,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创业活动;在特色课程西点烘焙、调酒咖啡、茶艺插花等课程的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意设计,并利用其投资小的优势,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同时通过实践课程教学,注重综合性、创意性实训的设计,充分利用实训室,帮助学生完成创意设计和创业孵化。

 

(3)注重实践教学改革,将单纯的技能训练发展为有主题的创意设计实训、开放实训。高等职业教育强调行业需要的技能训练,因此现有实训室的作用更多是满足学生的技能操作与训练。很显然,旅游新常态背景下实训室的作用需要提升,需要设计一些综合性、创意性的项目,让学生充分利用实训室进行创意创作,同时实行开放实训,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拓展自己的思维和创意。

 

校内实训室建设不但要符合专业发展、专业教学的要求,还要与市场、企业对接,实行校企共建实训室,选择条件具备的实训室企业化,不但提高实训室的利用率,还能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实践。如可将调酒、茶艺、餐饮实训室与相应的企业进行合作,由企业指导培训,学生经营管理,为学生创业提供条件,成为学生创业孵化的又一个平台。

 

旅游新常态之下,现代旅游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对学生文化和职业素养的培育,要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渗透到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和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的培养,使学生努力将自身转换成“企业员工”的角色,自觉养成“企业员工”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从而使院校能为业界输送大批优秀的旅游人才,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旅游学院实训室工作计划篇7

 

一、研究背景

 

2016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同意河池学院等5所新建本科高校开展整体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桂教高〔2016〕4号),同意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以下简称“相思湖学院”)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试点方式由“专业集群转型方式”变更为“学校整体转型方式”。通知要求相思湖学院按照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在此背景下,相思湖学院管理系组成了“人才培养改革”调研组于2016年暑假采用网络资料收集、实地调查等方式对广东白云学院、武汉工商学院、百色学院、钦州学院、桂林旅游学院五所同层次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及管理人员进行访谈。通过深入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在这些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主干课程设置、学分分布、专业实习情况、招生条件限制等情况,为我院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旅游管理专业高校调研结果对比分析

 

(一)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所在学院与专业方向

 

目前我国大部分本科院校的专业方向大体分为以下种:旅游管理专业(主要面向旅行社、景区、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三个方向)、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管理、运动与休闲管理方向等。根据调查,目前广东白云学院、武汉工商学院、百色学院、钦州学院、桂林旅游学院五所学院本科旅游专业方向如下表1所示,主要有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管理、旅游电子商务四个专业/方向,其中武汉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电子商务方向)是一个较为新兴的专业方向,契合了“互联网+”时代的人才需求。而我院目前旅游管理的专业方向主要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管理三个。

 

(二)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

 

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会长、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教授认为“如今的就业对于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所以旅游管理类专业在本行业就业率低的情况主要反映出当前复合型的人才需求体系;此外,作为对照旅游业所设立专业,旅游管理的行业就业率固然一个是值得关注重要指标。但在目前在复合型的社会背景下,人才同样需要复合型的知识。整个业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还是应该将重点集中在现在知识结构的体系能否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而不仅仅是针对细分的旅游相关领域。”对比所调研五所高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当前社会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综合旅游企事业单位对旅游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来看,我们认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复合应用型中高层管理人才”的设定较为合理,但应注意的是,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应酌情增加“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修养”、“服务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三)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

 

根据调研所得资料,结合我院2015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培养计划方案,广东白云学院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比我院多了 “企业战略管理”“ 中外酒店管理比较分析” 两门;武汉工商学院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比我院多了 “财务管理”“ 经济法” 两门;百色学院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比我院多了 “中国旅游地理”“ 旅游线路设计”、“中国饮食文化”、“茶艺和宴会设计” 四门;钦州学院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比我院多了“商务旅游”、“旅游景区景点解说”、“旅游资源学”三门;桂林旅游学院(原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于2015年起开设酒店管理、英语(导游方向)两个本科专业,所以目前主干课程更多的沿用了专科的设置,更注重专业方向的培养,“酒店设备管理、现代服务业管理、酒店品牌建设与管理、酒店客户管理、酒店收益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旅游翻译、旅游英语应用文写作”等课程我院目前暂未开设。

 

(四)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学分分布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总学分要求多数集中于155-190学分;我院总学分为160个,设置总学分相对较低;我院在学科基础课程(9门)与专业基础课(8门,其中公共模块4门)所占总学分比例为32.5%,与武汉工商学院学科基础课程(共26门,占总学分41%)相比,少了9门课程,相差8.5%。而选修课武汉工商学院为6学分(可选1-3门),108学时;我院专业任选课为10学分(可选5门),150个学时。这意味着我院选择3+1出国培养模式的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任选课程)仅为22门,导致该类学生在旅游专业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建议在专业基础公共模块上增加2-3门专业基础课程。

 

(五)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实习情况

 

从专业实习时间及要求安排来看,广东白云学院正在积极探索“2+1+1”模式,即校学生在入学后的前两年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然后在大三的时候实习一年,最后再返校学习一年的专业知识,如果该模式实行成功,则是调查学院中实习时间最长的。其他几所学校一般不少于3个月,我院目前2015年人才培养计划从以前的不少于三个月改为不少于四个月。从实习类型来看,我院能够根据自身3+1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而且实习类型丰富,时间安排合理。

 

(六)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招生条件限制情况

 

从招生条件限制来看,桂林旅游学院对本专业考生进行了条件限制,而其他调研学校未进行条件限制。从长远来看,由于旅游管理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设置一定的招生条件限制有利于所培养人才的优化以及专业学生的就业走向,当然前提是在不触及“歧视”的条件下。

 

(七)调研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校内实训室及校企合作情况

 

根据调研,目前我院在校内实训室建设方面较于其他学院落后,缺少导游实训室、餐饮实训室等基本的校内实训基地;而且,我院目前校内实训室的利用率还不高,主要由内聘教师进行授课利用,而外聘教师利用率不高。第二,对于计算机机房实训室的相关旅游软件,也存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方面,百色学院与桂林旅游学院的整体运作更为成熟,很大原因是他们的前身是高职院校,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其他学院正在努力进行转型,也逐步加强了校企方面的合作。

 

三、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修订方案建议

 

(一)“公共课、素质拓展课、学科基础课”沿用2015级培养方案

 

我院2015年的培养方案,其中“素质拓展课” 加入了操行课,由学工部和团委以第二课堂形式开设,体现了我院转型的新特色;其次,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以“经济学、工商管理”为主干学科,学科基础课包干了该两类学科的主要课程。

 

(二)课程设置应考虑与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上,积极引入学历文凭加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 对本专业学生要求除毕业证书以外, 鼓励学生考取相关的导游资格证、会计证、人力资源证、计调证、秘书证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同时,在教学计划中充分考虑实际因素,保证一些课程进程安排和社会或机构的认证在时间上保持协调。

 

(三)不同方向,培养侧重点不同

 

旅游管理专业注重“导游、旅行社、景区、规划与开发”四个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酒店管理方向则注重酒店专门人才的培养。专业基础课的公共模块课程,应设置为“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这两个专业方向的必须掌握的公共基础知识。

 

(四)不出国模块专业限选课应结合旅游行业发展需求,打造复合型应用人才

 

根据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我院部分毕业生在企业人力资源、政府机构、电子商务平台等部门从事着人力资源专员、政府专员、电商等工作,而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这些类型的人才;此外,这些类型的职业工作性质稳定,更易受到毕业生的青睐,而我们的学生在经过一些列的系统学习之后,也能够胜任这些职位。所以,针对不出国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我们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加强这几个方面,比如开设“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人力资源”等课程。此外,每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在9月份举行,会展管理安排在第五个学期更有利于开展实践活动。

 

(五)落实学生进行专业任选,细化专业任选课模块,突出专业人才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求一般是从二年级开始设置,各专业方向开出有关专业方面的更多课程,应有利于拓宽、更新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此外,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专业选修课。

 

首先,任选课是指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的扩大知识面,提高适应能力的课程,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修。目前我系在专业任选课的实际操作中,没有真正落实学生自由选修,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选修,这跟我院师资力量不足有很大关系。

 

第二,调研组成员认为,专业任选课的设置还是应该遵循“公共模块、旅管方向、酒管方向”三个模块进行细化,比如“二外会话、东南亚历史与文化、中国民俗旅游、旅游礼宾实务、户外专题、中国旅游地理” 六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共同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而 “菜点与酒水、酒店服务与案例分析、食品营养与卫生”三门课程则更针对酒管方向的学生,“文物鉴赏、旅游景观设计、广西旅游专题研究”更针对旅管方向学生,这样既能兼顾学生的共同兴趣,也更突显了专业性。此外,建议在课程学期安排上可按照第三、第四学期按照“3+1+1”的模式开设,即公共模块3门,针对旅管方向1门,酒管1门;因为第五、第六学期小语种将要出国学习,所以不安排专业任选课;第七学期则按照“1+1”的模式开设,即旅管、酒管方向各一门。

 

四、结语

 

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及对比,虽然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3+1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上有很大的亮点(学生前三年在国内学习,最后1年在国外学习),但在人才培养的设置、师资力量、基础设施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根据旅游行业的需求变化,结合实践调研结果及我院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为我院在新形式下的人才培养改革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形成具有相思湖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特色,构建适应时展和市场需求的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

旅游学院实训室工作计划篇8

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应以培养应用型营销人才为目标。现阶段的体育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存在需改进之处,对此提出相应的课程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

随着大众旅游的深入发展,中国的旅游业出现了新的格局和发展态势,即旅游者开始追求和参与到以体育为首要目的或与体育相关的旅游活动中来。在体育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不仅获得了传统旅游的观光赏景,而且登山、滑雪、穿越、潜水、观赛等体育活动也使旅游者获得了自我满足和成就感,而且强壮了身体,体育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为了适应和促进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应用型体育旅游人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更好地为体育旅游者服务,而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是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基础性课程,它知识涉及面广;实用性强,能够直接服务于旅游业,深入掌握和正确运用对体育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大有裨益。

一、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分析

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在使学生对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体系、营销观念、营销基本技能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三种类型的应用型人才。第一,体育旅游产品企划型人才。企划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在体育旅游产品市场需求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实际,进行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包括体育旅游线路的规划、体育旅游活动项目及场地的选取、食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安排等;体育旅游产品和线路的报价;分销渠道规划、产品经销商的选取;宣传促销决策等,如高级营销师就属于企划型人才。第二,体育旅游产品推销型人才。推销型人才是在销售第一线或销售现场按照企划型人才设计的营销计划、方案,通过运用各种推销技巧和方法把体育旅游产品或服务推销给体育旅游者的人才,他们主要从事具体的销售实践活动,如旅游推销员、旅行社前台接待员等。第三,体育旅游产品销售型人才。销售型人才是介于企划型人才和推销型人才之间的一种人才。销售型人才也处于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但他们不是具体的操作者,而是从事管理、服务等实践活动以及技术指导工作的人才,如销售经理、广告经理、公关经理、销售督导等。

二、高校旅游市场营销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现阶段国内绝大多数综合性大学、一些专业性大学和职业教育学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或体育专业,但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体育旅游管理专业和休闲专业却较少,目前沈阳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和天津体育学院开设有体育旅游管理专业。因此,体育旅游的营销课程开设得也较少,但体育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在培养设计、营销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线路的专业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传统的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的体育旅游营销人才方面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完善。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重理论、轻实际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强调理论知识的输入和获得,而忽视体育旅游的实际需要,忽视了获得知识的同时学生专业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缺乏实用性。

(二)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探究和体验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课为主,以教师为主体,以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获取为目的。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接受填鸭式的教育,而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就很难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三)课堂内外实践教育缺失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旅游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任务要求不明确,甚至没有要求,或者实践环节安排的学时不足。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缺乏企业营销实战经验,在教学实际中,或对实践重视不够,或受自身实践能力限制,使得该课程的实践环节形式较单一,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要求不严格,流于形式,不够深入。

(四)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

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旅游市场营销学的课程考试采用单一的闭卷笔试成绩,而试卷的内容又大多集中在对老师所讲的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上,对实践部分和应用能力的考核较少,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单一、片面,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随着体育旅游的深入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体育旅游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体现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在课内和课外都“以人为本、以能为先、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重点,将培养目标分解成不同的能力知识模块,课程以实现模块能力标准为目标,以锻炼学生的日后工作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参与性的学习过程。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内实践、课外实训、考核方式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构建应用型的体育旅游营销的教学模式。

(二)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中,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地位

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显著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通过对体育旅游市场营销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有效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联系体育旅游活动中的实际案例来教学。在案例的选编上要凸显体育的特色,合理地设计和组织实施体育旅游营销案例教学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对案例教学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是运用案例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关键。此外,可以在课堂上多采用情景模拟教学,它寓教于乐,以学生为中心,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它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和谈判能力,如产品销售和商务谈判的情景模拟教学,有助于应用型营销人才的培养。情景模拟教学法从操作过程来看,可以分为情景设置、情景分析、仿真表演、评委会评议、教师总结评价五个步骤。

(三)借助实验室和营销软件,增强学生的旅游企业营销实战体验

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给旅游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情境模拟营销是运用电脑网络、电子游戏、计算机数据库等模拟企业的营销环境,强化企业与顾客的双向信息交流,加强企业对顾客消费心理的了解,实现营销目的的一种营销手段。在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也应体现最先进的营销工作实际,沈阳体育学院建有体育旅游虚拟体验实验室和市场营销综合模拟实验室,借助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和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企业营销实务的直观认识和应用能力。例如,利用体育旅游虚拟体验实验室的情境模拟软件进行旅游企业体育旅游新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为内容的电子游戏模拟操作。

1.体育旅游线路、体育旅游活动项目、休闲度假区等的体育旅游新产品推广游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旅游企业设计体育旅游新产品,将所设计新产品的特点、价格、活动项目、线路安排,相关景点、度假区的介绍等制作成游戏软件,让消费者在娱乐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产品,旅游新产品推广游戏有利于激发消费者的占有欲,对产品发生浓厚的兴趣。待到新产品投入市场时,对于顾客来讲,它不再是新面孔,有助于顺利打开市场。

2.产品改进游戏在接下来的产品改进游戏中,软件主要为参与者提供一个操作平台,使其能够按自己的需求和意图对其他小组同学设计的新产品进行重新设计。并借助记录自动存贮系统,使研发者掌握消费者对产品进行的全部改进和设计。再根据游戏软件中的记录,获得“重新设计”信息,不断改进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此外,还可以利于实验室的计算机软件模拟现实的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在仿真的市场环境下完成市场调查、商业计划书撰写、旅游产品开发、营销方案设计、产品定价、渠道建设和广告设计、促销活动、模拟销售等流程,体会市场营销活动的各个环节。

(四)增加课外实训,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为了培养应用型的体育旅游营销人才,还应当多带领学生“走出去”,对与体育旅游相关的旅游景区、场地,体育旅游线路和活动项目等进行实地的实训考察。由教师或体育旅游相关企业事前布置实训的任务,学生带着问题、任务实地调研和考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或体育旅游相关企业的员工给与指导和答疑解惑,结束后学生撰写实训报告,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或提供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更充分地结合旅游实际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课程的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和理论成绩三部分构成,加大课堂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训环节的分值比重。平时成绩根据学生课堂案例分析讨论、情景模拟、实验室虚拟经营的表现等打分;实训成绩根据撰写考察日记、综合实训报告、见习考察过程的表现与创新情况打分;期末的理论考试中,减少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加大灵活运用理论知识阐述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考核。

作者:刘华芝 单位: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朴勇慧.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现代管理,2006,(12):212.

[2]赵士德,潘泽沦.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4,(16):109.

旅游学院实训室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一、前言

随着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高等职业院校要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文件精神的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研究热点,一些高职院校就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了有益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国家首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的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自2008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已取得显著成效,学生素质和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在省、市旅游与饭店类技能大赛中获得骄人成绩,就业率和社会声誉大幅度提高,近三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95%以上。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总结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做法,就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以期进一步完善本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

(一)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

紧扣“海南作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战略定位这条主线,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契机,依托海南优势和特色的旅游资源,以培养掌握观光旅游业通行的国际标准和度假休闲旅游的新职业标准、具有适应和促进旅游业态内涵,提升和服务模式转型的高素质、高技能型旅游人才为目标。WWW.133229.CoM在广泛收集并掌握旅游人才的职业标准和岗位任职标准的基础上,确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1.导游人才培养定位。

培养既掌握传统导游的服务程序、服务技能和技巧以及职业规范等,又精通生态旅游、海洋旅游、航天旅游、高尔夫旅游、热带雨林旅游、邮轮和游艇旅游等海南新兴特色“专项旅游”的导游人才。

2.旅行社人才培养定位。

培养既掌握旅行社传统的外联、计调和营销等岗位工作流程和工作技巧,又精通旅游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旅行社人才。同时,结合海南会议和会展旅游发展的趋势,这类人才还应具有进行会议旅游策划、会议和会展服务以及运作会议旅游项目的能力。

3.高端酒店人才培养定位。

培养既掌握国际品牌的五星级酒店宴会部的基本操作技能、工作程序与服务规范,又具有较强的对客人的服务能力和酒店宴会部的初级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岗位外语听说能力的高端酒店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和海南旅游季节性明显的特点,我们推行“淡进旺出、阶段提升、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旅游淡季以课堂教学和校内实训为主,旅游旺季外出进行岗位实习和校外实训;专业教师和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分阶段”提升计划并负责全程指导学生:第一阶段以熟悉岗位的服务技能和工作流程为主,第二阶段以提高岗位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为主,第三阶段以轮岗、初级管理岗位锻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初级管理能力,校企共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旅游人才。

(三)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打破“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三段式的传统课程体系。依据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同时借鉴国内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先进经验,重构课程体系。基本做法是:首先,根据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确定旅行社、导游和酒店三个主要培养方向核心能力,根据核心能力确定核心课程;其次,以核心课程为基础,确定每个培养方向的拓展能力课程,即选修课程;再次,确定三个主要培养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基础素质课程。

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按照“理论够用、强化实践”的高职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改革课程名称,开发了诸如《海南国际旅游岛新业态讲座》、《国际邮轮乘务》、《海南生态旅游》、《海南海洋旅游》、《旅游线路设计》等特色课程。

(四)培养途径与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的讲授式课堂教学。采取“淡进旺出、阶段提升、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而获取专业知识,锻炼岗位技能,优化职业态度。具体做法:

一方面,旅游旺季让学生走出校门、将课堂搬出校园。学生定期和不定期地走出校园,到行业企业中去认知、实训和实习,将课堂搬到企业中、社会上,学生在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认识职业岗位,通过企业实训和顶岗实习,在企业中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如带团、计调或销售旅游线路等),从而扩展专业知识、锻炼职业能力。

另一方面,旅游淡季将企业人员请到学校来,给学生讲课、做讲座,或者将企业项目或工作场景引进校园,让学生在校园内承担企业的工作项目或体验企业工作情境,锻炼工作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我们也积极进行改革。如在核心课程《导游实务》课程中,除课堂教学外,教师在讲到相应的章节时,会和校外兼职教师一道把课堂转移到机场进行接机实训、到实训室进行管理软件实训、到景区进行讲解实训、到酒店进行接待工作实训等,不仅找出课堂学习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差距,明确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方向,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实践教学,为学生制定分阶段提升计划。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实践教学学时超过总学时的50%,以认知实训、专项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三种形式进行。第一学年“识岗”,对旅游企业的各岗位进行初步认识,让学生到企(行)业中考察、调研,或者聘请企业人员以讲座形式现身说法,让学生了解企(行)业工作环境、岗位要求和工作内容等;第二学年“助岗”,结合课堂所学知识,熟悉工作岗位的操作流程;第三学年“顶岗”,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到旅游企业独立承担具体工作,并使学生的初级管理能力得到锻炼。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去顶替某一具体的工作岗位,在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同时,通过顶岗实习,让企业和学生相互了解,为双向选择式的就业奠定基础。

(五)教学条件与保障体系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广泛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学校师生为企业提供培训和服务,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机会和场景,形成了双赢性校企合作机制,建立了以海南春秋国际旅行社、海口民间旅行社、海南上航假期旅行社和分界洲岛生态旅游文化区等为代表的一批稳定而广泛的校外实训基地。为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本专业每年派出2名专业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并负责与企业进行实习事务的对接;在顶岗实习企业,推行校外职业导师制度,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有效的现场指导;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评细则》,将企业的标准与学院的管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行为自

律、遵章守纪的职业习惯,适应企业的管理规定和管理方式;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通过成立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小组”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注重校内实训室的建设。近年来,投入了大量资金,建立了功能完善、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旅游综合实训基地,下设模拟导游实训室、旅行社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形体实训室、茶艺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其中,旅行社实训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室,配备了复印机、传真机、电脑售票和旅行社信息管理系统等设施设备,可以开展旅游咨询、旅游接待、线路设计、线路销售、门票车票销售等生产性实训,可以开展旅游门市接待、外联销售、计划调度、财务控制等实训项目。模拟导游实训室购置了高科中央控制系统、高清图形拼接系统、双机投影系统、实时录播系统及三维实景系统等设施设备,可以满足体形礼仪、导游讲解、导游词创作、才艺表演等项目的实训,旅游交通实训室设有模拟大巴、模拟机场及巨型飞机、火车喷画等设施设备,可以满足旅游车上导游、接机、接站等项目实训。

(六)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本专业现有教师20人,其中,专任教师12人,企业兼职教师8人,绝大多数教师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的企(行)业工作经验。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明确规定专任教师每学期必须至少有一个月的企业工作经历,到企业中兼职或挂职或调研,以提高实践能力。同时,定期举办企业兼职教师培训活动,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还成立了由旅游局局(处)长、旅行社、景区、高尔夫球会等高层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专业委员会,每学期至少举行委员会工作会议两次,讨论和解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训实习与就业等问题。

三、讨论与结语

(一)强化实践教学,全面推行工学结合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工学结合是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工学结合是一个将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系统化过程。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必须建立系统设计的思想,不能仅仅把工学结合简单的理解为顶岗实习时间的增加。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使课程设置符合工作岗位要求,必须注重以岗位和行业标准来组织课程内容,必须在实践教学中注意将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有机结合起来。

(二)密切校企合作,形成互利双赢机制

工学结合是需要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际上,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实习需要企业参与,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兼职教师的聘请、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都需要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因此,密切校企合作,建立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互利双赢机制,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

当前,有些教师感觉大部分企业对于合作培养学生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这种现象的根源是校企合作没有形成互利双赢机制。事实上,如果学校能够坚持以服务为宗旨,把为企业服务当作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尽可能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地为企业提供服务,组织教师和学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让企业切实感受校企合作的所得利益,这样一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提高。

(三)以就业为导向,将顶岗实习与就业对接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始终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观,一方面,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使之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要开辟多种渠道,让企业和学生相互了解,通过双向选择,达成就业聘用意向。顶岗实习,既是实施工学结合的有效方式,又是促进就业的良好渠道,特别是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全学期在企业实习,通过实习既可以增强知识,提高技能,又可以了解企业,展示自我,为实现在本企业就业奠定基础。相对而言,企业也更愿意接受顶岗实习生就业,因为这些学生在实习期间已接受了相关的岗前培训,更熟悉本企业业务流程,就业后可直接上岗而无需再磨合。因此,要高度重视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将顶岗实习与就业成功对接,打造“顶岗实习——择业就业”直通车。

以“工学结合”思想指导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以准确的专业定位为前提,以校企合作为支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以及师资队伍、实训条件和教材开发等保障体系的建设,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等培养目标。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海南地方经济的发展输入一批合格人才,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现场能力,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和社会声誉。当然,这种模式同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一样,具有特定的区域性和专业性,需要在改革中不断调整,需要接受企业和社会的检验,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为适应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而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唐永泽,卢兵,霍雄飞.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旅游学院实训室工作计划篇10

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全国众多高职院校开设了旅游、旅游管理等专业。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于2005年开始招生,在学院服务地方经济、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与产业服务的政策引导下,陆续又创建了客运站务管理专业、涉外旅游专业等培养旅游类人才的相关专业,在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旅游管理专业群作为新兴专业群被积极建设起来,以旅游管理专业为核心,以涉外旅游专业、客运站务管理专业为支撑的三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子专业方向构成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以旅游管理专业这条主线为龙头,以其他两个专业为支撑。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中倾向于酒店方向,增大酒店、餐饮课程数目和课时;涉外旅游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倾向于导游、旅行社、景区方向,保留四门重要的酒店类课程;客运站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渗透旅游学、旅游地理、民俗等课程,加大对车、站两个交通类重要企业的岗位技能与知识课程的设计。通过旅游管理专业的重点建设,带动涉外旅游专业和客运站务管理专业协调发展,建设内容包括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行业教育培训与管理咨询服务建设等项目。旅游管理专业群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文件精神,以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指导,结合辽宁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现状,积极贯彻学院金三角发展战略,秉承“厚德、崇学、精业”的院训精神,汲取先进教育理念,调整并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育管理,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群的影响力、人才在旅游行业中的竞争力。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群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的价值

(一)高职院校学生培养需要完善且有效的校内实训基地

高职教育是大众素养提升的普世性教育,在行业人力资源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更加有效地培养技能型、应用型,有一定职业素养和基本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而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有效的校内专业实训条件是实现教育教学高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必备校内实训基地高职教育中的旅游管理专业是更需要动手能力、沟通协调技巧的,传统的教室满足不了现代旅游人才的技能型培养场地的需求,更无法实现专业技能的反复强化的训练和岗位场景的操练与模拟。一直以来,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都是各个高职院校实训建设中的关注点。

(三)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需要整套的校内实训基地专业群建设需要众多方面的条件准备和支撑,完备的科学设置的校内实训基地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条件。强化学生实训技能、真实操作、模拟训练,对学生培养、专业建设、高职教育理念的践行意义重大。

三、旅游管理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进展

几年来,学院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训室从60平米扩建到了约800平米的规模,已经建设了旅游管理综合实训室、导游模拟数字实训室、实训餐厅、标准客房、校园康辉国际旅行社、校园客运站等,能够进行前台接待与管理系统操作、中西式铺床、中西餐摆台及宴会服务、模拟导游、3D景区讲解、旅行社实操、线路设计与销售、站务服务管理、联网售票等一系列的专业岗位技能实训与实操。四、旅游管理专业群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方案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基地、综合基地、实训基地,这里突出综合的特点、显示其重要性,在于适应旅游管理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群是以多个专业组成群的方式进行相得益彰的配套规划与发展,在建设中就势必要有配套的各种校内实训基地,即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旅游管理专业群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不能脱离旅游管理专业群的本质与发展要求,同时要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对口培养各种旅游业人才,满足相关岗位需要。学院紧密结合辽宁省产业带及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大沈阳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带),依托旅游行业的专家、企业业务主管及骨干,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综合实训基地,体现官产学研“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形成具有高度信息化和全真性的校内实训基地。

(一)校内实训的企业模式构建

深入研究并着力打造旅游管理专业群校内综合实训基地项目,促进集提供酒店、旅行社、客运站等真实旅游综合服务,学生实训,教师科研及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全真或仿真建设以旅游饭店为主业的“净雅管理模式”;以旅行社为主的“康辉国旅模式”,以旅游交通为主业的“虎跃集团模式”,具体包括校园酒店(宾馆宴会厅)、校园旅行社、校园客运站。

(二)实现全景覆盖

研究并促成旅游综合整体实训(全套多种类型旅游服务:酒店宴会、住宿、旅行社线路产品及咨询、导游讲解、涉外接待、旅游交通、站务票务、旅游纪念品销售等)的开展。

(三)校企合作岗位良性对接

研究建立对接式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在学校可上班,在企业能上课。基地教学产品可以完成旅游管理专业群内各专业技能的实习实训和培训。应为学生提供三种业态公司主要岗位技能实训,又可对学生进行其生产组织管理培训,培养出高技能管理人才,从而满足学生从认识实习、课程实习实训,到综合实习实训完整的系统性的训练。扩大校园旅行社经营范围,建成的“校园康辉国际旅行社”主要具备两方面功能:一是承担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和实训任务;二是落实“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内组织学院以及周围学院学生外出旅游,对外承接国内外旅游业务、承揽各种会议旅游、探亲旅游等业务,为学生提供旅游经营实战场所。扩大校园客运站的经营范围,从以售票为主,达到具有超市经营能力的候车大厅,完善其服务功能。增加导游模拟数字实训室的使用概率,增强上课吸引力。将旅游管理综合实训室进行改造,对外经营,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研究促进基地与学院的对外接待结合使用

教学产品的内容以销售运营企业产品、企业生产任务和岗位技能为核心,业务流程为主线,具有任务明确、技能清晰、训练全面、可达到零距离上岗。产品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实训,也可以为相关企业业务培训和储备干部培训提供服务。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典型旅游公司、客运公司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及主要岗位任务和技能要求。招待所、宴会厅、旅行社在完成业务流程训练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校园客运站产品将是基地的特殊拳头服务产品,实现与社会联网售票,校内直发车。

(五)搭建社会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