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式教学十篇

时间:2023-04-02 09:26:23

活动式教学

活动式教学篇1

一、 活动式教学的特征与作用

活动式教学是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发学生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它有以下特征和要求:

第一,要以活动促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实现的。唯有活动才能提供学生参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并为学生实现多种潜在发展的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的确定性的转化。

第二,以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活动是人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活动的实质是要求把活动作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本途径,借助活动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使学生享有课堂教学中更多思想和行为的自由和选择发展自我的机会。

第三,强调活动过程的自主性、开放式和创造性。只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时空和人文环境时,享有一种环境开放,具宽松合作的人际氛围,才能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独立、主动、探索心态,从而为学生获取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性学习成果提供条件。

第四,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责任感等个性品质的培养都是在活动中过程中实现的。因此,活动教学要将教育目的蕴于活动过程之中,并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注重学生对过程的主体性体验,为良好人格的形成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第五,必须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前提。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活动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与学生平等合作的咨询者和指导者。

一系列活动式教学使我们体会到活动式教学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具体表现在:① 活动式教学可以满足学生“表现自我,体现价值”的心理发展的需要,通过参与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并激发对学习的兴趣。② 活动式教学可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学生通过“参与导学”等各种探究、操作、体验活动,了解知识的获得过程,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机械接受和背记知识结构的被动学习方法。③ 活动式教学可以强化主体性体验,促进个人与集体、他人间情意的发展。④ 可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活动中学生常常需要自主地思索和采取行动措施,独立面对新的环境和解决新的问题,学会与同伴合作相处,因此,活动课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的养成和提高大有特别的意义。⑤ 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从而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活动中可以自由表现自己,从中获得成就感和自立感。

二、 “活动式”教学的组织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般有如下的方式:从组织形式有,指定小组活动、接力赛、自愿配组活动、个体活动、人机结合(分组或个体);从涉及的内容有,解决问题型活动、设计型活动、课题型活动等;从操作层面有,主体交流型、动手操作型、设计与交流型等。

三、 “活动式”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活动式教学篇2

一、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内涵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职业活动的学习领域为内容,运用行为引导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形式。职业活动导向教学实质上是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把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从而产生的一种行为理论的假设。具体就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引导组织学生心、手、脑并用,教、学、做结合,身体力行获取知识与技能,自行完成学习任务,自行进行反馈和评价.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学习效果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学习能力同步提高。

二、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理念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生“学会学习”目标出发,使职业教学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将学生的学习与学生发展密切结合起来。采用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教学的主持人。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为本.因学施教”的教学准则,因为“学”在人的活动中占居主体地位,而教则应因人因时施以不同的“教”。“教”在于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辅助和促进的作用。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交往”。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有如下特色:1.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所有感觉器官都参与学习,即用脑、心、手共同参与学习。职业活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焕发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建立在让学生熟悉周围的环境的基础上,对所学的内容感到好奇,感到惊讶和能提出问题。2.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通过创造某种特定的“环境”或称“情境”,让学生在老师所设计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使每个学习者都有施展个性能力的机会和舞台。倡导学生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这种教与学通常围绕某一课题、问题或项目开展教学活动,重视学习过程的体验。

3.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强调在团队学习中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

4.职业活动导向教学针对性强,教学效率高。教学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习任务”为载体,采用非学科式的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它的教学内容具有跨学科的特点。5.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展示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展示自己的风格)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工作能力,不断把知识内化为能力。6.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养,教学中要不断地启发和鼓励学生。

7.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不要求教师和学生是一个完美的人,而是一个会犯错误并能从错误中学习的人。教学中教师不允许批评学生。8.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的完整的行为模式。

三、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培养目标的能力结构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主的职业行为能力。职业行为能力结构可以从纵横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在纵向能力上可分为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在横向能力上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关键能力是指学生获得为完成今后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取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和具有不断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不断继续学习的能力。

专业能力即基本职业能力是指从事该专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与其相应的知识。它是学生毕业后胜任专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社会能力指工作中和学习中的积极性、独立性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也是指个人所具备的情感、态度和社会交往、沟通、与人合作、乐于助人的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组织表达、勇于承担责任和社会参与的能力。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订工作计划、协调计划、对自己工作成果的评价以及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是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处于辅助地位,突出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学习内容上不是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以职业活动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行为活动为依据,横向综合各有关学科的知识点和技能,根据教学目标分类要求,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目标的新课程结构——学习领域。

教学方法上,立足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手段上则强调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形象、仿真的环境中,主动去思维和探索,评价和检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承担不同的角色,在互相交流学习的过程中问题最终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们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们获得经验的过程。要求学生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整个过程全部参与。这样学生对每一具体环节都有所了解,从中得到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从教学过程的主要讲授者淡出,但这并不影响教师作用的发挥,相反对教师的要求则是提高了,教师只控制过程,不控制内容,只控制主题,不控制答案。

活动式教学篇3

关键词:品德课堂;活动教学;开放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21-02

一、前言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品德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要求执课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发育状态、心理特点以及潜在力的基础上,有针对地选取有关知识领域中最基础、最本质的内容,再结合其他要求,编排一整套能为学生所接受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安排。作为一名品德课教师,我一直在不断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在自己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内掌握最多的知识,并把良好的品德理念理解得更加透彻深入?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我深信,品德课只有通过活动化、游戏化的形式,并与其他学科、与生活、与外界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换,课堂才有可能摆脱死气沉沉的氛围,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的信息交流与传播之地,品德课堂才能得到有序地发展。下面就以《我就是我》这一课为例,展开具体的活动化教学演示。

二、《我就是我》课程简介

《我就是我》是《品德与生活》第三册第四单元“你我他”中的内容。本单元由《我就是我》、《你真棒》、《如果我是他》、《我们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四课组成。从内容上讲,前三课着眼于“你我他”组成的人际关系,后一课则着眼于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我就是我》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以“我的身体和生日”引入,帮助学生客观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外形,并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成长,对自己的健康成长和生活习惯之间的联系有积极的认识,达到爱护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教学目标。该如何来设计这一课的教学呢?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让学生的经验得到回归,我采用了活动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在活动中,不断地得到感悟,并提高道德认识。通过活动化教学,改变传统的“你听我讲”的教学方式。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化教学

1.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上活品德课程。我给本课设计的第一个活动是“猜猜他是谁”。首先出示部分学生的自画像,请小组长带领自己组的小朋友猜一猜是这是谁的自画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内的同学要把许多张画像进行筛选,并民主推荐小组代表说说猜测理由。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观察、表达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倾听他人意见,与他人平等交流、愉快合作的能力。当各组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猜测后,可以设疑:从刚才的自画像中,大家发现小朋友之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学生们通过观察、通过倾听,发现每个人的长相不一样、穿着不一样。当然,单单只是发现外貌不同还不够。于是,又设疑:除了长相不同外,人与人之间还有哪些不一样呢?接着引入了第二个活动“我们一起来作画”。教师先出示一个画有圆圈的画纸,请大家先想一想,可以把这个圆圈想象成什么?再请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把画儿画完,并着上自己的喜欢的颜色。在轻音乐中,学生们张开乘着想象的翅膀,饶有兴致地作画。为了减少等待的时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先画完的同学把作品张贴在黑板上。当学生们欣赏这些画作时,很快就会发现,同样是在圆上作画,由于每个人的想法不同,画出的东西和用的色彩都是不一样的。虽然几个人可能画的都是兔子,但经不同人的手画出来的兔子却有那么大的差别。这里通过“猜一猜”、“画一画”两个开放性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活动式教学篇4

关键词: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 活动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模式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活动型教学模式,但是小学英语教师普遍对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了解不够透彻,在实施过程中有不少误区,如公开课课堂上教师“依样画葫芦”的教学现象比较严重,活动是一个接一个,教师成了表演者,学生成了活动的道具,教学随意性很大等。下面是我们贯彻新课标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小学活动型课堂教学的内涵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导入教学,可以给足孩子们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下满怀信心地参与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使孩子们的大脑中闪烁出创造性思维的光芒。有了课堂教学导入,一切都那么自在,丝毫不露痕迹,颇有“润物细无声”的味道。

传统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是被动活动,即学生在被告诉、被教导、被演示的情况下被动参与活动,学生处于活动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学生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片面活动,即只重视学生接受间接经验过程中的内在观念活动,忽视甚至排斥学生以获取直接经验和感性体验为目的的物质操作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新课标下的英语活动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类型的模拟或真实的交际活动,把“活动”理解为“活”(“动”、“活”指活化或激活,“动”为行动;活动为“先活化后行动”。“活”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a.把文字活化为话语;b.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c.把教学活化为交际。“动”也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a.身体各个器官动;b.认知结构动;c.人的主体意识动。

活是第一位,活为动,活了才能动,活动是为了掌握英语,这就是小学英语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二、小学英语活动型教学的基本流程

发展思维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而思维又与语言密切相关。布鲁纳指出,一旦儿童能使言语内化为认识工具,就比以前更能有效而灵活地将经验和规律表现出来,并加以系统转换。因此,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运用准确言语表达思维过程和结果,既可以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综合法,从条件出发,由因索果,也可以引导学生用分析法从问题出发,由果导因,把握找中间问题这一规律,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各种形式说解题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思维方法的逻辑性。[1]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英语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英语问题,使学生感到英语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就会对英语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英语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但绝不是生活现实的平移或翻版。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英语的眼光组织学习材料,对现实生活情境做合理有效的“加工”,对生活问题做“英语化”的处理,剔除一些无关因素,最大限度地凸显材料的本质,以明确教学情境的指向,使其更具有思考性和实用性,而不是让教学情境停留于表面的有趣、新颖和开放,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探究,真正发挥情境的作用,使情境创设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2]

1.活动热身

每堂课的开始部分,可以安排一些让学生活动起来的游戏,比如开火车数数,轮到的同学要站起来大声说出自己要数的数或者边唱歌边配上动作,还可以边读绕口令边击掌,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上来。在游戏中,一节其乐融融的英语课就此开始。

2.活动展示

活动展示就是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一个游戏、故事、图画或木偶戏等形式给学生展示,相当于传统教学环节中的导入新课,这一部分也为后面展开的活动部分埋下了伏笔,给出了样板,让孩子们有了模仿的对象。

3.活动促学

本环节是活动型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这个环节的做法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出有趣、符合小学生学习特点的活动让学生直接感受和理解语言,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并及时对学生的参与进行鼓励性评价,以利于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比如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把单词编成一首歌或课本剧,学生们在学习演唱或表演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课文内容记牢。

4.扩展活动

这个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节课所学英语的能力。以牛津版的第六册为例(它的内容大致和中文的“守株待兔”相似),我们是这样设计扩展活动的:下课前几分钟,老师提出下面的问题:

Do you like the ending of this story?I don’t like it.Would you please rewrite the ending for it?Talk about it with your friends now,please.

三、小学英语活动型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1.创设情境

传统的课堂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图片呈现和引导学生进入英语学习情景的,形式单一,直观性不够强,不够生动有趣。运用信息技术的模拟功能,让孩子们在模拟真实的情景中活动,增添趣味性和增加残缺条件,能让孩子们在真实或半真实的情景下运用语言,效果非常好。

2.自我评价

在活动课课堂上的学生自我评价既是一种学习手段,又是一种学习策略。它可以帮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和规范自我表现,进而提高学习质量。小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真实的语言实践。

同伴评价可以通过简单的活动实施,例如由一组或几组同学在课堂上演示他们的任务,由其他同学根据制定好的表格对他们做出评价。

3.合作讨论

围绕一个话题,几个人为一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自由地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方法或意见,可以重复,以保证每个同学畅所欲言,思维不受阻碍与压抑。讨论时让学生自己挑选一个人记录本组同学的发言。

4.整合教材

记单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单词教学很容易进入机械操练、反复拼读的老套套中。利用学生喜欢游戏活动的特点,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是保证活动型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可以考虑用以下的一些方法。

(1)编歌曲。利用学生原有的歌曲基础把新单词作为歌词套入,如“London bridge falling down.”学生们在幼儿园就会唱了,而且很喜欢它的节奏明快,可以用来学习人教版的新教材第2册第8课,Discman,clock,watch,storybook,歌词可以这样处理:

I want a Discman,Discman,Discman.

I want a Discman.

再让学生自己用其他单词(clock,watch,storybook)套入这首歌里唱。歌唱完了,单词也学会了。

(2)编谜语。为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编谜语或设计一些猜谜的游戏。

(3)编游戏。另外还可以编韵律诗、编故事等。

5.有机重复

对学习有困难在进行交际练习活动时还不能自如地操练交流的学生,可采取如下策略:

(1)重复问句。同学D不会回答同伴E的问题,就重复一遍问题问回同伴E。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提问题了。

(2)重复答句。D学会提问题后,E重复刚才的问题问同学D,D就又重复E的回答。这样D、E同学就都学会回答了。

(3)简单重复。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讨论或回答,不会说的都简单重复前一个同学的发言。

6.多种活动

小学生兴趣转移快,注意力不持久,活动单一容易让学生们产生厌倦心理,所以一堂课上老师最好是能根据课文内容安排多个不同的活动。例如,学习有关动物的单词,可以安排这样一些活动:先是表演唱活动old madoanald had a farm,接着是让孩子们扮演小动物,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叫声,然后是让孩子们带领游客参观农场,介绍农场里的动物,最后是把这些活动串在一起,让学生分组表演,要求尽量把本节课学到的歌、单词、动作都用上,演出一个小片段或是一个故事。

四、小学英语活动型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明确的主题和可操作性。设计活动型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且操作简便,学生易懂的活动。

2.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形成有效学习的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活动型模式课堂上,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3.不能上成纯活动课。那种把课堂气氛弄得轰轰烈烈,课后学生“一问三不知”、上完就忘的课并不是我们要上的语言实践课。只有通过多种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活动课,才是一堂好的英语课堂活动课。

4.明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与作用。在小学英语活动型教学课堂上,传统意义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相互作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小学英语课活动课堂教学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实用的教学方法,它是小学英语教师通过活动直接点出课题,点明学习目的,做到“课伊始,意亦明”的一种贯穿全程的导入方法。它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更增强了其学习的责任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教学方法。

小学英语课活动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巧妙而有效的导入,不但使学生瞬间聚焦课堂,还能引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进一步加强,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魅力所在。而开门见山就是教师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的技法。如运用得当,就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3]

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互动,小学英语课活动课堂教学的运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师生的情感在上课时开始就得到交融。这就要求老师做到语言精练、讲解精彩,抓住重点,切忌拖泥带水、词不达意、吞吞吐吐,甚至自己唱独角戏而不顾学生的情绪。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充满智慧,积极捕捉并创造教学中精妙的细节,就定能“于细微处见精彩”。

培养小学生英语知识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把英语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热爱英语、乐于实践的强烈愿望;在应用中,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并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国家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活动式教学篇5

关键词:生物教学;探究式;问题

所谓探究式教学,指的就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学习概念和原理时,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应的实例和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阅读、思考以及讨论,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进而自主发现相应的原理和知识,因此探究式教学又称为发现法和研究法。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分析;可以让教师进行实验,学生观察。例如,在“肾脏结构”的教学中,为了应用探究式教学,可以设计有针对性的多媒体课件,将肾脏的外形、解剖图片、肾小体图片以及肾小球的图片放置在课件中,观看前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对图片进行观察,然后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派出学生代表进行讲解,对于学生讲解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错误之处,教师应当及时修正。这种教学方式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探究式学习。

二、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式教学

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应当进行合理的分组,在分组的过程中协调好性别比例。教师要充分分析每个小组成员的具体情况,保证各个小组之间的实力接近。确定小组长,明确小组各个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小组长应当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和合作。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例如,在“唾液消化”教学中,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三个成员,分别负责试管的编号、唾液的收集以及最后的实验,然后采用小组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展现实验结果,教师根据试管中颜色变化向学生进行提问。

三、构建良好的探究学习环境

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明确每一位学生的责任,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构建良好的探究式学习环境。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在初中生物教学效率提升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需求,细致划分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四、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课外活动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课外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动手和探究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开展频率是比较高的,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基础,确定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要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和课堂上,而应当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课外活动,这些课外活动能够有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活动中,可以采取辩论式的探究活动方式,让学生辩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经辩论以后,再让学生进行观察,明确水、空气以及温度等对于种子萌发的具体影响,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在观察的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五、完善探究式教学评价体系

活动式教学篇6

[关键词] 学习活动; 混合式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问题的提出

2003年12月,何克抗教授将“Blended Learning”(混合式学习,或混合式教学)这一概念引入国内后,国内教育技术界的思想观念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将其作为当前进行教学改革及改变教学结构的突破点。然而,无论是在网络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教学策略,还是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都未对教师的混合式教学产生推动作用,混合式教学在实践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究其原因在于,侧重学习内容创建、管理与共享的传统网络教学平台仍属于低层面的CMS。这种对基于内容的学习和单个学习者自定步调的学习有很好的支持,但是缺乏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的统一设计,对学习过程和教学环节的跟踪和支持存在明显缺陷,教师无法及时干预学生的学习,更不能有效地支持课程的教学过程规划。所有这些直接导致了混合式学习中的课堂讲授和网上学习“两张皮”,教师对混合式的教学缺乏整体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缺乏有效监控。

目前,教育界已逐渐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学生在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是直接作用于所认识的客体,认知是发生在作用于客体的过程之中,是通过学习活动这个中介体来完成的。因此无论是面对面的传统课堂学习还是在线学习,都必须以有效的学习活动为中介,促进知识的内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学习的发生。

就国内而言,诸多网络教学平台大都只体现了学习内容的可共享和互操作。学习内容本身是分散的,而且与讨论、答疑、作业等学习活动是相对分离的,这些学习内容本身并不承载教学信息,不能代表教学进程,自然也就不能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另外,有针对具体教学策略的学习平台,如协作性学习平台、研究性学习平台等。但这些平台都只能解决教学中的某些或部分问题,不能在教学进程中动态地调整,这和当前学习策略日趋多元化、混合学习日渐流行的需求是背道而驰的。[1]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提出活动导向的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所谓活动导向的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灵活选择和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进行学习。不同的活动序列组合很自然地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避免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两种学习形式简单的叠加。

在本研究中,笔者选择自主研发的4A网络教学平台。①4A网络教学平台既提供了一个学习活动的生成环境,也提供了学习活动运行管理和实施的环境。教师可以在平台上非常方便地为某个教学目标创建一组学习活动序列,并可以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判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达到标准,并决定是否进入下一个活动学习;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快速地进入某个学习活动序列,从而进行高效的个人或小组学习。

二、学习活动序列和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

纵观教学模式的各种定义以及一线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教学模式无不反映出整个教学系统在教学活动进程中的动态性和整体性。作为结构框架,它从宏观上把握了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2]它适当规范了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举例来说,传统授受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进程可概括为“讲—听—读—记—练”;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根据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阶段提出了九大教学事件,其教学进程可概括为“引起学习者注意—告知学习者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先决条件—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发行为表现—提供行为正确性的反馈—评价—促进保持与迁移”;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可概括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界定问题—分析问题—组织分工—探究解决问题—评价和反馈”。

不难看出,不同教学模式往往从不同的教学环节和程序安排上显示其特征,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自身相对固定的活动逻辑步骤和每一阶段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序列化安排设计,便可形成多种教学模式,甚至还可以生成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序列化教学活动来实现多种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的思想如图 1 所示。

重庆大学吴中福教授的研究团队对现有的两千多门精品课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16种教学模式,分别为单点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辩论式教学模式、情境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以文献为导向的自我学习模式、双语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换位式教学模式、比较式教学模式、主干式教学模式、讲座式教学模式、实践式教学模式、示范式教学模式。钟志贤教授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中提出信息化十大教学模式,[3]不同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不同的活动序列来呈现,如表 1 所示,这里只作部分展示和说明。

教师要在4A学习活动管理系统中设计不同的活动序列来实现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很简单,通过可视化的学习活动管理编辑器,只需将活动工具箱中的活动工具拖拽至编辑区,再通过活动管理栏中的“连线”工具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活动连接起来就可以形成活动序列(如图 2 所示)。

三、活动导向的多种教学

活动式教学篇7

【关键词】 活动单;导学;探究;点拨;练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概念的教学和学习模式的转变,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减轻课业负担,根据实际进行课堂教学.”根据我们学校的情况,我们引入了“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使我们的老师回到课堂教学改革浪潮的顶峰. 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教育教学情况,我开始思考,想谈谈自己肤浅认识和存在的困惑,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指导.

一、对“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认识

什么是 “活动单” ?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课程、教材设计的以学生为主线的活动. “活动单导学”的本质是以“活动单”为载体,“导学”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索、自我发现和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开发一个有效的方法. “活动单”的目的是学生参与“活动”, “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其终点目标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理论观念和教学思路,改变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优化现有课堂教学和学习模式,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总之,该模型有六个组件,即:“活动单、学习指导、合作、探索、推理、练习测试”.

1. “活动单”是教师指导下的特定的教育教学思想,是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经过仔细研究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索和创新的资料

“活动单”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情感、学习信息反馈,探索研究教师辅导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我们设计活动单时,重点应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它包括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如讨论、对比、协商、归纳、思考、观察;同时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思维方法,什么样的能力培训,指导什么样的问题解决方法,静态和动态的学习内容. 同时,我们要分析学生的个别差异,他们的特性是不同的,通过鼓励的方法,关注不同的层次结构、认知水平,任务列表中的设计和环境设计是否有趣,使学生介入学习角色,培养学习的趣味,让全部学生都能够自主学习.

2. “导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导”,即开导、启迪之意,它是启发式教学的精髓,是“活动单”导学的关键所在. “导”既包括导入新课、导入问题情境、导入学习过程,“导学”不仅包括新课,也包括问题的方案,在学习过程中,包括学习方法指导,深入思考,引导,语音的组织和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等. 活动单作为导学的载体,主要是通过问题来体现“导”,这就要求活动单中设计的问题,既要源于课本,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既要有难度,又要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吻合,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 教师编导“活动单”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探究过程,它不是教学计划的翻版,它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从一开始的学习出发,从易到难,从表面理解自然的规律,从一般到特殊,从学习内容的表面到学习内容的深层次. 它也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的精神,提出了从教学大纲的角度来看问题,但又不要为大纲所限置,帮助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局限,挖掘学生的所有潜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二是“学习”,自学的学生根据任务的起点, 依照“活动单”进行学习,也是基于相互的交流和互助,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完全按照文本进行个案研究,试图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学生克服学习障碍并提出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同时梳理数学学习内容要点,还要注意:我们的“导”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学生的“学”是在我们科学指导下达到的.

3. “合作探究”是学习的灵魂

老师想卸载包袱“说话”,充分发挥“导”效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是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用一种捷径来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们能够从数学学习的内容中找出知识前后的因果关系. 数学规律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是有规律的,在合作学习探究中学生获得数学知识,他们在思维上能够有所突破,在交流学习上有所提高. 探究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分小组探究、个人探究、小组之间交流与合作等. 为此,教师在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在这个前提下,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老师意识,应该是及时的,灵活的,有效的.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交流,相互讨论,然后老师对学生精细解释很难理解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

4. “辅导”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一直认为老师讲得更多,更好,更深入,更透明,学生就能更快更好地学习. 实践证明,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惯性. “活动单导学”的应用,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课,学生能获得更多的培训机会,创新能力和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在数学学习中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反馈,我们需要解答学生的疑问和数学学习过程中不能克服的困难. 同时教师要教学生的根据实际情况,问题的特点,抓住难点,当点则点,指导、引导学生寻求解题方法. 真正的现成的方法老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老师一定要在听到学生讨论后适当辅导.

我们的理解是数学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数学和专业的脱节,对数学基本概念的教学与实际问题的脱节是焦点,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这让学生认为数学是无用的,导致学生的厌学的情绪越来越严重. 初中学生和其他阶段的学生学习的目标是不相同,因此在数学作业的设计也不能相同. 高中生数学的工作重点放在复杂的计算和严格的推理,高职学生以就业为导向. 数学学习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脱节的特点,教师要重视数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作业设计合理,提供机会让学生考虑问题. 此外,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也可以打破数学严密的体系,选择一些比较接近学生主体的专业知识,操作也可以打破学校的封闭空间,适当地添加一些操作实践,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经验.

5. “实践”的主要目的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的深化,是向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大量的“军事训练”,“兵教兵”,教师的个别指导,允许同学之间的小组讨论和小组通信.

二、“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困惑

1. “活动单导学”中,教师的“导”如何精彩,适时、适度?

2. 如何引导学生注重活动单中的学法指导,充分利用活动单进行学习?

3. “活动单”如何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学习方法?

4. “活动单”如何组织学生进行高效的小组交流?

【参考文献】

活动式教学篇8

1.倡导相互竞争交流,激发能动性

英语课堂教学应是学生自由交流和主动表达的天堂,让学生在实践认知体验的过程中主动表达和激烈竞争,不仅起到活化学习氛围的作用,更能够激起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深化感知。为学生创设竞争式学习活动,让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通过自由情境来设计竞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相互竞赛中形成争先恐后的学习精神,促进语言表达技能不断内化生成。这些竞争活动设计,应该在体现趣味化和互动的前提下,更应该发挥好学生的学习主体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形式来展示学习内化,能提高语言运用技能。可设计词汇短语听写背诵竞赛活动,针对课堂学习种出现的词汇短语运用听写、背诵等形式引导小组之间竞赛,男女之间竞赛,让学生有更为激情参与;课文背诵记忆竞赛,以语篇素材为单位,引导学生尝试理解背诵,深化认知感悟;模拟写作比赛,根据学习内容,布置一定的写作话题,让学生有感而发,更好增强学习使用转化运用能力,提高表达技能水平。

这样的相互竞争活动,能培养学生奋进的学习品质。例如,在七年级上册Unit 5 Let’s celebrate!的技能学习中,针对课程学习的“正确使用特殊疑问句”重点,围绕“怎样使用‘wh-问句’?”和“怎么回答”来列出常见的特殊疑问词以及具体例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运用归纳方法来总结使用规律,通过竞赛形式来引导学生掌握“wh-+一般疑问句”的使用方法。同时,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运用一定的测试题目,来引导学生相互竞争发现各自存在的问题。教师可建议学生针对特殊疑问句的构成,引导学生对What、Where、When、Why等特殊疑问词正确使用归纳总结,形成一定的认知感受。 学生掌握了使用规则后,定能够自觉主动地予以表达运用。

2.借助表达展示活动,增强主动性

竞赛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意志和品质,利于展示他们的学习才华和技能。通过自我表达展示秀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深化认知感悟,让学生能够带着激情和创造力主动参与课程表达交流,活化认知感悟。

学生再者自由的空间崭露头角,定会使他们释放无穷的学习能量。这样的表达展示活动,对活化课程学习内容具有推动引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多让学生唱主角,能更好活化认知感悟思维。可运用自我讲故事形式,向全体同学展示自己的口语表达运用技能;运用手抄画报来展示自己的英语书写和资源运用技能,活化学习内容;运用课文剧、游戏、诗歌朗读等形式来活化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将语言学习感知转化为表达运用。这样的表达展示活动运用,能使得学生将自我认知感悟转化为主动实践运用,让学生在暴露思维感知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课程文本学习内容的理解感悟。

学生通过这样的互动展示,能在活化和丰富课程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交流,最大限度激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的Unit 5 Wild animals的“Reading Giant pandas”教学中,可通过自我秀展示的形式来活化学习内容。建议学生运用画笔画出大熊猫的憨厚可爱的形象,或者运用互联网搜集以“The cute and fat panda”为主题的图片,并形成一定的画报形式;建议学生围绕“What do we should do for giant pandas?来主题演讲,深化他们的认知感悟过程;运用讲故事形式围绕“The interesting story about giant pandas”来鼓励学生主动表达,拓宽认知。

3.运用欣赏影视活动,深化感悟力

关注学生的生活习惯方式,从鲜活的语言学习资源中挖掘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不仅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认同情感,更能让学生在形成一定的思维感知共鸣。欣赏影视,能让学生在感受原汁原味的语言表达过程中增强学习注意力,更能够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文化知识。

这样的活动运用,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认知感悟随着影视的情节和人物对白而变得更为生动有趣。围绕课程学习内容,一方面,精选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或者相似的影视片段,帮助学生拓宽认知视野思维;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模拟表达,让学生在深入临摹的过程中探寻语言表达的特色,提高语言表达运用的准确性。建立在这样认知感悟基础上的影视欣赏,不仅对活化学习内容起到补充的作用,更能够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断加深理解感知。教师在开展该项活动中,应该围绕课程学习内容主题来精挑细选相关的片段资料,让学生能够有更为丰富的学习素材。同时,可建议学生运用情境模拟表演的形式来呈现影视活动中的人物对白和表演等,让学生将自我感悟过程转化为实践运用。这样的情境式活动设计,能在活跃课程教学环境氛围基础上,更能够突出学生的整体认知感悟和表达运用,提升学习的综合性和准确性。

活动式教学篇9

活动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主体参与为内容,以主体互动为过程,以主体构建为结果,通过主体参与完成教学,实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新型的以学生学习者为中心,以主体学习、主动探索为特征的教学形式。它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对现行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传授与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变革,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性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

活动式教学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只要是围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所选取的活动形式都是可行的。常用的教学形式有以下几种。

1.情境教学法

这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利用能引起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变化的自然、社会现象或人为设置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达到知、情、行最佳效果的教学活动。活动的直接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直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并进一步重构新的生活经验。

情境性模式在活动式教学中用得最多。教材上的资料、图片都可以构成情境,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的电影、音乐等是一种情境;带领学生参观、访问工厂、农村、展览馆是一种情境;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也是一种情境。按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的情境,必能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及教学目的的实现。

2.体验教学法

这是一种让学生在虚拟的生活场景中扮演角色,在表演和体验中领会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断力,形成道德信念,提高道德实践能力的学习模式。活动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道德体验的机会。如情景剧、小品表演等都是不错的形式。

教学中应尽可能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思考身边的人或事,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说说自己的观点、经历、变化,引导学生对身边事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使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变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改变那种单一的、痛苦的、死板的接受式活动方式,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生活是自己的,认识过程是自己的,通过体验,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实现融合,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也就是说,教学要努力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只有这样,教育才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才能实现其精神构建和个性形成,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学生亲身实践巩固道德知识,规范自己言行,促进知行统一。

3.实践教学法

思想品德活动课并不是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上,而是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生活,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是一种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校园以外的社会生活领域安排一个主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活动,以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和陶冶情操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模式。

在活动式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活动设计要讲究针对性和时效性

教师应紧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矛盾或烦恼及学生关心的现实社会问题。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生活经验,选取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习素材,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汲取学生感兴趣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剖析,架起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感悟的桥梁,使课堂教学成为活的生活,让学生在真实、主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接受教育,大大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活动设计要具有广泛性

活动式教学是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参加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活动的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部署。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受重视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从而享受参与的快乐,还能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收集、分析、利用信息材料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活动设计的问题要具有适度性和指导性

设计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又要面向大多数学生;既要考虑到优等生,又要考虑到中下层学生。在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适度的指导,如: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帮助学生查阅材料,注意观察每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发展,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

4.活动的形式要具有多样性

活动课的形式包括竞赛、辩论、调查、模拟表演、访谈、分组讨论、自主学习、个别提问、情境教学等,形式不能太单一,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又要考虑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

5.注重活动过程的评价

活动式教学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实验活动设计原则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课试验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能力。然而传统数学课过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和逻辑推理能力,忽视了数学实验活动中学生情感的发展和兴趣的培养,从而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对传统数学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初中数学课实验活动不管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对现代数学教学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其展开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初中数学课实验活动的设计原则

教师在对初中数学课实验活动进行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实验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实验教学过程。具体说来,初中数学课实验活动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思想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师要重视强化初中数学实验的应用性,将初中数学实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产生对初中数学实验的浓厚兴趣。

(2)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在初中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由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出来,因此教学实验方法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统一,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出发点,只有在学生想学和愿意学的前提下,才能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3)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在初中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并且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将一些提问技巧传授给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4)内容方法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思维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初中生具有特有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水平,这就要求实验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实验活动不但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要照顾学生的知识经验,以便在活动中既学到知识又锻炼能力。

2.初中数学课实验活动的教学模式

2.1数学命题的实验活动教学模式

作为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高潮,探索发现并提出数学命题关系着实验活动是否能够成功,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数学实验的操作、观察和分析,来获得新的信息。在命题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训练,尽可能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数学实验情境,让学生展开实验,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课堂中设计的讨论题,教师要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

2.2数学概念的实验活动教学模式

在初中数学实验活动教学中,教师利用数学概念的具体内容,通过计算机来创设具有启发性的直观教学情境,巧妙设计出让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活动的环境,从而多维度地进行概念的变式教学。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获得与“数学概念”有直接联系的感性认识,如三角形的稳定性、几何重心和平行四边形的可变性等重要数学概念的教学都可以采用实验法,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针对初中生认知结构思维能力正逐步完善的特征,教师应注意引导采用如下几种实验教学法:(1)生活实验法。如教师在讲授三角形的稳定性、四边形的易变性时,可以要求学生将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不会改变;将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四角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将会改变,从而变概念为实感,让学生对概念产生清晰的感知。(2)情景实验法。如教师在讲授轴对称时,可以利用flash制作一个会飞的蝴蝶,让学生根据蝴蝶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和展开的现象,加深对轴对称的理解,并以此启发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获取。(3)实验分析法。如教师在讲授直线和圆的关系时,通过flash制作海上日出,通过观察日出的运动来引导学生划出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直线和圆相交、直线和圆相切、直线和圆相离)。

2.3问题解决中的实验活动教学模式

(1)生动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象化的问题情境适合初中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易于激发初中生的学习主动性,如教师在几何教学中讲授“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时,通过制作一个课件,来演示一个点运动后变成一条线段,一条线段运动后转化成一个矩形,一个矩形运动转化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使学生对抽象的事物有个感性的认识作为理论的基础。

(2)简化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如教师在讲授“射线”这一概念时,在全黑的画面中露出一个黄色的端点,多媒体演示出从端点引出一条直线无限延长的动态过程,配之由强渐弱的音响,短短几秒钟内,初步渗透了极限的思想,将射线的内涵和本质属性十分清晰地展示给了学生,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理解得轻松而深刻。

(3)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实验数学活动能直接调动大脑的多种思维方式,它不仅能使学生透彻理解所学的概念,而且还能使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品尝到发现的快乐成功的甜美。所以,在初中数学实验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出概念和定理的实际应用背景,设计定理和公式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在各种学习方式的试误中,利用多媒体创建多种学习途径,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4)化抽象为具体。初中实验活动的教学应从具体的数学经验入手,把抽象的问题生活化。例如教师在进行投影与视图的教学时,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拼摆观察,就可以实现平面和空间的图形转换。所以,在实验活动教学中应多使用计算机等各种具体工具,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为直接的数学经验,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为具体,从而形成更好的高级抽象。

3.小结

初中数学实验活动为数学教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平台,近年来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初中数学实验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至关重要,但教师究竟该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