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学院就业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4-05 17:07:03

建工学院就业工作计划

建工学院就业工作计划篇1

论文摘要:通过考察学习几个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情况,结合校本实际认为:城市规划专业必须抓住设计主线,充分利用农林特色,兼顾城市宏观规划,加强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力求更能体现人才培养的要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已进入了城市化大发展时期,相应地城市规划学科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全国各地先后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其中有以工科建筑学为依托发展起来的,也有以农林专业为特色发展而来的,有资料显示,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依其学科背景大致可分为4类:一是建筑类,约占65%;二是工程类,如测量、环境等,约占15%;三是理学类,以地理学科为基础,约占15%;四是林学类,约占5%。[1]近日,我们走访了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在这几所学校中,既有农林占优势的院校如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也有建筑起家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通过走访与学习,对本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思考。

一、国内各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建设情况

(一)农林院校中的城市规划专业

国内依托农林优势而建的城市规划专业大多走风景园林方向,风景园林要求学生要了解城市规划设计的原理及方法,了解中外风景园林的发展趋势,重点掌握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和开发人工生态环境的理论和方法,能胜任城市开放空间,各类园林绿地、风景名胜区、风景园林建筑等方面的规划设计和研究工作。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生态学、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观赏植物学、建筑结构与构造、风景园林艺术、风景园林工程等。毕业生可在城市建设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园林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从事城市规划、城市景观设计、风景园林规划。从其主要课程和培养目标来看,既要求学生能够从大的方面——景观生态角度进行城市规划,也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详细设计方面的植物配置,可以说充分利用了园林、园艺和城市规划的优势。这一点和我们园林学院的目标相一致,因为我们也是致力于充分利用河南科技学院农林的优势,今后走风景园林这个方向。

1.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属于园林学院,是该学院五个专业之一,主要培养从事城市规划设计、风景区、森林公园、旅游区及城市各类绿地规划设计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我院培养方向与其十分接近。在北京林业大学的五个现有专业(即风景园林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园林专业、园艺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中,园林、园艺和旅游管理专业授予农学学位,而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专业均授予工学学位。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负责人介绍,办真正的城市规划应注重区域经济、交通规划、市政、园林等,计划加强在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市政工程规划方面的力量和师资。今后要办成既有农林特色的风景园林专业,也要逐步向真正工科专业靠近的城市规划专业。

2.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的做法对我们来说也有很大的启示。中国农业大学本身在林学院没有城市规划本科专业,只有硕士点是园林植物观赏园艺方向。但是中国农业大学因为其自身的农林优势,本着“规划的基础是生态,设计的基础是历史”的理念,他们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规划着重是考虑生态化。而城市生态学包括的内容有很多,如农田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等。当然这一点,现在也切合国家重视环境生态的的实际。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也着重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如在清华,生态规划和水系规划也开始被重视起来。因为现在很多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在开了植物学以后,仍然在规划设计阶段不懂得植物的配置,并且在这些高校中还不乏有农林特色的院校。所以说应该加强学生在植物和生态方面的训练和思维,将此思想引入风景区规划、区域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让学生知道好的生态要保护,不好的环境我们要恢复,以此达到指导设计的目的。

(二)工科建筑院校中的城市规划专业

工科建筑特色的院校,其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和建筑学课程有很大的相通性,其主干学科是建筑学,主干课程中除了公共课程以外,在专业基础课中就开设很多门类的不同课程,如设计基础课群像画法几何、阴影透视、工程制图、设计初步、图示思考与表达、美术等,重点培养学生的手绘能力;另外开设专业基础课群像建筑设计及原理、城市规划设计及原理、规划师业务基础、城市交通工程、城市市政工程、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重点培养学生方案设计的能力;最后还在此基础上加上专业史论群像城市规划概论、中外城市建设史等,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和创作内涵。

1.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现设有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工业设计三个本科专业,前两个专业的学制五年,最后一个专业的学制四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现具有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四个二级学科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具有建筑与土木工程门类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因为是以建筑为特色的院校,除了基础课程的开设,在贯彻理论和实践的原则下,相关院系还开设很多的实习和实践课程,如美术实习、园林植物实习、城市交通工程实习、城市认识实习、城市市政工程实习、城市规划设计实习等。所有这些都是对理论课程的良好的补充和完善,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提交相应的设计作品,从而使学生尽快及早进入设计创作中来,而不是统统把设计集中到毕业设计阶段。

2.清华大学

目前,清华大学设有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和建筑技术科学系;还有建筑设计研究所、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住宅与社区研究所、美术研究所、景观园林研究所、资源保护与风景旅游研究所、建筑与技术研究所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等8个研究所。此外,跨院系成立的科研综合体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依托在建筑学院。从其专业特色和研究方向来看,清华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显然是依托了其建筑学专业,相关设计模型作业也可以看出他们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空间构思能力。

这几所以建筑为主的学校里,一个共同点是都注重学生的基础课训练。在设计初步阶段,都分别有学生开始接触设计,并且做一些相关的模型。特别是清华大学,学生作业分为大一阶段、大二阶段,并且全是计算机绘图,可见学生的设计是从开始就逐步渗透而不是大三才全面展开。当然传统的以工科建筑学专业为主的院校均有一个共性,其学科基础架构在建筑学的基础上,这一类院校的学生虽然设计思维能力强,擅长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但不足之处是对社会经济等宏观城市问题分析训练少,对专门的规划技术掌握不够。[2]

二、完善我校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专业特色的确定

1.抓设计主线

作为一个省属高校来讲,最主要的问题是要考虑学生以后的就业问题。针对我们现有的师资和专业情况,我院城市规划建设应该针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抓住设计的主线。因为大的规划虽然学生可以做,但是政策性法律性太强,政府的指令性迫使我们的学生不能做而一些详细的设计如现在就有新乡市区周边的县市做一些新农村规划、小学校改造等等,这一类的需求也非常大。但是学生的基本功如果不扎实的话,就连这些小的设计也无法胜任。所以我们必须抓住设计的主线,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专业课程调整。

2.充分利用农林特色

对于整合资源来讲,我们在园林、特别是园艺方面很有优势。所以我们可以划出一条园艺——园林——规划方面的一条线,让资源共享,同一门课可能在三个专业都开,不过侧重点不一样。例如园林植物学,对园林和园艺专业,植物生理、植物识别、植物配置都要突出,而对规划专业则可以去掉植物的生理部分,重点突出植物的外观和生长特点,使学生能够重点达到植物配置的目的。

3.兼顾城市宏观规划

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仅仅依靠以设计为核心的传统城市规划理论,无法解决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日益复杂且庞大的城市问题。如现代城市规划摇篮的英国,自20世纪50年代,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专业教育内容从传统的建筑学和工程学扩展到了地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领域。[3]城市规划是一门学科较广的专业,因此,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要广泛。所以我们还要抓好学生宏观经济、地理、社会、人文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些可以为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提高其团队协作的意识。

(二)课程结构的调整

1.基础课

建工学院就业工作计划篇2

2001~2009年,他在省住建厅领导下,紧密结合省政府的各项部署,抓住机遇,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为政府当好参谋,为大项目落地护航

谈到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这些年工作重点时,张晓艳院长说:“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始终围绕省委、省政府和省住建厅的工作重点,做好全省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研究规划,围绕《城乡规划法》的进一步实施,为全省提供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支撑和保障。近期,我们按照省政府的要求,认真研究,科学地做好‘百镇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完成全省的各项规划任务。同时我们要继续做好林业、煤矿棚户区改造、城市廉租房建设、农村泥草房改造和村镇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工作,为政府当好参谋,为全省服好务。”

为政府当好参谋一直是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核心工作。

为了给政府当好参谋,为大项目落地护航,张晓艳院长特别注重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狠抓中层干部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组织中层骨干设计人员到发达地区先进单位调研学习,认真总结他们的经验,取长补短,创新机制;请国内、省内专家讲课,评审规划院的设计成果以提升自身的设计水平;与省内外、国际设计单位合作,先后与北京中国城市规划院,上海德国ECS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大连、中山、东莞规划院,上海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市地理研究所等单位交流、合作,不仅提高了创新能力,学习了先进经验,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保障政府大项目落地的护航能力。

不仅在能力上,在实践中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更是将保大项目落地落到了实处。如在“五路安居”工程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中,他们对“吉林省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高度重视,组织院内相关人员认真领会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城市棚户区改造实施意见”的精神和要求,组成专家队伍,先后赴松原市进行现场勘察,详细调查了解情况,回来后又组织人员进一步参与松原市棚户区改造政策和实施方案的研究,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在报告编制的过程中,院里多次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交流和修整,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肯定和评价。

2009年,研究院还承担了吉林省城镇体系规划、蛟河市国家试点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以及敦化、临江等市(县)城镇规划10项;承担农安县杨树林乡东白村部级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规划及长岭县太平川镇、永久镇柳蒿村、新安镇双榆树等省级试点村规划21项。

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所取得的成绩,为他们赢得了多项荣誉。2001~2007年共16次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建设厅授予“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其中2002~2003年被国家建设部授予“文明服务示范窗口”;2001~2004年被省政府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5年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第一设计所被团中央、建设部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 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第三设计所被吉林省直属机关团工委授予“青年文明号”等8项荣誉称号;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第四设计所被团省委授予“全省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人才工程常抓不懈,五路安居工程显神威

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是规划设计单位,其技术含量要求很高,对人才的渴望是张晓艳院长梦寐以求的事情。“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张晓艳院长如是说,她深知经济效益的提升需要人才保障这个道理。

发现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实现“人才兴院,人才强院”的战略目标,必须吸引人才、保护人才、培养人才。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改善人才结构、提高人才整体素质为基础,以重点专业、优势学科合理配置为先行,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人才能力发挥和留住人才的绿色通道,使重点专业的科研、设计人员安心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使全院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得以稳定,技术水平逐步提高。张晓艳院长用真心、用事业想方设法留住人才。首先,在生活中多关心、多理解、多呵护,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在感情上把他们留住;其次,在工作中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给他们适合自身的岗位和职位,用事业留住人才;第三,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改善不合理的分配制度,让有能力、贡献大的员工得到他们应得到的报酬,用合理完善的制度把人才留住。研究院不断改革人才创新机制,员工队伍不断壮大,同时,通过各种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几年来,先后有70多人次参加国内外考察与调研,参加国内培训达150多人次,外部拔尖人才每年都在引进,而且人才涌进势头逐年向好。

为了储备人才,更好地打造人才梯队,张晓艳院长经常亲自带队到全国各地的大专院校选拔优秀人才,其中不乏规划、建筑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有能力、专业对口的中专生也成了她的选择。一经选中,张晓艳院长实行双向选择原则,要求被选中的本科生、研究生到本院实地考察,不管对方愿意不愿意在本院工作,其往返路费全部由院里承担。

完善的人才机制也给研究院带来了高额的回报。院里本着“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促发展,以科技进步创同行业一流”的办院宗旨,积极组建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科研设计队伍,凭着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信誉先后打开广东、辽宁、内蒙、、四川、上海等多个省、市、自治区规划设计市场,完成了包括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村镇规划、旅游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专项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工程设计、市政工程设计3000余项,获得省、部级各等级优秀设计90余项;工程设计百余项,其中有大中型的小区住宅设计、工业项目、公建项目、市政工程项目等,市场份额越来越大。

2006年,吉林省突出围绕解决住房难题,先后实施了城市棚户区、煤矿棚户区、农村泥草房和林业棚户区改造、城市廉租房建设等“五路安居”工程。截至2008年底,已有上百万户困难群众、城市居民住上了新房或改善了居住条件,其中包括55万户城市居民住进了新房,9.62万户煤矿棚户区居民和18.8万户农民改善了居住条件,为23万户城市低保住房困难的家庭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国有重点林业局开工建设了30万平方米回迁房。

2006年4月至6月,张晓艳院长带队往返于长春与白城之间,积极地为白城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前期调研辛勤工作。2006年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协同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与吉林省开发银行就吉林省棚户区改造项目贷款前期工作多次沟通,在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有效督促和积极参与下,吉林省开发银行于2006年8月批准50亿元的棚户区改造项目贷款。随后,张晓艳院长组织各专家对全省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并承担了吉林省林业棚户区改造、城市棚户区改造、煤矿棚户区改造专项规划设计500余项。同时,研究院还参加了延边州、长白山管委会、白山市、辽源市、通化市等地区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在对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和棚户小区规划过程中,受到省政府及各市级政府的称赞。

2009年,研究院承接总体规划10项、村镇体系规划6项、“百镇”规划32项、专项规划8项、详细规划9项,林业棚户区住房设计8项(总建筑面积80万m2)、煤矿棚户区住房设计9项(总建筑面积近100万m2)、单体建筑设计23项、市政工程10余项、可行性研究报告4项,还圆满地完成了四川黑水县高中、雁江中学、福利院建设工程施工图及现场服务任务。

新农村建设屡建奇功,百镇工程再传捷报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研究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几年,他们先后承担了农安杨树林乡东百村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规划及长岭县太平川镇、永久镇柳蒿村、新安镇双榆树村等省级试点村镇规划21项,组织设计人员认真细致分析当地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条件,真正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内涵和发展要求贯穿到每个设计项目之中,同时,他们还承担了公主岭、伊通、辉南、乾安等市(县)级工作集中区规划22项。

2009年11月,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场会暨启动“百镇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动员大会在辽源市召开。会议明确,吉林省将从2010年起用3年时间,在全省选择基础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空间布局相对合理、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1000个示范村,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强化基础,完善功能,带动周边村屯发展。到2012年,示范村基本完成阶段建设任务,村集体经济稳定在10万元以上,农村人均纯收达到7500元,年均递增12%以上,使这些示范村成为连接城乡、辐射周边、功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到202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年均递增10%以上。

吉林省原省长韩长赋强调,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规划,以示范的千村为重点,坚持规划先行,有计划地推进,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巩固壮大传统优势产业,积极谋划培养新兴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先行,有计划地推进”,这正是吉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份内”工作,将在“百镇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中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这些工程中有2/3的规划设计的重任落到了他们身上。谈到责任,张晓艳院长自信地表示:“在‘百镇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中,我们将唱主角,为这项工程布局好、规划好,形成特有的建设特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而光荣的使命。我们一定让领导满意,让千万个村落的百姓满意。”

建工学院就业工作计划篇3

“共建”新闻学院,正是通过交流与互动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让教学人员和媒体工作者产生知识和功能的互补,共同从理论抽象和基础学术层面来深入研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正确理论促进新闻传播事业跟上时展的步伐。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前期反复调研、论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下面选取了共建方案的部分主要内容,作如下推介。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统领,立足于资源共享、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加强高校新闻院系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水平,着力培养一批具有“正确立场、人民情怀、责任担当、传播创新”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和新闻传播后备人才,为推进成都市新闻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共建任务1.建立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机制。建立由成都市委宣传部领导,市教育局、市广新局,各区(市)县委宣传部、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科宣局,成都传媒集团、市广播电视台,市记协及各主流新闻单位等共同参与,成都学院组织实施的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机制,推动成都学院与新闻宣传单位在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方面的共建,鼓励成都学院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2.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引导师生始终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加强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师生秉持新闻职业操守,履行新闻工作社会责任,增强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3.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按照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更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注重职业道德培养、更加注重现代技术运用的原则,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三)共建内容1.办学设计。结合现代媒体业的发展,顶层设计新闻学院的教育教学,努力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推进成都市新闻传播人才的学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提高教育。切实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以满足支撑成都市作为首位城市,在领跑全川发展中对各级各类新闻传播人才的大量需求。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结合学校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切实加强专业建设,完善培养计划,致力于把成都学院的新闻传播类相关专业建设成省级、市级普通高等院校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切实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积极引入媒体实战项目置换现有学校课程,推进实战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力求在部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方面有新突破。在教材选用和编写中强化教学与教改建设,体现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基础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统性(职前职后一体化)、广泛性(学生涉猎的知识面)。学校加大投入,组织教师、行业专家合作编写出版培养成都市新闻传播人才的相关教材。3.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成都市委宣传部每年定期从新闻单位挑选10名优秀编辑记者到成都学院兼职或挂职任教,从成都学院选派10名骨干教师到新闻单位兼职或挂职1~2年,或到国内外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习。派出单位在人员职级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每年推荐1~2名学界知名学者、业界知名专家、媒体精英、优秀从业人员到成都学院兼职授课或从教。引入“双导师”制,聘请业界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在选课、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就业等方面指导学生,推进教学与行业的接轨,让学生与行业“零距离”接触,加强学生一线体验和业界专业训练。4.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共建“成都市新闻传播研究中心”,开展新闻传播趋势研究,指导成都市新闻传播行业的实践。成立“成都市新闻传播培训中心”,开展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成都学院与市新闻单位合作,共建5~10个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平台,强化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从业技能。5.构建评估机制。健全成都市委宣传部组织,市级相关单位、专家阅评组、市级媒体等多方参与的评估机制,对新闻学院开展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办学效果。

(四)保障措施1.组织领导。成立由成都市委宣传部牵头,相关市级单位、各区(市)县委宣传部、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科宣局、新闻媒体等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与成都学院共同参与的院务委员会;制定共建新闻学院章程,明确各方权利和责任,在多方面加强深度合作。院务委员会要发挥共建优势,加强和完善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领导机制建设,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积极统筹协调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为成都学院新闻学院实施新闻传播教育的创新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的提质升位、新闻传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智力支撑。2.政策支持。成都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各相关单位给予成都学院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所需的相关配套政策支持。支持成都学院与新闻宣传单位的合作,建立联合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新闻学院师资队伍建设,鼓励高校与新闻宣传单位从业人员的互聘制度;支持参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新闻宣传单位与成都学院共同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平台。3.稳步推进。强化统筹,有序推进,根据各项工作特点,做好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标准、培养计划、专业建设、师资引进工作规划,科学安排工作步骤,把握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二、取得的主要经验

1.加强重视,凝聚共识,突出制度建设。组织机构是工作运行的平台,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有效保证。在新闻学院筹备前期,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高度重视新闻学院建设工作。成都市委宣传部成立了以副部长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闻学院筹备工作组;成都学院在学校党委书记统筹安排下,成立了以主管副校长牵头,学校宣传部、教务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艺术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小组。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认真贯彻国家文件精神和中央、省、市思想宣传工作会议要求的基础上,双方结合地方新闻事业发展实际和学校新闻后备人才培养需求,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资源,互通有无,凝聚共识,有力有序推进新闻学院建设工作。在新闻学院筹备前期,双方在全面调研、研讨的基础上,详细规划了新闻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共建方案、领导小组、共建章程等。这些规章制度既考虑了国家的相关文件精神,又考虑了各级党委宣传思想工作的会议精神;既考虑了地方党委宣传部门的要求,又考虑了地方新闻事业发展的实际;既考虑了学校当前的自身条件,又考虑了今后新闻人才培养的长远需求。

2.找准定位,“计划”驱动,打造特色品牌。成都学院在主管副校长的组织下,先后多次召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学单位负责人、各专业负责教师、学界和行业专家等召开了共建新闻学院研讨会。专家们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学校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城市型综合大学的定位,并结合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优势,从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就校地共建新闻学院,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方案展开研讨,并形成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成都学院坚持以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驱动,在办学设计、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等都有新突破,为培育、造就一批高素质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进一步推动成都市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效保证。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学院在共建新闻学院,全面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既体现了国家的改革精神,符合国家的要求;又充分体现了成都特色、“成大”特色,将以共建新闻学院为契机,打造一批学界与业界的特色品牌。

3.汲取经验,追求卓越,推进改革创新。俗语说,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在2013年已率先实施了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并形成了不少有益经验,并已取得了明显进展,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值得积极正视和借鉴。成都学院教务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多次向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知名院校进行调研,搜集了大量参考资料,汲取了国内知名院校在新闻学院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有益经验和主要做法,并将这些好经验、好做法融入到了成都学院新闻学院的各项制度中。成都学院在汲取这些好经验的基础上,力争顶层设计各项规章制度,逐步构建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新闻人才教育培养、地方新闻事业的改革创新。

建工学院就业工作计划篇4

工作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并分析成绩的不足,从而得出引以为戒的经验。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与计划是相辅相成的,要以工作计划为依据,订计划总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以下是由查字典范文大全为大家整理的2013年终就业办工作总结材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xx年XX就业指导中心在院各部门大力支持配合下,紧紧围绕拓展就业市场、提高就业质量、扩大学院品牌、提供优质就业岗位为工作重心,“出口畅才能进口旺”,就业办在加强学生就业指导,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特别对今年的全国就业现状进行分析,为顺利完成全年就业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将全年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20xx年工作成绩与不足

(一)基本情况汇报

20xx年全年共计安排学生就业人,占毕业人数的53.1%,按所在企业生产类型;外贸企业推荐人数211人,占计划推荐人数的7.6%,内销企业推荐人数181人,占计划推荐人数的56.2%,自主品牌企业人数48人,占计划推荐人数的29.9%,其他企业人数9人,占计划推荐人数的6.2%;从事就业岗位来看;推荐制版岗位11人,服装平面设计岗位84人,服装样衣岗位21人,qc跟单岗位23人,ie管理岗位37人,一线车工岗位132人,销售岗位95人。

(二)利用多种渠道,开拓就业市场

今年全国高校有611万大学毕业生,相对我院的毕业生来讲,优势比较弱,为了更好将毕业生推荐出去,就业办利用新华人才网、各行业网站、报纸、期刊、参与各类招聘会广泛收集信息,另外与合作单位、班主任、已就业学生、兄弟院校的沟通、介绍,深挖就业市场内部资源,采集大量的岗位信息,积极联系企业、实地考察、洽谈合作,拓宽就业市场;先后与50余家招聘企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尤其是今年我们借助教育集团公司的就业网平台,帮助学生熟悉网上就业流程、制作简历,上传简历,推荐优秀学员,手把手的教学生网上求职,帮助学生完成网上求职,自主就业率达31.6%;切实提高了就业工作效率。

目前我院与智联招聘网、新华人才频道、新华就业网开展合作,2011年毕业生首先将实施网络就业,为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集中优势 全面报道就业情况

就业办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就业宣传工作,全校现有对外宣传栏8个,就业办长期使用其中的5个专栏,全年更换就业新闻7次,调研报告4次、专场招聘会报道11次、同时对就业回访、招聘信息等相关内容做了及时的报道,利用教育集团网站、新华就业网、新华人才频道、兄弟院校就业板块等相关网络,及时更新我院相关就业内容;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增加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提高在校生的就业信心。目前就业办正着手搜集成功学子素材,制做《东方巴黎故事》宣传册。

(四)及时反馈 促进教学管理的

就业办每个月对合作单位,通过上门访问、电话回访、邀请企业领导到校等多种方式,收集到就业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评价,就业单位对我院教学、学生管理、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另外,也了解到毕业生对所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就业服务等情况;并将回访信息月末以就业工作报表(电子稿)的形式,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今年共计发送就业工作报表电子邮件9次,促进了部门工作质量的提高。(五)实施就业教育 加强创业指导

xx年,我院就业指导中心重新整理规划了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自编《当前就业形式分析》、《事业职业就业》、《就业指导》、《高效人士的7搞好习惯》等10余篇课件,结合教务部门安排的职素课,对在校生实行一切以就业为导向的职素教育,让学生认识学校、认识自己、认识工作岗位;通过4个阶段24个课时的就业引导,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克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思想,消除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等思想,鼓励毕业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帮助学生清晰定位、明确目标、增强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以及就业综合能力,全面提升了我院毕业生的竞争力,提高院校整体就业水平。

(六)完善制度 保障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就业办自xx年着手整理部门相关材料,通过09年的补充和完善,已经初步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日常工作各项材料,制定了部门规章制度、部门员工岗位职责、绩效考核制度,促使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搜集整理了已就业学生信息、在校学生信息、成功学子信息等并登记造册,全面把控就业工作;建立了学生推荐材料、就业宣传材料、专场招聘会材料、就业回访材料等一系列材料、工具,进一步健全部门档案、材料,全面促进就业工作规范化。日常的部门工作管理严格按照院校工作计划执行,建立工作日清制度,制定合理工作计划,严格按照月度工作计划、周工作计划,实行就业工作月清、周清、日清制度,实现当日事当日毕;部门定期召开总结会议,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在总结中提高;积极参与集团公司和学院提供的各种学习和培训班,利用外部优质资源,学习他人先进经验,通过各种方式全面提高部门员工的工作能力;加强了部门联动,积极协调、沟通工作事宜,保障了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七)做好服务 配合其他部门工作

就业指导中心全体员工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以校为家,积极参与院校各项工作,响应各部门号召。在春秋招生高峰期,在保证部门工作的同时,不遗余力的加入到招生大军中,为学院的招生工作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9月份院校迎来搬迁之喜,就业指导中心再次发扬主人翁精神,奋斗在工作第一线,顶烈日、战酷暑,为院校搬迁工作圆满成功尽一份力; 11月25日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徽派服饰论坛,与会的各级领导、负责人、企业领导、其他院校的同行、服装界精英们都对这次会议的组织、召开及会议的精神给与了高度的评价,进一步提升了东方巴黎服装学院在安徽服装界的影响力。

二、工作中的不足

20xx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岗位有所萎缩,我院全体员工在院长的带领下,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群策、群力,就业办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但是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三、20xx年工作计划

建工学院就业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 土建专业 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识码: A

在高等教育渐渐普及的现状下,独立学院面对企业认可度不高的尴尬,如何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独立学院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品牌优势显得格外重要。本文试图从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去分析就业难的实际情况,从而为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这个大学生群体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提供应对对策。我们以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2014届共计779名土建类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为调查主体,采用常规性指标(就业意向,择业观等)问卷抽样调查,关键性指标(就业单位性质,就业薪资,就业所在地区等)全面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并通过在校期间摸底调查,实习期间跟踪调查,就业期间回访调查的调查模式,并与随机电话采访相结合,从而探讨影响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应对对策。

1、调查研究方法

为了保证本课题研究对象更具针对性,故以独立学院、土建专业的大学生作为研究的一个主体对象。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分如下四方面进行:

1.1主要先针对独立学院土建专业在校大一新生抽样30%进行问卷调查,作为研究该群体大学生初进高校时就业观方面的摸底调查,进而对独立学院2014届土建类专业大学生抽样30%进行问卷调查,作为研究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离校前就业观方面的摸底调查,从而将研究数据作为常规性指标的比对。

1.2关键性指标方面,对2014届即将离校进行校外实习的大学生进行全面速访,主要针对就业岗位,就业单位这两个指标进行统计。同时在为期一年的实习期间,进行相关的跟踪调查,通过网络访谈,就业办获取相关信息等,对实习的就业岗位、就业单位进行实时更新,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1.3在独立学院土建专业2014届应届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回访调查,针对关键性指标中的就业岗位,就业单位,就业薪资、就业所在地、离职率进行了系统性统计,从而作为主要的参考研究指标。

1.4针对性的抽取100名应届生进行电话采访,主要针对职业规划,工作所在地考虑的因素,应届生应具备的素质及对独立学院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建议等内容进行采访,从而对相关访谈内容进行分类汇总,汲取最具代表性及大众性的建议作为解决就业难的参考。

2、关键性指标统计

问题1:独立学院2014届土建专业大学生就业单位性质:

单位性质人 数 统计比例

1、国企 89人11.42%

2、私企 597人 76.64%

3、外资23人2.95%

4、未就业70人8.99%

合计779人100%

问题2:独立学院2014届土建专业大学生就业任职岗位:

就业岗位人 数 统计比例

1、施工岗343人44.03%

2、造价岗 97人12.45%

3、监理岗 88人11.30%

4、设计岗 86人11.42%

5、其他 95人12.20%

合计709人91.4%

问题3:独立学院2014届土建专业大学生就业薪酬:

薪资水平(月薪)人 数 统计比例

1、2000元以下 143人20.17%

2、2000-3500元527人74.33%

3、3500-5000元 35人 4.94%

4、5000元以上 4人 0.56%

合计 709人 100%

问题4:就业单位所在地区:

所在地区 人 数 统计比例

1、广深一线城市 354人49.93%

2、莞佛二线城市 120人16.93%

3、三四线城市 204人28.77%

4、广东省外城市31人 4.37%

合计709人 100%

问题5:是否在实习单位转正:

是否转正 人 数 统计比例

1、转正留任 498人63.93%

2、不转正 281人36.07%

合计779人 100%

3、关键指标分析及应对对策

按照本课题的研究需要,关键指标作为分析独立学院土建专业就业情况的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对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2014届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及给排水共计779人进行了全面调查,并统计相关数据的比重,从而根据数据比重研究其在就业方面的指导意义。

3.1就业难的大趋势下,理智选择私企做施工

根据就业数据分析,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应届毕业生有76.64%的同学就业于私企单位,且其中44.03%的同学从事施工岗位。数据证明,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的社会就业需求量是比较大的。按照目前房地产市场分析,整体的发展趋势是稳重略涨,且全国房地产行业出现百花齐放的势头,这也拉动了施工、监理及相配套的房产服务等私企的迅速发展。但相配套的行业中,施工岗位是身处基层,环境艰苦的职业,这很大程度上让历来养尊处优的大学应届生避而远之。恰恰这成了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解决就业难的突破口之一,因此,作为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的应届生,选择到私企就业,并根据自己专业学习的方向,在工作起初能选择深入一线,环境艰苦的施工岗位,这不仅是解决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应届生就业难的一个对策,同时也符合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以培养实用型社会人才的教学模式。

3.2土建专业的热门性不等于暴利性

按照华立学院2014届土建类专业应届生实际就业的月薪标准,其就业的第一份工资在2000-3500元/月的比重高达74.33%,这样子的薪资水平与大多数土建类应届生传统眼中的高薪行业是相悖的。因此,独立学院土建专业的应届生更应以客观的角度认知自我,“无院校优势,有一整年的实习经验”是主要的特征。结合这个特征,与工程类专业就业的实际情况分析,院校优势基本决定了应届生起步的高低,进而决定了起步薪资。而渐渐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经验及相关的资质证书(职称证、执业资格证等)成了决定土建类专业资历的主要因素,进而决定了综合待遇。所以,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应本着放低自我的眼光去看待第一份工作,更应调整好自我期待值,抱着学习与实践为主的目的去对待第一份工作,以提高自我就业竞争力,专业工作能力为主重点,从而在心理上淡化对薪资的苛刻要求,以“低薪求经”的想法去就业,这是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解决就业难的又一突破口。

3.3逃离广深一线城市,巧避就业高压区

按照智联招聘数据显示,各高校应届生对一线城市的“围剿”现象依旧,自然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的应届生群体也不例外。调查数据显示,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2014届应届生就业群体中,有49.93%的学生在广州、深圳选择在就业。将近一半的应届生都选择融入了一线城市这个就业高压区,而往往这个高压区的就业竞争力不仅在于其他高校应届生,更多的在于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士。这个扎堆一线城市的就业趋向,在很大程度上让就业难成了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老大难的问题。

而对比佛山、东莞两个二线城市,汕头、中山、惠州等十余个三四线城市,其比重仅为45.70%。虽然一线城市的就业机会比较多,但按现今房地产行业的扩张趋势显示,一线城市房地产逐渐饱和,开发商竞逐二三线城市,以辐射状向周围二三线城市发展,自然而然也增加了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开发配套的监理、施工及相关服务的就业机会,也为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应届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所以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应届生应以更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实际,慎重、客观地选择第一份工作的就业所在地,建议避开一二线城市,定位在三四线城市,这不仅是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解决解决就业难的又一突破口,更是一个有助于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应届生巧取高质量就业岗位的有效方法。

3.4高离职率背后另有乾坤

按照实际情况,华立学院实行大四校外实习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实践经验的积累,一方面增强了独立学院土建类应届生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认知自我,及早反思及完善就业观的一年缓冲期。经关键性指标数据显示,有36.07%的应届生不选择在实习单位留任。高离职率背后反映了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大学生实习中存在较多“水土不服”的情况,基于电话采访了解,大多数离职的原因主要是从事的岗位工作不符合自身实际。

事实上,初出校园的高校生,在迈出就业的第一步,往往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个事业刚起步的迷茫期,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摸索适合自己的工作,去慢慢体会与感知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工作。而作为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的应届生,面对自身就业优势不明显,在择业期间与就业后经历迷茫期,这两段时间让就业的摸索之路要更显漫长。华立学院一年校外实习的教学模式,恰到好处地腾出了足够的缓冲期,让作为实习生身份的学生不用考虑合同约束,区域限制及时间因素等问题,安心地投入生产实习中,去更忘我地在工作中摸索自己未来要从事的岗位,在工作中渐渐明确自己未来的方向。高离职率背后其实反映了独立学院土建专业应届生在就业摸索之路上经历的一次小转折,这个小转折所获得的经验是难能可贵的,又一次地缩短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应届生与社会实用性人才的距离。

4、常规性指标分析及应对对策

通过常规性指标的抽样调查显示,独立学院土建专业大学生普遍未做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方面,考虑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侧重薪资水平。

4.1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就业引导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可以帮助大学生更早地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并根据个人优势、劣势、兴趣以及环境因素,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但且不说自己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否真的能如愿进行,并使自己走向成功。但就简单一点来说,职业规划的作用在于大学生在制作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这是一个想法设法去摸索自己就业岗位,去深入了解自己就业方向,去做涉足社会前一次尝试性定位的过程,对于今后就业少走弯路,节省时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恰恰独立学院在就业引导方面,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甚少,这就导致了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学生漠视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此,这需要独立学院在就业引导方面,选择恰到好处的角度(比如举行相关比赛,开展相关讲座,邀请职业规划的校友做亲身经历讲述等方式)去引导学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并动手编写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4.2在薪资方面的敏感性,自然也无形中影响着独立学院土建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事实上,关于薪资方面的问题可以进行削弱或转移,一方面可以将就业所在地选择到三四线城市,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生活方面的压力,达到薪资问题削弱的目的,也减少了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需要独立学院土建专业的应届生能正确看待问题,以发展眼光看待自身的工作,将第一份工作这个经验积累和学习实践的过程视为一次宝贵财富的积累过程,自然而然地会转移对第一份工作薪资方面的敏感度。

5、解决就业难的其他应对对策

5.1先就业,再择业,定位你的“优化选择“

面临“史上最难就业年”的就业压力,作为独立学院土建专业的大学生,应顺应社会的大趋势,放低自我,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去对待就业,从而一方面解决自己就业的老大难问题,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摸索就业方向及定位职业生涯提供尝试机会。另外,针对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的关键性指标数据分析,将这群大学生群体解决就业难的优化选择定位为:“巧选三四线城市实现就业,选择从事施工岗位的私人企业单位,第一份入职薪资定位在2000-3500元/月为宜。”

5.2增创校企合作,提供就业岗位

独立学院应利用大四校外实习的教学模式,与企事业用人单位建立合作模式,针对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开展相关培训,定期向相关单位输送特定专业人才,一方面缓解就业难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增强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时,独立学院应加大多对学生就业的关注度,实时追踪学生所在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而进一步增加校企合作的机会,从而不断地扩张校外实习及工作基地,满足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就业需求。

5.3增设校内专业工作室,建立实用性的入职培训

独立学院作为培养实用性和应用型的人才基地,而土建类专业作为技术型及管理型的人才,这就需要独立学院组织成立相关专业的工作室,以模拟实施在建工程,实行制度化管理,进行日常工程生产实践为重点,以教师引导,学生轮岗参与的模式进行入职引导。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提前熟悉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选择就业岗位及确定就业方向提供了论证依据。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土建类专业大学生面临着“史上最难就业年”的就业压力,这群特定群体的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自我,在校期间提前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注重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心理素质及综合能力,能经常性关注住学院提供的就业机会,网络及地区招聘会等,并在“优化选择”的参考建议下定位自己的就业方向,从而解决自身就业难的问题。而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针对土建专业的学生培养方面,更应以注重实用型人才为主,增创校企合作的数量及质量,提供专业性人才的入职培训,模拟工作氛围及环境,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力及就业竞争力,这才能使得独立学院土建专业的大学生在现今的就业压力下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并实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王春来,马强强. 土建类专业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分析[N].人力资源,2010年10月(总第296期).

[2]黄群赞,李飞.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问题及对策[N].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1月(总第62期).

建工学院就业工作计划篇6

二、主要工作目标及任务

1、学风、组织与制度建设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是学院快速发展的根本,学风不正,各项工作难以实现。我院已确定200*年为学院质量管理年,以“迎评”工作为契机,狠抓学风建设,成立电子电气工程系学风建设领导小组,认真学习教育部及学院的有关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学院从严治校、从严治教,全员素质工程,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强化师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形成诚实守信、学为人师、行为规范的优良学风。组织建设:在院党委和院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结合系部工作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特别是党团组织、学生管理组织、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度建设:以“建立iso9001质量认证体系”为契机,以学院的管理、规章制度为依据,结合我系的实际,进一步完善修订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实现各项工作运行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保证系各项工作运转有序。

2、加强专业建设加强学科建设是我系工作的重点之重,搞好电子类专业的开发尤为重要。对市场进一步作好调研论证,拟准备三个高职专业:《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通讯技术》和《供用电技术》专业的论证材料,编写实施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力争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为我院的试点专业或示范性专业。搞好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室建设;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教师的“师德、师能、师表”抓起,不断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鼓励教师脱产、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通过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水平,为专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继续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高学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引进和聘用,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继续提升双师素质型教师比例,充分发挥双师型教师的带头作用;加快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完善教师量化考核制度,逐步引入竞争机制,奖优汰劣,让最优秀的教师承担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培养和选拔学科(专业)带头人,院系骨干教师;制订新教师培养指导工作计划,专人指导定期督察;充分发挥教研室主任作用,开展教研活动,进行教学研讨、学术交流,开展课题研究;安排专业教师下厂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4、加强实践性教学(实验、实训、实习)建设继续优化系现有教育资源,加强基础性实验实训室建设,实施技能性教学,构建模块式、一体化实践性教学体系,提高现有的plc智能平台、模拟电子技术实训室、数字电路实验实训室的利用率,积极探讨开发现有实验实训室的技术培训功能,争取学院支持,申请增设电力拖动实训室、创新制作实训室、智能电子实训室、电气控制实验室、完善单片机技术实训室。在原有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将华电淄博热电股份有限公司、淄博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日升环境设备有限公司等公司发展为我系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加大实践教学时数,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6、学生管理工作在学院团委学生工作处的领导下,建立和健全学管队伍,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管理队伍。逐步实行双向选择的聘任制度,从选拔、任用、培训、考核、奖惩各个环节入手,定期对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进行信息反馈,强化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团总支、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发挥团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会的自我管理作用、学生社团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作用。围绕当代大、中专学生思想发展新动态,专业特色和个性发展,加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加强学生常规管理。规范日常行为,加强纪律观念,养成自觉守纪的习惯;高度重视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日常思想教育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利用宣传栏、板报、主题班会、团会、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感以及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增强掌握职业技能的主动性;特别要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和特困生的帮扶工作。

7、产教合作,走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之路做到产学研有机结合是本学期系工作的重点之一。要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机制,以科研课题及职业培训为突破口,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发挥教学专家顾问、课座教授和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利用系现有实验实训条件,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和职业培训工作,发动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编写教材,积极参加学院、市、省级课题的研究工作,积极推行教学改革,与企业密切联系合作,努力走出一条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之路。

8、职业资格培训及考核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行业准入的门槛,持证上岗是就业的前提,多一个证书就多一个就业机会。充分发挥省市电类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站的作用,强化职业资格培训及考核工作,做好电类的职业技能资格培训鉴定工作。利用学院现有的教学资源,搞好社会培训考证工作。

9、作好迎评材料准备工作及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根据学院统一要求和部署,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迎评材料,根据各个观测点精心准备,认真组织,确保系以评促建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积极配合学院有关处室搞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

10、以就业为导向,拓宽就业市场,促招生发展加强与电子行业的联系,开辟实习就业市场。积极与市内外各企事业单位联系,拓宽就业渠道。以就业促招生,系全体教师要高度重视、积极提前做好明年的招生宣传工作,争取明年招生有一个大的突破。

5、z05电气自动化4*212机械与电气制图p05电气自动化4*15纪红高等数学w054*216w054*2电子教研室1郝岷工厂电气控制技术p04电气自动化6*318(教研室主任)2樊晓克数字电路p04电气自动化4*3123朱秀斌物理w0

第2周(9.4-9.10)制订第二课堂、兴趣小组计划各教研室主任校外实习情况检查、电工实训准备实验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系党支部

第3周(9.11-9.17)新上专业(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材料准备自动化教研室、应用电子教研室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探讨(一体化教学探讨)热能教研室电工实训开始(3--18周)、培训工作宣传实验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系党支部大专新生开课教研室

第5周(9.25-10.1)青年教师培训综合教学科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自动化教研室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探讨(一体化教学探讨)热能教研室修订实验室管理、实验规程、实验教学等相关的规章制度实验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系党支部高职高专教育思想大讨论系主任

第7周(10.9-10.15)省高校实验技术研究项目结题潘学海、郝岷省十五规划课题结题曾照香、李贤温实验室帐物核查实验室各层次、各专业教学计划修订李高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系党支部聘请专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院级)系全体教师

第10周(10.30-11.5)各层次、各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潘学海各层次、各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郝岷校内实训教学情况检查实验室召开学生代表会议,交流专业发展问题李高健专业申报教研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系党支部高职高专教育思想大讨论系主任

第12周(11.13-11.19)《电工电子技术》系级公开课潘学海《数字电路》公开课(院级)郝岷编制、修订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实验室教学改革与教学模式探讨(一体化教学探讨)李高建

第19周(1.1-1.7)考查课、技能课考核潘学海考查课、技能课考核郝岷实验室工作总结实验室考查课、技能课考核李高健系精品课程课件检查总结教研室

附表

建工学院就业工作计划篇7

学校代码:11276

学校名称:南京工程学院

学校性质:省属高校

办学类型:公办普通高校

学校层次:本科

学校地址: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弘景大道1号

二、学校简介

南京工程学院是一所江苏省所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具有本科学生的教育培养资格及相应的学位授予权。坐落在虎踞龙盘、钟灵毓秀的六朝古都南京。经过百年的办学历程,学校已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的高等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等。学校是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服务特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和中国产学研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也是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试点高校之一和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教师1300余人,教授、副教授60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2.5万余人。现有18个教育教学单位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和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康尼学院。本科专业63个,专业及专业方向77个。学校拥有3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品牌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级优秀学科梯队,1个省级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建成精品课程1门,江苏省精品(优秀)课程(群)11门;优秀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5项,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二等奖22项。

学校现有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点1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3个,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与实践教育中心12个,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工程中心、实验中心、实验室45个。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和中国制造2025示范工程项目,荣获国家重大科技攻关成果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多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和社科基金项目101项。目前,学校已建成众创空间1个,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拥有机电控制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地。

学校秉承“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弘扬“知行统一、创业创新”的校园精神,形成了“校企合作、产学研相融、注重实践”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已先后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十万余名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一大批毕业生成为行业领域中的中坚和骨干,毕业生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一直在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2003年以来,学校年年被江苏省评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荣获“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近年又先后获得“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目前,学校依托良好的办学条件和优越的人文、自然环境,积极为机械、电力、核工业及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狠抓“突出一个重点,构建两大特色,实现四项提升”的工作重点,以应用型品牌专业和工程技术特色学科建设为抓手,努力深化内涵建设,不断彰显办学特色,全力开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大学建设新局面!

三、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艺术与设计学院前身是原国家核工业部所属的南京工业学校工艺美术系,创建于1995年,2000年并入南京工程学院,成立工艺美术系;2003年工艺美术系与机械系工业设计专业合并成立设计系;2006年更名为艺术与设计学院。

【专业设置】学院现有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工艺美术、动画等六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99人。

【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6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4人,讲师27人,助教4人,具有博士6人、博士在读2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比例为87.7%。

【科学研究】学院近五年完成立项课题116项,其中3项、省厅级38项,市厅级17项,校级58项。204篇,编写专著及教材27部,申请专利72项。教师作品参加省级以上展览210次,其中获奖6项、获奖39项,省级获奖75项、市级获奖16项。指导学生参赛获奖110项,其中17项,省级37项,市级13项、校级40项。

【优势特色】学院现拥有设计楼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其中美术馆1.8万平方米,实训中心面积1.2万平方米,包括家具工作室、模型工作室、视觉与信息设计工作室、产品与交互设计工作室、陶艺工作室、动画工作室、环境与景观设计工作室、摄影工作室、首饰工作室、玉雕工作室、天印工作室、工具与技术陈列馆等。学院还拥有12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客空间和1000平方米的影视动画活动中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科研构架。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先后与韩国、英国等国家的大学建立合作关系。 学校优越的软、硬件办学条件为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朝古都,浓郁的文化气息为学院发展特色化的现代设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要素;长三角文化、科技、经济圈为艺术与设计学院发展开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人才培养】学院秉承学校"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和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工程大学奋斗目标。依托南京工程学院工科背景为优势,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元素,嵌入现代设计教学,注重艺术与科学技术及传统文化的结合;加强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走产学研相融的应用型办学道路。 学院的教学体系,以现代设计知识为主体,以工程技术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为两翼的知识体系,重视学科交叉与融合,构建"大设计"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上,以设计工作室为平台,加强与企业的多元合作,进行项目化教学,团队式的指导,协作式的学习方式,形成"学、做、创"为一体的应用型特色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

四、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时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工业设计工程技术与艺术理论知识,能够运用科学的设计程序与设计表达方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交融以及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完美渗透;具有对各类产品形态、材料、工艺、结构等进行综合设计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能胜任工业设计领域内结构开发与系统设计、设计战略规划、设计管理、设计教学与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

【主干课程】素描、色彩、构成、工程制图、人机工程学、高等教学B、中外设计史、设计综合表达、工程材料、成型模具设计基础、产品材料与工艺、设计程序与方法、产品系统设计、产品结构设计、计算机平面辅助设计、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模型制作与工艺等。

【主要专业实践】包括专业考察、写生实习、品牌考察、材料考察、生产考察、工业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设计公司、企事业单位、教育系统、科研院所从事工业设计方面的创新设计、设计管理或设计教学研究工作。

2、专业名称:产品设计,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时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产品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产品设计表达、产品开发与设计、产品模型制作与工艺等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能够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渗透与交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能胜任在生产制造的企业、设计公司及相关单位从事日用小家电产品的外观设计及结构改良设计、设计管理、设计教学与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

【主干课程】素描、色彩、构成、工程制图、设计美学、中外美术史、产品设计表达、产品材料与工艺、模型制作与工艺、产品设计思维与方法、产品开发与设计、产品概念与实验、设计基础一、设计基础二、产品专题设计一、产品专题设计二、产品专题设计三、计算机平面辅助设计、计算机三维辅助设计、版面设计、展示设计等。

【主要专业实践】包括专业考察、写生实习、传统元素应用实践、时尚元素应用实践、专业实践、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生产制造的企业、设计公司及相关单位从事日用小家电产品的外观设计及结构改良设计、设计管理、设计教学、研究等工作。

3、专业名称:视觉传达设计,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时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理论及设计方法,掌握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以及企业形象设计等专业知识,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渗透与交融;具有良好的审美取向和较强的设计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能够在设计公司、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创新设计、设计管理或设计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

【主干课程】素描、色彩、民间美术、工艺美术史、美学概论、平面构成、字体设计、商业插画、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装帧、企业形象设计等。

【主要专业实践】包括写生实习、装饰雕塑、广告摄影、专业考察、视觉传达设计课程设计、各专业课程的市场调查及方案设计、制作实习、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设计公司、企事业单位、教育系统、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艺术设计方面的创新设计、设计管理或设计教学研究等工作。

4、专业名称:环境设计,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时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环境设计专业历史、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等知识,能够运用科学的设计程序与设计方法,实现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渗透和交融;具有创造性的设计思维与扎实的工程设计能力,具有从事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能胜任环境设计领域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现场服务、建筑调研、设计管理、设计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

【主干课程】素描、色彩、建筑制图与CAD、中外建筑史、建筑室内设计初步、设计表达、装饰基础、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家具设计、景观植物学、外环境设施设计、建筑构造等。

【主要专业实践】包括材料与工艺实习、室内方向课程设计、景观方向课程设计、建筑测绘与调研、专业考察、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室内装饰公司、景观园林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城市建设规划管理部门、教育系统、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设计、设计管理或设计教学研究等工作。

5、专业名称:工艺美术,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时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专业通识知识、工艺美术原理与方法及技能,具备整合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能力;能围绕陶瓷、珠宝首饰、玉石雕刻等工艺门类的材料、形态及加工制作特点进行创新设计,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较强的应用能力,能胜任陶瓷、玉雕、首饰、红木工艺等工艺美术领域的设计、制作、生产及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

【主干课程】素描、色彩、图案、形态解析、书法、白描、玉石珠宝设计、金银饰品设计、陶瓷工艺设计、红木工艺形态设计、印染工艺、粘土材料与工艺、民间美术、工艺美术史、美学概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主要专业实践】包括市场考察、玉石珠宝、金银首饰、陶艺、红木工艺的材料与工艺考察、设计实践、制作实习、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珠宝首饰、玉石、陶瓷艺术等设计公司、企事业单位、教育系统、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设计创作、教学、研究、生产管理等工作。

6、专业名称:动画,本科,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动漫艺术设计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动画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动画创作的理论与方法、动画创作专业知识和动画设计软件的实际操作技能;具备传统文化与现代动画设计的表达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能胜任以二维动画设计为主,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和新媒体设计、制作、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

【主干课程】动漫造型设计、动漫场景设计、动漫剧作与分镜、动画运动规律、多媒体与网页设计、影视后期、影视编导、FLASH动画设计 、三维动画设计、玩具造型、漫画创作、商业插画等。

【主要专业实践】包括计算机基础技能训练、写生实习、专业考察、二维短片创作I、二维短片创作II、科技竞赛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动画公司、影视传媒、网络多媒体等设计公司、企事业单位、教育系统、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设计创作、教学、研究、生产管理等工作。

五、招生计划

学校2017年面向江苏、安徽、湖南、河北、辽宁、江西、山西、福建等省计划招收工艺美术、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动画等5个专业学生240名(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以各省公布的招生计划为准),学制四年(本科),按艺术类招生。艺术类专业学费6800元/年·生,学生四年在校学习期间需自备部分学习工具及材料。

六、录取办法

1、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按照以文化考试成绩为主,德、智、体全面衡量的要求进行择优录取。

2、非外语专业外语教学为英语。

3、拟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的考生须根据所在省的相关规定参加该省美术类专业统考和文化统考,学校不单独组织考试。

4、艺术类专业考生,文化统考成绩和专业统考成绩均达到省控制线,按照文化统考成绩和专业统考成绩总和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艺术类专业按照专业志愿级差2分的方式进行专业录取。

5、在同一专业录取中,按照文化统考成绩和专业统考成绩总和从高到低排序,对总和相同的考生按照文化统考成绩从高到低排序;若文化统考成绩相同则按照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总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如仍相同,则按照语文、数学两门课程总成绩从高到低排序,优先录取高分考生。

6、新生入学后,学校将在3个月内根据招生政策和录取标准进行专业复试和体检复检。经复查不合格者,学校将视不同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凡发现弄虚作假者,一律取消其入学资格。

七、招生咨询

联系电话:025-86118008 86118009

传真:025-86118600

联系地址: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弘景大道1号

邮编:211167

电子信箱:zsb@njit.edu.cn

建工学院就业工作计划篇8

校企合作背景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通过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高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与美国伊顿公司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工程人才作为一个典型经验,介绍学院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

美国伊顿公司是一家多元化的动力管理公司,致力于提供高效节能的解决方案,帮组客户更有效的管理电力、液压和机械动力。作为全球技术领导者,伊顿于2012年11月收购了库柏工业集团。2012年伊顿和库柏两家公司的总销售额为218亿美元。伊顿拥有约10.2万名员工,产品销往175多个国家和地区。

伊顿全球研究院是伊顿公司最高端的前瞻性研发和技术创新机构。目前,伊顿全球研究院分布于全球4个国家8所城市,拥有140多名世界顶尖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伊顿中国研究院成立于2010年,位于上海和深圳。目前,拥有30多名成员,其中90%以上拥有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博士学位,70%以上有海外经历。

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早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之前,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就与伊顿公司在航空电子领域开展了大规模的科研合作。2008年5月,伊顿公司全球技术官访问哈工大,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伊顿与电气工程系联合研发“高性能飞机数字化驾驶舱控制器与可编程数字接口设计”项目。2010年9月-2012年3月与电气工程系合作研发“用机混合驾驶舱控制和电子系统的全双工以太网和可编程触摸屏”项目。2012年4月与电气工程系合作研发“DSP冗余双端口模块和四转二冗余CAN总线转换线路”项目。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与伊顿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具体内容:以哈工大“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和伊顿公司“技术精英领导力发展计划”两个人才培养计划为始末,相互衔接,并从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培养、企业实习、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奖学金设置等几方面加以保障。

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哈尔滨工业大学面向创新人才培养,在“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借鉴MIT Gordon计划,提出哈工大“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对具有领军潜质的优秀学生进行专门训练,旨在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领导力,旨在培养“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工程领导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选择学生的标准是:大三本硕博连读、本硕连读或是学年综合排名前20%的学生,此外还要具有良好的领导潜质和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参与基于项目学习计划、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层层选拔。

培养方案制定

在所制定的培养方案中,“基于项目学习计划”是一大特色,该项目于2010年开始启动。基于项目学习计划,具体是:基于项目学习计划。即大一学生以兴趣驱动的方式,通过学院的平台项目,如教师的科研立项、学生自身兴趣的立项等,要经过开题、中检、结题验收等过程;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项目化。即大二学生结合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这门课程,要符合课程要求,结题时获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学分;专科课程设计项目化。大三学生结合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对于工程领军人才的学生,专业综合课程设计要与企业研发项目相结合;毕业设计项目化。大四学生,尤其是工程领军人才的学生的毕业设计在企业完成,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在工程领导力课程方面,对工程领军人才这部分学生,学校为其开设了4门工程领导力课程,学生在其中选择2门。此外,聘请伊顿公司中国研究院总监陆斌博士开设《交流技巧与职业规划》,内容包括创新引领未来,描绘蓝图、规划未来,培养创造性思维,提升情商、乐享生活,驱动职业人生。企业实习的内容、深度、形式都与企业紧密结合。

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我们通过3种方式和渠道着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聘请伊顿、西门子及E+H公司等企业专家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参与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方案制定及实施。

(2)聘请上述企业经理及工程师为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学生的企业指导教师。

(3)聘请牛津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等国际知名学者为学校兼职教授并授课,开拓学生的国家化工程视野。

(4)派青年教师赴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习,参与企业的科研开发和生产管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与教育水平。

2012年3月,伊顿公司与哈工大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书。哈工大校友,伊顿公司中国区总裁尚尔兵博士受聘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兼职教授。10月,伊顿公司中国研究院总监陆斌博士受聘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兼职教授。此外,在伊顿公司的协助下,哈工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聘请了佐治亚理工学院Thomas Habetler教授(IEEE院士)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协助哈工大在2013年暑期开设企业课程:“电气设备健康状态监测与分析”“电机设计与优化”。2014年拟再开设“交流技巧与成功求职”。

企业实习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及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大四本科生及研究生,通常每年的11月会被安排到伊顿公司位于上海和苏州的中国研究院及伊顿电气苏州研究院参加为期6-9个月的工程实习。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协商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选择、内容设定和方案制定。同学们在参与伊顿公司研究院的科研项目时,同时接受校内导师及企业导师的指导,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最后通过网络答辩完成开题中检和结题验收。

2012年3月,10名来自3个学院的学生参与了伊顿公司为期4-6个月的伊顿中国研究院暑期实习计划,最终1名学生获电机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电气学院2名学生荣获伊顿中国研究院“2012最佳实习生”殊荣,赢取了5个最佳实习生名额中的2席。2013年,16名来自哈工大电气学院和机械学院的硕士生、本科生参加了伊顿中国研究院2013年卓越工程师实习计划,最后有3名学生赢得了最佳实习生称号。

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工程实践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伊顿电气国际联合实验室培养学生使用电机控制、电能表、功率因数校正装置等伊顿公司电气集团的先进产品、技术与具体本科生课程设计相结合,开发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实验平台和创新实验。电气联合实验室2013年9月揭牌,并投入使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伊顿液压国际联合实验室利用伊顿公司液压集团的先进产品,培养学生液压元件的认识及拆装实验的动手能力,开发本科生和硕士生创新实验,构建具有工程领军人才培养特色的教育理念与模式,突出“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领军人才培养。液压联合实验室2013年9月揭牌并投入使用。

此外,建立了哈工大-伊顿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主要围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工程领军人才计划展开工作,为相关学院的本科生、硕士生提供生产实习、就业指导等相关服务,2013年中心揭牌。

伊顿公司技术精英领导力发展计划

针对高校选送的这些工程领军人才,伊顿公司制定了“技术精英领导力发展计划”,旨在为伊顿培养工程技术领域未来的精英和领导者。成功的候选人将成为伊顿公司总部和业务集团研发部门的正式员工,通过2年的轮岗工作,接受一系列完整的技术、研发、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参与最前沿研发,亲历产品化过程。

建工学院就业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统计工作 现状 对策

统计一般有三方面的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统计工作是指搜集、整理和分析客观事物总体数量方面资料的工作过程。统计资料是指统计工作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及有关文字资料,一般反映在统计表、统计图、统计手册、统计年鉴、统计资料汇编和统计分析报告中。统计科学是指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的理论和方法。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科学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的基础是统计工作,统计科学既是统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又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而高校统计工作的内涵非常丰富,是社会统计工作的一个分支。它根据统计学原理,用各类准确的数字来反映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以及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后勤保障等方面的现状,使高校的管理者进一步明确学校事业发展的状态、存在的问题以及努力方向。统计工作的信息功能、咨询功能和监督功能在高校的发展中起着“晴雨表”和“监测仪”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各项统计数据的研究运用,可以有效地配置教育资源,科学合理地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统计工作在作为高等教育底端的高职院校不可或缺。

一、高职院校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办学自、办学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国家实施“示范校”、“骨干校”建设后,要求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更加贴近市场,切实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进一步增强产业意识,主动将自己作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参与市场竞争,因而其生存与发展将更多地依靠市场信息的反馈并不断调整自身行为,这给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近年来,各地高职院校普遍出现了扩建新校区、扩大招生规模的现象,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强烈需求、体现和维护大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意义。而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扩建和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必然会向买方市场转变,考生选择学校和专业的余地将逐渐增加,这无疑加大了高等职业院校的竞争力度。高职院校的统计工作是高职院校实现“现代的管理”和“一流的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高职院校只有掌握了及时、准确、全面和科学的反映本校基本情况和行业情况的统计数据,并通过对统计资料的研究与分析评价,才能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职院校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充分利用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对现有办学条件、学术地位、师资力量、科研水平、财务状况和校办产业创新能力等情况进行如实评价,并参照国家“示范校”建设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全面掌握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做到知己知彼;二是密切关注兄弟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动态,全面评价本校与其他院校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知识创新、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差异,以便学校认清位置,及时调整思路,明确奋斗目标,争取在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方面不断创造新成绩,跃上新台阶;三是结合统计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认真考察和仔细评判学校办学资源配置现状、收入分配状况,努力挖掘办学潜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学校办学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四是积极参与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的制定,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在科学决策中的作用;五是运用统计指标和相关统计数据参与学校对二级院系和职能部门的绩效考核,充分发挥统计的评价作用。

二、高职院校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统计工作基本上以搜集、整理内部数据为主,进行单纯的事后统计,以至于一些不具备统计专业知识的领导认为统计工作不过是用数字填填报表,报表一完成统计工作也就结束了。至于统计分析、统计监督等工作则更是可有可无了,这反映了人们对统计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统计意识淡薄。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程度。但到目前为止,仍有一些高职院校的统计工作长期无人分管,或是流于形式,领导几乎不会过问统计工作,更无法把统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统计工作水平自然难以得到全面的提高,统计职能也就顺理成章地得不到发挥。统计工作的作用无法在正常的工作中得以体现,又会导致领导越发对统计工作不重视,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源就在于统计意识淡薄、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如果这个根源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扭转,那么统计工作重要职能的发挥也只会是一句空言。

2、高职院校统计数据利用率不高

《统计法》明确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教育统计数据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的功能。但是,有的统计人员认为统计的任务就是收集数据,填报报表,应付上级单位的检查,不主动开展统计分析,也不主动将统计信息提供给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致使统计信息的功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统计数据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3、高职院校统计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高职院校的统计工作往往只停留在按时完成上级布置的统计报表以及反映计划的完成情况上,基本属于事后统计。平时只是根据报表需要收集有关资料,很少根据本单位管理的需要来设计相关的指标和开展统计调查研究活动,没有把它放在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层面上来做。同时高职院校统计工作的内容及范围比较狭窄,往往只注意量方面的绝对数,却忽视质方面的相对数。在数量统计方面,只限定在完成计划的主要指标上。而对于考评学校发展与效益的重要指标,更缺乏对现有资源利用情况及绩效情况的探索与分析。收集的各种原始资料在完成报表后便被束之高阁,不能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利用,不能用来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在实际工作中用处不大。另一方面,统计工作只是限于对本单位的情况统计,很少掌握同行业、同类型学校的相关情况,因而也不能进行横向比较,工作处于一种封闭状态。此外,统计工作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内部统计工作规范,数出多门现象仍然存在,有的统计指标在解释上也不一致,往往根据需要,随意扩大内涵,导致同一指标在同一时点上出现差异,统计数据权威性不高。有的指标缺乏系统性,很难进行比较,实际用途不大,不能作为史料留存。

4、统计数据的搜集过程中难度大,数据失真现象严重

一是一些相关职能部门认为统计工作不是日常性的工作,而是额外的、附加的工作,所以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出现不愿填报统计数据的情况。再加上有些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甚至不知道有统计工作,更谈不上对统计工作的理解和支

持,无法充分给予统计人员以有效的配合,也没有对填报的统计数据进行详实的核查,这就严重影响了数据的全面性、真实性。二是有些统计工作会牵涉到两个甚至是更多的部门,而部门与部门之间由于各种原因,配合程度不高,甚至相互推诿,使得统计数据搜集难度加大,失真现象严重。

5、统计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不高,人员配备与统计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趋向科学化、现代化,对统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统计报表、调查表的难度相应增加,现代化计算和传输技术的运用对统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目前高职院校的统计力量来看,一般是在院办设兼职统计人员或临时统计人员,这些兼职或临时的统计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很难适应统计工作的需要,无法专心从事统计工作,更无法钻研统计业务,只为应付报表,谈不上统计调查、分析,更不能提高统计工作的水平。

三、解决高职院校统计工作中现有问题的对策探讨

1、切实提高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高校统计人员要率先认识到所从事教育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要积极主动向单位领导宣传汇报教育统计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得到领导的支持和重视。要从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反映出来的问题出发,参照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教学、科研、产业、后勤等各项工作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控,监督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失控和异常现象,通过对各项工作的定量检查、监督,引导学校加大对薄弱环节的人力、物力和信息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有为才有位”,要通过统计工作的业绩和作为赢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2、加强统计队伍的整体建设,以适应工作需要

一是建立良好的统计组织体系。在院办或财务处设立统计科,专司统计工作,规模较小的高职院校应设立专职统计人员,将以前分散到各部门的统计业务集中起来。要选择那些政策水平高、个人素质好、工作责任心强、具备统计专业知识的人员充实统计队伍,并且尽量保持队伍稳定。二是要提供相应的工作条件。配备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建立专门的统计信息网络,并在年度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作保障。三是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支持统计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学习统计专业知识、经济知识、政策法规、统计软件的使用等,积极参加高职院校之间的业务学习、经验交流等活动,切实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四是要建立健全统计工作规章制度。要用制度来规范、管理统计人员和统计工作,明确其责任及工作任务,明确向统计部门提供数据、支持统计人员工作是各部门领导应尽的职责。五是加大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和统计执法力度。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大检查和经常性检查相结合等方式,严肃查处虚报、瞒报数据的违法行为。及时表彰奖励统计工作开展好的人员,促进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确保统计工作有序进行。

3、建立预警系统,强化高职院校统计的监督职能

高职院校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是高职院校教学、科研、产业、后勤等各方面运行情况的真实反映,它来源于实际工作,同时又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作用,能对学校管理实施有效监督。高职院校统计监督职能的发挥,一是要以确保数据准确为前提,加强对统计数据质量的监督,杜绝虚假数字和“领导数字”,全面提升统计信息的可信度。二是要从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资料反映出来的问题出发,参照科学合理的经济技术指标,对学校教学、科研、产业、后勤等各项工作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控制,监督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和失控、异常现象。通过对各项工作的定量检查、监督和预警,引导学校加大对薄弱环节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整体实力。三是强化高职院校统计的监督职能,还体现在应及时监督学校各项计划的实施。计划不同于统计,统计讲究的是客观、真实,来不得半点虚假;但工作计划则可以留有余地,计划不一定与执行结果完全吻合。因此,在对学校各项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时,应对主要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考核,处理和分析有关数据,反馈情况,正确把握计划执行的过程、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学校及时调整计划,保证学校发展规划能达到预期效果。

4、加快统计信息系统建设,为高职院校统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是高职院校应该建立统计信息自动化网络,改变落后的工作方式。根据《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要求,高校应建立统计资料综合数据库和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综合统计部门应在此基础上建立统计信息自动化网络,使数据更新、更准,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以提高统计质量,从而用来满足各职能部门的需要。通过统计信息网络的建设,扩大信息交流,使信息交流做到信息互动、资源共享,使统计工作更加科学化,更好地为学校的各项工作服务。二是高职院校统计信息系统要以建立学生、教师、经费、科研项目、办学条件等基本信息数据库为基础,满足基础数据查询要求,并根据教育管理的需要,形成灵活方便的统计指标体系,实时生成各种统计报表,为教育管理提供各种各样的统计信息。在综合运用网络技术、分布式计算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现代教育统计理论的基础上,建立高职院校基础数据库,进行综合统计管理系统设计,开发数据查询系统,以实现在保证数据真实可靠的基础上,符合数据查询灵活、实时、共享、统一的要求。三是要树立大统计思想,将现行分散的教育统计业务纳入到综合统计系统中来,形成系统性、综合性的教育统计体系,实现教育统计信息的综合利用。高职院校统计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一组织做好各部门工作,尽早制定建设方案和各种基础数据标准。在开发过程中要处理好统一组织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关系,在软件开发和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要根据各职能部门管理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吸收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建设,有效利用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四是要将统计信息的利用放到重要的位置,切实发挥出统计工作的职能作用。教育综合统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信息使用效率,要组织好统计工作人员,对统计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提高统计分析的质量,真正为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提供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广军:加强高校统计工作发挥统计整体职能[J],统计教育,2005(9).

[2]杜文平:对高校统计工作现状的思考[J],统计与咨询,2008(2)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z],国家统计局,2000-06-15.

建工学院就业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 高职 建筑设计技术 人才培养 岗位 职业能力

DOI:10.3969/j.issn.1672-8289.2010.10.063

近年来,我院全面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工程”,不仅针对已开设的23个高职专业展开教学改革,而且根据新疆建筑行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变化积极拓宽专业面,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努力探索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使专业建设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8年9月至2009 年7月期间,学院土木工程系组织了申报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工作。申报工作先对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新疆建筑科学研究院、新疆喀什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喀什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新疆伊犁州勘察设计院、伊宁市建设局、新疆广汇房屋地产开发公司、喀什吐满房屋地产开发公司等南北疆近十家企业进行了走访,主要针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及能力需求做了广泛地调查研究,通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了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申报工作历时一年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2009年8月该专业被自治区教育厅批准通过,作为我院新专业将于2010年正式招生。本文将对调研成果作进一步分析和研究,从而确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供同行参考。

1建筑行业及建筑设计企业现状

1.1行业背景

中国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已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一直作为拉动GDP的源头之一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我国传统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在顺序上进行了重新调整,国家财政政策由“稳建”转向“积极”;货币政策由“紧缩”转向“适度放宽”,实施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并重。2008年以来实行了政府主导性投资计划4万亿,用以扩大内需和推动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而4万亿投资计划中直接与建设行业相关的项目占总投资的70%以上。由此可见,投资计划的实施不仅带动我国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将改善住房条件作为重点的民生工程,这使得建筑业快速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也相继出台了与国家投资计划相配套的有关政策和措施,重点围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的目标,拉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2009年自治区按照国家总体部署结合新疆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实施计划如下:

1.1.1改善民生全面落实经济适用住房项目。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出台了与房地产行业有关的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政策、新农村村庄整治项目、廉租房及经济适用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牧民安居工程、抗震安居危房改造以及机关事业单位集资建房政策,喀什老城区抗震安居房改造投入6.6亿等大批建设项目将启动,全区中小学校舍全面改造工作等,都将对建设行业人员的就业提供极大机会。2009年自治区将以集中解决农村最困难群众的住房为重点,加大抗震安居工程实施力度。目前,全区35万户建房任务已落实到户。

1.1.2 机场建设方面。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明年将建成,同时新疆将加快阿克苏机场改扩建工程,新开工吐鲁番机场、库车机场迁建、伊宁机场改扩建和博乐机场建设。

1.1.3 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核心区规划建设工作,新疆投资四亿元支持阿勒泰地区北屯建市工作。北屯西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路网基础设施的全面动工建设,供水工程的建设等项目等。

1.1.3 2009.3月开始,内地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各地州、市、县工作的开展,建筑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内地19个省市每年,拿出财经输入的0.3~0.6,大约100亿)

1.2 自治区建筑企业及建筑设计企业现状

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工程施工一线可以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产生高就业率的行业。但是,建筑工程在前期则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建筑设计人才,来支撑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对当前国内外建筑设计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新型职业岗位的产生,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空间和机遇。自治区建筑企业及建筑设计企业现状分析如下:1.2.1 2001~2007年新疆建筑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变化情况见表1、图1、图2。

2001~2007年新疆建筑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变化情况统计表 表1

数据来源:2009统计年鉴

由2009年新疆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自2001年至2007年新疆建筑企业数量由594家增加到967家,增量为62.79%;从业人员数量由25.27万增加至37.02万,增量为46.5%;2009从业人员约为42.57万;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约为40万劳务大军。

967家建筑企业中房屋工程建筑企业345家,从业人员23.20万、土木工程建筑企业209家,从业人员8.79万人、建筑装饰业149家,从业人员4.444万人、其他建筑业90家从业人员0.6094万人。1.2.2 2006~2008年新疆有资质的建筑、规划、勘察及相关设计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变化情况见表2。

新疆建筑、规划、勘察设计企业数量及从业人员变化情况表 表2

数据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设厅勘察设计处

1.2.3 建筑企业竣工房屋建筑面积

近三年建筑企业竣工房屋建筑面积统计表(单位:万平方米) 表3

2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自治区在册的建筑、规划、勘测及相关的设计院、所243家,其中还包含着500多个设计工作室实体,由于近年来建筑设计从业人员需求量及设计完成额度呈逐年上升趋势,按每年每个实体需0.5至1名建筑、规划、环境景观设计人才计算,这就意味着每年有近250~500个就业岗位。同时自治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数个、房地产开发公司849个、房地产中介公司176家以及相关技术咨询服务等企业,也需要0.2至0.5名建筑设计技术人员,据初步估算每年需求量不少于150~400人左右。据不完全统计自治区建筑设计技术类人才需求量每年在400~900个就业岗位。而目前自治区建筑设计类的高等教育每年仅能提供150至200人主要是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和部分外省高校毕业生,现有毕业生远远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单一的高校本科和研究生,使得设计人才层次结构显得不尽合理,这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充足的就业空间。

3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定位

根据人才市场调查统计资料初步分析,建筑设计从业人员职业岗位结构类型包括以下四种:

(1)政府建筑设计管理职能部门占从业人员总数5%;(2)大型设计院中承担大型公共建筑物设计工作的占从业人员15%;(3)中小型设计院中承担居住建筑及配套公共建筑物设计工作的占从业人员60%;(4)由于信息技术更新使得建筑设计技术手段远程化,设计成果电子化,设计周期快节奏化,各设计院(所)越来越需要配备以掌握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手段的、具体操作应用技能方面的专门人才,即建筑师设计助手,将占从业人员20%。建筑设计技术职业岗位群工作流程具体分析见图1。

图1 建筑设计职业岗位群工作流程分析图

通过对图1的分析,可以看出建筑设计技术人才市场需求以承担居住建筑及配套公共建筑物设计工作以及建筑师设计助手的从业人员为主,为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拓展了广阔的空间。

4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分析

4.1 建筑设计技术培养目标定位及职业岗位分析

根据建筑设计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分析图,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对应于建筑师设计助手岗位,其执业范围和岗位能力见图2。

图2 建筑师设计助手执业范围及岗位能力示意图

通过以上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执业范围和岗位能力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是能从事建筑设计一线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从事建筑施工图设计、建筑模型制作、居住区规划、建筑技术资料管理等工作,通过实际工作锻炼后,应具备建筑方案设计的能力,并经过适度拓展逐步达到二级建筑师的执业资格能力要求,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分析具体见图3。

4.2 建筑设计技术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结构分析

根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4.2.l 知识结构。(1)基础知识:具有必备的政治、法律、心理、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知识;掌握专业必备的数学、外语等基本知识;具有计算机应用、操作、维护知识;掌握大学生必备的体育运动知识。(2)专业知识:具有典型职业岗位建筑设计助手、模型制作、规划、资料等实际工作岗位的基本知识;适度拓展并涵盖二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所需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相关实践应用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范围内新的应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4.2.2能力结构。(1)基础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具有信息搜集、判断与处理的能力;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与判断能力;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借助工具书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2)专业能力:具有建筑施工图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方案设计技术基本能力;建筑施工图绘制能力;审核建筑施工图能力;建筑设计效果图绘制能力;具有建筑设计资料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二级注册建筑师可持续发展执业通用能力 (居住小区总图规划及相关中小型民用建筑的工程设计能力、房产项目策划与经济可行性分析能力、建筑设计技术管理能力)等8大职业能力。

4.2.3 综合素质。(1)适应社会竞争的能力:具有优良的品格、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2)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准确、生动地运用口头和书面形式对所学专业在设计方案、技术规范等方面的表达;(3)团队合作与管理能力:辨别与假定各种角色而使个人才能得到高度发展,学会适应在不同环境下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具备一定的综合管理素质;(4)设计创作与技术服务能力:能运用设计原理、规范,综合各方面知识进行专业性方案和技术设计以及后期的技术;(5)熟练运用各种技巧绘图能力:能够使用恰当表现手段(包括计算机)绘制各式、各阶段与专业相关的设计图纸;(6)研究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用市场调查和资料收集把握行业形势,通过分析、研究,正确指导项目策划、设计理念及运作管理的全过程;(7)评价与政策把握能力:学会对建筑、城镇规划、城市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并能够根据有关的政策标准控制行业有机的运作;

结束语:申报高职高专新专业时,首先要深入研究行业背景、企业现状,调查分析人才需求量;然后通过校企合作方式确定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才能准确地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并对人才规格进行全面分析,最后制定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自治区高等学校新增高职高专专业申请有关文件2009.3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8统计年鉴》2009年3月:248-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