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关爱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20:59:01

互相关爱作文

互相关爱作文篇1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或馥郁,因为关心,它变得醇香。

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或悲戚,因为理解,它变得悦耳。

生活如画,或明丽,或黯淡,或素雅,因为互助,它变得瑰丽。

其实,生活只是一张白纸,等着我们去描绘。当我们在上面涂抹时,不经意间就会创造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先拿起一支名为“关心”的红蜡笔,在白纸上轻涂一抹鲜红。

然后取一支叫做“理解”的蓝水笔,在白纸上挥洒一片天蓝。

最后我们再选一支称为“互助”的绿彩笔,在白纸上增添一丝翠绿吧。

关心是一股春风,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房:关心是一支火炬,照亮了每个人的行程:关心是一个港湾,安抚着每一个远航归来的人。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得到别人的关心。在我看来,只要是有爱心的人,都会乐于关心别人的,他们知道,关心别人是一种神圣的行为,也是一种高尚的奉献。你给了生活多少耕耘,生活就会赏赐你多少果实。只有乐于关心别人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关心。

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一件东西是绝对的。物理老师说,静止与运动是相对的:政治老师说,权利和义务是相互制约的。同样,关心与被关心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认为,关心别人并不是一件难事,那么,我们又何必“吝啬”呢?正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用心去关爱身边的人,我们一定会收获更多的关心!

理解是人类社会建立的根基,无论亲情、友情或爱情都少不了理解的“催化”,少了理解,人类就少了阳光。理解像火车隧道,开掘的时候,双向并进,掘成时自然双向畅通,理解别人和被别人理解都是快乐的。

理解,其实,不需要语言。

试一下去理解身边的人吧,有理解的地方就有希望,有理解的地方就有阳光灿烂的明天!“理解万岁”我想我们会理解的。

互助,能使生活更加美好,试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竭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如果每个人都能互相帮助,互相关爱,互相理解,那我们难道不能营造出一个美丽又快乐的“天堂”?相反,如果一群不懂得互相关心,互相关爱,互相照顾,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的人混到一块,那这个世界就会成为痛苦而又悲伤的“地狱”,试想,没有互相帮助,能有满足的快乐吗?

互相关爱作文篇2

一天中午,我约好朋友锶锶出去玩。锶锶是我最好的朋友,虽然她有时候惹人讨厌,但是我还是喜欢她。我来到平时约定地点,等她出现。“喂!”我老远就看到她了,向她招手。锶锶跑过来,和我拍了一下手。“去哪儿?玩什么?”我问:“嗯……去你家门口,玩踢毽。”锶锶说。“哦,走吧。一会儿到了后,你在门口等一下,我回家拿毽子。”我和锶锶喜欢我一气踢几个,然后你再一起踢几个的玩法。正当我俩玩得正高兴时,我叫了起来。“哎呦!”“怎么了?”锶锶听到叫声后跑过来(她当时正在望车呢!)。“我被砸着了。”“倒!不就是被砸着吗,我也被砸过呢。”“可是很疼,早知道不扔了。”“扔?你扔什么?”“我当时想看看能扔多高,结果下来是砸着脑袋了。”“我还以为什么呢,这点小事没什么的,一会儿就好了,我帮你揉揉。”锶锶揉过后真的好了。“谢谢啦!”之后我们开始玩扔毽,你扔给我,我扔给你,不可以砸着对方。我们玩得可高兴了,可是锶锶突然愣了一下,毽子砸着锶锶的鼻子上了。“啊!对不起!”我急忙跑过去安慰锶锶,“你没事吧?”我的心“咚咚”的跳。“……没事。”锶锶马上就好了,就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这么快!到底怎么样啊?”“不是说没事吗?接着玩!”“啊?哦。”我大脑瞬间短路。今天真危险啊!下一次一定要小心一点,否则又会被砸着。

那一天就那么草草地过去了,我和锶锶都明白了干什么事都必须一心一意,否则会出现像那天一样的后果。还有,多多关心别人也有好处,做朋友的友谊会更加亲密。

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关爱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么关爱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被人关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关爱他人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

互相关爱作文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平等;互相关爱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可见富有激情的语言才能感人,才能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到黑板上、教师身上、书本上,而不至于使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传统的教学观念,其表现形式为:一是“驯化型”教学。讲究师道尊严,师甚至和所谓天、地、君、亲并列。二是“训练型”教学,以语文知识为最高权威,把少年儿童从君主专制主义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但师生之间仍无平等可言,因为它是以知识为权利对“无知”的学生所实行另一种专制,要求学生听说读写必循语文知识的规矩,亦步亦趋,稍有背离,则严惩不贷。

当把教学理解为传道授业时,就把教师贬值为传授知识的手段,而学生则被贬值为这种传授的产品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儿童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师生之间这种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就是平等、互相关爱的师生关系。

首先,营造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与教师自主“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可作为对话主体——学生,在师道尊严影响下,甚少或不敢在课堂上讲真话,使师生之间无法建立起真正的沟通关系。其实,我们教师只要抛开传威意识,“蹲下来”与学生平等相处,就能让学生感到我们是他们课堂上的学习伙伴。这样,课堂上师生是朋友,师生没有距离,互动交流、合作学习,能带给学生自信,激活其思维,使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其实教师的人格,未必比学生高贵,教师的心灵未必比学生高尚,教师的听、说、读、写能力未必比学生高明,人贵有自知之明,教师尤其应如此。而且,他以对话者的身份平等出现在学生面前,这决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恰巧说明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同样,以知识的权威自居的人,应该学学庄子笔下那个原先“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井蛙,到海边走走看看,就会发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作为一名教师,值得自豪的不是别的,而在于他乐于和学生一道不畏艰难险阻的攀登之中。

平等,然后才有真诚,各自以人的真面目相见相交,没有压抑,没有虚伪,没有隔膜,有的是体谅、宽容、理解,教师不是单纯的奉献者。教育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的多面的过程。

其次,在教学中传递情感,树立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引起学生的情感波澜,教师如能恰当地使用态势语向学生传递情感,会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够做教师。”教师和学生交流时,首先要做到和蔼、亲切、热情、开朗,面带微笑,这是面部表情的基本要求。在师生关系中,相互关爱是值得特别强调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总强调“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教师爱护学生,这诚然是对的,但又有片面之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教师为什么不应给予尊重,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人,学生为什么不能给予关爱?当然,完全不必废止这个口号,而应把它理解为修辞上的互文,即:教师尊重爱护学生,学生尊重爱护教师。正是相互关爱,才使平等富于意义,真诚成为必要,合作变得愉快。

再次,在语文教学中爱是建立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的桥梁。

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只有爱,首先是教师的爱渗透其中,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不少教师也懂得鼓励的重要,尤其是学困生的内心更渴求别人对他的认同,更需要老师对他的关爱。但在很多时候,比如批改作文时却常常苦于无处可以鼓励,其实这正是爱的贫乏所致。天下几乎所有的母亲都会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发现这样或那样的优点、长处,发现孩子在不断成长、进步,正是由于她有一双爱的眼睛。对学生的爱,在平等的交流中会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交流更加顺畅,使沟通更加容易,使整个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美好,以至让人终生难忘。

我们之所以要在教学别强调师生之间平等、互相关爱的关系,是因为对语文不应该只有一种唯一正确的理解,应该百家争鸣,在写作中不应该排斥个人的认识和情感,而要百花齐放,独到的见解,独特的感情应当受到欢迎,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应当受到鼓励。教师既不能代替学生生成意义,也不应将自己的悟解移注给学生,既不能代替学生生成说写的意向,也不应硬性规定学生说什么,怎么写。教师只能和学生一起探索、相互言说,相互倾听、相互分享、相互融合。

互相关爱作文篇4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巳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管理感悟:领导者与管理者是以管理组织为职业的人,所以知道组织的混乱由什么而起,在哪个地方。因此,他们能对组织进行有效管理。如果领导者与管理者不知道混乱由什么而起,在什么地方有混乱,那么就不能有效对组织进行管理。管理企业的人,像医生一样,企业哪里有疾病,他们就寻找产生疾病的根源,然后标本兼治。治标不治本是不行的,治本不冶标仍然有善后工作要做。只有标本兼治,才能使企业永绝后患。企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某个企业根源,或者说某项企业根本政策出了问题,找出了问题根源,就等于找到了病根,这样才能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进行彻头彻尾的大手术、大变革才能有效治愈企业。优秀的与卓越的领导者、管理者是以管理为专门职业的人,是靠管理吃饭与生存的人,所以不得不随时考察企业产生各种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管理混乱的根源来自于哪里?这根源来源于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没有感情、没有仁爱、没有人情味、没有相互尊重、没有相互关心,或者彼此相互伤害造成的。员工不尊重管理者,这就是乱。员工爱自己,损害管理者以自利,这是乱。下属爱自己,损害上司以自利,这是乱。员工爱自己,损害其他员工以自利,这是乱。管理者爱自己,不爱护员工,损害员工以自利,这是乱。上司爱自己,不爱护下属,损害下属以自利,这是乱。管理者爱自己,损害其他管理者以自利,这是乱。凡乱的企业,这样的企业一定内讧与内耗严重。凡乱的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低效率与低效果,导致低效益。自私自利是损人利己的根源。盗窃抢劫等犯罪分子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抢劫等犯罪分子通过盗窃与抢劫别人来利自己的家。盗贼与抢劫犯等犯罪分子只爱自己,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

互相关爱作文篇5

【关键词】仁爱 和谐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属于社会学、心理学范畴,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中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具体产物,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化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据调查,近年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变得日益突出,表现为许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感到不适,有的还产生了强烈的受挫感。有调查表明,在我国压抑、人际关系和谐度和人际关系压力是导致自杀的三大因素。对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而言,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学会人际关系的适应与和谐?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85%要依赖人际关系、处世技巧。”另有调查表明,在人的一生中,只有青年时期才有强烈的渴望被理解的愿望。从这个角度来说,如何才能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必须要学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从孔子的“仁爱”思想入手探析大学生应如何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

解析孔子的“仁爱”思想

“仁爱”是由中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所提出的。“仁”即仁爱,是孔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思想精华。从结构上看,“仁”由“人”和“二”组成,其本意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爱之情。孔子的“仁爱”思想有两层非常重要的内容:一是爱人。“爱人”是仁爱的本质内涵,它也包括两层含义:“爱亲”和“爱众”。“爱亲”指的是要爱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爱众”是对“爱亲”的提升,意为要把爱亲之情推广到周围的朋友和更多的人。“爱人”由“爱亲”而推至“爱众”体现了一种差等的爱由近及远,由亲到疏的变化。这是“仁”由“爱亲”而推及“泛爱众”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升华。[1]二是忠恕之道。“忠”是对自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认真虔诚的态度;“恕”是对他人的要求,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忠恕”合在一起,强调的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即要学会宽容,能容忍别人的缺点,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能尊重和体谅他人。可以看出,在孔子的“仁爱”思想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具有同情、爱护和相互包容、相互尊重,这种提倡爱人的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具体的方法论指导作用。

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人际和谐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信、融洽友好、文明有序、团结互助。十报告中指出:必须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人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和希望,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助于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也是非常有益的。

人际和谐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交往。”[3]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人交往,受他人影响。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是人们丰富和扩展自身的主要途径。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人际交往的过程其实就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扩大,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开拓思维,开发智力。此外,每个人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以及与别人的比较中获得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周围的环境,增强自信心,塑造完美人格。

人际和谐有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造成的。”很多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是由于认识、情感及行为的偏差引起的,这种偏差给他们带来忧愁、孤独、苦恼等消极的情绪体验,甚至造成心理障碍。科学研究也证明,调整心情的最好方法就是找自己知心的朋友倾述和沟通,在交流中两个人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会慢慢达到一致,不良情绪得以化解,生理和心理获得满足。因此,人际关系越和谐,情绪就会越积极、生活态度也就会越乐观,精神生活就越丰富,身心也就越健康。

人际和谐有助于大学生学业和未来事业的成功。雷锋曾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不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积极的人际交往可以为自己构建深厚的友谊基础,获得周围广泛的支持和理解。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如果缺少了与他人的交往,就不能摆正自己和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不能明确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个人潜能的发挥和目标的实现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积极的人际交往才能让自己正确认识自己,在充分施展自己学业和未来事业才能的同时,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

以孔子的“仁爱”思想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仁爱”与人际和谐都是涉及人际关系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人际和谐是人际关系的目标和理想境界,而“仁爱”是人际关系走向和谐的必然选择。也就是说,人际和谐的达成必须以讲求“仁爱”为前提;而讲求“仁爱”,又能保证具有不同爱好和利益的人们,按照一定的原则规范和谐相处。具体而言,二者的关系如下:

1.“仁爱”思想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

“仁爱”思想中的“爱人”所体现的“宽以待人、与人为善”其实就是中国传统道德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总的精神。[4]它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学会宽容,互相关爱,这种爱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亲朋好友之间,而且要推广到周围的其他人,即要做到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且多为独生子女,性格上属于“自我中心型”,凡事都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并不顾及他人的感受,缺乏包容心,且对别人的反应过于敏感,也不懂真正的交友原则,缺少和周围人真诚的沟通与交流,因此总觉得难以和其他同学成为朋友,对友谊失去信任。如果大学生能将“仁爱”思想中的“爱人”原则运用到人际交往中,学会宽容,理解“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能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自然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真正的友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学校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愉快顺利地完成学业。

2.“仁爱”思想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方法

“仁爱”思想中的“忠恕”之道强调的“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正是协调人际关系的根本方法,是人际关系顺利进行的桥梁。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和纠纷呢?墨子认为是由于“亏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造成的,即大家都过于计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忽略了对方的感受。那么,如何解决呢?孔子提出两种方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这些思想都是仁爱思想的精华,也是儒家道德修养中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把它们概括为“忠恕”,即要求在人与人交往时做到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及量人,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5]因为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能包容一切,宽恕待人。虽然生活中每个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知识、性别、身份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但每个人的人格是生而平等的,学会将“仁爱”思想中的“忠恕”之道运用于人际交往中,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懂得心理换位,才能在与不同的人交往中产生心灵的共鸣,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3.人际和谐其实就是“仁爱”思想的具体体现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和文化”历史的传统国家,“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也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现拥有和谐人际关系的人有这样的特征:个性成熟,能较好地理解别人,包容别人的不足和缺陷,具有给人温暖、关怀、亲密和爱的能力,同周围的人有良好融洽的关系。这些特征与“仁爱”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人际和谐表现于外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包容、理解和关爱的融洽关系,其实就是“仁爱”思想的具体体现。而“仁爱”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就是要求人与人之间能做到以仁爱之心相互对待,从而建立起人们相亲相爱的和谐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唯有以“仁爱”思想作为理论和行动的指导,人际和谐才能真正实现。

当前,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矛盾的复杂性,人际关系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仁爱”强调以爱人之心作为人际关系的基础,包容人与人的差异,在尊重和体谅中积极寻求人与人的和谐。对大学生而言,只要能将“仁爱”思想贯穿在人际交往中,活学活用,人际和谐将不再是难事,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必将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1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4]卢黎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85.

互相关爱作文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道德基础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两大重要问题的重中之重。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融洽、有序、稳定、协调、和谐的文明状态。而这种文明状态绝不是杂乱无序的,需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约束和调节才能实现。因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解决好这三个基本层面的道德问题。发挥三大道德在社会建设中的规范、引导、调适、融合、促进作用和精神支撑功能可以提高主体构建和谐关系的道德实践能力,使社会主义法律、政策、制度建设的贯彻和实施效果更佳。那么, 三大道德为什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呢?

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问题而展开的。根据道德所调整的关系不同, 我们可以把道德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道德建设恰好能够从精神道德领域解决人际关系和谐问题、社会关系和谐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因此,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我们可以从这三个层面上来分别加以考察。

一、和谐社会的社会公德基础——文明行为促进和谐

社会公德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在道德上的基本标准。构建和谐的社会,人们必须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总是要遵守一些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秩序,这就是作为和谐基础的社会公德。这种基础作用可以从三个层面表现出来:

首先,调节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的和谐。举止文明、待人接物礼貌大方、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可以营造一种人际和谐的氛围;平等待人、尊重理解他人、帮助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都不能脱离他人的帮助而存在,也不能脱离他人的关心而生活,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人都去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可以促进造就社会和谐。

其次,调节在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上的和谐。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是构建和谐的主要内容。爱护公物要求公民关心、爱护和保护国家财产,同一切破坏和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爱护公物是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的公用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的状态,是实现公共生活和谐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遵守公共秩序意味着个体对纪律、规章、法规等社会公约的敬畏和遵守,意味着个体自我约束、严以律己、一丝不苟的奉献精神,意味着个体与社会的合作态度;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公共秩序对我们每个人、对我们的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大家共同的要求和愿望,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一个人有道德的表现。大家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我们才能有一个秩序井然、安定文明的和谐社会环境,我们的生活才能正常进行。

第三,调节在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上的和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安全, 与自然共生共存、协同发展,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指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还包括降低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广泛内容。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不多,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对于可持续发展,维护子孙万代的根本利益,推动生态和谐,实现长治久安的社会和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和谐社会的职业道德基础——职业文明促进和谐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调节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具体说涵盖的是同一职业内部人与人之间、从业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从业者与职业之间、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能否调整好这些关系,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和谐”水平和高度。职业道德随着分工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又随着分工的逐步细致而不断发展。在社会分工愈细和专业化程度愈强的现代化社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职业压力日渐增大,社会风气呈下滑苗头,不文明的职业活动不断增多。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势必对和谐社会建设造成重大影响。

首先,调节在同一职业内部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包括同事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一部门的职业道德规范将人们统一到为了正当利益而和谐劳动的统一目标下,其内部关系就会不断融洽和谐,就会形成这样一种人人努力向上、文明礼让的和谐局面:同事之间团结互助、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鼓励;部门之间顾全大局、相互配合、减少矛盾、避免纠纷;上下级之间相互理解、尊重、沟通、减少内耗、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

其次,调节从业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和谐。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规范,是为人民服务这一职业道德核心的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从业者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满足社会其他行业和人员需要,同时也从其他行业的职业活动中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每个从业者既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整个社会各个行业互相联系、密切配合,都努力营造“主动、热情、耐心、周到、文明”的行业风气,就可以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统一和谐整体。

第三,调节从业者与职业、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和谐。所谓“干一行,爱一行”,从业者要忠实地履行职业责任,安心本职工作,恪尽职守,诚实劳动;努力培养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幸福感、荣誉感,培养正确对待各种职业劳动的科学态度。忠于职守、热爱本职既是从业者发挥才智、干出成绩的需要,更是整个社会生活有条不紊、和谐行进的需要。此外,对待其他职业、职业与职业,要坚持“职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鄙视体力劳动和服务性职业的职业态度。因为,一个人社会地位、荣誉的高低,并不取决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关键是看他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所做的贡献。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家庭美德基础——文明家庭促进和谐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它主要包括夫妻关系、长幼关系、邻里关系三个方面。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正确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首先,男女平等、夫妻和睦是构建文明和谐家庭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建设一个好的家庭,首先要处理好夫妻关系。 恩格斯说:“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即是说,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是家庭美德最基本的规范。夫妻双方在共同生活中,要遵循“互爱、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谅、互让、互慰”的原则,培养、巩固和发展夫妻间的爱情,并使这种爱情具有美好的、崇高的道德内涵。为什么夫妻平等相爱具有举足轻重的道德意义呢?因为,男女双方的平等是爱情关系得以保持的前提,同时也是维系家庭关系、社会和谐的基础。作为共同生活伴侣的夫妻,只有在和睦互爱的基础上,才能共同承担好对家庭、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其次,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精心抚养和爱护子女,子女瞻养和尊敬老人,是家庭和谐的重要表现。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子女也有对父母赡养孝敬的义务。尊敬父母,赡养老人,既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也是子女应尽的法律义务。古语云:“羊有跪乳之情,鸦有反哺之义”,人岂能无情无义?赡养不仅仅是在物质上供养老人,还要在他们年老体弱时在生活上给予照料,包含着精神生活的内容。当然,父母也要以宽容、豁达的态度对待子女,要接受新观念、新事物,不要用旧的思想观念苛求子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敬老爱幼,全家和睦相处。此外,在家庭生活中,一个成年人不仅要面对父母,还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义务。家庭是教育子女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在对子女的教育中,父母的道德、威信对整个家庭关系的和谐融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教育学的理论,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在道德上做好子女的表率。

第三,邻里团结塑和谐。“远亲不如近邻”,邻居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仅有助于克服困难,还能为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生活环境。一个家庭同左邻右舍的关系,是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缩影。邻里之间坦诚相待、友好往来、礼让为先、交流信息、沟通感情不仅能创造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而且邻里间还会互相影响、教育和感化,有利于营造温馨、稳定的和谐环境。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者密切联系,辩证统一, 共同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三大道德, 可以有效确立、强化、养成实践主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 维护和建设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而引导人们更加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教育部社政司.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互相关爱作文篇7

陪同李长春出访的有:中联部部长王家瑞,中央外宣办、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王晨,文化部部长蔡武,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副部长孙志军,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崇泉等。

李长春访问爱沙尼亚

9月21日,李长春抵达塔林,开始对爱沙尼亚共和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李长春在机场发表了书面讲话。

当天,李长春在塔林与爱沙尼亚议长埃娜・埃尔格马举行了大、小范围会见。

李长春说,中国高度重视同爱沙尼亚的关系,赞赏爱方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并在中方重大关切问题上给予大力支持。中方愿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基础上,与爱方进一步发展政治关系,拓展务实合作,推动两国友好关系全方位发展。

李长春说,中国共产党与爱各主要政党建立了友好联系,希望今后继续本着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密切交流和往来,增进了解和互信,不断夯实中爱关系的政治基础。

埃尔格马说,爱方期待进一步加强与中方在经济、贸易和人文领域的交流,也希望中方把塔林港作为连接东西方海上运输的枢纽,拓展双方港口合作。

当天,李长春在塔林会见了爱沙尼亚总理、改革党主席安德鲁斯・安西普。

李长春说,在当前形势下,中方愿与爱方进一步加强政治交往,扩大经贸合作,深化人文交流。中方鼓励中国企业赴爱投资,参与爱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

李长春说,中国共产党愿与包括改革党在内的爱各友好政党加强交往,增进相互了解与友谊。

安西普对上海世博会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对今年5月中国共产党主办的中欧政党高层论坛给予积极评价。他说,爱方视中国的快速发展为重大机遇,希望扩大和深化双边务实合作。他表示爱方支持欧中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并愿为此发挥积极作用,重申将在涉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坚持正确立场。

9月22日,李长春出席了塔林大学孔子学院揭牌仪式。

李长春和劳德共同为塔林大学孔子学院揭牌。李长春向劳德转交了赠送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体验中心”设备和《大中华文库》。

当天中午,李长春会见了爱沙尼亚副议长凯特・潘杜斯,就两国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李长春还参观考察了爱沙尼亚最大的港口塔林港,听取港口负责人关于塔林港发展规划和与中国合作情况的介绍。

当天上午,李长春参观考察了爱沙尼亚民俗博物馆,并亲切会见中国驻爱沙尼亚使馆工作人员和留学生代表。

9月23日,李长春会见了塔林市长、中间党主席埃德加・萨维萨尔,就深化两国地方省市之间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加强与中间党等爱各友好政党的友好合作关系等发表了看法。

当天,李长春还参观考察了塔林理工大学,详细了解该校学科建设和科研情况。

李长春访问黑山

9月23日,李长春抵达波德戈里察,开始对黑山共和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李长春在机场发表了书面讲话。

9月24日,李长春会见了黑山议长、社会主席兰科・克里沃卡皮奇。

李长春强调,中方高度重视同黑山的关系,将黑山视为中国在巴尔干地区的真诚朋友和重要合作伙伴。希望双方继续努力,增进互信、深化共识、扩大合作,共谋发展大计,把中黑合作关系提升到新的水平。

谈到议会和党际关系,李长春指出,中方对黑山议会成立黑中友好小组的举措表示欢迎,愿加强两国立法机构间的交流,相互借鉴经验,共同应对未来挑战。中国共产党也愿本着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同包括社会在内的黑山议会各主要政党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克里沃卡皮奇说,黑山对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发展充满信心。黑山是小国,但愿全力支持中国实现美好发展前景,并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前进。

当天,李长春还亲切会见了中国驻黑山使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和华侨华人代表。

当天,李长春会见了黑山总理、社会主义者主席米洛・久卡诺维奇。

李长春说,中方视黑山为中国在巴尔干地区的真诚朋友和可靠伙伴,愿与黑山一道努力,继承传统友谊并不断发扬光大,在新形势下努力把双边关系提升到新水平。为此,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保持高层交往,增进政治互信,夯实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二是深化经贸合作,推动经贸关系平衡发展,夯实两国关系的经济基础。三是密切人文交流,鼓励两国民间团体、地方政府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合作,夯实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

李长春说,中国共产党与黑山社会主义者同为执政党,都肩负着领导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经济、造福人民的重要使命。希望两党密切交往,加强执政理念和党建经验交流,深化青年政治家之间的往来,为中黑关系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久卡诺维奇说,黑山对两国良好的政治经济关系非常满意。这一关系是在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彼此支持对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基础上取得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黑山衷心感谢中国给予黑山的宝贵支持,愿向中国敞开大门,加强在文化、教育、旅游、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港口航运等各领域的互利合作,并不断探索合作的新领域、新方式,为黑中传统友谊注入新动力。

会见结束后,李长春和久卡诺维奇共同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黑山政府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黑山政府关于人力资源培训的立项换文》等合作协定的签字仪式。

李长春访问爱尔兰

9月26日,李长春抵达都柏林,开始对爱尔兰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李长春在机场发表了书面讲话。

当天,李长春出席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成立4周年庆典活动。

9月27日,李长春在都柏林总统府会见了爱尔兰总统玛丽・麦卡利斯。

李长春说,中方赞赏爱方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为推动中欧关系发展所作的积极努力。中方愿与爱方一道,加强各层次对话交流,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使中爱关系成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友好相处的典范。

麦卡利斯说,近年来两国密切的政治交往和经贸合作更进一步推动了爱中关系的顺利发展。希望双方继续保持这一积极势头、不断扩大合作范畴,把爱中关系提高到新水平。

当天,李长春在都柏林会见了爱尔兰政府总理、共和党领袖布赖恩・考恩。

李长春说,当前两国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合作空间更为广阔。中方高度重视发展对爱关系,愿与爱方共同努力,保持和深化高层对话和交往,进一步扩大经贸、科技等领域务实合作,挖掘两国在经贸、投资、低碳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和软件等领域的合作潜力,继续加强文化、教育、新闻、旅游等领域的人文交流和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国际多边领域的协调配合,推动两国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

李长春对两国执政党之间富有成效的交流合作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双方继续就治国理政经验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开展对话,增进了解和互信。

考恩说,10年前爱政府制定的“亚洲战略”非常成功,爱中双边贸易增长了60倍,教育、投资、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丰硕成果。在爱尔兰新推出的贸易、投资和旅游战略中,中国仍将处于重要地位。爱尔兰希望成为中国的重要投资对象国,成为欧中合作的重要基地。爱方愿与中方一道开拓爱中关系的美好未来。

会见结束后,李长春与考恩共同出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与爱尔兰旅游、文化与体育部文化交流与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与爱尔兰工贸与革新部关于经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仪式。

当天,李长春会见了爱尔兰卫生与儿童部部长玛丽・哈尼。他还参观考察了爱尔兰国家博物馆,了解文化场所管理和运营情况,并在下榻的宾馆会见了中国驻爱使馆工作人员、华侨华人、中资机构和留学生代表。

当天,李长春出席爱尔兰企业局举行的工商界人士早餐会并发表讲话。爱尔兰工贸与革新部长巴特・奥基夫,旅游、文化与体育部长玛丽・哈纳芬,爱企业局首席执行官弗兰克・瑞安及爱工商界人士约150人出席。

随后,李长春专程赴诺康姆技术公司参观考察,详细了解爱尔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李长春访问伊朗

9月28日,李长春抵达伊朗首都德黑兰,开始对伊朗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李长春在机场发表了书面讲话。

当天,李长春在德黑兰会见了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

李长春指出,中方愿与伊方一道努力,抓住机遇,把各领域友好关系巩固好、发展好。一是保持高层接触,深化政治互信,密切两国政府、政党、议会间往来。二是推进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动已签署的经贸项目顺利实施,努力保持经贸合作的发展势头。三是丰富人文交流,弘扬两国在长期交往中结下的深厚友谊。四是在国际事务中保持沟通,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

双方就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看法。李长春重申中方有关谈判解决伊核问题的主张,希望伊方与有关各方抓住时机,显示积极姿态,通过对话与谈判妥善解决伊核问题。中方愿为此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内贾德说,伊中发展友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利益,有利于地区和平发展。伊朗将继续奉行对华友好的政策,与中方一道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实现伊中共同发展。他强调伊朗致力于谈判解决伊核问题,感谢中方长期以来为此所做的积极努力。

当天,李长春在总统府与伊朗副总统米勒塔基阿尔蒂尼举行会谈,就进一步发展中伊传统友好合作关系深入交换意见。

李长春说,中方愿继续与伊朗保持高层接触和各级别交往,深化政治互信;加强经贸关系,切实落实好两国已签署的协议和合同,拓展在基建、通信、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合作,鼓励和引导两国企业加大交流合作,不断挖掘和培养新的合作增长点;丰富人文交流,在深化现有人文合作基础上,积极探讨互办文化周、加强文化产品交流、旅游与体育合作等问题,进一步巩固两国友好关系的民意基础。李长春表示相信,通过双方合作与协调,中伊关系一定能不断向前发展,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

米勒塔基阿尔蒂尼说,伊方愿与中方保持密切沟通,拓展经贸合作的新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深化在文化、新闻、广电等领域的往来和交流,推动伊中关系不断取得积极成果。

会谈结束后,李长春与米勒塔基阿尔蒂尼共同出席了双边文化、教育、新闻等合作协议的签字仪式,并为中央电视台驻德黑兰记者站揭牌。

当天,李长春在德黑兰会见了伊朗议长拉里贾尼。

李长春积极评价中国全国人大与伊朗议会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希望双方继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两国关系全面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拉里贾尼说,伊中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传统。近年来,两国领导人多次会晤,为伊中关系发展指明方向。两国经贸合作取得令人欣慰的成果,贸易额迅速攀升。伊朗人民从中受惠良多,对华友好感情更加深厚,发展伊中友好合作的愿望更加强烈。伊朗欢迎中国继续保持快速全面发展,希望进一步深化双边互利合作,开拓伊中友好新局面。

当天,李长春参观了伊朗德黑兰大学孔子学院。

李长春向德黑兰大学孔子学院赠送了中国文化体验设备和《大中华文库》。

当天,李长春还专程考察了中伊合作建设的德黑兰地铁4号线项目,亲切慰问参加该项目的中伊双方建设者和管理者。

29日,李长春在伊朗历史名城设拉子会见了伊朗法尔斯省省长克尔曼尼,就加强中伊文化交流和地方省市友好合作发表了意见。此前,李长春亲切会见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和留学生代表,并出席了在伊中资机构代表座谈会。

互相关爱作文篇8

【关键词】思想道德;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政治思想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007-01

一、我国目前思想道德现状

众所周知,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就有不用的道德原则、道德要求。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关系笼罩一切,资产阶级成员之间为了追逐利润,必然互相争夺,互相角逐,在那里,人和人的关系处于对立状态。鲁迅先生在杂文中曾用“爬、挤、推、踢、撞”五个字形容旧社会任何人之间关系的对立性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和人之间分裂的基础消失了,公有制的建立,为建立新型的互助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上,一种按照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建立的新型社会关系必然发展起来。我党在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热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要使“五爱”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在全国各民族之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之间,军民之间,干部群众之间,家庭内部和邻里之间,以至人民内部的一切相互关系上,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道德要求

中国是传统的文明礼仪之邦,早在《礼记》一书中就描绘了一幅大同理想,记载了孔子的话: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能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由此可见自古至今思想道德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这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精神因素,其主要要求如下:1.互相平等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系,首先是一种平等关系。在我们国家,职业分工不同,有的做工,有的务农,有的从事管理工作,他们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刘少奇同志曾经对时传祥同志说,你是掏粪工人,我是国家主席,我们都是为人民服务。因此,我们绝不能这样认为:当了党员,或者当了干部,地位就应该高人一等。、命令主义、特殊化等,都是同这种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相背离的。2.互相帮助社会主义国家,广大人民群众的目标是共同的,但是人们的思想政治水平、技术业务水平、经济生活水平、身体素质水平等等又是不一致的,这就要求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前进。这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因此,在我们的社会上,扶贫济困、见义勇为、乐善好施、甘为人梯等精神,人们传为美谈,而坑蒙拐骗、互相封锁、互相拆台、落井下石等等做法,则为人们所厌恶不齿。3.互相团结人和人之间,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还存在局部利益的不同,人们的思想觉悟、认识水平也有差别,因而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求人们之间相互团结,这样才能把分散的努力集合成强大的力量。因此,我们应该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消除分歧,达到新的团结。立山头、闹宗派、拉关系、搞派性,只能起到使人丧失信息、瓦解斗志、离心离德的破坏作用。4.互相爱护人和人之间要互相友爱、互相尊重,应该做到责己严,责人宽,讲信任,讲谅解,关心人,尤其注意保护儿童,保护妇女,孝敬老人,尊敬烈士军属和荣誉军人,关心帮助鳏寡孤独和残疾人。

互相关爱作文篇9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公寓 思想文化 建设

一、高校学生公寓出现的不良现象

对于从家庭中的“唯一”转变为校园中的“大众”的学生来说,地位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学生丧失个体优越感、降低自我约束力,使学生之间难以包容,产生矛盾,学生公寓中的各种不良现象由此产生:有的学生生活没有目标,好吃懒做、荒废光阴,进而脱群离队、性格孤僻;有的学生难以融入集体生活,与舍友关系紧张,整日郁郁寡欢、心情不畅;有的学生自私自利,不遵守公共秩序,影响他人作息,与同学发生谩骂、斗殴现象;宿舍中,打游戏、抽烟、酗酒、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种种不良行为危害着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影响学生心理上的健康、精神上的健全,甚至还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学生公寓作为对学生发挥教育功能的第三课堂,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针对公寓出现的不良现象,公寓思想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公寓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高校学生公寓将全校接受不同专业教育、具有不同班级特点、性格各异的学生汇集在一起,成为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情感传递、思想碰撞的场所。思想文化教育在这样一个特殊“课堂”里,对学生产生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的作用,使学生在自主参与下获得“知情意”全面发展。

(一)有助于学生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舒适、整洁的空间环境能潜移默化地促进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进行公寓思想文化教育,每个人的生活习惯都需要以“保持良好的共同生活环境”为标准进行改变。这样,每个宿舍内部相互规范,寝室的卫生状况、学习氛围、生活作息等都会在良好范围内达成一致,有了好的环境,人人都愿意保护,学生文明习惯逐渐养成。同时,出于对宿舍的喜爱,学生可能会自觉美化宿舍环境,从中感受到家的温馨。可见,重视公寓思想文化建设将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和集体主义精神,对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重要影响。反之,如果不重视公寓思想文化教育,宿舍内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习惯形成个人标准,则每个宿舍内部“分而治之”,卫生状况无人关心、生活作息无人规范、学习氛围无法保证。

(二)有助于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学生在公寓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影响学生校园生活适应期的长短,而且密切关系大学生情绪的喜忧、心理的明暗,甚至学业的成败;面对社会深刻变革,面对知识、信息全球化,仅靠闭门独学是远远不够的,共同协作、信息互通,情感上相互鼓励,精神上互相支持,才是成长为身心健康、博学多闻的新时代人才的最佳途径。因此,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进行公寓思想文化教育,通过良好环境熏陶人、优秀事例教育人、高尚目标激励人,引导学生互谅互让、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培养学生团结友爱、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激励大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相互促进。在这样的导向教育下,公寓人际关系更和谐,具有各自特点健康的宿舍文化将逐渐形成,例如,有的宿舍崇尚学习,相互竞赛、相互激励,共同考研升入名校;有的宿舍感情深厚,相互关爱、相互帮助,成为今后人生中的挚友、密友;有的宿舍富有理想,奋力拼搏、交流学习,各个都找到心仪的工作……公寓思想文化建设能帮助学生从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任性成长为懂得与人为善的成熟。

(三)有助于学生健康身心的发展

整洁优美的宿舍环境、融洽和谐的宿舍关系能愉悦学生身心、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能陶冶情操,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能塑造结实的体魄、聪明的头脑,和谐的人际关系使遇到困难的同学能得到帮助、生病的同学能得到关爱、受到挫折的同学能得到鼓励,使学生在奉献和给予的体验中获得喜悦和成长。现实中,宿舍成员之间缺乏交流和应有关心,交往模式单调,交往动机狭隘,容易形成小团体。进行公寓思想文化建设,规范学生的生活习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将文化教育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塑造学生高尚的品质、良好的素质,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对学生一生将产生久远的影响。

(四)有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

学生公寓是学生在学校内必要的、主要的聚集场所,学生在这里学习、生活,同时进行着信息互通、情感传递和思想交流,在同辈压力的影响下,学生之间容易相互感染,形成心理认同。宿舍氛围就是最好的体现,有的宿舍学习你追我赶,有的宿舍游戏通宵开战;有的宿舍热爱体育锻炼,有的宿舍整日宅于室内;有的宿舍热爱学校,有的宿舍诋毁学校……这些特点不是每个宿舍的学生一进校就具有的,而是在行为和舆论的相互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正确的舆论导向能引领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但积极的舆论氛围不是自发形成的,就像文明风尚一样,需要引导和营造,进行公寓思想文化教育,在学生中弘扬正气、鞭策落后,提高学生思想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在思想文化活动中确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

互相关爱作文篇10

舒婷的诗具有自我内心的自省作用,通过捕捉文字之间中内心的情感,变现出一位女诗人的独特的敏感思想内心。复杂的情绪,丰富的内涵,句句透着深刻的思想,将这种思想赋予极具逻辑性的表现方式。从这样的方面分析,她通过多种的暗喻、隐喻、象征手法和局部暗喻完成直抒胸臆的表现,是一种多重意义上的意象表示。《致橡树》中深刻的抒发了诗人深刻的人格思想内涵,表现出极具诗人性格的内容,描绘不同特点的独立形象深刻的表现出橡树与木棉的关联,从而表现出极具象征思想意义的内容,这种象征意义否定了传统的“青藤缠树”形式的关系,超越了自我牺牲的范畴,增加了二者互敬互爱的关系表现,从而丰富的描绘出具有现代爱情观念的思想内容,体现出具有完美的人文特点的现代爱情品质,即真诚、高尚的爱情,独立自主的不离不弃思想,在新时代的爱情观念下,超远了传统的束缚,跨越了自我的地位。诗歌通过对橡树与木棉的象征手法表现出具有爱情理想思想的独立的、高尚的内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全诗一共36行,先是采用自然无得象征类比,以凌霄花的表现描绘出一方压制另一方,另一方萎缩、牺牲的爱情观念,深刻的否定这样的爱情,从而逐渐的树立反对的爱情价值观念,表现出诗人推崇的爱情理想思路,诗词中间描绘了爱情中注重尊重与平等关系的思想,这即使要保证各自的独立特点个性,又要表现出具有相互扶持,相互支持,携手共进的思想内涵,诗词后部分描绘了诗人眼中真正的爱情观念,是爱的理想的生化,是忠于祖国,热爱祖国的内涵。《致橡树》中的“橡树”主要描绘的是具有刚强毅力体魄的男子,而“木棉”则代表具有温文尔雅,柔情似水气质的女子。“木棉”的蜕变充分的象征了具有独立自主女青年的理想人格思想内涵,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采用内心自我独白的形式,表现出木棉追求的独立的、真诚的真挚爱情,这种哲理性的爱情具有强烈的可亲可感性,是生动的、诗意化的描绘。诗歌的强烈哲理性更加的深入化,表现出具有强烈理性气质的教育韵味,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

二舒婷《致橡树》的象征手法

1朦胧诗中象征手法的基础定义

象征手法起源于希腊,是将类似的物体放在一起,两种物体虽拼合在一起却是单独存在的个体,从而表达出整体东西的意思,象征是表现文字内容中更加深刻含义的意思。象征可以定义为用某种物品来代替深刻含义的内容,既是表达出它所具有的内容含义,又深刻的表现出其内在的意境,象征是事物的影像,是事物之间的借喻手法,亦是真正的暗示与表达。象征是有形的无形喻,以有限的内容变现出无限的可能,抓住其中永恒的思想内涵,象征的内容有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象征体,是有形的事物,人们所熟知的具体内容,一种是象征义,是大于象征体内容的另外一种永恒的东西,可能是某种情感,也可能是某种观念,它是在象征体的后面表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需要读者认真的揣摩和思考的。例如,舒婷的《致橡树》是一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朦胧诗作品,作者以橡树为描述的象征体,以爱情为象征义,从而表现出作者对于爱情的炽热、坚决、坚韧。诗词中的橡树代表的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相中的爱情人物,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单纯的表现出诗人自身的热烈的爱情思想,而是要表现出一种具有爱情理想的思想信仰。通过对橡树的具体亲密描写发挥其具有的内心形象,具有托物言志的意境。是表现出一种可以比翼齐飞,风雨同舟,共患难的难得的爱情观念。诗人将自己比喻成为一株木棉,是矗立在橡树傍边的矮矮的小树,这两棵树的枝叶紧密相互连接,环环相扣,犹如两个鼻翼同轴的并肩爱人一般,表现出诗人希望的爱情是可以长相厮守,比翼齐飞的观念,橡树与木棉坚定的站在一起,风吹不散、雨浇不烂,二者摇摆着枝叶,相互示意,表现出心意相通的意境。以物比人,好像二者都具有了人性一般,在二者的世界中相互的沟通,找寻心灵的默契和慰藉,这是一种没有语言的意会,无需更多的语言和文字。为读者的脑海呈现出一幅没有声音的动感画面,深刻的挖掘读者内心的思想情感,寻求与舒婷诗人之间的思想共鸣,从而完成诗词的文字内容表现。

2舒婷《致橡树》中象征手法的出处

象征手法多由情感起源,从审美的角度将物化为人,以人的思想表现物的状态,设身处地的描绘物的意境,将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生命化,带给读者一种具有魅力感觉思想的意境,从而达到人与物的有效化共鸣,人与物的感情沟通,形成同一境界的效果,表现出具有的美感。物体原本没有思想内涵,人之所以会对这些事物产生不同的感情,是因为将这些感情置身于这些物体上,倾注自身的感情。象征艺术的目的是让作者忽略象征的本例,例如,橡树、木棉,而是将象征体后面的丰富思想内涵不断的扩大化,寻找适合作者感受的,带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感觉、意志,从而完成朦胧的象征意境,这是作者采用象征手法完成朦胧诗题材的主要目的,这样可以让诗人的思想直接表达给读者,读者又不会因为直接接受作者的思想内涵而没有合理的思考,是思想转移的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艺术美学创作手法。

3舒婷《致橡树》中象征手法的类别

第一种类别是感受象征的整体,感受作者整体诗词的意境。例如,舒婷的《致橡树》中写道“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种似远非远,似近非近的感受,变现出现实中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关系,这种不确定性的关系没有因为距离而带来感情的遗失,而是因为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深刻感情思想,为朦胧诗带来了一种确定的关系思想,是一种具有淳朴感受的思想理论,象征了感情不会因为远近而变得淡然的意思。第二类是单纯形象的事件象征,例如,舒婷的《致橡树》中写道“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用木棉进行象征,将树根、树干以及枝叶比喻成情侣直接的爱情相拥的状态,注重表现互相的爱情思想,富于充分的两性关系认识,合理的采用新时代的人格思想变现出超出自我的爱情理想认识,加深极具爱情思想认识的相关联系,从而建立具有哲理的思想内涵,认识到诗人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感情的沟通,相互理解的状态,相互信任的思想联系起来,从而各自抚育极具道德理想的意义,加深诗人作品的思想意境,表现出诗人极具个人魅力的思想行为艺术。

4舒婷《致橡树》的抒情象征的转换

朦胧诗人对于抒情的表现会采用抒情表达的方式完成,放弃相关景致的描写,采用自我思想的描绘,对相关的象征手法进行合理的运用,为诗人带来抒感的表现机会。抒情诗主要是通过作者需要表达的思想,从事物的描绘开始,对相关内容、物品进行描述,以象征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完成抒情的有效表达。作为抒情诗的代表作家,舒婷《致橡树》中抒发到“我们都互相致意”,“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都是以诗词抒发的角度对相关内容进行心情的抒发,以各种合理的方法完成相关象征物的创作。舒婷的《致橡树》中“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抒发了作者自我的感情思想,象征手法在抒情角度完成了有效结合,合理细致的捕捉到她全面的敏感思想。复杂的情感通过合理的假设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明丽的音韵,流畅的实体过程思路,采用隐喻的表现手法,合理的逻辑结构,直抒胸臆,表现出多种的情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则是映衬出具有贞洁主义思想的,象征着橡树与木棉之间的情感,这些手法的合理化运用,加深了诗歌的整体艺术感情氛围,保证了其具有鲜明反差色彩的意境表示,启迪人们对于现实的思索,更加鲜活的表现出诗中抒发的情感,悲伤的与欢乐的对比,更加突出悲伤的痛苦与沉重。

三象征在舒婷《致橡树》中的作用

1象征手法增加了舒婷《致橡树》抒情的理性情节作用

舒婷《致橡树》采用具有哲理美的思想,合理的运用象征的手法加深理性抒情的韵味,是一首具有意象美的哲理性诗,用“橡树和木棉”比喻成具有思想的性格的人,橡树和木棉是不变的,具有事物了的原本艺术特征,更加深了诗人要表达的意境。诗中写道“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这是利用“橡树和木棉”象征了这种情感的交融,突破无法逾越的传统诗词表达形式。诗人用具有哲理性的语言“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变现出诗人的情感态度,这是事物的象征抒情描写。

2舒婷《致橡树》具有的寓意特点

寓意是象征的一种方法,象征主义者认为,合理的文学艺术不是描绘现有的生活,而是对于不能达到的超越时间限制、超过时空认定、超过物质基础要求、超过感觉思想内容的另外的一种意识思想,这种感觉思想只有通过寓意手法,象征手法才能够表现出来。象征手法沟通了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为二者建立良好的桥梁,人们可以很容易的通过诗歌认识诗人主观表达的思想,象征的内容不是事物的基础属性,而是主观意义上赋予的特点。拜托生活中的语言形式,采用脱俗的寓意手法,加深诗歌丰富的思想内涵寓意。象征的手法大多采用暗喻的方法,表现诗歌的意境,这与主观客体内容是相互契合的。象征手法带来的诗意是给予诗人内心时间的描绘,无意义的寓意不是朦胧诗,更不能成为诗。有寓意的诗才可以被成为具有思想内容的,是值得人们称赞的。这种称赞是极具独立性的、庄严而神圣的,没有多余的棱角和光环,是默默的长大,逐渐成长起来的真正的文化思想艺术。舒婷当时生活的年代正处理抗战时期,由于诗人具有的地下党身份,受到的教育是得到了“雨露的润泽”,可以坦然的面对“风雨”,《致橡树》中写道“树的位置”,它是“独立的”而并非“孤单的”,是“月光为它带来了光明和理想”,“月光”带给诗人理想的梦,是符合当时地下党工作所处环境的它的孤立、傲骨都表现出具有“美”的寓意。树的沉默和丰富随着风霜的锻炼,逐渐充实,它的默默无言,却比“夏蝉”还要有力,比“秋虫”的鸣叫更加悠久长远深刻。这是一种强有力的沉默,是社会规律变化中的沉淀,在这样的抒情寓意中,逐步让读者感受到其深刻的寓意。通过象征的手法表现出艺术的特点,诗人写“树”却处处喻人,凸显其具有的象征意义,合理的认识象征中具有的可以贯穿的内涵,将“树”与“人”合理的结合起来,变现出具有强烈切合象征意义的双重韵味,增加了含蓄的寓意之美。诗的这种象征暗喻是极具朦胧诗的味道的。它不体现在直观的描绘上,而是体现在其深刻的象征体上,表现出具有强烈朦胧诗的内涵意境。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