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集十篇

时间:2023-03-30 12:58:19

小学语文论文集

小学语文论文集篇1

论文关键词:从《弟子规》中悟教与学的方法

 

在《弟子规》总叙里有一句话是:“有余力,则学文”。这就是说古人是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基本德行的修习开始的。也就是说古人是从先修身,再修学的。这与我们现今推行的以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如今重学《弟子规》是有很深厚的现实意义的。

在《弟子规》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智育在孩子一生中的巨大作用。今天,我就《弟子规》中的《余力学文》中有关我们教与学的方法进行交流,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这句话是说:我们在读书时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避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不良读书方法。然而,我们很多的学生在读书时往往会心不在焉,结果造成收效甚微。于是,每当我要求学生读课文时,都要让学生先诵读“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句话。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自觉地自我调节到最佳的读书状态。从而大大地提高我们的读书效果。

二、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小学生读书往往会刚把课文读了一两遍就自以为全会了。于是,在老师讲课时就会心不在焉,甚至就会把书放在课桌上,而眼睛却在看后面未学的课文内容。因为他以为自己早就知道课文的内容了,学不学、听不听无所谓。以前,我总会在课堂上当众批评他一顿,使他下次再也不敢这样。可是,这个学生不这样做了,另一个同学还会涛声依旧,治标不治本。为了更有效地制止这种不良习惯的蔓延。每当再出现这种现象时,我就会让学生诵读“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通过几次集体诵读,慢慢地学生不再看其它的课文了,读书、听讲都专心了。

三、宽为限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每当遇到需要背诵的课文时,我都会很发愁。因为班里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无法背诵下来。如果再增加一课时,时间往往又不允许。以至于造成“紧为限,宽用功”的后果。学了《弟子规》以后,我将背诵的任务进行了分解,每天利用学生站队前、吃饭后、等候排队的点滴时间让学生背诵一两遍,经过几天,甚至一周的时间不断反复背诵,学生就差不多背下来了,而且学生背得轻松、愉悦,效果又好。这样就真的做到了:“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了。

四、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这一句在我们的教学中应用也很广泛。也就是我们在课堂中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学会的质疑问难的能力。比如:在语文教学中,第一课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中,我哪些地方不懂,或者哪个词,哪个字不知道什么意思,都要标出来,打上“?”。对于不懂的字词要鼓励学生查字词典解决;对于段落中的疑问,要通过多读或联系上下文来解决,对于实在不明白的疑难,要留到第二课时解决。第二课时,我们就可以让同学们带者自己的疑问在小组内进行合作讨论探究,直到彻底解决疑难。此外,对于平时遇到的难题也可以向自己的同学、老师询问解答,以求达到“知确义”的目的。

小学语文论文集篇2

集体备课是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助手,是教学新手与教学能手进行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与切磋的良好平台,同时也是提高备课效用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工具。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实际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推行集体备课。然而,对于小学语文集体备课中的几个问题尚需进一步明确。

一、个体备课与集体备课

我们强调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集体备课并不是要否定语文教师个体备课的功效。集体备课是针对个体备课而言的,是在个体备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备课方式,它有利于规避语文教师个体备课过程中极易出现的随意性、低效性、自由散漫等问题。每位语文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之前都需要首先做好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的工作。换言之,语文教师需要通过学情诊断来了解自己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还需要熟悉教材内容,设计独具匠心的教学方案,思索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可能存在的难点,以便为集体备课做好充分的准备。集体备课集结了语文学科某一学段的教师,在年级语文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集体备课活动,通过语文教师之间的不断沟通、交流与研讨,对个体的备课技术与方案进行进一步的修正、补充与提升,实现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共同发展。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结合,促进了“我的教学”走向深层次的“我们的教学”。

二、正式集体备课与不正式集体备课

小学语文集体备课是通过不断细化学校、教导处、各个年级及学科的工作计划所形成的具体的备课计划与备课内容。一般而言,小学语文年级组均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就某一学段的教学内容进行准备与备课,是在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组长的带领下有组织地进行的备课活动。然而,正式的集体备课虽然具有很多个体备课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但是由于其固定的时间、约定的方式、确定的场合与内容等,使得部分教师在正式集体备课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揭示问题与解决问题,且在时间和空间上难以满足部分教师的需要。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通讯方式的多样化,我们也在不断地探索灵活化、多样化的集体备课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所带给我们的便利,不断地将新的网络交流平台引入小学语文集体备课当中,运用微信、QQ等软件开展非正式的集体备课,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将教师们的闲暇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让教师们在闲暇时间就自身在个体备课及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已经成为小学语文集体备课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集体备课之前与之后

小学语文集体备课并非是一个静止的单一的过程,而是一个系列的不断持续的动态过程。小学语文集体备课不仅需要各个年级语文教师在开始集体备课之前积极进行个人的备课,不断地进行个人对学生、教材、教法等的钻研,而且还需要在集体备课过程当中积极思考,勇于发言,善于提问,完成教学新手与教学能手之间的互动学习与交流,进而在发现问题和获取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备课方案,提升备课效能。此外,考虑到每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特征的不同,在语文教师的集体备课之后,各个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所带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进。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集体备课尚需得到实践的进一步检验。换言之,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要针对集体备课的成果进行一定的课堂跟踪,通过相互听课、评课,进一步反思集体备课过程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以为下一次语文集体备课的开展做好准备。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层面对集体备课的呼吁,我们要倡导学校建立对小学集体备课活动的评估机制与监督机制,建立周周检查、月月考评、年年评估的评价制度,将小学语文教师在集体备课当中的表现与奖惩机制相结合,切实地推进小学语文的集体备课。

小学语文论文集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收集资料;能力

新课改要求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扮演着学习活动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同时还要求一定要重点关注目前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语文课程的改革以及发展,让学生初步拥有收集和总结多种信息的能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积极引导学生收集多种类型的资料,提升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下面将进一步研究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收集资料能力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明确收集资料方向养成良好习惯

收集哪种类型的资料,若教师没有确定具体的方向给学生,学生将会找不到切入点,因此,要求教师将下节课学生需要收集的资料告诉给学生,并且能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同时,教师在上课之间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的组长安排,针对每个小组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成本展示的模式,展示的模式包含,交流式和辩论式以及知识比赛,制作课件等。然后明确主题,围绕主题收集资料。还可以利用图书馆和阅览室以及网络和报刊等收集资料,之后在上课过程中展示。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同时收集其中的信息资料。相关学者提出,针对一个学生而言,其不可能拥有大量的直接经验,基本上是间接经验,而通过课外阅读能够积累经验,获取前人认识生活和社会以及自然的精髓,之后将其内化成自己的营养。这就证明,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外阅读是十分有价值的。因此,教师应该借助学生对于课外新鲜事物兴趣浓厚的心理,大力提倡学生使用课下时间多阅读一些书籍和报纸以及杂志等,加大自身的知识面,扩展学生的视野,进而不断提升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二、利用图书和做笔记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能力

要求学生在读书之后使用文字将自己的收获详细的记录下来,要求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采取做笔记的方式收集和总结资料。教师在让学生做笔记的过程中,先要传授给学生做笔记的方式,例如将其在书上做上标记,摘抄优美的词句,概括核心内容,书写内容提要以及读后感,这些做笔记的方式,让学生清楚这样做笔记的有点。还有就是将自己的写作的文章依照每学年或者是学期整理到一个笔记上,同时在首页制作一个目录,这样方便比较和查阅,并且还能够强化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通过词语积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借助每个单元积累运用当中相关词语和名言警句以及古诗词积累的学习,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例如,在讲解语文第十二册积累运用词汇积累这一内容的过程中,学习第一行,书声琅琅、议论纷纷、人才济济、大名鼎鼎,第二行,曲曲折折、朝朝暮暮、口口声、支支吾吾,通过这样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第一行的词属于0122,而第二行的词属于0011的性质,这样不仅弄清了词的构造,同时还积累了词汇,然后教师传授学生在看报时业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去收集词汇。

四、利用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能力

语文课堂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在新的教材当中拥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在读写对话,重视收集相关资料,这就是教会学生收集资料的方式。其中重点强调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必须要掌握有效的查找方式,学会阅览,将所需的资料找到,或者是可以采取复印和剪贴的方式。教师在讲解这节课的过程中就可以将其剪下来,同时进行拓展教学,将剪下来的资料制作成剪报,同时根据知识的种类和学科将其分成几种类型,方便之后的查找阅读。经过教学生将剪下来的资料制作成剪报这个语文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的进行,既能够强化学生收集资料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形成一个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五、利用网络提升学生收集资料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应该借助网络资源让学生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扩展学生的事业。让学生根据计算机课程上学习到的知识,使用计算机收集整理资料,给语文课程教学提供服务。依照教学时间经验,有关教师认为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是能够密切结合学生教学途径,利用网络资源促进资料的收集,进而拓展学生的视野。

例如,教师在讲解匆匆这一课程的过程中,先要求学生在网上查找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这篇文章作者生平以及文学成就,收集劝学等有关的诗词以及名言警句。在教学的过程中既爱哦时在巧妙的进行指导,传授给学生先输入关键词实施检索,将学生带入丰富的知识殿堂,进而使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语文课程针对教学提升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定位思想必须要确定,这仅是利用收集资料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教材文章的内容,并且还能加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认识,充分受到启迪和教育。

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培养高年级学生收集资料能力策略的进一步研究和阐述,使我们了解到新课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树立新课改的观念,认识到培养学生收集和使用资料的必要性,并在培养、指导学生这种技能和素质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改进。通过引导学生明确收集资料方向养成良好习惯,利用图书和做笔记,词语积累,网络资源这些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收集习惯,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希望通过本文对培养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收集资料能力策略的阐述,能够给小学语文教学资料收集能力培养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作者简介:余建军(1979-),男,广东省陆河县人,汉族,小学一级教师,本科。

参考文献:

[1]高丽石羡.培养学生收集和使用信息资料的能力[J].海峡科学,2014,07:80-81.

[2]皮丽卉.语文课要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2:180.

小学语文论文集篇4

1.根据朗读内容确定朗读方法

英语的朗读方法很多,可以用个人大声朗读,可以是小组集体朗读,还可以班级集体朗读。朗读的次数也要根据朗读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选用不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上,可以根据对话的内容,可以选两个人用课文中的人物身份来对话朗读,就可以很好的增强朗读效果。对于叙述性的课文,可以由个人朗读以后,再用小组集体朗读,对于讨论问题的内容的朗读,可以采用班级集体朗读的形式。1.1朗读对话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许多对话型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生动活泼,读起来也很有情感。朗读对话的教学内容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人物的不同身份,选用合适的学生来进行朗读训练。例如,有的对话是是父亲和女儿的对话,就可以选用一男一女的学生来朗读。为了加强朗读训练,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同桌的两个学生先训练,以后在小组范围内开始训练,进行小组合作,自编、自演、拓展对话。例如译林版牛津教材7A关于Goingshopping设置商店购物情景,贴近现实生活。在朗读时就可以先个人,到小组,最后集体朗读的训练方法。1.2话题讨论合作小组学生围绕某一话题或为找到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进行讨论。如译林版牛津教材7A关于Fashion,可以设计服装穿着,怎么样才能体现自己的Style.同时也为希望工程募集资金等。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欲望,和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

2.初中英语朗读要和英语写作结合起来

朗读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词汇的运用能力.所以.在;朗读教学中要把朗读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例如,朗读短文第二篇是关于“ZhalongNatureReserve”,与8A第五单元课文“Zhalong—aspecialplace”是同一主题,我将短文改写如下:ZhalongNatureReserveisinnorth–eastChina.Ithasanareaofmorethan210,000hectares.Itisoneoftheworld’smostimportantw.Zhalongisthehomeofalotofplantsandanimals,differentkindsofbirds.Itpfoodandsheltersforthebirds.Therearenotmanyred-crownedcranesintheworld,buttherearesomeinZhalong.Itisaverygoodplaceforpeopletogob.Wetlandsareibecausetheyprovidefoodandshelterforebirds,andtheyalsohelppfloods.Wemustpthehomeofplants,fishandbirdsinZhalong.答案:wetlands;including;provides;birdwatching;important;endangered;pre-vent;protect其中“oneoftheworld’smostimportantwetlands”,“……之一”必须用名词复数。“including”要用动名词形式,因为主句已有be动词。“provide”要用第三人称单数。英语朗读的目的是学会阅读,理解课文。不能为读而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朗读与理解课文和学会写作结合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留一些悬而未决的有趣问题,让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去查找学习资料并最终解决问题。如在教授8B《Naturaldisasters》时,我留的作业是“Writeanaccidentreport”,学生可以通过资料查询或网上搜索帮助他们完成写作。学生也会很乐意去完成这样的任务。

3.结论

小学语文论文集篇5

【关 键 词】 实践能力;语文;小学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一新理念与我校实践教育课题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它引导着全校教师走出了语文教学“死啃书本”的误区。下面谈谈本人平时怎样运用实践教育理念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有效培养能力的几点做法和点滴体会。

一、在语文实践中自主学习

借助熟悉的事物名称自主识字。如我们可在教室的黑板、门窗、桌凳上贴上写有各样物品名称的纸条;用纸条写上每个学生的名字贴在他们的座位上;请家长在一些家用器具上贴上名称,带孩子上街、逛商场时随机识字。这些司空见惯的物品,孩子们再熟悉不过了,每天有意无意地看几遍纸条、招牌、商标上的字,日积月累,就慢慢地识了不少字。

借助课外读物培养阅读兴趣。我们在家长会上动员家长为孩子们购买适合的儿童读物,订阅《小学生拼音报》等。老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通过每日读报、讲故事等多种方式检查评比,大大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阅读兴趣,培养了阅读能力,同时还增识了汉字,复习巩固了已识的汉字,可谓一举多得。

二、在语文实践中合作学习

组织小小故事会活动,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合作学习。老师让学生按小组定期交换课外读物,相互交流各自的阅读收获:读了课外读物识了哪些字,知道了一些什么新鲜事,把自己读的故事讲给同桌或小组的其他同学听。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说自己不同的收获和意见,还可以提出自己感到好奇但又不明白的问题,请同学们帮助解答。

开展朗读比赛活动,比赛采用集体朗读和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朗读比赛和小小故事会不但对个人进行评价,还要对小组进行评价,以增强小组(或同桌)合作学习的实践效果。

三、在语文实践中探究学习

在动手操作、搜集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中探究学习。我从一年级开始就着手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在班上开展每日新闻交流活动,每天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采集到的一条新闻,并且请一位同学上讲台讲述自己了解到的一条新闻。这就促使学生通过观察、看电视、听广播、向家长询问等方式采集每天要闻,并经过处理,选择重要的讲给别人听。同时,也要求学生把学校发生的新鲜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另外学生还可将看到、听到的内容想象成画面并用笔画出。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探究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又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

四、在语文实践中拓展创新

(一)指导列出研究内容

具体操作过程是:先确定主题;然后让学生小组议论,对哪些东西比较感兴趣,有哪些方面的内容想研究并可能得出研究结果;最后老师和学生共同商量,帮助学生将可研究的内容分类列出。

1. 课文知识拓展型。根据课文主要内容、知识点、作者、时代背景等进行拓展,确定“小(下转18页)(上接16页)课题”。

2. 乡土民俗搜集型。根据家乡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方面的特点开展研究。

(二)指导搜集处理信息

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报刊、电视等一切“信息源”,多渠道、全方位地获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信息、选择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得出结论。

(三)指导研究成果的撰写

1. 论文式:概括总述(研究的目的、意义)——详细论述(提出具体做法,阐明研究成果)——归纳总结。

2. 报告式:小课题题目——提出研究问题——交代研究方法——阐明研究结果——注明参考资料。

(四)展示成果

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总结,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应多样化,归纳起来,成果展示的形式有“演、讲、展、赛”四类。

在小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关注的是儿童内在的“研究”需要,是他们主动探索的热情,是他们独立在课内外、校内外获取各种信息的实践和处理能力,是他们和伙伴合作,与他人沟通的习惯,是他们朦胧科学意识产生,是他们探究活动中大胆设想、拓展创新的快乐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这也是我校实践教育研究课题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本武.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卢晓明,郎建中. 学习能力表现的理论与实践[M]. 上海: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

小学语文论文集篇6

关键词:文体;文体学;宋代;宋型文化;语言;雅俗;古今

中图分类号:I206.2.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3-0153-007

宋代是文备众体的时代,各种应用类、文学类文体大致完备,如百舸争流般各胜擅场、此消彼长。应该指出,文体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立体开放的系统。任何文体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下,易言之,文体的背后有文化,文体的发展和演变往往映衬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特质。如能以一种文化的视角对宋代文体学进行观照、审视、思辨,当能提升研究的学术品位,对宋代文体学得出一些新鲜活泼的有益见解。

一、宋型文化与文体

唐宋时期是华夏文明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宋代文化,高度成熟、全面繁荣。宋人自身对本朝文化充满了自信心和自豪感,他们普遍具有一种文化优越感,并在文章中毫不掩饰地流露出来:

朱熹云:“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1]

史尧弼《策问》云:“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文采述作,论议术学,众多繁夥,又非汉唐之所可几及矣。”[2]1029

陆游《吕居仁集序》云:“宋兴,诸儒相望,有出汉、唐之上者。迨建炎、绍兴间,承丧乱之余,学术文辞,犹不愧前辈。”[3]

刘克庄《平湖集序》云:“本朝五星聚奎,文治比汉唐尤盛。”[4]

不但宋人对本朝文化无比自豪,后代的研究者对宋代文化亦莫不推崇备至。王国维、陈寅恪对此曾有精辟论断,邓广铭更以“空前绝后”来赞誉宋代文化:“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5]说宋代文化空前绝后,不是指宋代文化在所有领域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是就宋代文化整体衡量而论,当时的文学、史学、哲学、科技、音乐、书法、绘画等都普遍成熟繁荣。

台湾学者傅乐成有“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的论述,影响颇大。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对宋代文化的研讨日益深入,并以“宋型文化”来特指宋代在文化方面的开拓创新之功。然则如何界定宋型文化?其特点表征如何?今人已从不同层面、角度来概括宋型文化,诸如内敛含蓄的作风、理性自省的精神、雅俗融合的态度、兼容创新的意识等,以上数端,可大致综括出宋代文化的时代特质。在笔者看来,宋型文化的突出表现,是“集大成”、“综合性”。若用宋人自己的且最简洁的话来概括,当推朱熹《答姜叔权》的一句话:“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6]拈出其中“融会贯通”,就是宋人说宋型文化的最佳注脚。而宋型文化的会通特征对于宋代文体的发展、演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

宋代采用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文官政治让宋代士人意气风发,他们关注时事,议论皇皇,在政治方面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在学术上形成了崇尚义理、注重思辨的理学。理学是宋型文化的内核,亦是宋代士人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而整个宋代文化也打上了深深的理学烙印。理学对文体的影响表现在不同的层面,有直接作用,有间接濡染。理学家倡导的“文以载道”说在宋代获得了广泛的共鸣,显然载道之“文”也是有讲究的,古文最有资格充当载道的文体工具,诗歌次之,而词、小说等则与载道关系甚少。由此言之,宋代古文盛行,成为无施不可的文体代表,正与理学思潮有一定关联。

理学思想还助长了宋人的思辨议论倾向。张耒《答李推官书》云:“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是故理胜者文不期工而工,理诎者巧为粉泽而隙间百出。”[7]用古文发议论自是天经地义,影响所及,宋代的其他文体也都“议论纷纷”。宋人不但在一贯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辞赋、记体中说理议论,甚至在诗、词里也大发议论、用经用史。宋代最擅长议论的无疑是苏轼,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云:“苏轼用一语,立一意,架虚行危,纵横倏忽,数千百言,读者皆如其所欲出,推者莫知其所自来,虽理有未精,而词之所至莫或过焉,盖古今议论之杰也。”[8]因理学的关系,宋代又兴起了语录体散文。这种文体起源于佛教,基本就是一种口语白话,理学家为更好地阐发义理,就用它作了说道理的工具。如说宋代文体有由文趋质、由深趋浅的大趋势,那么语录体正是这种变化的标志之一。

宋代文化的高度发达关键在于拥有一大批博学多才的文化精英。宋代士人的学问根底、哲学修养和文艺才华都是卓越出众的,他们的学识贯通各个门类,兼擅不同领域。以欧阳修为例,他既是宋代经学的开创者、独具慧眼的史学家,还是古文的一代宗师、宋诗的奠基人、别开生面的词家。苏轼更是“十全才子”,堪称宋型文化特质的最杰出代表。宋代文人的这种艺兼多门的情况在古代历史上特别突出,他们有融通化成文化艺术的雄心壮志,表现在文体方面就是创新意识的强烈和破体相参的蔚然成风。宋祁说:“诗人必自成一家,然后传不朽,若体规画圆,准矩作方,终为人之臣仆。”[9]苏轼说:“凡造语,贵成就,成就则方能自名一家。”[10]宋人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意识助成了宋代文体的完备发达、各尽其妙。

在宋代城市文化背景下崛起勃兴的俗文学,如词、小说、戏曲等文体,能够充分体现宋代文体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文化的发展演进总与社会经济密不可分,宋代手工业、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诸如北宋都城汴京、南宋都城临安等都是商贾辐辏、百业兴盛的大都市。宋代最引人注目的一代之文体――词,本质就是于歌台舞榭浅斟低唱的流行歌曲,所谓“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11]。词的臻于鼎盛,自然和当时的城市文化消费脱不开关系。宋代繁华的都市生活让文化娱乐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勾栏、瓦舍等文化消费场所热闹非凡,各种适应城市文化和市民需求的文艺样式蓬勃兴起,说话、杂剧、影戏、傀儡戏、转踏、赚词、诸宫调等,朝歌暮舞、五音繁会。这些根源于城市文化娱乐的文学样式虽然和传统的诗文并存,但已表现出更为强劲的发展势头,不久的将来,它们会站到舞台的中央,成为最能代表元明清时代文化的文体。

文体虽然千差万别,但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折射出背后的时代文化精神。近代人姚华《曲海一勺・述旨第一》云:“夫文章体制,与时因革,时世既殊,物象即变,心随物转,新裁斯出……故事际一变,则文成一体,一治一乱,文运攸关,说似诡谲,理实寻常。”[12]研究宋代文体离不开当时的文化大背景,文化对文体的浸润是潜移默化的。

二、文白竞流

文体是一个立体的系统结构。文体示人的直观层面是以语言为基本材料的,语言的形质和特征自然左右着文体的样式和规范。字词的音形、句子的长短韵律、语法的规则要求等等,构成了文体的浅表结构形式。尤其那些对形式因素有特殊要求的文体,语言就更加重要,往往成为决定文体样式的必备要件。由此言之,语言是文体复杂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层面,语言的特殊性对于文体样式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汉语言为华夏民族的特殊创造,它自成一系,举世无双。王力说:“汉语是世界上最具有悠久历史而又最富于稳固性的语言之一。”[13]中国文体的发展,即本此独特创造的语言。陈寅恪《论再生缘》说:“中国之文学与其他世界诸国之文学,不同之处甚多,其最特异之点,则为骈词俪语与音韵平仄之配合。”[14]充分运用和发挥汉语的特征,在句式、对偶、声韵、词藻等构件上排列组合,古代文体就形成了纷繁的体制形式。譬如宋人作诗讲“诗眼”、宋四六何以不同于前此的骈文等诸多问题,都涉及语言的变化和修辞的特点。其实古人很早就开始从语言的角度来研究文体了,古代的很多文体分类都是以语言韵律为标准的,突出代表如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对语言有特殊要求的文体莫过于古代的杂体诗词。杂体诗词本属“文字游戏”,虽然古已有之,但至有宋方发育成熟,渐成气候。宋人不但杂体诗词的作品众多,而且有较成体系的创作理论。例如杂体诗,根据汉字的音、形、义或字数多寡,运用离合(拆、合偏旁或词)、嵌入(如建筑、药名、数名、地名等)、回环(如回文、反复)、重组(如联句、集句)等作为“游戏”手段,构成独具一格的作品形态。可见杂体诗是汉字文化独有特征的充分体现和巧妙采用。杂体诗词盛行于宋代,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语言文化和创作文体之间的微妙关联。

从宏观的历史角度考察文体,必得联系语言的嬗替变迁。在古代,一直存在言文脱节的现象。一般认为,先秦的口语和文言(即书面语)是一致的,而西汉时已表现出文言脱离口语的倾向。[15]汉代以后,这种趋势日渐显著,并对文体的发展衍变造成一定影响。我们不妨从文言和口语的视角,把古代文体笼统划分为文言文体和通俗文体。当然,这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清语言变迁对文体的影响,不一定完全合适。文言的单音词多,用语典雅考究,显得言简意赅而富有余味。文言文体主要指采用典雅书面语的传统诗文(当然也有例外,如唐代的白话诗)。唐宋以来兴起的白话则较多使用双音词,虚词比重增加,句式更为灵活多变,并融进了大量新产生的市语俗谚,带有浓重的口语语气。通俗文体一般指以口语为主的通俗文体样式,如变文、话本、语录等。

研究显示,中唐至北宋是汉语史上通俗字词滋生最为繁多的时期。因了语言的变化,文体从中唐就开始逐步呈现出一些趋俗的倾向。即便文言系统的文体,如散文,虽以周秦两汉为标榜,但也在大量创造新词新句,还偶尔采用口语入文。诗歌方面,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运动、刘禹锡的民歌体绝句,都隐含着白话口语逐渐渗入文言系统文体的意思。进入宋代,语言变化对文体的影响至为明显。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空前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表现出通俗文体和文言文体分庭抗礼的局面。明代郎瑛《七修类稿》云:“小说起宋仁宗,盖时太平盛久,国家闲暇,日欲进一奇怪之事以娱之,故小说得胜头回之后即云‘话说赵宋某年’。”[16]连宋朝皇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通俗文学的巨大吸引力可见一斑。通俗文体的兴起并不意味着文言文体的消亡,文言文体的阵地和势力依然很大,于是就出现了文言和通俗文体间的影响与交流。比如宋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汉唐的高古、典雅,日益贴近日常生活,表现出自然平易的作风。正如郭绍虞在《试从文体的演变说明中国文学之演变趋势》一文里所说:“诗体既渐趋于自由,其随以并起的现象,即是采用语体以入诗。……唐人诗中虽多采用方言俗语以入诗,但不如宋人之词其采用语体之处为尤多;宋人词中固多有纯用语体以成篇者,但也不如元人之曲之尤为普遍。一方面固是诗体愈自由,愈可增加采用语体的数量。一方面亦是愈采用语体,愈可促进诗体的自由。这二者实是交相为因、交相为果的。” [17]文体的益趋浅俗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言文体的巨大成就和丰厚积累又源源不断地被通俗文体所吸纳化用,成为新兴文体自我更新和不断提高的内在力量。文体正是在语言的文白竞流、此消彼长复杂格局中逐步演进的。

刘师培《论文杂记》有一段话专论古代文学史的言文关系:“中国文学,则上古之书,印刷未明,竹帛繁重,故力求简质,崇用文言。降及东周,文字渐繁,至于六朝,文与笔分;宋代以下,文词益浅,而儒家语录以兴;元代以来,复盛兴词曲:此皆语言文字合一之渐也。”[18]109-110刘师培是具有非凡文学感悟能力的渊博学者,他对文学史的宏观把握,往往精警而发人深思。刘氏认为,中国文学的演变是逐渐向着“言文合一”的方向运动的,宋代开始文词日趋浅显,并逐渐有了口语入文的情形,元代以来,言文合一的趋向更加明显。这绝非倒退,实是文字进化的必经阶段。从语言和文体的发展角度考虑,到清末民初才真正实现言文一致,文言文体趋于消亡,白话文体独占鳌头;而宋代则是承上启下的时代,揭开了文言和通俗文体转关的序幕。

三、雅俗之辨

从语言的角度审视古代文体的变迁,所谓文言和白话之争在审美指向上其实也是雅俗之辨。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宋代文体中一些深层次问题,还需从文化的雅俗方面再作一些考索探究。

宋玉《对楚王问》中有一则“曲高和寡”的寓言流传广泛,里面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日后成了雅与俗的代名词。雅和俗是人们品评事物的尺度、标准,古代的一般观点都是崇雅忌俗;当然,在一定程度上雅俗共赏也为人所接受。就文体论,也可作雅俗的分辨。雅文体一般采用典雅庄重的文言,流行于官宦士人之间,使用于正式公开的场合,以书面文字的形式传播,譬如古文、骈文、诗歌即是;俗文体则更多采用口语白话,通俗易懂,流行于市井民间,使用于较随意的场合或娱乐场所,传播形式或以书面文字、或以艺术表演,如话本小说、戏曲等。

刘师培《论文杂记》云:“秦汉以降,文与古殊,由简而繁,至南宋而文愈繁;由文而质,至南宋而文愈质。盖由简趋繁,由于骈文之废,故据事直书,不复简约其文词:由文趋质,由于语录之兴,故以语为文,不求自别于流俗。”[18]125这段话里的“文”应该是指语言。不过,如果将其理解为文体,也有一定道理。中国古代文体的发展就大致表现为由简而繁、由文趋质的总体特征。骈散的消长、言文的更替实是古代文体演进的嚆矢。

笔者把古今文体嬗变划分为五个阶段:一是言文合一的古文时代(先秦)。上古时代的口语和书面语是基本一致的,由于当时记载传播工具的不便(如竹帛),治事一般口耳传授,故而“辞尚体要”(《尚书》)、“辞无支叶”(《礼记》),诗文等文体都古雅简赅,此时还无所谓骈散的分途。二是有意为美文的时代(汉魏六朝至中唐)。汉赋尚未成为骈体,但已揭开了骈体形成的序幕。魏晋开始,文学自觉,行文讲究骈偶对仗渐成气候。随着骈体文的定型,骈散的分道扬镳也由此时开启,口语和书面语的距离日益拉大。齐梁年间,近体格律诗草创成体,延至盛唐,遂成一代之大观。骈偶文体为此期主流。三是有意为古文的时代(中唐至南宋)。过度讲究形式偶俪给文体造成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从中唐韩愈开始,又复倡简约洗练的古文。韩、柳虽具倡导之功,但古文的再度发扬光大却主要靠了北宋的欧、曾、王、苏等的推波助澜,宋代实为骈散消长的一大关键。散体文的复兴对其他文体产生了深刻影响,通俗文体也在此期勃兴,这些因素暗暗逗露出言文合一的新变趋势。宋代的语录、话本小说等正是文体实现言文合一的过渡形态。四是由古文向白话文转变的时代(元至清末民初)。元明清三代,文体的由简而繁、由文趋质已成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小说、戏曲等通俗文体大放异彩,口语和书面语的差距日趋缩小。五是言文合一的白话文时代(民国至今)。清末以来,倡语体入文,口语和书面语渐趋合而为一。更兼“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强力推进,开启了白话文的新时代,文言文时代宣告结束。白话文比散体古文更自由、更解放、更大众化,代表了文体演变的自然趋势。

如果嫌五个阶段繁复,想要一分为二的话,那么承上启下的界限则一定只能断在宋代。因为宋代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有意味的是,宋代文体学的历史地位正与整个宋代在古代史坐标上的“近代指向”意义相仿佛。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很要紧的关节点,又是一个崭新的开端。中国近世所滋生出来的诸多现象,都是从宋代露出端倪的。就文体而言,亦是如此。比如,宋代的语录体很值得重视,它是文言向白话转关中的一个微妙标志,具有“小脚不敢放得太大的‘半大脚’的特殊风味”。[34]直到民国以后,宋人的文体革新经验还为胡适的白话新诗创作提供了理论借鉴。胡适《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说:“我认定了中国诗史上的趋势,由唐诗变到宋诗,无甚玄妙,只是作诗更近于作文!更近于说话。……宋朝的大诗人的绝大贡献,只在打破了六朝以来的声律的束缚,努力造成一种近于说话的诗体。……我那时(笔者注:1915年9月)的主张颇受了读宋诗的影响,所以说‘要须作诗如作文’,又反对‘琢镂粉饰’的诗。”[35]胡适对民国初年所持塑造新诗的理论作了交底,宋诗的革新在胡适看来无疑是极大的成功,要建立白话新诗的新文体,舍此亦无他途。只此一点,即可说明宋代文体学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启迪意义了。

要之,从文化学视角观照宋代文体学,可知成熟繁荣的宋型文化对宋代文体格局的深刻影响。纵观中国古代文体学史,不妨把宋代文体学定位为古代文体学演进中一个承上启下的转关时期。宋代文备众体,各种文体都获得极充分的发展空间,承袭前代的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戏曲、小说也崭露头角,一试身手。宋代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参考文献:

[1]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00.

[2]史尧弼.莲峰集[Z]//《全宋文》第217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328.

[3]陆游.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2102.

[4]刘克庄.刘克庄集笺校[M].辛更儒,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4116.

[5]邓广铭.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86,(2).

[6]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二)[M].四部丛刊本.

[7]张耒.张耒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0:829.

[8]叶适.习学记言序目[M].北京:中华书局,1977:744.

[9]王直方.王直方诗话[G]//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北京:中华书局,1980:52.

[10]李之仪.姑溪居士全集・前集卷四十《跋吴师道诗》 [M].四库全书本.

[11]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注[M].邓之诚,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4.

[12]姚华.弗堂类稿[M].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263-265.

[1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588.

[14]陈寅恪.寒柳堂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1:72.

[15]胡适.白话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6-10.

[16]郎瑛.七修类稿[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229.

[17]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8.

[18]刘师培.论文杂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9]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一册)[M]北京:三联书店.1982:201.

[20]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01-108.

[21]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评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77.

[22]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35.

[23]托马舍夫斯基.主题[C]//托多洛夫,编.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71.

[24]陈师道.后山诗话[G]//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314.

[25]钱锺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4.

[26]张戒.岁寒堂诗话[G]//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450.

[27]苏轼.题柳子厚诗[M]//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2109.

[28]周紫芝.竹坡诗话[G]//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354.

[29]王利器.坡与小说戏曲[C]//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361.

[30]黄庭坚.黄庭坚诗集注(第二册)[M].刘尚荣,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03:441.

[31]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光绪乙酉十月初四日[M].扬州:广陵书社,2004.

[32]杨万里.诚斋诗话[G]//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148.

[33]赵彦卫.云麓漫钞[M].北京:中华书局,1996:135.

小学语文论文集篇7

最早的历史散文:《尚书》,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

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论语》,

最早的军事着作:《孙子兵法》,

最早的神话传说:《山海经》,

最早的说理散文总集:《吕氏春秋》,

最早的词典:《尔雅》,

最早的纪传体史书:《史记》,

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

最早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最早的诗论专着:《诗品》,

最早的政治文总集:《新书》,

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

最早的文学批评专着:《文心雕龙》,

最早的小说:《穆天子传》,

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古今说海》,

容量最大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最早的综合性学术专着:《梦溪笔谈》,

最早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最早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最早的语法着作:《马氏文通》,

最早的儿童启蒙读物:“四书”,

最早的戏曲理论着作:《闲情偶寄》,

容量最大的库存图书:《四库全书》,

最早的文学流派:公安派,

小学语文论文集篇8

一、搭建教师教研平台,提升科研实力

学校校园网络为扎扎实实的研究、探讨、合作、交流和互助搭建了一个共同学习的平台。学校校园网特地开辟了“夕拾论坛”栏目,并为每个教师开设了个人博客,促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科研实力。

1.夕拾论坛。校园网络内容丰富,教师们可以在“夕拾论坛”上畅所欲言,可以说说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可以提出教学进程中的困惑,可以说说听课、听讲座后的感触,等等。通过建立教师“夕拾论坛”,教师们将自己的工作记录下来,天长日久,积累了不少宝贵的教学资源。老师们相互借鉴、反思经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此外通过论坛将网络中的各种学习资料收集起来,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教师间的教案、论文交流,教育教学课件、软件共享,在线英语的学习对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也有很大的帮助。

2.教师个人博客。为每个教师提供及时反思、及时总结的机会。平时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不管是教学机制,还是学生见解,都可以记在博客中,并及时加以整理。以记促思,以思促教,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拓宽学习视野

校同网络给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自然语言环境、多重感官刺激和选择。学生可以登陆“英语沙龙”,欣赏英语歌曲,阅读英语故事,下载音像资料,收看英语动画片等,在听、读、看、玩等多方位的视听感受中,学习更多英语知识。

1.听:校园网络“英语沙龙”中有难易不同的听力材料可供学生选择。听力内容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例如:学校的“雏鹰电视台”英语节目和“红领巾广播站”英语广播,内容丰富。我们应学生及家长的强烈要求,将每次的英语节目和广播都刻录成资料放在校同网络上,以方便学生反复收看、收听,扩大英语输入范同。同时校园网络还提供教学配套音像的下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平时多接触英语。2.读。“英语沙龙”开设“英语知识”和“英语故事”栏目,提供了大量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故事。通过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同时也能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拓宽视野,丰富生活阅历。3.看。精彩的英语动画片、影片,能让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大提高,同时纯正的英语发音、标准的英语字幕,能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视听感受。4.玩。游戏对小学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英语沙龙”的“英语游戏”专栏,结合学生的实际,寓教于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搭建自由交流平台,提高互评实效

学校校园网络特地开辟了English Club、学生个人博客和英语习作专栏,从而逐步搭建这个自由交流的平台,扩大互评的范围。

1.English Club。学校校园网络特地开设了BBS论坛,学生和教师都可以登陆校园网络“朝花少儿论坛一EnglishClub”参与网上讨论,与大家相互交流信息。在网上开展英语写作、知识竞猜等比赛,开展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特长为目的的网络活动。大家可以把网上看到的有趣材料和平时发生的事用英语放到论坛上交流;可以把自己的优秀作业、文章等放到论坛上,请大家指导和评价;可以针对自己的学习困惑,寻求帮助;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等等。2.学生个人博客。学校校园网络还开设了“学生个人博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收集英语知识,发表英语文章,展示英语作业、小报等内容,同时也可以对别人的作品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时没有顾虑,能诚实、公正地反馈评价结果。3.英语习作。校园网络“英语沙龙”网站中,提供了一个专门为优秀作业展示的空间——“英语习作”。其中收集了大量学生优秀作文、小报、英语绘本、书法作品,等等。让更多的学生来欣赏,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四、便捷家校联系方式,形成教学合力

小学语文论文集篇9

一、学习评价要注重学习态度

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语文学习评价中,不能单纯地只看学习成绩,既要看学习结果,还要看学生的学习态度,要把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由于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很不成熟,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持久,特别是碰到难题更易搁之不管。根据我们的调查,语文学习效果不好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学习不认真,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只有到了要考试的时候才想起来去看书,才去背要背的课文。平时在合作学习中不能主动参与,学习讨论时不思考、不发言。很多研究表明:讨论作为一个群体活动,有利于群体成员集思广益,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少年儿童也乐于群体活动,教师就应充分利用学生对群体活动的参与热情,加以引导组织各种讨论活动。在教学中,对文章的重点段内容在预习的基础上可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大胆畅谈,这样学生就会想到究竟自己的见解正确,还是他人的正确。在接下去教师的讲课中学生自然会更加集中注意力以求正确的答案,讲课效果就事半功倍。如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青蛙看海》等内容里有很多空白之处,可以让学生充分地想象、讨论,注意力薄弱的学生也受到了“群众”的激励和督促,听课注意力迅速增强起来。在想象与讨论中,增强了注意力,加深了认知的印象。

课堂节奏有张有弛,是小学生年龄特点和用脑卫生的要求,小学生不可能整节课都保持紧张兴奋状态,所以在不影响教学、不扯得太远的情况下,适当涉及与课程有关的小故事、穿插教学游戏,旁敲侧击,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集中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途径,教师只有注意激情、激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集中精力,学到更多的新知识。

二、学习评价要多鼓励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渴望自己能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人生,语文课堂就是要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舞台。新课程改革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架起了一座桥梁。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方式,以学生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备受人们关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我们知道,学生如果忽视教师的劳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课后再自学,就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结果。集中学生课堂的注意力,除了上述谈到的几点外,适当的表扬和批评,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发现,及时予以肯定,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大的动力。教师的一句“很好”和一个微笑,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表扬能使学生精神振作、兴趣盎然。批评,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可直接提醒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及时纠正。课堂上,目光也是很好的批评形式,它既不容易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又不至于使受批评的同学当众出丑。

小学语文论文集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生 思维 激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94

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师进行了大胆的教学实践。语文课程是思维与语言相结合的学科,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探索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目前已有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初中语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笔者探索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进行开放式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

实践表明,在轻松、欢快、和谐的氛围中,人们的身心更容易得到放松,潜力和兴趣能够得到更大的激发。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要提高教学的开放程度,真正地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宽容与爱,为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教师要避免传统的单一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式”“茶馆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穿行,提高课堂的灵活性,创造一种开放、民主、活泼、主动、互助、竞争的全新的良性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胆提问,让语文学习成为一个充满创造力与活力的过程。

二、注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疑问是思考的开始,有疑才有思,会疑才会思,勤于质疑,是良好思维习惯的生动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质疑之外,还要主动地去激发、引导学生的质疑,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体会文章的精神实质。有效的阅读同样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些现场的理论和泛泛的感触,而应通过仔细的阅读、深入的思考,体会和把握文章的精神实质,发掘出文章在语言之外的况味。例如,在学习《狼》一文时,学生在反复阅读后,可能会对文章的议论部分提出质疑:这部分内容是否可以去掉,难道作者不发出议论就无法引发我们的思考吗?经过反复地体会与探讨,学生就会明白:议论部分正是文章的点睛之处,可以引起我们的注意,发人深省。再如,《狼》一文中开篇描写屠夫遇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这既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等主要事项,又隐含深意:“一屠”表示屠夫形单影只,只有一个人面对狼,要如何自保呢?“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那么就无法满足狼的欲望,屠夫的处境更添危险。这寥寥数笔,就写出了丰富的内容,渲染出了紧张的气氛。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体会,培养他们辩证的阅读能力。

三、以问促思

提问就是质疑,质疑就是促思,运用手段引发学生的思考。它是课堂教学的深入与升华。明代学者陈献章说:“长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他的话道破了“疑”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根据文章的难点、要点,有意识地提问,则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深知,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使他们在无数奇妙而又陌生的知识海洋中思索、寻求,从而不断地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掌握文章的难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擅长设疑,擅长提问,使课堂里不时笼罩着疑问的迷雾,虽虚无缥缈,却神奇诱人,学生乐于在这迷雾中求寻和探索。

由此,他们的认识会得到升华,他们的能力会经受考验,当他们找到满意的答案时,一定会获得更新更快更久的。

如鲁迅《社戏》一文中最后一句说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再没有听得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老师不禁要问“那夜似的好豆真有那么好吃,那夜似的好戏真有那么好看吗?”当学生们弄清了所谓的“好”并不在于“豆”和“戏”,原来是指那时的天真浪漫的生活乐趣时,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作者是在告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也能彻底体会作者的用意了。

四、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