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机制十篇

时间:2023-03-16 04:58:43

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篇1

关键词:内反馈调速电机 控制原理 设计

一、内反馈调速电机的控制原理及特点

根据电动机学的理论,电机的转速与机械功率及电磁转矩成如下关系:

(1)

式中: Ω 为机械转速

PM 为机械功率

T 为电磁转矩

根据能量守恒:

PM=Pem-p2 (2)

所以

(3)

其中:Pem为电磁功率,p2为转子损耗。

公式(2)表明,电机转速可以提供电磁功率或损耗功率两种控制获得调节。电磁功率控制改变的是理想控制转速,调速是高效率的;损耗功率控制振动转速降,调低是低效率的。所有调速方法都归属于功率控制原理之中。这一原理便是内馈调速发明人曲维谦率先提出的“电机调速的功率控制理论“(即P理论)。

内反馈调速是根据功率控制调速理论创建的新型交流调速系 统,通过将转子的部分功率(即电转差功率)移出来,反馈给在电机定子上安装的内反馈绕组,来实现功率控制。转子反馈给内反馈绕组的功率越多,电动机定子消耗的功率就越少,相对转速就越低;反之,转子反馈给内反馈绕组的功率越少,电动机定子消耗的功率越多,相对速度就越高。内反馈调速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内馈调速的上述技术原理决定了其具有以下特点:

1.1 不受电机额定电压限制。

1.2 高压电机,低压控制。

1.3 成本、价格较低,投资回报期短。

1.4 可靠性高、维护简单。

与变频调速相比,内反馈调速采用的转子控制,因此避开了定子控制的高压问题,两者同属于高效率的电磁功率控制,并无本质区别。

二、内反馈调速电机的电磁设计

2.1 主电机的计算依据绕线型转子三相异步电动机电磁计算

2.2一般内反馈调速电机要求:定子主绕组为星形接法,反馈绕组为三角形接法,转子为星形接法。

转子开路时:

(1)

式中: Sm 为开路时的转差率

U反 为反馈电压

U转 为转子电压

β一般取30° 则cosβ为0.866

转子闭路时:

(2)

如内反馈电机的调速范围要求为50%~100%

则根据公式(2)可得:

Sm= 0.5=0.75*0.866*U反 ÷U转

因此: U反 ÷U转=0.77

即:U反=0.77* U转 (3)

式中: Co取0.75

根据变压器原理:N主/N反=U主/U反

带入主电机计算出的N主、U主及公式(3)所得U反

即可计算除反馈绕组匝数N反 (4)

计算时:P反≈30%*Pn (5)

式中: P反 为反馈功率

Pn 为主电机额定功率

说明:反馈功率占比不同控制厂家稍有不同,设计时可协商。

依据电机学: P反 =3*U 反*I反 (6)

结合公式(5)与公式(6)即可得出I反(即反馈电流)

最后根据电机一般电密的选择即可求出反馈绕组的线规

至此反馈部分的电压、电流、线规、匝数均已求得,内反馈电机的设计也就完成。

注意事项:在计算内反馈电机时需要注意热负荷的选取应稍微保守些,因为调速使电机速度低时对散热不好而且内反馈电机本身会产生一些谐波,会产生附加的热量。

三. 内反馈电机的应用

该类型的电机已经在电厂、水泵、风机等行业得到应用。在许多企业应用中获得的检测报告一致反应为节电效果明显,运行良好,经济效益可观。

反馈机制篇2

关键词 反馈机制,信息源,信息,反馈接受者,反馈的有效性。

分类号 B849:C93

反馈是组织行为学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企业管理实践中激励员工的难点问题之一。目前,关于反馈影响个人绩效或培训效果的一般规律并没有定论。反馈本身不是一个单一的刺激,很多因素与反馈交织在一起,很难确定哪些行为变化是反馈的哪个方面带来的结果。目前,多数研究都是选择反馈的一两个方面,探索它们对因变量的影响,很少考虑反馈所引起的综合效应,因此,系统地了解反馈机制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试图对近年来反馈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1 反馈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反馈的有效性问题是反馈研究的核心问题,尽管学者们研究所选的变量不同,探索的问题各有侧重,均可从Ilgen等人提出的模型中得以概括。他认为,从根本上说,可以把反馈视为沟通过程的特例,它包括信息发送者(信息源)、所传送的信息以及信息接受者三个部分。在反馈这一特殊的沟通情况下,所传送的信息必然包括有关接受者的信息(如有关绩效的或其他方面的信息),反馈接受者对反馈的认知、所引起的反应会受到他(她)本人的人格特征、信息的实质以及反馈源的有关特征的影响[1]。

1.1 反馈源

Ilgen等人认为,反馈源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提供反馈并可以观察到信息接受者行为的其他人,如上级、同事、下属或顾客等。第二类是有关的任务环境的信息,任务本身就会提供一定的反馈信息,例如,做一些目标追踪任务时,被试对自己有没有跟上目标是清楚的,而是否完成任务,这本身就是一种反馈信息。第三类是反馈接受者本人判断自己任务完成得怎么样,这种判断会受个人特点的影响。例如,同样是获得了某种工作结果,有些人会感到很满足,认为只要保持现状,以同样的努力程度继续工作就可以了;但另一些人则会由于没有达到所希望的结果,会更加努力的工作;或者因此对自己丧失信心,不再努力工作。尽管这种分类符合逻辑,但是,都是从静止的角度来分析反馈机制的,这还不能完全回答每一种反馈源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反馈接受者。很多研究证明,一般情况下,自我反馈对绩效有更大的影响,其原因在于,人们在心理上容易接受自己对绩效的认识。Earley发现,当人们信任反馈源,觉得反馈源是可靠的,这时的反馈对员工的行为才会产生更大的影响[2]。Herold等人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了各种反馈源的贡献大小。他们考察了5种反馈源:正式的组织反馈、同事反馈、上级反馈、任务本身的反馈以及自己的感受。结果发现,首先,从组织中得到的正式反馈是最不受欢迎的,对绩效的改善更没有激励作用;其次,自我反馈对绩效有最大的积极影响,其他几种反馈源的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同事的反馈、上级的反馈、任务本身的反馈[3]。我们认为,这一结论对于改善日常管理有启发意义。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多数情况下都是组织或上级领导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总结、给予反馈,很少有企业或组织让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评价。不过,如果单位领导的评价反馈与员工的自评不相符,如何处理这种差异,如何引导员工正确地认识自己,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是值得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

目前十分盛行的360度反馈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360度反馈又叫多评价者评估,它不同于由上级主管评定下属的传统评价方式。在这种评价方式中,评价者不仅仅包括上级主管,还包括与他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同事、下属、客户等,同时也包括被评价者自己。人的工作绩效体现在多个方面,而直接的上级所了解的只是其中的一些方面,其他人会了解另一些方面。即使不同的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绩效了解程度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他们的经验和感受不同,其评价结果也可能不尽相同。所以,360度反馈评价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充分地利用多种相关的信息,为被评价者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从而促进被评价者更好地发展[4]。当然,360度评价技术的核心还是对于评价过程的指导以及对于行为过程和结果反馈。领导要能够很好地整合各种反馈源的信息,给予员工一个合理、公正的评价,就能促进员工进一步发展。如果管理者的反馈意见不被员工接受,那么想要通过反馈激励员工、改善员工绩效的目的就不可能实现。对提供反馈的信息源的信任与否决定了员工是否接受反馈,让员工接受反馈就要让员工感觉到提供反馈的人既熟悉任务,又对员工本人的绩效完成情况了如指掌;还有,要让反馈接受者感知到反馈会带给他们的利益或制裁力度有多大。力度越大,员工越信任,反馈的效果也就越好。也就是说,在一些重要时段的反馈,有必要让反馈与一定的奖惩措施挂钩,这样才能真正起到反馈者所希望达到的效果。

1.2 反馈信息

反馈数量的多少,所提供信息的一致性、准确性与有效性都会影响反馈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反馈数量越多,对绩效的影响越好,但无休止地单纯增加反馈数量会使人感到厌烦,进而对工作有负面的影响。一旦人们认为,他们所得到的反馈是有意义的、有效的,那么,他们就会按照反馈所提供的信息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绩效水平。准确详细的反馈信息可以使员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绩效,制订进一步行为的计划,而行为计划会有助于绩效的提高。当然,对于反馈信息的这几个维度,也有研究者持不同的观点。Larson等人调查了711名管理者和下级员工,验证反馈的及时性、明确性、频率和敏感性是否为反馈的不同维度,结果说明这些因素之间并不是独立的,他们之间有高相关[5]。

反馈信息从性质上分类可分为正反馈(表扬、肯定)和负反馈(批评、否定)。研究表明,上级反馈是表扬还是批评,对员工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批评会使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但也会降低他们对目标的追求,或是导致他们拒绝批评;表扬则会增进员工追求或努力的程度[6]。正反馈、负反馈对绩效的影响并不像反馈的准确性、明确性那样直接影响绩效,而是通过自我效能、信息源强度等因素的中介作用间接地影响绩效的[7]。Donald等人[8]专门研究了当人们接受批评时,提供反馈的人所具有的权威性以及接受者的自尊感是否能够预测员工进一步的努力和改善绩效。结果发现,同样是被批评,如果员工认为,提供反馈的人是专家或是他的话具有参考价值,员工就会更加努力,从而导致绩效的提高;相反,如果员工认为,批评是强制性的,员工就不会继续努力。批评越具有强制性,人们就越会降低努力的程度。如果批评的同时,根据绩效的提高给予一定的奖赏,并不能激发员工更加努力。研究还发现,员工的自尊感不同对批评的反应也是不同的:与高自尊的人相比,低自尊的人得到负反馈之后会更加低估自己的能力。Donald等人的研究说明,要想使反馈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简单的批评不行,而应该让员工感觉到,提供反馈的人是真正为员工着想的,并不是强迫他去做什么;态度强硬的强制批评不仅不能起到激励作用,反而容易引发员工与上司的冲突,导致后来工作沟通的障碍。

反馈信息从内容上分类,可以分为过程反馈和结果反馈。结果反馈就是告诉员工任务完成情况如何,有没有达到要求,它只包含很概括的信息,即使没有达到目标,也要说明下次如何做可以提高绩效,以促进任务的完成;而过程反馈针对的是关于员工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使用的策略,它可以激发员工思考有效完成任务的策略,从而提高绩效。Early等人[9]验证了结果反馈与过程反馈对目标设置与任务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过程反馈强烈地影响了个体完成任务策略的质量,使他们积极地去寻求各种信息,改善原有的不足;结果反馈对自我努力程度以及自信有一定的影响,使员工认识到设立的目标与结果反馈之间有一定差距,如果这种不一致较小,人们还会感到满意,继续维持所达到的绩效水平;如果目标与结果反馈之间的差异很大,个体就会感到不满意,进而就会努力工作,当然,如果差异太大,可能会降低自信心。所以,对于管理者来说,应尽量使用对员工真正有帮助的过程反馈,只是告诉他们任务完成得怎么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1.3 反馈接受者

反馈的最后环节是接受反馈的个体,这个环节是决定反馈效果最重要、也是最难控制和预测的环节。不管是从哪个渠道来的,什么性质的信息,最后都要被信息接受者理解、接受,进一步影响其行为。同样的一句话,同一个人说出来,在每位员工听起来就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出现不同的效果。因此,在反馈时,要考虑接受反馈者的个体差异。已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反馈效果的重要中介变量,还有自我调节系统的调节作用。Dijk和Kluger[10]作了两个实验来验证这两种调节系统对反馈的效果起到调节作用,他们用价值观、从事的职业以及工作动机来预测每个人的调节点,结果发现批评与表扬对具有不同调节点的人作用是不同的。批评具有防备特点(prevention focus)的人以及表扬具有促进特点(promotion focus)的人,才会激发他们最大的动机。他们于是提出有效反馈体系的建立,是以表扬为主还是以批评为主,要充分考虑员工的职业、价值观、动机以及任务本身的特点,也就是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心理特点对反馈效果的调节作用。

有关反馈的文化差异研究,发现员工本人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倾向也会影响到反馈的效果,个人主义倾向强的人喜欢针对个人的反馈,集体主义倾向强的人则正相反,他们不喜欢单独被表扬或批评,而是喜欢上级针对集体的反馈[11]。另外,一些人口学变量会影响对信息的接受,年龄就是一个经常被考虑到的变量。一般来说,员工年龄大,在单位工作的时间长,对领导反馈的接受程度就会降低。这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大、工作年限的增长,相应的工作经验、社会阅历都会增加,所以,他们主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调整自己的工作,而对外界的反馈不是很看重。此外,反馈者处于什么样的群体,该群体的组织氛围如何,也对反馈效果有明显的影响。

2 反馈的基本过程

Ilgen等人提出接受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到最后引起行为要经过五个阶段:(1)对反馈信息的认知;(2)对反馈信息的接受;(3)产生行为反应的愿望;(4)预期的行为反应;(5)产生真正的行为变化(参见图1)。从图1可以看到,由反馈接受者感知到反馈信息到引起真正的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反馈效果具有不可确定性的原因在于反馈不是单一的过程,而是信息传送者与接受者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反馈是否真正起到改变行为、改善绩效的作用,还要取决于信息接受者个人的个性特征,这使反馈过程更加复杂化。

2.1 对反馈信息的认知

对反馈信息的认知主要是指信息接受者感觉所得到的反馈是否准确,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的感知过程,反馈的3个因素都会影响对信息的认知。从反馈源来说,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人们一般认为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自我反馈)是最准确的,有威信的上级的反馈也是比较准确的;从信息本身来说,正反馈比负反馈更容易被感知为准确的,因为人们总是不愿意接受对自己否定的信息,这是人们的自我保护或者说自我防御机制在起作用。信息接受者本人的一些特征也会影响他自己对信息的感知,如:人们在工作时,对自己任务完成的怎么样或自己付出多少劳动都是有一定看法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在完成任务时,总是有一种期望,这样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去寻找或感知与自己预期一致的反馈信息,不一致的信息就有可能被曲解或不接受,甚至引发冲突。

2.2 对反馈信息的接受

对信息的接受与否是和上一阶段对反馈信息的认知紧密相连的,如果信息接受者认为,他所得到的信息是令人相信的、有意义的、具体的,并且与自己的判断一致,就容易接受反馈。自我效能感在反馈研究中也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它影响对反馈信息的接受程度。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能否成功达到所期望的绩效的能力的判断[12],它会影响人们对反馈信息做出的反应及以后的绩效水平。一般来说,在接受批评的情况下,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比低自我效能感的人更加倾向于付出努力,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得更好,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人会更加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也就不去努力改善了。Anjanette等人[13]有关自我效能感对接受重复反馈的效果的实验证明,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对不断的批评呈现出不信任、不接受的趋势,而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并没有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因为这与他们对自己认识是一致的,反复接受几次批评之后,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有下降的趋势。因此,管理者不仅要了解员工任务完成得怎么样,还要了解每个员工的人格特征,根据不同的人格特征,采取不同的反馈方式,这样才能促进员工的发展,提高组织的绩效。

2.3 产生行为的愿望

无论是对反馈的认知,还是对反馈的接受,都还没有涉及人们是否愿意对反馈做出反应。对反馈的反应停留在认识水平是不够的,运用反馈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员工的行为。总的来说,有3种信息会使员工产生行动的意向:首先,要使员工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体验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最好办法,是在员工接受新任务时,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使员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此后,再遇到较难的任务,也能够产生积极的行为愿望。其次,体验到的自我控制的程度。自我控制是指个人感觉到自己具有了控制某些行为的能力。如果人们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时体会到的自我控制程度是最高的;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的行为受到外界的控制,他产生行为的愿望就会很弱。在组织中,如果提供的反馈信息对接受者来说没有一点新意,他就会感觉到被人监控,就不会产生改变行为的意向;如果对接受者来说提供的反馈信息是新的,对自己的任务完成有帮助,他就会产生行为意向,改善自己的绩效。最后,反馈与外部奖励相结合。这样的结合当然会促进人们产生改变行为的意向。

2.4 预期的行为目标

产生行为意向以后,还要预计行为达到的目标,反馈在目标设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反馈,制订的目标对绩效的改善几乎没有作用。目标对绩效的影响一般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目标的具体性。具体的、明确的目标比一般性的、概括的目标的效果要好。第二,目标的难度。较难的目标容易引起人们的努力,从而得到更好的绩效。但是难度要适宜,相对难度高的目标更能激发人们的努力。第三,人们对行为的控制程度。人们越是有更大的空间控制自己的行为,他的绩效就会更好。因此,给予员工的反馈应该考虑上述三方面因素。所以,在管理过程中,提供的反馈信息应该是明确具体的,而不是空泛的;反馈时为员工提出的希望不要太难,也不要缺乏挑战性,高而可攀的目标是最有激励作用的;此外,还要让员工体会到其对自己的行为是有控制能力的,而不是被人控制的。

2.5 行为的改变

最后一个阶段是产生真正的行为改变。如果外部条件允许,没有什么障碍,就能够改善绩效,利于员工的行为发展。当反馈完成,产生新的行为后,任务的完成情况又会有新的变化,新一轮的反馈又会产生,而员工绩效的提高与个人的发展都是在这种不断地反馈循环中进行的。

3 几点启示

综上所述,反馈作为激励员工、促进其发展的重要管理方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在理论领域,反馈的研究更应该从动态角度,全面地研究反馈的作用机制。在实践应用领域,管理人员运用反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管理人员应认识到反馈信息并不是原封不动被员工完全接受,他们常会误解或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认识信息,甚至不接收这些信息。所以,要想使反馈起到积极的作用,管理人员应该考虑怎样促进员工去理解信息,只有理解了信息,所发出的指令才会起作用。

第二,批评(负面反馈)比表扬(正面反馈)更容易被误解,但并不是说负面反馈是不能使用的。在对员工进行批评的时候,一定要具体描述员工的行为,陈述所造成的后果,对事不对人,要避免反馈的情绪化;要多听,多提供员工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并为员工的改进提出具体改进的目标和建议。这样,就会使负面反馈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上级对下属的反馈次数不要太多,以免使员工产生被监控感。要使员工感到,能够得到上司的反馈是自己被重视的反映。自己是有能力、有自由控制自己行为的空间的。

第四,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员工的个人差异对接受反馈效果的影响。为此,需要了解员工的人格特征的差异,并根据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反馈策略。

参 考 文 献

1 Daniel R. Ilgen, Cynthia D. Fisher and M. Susan Taylor Consequences of individual feedback on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79, 64(4): 349~374

2 Earley P C.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choice and task complexity upon goal acceptance, performance and personal goal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85, 70(4): 481~491

3 David M. Herold and Robert C. Liden Using multiple attributes to assess sources of performance feedback.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7, 30(4): 826~835

4 时雨, 张宏云, 范红霞, 时勘. 360度反馈评价结构和方法的研究. 科研管理, 2002, (5)

5 Larson J R, Glynn M A, Fleenor C P and Scontrino M P. Exploring the dimensionality of managers′ performance feedback to subordinat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 1985, 235~238

6 Nease A A, Musgett B O & Quinones M A.Relationships among Feedback sign, self-efficacy, and acceptance of performance feedback.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9, Vol 84 No 5, 806~814

7 Early P C. An examination of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relation of feedback to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 1986, 214~218

8 Donald B, Fedor Walter D, Davis John M, Maslyn &Kieran Mathieson.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efforts in response to negative feedback: the role of source power and recipient self-esteem.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 27: 79~97

9 Early P C, Northcraft G B, Lee C & Lituchy T R. Impact of process and outcome feedback on the relation of goal setting to task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 1989 204~209

10 Dijk D V & Kluger A N. Feedback sign effects on motivation: Is it moderated by regulatory focu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in press)

11 王永丽, 时勘. 上级反馈对员工行为影响的研究. 心理学报, 2003, (2): 255~260

12 Bandura A &Cevone D.Differential engagement of self-reactive influences in cognitive motiv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86, 38: 92~113

13 Anjanette A, Nease Brad O, Mudgett & Miguel A. Quinones Relationships among feedback sign, self-efficacy,and acceptance of performance feedback.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9, 84(5): 806~814

A REVIEW OF FEEDBACK MECHANISM STUDIES

Wang Yongli1,2, Shi Kan1

(1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2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Department,Shijiazhuang 050091)

Abstract

反馈机制篇3

与企业有形的产品和服务输出不同,高等院校为社会提供的是知识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决定了高校的社会口碑和生源情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资队伍具有决定性作用。毋庸置疑,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将大大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这也是民办院校同公办院校竞争的实力之一。

培养、完善和提升高校师资力量,则需要高校设立一套完整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对师资队伍发展现状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并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制定未来师资发展方向和考核标准,指导教师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校经历了探索孕育、确立地位、快速发展和内涵建设四个阶段的发展,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教师绩效考核方面,民办高校尚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体系,存在教师对考核目标的认识不够明确、考核结果没有得到相应重视等问题。绩效考核结果反馈环节的缺失,使得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流于形式,没有对教师的教学、科研等相关工作起到很好的评价和监督改善作用,不利于民办高校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和民办教育的长远发展。

一、绩效考核反馈的内涵和意义

绩效考核是组织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对员工的工作行为及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并运用评估结果对员工将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产生正面引导的过程和方法。绩效考核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达成目标、挖掘问题、分配利益、促进成长、人员激励的作用。

绩效反馈是将绩效考核的结果反馈给考核对象,并对考核对象的行为产生影响。绩效反馈是绩效考核工作的最后一环,也是最关键一环,能否达到绩效考核的预期目标,取决于绩效反馈的实施效果。

绩效反馈通过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就考核周期内的绩效情况进行沟通,肯定考核者的绩效表现,同时指出工作中的不足并提供支持、帮助改进。考核者向被考核者传达组织期望,根据考核结果采取相关激励措施,引导员工行为朝着组织目标方向发展。

二、民办高校绩效考核反馈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国民办高校随着改革开放兴起,并逐步发展壮大。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经历了从完全借鉴公办院校考核方式,到后来结合学院自身发展定位设计考核方案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主要有以下特点:

1.考核内容方面。教师教学考核比重高于科研比重。民办高校发展历史远远短于公办院校,民办高校教师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教师参与科研很大程度是为了职称评审。一方面,民办院校以青年教师为主,具备科研带动能力的中年骨干教师少;另一方面,由于获取国家支撑的科研经费难度大,民办高校不具备实施科研考核的内外部条件。

2.考核组织形式方面。关注外部评价、忽略内部评价,导致教师个人绩效期望同学校考核结果严重不符。民办院校绩效考核结果主要源于学生评教、教学质量部门评价、系部团队领导评价三方面的综合打分,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教师个人对本考核周期内绩效表现的评估,出现部分教师个人评估结果同实际考核结果存在分歧的情况。

3.考核结果反馈方面。“重考核轻反馈”使得考核者与被考核者没有就绩效考核结果达成统一认识。大部分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结果并没有反馈给教师本人,导致教师对上一考核周期内的表现情况不能形成清醒的认识。学院在没有完全沟通的前提下,对绩效表现结果不佳的教师采取惩罚措施,又重重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同时也给民办院校的师资队伍管理带来了不稳定因素。而对于绩效表现一般的教师,则不能通过有效的沟通反馈来激励该部分教师在下一考核周期内改进工作绩效。

4.考核结果应用方面。采用“奖头惩尾”的方式形成激励。教师上一年度的考核结果同下一年度的职位晋升、评优、工资调整等挂接,考核结果优秀的教师可以享受较高的课时费,而不合格的教师则降低课时费比例,同时不能在该年度内申请职位晋升和参与评优工作。总的来说,民办高校绩效考核组织者很少会深入基层去听取教师对考核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更缺乏对考核工作的总结和完善。在实际操作中,绩效反馈制度名存实亡,教师对考核过程和结果知之甚少,绩效考核并没有发挥其激励约束作用。

三、民办高校绩效考核反馈机制设计

民办高校在体制设计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同公办院校存在很大差异,尤其在实施教师绩效考核上,民办高校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时效性。在设计绩效考核反馈机制中,需要考虑三方面的目标:一是通过绩效考核实施目标管理,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同学院发展目标相一致;二是对绩效实施过程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结果反馈,及时纠正和改进教师的不良行为;三是促进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并达成一致的绩效改进目标,促进教师个人发展,构建稳定的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因此,民办院校教师绩效考核反馈是贯穿整个绩效管理始终的,而不仅仅是考核终期对考核结果的通知与传达。

1.民办高校绩效考核循环反馈机制设计。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考核设计阶段,该阶段主要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筛选出重要的考核指标,并进行权重设定;第二,考核实施阶段,在开始新一轮考核周期前,需要同教师本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对教师本轮考核期内的工作计划和预期效果达成共识,并在绩效推进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给予相关支持;第三,考核反馈阶段,考核反馈是就考核周期内的结果同教师本人沟通,鼓励教师取得的进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根据整体考核情况对整个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再次修订和完善,形成良性的绩效循环改进体系。

2.常见绩效反馈方式比较及选择。常见的反馈方式有面谈沟通、奖惩激励和行为暗示三种,其中面谈沟通和奖惩激励是最常见、最能让教师接受的反馈方式。(1)面谈沟通。通过正面沟通反馈双方的情感、思想、态度和观点,对教师形成正向激励,消除教师对考核的不满。此种反馈方式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申诉机会,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领导者对教师的个人关怀和重视,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对上一绩效周期考核结果的反馈,并对下一阶段的考核目标达成共识。(2)奖惩激励。以奖励或惩罚形式对教师的绩效进行反馈,奖励包括货币(绩效奖金)或非货币(评优、晋升、进修等)形式。奖惩激励是对考核结果最直接的应用,适当的奖励手段能够在教师群体中形成示范作用,尤其在民办院校师资队伍中,大部分青年教师对个人职业发展感到迷茫,通过激励优秀教师的方式,能够让部分青年教师找到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3)行为暗示。绩效反馈的发出者以间接的形式对教师绩效进行反馈,如通过接近或疏远的方式暗示对教师的工作绩效评价。行为暗示是最不可取的考核反馈方式,容易对教师形成心理压力,导致教师队伍产生不稳定因素。

3.绩效反馈对教师行为的影响。在完成绩效反馈后,需要观察教师后续的行为表现。由于教师对个人绩效表现有一个预估,当外部评价结果同教师个人评价不一致时,将会对教师下一绩效周期的表现产生影响,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1)外部评价和个人评价都高。教师对考核结果表面顺从,内心也顺从。即认可该阶段的绩效结果,积极主动地参与工作,并能在团队中形成示范带动作用。(2)外部评价低,个人评价高。教师对考核结果表面顺从,内心不顺从;或表面和内心都不顺从。绩效反馈情况与教师自我绩效评估相去甚远,消极被动地工作。(3)外部评价高,个人评价低。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较低,在教师具有投机行为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同时也反映了学校的绩效考核制度存在问题。教师将保持原有工作态度,继续其投机行为。(4)外部评价和个人评价都低。教师因其虚荣心影响,不愿口头同意绩效反馈结果,可能出现口服心不服的情况。此类教师的行为不稳定性大,后期或改进工作行为,或继续维持原来状况。

完成结果反馈后,考核组织者需要观察教师的后续行为,及时疏导教师的消极情绪,帮助订立可操作性强、目标清晰的工作计划,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同时也有助于建立稳定、上进的教学梯队。

反馈机制篇4

关键词:控制律 姿态四元素 姿态机动

1、引言

在航天飞行器姿态控制中,单纯的姿态稳定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姿态机动特别是快速、精确、大角度三维姿态机动需求越来越多,此时描述姿态机动的运动方程是高度非线性的,姿态运动与弹性振动耦合在一起,特别是体现在旋转非线性的角速度和角动量交叉耦合,本文采用非线性Lyapunov方法进行空间飞行器大角度姿态机动控制律设计,实现了任意姿态的最优路径姿态机动控制。

2、数学模型

星体动力学方程为:

其中角速度和误差角速度满足如下关系:

这里,矩阵为目标到本体的姿态转换矩阵。为目标飞行模式目标基准坐标系相对于惯性坐标系的角速度,利用性质,可以得到星体坐标系相对于定向基准坐标系的非线性误差动力学方程为:

(1)

图1中OC为目标矢量方向,D是C在XY平面的投影,姿态机动目的是使OZ与OC重合,以Oe为欧拉轴,则欧拉轴的矢量形式为:

图1 四元数计算

由上图可知,转动的角度即欧拉角为:

那么欧拉四元数为:,其中

用进行反馈。

四元数描述的误差运动学方程为:

(2)

其中,矩阵定义如下,

本体坐标系相对于定向基准坐标系的误差四元数由下式求出:

这里,为目标坐标系相对于惯性坐标系的指令四元数。

控制目标:对于系统(1)和(2),设计控制器使得闭环系统是渐近稳定的,并且闭环状态满足。

3、控制方案设计

(3)

其中,。

闭环稳定性证明:

选取如下正定Lyapunov函数

(4)

对时间求全导数,可得

式中,,由于为正定对称矩阵,为斜对称矩阵,所以也是斜对称矩阵,由斜对称矩阵的性质可知,,因此,上式简化为

将控制律(3)代入上式得到,

因此,方程(1)(2)在控制律(3)的作用下是渐近稳定的,由于所选定的Lyapunov函数是径向无界的,所以整个闭环系统是全局渐近稳定的。根据LaSalle不变原理,闭环系统的状态将收敛到最大不变集上。将带入误差动力学和运动学方程,很容易得到,那么,即闭环系统的状态收敛于集合。

注:在控制律作用下,四元数姿态误差只能收敛于,而不能收敛于,尽管这两种四元数向量在物理上都表示同一个姿态,但是由Lyapunov理论很容易判断出是整个系统的非稳定平衡点,也即当系统受到微小摄动的影响时,零状态将绕特征轴旋转一周再回到零起点处。

当动力学误差方程中考虑外干扰力矩的影响时,假定干扰力矩满足关系,则可提出如下扰动抑制控制方案:

(5)

其中,为符号函数。以下同。

稳定性证明:

选取Lyapunov函数(4),则其对时间求全导数可得,

将控制方案(5)代入上式整理可得,

因此闭环渐近稳定性得证。

4、结语

本文采用Lyapunov方法设计了姿态四元素反馈的非线性控制律,来完成空间任意角度的姿态机动控制,解决了飞行器大角度姿态机动的控制问题。

参考文献

反馈机制篇5

[关键词]美国 高校评估 反馈有效性 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098-04

高等教育的院校评估是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核心,在规范高校办学条件,明确高校办学资质,指导政府教育规划与投资,实现高校发展的自我诊断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评估的最终目的是在于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评估反馈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评估的成效。如何建立基于评估为核心的反馈机制以实现高校良性循环提升的系统,成为当今高校评估的一个重要议题。评估反馈是认证机构在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评价和监督的过程中,根据存在的问题,对高等教育机构采取行动的过程,是指一个系统的组织和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比如,通过诊断性评估反馈书面的“体检报告”,实现后续改进的过程,或者通过中期评估,判断是否给予警告或取消认证资格等措施。评估反馈有效性,指评估后形成的反馈意见是否真正有效地体现了评估客体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改进意见是否客观真实地反应了评估客体的发展需要,是否能够依据评估反馈实现有效的改进。评估反馈有效的前提是评估的有效,包括了有效评估、有效反馈和有效改进三个方面。反馈有效性保证机制,是保证反馈意见有效且保证反馈意见有效地应用与改进实际的层级化、制度化、系统化操作规则。

一、美国高校评估反馈机制概述

高等教育评估是指针对教育系统本身所进行的各种指标性、维度性评价与预测,它需要协调各种评估形式使之按一定方式运行,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等一系列协同操作。首先,通过评估加强教育过程监控,逐步形成政府对校、校对系、系对专业和课程的质量、效益的监督和管理;其次,实现诊断性评价,通过对高校组织、运行机制以及各个机能项目的体检式探查,提出优缺点,明晰改进措施,并收集反馈意见进行再评估,促使评估活动和学校的改革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评估――反馈――改进――评估的一个闭合回路(closing the loop)。

通过严密的评估反馈系统可以促进院校整改,可以让大学了解到它所提供的学习机会和活动是否充分以及学生是否有效地使用了这些教育资源,从而让大学政策制定者可以做出具有针对性的决策,以提高该校教育过程的效果。在美国,一所院校及其项目是否经过一个或多个“得到认可”的认证机构的认证是衡量该校整体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主要依据。美国有六大地区认证机构对全美近3600家授予学位院校中的3500多家进行认证。此外,还有各种隶属关系不同的认证机构。美国认证的多样化与认证机构的多样化是分不开的,六大认证机构分别是中部各州高等院校协会、高等教育委员会、新英格兰高等院校协会、中北部各州高等院校协会、西北部各州高等院校协会、南部各州高等院校协会⑥。这些认证机构存在的根本原因不是政府支持,也不是市场需求,是机构本身的社会信誉程度高的原因。高等学校之所以主动要求认证是因为在招生、就业、社会用人部门和学生家长满意度等各方面对学校质量要求的需要,特别是新办专业更是如此。在一所学校寻求评估的过程中,需要经过申请、提交自评报告、接受专家评估、根据评估结论进行整改的一系列过程,评估达标通过的学校可以继续办下去,评估没有通过的学校就要整顿或停办。不仅如此,通过评估,教育者履行其对学生和公众的责任,为国家的公共事业负责,为满足公众对关于学生如何达到目标与期望等方面的信息需求负责。因此,无论是评估机构,还是评估的受益者――学生和社会公众,都希望被评学校能够根据评估反馈意见进行改进。因此,反馈意见对于被认证院校的整改来说非常重要。

对于高校评估而言,评估反馈有效性最为集中地体现在复评或“再认证(reaffirmation of ac-creditation)”过程中。对于公立高校与私立高校竞争异常激烈的美国,评估反馈的研究有很高的现实意义。1996年,为了维护自治权和促进本行业发展,一些大学校长和理事倡议成立了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即CHEA),开始正式接管1994年成立的中学后认证认可委员会,CHEA已经成为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中最为权威的机构,也是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联邦政府、地区性州政府和多家认证机构三角互证提供方认证机构组织的认证团体。目前,美国官方网站公布的经过CHEA和USDE所认可的认证机构已经对7006所各级院校的9453个专业项目进行了认证。在7006所接受认证的机构中,有4488所机构具有学士及以上学位授予权,占总数的64.0%。CHEA是私立的非政府组织,它将学术质量、体现问责和激励改进作为衡量认证机构的基本准则。它对已获得认可的认证机构依据标准每10年进行一次复评,以决定是继续认可它还是取消它的资格。另外,在第五年时,认证机构还要提供一份中期报告,认可的过程包括自评和实地考察。美国高校评估反馈方式具有严谨与多元的特点,大致包括评估报告、政策约束、整改保证、评估反思、再评估、评估反馈有效性测定等形式。

二、评估反馈机制的有效性――旧金山城市大学例示

(一)旧金山城市大学再认证评估流程

评估反馈是评估系统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高校评估反馈机制的有效性,本文以旧金山城市大学(City College of San Francisco)最新评估案例为基础,完整阐述美国高校评估反馈有效性的机制保证。本案例兼具时效性、典型性和科学性特点,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旧金山城市大学创建于1935年,属于综合性社区学院,主要服务于所在的旧金山城市。它既提供学历教育,也提供非学历教育,有学历在校生约9000人。2012年3月,由17位评估专家组成的团队对旧金山城市大学进行了再认证评估(reaffirmation of accreditation),这是对以往评估及评估反馈的再考核。通过分析文本档案,访谈交流,举办开放论坛,参与学校常委会议等方式,最终完成了评估和评估反馈工作。本次评估旨在评定旧金山大学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认证标准,是否实现了办学既定目标,是否满足了认证委员会规定的21条具体要求与4个认证标准。

评估流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首先,高校自评(The college's self-evaluation)。大学的自评必须在评估前进行,约在现场认证的5个月之前,以便认证委员会的专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高效率的规范性评定。同时,旧金山大学还提供了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之间办学成果与改进成效。在提交报告到现场认证期间,学校必须对认证专家提出的疑问做出如实回应,对自评报告欠缺部分进行详细的说明等。其次,进行预现场评估。现场评估的前一个月,评估委员会主席就召集委员对评估进行部署,随后对所有的评估专家进行培训。评估委员会主席需要提前访问被评高校,评估委员在到校评估前要仔细对高校的自评报告进行研读,主要关注之前评估给出的改进意见是否落实等内容。再次,进行现场评估。现场评估为期6天,根据学校的大小可以做出适当调整。评估委员会在旧金山城市大学参观了其中的9个校区,并进行了相关走访调查,评估重点主要集中在学校办学成绩和条件是否取得新进展、对照本次评估结果判断上次评估改进意见是否完全落实等方面。在参观的过程中,访谈了校董事会成员、行政人员、大量师生、不同的员工以及在校园里面的游人等。评估委员会还在大学里面举办了两个开放访谈沙龙(well-publicized open sessions),应邀参加者是大学所在社区的居民,旨在通过公开沙龙了解居民对大学办学的评价。最后,提出评估意见。评估委员会最终提出了14条建议,以促使旧金山城市大学完全达到AC-CJC认证标准。当然这也是学校后续评估反馈的主要工作。

(二)评估反馈有效性控制

美国高校评估反馈具有一整套连贯的控制机制,以确保评估以及反馈的有效性。因为再认证评估的核心就是评价上次评估提出建议的落实程度,所以在本轮评估报告中“针对2006评估建议的反馈回应”(上一次评估与于2006年进行)这一重要环节有许多细化的、成体系的评估报告要,周密地呈现了再次评估与之前评估的一贯性,极具代表性地体现了美国对于评估反馈的控制,是构建评估反馈有效性保证机制的重要方面。

在2012年再认证评估中,评估委员会认为,旧金山城市大学能够认真对待2006年的评估建议,并做了许多改进,但是不够完全,还有许多工作没有达到认证标准和资格要求。对本次反馈有效性落实的评估会形成正式的评估报告,作为新一轮评估结论,同时也将成为下一轮评估的方向性指标。

(三)美国再认证评估反馈有效性保证体系的特点

第一,以教育质量提升作为再认证的入门证。美国各项整改措施中,有非常重要的一项即院校教育质量提升。许多评估机构的整改标准中都要求各院校有教育质量提升成绩才算达标。所以,许多院校都在千方百计地提升教育质量。

第二,采取契约形式,保障对学校标准的认同。采取契约的形式,保障认证部门和学校对同一项目达到的标准能够认同,保证采取切实有效手段对于指标性任务的完成具有可行性。一般来说,学校发展目标、建设规划、教学改革中学校可以自我完善的部分都会成为评估签约的内容,这一类内容在下一次评估中属于程度性考核;还有一种契约属于勒令整改,一定要限期完成,这种契约事关学校的声誉,是学校评估后整改的主要任务,这一类内容在下一次评估中属于硬性考核。

第三,内外联动,保障评估的有效性。对达到了评估标准,但还需改进的院校,认证检查小组会建议高校对所存在的问题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整改,高校内部进行高度仿照性评估,并将整改结果递交给认证委员会。在整改的同时外部评估小组可以作为顾问机构接受高校的策略性咨询。评估与咨询双向交流,实现内外联动,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评估及评估反馈的有效性。

反馈机制篇6

关键词:动态反馈;三级网;状态测量;守护测量;反馈测量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3-0707-04

A Dynamic Feedback Measurement Mechanism for Three-layer Network

GAO Wei,XIAO Xiao-qiang, HE Jing

(Computer School,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Changsha 410073,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that the three-layer network has become a comprehensive network including the data, audio and video service, the sample measurement focusing on one parameter or several ones can not fulfill the need of analyzing the complex network situa? tion. A Dynamic Feedback Measurement Mechanism for Three-layer Network (DFMM-TN)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n this mechanism the Daemon measurements get the basic state of the network. And depending on the basic information whether one or several feedback measurements are needed is decided. If needed, the parameters which should be measured and the measurement tools should be chosen au? tomatically. The feedback measurements will get more information to analysis the network state and its origin. This mechanism can reflect the roots of network failure and so on. And it can help to orientation the failure devices and maintain the network in normal state.

Key words: dynamic feedback; three-layer network; situation measurement; daemon measurement; feedback measurement

本文所述的三级网指政府、企业和校园等建立的大型局域网,这些网络具有典型的三层分级拓扑结构,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三个层次。由于三级网具有拓扑结构层次明显、运行业务种类可控、接入用户身份单一等特点,对其进行状态监测相较广域网运行状态监测容易实现。但是,目前三级网已经由传统的数据传输网络发展为集数据、音视频等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网。与此相适应,三级网上运行的网络业务也由ftp、电子邮件等传统业务为主,发展为以音视频会议、远程教育、实时多媒体等新型业务与传统业务共存,这就使得对其状态进行有效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故障越来越困难。

目前,ITU-T的SG13工作组[1-2]和IETF的IPPM WG[3-6](IP performance metric working group)分别对网络测量的性能参数进行了定义,主要包括:1)连接性;2)单向延迟和丢包率;3)双向延迟和丢包率;4)延迟抖动;5)报文重排序;6)传输容量;7)带宽容量。同时,对这些参数的测量方法进行了定义。

现有的网络状态测量方法总体上可分为主动测量和被动测量两类。主动测量是在选定的测量点上利用测量工具有目的地主动产生测量数据包,注入网络,并根据测量数据包的传送情况来分析网络的性能,如ping,traceroute等。被动测量是指在链路或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上安装数据采集器或在某些主机上运行定制的协议栈对网络进行监测,如SNMP和IPMON[7]等。

现有的网络状态测量方法往往只是简单的监控某个网络性能指标,这就导致在发生网络故障时,不能及时发现网络故障的根本原因并加以排除。例如,利用ping工具可以发现从主机A到主机B链路不通,但是导致这一故障发生的原因却可能有多种,如主机B故障或从A到B的链路中任意一个交换设备故障等。甚至有可能主机A到主机B链路正常,只是链路中的某个节点屏蔽了IC? MP报文等。

1 DFM-TN机制的逻辑结构和运行流程

DFM-TN机制并不涉及针对某个网络性能参数的新测量方法或原有测量方法的改进,该机制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新的检测机制:周期性的发起与当前网络状态无关的主动测量和被动测量,获取网络的基本状态,我们称这类周期性的测量为守护测量。针对守护测量发现某种网络故障,自动选取和组织现有的网络性能测量工具,发起反馈测量,获取分析解决该故障所需的性能参数, 然后整合处理获取的测量数据,进而对故障做出分析和判断。

需要说明的是,守护测量和反馈测量所使用的测量手段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某种测量手段既可以作为守护测量出现,也可以作为反馈测量出现。但是,作为周期性发起的测量,一般选取运行时间短,资源开销小,获取信息准的测量手段作为守护测量的手段。与之相反,作为反馈测量出现的测量手段,往往需要获取较为复杂的网络信息,其时间和资源开销往往比较大。

1.1 DFM-TN机制的逻辑结构

如图1所示。该机制主要由调度模块、测量规则集及其配置接口、测量数据集及其交互接口和测量工具集及其配置接口组成。下面逐一对该机制组成模块的功能进行介绍。

图1 DFM-TN机制的逻辑结构图

调度模块:1)维护该机制包含的守护测量,获取当前网络状态;2)根据守护测量获取的数据,决定是否启动和启动何种反馈测量。例如,每间隔N秒钟,调度模块发起一次对主机A和主机B之间丢包率的监测,然后根据设定的丢包率阈值,判定是否启动反馈测量,寻找导致丢包率超限的原因。

测量规则集及其配置接口:1)存储和配置守护测量规则,如以多大的间隔发起某种守护测量等;2)存储和配置特定网络状态与应触发检测的反馈测量映射规则,该映射规则为多对多映射,即多种网络状态可能触发同一种网络性能参数检测,一种网络状态也可能触发多种网络性能参数检测。主机不可达和DNS无响应都可以触发traceroute工具,DNS无响应可以触发ping、traceroute和丢包率检测等多种工具。

测量工具集及其配置接口:1)存储和配置现有的多种网络性能参数测量工具,如ping等。2)为多种现有的网络性能参数测量工具和调度模块提供统一的交互接口,即将测量工具提供的不同格式的测量结果,如ICMP报文、结果文件、自定义数据结构等,转变为调度模块可识别的统一数据格式。由此,我们可以容易的将新出现的测量工具加入到该机制的测量工具集中,保持机制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测量数据集其交互接口:1)存储检测数据2)向调度模块提供当前网络状态3)以报表、图表等形式向管理员报告检测结果。

1.2 DFM-TN机制的运行流程

DFM-TN机制的运行流程可概要的分为初始化、正常运行和配置维护,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该运行流程的关键在于,测试结果集维持了被检测网络的状态,测量规则集规定了各网络状态会触发的检测,调度模块根据网络状态的变更和测量规则集的规定,完成被检测网络状态的更新。

图2DFM-TN机制的运行流程图

图3给出了一个由调度模块发起主动测量从而引发反馈测量的DFM-TN机制运行示例。根据计时器给出的时间信号,调度模块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发起Ping操作。根据Ping获取的检测数据和规则集中的映射规则,调度模块采取不同的反馈操作:若获取的网络延迟大于阈值T,COMPACT[8]测量工具将被调度,以进一步确认网络延迟;若丢包率大于阈值N,PATHNECK[9]测量工具将被调度,以确定链路的瓶颈节点。当然,若网络延迟大于阈值T丢包率大于阈值N两个条件都满足,调度模块会顺序调度两个测试工具,并根据COMPACT和PATHNECK的检测结果,判断是否进行更进一步的反馈检测。

图3主动测量引发反馈测量示例图

图4给出一个由调度模块维持的被动测量引发反馈测量的DFM-TN机制运行示例。计时器记录从主机A上一次收到从主机B发出的报文起所经过的时间t。若在t超过规则集中设定的阈值T前收到了来自主机B的某个报文,计时器清零;若发现t超过了阈值T,则发起反馈操作Ping,以确定从主机A到主机B的链路有效性。当然,还可以在规则集中设定根据Ping的结果而采取不同的下一步操作的规则。

图4被动测量引反馈测量示例图

2 DFM-TN机制的示例实现及测试数据

为验证机制的有效性,我们对图4所示的DFM-TN机制运行流程进行了扩展和实现,进行实现的网络拓扑如图5所示,主机A通过汇聚交换机S连接到核心路由器R,主机B通过汇聚交换机S’连接到核心路由器R。在主机A上运行DFM-TN机制的实现程序,主机B上运行一个发包程序,每隔n秒(n小于主机A上实现的DFM-TN机制的规则集中设定的阈值N)向主机A发送一个内容为Test的IP包。具体的实现细节为:

1)计时器记录从主机A上一次收到从主机B发出的报文起所经过的时间t;

2)在t超过规则集中设定的阈值T前收到了来自主机B的某个报文,计时器清零;

3)若发现t超过了阈值T,则发起反馈操作Ping,以确定从主机A到主机B的链路有效性;

4)若主机A到主机B链路有效,计时器清零,转到1)

5)若主机A到主机B链路失效,则运行traceroute,依次检测从主机A到主机B的链路所经节点;

6)根据traceroute返回的结果和其他可获取的信息,如路由器R的配置信息,确定故障节点;

图5DFM-TN机制运行示例实现网络拓扑

实验共分两部分进行:

a)暂停主机B上的发包程序;

b)断掉交换机S’的电源,即造成S’故障。

a)的实验结果如图6所示,暂停主机B上的发包程序N秒后(N取10秒),主机A主动发起了对主机B的Ping操作,报告其主机A到B的链路正常;

图6 a)实验结果

b)的实验结果如图7所示,人为造成S’故障N秒后(N取10秒),主机主机A主动发起了对主机B的Ping操作,而后发起tracer? oute操作,根据traceroute操作返回的数据和路由器R的配置信息,报告故障节点为S’.

图7 b)实验结果

3总结及下一步的工作

根据网络状态监测不应单单监测某一或某几个性能参数,而更应该关于引发网络状态异常的深层次原因的观点,本文提出了基于动态反馈的网络状态测量机制DFM-TN,其调度模块根据设置合理有效的测量规则集加载守护测量工具和反馈测量工具,可迅速有效的发现网络状态异常的根本原因,从而为理解和解决网络状态异常提供依据。但是,本文只是初步的提出了DFM-TN的框架和实现了其运行流程的简单样例,距离其可以真正投入使用,还有获取现有监测工具、整合监测工具接口、设定完备的规则集等一系列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完成。

参考文献:

[1] ITU-T Rec.Y.1540.IP Packet Transfer and Availability Performance Parameters[Z].2002.

[2] ITU-T work Performance Objectives for IP-Based Services[Z].2002.

[3] IETF,RFC2679.A one-way Delay Metric for IPPM[Z].

[4] IETF,RFC268 1.A Round trip Delay Metric for IPPM[Z].

[5] IETF,I江C3393.IP packet Delay Variation Metric for IPPM[Z].

[6] IETF,RFC2680.A one-way packet lose Metric for IPPM[Z].

[7] Overview of IPMON tracing[EB/OL]..

反馈机制篇7

关键词: 心理委员 辅导员 反馈机制构建

一、引言

目前很多高校在班级中设置心理委员这个职务,主要为帮助同学解决相对简单的心理问题、协助心理咨询部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1]。心理委员的职责赋予他们特殊的身份,他们既是大学生中的一员又是履行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工作人员”,因此具有“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特色[2]。一般而言,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比普通同学高,拥有热爱班集体和服务同学们的意识[3]。

辅导员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也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发挥辅导员在学生学习引导、心理帮扶、生活帮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让学生健康成长,然而大学辅导员工作繁忙,事务多,同时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网络环境复杂,需要有一支学生队伍帮助辅导员解决这些问题,班级心理委员作为朋辈心理辅导的主要力量能够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而且有利于促进朋辈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进而提升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同年级学生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各有不同,其中大学新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包括大学环境和高中环境的不同导致的不适应,学习生活方面的不适应,大学生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人际交往和课后生活的不适应,经济上的差异带来的不平衡感等[4],不仅影响学习更影响身心健康,桑志芹等通过家庭环境和专业满意度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因素和专业满意度均显著影响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来自于学生本身的诸多因素带来心理健康威胁[5]。大二作为低年级学生的另一主力,在大学环境和生活方面基本能够适应,而学业和职业规划方面出现很多迷茫,同时随着对社会越来越多的接触使一些同学在学业、感情、兼职和社会实践方面出现一些困惑。高校低年级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需得到关注和有针对性地加以防范与及时帮助。

目前一些研究侧重于如何培训班级心理委员[6][7],讨论心理委员的重要意义和作用[8],但很少涉及班级心理委员和辅导员的联动和合作,尤其低年级心理委员和辅导员联动,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老师也是在班级管理中为同学们解忧的重要帮手,低年级大学生在心理辅导方面对辅导员和朋辈教育的需要更加迫切,本文通过对辅导员和低年级心理委员的日常交流和心理委员工作表制度的反馈探讨班级心理委员和辅导员的合作和反馈机制。

二、辅导员和心理委员的反馈机制建立

对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大一11个班、大二10个班共30位心理委员开展反馈机制建立研究,时间为8-17周,开学初辅导员和低年级心理委员座谈交流并请专业指导老师培训,然后心理委员按照要求开展工作。

1.每周心理委员述职情况

每周有一到两个班级的心理委员当面向辅导员汇报班级同学心理方面的总体情况。主要述职内容包括班级同学的整体状态,到课情况,宿舍同学之间相处情况,以及开展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叙职加强辅导员和心理委员的沟通,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心理委员填写《心理委员工作表》

内容一周心理帮扶人次和姓名,以及备注本周需要和辅导员共同关注的同学方面内容,每周上交一次,辅导员通过上交的心理委员工作表了解各班心理委员深入同学情况,以及对心理委员提出需关注的同学单独谈话,并及时向心理委员反馈该同学的解决情况,达到工作量化和务实的目的。

表1 心理委员填写《心理委员工作表》展现的工作开展情况(8-17周)

由表1可知: 低年级心理委员能够在培训后开展工作。如表所示大一心理委员每周心理帮扶平均人次为10.5,明显高于大二心理委员帮扶平均人次2.9,并且大一心理委员谋求辅导员共同解决的每周人数为0.4,高于大二的0.7。表明大一大二的心理委员能够在班级中发挥心理辅导和心理方面沟通枢纽作用,然而,大一心理委员积极在班上帮助同学的意愿更强烈,同时积极解决同学们的困惑。相比之下大二心理委员在发现问题后寻求辅导员的帮助更多,这表明大二心理委员更依赖辅导员,也说明大二同学的心理问题趋向复杂。

图1和图2显示大二心理委员中认真填写《心理委员工作表》和述职时对班级情况了解的只占30%,大一的则占到46%,低年级中有时认真或者不认真的占到较大比重,反映心理委员的工作态度还有待加强。对于如何构建更加科学的心理委员和辅导员联动反馈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辅导员与低年级心理委员在心理辅导反馈机制构建中的作用

通过反馈机制构建,建立起标准化的工作模式。通过大一大二心理委员述职,辅导员能更全面了解同学们的思想状况、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心理委员主要反映班上同学们学习、人际交往和宿舍等方面问题,介绍如何应对同学们的心理问题,心理委员普遍反映对心理教育方面的培训具有强烈要求。开展的心理委员工作表制度能够敦促心理委员了解同学们遇到的实际困难,并且对自己工作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标准化意义。然而实际工作中,心理委员表示同学们对心理帮扶具有一定抵触心理,同学们遇到问题并不积极寻求心理委员的帮助,一些心理委员甚至不知道如何深入同学,即使有深入也不知道如何解决。因此,通过述职和工作表汇报能让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及时沟通,不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同时为寻求解决问题提供更多参考,但是构建的效果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思考与展望

低年级学生在心理心智方面还有很多高中时期的特点,同时大多数学生离开父母时间不长,独立性不强,因此针对低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需要一个相应的机制[2]。在低年级构建长效的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反馈机制将推动建立心理健康防护体系,但是实际中,低年级心理委员从选举产生到培训再到奖励机制都是不成熟的,必然带来工作上的一些麻烦,需要进一步探索。

通过实践,为了使心理委员成为辅导员和班级成员的沟通纽带,首先,心理委员在班级中应当积极关注同学们的心理状态,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乐于和同学们沟通,愿意倾听、安慰和鼓励同学,真正扮演好朋辈心理辅导员;其次,做好心理委员的专业化培训,尤其是反映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知识和教育,借助辅导员拥有解决低年级学生的一般性问题的丰富经验,向心理委员传递相关信息和经验,以便更好开展工作;最后,建立完善心理委员激励机制,在班级中确立心理委员的地位, 让心理委员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通过多种方式对心理委员的工作给予认可,对优秀者给予表彰。

在低年级中建立起辅导员和心理委员之间的反馈机制是一个特色探索,联动反馈方式有力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敦促心理委员不断提高自我能力和为班级奉献更多智慧和关爱。通过述职和填写特制的心理委员工作表的形式,辅导员、心理委员和低年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断推动心理工作方式有针对性地创新。

参考文献:

[1]李海州,杨盈,丁芳盛.高校班级心理委员胜任特征实证研究 [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8(4):51-56.

[2]韩煦.以心理委员制度为代表的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发展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月刊,2012(11):64-67.

[3]WANG B,GUO L,LIU Q,et al.The Study and Analysis on Psychological Commissioners’ Mental Health and Personality[M].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12(135):473-479.

[4]王成伟.大一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及对策 [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6): 87-88.

[5]桑志芹,伏干.家庭环境、专业满意度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13(2):278-282.

[6]罗葆青,王自华,王宇.高校班级心理委员模式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5):74-75.

反馈机制篇8

关键词:模糊控制 堆垛机 位置控制 Matlab仿真

中图分类号:TP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2-0000-00

1 概述

自动化立体仓库要实现出入库,堆垛机需进行寻址,主要是实现自动识别地址并运行至目的地址。包含两个方面:一、自行寻找地址,堆垛机查询需要停位的目的地;二、保证精确停位,就是堆垛机确认目的地址后,其停位精确度达到设定的要求。本文设计的堆垛机位置预测模糊控制系统,既有模糊控制的灵活性,又有预测控制的稳定性。

2 堆垛机控制系统

本系统的堆垛机闭环控制主要由PLC、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及执行器组成,如图1。

图1 堆垛机闭环控制回路图

3 堆垛机预测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1)预测模糊控制方式。本文融合了模糊控制及预测控制的优势,通过建立被控对象动态特性模型,模拟输入状态值及模糊控制规则中设定的候补值,以其结果来预测控制性能,根据多项指标的预测结果进行模糊推理决策,得出最佳控制指令。(2)预测模糊推理过程。堆垛机的定位精度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预测模糊控制器需分析系统可能执行的控制命令,预测这些命令可能产生的对控制性能的影响,选择最优指令。(3)预测模糊规则。模糊规则的选择可分为三部分,一、选择适当的模糊语言变量;二、确定各语言变量的隶属函数;三、建立模糊控制规则。(4)模糊语言变量的选择。本系统采用的是目前流行的二维模糊控制器。模糊变量中“位置”的基本论域可以由堆垛机的运行参数来确定.由“设计加速度 am” 、“设计最高速速 vm”与初值 v0=0 可以算出位移 S。(5)隶属函数选择。一般来说隶属函数的形状越抖,分辨率和控制灵敏度越高;相反,隶属函数的变化缓慢则控制特性平缓,系统的稳特性较好。所以在误差小的地方选择比较抖的隶属函数,而在误差大的地方选择比较平缓的隶属函数以增加系统的鲁棒性。(6)建立模糊控制规则。糊控制规则建立的一般原则是:当误差较大时,控制量的变化应使误差迅速减小。当误差较小时,除了要消除误差,还要考虑系统稳定性,防止产生不必要的超调。在堆垛机启动和制动过程中,由于速度不断变化,故控制相对困难。

4 堆垛机预测模糊控制仿真

采用Matlab软件对预测模糊控制系统仿真分析,以二阶系统描述控制过程,传递函数为:

参数设置为:、、,假设过程参数无时变,时间选择30s,步长为0.05。

图2 传统PID控制的系统响应曲线图

从图2中可以看出:PID控制有几次超调,随着输入频率的增大,超调量也增大,且过渡时间较长,导致指令在稍有变化后,响应不能及时跟踪指令的变化,控制精度低。模糊控制响应快,但稳态精度低。只有预测模糊控制既超调很小,又达到很高的稳态精度,控制效果好。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本文所提的预测模糊控制方法较其它常规控制方法,如:PID控制、Fuzzy控制具有更好的动态响应特性和鲁棒性。

5 堆垛机定位实现

本系统的定位包含了零点定位及目标定位。由于X、Y、Z方向上均采用了伺服电机,故其定位原理一致,以Y方向为例叙述定位过程。

(1)零点定位。零点定位的准确决定了堆垛机出/入库作业的定位精度。开机自检后,PLC利用DP总线向Y向伺服驱动器发出零点定位指令,Y向伺服电机开始反向寻零。零位传感器接通后,伺服电机以接近速度(到达机械零点后接近目标零点的速度)正向接近零点传感器,到达零点后,Y向伺服电机向CPU发出零位到达信息,Y向伺服电机自检结束。(2)目标定位。作业开始,CPU根据目标单元在共享数据中查询到该单元位置参数值,参数为Y向伺服电机的目标位置,CPU通过DP总线把Y向伺服电机目标参数、速度参数、升降速度参数以及当前位置信息写入Y向伺服驱动器,CPU向Y向伺服驱动器发出运行动作指令。Y向伺服电机开始升速,到达最高速后匀速运行,接近目标位置时,开始降速,直至速度降为0。到达目标位置后,Y向伺服驱动器向CPU发出Y向定位完成信号,定位结束。

6 结语

本文根据堆垛机作业流程,运用了预测模糊控制算法,融合了模糊控制的快速性、鲁棒性好及预测控制稳定性强的优势。对系统进行数学模型的转化,通过Matlab仿真,在实际系统中实现了堆垛机定位精度及稳定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反馈机制篇9

关键词 农村受众 电视媒介 信息反馈 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 A

The Research on Establishment of Feedback Mechanisms from Television Audience in Rural Villages through a survey on the outskirts of Beijing

Zhang Manling

(School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94)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 problems through the surveys about " How the TV audiences of five districts in rural suburbs of Beijingparticipe in media and feed back information" and "How the agriculture-related media collect information of audience’s needs and feedback".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ose,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establishing rural television audience feedback mechanism and how to implement. The article wish it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China's agriculture-related television media communication and new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Key words audiences in rural villages TV feedback mechanisms’ construction

长期以来,电视媒介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把适合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适时适地传递给农村受众,在我国农村信息传播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诸多研究表明,电视媒介在面对农村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也存在传播不力、效果不佳的问题。究其原因,既有技术条件的影响,更主要的则是在传播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拥有强大话语权的电视媒介忽视了处于传播终端的广大农村受众的现实需要及其变化情况,传播过程只关心信息的单向传递,不注重传播效果的评价和受众反馈,使信息的传与受出现脱节,信息反馈对传播活动的指导作用难以体现,从而制约了农村信息传播的效果和农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研究农村受众的信息需求,密切关注受众的信息反馈并动态收集相应的反馈信息,对于电视媒介的有效信息传播至关重要。因此,建立较系统的农村受众信息反馈机制,使农村受众的反馈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地达到信息的传播者并使之据此调整自身的传播策略,使农村信息传播的双向性真正得以实现,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对此方面的研究是目前农村信息传播研究中的空白。

《从对京郊农村的调查看农村电视受众反馈机制的建立》,作为由中国农业大学资助的校内科研启动项目,是建立在一定范围实证调查基础上的对电视媒介农村受众反馈机制的研究。本课题主要从两个调查――“京郊五区农村电视受众媒介参与方式与信息反馈状况调查”和“电视媒介对农村受众需求和反馈信息的收集调查”出发,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初步探索农村电视受众反馈机制的建立可行性和具体实施方式,以期能够对我国的涉农电视媒介提供参考,使之更好地为农村信息传播和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对京郊五区电视受众的调查

按照课题计划安排,本次针对北京郊区的电视受众信息反馈情况调查是在北京十个郊区中随机选择昌平、平谷、顺义、房山、怀柔五区,每区又大致按照经济发展水平高、中、低选取二、三个点。每个点即为一个镇,并辐射周围所属各自然村。研究人员采取深入农户开展问卷调查的形式,在调查人员的指导下农户针对问卷做答,对京郊农村受众的信息接受程度、反馈信息类型、信息反馈途径、信息反馈模式等展开针对性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经过整理收回有效问卷242份。问卷有效率为93%。

1.对京郊五区电视受众的调查总结

(1)受众基本清况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对象,男性居多。受访者普遍在36―45岁,此年龄段受教育程度普遍为初高中层次;家庭收入以1000―3000元/月为主。收入来源除少数依靠养殖或种植业外,大多来自第三产业,如旅游、个体承包、房屋出租等。这些特点基本符合北京郊区的特征。

(2)电视媒介接受情况与满意度分析

在所调查地区中,电视信号接收方式以有线(61.6%)方式为主,无线(31.0%)紧随其后,卫星接收(7.4%)较少。收视频道少于10的比例(多分布于京郊山区)占到了22%。在时间段上,晚七点到九点和九点后是观看高峰。经常收看节目的调查显示,最常收看的三类节目依次是电视剧、气象节目和新闻节目。讯息类中新闻节目、天气预报则是关注重点。农村受众认为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三类节目依次是气象节目(29.3%)、新闻节目(19.0%)和法律节目(14.9%)。

对于农村电视受众容易产生对节目的不满情绪的原因,频繁插播广告是主要原因。电视节目内容过少,不能满足信息需求、播出时段安排不合理和图像不清晰也是农村受众经常碰到的问题。而调查显示,当人们对电视节目不满时,大多人采取消极对待的方式。

(3)农村电视受众与电视节目互动状况与信息反馈分析

农村电视受众与当地电视节目的互动状况较差。多数人通过收看电视节目本身得知互动环节,但不愿参与。对于电视节目中的互动环节,没有参与过的占多数。受众主要通过电话、短信的方式参与互动,直接参与节目、电子邮件和信件的方式不多。而对电视节目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实践的比例仍然不大。

作为农村信息传播经常采用的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人际传播,朋友或熟人中从事媒介行业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农村受众的接受积极性和反馈意识。在14.05%有朋友从事媒介行业的人群中,会特地跟朋友讲,希望有人能解决的占了23.5%,这是不小的百分比。

(4)农业类电视节目收视状况分析

由于信号接收的原因,一些京郊农村至调查之日仍未能接受到农业节目信号。在能够接收到农业节目的调查者中,近三分之一的人从来不看农业节目,经常看的只占十分之一。农村受众对政策类、技术类和市场类信息关注度较高。涉农类电视节目中,大多数喜欢农业资讯类,农村题材电视剧(电影)类及访谈类电视节目。

关于农业节目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并不乐观,原因在于“不切合农村实际,实用性不强”、“害怕虚假信息,上当受骗”、“用词太专业,听不懂”、“讲解太简单,无法实践”和“节目太形式主义”等。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困难,被调查者主要向邻居或亲戚求助;其次是村委会和信息服务中介。选择信息专业户或经纪人和农技推广站的则为数不多。而对于电视媒介的信息反馈方式,大多数被调查者选择通过政府组织(村委会及乡政府)和农业协会,农民协会。

总之,针对京郊农村电视受众的媒介接受行为和信息反馈的调查,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媒介节目定位和内容设置、媒介受众意识、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电视受众的媒介意识和能力等影响因素。

2.我国农村受众信息反馈的特点与问题

从调查可看出,目前在京郊农村受众信息反馈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1)电视媒介及其节目的软硬件尚需提高

京郊农村电视信号接收条件虽然在近几年有很大改善,但所接收到的频道数量仍有限,接收图像不清晰。同时,适合农村受众收看的电视节目内容偏少,而有些涉农节目存在播出时段不合理、节目内容不能真正提供受众所需信息、对农村受众生活和生产帮助不大等问题。

(2)农村受众的信息反馈意识不强

农村受众没有自身的维权意识,不愿向上反映。当人们对电视节目不满时,大多农村受众采取消极对待的方式。并且目前电视台也很少甚至没有相应的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的部门和机构。这就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电视媒介不重视农村受众的信息反馈,而农村受众也没有反馈的意识和愿望,即使有,也没有适合的渠道。电视媒介在不断向农村传播信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多重视和加强农村信息反馈的收集工作,提高双方的互动。

(3)农村电视受众与当地电视节目的互动状况较差

至少是令人不满意的。受众不愿参与,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农民们手头的余钱不多,不愿意投入。其次,农民对电视节目的满意度不高也是原因之一,怕上当也占多数,说明电视媒体的公信力仍然值得担忧,这肯定会影响到电视的传播效果,特别是对于目前仍很薄弱的农村信息传播,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没有参与过电视节目中的互动环节的占多数,而电视节目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动手实践的比例仍然不大,可见在农村实行电视节目的互动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和潜能。

(4)人际传播最有效,农技站作用须加强

调查显示:朋友或熟人中从事媒介行业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农村受众的接受积极性和反馈意识。而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困难,被调查者主要向邻居或亲戚求助。这也符合农村信息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占据主要地位,且公信度高。同时,村委会一直是农村受众信赖和依赖的组织,在农村信息传播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农技推广站和信息经纪人的作用和地位尚待提高。

(5)农业类电视节目存在问题更多

接收信号和质量在一些京郊山区仍未能保证,能够接收到的地区,又存在收视率不高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讲,京郊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较高,一部分京郊受众已经逐渐脱离了土地和农业生产,对农业类电视节目不再关注。另一方面,农业类电视节目自身的定位和制作质量也存在一定问题,受众满意度不高,无法吸引农村受众。“不切合农村实际,实用性不强”、“害怕虚假信息,上当受骗”、“用词太专业,听不懂”、“讲解太简单,无法实践”和“节目太形式主义”等都是目前农业类电视节目存在的突出问题。

(6)政府相关组织在农村受众媒介信息反馈中的作用应加强

调查发现,对于电视媒介的信息反馈方式的选择,大多数被调查者选择通过政府组织(村委会及乡政府)和农业协会、农民协会进行“下情上达”。而农村受众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会转向村委会和农业协会求助。由此可见,广大农村受众对村委会、乡政府及农业协会、农民协会等政府机构和相关组织的信任和依赖程度较高,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政府相关组织在农村受众媒介信息反馈中的作用应该得以加强。

二、对涉农电视频道或栏目的调查

作为《从对京郊农村的调查看电视媒介农村受众反馈机制的建立》课题中的一部分,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涉农电视媒体及栏目对农村受众信息需求和反馈的收集情况而展开。主要选取在农业传播领域有一定代表性的电视媒介进行电话或登门访问,考察他们对农村受众信息需求的调查方式、调查现状,以及对农村受众反馈信息的收集情况。在实施过程中按照中央级、市级和地区级的分类,选取了中央电视台7套、北京电视台9套、昌平区电视台三家电视台进行调查。

在针对以上三个频道(栏目)对“如何收集受众需求信息、如何收集受众反馈信息”两个中心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农村电视受众的信息收集工作普遍重视不够,信息反馈现状令人担忧。

1.电视媒介收集反馈信息的渠道

目前,这些农业电视节目受众反馈的渠道主要依靠信件、电子邮件、电话、手机短信等方式。在过去,观众来信在反馈中占很大比例。2004年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几年,随着手机的逐渐普及,手机短信反馈的比例在增加。本课题在京郊几个区县所做的调查结果也印证了此结论。

2.电视媒介收集反馈信息状况

各栏目组根据自己的栏目特色和需求,定期通过一定渠道收集一些受众需求和反馈信息。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针对京郊农村受众的信息收集工作相对城市受众来讲,比较薄弱,而且持续性难以保证。由于所调查的三种媒介自身实力和规模不同,对京郊受众的信息收集工作也有一定差异。中央电视台,在受众信息收集工作上投入较大。比如,为了解中央电视台各频道的发展状况和主要栏目在全国电视覆盖区域内的影响力度,中央电视台总编室曾委托央视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媒介研究所推出一项连续性调查项目,对各频道的满意度、知名度、观众规模、期待度、人气指数等展开调查。而地方性电视台或栏目则由于其自身规模和认识上的限制,难以较好地系统地进行农村受众的信息收集工作。

综上所述,目前农业电视节目在受众信息反馈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空白。首先,电视传播的特性使受众的信息反馈远不如人际传播中的反馈那么及时、直接和集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受众的反馈;其次,虽然电视台在农业节目的整体定位中非常重视受众反馈的情况,要求记者编辑在做节目时对受众反馈情况足够的重视,但在具体工作中反馈信息收集工作的执行力度不够。同时,受众(主要是广大农村受众)缺乏反馈意识、农村对电视节目的接受状况受到限制等也是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建立农村受众信息反馈机制的构想

针对以上两个调查所发现的问题,我们认识到,解决电视媒介农村信息传播问题的关键在于保持媒介与受众的双向传播畅通有序。笔者认为,建立有效的、长期的农村受众反馈机制,作为一种的尝试,可以解决以上问题。

1.建立农村电视受众信息反馈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虽然目前农村受众信息反馈方面存在着“散、乱、差”等问题,但建立农村电视受众信息反馈机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1)从电视媒介来看

涉农类电视媒介,作为农村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更应担当起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要做好农村信息传播与流通工作,保证媒介与农村受众之间的信息双向流通则是根本出发点。同时,也应该一切从受众的需求出发,在节目定位、设置和制作过程中重视受众需求信息的指导作用,在节目播出后也须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受众反馈信息。

(2)从受众角度来看

从我们所做的针对农村电视受众的调查可知,虽然确实有一些受众对信息反馈漠不关心,但大部分农村电视受众仍旧有较强的信息需求和信息反馈意识。他们渴望电视媒介能够提供自己所真正需要的信息和节目,更希望自己的心声能够有真正的聆听者。只要有传播渠道的畅通作为保证,只要有认真的聆听者,农村电视受众决不会吝啬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受众的角度来讲,建立信息反馈机制肯定是大快人心的好事,也会得到受众的支持和拥护。

(3)从信息反馈渠道来看

近年来,随着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在农村地区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农村电视受众借助电视、手机参与电视互动,进行信息反馈的机会和能动性都得以提高。以上针对京郊地区受众的调查也同样显示电话和短信的优势。而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互联网的接入又给农村受众提供了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新途径,使农村受众的信息反馈变得更加便利可行。除此之外,农村地区原有的一些组织,如一些农村协会、各种生产合作社、农民协会也可以发挥连接农村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接收终端与信息发送者之间的纽带作用。村委会、乡镇政府等也同样可以一如既往地承担起信息传播的桥梁作用。因此,在农村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传播过程的两端――媒介与受众,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农村电视受众信息反馈机制的建设都持正面、积极的态度,而沟通两者的途径――传播渠道,也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得以进一步的拓展。有畅通的渠道作为保证,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信息流动就能真正得以实现。

2.建立农村电视受众信息反馈机制的具体实施途径

具体来讲,农村受众反馈机制的建立应该从电视媒介、政府部门和农村受众三个层面出发,三者互相合作、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地推动这一构想得以实现。

(1)电视媒介。一是要从观念上重视受众信息反馈工作,认真研究受众信息需求和反馈,保证反馈的有效进行。受众观念和收集反馈信息的意识是作为一名媒介节目制作者的基本素质,也是保证节目内容和质量的根本出发点。

二是要在实践中把动态地监测受众需求变化和收集受众反馈信息落到实处,并辅之以一定的规章制度促使实施。对电视媒介来说,针对某一次节目进行受众信息收集并不困难,难的在于能把受众需求和受众反馈的信息收集工作一直坚持下来。这就要求电视媒介管理者从具体节目要求出发,制定相应的制度并保证严格、高效地实施。

(2)政府行政部门。政府部门,特别是基层组织,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电视媒介与广大农村受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以村委会、乡政府为代表的基层政府机构一直以来都得到农村受众的信任和支持,在构建信息反馈机制方面更少不了他们。近几年,农业协会、行业协会等乡村组织在一些地区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它们不仅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积极作用,在连接电视媒介和农村受众方面也应负起其应尽的责任。

(3)农村受众。对于电视媒介信息传播的接收者,也要逐渐改变过去被动接受信息的观念和状态,主动利用各种媒介渠道获取所需信息,主动向相关部门和单位传递自身需求信息和相关反馈信息。当然这应该是以电视媒介重视受众需求和反馈,节目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前提。虽然作为分散的广大农村受众,信息反馈的呼声很难被掌握话语权的媒介所接收到,但在目前各种传播渠道如电话、手机甚至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沟通变得十分便利的情况下,合理利用相关渠道主动传递自己的心声,已经不再是种理想了。关键在于受众的参与意识和媒介利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反馈机制篇10

【关键词】数字化短波 发射器功率 反馈控制系统 设计与应用方法

为了能够使短波功放幅特征曲线的不稳定性得以改善,且在天线失调的情况下功放能够得到既有的保护,就要使用一种数字化的功率反馈控制系统。该控制反馈系统在调整发射器的输出时要凭借正向功率与反向功率输出的值,进而确保功率的稳定性。通过实践显示,该控制系统功放输出功率稳定值能够保持在±0.24左右,并能够避免出现功率过冲现象。

1 反馈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法

数字化短波发射机功率的反馈控制系统设计涉及的内部装置非常多,各部分功能的联系较为密切,其具体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

通过图1可以看出,短波发射机的发射通路能够从音频信号的输入到天线输出部分,音频信号这时能够对滤波进行采集,对插值进行过滤,在数字上变频,在D/A模块后,才能实现功放,最终发射成功。发射通路中,控制系数β能够实现信号相乘,从而对发射功率进行控制,β值要通过DSP计算得出来。

2 功率检测单元设计

功率的检测单元也是控制系统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从功放输出端口采集正、反双向功率,从而实现数据采样功率的降低与频谱的转移。而采样频率较低功率的I、Q值最终会传输到DSP单元中。一般,功率的检测主要是由采用模块、变频模块以及抽取滤波模块组成的,借助A/D电子芯片实现功能的运行。

2.1 射频A/D采样

正、反功率从发射机的功放输出端耦合回来以后能够转化为射频的信号,一般,短波的发射机其射频幅度能够在3~40MHz,为此,对A/D具有较高的采集标准,该系统的A/D射频芯片是AD9245,AD9244,采样的频率为90MHz。

2.2 数字下的变频

当采集芯片采样到了射频的信号以后就会转向数字化的变频模块,并实现搬移,可以将全部信号移动到基准带中。在数字下实现变频方式为DSP给出NCO的变频频率,而发射机中的发射通路数字上频率也从DSP中输出的,这样能够确保上、下变频能够达到一致状态,最终实现了频谱的转移。

2.3 滤波的抽取

变频模块输出的I、Q数据采集的速率非常小,为80MHz,为了能够将数据顺利传输到DSP中进行加工与处理,就要先对数据进行采集。滤波的抽取能够将数据采集率大大降低,将杂波全部过滤出去。该系统中的滤波抽取模块是应用的CIC与FIR结合形式的滤波器,CIC能够实现231倍的滤波抽取量,而FIR能够实现7倍的抽取量,能够将数据采样率由原来的80MHz降低到了47.6kHz以后能够进行下一步的加工与处理。

CIC抽取滤波器能够在零点位置处进行相互消减,只能应用一些计算法则实现相乘,在高速抽取状态下抽取率将非常高。CIC滤波器由积分或者是部分滤波组成,CIC与FPGA可以通过核算实现。在设计当中,CIC的滤波抽取量非常高,采样率可以由90MHz降低到356.2kHz。

FIR滤波抽取量为7倍,可以将采样率降低再应用DSP进行处理,应用分布式计算方法实现FIR滤波器。分布式的算法能够使速度的电路开始执行任务,FIR滤波抽取器可以通过FPGA中的IP实现。分布式的算法能够将硬件规模适当减少,进而使执行速度增加。

3 DSP单元算法设计

在功率计算方面,常常使用射频技术参数,这是天馈效率的重要指标,在与天线进行匹配时电阻分量是相同的,能够使分量相互抵消,此时的功率为0,而驻波的比为1,发射机的能量能够非常有效的传输到天线上去。实际的驻波此时都是1,为此,要按照驻波对发射机的发射功率进行控制,防止出现功率过大的问题。

在增益控制方面,其模块功能的实现要按照功率进行计算,能够得出驻波在正、负两方面的功率电平值调节功放输出,避免了因为功率过大造成天线调谐器与功率放,能够使发射机功率得到稳定。增益的控制模块可以通过开展增益控制来实现对发射机的功率控制。增益算法要按照驻波比的大小控制,防止因为功率大而造成功放降低,按照功率的值进行增益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数字化短波发射机功率反馈的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进行分析,并介绍了反馈控制系统在功放输出端直接采集信号的方式,通过FPGA以及DSP能够实现信息的移植或者与采集,功能完整,并且非常稳定,可以在不同的短波电台实现。

参考文献

[1]崔浩贵,高俊,屈晓旭.数字化短波发射机功率反馈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电讯技术,2011(08): 134-137.

[2]岳新东.大动态高灵敏度宽带数字化短波信号接收机研究与应用[J]. 中国无线电, 2014(08): 60-61.

[3]赵伟,PAN Ming-hai.基于DSP的脉阶调制器数字控制系统[J].微处理机,2010,29(2):141-143.

[4]韩勇.利用TSW2500短波发射机实现DRM广播[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4,31(6):36-40.