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生活十篇

时间:2023-04-01 05:18:05

大学生网络生活

大学生网络生活篇1

1.在宿舍中组建有线或无线网络,并学会共享文件的三种方式;

2.大学生活中的

>> 我的网络生活 解析大学生的网络生活 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伦理审视 母亲的网络生活 我们家的网络生活 80岁老人的网络生活 WOW!整治混乱的网络生活 明星与富豪的网络生活 试析网络生活对在校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浅析大学生网络生活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大学生网络生活中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生活情绪体验的对比研究 浅析网络生活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网络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信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研究 贴心网络生活我用网易邮箱等 网络生活价值榜 一个进城民工的网络生活 90后的网络生活词典 学生网络生活样态的厘清与引领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北京各高校周边饭馆大搜捕)。

服饰:买衣服最好的方法就是上淘宝(

搜狐计算机考试频道

限制P2P访问

同一个宿舍,有的人就是没有公德,BT下载时也不限制速度,别人连网页也打不开了,为了照顾面子,我们偷偷地把他们的下载速度限制一下吧。

从/soft/41300.htm下载“P2P终结者”,运行软件后,先设置好网络类型,进行系统初始化(见图20)。

在主界面在左侧点击“网络带宽管理”,勾选右侧的“启用主机公网带宽限制”及“启用发现P2P下载时自动限制该主机带宽功能”,同时设置好限制(见图21)。

局域网里看电视

现在P2P网络电视非常流行,为了减少带宽占用,P2P网络电视都有局域网共享的功能,比如PPLive,在软件中点击“控制设置”,然后在左侧点击“局域网共享”,在窗口右侧设置好共享文件的文件夹,并勾选“共享此文件夹”,“确定”后,宿舍中的其他电脑都可能通过访问这个共享文件来观看节目了(见图22)。

这一天,我们毕业了

大四了,终于要毕业了,马上就要步入社会,准备面对新的人生吧!

要毕业了,所有的事情都打点好了吗?虽然现在才刚刚开学,但有很多事,你还是不得不早做准备,比如你准备好找工作了吗?

校友录

都要毕业了,你不会还没有用到校友录吧?你还需要登录到ChinaRen吗?从小学到大学,每个班都登录一次吗?当然不用了,使用Alumni可以帮你轻松完成。

1从/下载,解压缩后,直接运行Alumni.exe,打开软件。

2打开软件后,点击菜单中的“账号添加新账号”,弹出“添加新账号”窗口,从“网站”下拉菜单中选择登录站点。Alumni支持ChinaRen及5460两个站点由于5460改版,至截稿时,软件还暂时无法登录到5460)。接着输入“用户名”及“密码”(见图23)。

3回到主窗口,在窗口左侧右击账号,在弹出菜单中选择“设置更新班级信息”,稍候就可以看到留言信息了(见图24)。

你还可以在Alumni中查看校友录中的照片、通讯录等信息,更可以直接留言。通过“班级”菜单项,可以进行“留言统计”、“导出数据”及“上传照片”等操作。

网上租房

大学毕业了,也不能再住在学校里了,需要出去租房了。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北京 租房”,出现了一些北京租房网站的信息。然后打开其中的一个,输入自己期望的区域,比如“海淀”,然后再选择价格范围,比如“800以下”,时间为“半月内”,就可以了。只是注意要小心非法中介。

免费的精品房源

好了,最最精华的,也是某个高人在无数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独家经验,在此与各位分享。

刚才的方法输入“北京 租房”,只能进入一些租房网站。客观的说,一些网站(尤其是全国或地方的门户搜房类网站)还是不错的,但是信息太多,如果你可以接受坐10站公交车上班的话,慢慢寻找过滤,信息还是比较丰富比较新的。这时,你猛然发现了“精品房源”一栏,新大陆!这里的房子比较便宜,而且信息很新,更重要的是,全部是经过网站电话确认过的。你高兴地点击,可惜只看到房屋的基本情况介绍,却没有房主的联系方式。旁边的提示告诉你了,请发送短信获取联系方式,信息费1元/条,如果成为会员可以获得更多短信优惠。在大型网站里,房子和短信都是真的,如果你不心疼这几块钱,几条短信之内或许能租到自己心怡的房子。可是,房东无意中告诉你,他没在你发短信的这个网站发过信息,你一定暗暗在心中鄙视这个网站了。免费信息占为己有?不厚道!

但是短信已发,有何办法?所以,如果你找到需要短信付费的租房信息,不妨粘贴一小段其中有代表性的语句,到搜索引擎里寻找,很可能在别的网站上就有完整的免费信息,此招屡试不爽。

无中介,无重复的平台

房源消息快,中介可过滤可举报

个人房源信息也比较多

懒人租房之无敌攻略

有时候,城市的“大”让人郁闷,在某处的房子,需要坐地铁、公交车几经辗转才能来到公司,上班塞车易迟到不说,难道你愿意每天浪费2个小时的宝贵生命吗?所以,还是就近吧。刚才的方法对于找具体地点的房子往往不太奏效。但是我们有办法。

打开百度,输入“紫竹桥 租房”,回车,有很多结果,但似乎比较乱。没关系,先注意筛查每个结果右下角的日期,因为搜索引擎的算法原因,有可能排列靠前的结果是两三个月甚至半年前的信息,这时需要我们一目十行地过滤,很快,我们找到了几个9月份的租房信息。OK,点击打开,这都来自不同的租房网站,但信息是我们需要的――我们想想,要出租房子的人出租信息时,不可能在每个网站上都发一遍,光北京的租房信息就可能在上百个网站上查到。如果你恰好没看到,那么就很可惜了。

锁定校园论坛

学校论坛的“广而告之”、“二手市场”等版块常常有不少信息,因为近和便宜,一很容易被租掉,需要眼疾手快。无论你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可以到附近的大学论坛里看看。高校内的房子有时候很不错。安静,而且物业、取暖费可能会免除,并且房东一般是学校教师,可靠性高。尤其是备战考研的人可以优先考虑。如果给房东的孩子做家教,说不定还能减掉不少房租呢。另外如果见到房东在信息中说“希望是女生”,男生不要却步,打个电话,如果房东约你看房了,不就默认可以放宽条件吗?并且见到你本人,爱干净又可靠,很可能就谈定了。

你应该如何找工作?

你是如何找工作的呢?简历应该怎么写?应该如何应对面试官各种刁钻的问题呢?我们不会告诉大家应该如何去做,主要是告诉大家应该注意的问题。

简历

通常HR浏览你的简历时间不会超过1分钟,有的只有30秒钟,如何在这几十秒内展示自己就成了关键。

写简历的时候,一定要重点突出展现不可培训的能力,比如诚实、善良、分析能力、协调能力等等。还要更多地展现你不可替代的能力,要知道通过英语四、六级,计算机通过二、三级,成绩多好,连续多少年的奖学金,这样的条件几乎和其他竞争者没有任何区别,你要突出展现那些不可替代的能力。

大学生网络生活篇2

关键词:网络文化 大学生 闲暇生活 影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网络不仅表现为一种技术现象,更形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网络文化。网络以“无网不入”的触角结结实实地网住了象牙塔,网络文化业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尤其是闲暇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大学生休闲娱乐提供了重要工具,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客观地分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各种影响,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及主要特点

网络文化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沈杰先生将其定义为“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的世界中,进行工作、交往、学习、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网络文化具有如下几个与传统文化不同的特点:

(一)开放性。多彩斑斓的网络世界是一个空前开放的系统,既无空间也无距离,连接着全球的人类,使超地域的文化沟通变得简单方便。有人形象地说:“Internet要把全球一网打尽”。

(二)虚拟性。网络通过互联形成了一个几乎可以找到现实社会的一切东西的虚拟空间。形成了“现实”社会之外的“虚拟社会”。在这个虚拟社会中,任何人都可以不分民族、种族、国籍、性别、信仰等因素进行联系和交流,而且,相互交往的人在很多时候并不知道对话者在现实社会的真实身份,隐匿性的文化氛围在网络文化中司空见惯。

(三)便捷性。计算机网络将全社会紧密联结在一起,将地球缩小了,将时空拉近了,极大了地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实现了通信的瞬时化、生产的自动化,“方便快捷”成为网络文化的一个突出特征。你只要坐在一网的计算机前,简单地通过键盘或鼠标就可以方便地浏览信息,收发信息,收发邮件,传递影视、图像、声音、文字等资料,网络信息的与传播速度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四)综合性。网络犹如一个信息的海洋。信息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极大地丰富和拓宽的人们的视野,但网络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各种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也充斥其中。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积极影响

1、满足大学生对休闲信息的需求

网络是一个容量大、速度快、覆盖面广、反馈直接的信息传播媒介,它开拓了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宽了他们认识世界和掌握知识的渠道,也为满足大学生对休闲信息的需求提供了现代化手段。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国内外时事,了解生活消费信息,了解时尚和流行,在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同时又能为实际生活做指导,从而为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闲暇方式

网络使人们接触到的是一个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生存世界,网络文化就是通过文字、高清晰度图片、动画、声音等多种方式进行组合传播,为大学生提供一份丰富的娱乐文化大餐。通过网络,任何人都可以以各种方式随时参与并尽情地体验人与计算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式娱乐。在这个不存在现实利益的虚拟空间里,大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或玩网络游戏,或听音乐、看电影,或写博客、与人聊天,一切皆由自己主宰,从而把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抑制或无处发泄的心理情绪尽情抒发,舒缓紧张感,减轻压力,放松身心,调剂生活。

3、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

与人交往是大学生闲暇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活动。网络构筑的虚拟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E-mail、QQ、BBS、BLOG是当前大学生最常用的四大网络交流工具,在那里,他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畅谈生活的感悟,宣泄情绪,抒感,发表见解等等。由于网络交往的便捷性、隐蔽性、平等性和广泛性,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籍、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信仰的人都可以轻松自由地进行交流,没有国际疆界,没有传统藩篱,也没有长者权威,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并且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思想和感情交流。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消极影响

1、诱导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使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趋向低俗化

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性(sex)”、“” (nude) 、“成人”(adult) 、“女人”(women) 、“” (naked)及“色情”(erotic)都是许多网站使用频繁的关键字。“据有关专家调查,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此外,暴力信息也是潜伏在网络文化花园中的毒蛇。在网络中,一些暴力图片、暴力影视、暴力游戏满足了大学生追求新奇、刺激的心理,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和吸引力。而大学生正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抗诱能力和自控能力都不强,网络上纷繁复杂的色情、暴力信息容易诱导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从而使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趋向低俗化。

2、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导致大学生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淡化

网络对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虽然它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但是在网络世界中,人与人之间交往不是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直接交往,而是形成人-机-人的交流模式,这种人机交往可以以屏幕为界面回避各种不适与矛盾。因此,通过网络,学生可以以各种方式毫无顾虑地与各类朋友畅所欲言,在网上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一旦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他们就可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而消极对待缺陷的现实世界,从而疏远了同学之间的直接交往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也减少了与家人的沟通,从而造成现实生活中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和人际关系的淡漠,甚至还会产生孤独、苦闷、压抑、害怕与人直接交流等情绪。

3、滋长人的懒惰性,使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由现实休闲转向虚拟休闲

鼠标一点,风光无限的网络世界给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赋予了多姿的色彩,丰富、详实的信息资料,悦耳的音乐旋律,生动的影视图像,新颖刺激、魅力无穷的网络游戏等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自己的闲暇时间都用于上网,由现实休闲转向虚拟休闲,成为恋网一族。于是他们懒于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懒于进行体育健身,甚至出现了通宵达旦、逃课上网玩游戏这样的“泡网一族”,“就像被某种魔力吸附在网络上一样,有的学生沉迷于网吧;有的则三五成群的去网络上CS,残忍的杀对手;有的则成群结党的在传奇、天堂等游戏中孜孜不倦的PK,……在网络这个虚幻世界里,不少大学生在重复着‘兴奋投入遗憾郁闷自责重蹈覆辙麻木’这么一个过程”,最后的结果是,不仅损害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使许多大学生荒废了学业。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影响具有两面性,高校必须正视其消极影响并采取有效的对策。

(一)加强网络文化建设。高校要重视校园网的建设、应用和管理,大力建设科学、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让校园网络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大学精神的阵地。

(二)加强网络德育。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生活产生了各种影响,这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形势,一方面学校德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德育观念,改变传统德育手段,使学生不断增强对网络文化的分辨能力、免疫能力及抗诱能力,增强网络道德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他们去过健康、高雅、文明的休闲生活。另一方面,要构筑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德育网。网络德育不单是学校的事,家庭、社会也是一支重要力量。家长要提高网络知识水平,及时地教育引导孩子科学、合理、适度地运用网络,同时社会职能部门也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严密监控和检测互联网,加强网络信息的过滤,净化传播内容,规范网络行为,以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拥有健康的、高质量的闲暇生活。

(三)加强对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教育和引导。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价值观,进而合理地安排闲暇时间、正确地选择闲暇活动,把闲暇活动作为促进身心愉悦、健康及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使大学生自觉正确地使用网络,使网络更好为自己的闲暇生活服务。另外,学校要注重用各种健康丰富的活动引导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对闲暇生活的自我规划、自我决断、自我评价的能力”,促使沉迷于网络虚拟休闲的“恋网一族”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提高闲暇生活的质量,营造健康科学的闲暇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陈相光.网络文化对广州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研究.学位论文.2003

[2]姬东琪.十年目睹怪现状之大学数字生活

大学生网络生活篇3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5-0150-02

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和社会限制,使得信息社会高速发展。与其它科学技术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既表现出它积极的一面,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下作带来了方便,但同时它也凸显出了一些不利的因素,充斥于网络中的形形、良莠不一的网络文化给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各种不良影响。客观的面对它的存在,理性的分析,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预防和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利用好网络,也是建设和谐校园必不可少的工作。

1 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网络上汇集了大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信息,大学生们可以及时地获得这些先进文化及相关信息,了解社会发展的动向。参与社会问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参与度,关心国家大事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现实吐界中,物质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了个体自由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阻碍了大学生追求完善的个性发展,而网络制造巾的虚拟世界又恰好可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网络游戏、聊天、BBS、个人空间(博客)等为参与者提供了感情宣泄、思想交流、行为互动的平台,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有利于培养健康的情感,缓解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有效地弥补工客观真实世界的不足。网络极大的包容性使上网的大学生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虚拟环境中,通过对事物的思考、辨别,大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提高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

然而,网络构建出来的只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有对大学生上网目的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上网并不是真正地为了学习,而是将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放在了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电影、音乐等娱乐活动。心智不成熟的大学生缺乏判断能力和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打消积极性等负面因素的影响时,就将精力逐渐转向网络世界,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等特征恰好为他们提供了发泄空间。在现实中,缺乏人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没有得到积极正确的引导,使得他们将心理依靠更多的投放于网络,以寻求补偿,逃避现实,过分的依赖网络这个“避难所”,沉溺于其中,无节制的使用网络,肆意放纵自己,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损害了身心健康。

以上种种表现都有可能导致网络成瘾(Interact Addiction,IA)的形成。目前大学生正是沉迷于网络的最大群体,网络成瘾现象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类:①网络游戏。在游戏中寻求刺激;②网络聊天交友。沉迷于网络聊天交友而不能自拔,相对于现实中的朋友,他们更愿意与网络中的朋友进行交流,追求不现实的感情,“网恋”、“网婚”;③计算机使用成瘾。沉溺于电脑程序,迷恋网络技术包括黑客技术,热衷于自建和个人网页或网站等;④具有一定自我强迫性的行为。不可抑制地参与网上讨论、BBS发表文章、购物、拍卖等活动,在网上搜索或下载过多的对现实生活没有多大意义的资料或数据等;⑤网络色情成瘟。沉湎于网络上的色情文字、图片、电影和色情聊天等。网络成瘾后,心理、生理等各方面的具体表现有:对网络产生依赖感,上网时产生愉快和满足的感觉,下网后精神疲惫、情绪低落、思维迟钝、目光呆滞、表情木讷、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以及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

2 大学生与网络道德

网络使大学生之间关系淡漠,情感疏远,对亲情也变得冷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而网络产生的负面影响却使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渐渐背离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群。简单意义上的影响表现为:心智不成熟的学生产生角色的混乱、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严重的影响则表现为人格的异化、道德感的弱化。大学生的价值观在网络影响下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他们往往也会在信息消费中无法在完全。自主的情形下认知事物和判断是非,道德判断力因此下降甚至消失。

网络的隐蔽、虚拟等种种特征为大学生的放纵与侥幸心理提供了任意滋生的空间,大学生追求个性和自我的一面,浏览暴力、恐怖和色情信息,追求精神上的刺激,完全不考虑社会规范和道德。随意发表个人观点。通过网络,大肆宣扬和崇尚西方各种意识形态,传播暴力、色情、封建迷信等低级庸俗的内容,发表反动言论,恶意攻击他人等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接受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监督,按照国家公民的标准和道德原则生活和行事。“网上网下”的这种双重道德标准极易使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价值观扭曲,思想意识模糊,在虚拟的空间追求低级而无限的刺激,网络道德失范容易导致人格缺陷,甚至形成青年学生的人格发展错位。许多大学生由于忽视网络文明而导致网络道德失范,严重者引发网络犯罪,如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破坏计算机系统信息、系统数据、应用程序;毁坏、窃用他人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侵犯他人知识产权,非法截获、篡改、删除他人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数据资料;利用计算机网络实施金融诈骗、盗窃他人财产;传播物品、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网页的犯罪等等。这些错误行为,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意识和品德心理异化发展的具体反映,从某种角度也向社会表明了大学生内心的诸多问题极具危害性,这对于大学校园学风建设的影响也很严重,网络资源的丰富与便利的获取方式为一些学生另辟捷径,获取信息方便快捷使他们放弃了刻苦钻研,滋长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心理,养成了浮躁的心态。有的学生沽名钓誉,败坏学风,不惜违背学术道德,利用网络下载他人的研究成果,践踏了学术尊严,加剧了学术腐败,品德素质急剧下降。

网络道德的缺失最终将导致这些学生道德认识模糊、情感淡漠、意志薄弱、道德行为失范,大学生的品德、心理也在虚拟的网络社会里畸形发展和扭曲。凡此种种将严重弱化大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网络道德的失范行为,至少会干扰正常的经济秩序,危害社会稳定,导致人类知识水平和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干扰和谐校园建设的进程。因此,必须将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向充分重视起来,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健康发展。

3 积极引导大学生更好的利用网络

正确的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利用网络,除了政府发挥职能净化网络空间环境,家长努力建立亲子关系和良好的家庭氛围之外,学校也婴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大学生网络生活篇4

网络生活方式是特指网络世界中人们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活方式,而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则是不健康、不科学、不文明网络生活方式的对立面,其应涵盖网络辨别力、网络运用、网络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在网络信息社会中,加强大学生的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对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网络运用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并对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涵盖内容进行介绍,最后提出几点加强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发展,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复杂的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其不仅要求学生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网络信息能力就包括在内。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不少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都是不健康的,没有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强,在网络环境中没有发挥出其才能。据相关资料表明,52%的大学生不具备较好的网络自控能力,48%的大学生搜集网络信息的能力不强,查阅资料花费的时间较长,而近33%的大学生对网络法规知之甚少。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

由于互联网所具有的独特吸引力,再加上大学生不具备较好的自控能力,而使不少学生出现网瘾问题,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另外,不少学生上网时间过长甚至通宵上网,作息时间十分不正常,使得学生的生理机能出现下滑。同时,长时间沉浸在网络中还会降低学生的交际能力,甚至会出现人格、心理扭曲等。培养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确保学生网络生活的安全、科学和健康,体验到互联网带来的乐趣,更好地获取信息知识,增强沟通能力,塑造健康的网络人格,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互联网具有浩瀚的信息资源,这对教学内容的丰富深化、学生知识面的拓宽都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网络教学对教学内容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多媒体技术、声像教学等这些都使得教学更加具有感染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网络不具有时空局限性,能够充分发挥出各种教学资源的作用。培养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学习内容的把握更加轻松、深入,对行业动态能够及时掌握,进而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

二、当代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涵盖的内容

(一)正确利用网络服务生活和学习

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通过网络为日常生活和学习提供服务,随着社会的网络化、信息化发展,当代大学生应紧跟时代的潮流,提升自身的网络素质,更好地与网络生活相融合。具体来说,应用网络服务生活和学习的行为习惯,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是树立强烈的网络意识,对网络信息给予充分的重视,增强信息反应的能力。二是具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能够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检索工具能够进行信息的查找,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三是能够掌握常用的几种网络即时通信工具,以更好地融入网络生活中,如QQ、Email、网上银行等,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四是杀毒软件、防火墙等的应用,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自觉维护网络安全。

(二)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

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其指导准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其能够为人们提供各种资讯和应用。但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鱼目混珠、牛骥同皂的现象,如网络色情、暴力宣传、拜金主义、西方自由、民主、人权、极端个人主义、享受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存在。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的养成要求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能够利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坚定自己的正确立场,对各种网络现象、网络观点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升自身的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能够抵抗他人的迷惑和外在力量的作用,不盲目轻信,始终坚持其正确的立场和观点。

(三)自觉参与健康网络的建设中

主动加入到建设健康网络的队伍中是对健康网路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一种升华。互联网传播的特征之一就是交互性,大学生是网络活动的实践主体,其对健康网络建设的参与,是构建健康网络生活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网络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应做到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重大网络新闻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时,应负责任的发表个人观点,积极传播先进的网络文化。二是为健康网络平台的构建添砖加瓦,促进网络内容的丰富化,网络功能的完善化,不断促进网络品质的提升。三是提高网络维权意识和防范意识,敢于制止违法行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四)严格遵守网络法规

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严格遵守网络法规,网络社会的虚拟化,使得网络秩序的维护和网络环境的营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主体的自律能力和法治意识。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网络公德,诚信交往,文明上网;加强自律,科学安排学习时间,谨慎对待网络信息,不浏览和传播有害低俗的内容;此外,还应严格遵守网络法规,对于他人的隐私、科研成果、账号密码等不得泄露、盗用,不传播和制造网络病毒,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三、当代大学生健康网络生活方式养成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武装,增强学生的网络政治敏锐性和鉴别能力,这就要求做好《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透彻地进行诠释,并与网络生活相结合,对网络社会中出现的各种观点和现象进行解释,增强大学生的辨别能力。

(二)加强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的教育

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好的信息能力,直接影响着其网络活动的参与情况,进而对其网络生活的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普及网络知识的教育就凸显得尤为重要,使大学生对网络传媒形成正确的认识,提高媒体可信度的判断能力,学会通过网络媒介理性的进行网络活动,使学生的交往途径得以拓宽。另外,还应加强网络技术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网络信息、网络交流、信息管理、信息安全维护等的操作,促进学生信息查询和处理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应不断创新网络教学,开设网页设计、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等一些课程,促进大学生信息传播和创造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网络法规和公德的教育

健康的网络生活是以遵从道德和法律为前提的。首先应将网络公德的教育置于首位,尤其是慎独教育的开展,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自律意识的基础内容,通过《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的制定,明确网络生活的道德内容,提倡文明上网,树立网络道德的新风尚,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其次,还应依法开展网络活动,加强网络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当代大学生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培养良好的网络生活习惯。

(四)加强网络硬软件的建设

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环境进行优化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加强对绿色网络红色网络的建设,着重建设一些健康、文明、对社会主义进行弘扬的网站、论坛、聊天室等,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二是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将一些恶意网站和不良网络内容进行屏蔽,关闭一些色情、暴力等低俗网站,使网络环境得到净化。三是加强对校园网络硬软件的建设,提升网络配置和速度,优化网络环境。四是健全相关行业的准入要求,对黑网吧进行严厉打击,构建绿色的网络环境。

大学生网络生活篇5

【关键词】人际传播 大学生 网络活动

如今在网上最流行的就要数那些名人名言、雷人语句或是一些祝福、感恩等教人追求真、善、美的文章,也包括一些由生活压力而极端娱乐化的内容和网络红人。而大学生们也热衷于在网上转载此类文章,进行评论关注,但是他们却很少把这种追求分享,表达出来,人与人之间变得陌生了。本文从人际传播的角度入手,分析人际传播和大学生网络活动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研究的起点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舒茨的“人际需求理论”和持社会学观点的约翰・蒂博特和哈罗德・凯利的“社会交换理论”①。“他们关注的是人的心理与情感的方面”②,这显然不是传播学领域所研究的社会行动中人际关系的发生发展。当我们与别人聊天时,我们希望别人认同还是反对我们的观点呢?“人渴求一种卓然独立的‘我―你’关系。这一要求必然使人际关系带有不同属性的人相互连结的性质。”③也就是说,“我们试图以我们自己看来有意义及合理的方式组织我们的世界”。④其中,“我―你”关系是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重要思想。他“直接进入到人的关系世界中,完成人与人的必然接触,必然相遇,使个体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确立自我,建立彼此的非对象性关系。”⑤作为他的积极响应者,美国传播学者约翰・斯图尔特认为“真正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在交往运动中得以保持的,从社会关系向文化关系滑动,最后到达人际关系的传播过程。”⑥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理解斯图尔特的观点。当我们去购物时,我们需要与售货员进行交流,询问产品特征、价格等。此时,我们并不是与真正的人在交流,而是在于售货员这一“社会人”进行交流,获取“你问我答”式的需求。这就是第一层的“社会关系”。然而,由于产品价格稍贵,而我们又特别想买的时候,大多数人会选择沟通和理解,即聊一些对方本身携带的外化的文化,如穿着、年龄等。当我们发现对方是一名兼职大学生时,是否就有种距离拉近的感觉呢?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关系”,通过文化达到相互吸引,进而深层沟通的关系。此时,彼此双方都开始关注对方的一举一动,在通过好感度来确立彼此要建立的关系,这就是最后一层“人际关系”。

但是,斯图尔特认为“文化关系”远没有达到人际传播的层面。他认为这只是“人与人在角色与文化特点上产生连结”。通过上述例子,在很多时候,当我们进入“文化关系”层面时,双方就已经达成一种共识。也因为达成共识,双方开始消除差异性。

因此,人际传播是获得精神层面的需求,而不是简单的了解、知晓。这样,人际传播的本质就是通过精神交往消除彼此间的差异性,获得共通意义空间以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的活动。同时,人与人的差异性是维持传播的动机,否则,传播就不会继续下去。正如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提出的:“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才能加深双方的了解和相互理解。”⑦所以,从这一层次看,人际传播并不能实现“手拉手”、“心连心”。因为传播双方并不存在“心连心”的基础,即没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看大学生的网络活动。

大学生的网络活动有学习和娱乐两大类。学习包括查资料,下载书籍等;娱乐则有聊天,玩游戏,关注新闻事件等。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大学生的网上聊天行为。

我们经常遇到或参与这些事例:早晨看到学生甲,问他是否见过学生乙,其实甲和乙是同宿舍,甲回答说不知道,早晨在QQ上没见过他。还有就是吃饭的时候,大家互相不说话,而在QQ群上聊,今天吃什么,都有谁去等等。这是一个很独特的现象。我们发现有时自己也是这样:不愿与身边的老师、朋友、同学、亲人说一句话,而宁愿在网上与天南海北的网友大谈特谈自己的感受、心情、爱好、专业等等。网络的虚拟性的确为我们的交流提供了敞开心扉的平台,让大家可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并尽心给出解决方法,或安慰、或鼓励,但其负面影响的确是降低了人的行动能力。沃瑟尔认为以电脑为中介的交流,很多时候交流者是沉醉于一种过度奉献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彼此都只关注好的印象,而忽略一些消极信息;然而当积极的信息传播给另一方,另一方以同样积极的方式反馈时,一个密切的关系就得到了强化。

我们在网上或多或少的会结识几个“朋友”,甚至互告姓名,互通电话。那为什么愿意花费大把时间和精力在虚拟空间培养友情,却不愿与身边的人说一句话维持友情呢?问题还在人际传播。

通过斯图尔特的三个层次的分析,“社会关系”“文化关系”已经不需要重新建立了,因为大家都是大学生,即便家庭背景不同,在其他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也就是说大学生都站在了“人际关系”的门口。这一层关系的要求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了解和相互理解,满足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扩大共通的意义空间的前提则是相互尊重差异性,在差异性的基础上,建立共通意义空间,即“异而有同”。这与现在网络风靡的“微博”一样,因为所有人在网络中的身份等同,选择关注谁,不关注谁完全是自己的自由。因此,我们就会关注感兴趣的人,和与自己想法接近的人交流。

AB即为两者共同的意义空间

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中,人们喜欢根据自己的态度或观点来要求他人。如对公共事件的认识,有人认为应该那样做,有人认为应该这样做,还有人认为这种事情就不应该发生。因此,出现了矛盾,大家互不相让,即便知道伏尔泰的名言“尽管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让对方把观点讲完,却仍坚持己见。这样,人际传播的目的就不是为了建立社会协作关系,完成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满足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还有一种网上活动就是发表日志或表达心情。当我们将想法、烦恼等写在网络上,并有人给我们回复评论时,我们发现如果对方发表的是肯定、帮助自己的话,则在下次见面时显得格外亲切;而那些反驳我们的,或是驴唇不对马嘴式的回答则让我们厌恶,即使见面后不感到讨厌也至少是没感觉。究其根本,还是共通的意义空间的作用。根据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可控制因素有传播者、讯息、受传者、媒介,再加上及时的反馈。但我们看讯息、媒介还有反馈都是被传播者和受传者所控制,只剩下信源和信宿,最终回归于“人”。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⑤⑥王怡红:《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人民出版社,2003:32、33、35-36、36、38-39

④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157

⑦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3

大学生网络生活篇6

以前的大学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学生学习采用的是传统的标准黑板和粉笔的教学形式。现在的大学生是离不开计算机,离不开网络,学习,吃饭,就连上厕所都离不了网络。沉迷网络、依恋网络、网络孤独与自闭,不同程度的网络问题带给大学生诸多危害,严重妨碍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说明学生网络生活现状与健康的距离。

网络时代的学习是一场人类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网络学习观念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个性化、信息资源的多媒体化和超链接性以及双向交互平台机制等优势能够让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学习愿望,自主的选择学习地点、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

地方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地方经济建设的实用性人才,但是由于偏离中心城市,学生来源素质较低,教学资源缺乏,教师整体素质不高等因素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学习热情,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不佳。社会评价反应很多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够,缺乏职业竞争力。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地方高等学校的学生学习手段单一,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不能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学习,80%以上的学生完全依赖课堂进行正式学习,只有少数学生比较善于利用网络平台或其他媒体资源获取有用的资源。

二、 积极进行大学生网络生活与学习的平台的研究

在网络时代,网络成为了人们自主学习、写作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学习者通过网络,实现网络课程的学习、完成于他人的交流合作以及评价学习成效等各种网络行为的一种学习方式。学校要积极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在课程建设方面,以前是建设的部级或者省级优秀课程、精品课程都重点在于课程的材料的整理,而现在的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更加侧重于网络教学的使用。爱课程网站和慕课的发展等都是基于网络的基础上开发的,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课程平台。网络教学发展理论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包括网络学习平台、网络学习课程、网络支持、网络教学管理以及质量保证体系。

网络学习是一种很灵活的学习方式。网络学习是将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网络课程是学习工具的一种具体体现,设计与开发课程的宗旨不仅是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应当对学生进行策略的引导。网络学习是将网络作为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对象,胜任网络的学习方式,掌握网络的学习优势,网络学习将网络作为学习的环境,以网络作为学习的技能,有驾驭网络学习的网络技能。

三、网络学习引导策略研究与个体的培养与训练

如何应对网络的学习方式,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如何把针对学习任务,利用网络进行加工和处理变成我们自己的知识,如何组织并实施探究式的学习任务,实现知识或技能不同情景的迁移,如何参与到网络的互动交流,如何正确的进行网络学习效果的评价,网络学习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网络学习引导策略的研究。

学校和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是知识的传播者和教学秩序的管理者和控制着,从网络学习的发展趋势来看,教师还必须是学习策略的引导者,学习困难的帮助者和学习问题的咨询者。信息社会要求学习者必须高效、高质量的学习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无论是网络知识的学习还是网络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构建和完善网络学习策略,使其学会学习,获得在网络社会中终身学习的能力。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对人的创造性的激发,对人的学习潜力的挖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都需要学习策略的引导。网络学习引导策略能够让学习者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网络学习引导策略的开展,还要指导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设计与开发高品质的网络精品课程是进行高效率的网络学习的保障,也是学习引导策略的关键与核心内容。有些课程虽然有在制作的技能和知识点的分解方面有所成绩,但是没有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策略的引导,往往是学习的效果不高,一门课程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完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其学会学习,进行学习策略的引导。

网络学习引导一般包括一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确定网络学习目标,按照学习目标学习和搜索信息资源并组织学习。引导学生制定网络学习计划,考虑自身的学习风格和原有的知识水平,深入分析网络资源环境及双向通信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引导学生组织网络学习资源。网络资源丰富,多媒体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知识点关联宽广。引导学生评价网络学习效果。网络学习是体现学习者主体性的自主学习,不仅要求学习者要自定学习步调,还要进行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网络时代,学习引导策略需要综合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行为因素,技术因素和情境因素等诸多方面,是策略成为名副其实的改变学习成效的推动力。

大学生网络生活篇7

关键词: 体育文化活动;网络成瘾;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93-01

0引言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7月19日)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已达到4.85亿人。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增幅仅为6.1%,最引人注目的是,微博用户数量以高达208.9%的增幅,从2010年底的6311万爆发增长到1.95亿,成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是一种由网络所引起的心理、精神、躯体等一系列综合症,表现较为复杂,有躯体依赖性,出现戒断症状、生物钟紊乱等。大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心理咨询的防治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新的方法变得十分迫切。体育文化活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人的良好的性格品质,因此,积极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设计科学的干预处方,将成为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更有效的策略。

1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作用

1.1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网络依赖的心理替代作用研究发现上网者可以从网络中获得各种愉悦的体验,例如,匿名发帖,与网友互动,逃避现实的压力等。长期沉溺于网络所带来的就导致了精神迷恋甚至上瘾。参加体育文化活动也会有愉悦感,这种运动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是一种完全释放,彻底满足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虽然上网和体育文化活动有着完全不同的形式,但是两者带给人的满足、欣喜、酣畅淋漓和幸福愉悦的情感体验却是十分相似的。相比网络的虚拟环境,现实环境中的体育文化活动带来的快乐感更加真实。因此,笔者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够起到替代网络依赖的心理作用,能够帮助抵御大学生网络上瘾的行为。

1.2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健心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关注体育文化活动的健心作用,对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实验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会加重抑郁和焦虑水平。国内有些从事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师进行了以体育运动为主要手段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体育运动对预防和戒除大学生网络成瘾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1.3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作用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团队合作的关系,抑制不良素质和习惯;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能力素质欠缺部分的补充可以延伸到课堂外和校外,例如学校间的友谊赛或夏令营;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够激励学生顽强拼搏和不畏艰苦的精神;不同的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者会彼此受到影响和熏陶,通过交流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团队协作型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素质,个人拼搏型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沉着冷静,顽强拼搏的能力素质。

2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策略

2.1 开展各种类型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学校除定期召开运动会外,可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内容,例如:举办体育文化节,除竞技比赛项目外,可以增加拔河、踢毽子、跳绳等比赛项目,开展体育知识竞赛,体育知识专题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漫画、摄影大赛,体育游戏设计大赛,还可以邀请民间艺人将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带进校园,指导学生排练用于运动会的开幕式表演。学生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了,必然能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2.2 体育文化活动结合心理疗法的策略要治疗大学生网络成瘾,除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还要结合一些心理治疗手段,包括引导学生端正上网动机和态度;制定合理的上网计划,循序渐进地减少上网时间;节制某些易上瘾网络服务;组织帮扶小组,增加现实帮助;组织家庭成员协助治疗。通过结合以上心理疗法的策略培养网络成瘾大学生积极健全的人格。

2.3 构建特色体育课程,建设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高校体育课程应当与时俱进,大力开发,大胆引进时尚体育运动项目和休闲娱乐课程,积极改造传统体育项目。特色课程包括拉丁舞,街舞,瑜伽,轮滑,攀岩,定向越野,极限运动,腰鼓,秧歌,柔道,自由搏击,国际象棋,有氧运动等。这些既有健身价值又有教育价值的运动项目能够推动建设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促进大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必然也能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运用体育运动的竞争意识营造学术竞争氛围,培养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

3结论与建议

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网络成瘾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问题,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干预作用能够起到抑制和减少大学生对网络的过分沉迷,能够有效并持续地戒除大学生网络成瘾。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建设中,学校应当加大投入,加强体育场馆措施的建设,因地制宜,结合大学生需要设置课程,培养学生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兴趣和习惯,把体育文化活动和各种心理疗法结合起来,这些措施必将会有助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和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省略nic.省略.

[2]盖华聪,程云波.体育教育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干预的可行性分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4(1):116-118.

大学生网络生活篇8

(玉林师范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摘 要:以大学生日渐成熟的网络参与活动能力为视角,主题设计、组织环境、“意见领袖”是高校网络参与式党建活动的主要因素,基于案例实践提炼出宣传舆情氛围、开展网络参与、网下组织推进、反馈提炼升华的一般组织流程,提出了基于网络参与的高校党建活动的类型及对策。

关键词:网络参与;党建;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100-03

一、高校党建活动方式存在的问题

党建活动是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党建活动一般分为常规型和非常规型:前者是经过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党组织活动方式(“三会一课”、民主评议等),主要是安排学习党内文件、讨论党建中的重要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后者是根据党中央精神和学校特点,以主题形式开展的活动方式(“党在我心中”、“学雷锋”等),形式多样为党建工作注入活力。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党建活动,在实际操作中都受物理空间、时间和成本的局限,且党建活动的参与对象是新时代的青年人,对保守、刻板、被动的传统党建活动方式极易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不利于高校党建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党建活动方式应紧跟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充分利用网络创新高校党建活动方式。

二、高校党建活动方式的创新视角——大学生的网络参与

(一)大学生网络参与的内涵及特点

关于“网络参与”虽然还没有明确的学术定义,但其定义结构均指在权利义务范围内借助计算机、通信、网络等特殊技术手段,通过网络、在线交互、微信平台推送等网络形式开展意愿表达、利益诉求,参与公共事务的社会活动和行为过程。与传统参与方式相比,“网络参与”使参与主体的行为意愿表达具有自主、开放、互动、广泛的特点,从而影响公共事务或公共决策。

大学生作为当前我国网络参与的主要参与主体,还具有与其他群体不一样的心理特点和利益诉求。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的网络参与呈现出参与的无序性和有序性共存、参与的自主性和被动性交织、参与的理性与非理性共存的矛盾性特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确立和完善的阶段,他们的网络参与极易带有情绪化表达、娱乐化参与和网络路径依赖的倾向。

(二)网络参与契合高校党建活动方式创新的切入点

网络参与经历了网络信息、网络讨论与意见传递、意见协商和整合的步骤过程,网络加速了公民社会参与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往往实现了网下和网上的参与互动,形成一种独特的公民社会参与形态。通过分析研究成功的公民网络参与活动,引发参与的缘起事件、公民网上网下的参与环境以及网络参与的主体特性是影响公民网络参与活动的主要三大因素。将大学生网络参与的积极性引入到高校党建活动同样依据公民网络参与的这三大因素。

第一,网络参与亟待引发参与的缘起事件,因而传统高校党建活动方式中以主题形式开展的适用于网络的参与创新。此类党建活动的主题设计需要契合引起大学生网络参与的缘起事件一般规律,即具有鲜明的刺激性和典型性特点,易于激发大学生自我认知矛盾与困惑。

第二,高校党建活动的组织环境应实现网上与网下的良性互动,为大学生的参与提供网络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易于引导大学生将网上互动与网下实践相结合。

第三,随着高校党建活动主题网络参与的深入,大学生作为参与主体对意见协商与整合需要“意见领袖”在网上网下组织引导,以加强大学生对主题党建活动的思想统合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积极建立。

三、网络参与式主题党建活动的实践

依据大学生网络参与主题党建活动的组织创新落脚点,笔者分别以节日纪念和实时政策为背景,策划了基于大学生网络参与的高校主题党建活动——“清明网上祭先烈”和“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章知识竞赛”,并从活动实践中提炼大学生网络参与式主题党建活动的一般组织形式。

(一)网络参与式高校主题党建活动实践案例

1.清明网上祭先烈

2011年清明节期间,以传统感恩缅怀节日为背景设计“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主题,利用中国文明网“网上祭英烈”专题(http://survey.wenming.cn/survey/281/)网络参与平台,组织开展“清明网上祭先烈”专题党建活动。采用学生自主网上参与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荣辱观教育融入其中,监控大学生在该主题下的情感表达,做好及时的总结反馈。深化大学生团校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主要包括四大步骤:前期宣传,营造舆情氛围,正面引导学生网络实践;网络祭奠,通过网络控件点燃蜡烛表达缅怀和崇敬之情,通过网络留言互动交流社会集体价值;线下班团支部总结,提炼思想,收集网络实践活动后的感想,促使学生们对网络公共信息资源反思;现场交流,激情展望未来,组织班团支部总结网络祭奠的收获和感想、清明节的相关知识抢答等后续提升活动。

2.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章知识竞赛

2012年12月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人民出版社、共产党员网(12371.cn)联合发起了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章知识竞赛活动,以此为背景确定“永远跟党走,学习不落伍”主题,利用共产党员网“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章知识竞赛”主页(http://12371.cn/special/zsjs/js/)为网络参与平台,开展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党章知识竞赛专题党建活动。采用机房统一组织学生骨干现场答题和学生自主网络参与两种形式,以知识竞赛引导学生参与网上专题学习,主要有以下四大活动流程:扩大宣传引导,营造竞赛氛围,利用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平台营造了网络竞赛的活动氛围;组织骨干培训,逐级推动竞赛,利用公共机房传授网上知识竞赛的步骤及注意事项,组织学生骨干现场网上答题;党建带团建,支部总结提炼,党员进宿舍指导团员参加;注重数据反馈,落实竞赛成效,动态收集反馈各团支部参与网上竞赛的数据信息。

(二)网络参与式主题党建活动的一般形式

通过案例实践网络参与式主题党建活动总结以下四大组织流程:宣传舆情氛围,开展网络参与,网下组织推进,反馈提炼升华。

1.宣传舆情氛围。高校党建活动的主题设计多源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因而网络参与式党建活动的主题在缘起事件上的吸引力弱于社会热点事件,在组织开展之前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氛围,积极挖掘大学生参与的敏感触角,为网络参与打下良好的舆情基础。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加大党建活动主题宣传,例如主题征文、演讲、手抄报比赛,加大党建活动主题的宣传力度。

2.开展网络参与。大学生网络参与的平台建设是党建活动能否成功的核心,一般通过选取现成的主流专题网站(例如新华网、文明网),这些网页建设相对成熟,保障了网络参与的操作成效,但由于这类网页设计对象比较模糊,在功能上可能无法满足高校党建活动的需求。在时间和经费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建设专题网站满足活动的特殊功能需要,设计内容上选定理论性强、对网民具有深刻启迪价值的“经典”,形式上开发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超文本结构的电子教材,增强网络参与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网下组织推进。成功的网络参与活动是网上与网下活动交替互动促成的,基于网络参与的主题党建活动仍然需要传统的思政教育活动方式作为网下的活动保障。由于网络参与活动是特定时间段的组织活动,为维持网络参与的热度需要持续吸引参与主体,为网下培训网络参与的先锋队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在参与过程中网下实时反馈网上参与度,积极借助校园公告栏、广播站、电视屏等传播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立体、全方位的上下联动推进格局。

4.反馈提炼升华。由于大学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成熟的过程,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价值取向多元,因而基于主题的高校党建活动为实现目标,亟待通过“意见领袖”组织意见协商和整合。一方面利用网下组建学生骨干监控网上参与舆情,添加反映社会核心价值的网络观点引领大学生的网络参与价值主流;另一方面组织网下活动提炼总结网上参与观点,通过座谈会、总结汇报、热点讨论等形式进一步剖析网上焦点。

四、网络参与式高校党建活动的类型及对策

(一)高校主题党建活动的网络参与类型

高校党建活动以主题为中心,价值教育取向明确,引领校园文化的价值舆论。因而,基于大学生网络参与的党建活动必须以主题教育价值取向为基本和目标,根据当前网络参与的应用技术形式和高校主题党建活动类别可以有两种类型。

1.主流价值认同的主题党建活动适用开放型网络

平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主流价值认同为主题的党建活动,例如以纪念节日(清明祭奠英烈、七一建党、八一建军、十一国庆等)为主题组织策划的主题党建活动适用于开放型的网络平台。在社会公民价值体系中这些主题已经成为认同主流,需要通过更加开放、自主、交互的网络平台营造精神文化升华的舆论氛围,应该积极采用当前受大学生喜爱的最新网络应用技术,例如微平台(微博、微信、微视频),整合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为大学生网络参与党建活动提供网络应用技术的综合环境,满足他们表征形式多样的主题感想和情绪表达。

2.价值认同模糊的主题党建活动适用半开放型网

络平台

全球化发展带来的文化多元化冲击,引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规避的一些社会价值取向问题。引导大学生深入剖析这些社会问题的内在价值取舍,需要设计一些价值认同模糊的党建活动主题,例如如何看待党内存在的贪污腐败问题、当前我国社会的民生问题等,半开放型的网络平台更适用于此类主题党建活动。例如使用网络投票技术来预设焦点问题的多种价值取向,通过大学生自主投票结果引导理解偏差的学生反思,网络技术设计开放正反或多方价值取向的主流评论,为认同模糊的观点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平台。半开放型的网络平台既为大学生提供了情绪表达的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党建活动主题的舆论导向。

(二)完善网络参与式高校党建活动的对策

网络参与式高校党建活动是参与主体大学生、网络参与环境和现实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三者之间相互契合、协变达成活动目标,针对这三大因素分析网络参与式高校党建活动的对策。

1.重构大学生网络参与者的身份——价值认同的

虚拟共同体

网络参与构造了参与者的虚拟身份,网络没有中心只有节点,相对于现实而言网络中的虚拟表达实现了多元文化对人们参与身份的重构,网络通信技术支持了多元文化和异质文化的表达。大学生通过日常网络参与技术平台来表达其异质文化观点,如微博、BBS论坛、QQ空间等以ID为主的网络参与平台。网络参与式主题党建活动以大学生建构社会核心价值观为设计目标,因而旨在将网络参与中多元文化或异质文化表达的大学生网络虚拟身份,通过以主题设计相关的网络参与活动平台解构,并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网络辩论和协商形成虚拟共同体。通过网上网下的协商交流进一步引导大学生认识原有的多元文化或异质文化的身份偏差,最终提炼总结网络形态的虚拟共同体协商整合的价值核心取向,及时建构价值认同的新虚拟共同体,完成在网络参与式主题党建活动中大学生网络参与者的身份重构。

2.创建大学生网络参与的媒介情境——知识共享

的虚拟公共空间

网络技术解构了信息单向传播的垄断形态,形成了基于媒介环境的民主参与场域,促进了大学生在网络平台的公共辩论和民主参与。主题党建活动利用网络参与的新媒介环境,实现了媒介信息从个体性表征向虚拟公共空间的集体性展示的转变,满足了大学生民主参与、文化共享的内在诉求。因而建设参与、共享的媒介情境是大学生网络参与主题党建活动的前提,通过参与主体的网络接入,在公共网络媒介情境中,提供形式多样的网络通信技术表征参与意见。就当前高校党建活动主题以价值认同是否主流为区分,网络参与平台可以构建不同功能的媒介组织形式——主控话题和他控话题。主控话题的网络参与媒介环境一般预设的讨论立场比较明确,适用于价值取向主流的主题党建活动,通过博客、专题论坛等网络技术创建媒介情境。他控话题的网络参与媒介环境往往为参与者提供了主题修正完善的技术支持,适用于价值取向模糊的主题党建活动,主要通过类似于wiki百科、BBS论坛板块等技术创建媒介情境。两种媒介情境都能实现网络参与的信息辩论与知识生产,有利于大学生在网络公共空间领域的成长,支持他们作为价值认同的虚拟共同体分享协商提炼出来的公共知识。

3.延伸大学生现实社会实践参与——知行合一的

行动实践平台

大学生网络参与主题党建活动旨在通过自主、开放、共享的网络媒介情境,完善大学生的价值体系,指导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行为素养。仅仅通过网络虚拟空间表征大学生参与主题党建活动的价值取向,并不能从行动上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亟待通过搭建大学生现实社会实践平台完成知行合一的参与体验。通过实践让大学生体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更有利于转变他们在网络参与中只言不行而产生的价值认同偏差。特别对价值认同模糊的主题党建活动策划社会实践环节,应及时有效地反映问题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促使大学生反思自身在网络参与中的情绪化表达和非理性参与。同时,通过社会实践还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公民主体意识,大学生认知行为能力日益成熟,急于通过社会活动来证明自身的社会个体独立性,而社会实践恰恰满足了他们公民意识的内在需求。将网上参与延伸到网下的社会生活,大学生通过参与、共享、归属的社会自觉反思自身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娱乐化、极端化意见表达,增强了作为社会公民的网络参与行为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孙崇文,卢红霞.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

[2]胡大伟.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监督的引导与规制[J].廉政文化研究,2011,(3).

[3]彭榕.“场”视角下的中国青年网络参与[J].中国青年研究,2012,(5).

[4]李大芳,白庆华.国内网络参与研究文献综述[J].图书与情报,2012,(6).

[5]王贵斌.网络参与的情境阐释——一种社会文化的研究视角[J].当代传播,2011,(9).

大学生网络生活篇9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危害;安全;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主要工具,网络在影响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隐患。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安全地运用网络,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安全的危害性

1.网络诈骗。互联网自问世以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学生可以在网上购物、交友、浏览信息,但网络的隐蔽性和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负面消息屡见不鲜,网络诈骗成为危害社会安定和谐的因素之一。

2.网络成瘾。网络成瘾,又称因特网心理障碍,其发病率在大学生中不断攀升。网络成瘾带来的危害很大,在大一新生中尤为突出。网络成瘾使学生荒废学业,造成留级或者退学。在网络安全问题上,网络成瘾在学生中所占比例极大。

3.网络失范。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为广大网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少数法律、道德意识薄弱的大学生提供了进行不良甚至非法行为的土壤。污言谩骂、肆意攻击,使互联网成为发泄不良情绪的场所,而对不实信息的传播也危害了他人生活的空间。不仅如此,由于大学生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其网络失范行为体现出技术性强的特点,如窃取他人信息、创建淫秽网站等。

二、网络安全教育的意义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从目前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来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已刻不容缓。在网络安全教育过程中,可大力宣传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大学生文明使用网络,不在网络上肆意攻击他人,不传播流言蜚语;同时,教育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上的不健康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素养。

2.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合法利用网络技术。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必须知法守法。通过网络安全教育,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从而避免大学生在网络上恣意妄为,使大学生合法利用网络技术。通过网络知法守法教育,帮助大学生文明上网,让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有利工具。

3.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减少网络侵害。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有的学生喜欢网上购物,因网络安全意识的缺乏造成个人信息泄漏,网络诈骗屡见不鲜。另外,大学生对网络虚幻世界的错误认识也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通过网络安全教育,学生能学会如何在网络社会中保护自己,预防网络诈骗,自觉抵制网络成瘾的危害。

三、网络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

1.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增加网络安全教育内容。高校在新生入校后会开展入学教育,来帮助他们适应高校的学习和生活。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增加网络安全教育内容是非常有效的网络安全教育方式。首先,能确保对新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及时性;其次,能确保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最后,确保了网络安全教育在新生中的覆盖性。

2.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教会学生预防网络诈骗。利用网络这一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无疑能增加学生的接受度。网络实时、快捷、信息量大的特点也使网络安全教育更能深入人心。如通过网络平台,可深度剖析网络诈骗案例、宣传网络法制法规等,另外,网络平台还能进行视频播放。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能使宣传教育方式多样化,开展宣传教育的时间更灵活。通过网络教育,教会学生预防网络诈骗。

3.开展主题教育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是提高网络安全教育在学生中影响力的重要方式。通过开展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网络安全教育画展、征文等活动,让广大学生主动学习网络安全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大学生网络生活篇10

网络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文化精神,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利用网络资源或技术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既形成了网络德育,拓展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也创新和发展了传统德育模式。

(一)网络德育主体特征

教育主体是网络信息的“把关人”,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不再是以前单向的“说教”者,而是教育的指导者或引导者,因此在网络德育过程中教育主客体之间地位是平等的。因此,淡化了教育主体的身份,使得网络教育人情味和可信性更高,教育效果会比传统德育模式更好。

(二)网络德育客体特征

传统德育客体身份是具体的或确定的,其思想意识、道德水准、身心状态等易把握;而网络德育的客体则不一样,是一群“网络人”,而这些人具有不确定性、隐匿性、虚拟性等特点,并且一般没有戒备心理,容易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对于教育主体来讲,也容易触及其客体的内心深处,易于掌握教育客体真实的内心动态,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交流、加以指引,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网络德育内容特征

传统德育内容滞后于社会现实,注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导。网络德育则不同,其德育内容更加贴近教育客体的思想状况和社会现实,提高了德育的及时性、互动性、生动性和全面性,也增强了教育内容的科技含量,也便于为教育客体所接纳。

(四)网络德育手段特征

传统的德育渠道和途径比较单一,教育方法常以课堂教育为主,覆盖面过窄,有时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但由于受客观条件所限,难以营造全员参与的氛围。由于广泛应用网络技术,网络德育极大地拓展了空间,创新了手段,代之以面对面的双向、平等的交流方式,并辅之以开放互动、图文并茂、声像生动的教育手段,便于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全天候、立体交叉的网络德育工作模式。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德育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尽管各个高校在探索网络德育方面都有举措,但总的说来效果不太明显。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是如何切实提高网络道德教育实际效果,使网络德育获得长足发展。网络德育与传统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涉及面很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提高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实效性,就得探究高校网络德育路径:

(一)搭建网络德育活动平台

要占领网络阵地,道德教育就要搭建起自己的活动平台。一般要拥有特定的网站、网页等信息资源平台和强有力的组织管理平台,以及开展网络德育的活动场所。

1.搭建立体式网络管理平台

要制定一套立体式组织管理系统,采取项目管理模式,为网络德育有序高效的开展搭建管理平台。由于没有时空限制,对网络德育的组织管理平台建设就要求高,力求做到管理科学,学校、社会、家庭、政府必须齐抓共管,只有这样,在网络德育大平台上才能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从高校的层次来看,必须有相应的组织和制度建设,要把网络德育纳入整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设施,规范好学生在校上网的活动。例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校园网进行有效监控,并利用校园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指引学生的网上行为,对学生的道德实现教育。从社会角度来看,政府应全面净化网络环境,指引青年学生积极向上。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学校德育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学生在放假期间上网如何管理?政府职能部门能否配备一定的信息监控系统,或开办公益性或半公益性的“社区网站”,促使学生健康上网。从家庭角度来看,家长须与学校密切配合,学生家长在假期调控学生的上网时间、内容等。

2.搭建网络信息资源平台

大家知道:只有在荒芜的土地上种好了庄稼,野草才没机会生长。网络信息量巨大,要成功实施网络德育,还须得借助于网络化的德育空间、数字化的校园网德育平台。在可控范围内,要让丰富的网络资源扩展到学校的德育体系中,学校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学校建立专门的德育网页或德育网站,便于网上开展学习活动。德育网站以和交流德育信息为出发点和切入点,坚持“积极引导”的原则,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健康成长。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挖掘网上学习资源,开展网上学习交流活动。首先,让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论文或随笔放到学校内部德育网上,鼓励教师间互相学习交流;其次,学校各院系每周定期在学校网站上向教师、学生推荐学习文章,以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或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再次,建立“名师链接”,开展与名师“一对一”活动,学校向学生推荐数十名德育名师,让广大学生踊跃参与与名师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进而提升自我品质。二是鼓励学生自己实践网络德育,在校园网建立展示班级风采的班级网页。在创建网页的过程中,各班学生须集体协作,增强集体荣誉感,有效地将学生对网络的注意力吸引到正道上来。三是向大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在政府的资助引导下,涌现了一批网络德育基地,如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青网、中国校媒网等,以及其他一些健康网站,如中国德育网、中国青少年研究网、中国法治网、中国青少年维权网等,都是很有特色且极具德育震撼力的优秀网站。通过浏览这些网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点击率,学生将会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

(二)组建专家型网络德育队伍

同传统德育一样,网络德育实施过程也是教师(教育主体)有效发挥主导作用,调动网络德育客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网络道德自律能力。与传统德育比较而言,网络时代对教育者的素质要求更高。当前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来组建专家型网络德育队伍:

1.强化德育队伍的网络德育意识

在网络时代,作为德育管理者,首先要改变滞后的教育思想,确立现代管理理念,学习网络新技术,积极应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及过程的新变化,在网络教学中学会融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网络技术于一身,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成为新型教学与管理者,必须有较强的网络德育意识。这样才能为高效益的德育管理奠定思想基础,最终实现德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网络德育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2.提升德育队伍的网络技术素养

网络时代使德育工作者由原来的主导型地位转变为现在的积极参与型地位。德育工作者难以直接约束学生阅读网上信息或网上信息。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熟悉网络,提升自己的网络信息技术素养,才能够在网络互动参与过程中,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做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紧紧掌握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控制权,实现网络为我所用。因此,必须对网络德育人才队伍开展网络技术培训,尤其是网络教学资源应用培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培训等,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增强他们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使他们拥有较强的信息传递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3.造就专家型网络德育队伍

在网络时代,尽快造就出一定数量的“专家型”网络德育人才队伍,敢于应对教育环境、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及过程的新变化,是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的关键点。网络德育工作队伍应政治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拥有德育专家意识。他们不仅能够利用网络开展日常的德育工作,而且能进行网络心理咨询、建立德育网站、开发德育软件等更深层的德育工作,更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的状况,网络德育队伍要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正确把握网上舆论导向,以适当的网络方式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丰富网络德育内容

师资条件和平台具备后,关键是丰富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内容。目前网络传播正成为现代社会主体传播媒介之一,它每时每刻都以最广泛、最迅速和最直接的信息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道德建设。丰富网络德育的内容,以最大限度吸引他们的兴趣,指引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净化他们的心灵。

1.内容贴近生活

学校的网络德育要来源于学生的网络生活世界,贴近学生的网络生活,并服务于学生的网络生活,因此,在内容上要围绕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进行选择与安排,在网络上进行解疑释惑,通过微言微语,对学生自己的自主活动与生活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帮助青年大学生切实解决思想道德问题。同时帮扶大学生解决切身实际生活问题,如“成长成才”与“就业”方面的困惑问题等。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及特点,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生活、就业等方面提供大量便利信息。这要求我们的网络集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于一体,为广大学生乃至社会网民提供品种齐全的网络服务,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2.内容健康全面

在内容结构上应适应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需求,以政治立场、思想品德、公民道德、法纪法规、心理健康等几大要素为支点,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确的引导,引领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因此,网络内容上应拥有大量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典型实例,探究学生敏感和棘手的问题等,从贴近、关爱每个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架构出适合不同类别类型、不同层次的并能体现社会要求的、与学生网络生活紧密联系的具体网络德育系列内容。

3.内容载体多样

网络时代德育内容实现了由静态的文字书本向动态的多媒体资讯转变。网络德育的内容形式应是集图形、图像、文字、声音及影视于一身的,内容载体丰富多样的,包括网络德育课件、网络电影、网络文化、德育信息、网络德育视频课、网上德育基地、网上咨询答疑、在线讨论、就业指导、网上家长学校、虚拟社区、网上漫游等。特别值得重视利用视频直播系统,开展德育活动直播。如在校园网上。每次学校大型教育活动,如学术讲座、教育教学讲座,教师课堂教学观摩、学校组织的大型纪念活动或文艺会演、院系组织的活动等,我们都利用校园视频直播系统进行现场直播,扩大师生的参与面,得到师生普遍的欢迎,并收到非常好的教育效果;还可以通过网络播放电影,进行德育教育,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在观看中感悟,在欣赏中潜移默化。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进行引导,更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四)架构网络活动监管体系

网络是公共空间,养成良好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网民共同努力,需要每一位网友的“自我净化”,从心底意识到网络世界不是事事随心所欲的“乌托邦”,不是游离法外的“世外桃源”。而当今的大学生在这样一个巨大的网络平台上,仅靠自律显然很难做到规范有序,无法让每一个别有用心者或恶作剧者消失。当今社会崇尚法治,现实社会需要法治,虚拟社会也需要法治。净化网络世界,需要大学生的自律,更需要对他们的网络活动进行监管。只有给上网的学生套上监管的“紧箍”,厘定行为边界,让违规者承担起责任,才可能管住不负责任的谣言,还互联网一片干净天空。首先,要增强网络法律意识,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宣传,让学生知法守法,尽可能减少各种网络不道德行为乃至犯罪行为的发生。其次,要对网络媒体进行技术控制,让有害信息不能进入校园,营造一个良好的高校网络文化环境。通过监管发展大学生在网络文化中的自律能力,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

(五)创新网络德育服务方式

根据网络的特点,有必要针对网上求助者开展个性化网络德育服务,建立网络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交流机制,使网络德育工作者能及时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思想教育有针对性,才能提高网络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开设网络专栏,开通网上“心理咨询热线”

我们成立了“网络心理咨询室”、“学生心理成长辅导室”,配备了专职心理咨询师8人,专职的辅导员53人,并聘请教育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做心理辅导,帮助许多同学走出了困境;利用校园网络进行心理讲座。仅2012年9月开学以来就已经做过4场讲座:针对学生就业难讲“适应能力就是生存和发展能力”;针对考试不及格学生做了2次讲座———“高效学习、找回自信”、“调好心态,增强实力,相信自己,圆满完成学业”,网络资源为我们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立下了汗马功劳;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网络视频,使大学生深受启发。

2.开发网络论坛BBS,介入学生贴吧

教育者直接参与学生网上讨论,可利用其虚拟性、敞开心扉讲真话的特点,因此教育主体可体验其微情微意,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并善用微言微语,不断营造师生互动交流的氛围,及时纠正其偏差,解决其真实的思想问题。同时学校德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在网上就一些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或重点问题展开即时讨论,教师适时介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积极、乐观、向上的论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开通E-mail、QQ、微博等交流渠道

学校(系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等)以不同身份加入学生QQ群、学生班级QQ群等,以便能够更深入地和学生谈心,通过微言微语,促进师生心灵上的交流,实现坦诚沟通。尤其有助于尽快地解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建立“德育导师制”,加强对受网络毒害的学生的帮扶

“德育导师制”是针对学校的“后进生”开展的。在这里主要针对网络受害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帮教对象由班主任、辅导员提名,报学校心理咨询室备案。需要帮教者,由辅导员、心理咨询室教师与学生结成“帮教对子”,每位老师帮扶十名左右。而作为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将其纳入帮教对象,让其正确对待网络,合理利用网络。帮扶老师将学生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落后表现和原因分析等)记入专项档案(帮教手册),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帮助教育。同时创新德育情感沟通,注重德育的人文教育关怀。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就必须注重情感沟通。

(六)注重网络道德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