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6 06:57:53

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

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基层图书馆 社会主义新农村 和谐社会 建设

一、首先要认识到县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县图书馆可以发挥信息资源优势,为农民提供适时生产情报

县图书馆作为专门从事文献、信息收集、存储、传递和开发的服务机构,这种职能要求它必须在吸取知识、采集知识、整合知识的同时向广大读者传播知识。为此,各馆可利用自己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自办刊物的形式,将整合的最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科技信息传递给农民,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广受群众欢迎。

2、县图书馆可以发挥教育职能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作为社会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的县图书馆,应该理所当然的把转变群众观念,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在帮助农村开展经济建设和脱贫致富的同时,开展“欲富口袋、先富脑袋”的新观念教育,引导农民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因地制宜的实施文化扶贫,具体方法有:广泛开展“文化下乡”、“知识工程”和“科技扶贫”等系列活动,营造农村浓郁的学习环境和知识氛围;有针对性的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讲座、文化补习班、报告会、演讲会等,丰富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结合当地接受教育普遍偏低的具体情况,积极与教育部门联办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和学历教育班,充分发挥县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

3、县图书馆可以发挥馆藏丰富优势,为农民配送好各类图书

县图书馆应根据各地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以及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有针对性的指导好乡、村图书室各类图书的选配工作;要利用自己丰富的馆藏,在不改变图书所有权的前提下,采取流动图书站或流动图书箱的方式,定期输送给各乡、村图书室,以充实他们的藏书;要动员村与村之间、乡与乡之间实行图书互换,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和图书利用率最大化。

4、县图书馆可以发挥专业技能优势,积极做好各项本职工作

积极参与、当好参谋、严格把关、务求实效,是县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首先,要摆正自身位置,全身心的投入到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中去,要把这项工作当作县图书馆今后若干年里头等重要的大事来抓;其次,要在全县范围内做好深入细致的文化资源调查、摸底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翔实准确的依据;第三,加强对乡、村两级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使他们尽快掌握图书管理技能和信息采集知识,为今后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二、其次要多方位做好县图书馆的管理工作

1、首先需要政府的重视

各级政府应当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当成同等重要的大事来抓,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在资金安排上实行县图书馆由县财政按全县人口人均两角钱的标准(发达地区已达到人均一至二元的标准)下拨购书经费,乡(镇)图书室由乡(镇)财政按全乡(镇)人口人均一角五分钱的标准下拨购书经费,村图书室由行政村按全村人口人均一角钱的标准下拨购书经费,并形成制度,以保证各级图书馆(室)每年都有一定资金用于添置新书;要选拔好各级图书室专职管理人员,其工资待遇列入财政预算,对村级专职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可实行县、乡、村共同负担的办法,以保证管理人员的稳定性;要制定好农村文化发展规划,做到循序渐进,成熟一批、实现一批、巩固一批、发展一批。

2、其次需要各界的参与

这项浩大的工程单靠政府的投入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县更是困难,因此,要广泛动员全体干部、职工,单位、企业,工商业主和有条件的居民有钱出钱、有书捐书,共同促进图书馆建设的有效进行。

3、再者需要人财统管

我国一般按行政区划设立图书馆(室),因各级图书馆(室)隶属关系不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封闭、各自为政、协调困难的局面,加之不少地方文化经费不足,农村文化队伍待遇低且职责不稳定,导致了一些农村图书室难以正常开展工作。而由于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县公共图书馆对农村图书室的扶持与帮助也显得非常有限和力不从心。因此,理顺体制是关乎图书馆(室)能否正常发挥功能、上述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的重要因素。

这就需要我们以县为单位,将县图书馆升格为对全县各级图书室具有行政职能的图书管理中心,负责各级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和业务培训,负责向主管部门建议调整各级管理人员。形成以县图书馆为核心,以乡(镇)图书室为枢纽,以村图书室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格局,统筹整合城乡图书馆(室)资源和服务。其次要对全县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优先对具备条件的乡、村倾斜。也要统管好全县购书专项资金,对各级图书室图书、设施实行统一采购配置,避免图书资料的重复采购造成有限资金的浪费。

4、另外需要提高人员素质

首先,是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措施。重点是业务骨干的培养,建立起全新的激励机制,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变成一种制度,培养这些人员在工作中的献身精神和意志,鼓励他们奋发进取、刻苦钻研,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自身的积极性与首创精神。其次,是力争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人才。图书馆是个专业性很强的社会文化机构,除了掌握专门的图书馆学及相关的知识外,还应掌握计算机知识以及信息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同时还应推动岗位技能的学习,使他们成为既是一位理论上有造诣的研究人才,又是专业操作上的行家里手。

图书馆是当地文化产业的重要部门,也是文化教育、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图书馆不仅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更应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大可能地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图书管理工作;乡村文化建设;图书室效益

1图书管理工作的性质

乡村文化建设期间,提升群众整体素质十分重要,阅读书籍是有效途径之一。图书管理工作任务艰巨,既要保障书籍的安全性,同时也要在地方建设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图书管理人员与群众接触频繁,最能够发现文化建设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图书管理工作即是权利同时也是责任,工作人员要正视自身的责任使命所在,不断的探索服务形式,提升群众满意度。读一本好书能使人终身受益,一本坏书可以使人走向堕落,所以学生可以在图书室内获得大量的新的知识,在课堂中不可能答的一个问题,在图书室中获得启迪,学到了技巧、技能,为今后发明创造奠定了基础。总之农村学生多进图书室,多阅读图书受益非浅。同时图书室也是乡村教师继续受教育的乡村,可以依赖图书室来开拓和更新自己的知识。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农村乡村办得更成功。其特性就是图书室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不是消遣闲聊的场所。

2如何加强图书管理工作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重点解决图书在乡村文化建设中难以发挥作用的问题,管理形式也要做出进步。借助计算机设备建立自动化管理平台,读者通过计算机搜索能够轻松判断需要书籍的所在位置,解决传统管理理念中图书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开展管理任务期间,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自觉的保护图书,并善于通过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图书的种类也十分重要,通过图书管理来促进乡村文化落实,必然要引进具有现实意义的工具类图书,避免出现不良书刊影响工作完成质量。针对不同社会群众对图书的类型进行划分,满足不同年龄阶段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要科学地整理书刊,做好验收、登记、入藏,对缺页、漏页,有误码率的予以剔除、注销。还要积极收集书刊、资料,查阅有关新书目录,根据不同读者对象,来提供行之有效的工具书。当前,乡村还不同程度存在着“无书可读”和“有书不读”的两种现象“,无书可读”说明缺乏图书“,有书不读”说明已有的图书没有充分地发挥作用。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图书室的“建、配、管、用”之间的关系“,建、配”是基础,管理是手段,使用才是最终的目的,图书室要真正做到以用为主,以藏为辅。这样,才能将图书资料这一人类文化知识的宝贵财富真正服务于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

3充分发挥图书室效益,突出教育功能,增强服务意识

图书管理要有明确的服务方向已经工作目标,面向乡村群众定期开展有效的宣传活动,培养群众的阅读习惯,具有书籍鉴赏能力。图书管理计划中还要具有风险防控内容,规范基层工作开展形式,不断的提高服务质量,在群众的支持下工作任务能够高效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期间,可以将各图书馆的书籍进行交换,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来完成建设任务。也可以组织一些专题讲座,就是说把我们图书室的工作搞得活跃,克服被动坐冷板凳的局面,积极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并要为师生找书、看书提供方便,要积极创造条件,实行半开架、全开架借书,要保证开室时间,利用图书室工作人员的优势,向学生介绍图书室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利用图书室的良好习惯。

4信息化对图书馆工作的新要求

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提升图书管理工作效率,网络运行环境中存在大量的风险隐患,需要工作人员掌握基础的维护技能,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基于网络平台对信息共享系统进行建立,这样能够节省图书资料搜索所用时间,读者通过检索功能可以了解到图书所在位置。信息化要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能得以充分利用。在传统的图书管理中,资料的储存、检索、借阅手续繁杂,不利于快捷、便利、准确利用图书资源。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图书资料的存贮、检索、复制能得到极大的改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完成后,对工作人员技能水平要求也会有所提升,可以面向社会进行招聘,岗位注入新的人才后,工作任务完成质量也因此得到进步。信息化要求图书馆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包括科研人员与技术人员。由于互联网的采用,图书馆每天面对极其巨大的信息资源,如何筛选、甄别各种信息为我所有,成为乡村图书馆人员一大难题。乡村图书馆人员的知识素养、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在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再次,信息化要求对农村图书馆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进行根本性转变,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长期以来,农村图书管理一直延续着分散的文献体制模式。这种体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乡村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在信息化的浪潮下,图书馆正在走向数字化和虚拟化,这就要求文献信息机构实现由旧的文献收藏体制模式转向以信息传递为主的开发的网络体制模式。最后,图书馆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资源的共享。传统的图书管理“重藏轻用”思想比较突出,各个图书馆的封闭性较强,资源的浪费与闲置普遍存在,不利于资源的共享。信息化使信息资源共享既成为一种必要也成为一种可能。

5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县文化馆要具备综合,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明确由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在乡村布点整顿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可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定时就近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乡村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对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适宜开展流动服务的地区,由政府给乡文化站配备多功能流动文化车,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在农村学习型体系社会构建中图书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相信,在广大农村的现实条件下,要切实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这一世纪工程,籍此,乡村图书管理工作规范化将成为国家为实现“全民教育”“、教育机会均等”和“终身学习”理念的实际行动,它必定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农村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郑欣.治理困境下的乡村文化建设研究:以农家书屋为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2.

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篇3

创建和谐社会,农村图书馆建设是确保创建工作成败的关键。

村级图书馆(室)是由村委会为投资主体、面向全体村民、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农村书刊流通阵地。1997年中央九部委发出《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以后,各地掀起了建设村级图书室的热潮,有力地推动着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那么,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村级图书馆(室)如何建设呢?笔者作了一番调查后得出初步结论,只要领导重视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本文试以宁波市鄞州区龙观乡村级图书馆(室)发展为例,探讨农村老区、边缘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村级图书馆(室)建设。

1、经济欠发达地区村级图书馆(室)建设现状

1.1龙观乡村级图书馆(室)建设成就

龙观乡在全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的宁波市来说,可谓是一个欠发达地区,是鄞州区五个抗战、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之一。村级集体人均可用资金不但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而且是鄞州区最低的乡镇之一,属于欠发达地区。全乡辖区面积77平方公里,撤并村后辖区为10个行政村。20__年底总人口18000余人,其中户籍人口120__人。为了贯彻落实文化部提出的“知识工程”的建设目标及学习型乡镇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自20__年起,该乡开始实施“村村建立图书室工程”,至20__年6月底全面完成,馆舍面积达到6000多平方米,藏书30000余册,年接待各类读者约10000余人次。目前以乡文化中心图书馆为龙头,校园图书馆为骨干,各村、企事业单位图书馆(室)为基层单位的三级图书馆网络已基本形成,可以说,龙观乡的村级图书馆(室)建设事业走在了全区各乡镇(街道)的前列,对龙观乡的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创建文明和谐社会发挥了作用。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建起步晚。该乡自撤并村后着手加强了村落文化建设,仅一年多时间,投资200多万元,以建设“三点一室”(综合宣传点、文化阅览点、体育健身点和活动培训室)为契机,加快村落文化建设,目前已建立村级文化公园两座,另外还有四个村正在建造中;村村建立了一条以上体育健身路径、一座综合文化楼和一个以上综合活动培训室。村级图书馆(室)建设与其它乡镇相比,起步和发展相对较晚。

(2)设置因地制宜。龙观乡制定的村级图书馆(室)建设“五有”标准是:一是有一定规模的场地和设施,馆址要求选择在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环境较好的地方,馆舍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二是有一定数量的图书和报刊,开馆时藏书不少于1000册,其中廉政、计生等书刊各在50册以上,少儿图书、科技类书刊均达到10以上,订阅报刊杂志10种以上;三是有健全的科学管理制度和固定的管理人员;四是每年有固定的购书经费;五是有固定的开放时间,每周一般不少于50个小时,周六、周日必须保证开放。

(3)发展快。龙观乡党委政府把建设村级图书馆(室)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下拨专门建设经费20万元,由乡文化站负责落实。经过仅一年多时间建设,至20__年6月底村村建立了图书室,为创建和谐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2龙观乡村级图书馆(室)存在的问题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龙观乡,基层图书室的创办,对优化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老区脱贫致富,普及与提高群众及外来工科学文化知识、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就现状而言,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大部分村级图书室缺乏正常的业务经费,发展不稳定。据统计,全乡10个村真正落实图书经费的仅在30左右,存在着创建前轰轰烈烈,创建后冷冷清清的现象。

(2)藏书质量差,有效利用率低。大部分村级图书室由于藏书不能及时更新,质量得不到保证,以及其他一些主客观因素,致使每天阅览人数非常有限,有的几乎寥寥无几,各村图书室平均每天阅览读者仅30人次,规模稍大的也只有50人次左右,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外来工。

(3)管理不规范,条块分割,整体效应差。村与村图书室各自为政,图书不流通,根本谈不上计算机管理,有的村有计算机也不给图书室用,图书室仍处于分散管理状态,难以形成整体效应和资源共享。政府对创建时较为重视,但缺乏远景规划及巩固发展措施。

(4)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图书室成了开关室。绝大多数村级图书室管理人员素质偏低,来源于老协会的老年人或者村里领导班子人员兼职。老年人文化素质低,有的连图书借阅登记都很困难;村里班子人员空闲时开一下图书室,忙时根本管不过来,开开关关是经常的事。

造成上述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说,可以归结于以下几点:

(1)经济实力。经济稍好的村对图书室建设投入较多,经济弱的对图书室投入也便少了,有的干脆一分也不投入了。

(2)重视程度。不少村委领导总以经济效益衡量一切,对图书室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图书馆事业及“知识工程”的重要性,未将村级图书室建设列入地方建设总体规划中;缺乏固定的投资计划,在馆舍、人员、藏书、服务等方面无法得到应有的经费;或难以维持,或流于形式,阅览室成了藏书室。

(3)意识淡薄。村民整体素质不高,绝大多数村民仍然对经济效益感兴趣,缺乏最基本的图书馆意识,加之大多数村级图书室主要功能还只 是作为村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而存在,未能对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发挥直接作用。因此,村级图书室的存在价值在村民思想意识中显得无足轻重,外来工反而表现较为积极。

(4)被动创建。由于硬性指标规定,不少村建室的初衷就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建室仓促,室舍简陋,位置不当,直接影响服务效果的发挥。一些室舍在村委办公大楼内,不少读者尤其是外来工不太敢到图书室借阅,导致图书室与读者产生隔阂,失去了办室意义。室藏书刊也大多数东拼西凑,结构不合理,利用价值低,管理人员随意性大,素质低,缺乏科学管理和高水平的服务。

(5)需求脱钩。一些村室建成后,由于对自身性质、人员、作用缺乏深刻认识,服务内容无法从本地实际出发,为广大村民提供迫切需求的农村经济信息和科技含量,而是一味迎合某些读者的阅读倾向,使图书室与街市租书摊区别不大。服务方式还是等客上门,缺乏主动性,未能充分发挥图书室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应有作用,因而也难以提高基层领导对图书室的认识,难以激发村民利用图书室的意识。

总之,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有必要继续加大对农村传统图书室的建设力度,尽快实现建设目标。因此,如何发挥现有村级图书室的应有作用,提高档次,巩固发展,使其良性循环,是摆在各级基层领导和图书室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2、经济欠发达地区村级图书室发展探讨

2.1树立长期发展观点,确保图书室的经费投入

村级图书室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层建筑,不可能不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而上层建筑又可以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不胜枚举的读书致富、信息致富事例,以及古人“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言论,足以说明人们对图书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可以说,经济要发达与村级图书室的存在是相适应的。即使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由于领导对图书室的认识水平不同,图书室的发展也参差不齐。其中,一些创建较早的村图书室,多年来基本未购一册新书,也未订购报刊杂志,所有图书资料均为办室时购入或捐赠。因此,区、镇乡两级财政应当拨出一笔固定经费,作为村图书室的购书及订阅报刊的订购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吸引读者到图书室来。

2.2办好乡镇(街道级)图书馆

村级图书室的生存、发展有赖于社会各方面的扶持,而业务支持更是不可或缺。我国农村公共图书馆事业是由以县(区)图书馆为中心,乡镇图书馆为骨干,村级图书馆(室)为基础,家庭图书室为细胞组成的图书馆网络,其本质是阅读网络,将来可能发展为信息网络。县图书馆没有办好,乡镇图书馆就不可能巩固、发展;县乡两级图书馆没有办好,村级图书室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和巩固。实践证明,乡镇级图书馆办得较好的乡镇,其所属村级图书室发展势头就良好,反之,就势头不好。

2.3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同样图书馆管理也必须以人为本。因此,有了图书室的专业化管理人员,农村图书馆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2.4积极开展业务读书活动

读书活动可增强人民群众的图书馆意识,保持图书馆的生机活力,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对净化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的作用。读书习惯的养成、读书活动的开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村级图书室扎根于农村,开展有意义的读书活动,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当前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具有十分的意义和作用。

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 图书事业 存在问题 发展思路

2008年,郯城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的工作目标,按照全国文化先进县检查标准,县图书馆、乡镇图书室、村文化大院是必查内容之一。为全面了解我县图书事业的现状,县图书馆组织人员深入全县17个乡镇,对我县公共图书馆及乡镇图书室、村级图书室的发展现状进行专题调研,就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介绍

郯城县位于苏鲁交界,辖17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现有县级公共图书馆1个,办公综合楼一幢,建筑面积2060平方米,2004年晋升为“国家二级图书馆”,馆内设有电子阅览室、借阅室、采编辅导室、老年阅览室、资料室、期刊室、报刊装订室、信息咨询室、青少年读书俱乐部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郯城支中心,现有藏书20万册,每年订阅期刊12O种,报纸50种,年均图书入藏量1200余册。年接待到馆读者12038人次,年外借2968人次,开展读者活动7次,县图书馆还设有4个馆外图书服务站。县辖17个乡镇和1个开发区全部建有图书室(图书多的有12000册,少的有5000册)。由于财力、人力、物力不足,县城和乡镇图书室工作只局限于为县城及附近的干部群众和乡镇部分干部群众服务,采用的也只是借借还还的老方式,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对图书事业投入严重不足。县图书馆和乡镇图书室办公及借阅面积普遍偏小,购书经费严重短缺,乡镇大多没有专项购书经费,近年来书价上涨幅度大,致使读者需求量不断增加与图书馆进书量逐渐减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藏书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

(二)图书馆网络建设严重滞后。县城图书馆无法满足广大农村群众的需要,而全县村社还没有阅览室和学习活动场所。在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中,政府对于如何活跃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则投入较少,有的文化站也不能专职开展工作,致使多数乡村文化体系成“空壳化”运转,文化建设无疑成了制约软硬件发展的软肋。

(三)乡镇文化工作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大多数乡镇只有1个文化站长,而且还要负责包村,乡镇图书室无专人管理,缺乏规范标准,业务基础薄弱,组织读者活动少,举办科技、文化讲座少,对新知识、新科技宣传推介少。

(四)图书馆综合使用率低下。除县城少数市民、学生到图书馆借阅、查资料外,很多群众不了解图书馆,有的干部、群众竟然不知道县图书馆具体在什么位置,乡镇图书利用率不高,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一是因为馆藏滞后;二是媒体宣传乏力。

(五)管理手段落后,现代化服务设施缺乏。图书馆网络建设严重滞后,传统管理、手工操作仍占主流。县图书馆也只是在2007年克服资金困难,才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郯城支中心,与省、市信息中心实现了联网,相互协调达到资源共建共享。

(六)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匮乏。全县17个乡镇文化站中,一般只配有1-2台电脑,有的甚至没有电脑,乡镇图书室都无电脑,也无法采用计算机管理,还处于传统手工管理阶段,如此传统落后的手工管理模式和现代服务设施的缺乏,影响了社会公众对图书馆的利用和认可。

三、发展图书事业的对策

公共图书馆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是保障公民充分享有信息资源基本文化权益的体现;是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改善基础设施。要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精神,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发展图书事业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单独拨付。把图书馆发展需求转化为政府的意旨,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科学地制定发展规划和目标的实施。县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建设发展图书事业经费的有关的文件精神,确保县图书馆购书经费每年不少于5万元,乡镇及村级图书室要有一定的图书经费,并逐年有所增加。

(二)将图书馆建设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政府应当根据十七大精神,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纳入规划之中,抓紧制定我县文化发展规划,将县、乡镇图书馆和村社图书室作为建设重点。在搞好图书馆建设的同时,加快电子图书网络建设,在条件成熟时,力争实现县、乡镇图书室、村社图书室与省、市图书馆联网,让广大读者和广大农民群众更加快捷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想办法通过各种活动调动民众的阅读兴趣,把民众吸引到图书馆来,使图书馆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图书馆要定期向社会推介新书目、展示新知识、新科技发展趋向,定期开展读者联谊交流会,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有关政策法律、实用新技术等讲座。在农村,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重点开展农民工技术培训、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传统道德教育培训。

(四)将县、乡镇图书馆和村社图书室建设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应重视突破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瓶颈;培养专业人才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培养和造就一支基本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术的乡镇图书室工作人员。图书馆新建、扩建、改造经费,管理设施的投入,应该根据地方财力,纳入公共产品建设投入计划,按全县区域人口平均拨足购书经费,保证图书馆文献资料更新和区域读者学习新知识的需要。

(五)加快馆藏文献资料的更新换代。县图书馆要根据县城读者需要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电子期刊、文献资料更新换代的步伐,增添新的文化科技图书、报刊杂志,特别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刊物、农村实用新技术图书等,乡镇和村社图书室,农民朋友最需要的就是农科图书、农副业资料及工具书籍。坚决禁止盗版书籍和在旧书市场按斤购买的书籍进入图书馆,误导读者。

(六)抓住“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国家投入专项资金建设乡镇文化站、农村书屋等项目建设的契机,构建城乡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县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立为我县信息化和乡镇以后的网络化建设提供了基础,降低了基层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门槛,将推动我县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乡镇文化站逐步投入的专项建设资金,使文化站有了固定场所阵地,也为乡镇图书馆(室)建设发展带来机遇。为农村书屋项目建设提供了文献资源。

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篇5

2.普洱学院图书馆,云南 普洱 665000)

摘要:文章阐述了边疆民族地区县、乡镇中小学校的图书室缺少课外读物,孩子们无力去购买书籍。本文就县、乡镇中小学校与农村文化建设共建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把县、乡镇文化建设和学校图书室建设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集中整合起来,发挥资源效率的最大化,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充分发挥图书室的作用。

关键词:乡镇中小学校;图书室;农村文化;共建

中图分类号:G25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074-03

2003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其中指出中小学图书馆的基本任务是为师生提供书刊资料、信息;利用书刊资料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特别强调了中小学图书馆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所学校可以什么也没有,但只要有图书馆,就可以称之为学校。”在中小学里,因条件所制约,不一定有规模庞大的图书馆,但小小的图书室同样是学生和老师们的良师益友,保障了中小学生在课余时间继续进行综合、持续性地学习,借助图书室的藏书、电子文献和报刊资料,不断地补充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而教师则利用图书室丰富的书刊、资料来加强自身业务进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证明,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图书室建设是息息相关的。

一、边疆民族地区县、乡镇中小学校图书室与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边疆民族地区县、乡镇中小学校图书室建设现状。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70%,因而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都设置在农村。由于城乡差别及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使边疆中小学学生拥有的课外读物及少儿图书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别。边疆民族地区县、乡镇中小学校图书室城乡差别及发展的不平衡在普洱这个多民族地区尤为突出:普洱市图书馆为地(市)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为6728.14平方米。馆内设有五部一室;综合借阅部设9个服务窗口。现有馆藏文献20余万册,馆藏有地方文献特藏、茶文化文献资料特色专柜等。每年下拨购书经费十多万元,到2007年更增加到20万元;而各县财政每年安排公共图书馆购书专项经费参差不齐,最少的宁洱县图书馆仅有0.5万元。各县的乡镇中小学图书室的图书主要来源为: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小学图书采购项目,因为图书数量有限,分到各个乡镇中小学图书室的图书数量也不同,县城中小学图书室分到的图书相对于边远乡镇中小学图书室的图书数量及种类都要多一点、好一些。近年来,经过广泛宣传,各机关单位、群团组织、社会机构纷纷伸出援手,送书下乡到学校,比如: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实行“安康计划”、“中国移动爱心图书室项目”为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图书室装备了一批批图书,虽然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但边疆民族地区县、乡镇中小学图书室发展还是举步维艰,存在以下困难:

第一,图书室藏书陈旧过时,新近出版文学、科普类书籍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较少。特别是部分学校的图书来源属于捐赠,也不太适合中小学生阅读。近年来,随着图书价格的飙升,让乡镇中小学更是望而却步,无法按照《中小学图书管理规程》添置相应的新书。这些过时资料不但已经失去了参考价值,既不符合学生的阅读需要,还存在着误导学生的可能。

第二,馆藏图书数量不足。无论从喜欢阅读的人数,还是从阅读的时间看,少儿及中小学生对课外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一切充满了好奇,非常想了解周围的事物。小学生读课外书大部分是为了完成老师在课堂上布置的某项作业,学生对教师推荐的书都比较重视,而图书室藏书数量不足不能满足中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三,图书管理人员量少质弱,常规管理不到位。目前,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图书管理人员普遍偏少、素质偏低。而且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县级中小学图书室,一般只配备1―2名图书管理人员,村级小学图书室一般无人管理,由课外活动老师兼职;而图书管理人员一般还要兼职学校的其他杂事。不能尽心尽责地为广大师生提供图书借阅服务,更没有时间开展开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了。

第四,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深入,家庭电脑配置,网络的普及,使城市学生的阅读途径、阅读方式、阅读场合都发生了改变,无论小学生还是初高中生,在网络上足不出户就能获取他们想看的图书,浏览空间比原来有了更大的余地,电子图书得到广泛应用,而这些信息技术对于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校的学生来说就是可望而不可即了。

2.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现状。r村的文化事业单位,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和向导,是不断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桥梁与枢纽。通过近几年的建设,边疆民族地区乡镇农村文化建设有:(1)早在“七五”期间,国家就提出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到目前全国所有乡镇都有文化站和图书室。(2)为满足农民文化需求,进行农家书屋的建设,在各行政村建立农民自己管理、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每一个农家书屋原则上可供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0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张),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网络图书、网络报纸、网络期刊等出版物。2008年起,国家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村一级的农家书屋,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的行政村。(3)2010年10月成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是新形势下提高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新途径,是拓展图书馆知识传播渠道,提高文化站服务群众能力,充分发挥农文网作用,围绕“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要求,积极探索办学方法,为实现“文化乐民”服务农村、“文化育民”服务农民、“文化富民”服务农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培训和讲座活动,有力推动了农村文化发展繁荣,促进了乡镇农村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国家虽然在边疆民族地区乡镇投入建设了这么多的文化建设,但其发挥作用不理想:

第一,各乡镇综合文化站从2011年正式向公众全部免费开放,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由于对文化投入的不足,加之措施不到位,经费没有保证,站址狭小,多部门合用,人员没专职或者是专职难专搞文化工作,管理人员身兼数职,没补助少福利,缺乏责任心和积极性,难于开展工作,使文化站图书室往往是“一块牌子、一枚章子、一间房子”,真正开展活动的,寥寥无几,使得图书室慢慢失去提供文化信息的功能,图书室在农民心中的知名度还不如打卦算命的。

第二,由于农村阅读人群的主体──青壮年,多数外出务工,留村人员多为老人和儿童,村民的阅读欲望、兴趣不强,没有读书氛围;图书室布点不合理,管理跟不上,多数图书室是建在行政村所在地,由村干部管理。一方面是村干部没有时间和精力管理图书室,另一方面是村民很少愿意跑几里路去村部找村干部借书。

二、边疆民族地区县、乡镇中小学校图书室与乡镇文化共建设想

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农村阅读人群主要是农村的学生和老师。但是学校图书室缺乏图书更新渠道,图书品种无法适应学生和老师阅读需求。调查中发现,多数建在村里的图书室借阅率很低,而学校图书室借阅率却非常高。校长、老师们非常希望能把图书室办到学校来。乡镇文化站图书室与村中、小学校共建图书室,可以同时方便学生和村民读书,并由学校组织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带动村民提高文化素质,提高了图书的使用效率。笔者就边疆民族地区乡镇中小学校图书室与乡镇文化共建共享谈几点粗浅设想:

1.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业务中心,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乡镇中小学校图书室与乡镇文化共建共享。乡镇中小学图书馆扎根农村,有利于农民就近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是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阵地、“乡风文明”的重要体现。为充分发挥乡镇农村文化的职能作用,实现农村文化活动与农村青少年教育活动互融互通、资源共享,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与乡村学校联合共建图书室,推进文化公益事业蓬勃发展。整合农村文化建设资源,把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建设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集中整合到乡镇中小学图书馆,发挥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充分拓展和发挥乡镇学校图书室的功能,除为本校师生服务外,还可以为广大农民服务,为建设农村和谐文化,提高农民素质服务。

2.利用电脑实现网络化管理。(1)利用综合文化站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设备齐全的优势。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丰富的信息资源,借助庞大的有线电视、广电宽带网络以及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各种惠农政策、种植技术和致富信息资源。乡镇文化站可以主动开展“共享工程”进校园活动相关的宣传、介绍、培训活动,过程中,结合学校图书室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开展的各种服务效果,进一步让师生了解怎么去使用网上的数字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让同学们置身绿色环境,接受传统教育,继承优秀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2)利用电脑技术。图书室自动化建设是以电脑的应用为标志,它是图书室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网络,进行乡镇中小学图书室和乡镇文化建设项目联网,建立统一的机读目录资料库、联机编目及互借系统,使乡镇中小学校图书室和乡镇的文化设施的图书资源共享,互惠互通,既解决了室与室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又可为读者提供更新颖、全面的服务。

3.增加培训,加强图书室员队伍服务能力。为了保证农家书屋健康发展,县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长期工作在农家书屋一线,选派专人不定期检查书屋运行情况,加强对各行政村图书管理员的培训。首先,县级图书馆在上岗前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爱岗敬业教育和初级业务培训,明确他们的责任和职责,在工作中,县级公共图书馆定期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从图书管理、读者工作、计算机等基础知识进行细致讲解,使每个农家书屋图书都能科学统一管理,确保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和学校图书室都能发挥积极的职能作用。

4.加强宣传活动,培养阅读氛围,搞活书屋。农民是图书室利用的主体,图书室若没有主体需求,其可持续发展只能是空谈了。多方面调动农民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利用图书室资源,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和利用书屋,是充分发挥书屋功能的一项长期工作。可以利用乡镇赶集日,在集市上搞新书推荐,并向广大农民群众介绍要想看到这些图书可以到本乡镇的哪些书屋借阅及书屋在乡镇的具体地址;可以在学校开展宣传,让学校学生和老师了解书屋藏书,方便就近借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高雅而又自在的休闲空间。学生家长可以委托学生借书,还可以让学生和家长一起阅读,既提升了农家书屋网络资源覆盖面,同时也增大了农村中小学生的阅读量。

5.提高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运用水平,提高服务能力。利用综合文化站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设备,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丰富的信息资源,借助庞大的有线电视、V电宽带网络以及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各种惠农政策、种植技术和致富信息资源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有一定的计算机运用水平,但目前各乡镇文化站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运用基础技能和网络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不尽如人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目前使用的共享工程设备,从系统、运用程序安装、卫星数据接收、设备调试等操作,没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是无法进行的。人员素质是设备运用的关键。

县、乡镇中小学校图书室与乡镇文化共建共享,能充分发挥图书室的作用,能把图书送广大农村村民和孩子手中。农村的希望在农村的孩子身上,读一本好书,可能改变一个农家孩子的一生的命运,也就改变了一户农家的命运。图书室在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农民,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丽华.浅谈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的管理[J].中国科技财富,2009,(02).

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篇6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发展“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创建新机制、培养新农民、塑造新风貌、建好村班子”的六个重点,坚持以文明新村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该村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特制订普照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工作思路

以“五新一好”为目标,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重点,促进政风、村风、民风的进一步好转,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民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使全村村民的思想进一步解放、凝聚力进一步增强,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三、具体目标

到2008年前,全村建成一个计划生育宣传服务站,一个群众文化活动室,一个科普图书室,一个文明新风文化大院。《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知晓度达100%,消除封建迷信,远离黄、赌、毒,五好家庭户70%以上,村阅览室及农户家庭书达500册以上,广播光纤电视入户率90%以上,计划生育率92%以上,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0%以上,民间纠纷调解率达100%,成功率达95%,无重大安全事故,无集体上访,无,无偷盗行为,无犯罪案件,村民对治安状况率达90%以上,无人员参与“”等组织活动。按照“八个一”的建设标准,搞好“户办工程建设”。入户道路硬化80%以上,卫生饮用水达100%,改厨、改厕、卫生灶使用率达80%。人畜分离,规划畜圈户达85%以上。美化居住环境,无“四乱”,保持清洁卫生户达90%以上,实现庭院绿化率达100%,农业科技与实用技术普及达100%,成人掌握1-2门农村实用技术达100%,发展庭院经济户比率达80%以上,有线、移动电话使用率60%以上,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村民对“两委”班子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农民纯收入增加额高于全镇人均水平30%以上。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

积极创建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五好”党支部,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班子全体成员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带领全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

1.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广泛开展群众性道德实践教育,大力营造以德治村氛围,充分发挥道德教化功能,引导村民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一个好职工,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造就文明型农民,全面提高村民道德素质。

2.以“三德教育”为重点,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在全村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着力抓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全体村民形成团结和谐、安全宁静、友好博爱的良好风尚,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生育观和家庭观,共同培养良好的家庭亲情、邻里友情,构建新型和睦的人际关系。

3.坚持不懈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团结统一、友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培养和树立时代精神:即“解放思想、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争分夺秒、只争朝夕”的实干精神,“艰苦创业、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奋勇争先、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突破常规、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通过一个时期的努力,要使公民道德规范、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进村入户,在全体村民中入耳入脑入心,并自觉地体现在村民的具体行动上。

(三)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一是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室、群众文化大院、年底评选文化示范户,引导群众积极开展庭院文化、家庭文化,提高广大村民的文化素养;二是积极组织群众实施光纤电视入户,维护村广播室的正常运转和线路畅通;三是完善广电教育基础设施,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四)加强科普宣传和创业培训

一是培养技能型农民。要充分利用党员电教室、科技图书室、群众文化活动室等阵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项目实施的需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对村民进行科普知识宣传,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转岗技能培训,使每个劳动力掌握1-2门先进的农村实用技术。增强勤劳致富的培训;二是培训创业型农民。要加强“养猪”、“养羊”、“养鱼”、“养蚕”、“酿造”、“林果”等协会建设,搭建农民创业大舞台,开农民创业技能培训,组织农民学习创业知识和政策法规,落实农民创业扶持政策,解决农民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引进、开发适合农民创业的项目,提供项目选择参考,培养一批农民创业带头人和致富领路人。

(五)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一是利用各种载体,采取多种形式对全体村民进行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提高全体村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养,造就守法型农民;二是要健全治安防范机制,建立群防群治队伍,积极开展“五户联防”、“院坝联防”、“山湾联防”等群防群控活动,并适时开展巡逻,创建平安和谐村社;三是健全组织领导,增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治保会、调解会的战斗力,及时调解民间纠纷,避免酿成恶性案件;四是引导全体村民开展“崇尚科学、反对”和“远离、珍爱生命、创建无毒村”的活动。

(六)加强村容环境卫生整治

要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以“四化”(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为基本标准。一是加强村民卫生知识教育,培养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二是集中抓好环境卫生的整治,解决好垃圾乱倒、污水乱泼、柴草乱放、粪土乱堆、禽畜乱跑“五乱”问题;三是坚持开展除“四害”(蚊子、苍蝇、老鼠、蟑螂)活动;四是建立村内保洁制度,采取建设垃圾存放池的办法,集中处理日常垃圾,提高广大村民的环卫意识;五是按照“千万工程”提质转型的要求,推进“人畜分离”和饲养环境,实现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六是引导农民发展庭院花草,提高庭院绿化率,美化居住环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建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家园。

(七)全面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通过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造就“用语礼貌、行为规范、讲究卫生、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新型农民,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和村风乡风文明。一是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妯娌”等为内容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在全村形成人人讲文明、处处树新风的良好风气;二是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以建立生育文化大院,计划生育中心户为阵地,使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村到社入户,用新型的生育文化教育群众,启迪群众;三是扎实开展农村“三户”评选活动。村上成立“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双文明户”的三户评选领导小组,制订评选条件,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宣传“三户”创评的意义、标准和作法。让村民了解什么是“三户”、怎样创“三户”、怎样评“三户”,动员村民积极参与;四是认真推行农村廉政文化建设。要利用广播、会议、宣传栏等形式切实抓好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对村级事务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阳光操作,激发村民一心一意搞建设,千方百计抓发展的激情。

四、项目协作

(一)村计划生育服务站(约60m2),由县计生局、县计生指导站、镇计生办、服务站负责设备设施、器械药具,宣传资料的配置和人员培训。

(二)生育文化大院和中心户建设,由县计生局、镇计生办负责组织实施。

(三)村科技图书室(约25m2),由县文体局、县新华书店、县科技局、县科协、县国土局、县邮政局负责将书架、图书组织到位。

(四)村群众文化活动室(约60m2)由县文体局、县国土局、县邮政局负责设计和室内设备设施到位。

(五)村群众文化大院由县文体局负责提供指导,协助搞好规划设计并无偿提供篮球架2个、训练用篮球2-3个。

(六)光纤电视入户。由镇、村组织,县广电局负责安装入户,入户率达90%以上,于2006年4月完成。

(七)卫生厕改造。由县建设局沼气办负责指导修建沼气池73口,帮农户将厕所与沼气池配套,于2006年6月底完成。版权所有

(八)卫生井改造。由县国土局具体指导,结合红层找水项目组织实施打井50口,于2006年5月底完成。

(九)农户“三个一”工程,由镇党委、政府负责农户报刊订阅工作,县新华书店向省集团公司编报项目落实一部分图书,县文体局通过“万村书库”项目支持一部分图书,县级联系帮扶单位捐赠一部分图书,部分设备由县文体局编报项目组织实施,于2006年9月底完成。

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篇7

一、加强领导,及时研究部署

一是强化认识。为做好全乡扶贫开发工作,多次召开乡党委会议研究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责任。二是强化领导。为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政府乡长为组长,主管副职为副组长的战海乡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强势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标语、发放宣传单等多种方式,在全乡各村广泛宣传扶贫开发工作的意义、措施和目标。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750份,书写标语13条,为扶贫开发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立足实际,科学编制规划

立足乡村实际,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村庄空间布局等重点内容,在深入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全乡扶贫开发规划、重点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图及重点村分布图。以此为蓝图,积极推进全乡扶贫工作有序开展。

四、明确任务,狠抓扶贫攻坚

(一)强化产业扶贫。一是千座设施农业大棚,打造“架豆之乡”。经过多年的探索,引导、扶持农户发展设施农业是符合我乡实际的产业扶贫新路子。今年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发动、深入细致的做群众工作、提高补贴标准,同时实施免费安装膜下滴灌、合作社运营订单销售、农民“零风险”发展蔬菜大棚等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特色设施蔬菜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已建成“春秋式”蔬菜大棚545座。二是万亩节水膜下滴灌工程。在18公里张承高速连接线沟内,北起头号,南至水泉洼共6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实施7300亩膜下滴灌工程,项目区内种植蔬菜及甜菜,成为节水、高效示范区。该工程于5月1日开工,截至目前挖渠75000米,已填埋管道35000米,预计5月15日前完成管道安装及填埋工作,5月25日前完成铺设滴灌带及设备安装等工作。

(二)强化基础扶贫。村民活动中心建设:争取资金18万元完善大三眼井村民活动中心,新建房屋9间,建设有村民活动室、农家书屋、远程教育站点等,极大的满足村民文化活动需求。争取资金35万元对脑包怀村现有村民活动中心进行改造升级,共整修房屋18间,建设有村“两委”办公室、活动室、展览室、农家书屋、会议室等。目前,已完成前期摸底及规划工作,计划于5月下旬开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00万元对乡政府驻地脑包怀村基础设施进行改造,铺设沥青路面2500米,整修排水沟5000米,安装路灯50盏,栽景观树500棵,硬化路边便道5000㎡,修建文化墙200米,修建街道至乡卫生院水泥路60米、至中心小学水泥路190米,修建占地3000㎡的花园一处,配有健生器材,对街道两侧院墙进行“穿衣戴帽”,对门面房牌匾进行统一更换。该工程已于4月22日动工,已完成整修街道两侧排水沟5000米,预计于6月中旬竣工。另外,“四清四化”活动开展以来,以桦皮岭景区周边村及乡驻地脑包怀村为重点,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以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和路障、清危房,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累计清理垃圾260吨、杂物65吨,整修脑包怀街道两侧排水沟5000米,村庄通道绿化植树550株,目前正准备对沿省道“张沽线”农户院墙进行统一“穿衣戴帽”及粉刷,在桦皮岭景区周边两个自然村(里营子、西营子)修建“文化墙”600米。

(三)强化智力扶贫。采取集中培训、参观考察、现身说法等形式,实施农民“素质工程”,大力推广和普及科学技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进村入户。集中培训:聘请县水务局技术能手对乡村干部及种植大户进行膜下滴灌知识的培训;聘请市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高华山进行设施蔬菜实用栽培技术的培训。参观考察:组织乡村干部、种植大户赴沽源县西辛营乡及崇礼县狮子沟乡、白旗乡考察设施架豆种植,学习种植经验;赴馒头营乡实地参观膜下滴灌工程,学习节水技术。“现身说法”:聘请沽源县西辛营乡架豆种植带头人薛贵传授架豆种植技术,通过“现身说法”引导群众发展蔬菜大棚。另外,我们还投资8万元订制《民主与法制》杂志400份,将其发送至广大群众手中,使群众学法、知法、懂法、用法,依法有序的发展农业生产。

(四)强化社会扶贫。一是“零风险”发展蔬菜大棚。为引导群众发展蔬菜大棚,解决部分群众想建大棚但缺乏资金和建大棚投资担风险的实际问题,我乡积极探索扶贫开发的新路子,推出了农民“零风险”种植蔬菜大棚扶贫开发新模式。经过多方争跑,与“张北县鑫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达成协议,该公司投资1800万元发展春秋式蔬菜大棚800座,第一期投资500万元在大三眼井村建设大棚200座,实行“企业投资、风险自负,农户承包、保底经营”方式,即公司出资购买籽种、肥料、水电费,并承担销售产品风险,农户不出一分钱承租,“零风险”种植。二是以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为有利契机,切实抓好协调服务,激发市帮扶单位(市日报社、市交通运输局)的帮扶积极性及主动性,深入推进两个市重点帮扶村(大三眼井、脑包怀)的扶贫开发工作。目前为止,市交通局帮扶大三眼井村电脑6台、打印机4台、复印机1台、电视机4台、档案柜9个、文体用品8件、衣物513件、书籍502册、笔记本90个,帮建大棚10座,扶持村活动室改造资金10万元。日市报社计划帮扶价值1万元的米面油、30吨水泥、750余册图书、10套书包文具、10份报纸刊物等。

五、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战海乡地处山区,土体稳定性差,且降雨分布不均,造成战海乡洪涝灾害频发,经常冲毁道路、桥梁、机井、输电线路等基础设施;春秋季林密草多,防火形势严重;冬季大雪封山,许多村与外界隔绝。

㈡、生产方式单一。种植业以裸地种植大白菜、坡梁地种植大田为主,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养殖业仅有少数农户散养羊,受2008年三鹿事件影响,我乡奶业发展受到重创,存栏奶牛因无销售渠道,全部停奶,逐渐转为役牛。

㈢、劳动力素质较低。由于文化教育水平相对滞后,广大群众文化程度低,缺乏一技之长,劳务输出多为苦力型,劳务输出效益低。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以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为有利契机,争取市县帮扶单位资金扶持,加大对农村安全饮水、河道疏通、田间道路整修等基础设施及村级卫生室、农家书屋及文化活动广场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夯实扶贫攻坚基础。

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篇8

官湖镇新华村位于镇中心地段,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00亩,辖44个村民小组,4200户,常住13131人口,社会人口2.5万人。村党委下辖22个党支部,其中农业支部3个、商贸支部1个、企业支部18个,党员455名。2017年人均年收入26800元,今年来,新华村报告精神为指导,以创建文明城市为目标,紧紧围绕“勤俭、创业、务实、发展”的奋斗精神,立足本村,突出重点,在巩固省级文明村创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人文环境,开创了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一、 加强领导,全民动起来

村两委充分认识到“创文”工作对乡村振兴及村级各项工作的促进作用,始终把“创文”摆在同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同等高度上来抓。成立了以村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创文”工作领导小组,定岗定责,明确工作目标,精心制定“创文”工作计划及工作方案。近年来,我村坚持高标准、高素质,严要求、起步快的原则,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八礼四仪”养成教育,在村主要路道安装“村规民约”、2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乡风民俗画”等宣传制度牌、张贴善行义举榜宣传好人好事,积极营造“创文”氛围。

二  夯实基础,阵地建起来

一是设立道德讲堂、农家书屋、市民培训学校,为村民提供技能培训、扩展学习、培养情操的平台。配有室、图书室、教育培训室、远程教育活动室等,购买了电视机、计算机、高清电子显示屏等先进设备为全村群众提供文化体育和娱乐休闲场所;图书室配有2000余册图书和各类报刊的图书室,为全村群众提供了文化食粮。道德讲堂每季度开展一次,引导人们形成崇德向善、助人为乐的美德、传播社会正能量,形成移风易俗新风尚。

二是扩建村文体活动中心及居家养老服务站,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村文体活动中心活动建成后,长期对外免费开放,群众休闲健身了有新去处。居家养老服务站设立日间照料室、室、图书室、心里理疗室等六大功能科室,免费为走进来的老人提供各项服务,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启了养老新方式,形成了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强了文化队伍建设,注入新活力。设立了村文化辅导员1名,专职管理员1名,兼职管理员2名,成立了由12人组成的中老年文艺业余演队1支,成立了“蓝燕”中青年文体活动团,成立由6人组成的乒乓球队1支,每年大年初五,邀请社会各界乒乓球爱好者参加每年一度的“新华杯”友谊赛。

三、大搞活动,氛围浓起来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创建活动,一是我村自2012年开展“道德讲堂”以来,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目前为止共开展26次道德讲堂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利用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来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传播正能量,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每年举办一次“文明户”“好婆媳”、“五星级党员”评选活动,增加村民荣誉感和道德感。不仅党员干部参与,还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大大激发了党员干部和群众良好的精神文明意识和素质。先后评先出“五星”级党员368名,文明户1856户,五好家庭户1628户,好婆媳户467户。三是大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我村自2012年成立志愿者服务站,吸收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加入,目前在册登记志愿者423名,共计开展志愿活动27次。服务站设有环保志愿者服务队、交通文明督导服务队、平安志愿者夜间巡逻服务队、爱心助老助残服务队等18支服务小分队,大力宣扬互帮互助、尊老爱幼、移风易俗、诚信道德等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社会正能量。另外,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协会,不定期开展特色活动,树立移风易俗新风尚、村民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四、村庄整治、环境美起来

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农村图书 整合 营销策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三农”图书出版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手段,承担着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引导农民致富、促进农业发展等重大责任。近年来,“三农”图书出版进入了一个方兴未艾的时期,也是一个困难和矛盾凸显的时期,一些因素已严重制约着“三农”图书出版的繁荣。本文根据农村图书市场现状,提出相应的整合营销策略。

1.农村图书市场现状

1.1城乡图书销售差距进一步扩大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图书零售城乡比重由1998年的72:28,2003年的76:24,到2005年为78:22,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频繁,绝大多数到城市谋业,造成农村知识群体的流失,加上农村传统观念重衣食住行,轻文化消费,都影响了农村图书购买力,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1.2农村图书内容存在偏差

在农村图书市场,图书不仅种类少,而且实用性不强。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后,除需要农业科技书外,也需要生活时尚类、文学艺术类甚至是找工作闯市场所需的外语类、市场营销类图书,这些实用性强、适合农民的图书却很难满足。

1.3农村图书销售渠道不畅

我国的图书发行网点自改革开放初期至今,城市增加了3倍多,从3万多增加到了十几万,而农村却减少了百分之四十还多,造成了农村图书发行网络不畅。

2.农村图书的整合营销策略

2.1建立高效的营销渠道系统

农村图书的市场是需要精心慢慢培育的,应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开拓营销渠道。首先,发挥出版发行人员自身的主体能动性,及时介入农村图书市场。其次,充分发挥新华书店在农村图书发行中的主渠道功能。第三,多家出版发行单位联合下乡,以―定的发行阵容与营销声势形成规模效益;同时广辟融资渠道,吸纳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进入农村图书市场,在资本的多元背景下力争以较少的投入取得最佳的效益,改变其单打一和营销乏力的局面。第四,利用当地相关部门的中介作用。第五,采取灵活的、目的明确与效益优化的营销方法。针对农村及其图书发行的特点,可化整为零,单元组合,也可在分散经营中形成合力。第六,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为农村图书营销传播提供绿色通道。

2.2整体规划农村图书产品

全国“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可以根据两个工程的目标和要求,对拟进入该工程的图书采用整体策划、逐年修订的方式。可以根据“三农”读者需要,确定“政策法规”、“春华秋实”、“致富技能”、“青春田野”、“田园书香”和“小康生活”等主题板块范围,对图书实行整体设计,统一标识;统一开本;每个板块设计整体风格大体一致。1

农村图书的选题和出版,必须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尊重其思维习惯和话语权,科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坚持以实用技术为主,并依此来优化和调整选题结构,多出普及型、实用型、通俗型、注重可操作性的技术类图书,做到知识科学,技术可靠,使用方便,能回答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辅之以轻装上阵、通俗详细、简明好用、浅显易懂、文风朴实的理论读本,力避抽象、高深以适应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能“―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2.3适合农村消费者的价格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从整体上看,农民的生活消费目前大部分停留在生存型状态,渴望自我发展和学习知识的心情迫切,但受到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图书消费方面的现实购买力较低,图实惠、讲节约、求廉价的心理明显,对价格十分敏感,购书的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所以,出版发行部门应深入了解农村市场,多与农民读者沟通,以其所能接受的价格和价值感受作为基准,并加强后续信息跟踪,对农村图书的定价策略做出符合其经济状况、实际需求与消费心理的调整。

2.4基于政府政策引导下的营销网络

农村图书的真正完善和优化,需要政府积极的主导和发挥有效作用。在政策及资金上,新闻出版总署积极地给予“三农”图书出版以鼎立支持,为其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8部委印发了《“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将“农家书屋”工程的建设实施列为“十一五”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战略重点,统一规划,分头实施。出版社大力开拓农村图书市场,“农家书屋”将成为绕不开的发行渠道,必然给农村图书营销创造良好的环境机会也来了好的环境因素,从而动广大农村图书的营销活动。

2.5以农村消费者为中心的互动沟通

农村图书出版所认为的消费者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为农村读者,第二个层面为中间商,出版者与农村消费者的互动沟通实际上是与农村读者和中间商的沟通。出版单位对中间商的沟通一般停留在人情阶段,其实应该从公共关系出发,树立很好的双向互利互动沟通方向。农村读者也就是农村图书的消费者所能来的市场空间是巨大的,但收到教育程度、传统观念、文化氛围、经济情况等因素的影响,这一市场是无形的再切割,当然消费力也就相对分散,如何将这些潜在的消费者转化为现实的读者和客户,这也需要互动和沟通,只有让农村读者形成阅读习惯,改善阅读环境,提高整体素质,那么农村图书的市场就会被有效激发,那么农村图书的出版发行工作才能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想象,农村图书的营销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综上所述,通过组织有效以农村消费者为中心的互动沟通是激活弄寻市场和激发农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很好途径,读者增加了,需求变大了,农村图书的市场就会得到很好的拓展。

参考文献:

[1]田方斌.论“农家书屋”工程的出版服务营销模式[J].中国出版,2006(11)

[2]尹章池,张慧.基于农家书屋与乡镇图书馆(室)合作的“三农”出版物整合营销传播[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李继东.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图书营销中的运用[J].大学出版,2002(3)

[4]徐建国.农村图书市场需求与发行[J].中国出版,2000(10)

农村图书室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乡镇图书馆 行政村图书室

分类号 G259.23

1 引言

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县、镇、村三级图书馆(室)的建设和服务,是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内容。本课题组成员在2006年7-10月期间实地调查了浙江省部分县、镇、村三级图书馆的建设情况,2006年12月-2007年3月期间参观考察了江苏、广东等地的图书馆建设状况。笔者从调查和考察中了解到在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东部乡村,虽然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温饱问题业已解决,但部分农村的文化建设仍然滞后,农村文化生活也比较贫乏。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基础文化设施薄弱,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发展状况很不均衡,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等。尤其是镇、村两级的图书馆(室)建设,存在着严重缺失、有名无实或名存实亡,需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2 浙江省部分地区社会经济和图书馆的建设状况及剖析

2.1 浙江省部分县三级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状况

表1反映了浙江省各县级图书馆均有固定的馆舍、人员、藏书和专项图书购置费,业务工作开展正常,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并正在建设流通服务点,指导镇、村级图书馆(室)的建设。

表2反映了浙江省在乡镇一级基本都配备了图书馆(室)。在乡镇图书馆的建设中80%以上的地区都配备有专用场地,业务工作也能开展起来,但经费和人员缺少保障,乡镇图书馆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表3反映了浙江省在行政村一级有图书室,经济收入比较高的行政村对文化事业相对比较支持,而经济收入比较低的如象山县的谢家村,淳安的燕川村藏书50册图书室也只是一周开放一次,每年也没有固定的购书经费,纯粹是一种形式。

2.2 调查列举典型镇解剖――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镇

2.2.1 杨汛桥镇社会经济和图书馆(室)建设状况 杨汛桥镇地处浙江省绍兴县西北部,镇域面积37.85平方公里,下辖21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6.8万,其中常住人口3.3万人。近年来,勤劳苦干的杨汛桥人造就了“杨汛桥经济神话”,2005年实现全社会总产值275.3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6.82亿元,人均GDP超过1.8万美元,已连续三年位居“浙江省最发达100名乡镇”首位。

目前全镇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情况。在镇本级:总投资3500万元,占地23亩,建筑面积11779平方米的杨汛桥文化中心于2005年2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在村一级:建成县一级文化村5个,二级文化村4个,村文化活动中心12个,其中,各行政村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图书阅览室基本情况,具体

2.2.2 杨汛桥镇社会经济现状主要特点

・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者平分秋色。杨汛桥镇常住人口只有3.3万人,由于上市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较多,吸纳了大量的外来务工者,这是促进杨汛桥经济繁荣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镇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雄厚。杨汛桥镇2005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82亿元,人均GDP超过1.8万美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0万元的有7个村,有18个村超过100万元,其中较少的横山、仁里王两村也有47万元和41万元。

・农民年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者居多。从21个行政村(居委会)的调查数据得悉,杨汛桥镇农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有13个村超过万元,7个村超过9000元,只有江桥村最少,也有8500元之多。

・文化服务供给普遍不足。各行政村由于文化建设投入不够、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健康的文化活动开展不多,有不少行政村,一些低俗的东西就乘虚而入,影响了淳朴的乡风民风。

2.2.3 杨汛桥镇图书馆(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杨汛桥镇图书馆建设的问题分析。作为基层乡镇文化站,杨汛桥文化中心的硬件设施目前堪称全国乡镇一流水平。其内设的图书馆是以企业冠名的“永利图书馆”,建筑面积为267m2(不包括电子阅览室面积),藏书15000册,已投入图书购置经费为7万元。在绍兴县图书馆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下,初步建立了以县级馆为总馆、乡镇馆为分馆的总分馆制模式,并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已于2006年初正式建成对外开放。在半年多的开放借阅过程中,管理和服务暴露出来的问题有:①图书资料配置不合理,目前所采购的图书大都是一批低折扣的盗版书;②购书经费无保障,2006年没有采购一册新书;③无专职管理人员,目前在具体管理的是一个兼职临聘人员,文化素质低;④开放时间短,每周只开放2天时间,电子阅览室管理已承包出租;⑤借阅人员少,目前的借阅人员以镇机关工作人员为主。

・杨汛桥镇各村图书室建设的现状分析。杨汛桥镇共有21个行政村(居委会),目前建立图书室的有8个,建室率仅占1/3。图书室的面积大小不等,大多在几十平米内,也有两个村面积较大,仁里王村300平米、孙家桥村182平米。藏书量最多的展望村拥有8000册,有四个村在千册以上,有三个村只有几百册。村级图书室建设的基本问题大致可概括为:①图书室严重缺失;②已建的也沦为有名无实或名存实亡;③经费无保障,随意性较大;④无特定的管理人员;⑤图书基本上属于不流通状态。

2.2.4 杨汛桥镇图书馆(室)发展滞后的原因 杨汛桥镇社会经济和镇、村两级图书馆(室)的建设现状,与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究其主客观原因,有以下几点:

・镇、村两级领导缺乏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认识。由于镇、村两级的管理考核重经济、轻文化,直接导致一些基层领导干部把全部精力放到跑项目、跑资金上,完成经济指标是硬任务,文化工作是“软指标”,造成“说说重要,做做次要,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

・镇、村两级的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缺乏保障。杨汛桥镇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雄厚,农民年可支配收入超过万元者居多,但是投入到文化建设的少得可怜,难以保证阵地活动的正常开展,图书馆(室)购书经费基本不列入。

・镇、村两级文化站、图书室的运转存在严重的体制、机制障碍。在镇、村两级文化机构运行过程中,镇文化站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还没有明确定性,除了基层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缺乏保障外,还缺少对基层文化干部的基本队伍建设和待遇保障机制。

3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构建三级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议和措施

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言,目前农村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重点应是乡镇图书馆,关键是做好以县级馆带动乡镇、

村图书室的联动建设,构建县、镇、村三级图书馆(室)的服务体系,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四方面的对策措施入手,扎实加以推进。

3.1 构建城乡公共财政投入新体制

3.1.1 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县级财政要统筹规划,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系。县级公共财政要向农村配套延伸,明确界定政府责任和支付力度,落实和完善财政对村级的补助政策,要争取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提高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水平。

3.1.2 设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 制定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室)、村图书室等的软硬件建设标准,并纳入当地的发展规划,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公共图书馆(室)是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窗口,公共财政是其主要经费来源,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对重要项目和文化产品采取财政补贴,如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村流动图书”和“送书下乡”工程专项资金等。

3.1.3 构建以农民主体的合力共建体制 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农民探索新的投入机制,引入社会资金,支持乡村传统文化健康发展。农村图书室采取公办民助共建,使文化下乡能够――变“送”文化为“种”文化。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倡导全民读书活动,培养知识型农民,农民不仅是农村文化的受惠者,更应该是农村文化的建设者,鼓励群众“少抽一盒烟,少喝一瓶酒,多买一本书,多学一点科学文化知识”。

3.1.4 成立农村公共文化投入的效益评估机构 县、镇级的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予以大力扶持,坚决制止挤占、变卖文化设施的行为。在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成立农村公共文化投入的效益评估小组,拟定公共文化投入与产出的社会效益评价标准。对镇、村图书馆(室)来说,就是要形成一套具体的评估细则,对社会效益好、群众满意度高的馆(室),公共财政要以奖代补,集中优势资源,抓典型,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推动的良性发展机制。

3.2 建立政绩考核管理新体系

3.2.1 创新干部政绩科学考核体系 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纳入干部政绩科学考核体系,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3.2.2 制定农村图书馆(室)建设责任体系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农村图书馆(室)建设的任务细化、量化,作为县、镇、村领导任期责任目标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奖惩兑现。各镇、村把农村图书馆(室)建设同农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实行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为推动农村图书馆(室)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3.2.3 建立健全基层图书馆(室)的考核评价体系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在镇、村应建立起由农民群众参与的公共文化建设评价体系,作为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基层图书馆(室)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注重财政投入、人员配置、办馆水平、办馆质量等保障问题,推动农村图书馆(室)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3.3 构建农村图书馆(室)建设新机制

3.3.1 构建县、镇、村三级图书馆(室)基本设施和服务机制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室)以总分馆制模式构建县、镇、村三级管理和服务机制,其中,镇级作为发展重点,起承上启下的中转和纽带作用。并建立以县级馆为龙头,面向基层镇、村图书馆(室)定期配送、交换的流动图书馆服务网点,统筹城乡文献信息资源,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3.2 构建“送书下乡”工程的长效服务机制 要落实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方针,加大文献信息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力度。建议“送书下乡”工程由县图书馆负责实施,采购图书以政府招标的方式进行,县级馆在内设采编部的基础上成立全县文献信息采编配送中心,负责图书采编和相关数据处理,并通过图书流动车直接把图书送往乡镇、农村各流动站点。

3.3.3 搭建农村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 依托县级图书馆的现代技术设备和数字资源装备(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和各类数据库)――数字图书馆这一资源平台,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农村基层服务点为载体,借势推进各类数字资源进农村,缩小城乡差别,消除数字鸿沟,为广大农民提供最先进的文化信息服务,满足农民对各种文化信息资源的需求。

3.4 农村图书馆(室)专业干部队伍保障新制度

3.4.1 出台农村文化工作人员队伍保障相关政策 要理顺所有文化站、图书馆(室)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首先要明确乡镇文化站是公益性事业单位,做好“三定方案”即定职能、定编制、定机构;其次是确定镇级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定编设岗问题;第三是落实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保障问题。通过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室)的综合配套改革,出台新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逐步建立一支稳定、精干、高效的基层图书馆业务工作队伍。

3.4.2 建立农村图书馆(室)人员业务培训制度 由于目前农村图书馆(室)工作人员队伍尚未形成,现有的人员其年龄、学历、职称、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因此,建立农村图书馆(室)人员培训制度,开展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图书馆(室)管理和服务水平是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要形成一定的数量和质量的专业人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