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19 11:07:41

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

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从本质上讲,职业生涯设计是一种对学生以职业要求为目标的目标管理,通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预期的目标,自觉地按预期目标的要求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要注意几点:第一,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明显的个人化特征;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包含了生涯目标的确定、生涯措施的实施及目标实现的长期的全过程;第三,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职业目标同日常工作目标有很大差异。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包括自我剖析、目标设定、目标实现策略、反馈与修正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对于大学生而言,正处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职业规划既要有较高的奋斗目标,又要对自身体力、能力、智力有充分的考虑。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知识储备、经验积累、社会阅历和自我了解等方面都存在欠缺和不足。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他们从自我认识、环境评估、职业定位、计划执行和评估反馈等环节都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认识不够客观,规划和实施有些脱离实际,带有理想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自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薄。

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将来如何一步步晋升发展没有设计的占62.2%,有设计的占32.8%,而其中有明确设计的仅占4.9%。另据北森测评网、新浪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在2007年的网上调查表明,有近四成的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是满意的,但当被问到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时,如是否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是否知道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职业等问题时,能够作出肯定回答的大学生不超过20%。这反映了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存在着感觉和认知之间的矛盾,进一步表明大学生们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只知道概念,缺少实际的实施。可见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这必将影响到他们对将来职业的选择和未来人生发展的定位。

(二)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职业路径设计不合理。

不少大学生向往大城市和大企业、进入高收入和高福利的单位,很少有人主动愿意去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即使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也是抱着临时的心态。不少大学生以考取证书作为发展主路径,以进一步升学作为自己职业设计的跳板;还有些大学生梦想利用父辈等人脉关系就业为捷径。其实,这些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模糊不清势必导致在实际选择中犹豫不决,不利于核心职业目标的实现。

有些大学生对经济学上的“最小成本、最大收益”之类的理论津津乐道,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寻找“最佳规划”上,希望“一次规划,终身受益”,在做规划时面面俱到,不愿舍弃,在行动中也不愿从小事做起,碰到困难不知所措,不会灵活采取调整措施。实际上,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一个人几乎无法做出一个十全十美的职业生涯规划,况且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认识、能力的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也是需要不断调整、与时俱进的。

(三)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师资队伍素质不高。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指导工作的主要是高校的就业工作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是他们所从事的具体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是就业指导的较高阶段,要求从业人员不但具有扎实的就业指导基本功,而且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技巧,对人力资源管理和双向选择招聘制度也要有一定的了解。纵观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队伍组成现状,大部分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手不齐、机构不健全、分工不合理和专业化水平不高等情况。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中,具有专业知识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在具体工作中,相关从业人员对于如何认识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缺乏全面的认识。

三、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加快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普及。

1.大学生自身必须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应该是到了大三才开始着手,而应该从读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做好思想准备――一年级了解自我,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二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素养;三年级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要逐步确立职业方向,这个要求和过程不能仅仅停留在想象中,而是要切实地和现实相结合。大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2.高校要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发挥好引导作用

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只有在高校的健康引导下才能顺利进行。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中发挥作用,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作用和意义,在思想上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并且通过会议、校园广播等进行广泛宣传。一方面鼓励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另一方面使全校教职工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指导。其次,大力加强班主任队伍和就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理论方面的培训,鼓励班主任利用班会或其他时间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鼓励就业工作人员在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的同时,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有关理论为支撑做好就业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克服择业中的误区,引导毕业生到基层、西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促进就业工作更好地开展。

3.全社会要营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良好氛围

社会氛围对于大学生或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合适的社会氛围作支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在进行时就会困难重重。要想在社会形成良好的氛围,首先就要通过舆论、宣传等的作用,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意义与作用,不但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而且引导已经参加工作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并争取家长在子女早期教育中为职业生涯规划打下一定的基础,营造全社会认可、接受、支持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良好局面。同时,教育界、理论界要大力开展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探讨,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方法、途径等参考,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搭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网络资源平台。

各高校学生的信息交流主要依靠网络,要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资源信息的共享,就必须打造一个功能齐全的网络平台。调查显示,31.54%的学生是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职业生涯规划资料的。因此,可以通过创建一个“大学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线”网站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在网站里,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测评系统、资料下载、网络学习视频等专栏,使大学生通过网站了解到各高校的最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动态,阅读相关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文章,观看网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视频等,以便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在网站上开设在线咨询平台,及时解答大学生关心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建设。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替代,而这些指导者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我国每年高考志愿的选择有很多家庭是由家长作主,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不是学生自己的意愿,因此上大学后仍有相当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这就需要有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进行专业的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保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应具备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指导人员应逐步专业化、专家化。只有这样,才能科学规范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一方面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外部职业世界,确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目标;另一方面要通过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难题,同时结合职业世界不断变化的各种形势对学生进行集中讲座辅导,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咏宝.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

[2]李燕冰,罗三桂.大学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潜在优势及其发挥――以广州大学城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

[3]刘霞,冯香琴.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发展路径研究[J].就业与创业,2009,(5).

[4]黄雄英,钟书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1.

[5]杨河清.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6]杜映梅.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

[7]刘淑艳.关于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4).

[8]宋荣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2).

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篇2

一、总体思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省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我省各级就业训练中心将以就业训练为基础,以促进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开发岗位为依托,以促进就业为。目的,通过组织大中专毕业生参加就业前训练,实现就业训练与见习的有机结合,达到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目的。

二、实施对象各类大中专院校应往届毕业生。

三、实施步骤

l、各级劳动保障、教育部门以已开展就业训练的院校为基础,在搞好《劳动法规常识》、《就业指导》、《职业道德》等就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吸纳应届毕业生或就业转失业的往届毕业生参加“大学生见习计划”。

2、依托大中专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处),对参加就业前训练的应届毕业生进行建档造册,将毕业生的基本情况逐一登记,并纳入“大学生见习计划”的资源库;就业转失业的往届毕业生可凭《河北省就业失业登记证》和原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证明通过原毕业院校或直接到就业训练中心报名参加“大学生见习计划”。

3、报名参加“大学生见习计划”的应往届毕业生须填写《就业意向书》,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了解毕业生的求职愿望与需求,为向用人单位推荐提供依据。

4、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填写的《就业意向书》,与相关用人单位联系,提供见习岗位。

5、根据其意向书的要求,有组织地安排他们到合适的用人单位进行见习,见习期3—6个月。

6、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协调用人单位为见习人员提供生活费用300—500元/月。

7、学生见习期满,经双方同意可以签订劳动合同,转入正规就业。对见习结束但未被正,式录用人员;凭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和《河北省就业失业登记证》到我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就业训练中心参加一次免费技能培训(已享受免费培训的不再享受该政策),并由劳动保障部门推荐工作。

四、实施目标2004年—2008年五年间全省计划组织20万名应往届毕业生参加“大学生见习计划”,成功就业率达到60%以上。

五、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实施“大学生见习计划”是搞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益尝试和重要举措,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要下大力抓实抓好。省劳动保障厅、省教育厅联合成立“大学生见习计划领导小组”,负责该计划的具体实施。各市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或责成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务必使该计划落到实处。

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香港 高校企业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28-05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指出: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如何切实有效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摆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以笔者访问香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实际经历,通过香港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探索,提出香港高校就业指导的成功经验是政府、学校和企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政府是香港高校就业指导的主导者,学校是香港高校就业指导的主体者,企业是香港高校就业指导的主动参与者。

一、香港高校就业指导概述

香港地区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社会,整个地区的运行主要按照市场规律自发调节,与之相适应的是香港高等教育也是通过市场进行调控的。香港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力求与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保持同步,严格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控制大学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并要求香港高校所开专业紧密服从于社会,服务于经济。因此香港高校的毕业生工作就形成了市场调控就业的模式,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和疏导机制,实现双向选择,毕业生自主选择个人的职业,用人单位自主录用毕业生,达到人才分类的科学管理,最大限度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保证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使得香港高校特别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把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率以及初次就业平均薪酬等作为学校声誉的核心指标,并把其提升到涉及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所以香港高校在成立之初就普遍建立就业指导机构,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发展和就业。

香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自20世纪60年代从欧美国家引进以来,经历了家长式、服务式和发展式的演变路径,通过不断的本土化改造,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香港模式,成为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和特色。香港高校就业指导在初期主要受到英国的影响,采用了家长式的就业指导方式,主要通过训导,把学生训练成规范化、贵族化的人才。后来受到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逐渐从家长式转变为服务式的指导模式,注重学生的需要、感受和意见,关心学生的生活,重视学生福利和弱势家庭学生的救助。香港回归以后,尤其是近十年来,香港高校加快了就业指导的本土化改造,形成了发展式的就业指导模式,就业指导的重点从过去的注重就业安置和资讯提供,转变为注重加强培训和辅助发展;指导基础从依赖常识、直觉和经验,上升到注重理论、研究和调查相结合的专业化服务;指导氛围从择业指导拓展为将事业、心理、学术三者合为一体的指导和全人发展;指导对象由侧重应届毕业生转变为向所有年级在内的全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从行政服务单位转型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指导理念从单一内容和方法向以学生为本的多元化服务发展。

香港高校就业指导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和本土化改造,各高校间虽然在具体内容上有所侧重,但基本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就业指导香港模式。其基本内容包括:在机构设置上基本坚持专门化设置,如香港大学建立的就业指导中心、香港浸会大学设立的事业策划中心。在指导理念上提出全人发展理念,主张人本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规范意识等先进意识,如香港城市大学全人发展包括德性、智能、体能、社群、美育、事业和情绪,香港浸会大学全人教育包括专业知识、文化认知、体能发展、社会意识、理性思维和个人修养。在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上基本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香港高校普遍建立了具有相应学历、层次与岗位职责分明的专职队伍,如香港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拥有专职工作人员20人,且大多具有心理学和社会学硕士、博士学位,持有就业指导岗位证书,拥有长期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就业指导内容上基本建立全程化、全景化、立体式的就业指导体系,如香港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要的服务有刊登职位、校园招聘、选拔试训练、个别就业策划咨询、个别院系专业预备课程、实习安排、应届毕业生就业协助、毕业生就业调查、联系及协调雇主与学院,香港浸会大学事业策划中心提供演讲技巧训练、事业辅导及就业指导、专业导师计划、学生展才履历、事业策划及教育、求职技巧训练、事业导航计划、浸大人才网、本地体验计划、环球体验计划、大都会体验计划等服务等。

二、香港特区政府:香港高校就业指导的主导者

香港作为高等教育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数量保持着较高的规模,近年来香港大学生就业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就业率却一直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的月薪也一直保持在万元以上。如2011年4月香港大学公布的2010年香港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显示,香港大学连续5年实现全面就业,就业率达到99.7%,平均月薪达到1 7336港币,比2009年增加4.3%,毕业生工作满意度达76.6%,毕业生6个月内换岗的比例从2009年的16.5%降至14.5%。香港大学生的高就业率除了适应市场进行专业设置以外,非常重要的因素就在于香港特区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香港特区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坚持一般指导和个相结合的精细化指导。

香港特区政府在大学生就业的一般指导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香港特区政府通过严格立法和执法,保障大学生的就业。如制定禁止年龄、性别及家庭岗位歧视法例,保障大学生不会因歧视而不能就业;收紧法例,打击非法劳工,规定用人单位雇佣非法劳工者要承担刑事责任;减少输入外地劳工数量,避免本地工人就业情况进一步恶化等。除了严格立法和执法,香港特区政府还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来引导社会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比如香港社会福利政策中有一项香港社会福利署的社会保障计划,该计划对于15岁至59岁有工作能力的申请者资格收紧,包括减低申请者的资产上限,要求他们积极找寻工作,将家庭的综合援助金额削减及取消多项特别津贴和补助金。这些政策间接促使大学毕业生积极就业,而不依赖于特区政府的综合援助。此外,为了更好的支持大学生就业,香港特区政府还专门设置机构具体负责大学生就业工作。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处就业科专门没置了教育就业辅导组、统筹招聘组、择业辅导组等机构,免费协助大学生求职就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开展实质性的指导。

香港特区政府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导作用最明显的就是香港特区政府利用其纳入常规政府预算的针对青少年学生开展的“展翅・青见计划”来促进大学生就业。香港劳工处联合企业雇主、培训机

构为15岁至24岁的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提供一站式的全方位就业培训及不同行业的见习就业机会,通过多元化的训练和求职平台,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和职业志向,丰富工作技能及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展翅・青见计划”的内容包括个案管理服务、职前培训、在职培训以及度身订造培训及就业项目四个方面。个案管理服务指培训机构的专业社会工作人员担任学员的个案经理,以同行者的角色,提供为期12个月的“基本个案管理服务”,包括个人化的择业导向和求职装备、课程、工作实习及在职支援等。职前培训包括核心课程――求职人际的培训,学员通过48小时的求职及人际技巧训练,让学员对生涯规划、人际技巧和求职方法等有基本认识和掌握,另外学员可修读最多4个团队协作、电脑应用和职业技能等方面选修课程。在职培训是学员以雇员身份接受6至12个月的有薪在职培训,雇主安排具有相关经验的员工担任学员的在职培训导师,为学员提供适当的指导。在职培训期间,“展翅・青见计划”会向雇主发放每名学员每月2 000元港币的培训津贴,培训完成后,表现良好的学员有机会获得雇主的继续聘用。另外在职培训期间,学员可根据需要报读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学员可向“展翅・青见计划”申请最多4 000元港币的辅助课程及考试费用。“展翅・青见计划”开办不同行业的度身订造培训及就业项目,配合雇主的需要设计职前培训课程,让学员在接受相关职前培训后,随即在“展翅・青见计划”下开始为期6到12个月的在职培训,获得持续的培训和就业机会。

香港特区政府主导作用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创设临时职位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种措施包括:加速小型保养工程的开工,使大学生有机会从事短期的翻新公共设施工作;将原定的工务计划提前推行,使职位提早出现;扩展及加快地区性的小型环境改造工程;推行社区建设计划有关工作,例如私人楼宇管理,推行新移民住屋状况调查等;出租场地,举办跳蚤市场,为主动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自由买卖的场所。

三、学校:香港高校就业指导的主体者

香港高校把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作为其办学水平的核心衡量点,除了适应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之外,特别重视的就是大学生就业指导,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看成是架构大学和社会的桥梁,是树立大学形象的重要载体。如香港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把职业及就业服务承担的使命设定为建立香港大学的形象,“成为培育对社会有责任心及有就业目标与计划的年轻领袖之摇篮”。因此香港高校构成了香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体。这种主体体现就是香港高校的就业指导普遍建立了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包括专门化的机构设置、全过程的就业指导、立体化的就业资源库、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1 专门化的机构设置。香港高校为了更加有效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普遍成立就业辅导委员会,设立就业指导中心或者事业发展中心等高度专门化的机构。一般由学校首席副校长牵头,联合教务委员会和学生发展及资源中心实行共同领导,形成强有力的保障机构。就业辅导委员会由政府部门、企业、校友和学校主要领导组成,为就业指导中心工作方针制定、定位及策划提供意见。就业指导中心机构设置完整、人员充足、职责明确。如香港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由职业就业咨询委员会、秘书处、就业总监、行政助理等机构组成,共有专职人员20人,另外还有荣誉就业顾问14人。就业总监下设3个行政助理,行政助理I负责就业论坛、推广策划、就业调查和课程意见等,行政助理Ⅱ负责专业先修课程、面试训练等,行政助理Ⅲ负责招聘讲座、空缺处理以及举荐服务等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荣誉就业顾问,他们均具有资深行业背景,为毕业生提供专门化的个别就业政策咨询,荣誉顾问解答专业范围内的问题、批改学生的求职信、提供模拟面试以及提供择业建议等个性化的服务。

2 全过程的就业指导。香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特别重视学生的发展,主张全人教育,因此香港高校就业指导贯穿了整个大学阶段,建立起了从职业生涯规划到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实习实践、求职技能培训、校园招聘活动以及就业跟踪调查全过程的就业指导体系。香港高校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入校就要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建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且会根据年级专门设计职业生涯规划重点。如香港浸会大学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职业生涯计划,一年级重点是职业探索,二年级重点是获得求职技巧,三年级重点是工作申请。香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一个特色亮点,相比较于内地就业指导课,香港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几乎承担了学生通用技能的训练。如香港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时间管理、增强自尊、压力管理、学习技能等学生工作坊,香港浸会大学开设社会服务、艺术欣赏、领袖训练等一系列非正规课程。另外香港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还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设“专业预备课程”或“专业先修课程”帮助学生在入校时就确定明确的专业意识。如香港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为其所在的会计系、科学院、文学院等二级学院开设专业预备课程,通过针对性的行业出路介绍、就业策划、与学生有直接关系的企业讲座、求职及面试技巧训练、社交礼仪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香港高校还通过丰富的、多层次的、多方向的实习实践活动,把学生和未来的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对职业进行深入的思考,自觉按照职业发展的要求规范自己的专业学习。香港各个高校普遍开展的活动有:事业导师计划,通过邀请各行各业的资深专业人士和校友,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拓展学生的视野;海外研修计划,学生通过海外就读及暑期就业经验训练学生的外语能力、独立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大都会体验计划,通过在世界各个大都市见习实践,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香港高校也特别重视求职技能的培训,包括简历撰写指导、面试技能训练、模拟招聘会等。如香港浸会大学求职技巧训练包括了解自己、专业性简历和申请信的制作、面试技巧、从业人员写作训练和行政能力训练等内容;香港中文大学为学生提供模拟面试工作坊、往届学生面试视频、面试技能指导等内容。香港高校认为校园招聘活动是沟通企业和学校最直接的桥梁,因此特别注重校园招聘活动的组织,并形成专业化的工作体系。如香港大学的校园招聘活动会制定完整的分类进行的招聘计划,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招聘活动会安排在第一学期的9月至11月和第二学期的1月中旬至4月进行,校园招聘活动由专门部门组织,其内容有招聘讲座、各行业概览及工作坊、CEO企业总裁讲座、企业伙伴计划、毕业生分享以及择业建议等。香港高校在完成学生就业工作之后,还会及时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适时提供协助。学校通过电子邮件、电话询问和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就业比率、薪酬水平、学生走向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就业

报告,向社会公布其就业情况,接受社会的评价。

3 立体化的就业资源库。就业资源库建设是高校就业指导的核心组成部分,香港高校建成了就业信息网络化、就业资源共享化、就业资料集成化的立体化就业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有效的、及时的就业信息,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香港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化及资源共享化是香港高校就业指导的一大特色。香港8所公立大学与香港特区政府合作共同建立“大专院校联网”(JIJIS),实现就业信息的网络化和资源共享化,每所高校的学生都可以共享其他7所高校所获得的职位信息,大大提高信息利用的有效性。除了信息共享之外,JIJIS还可以进行就业数据统计,统计历年企业招聘的数量组成、行业需求人数比例等信息,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香港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增强就业的针对性。香港高校除了使用JIJIS系统之外,每个大学都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建立个性化的就业信息网。比如香港大学的“职位空缺搜索网页”,专门为香港大学的学生及毕业生使用。其他还有香港浸会大学的“浸大人才网”,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大精英招聘网”,香港科技大学的“Job Asian”等网站。就业资料的集成化是香港高校就业指导的另一特色。香港高校普遍重视就业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专业的就业资料库,提供职业信息、教育信息以及就业信息资料。如香港中文大学在图书馆专门建立了“就业资源特藏室”,香港科技大学就业辅导中心建立“就业资料室”,通过收集社会各类职业描述资料、知名企业介绍、职业介绍、升学信息介绍等信息,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认知资料,使学生对就业目标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4 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香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基本实现专业化、职位化、专家化,形成了一支具有相应学历、层次较高、岗位职责分明的专兼职队伍。香港高校的就业指导专职工作人员多数由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以上的心理学专业或者社会学专业的教师组成,具备相关领域特别是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基本上都持证上岗,长期从事特定领域的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较强,持续时间较长,比较稳定。香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兼职人员则由来自保险、银行、公共事业、大学、工商业、劳工署、慈善等机构,具有资深专业背景的高层管理人员和人力资源总监组成,他们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就业指导。

四、企业:香港高校就业指导的主动参与者

香港地区是世界知名的自由贸易港,全世界五百强企业大多在香港设有办事机构,香港本土企业发展也较为迅猛,与之相对应的是香港各大企业的雇员绝大多数都来自香港各个高校。据香港大学就业指导中心2010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2010年香港大学毕业生选择在港就业的比例达到79.2%;非香港本地本科毕业生留港就业的达到84.6%。究其原因就在于香港的企业都主动参与香港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方式吸引优秀人才,这种主动参与的模式包括企业伙伴计划、事业导师计划和职业空缺配对。

1 企业伙伴计划。香港企业重视企业形象宣传,把提升企业形象作为吸引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手段,因此香港企业都会积极主动地联系香港高校,通过宣讲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宣传企业文化,寻找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如香港大学推行的企业伙伴计划就得到各大企业的广泛参与。以香港大学2009/201 O学年的企业伙伴计划为例,参与这个计划的企业均为知名的大企业,如汇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澳洲会计师公会、阿迪达斯、施耐德电气、智梦教育集团等,他们通过技能工作坊和行业研讨会等方式,向大学生介绍行业发展概况、企业情况、职业选择,以及面试技巧、经验分享等,提升企业形象,招聘所需的大学毕业生。

2 事业导师计划。事业导师计划是香港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经验,也是学生微观就业指导个性化的重要体现。香港高校通过近似“学徒制”的方式建立双向参与的契约关系,通过相互尊重、支持、信任和经验分享,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如香港浸会大学“事业导师计划”通过一帮一互助关系,构建良师益友型的氛围,在有经验的校友和教授的帮助下,与学生建立一种共享互动的关系,拓宽学生的工作视野,培养学生在与社会杰出人士沟通时的自信能力,帮助学生确立事业发展目标。再如香港科技大学的“卓贤行”,通过师友计划,由有经验的校外行业资深人士担任导师带领学生,通过一年的相处和沟通,协助学生了解行业,建立信心,发掘潜力和拓展能力。

3 职业空缺配对。香港高校除了“大专院校联网”(JIJIS)之外,基本建立了个性化的校内就业网,而这种就业网最大的优点就是职业空缺配对。学生在校园就业网上登记个人履历,建立个人页面,用人单位可以根据需要自行搜寻合适的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也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搜寻合适的学生。另外用人单位也可以在就业网上登记岗位空缺,学生也可以自行搜寻合适的岗位,实现双向互动。如香港浸会大学“浸会人才网”提供给学生和用人单位完整的网络平台,建立全职、兼职、临时工和暑期工广告页面以及岗位信息,通过在线简历和工作申请表填写等方式,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可以在线链接到每个申请人的主页,在线进行工作申请和匹配。

参考文献:

[1]香港大学学生发展及资源中心,2010年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EB/OL],http://hku.hk8/press/c_news_detail_6437,html,2011-4-11

[2]佳世勋,黄黎若莲,上海与香港社会政策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礼,2002

[3]王政忠,香港与内地高校就业指导比较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5,(4)

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篇4

大学生课外素质能力培养计划与实施方案

随着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也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大学生课外素质能力培养计划”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号”文件精神的要求,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者为目的。为扎实做好此项工作,探索和积累经验,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按照有关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计划”的指导思想

实施“大学生课外素质能力培养计划”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迫切需要。为此,实施计划过程中必须坚持“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1.实施“大学生课外素质能力培养计划”,可以更好地充分体现我校“以生为本,全力满足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全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办学宗旨,“大学生课外素质能力培养计划”要得到有效实施,必须贯穿到对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之中,这个过程必须与我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并以此推动我院的院风、教风、学风建设。

2.实施“大学生课外素质能力培养计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计划的实施必须做到全员参与,即每一位教师、干部都必须积极参与到对每一位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工作中来。实施计划要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与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相结合,以引导和帮助每一个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目标,发掘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潜质。

3.“大学生课外素质能力培养计划”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各部门的工作,学校各部门要全方位支持并参与计划的实施。所以,实施计划必须与我校的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相结合,做到分工明确,合作到位,形成合力,并使工作系统化。

二、实施“计划”的项目内容

“大学生课外素质能力培养计划”是进一步整合在课堂外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因此,“计划”的目标内容将涉及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以就业为目的的个性化素质培养,具体包括六大“计划”模块和相关项目内容。

1.思想政治与道德素质

2.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

3.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

4.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

5.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

6.职业技能培训及其它

三、实施“计划”的具体落实

根据有关要求在职业设计指导、课外素质能力培养训练、建立评价认证体系等三个环节全面推开大学生课外素质能力培养计划。

(一)职业生涯导航计划

职业生涯导航计划是依托 “就业指导中心”总体负责,对大学生进行了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和教育的工作,并全面贯穿了整个大学生涯。

1.在新生进校后,一年级学生要实施职业意识启蒙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期工作。各系通过专业前景教育、社会行业教育、学生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和活动项目,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各班主任、通过学生自评、成绩分析、兴趣特长与个性潜力分析等建立学生个人动态信息档案。

2.学生二、三年级职业生涯导航,重点以学生素质活动培养训练的实践工作环节。班主任根据学生个性动态信息档案对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设计指导,并根据可能从事职业的素质要求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和就业范围与目标而确定课外素质能力培养的内容和程序。

3.聘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开设各种报告与讲座,引导学生调整职业发展的定位,有选择地主动参加课外素质能力培养活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二)课外素质能力培训计划

课外素质能力培训计划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课外素质能力培养训练实施工作要使各项工作责任明确,落实到位,以切实培养提高广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与道德素质、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文体艺术素质。

1.关于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

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组织对学生政治思想与道德素质的培养,责任落实到学生工作负责人、党支部、团总支及各级团组织。

①主要通过开设“两课”、党团校理论班,开展主题团日活动、组织生活、政治学习,举办相关报告会与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方式着力引导广大同学提高政治思想素质,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信念。

②通过管理,宿舍文化、文明班级建设等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文明和道德责任感。

③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献爱心活动、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以弘扬、培养广大学生的博爱之心与社会公德意识。

④通过每一位专业教师、班主任等耐心细致的言传身教与高尚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养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

2.关于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

①专业教师的第一课堂教学必须向第二课堂延伸,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申报创新创业基金项目,参加学术科技作品和创业计划大赛以及各级其它的科技、外语等知识能力竞赛,如电子设计大赛、网页制作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以提高学生的科研与科技创新能力和语言能力。

②举办系列讲座等相关科技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活动普及科技知识,培养科技意识。

③通过组织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认识实习,让广大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用实践检验所学知识,在实践与实习中检查自身不足,提高自身能力,

3.关于文体艺术素质能力

①通过组织新生参加军训,培养学生国防意识,普及国防知识,锻炼学生顽强意志力,养成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②开展各种体育竞赛以引导学生提高身心素质,培养体育特长。

③充分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增强校园艺术氛围、培养学生素质。

④策划、组织好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广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广大学生的人文气质。

4.关于职业技能培训及其它

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篇5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

1.系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职业规划走进课堂。课程讲求层次性和针对性:一年级为试探(扩展)期,主要任务是端正专业思想、安心学习、做好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二年级为定向(探索)期,主要任务是打牢专业基础、培养广泛兴趣爱好、设计人生方向;三年级为冲刺(浓缩)期,主要任务是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优秀综合素质、准确定位职业生涯;四年级为分化(抉择)期,主要任务是掌握就业政策、树立正确就业观、提高求职技能、力争顺利就业。

组织专家编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辅导的系列专业教材。面向社会开辟职业模拟教学场地和实习基地。

2.将职业规划辅导列为政治辅导员等有关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复旦大学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并深入探求全程式职业发展辅导的路子。2003年4月,复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正式更名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将工作重心转向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指导。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职业规划的特性,为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做到职业选择的客观性和针对性,必须主要依靠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深入系统的工作来实现,特别是对大学生当中“弱势群体”的就业应给予更多关注。

3.成立大学生职业规划专门研究机构和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专题立项研究课题。借鉴南京大学的经验,依托校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力量,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力”研究机构。借鉴中山大学的经验,成立专门就业指导课程教研室。有条件的高校启动校内专题研究项目,鼓励相关和相近学科科研人员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动协调、整合研究力量,组织相关的大型主题研究项目。

4.组建学生社团――“大学生职业发展促进协会”。借鉴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经验,在大学校园内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促进协会”或相近主题的学生社团。学生社团的主要作用是依托学校资源,联系社会各界人士,校企联动,致力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发散网络。

5.开展全校性“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等相关主题活动。各高校每学年应举办一次职业生涯设计大赛,以此对新生进行规划意识的启蒙,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实践锻炼。各高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经常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创造积极条件以促成创业计划的实现,从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活动。

6.以生涯规划和就业为主题,组织系列专题互动式论坛和访谈式讲座。针对低年级学生,举行“新生职业导航”活动,围绕“大学生涯战略与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组织系列讲座,进行职业规划意识的启蒙。于每年毕业生就业高峰期间即4~7月举行“就业前线”大型主题活动,组织系列的专题互动式论坛和访谈式讲座等等。

7.提高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由校内职能部门负责人、专家教授和校外政府有关部门、知名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专家顾问参与,成立学校一级的“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委员会”。聘请校外专家和培养校内职业咨询师相结合,对全校从事职业规划辅导和就业指导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提高专兼职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从根本上改变就业指导部门“二传手”角色,使大学生就业指导科学化、规范化。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大学生进行择业心理调适与健康培育,实现一定范围内的一对一职业规划咨询服务。学校购买或自主开发专业的测评技术软件,开设学生职业测评室或推出网上免费大学生职业测评与辅导,印制、发放就业指导手册,开放就业书屋等。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的开展,并不在于孤立地实现某种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其主旨在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不懈追求。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取得实效,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队伍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活动主要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进行,在活动开展之前,首先要抓好工作队伍的培训,明确各个工作环节的具体要求并加强检查督促。我们要求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做到“同住、知情、关心、引导”。

2.健全工作机制。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辅导活动贯穿大学四年,必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工作相互配合,体现全方位工作的要求。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融入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篇6

1. 计划生育服务站护理现状:

1.1护理人员素质低下:由于传统观念和待遇等影响,高学历、高技术、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基本上流向各类甲级医院,而流向计划生育服务站的护理人员相对学历和技术低,有些甚至是非护理专业毕业(助产、医士专业多见),有些护理人员多年来甚至兼任化验、会计等非专业业务。而且,计划生育服务站多年来的工作重点是计划生育技术,病种比较单一,开展的护理业务也比较单一。导致护理人员实际护理操作实践较少,只是简单的打针,输液和简单的计划生育手术配合等。导致护理人员的理论、临床实践等业务能力渐渐荒废,面对现在工作重点的调整,护理人员对自身的能力缺乏自信,对未来的工作开展的适应性降低[2]。

1.2护理管理与专业知识贫乏: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医疗战线上护理人员的理论、实践的水平都在不断提升,本科护士、研究生学历比例不断提高,专科护士、业务能手不断涌现。而作为计划生育服务站的护理人员,基本上还是在原地从事着简单的、单一的护理工作,而且单位对于护士的进修、培训等,给予的机会很少,使得各站点的护理管理、护理人员的素质与医院的护理管理、业务水平明显脱节,更加重了各站点护理人员的厌学、悲观心理,由于多年来工作重点的不同,对现代护理学发展的漠视,让计划生育服务站的护士们也主动放弃了很多学习、交流的机会。

1.3计划生育服务站对护理管理的重视不够:多年来,因为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工作侧重点的原因,导致了护理管理的萎缩。一直以来,护理工作都是围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所以,只要计划生育工作需要,护士就承担了各种角色,如下乡计划生育服务,人流技术工作,化验工作,B超工作甚至兼职出纳等等。随着工作重点的调整,长期以来护理人员的角色缺失就导致了护理人员对现在护理业务的明显的不适应性。

1.4护理人员数量的不足:在医疗战线上的突出矛盾就是一线护理人员数量的不足。计划生育服务站更是如此。多年来,数量有限的护理人员还兼顾着各项计划生育工作,护理人员不能专心从事护理工作,导致护士们更缺乏学习、思考的空间,间接导致计划生育服务站的护理管理及护理质量的下降。

2.对策:

2.1领导要高度重视护理工作,大力支持护理管理各项工作的落实。目前,计划生育服务站的护理管理相对薄弱、松。领导要从制度上管理,从着装、工作纪律、工作态度上约束。让护士从思想上重视起来,端正态度,强化职业精神和服务意识 。

2.2 加强业务学习,提升护理业务水平。要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就必须从基础抓起。制定具体的培训考核目标,从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开始,强化护士的基本业务能力。并制定响应的激励机制,激发护理人员的学习热情,充分提高护士们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工作激情。

2.3 岗位明确,责任分明。让护士回归护理岗位,专心工作。同时,做到请进来,送出去。请上级单位的护理精英来帮助培训护理人员,利用培训资源,让计划生育服务站的护士尽可能的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护理观念,强化优秀的护理服务意识。

2.4领导人在护理管理中要善于运用霍桑效应的原理。霍桑效应---当护理人员受到领导和单位的关注时,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作为护理人员,只有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才可能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也才能让计划生育服务站的护理工作,充分适应卫计委对计划生育工作重心的调整目标。

目前,社会对护理工作人员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该注重自身素质培养,知识更新和技能的提高,努力成为多元化的综合护理人才,才能在护理岗位上为计划生育服务站的育龄妇女提供更优质和满意的服务[3]。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将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引用日期2013-03-10] .

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篇7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s;employment;enterprise demand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8-0183-03

0 引言

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在此基础上仍有增长,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人,同时2015年就业季,估计将达到749万人。面对巨大的就业需求,却是就业市场的疲软。例如2013年赶集网的《赶集网2013应届生就业报告》中指出,截止2013年5月31日,83.2%的应届生未找到工作。而另一方面,企业招工困难。有88.2%的企业希望招收到应届生。这样的反差不经使我们从事高等教育的各位老师开始反思: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真的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我们的培养方案是否适应企业实际的需求?

1 卓越计划与就业

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工程类教育人才需求日趋旺盛。同时我国所开设工程教育的高校也非常多。截至2010年底,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1]。

而近几年的就业季却凸显出了这样的矛盾:高校培养的工程类人才存在着理论知识强而实践能力弱的情况,而社会的需求恰是看重实践能力。这种矛盾不断的凸显,导致了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提升高校工程类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在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

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目前共有194所高校参与“卓越计划”,占目前全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19.1%[2]。卓越计划的提出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对促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该计划采取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企业进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两部分,通常为三年的校内学习和一年的企业学习。通过这种“3+1”的模式,不仅使得高校的教育更贴近企业的需求,而且也推动了高校工程教育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曾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解决了供需矛盾。

2 以企业需求与就业为导向制定培养方案

2.1 企业因素

卓越计划的实施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原则。其中“行业指导”就来源于企业。高校在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时的考虑因素就需要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纳入主要考虑因素之一。此外还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层次、服务面向和区域特点等因素[3]。

以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为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云南省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该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制定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

2.1.1 以招聘为导向的行业指导

企业时时刻刻都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他们对本行业所需要的人才最为了解。此外企业在每年的毕业季中都会招聘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在招聘中所释放出的人才的需求信息(例如人才的层次、类型、结构和规格),都反应了该行业的最新信息。这些来自企业的反馈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指引。

每年都有大量的企业来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招聘,在每次的招聘中,学院都有专业负责人和就业指导老师和企业充分接触,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经过5、6年的累计,学院发现企业对IT类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以下明显的变化:

企业需求的多元化。在过去几年中,来学院招聘的企业最开始需要的专业技能集中体现在Java和.Net方面。而最近2年,专业方面的需求扩展到计算机网络、安卓开发、前端设计,游戏开发和嵌入式等方面。

2.1.2 网络方向和电子商务的岗位增速较大

这两个岗位的迅速增加也反映出目前IT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随着网络带宽的提升和4G等技术的普及,来校招聘的企业更青睐于在计算机网络方向有专长的同学。很多企业直接希望学院能推荐网络方面的学生或者在招聘信息中指出有“网络工程师”或CCNA认证的同学可以免去笔试,直接进入面试。从事电子商务企业也逐渐增多,因此在面试中企业的面试问题有50%左右偏重于用户体验、网站运营和商品推广营销等非专业技能的考察。此外,这两个行业的薪资水平都比其他行业高30%至50%。

2.1.3 政府事业单位对IT类人才需求增多

随着政府和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加快,都需要大量IT类人才去开发和维护。这类岗位比较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符合了目前考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的热潮。

2.2 就业因素

截止到2012年,在194所参与“卓越计划”的学校中,“985”大学有27所,“211”大学有38所,普通本科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共计129所。这其中地方院校有138所[2]。由此可见,“卓越计划”更注重于普通院校、地方高校发挥出自己区域特色和学校的背景特色。

来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招聘的企业,89%都是云南的本土企业,在本土企业中昆明的企业占91%。同时学院的生源85%也来自于云南。通过毕业生座谈会,来自云南的学生绝大部分会选择留在本省就业。这些现状使得“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必须面向本土的IT企业,这样不但更加贴近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而且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2.3 学校因素

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具有较强的林业背景,在地里信息系统,林业信息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绩。此外云南省各州县都林业单位对林业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较大。因此学院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培养林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服务于林业系统。

3 “立足本土,面向企业,突出林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3.1 培养目标的选择

根据前文的分析,同时结合按照“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要求,学院制定了“立足本土,面向企业,突出林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指导思想。地方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要以非同质化的理念为指导,同时突出学院的特色。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使工程教育的层次、类型、内容更加丰富[4]。

西南林业大学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的卓业工程师主要面向云南本土企业,以培养Java和.Net软件工程师和网络工程师为主。在与招聘企业调查与分析的过程中,云南本土的IT企业主要采用了Java或.Net作为主要开发语言,同时本土的很多从事网络工程和建设的企业也非常需要计算机网络的人才。这三个目标的确立强调了毕业生在软件开发领域专注擅长于Java或.Net或者是网络工程,使毕业生能够适应本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承担IT及相关行业领域的开发、和管理等工作职责。相比于“985”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培养通用类、科研强的毕业生,该培养目标更强调专一化、工业化的人才培养。虽然在该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学生会缺失部分科研能力,但可以获得更多的工程能力,使其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快速解决现实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3.2 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

相应的培养目标,就需要改革现有的培养方案来支持培养目标的实现。表1简略描述了卓越网络工程师和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不仅继承了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保证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更加注重实训课程的开展。

其中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了理工科中必须的数学物理知识,也包含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入门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立主要使学生打下扎实的理工科知识,为后续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

此外还优化整合了专业通识基础课程,尽早的开设专业课,让学生尽快的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在第三学期末,学院对学生进行一次卓越工程师班级的选拔,主要采取类似本科毕业设计的形式,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制定的项目。第三学期末,学生成了大部分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通识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两门编程语言、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知识。但是缺乏所学知识的整合和工程开发的能力。这次选拔可以考察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团队开发协助的能力。

相比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网络工程师和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方案从大二下学期开始有明显的方向性区分:卓越网络工程师参考CCNA的认证和RHCE认证的要求,开设了网络路由技术,网络交换原理,Linux基础等课程。卓越软件工程师也按照学生兴趣和擅长,分别开设Java或.Net的高级课程,强化学生在Java或.Net方向的开发能力。

在实际环节中,分为校内的实训课程和企业实践课程。校内的实训强调工程化的特点,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开展,按照软件工程或网络工程的标准执行。实训环节以学生为本,推行探究式、协作式、讨论式的学习方试进行,教师只做一些指导工作,教授学生如何以工程化的思想标准来开展项目,管理团队成员等知识。通过该阶段的实训,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工程实践的基础,为后续进入企业实习实践做好准备。

企业实践环节中,学院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求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研发。这些项目都要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去,因此对开发时间、代码质量、系统的稳定和文档的规范都有严格的要求。学院与北大青鸟、达内和昆明浩辰等企业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在大四时都进入这些企业直接参与项目开发。

4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的成果

虽然在2013年,学院才申请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卓越工程师计划,但从2010年开始,学院就开始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进行准备。首先对2010级和20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部分课程做出了很大的调整,将部分选修课提前开设,这样到大四时,学生有更多到企业实习的时间。第二,引入了校企合作,目前引入的企业包括云南新锐和达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北大青鸟、达内、昆明浩辰和昆明天龙经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最后还引入了企业教师,昆明浩辰和北大青鸟的5位老师都在高年级开设了3门专业课。

经过改革,学院在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和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2011年和2012年的泛珠三角地区“安利杯”计算机作品大赛中分别取得了三等奖和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在认证考试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进,从2010年通过CCNA认证考试的学生只有2名发展到今年毕业的2011级通过CCNA和网络工程师认证的学生达到8人。

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增强也提升了就业率和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在2013年,就业率只有88%,但在2014年就业率就提升到92%。同时在2015年毕业生中,薪资水平也有大幅的提升:拥有网络工程师认证或CCNA认证的毕业生取得了4500元左右的薪资;签约电子商务类企业的毕业生的薪资水平稍高,从5000到6000不等。

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篇8

职业生涯又称为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即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和承担的职业、职务、职位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生命历程包括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而青年期和中年期最关键。从事职业的那段时光,应该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人们在职业生活中,不断地努力、奋斗,最终实现辉煌,这当中的酸、甜、苦、辣都是很有意义的,也是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文件中,将大学生“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要求心理教师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在大学期间需要发展的能力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规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获得自我发展。其具体的教学内容涉及以下方面:大学生活的特点及生涯规划、大学生能力概述及发展目标、大学期间生涯规划的制定、学会时间管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摸索,我对心理教育课程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部分的内容教学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以下建议。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要从引导学生真正地认识自我开始

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顺利实现自身预定目标起定向和指导作用;二是帮助学生真正地认识自己。这种对自我正确的认知,包括自身条件和自己周围的环境及其相互关系。也就是通过促使学生客观分析自己的个性、特长、能力、爱好、学识修养等方面充分认识自己。联系周围的环境,明确哪些资源可以为己所用,哪些资源至关重要,周围影响个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事实上,一个人若是能够非常清晰地把握自己和环境的关系,就越有可能做好职业生涯设计。这样看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便责无旁贷帮助学生理清自我认识。而最重要的便是要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使其清楚地知道取得成功的最为必要的条件便是从实际出发,顺应社会潮流,发挥自身优势。心理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必须帮助同学们很好地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一路走来,我学到了什么?我曾经做过什么?我最擅长的是什么?从而最终帮助学生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其实,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最重要的前提便是掌握好专业知识。从整个人生长河来看,知识创造财富,心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充分思考自己在学习期间,从专业学习中收获了哪些?参加过哪些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了哪些能力?这就回答了“我学到了什么”这个问题。而“我曾经做过什么”这个问题,就涉及了学生的人生经历,包括担任过何种学生干部职务、从事过哪些社会实践活动、参加过哪些技能竞赛、获得了哪些奖励和证书等,这些在应聘用人单位时,都会派上用场。因此,心理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闪光之处予以重视和肯定。另外,心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功事件进行回忆,在学校里,自己所有经历过的事情中,最成功的是什么?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成功的?心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往的成功史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发现自己诸如性格坚强、胆量过人、办事果断等优势。学生便可以将这些挖掘出来的宝藏作为自己职业方向的立足点,支撑自己在职业生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探索。

明确优势后,我们就需要认识不足了。心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分析其自身的不足之处,使其明白,只有接纳自己的不足,并且努力克服才能使自己得到提高。需要认识到的不足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性格弱点,古人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曲直。”心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多启发学生与人沟通,以人为镜,看看他人的评价与自我评价是否有差异,并思考差异源自哪里;直视自己的弱点,扬长避短,尽量减少其对自己的影响。其二是经验缺失,心理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以学为主之外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不断提炼经验。

另外,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既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一部分,就理应与该课程的其他部分内容融会贯通。有学者说:“气质类别不仅会影响一个人职业的选择,而且可能直接影响到具体工作的成败。”[2]有心理学家发现,选择一个适合自己性格的职业,会使当事人在工作中得心应手,充分享受职业与工作带给自己的快乐,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那么,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自我,心理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将气质、性格分别与职业选择进行相关分析。心理教师甚至可以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职业心理测验,让学生通过测验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性向。再说能力,对人一生的职业道路的选择、事业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力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通常指的是智力,特殊能力则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的能力,也称特长。心理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将能力分类进行罗列,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相应的能力水平,并教授学生常见职业需要的相应能力,学生方能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应当理清学生可能存在的生涯规划误区

2000年以前,大学生毕业后一般是国家包分配,而进入21世纪后,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已逐步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个制度的转变使很多高校毕业生的思想受到了冲撞,其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少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急功近利,不能脚踏实地,个人主义观念很浓厚,这将严重影响到他们的顺利就业。由此,心理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做好几种不良心态的引导工作。一是焦虑心态。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即使是名校毕业生也不见得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很多大学生一进校门就面临很大压力,可以说刚进大学一年级就想着毕业找工作的事情,特别是一些贫困生,相对自己的家庭来说,读书成本很高,心理包袱较重,难免产生焦虑心理。还有一些对职业期望过高的大学生对低薪、低自尊、高劳动强度的工作更是容易产生焦虑。这时,心理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种焦虑心态的成因、肯定这种焦虑存在的理由,并且让学生清楚中等程度的焦虑是正常的,也是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二是自我认知偏差。这种偏差表现为两个极端,即自负和自卑。在找工作时,有的学生对自己评价不够中肯,过高地评价和估计自己,认为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就应该有别于其他社会青年,应该有较好的就业单位和工作岗位;有的学生则存在自卑心理,他们或是性格内向、或是不善言辞、或是相貌平平、或是成绩一般,面对就业市场他们自卑不前、不能悦纳自我,更害怕别人评价自己,稍遇挫折就心灰意冷,难以振作,甚至自暴自弃。对于这部分学生,心理教师应该做的是如前一建议中所述的帮助学生真正、客观地认识自我。三是盲目从众心理。有些大学生缺乏主见、见异思迁、反复无常、职业生涯决策更多的是依赖他人尤其是父母,把自己的命运交由他人或父母驾驭。还有的大学生不结合主、客观条件,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赶时髦,跟风找工作,结果往往是错失良机、后悔不已。对于这种情况,心理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客观介绍我国目前就业的形势,尽量穷尽地介绍各个行业的特点及发展走势,理清学生的就业观念,并且明确告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当以学生自己为主,不应赶潮流,职业选择是高度个性化的,个人选择的职业应当与自己相匹配。四是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目前整个社会是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大学生毕业找工作往往随心所欲,大学生在价值观的建构中,有了较为能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很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仅仅从实现自我价值出发。事实上,选择实现自我价值表明个体的意识开始觉醒,是社会进步的一大表现。但如果过分地强调个体价值,置群体意识而不顾,则必然导致个人的私欲膨胀。对此,心理教师就应该端正学生的择业心理,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应该从社会需要和自身需要两个方面综合考虑选择职业。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应指导学生制订具体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篇9

网络计划技术非常适合用于规模很大的工程项目。拆迁作业的多少跟工程项目的大小成正比,越复杂的生产组织,网络计划技术在其过程中的优越性就越能显示。桥梁工程施工的特点是规模大,同步施工的工序较繁琐,相互衔接较多而且在各结构部分施工时虽然要保持整体协作性但是还要保证相对单件性。所以要运用网络计划技术来大大地提高施工工作效率从而降低成本而最大化经济效益。

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网络计划方法既是一种编制计划的方法,也是一种合理的施工管理方法,但是在我国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

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应用不够广泛:中国的施工企业,素质参差不齐,各企业发展程度也不一,很大部分施工企业网络计划技术的应仍停留纸上谈兵的阶段,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对计划执行中的监督与控制及计划调整。

2、 应用不够深入:施工网络计划的编制往往只能反映整个项目中各工作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施工方法确定工作单元中各项工作的相互关系,编制深度不够,更谈不上网络计划的优化。

原因分析:

我国施工管理中应用网络计划技术不理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制约,也有施工企业自身素质不高的制约。

外部原因主要是:工程款拖欠、工期的确定受行政干扰多、工程设计多变、工程进度付款没有与网络计划很好联系等都是外部环境的影响。在实际中,工程设计会常有变化,所以网络计划的制定与调整困难很大;一些工程建设期限为了最大化利益,工程竣工日期不断提前致使企业组织管理无法按网络计划去执行;工程付款不及时以及付款时没有跟网络计划相一致也从另一方面上削弱了企业应用网络计划的责任感。另外,目前市场上适用于进度控制的软件非常少,而且通用性不强,也从客观上阻碍了施工企业实施项目进度控制时应用网络计划。

企业自身素质的制约:

1、传统的工作方式阻碍。传统施工管理采用手工管理且很多工作都是靠经验来完成的,企业对实施网络计划管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很多施工人员拒绝网络计划是因为他们觉得它会限制他们的行动自由,没有传统管理方式那样得心应手;

2、施工管理粗放。施工管理中现场跟踪检查没有形成制度,随意性比较大,进度数据收集不全面、不完整,进度数据的整理、统计、加工、分析能力差,无专人负责等。

3、高素质管理人员缺乏。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同时又是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往往只注重施工技术的研究,进度的管理依赖于横道图管理,对网络计划技术知识的掌握不系统。

三、提高应用水平的方法与途径

据以上分析,施工企业要想提高网络计划技术的应用水平,可以从根本抓起,尽快使建筑管理体制规范化,然后制定有效的措施以提高企业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能动性。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企业自身要在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高度,通过全面实施网络计划,使企业管理质量得到大幅提高。

1、建筑管理体制规范化,提供良好的环境给应用网络技术。

(1)合理安排建设工期通过章立制,促进工程设计和工期确定科学合理,加强工程设计管理,避免设计过多的变更和工期的实际确定。

(2)使项目监理制度逐步完善,工程监理在对工程项目的进度进行监理的同时还要监督工程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的协调统一性。

(3)拨付工程款严格按网络进度计划进行,工程款拨付根据网络进度计划进行,提高企业应用网络计划进行施工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也促使了网络计划编制更合理。为了实现这种结合,施工合同签订时,需将工程款拨付与进度计划中的主要工作建立相应关系。

2、加强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以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

(1)有关规程制定,把工作标准化根据中国现状和本行业特点,制定管理规程和网络技术编制,统一专业术语和各种类型的网络模型,便于广泛推广和应用。

(2)多管道培养人才由专业部门组织编写实用简便的培训教材,举办网络计划技术应用培训班,培训施工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和主要施工管理人员,学习和熟练网络计划技术。同时要增加高等学校现代化管理技术课程,使学生毕业后即能尽快融入现代化管理潮流。

3、提高对网络计划应用的认识。注重实效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主体是施工企业,施工过程中认真实行网络计划管理是提升我国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

(1)充分认识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的优越性。网络计划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它能在施工管理中提供所需的多种信息,帮助管理人员组织生产。

(2)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紧密相连网络计划的实施与编制是在已知的施工方法基础之上建立的,施工管理人员除了熟习网络计划的方法,还应该了解各项工作的工艺流程与组织。根据其性质与特点,并不是应用计划法就能随意缩短工程期限,它只是限于为管理人员提供应在哪些工作上合理赶工和成本与工期的关系比例不符合整改单的形式督促承包商进行整改,情节比较严重时还会通过在项目中发放质量通报,此举能有比较有效地防止焊工违规施焊等问题。

4、优化成本

项目施工时,采用多种施工组织方案,这样就有不同的工程成本。施工进度网络的计划优化重要内容是寻找最低成本的计划方案。工程的成本由间接费用和直接费用组成。一般来说,直接费用比较低的计划方案,工期都很长;应采用更高效率的施工机械或者施工工艺来缩短

工期,这样往往就要增加直接费用;但是不改变效率,投入的物力和人力就需要更多,资源的使用强度增加,那就一定要扩大现场的附属企业的生产规模和临时设施和一次性费用的投入需要增加,这样的结果就增加了直接费用。一般的项目经理部总是先采用增加费用不多而且缩短工期效果比较显着的方法。但是随着工期的缩短,直接费就会更快的增加。间接费和项目施工的关系就不是那么直接,无论现场施工是如何的情况,每天总体上要增加那么多的费用。所有工期越长费用越多,说明费用与工期成正比。 5、在索赔中施工网络技术的应用技巧

应用网络技术来进行工期索赔时,我们应首先把计划工期网络图进行优化,使其在工期限制的条件下,在资源条件允许下尽最大可能使建设方会影响的作业。使在关键路线上关键作业的工作时间短些,施工单位可能会影响的或者不会影响的作业的工作时间长些;在不关键路线上的作业,将总时差尽量调至最小,将工作时间短些,把自由时差变小。

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卓越计划 自动化 培养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020-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设立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2009年底,教育部开始在部分高校试点“卓越计划”培养工作,2011年10月,我校(河北联合大学)的自动化专业开始实施“卓越计划”。

目前,“卓越计划”已经在国内多所高校全面展开,同时很多学者也对如何推进和完善“卓越计划”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及探讨,其中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的制定是实施“卓越计划”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从“卓越计划”的整个宏观架构来看,“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一方面是培养目标的具体达成,另一方面又是制定课程体系和工程培训体系的主要依据,在整个“卓越计划”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中间环节。

我校自动化专业自开始实施“卓越计划”以来,就一直非常注重培养标准的制定工作,我们通过组织相关师生座谈、走访企业调研以及组织校企联合会等方式逐步修订“卓越计划”的学校培养标准和企业培养标准,对培养标准进行了不断的完善,最终形成了以五种能力塑造为目标的学校培养标准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制定企业培养标准。

该文结合我校制定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标准的实际经验,从培养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和培养标准制定的具体内容两方面展开论述,在归纳和梳理已有工作成果的同时,对将来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1 “卓越计划”培养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

1.1 培养标准的制定要以专业定位为出发点

一般来说,工程师可分为研发型工程师、设计型工程师和应用型工程师等几类,根据我校的办学特色和自动化专业自身的特点,我们将自动化专业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工程师。因此在制定培养标准时,我们着重考虑的就是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由此提出了以五种能力塑造为目标的学校培养标准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制定企业培养标准,这些都是为了达成培养应用型工程师这个定位。

1.2 培养标准的制定要结合自身实际着眼全局

“卓越计划”的实施不仅与所在学校和专业的教学资源相关,而且还和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因此在制定培养标准时必须要从这些实际出发,通关全局。如果标准定得过高,综合各种资源都无法满足这个标准,那么这个标准显然是失败的;而如果标准定的过低,又使其失去了规范“卓越计划”具体实施的作用,无法实现促进教学改革和提升学生能力素质的目的,实际上是资源的巨大浪费。

1.3 培养标准要以实施效果为准绳不断修正

对我校来说,自2011年10月成为第二批“卓越计划”高校以来仅仅3年多时间,很多方面的建设还是不尽完善的。另外“卓越计划”的实施的效果要在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培养标准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的存在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时时追踪培养标准的实施效果,加强与企业和已毕业学生的沟通,发现问题后及时整改,不断修正。

2 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标准的制定

如图1所示,“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自上而下可分为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学校标准和企业标准。其中,通用标准由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审定,经教育部联合中国工程院下发,提供各种类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本质量要求,是制定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宏观指导性标准;行业标准由教育部会同行业(协会)制定,包含本行业内若干专业的专业标准,它不仅是对通用标准的具体化,还应体现专业特点和行业要求,高于通用标准;而学校标准和企业标准则由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依据自身专业特点并结合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自行完成制定,是行业标准的进一步细化。因此本研究所讨论的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标准特指的是学校培养标准和企业培养标准。

2.1 以五种能力塑造为目标制定学校培养标准

学校是“卓越计划”的直接实施者,负责学生从选拔、培养到学位授予的整个流程,因此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学校培养标准是自动化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最基本规范。由于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该专业向来就有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的特点。因此,一方面自动化专业与其它专业相比实施“卓越计划”的内在需求更加明确,而另一方面由于自动化专业宽口径的特点也使其课程设置与其他专业相比更加繁杂,这无疑使教学改革的难度加大。基于此,我们将教学方式由以往的以知识教授为导向转变以能力塑造为导向,着重学生通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职业素养和社会责认知能力等五种能力的塑造,并以此来具体制定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学校培养标准。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自动控制、自动化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技术、系统工程、计算机应用与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使得学生具备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集成、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等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最终使学生能够面向行业生产一线,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工程技术人才。

2.2 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制定企业培养标准

企业是“卓越计划”的重要参与者,“卓越计划”的初衷就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而这种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企业。因此实现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培养标准是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根本目的所在。有调查表面,100%的企业认为工科学生不应该取消企业实践环节,但实际上47%企业不愿接受大学生实习,而69%的企业没有接受过大学生实习。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如今学生所学基本上都集中在理论层次上,动手能力太差,眼高手低,和企业的需求脱节,使得企业没有接受大学生实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平时缺乏实际的工程训练,安全意识淡薄,纪律性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得很多企业望实习生而怯步,不敢接受大学生实习。因此我们在制定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企业培养标准时,同时考虑了工程技术能力标准、工程管理能力标准和工程师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标准等3个方面,在注重学生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兼顾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同时设计学生在企业期间实习情况的评测指标,这些评测指标分为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成果3类共12项目,各项目设定不同权重及考察要点,对每一项目进行强制排序。从而做到及时把握学生在企业的状况,做到不断反馈和修正。

3 结语

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和对企业的访谈,我们发现参加过“卓越计划”的学生对现阶段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同度较高,相关企业对这些毕业生的满意度也较高,这说明我校自动化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效果是明显的,也一定能程度上反应了我们所指定的培养标准是合理的。然而无论是从全国还是单单从我校来看,“卓越计划”的实施还都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因素。而且一个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本身就应该植根在其所处的具体环境中,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相应的标准也应该随之而修订。因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同时,不断的完善我校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培养标准,以不断改进、不断修正为原则,建立一种内部机制不断强化该培养标准的外部适应性[1-5]。

参考文献

[1] 刘建东,戴波,纪文刚.“卓越计划”的宏观模型及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46-52.

[2] 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9-10.

[3] 戴波,纪文刚,刘建东,等.以工程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C].2011北京CDIO区域性国际会议,北京,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